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制度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21 17:5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管理制度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强调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张通过人的创造性工作来提高管理效能,使人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在教师评价上侧重采取“宏观、模糊、综合的方法,强化管理的人文因素。从表面看来,人本管理与制度建设相互矛盾。人本管理重视的是“人”,而制度管理重视的是一些“条条款款”,尤其是当这些“条条款款”制订的太多太细时,把规章制度的本质扭曲,管理变成了检查,它会越来越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难以张扬人的个性。这与教育的根本宗旨发展人是相悖的。于是,我们会问:“既然如此,制度建设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呢?”在这里,我的回答异常肯定“制度建设是学校管理的必须,我们必须重视学校规章制度的订立。
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所与立之大本”,是师生“共同的约言”。尤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的人数增多,课程门类增加,教学内容更为复杂,教育手段不断改进,要保证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因为“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规章制度是全体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规定和规范。它是党和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法律在学校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实行科学管理,办好学校的重要保证。科学、健全的规章制度,有助于学校建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有助于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因此,一所好的学校必须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
那么,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思想矛盾吗?该如何妥善处理“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的关系呢?
我认为: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之间不矛盾,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是“两张皮”,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虽然“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是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措施来管理学校的,一个强调人文关怀、文体化的管理。另一个强调纪律、秩序、程序、要求、标准,是约束和激励化的管理。但两者又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二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学校进一步的发展,都是为了人的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处理好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的辩证关系?在制度建设中充分渗透人本思想,在人本管理中充分体现依法治教、依章治校的原则呢?结合工作实际,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学校规章制度要有人文管理思想
每一项规章制度都涉及到每一位教师的利益所在,因此要建立为全体教师所接受的规章制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说离开了人文精神,任何一项规章制度的贯彻都是极其困难的。因而,我们在建立管理制度时,要注意人本思想的渗透,通过发挥它们明示、暗示的教育作用,使制度、方案能持久有效地执行和不断地完善,从而真正提高学校人文管理的水平,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持续发展。
二、学校的制度建设要体现以激励为本的理念
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重在激励的理念。制度约束只是基本要求,激励人才是最高要求。约束机制拉不开教师发展的档次,而激励机制更能发挥出人的全部潜力。学校的制度建设,要实现让每个岗位都是必需的,每个岗位都有最适合的人,每个人都在最适合的岗位上,每个上岗的人都有责任和忧患意识。通过制度建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营造出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
三、学校的制度建设要充满人性味
制度建设虽是刚性化的、原则化的管理。但硬管理并非就是非人性化。“无情制度,有情操作”,有情并非徇情,灵活并非随意,初看起来,似乎有矛盾。其实具体操作中,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是关键。如教师行为规范类的制度,让教师对照制度自查自省,有问题的主动认错领罚;可先打后抚,批评处理在前,促膝谈心随后,既体现制度的严肃不可违,又充满了人性关爱。
四、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我认为:处理好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的辩证关系,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注意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过程的民主性。学校管理者应该将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制定权交给全体员工,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来调动员工的管理积极性,以提高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学校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时,不能仅仅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的方式,而应充分听取、采纳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献计献策;并通过工会、教代会等多种途径经过群众的酝酿、讨论,调动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大家认识到,规章制度虽然对员工是一种约束,但它是维护学校利益不可缺少的,也是代表员工利益的,大家要自觉遵守,从而在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的过程中达成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2.规章制度具体明确并且要文本化。制度是行动的准则,也是教育的手段。制定每项制度时,都应有明确的目的和内容要求,以利于贯彻执行。另外,只有形成规范文本的规章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才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同时也有利于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
篇2
[关 键 词] 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实施成效
[作者简介] 李彦荣,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育发展促进部主任,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生命安全。为了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提高学生应对各种灾害(包括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能力,从法律法规的高度提出了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化建设的要求。继2006年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多处提出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后,连续出台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并拟在即将制定的 “学校法”中专列关于学校安全管理的章节来推动安全管理的制度化和实效性。本文拟通过对这些法律法规文本的分析审视我国学校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与实施成效。
一、通过立法强化政府和学校的主体责任
