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法制教育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3-21 17:5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法制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通过对现场违章行为的讨论和参与执法协勤的换位思考,6名司机深有感触,纷纷认识到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其中一名曾因超载被处罚而一直对交警心存芥蒂的司机,也在此刻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是邵武市交警大队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奖励活动、交通违法行为人参与执法协勤的一个镜头。
可折抵、可“储蓄”的教育活动
从长期的执法实践来看,以处罚为主的执法方式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交通违法行为人都对交警的处罚,心中怀有抵触情绪。这样,使被处罚者难以通过处罚吸取教训,进而规范自身交通行为。而且,由于带着“交警执法只会罚款扣分”的不良情绪,也一度造成警民关系紧张。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执法的有效性,提高行为人的安全意识,改善警民关系,进而推动交通安全执法工作,维护好城市的交通秩序?
为此,邵武市于2008年9月初开始,开全省之先河,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奖励活动,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人实施折抵性日常教育奖励措施。
活动内容具体为:凡是因违法停放车辆、闯红灯、逆向行驶等较轻微违法行为,受到公安交管部门非现场查纠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人,均可通过自愿申请,参加交警组织的“观摩”和“协勤”两种强化教育形式。所谓观摩,即通过观看交通安全警示教育资料片和参观交通事故模拟展台,并经,必要的安全知识测试,力求交通安全意识入脑入心;所谓协勤,即通过在道路上现场劝导和纠正交通违法行为,实地感受交通违法行为危害性和对交通秩序的破坏性,体会文明安全行车的重要性。协勤结束后,由带队民警对协勤工作进行评价。
对于通过强化教育并经测试或评价合格的申请人,在年内出现符合规定的违法行为时,可以按照每通过一次合格强化教育,给予折抵因交通违法所致的经济处罚100元和2分的违法记分。对于没有发生交通违法的行为人,通过强化教育可以“储蓄”起来。以备出现交通违法时进行折抵。
参与热情高,教育效果好
“以前交警执法只是单一地处罚,许多驾驶人员对此比较反感。现在的新做法,首先让我们驾驶人员的心里消除了抵触情绪,更乐于接受。这样再去参加教育活动,效果自然也就更好!”蒋少华是邵武一名出租车司机,他前不久参加了教育活动之后,体会很深。“通过参加教育,我切身感受到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除了自己更加自觉规范自身交通行为,生活中还会时时提醒同事和其他驾驶员朋友!”
在具体实施该教育活动时,邵武交警大队考虑得很周到。凡申请参加教育活动的违法行为人,邵武交警大队称之为“交通安全宣传志愿者”,申请人参加教育活动时,均披上标有“交通安全宣传志愿者”字样的授带。“小县城熟人多,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大街上参与协勤,让人心里更容易接受,这样我们脸上也不会挂不住!”许多参加过教育活动的人都有类似感受。
这一举措,还能进一步拓展社会化交通安全宣传工作。鉴于此,邵武交警大队还将这项活动进一步延伸,将其纳入到社会化交通安全宣传志愿者活动的范畴,进行统一管理。邵武市交警大队大队长姚晖说:“虽然我们的警力有限,但是民力无穷!这项人性化活动的开展,大大增强了全社会参加交通安全宣传的力量!”
篇2
【关键词】学校教育;法制教育;班级管理;作用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思想道德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人好与坏的主要价值标准。当今社会,“有能无得”已成为社会所淘汰的“低级”人才。所以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尊重学生的情感,制定相应的纪律规章,以其他学科教育教学为途径,来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而约束学生的行为,让他们养成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下文笔者就针对班级管理在法制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二、当前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的现状
1.看重学习成绩,忽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很多学生依然以学习成绩为终极目的,各学科的教师都以学科成绩论英雄,谁的班级在年级组成绩排上名次,才算是最好的班级。而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重视的比较少。在班会上谈的最多的是学习成绩,对学生很少渗透和贯彻如何对安全、法制知识的学习。学生法制观念、生命意识比较淡薄。
2.学校法制教育活动开展甚少
作为教育未来人才的专门机构——学校,关注的更多的是学校的发展前景,学校的升学率,以及生源的多与少,而很少用心思组织一些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相关的活动,明显的对学生法律法规知识的传授和教育,让学生意识不到法律、安全、生命、道德等方面的学习和注重,遇到问题,却后悔莫及。
3.教师法律意识淡薄
当代教师,不但能够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有一定的法律意识,掌握基本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要做一个守法知法的社会公民和建设祖国的未来花朵。但是,很多教师自己对法律知识都孤陋寡闻或者不感兴趣,觉得“教好书”就是履行教师职责的全部,缺乏时代感,缺少对当前学生所思所想的真正了解,又如何能够面对他们。
三、如何发挥班级管理对法制教育的作用
1.利用班会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初中学习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和定型的重要阶段。因此,每位班主任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都要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然后借助学习德育工作思路,利用每周的班会,要求学生从严律己,强化法制意识,有效防止事故、事件的发生,激发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民主法制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做守法的公民。
2.凭借思想品德课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
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能单单只靠班主任的教育和影响,还要依靠其他各科的任课教师通过德育教育的途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比如,法制教育可以与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普及基本法律常识的内容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教材与光盘,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学校可以规定每个班级的第几周为法制教育周,组织学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初中生地法律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培养他们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
3.通过教师来引导学生认识法律
立法律意识是班级法制教育的根本保证。因此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法律意识,能够知道基本的法律常识和法律法规,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 ,将学到的基本法律知识通过班会和其他方式,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教育当中,不断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4.开展班级活动来丰富法制教育的手段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可以依据《中小学生守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八荣八耻”等为法制教育的核心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比如利用主体班会、唱爱国主义歌曲、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做一次交警”、 “法制知识竞赛”、“法制演讲”、“学雷锋,树新风”读书演讲等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教育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法律知识,增强了学生的道德意识,把一些枯燥的法制教育通过具体的班级活动达到寓于感化的目的。
四、小结
班级管理在初中生法制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班主任及其各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鼓励他们珍惜今天,把握好明天,做一个让家长放心,让学校放心,力争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且通过班级法制教育,启发学生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也使得班级管理工作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因此,对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教育,决不能忽视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否则就是一种缺失的畸形教育。然而,由于他们正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缺乏完全判断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行为和思想的腐蚀。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是不行的。所谓的渗透,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不能认为物理与法律无关,又不把物理课当思想品德上,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找准“渗透点”。
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例如,在声的利用的教学中,声音可传递信息,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本文由收集整理第十五条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第十六条,违法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于罚款。声的概念为: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凡是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以及对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第七章第三十九条规定:“建设项目的噪声污染防治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有关保护管理的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宅设计规范》中规定:住宅卧室、起居室(厅)内的允许噪声,昼间应小于或等于50分贝,夜间应小于或等于40分贝。住宅卧室、起居室(厅)宜布置在背向噪声源的原则。电梯不应与卧室、起居室(厅)紧邻。凡受条件限制需要紧邻时,必须采取隔声、减振措施。让学生来理解噪声的两种定义和噪声污染的相关法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噪声的定义。
