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污染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3-21 18:1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噪音污染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噪音污染管理办法

篇1

下面主要总结几个OECD国家环境税类的税收分配的模式。具体的模式可以分为地方税、共享税这两种税收分配的模式。

环境保护税纳入地方税

水污染:几乎所有的OECD国家都把水污染税纳人到环境保护税制体系中,欧洲大多数的国家在19世纪70, 80年代就引人了废水税。对于已经开征水污染税的国家,例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大多数都是由州政府或者省级政府征收后,所获得相关税费全部纳人当地的财政。

固体废物排放:OECD的国家也会对一些固体废物的排放和处理征收税费,例如城市废物处理费、废物处理税费等,这些相关税费的收人也大都交由地方政府征收管理。地方政府对固体废物的排放拥有“定价权”,可以根据当地环境的实际影响情况征收。

噪音污染:对于噪音污染,大都发生在特定的地点,例如大型机场、大型的制造工业企业等,因此,大都由当地政府根据噪音的程度进行征收,专款专用,针对噪音污染设置一些防护措施。

环境保护税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对于大气污染,大部分国家除了开征二氧化硫税、氮氧化物税等,也对柴油和石油等燃烧会产生大气污染物的污染产品征收污染产品税。石油这类的污染产品税大多同时被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征收,收人共享。不同等级的政府对同一应税物品依据各自不同的税率征收,各自获取税收收人。

从有限的OECD国家的环境有关税种的征收以及收人分配模式来看,几乎所有的税种都以地方税或者共享税的形式存在,只有几个开征臭氧层保护税的国家该项收人属于中央税。这是各国充分考虑到环境治理的事权由州政府或者省级政府承担这一现实问题做出的决策。州或者省级政府有权自己根据支出需求来开征相应的税种,收人归州或省级政府所有。

从税种属性看,我国环境保护税适宜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根据上述理论与实践的梳理,从税种本身特征、环境治理事权划分等角度进行分析,本文认为我国的环境保护税适宜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主要原因如下:

按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原则,环境保护税适宜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按照2016; l}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改革,环境保护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原则已经逐渐清晰,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全国性、跨区域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如全国性的荒漠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和大江大河的治理等,而地方政府主要承担本地区的环境和生态保护工程以及城市环保公共设施等。在有关环境治理的事权和支出责任逐渐明确后,环境保护税适合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从生态环境属性来看,环境保护税适宜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生态环境具有地方性与跨区域性的特点,与公共品层次性相适应,环境保护税适合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对具有地方性的环境治理,如固体污染物的治理、噪声的处理等,应该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因为地方政府更清楚情况,能提供更适宜的治理方案。对具有跨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应该主要由中央政府提供,因为中央政府能起到较好的宏观调控作用。由于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环境污染的程度也不同,中央政府的加人,对环境治理起到宏观调控作用,有利于实现地区间横向公平。

从税种的属性来看,环境保护税适合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根据马斯格雷夫提出的税收划分标准,有利于宏观调控和再分配、税基流动性强的税种应作为中央税,税基流动性差、征管难度大的税种应作为地方税。在《环境保护税法》中,环境保护税的征收范围设定在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污染物和噪音这四大税目,相对来讲税基流动性比较差,征收范围比较广,而且其中部分污染物具有区域污染的特性,有的则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影响范围覆盖全国或者跨区域,对整个宏观经济及产业都会产生影响,如二氧化硫排放、水污染等。从这个角度看,环境保护税适宜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环境保护税作为共享税体现了政策延续性

就目前来讲,我国排污费的划分以及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支出范围参照的是2003年修订完善开始执行的《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在《管理办法》中规定,排污费收人要按期缴人国库,国库部门负责按1:9的比例对收人进行划分,10%作为中央预算收人缴人中央国库,作为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剩下90%作为地方政府预算收人,缴人地方国库,作为地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从政策延续的角度来看,目前排污费的收人可以延续实行中央与地方共享的做法,如果贸然改变相关收人的分配关系,将所得收人设置为中央税,则会影响地方积极性。因此,不仅宜将环境保护税列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而且在划分比例上应向地方政府倾斜,这样有助于消除地方政府对改革的阻力,调动地方政府治理环境的积极性。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力状况考虑,可以考虑1等环境保护税收入先划归地方政府

但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收支状况和提高环境保护税征管效率的角度考虑,在环境保护税开征后可以考虑暂时将收人划归地方政府。

将环境保护税收入全部划归地方政府,可以提高地方政府治理环境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口呈现扩大趋势。以2005-2014年为例,地方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始终高于地方财政收人占总财政收人的比重,2005年地方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74. 1%)比地方财政收人占总财政收人的比重(47. 7% )高出26. 4个百分点,2014年地方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85. 1%)比地方财政收人占总财政收人的比重(54. 1%)高出31个百分点。这种状况制约了地方环境治理能力的提高,抑制了地方政府治理环境的动力。将环保税收人全部归为地方政府所有,增加地方政府税收收人,可以一定程度弥补地方政府收支缺口,增加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篇2

1.1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所谓的城市化进程,简单来说就是农村向城市转化的过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而且发展极不均衡。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开始逐渐复苏,户籍政策也开始有所转变,对农民进城的限制逐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大批外来人口开始涌入城市。正所谓衣食住行决定人的存在,要想保证我国城市化进程顺利开展,必须为大量外来人口提供住房。在这种硬性的住房需求下,房屋建筑施工呈现异常繁荣的景象。另外,繁荣的房屋建筑施工也为外来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更有助于维护城市治安的稳定。城市化进程必然促进房屋建筑施工的异常繁荣,这是可以预料的必然结果。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房屋建筑的繁荣也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否则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仅不能满足人们群众的需要,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适得其反。

1.2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房地产行业是一种资金密集型行业,产业链巨大,能直接或间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柱作用。因此,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对发房地产行业采取支持的态度,这在一定堵上也促进房屋建筑施工的繁荣。首先,房地产行业为其他行业的发展创造的极大的发展空间。房地产行业产业链较长,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与之相关的建材行业、交通运输业、金融行业等相关附属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为这些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其次,房地产行业带动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随着人们住房条件的改善,人们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物业管理、物业保洁等服务行业开始兴起,同时安保、绿化等行业亦随之兴起。服务产业的发展不仅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更是增加就业的一种形式。最后,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公共基础设施、电力、水利等相关产业也在不断发展,这就为广大外来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不仅能增加外来人口的收入,更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2房屋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2.1房屋建筑施工存在质量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房屋建筑施工呈现异常繁荣的景象,这种繁荣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但是房屋建筑关乎人们的生存,其工程质量更是其使用的前提。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房屋建筑施工仍然存在着质量问题,不仅影响着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和使用寿命,更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例如,一些已经竣工的房屋建筑经常出现墙体开裂、掉皮等问题。个别顶层的房屋建筑还经常出现漏水、积水、滴水线倾斜等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个别房屋建筑还出现坍塌的事故,例如在2011年8月21日,湖南永州某粮食局酒店两层楼房突然坍塌,造成多人死亡,多人重伤。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房屋建筑施工的确存在质量问题,这也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2房屋建筑施工存在环境污染

