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报告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1 18:1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监测报告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的落实,对于一个临床药师来讲,长期以来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每一个医疗机构专职做此项工作的人员(大多是临床药师)都有这样体会。通过笔者几年工作及许多有识之士的指点,做以下总结,与大家共同探讨。
1 老百姓对不良反应的误区
1.1 中药也有不良反应 利巴韦林、抗病毒颗粒是西药,鱼腥草注射液和板蓝根则是中药针剂或传统中药。人们习惯性认为:中草药是无毒无害的纯天然药品,但新闻背景中报道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恰恰是由中药鱼腥草注射液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任何药品,包括中药,其不良反应都是客观存在的,对此我们根本无法避免,而只能考虑如何把不良反应降到最低。有关中药没有副作用的观念是错误的。从国家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中可以看出,由中成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约占药品不良反应10%~15%或更高,并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一些常用中成药,如壮骨关节丸、感冒通片等,均可引起肝肾损害、出血等不良反应甚至死亡。中药应用已有上千年历史,古代中药书籍中对其所存在的毒性或不良反应也有所记载,中药取材也不仅限于人们常见的草药,还包括动物、矿物等,尤其是来源后者的中药材,若误服滥用则很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1.2 常用药并不等于保险药 板蓝根是中成药,也是防治感冒的常用药,这类药品也有不良反应?越是常用药,因其使用面广,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更大。以板蓝根为例,其服法、用量必须严格遵照包装上的药品说明,滥用也可能出现副作用。有患者因连续服用了板蓝根冲剂,出现头昏、胸闷等症状。人在健康状态下过多服用板蓝根,会伤及脾胃;极少数过敏体质患者,也可能因服药引发过敏等不良反应。鱼腥草注射液是一种中草药复方制剂,临床上使用也较普遍。该注射液中含许多大分子物质,若经静脉输入后,未除尽的半抗原有可能与血浆蛋白结合,才可能导致过敏反应。使用该注射液前,应认真检查药物,如果出现混浊、沉淀、变色、漏气等问题不得使用。此外还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控制给药剂量、浓度、滴注速度、给药途径。注射后观察病人尤其是老人、儿童用药后的反应。
1.3 有不良反应不等于无安全性 药品出现不良反应,并不意味着其安全性大打折扣。因为,不良反应是所有药品都可能出现的情况,药品不良反应只是个概率问题,即它总会出现,无非是出现多少的问题。只是这种药品对绝大多数患者而言,依然是安全的。用药产生不良反应基本无法预测,因为一种药物往往具有多重的药理作用,药物的剂量、剂型、用药途径的不同,药物的相互作用及赋形剂的影响,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还有胖瘦程度、营养状况、血型、遗传因素、病理生理状况的不同,以及环境因素,都会使每个人反应的情况不一样,对药物产生的敏感性不一样,而产生不尽相同的不良反应。但其实,如果药品本身不是假劣药品,再排除以下情况:误服误用,超量服用,服用时间过长,服用方法不当(如一些中药煎煮时间不足),用药途径不当(如作为肌肉注射用的中药注射液被用于静脉注射)等等,正确服用药物,还是能够保障用药安全的。
1.4 假劣药品才会引起不良反应的误区 许多人认为,只有使用了假药、劣药,或用药不当,才会引起不良反应。事实上, 许多经过严格审批、检验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也可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出现不良反应。据介绍,由于受到医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许多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在审批上市前难以完全掌握,包括有些原来不知道的、严重的不良反应。由于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药品的不良反应表现会有很大差别,有的人反应轻,有的人反应重;有的人是这种反应,有的人是那种反应。
1.5 说明书里列举不良反应少的就是好药的误区 目前,国际上对于药品使用说明书中描述不良反应的部分要详细到什么程度,还没有具体的规定。但有的药品说明书中对药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叙述很少,实际发生的不一定少。一个负责任的生产企业,才会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把产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尽可能详细地告诉用药者。
1.6 非处方药不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误区 非处方药本身也是药,总体来说其不良反应比较少、比较轻,但这不是绝对的。有些非处方药在少数人身上也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能导致死亡。因此,非处方药也要严格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服用,不能随便增加剂量或增加服用次数,改变用药方法或用药途径。
1.7 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西药少 现在许多中成药、中药新剂型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并不少。使用中药讲究辨证施治、合理组方、一人一方、随证加减,还需要质量好的药材、科学的炮制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服用中药,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但如果不遵守辨证施治的原则或辨证不当,组方不合理,或中药材质量有问题,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例如,不少人用人参滋补身体而引发不良反应。
1.8 新药比老药的不良反应少的误区 总的来说,必须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国家才会批准一种药品成为新药。但是,新药的优点不一定都表现为疗效高、不良反应少。新药上市时间短,有时难以发现一些罕见不良反应、迟发性反应、发生于特殊人群的不良反应。因此,新上市药品的不良反应更要警惕。
近年来,人们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关注与日俱增,但目前,作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中最基础部分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工作,却存在着报告主体上报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报告的数量和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甚远等诸多不足,导致迟报、漏报的状况时有发生。
针对这样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现状,有关专家表示,站在医疗前沿的广大临床医师以及药师,应负起更大责任,成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尖兵;同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2 医生对不良反应报告的误区
医师顾虑重重。临床上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医生的观点是:患者出现的症状有可能是药品不良反应,但如果上报,不仅过程麻烦,而且调查起来也有很多说不清的东西,究竟是用药不当,还是后续输液的方式不当很难说清;不仅如此,药物使用过程涉及不同的医生、不同的护理人员,如果因为报告而引发纠纷,处理起来会很麻烦。尤其是已经处理完了,患者的症状好转、无大碍时,就不再自找麻烦去报告了。经调查示:我国临床医生在处理不良反应上报时,态度十分消极。
