老人生活范文
时间:2023-04-11 03:3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人生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日本,很多银发退休族很喜欢在家写文章。为了抓住这个商机,日本各大出版社都开始提供“个人出书”服务。一些大型出版社普遍开出的价格是55万日元。而小型书店的价格则略低,并提供免费上门估价服务。如果嫌贵,出版社还提供不同的选择,例如一本薄薄的旅游手记,就算只印5本照样接受订单,而且每本书的成本都非常低。另外,自己出书的步骤也很简单,只要在网上输入作品名称,选择尺寸与材质,4到5个工作日,属于自己的作品就完成了。
美奈子就是一名靠这种方式出书的退休老人。她说:“如果不是专家帮忙,我根本无法圆梦。”东京一家书店甚至陈列了600多册业余作家的作品。日本出版业的多元化经营,不但在惨淡的书市另辟财源,也让喜爱写作的老人能够享受当作家的乐趣。
英国:老人看重健康
一项来自英国的调查结果告诉人们,在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英国老人变得越来越务实。他们已经不再怀着浪漫心情在晚年追求完美爱情,更不想活得太累,在晚年创业拥有大宗产业。调查表明,大多数英国老人已将健康作为自己的首选。
这项调查的对象锁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问卷只提出一个问题:作为老年人,您最想拥有什么?调查者要求被调查者只能有一个答案。从已收回的问卷中了解到,绝大多数老人最关心的问题是健康,达37%。其次有26%的老年人希望能与孩子们共享天伦之乐。曾经占答案主流的“完美爱情”退居到第三位,只占23%。调查人员认为,由于经济不景气等原因,老人们的想法变得很务实,希望有“成就感”的人明显减少,只占8%。所以,当老人们能以平常心面对世界的时候,每个人几乎都需要面对健康问题。
瑞典:老人爱玩乒乓球
瑞典是欧洲的一个乒乓球大国,那里的老年人也常常选择乒乓球运动来强身健体。瑞典的老年人活动中心里,经常有不少老人兴致勃勃地在乒乓球台上一显身手。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这里进行的乒乓球运动和我们常见的不一样。乒乓球桌中间的球网略高一些,所用的球比较大。原来,乒乓球被加大以后,空气阻力就会增加,球是飘出去而不是高速飞出去的,再加上球网高度的提高,老人击球时要多用点力气。倘用力不足,球将过不了网而落在自己这一边。而“多花点力气”,正是老年人练习乒乓球要达到的目的。老年乒乓球是老年活动中心里的热门活动,各个中心之间还要举行比赛。不仅老年人兴高采烈,老人的子女乃至他们的第三代,也都来到赛场观战,呐喊助威,现场的气氛很是热烈。
篇2
第二条凡具有本县常住户口,无离退休养老金,年满95岁以上(含95岁)的老年人(以户口本、身份证为有效证件),均属补助范围。
第三条95岁至99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30元生活补助金,百岁及百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长寿生活补助金。享受生活补助金的老人年龄以周岁计算,从老人95岁(100岁)生日后算起,老人去世后的次月停止发放。
第四条县老龄办负责全县高龄老人生活补助金发放的组织实施工作,县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第五条高龄老人生活补助金由县乡两级财政负担。县乡财政根据县老龄办提供的上一年度末老年人口数核算补助金额,分别纳入财政年度预算。
第六条申请享受高龄老人生活补助金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符合补助条件的高龄老人,按属地管理原则,持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盖章的户口簿复印件或户籍证明,向户口所在地的村提出申请,由村老工委进行核实统计,并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
(二)经公示无异议后,如实填写《县高龄老人生活补助金申请表》,上报乡(镇)老龄办;
(三)乡(镇)老龄办对村上报的申请表进行资格审查,审查无误后由乡(镇)老龄办主任和分管负责人签署意见报县老龄办;
(四)县老龄办按照村30%的比例对享受生活补助金的高龄老人进行抽查,抽查合格的下发通知书。乡(镇)老龄办按照县老龄办核准人数编制《高龄老人生活补助金发放花名册》。抽查不合格的退回乡(镇)老龄办重新办理有关手续;
(五)对不符合发放条件的,乡(镇)和村要及时向申请人说明原因,做好解释工作。
第七条高龄老人生活补助金按以下程序发放:
(一)高龄老人生活补助金每季度发放一次。县财政局按照县老龄办核准的高龄老年人数,采取“一卡通”的形式,发放到高龄老人手中。
(二)凡经县老龄办同意享受高龄老人生活补助金待遇的,在补助金发放前,村要以人为单位在公开栏上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对享受高龄老人生活补助金持有异议的,可以向乡(镇)老龄办或县老龄办提出复审意见,乡(镇)老龄办或县老龄办在接到异议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核查完毕,情况属实的予以纠正,并把核查结果通知异议人。
第八条复审、变更及迁移
(一)高龄老人生活补助金实行动态管理。各乡镇及有关单位要在高龄老人周岁生日后的十五个工作日内做好登记申报工作,因工作失误晚报、漏报的不予补发;
(二)各乡镇要组织专人对享受生活补助金的高龄老人每月进行一次核查,享受生活补助金的高龄老人基本情况如有变化,各村应及时将有关情况报乡(镇)老龄办。各乡(镇)老龄办应及时根据情况重新核定调整,上报县老龄办并办理变更手续;
(三)符合补助条件、随子女在外地生活的高龄老人(户口未迁移),需提交所在居住地县(市、区)老龄办出具的居住及健康证明;
(四)高龄老人户口迁出县的,从迁出日的下月起终止发放生活补助金。在县内迁移的,由乡(镇)老龄办办理相关手续并报县老龄办备案。
篇3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时间储蓄银行
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6-0081-04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使中国进入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相应地,城市非正规就业需求的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户籍制度循序渐进的改革等因素的交汇与融合,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流动。杜鹏等根据《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推算,2000年60岁及以上的留守老人为1 800万人左右。另外,周福林根据“五普”资料0.95‰的抽样数据,推算出全国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为1 793.9万人。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只能是单独或夫妇二人共同外出,从而使相当多的农村老年夫妇和单身老人留守在家,成为留守老人。