房屋建筑施工涉及到一些列附属施工,包括水利、电力、基础设施的施工,这些施工会给周边的环境带来环境污染,例如噪音污染、空气污染和光污染等等。一般情况下,噪音污染和粉尘污染是房屋建筑施工造成的最大的环境污染。噪音污染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污染,存在于整个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群众的影响也最大,例如挖掘机、打桩机、重载汽车、搅拌机等等建筑机器的噪音污染。这些噪音污染混杂在一起,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的日常生活。另外,个别房屋建筑施工是在夜间进行,这些噪音污染对于个别老人来说则是致命的杀手。粉尘污染则是由于石灰粉、沙子等建筑材料在装卸过程中引起的,这些粉尘使周边环境质量严重超标,PM2.5值几近爆表,对周边群众的身心健康产生重大的危害。

2.3房屋建筑施工存在成本管理问题

成本是房屋建筑施工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房屋建筑施工的成本又包括预算成本和实际支出成本。房屋建筑施工成本管理的最根本目的是在保证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基础上,以最小的产出获得最大的收益。房屋建筑施工的成本管理有涉及到一些列相关的管理工作,是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管理过程。但是目前房屋建筑施工成本管理工作却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成本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相关的成本管理报销机制,成本管理手段落后,成本管理手段落后等等。房屋施工建筑成本管理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房屋施工建筑的健康发展,由此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

3房屋建筑施工问题防范措施

3.1全面提高房屋建筑施工质量

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严重影响着房屋建筑的使用寿命,这也是房屋建筑施工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之一,为提高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明确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人员的责任,提高技术人员的岗前培训力度,提高技术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明确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性;二是完善房屋建筑施工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统一的房屋建筑施工管理办法,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及法定程序进行房屋建筑施工的安全验收及检验工作,保证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三是完善房屋建筑施工监管单位的职能,应该把房屋建筑施工的日常监管工作纳入其监管单位的职能范围,对可能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布防。在建筑材料的使用和运送过程中,也应该做到实时监控;四是注重采用新技术与新建筑材料,随着环境的变化,一些建筑材料及建筑技术可能已经不能满足新环境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证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就必须采用全新的技术和建筑材料,以便适应新的环境需求。同时监理单位的所有工作人员应针对项目施工的有关特征,需要重点控制易出现质量问题的关键环节,同时要归入监理规划或者工程实施细则里,进而便于在施工过程当中有效进行控制。

3.2环境保护与房屋建筑施工同行

房屋施工建筑的确带来周边的环境污染,给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只有在房屋建筑施工中注意保护环境,才能保证房屋建筑施工造福于一方,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房屋建筑施工应该尽可能的选择在白天进行,避免影响周边群众的夜间休息。当然,最主要的是要更换、更新房屋建筑施工设备,优化房屋建筑施工设备的性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噪音污染;二是要采取防止粉尘污染的措施,减少粉尘污染对于周边群众的影响。比如在房屋的建设过程中需采取一些途径有效控制粉尘等大气的污染。例如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水泥罐与搅拌器等设置除尘器;在车辆运输散装建材物料时宜采用有效的遮蔽策略,施工单位应当对车辆的运输有所规范,不可随意随路地洒落,也不可随便堆放与倾倒建筑垃圾。

3.3做好房屋建筑施工成本管理工作

房屋建筑施工的成本管理工作不仅影响房屋建筑施工的整体进度,更会影响房屋建筑施工的工程质量,做好房屋建筑施工的成本管理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做好前期勘察工作,在房屋建筑施工前应该制定详细成本管理工作计划书,运用科学的方法达到成本管理的目的;二是要做好现场施工管理工作,现场施工管理工作是成本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做好现场施工管理工作,避免出现工程返工现象,造成成本的浪费。做好现场施工进度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做好管理费用与人力费用的支出。做好设计图纸管理工作,避免随意性的更改设计图纸,更改设计标准,做好建筑材料价格管理工作。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建筑材料的价格约占总成本的五成。因此必须做好建筑材料的价格管理工作,采用新型且安全性有保证的建筑材料,避免因建筑材料价格变动造成成本的巨大变动。

4结语

篇3

关键词:城市餐饮业;污染特点;环境影响

餐饮业主要包括酒店、宾馆、度假村、公寓以及各种独立经营的餐饮服务机构,比如餐馆、小吃店、酒楼等。它们的规模不一、性质各异、场所分散,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对于城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有较大的影响。

1城市餐饮业主要的污染物以及污染源特点

城市餐饮业主要的污染物包括各种燃料的燃烧废气、油烟、生活垃圾、厨房垃圾、生活废水、餐饮废水、厨房油烟排风系统、空调机、冷库压缩机以及其它各种设备产生的噪音等。其中,餐饮油烟的成分十分的复杂,从物质形态来说,主要有挥发性气态和颗粒物两种,餐饮油烟对于周围环境的危害比较大,可能会危及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餐饮废水中含有大量的COD、BOD、悬浮物质,与一般的生活污水相比,污染性更高。餐厅空调会排出大量的热气,可能会对周围的居民带来热污染。总而言之,餐饮业发展过程中会产生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加上各种餐馆、酒店、宾馆、小吃店十分分散,数量较多,规模比较小,具有较强的变动性,政府相关部门管理起来就比较麻烦,难度较大。

2城市餐饮业环境影响评价

2.1餐饮污染物对于环境的影响

(1)废水对环境的影响。餐饮业产生的废水主要包括食物烹调及器物清洗过程中产生的餐饮废水以及职工与顾客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与居民日常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成分基本相同,一般主要有BOD、COD、悬浮物质等等。餐饮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成分存在较大的差别,主要是氨氮、动植物油、悬浮物质、COD等,其中COD、悬浮物质的含量要远远高于生活污水中这两种物质的含量。餐饮业环境影响评价中,重点评价的是氨氮排放总量、COD含量及其控制指标值。(2)废气对环境的影响。城市餐饮废气主要包括烹调油烟以及燃料废气两部分。现阶段,城市餐饮业发展过程中使用的主要燃料是液化气和天然气,这两种燃料燃烧对于环境的影响比较小,产生的物质主要是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一般可以达到我国的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的标准。与燃料废气相比,烹调油烟中含有的污染物种类比较多,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油烟废气中含有超过75种有机物,包括各种芳香化合物、烷烃、脂肪酸、烯烃、杂环化合物、酮类、醇类、酯类等,油烟温度超过300℃之后,会形成大量的脂类过氧化物及自由基,脂溶性非常高,很容易进入血液循环,对人类机体危害较大,具有免疫毒性、肺脏毒性等。除此之外,食物烹调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刺激性气味随着油烟排放到周围的空气之中,危害人类的视觉器官及呼吸系统。餐饮业废气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有燃料使用情况、基准灶头数、油烟净化工艺、净化设施等几个,分析评价污染源时需要对油烟废气的排放量、排放方式、污染物处理方式及浓度达标情况等进行讨论研究。(3)噪声对环境的影响。餐饮业所产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炉灶、厨房油烟排风系统、空调外机、冷库压缩机等等设备,一般情况下,厨房油烟排风系统、空调外机、炉灶产生的噪音在40~80dB左右,部分餐饮业可能附带有KTV等娱乐设施,会产生更大的噪声,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4)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餐饮行业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这些固体废弃物包括职工产生的生活垃圾还包括厨房产生的各种餐厨垃圾,餐厨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油脂以及一些有机物质,油脂难以清除,剩饭、剩菜、菜叶、瓜皮等物质很容易腐烂,容易招致各种微生物及蚊蝇聚集,滋生各种病菌,对人类健康十分不利。这些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是餐饮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2餐饮污染物的处理