二、把握“渗透时机”。
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光现象”中,在光的传播中有一个重要的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根据这个规律,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其后会形成阴暗区域,也就是影子。这就涉及了居民的采光权问题。采光权是相互毗邻的不动产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之间,一方为接受日照而要求另一方限制其建筑物或植物距离或高度的权利。《物权法》第八十九条对“采光权”有明文规定:建造建筑物,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妨碍相邻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的规定:“大城市住宅日照标准为大寒日≥2小时,冬至日≥1小时,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旧区改造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我们通过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与采光权,使学生深刻理解采光权的概念,了解物权法的界定,进而充分理解法律制定的意义,让他们在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也维护好自己合法的权利。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例如,第十二章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三条同车道行驶的机动车,后车应当与前车保持足以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的安全距离……第五十一条机动车行驶时,驾驶人、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使用安全带,摩托车驾驶人及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戴安全头盔。第五十二条机动车在道路
上发生故障,需要停车排除故障时,驾驶人应当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将机动车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方停放;难以移动的,应当持续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并在来车方向设置警告标志等措施扩大示警距离,必要时迅速报警。
三、掌握“渗透度”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
“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法制教育
《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学校要“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驾驭教材,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把握好法制渗透的有机性原则、选择性原则、贴近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有趣性原则。要遵从在生活中渗透、在情境中渗透、在案例中渗透、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渗透等方法。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持之以恒,才能达到良好的法制教育效果。
一、挖掘课本内容,增强守法观念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 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结合教材在开课时视频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引出国旗,展《国旗法》教育,增强学生尊敬国旗、热爱祖国的情感。这样将法制教育与《比例的意义》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比例的认识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法制意识,很好地体现了法制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又如在教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时,我一边指导学生通过天平称出一千克的重量,一边告诉学生:天平代表着公平交易,诚实做人,一千克虽轻但意义非凡。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了生活中“公平与诚信”的意义,轻松获得法律、法规知识。
可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将法制教育与主题内容自然融合,有助于调动少年儿童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本来抽象、乏味的法律条文形象化、生活化、实用化,丰富了课堂内容,易于学生接受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既没有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又不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实现法制教育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上好了法制教育渗透课。
二、数学游戏中进行法制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法制教育与数学游戏教学相结合。通过数学游戏活动的开展,实时、合理、有效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将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同时增强了学生法制意识,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使教学达到法制与文化知识教学双丰收。
例如,在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放学回家后调查自己家里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全班同学每个家庭一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一星期使用垃圾袋的数量,一个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一年呢.....通过这些数据对比,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还比如:“节约用水”的学习,可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等......让学生知道水的珍贵,我们应该保护有限的水资源,特别是淡水资源,合理、节约使用水资源。
三、教学实践中提升法制理念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的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将法制教育与数学生活情境相结合,“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如,教学“百分数”时有一道例题:2012 年中秋节前夕,质量监督局对某超市的月饼抽样检查,发现300 件产品中有297 件合格。这批月饼的合格率是多少?我及时向学生介绍《食品安全法》的有关知识,让学生知道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权益。又如,在讲“进一法”和“去尾法”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用载重5 吨的货车运42吨货物,需要多少辆车才能一次运走?有的学生计算得出:42÷5=8.4≈8(辆)。这时,除了提醒学生在这里应用“进一法”外,还可以向大家宣讲有关货车违法超载所造成的危害。二年级练习册上有一题让学生查资料, 把乱扔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写下来,这是讲《环境保护法》的一个机会。通过学习,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环保教育。我还告诉学生:如果有人从楼上往下乱扔垃圾砸伤他人,还有可能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这样更能让学生注意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因此,多利用数学教学实践,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法制知识的分析和辨别能力。
二、拓展教学内容,巧妙渗透法制教育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不改变学校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对各学科专业授课的内容预先进行巧妙设计,在所要讲授的内容中努力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或渗透点。是通过具体的课本内容来演绎法律条文,使抽象的条文形象化、实用化,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如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的 “点”与代数中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平行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来说,个人的定位主要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
总之,只有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才能把法制教育落到实处,才能通过学科教学在学生的心田从小就种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种子,不断增强其法制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培养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篇5
20xx年是“五五”普法的第三年,也是关键年。“五五”普法的重点对象是未成年人。为全面了解学校法制宣传教育的状况,进一步推进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县法治办、县司法局提请县关工委对全县学校法制宣传教育现状开展调研。我们会同县教体局、司法局等8个县关工委成员单位对县一、二中等8所完全中学的法制宣传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现状
近几年来,大部分学校能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的法制教育方略,围绕预防校园暴力,综合治理校园环境,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等主题,在广大师生中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学校实现了在校学生零犯罪,先后获得“安全文明校园”、“文明单位”等荣誉。