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的背景下,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弱化,而中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处在改革探索过程之中,国家尚未对农村老人实行普遍的社会福利;再加上留守老人群体自身的特殊性、相关社会制度支持度的不足,使得留守老人所能获得的生活照料资源日渐匮乏。这一群体的养老保障问题解决与否,不仅仅关系到这一群体自身是否“老有所养”,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成功与否。
二、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状况分析――基于安徽省怀远县永红村的调查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首先,本次问卷调查地是安徽省怀远县徐圩乡永红村。之所以选择该村,笔者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第一,留守老人群体主要是因农村劳动力为增加家庭收入外出务工而产生的,因此问卷调查地应选择较不富裕、劳动力外出务工数量较多的地区开展,所获得的数据才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该村居民一般依靠耕种土地为生,经济作物种植也较少,年收入较为有限,因而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第二,笔者在该村的社会资源较为丰富,即该村有熟悉的朋友,并能够得到村干部和被调查者的支持,可以在短时间内开展调查、获得真实的一手资料,极具可靠性。
其次,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是调查地的留守老人,根据相关文献对留守老人概念的界定,要求调查对象需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常住农村的老人,年龄≥60岁;第二,其子女及子女配偶外出务工且常年不在本村居住者;第三,意识清楚,能够顺利沟通者;第四,经调查员说明调查目的后,愿意配合调查者。
(二)被调查村基本状况分析
安徽省怀远县徐圩乡永红村的经济并不发达,居民一般依靠耕种土地为生,经济作物种植也较少,年收入较为有限,因而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本次调查共访谈农村留守老人100人。笔者所界定的留守老人,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常住该村的老人,年龄≥60岁;二是其子女及子女配偶外出务工且常年不在本村居住者。被调查人员基本情况分析见表1。
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59人,占59%,女性41人,占41%。从年龄段来看,低龄老人62人,占62%,中龄老人28人,占28%,高龄老人10人,占10%。从文化程度来看,文盲55人,占55%,其中男性文盲26人,占26%,女性文盲29人,占29%。从婚姻状况来看,单身老人72人,占72%,有配偶的28人,占28%。从经济状况来看,年可支配收入少于1 000元的有11人,占11%,1 000元~2 000元的有13人,占13%,2 000元~3 000元的有13人,占13%,3 000元~4 000元的有19人,占19%,4 000元以上的有44人,占44%;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及配偶收入的有44人,占44%,靠子女赡养的有55人,占55%,依靠亲朋的有1人,占1%。从健康状况来看,无病者有23人,占23%,有小病者53人,占53%,有一般病痛者16人,占16%,有大病者8人,占8%。
(三)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状况数据分析
1. 生活照料主体分析
问卷中将生活照料主体分为自己、配偶、子女(媳婿)、孙子女(媳婿)、邻居、其他6个选项,并分别用1、2、3、4、5、6表示。本部分把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主体与婚姻状况结合分析,结果见表2。
表2显示,有配偶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和配偶实现日常生活照料的有67人,占有配偶的留守老人的93%;独身的留守老人则有23人是依靠自己实现日常生活照料的,占被调查独身老人的82.1%,比例极高。在调查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多数有配偶的留守老人在回答生活照料主体时,除了选择“自己”项,同时还选择了“配偶”项。这描绘出一幅留守夫妇相互搀扶、相濡以沫的情景;但同时也表明了单身留守老人依靠自己、少人照料和凄凉的状况。
2. 健康状况分析
问卷中将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分为无病、有小病、有一般的病痛、有大病4类,并分别用1、2、3、4代表。本部分把健康状况与年龄结合分析,结果见表3。
表3显示,总体而言,留守老人的身体状况不太乐观,身体有病的老人共77人,占被调查者的77%,其中有小病的53人,占53%,有一般病痛的16人,占16%,有大病的8人,占8%。分析发现无病、有小病或有一般病痛的主要是低龄留守老人,有大病的多为中龄和高龄老年人。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加剧,生病时由谁照料成为留守老人、特别是高龄留守老人生活中的难题。
3. 生病照料主体分析
问卷中将留守老人生病照料主体分为自己、配偶、子女(媳婿)、孙子女(媳婿)、邻居、其他6个选项,并分别用1、2、3、4、5、6表示。留守老人的生病照料主体的统计结果见表4。
表4显示,被调查者中有90位留守老人在生病时依靠自己或配偶实现照料,占被调查者的90%;仅有9人是依靠子女(媳婿)实现生病时的照料,占被调查者的9%。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发现该村子女外出务工使得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负担加重,日常照料主体和生病时的照料主体单一、缺乏,进而对他们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调查中还发现,一部分留守老人愿意入住由乡政府建起的养老院,但由于床位有限而不能如愿。这不仅说明农村留守老人赡养主体的缺位,同时也说明农村社会中老年服务组织和措施的不足。这些导致了留守老人对生活照料状况的不满:在对生活照料的整体评价中,有24%的老人认为“较差”,有71%的老人认为“一般”(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要求不高),仅有5%的老人认为“较好”。
三、多渠道构建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保障体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但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留守老人常面临各种养老难题。因此,传统的子女照顾老年人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留守家庭养老保障需求,需要与之相应的配套措施的出台。
(一)政府应积极探索多渠道的留守老人养老模式
1. 完善集中赡养制度