(1)餐饮废水的处理。餐饮废水中污染物的浓度比较高,具体的处理过程中需要分两种情况进行,生活污水按照日常污水处理方式进行,餐饮废水中油污浓度较高,处理之前,需要利用栅网及隔油槽先将废水中的食物残渣及油脂过滤处理一下,然后将其与生活污水一同输送到化粪池中沉淀之后进行处理。后期处理分为一级处理和二级处理两个过程。一级处理主要指的是气浮、消解及化学处理,二级处理主要指的是A/O、A²/O生化处理。一、二级处理后,废水中各种污染物质的含量符合废水综合污水许可范围之后才能够排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置。在环境影响评价中,餐饮业需要给出的主要指标值是氨氮排放总量及COD量。(2)废气处理方式。餐饮业经营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燃料,且餐饮业基本上都位于人口大量聚集的地方,为了有效的减少污染物,餐饮业最好使用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及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根据我国《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餐饮服务业单位的规模根据基准灶头数目多少可以分为小型、中型及大型三种规模,基准灶头数在1-3之间的为小型,3-6之间的为中型,超过6的为大型。不同规模的餐饮单位的油烟允许排放浓度及净化设施的最低去除率存在一定的区别,小型为60%,中型为75%,大型为85%。建筑物高度不同,排气筒出口的高度也各不相同,建筑物高度超过15m时,油烟排放口的高度也需要超过15m,建筑物高度低于15m时,油烟排放口高度要超过屋顶高度。此外,油烟排出口不能设置在上风口。油烟排气管道要使用专业的烟道,要与居民区烟道分开设置。(3)噪声处理办法。如上文所述,餐饮业发展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噪音,实际的处理过程中需要根据噪声源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比如,中央空调外机噪声处理时,需要进行隔声处理之后再排放,空调外机需要定期进行维护保养。此外,采用独立的烟道能够减小风速,可以有效的降低振动噪声。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基础减震工作,比如,将排气筒固定住,墙壁接口部位采用防震橡胶软接头。总而言之,要保证噪声达到《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4)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固体废弃物不能随意处理,要分类存放,中餐厨垃圾需要放在有盖容器,生活垃圾需要使用垃圾桶、垃圾袋分类收集,堆放在固定地点。除此之外,餐饮单位要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配置专业的易腐烂垃圾生化处理机,餐厨垃圾、废弃使用油脂等废物资源要能够废物利用,以免影响周围的环境。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及餐厨废弃物管理意见》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禁止将餐厨废弃物随意交由没有经过许多或者备案的单位或者个人处理。餐厨垃圾具有较大的回收利用价值,其中含有丰富的粗纤维、粗蛋白及钙磷钾等元素,固体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可以将其处理加工成为肥料。比如,宁波市2006年建立了《餐厨垃圾管理办法》,从该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到06年年底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收运了超过7万吨餐厨垃圾,处理之后制成了5200吨饲料原料及1800多吨不饱和剂,固体垃圾处理时可以参照宁波市的管理经验。

3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餐饮业行业发展迅速。然而在餐饮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必须要做好“环评工作”,同时建立、健全餐饮业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做好污染源分类工作,根据污染源的特征,采取对应的防治措施、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高飞.城市餐饮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治理对策[J].资源节约与保,2015(04):91+97.

[2]徐彦昭.商住区餐饮业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7):91-92.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61 文献标识码:A

现在的建筑市场乱象丛生,市场监管不力。豆腐渣工程层出不穷,业主逃避监管、违法抢建,建筑材料质量不达标,环境污染严重等。这些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毁坏了建筑行业的声誉。监管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严格贯彻各项法律法规,依法严格监管。

一、当前建筑市场存在着的问题

(一)建筑市场管理不力。建筑市场主体复杂,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管理难度相当大,建设单位有法不依,躲避监督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为逃避费用,不依法办理“一书两证”;对应实行监理的工程不委托监理;一些建设单位将必须依法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在招标活动中弄虚作假,与投标单位相互串通,搞“明招暗定”;有的单位还将工程发包或委托给无资质证书或资质等级与工程要求不符的单位和个人;一些单位要求施工企业垫资施工,不按规定增加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甚至偷工减料,造成质量、安全事故隐患。这些问题往往都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使工程处于失控状态,成为工程质量安全的直接隐患,其危害性极大。

(二)环境污染。建筑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只要有建筑的工地,附近居民都非常反感,投诉不断。建筑工程中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噪音污染、泥浆污染、灰尘固体悬浮物污染、光污染和固体废弃物产生的污染等。建筑工程施工的地方,一定是尘土飞扬,噪音喧天,周围一片狼藉,行人捂住鼻子嘴巴才能行走。所有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扰乱着社会的安宁。

(三)建筑材料的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建筑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建筑材料质量如果不达标,将严重制约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建筑材料费用在建筑工程中占总投资的72%以上,一些建筑承包商在拿到工程后,为谋取利益,不按工程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材料采购。不关心材料的质量优劣,甚至从中收取回扣和好处费。有些企业没有完善的管理和约束机制,不能杜绝不合格的产品及材料进入施工现场,给工程留下质量隐患。近年来出现的大量豆腐渣工程,主要原因在于建筑材料不达标。

二、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对策

(一)提倡绿色环保施工。倡导绿色环保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人类的发展方向,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倡导绿色施工就是要求降低施工噪音、减少施工扰民、减少材料的损耗等。在工程施工中提倡可持续发展思想,将“绿色环保”作为一个整体运用到工程施工中去。实施绿色施工,在建造过程中对环境、资源造成尽可能小的影响,尊重基地环境,结合气候施工,节约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应用的主要体现,是绿色施工技术的综合应用。

(二)依法加大建筑市场整治

建设市场整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任务,要针对各类问题,从建立制度和加强专项整治入手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做到标本兼治,有效预防。要依据《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列》等法律武器,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企业,要依法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限期不准承包工程或停产整顿、降低企业资质等级直至吊销资质证书的处罚和相应的经济处罚,决不姑息迁就。改善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建立严格的建筑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凡不符合企业资格或执业资格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在从事相应的工程建设活动。各类建筑市场主体必须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范围内从事相应的工程建设活动,违者坚决清出当前建筑市场。凡有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或者发生过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除依法作出严厉处罚外,在资质年检要列为不合格,并重新核定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要吊销资质证书,依法将其清出建筑市场。

(三)牢固树立安全、质量意识。要根据《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对建设各方主体的质量、安全责任进行落实,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约束我们的建设行为。要建立和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要按各自职责对所承建项目的工程质量负领导责任。要建立和完善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加快建立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和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加快建立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企业管理者也要有足够的工程质量意识,企业内部要建立起健全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质量管理模式,把工程质量和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

(四)严把施工材料的质量关。材料的质量是建筑的基础。企业应当规范材料采购流程,采购人员在采购时,必须严格执行材料的检查验收手续,保证所采购材料合格。同时,建立科学的检测体系,为企业把好材料质量关,在材料进场前必须先报验,合格的材料才能进场。在材料进场后,还须抽样检验,检验合格的材料方能使用。