曾有人调查,了解我国临床医生对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的一些情况。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500名临床医生中,46%的医生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后选择“等一等,看看能不能解决,能解决就不上报”,11%的医生选择“不会上报”。不上报的理由中,占较高比例的是:医生、药企和患者本身的责任划分不清晰(23%);上报机制不完善,报了也没用(23%);医患关系紧张,上报了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21%)。可见,临床医生在处理药品不良反应过程中顾虑重重,是影响不良反应报告的重要原因。临床医生普遍认为:在处理疑似与用药相关的病例时,肯定会考虑究竟是药品不良反应,还是患者的原发疾病发展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医师缺乏药理、药物代谢、药品配伍等专业知识,判断较为困难。之后医师还会进一步考虑,这些结果是否与自己对病程发展的判断失误有关,尤其是引起严重后果的事件,医生的顾虑会更多。因此,他们在处理类似情况时,大多会选择“冷处理”,不会选择及时上报。
3 药师难为无米炊
发现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是目前国内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临床药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体现了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关键作用。但是,目前医院药师所获得的一手不良反应资料非常少,质量又差,使医院药师不良反应汇总、分析和上报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医院发现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临床医师主动上报给药剂科;门诊用药咨询时,以及为患者提供药物服务咨询时发现;药剂科在处理退药时发现;医院药师深入临床,了解用药情况时发现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等。
上报渠道中,最主要的本来应该是临床医师的主动上报,但是由于临床医师的顾虑,这条通道却成为获得不良反应报告最不可靠的途径。相比之下,药师直接在用药咨询、处理退药及下临床参与用药指导时,直接与用药终端接触所获得的不良反应报告更加可靠。但遗憾的是,这些报告由于药师队伍人力及工作精力的限制,数量很少,而且相对于医师的报告显得更为被动和滞后。
即使药师能够从医师手中得到一些不良反应报告,但是由于报表质量较差,很可能会出现报表不具研究意义的情况。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十四条明确要求:《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的填报内容应真实、完整、准确。但是,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曾经对基层不良反应报表质量进行过相关研究,发现比较规范的4级和3级报表仅占61.3%,基本没有使用价值的2级以下报表占38.7%之多。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资料记录比较简单,突出表现在药品不良反应过程及处理情况两方面。药品不良反应过程要求详细记录患者用药后多长时间出现反应,对不同的表现要有详细的描述,如“皮疹”,要对皮疹的形态、部位、面积等内容详细记录。在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报表中,有的仅仅记录了“皮疹”。不良反应处理情况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治疗不良反应用药记录不详细或未记录,二是不良反应好转或治愈时间未记录。尤其后者,直接影响对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评价。
其次是用药情况记录不规范。如使用“先锋4号”、“左氧”、“硝甘”等简称,致使药品商品名、通用名记录不规范;药品的剂型选择错误,如把“胶囊”写成“片剂”等;药品生产企业名称使用不规范的简称;用药原因未使用规范的医学术语,如“抗感染、支持”等。
篇2
【关键词】医疗机构;医院感染;消毒质量;监测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38-01
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加强消毒质量监测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环节。 为了解本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消毒工作现状,加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改善乡村医疗机构卫生消毒状况,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我们于2011年4―10月对邳州市各级医疗机构进行了消毒质量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2家县级医院、39家乡级卫生院、486所村卫生室和86所个体诊所。检测项目有室内空气、医护人员手表面、环境物体表面、使用中消毒剂、灭菌物品、压力蒸汽灭菌器、紫外线灯辐照强度。
1.2 监测方法 采样、检验、评价均按GB15981-1995、GB15982-1995和《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2002年)的规定进行。
2 结果
2.1 各级医疗机构消毒质量比较
本次共采集样品3786份,合格样品3490份,总合格率92.18%;县级医院合格率最高96.66%,村卫生室合格率最低89.09%(表1)。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5.02,P
2.2 不同类别监测项目合格率比较
空气监测539份,合格518份,合格率为96.10%。医护人员手监测733份,合格640份,合格率为87.31%。环境物体表面监测747份,合格672份,合格率为89.96%。使用中消毒剂监测1422份,合格1327份,合格率为93.32%。紫外线灯监测156支,合格144支,合格率为92.31%。灭菌物品和高压灭菌器监测189份,合格率均100%。(表2)。
3 讨论
3.1 从监测结果看出,三级医疗机构总合格率比较,呈县―乡―村降低的趋势,这与资金投入、消毒制度、设施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等有关。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医护人员忽视消毒的重要性,对消毒卫生的有关知识欠缺,片面追求暂时经济利益,导致消毒质量较差[1]。因此,今后的消毒质量监测工作的重点放在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
3.2 洗手是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调查发现,我市医护人员手的消毒合格率仅为87.31%,主要由于医护人员洗手方法不正确,洗手设施安装不科学以及洗手肥皂污染所造成[3]。有研究表明, 虽然患者是感染的直接来源, 但是造成医院感染扩散的途径则主要是医务人员的手, 通过加强手卫生可降低30%的医院感染[2]。因此,认真洗手是控制医院内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对病人和医护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手段。
3.3 加强对村卫生所、个体诊所监督监测,建立健全消毒隔离制度,及时更换、添置消毒设施,定期开展对乡村医护人员消毒隔离技术培训。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515(2010)08-287-01
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施策略研究健康教育子项目,是按照国家卫生部和市、区卫生局的要求,在全区范围内,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以提高人群健康知识水平和改变人群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以及探索我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筹资、运行、评估和支付方式,提高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水平,探索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路径。自项目2009年启动以来,经过组织、培训、实施、督导、评估等阶段工作,使我区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1项目目标