成熟的老年人福利服务体系需要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相对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等主要养老模式而言,机构养老有其独特的优势,即机构的专业护理,专门的服务人员所运用的专业手法和技能,是前两者不能比的。笔者在永红村实地调查时也发现,相当一部分留守老人愿意进入养老院养老,但苦于政府建立的养老院床位不足而无法入住。所以地方政府应考虑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加强农村养老院建设的投入,适当增加农村养老院的数量和床位的数量,以缓解留守老人生活照料主体缺失的问题,同时也将进一步提高养老的社会化程度。
2. 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事业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33条规定,国家鼓励、扶持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兴办老年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医疗康复中心和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设施。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中也提出要“鼓励社会化办养老机构,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包括留守老人在内的农村老人养老需求,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采取多种优惠措施,使得公办福利机构积极探索走民营化的路子,亦即实现“公办民营、民办公助”。
(二)建立“时间储蓄银行”,增强留守老人自养的能力
老年自养提倡由劳动者自我承担或个人存储养老保险基金,加大劳动者年轻时的养老积累在自己保障基金中的比重;同时,强调开发潜在的老年人才资源,提倡老年人运用自己的智慧、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经验实现再就业,重新加入到社会活动中来。这种新型养老方式,就是要尊重、提倡和鼓励老年人的自立和自助,充分发挥老年人自己的能力和作用,建立一种新型的老年价值观和养老文化。
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可以考虑建立留守老人“时间储蓄银行”,即由社区内的相关组织低龄或健康度较高的留守老人为高龄或有需要的留守老人服务,并将其服务时间记录在册,以便参加服务的留守老人以后需要帮助时,可以从“银行”提用同等的时间。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留守老人的自养意识,而且较充分地发挥出他们自身的能力与作用。
(三)发挥农村社区的服务功能
留守老人生活在以乡镇、村社为基本单元的农村社区中,人际互动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主,对农村社区具有归属感、参与感与认同感,容易接受社区提供的各种养老服务。因为社区的范围较小,村民的相互联系比较紧密,所以可以依托社区的人际网络,用更多的社区资源为留守人提供养老保障。
1. 挖掘社区成员的互助潜力,提高其自助、互助能力
中国农村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村落的形成乃是基于亲缘关系,而非业缘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一个村落中的村民绝大部分属于同族关系,“家族”这一纽带将其紧紧相连,正是基于这一特征,当人们不管遇到大事小事,总是习惯于向有亲缘关系的邻里乡亲求助,而邻里乡亲也乐于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另外,中国民间自古便形成互助的传统美德,社会互助思想深入人心。这些特征使在农村地区建立留守老人互助保障机制具备了一定的现实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社区成员能够较好地被动员起来施行养老互助,实现社区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在留守老人养老保障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2. 发挥社区组织的养老功能
为提高留守老人养老保障水平,社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老人进行日常生活方面的照料护理。如可以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和家政服务站等;另外,可以安排人员为不能自食其力的、身体患病的留守老人干农活,给他们提供饮食、住宿方面的照料。
参考文献:
[1]丁志宏,杜鹏.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4,(6).
[2]周福林.我国留守老人状况研究[J].西北人口,2006,(1).
[3]贾志科.论“老年自养”――未来养老的选择[J].决策与信息(下半月),2008,(10).
Empirical Analysis on Caring Situation of the Rural Remained Elders
Jiang Limei
(School of Finance and Public Management,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30, China)
篇4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在西宁中华巷社区,74岁的郭少华是一位空巢老人。她目前的生活状态,是很多空巢老人的一个缩影。
2012年7月13日,当记者到中华巷采访时,正好赶上社区工作人员要去看望郭少华老人。社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人前不久摔伤了胯骨,做了一次大手术。
到了一幢居民楼的3楼,敲了几次门,郭少华老人才扶着墙开了门。老人家里到处堆着杂物,衣服也散落在沙发上,简直没有落脚的地方。老人歉意地说:“儿子给我联系敬老院去了,你们将就着坐一下,家里乱,我也没办法收拾。”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人没摔伤前是个非常干净利索的人,平日里买菜、做饭都不成问题,家里也是窗明几净,地板擦得格外亮。
“奶奶,你怎么不小心摔倒了?”记者一问,老人显得很懊恼,简直快哭出声来了:“我就不应该出去,我不小心摔伤了,给儿子带来了这么多麻烦。”
原来,老人在34年前就失去了丈夫,当时,儿子只有6岁。为了儿子,当时只有40岁的郭少华没有再成家。为了把儿子拉扯大,郭少华吃了许多苦。看到母亲的辛劳,儿子小学毕业后就坚决不肯上学了。“现在他也没有正式工作,在兰州打工经常不着家。我想儿子的时候就给他打个电话,能听听他的声音,就像见了面。”“这次我摔伤了,娃娃回来了,又让娃娃花钱了,还耽误娃娃挣钱……”老人说起这些眼泪快掉下来了。
老人现在每月有500多元的补助,还有低保金,生活还算过得去。
“儿子平时最担心我出门,怕我出意外。可我一个人孤独得很,早上喝上一碗奶茶,中午吃上一口馍馍,不饿就行。我就不想一个人在家里,老是在外面转,听听别人在聊什么,看看公园里的花草,天黑了我就回家睡觉。”
我们走的时候,老人的儿子还没回来。老人因为怕连累儿子,要求去敬老院,在那里至少一日三餐有人管……
的确,对那些身体有病的空巢老人来说,生活无人照料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
常人难以体会的孤独和寂寞
一个人的日子孤单又漫长。今年87岁的金奶奶是典型的空巢老人,她老伴早逝,一子一女都不在她身边,身体还算硬朗的她独自生活。