(一)法制宣传教育的组织、网络较健全。8所中学都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相关部门负责人、班主任为成员的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法制宣传教育做到年初有计划安排,年末有工作总结。分别聘请了所在地派出所所长、民警、司法所所长为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部分学校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教育,把教师学习法律知识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作为年度考核的一项内容,要求教职员工树立“依法治教”的思想,依法从教,依法执教。
(二)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较广泛。一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普法学习和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广播操、每周政治学习时间、国旗下讲话等播放、宣讲法律知识;利用橱窗、板报等,张贴法制宣传讲稿、资料图片、学法心得等;组织学生开展案例征集,让学生走访法院、社区,调查、搜集有关资料,“以案释法”;通过发放法制宣传教育读本,张贴法律宣传标语、印发普法宣传教育教材,对师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意义及重要性的宣传。二是邀请县法制宣讲团、法制副校长作法制专题报告。官港中学、县职业教育中心邀请县法制宣讲团成员和本校的法制副校长为全校师生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专题报告和有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法制法规知识讲座,让全校师生接受教育。三是认真抓好安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各校会同公安交管部门大力宣传道路安全法律法规,组织学生参与维护交通秩序,增强青少年交通法规意识和交通文明意识。结合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邀请优秀民警深入学校举办安全教育讲座、进行现场咨询。县一中、二中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组织学生观看《火灾自救》、《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珍爱生命,拒绝”禁毒宣传等影像资料。官港中学还开展了“安全出行,遵守交通法”征文活动和“珍爱生命、远离”宣传活动。
(三)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校园安全综合治理。坚持预防为主,注重教管结合,把法制教育同学校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学校一方面构建综合治理网络,积极与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及乡镇综合治理办公室联系,建立了接处警快速反应机制,有效地提高了预防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积极开展“青少年维权岗”活动,为未成年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与综治相关的配套管理制度,如安全防范等,定期检查,对重点时期,重点部门进行重点防范,对学校师生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影响学校稳定的重大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专项整治。8所中学都实行安全、综治目标管理,明确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分管副校长具体抓,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四)各级关工组织重视并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一是县关工委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非常重视,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教转化工作纳入每年的工作计划,并及时督促检查工作开展情况;二是政法各部门关工组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做好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和失足青少年帮助矫正工作。县公安局关工组织聘请1o名局退休老同志为文化市场监督员,到网吧、电子游戏厅巡视,对违反文化市场管理、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业主进行监督和教育;县交警大队为全县中小学生举办“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交通安全警示教育讲座,并向学校赠送交通安排挂图1000多份、光碟150盘。县司法局关工委积极组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宣讲团,赴学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县共组建了30个法制宣讲团,共有宣讲成员95人,举行法制报告会150多场次,受教育青少年近5万余人次;为进一步了解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开展情况,县司法局通过深入部分学校与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交流和召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座谈会等,认真听取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共同研究在校学生法纪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并向县关工委提出开展《学校法制宣传教育现状调研》的课题;县关工委与县司法局、县法治办配合向县直中小学赠送了青少年法制教育专题系统电视片《与法同行》和县司法局与县电视合摄制的法制教育新闻专题片。《让未成年远离犯罪》等两套光盘。政法部门在全 县建立了帮教小组37个,参加帮助教育活动的政法系统关工委会员112人,帮助教育失足青少年26人。
(五)法制宣传教育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在广大学生中开展了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的大型签字仪式,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自觉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学生遵纪守法意识明显增强。昭潭中学开展平安校园每周通报制度,实行周六晚上签名查岗制度,禁止学生在校外住宿,规范学生的行为,有效地预防了校园暴力的发生,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显著减少。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法制教育教学活别之中,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训练、问题辨析、心理知识讲座等,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有效地预防在校学生因心理异常而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法制副校长的配备流于形式,作用没有充分发挥。8所中学都配备了法制副校长,但是学校与法制副校长缺乏有效的沟通。法制副校长对工作职责也缺乏全面了解,有的在工作中积极性、主动性差。部分学校法制副校长“只见文件不见人”。法制课教育大多数是由各校的思想品德与政治课教师承担,他们法律知识不全面,教育不能结合实际、不能结合学生特点,法制教育效果差。
(二)学校对法制宣传教育重视不够。8所中学都存在将安全教育代替法制宣传教育的倾向。调研中,从听取的汇报、查阅的资料看,法制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就是安全教育的内容。根据《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要逐步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大纲,纳入教学计划,真正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8所中学法制教育课都没有纳入年度教学计划,教材、课时、师资没有落实。在法制教育教学内容上,均由学校自行安排,年初没有邀请法制副校长来学校共同研究教学内容。
(三)教育针对性差,社会负面作用影响了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学校大多采用集中授课,强制灌输的方法,尤其是初中、高中,不分年级,一概采用相同的教育方式,相同的教育内容,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法制讲座,几百甚至上千人集中听课,这种强制性的说教,大多缺乏趣味性,令青少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实际效果可想而知。法制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通安全、自我防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内容比较单一。而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抵消了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如校园周边网络文化屡禁不止,学校一周5天的教育,抵挡不住两天周末社会家庭的消极影响,作为学校只能看管而无法取缔这些不良设施。
(四)保障不力。法制教育是一项需要经济投入的工作,学校教育经费不足,法制宣传教育经费又没有纳入学校财政预算,造成学校在法制宣传教育上基本没有投入,学校法制课师资力量薄弱,基本上没有,法制课教育也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满足青少年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需求。
(五)各级关工组织参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首先,各级领导对关工组织开展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其次,各级关工组织没有经费预算,限制了工作的开展;第三,各级关工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受到学校教学计划的限制;第四,各级关工组织自身的法律素质有待迸一步加强和提高。
三、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建议
学校法制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整体作用,只有各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才能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
(一)提高认识,增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责任感。未成年人是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而未成年人的教育关键在学校。学校主要领导要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管理规划,学校要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大纲,纳入教学计划,真正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学校与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学校每学年要邀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针对学生教育需求,制定本年度法制宣传教育计划。