通过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施策略研究健康教育子项目工作的开展,加速构建我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框架和网络,提高我区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技能,使我区居民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有所提高。同时积极探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由政府出资,并实行合同购买的制度,以及考核评价机制。
2项目执行情况
2.1项目实施范围和时间
项目实施范围是全区所有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项目实施时间是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
2.2项目支持的主要活动完成情况
2.2.1根据我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施策略研究项目试点方案,区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分别制定下发了《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施策略研究项目健康教育实施方案》、《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施策略研究项目健康教育实施意见》,并严格按照实施方案、意见开展工作。
2.2.2制定了《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教育合同购买管理办法》、《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教育工作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以及《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教育工作各级职责》等规范性文件,为项目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
2.2.3 区疾控中心分别与我区30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乡卫生院签定了《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教育项目工作服务合同》,对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乡卫生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经费实行合同购买方式支付。
2.2.4完成了《黔江区市民健康知识读本》、《儿童预防接种知识―父母之友》、《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艾滋病防治知识》、《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编辑印制和分发工作,共计印制下发了《黔江区市民健康知识读本》6万5千册,《儿童预防接种知识―父母之友》宣传手册2万册,《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宣传册1万册,《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册1万册,《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册2万册。
2.2.5我区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乡卫生院按要求分别新建了整洁美观的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并按照方案、意见要求每2月定期更换了1期健康教育专栏宣传内容,全区2009年共计出刊健康教育宣传专栏380余期。
2.2.6与区电视台合作制作了4期“健康黔江”卫生行动专题健康教育电视节目,并在区电视台黄金时间播放。
2.2.72009年3月2日和6月15日,我区组织召开了2次健康教育培训会,参加会议的有全区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街道和镇乡卫生院分管领导。会议进一步讲解了《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试点健康教育实施方案》、《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试点健康教育实施意见》,并开展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会后对与会人员进行了测试。
2.2.8中心组织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乡卫生院开展了“3.24”结核病防治日、“4.25”免疫规划日、“5.15”碘缺乏病防治日、“5.31”无烟日、“10.8”高血压日、“11.14”糖尿病日、“12.1”艾滋病日等大型宣传教育活动,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2.2.9 区疾控中心于2009年7月开始,组织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在我区正阳、冯家、石会、石家等9个街道和镇乡开展了区级市民健康知识巡讲活动。
2.2.10区疾控中心在区卫生局卫生网站和“武陵传媒网”区疾控中心网站上,分别开辟了健康教育专栏。
3项目效果
3.1进一步明确了各单位的健康教育工作职责
通过出台《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教育工作各级职责》,进一步明确了区级医疗卫生单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健康教育工作职责,规范了各单位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行为。
3.2建立了健康教育工作的绩效评估机制
《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教育合同购买管理办法》、《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教育工作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等文件的制定,为我区建立健康教育工作的绩效评估机制,以及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3市民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有所提高
通过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施策略研究健康教育子项目工作的开展,我区市民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有所提高,市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
3.4培养了一支健康教育队伍
我区在开展项目工作时,十分重视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针对区级医疗卫生单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分管领导和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的需求,开展了2次提高健康教育业务技能的专题培训会,全区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了一支我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队伍。
篇4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进行价格监测活动,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价格监测,是指价格主管部门组织的对重要商品、服务的价格、成本、市场供求变化等情况进行跟踪、采集、分析、预测、预警和公布等活动。
第三条市和区、县价格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价格监测工作,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实施价格监测报告制度;
(二)监测分析重要商品、服务的价格、成本和市场供求变化等情况;
(三)跟踪重要经济政策、措施在价格领域的反映;