参考文献:

篇5

1.1场地环境保护

1.1.1工程开工前,应对施工场地所在地区的土壤环境现状进行调查,针对土壤情况提出对策,采取科学的保护或恢复措施,防止施工过程中造成土壤侵蚀、退化,减少施工活动对土壤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1.1.2施工总平面布置首先应考虑利用荒地、劣地、废地或已被污染的土地。施工现场物料堆放占用场地应紧凑,尽量节约施工用地,如果现场场地狭小,应选择第二场地堆放材料。材料堆放、加工以及工人宿舍等临时用地应尽量利用废地、荒地。

1.1.3施工中开挖的弃土,有场地堆放的应提前进行挖填平衡计算,尽量利用原土回填,做到土方量挖填平衡。挖出的弃土暂时无法回填利用的,应堆放在安全的、专的用的场地上,同时进行覆盖保护。

1.1.4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由于地表径流或风化引起的场地内水土流失(如保护表层土、稳定斜坡、植被覆盖等)。在施工现场出入口和围墙边有条件的地方进行绿化或摆放盆花,美化环境,防止土体流失。

1.1.5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由雨水管道、地表径流和空气带来的杂质、颗粒所产生的沉淀物污染环境。

1.1.6对不可再生利用的施工废弃物的处理应符合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要求,防止土壤和地下水被污染。

1.1.7危险品、化学品存放处和危险性废物堆放场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工程,防止土壤被污染。

1.1.8对施工期间破坏植被,造成裸土的地块,及时覆盖砂石或种植速生草种,以减少土壤侵蚀。施工结束后,再恢复其原有植被或进行合理的绿化。

1.2大气环境保护

1.2.1施工现场扬尘管理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施工现场采取有效的防尘和降尘等保护措施。

1.2.2规划市区的施工现场,混凝土累计用量超过100立方米的工程,应当使用预拌混凝土;施工现场设置砂浆搅拌机,机棚必须封闭,并配备有效降尘防尘装置。

1.2.3水泥和其它易产生扬尘的细颗粒建筑材料应密闭存放保管,使用过程中要有防护措施。

1.2.4施工现场地面要派专人负责洒水降尘。对大面积的地面、坡面、集中堆放的土方应采用覆盖或固化的降尘措施。

1.2.5施工现场设立垃圾站,垃圾实行分类管理,及时分拣、回收和清运现场垃圾。垃圾清运应按照批准路线和时间到指定的消纳场所倾倒。高层或者多层建筑清理施工垃圾,应搭设封闭式临时专用垃圾道或者采用容器吊运。

1.2.6遇有四级风以上天气不得进行土方回填、转运以及其他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作业施工。

1.2.7在采用机械剔凿作业时,可用局部遮挡、掩盖或采取水淋等防护措施。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配备防护用品。1.3噪声影响

1.3.1施工现场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l2523—90)的要求,将噪声大的机具合理布局,闹静分开。合理安排噪声作业时间,减轻噪声扰民。

1.3.2对搅拌机、空气压缩机、木工机具等噪声大的机械,尽可能安排远离周围居民区一侧,从空间布置上减少噪声影响。

1.3.3施工现场应选用能耗低、性能好、技术含量高、噪声小的电动工具。

1.3.4打桩施工时不得随意敲打钻杆,施工噪音控制在85db以下,且尽量安排在白天施工。

1.3.5机械剔凿作业使用低噪音的破碎炮和风镐等剔凿机械。夜间(22:00~6:00)、午休(12:00~14:00)不得进行剔凿作业。

1.3.6对混凝土输送泵、振捣棒、木工棚、,包锯、钢筋加工场等强噪音设备,要采取降噪防护措施:①施工中混凝土振动棒、手动电锤、锯等机具,通过时间安排上减少噪声影响;②现场混凝土输送泵应设置隔音棚遮挡,实行封闭式隔音处理;③现场混凝土振捣采用低噪音振捣棒,振捣混凝土时,不得振钢筋和模板,并做到快插慢拔,减少噪音的排放;④模板加工的木工棚采用全封闭房间,门口挂降噪屏(工作时放下,起到隔音的作用),窗户用降噪屏封闭;⑤现场进行钢筋加工及成型时,将钢筋加工机械安放在平整度较高的平台上,下垫木板,并定期检查各种零部件,如发现零部件有松动、磨损,及时紧固或更换;⑥进行夜间施工作业的模板、脚手架支搭、拆除搬运时必须轻拿轻放;⑦根据噪音防治需要,将外脚手架满挂密目安全网,并在结构施工楼层设置降噪围档;⑧施工现场界内应设置噪音监控点,监测方法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噪声值不应超过国家或地方噪声排放标准。施工噪音一旦超标,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1.3.7根据建筑施工场界环保噪音标准(分贝)日夜施工要求的不同,应合理协调安排分项施工的作业时间:

1.4水污染施工现场污水排放标准应符合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要求。对暴雨径流、生活污水、工程污水等不同来源的工地污水,采取去除泥沙、去除油污、分解有机物、沉淀过滤、酸碱中和等有针对性的处理方式。

2材料与水资源

2.1材料节约

2.1.1制定材料进场、保管、出库计划和管理制度。

2.1.2材料合理使用,减少废料率,建立可再生废料的回收管理办法。

2.1.3对废料进行二次选用,达到使用条件的要充分利用。

2.1.4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材料的损耗率,加强施工过程材料可利用率。

2.1.5周转材料注意维护,延长自有周转材料使用寿命。对租赁的周转材料依据施工周期,精确计算使用天数,不需用时及时退回租赁单位。

2.1.6要回收利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可再利用的材料。2.1.7比较实际施工材料消耗量与计算材料消耗量,提高节材率。

2.2水资源节约

2.2.1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节水方案和技术措施,加强施工用水管理,尽量做到回收重复利用;

2.2.2制订计划严格控制施工阶段用水量,比较实际施工用水量与定额计算用水量,按预算用水量下调10%为施工阶段总用水量;

2.2.3水消耗量较大的工艺制定专项节水措施,指派专人负责监督节水措施的实施,提高节水率;

2.2.4生产、生活要推广节水型水龙头和使用变频泵节水器具,实施有效的节水措施,降低用水量。

3施工场地文明,人员安全与健康

3.1场地文明

3.1.1施工现场的环境必须保证员工生理、心理健康,保持文明洁净、整齐有序。

3.1.2工地大门、围墙、密目式安全网及建筑物外立面悬挂物规范、清洁、美观。

3.1.3材料、构件、料具、机械按审批方案中的施工平面布置图堆放。现场材料堆放按种类、规格堆放整齐,并挂标牌、危险品分类存放,有保护措施。

3.1.4办公区域和生活区域因地制宜设置绿化。

3.2人员安全

3.2.1工程项目施工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应按照地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标准,完善各项安全防护设施,达到文明安全施工条件。

3.2.2施工现场应按照《项目安全管理手册》要求,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3.2.3制订严格的防护措施:

3.3卫生防疫

3.3.1必须严格执行卫生防疫管理规定,建立卫生防疫管理制度,并制定法定传染病、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等灾发疾病应急预案;

3.3.2生活区应配备保健药箱、常用药及绷带、止血带、颈托、担架等急救器材;