“我从企业退休,如今每个月有1500元的收入。这些钱对我来说足够花了,我的生活没问题!”金奶奶说。
金奶奶的儿子每个月从大通来西宁看望一次母亲,电话则是天天有。金奶奶是个要强的人,她说:“我尽量不让儿子来看我,给他减轻负担,他那里也是一大家子人。”一日三餐,金奶奶自己简单做一点,“早上蒸鸡蛋,中午米饭,晚上做点疙瘩汤。”
金奶奶每天必做的事,就是开着电视和同院的吴奶奶聊天。可是吴奶奶记性差,好多事情记不得了,两个人聊着聊着,吴奶奶就会问:“我有几个儿女啊,是3个还是4个,我家住哪里啊?”“我的记性比她好,到了时间,我就把她送回家。”金奶奶骄傲地说。
70多岁的史奶奶,每天和老伴分头在小区里散步,他们不到吃饭、睡觉的时间都不想回家。有时他们会坐在小花园里,望着满园景色和来去匆忙的路人发呆。“家里也冷清,老伴耳聋,说话太困难。”史奶奶有5个孩子,只有在周末时有的儿女会过来看看,“孩子都忙,我不能老拖累他们。”
这些老人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空巢老人。虽然他们有的生活还能自理,也有退休金,但心里的孤独和寂寞,是常人难以体会到的。
今年70岁的王秀兰老人独自生活,老伴去世已经十几年了,儿女们长大后都已离开了家。她说:“我最喜欢过年。过年的时候,我的5个儿女全围在我的身边,还有那些孙子外孙。看着他们热热闹闹地说话,我插不上嘴,可心里高兴。我也最怕过年,过了年娃娃们全走了,就剩下我一个人。我心里空啊,好像世界上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想哭……我真怕哪天我突然死了都没人知道……”
在王秀兰老人家,两居室的房子里堆满了东西。“我总觉得这些东西还有用,就没舍得扔。儿女们每年回来,总是埋怨我把家里弄得像个废品收购站。”老人无奈地说。
“5个儿女,各自有各自的生活,两个在外地,其他的3个虽然在青海,可是都在州县工作,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儿女们对我好,我没有工作,他们总是打电话或者寄钱给我,让我想要什么就买什么……我一个老太太,对穿衣服和吃什么都没什么太大的兴趣了,就想和人说说心里话。”
“我有高血压,眼睛也不好,不敢一个人出门,整天就是看电视、躺在床上发呆。”王秀兰老人说。
在刘玉珍老人50多平方米的家里,她对记者说:“人老了还能有什么盼头呀,瞎过呗!”74岁的刘玉珍老人,一句话道出了许多空巢老人的心态。她的丈夫去世快30年了,这么多年来,她硬是靠着挖土方、干体力活把6个儿女拉扯大了。供他们上学、给他们找工作、结婚,等忙碌完了,自己也老了。
儿女们工作忙,每个星期来看刘玉珍一次,每次都提着好吃的。“以前生活困难,想吃好点没有条件,现在生活好了,可是好多东西吃不成了。”因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她要忌口。
刘玉珍最高兴的事就是儿女们来看她。说起儿女,她一脸的高兴:“我的娃娃们把我领上飞机,北京也去了,澳门也去了,我还是挺幸福的。”她现在每个月有500多元的退休工资,儿女还给她钱。钱是够用了,可是一个人呆在家里心里发急、发慌。
和记者聊天的时候,刘玉珍老人手里捏着一顶凉帽:“你看,在家里我一个人坐不住,想出去走一走。孩子们都有工作,都忙,周末回来看看我后就都各自回去了,平日里就只有我一个人。我一般都是转到天黑才回来,随便吃点就睡。”
子女冷漠是老人心头的痛
郎佩茹老人已经84岁。老人没有生育子女,年轻时收养了一子一女,现在两个养子女也已经60多岁了。“儿子很多年没来看过我了,我们没有什么来往。有时候很伤心,可是想想我也不怪他,现在就算是亲生的儿子,也不一定会来看我。女儿还好,每年来一次,给我把床单和沙发套这些大件洗一下,我自己的衣服还可以自己洗。”
为了省煤,郎佩茹老人用早上的一炉子火做好一天的饭。早上做米饭,中午随便吃点馍馍,晚上就用开水泡米饭、吃剩菜。“那年,我和家人一起从上海逃难,路上我和家人走散了,从此再也没见过我的亲人。现在我最怕过节,别人家都是团团圆圆,可是自从老伴去世后,这20多年我一直就一个人……”说到这里,老奶奶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临走时,老人紧紧抓住记者的手说:“你一定要常来啊,来看看我……”眼泪在她的眼眶里打转。
有的空巢老人生活本来就不容易,可是,他们还不得不为生活困难的儿女想办法。记者见到张生兰老人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弯下腰在垃圾箱里找饮料瓶子,花白的头发有些凌乱。已经65岁的张生兰原本和丈夫相依为命,丈夫退休后又在一家单位看门房,每月有五六百元的收入,老两口日子还算过得去。3年前,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了张生兰一个人。为了生存,张生兰把房子收拾了一下,自己住一间,把其他两间租了出去,“这样能有点收入,我的两个儿子都没有房子,小儿子今年35岁了,还没说上媳妇,我得为儿子想办法呀……”张生兰摇摇头说,“我的腿脚不好,还要看病抓药,我心里急啊……”
“我们院子里有好多人帮我。”说到这里,张生兰的眉头展开了些,“有时早上我开门,看见邻居把不用的书报放在我家门口,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张生兰家里的房客告诉记者:“老太太很可怜。儿子已经好几年没来看她了,偶尔打个电话回来,还要在电话里和她吵架,埋怨她……”
一个对自己有信心的空巢老人
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没有子女陪伴,都让空巢老人倍感失落。心情暗淡、沮丧、孤寂,对生活失去希望,得过且过等等,都是空巢老人常见的生存状态。可是,也有空巢老人把自己的日子安排得很妥帖。
记者见到80多岁高龄的马生荣老人时,他正和一群老人在一起聊天。
3年前,马生荣老人的老伴去世,他成了独居老人。可他不想和儿女住在一起,他说:“儿女也是60多岁的人了,也是一大家子人,我不想给他们添麻烦。”
年轻时学医的马老很注重身体健康:“生命在于运动,要对自己有信心。”现在,他每天的主要事情就是锻炼。
“人老了,没瞌睡,我早上5点就醒来了。醒来后我不急于起床,就在被窝里锻炼,做一做老年操,按摩鼻子、眼睛、太阳穴、手臂。正式起床后,我就锻炼腿,踢一踢、蹬一蹬,活动一个多小时,我就出门了。来回需要3个小时,边锻炼,边看风景。”
篇5
一、农村空巢老人概念
迄今为止,对农村空巢老人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整合文献,本文将农村空巢老人定义为:没有子女或虽有子女,然而子女并不在当地工作与生活,长时间留下老人独居或照顾未成年孙辈,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
二、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颇多,现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1)在1978年国家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或限制生育的实施有效的控制了人口增长,家庭人数减少,家庭规模趋于变小,因此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老龄化问题。(2)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以谋求更好的机会。年轻的农民工大量外出,在农村中只剩下老人和部分妇孺。(3)孝义意识淡薄。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百善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的信念。然而伴随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备受推崇。尊老意识、敬老意识日渐淡化,传统的孝悌文化受到挑战。(4)有些子女在城市通过自身拼搏,在城市买房并过上富足的生活,想要把父母接到身边一块儿享福,但一些老人习惯了农村的生活,加之浓厚的乡土情怀,以及落叶归根观念的影响不愿离开故土。