(四)实施价格预测、预警,及时提出政策建议;
(五)价格监测信息;
(六)组织价格监测人员的培训与考核;
(七)组织实施临时性价格监测任务;
(八)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其他价格监测工作职责。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和中新生态城的价格监测工作由各自管理机构负责。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价格监测工作的领导,支持价格监测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并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价格监测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政府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价格主管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第五条价格监测所涉及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和配合价格主管部门依法实施价格监测。
对在价格监测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条本市对下列重要商品和服务实施价格监测:
(一)粮、油、肉、蛋、菜等农副产品;
(二)钢材、有色金属等工业生产资料;
(三)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
(四)成品油、煤炭等重要能源;
(五)汽车等机电产品;
(六)油脂油料等主要进出口商品;
(七)家用电器等日用工业消费品;
(八)医疗、教育等服务;
(九)客运、货运等交通运输服务;
(十)房屋、土地;
(十一)国家和本市确定的其他重要商品和服务。
价格监测具体项目按照国家和本市价格监测报告制度确定。
第七条价格监测实行报告制度。市价格主管部门按照国家价格监测报告制度的规定,结合本市经济活动实际情况和价格调控需要,制定本市价格监测报告制度。
区、县价格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价格管理工作需要制定本行政区域价格监测报告制度,但不得与国家和本市的价格监测报告制度相抵触。区、县制定的价格监测报告制度应当自制定之日起5日内报市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价格主管部门实施价格监测,应当按照价格监测报告制度规定的内容、标准、方法、时间和程序进行,确保价格监测质量。
第九条价格监测以定点监测、定期报表为基础,结合专项调查、临时性调查和临时性定点监测等方式进行。
第十条价格主管部门根据价格监测报告制度规定的方法和程序,指定有关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作为价格监测定点单位。
第十一条价格监测定点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具有一定生产经营的规模或者掌握相关价格信息,能够反映当地或者同行业被监测商品、服务的价格水平;
(二)具有价格监测资料收集和传送手段;(三)遵守价格法律法规,市场信誉良好;
(四)具备价格监测所需的其他条件。
第十二条价格监测定点单位一经确定,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向其颁发价格监测定点单位标志牌或证书,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经济补偿。
第十三条价格监测定点单位一经确定不得擅自更换、调整,但出现下列情况时,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取消其价格监测定点单位资格,收回价格监测定点单位标志牌或证书,并可以根据需要另行指定:
(一)价格监测定点单位生产经营规模萎缩,其上报的价格信息已不再具有代表性;
(二)价格监测定点单位拒报、伪造价格监测信息资料;
(三)不适宜作为价格监测定点单位的其他情况。
第十四条区、县价格主管部门指定或者调整价格监测定点单位后,应当自指定或者调整之日起5日内报市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价格监测定点单位应当建立价格监测内部管理制度,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本单位价格监测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按照价格监测报告制度规定的内容、标准、时间等要求填写报表并报送价格主管部门。
价格监测定点单位报送价格监测信息资料应当经本单位负责人员审核签字,不得迟报、拒报或者伪造价格监测信息资料。
第十六条价格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和帮助价格监测定点单位实施相关价格监测,为其价格监测信息资料采报人员提供免费培训。
根据价格监测定点单位的需要,价格主管部门可以无偿为其提供所监测商品或者服务的全市平均价格资料。
第十七条价格主管部门根据市场形势和工作需要,可以针对特定商品和服务通过问卷、走访等形式进行专项调查、临时性调查或者开展应急价格监测。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开展应急价格监测,价格主管部门除通过价格监测定点单位收集价格监测信息资料外,还可以指定临时价格监测定点单位。
第十八条价格主管部门对价格监测定点单位、临时价格监测定点单位和其他单位、个人提供的价格监测信息资料应当进行审查、核实,并按照国家和本市相关规定进行归档管理。
价格主管部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确保价格监测数据的准确。
第十九条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本行政区域价格监测报告和价格形势分析报告,提出政策建议。
第二十条价格监测报告和价格形势分析报告包括下列内容:
(一)被监测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成本、市场供求变化等情况;
(二)被监测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成本、市场供求变化趋势预报或者预警;
(三)相关价格政策出台后的落实情况和市场反映;
(四)与被监测商品和服务价格有关的其他内容;
(五)有关政策建议。
第二十一条市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工作预案。在本行政区域内市场价格出现异常波动征兆或者已经发生异常波动时,市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市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经批准后启动应急工作预案,并依法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第二十二条价格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政务网站或者公共新闻媒体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布重要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监测信息,但属于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除外。
第二十三条价格主管部门的价格监测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履行价格监测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知识,经市价格主管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后,持价格监测调查证实施价格监测活动。
第二十四条价格主管部门及其价格监测工作人员应当对价格监测工作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予以保密。价格监测信息资料不得非法使用。
第二十五条有关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违反本规定拒不接受指定作为价格监测定点单位、严重影响价格监测工作实施的,价格主管部门应当予以警告,责令其改正,并予以通报批评。
篇5
[关键词] 竣工项目 验收报告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是检验建设单位执行“三同时”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建设项目能否通过环境保护验收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为了提供准确、完整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数据和信息,近些年,国家环保局相继颁布一系列有关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管理规范和行业验收监测报告范本,但是,在验收监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验收监测质量。