(二)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增强效果。要根据青少年特点,进一步探索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有效形式,彻底转变靠书本灌输、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学生18学法用法的兴趣,增强青少年的法律素质。一是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需求。采取开展主题班会、案例讨论、以案释法等方法,以发生在校园内、学生身边的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增强法制宣传效果;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法制教育内容,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教育引导青少年抵制消极、丑恶的影视作品和黄、黑、恶网吧的负面影响;结合道德规范教育和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开展学生学法用法活动;采取教、学互动,现场提问、解答,让学生写感想、谈体会、提建议的形式确保法制宣传教育效果;总结现有成功的教育方法,大力开展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征文、模拟法庭、法律文艺小节目、法制手抄报等活动,丰富青少年的业余活动内容;二是要把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打击青少年违法犯罪与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不仅仅要让青少年学法,更重要的是要让青少年守法、用法、护法,提高用法律保护自身和他人合法权益的能力与水平。各部门各类学校在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同时,要积极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运用法律手段帮助青少年解决困难和问题,使每一次法律服务都成为一场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三是要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特点,编写适合其生理心理特点的法制课教材,提高针对性。四是要把加强对“双差生”的帮助教育作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点之一,树立转变一个“双差生”比培养一个尖子生更
光荣的教育观念。
(三)协调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一是要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要明确各职能部门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职责,既避免重复交叉、浪费人力、物力、时间,又避免互相推诿扯皮、产生真空空白地带,形成各部门协调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居中协调指挥;另一方面,各职能部门要充分行使职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比如,加大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净化影视文化市场,依法打击违法青少年犯罪,帮教失足青少年等等。二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协调,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尤其是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密切注意青少年的思想动向,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教师、家长要起典型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对于已经产生的错误,家长要配合学校及时批评教育,坚决予以纠正。
(四)加强领导,健全队伍,提供保障。一是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涉及范围广,牵涉单位多,必须由各级党委、政府牵头,出面组织协调,赋予各部门相应的职责权限,并给予必要的人、财、物支持,领导的重视,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条件。要大力增强学校法制课的师资力量,提高法制课教育者的法律素质,鼓励现有的法制课老师参与法律学历教育,吸引法律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投身中小学教育事业,彻底解决中小学法制课师资短缺问题。二是要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县级法制宣讲团的作用。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要积极、主动开展工作,要对学校每学期的法制宣传教育教学计划和内容进行研究、安排。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培训,完善他们的法律知识结构,改变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法律知识的单一结构现状;要培养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法制聘用人才,同时要加强各种法制教育阵地建设。建设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开办家长法制学校等,为青少年学法用法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
篇6
【关键词】 高职学生 法律意识 法制教育 普法工作
近几年发生在高职学生群体中的违法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这说明高职学生群体的法律意识与掌握的法律知识的现状令人堪忧。今年是 “五五”普法的最后一年,也是研究制定“六五”普法规划的重要一年。高职学生作为普法教育对象的特殊群体,如何加强对他们的普法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不仅仅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命运,也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这一问题不仅值得广大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也应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当前高职学生群体中普法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一) 重技能轻品行,导致普法教育保障机制的缺失
高职院校是社会教育的重要阵地,其优势在于突出以工作技能和任职能力的培养,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懂专业、精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正因为如此,一些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技能轻素质、重专业轻品行的思想,甚至为了保证专业课程的教学而大量压缩和削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课时。
(二)工作途径和渠道单一,导致普法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当前,高职院校普法教育的工作途径和渠道主要有如下三种方式:一是主要依靠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实施,其他形式很少;二是仅由法律基础课老师来实施,学校的其他教育工作者参与很少;三是社会各界,如公、检、法等部门以及学生家长参与很少。因为缺乏更多学法、用法的渠道,致使学生学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抑制,从而使普法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欠佳,导致普法教育的受欢迎度不高
在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的“单向灌输式”,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教学手段较为落后,教学工具陈旧,现代科学技术和案例教育在教学中运用有待得到推广;考试过于简单,多数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倾向于法律理论知识的简单记忆,缺少对法律知识的深入理解。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受到抑制。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的内容比较精简,导致普法教育的可操作性不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中涉及法律的内容仅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因其内容仅限于法理和法的基本框架,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很难把握:哪些内容要精挑细选,重点补充,哪些内容应当取舍,如何处理好讲授与自学、精讲与泛讲的关系等都要考量教师的智慧与经验。鉴于以上因素,导致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法制教育可操作性不强。
(五)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导致普法教育的深度不够
高职院校中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绝大多数是非法律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本身就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知识培训(其中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并有着律师从业经验的教师则少之又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半路出家,学了一点法律知识就免为其难的充当人师,又缺少司法实践经验,自然在授课过程中就会捉襟见肘。因此,教师本身具备的法律知识和司法实践经验的有限,也是导致普法教育不能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加强对高职学生群体普法教育的深远意义
(一)在高职学生群体中进行普法教育是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客观需要
同志曾说过:“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可想而知,要建设一个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没有具备法治理念的建设者是不可能实现的。高职学生是社会中的高知识群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生力军,培养他们的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实现依法治国的客观需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在高职学生群体中进行普法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内涵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民主法制”。换言之,构建和谐社会应依靠法律制度来推动和保障。所以,和谐社会离不开法律的支持,离不开法制的支撑。我们进而得出,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工作,培养良好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增强公民权利义务和当家作主的责任感,并在社会生活中带头学法、守法、用法,进而在全社会普法过程中发挥其影响力,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三)在高职学生群体中进行普法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者,作为21世纪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没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较高的法律素质,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法律的忠实践行者和坚定的捍卫者。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客观需要对高职学生进行普法教育。
