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兴中学范文
时间:2023-03-20 22:4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始兴中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然而在实践中,却常常出现学生对“任务”不感兴趣的情况。笔者在和一线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有学生甚至将教材承载、教师设计的一些活动形容为“无聊”“没意思”等。任何一个有责任的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对实践中的这些问题引起重视。这些情况提醒我们反思一个一直被忽略的问题:任务型英语教学在中国到底是否适用?如果它本身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那我们对任务型英语教学的强调和提倡,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英语教学当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然而遗憾的是,无论学术界的研究还是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都没有对这个问题予以必要的关注。因此,本文拟从任务型教学的哲学基础、语言学基础和自身特点三个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哲学基础――实用主义哲学的教育尝试
任务型教学遵从的是“做中学”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源自于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杜威即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杜威认为,传统教学的弊端在于割裂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呆板的学科知识损伤了学生的兴趣,因而导致教学的弊病。应打破学科界限,采取“做中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学生的任务不是学习各种知识而是完成这项工作,在完成工作的过程当中,工作涉及的知识就能自然而然地得以掌握。杜威的这种教学思想被称为“活动教学”。任务型英语教学和杜威的活动教学思想一脉相承。“方法不适用语言本身而是用于解决问题的活动”,但是“这样明白无误的专注问题要素......必然会将注意力引向表达问题要素的语言要素”。[2]这段论述清晰地表明了任务型教学的实用主义哲学特质:任务型教学并不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向某种特定的语言形式,也不根据不同语言教学途径的语言项目来安排课堂活动,而是以创造最接近真实生活的语用环境,让学生在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语言。
让人疑惑的是,杜威的活动思想虽有其深刻性,但已被多年实践证明不能作为主流教学方法,活动教学带来的学生知识系统性不强这一弊病是其最大弱点。因而在世界各国,分科教学依然是教学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形式。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知识传授方式过于僵化、死板,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活动教学思想又有所抬头,任务型教学法因而被一再强调。但是,任务教学法一直没有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兴趣”是杜威活动教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即学生从事的活动必须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学生才能积极、主动、投入地做,从而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掌握某些知识和技能。这种方式在一对一的师徒授课中或许有效,但在大班额的教学环境中,尤其是中国人口众多,中小学课堂几乎都是“人满为患”,即便有所谓的“小班化教学”,也是动辄二三十人,如何保证众多的学生能够对同一个“任务”感兴趣,并能在教师给予的同样多的时间内去尝试并完成?如果保证不了这一点,那么英语教学当中便不可避免地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有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全身心投入,有的学生则勉强参与,甚至应付了事,这样不仅有违教育公平的理念,也造成有的学生的任务完成不充分、不到位,难以起到其预设的效果。当然我们可以事先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分别设计出让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不同任务,但这样不仅成倍地加大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也极大地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同样的内容要通过多个任务、多次尝试才能完成,这样反而使得教学成了教师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二、语言学基础――二语习得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型语言学习基于一语习得和二语习得极其相似的思想或二语习得等于一语习得假设,因此学习过程的自然性是任务型教学内在的本质属性。[3]但是需要指出,外语学习和二语习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Krashen曾对二者进行了如下区分:习得是一个“自然”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从周围的语言背景中随时获得语言刺激,而且处于一种“对语言的规则从未留心”的状态;而学习则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通常存在于课堂环境中,处于一种“有意识地进行学习”的状态。[4]例如,对在英国或美国学习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只需要“在自然的交流情景中进行参与”这样一个“底线”就能保证语言的掌握了;但课堂外语教学只能提供满足“学习”的要求的环境,例如,通过认知的方式掌握单词、语法、句型等英语知识,通过一些带有强烈“人造痕迹”的“交流”锤炼交际能力。Ellis指出,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之间的区别在于第二语言在群体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第二语言“扮演着一种体制化的、社会化的角色”,也就是说,第二语言“发挥着让个体在群体中得到承认的功能”;而外语学习“在社会交往中并不扮演主要角色,仅仅是在课堂中学习而已”。[5]因而Ellis得出结论认为,不同的环境和角色下应该有不一样的语言学习方式和内容,其中一个主要的差别就是语言输入的不同。[6]