1 验收监测报告编制类型
建设项目验收监测报告(表)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和《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通知》等文件中都做相应规定,产生污染的建设项目编写验收监测报告;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建设项目编写验收调查报告。但是,有的项目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又因生产排放污染物。如饮用水项目,该工程一般由取水、输水、制水、配水四个子工程组成,除制水工程在生产过程产生废水、噪声外,其它三个子工程因施工活动和机械设备使用等或多或少使地形、地貌发生改变,土地、水体生产能力及利用方向发生改变等。再如,属于非污染生态型项目-水电站,因其项目小,就以验收监测报告(表)形式编制。诸如上述建设项目若以监测报告形式编写,忽略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及生态恢复结果调查与评价、公众意见调查,就不能完整体现该类项目的特点。很难保证验收监测结论的质量和准确性。建议制定非污染生态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调查技术规范或规定,加大监测人员业务水平培训力度,以提高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调查报告质量。
2 公众参与调查形式化
公众参与是建设项目验收监测报告中一项重要内容,它反应了项目建设中和建成试运行期间,污染物排放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公众参与对象应选择在经济、生活、环境等方面受到影响的个人、集体及参与环评编制单位人员等。然而,目前公众调查存在很大问题,如验收监测单位设计好问卷调查表,完全由建设方负责发放或由企业邀请当地居民召开座谈会,这种做法可能使公众参与对象单一性,调查失去公正性,更严重的是环境管理部门无法发现和纠正建设期间或试运行期的环境违法行为,无法获悉环境影响评价中未预见的重大环境影响,从而失去补救防范措施。因此,为了防止公众调查形式化、虚假化,保证调查对象有受建设项目影响的人群、了解项目工程的技术人员、参加该项目的环保专业人员;调查中必须补充大量调查区域受破坏状况、生态恢复情况照片及参与问卷填写乡村、个人、单位照片和文字说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 验收监测结果与常规监测不一致
有些企业顺利通过验收监测,然而一进入日常管理,其污染源监测各项因子超标或部分超标,究其原因,不外乎2种可能,第一,企业环境保护意识不够,验收监测期间不惜提高设施运行成本,验收结束后,企业难以承担高额运行成本或设施操作人员疏于管理。第二,验收监测人员对生产工况及处理工艺了解不够,处理设施核查不细等等。因此,验收监测人员应收集齐全相关资料,认真研读。核查处理设施运行记录、试运行期的常规监测(包括设施运行成本)。准确合理制定采样点位、频次及监测因子。为了防止设施中弄虚作假,可以在处理流程中间增加点位,计算处理效率。
由于验收监测仅2-3天,短时间内企业容易掩盖自身环保工作不足,因此验收监测要追加一次不定期污染源监督监测,作为验收监测的补充和验证,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需查清原因,限期整改。
4 验收监测超标补测
建设项目环保设施验收监测是在建设单位和设计施工单位尽最大努力将处理设施调整到最佳状态下提出的,因此,在此状况下仍出现监测结果不正常,就必须认真细致查明情况,而不是盲目补测,追求验收监测污染物排放全部达标的完美结果。这种做法无疑将验收监测停留在考察建设项目达标排放水平上,使验收监测如同形式。尤其是监测“三废”污染物中,某项污染因子超标情况时,应该对超标原因加以分析,查明原委,若是突发性生产事故造成监测数据不合格,可以考虑给企业一次补测机会,但监测报告应注明污染物超标原因,企业采取何种措施使第二次监测结果正常,符合要求。若因处理设施设计、施工、管理等原因造成污染物超标排放,没有任何商量余地,拒绝进行二次监测要求,确保验收监测结论公正、准确。
5 环境保护管理检查深度不够
依据国家环保总局第13号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的要求,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管理检查范围包括污染防治设施和各项生态保护设施。从建设项目立项到试生产各阶段执行国家相关环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情况,以及建设项目涉及到的清洁生产、污染物排放总量、以新带老环保要求、应急措施、施工期及试运行期扰民现象、施工期环境工程监理等均列入验收检查内容。因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检查是验收监测的基础,贯彻落实“三同时”制度的重要环节。为环保验收提供非测试性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视验收期间环境检查,忽视设计和施工阶段有关情况检查核实、清洁生产核查等内容,这与监测人员技术水平、思想认识密不可分。验收监测是监测机构技术监督和技术执法的重要一环,验收监测人员应主动多方收集资料、信息,了解项目立项、可研、设计、施工、试生产各时期情况,把验收监测伸入到“三同时”全过程中。
6 结语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数据和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既反映建设项目的情况和污染信息,也是监测部门工作能力的表征。因此环境监测部门应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竣工验收监测报告的质量和可靠性,为环境决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监测报告;三级审核;人员职责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4-0245-02
监测报告是监测工作的最终产品,是环境监测质量最直接的反映,出具内容完整、信息全面、合法有效的监测报告是各级监测机构履行其基本职责和承担社会义务、服务客户的重要形式之一。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国家环保局 环监【1996】194号)第二十八条规定“为了保证环境监测报告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各级环境监测站应按计量认证的有关规定实行三级审核。”
一、三级审核的相关释义
一审由相关科室主任对报告编制人员签字后的报告审核;
二审由技术负责人对整个监测报告进行技术审核;
三审由授权签字人对报告进行最终审核,无误后签字发出。
一级科室主任对报告报出数据应检查,发现异常数据应及时判断和处理;报告经技术负责人签字为二级;三级为授权签字人审核签字盖章,经此三级审核,出具的数据和分析报告方为有效。
二、三级审核中各级审核人员的职责
(一)一审人员为相关各室主任
应熟悉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监测现场状况、监测分析方法、污染物类型,对监测方案及报告的整个编制过程负责,掌握监测数据的变化规律,对监测结果进行效验。
(二)二审人员为技术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应由具有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精通站业务、熟练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人员担任。应熟悉监测业务技术运作,熟悉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过程,具有评价监测结果的能力。主要负责各类技术纪录格式的批准;负责检测报告(报表)的审核;负责对监测过程中技术问题允许例外偏离的批准;负责复核监测方案。
(三)三审人员为签发人(授权签字人)
授权签字人是指经认证机构认可,可在被认证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上签字并负有责任的人员。授权签字人通常由实验室按条件推荐,认证现场评审组在现场评审时逐一考核认可,并将考核结果及相应建议上报,最终由认证机构批准认可。授权签字人的主要职责是审查监测报告的完整性、项目齐全性、监测依据和结论的正确性,并负责批准监测报告。授权签字人有权拒绝签署不符合要求的监测报告,并责成有关人员改正。
三、三级审核的内容
(一)环境监测报告信息的完整性