三、农村空巢老人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来源
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渠道少。据研究调查显示:他们中大部分人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少部分人子女偶尔会供给赡养费,还有一部分依靠年青时攒下的较少积蓄,坐吃山空。虽然去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收入有所增加,但城市开销较大;对于没有一技之长或文化的人来说,想要在城市里扎根生活无疑难上加难。心疼在外打工子女的农村空巢老人,尽管年老体弱但更倾向于在家中继续劳作,以减轻子女的负担。
2、生理健康状况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呈衰退趋势,空巢农村老人的身体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尤其像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加之康复速度慢,病情易反复,其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农村老年人长时间养成节约的消费习惯和现实经济水平,因此“小病挨,大病扛”的现象在农村空巢老人中比较常见。新型农村医疗的全覆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空巢老人看病就医的问题,但由于尚不完善,对患有大病和急病的老人实质性帮助有限。很多老人怕给子女增添负担,并不袒露自己的病情。子女常年在外,身边无人照料,加之年岁偏大,配偶和自己发生病危的概率增加,在遭遇突发疾病时往往得不到及时救助。
3、心理健康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句话充分反映了农村空巢老人孤寂、落寞的生活状态;其生活目标的淡化,生活意义的模糊,容易陷入“空巢综合征”。由于缺少精神慰藉,情感空虚,农村空巢老年人会产生孤独、失落、抑郁、惆怅,行为出现退缩,缺乏安全感。相关研究发现:在子女外出后,感到孤独和偶尔孤独的比例达到50.8%;部分老人长期独自一人在家,缺乏子女的关怀与问候,内心难免失落。[3]同时。随着年岁的增长,生理机能的衰退与年轻时的身强体壮产生巨大反差,同时需自己劳作供养自己生活,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部分空巢老人还需照顾孙辈,更承受着巨大的经济与精神负担。
四、对策和建议
1、深化制度改革
政策应适当倾斜,鼓励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农村培训相关技能,让外出务工的人掌握一技之长,增加其在家乡就业和创业的机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在家发展,同时也能兼顾父母。与此同时,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在外务工人员按时按量的领到工资,保证其享有合法权益。通过此,保障农民工有能力赡养在家的老人。
同时完善农村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t疗制度,加大农村养老保险的投入等。当地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给予相应的补贴和扶持。以帮助农村空巢老人抵御生活的突发事件,减轻其生活压力。
2、强化礼孝意识,给予精神宽慰
养儿防老,这是中国根深蒂固的理念。对于农村空巢老人来说,子女则是其精神的依靠,情感的寄托。生活物质上的改善却无法替代子女精神的慰藉。加强孝敬、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义务的信念;儿孙绕膝,举家同欢是老人在心里无数次勾勒的理想画面。关注老人心理与情感的需要,平时多与老人保持联系,逢时过节多回家看看,定期给老人一定的生活费用,积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3、改变认知,善于自我调节
农村空巢老年人固着于消极的想法,应鼓励其正视现实,保持乐观心态。积极调节,锻炼身体,发展个人爱好,愉悦身心。同时,社区等定期组织活动,鼓励老人学习家常手工活,发现自己的价值,使生活多姿多彩。
篇6
重度失能者占36.82%
市老龄办副主任郭宁介绍,本次调查对象界定的失能老年人是指年龄在60岁及以上,由于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日常活动必须由他人协助或者完全依赖他人的协助才能完成的老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分析,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
九成失能老人不愿去养老院
被调查老人中,93.59%的不愿意住养老机构,而他们的子女也不愿意送老人去养老机构,怕被周围人认为不孝顺。同时,由于老人的收入低,决定了其不可能支付太多费用入住养老机构。
部分受访老人表示自己生活比较困难,需要子女或亲属经济上的资助。不愿意或没有能力购买一些保险保障服务或是养老服务、保健品等,对自身健康方面的投资很少。
照顾者平均年龄59.47岁
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占53.22%,享有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占35.44%。
居家养老要进行多项改革
篇7
土耳其老人:喜欢“悠然见南山”
一位土耳其朋友告诉记者,他的父母退休后最大的心愿就是离开城市的喧嚣,搬到郊区或是乡村,回归田园生活。如今,这种想法代表了一大批土耳其老年人的心声。
很多土耳其老人一般在退休前就会把养老的地点选好,位于土耳其南方的郊区和乡村很是受欢迎,因为南方的气候相对于北方来说,要更温暖、更潮湿,这跟中国的气候分布倒是很像。选好了地儿,便请来设计师和建筑师为自己盖幢温馨的房子,大都是一层的,也有两三层的。等一切都就绪,正好是退休“回乡”的时候。
回归田园除了爱它的宁静和悠闲外,还可以亲自种自己喜欢吃的蔬菜,饲养鸡鸭。西红柿是家家都要种的,因为土耳其的大部分菜肴里都少不了西红柿,而这种传统的饮食方式也给土耳其老人带来许多健康的益处,如强健心脑血管、预防癌症等等。绿色蔬菜中,黄瓜、菠菜、西兰花也几乎是家家都有。
由于土耳其人口味重,加上爱吃肉食,因此,患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日渐增多。回归田园后,吃得天然健康,呼吸清新的空气,使部分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澳大利亚老人:前卫的“涂鸦”艺术
澳大利亚的老年人能得到政府的高福利保障,这使得老年人老有所养,年轻人根本不需要承担赡养老年人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
我的室友的父母就是极会享受老年生活的人。两人退休后就搬到了布里斯班市附近的风景如画的阳光海岸,从他们家的二楼大阳台望出去,就是碧海蓝天。
老两口平时在家没事就搞搞园艺,围绕着院子里的人工水池,高高低低地种满了各种果树、灌木丛,还有一些蔬菜。生活在这样的“自然”中,老人哪还有什么压力和烦恼啊!