3.3.3办公室、食堂、宿舍、浴室等整洁干净,无污染、无异味,符合卫生、通风、照明等要求;

3.3.4施工现场制定卫生急救、卫生防疫措施,若施工人员发生法定传染病、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同时必须在2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所在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并应按照卫生防疫部门的有关规定积极配合进行调查处理。

篇6

我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曾给**经济发展造成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产业单一等突出矛盾。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环境污染治理作为“5523”发展思路需破解的难题之首,强化措施,不断加大污染减排力度,实施了水泥粉尘、市区煤烟污染、城市饮用水源等一系列污染治理工程,关闭了22条污染严重的水泥生产线和100多个“五小企业”,淘汰水泥落后产能近200万吨,城市气化率达到80%,饮用水源有效保护。去年全市上下克难攻坚,强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项举措,COD排放量比20**年削减2.4%,SO2排放量比20**年削减3.88%,工业粉尘排放量比20**年削减9000多吨,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296天,较20**年增加20天。20**年市委、市政府又把污染治理列入民生十大工程,集中力量和财力重点解决。今年的污染物减排目标是:化学需氧量控制在8220吨、比去年减少234吨,削减2.8%;二氧化硫控制在18550吨,比去年减少792吨;削减4.0%;工业粉尘控制在6****吨,比去年减少2600吨,削减2.0%。这是全市环境保护的主线,也是必须完成的刚性指标、考核指标和“一票否决”指标。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以生态文明为指导,以污染减排为主线,以四大工程为重点,强化措施,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坚决完成污染减排目标。

一是实施蓝天工程,不断提高大气环境质量。按照省政府《**市水泥企业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关闭**、**等企业的5条湿法旋窑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100万吨。继续重点加大药王山周围和210国道水泥企业污染治理力度,落实治理方案,加强日常巡查,严厉打击偷排、超排等各种环境违法行为,确保年底全市水泥企业实现达标排放。加强华能**电厂、铝厂自备电厂等重点排污企业监管,严格落实各项脱硫措施,确保二氧化硫减排目标完成。进一步深化市区煤烟污染治理工作,坚决取缔城市周边违规烟煤销售市场,推广天然气、水煤浆等清洁燃料,新增天然气用户3000户,完成24台燃煤锅炉的冶理改造任务。抓好散户居民燃用烟煤问题,为使用型煤和无烟煤的困难群众实施取暖补贴,减少烟尘排放。加强建筑工地管理,减少施工和道路扬尘污染,20**年全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天数要达到266天以上。

二是实施碧水工程,确保城市饮用水源安全。突出抓好沮河、柳湾和西河水库三个城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坚决关闭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的所有直接排污口。北市区污水处理厂要进一步完善污水管网,加强运行监管,提高污水处理率。新耀污水处理工程要加快建设,力争今年有重大进展。新耀垃圾处理工程要集中力量,精心组织,确保一期工程建成达标运营。沮河上游陈家山、下石节、崔家沟等三个煤矿9月底前要完成污水治理设施改扩建工程,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要全部入网、集中处理、达标排放。耀州区、印台区政府要加强沮、漆河水源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系统,做到日产日清。环保部门要强化监管,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推行饮用水源地水质定期信息公告制度。加强对水源保护区和化工等高危行业的污染隐患排查,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饮用水源保护区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体系、应急反应体系,积极防范各种污染隐患,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三是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努力遏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趋势。完成全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制定我市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加快**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完成自然保护区的详细规划。做好宜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建设验收准备工作,力争通过国家正式验收。以5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创卫”确定的41个城中村、卫生村为切入点,加快村庄道路、绿化、亮化、垃圾收集等工程建设,集中开展“三堆六乱”整治活动,提高环境卫生质量。加强农村环保监管,禁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全面完成土壤污染调查任务,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篇7

关键词:物流 外部成本 内部化

物流外部成本的产生

在经济学中,对外部性的定义是:生产或者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者效益。也就是说,成本或效益被施加于他人身上,但同时施加这种影响的人并没有为此付出任何代价或为此获得任何报酬(萨缪尔森等,1992)。物流的外部性是指当经济发展与物流处于单向作用的关系时,物流对物流活动主体以外的其他人和外部环境带来的成本或者效益,但是这种成本和效益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外部性包括有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所谓的正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主体对外部产生的效益,即外部经济;负外部性则反之,是经济活动主体带来外部的成本,即外部不经济或外部成本。物流的外部成本为我国物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一定的阻碍,研究其内部化策略已经成为物流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物流将运输、仓储、搬运、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各个运作环节都会产生外部成本。例如,各种包装工具、运输工具、搬运装卸工具等的使用必然会占用大量的运输资源和土地资源、消耗大量的燃气燃料,同时产生大量的废气污染、噪音污染,并且可能造成交通事故,威胁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物流运作的主要环节,本文将物流外部成本对应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输外部成本

运输外部成本是物流运作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外部成本,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运输过程带来的交通事故,另一方面是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生态污染。

物流的运输过程可能发生各种交通事故,给受害人带来人身、精神伤害以及财产损失。这些损失有一部分是由事故责任人来承担的,但也有很大一部分责任无法承担,于是就构成了物流活动的外部成本。同时,物流外部成本还包括有运输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和对各种运输资源的大量消耗,运输过程可能产生的运输线路或者道路的拥挤,特别是公路运输产生的道路拥堵。

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主要有水域污染、航道污染、铁路沿线污染,以及公路运输中载货车辆释放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氮、硫氧化物,从而产生汽车尾气污染,刹车片与制动盘的摩擦,以及汽车轮胎和地面的摩擦产生可吸入颗粒物和车辆行驶会扬起地面的灰尘等。同时,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污染也愈来愈得到广泛重视。

(二)配送外部成本

配送是物流的主要环节,一般都是小批量多频率的市内运输。但是,我国大量的物流企业自备货车自行配送,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交错运输,加大了市区运输的交通拥堵,同时企业也很难实现高效、快速、准确地组织配送。物流配送环节的外部成本也逐渐凸显,例如:生态污染、交通拥堵、城市道路的低效率使用等。

(三)搬运装卸外部成本

搬运装卸活动贯穿着物流的始终,是物流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我国物流中搬运装卸的野蛮操作普遍存在,货损货差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废弃。而废弃物又有可能再次造成生态污染,例如:化学液体或气体货物造成了水源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

(四)仓储外部成本

仓储是物流运作环节上的结点,有效解决了货物在流通时间上的矛盾。但是仓储不当极易造成货物的腐败和变质,造成环境污染。特别是特种货物、危险品货物等,务必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仓储技术和管理办法,以避免对人民群众带来生命财产威胁,对生态环境带来破坏。

(五)包装外部成本

包装能有效保护流通过程中的各种商品,是提高商品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物流活动中,包装主要起着保护商品和方便流通的作用。但是包装过程中会产生包装垃圾和生活垃圾,并对自然环境带来破坏。

物流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发展策略

通过分析和借鉴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的相关理论,笔者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物流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策略。一是从发展理念入手,提倡大力发展绿色物流;二是从具体的操作入手,分别由运载工具制造企业、运输管理部门和物流企业共同担当物流外部成本内部化的主体,从源头到运作及管理全过程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