每份监测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信息:(1)标题;
(2)本站的全称、地址及通讯方法;(3)监测报告唯一性标识、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以及表明监测报告结束的标识;(4)委托方的名称和地址、监测的地点;(5)监测样品的说明和明确标识;(6)样品性状描述;(7)采样日期、接收样品和进行监测的日期;(8)对所采用监测方法(包括采样方法)的标识,或者对所采用的任何非标准方法的明确说明;(9)涉及的布点、采样方法(如果适用)说明及采样地点和位置(包括采样地点和位置的简图或照片);(10) 对监测方法(包括采样方法)的任何偏离、增添或删节,以及其他任何可能影响监测结果解释的信息,如采样或监测的环境条件等;(11) 测试和导出的结果及其计量单位;(12) 适用且需要时,提出意见和解释(或结论);(13) 报告编制、校核、审核人员的姓名和批准人员的签字、职务以及签发日期;(14) 作出本结果仅对所测样品有效的声明(如果适用);(15) 未经本站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监测报告的声明;(16) 遇到下述情况之一,还应在监测报告中提供测量不确定度的信息:客户有要求时,不确定度对监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影响时,不确定度对满足某标准、规范极限有影响时;(17) 特定方法、客户或客户群体要求的附加信息。
(二)监测数据
发现和判别异常数据,对其进行合理分析是监测数据审核的重要内容。环境监测工作要求监测数据应达到的质量指标是:监测数据具有准确性、精密性、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并且监测全过程的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1.环境监测数据代表性的审核。监测数据代表性表现在“时空”代表性上,负责数据审核的人员应着重审核环境样品的采样原始记录是否全面,采样人员是否严格按照规范认真作好记录,采样点位有无其它偶然和人为因素影响的记录等。对于污染源采样应注意采样时的工况、采样位置和取样方法等方面,及时发现异常数据。
2.环境监测数据精密性和准确性的审核。为了取得满足质量要求的监测结果,必须在分析过程中实施各项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如按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有一定比例的样品平行双样分析、密码样分析等。由质控人员详细审查分析人员在分析全过程的精密性和准确性,并写出相关的质控报表。记录监测数据的精密性是否达到给定的室内标准偏差的要求,同时在环境分析中,许多待测组分含量属痕量分析范畴,且常与空白实验处于同一数量级,空白值大小和分散程度直接影响其精密度,为此,只有全面审核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内容,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精密性和准确性。
3.环境监测数据完整性的审核。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不同可分为例行监测和污染源监测、环评监测以及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等。不同的监测目的有不同的监测方案,与其对应的监测项目、分析方法、监测频次及监测数据所要求的质量目标也各不相同。故在审核监测数据完整性时应着重审核不同监测对象的采样频次、监测项目是否达到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分析方法、检出限、测试精度是否符合监测目的的要求,若方法不当就会发生偏差或不准确。
4.环境监测数据可比性的审核。监测数据的可比性除了指采样、监测、数据处理等全过程都可比外,还包含有物质准确度、各行业之间、污染物之间、实验室之间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统一性。
(1)对比各种物质间关系,进行合理分析。由于物质本身的特性及各组分相互关系和实际情况存在必然联系,某些要素之间有很紧密的相关性,了解这种关系有助于我们审核数据。如在地表水监测中,同一水样CODCr、BOD5、CODMn、三者之间的监测数据存在以下规律:CODCr>BOD5;CODCr>CODMn。反之为异常。
另外在煤烟型污染的环境中,其大气中的SO2浓度一般大于NO2的浓度,一般约大2-6倍。但在城市公路两侧及汽车较多的非煤烟型环境中,则NO2浓度大于SO2浓度。这种变化特点在审核中要加以注意。
(2)利用类同监测对象的环境统计资料作类比分析。两个工厂产品相同,工艺条件相似其污染物性质、成分、排污状况大致都在一个范围波动,在准确掌握其中一个工厂的污染源监测数据对另一个工厂的排污监测数据的审核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结合其他环境要素,综合分析监测数据。在环境统计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应结合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及水文等资料进行分析,如河流水质监测中,河水溶质成分与河水的补给状况(大气降水补给等)、流量的变化(丰水期、枯水期)有密切关系。
(三)监测过程的有效性
监测方法(包括采样方法)依据和所用仪器设备应具有适用性和有效性;各类监测过程应按监测方案有效实施。监测报告要求说明监测的项目、监测方法、方法来源、所用仪器和检出限(必要时)。
(四)监测结论的正确性
环境监测报告专业性较强,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理解,而结论是报告的关键、是点睛之笔。当人们拿到监测报告时,特别是委托监测,委托对象很自然的是先看报告的结论,且对结论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出示的监测报告结论必须客观、准确、简明、阅者皆懂。监测数据的统计方法、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应具有适用性;建议和结论的内容具有符合性、逻辑性和正确性。
参考文献
[1] 西安市环境保护局未央分局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第五版)[M].
[2] 李月娥,李昌平.试论环境监测报告的审核[J].污染防治技术,2006,19(1):45-47.
[3] 杜新黎.论环境监测报告的三级审核[J].环境监测研究,2013,(1):8-10.
[4] 武凤霞,等.浅谈授权签字人对环境监测报告的审核[J].环境监测与技术,2011,34(6G):262-267.
[5] 朱广一.试论环境监测数据审核[J].四川环境,2004,23(3):56-57.
篇7
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的基础和首要环节,对提高防震减灾工作实效,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年来,我们依靠地震科技进步,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新的地震预报方法,认真搞好地震监测管理工作,并且对焦作及周边、河南及邻区地震预报的中期、短期、临震作了一些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并且平息了谣传,稳定了社会,当好了政府参谋。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继续完善地震监测手段
我市有地震台一个,主要进行测震、地形变观测;有4口深水观测井,其中有2口属于国家地震局深井观测水网,有14口浅层水位观测井,4台β—r射线自动测试定标器,5台电磁波脉冲电脑自计仪,还有地温、地倾斜、磁偏角、气象观测等手段。从2003年到2004年陆续在全市新增了断层气观测手段和电磁波、地温、地电数字化观测手段十多台(套)。出色完成了省地震局交给的对08、09井的管理任务。
2004年建立和完善了焦作市地震前兆动物宏观观测网络,55个地震宏观观测点覆盖全市六县四区,均具备固定观测场所、观测对象、联系人、联系电话四个基本条件。规范对全市测报点的管理,推行了“三个一”,即一块铜牌、一套制度、一名责任人,局监测管理科绘制了焦作市地震监测网点分布图、一览表和地震前兆综合动态跟踪研究图表,对其实行动态管理。
2、建设地震信息通讯系统
我局与省局无线电台始终保持着联系,电台工作正常,能保证应急通讯的需要。目前我局拥有10部电台、8部对讲机,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无线通讯网络,满足了地震应急通讯的需要。我局计算机网络上联省局网络中心,及时从网上获悉省局有关文件材料、信息,每周至少与网络中心连接一次,及时下载有关材料,今年通过网络完成了向省局传送年度会商报告、异常报告和地震应急基础数据等工作。2004年完成了部分县市区地震办与市局地震信息计算机网络的联网工作,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市局传送相关资料信息。2004年完成了焦作市十五项目信息节点的硬件准备工作,初步完成了地震信息网络机房的调试,目前由1台服务器与两客户机组成一个地震信息局域网。与县市地震办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行资料传送;