一次,我随室友去拜访二老,正好赶上老两口“涂鸦”兴起,把家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二层楼重新粉刷了一遍,说是想换换颜色、换换感觉。
在澳大利亚,很多老年人都有涂鸦或绘画的爱好,大家还经常聚在一起交流学习和互相参观各自的精彩作品。
除了园艺,水上运动也是老人们的一大乐趣。如果能拥有一辆水上摩托,那晚年生活就更滋润了。但这种挑战性的运动只适合于刚刚退休、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大多数老人只是到海边散散步、晒晒太阳。
加拿大老人:我健身,我快乐
在加拿大,笑得最开心的是老人,穿得最漂亮、最绅士的是老人,最受社会尊敬和爱护的还是老人。加拿大老人大都喜欢“以静为乐”,到图书馆去看书,或修剪、浇灌自家庭院的花草,或到咖啡馆坐坐,享受那里的清雅与安静。
老年人平时还有一项最大的爱好就是健身。加拿大土地辽阔,首都渥太华就是一座花园城市,到处提供了让人们跑步、骑车、健身的专用道。而冬天,冰雪覆盖的加拿大,人们则更热衷于室内冰球、室外滑雪、溜冰等运动。
在加拿大大型社区几乎都有高尔夫球场,打一场高尔夫球,就如同在自家门口一样方便。
老人们运动也很讲究行头,比如专用的跑步衣、跑步鞋,专用的运动水壶;骑车则是专用的健身自行车,还戴着头盔。他们大都喜欢结队一起健身,健身结束后一起去喝杯咖啡,吃点点心,开心地说笑一番再离去。
德国老人:“让我们同居吧”
众所周知,德国已经是一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了,但由于养老保障体制很完善,政府发放的养老金足以让老年人不愁吃喝。不过这仅限于和家人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如果去养老院的话,那些养老金恐怕就不够了。
但是,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近几年来德国的老年朋友们开创了一种新的养老方式。单身的老人们结伴而居。这样既可以相互照顾,结伴游玩,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又可以节省费用。
报道说,在德国名城德累斯顿,有一栋翻修一新的8层小楼“室友之家”,6位老年朋友共同住在这里已经有一年多了,他们中有5位女士和1位先生。其中一位是安妮塔•施密特女士,她老伴3年前突然去世后,为了避免过度伤心,她打算搬离原来的家。她与相识了60年的朋友赖斯曼一起看了“室友之家”的房子和环境,然后便一起搬了进来。搬到这里后,大家互相关心,她也不再觉得孤单。
他们中最年轻的室友贝伦斯今年57岁,是个面包师,而住在这里时间最长的罗斯塔斯基则喜爱烹调和组织旅游。内格尔是这个团体的非正式发言人。当需要组合安装家具或挂画时,他们中的惟一男子、离婚的罗特才会出现。
这些老人至少一个星期在公共厨房和起居室共进一次正餐,他们还一起出去游玩,一块上剧院。一旦有人生病或是受伤,其他人很快就会提供帮助。有帕金森病的贝伦斯说:“我向室友们通报了我的问题,但他们都说没有关系。在养老院,我老得很快,但在这里,我觉得又年轻了。”
每到夜晚,老人们便回到自己的房间。室友内格尔说:“在晚上,每个人都有宁静的空间。如果我想和人谈话,我总能找到谈话的人。”
日本老人:我很老,可我还工作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随着人口高龄化进程的加快,日本政府一直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早在50年代末便开始通过立法来解决养老问题。
此外,日本政府还鼓励老人“再就业”或“发挥余热”,“高龄雇佣保险法”特别加强了对大量雇佣高龄者的企业进行奖励的制度,对工资低于60岁退休时工资的高龄受雇者给予一定的补助。另外,日本政府还采取鼓励延长企业职工退休年龄等措施,引导老年人由“老有所养”转变为“老有所为”。
初到日本时,最让我感到诧异的就是那些穿着西服、提着公文包的日本老头了。我的朋友丸山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丸山先生现就职于三菱电机公司。
为何要做一个名高龄工作者呢?“因为我觉得自己还能工作啊!”丸山先生肯定地说,“脑子是不如现在的年轻社员了,但是经验会比他们多。”简单的一句回答,就点出了问题的实质――日本老年人不但积极、热情,而且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这一点真是值得当代年轻人好好学习。
篇8
英国媒体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标题为:“英国交通警示牌有损老人形象?”说在英国,路旁的警示牌中最好辨认的莫过于提醒司机注意前方可能有老年人穿行的“驼背老人加拐杖”标志。如今这一标志却引发了不少老年人的不满,原因是现今很多长者都身体硬朗、心态年轻,“驼背加拐杖”有损他们的形象。
前些天,我陪来自伦敦的露丝太太和她的14岁的女儿在中国旅行,看到路边闲坐的老人,露丝跟我聊起英国老年人的生活。她说:“在英国,老年人不用担心老无所养,因为政府和社会都能给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老年人有退休金和养老金。即使穷人也不担心没有地方住,政府早就制定了一整套保障老年人生活的制度。”
英国还有许多老年人的慈善组织,如“关注长者”(Age Concern)和“帮助老人”(Help the Aged)组织,多年来一直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和生活保障,包括医疗服务。在英国,很难见到老年人在街上乞讨的情形。
露丝说,英国有不少老人把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以便每个月领取一笔丰厚的抵押贷款来安度晚年。这样,他们不但有一份退休金,还可以每月从银行领取一笔抵押房子的贷款,生活就更舒适安逸了。老人过世后,他们的房屋产权将归那家贷款机构所有,房产处理(比如变卖)后的收益由贷款机构全权获得。目前,这种方式在欧美国家非常流行。老人过世后,房子不再成为儿女继承的遗产,而是属于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产业。