2006年,新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下文简称《义务教育法》)分别从校舍建设、经费保障、政府责任、学校内部安全教育制度建设以及各主体违法应承担的责任等角度对政府和学校在学校安全建设中应承担的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为配合落实《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教育部联合公安部、司法部、建设部、交通部、文化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新闻出版总署9部委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颁布的第二天(2006年6月30日),颁布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下文简称《办法》)。如果说《义务教育法》主要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各级政府和学校举办者、管理者的责任,《办法》则更集中于对以学校为主体的内部安全管理的规范。
(一)明确政府责任
1.各级政府的责任
(1)提供学校正常安全运转的经费并定期进行督促检查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
同时第二十四条又进一步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
(2)维护学校周边安全
《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明确了学校周边安全的主体责任。
2.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责任
为了落实政府责任,《办法》第六条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责任也进行了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建设、交通、文化、卫生、工商、质检、新闻出版等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依法负责学校安全工作,履行学校安全管理职责。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条则分别对政府的不同职能部门在学校安全管理中应承担的责任予以明确规定。
(二)明确学校举办者的责任
我国还从学校建设安全标准角度规范了举办者的责任,如《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学生和教职工安全。”《办法》第十四条则分别从学校建设标准、设备的安全使用和检查、维修等角度对学校举办者在安全管理中的责任予以明确规定。
(三)明确学校管理者的责任
此外,我国还从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角度对学校管理者提出要求。如《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办法》则具体规定学校应成立由校长负责的校内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工作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保卫人员,并从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教育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责任。
二、建立责任追究机制,以考核评价
督促责任落实,提高安全管理责任意识
随着《义务教育法》和《办法》的颁布实施,各地政府和学校开始重视安全教育工作。据目前各地实际实施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追究法律责任
这主要是由于《办法》明确规定了安全工作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学校的工作责任和违法责任追究,使地方能根据法律的规定规范政府和学校的安全管理责任,提高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和实效。
(二)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安全工作
这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一般都成立了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地区或系统内安全管理。
(三)以“一票否决”的考核机制强化安全管理责任
为了提高责任机构的安全管理责任意识,一些地方政府将安全工作作为当年管理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实施“一票否决制”,即如果当年学校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学校校长甚至安全管理负责机构的主要责任人考核不合格。这迫使政府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不重视安全管理,积极开展安全防范和安全教育。
三、建立学校内部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
(一)建立“预防为主、依法管理”的学校安全管理方针
为了降低灾害发生率和灾害发生后的死亡率,我国提出了“预防为主、依法管理”的安全管理方针,要求通过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以及安全预案的制定、演习和及时妥善的事故处理等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灾害发生后的死亡率。
(二)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安全事故防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形成了以教育部总体预案为总纲,以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部门预案为主体,以各级各类学校预案为支撑的体系格局。这对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保护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以安全文明校园建设为主旨,确定了以学生为本和预防为主,分级负责和属地管理、依法规范和从严管理、快速反应和协同应对、依靠科技和提高人员素质等相结合的应急管理工作原则;二是以规范应急处置工作为基础,明确了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调查评估等应急处置工作程序,以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工作机制;三是以提高应急处置效能为目标,明确了加强应急信息队伍和信息平台建设,做好预案培训、演练,抓好安全宣传教育和提高师生应对能力等应急管理的具体任务和工作要求。目前,各地已逐步将应急演练制度化,不断增强应急演练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应急预案,增强应急管理能力。[1]
(三)建立学校内部实施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
除加强预防外,为了全面提高安全管理成效,我国在《办法》中从组织机构建设、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危房报告制度、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工作责任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信息通报制度、住宿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学校车辆管理制度、安全工作档案制度以及日常安全管理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以制度的全面规范来强化管理的精细化,将安全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
四、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各种手
段常抓不懈,提高安全工作的实效性
(一)安全教育进课程,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我防护能力
提高安全管理的成效,不仅需要管理层有责任意识,学校有管理制度,更需要我们的教师、学生有应对安全危机的能力。为此,教育部制定《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下文简称《指导纲要》),加强对中小学各主体的安全教育指导,使安全教育走进课程、走进课堂,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极大提高了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编制全国性和地方性安全教育教材,兼顾国家和地方需要,提高针对性
为了落实《指导纲要》,教育部组织力量编制了安全教育图书、安全知识书签等图书,分送到地区和学校,使安全教育课程化有了落实的基础,安全知识成为身边随处可见的内容,极大提高了安全教育的有效性。一些地方还自编了安全教育教材,如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针对学校食品安全,组织专家编写了《食品安全教育读本(学生版)》,有力提高了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根据不同对象提出不同教育要求
《指导纲要》将学校的不同主体:学生、教师、校长均纳入教育范畴,并根据他们的身份特征提出了不同教育要求。