对焦作市地震信息网站进行了实行的更新与维护。上半年增加了地震科普知识进农家专栏
3、认真做好震情短临跟踪工作
1)坚持周、月、季会商,有异常情况紧急会商,上半年共编发震情会商纪要6期,编发震情8期;
2)
坚持按时收集、报送、分析数据,2004年上半年,全市六县共新增高了几十项前兆观测手段,加之原有的前兆观测手段,共30多项。监测科在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加班加点,坚持建立了地震观测资料数据库,每周绘图分析资料。对豫08、09井资料指定专人负责校核,于每月10日前报送省地震局;
3)坚持异常零报告、日报告制度,上半年共发送震情零报告、日报告182期;
4)
积极同兄弟省市地震监测部门互换观测资料,同濮阳、安阳等地市交换地下水等前兆观测资料,与四省联防区的地市交换震情会商意见;
5)对全市地震宏观测报点进行了检查,调整了部分宏观测报点,并上报省地震局;
6)对一些前兆异常进行及时落实,做到了落实异常不过夜。上半年先后对修武地温异常、地震台地倾斜异常进行了认真的落实;
7)对市直测报点进行维护与维修,上半年共到测报点检修仪器4次,对豫09井重新更换了测绳,对豫08井进行了测绳标定;
8)5月初,对市直测报点、断层气观测点及部分县微观观测手段进行了检查;
9)
编写完成了焦作市2004年中地震趋势会商意见,参加全省地震趋势年中会商会,在会上提出了我市异常项目及趋势判定意见;
10)较好地完成了测报点的管理工作,及时发放测报点补助,及时购置断层气观测管,保证了断层气观测点正常运转;
4、组织局、台业务技术培训
针对我局年青干部多的特点,2004年度我局组织了全局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聘请地震监测预报专家授课,传授地震监测、分析预报等业务方面的知识,提高了我局整体专业技术水平。另外,我局还派出人员参加国家和省局及兄弟省地震局组织的专业业务知识培训班学习,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5、工作成果显著
2004年度,我局高度重视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制定了短、临地震预报工作方案、震情跟踪预报方案,修订完善了各项地震监测制度,确保了我市地震观测资料的准确性、连续性,在全省评比中获得好成绩。我市地震台的测震、地倾斜、地磁观测资料在省地震局组织的评比中,均获得优秀奖;市08、09井在省局地下水观测资料的评比中均获优秀奖;编写的《焦作市2004年度地震趋势综合研究报告》获省地震局评比第三名。各县市区测报点的观测资料都达到了市局要求。市地震局每年都要召开评比会,对县(市)区资料进行年度评比验收及县市区防震减灾工作进行评比,鼓励先进。
6、群测群防网络建设运行良好
我局在河南省群测群防网络建设中,早在92年率先在河南省完成无线电台通讯和电磁波观测网建设。目前我市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网络。微观网络可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是市地震局负责管理的市直观测网络和县(市)、区地震办直接观测的微观手段,其中有电磁波、地倾斜、盖革记数器、地温等手段,其二是县(市)、区自己管理的以水井水位为主的手段,目前也形成了水井观测网。
宏观网点,目前已建成宏观观测点55个,这些动物前兆观测点基本具有五大要素,即一定的观测规模、固定的观测场地、有固定联系人员观测人员、有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有管理规章制度。
7、完成了焦作市地震台台站改造工作
根据宋瑞祥局长关于“要把焦作市地震台建成全国一流台站”的指示精神,我局多方争取资金70万元,用于市地震台环境和硬件改造,使市地震台的软硬件设施有了彻底改观,市地震台已成为集地震监测、河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焦作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三位一体,面向社会开放,具有地方特色,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崭新台站。
篇8
一、2013年度工作计划
(一)加强测报技术培训,提高测报工作质量
从进一步提高测报人员业务素质能力和测报技术水平入手,计划于2013年3月组织中心测报点全体测报人员、全区森林管护人员举办一次专题测报技术培训班,邀请市有关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安排部署全年测报工作任务。重点围绕测报对象,组织对培训学习我区主要病虫害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测报技术标准和调查方法。
(二)加大宣传力度,完善测报网络
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护林队伍在有害生物监测工作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街道、社区两级监测预警网点,加强群众测报网络的建设,引导公众参与有害生物监测和举报,实施群测群报、群防群治,使我区监测工作真正做到监测全面、预测准确、预报及时,确保我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测报各项工作按照上级的要求顺利开展。
(三)制定测报方案和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
1.制定针对性的测报方案和工作制度
美国白蛾:要求各街道林业站、各大型苗圃,确定2-3名人员进行日常调查、测报,1-2名监测人员在美国白蛾发生期5—11月每月定期亲临固定样地进行调查、测报,收集汇总数据,每月15日前上报。
赤松毛虫:在3—8月每周调查、观测一次,根据发生发展动态上报测报情况,每月上报不少于2次。
杨毒蛾:涉及、棘洪滩街道,在4—9月每周调查、观测一次,根据发生发展动态上报测报情况,每月上报不少于2次。
2.进一步细化目标,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
根据实际监测工作的需要,合理调整测报人员,确定全区20个监测点。各点行政责任人负责本辖区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负责管理、联络各社区护林员,做到分片到人,责任到位,将监测任务分解落实到山头地块,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信息报告制度,做到有情即查,有情必报,严禁缓报、瞒报,对工作失误者,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3.开展调查,及时上报数据。
密切监视我区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及发展状况,合理布置固定测报林区样地,并采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进行准确定位,选择醒目地物用油漆进行标识绘制样地分布图。按照国家林业局、省森防总站的要求及时汇总测报数据,分析处理,、上报虫情趋势预报,指导生产。
(四)加强日常管理
2013年,将进一步加强我区省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建设,增添人员,强壮队伍,按照中心测报点建设的要求,配备各种设备,装备化验室和标本档案室,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结合具体测报工作的要求,继续抓好测报点日常站务管理,做到工作制度、目标任务上墙;测报仪器安排专人管理,专人使用;资料档案严格认真保存。重点搞好微机信息网络建设,多媒体图片、实物标本建设等工作。
二、2013年度主测对象发生趋势预测
区省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的主测主象为美国白蛾、杨毒蛾、赤松毛虫。在总结全区2012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和防治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各监测点越冬基数调查数据及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规律,结合气象资料,对2013年主测对象的发生趋势进行了预测。
1.美国白蛾:2012年全区美国白蛾通过飞机喷药、人工及物理等综合防控,美国白蛾有虫株率控制在1%以下,通过越冬基数调查,结合全区美国白蛾发生发展实际情况,预计2013年美国白蛾发生面积仍然呈现下降趋势。但在非飞防区的个别区域、个别林片仍有暴发成灾的危险。2013年发生面积预计1.8万亩,均为轻度发生。发生区域为惜福镇、夏庄、、流亭、上马和棘洪滩街道。
篇9