(一)发展绿色物流

实现物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促进了绿色物流的产生,同时发展绿色物流也是解决物流外部成本的有效手段之一。所谓的绿色物流是和传统意义上单向的经济物流相对应的,是物流供需主体之间克服空间和时间阻碍的有效、快速的绿色商品和服务流动的绿色经济管理活动过程。绿色物流采取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以设计和建立一个环形的循环物流系统为目标,抑制传统的直线型物流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危害,是一种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物流系统。

通过发展绿色物流以实现物流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基本理念如图1所示(周启蕾等,2007)。

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 绿色施工 资源 四节一环保

中图分类号:D912文献标识码: A

“建筑”这种特殊产品在生产和运行中是耗能的大户及环境污染主因之一。据统计建筑业耗用了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原材料的50%以上,消耗了全球可利用能源的50%左右。建筑施工污染比例占到了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各种污染总和的34%,并排出了相当于人类活动产出垃圾中40%的建筑垃圾。

建筑物所占用的土地和空间,建筑材料的生产、加工、运输与建成后维持功能必须的资源,以及建筑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处理和排放等,都对生态环境产生极大影响,为此“绿色建筑”应运而生。

推进“绿色建筑”的目的是为人类提供舒适、健康、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绿色建筑”要求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能源和资源以及最低限度地影响地球环境。

一、“绿色施工”促进“绿色建筑”形成

建筑在全寿命周期的运行期内,由于其“运行周期”相对于“施工周期”很长,所以建筑能否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是重要的。建筑施工周期虽然相对建筑运行周期短,但其对自然形态的影响却往往是突发性和严重性的,对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也是非常集中和大量性的。因此,当节能和环保被作为一件大事情提上全社会的议事日程时,很多人更多关注的是建筑物本身该如何节能和环保,而施工过程中的节能和环保情况,则被大多数人所忽略。如果施工主体节能和环保意识不到位、施工现场对“四节一环保”行为缺乏必要的利益引导和强制性规定,将造成建筑施工对大自然形态产生突发性的影响甚至是永久性的伤害。

可见,倡导建筑施工和运行中的绿色行为,对于控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何等重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相对于“绿色建筑”,而“绿色施工”更显得重要。

“绿色施工”实质上是以保持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为目标,对工程项目施工采用的技术和管理方案进行优化,在保证施工过程安全文明高效优质的条件下,做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所以,“绿色施工”不再只是传统施工过程所要求的质量优良、安全保障、施工文明等,也不再是被动的去适应传统施工技术的要求,而是要从生产的全过程出发,依据“四节一环保”的理念,去统筹规划施工全过程,改革传统施工工艺,改进传统管理思路,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施工过程中降耗、增效和环保效果的最大化”。

可见,“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虽然分别体现了建筑在运行和生产两个阶段的绿色要求,其目的都是为了达到资源的最高效利用和对环境的最有效保护,但“绿色建筑”强调的是建筑造型、用材的环保和节约原则,强调能源的高效利用,而“绿色施工”着重于施工过程的环保和节约的有效控制。

二、二者密切相关,各有侧重

“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分别体现了建筑在运行和生产两个阶段的绿色要求和概念,它们二者密切相关,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建筑”未必一定要“绿色施工”,但不“绿色施工”肯定会给“绿色建筑”造成缺陷,甚至会影响“绿色建筑”的形成。

2.“绿色施工”水平愈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愈小,相反“绿色施工”水平愈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愈剧烈。相对于“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对大环境的影响更为突出,时间更为集中。

三、“绿色施工”的基本理念

1.注重减少建设场地干扰、保护生态环境

工程施工过程可能会扰乱场地环境,这一点对于未开发区域的新建项目尤其严重。场地平整、土方开挖、施工降水、永久及临时设施建造、场地废物处理等均会对场地上现存的动植物资源、地形地貌、地下水位等造成影响,还会对场地内现存的文物、地方特色资源等带来破坏,影响当地文脉的继承和发扬。

因此,施工中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地方文脉具有重要的意义。业主、设计单位和承包商应当识别场地内现有的自然、文化和构筑物特征,并通过合理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将这些特征保存下来。可持续的场地设计对于减少这种干扰具有重要的作用。

2.注重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

建设项目通常要使用大量的材料、能源和水资源。注重节约能源,减少资源的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水资源是“绿色施工”的首要观点。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在可能的场所采用重新利用雨水或施工废水等措施来减少施工期间的用水量,降低用水费用。

采用节电型施工机械,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等降低用电量,节约电能。细致的采购,合理的现场保管,完善操作工艺,增加摊销材料的周转次数,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使用可再生的或含有可再生成分的产品和材料,加大资源的再生和材料的循环利用。

3.注重环境保护,减少或避免环境污染

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大量灰尘、噪音、有毒有害气体、废物等会对环境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也将有损于现场工作人员、使用者以及公众的健康。因此,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品质也是绿色施工的重要观点。提高与施工有关的室内外空气品质是该观点的最主要内容。

施工过程中,扰动建筑材料和系统所产生的灰尘,从材料、产品、施工设备或施工过程中散发出来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或微粒均会引起室内外空气品质问题。许多这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或微粒会对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和损害,需要特殊的安全防护,这些威胁和损伤有些是长期的,甚至是致命的。而且在建造过程中,这些空气污染物也可能渗入邻近的建筑物,并在施工结束后继续留在建筑物内,这种影响尤其对那些需要在房屋使用者在场的情况下进行施工的改建项目更需引起重视。

4.应注重企业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提高绿色施工经济效果

实施绿色施工,必须要实施企业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从被动地适应转变为主动的响应,使企业实施绿色施工制度化、规范化,使企业认识到,绿色施工决不仅仅是为了环境保护、为了社会公众利益,绿色施工涉及到施工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工程项目管理的投资、质量、进度目标密切联系在一起,提高绿色施工的经济性效果及承包商采用绿色施工的积极性。

五、改进传统施工方法,建立健全“绿色施工”机制

1.开发一体化施工机械,建立高效率的“绿色施工”模式

在施工中工程量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施工的推进,工程量参数实时变化,传统施工是往往采用定性方法选定进场机种和机械数量,固定的机种和机械数量不能有效地适应动态变化的工程量,或者施工机械进场太多,均会造成机种不匹配、工序衔接不顺畅或脱节等弊病,很难实现高效、低耗、环保的目标。因此,可以通过不断开发一体化施工机械,使单台工程机械可以连续地顺序完成工程的多个或全部工序,从而减少进场的工程机械机种和数量,消除工序衔接的停闲时间,减少施工人员,同时,通过采用信息化施工管理模式,优选最适宜的匹配机种和机械数量并能实时调配,以最少的机种和机械数量,高效完成工程任务,达到高效、低耗、环保的目标。

2.改进传统施工方法,采用工厂化制作的“绿色施工”模式

钢结构具有公认的诸多优点:自重减轻,基础施工取土量少,对土地破坏小;大量减少混凝土和砖瓦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建筑使用寿命结束后,建筑材料回用率高,有利于建筑节材等。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步提高,钢结构建筑在我国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高层钢结构建筑中使用高强钢材可以节约钢材。钢结构本身具备自重轻、强度高、施工快等独特优点,高层、超高层建筑采用钢结构非常理想,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及发达国家的高层建筑结构都是或者基本是钢结构,都是采用工厂化制作现场组装“绿色施工”方式。