就学生群体而言,主要针对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特点制定了安全教育重点。如实验用品的防毒、防爆、防辐射、防污染等安全防护教育;用水、用电的安全教育;对寄宿学生进行防火、防盗和人身防护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应对不法侵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的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交通规则和行为规范的交通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提高防火意识和逃生自救能力的消防安全教育;针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使师生掌握避险、逃生、自救的方法;等等。
就教职工而言,根据其工作特点,主要是要求其熟悉安全规章制度、掌握安全救护常识,学会指导学生预防事故、自救、逃生、紧急避险的方法和手段。
就校、园长等安全工作负责人而言,主要是提高他们的安全管理责任意识,要求他们能警钟长鸣,能定期接受有关安全管理培训。
3.根据不同时间特点制定不同教育重点
《纲要》要求学校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制定不同教育重点。一般要求开学初、放假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集中开展安全教育;新生入校后,帮助学生及时了解相关的学校安全制度和安全规定;日常工作中,在课堂或校园环境创设中渗透安全教育。
4.根据不同教育途径整合不同教育内容
《纲要》要求学校根据不同教育途径开展不同教育活动。如在社会、自然、民防等学科课程教育中,要求渗透与学科内容相关的灾害性安全教育;在班级活动、晨会、广播等活动中渗透及时性安全教育内容;此外,还要求通过学校环境布置,如张贴安全教育宣传材料等在生活中渗透安全教育。
(二)确立全国安全教育日以点带面推动安全教育普及
为了以点带面推进安全教育工作的贯彻落实,我国规定每年3月26日为全国安全教育日,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这使每年的安全工作有了重点推进的时间保障,同时也可以依托安全日的主题活动推进安全教育,不断激发大家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工作的普及程度和全民重视程度。
(三)通过各种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促进安全教育走向深入
为深入推进安全教育,教育部努力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和安全项目来推进安全教育落实,如目前开展的和谐校园创建、安全文明学校创建、与儿基会合作的爱生学校创建等活动,使各地都能以政府推动的形式纷纷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并把这项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管理和落实。这都有力地推动了安全教育和安全学校创建工作走向深入。
(四)注意以重点带薄弱,关注不同地区、学校和时间段的易发事故特点,提高安全管理的针对性
1.对易发事故实行重点预防
教育部每年都会对当年安全工作进行分类分析,提出上一年工作的薄弱点和第二年工作的重点,加强安全管理的针对性。如每年夏季到来前,教育部都会提前发出洪涝预警,要求地方和学校要加强对危房简屋的排查;在夏季会针对性的开展游泳安全专题教育等。通过这些预防性专题工作,有效降低了事故发生率。
2.组织专题培训,对不发达地区实施“送培下乡”
教育部近年来通过重点实施“中小学校园安全专题培训”、“中国东西部中小学校长安全专题培训”、“教育局长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专题培训”、对农村中小学校长进行“送培下乡”,使安全教育成为农村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我国政府在安全管理方面取得的实效
(一)地方政府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成为政府主抓工作之一
在中央各部委的齐抓共管和媒体的广泛宣传之下,地方政府已深刻认识到安全学校建设的重要性,其教育行政部门一般都已设置专门的学校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安全学校建设、宣传和管理工作。如上海市浦东新区在安全学校管理中已基本形成一套规范的管理体系。
(二)学校安全管理已经形成常态,学校安全意识极大提高
目前,中小学幼儿园已基本实现了校长是学校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的管理制度,并有专人负责安全工作管理。学校基本能按照国家规定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并能在一些相关学科如化学、物理、地理等中渗透安全教育。一项对“中小学教师对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认知态度”的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都表示学校每学期会开展10课时左右的安全教育,主要内容是: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法制教育、运动安全、防溺水、防传染病、禁毒、应对自然灾害、防止犯等。[2]这很好证明了我国学校安全教育的基本实施情况。
(三)安全教育网络基本形成,安全教育实效初步显现
通过与各部委共同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安全教育已形成与教育外其他部门协同共进的良好态势。通过媒体和社区的传播,安全教育在时空上得到极大延伸,已经走出校园,进入社区、家庭,走出单向的书本知识传授,学生可以从社区、家庭、报纸、电视、广告、电影等多种途径获得安全教育的知识和自救的正确方法,安全教育成为全社会的责任,也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一项对“学生安全知识认知”的调查显示,2/3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安全知识的获得是来自学校的安全知识教育,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是通过家长和广播获得了安全方面的知识,还有近1/4的学生认为是通过自己看安全方面的书籍获得了安全方面的知识。[3]这有力证明了安全教育网络化操作的实效已经显现。
(四)学生从制度中受益,安全知识和应对危机的能力较大提高
通过这些教育,学生获得了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安全知识,学生安全知识极大丰富。来自江苏昆山的一项调查表明,该地区学生对火灾等知识和急救方法回答正确率为63.9%~96.7%。[4]另一项调查则表明,87.1%的学生认为学校进行安全防护教育的知识很有用,90%的学生认为从学校开展的安全自救自护演习中学到了有用的自我救护本领。[5]这都很好说明了我国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的实施成效。
参考文献:
[1]《加强高校公共应急管理工作 努力建设平安和谐校园――李卫红副部长在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活动上的讲话》[J/OL].教育部通报.19,moe.省略/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207&infoid=25949.
[2]徐美贞.中小学教师对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认知态度[J].教育科学研究,2006(10).
[3]刘艳虹等.八省市学生对学校安全问题认知的调查报告[J].教育学报,2006(12).
篇3
3.2要特别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党团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学校要围绕信念、理想以及人生观等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3.3注重日常的点滴教育
民办高校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通过观察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进而发现问题,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党团建设在我国民办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而需要将党团建设纳入我国民办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去。在管理中要突出情感管理,加强对学生的理解与信任[4]。
4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办学效率的提升,我国很多地方的民办高校都办得风生水起。虽然民办高校办学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办学的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但是就整体的办学效率来讲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上文对我国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特色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办高校在管理层面上面临的巨大的冲击。通过民办高校不断的管理实践得知将党团建设纳入高校的特色管理中是民办高校管理上的一种创新。同时党团建设在我国民办高校的管理建设中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春.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5,(2):137-141.
[2]曹天平,周倩,宋博.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特点与组织系统变革[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2):130-133.