(四)在高职学生群体中进行普法教育是大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化及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加强对高职学生普法教育在培养形成知法、守法的人格的同时还能增强其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当自己的人身财产受到非法侵害时,不是简单地报复他人或放弃自己的权益选择逃避,而是懂得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使个人在法制社会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三、加强对高职学生群体普法教育的措施
笔者认为,要改变当前高职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需要社会各界在高职学生群体中持之以恒的开展和改革普法教育。具体措施如下:
(一)坚持智育与法育并重,健全保障机制
从现实情况来看,现行高职院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中,智育和技能培训的比重很大,而法育却处于从属地位,甚至有的院校法制教育流于形式。高职院校教育比重的失衡将会导致学生能力素质的失衡,法律素质低下也是学生走向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鉴于此,积极倡导在高职学生群体中恢复法制教育的应有地位已刻不容缓:首先,高职院校的管理层要从思想上对学生法制教育应引起足够重视,将法制教育看作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其次,高职院校应遵循教育部的要求有效保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课时;再次,对法制教育工作要从教材选定、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实践活动等建立一套完备的教学体系;第四,在法制教育工作过程中要加大保障力度,健全保障机制,建立专项的经费保障、物资保障、人力保障、时间保障,做到不因人而变,不因事而废,同时加强保障机制监督,确保法制教育保障机制的良好运行。
(二)创新普法教育服务载体,进一步拓展法制教育工作途径和渠道
1、突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我们在坚持它的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还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工作,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提高学法守法的意识,实现从“要我学法”向“我要学法”的转变。如,开展“绿色上网 戒除网瘾”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网络道德、维护网络安全,加强网络法制意识;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和创建“平安校园”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法制观念,提高他们自救的能力;办好班级普法黑板报、安全法制展板,举办法制知识竞赛、征文竞赛、法制文艺演出活动,召开守法主题班会,利用法律咨询、法制系列讲座、参观劳教所、禁毒所等课外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推进高职学生学法、用法实践,使法制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运用现代化手段,不断创新普法手段和载体
现代传媒技术拥有超信息量、立体化、交互式及便捷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制资讯,使全天候为高职学生提供法律服务成为现实。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现代传媒的优势在学生群体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如在校园网平台上开设“法律援助栏”,下设法律学堂、法律问答、法律援助、时事案例、网上申请法律援助等子栏目,便于学生在浏览过程中遇到难点及时查询相关法律知识。象网络普法这种新型普法方式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学法的兴趣,给法制宣传工作深入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充分发挥校园广播和电影院的宣传引导作用,从而形成全方位普法教育格局,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增强普法教育的实效性。
3、加强合作,形成法制教育合力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形成法制教育合力,对促进学生法律意识和行为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首先,实施全员育人教育模式。要扭转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开展法制教育只是两课教师的责任”的错误观念,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育人观念和责任意识,让他们都积极参与到对学生的普法教育过程中来。其次,理顺学校、家庭协作教育体系。辅导员(班主任)可以通过与学生家长电话、通信沟通或者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等渠道,一方面使家长了解学校法制教育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家长监督教育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从而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再次,充分发挥警学共建、检学共建、法学共建以及律师的作用。如定期请民警、检察官、法官、律师给学生上法制课;开展“庭审现场”进校园、参加法庭旁听、参观少管所等活动……总之,只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团结协作、各尽其责,形成法制教育合力,就能营造“普法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目标”的良好局面。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学生中的受欢迎度
传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仅依靠一块板、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身发展的规律,因此要加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以增强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由单一的文字变成图像、声音、活动视频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多媒体信息,以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其次,教师要在教授学生法律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不定期地举行各类活动,如模拟法庭,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法律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再次,要在法制教育中突出案例教学的重要地位,在选择法律教育素材时,应选择那些有利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又具有典型意义、教育意义的案例。案例教学能很好地将抽象的法律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学生更加易于理解与接受。同时,通过案例的剖析,以案说法、以人为鉴,可以起到较好的警示教育效果。第四,在课堂上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观看法制影视片,将法制教育渗透在富有吸引力的内容和环节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法制教育内容能够入心、入脑。
(四)改革教学内容,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可操作性
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选择法制教育内容上要精挑细选。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培养学生的自治自律精神、法制意识和法律信仰为目的,根据法律位阶,建立根本法、基本法、特别法、一般性法规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法律、法规组成的科学的法制教育内容体系,同时还应把握好内容的取舍,处理好讲授与自学、精讲与泛讲的关系,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对疑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并进行案例分析、法理分析,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可操作性。
(五)改变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普法教育的深度
强化师资是开展和落实法制教育的有效保证。常言道:学高为师、名师出高徒。因此,要保证普法教育的深度,当务之急是对高职院校中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培训,改变他们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普法任务。同时还应适当地引进法律专业教师或外聘法律专业人士(如律师、法官)充当客座教授来提升高职院校的普法教育深度。
总之,对高职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充满创新的过程,没有现存和固定的模式。伴随着民主法制进程的加快,我们应抓住有利时机,巩固和扩大已有成果,不断改进薄弱环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对高职学生的法制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宣传的载体和形式,为实现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四有”新人而贡献出应有之力。
参考文献:
[1] 范进学 《法治社会化:概念及其功能》 《学习与探索》2000 年第3期.
[2] 苗连营.《公民法律素质研究》 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3] 《从普及法律常识到提升法律素质的教育》载《思想理论教 育导刊》2009年第04期