3.改变传统施工方法,建立全过程的“绿色施工”管理模式

传统施工管理理念,注重节约资源和环保指标,但往往局限于选用环保型施工机具和实施降噪、降尘的环保型封闭施工等局部环节,而施工体系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运行、设备维修和竣工后施工场地的生态复原等。因此,施工单位必须改变传统施工方法,从施工组织设计开始的施工全过程都要贯彻绿色施工的原则,主动建立绿色施工责任制、施工单位的社会承诺保证机制、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监督的制约机制,可将原来实施的“文明施工”管理办法完善后,制定为“绿色施工管理办法”或“绿色文明施工管理办法”,使其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进一步完善施工中的工程保险与工程合同索赔制度,为绿色施工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总之,“绿色施工”必须基于非绿色因素分析,查找非绿色表现,认真探索内在原因,从建设体制角度、施工管理角度、工艺技术角度制定切实对策,按照“建设部――《绿色施工导则》”原则要求,使管理的各环节、工艺技术的各要素都能切实受控,“绿色施工”就能真正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绿色施工导则》――建设部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篇9

【关键词】预拌砂浆 绿色产业 节能减排

一、预拌砂浆的概念及前景优势分析

预拌砂浆是指由专业化厂家生产的,用于建设工程中的各种砂浆拌合物,是我国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建筑材料,按性能可分为普通预拌砂浆和特种砂浆。20世纪五十年代初,欧洲国家就开始大量生产,使用预拌砂浆,至今已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特种砂浆包括保温砂浆、装饰砂浆、自流平砂浆、防水砂浆等,其用途也多种多样,广泛用于建筑外墙保温、室内装饰修补等。新修订的《节能法》将节约资源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建筑业是除了工业和交通,排在第三位的耗能大户,节能潜力巨大。无论是对于新建建筑还是改造建筑,预拌砂浆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更能大幅度降低建筑的二次施工率,在不断提高人们居住环境舒适度的同时,降低建筑耗能总量,有效缓解能源的供需矛盾,既具有实际经济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环保价值。虽然预拌砂浆发展受环境、技术等影响,但政策环境有利、建筑业蓬勃发展、技术日渐成熟、上游水泥产业发展较快,其他外部条件有保障,未来5―15年,预拌砂浆行业将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将迎来大的发展。

二、当前金华市预拌砂浆市场前景及产能分析:

当前城市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旧城改造、经济开发区扩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区一天一个样。然而,随着基建规摸的不断扩大,哪里有传统的自拌砂浆施工,哪里就会有运砂料的汽车咆哮声,搅拌机的轰鸣声时刻骚扰着休息的市民。运砂的车辆,走一路,撒一路,满街泥沙。预拌砂浆的技术特点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提高建筑施工现代化水平、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城市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解决现场拌制施工占用道路等问题,同时也减少了砂浆生产中所造成的二次环境污染(水、粉尘和噪音等)。预拌砂浆以其质量稳定,原材料绿色环保,被越来越多的业主和质量控制、环境监测等部门所认同。金华市预拌砂浆在2010年7月1日起禁止现场搅拌,为做好“禁现”工作,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争取将“禁现”工作落实到位。相继出台了《金华市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管理办法》;确定了“禁现”的区域和范围,根据试点先行、稳妥起步的原则,组织开展预拌砂浆工程项目应用试点工作;《办法》要求各县(市)散装水泥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上级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尽快提出禁止建设工程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的具体区域和起始时间,报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社会公告。建设工程实行招标投标的,建设单位应当将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要求列入招标文件,同时要求将使用预拌砂浆纳入工程建设项目相关要求中。目前金华市预拌砂浆企业共有两家,年生产能力60万吨,从需求来看,还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虽然通过散装办的政策法规宣传和加强行政执法,但从销售情况来看,企业的销售状况不佳,本来是一个供需矛盾,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是一个断层的产业链。“禁现”时间快到一年了,这一绿色产业发展比较缓慢,一边是产能过剩,一边是传统自拌施工扰民和浪费资源。

三、预拌砂浆作为环保产业是低碳经济时代金华市鼓励发展重点的行业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着人类生存发展,已成为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以发展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绿色革命成为必然。我国对CO2/GDP减排的国际承诺,加上已开展的CO2、SO2减排及节能行动,将成为推进绿色革命、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重要动力。这对制造业层次相对偏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处于钱塘江流域中上游的金华而言,节能减排的范围和力度仍需加大,将进一步促使和要求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目前,我市资源环境瓶颈有待进一步突破,污染排放依然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建设和节能减排任务繁重。“十二五”期间,我市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行生态立市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江南水乡田园城市。预拌砂浆是资源综合利用的环保产业,是低碳经济时代金华市积极鼓励发展的重点行业,这为金华市发展预拌砂浆行业提供了政策支持。

四、预拌砂浆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效应:(一) 社会经济效益:

1、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提高建筑施工现代化水平、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城市污染、改善大气环境。

2、经济效益:根据“十二五”规划预测,在2011年至2015年,全市预拌砂浆需求量为2044万吨,实际供应量为1050万吨,每生产万吨预拌砂浆节约水泥430吨,合计节约水泥45.16万吨,折合人民币2.03亿元。

(二)节能减排效应:2011年至2015年,预计预拌砂浆供应量为1050万吨,合计节约水泥45.16万吨,预计减排水泥粉尘:4538.6吨;二氧化碳:20322吨;二氧化硫:15吨;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使用和发展预拌砂浆,不仅适合金华经济建设,而且又能使工业副产品变废为宝,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紧跟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政策;大力发展预拌砂浆,是当今建材传统行业向高新产业化方向发展的转折,是又快又好的特色产业,是国民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11年7月14日)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绿色建造;施工技术;管理现状;推进建议

当前,房产推动中国成为建筑大国[1],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建筑施工行业一直以来都是采用粗放式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以高能耗、高污染与牺牲环境作为代价,能源的浪费问题愈发严重。建筑垃圾作为最突出的垃圾排放原因,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建造迫在眉睫。因此国家出台了各项政策来应对这一现象,随着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一号文的出台,绿色建筑顺势迎来规模化的发展[2]。绿色建造是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进行“四节一环保”的绿色施工,旨在节能环保、减少污染,建造更加舒适健康、经济适用的绿色建筑[3]。这将是一场以房产为中心,牵涉建筑建材采购及设备供应、绿色低碳施工研发与创新、能源控制与技术管理等的房地产全产业链的技术变革与升级[4]。在建筑施工行业推行绿色施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并将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建筑行业还要具备美观性、适用性和绿色环保,建筑行业的绿色建造技术势在必行[5]。