[3]丁度浩.对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20):63-64.
篇4
关键词: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教学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16-02
近年来,随着康复治疗专业在国内迅速开设,其教学管理制度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教学水平的好坏。本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现有教学水平为目的,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对学生学习进度、学习纪律、就业情况及发展提升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建立适应中医院校康复教育规律及康复专业特点的全程监控、多元评价、动态响应的康复治疗学教学制度[1]。
一、建立创新“一体化、二转变、三选择、四跟踪、五调整”教学管理制度
根据我院高职康复教育教学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对现有的基本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系统化建设和完善,如《教师教研和培训制度》、《教师激励制度》、《教师考核考评制度》、《成绩管理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晚自习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成绩管理办法》、《技能等级考核办法》、《学生实习纪律管理办法》等;对重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学分制、弹性学制、选课制等进行完善和创新。通过完善和创新,实现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化和先进化,为教学改革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为此我们建立创新“一体化、二转变、三选择、四跟踪、五调整”教学管理制度[2]。
一体化:即建立学校与教学医院对学生实施开放式一体化管理。校企双方同共修订学生守则、管理制度,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分享学生管理数据档案。
二转变:即对教师的评价机制转变为对教师自身的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的评价;对学生的考核制度转变为全程性综合评价体系。
三选择:即学院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学生管理工作者组成的“职业规范咨询中心”,以“导师制”形式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和职业规划灵活选择课程学习;学生从专业方向出发,合理选择授课教师,每一专业修满学分即可毕业。
四跟踪:即了解学生学习及就业、发展情况,建立学生质量跟踪机制――跟踪学习进度、跟踪学习纪律、跟踪就业情况、跟踪发展提升。
五调整:即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根据行业标准调整课程设置,根据专业发展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情调整教学进度,根据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二、建立“自主式”选课制度
在“四模块、五方向”的康复课程体系[3]基础上,我们创建了“自主式”选课制[4],即全部学生在完成三大模块的学习后,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专业拓展模块课程,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建设高质量教学保障体系
通过有效的过程管理和制度保障,强化师生自我监控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建设措施如下。
(一)建立校内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体系[5]
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包括四个层面(学校层面、用人单位层面、学生及家长层面、行业组织层面),内容包括教师修养、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方面。
1.学校督导评价的信息采集方法是三级(学院―二级学院―教研室)教学督导小组成员听课检查后填写“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报告表”。
2.用人单位评价的信息采集方法是由“医院信息员”反馈信息。
3.学生及家长评价的信息采集方法是由教学办公室负责组织学生填写“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报告表”以及由家长和班主任动态沟通信息反馈。
4.行业组织评价的信息采集方法主要是全国康复治疗师(士)执照考试通过率、学院技能抽考成绩和中国康复医学会举办“康复技能”大赛比赛结果。
5.着眼于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通过评议为院领导提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决策信息,为教师职务聘任、表彰奖励和津贴发放等提供依据,调动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6.逐步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检查评议办法,探索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的标准和方法。
(二)建设校外精细化准岗实习质量监控[6]
进一步完善由学院实习就业处、医技学院实习科、医院科教科与康复部、学生实队、学生家长参与的精细化准岗实习管理制度。每个实习单位指定一名专任教师负责,从送学生到达实习单位、与实习单位科教科和康复科交接学生、安排学生住宿、定期与实习单位沟通联系、下病房指导学生实习及参与对学生的考核等,全程配合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学生实习的管理考评;同时参与顶岗实践,随时了解临床康复发展动态、学习康复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了解实习单位对康复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校院合作对学生的准岗实习实行全程监控。
(三)完善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7]
完善毕业生信息跟踪与质量反馈机制,建立稳定的多维信息跟踪渠道,建立毕业生信息档案。完善“学院实习就业毕业生信息员―医技学院实习专干―班主任”毕业生信息采集系统[8],随时收集毕业生的就业与发展信息。同时,依托我院的58家实习就业单位,建立医院信息员制度,定期反馈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及发展信息,以及医院对毕业生的数量需求、质量要求等,以此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四、结语
本文对现有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总结,丰富教学管理制度内容,构建康复治疗学教学管理新理念,对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升康复治疗学人才质量具有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毅,于景龙.中医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的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12(36):175-176.
[2]蓝巍.中医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2005,23(15):109-110.
[3]胡鸿雁.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研究[J].管理观察,2010,12(36):171.
[4]周立峰,付青兰,李海舟.构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中医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160):72-73.
[5]吴小平.对康复医学专业医师学历教育的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9(22):98-99.
[6]尹宪明,吕俊峰,蔡小红,等.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设置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1):1036-1037.
[7]吴弦光.康复医学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4-15.