我也向露丝介绍了当今中国老年人的退休生活。她很兴奋地看到在公园里一起运动和娱乐的老年人。露丝说,英国老年人退休之后,大多选择参加志愿性的慈善机构,也有的开创自己的新事业,如开咖啡店、小饭馆或是做企业顾问、办咨询公司等,这些都大大丰富了老人的晚年生活。一些英国老人还流行一种嗜好:写作。最近,英国93岁的作家罗娜•佩奇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危险的弱点》,深得许多读者喜爱。佩奇用自己的稿费所得,邀请了几个英国老人院里的老人和她一起生活,以这样的方式安慰那些孤独的老年朋友。她的这种爱心得到了全社会的积极反响和热情赞誉。
露丝说,英国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能够照顾独居老人起居和健康的“智能屋”。这种“智能屋”装有一个以电脑终端为核心的监测、通讯网络,使用红外线和感应式坐垫和床垫观察老人在屋内的活动情况。“智能屋”的医疗设备可以为老人测心率和血压,并将结果传输给医生,使得独居的老人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顾。
英国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老年人总人数首次超过未成年人,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政府和社会还将进一步采取服务于老年人的行动。
德国老人:大家一起“过家家”
初到德国的印象是深刻的,无论走在街上还是公交车里,只要和德国人特别是德国老年人那安详的目光相对,他们都会微笑着向你示意。如果你要问路,他们会耐心细致地给你讲解,甚至亲自带你去,德国老人的真诚友好深深的感动着我。
德国是高生活质量和高福利待遇的国家,老人们退休后的生活安逸幸福。他们一般都有宽绰稳定的退休金,儿女长大离巢,住宅宽敞舒适,福利保障齐全有效。我们所到之处,常能看到老年人怡然自得地牵着狗,漫步在林荫道上。或悠闲地坐在长椅上欣赏风景,在酒吧或饭馆里小酌,在海滩上晒太阳,或三五成群地到世界各地旅游。
一位德国朋友介绍,目前一种全新的养老形式――搭伙同居应运而生。
所谓搭伙同居,就是几个志趣相投的老人朋友相邀,结伴合租一套大房子,各自有自己的卧室、小厨房与卫生间,还有共用的大厨房。(类似学生公寓)每周最少一次共同聚餐,平时各做自己的饭。他们结伴出行游览,同去影剧院、购物、参观画展等。到晚上回到自己安静的房间,如果想找人聊天可敲邻居的门。同年龄段的人,共同的经历和共同的语言是他们的凝聚力与精神需求。生了病可互相照顾,病好了结伴游玩。这是不同于养老院的“老年公寓”,也叫“室友之家”,是一种全新的、富有活力的生活方式。
篇9
减少体内产热
炎热时汗流浃背,寒冷时颤抖不已,这都是人体自我调节体温的体现。而老人对温度的变化很不敏感,不能象年轻人那样调节体温。比如当体内产热过多时,他们的体温上升却不明显,以致过多的体热积聚体内。在气温继续升高时,体温调节中枢又不能通过血管扩张和出汗来散热。这些情况如果表现在夏季,气温很高,湿度也高,空气流动慢,就会影响汗水蒸发,体内积聚热散发困难,导致体温急剧上升。在体温超过39℃~40℃时,汗闭、头晕头痛,精神障碍等中暑症状往往就发生了,严重者可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生呼吸衰竭。因此,减少体内产热是预防老年人中暑的重要措施。
夏天老人如何减少体内产热呢?
1,减少活动,更要避免在高温环境或烈日下活动及行走;
2,避免情绪激动,“心定自然凉”;
3,保持室内通风,可借助自然风或电风扇来降温;
4,如果出现全身无力、四肢发麻、头昏眼花、胸闷恶心、心悸口干、皮肤干热等先兆中暑的症状,应立即采取一些物理降温措施,如用井水擦浴等,还可即服人丹、十滴水,或采用民间刮痧疗法,如果上述症状仍不缓解,并出现高热、皮肤于热苍白和呕吐时,应即送医院急救。
预防大汗和汗闭
炎夏季节,出汗蒸发是机体散热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一般活动少的人以每天排汗一升为正常。而老年人因为体温调节的紊乱,常常会出现大量出汗或者汗闭的不正常现象。
汗闭的危害已如上述。相反大汗同样也会给老人带来很大的危险。(1)它使身体丧失大量水份、盐分及水溶性维生素等,造成脱水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出现口干、四肢乏力、头昏眼花。(2)因失水血液浓缩,循环的血量因而减少,心脏只好加倍工作来满足人体器官血液的供应,结果心脏负担加重,心跳加快,易诱发心血管疾病。(3)尿液浓缩,尿量减少,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易诱发肾脏疾患。(4)因供血减少,胃肠道相对贫血,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导致胃口不好、便秘、加重胃溃疡病。所以,无论汗闭或者大汗,都是老人要予以防止的。其预防的要点有:
1,注意经常补充水份,不要直到口干时才去大量喝凉水,这样会导致体内水盐平衡进一步紊乱,严重时甚至可出现水中毒。由于汗液中含有0.1~O.5%的盐分,因此,出汗较多而口渴时应喝含有O.3%盐分的水(约在二斤开水中放三牙膏盖的盐),这样可以避免造成水盐平衡的失调。
2,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在非特殊情况下不要服用阿托品或颠茄类药品。因这些药可使汗腺分泌减少,出现汗少口干现象,也容易诱发中暑。
调节饮食
老年人的代谢过程比一般人水平低10~15%左右;加上炎热出汗又使胃肠道消化液的生成和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盛夏往往会出现营养失调、腹部鼓胀、便秘等现象。所以,老人夏季的膳食必须注意调节。
1。饮食要新鲜可口,能增进食欲,不要拘泥于一日三餐,可适当增加进食次数。
2,多吃含钙、铁较多的豆制品,尽量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西瓜是解暑佳品,此外还可在午后或晚上吃些绿豆、百合、米仁熬制的汤、粥。不要过多摄入脂肪和蛋白质。
3,常饮水但每次不要过量。夏季喝茶有解渴利尿的良效。科学的饮茶方法是:清晨泡茶,饮至午后,茶已变淡,咖啡碱含量降低,不影响休息。有便秘的老人可选用焦大麦、焦决明泡茶。焦大麦有开胃消暑作用,焦决明则有清肝明目、通便之效。
4,勿图一时凉快,喝冰水,吃冰冻食品过量,这和乘凉过度一样,可使湿邪入侵,形成头痛、胸闷、恶心、便溏等疰夏症状。