一、绿色施工的内涵

(一)绿色施工的含义。绿色施工是指在整个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做到节地、节水、节能以及保护环境的施工,是绿色建造中的重要过程。它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指绿色施工技术及其管理;另一方面指在整个绿色建造过程中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6]。这两方面相互依托,相辅相成,通过科学的技术革新和管理,完成绿色施工过程,从而实现绿色建造的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美观性。绿色施工技术作为绿色施工管理的技术保障,并不独立于传统施工,而是作为技术支持,通过对传统施工的绿色化综合改革,开展的施工管理全过程,融合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摒弃重污染、高消耗的传统施工的技术管理[7]。(二)绿色施工和传统施工的区别。要想更好的履行绿色施工,首先要了解绿色施工和传统施工的本质区别。1.运营阶段不同。传统施工所要求“节约”理念与绿色施工要求的“四节”的理念上有所区别[8]。绿色施工不同于传统文明施工,对我们要求更加严格,不仅仅是传统文明施工所局限的施工阶段,而是在建筑及其能源系统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节能改造等阶段的全寿命周期内,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使用的建筑[9]。2.控制要素不同。传统施工下的控制要素局限于成本、工期、质量以及安全,绿色施工展现的绿色建筑除传统施工的控制要素外,将“资源节约再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作为主控因素,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10]。3.经营目的不同。传统施工企业将以盈利性作为施工的主要目的,其间也不乏因促进经济利益而做出迎合,而绿色施工为了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施工技术上做出一定创新和改革,为绿色施工技术管理提供保障[11]。4.参与人员不同。绿色施工注重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后的使用感与舒适度,业主和设计人员意见尤为重要,绿色施工技术专员也会积极听取和采纳其意见,而不只是传统施工技术的技术管理[12]。5.评审流程不同。绿色施工作为评价工程是否为绿色建筑的重要过程,有着严格的评价标准。首先,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先进行自审,评定建筑工程是否符合绿色施工的标准,然后组织专业的绿色施工评审人员对建材、工艺和设备进行详细评审。相比之下,传统施工的技术管理不需要这样复杂、严格的评审过程[13]。(三)绿色施工技术管理的意义施工技术是决定施工单位工程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14]。建筑不仅仅是一个提供休息的港湾,更是一个让人安心的家[15]。绿色建筑旨在提供舒适、环保的环境,其中必不可少的绿色施工技术为建造提供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系统专业的管理能力,提高企业长远角度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更高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影响力。

二、绿色施工技术管理现状

(一)绿色施工技术管理实施现状。目前我国绿色施工技术管理正处于发展阶段[16]。绿色施工技术不是新兴起的独立技术,而是建立在传统施工技术的基础上,用“可持续化”的发展眼光对传统施工技术进行重新改良,从而达到最终绿色建造的目的[17]。2006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我国第一部多层次目标的综合评价标准,此后十年间相继行业标准14余部之多,确立了绿色施工的评价标准,见表一。随着大众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注度的上升,绿色施工技术也随之让更多人所了解,绿色施工作为绿色建造过程中的重要过程手段,其实际推广过程中,绿色施工的实施效果照预期展望有所削减,存在这范围不广,深度不足,不规范、不系统,喊的口号声大而实际做的少等现象。事实上,绿色施工技术并没有想象的复杂和困难,现如今,绿色施工技术的管理方式有很多:在施工过程中做到减少和降低施工噪音;实施封闭施工或减少尘土飞扬;混凝土运送距离降低;环保的施工工艺……甚至节约用水,减少垃圾排放等方面[18]。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进行绿色建造,既提升企业形象,又能满足大众对绿色施工技术管理的要求。具体绿色施工技术管理现状如下:1.节约建材技术。利用BIM技术对高层项目建材施工过程的模拟,模拟建材供应标准用量及存放问题,利用材料独有性能进行二次回收利用,达到节约建材的目的[19]。在建筑安装及装饰工程上,通过建筑垃圾粉碎回收、封闭式地下室混凝土浇灌及装饰工程节能等新工艺的实施,不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且节约建材,促进绿色施工技术的开展[20]。2.保护土壤技术。上海地区世博绿谷二期项目中,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对工程进行现场裸土覆盖,运用建筑垃圾粉碎回收等技术降低约6%的建筑安装成本[21]。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绿色施工技术,优化因大量废弃物而产生的环境问题,为土地资源的护理提供新的理论基础[22]。土石方开挖后,将废弃石材、木材等固体排放物筛选后进行通过垃圾打模成砖技术回填基坑,做到土壤保护和资源的回收利用[23]。3.减少声污染技术。目前声污染没有具体管理办法,只能利用声音吸收装置技术对噪声较大的公路桥梁附近实现声污染的控制,降低噪声指数在合格的范围内[24]。对于施工中的噪声采取实时监测和控制,避免夜间超分贝施工,是用高分子材料或者吸音材料对现场施工噪音进行分贝有效控制,远离住宅和人群,不进行夜晚作业等方式控制噪音[25]。4.降低光、尘污染技术。通过改变光的传播途径防止光污染,在高层进行电焊作业时,采用电焊遮挡技术避免电弧外漏,灯源附近加灯罩等防止光污染技术可有效治理光污染[26]。夜间作业时,在施工现场集中光源在施工范围内。清运垃圾、模板清除等施工过程中,采用范围内覆盖或定时洒水技术降低大气中沉浮颗粒物以减少尘土污染[9]。5.控制节约用水技术。运用组合赋权法对特定环境中的水用量节约控制,实施雨水回收再利用、中水循环处理等技术的管理高效节约水资源[27]。在EPC总包施工过程中,采用先进的中水循环节水系统工艺,进行混凝土的养护和道路两侧绿化浇灌护理。并针对不同的分包单位,采取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单位指标供给管理[28]。6.节能再利用技术。鹤大高速的建设通过施工耗能统计和安全监控与信息监管等系统管理,对能源消耗进行全方位系统监管与优化,针对点多线长的项目特点,减少供电临时设施的投入,降低工程成本[29]。北京绿地中心工程将生活用电中的电锅炉取代空调取暖,并将LED灯取代镝灯,减少了用电量,提升使用率,避免能源浪费[30]。(二)原因分析。绿色施工管理技术并不完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两个原因:1.认知偏差。一方面,许多企业对待绿色施工的认知停留在绿色建造技术属于新兴技术,认为其新的技术不仅会增加工程施工成本,而且没有成规模化的技术随之而来的是更多预算。另一方面,人们对于绿色建造技术管理的认知并不统一,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混淆绿色施工和文明施工的关系,认为绿色施工仅仅是注重安全文明建设[31]。此外,人们对政府的依赖感较强,认为绿色施工是需要政府宣传和组织的,离自己很远,对于绿色施工技术的管理也成了“说得多,做得少”。虽然现如今我国居民认为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但是实际承受能力较低,不能很好的做到自我约束。此外,绿色施工技术按管理的宣传、教育的缺乏也导致公众对施工噪音、施工尘土飞扬等情况已经慢慢习惯,并不能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32]。2.利益原因。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过程无疑会增加一定的建筑成本,如地下室桩墙合一技术,智能除噪音技术,现代化隔离防护技术,基于可持续发展施工和拆除等施工技术[33]。承建建筑工程都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最低的成本建造出带给企业高利润的传统施工方式。由与绿色施工技术管理的成本是传统施工额外的费用增加,因此大多承包商并不考虑也不会积极实施这一以“四节一环保”为理念的绿色施工。绿色施工技术的管理看重经济效果,如通过建材的二次利用甚至重复利用,降低工程的材料费;减少土方开挖和施工运输途中现场破,降低现场清理费用;采用分段式的悬挑脚手架,实现脚手架的分段拆除,缩短使用时间,减少工期降低费用[34]。建立在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实施绿色施工,导致承建方把利益作为首要目标进行施工。一些可以为之带来利益减少的绿色施工,承包商一般都会避之,而选择对其经济利益相对较高的建筑施工技术。

三、绿色施工技术管理的推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