[8]刘忠良,崔立晶,黄强,等.寓情感教育临床康复医学教育之中[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2):1108-1109.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LI Yue-bing1,GONG Tao2
(1.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essage,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 Hunan 410208,China;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12,China)
篇5
建立健全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的学习心得
通过近期的培训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问题、后勤人员的管理以及以后的制度完善给了很大的帮助。在我校有200多名寄宿学生,学生的安全尤其重要。在排除一系列大的安全隐患(食物中毒、煤气中毒、消防安全)的前提下。
在学校近几年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一项必须要做而且要认真做好的重要工作,因为它是实施依法治校、提高管理绩效的前提。我校把现代学校制度定义为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而制定的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以鼓励与倡导为主的,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学校管理机制。本着这样的思考,学校近几年开始了在原有制度基础上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梳理、修订、完善、建构的过程是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再认识过程,也是对学校文化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等的再思考过程。怎样的制度才是现代学校最需要的?本着“制度建设促发展”的思想,学校召开教职工座谈会,学生座谈会,职工代表会,讨论了学校需要建立健全哪些制度,需要完善哪些制度?对此,展开了有针对性的讨论和建设。不尽合理的,力求合理;力度不够的加大力度,落实各项制度,补充考核细则……学校逐渐梳理出了《考核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住校生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力求做到了科学,规范,合理,所制定的各类规章制度起到了规范与约束作用。从而尽量减少教师“必须要这么做”“不得不这么做”的心理压力。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大背景,以学校办学品牌与特色打造为根本目的,将教师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学校建设出力流汗和不断促进专业成长上来。在学校的“软肋”上加上奖励力度,以鼓励更多的老师争优创先;在团队建设和教师专业成长上加大引导力度,让老师知道可以怎么做以及做得好坏的评价要求。
作为管理者需要时刻思考:在发挥现代学校制度最大作用的过程中如何调动广大教职工自觉遵守各类规章制度的积极性,如何把教职工的注意力引导到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学校建设添砖加瓦上,如何让每位教职工实现高度的文化自觉?作为一个冷静的管理者,千万不能有“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思想,恰恰要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思想准备,更要有“如何让制度真正内化”的不懈思考与实践。用好制度,践行制度,完善制度是管理者重点要思考的问题。
当然,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没有尽头。当管理者在遇到管理问题的时候,不是一味地发牢骚或泄气,而是从如何以更健全的制度或机制建设来规范和提高管理质量,解决管理问题,深化管理,使学校走上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的道路。
篇6
[关键词]小学创新管理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3-086
学校管理包含众多内容,对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打造学校管理品牌有重要意义。
一、做好群众调查,提升决策水平
学校管理需要提升决策水平,作为学校决策者,首先要建立调查意识,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提升学校管理决策针对性,需要对学校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找到决策落脚点。学校领导决策水平高低,与学校管理调查研究密不可分,只有展开全面调查研究,才能提升决策的价值度。
学校管理决策出台前要做好几项调查:首先,要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和建议,对管理措施进行充分的民主评议。其次,学校管理决策出台时,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实验验证,对决策展开检验、纠偏、优化等处理。第三,学校管理决策制定要因时而定,因地制宜,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时,学校领导层要及时推出管理决策,不能错失管理良机。第四,决策要有极强可操作性,要结合管理实际,从长远利益出发,形成决策链条,提升可持续发展性。
学校管理决策制定关乎学校发展大计,作为学校领导,要有群众思想,关注教职员工的思想动态,深入到基层,做好多方细致调查研究,为决策制定建立群体基础,以提升学校管理品质。特别是学校管理决策要体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从人文关怀角度展开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学校管理信度和效度。
二、健全管理制度,重视教学管理
学校管理制度需要规范健全,这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推出详细科学管理制度和规章,可以将学校管理工作进行合理分解,通过具体管理小组和责任人,全面提升制度落实效度。特别是一些职能管理小组的建立,可以大大提升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常规管理机构要健全,管理方法要体现现代意识,管理操作要规范。
学校教导处具体负责教学管理,常规教学管理措施执行时,要做好几个统一:首先是统一管理方式,特别是教学管理要求标准,促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主动展开教学工作。其次是统一评价标准,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重要内容。在具体执行评价标准时,需要针对教学实际作出科学规定,要体现过程评价。第三是统一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班级的建设和发展,都与学校整体工作有重要关联。学校要发动班主任和学生共同管理班级,特别是发挥学生主人翁精神,制定班级管理计划,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相关精神,以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在管理制度推行中,不仅需要统一管理意识,还要提升制度针对性、灵活性、科学性。管理制度具有拘束力,任何人在制度面前都不应该有什么特权,但根据现实需要,如果需要进行调整,学校领导也要给出积极应对。
三、关注教师成长,加快信息建设
教师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力量,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尊重教师合法权益。为提升教师管理品质,学校要对教师队伍建设推出科学规划。如教师专业学习制度的推出,要求教师要主动参与业务学习和培训,特别是集体培训机会,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举措,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习,为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发挥重要助力作用。
信息化飞速发展,学校介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发展大势。学校管理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学校管理决策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和传递,教师借助网络展开自主学习,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参与课堂学习和课外训练,不仅极大丰富了学习视野,也有效提升了学校管理效率。学校建立网络管理平台和校园网络交流平台,为师生介入学校管理提供重要渠道。
篇7
纵观本地学校的制度建设情况大致是,学校要么照搬别的学校的相关制度,要么硬套上级文件,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制度的刚性与学校的人文管理难以把握,结果造成重建的制度不是针对本校在实施新课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制度的内容空泛不具体,制度的条文模棱两可。我校的制度也是如此。制度的程序繁杂不清,制度不配套,不能互相衔接,制度过多过细,极不便于实际工作的操作,也无法形成整体,发挥综合效应。时间久了,这样的教学管理制度慢慢地被师生们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或者学校的管理人员疲于奔命,整天忙于日常的统计和检查之中而无暇思考学校的长远发展,失去了重建教学管理制度应有的意义。