5,防止病从口入。炎热使胃酸分泌减少,经常饮水使胃酸浓度更低,以致胃酸的杀菌能力大大减弱,加上老人抵抗力差,如果不注意饮食卫生,喜食生冷或吃了变质食物,比一般人更容易引起肠道传染病。
合理浴洗
老年人的皮肤和皮脂腺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夏季出汗后容易与皮屑,尘埃等结成污垢,易忠毛囊炎、痱子等皮肤病,所以应该勤用热水擦浴、勤换衣。热水擦浴可清除污垢,并使皮肤血管扩张,有利汗液排泄。但一日中不宜过勤地洗澡,以防止过分消耗老人体力,反而使皮肤更加干燥、发痒。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如果感到稍有不适,即应停止,并到通风处休息,避免宿疾发作。
篇10
【中年夫妇踏上探险之旅】
佩雷拉夫妇是在纪念结婚20周年纪念日上萌生环球旅行的念头的,那一年,迭戈52岁,伊莎贝尔48岁。他们的生活富足稳定,没有子女需要抚养,属于阿根廷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可是一成不变的日子过久了,迭戈也会感到困惑,经常不知接下来的一天要如何打发。结婚纪念日那天,他们在餐馆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后回到家里,伊莎贝尔打开电视,拨到了她爱看的旅游频道,一位美国 “背包客”正在讲述他徒步去阿拉斯加的探险经历,他的故事非常有趣,除了路途中遇到的很多趣事,以及他在阿拉斯加极昼状态下自创入睡窍门之外,镜头下阿拉斯加美得令人窒息的夏季景致也让夫妇二人看得不忍眨动眼睛。当夜,他们就拟定了去阿拉斯加的旅程计划。
不过事情说说容易做来难。向家人摊牌时,父母瞪大了眼睛,好像见到两个外星人,只有伊莎贝尔的祖父表示理解。他把夫妇俩带到车库,指着自己那辆1928年产的老爷车说:“去阿拉斯加没问题,但徒步可不是个好主意。我把这个老伙计送给你们,它会帮上大忙的。”
老爷车已经又破又旧,迭戈决定对车子进行一次全面大修,尽管车子的最高时速只有可怜的40英里,而且油耗惊人――每加仑汽油只能跑12英里,但对冒险的渴望最终压倒了忐忑。一个月之后,佩雷拉夫妇正式辞掉工作,驾驶老爷车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踏上了纵跨美洲大陆的探险之旅。
【惊险而快乐的旅程】
不过,想象和现实之间往往有着遥不可及的距离。途经智利的亚塔卡马沙漠时,他们因经验不足没能找到地方投宿,只得蜷缩在车内过夜。正当两人睡意朦胧时,突然听到“噼噼啪啪”有东西砸击车窗的声音,打开手电筒后,惊心恐怖的一幕映入眼帘――成百上千只虫子发了疯一样自杀性地扑向风挡玻璃,情急之下,迭戈将油门一踩到底,狂奔数英里,用冲力才化解了昆虫的攻势。
而行至玻利维亚高原山区时,因为海拔偏高,两个人的生理反应加剧,头疼欲裂,眩晕呕吐,都陷入了浑身虚脱、痛苦欲死的状态。如果不是遇到善良的当地人,并喝下他们用古柯叶泡过的水缓解症状,伊莎贝尔和迭戈真不知自己还能否见到第二天的太阳。
当然,路途上也不总是危机四伏,还有一些珍贵的记忆。危地马拉的蒂卡尔遗址是夫妇俩的必游之地,因为那里是已经消逝的玛雅文明的都市中心。他们在感叹玛雅文明奇观的同时,居然婚后20多年来第一次产生了要一个孩子的念头。而当老爷车慢吞吞地驶入洪都拉斯后,医生告诉严重害喜的伊莎贝尔她怀孕了,夫妇俩闻听喜讯,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1992年6月,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巴姆帕降临人世,老来得子的迭戈将儿子的小脚印做成贴膜粘在老爷车上以示纪念。对于这对夫妇来说,从二人世界到三口之家的最大变
化,无疑是车子的“肚量”突然加大了许多。从前,他们在老爷车里塞进了100多本书籍、六个衣服箱子、两个便携式车座、一台笔记本电脑、各类炊具、大量的饮用水和食物,而如今,则要加进一辆婴儿车和海量的玩具。当然,车身的用途也被夫妇俩拓展了许多,比如推倒后的车子后座被他们当作了儿子的睡床,甚至车子的脚踏板也被改装成了小孩的座椅。
儿子的到来让佩雷拉夫妇感到责任重大,也更增加了与艰险抗争的勇气。当他们终于到达阿拉斯加时,正值北半球的冬季,厚重的积雪没及膝部,天气酷寒,老爷车却在雪中意外抛锚。如果只有两个人的话,他们可能会等待救援,可因为担心儿子的健康和安全,迭戈在雪中跋涉了三个多小时才见到人烟,并出高价租用了五只强壮的爱斯基摩犬,最终把老爷车拖到了大路上。
美洲之旅让佩雷拉夫妇的冒险之心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尽管已经是50多岁的人,可他们却似乎感到生命才刚刚开始,旅途生活绽放出无穷的诱惑和光彩,再加上儿子让他们重新认识了人生的意义,佩雷拉夫妇更坚定了在旅途和冒险中寻找快乐与幸福的信念。
【停不下来的脚步】
从阿拉斯加归来后,只休息了两个月,佩雷拉夫妇就带着儿子,驾驶着老爷车再次奔赴旅程,目的地则是整个世界。没过多久,51岁的伊莎贝尔再次怀孕,次子泰乌的降生让他们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和骄傲――生命的每一次造访都值得送上感激。
话虽如此,可带着两个小孩一起上路却并非童话,一日三餐就足够夫妇俩手忙脚乱一阵子。迭戈开始调动自己的智慧,他在老爷车的发动机下安装了金属盒,把它做成了一个简易“烤箱”。六根热狗肠大约在老爷车跑出2英里后就能做好,而要把六只鸡蛋煎熟,老爷车大约要跑3英里才能完成任务。后来孩子们只要肚子饿了,就条件反射似的张罗去“烤箱”里找东西吃,搞得夫妇俩哭笑不得。
在两个孩子面前,佩雷拉夫妇扮演的角色是父母、厨师、医生……更重要的,还是老师,一段段美丽的冒险则是他们手中的教材。“没有什么是比游历天下更好的人生教育”,迭戈坚信这一点。几年来,他带孩子们感受过国会山的庄严、尼亚加拉瀑布的震撼、富士山的雄伟和大堡礁的壮阔;见识过从公路上一跃而过的袋鼠、挂在桉树上慵懒的树袋熊、黄石国家公园里恣意咆哮的水牛,还有乖巧友善的菲律宾眼镜猴,甚至肯尼迪航天中心也曾留下孩子们欢欣雀跃的尖叫。当然,传统知识的灌输也必不可少。每来到一处配有电脑的汽车旅馆或食品店,他们都会按照孩子们不同的年龄段下载相关的学习教程,然后打印出来再教给小家伙们。直到孩子们到了上中学的年纪,夫妇二人才把巴姆帕和泰乌送回阿根廷,交给父母帮忙照顾,而他们则再次踏上旅程,因为神秘而未知的远方诱惑着他们,快乐的世界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