全市监测预报准确率达到82%以上,对美国白蛾及其他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除治。
二、重点工作及主要措施
(一)做好美国白蛾的监测工作
20*年是我省美国白蛾防治的攻坚年,*市林地面积居全省第二,而且作为北京的近邻,周边疫情传入压力大,形势十分严峻。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监测,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除治。
我市与北京接壤的涿鹿、怀来、赤城三县,及宣化县和宣化区是五个重点监控区,要将美国白蛾列为主测对象。在与北京交界的主要地段、交通要道两侧的街道树及村庄林带,苗圃、果园等地方设立监测点,悬挂诱虫灯,设立查防员,做到监测不留死角。
蔚县、崇礼、沽源、怀安、万全、阳原、尚义、张北、康保也要克服麻痹思想,在主要地段设立美国白蛾监测点,定期调查监测。要在各乡镇、林场、及主要村庄安排虫情调查员,并在常规虫情监测工作中重点关注有无美国白蛾的发生。
(二)继续做好主要病虫害的监测工作
1、对全年工作计划作出整体安排
(1)编制全年测报工作月历
为明确工作,防止遗漏,各县要编制全年测报调查月历,注明每月调查时期,调查的主要病虫害,调查方法。杜绝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编制监测预报方案
各县对辖区内主要病虫害编制监测预报方案,对监测地点的设置、调查时期、踏查路线、人员配置等问题进行明确阐述。
(3)制定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分布图、测报网点图、踏查路线图、固定标准地分布图;明确主测对象、监测对象、监测面积。
2、做好20*年预测。各区、县对越冬后的虫情进行较系统的调查,注意积累数据,对我市20*年各种病虫害全年的发生趋势进行科学预测,使全市的监测预报准确率达到82%以上。
3、及时虫情预报信息。年初做出全年的发生趋势预测,及时短期预报,做到上传下达。要对我市主要病虫害松毛虫、天幕毛虫、舞毒蛾、落叶松鞘蛾、叶蜂、鼠害等的发生进行动态监测。及时虫情信息。对突发性有害生物发生、防治情况随时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报告,为上级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及时进行数据传输。熟练掌握《森林病虫害防治信息系统》软件报表,报表及时、准确地于每月19日前报送市森防站信箱。严格执行联系报告制度,按时传递各类信息。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真实性。
(三)完善各种档案资料
1、保存好原始调查记录。以固定标准地为主,系统观察与全面踏查相结合,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相结合的原则,认真填写调查野帐,对固定标准地调查、踏查数据及饲养观察结果及时整理归档,进行分类统计汇总。
2、对各种分布图、路线图、工作年历,打印上墙、归档。对工作中各种虫情、虫态调查照片及时洗印归档。做到有据可依,有图可查。
3、在虫情调查中,注意采集完善当地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生活史标本,以便对基层测报员进行培训学习。
4、争取建立适合当地的测报模型。通过对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的长期系统观察,注意积累测报数据、当地气候数据,并对这些离散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科学整理,争取建立起适合当地的测报模型。
(四)加强测报队伍建设,提高测报能力
继续抓好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及省级中心测报点的建设。以此辐射带动全市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建设的全面开展。
各县要建立健全县、乡、村监测网络,定时、定期、确定专人负责,要因地制宜,采取可行措施,确保测报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基层护林员的作用,解决测报人手短缺、覆盖面小的困难。
加强测报员的学习,进一步提高测报水平,努力建立短、中、长期预测预报网络模式,及时了解病虫发生趋势和动态,及时测报信息。
篇10
【关健词】药品不良反应;市县两级中心;编制;经费
1我国不良反应监测组织体系现状。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国家级、省级中心的职能职责。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成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2市、县两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现状
2.1市县两级中心没有缺少编制经费。
目前,市、县级监测机构大多挂靠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药品检验所。市局或市所本身人员少,任务重,工作繁忙。药检所兼职人员基本都有其他工作安排,参与所里的药品检验及其它工作,也要学习药品检验知识,难以全身心投入监测工作。即使是当前的专职人员,由于没有专门编制,不能保证监测队伍的稳定性。很多市、县级监测工作人员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从事监测工作,监测人员更换频繁。
2.2监测人员数量不足,人才结构有待改善
开展监测工作需要医学、药学统计学等相关专业知识。随着监测工作量迅速增加,监测工作范围快速扩展,监测中心承担的职能迅猛增加,现有工作人员已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从人员结构看,相当一部分是缺少医学、药学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对监测工作需要一定的熟悉过程,进一步开展分析、评价等专业性强的工作难度较大。
2.3经费不足,监测设施落后
大多数市、县中心基本办公条件落后,甚至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缺少电脑、投影、照像机开展工作必须的办公设施,制约了对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及时上报和反馈。监测是维护人民用药安全的公益事业,没有任何行政许可权力和收费项目,监测机构的办公经费都是依靠挂靠单位提供。由于没有专项经费,作为需要政府投入的公益性工作如面向公众宣传、严重事件调查、监测人员培训、开展工作必须的办公设备、评价会议的举办等,往往受挂靠单位经费限制很多工作都无法开展。
2.4缺乏管理的制度化,监测报告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建立
当前监测工作主要依靠行政推动,制度化管理的力度不足,缺乏健全的考核管理机制,未形成制度化、常规化的工作管理模式。各项工作的开展主要依赖领导的支持力度,领导的认识程度和水平成为各市、各有关单位开展工作的关键因素,导致各市、各单位之间的工作水平和质量差距很大。监测报告主要依靠监测专业机构的“被动”收集和报告单位的“自愿”报告为主,主要的督导形式是宣传培训,缺乏对报告单位的激励和对不报告单位的约束机制,导致监测报告工作在各地区、各部门和单位间的发展不平衡,报告质量得不到保证,影响到了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统计分析的准确性。
2.5 对市、县两级中心建设的建议
(1)建议修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省以下各级监测机构的职责。
(2)省级以下监测组织体系建设模式
全国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管理模式。市级应建设独立的监测机构,属药监局两级机构,编制5-8人,而县级监测机构挂靠到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挂监测中心(站)牌的内设二级机构,给县局增加编制2-3人。
(3)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为主导的有效保障机制,促进省级以下监测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完善有关法律条款,强化政策支持。落实系统的编制、经费和可持续发展保障计划。监测是全社会受益的公益事业,因此,监测工作经费必须依靠政府的直接投入和政策支持为主,其它社会资金支持为辅。加强省级以下设施建设,提高基础保障能力。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监测工作专业性要求高,必须通过有效培训建立专业骨干队伍。采取各种形式扩大宣传范围,推动全社会对药品不良反应知识的了解,加强对公众合理用药知识的普及,营造全社会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