以上学校制度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确实是急需专家或教育主管部门帮助和解决的问题。
学校在教学管理制度重建过程中应该努力遵守以下原则:
一、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要做到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其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校长对新课程理念、教学管理制度与新课程实施的关系、教学管理制度与学校发展的意义以及教学管理制度重建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的认识。例如:大家都知道,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是一个“蓝图”,并不是最终的方案,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课堂教学生成的问题进行调整。但有些学校在制定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时把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赋予了相应的分值。在课后评课时,有些教师会因为在课堂上及时解决新生成的问题,减少了教学的某个环节而受到领导的批评或得到较低的评价。理念与实践相结合需要校长在重建教学管理制度这个问题上有民主的意识、反思的勇气和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第一线实施新课程情况的作风。
二、统筹和协调相结合的原则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要发挥整体功能,需要统筹和协调。首先,教学制度的重建不仅要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同人事制度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学制改革、考试升学制度改革等相关联,与学校办学传统、所面临的社区政治经济背景相适应,牵一发而动全身。众多的制度因之相互缠绕、交织在一起,要使它们相互支撑、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就必须整体设计,进行系统性的变革。仅做微观教学层面的变革,有效果,但不会那么显著。其次,教学管理制度重建因为其制度内容和管理重点发生了变化,需要改变原来的教学管理模式,对大家已经熟悉的教学管理体制(形式)进行改革,这需要学校领导具有相当的大局观,系统考虑行政管理各部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考虑新的行政管理形式是否与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相适应。
教学管理制度是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整体发展服务的。从横向来说,它是教学思想、课程计划、教学常规、教学行政、质量监控和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内容的有机结合;从纵向来说,它关系到上级教育主管、教科研指导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衔接、执行和配合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在重建时要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通过预测新课程实施可能带来的新问题以及新问题带来的对管理的需求,根据课改的理念或者上级的指导,针对本校的实际做好重建的计划,从整体出发,抓住重点,先急后缓,分步骤实施重建工作。
三、执行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新课程的实施,会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对这些情况和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具有发展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制度的内容以及制度的落实模式需要创新,教学管理制度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而发展。
同时,为了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保障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要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将新课程的理念与现有教学管理制度相结合,促进学校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激励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重建教学管理制度要避免近视行为,要关注学校的长远利益,立足于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体现新课程的“新”,促进个性化发展。
四、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篇8
关键词: 学校管理 制度管理 人文管理 刚柔并济
在学校管理中,无论是制度管理还是人文管理都是学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既要强化制度管理,又要重视人文管理。只有将二者有机融合,形成既有制度约束又有人文关怀,既有个人心情舒畅又有整体严格和谐的工作局面,才能达到学校和谐的管理境界。
一、制度管理:规范化的保证
哈佛大学的管理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它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校规看守下的哈佛已成为一所世界知名大学,实践证明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一所学校的管理,无论是思想引领,还是文化立校,都必须建立在基本的制度之上,否则学校的管理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制度前进一小步,管理前进一大步。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决定学校的成败和兴衰,决定学校办学的高度和跨度。学校要建章立制,切实做到依法办学、按章治校,以优秀的制度建设带来优秀的管理水平,如:学校管理章程,质量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教职工奖励制度,师生常规管理制度,教学研究制度,学生教育与评价制度,等等。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学校一旦拥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就能实现学校管理有章可循,发挥其强有力的规范、引导、激励和保障功能;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学校工作全面发展。
学校的制度管理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一方面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尚未健全,需要有一个逐步完善优化制度的过程,另一方面师生的思想和行为还没有统一到学校的要求上来,尚未达到自律的境界,群体良好风气尚未形成。这时通常要借助于制度管理,约束师生的行为,帮助他们逐步养成习惯,把遵守规章制度变为自觉行为,促进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即使在学校管理的成熟阶段,制度管理也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管理手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制度管理也应拥有新的内涵,以适应新形势,发挥新作用。由此可见,制度管理应是学校管理的永恒基石,有了它才能改变学校管理的无序状态,消除“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混乱局面,从而提高管理的效能。
二、人文管理:民主化的需求
在如今逐渐走向创新的时代,人文管理已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同。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学校要充分尊重人的人格、价值和合理利益,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促使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最终达到实现学校发展的目的。如果一味强调制度的强制力,就容易造成逆反心理,产生种种后遗症,给学校管理带来消极影响。可见,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温暖胜于严寒,宽容比惩戒更有效。领导要体恤教师的疾苦,相信教师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例如:我们制订了教师工作奖惩条例和月考核方案。最初,严格对照条例,有奖有罚。但老师们反映,大多数老师工作是认真的,有的老师被扣分的原因是复杂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条例有了罚的内容,老师的心理负担加重了;虽然罚得很少,“意思”而已,但老师是看重面子的,真的被罚,脸上挂不住,反而会影响教学积极性。我们听取老师意见,取消罚的内容,加大奖的力度;如果老师总是拿不到奖金,就和被罚差不多。有的老师被“无形”地罚了,受“无形”罚的启发,我们把条例的制订侧重于引导教师早日成材、多出成果,用奖励的方式引领教师的价值观。制度管理中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引领教师实现自己的价值,“无形”的被罚就变成了“无声”的教育。