篇7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法律素质的提高是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关键。因此在“五五”普法工作中,我局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作为全民普法教育的重点,采取多种形式,认真抓紧抓好,收到了较好效果。我们的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加强和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既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在新的形势下,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需要,是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内在需求,也是引导和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局在制定“五五”普法规划时,即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作为普法重点,明确提出:“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都必须接受法制宣传教育,做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增强依法办事和维权意识。重点是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并在《规划》中明确了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的任务和职责。各级各类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建立普法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县委普法办加强指导和协调。各学校除开展正常的学校法制教育外还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社会各种法制实践活动,将学生法制教育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充分发挥了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此外与公安等部门配合,积极开展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活动,重点整顿影响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参与到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具体实践中。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共同关心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逐步成为我县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和共同行动。使我县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以学校法治教育为主线,全面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
(一)落实责任,明确目标。
一是将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普法整体规划。我局加强对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宣传的工作力度,将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到了全县的普法工作的大局之中,提出要求,保证了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紧紧抓住“六一”未成年人维权周的有利时机,不断深化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帮助广大未成年人提高法律素质,明确权利和义务,增强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20**年6月期间,根据红司电20**-23号明传电报精神,及时制定下发了《(蒙普电20**-1号)内部明传电报》,要求教育部门、各乡镇司法所要以“法律进校园”为载体,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县乡各级学校、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积极与各学校联系,为青少年儿童上好法制课,学校利用标语、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形式,扎实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宪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交通安全法》以及于6月1日起实施的《禁毒法》等与青少年儿童生活、维权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增强他们学法、用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县第二小学少先队大队部还于5月29日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举行了以“飞扬的五环”为主题的迎奥运系列活动,队员们以开展大、中队主题队会,绘画,制作奥运会旗、会徽、国旗等形式深切表达了对奥运的祝福与期盼,并让学生们学习了国旗法的相关知识。活动期间,共举办法制讲座32场,36800余名中、小学生受到教育、出黑板报1期76版、展出法制展版7场64块,县司法局还为全县中学、小学送上了《反法制教育读本》122本。为维权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在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司法行政系统点多面广、辐射范围宽的特点及“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的优势,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学生中,大力宣传国家法律法规。
(二)抓好法制副校长及辅导员工作。一是配齐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建立健全了工作职责,使其充分发挥法制教育在预防、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重要作用。我县231所公办中、小学校全部聘请由县检察院、县公安局(乡镇派出所)、县人民法院、县司法局(乡镇司法所)等部门领导和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较丰富的人员担任的法制副校长,并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每学年,各校组织不少于3次的普法学习教育,参学率在95%以上。二是成立普法讲师团,进一步落实“法律进校园”工作。为更好有效的开展法制宣传工作,切实落实“法律六进”工作,由法律专业人士组成的普法讲师团分别到全县部分中小学校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讲座。
(三)多形式多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利用各种法制宣传日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如:“6.26”禁毒宣传日,各中小学邀请戒毒所干警通过专题讲座、图片展示等给师生进行珍爱生命、远离教育活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组织师生开展《宪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学习;运用到街头和进校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大力向青少年和儿童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知识,逐步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宣传声势。
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教育。并将县“12348”法律服务中心作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通过电话咨询、上门服务等形式进行宣传服务活动。
向初高中赠送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专题讲座vcd,在学校中开展“法在我心中”读书教育活动。县司法局与教育局联合编印《青少年普法读本》3000套,发至教师、学生和法制副校长手中,用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同时,采取把法制教育与文化课教育和校园各项活动相结合,在校园全面营造法制育人环境,如组织师生办法制板报、小报、橱窗、写学法心得。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均设置普法宣传专栏,1175个班级设置了板报。三年来,全县各校共出法制宣传专栏630期,开展法制宣传讲座170场,各种会议宣传930次,学校广播宣传265次,课堂宣传23500节,各校采取开展学校、“家长学校”、“法律进社区”和“法律进村”三结合三联动形式,对学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五年来,全县中小学校建立“家长学校”11所,组织学生家长开展法制宣传教育31次,接受教育的师生和家长达15000人次。
通过以上制度和措施的实施,全县学生的法律意识及法律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全县教育系统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水平明显提高,也增强了广大师生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促进了全县普法依法治理的全面开展。
篇8
一、具体措施是:努力工作,创建“和谐校园”
(一)落实学习制度。
及时学习上级有关的指示精神,把握好内涵,领会好实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完善落实校园保卫安全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加强对校园周边地区治安秩序的整治,积极维护校园的稳定。
(二)成立创建“法制进校园”工作领导小组。
法制副校长:*
(三)落实工作责任制
学校是一切具体工作落实的地方,任何工作对学校来说都是重要的,特别是安全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我校成立的创建“法制进校园”工作领导小组,就是为了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和制度。我们坚持“一岗双责”,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既要做好教学工作,又要切实做好安全工作。以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环境育人进一步起到保障的作用。
在张文副校长的监督下,学校与教师个人签订了《创建“和谐校园”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和完善了学校制度,各项工作职责到人、责任上墙、责任到位。
(四)落实监督检查制度。
成立由米娜瓦尔书记为组长的监督检查小组。定期召开例会,汇总情况,研究解决办法,提出具体要求:1、校园校舍定期检查,杜绝不安全的事故发生。2、加强校园学生的秩序,防止学生间的事故发生。3、加强门卫的工作,防止生人进入校园。检查工作中坚持“三结合”:综合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突击检查和日常检查相结合,抽查和自查相结合,确保安全工作无疏漏、无死角。
(五)落实信息反馈制度。
学校确定李均均为信息联络员。学校严格执行安全工作信息反馈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汇报和向全校师生通报情况。
(六)落实宣传制度。
学校利用主题班(队)会、校会、升旗仪式、校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电视等途径,做好对学校安全工作的宣传。通过宣传,营造一种全员参与,齐心协力,共建安全有序校园的良好氛围。
(七)落实家长联络制度。