实施人文管理,就要满足师生的合理需求,对他们政治上鼓励、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实施人文管理,就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广大师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发挥他们的才能和特长;实施人文管理,就要发挥管理者的榜样示范作用,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影响和带动教师,引起教师情感上的共鸣和行为上的同一;实施人文管理,就要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整合教师个人与学校发展目标,采取“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策略,帮助教师加速专业发展步伐,努力让他们的教坛人生更加精彩。
三、刚柔并济:和谐化的走向。
钢太硬则易折,水太柔则无形,刚柔相济才是管理的智慧法则。我们力求多理少管,既加强科学规范的制度化管理,又强调弹性化的人文精神。
1.让教师民主参与制度的形成。
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教职员工都感到自己重要”,从而使每个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学校规章制度正式出台前,要充分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只有“取之于师生,用之于师生”的规章制度才具有科学性、权威性,更易于为广大师生所接受,才能以制度来促进师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凡涉及全校教职员工利益,为重大规章制度或重大决策的,都要提交教代会商量决定。办公会只通过一些一般管理规章,或进行临时性、突发性事项和一般事项的决策。要让制订规章制度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认识学校、发现学校的过程。
根据规定,我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师“金点子”征集评比活动,重点让教师对学校制度建设提出修改建议,对教师意见集中的一些制度,学校会启动修改程序,不断优化制度。
2.把“人文”写入制度。
学校在设计相关制度时,要遵循教育规律,以保护人的自尊、激励人的情感和彰显人的价值为出发点,使制度成为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载体,而不是扼制教师创造性的条条框框。如:怎样评价教师的工作?“过程数教案,结果比分数”的简单管理制度就是对教师劳动复杂性的漠视,是对应试思维的鼓励。而“过程写案例、赛设计、评优课,结果比教学实绩,更比教科研成果”的管理制度则是对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引导鼓励,也让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这样的考核制度虽然严格,更有竞争,但事实促进着教师的学习成长,这是最大的人文。因此,从制度内容可以反映学校的管理思想,好的制度在执行中浸润着人文思想,慢慢也就转变为一种制度文明、学校文化。
3.让制度“软着落”。
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现状调查;提升策略
长期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问题一直受到争议。学校管理是影响学生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通过对广西A中职学校开展学生管理的调查研究,了解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寻找存在的问题,以期找到优化的策略。
1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采取问卷的方式对广西A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学生的问卷可以系统地了解身心发展意识形态的现状趋势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校生活,并掌握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从而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现状,详细记录管理过程中需要彻底研究的问题。数据收据的方式采用抽样调查,整个调查活动的范围包括基础部、旅游部、艺术部和电子部,涵盖三个年级,随机抽取4个系8个专业10个班250名学生。问卷实际分发了250份,203份有效问卷,47份无效问卷,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1.2%,获得较完整、全面,而又详实和可靠的调查数据。抽样调查的方法也在教师调查方面进行采用。调查对象为319名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校各年级的宿舍管理教师。其中填写问卷的教师225人,占总人数的70.5%,所有作为调查对象的教师均填写有效问卷。
2结果与分析
2.1管理主体
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工作负担沉重。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是学生的专职班主任、专业课或文化课的专任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他们还负责对班级学生进行思想管理、日常行为管理等工作。除此之外,班主任还要担任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分配的工作。尽管大多数的班主任对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都尽职尽责(大部分学生表示几乎每天都能看到班主任),但在双重压力下,班主任队伍疲惫不堪,有的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厌倦,导致管理方法僵化(在对班主任采取什么方式进行管理的调查中,学生表示一切按制度来居多)。在对学生管理工作是否感到倦怠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34.67%的教师认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经常会感到倦怠,46.67%的教师表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偶尔感到倦怠,表示对工作的疲倦度一般、没什么感觉的教师占比12%,仅有6.67%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工作中从不倦怠,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会感到倦怠。
2.2管理内容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内容涉及心理健康状况、学习状态、就业观和校园活动等多个方面。如表1所示为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内容的具体表现。第一,在心理健康状况,学生们的表现良好,52.22%的学生表示无任何压力、心态良好,而41.87%的学生则表示有部分压力但能够调整。第二,就学生学习的状态而言,中职学生表现较为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的学习目标一般比较现实。在针对学习状态方面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更愿意把精力放在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上,并表示愿意通过课堂讲授的渠道获取知识。第三,中职学生的就业态度普遍务实。就调查中接触的学生而言,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业余时间都进行兼职工作,比如发传单和营业员等,至于毕业后的职业选择,他们并不会因为专业而受局限,有多种选择。此外,—些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文化水平,以期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第四,在校园活动调查中,中职生大多情商高,愿意参加各种活动,善于沟通,积极融入各种校园活动,总体情况是好的。
2.3管理机构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学校是学生管理的顶层设计者,各党政科室,如教务处、校团委、德育处、各系办公室等是学生管理的指导机构。宿舍管理、系学生会是学生管理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对认为哪些机构是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调查中(如图2所示),几乎每个机构都被认为是学生管理部门。可见,中职学校没有专门的学生管理部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有待加强。
3讨论与对策
调查结果发现,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虽有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方式单一、管理师资队伍任务繁重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中职学校学生管理。
3.1观念转变:转变学生管理理念
学生管理理念是实施学生管理的指导性思想。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实施是在学生管理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管理理念是否匹配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直接影响着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效果。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管理环节,学生管理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在改进中升级,在优化中创新,并不将时效性与先进性结合起来。同时,要以先进的管理理念来开展工作,只有通过这样的途径,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和职业素质建设,为国家和社会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知识、职业技术、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在新时期,中职学生的管理理念要从以往的规章制度转变过来,强调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纪律管理,管理者应在学校管理中发挥指导性作用。以订单式来管理学生,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加以重视,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尊重他们,让学生从被动约束中抽离并转变为主动约束,努力做到学校管理目标符合学生的目标期望,真正以教育为导向,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3.2路径创新:打造学生管理多元化路径
要造就务实、求实、进取的现代中职学校学生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心理健康与职业规划相结合的教育机制,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测试、校园活动、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成立论坛和心理访谈。首先,充分利用学生自我管理的工作平台,形成学生干部选拔和培养的良性机制,实现学生向优秀现代专业人才质的转变。其次,鼓励学生创业创新,培养有梦想、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现代职业人士。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拓展国际合作人才培养项目。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积极配合当地就业服务中心、校外培训基地和其他单位有序推动教师的培养创新和创业精神。普及教育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共同探索和建立一个创新的路径,具有地方特色的创业创新开展合作,从而为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指导,提供营养、沃土和护航。最后,实施德育管理团队的专业人才行动,激活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实践,开发校本思想政治教材,构建学生理想信念,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3.3效能提升:提升学生管理队伍综合素养
学生管理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传授知识、陶冶情操的特殊责任。它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核心力量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培养知识与技术、德育与专兼职相结合的优秀管理人才。一是选拔优秀人才,丰富管理教师队伍;二是重视师德建设,提高管理教师的思想品德;三是加强职业培训,提高管理教师的专业素质;四是构建教师与学生良好互动的关系,提高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篇10
“七彩星文化”宣传片,分享了全区十一所“创现”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展示汇报,特别是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组织开展的学校文化建设专题研讨,将活动推向了。此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对学校文化建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
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一所学校精神底蕴的积淀,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没有科学办学理念的办学行为是盲目的,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如果办学理念被师生认同,内化为全体师生理想和行动的共同愿景,就会焕发出学校发展的巨大潜能。因此,任何一所学校,要想获得教育的成功,必须首先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黄花初中以“走好每一步,为一生作准备”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有了理念的指引,学校的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如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等便有了牢固根基。
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外显形式。学校无闲处,处处熏陶人,环境不仅是学生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养的载体,“一草一木皆关情”,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润物无声的精神魅力,能够在无形中陶冶全体师生的心灵。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提高全体师生的素养,校园环境所蕴含的精神对全体师生的价值取向、生活习惯、生活态度等诸多方面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高品位的校园环境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精细化的管理制度能够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就必须对学校管理工作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分析,如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安全管理、后勤管理等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一个整体的构思,从而形成精细的教学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和后勤管理制度,三类制度要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努力使学校工作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管,杜绝管理上的漏洞,清除管理上的盲点,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1、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推进精细化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精细化必须要讲究精度,突出细节。学校必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并充分发挥学校职代会作用,建立完善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一整套精细、科学、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可以明确学校各项工作规范,约束工作行为,引领工作方向,并保障政令畅通。
2、以科学计划为主线,保证精细化管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做到未雨绸缪,计划先行。大到学校章程和发展规划、年度目标、小到学校的学期计划、月度安排再到每周工作,平时干什么、假期干什么,哪个急、哪个缓,哪个轻、哪个重,都要事先预设好。每项工作都必须要有一个精细的实施方案,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学校的文化建设的衡量标准,最终应该落实在学校师生的行为文化上。学校行为的外延涵盖学校活动的整个过程,大到学校领导的决策,小到学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从学校的全部日常活动,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涵。
1、学生必须习惯优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于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没有良好习惯的培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效率与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从而直接影响教育效能的发挥。
-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法制安全教育
- 下一篇:小学法制安全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