进一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对学生实行在校时间的监控和应上学时间的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学校利用公开信或电话等形式,将采取的措施和要求及时向家长通报,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八)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对疏于职守,思想不重视,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对缺乏大局观念、不服从统一指挥和调度,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都要进行严肃查处。
二、所做的具体工作如下: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领导班子认真学习了克党办发[2006]13号转发《自治州依法治州领导小组关于认真开展自治州“法制七进”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成立了“法制进校园”工作领导小组,张文副校长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与领导小组成员商议制订了《校园创建“法制进校园”工作计划》,制定和完善了相关安全制度,实行了平安创建责任制和安全责任追究制。
(二)、积极悬挂创建平安校园的安全宣传横幅和标语,通过宣传橱窗、墙报板报、小报、校园广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全面掀起创建的。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文件精神,营造平安创建的良好氛围。在九月底开展了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学校向每一位学生家长发出了一封有关安全教育的公开信,要求家长配合学校抓好孩子的安全教育工作,要求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三)、每周坚持升国旗和国旗下讲话,学校领导和老师经常利用国旗下讲话进行安全教育,班主任时常利用晨会和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四)、学校与每位教师签订了创建“法制进校园”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责任意识,通过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我也有责任”的主题班队会和各班开展的安全教育手抄报的比赛评比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扩展了学生的安全常识。2006年十月底在
全校举行了交通安全的图片展览,组织学生参观,全校召开了以安全教育为专题的的班队活动。
(五)、及时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重视子女的安全教育。结合安全教育主题和节假日,向家长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告学生家长书》,并通过家长会等途径向家长传递信息,使家长充分了解我校创建“和谐校园”的具体活动,提醒家长们在家里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组织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展进营业性网吧的危害性的专题讨论,揭示其危害性,教育学生不进入网吧、游戏机房、舞厅等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场所,并组织教师进行检查。
(六)、结合安全教育日,我校每期要开展安全教育周系列活动,请帕米尔路派出所的同志为我们开展了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主要内容的讲座,期间,我们的老师也受益非浅,得到了许多相关的知识。同学们也有很大的热情,知道了自己的权利,懂得了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在2006年“11.9”消防安全日,在张校长的安排下,我校特地邀请克州消防支队来我校进行一次消防演习,这对我们学生的教育意义更为深刻,身临其境的感受了一下火场的危险,知道了防火的重要意义。同时在校园内安排以消防为主题的板报宣传,还有主题班会,让防火意识深入到学生内心。
(七)、重视学生和老师的法制教育,卫生纪律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我们在教师中开展的法制教育要求从加强师德入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并能严格执行。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邀请法制副校长张文来校进行法制教育报告;不断拓展学校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学校法制教育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各班主任做好转化后进生、学困生、,班级管理工作,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家访工作,以提高青少年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法制素质为重点,在学生中开展消费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艰辛,懂得感恩。
(八)、加强了教师值日和学生值岗力度,维护校园清洁,保护学生安全。针对学校面临交通要道的实际,学校配足值日值周教师在校门口维持秩序,值日值周教师在送走最后一位学生后方可离开。同时劝阻非法设摊者离开,教育学生不买小摊小店内的不洁食品和饮料,防止食物中毒。
(九)、经常性地进行治安防范检查和安全隐患排查,即查即治,不留隐患。在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时扩展学生法律知识。夏季对学生进行防交通安全事故、防溺水、防中毒,防煤气中毒、防盗、防触电、防敲诈勒索等教育,下发了安全教育的相关资料,出刊了安全的黑板报和小报,各班积极开展了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学校品德课也增加了相关法律知识的计划,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道路安全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等法律。通过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向学生宣传交通、消防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平时我们重视党支部的纪检作用,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学校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提高党员的法制意识和守法的自觉性,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党员带头示范和辐射的作用。
(十一)、扎实做好交通安全教育宣传。
在努力抓好校园内部安全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搞好交通安全教育,开展“百日安全无事故”竞赛活动。“活动”期间都认真组织安全检查,查事故隐患,抓隐患治理,保人身安全,促教学发展。
篇9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育改革 安全管理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这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和发展,高校将从繁杂的“校园社会化”的圈子里跳出来,使学校全心全意搞好教学和科研,提高教学质量,办好教育产业将成为可能。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两项重大改革举措,已经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对”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的人口素质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1.经过高校联合办学教育资源重新配置,高校的总体个数相对有所减少,但各校的校区却在增多
各校现代化的教学和科研设备设施不断完善和增加,增强了高等教育的办学实力不少高校各方筹措资金,圈地置产,大兴土木,拓展办学条件,增添了各种高质量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发展不可谓不迅猛。但有的高校却忽略了对这些来之不易的、国有教育资源和公有财产的有效保护。特别是一些地方性高校,由于受财力和管理体制的限制,以及对学校安全保卫管理工作的疏忽,用于保护校内财产安全的人力、物力、财力很难到位。在当前严峻的治安形势下,不少学校的安全防范设施和安全保卫力量就显得十分薄弱,形成了严重的治安隐患。
2.高校后勤社会化必然会给高校的教、学、研带来新的变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学校原有的两大管理项目首先社会化。原属学校总务管理范围的学生食堂和校园卫生、绿化、水电、商业网点等从学校管理工作中剥离出去。这些管理工作并不是在校园内就此消失了,而是要借助校外的力量在校园内大力发展。因此,大量的校外来校务工、经商甚至有组织、成建制的企业集团进驻校园或扎寨校园周边。校内从事这方面管理的人员并没有因后勤社会化而减少,而是因经济利益驱动,办食堂,搞小吃,开超市,基建维修,管理校内花革园林。除因学校扩大招生,校园的总人口成倍激增外,实际上,因高校后勤社会化新增的从事后勤工作的人员也成为校园人口数量新的增长因素。这些人员隶属关系不同,学校安全保卫部门对他们的治安安全管理关系不确定,易造成管理不便和不力,存在治安管理死角,可能会影响校园的安全。
3.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是高校安全保卫管理中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其对象为在校学生和教职工,以及进入本校后勤社会化岗位的非本校工作人员。工作原则为预防为主,教育先行,保护学生。工作形式一般为:抓住新生入学时机,进行专题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利用校内治安问题、治安隐患、安全事故,经常进行有针对性动态性的安全法制教育,利用校园宣传工具和通报、通知等,开展安全法制教育;根据环境、季节及有关规律,进行防盗、防火、防特、防突发性事件等方面的教育。注重传授自我保护的办法;对教职员工进行法制、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治安保卫的宣传教育,以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政权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预防和减少校内案件和犯罪的发生。
4.治安责任人的管理
高校的保卫处(科)作为党委的保卫部门和学校的职能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高校管理制度,对校园实施治安和安全管理。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的治安责任人。校内各单位负责人必须向校长负责,是本单位的治安责任人。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学校内部的治安责任人管理较前期有所变化。原校内治安责任人是指校内各系、部、处的主要负责人与学校法定代表人签定治安责任合同后而形成的治安责任人,通常由学校保卫部门受法人代表委托,加强与各治安责任人的联系,对其进行管理和考核。“管理在校园内务工、从业的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是学校内保的主要任务之一,根据规定,在高校后勤社会化后,进入校园的务工、经商、从业的人员,必须服从高校安全保卫部门的治安管理。在校园内的建筑工程队承包经营食堂、公寓、商店、超市、小吃部等单位主要负责人或业主,必须与校方签定治安责任书,落实治安责任和奖惩措施,使之在治安责任和安全利益上与校方形成一个整体,共同管理好校园治安,维护校园稳定。
5.进一步加大防范力度
高校是人员聚集场所,安全稳定无小事,积极防范是主题。一是要加大安全防范力度。要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使安全防范真正深入人心。要采取有力措施,严防易燃、易爆物品引起的安全事故;严防食物中毒事故;预防和防止发生意外伤害、触电、私自出走、交通事故等事故、事件;重点要害部门、部位,要采取人防、物防、技防综合防范措施。二是加大治安防控力度。严防发生严重违犯校规校纪现象。三是加大火灾预防力度。要经常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和消防演练,保持消防疏散通道畅通,严格电源、火源、气源、水源和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管理,及时发现、整改火灾隐患和消除初起火险,严防因管理不善引进的火灾事故。
6.应对社会转型期校园周边地区治安形势不良因素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周边环境对高校的治安环境影响越来越大。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校园及周边的农贸市场、个体餐馆、小摊贩,二是校门外及周边的“三室二厅”(电子游戏室、网吧室、录像室、歌舞厅、卡拉OK厅),三是校园周边的外来人员聚居点和三无人员。周边环境对学校治安秩序的影响主要有二种形式,一是直接与学校师生员工发生矛盾,二是校外“三无人员,混入校园伺机作案。近年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外租房居住引发的非法同居,以及在校外受到不法伤害等案件时有发生。
7.校内治安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处置
发生在校内的治安问题和突发事件,大部分是人民内部矛盾,有的是一般违法违纪行为,不一定达到犯罪的程度,绝大部分问题用校规校纪来调整即可达到教育处理的目的。根据预测和分析,随着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进,校内治安问题和突发事件及不安定因素可能会增多。对校内治安问题和突发事件的查处工作,高校保卫部门要有前瞻性,要作好查处程序、人力和技术上的准备,在不越权执法的情况下,设计好控制事态、调查取证、教育处理等一系列工作程序,规范校内治安问题和突发事件处置的行为。在高校保卫处(科)的内部人员中,安排有较高政治觉悟,有一定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有分析问题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的同志,组织相对稳定的处理校内治安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工作小组,与有关部门、系部配合,完成控制事态、调查取证、教育处理等工作。其中,对查处过程中的证据搜集和文书立卷工作要规范。用校规校纪来调整校内治安问题和突发事件,遵循”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的原则。
8.校内外来人员和单位的治安管理
校内外来人员和单位是指经与校方签约或准许,在校内经商、务工、从业的外来人员和单位。高校后勤社会化后,校内的学生食堂、学生公寓、卫生绿化、商业网点、基建维修等都要由校外人员或从校内剥离出去的人员经营管理。对外来校内工作的人员,要办理出入证件和工作标志牌。进驻校内工作的单位,其人员按要求着工作装,以利于校方对校园秩序的安全管理。对居住在校内的外来务工、经商、从业人员,要有在常住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有关部门办理“三证”(外出打工证、计划生育证、居民身份证),凭”三证”到校所在辖区公安部门、校保卫处申报临时户口,办理暂住证和校内住所登记手续。校内各务工、经商、从企业组织的负责人在与校方签定进校经营的经济合同的同时,须与学校保卫部门签定治安责任书,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治安责任。
9.校园治安秩序管理和内部保卫工作制度的完善和施行
在高教改革进程中,学校已有的安全保卫工作制度,有的尚可继续施行,有的随着学校整体情况的变化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根据学校当前的治安实际和发展趋势,要不断完善一些能适应校园发展的新的安全保卫工作制度。治安管理制度是校园安全防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需完善和施行校园治安管理制度。
总而言之,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既有共性的问题,又有特性问题,值得我们关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已清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办好一大批国内一流大学,打下一个厚实的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向上攀登高峰,而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是学校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篇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点,农村交通和谐发展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大主题,处于基层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如何推进农村交通发展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结合乡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实际,从如何营造“法制型”、“文明型”、“发展型”、“和谐型”四型农民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营造交通“法制型”农民 所谓“法制型”农民,主要是指农村农民积极学习和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树立交通安全法制意识,村民从单纯的方便出行向依法出行、文明出行、安全出行方向转变。我们都知道,困扰着农村发展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民法制意识缺乏,交通安全法制并不例外。在一些农村中,农民对交通法规虽然有所了解,但缺乏深刻认识,没有从象赌博犯法、偷盗违法犯罪等的高度去认识、遵守交通法规。在一些农民眼里,想当然认为我驾车惹着谁了,我自己的事,我负责。再则,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滞后、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一些交通违法放纵泛滥,如在乡村中,大多都知道无证驾车是祸患无穷的,但谁也不会去关注,去制止,一些年青人在购买了摩托车后,稍加摆弄就骑车上路,开起车来风驰电掣,不顾后果。一些长者对自己的小孩驾驶摩托车上路不以为然,甚至有些家长还引以为荣,大肆炫耀。从而造成无牌无证、超速行驶、超载滥载、酒后驾车等现象随时可见,引发不少交通事故,影响农村生产生活,阻滞农村交通发展。
显然,加强农村交通法制教育是一个不可容缓的大课题。作为基层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提高对农村交通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农村交通安全法律的宣传教育作为一个重点抓实抓好,结合工作实际,抓住有利时机,从深、从细、从实方面下功夫,着力提高农村的交通法制意识,花大力气普及农村交通法律常识,营造“法制型”的新农民。
举措一:抓住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的有利之机,在各级政府的协调下,与司法、教育、综治、村委等部门单位密切配合,扩大交通安全宣传,使村民加深对交通安全的认识,增强交通法制观念。
举措二:创新交通安全法制教育。根据农村实际,利用风俗节、唱山歌、小品、戏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交通法律知识融进农民日常生活,引导农民学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
举措三:从实效上下功夫。通过创建的示范村,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把交通安全有关法规知识送到乡村、到家庭,增强村民交通安全自我防范意识。
举措四:以交通事故危害为切入点,以案说法。通过组织一些典型案例、典型事故巡回乡村展播,使群众深刻认识到交通事故的危害性,从根本上促进农民抵制交通违法,抵制交通事故。
二、营造交通“文明型”农民
在一些边远乡村,由于管理不到位,一些村民缺乏文明行车走路意识,认为“山高黄帝远”,交警难得管理一次。再则,有些村民认为乡村道路是我们的天地,要怎么走,就怎么走,任怎么行就怎么行,乡村交通违法“陋习”随处可见。交通安全法律有多严都难以凑效。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在加强交通法规宣传的同时,应从道德教育,伦理关系的教育方面加以引导,把交通安全文明建设列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乡村交通文明建设。同时,可以发挥镇级村级交通安全助理、交通安全信息及村干部或村族中德高望重者作用,把现代交通文明意识融进乡里乡风进行传授,树牢文明交通良好观念,使村民交通出行时,关爱自己,尊重别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使村民在乡里乡间也养成人人讲法规、人人讲安全的良好风尚,群众乘车出行,驾车上路,时时讲安全、讲文明。只有这样,才能杜绝乡村交通“陋习”,抵制各种不良交通现象,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营造交通“发展型”农民
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工作的一个主流,农村的发展缺少不了交通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理顺交通安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从交通安全方面营造“发展型”农民,大力推进农村发展转型。
俗话说:路通财通。目前,大多数农村都实现村村通公路,这为新农村建设迈出可喜一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车辆不断增多,轻便快捷的摩托车已进入千家万户,这对于新农村发展而言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如果缺乏交通安全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不解决交通安全与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对于新农村建设而言是极不和谐的。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深入探索乡村交通安全管理的新路子,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乡村交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农村交通和谐发展,使农民深刻认识到安全才是财富,平安才能发展的硬道路。针对农村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着重抓好几个方面:
(一)抓好农村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在镇、村设立交通安全管理组织,通过镇、村普查登记,对新购的车辆实行“台帐化”、“户籍化”管理,长期督促办理牌证,强制培训考试,将大量“黑车、黑户”明朗化,使农民大大方便上路行驶,提高群众出行安全感,真正体现“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文明行车”的现代交通文明理念,扭转失管失控局面。
(二)加大摩托车和拖拉机安全管理力度。据了解,随着摩托车的增多,摩托车事故时有发生,已成为危害村民出行安全一大隐患。因此,我们在日常的交通管理工作中,应合理安排警力,严查摩托车交通违法和拖拉机违法载人,坚持杜绝无证驾驶、无牌无证上路行驶,形成严查严管的态势,消除群众侥幸心理,使群众认识到无证驾车对社会的危害性和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提高群众遵章行车的自觉性。
(三)采取惠民便民措施,促进农村交通良性发展。
由于农民收入有限,消费有限,在办理车辆注册登记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采取惠民便民措施,采取降低税率,从减轻农民经济负担入手,尽量为农民节约开支,降低费用,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提高办理车辆入户、办理牌证的积极性,这对于推动乡村交通良性发展有很大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