国内也有论者提醒,“由于外语学习的环境与之截然不同,将二语习得环境中的研究结论直接套用到英语学习情景中,就难免显得轻率”。[7]众所周知,只有当个人处在目标语言所在国家的时候,二语习得才能产生,因而学习者随时随地都可以从周围母语人群中获得大量标准、地道的语言,即直接接触到第二语言。而相比之下,外语学习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丰富、地道和正确的语言输入,这是学习相较于习得的一个明显缺陷。在一个有帮助的环境中进行二语学习和在自然环境中的掌握是不一样的。任务型英语教学法只是模仿了二语习得的表面现象,却无法提供二语习得的内部机制――语言环境的差异无法通过40分钟的课堂教学得以弥补。因此,将二语习得理论加之于中国的英语教学,就显得不太合适。
三、自身特点――“个体差异”与制度性教育的冲突
任务型英语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任务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而是课堂活动的内容。[8]也就是说,任务型教学看起来要求学生完成各项任务,但事实上任务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使用语言,从而自然而然地掌握语言。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什么时候会注意到什么语言形式,什么时候会学习到什么语言形式,就不可能由既定的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来决定,也不可能由布置任务的教师来决定。而只能“由学习者的‘内置大纲’来决定”。[9]所谓“内置大纲”,实际上是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称为“中介语”的系统,[10]中介语是学习者自成一体的逐渐完善逐渐接近目的语的发展的语言体系。这一语言体系具有“个体癖习”,[11]即不同个体的中介语的特点和发展过程是因人而异的。由于任务型英语教学实际上更多的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因而不同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必然是有差异的。或许最终这些学生都能够“殊途同归”,达到同样的英语水平,但是在教与学的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的方向和水平都可能存在巨大差异。
任务型英语教学的这一自身特点和我国的教育体制之间就产生了冲突:我国现行的教育采取的是“教―学―考―录”模式,即教师一步一步地教,学生一点一滴地学,定时举行考试,根据考试结果进行评价和录取。因而这种教育体制必然要求保证教学的同步性,即教学内容、难度、进度都必须一致,否则考与录两个环节就难以实现。然而由于任务型英语教学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的过程差异,因而“统一进度”是任务型英语教学无法完成的一项任务,这就可能导致有的学生在考试当中占得先机,而另一些学生则只能收获失败。需要强调的是,考试失败的学生并不一定是不认真完成任务、不积极参与学习的学生,他们可能只是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学到的东西正好不是考试要考查的东西而已,而这种情况必然给我国本已严峻的教育公平问题带来新的挑战。
综上所述,任务型英语教学在其哲学基础、语言学基础和自身特点方面都不符合中国的英语教学实际情况,因而不宜盲目推广,更不能寄望于通过普及任务型英语教学法解决当前英语教学中一些广泛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对当前教学方法科学化的研究当中,而不是用活动来代替教学,也许能够为英语教学的革新做更多实在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试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Newmark,L.How not to Interfere with Language Learning [A].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C].Ed. C. J. Brumfit and K. Johns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3]张思武.国内任务型语言学习/教学理论研究检讨――《英语课程标准》任务型语言学习四题之二[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59-67.
[4]Krashen,S..Accounting for Child-adult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Rate and Attainment[A].In Krashen,S.,R.Scarcella,and M. Long(eds.).Child-adult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82:202-206.
[5][6]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7]王卉,周序.审视我国英语教学中的低龄化现象[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0(2):31.
[8]Long,M.and G.Crookes.Three Approaches to Task-based Syllabus Design[J].TESOL Quarterly,1992,26(1):27-55.
[9]张思武,余海燕.论任务型语言学习与交际语言教学的本质区别――《英语课程标准》任务型语言学习四题之三[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5):141.
[10]Corder,S.P..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67,5(2):161-169.
篇2
该校占地8万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在校师生尽3000人,本校一直坚持“以德立校,以质取信”的办学宗旨,坚持“崇德、严谨、励学、创新”的人文校风。
走进实中,给人第一感觉就是宽敞,一眼望去芳草如茵,绿树红花,整洁优雅,连空气都弥漫着花草的芬芳。抬头一看,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庄严的旗台上迎风招展,升旗台的左边是旧篮球场,每逢星期一,全校师生就会聚集在这里举行庄重的升旗仪式。球场的正面是一幢布局美观的教学楼,这幢楼贡五层,每层都有8个教室,教室里都装有先进的教学措施。整幢楼成四面环绕式,中间有个小花园,里面种满了桂花树。一到清晨,桂花的香气透过窗户洋溢在教室里,同学们上课都特有精神。
沿着南边的路一直往前走,就到了教师宿舍和图书馆,图书馆里的书不可计数,到了下午第四节文体活动,我们就能到哪拿IC卡来借书看。二楼则是阅览室,那里足有三个教室大小,空闲的时候,去哪里咀嚼一下人类的精神食粮也不错。绕过图书馆,一个崭新的篮球场和一个400米环形跑道就映入眼帘,放学后,这里变成了学生们的乐园,同学们矫健的身影仿佛在预兆着祖国的未来的接班人一定很出色。
再沿着平坦的大道继续向前走,进过初一,初二的教学楼,便来到初三的教学楼,这里似乎特别的安静,初三的师兄师姐们都在勤学苦练,准备迎接中考的到来,每天起早贪黑,争分夺秒,就是为了实现“明天实中以我为荣”的光荣使命。
篇3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初中英语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84-01
教学评价是一种以教学为中心形成的评价模式,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出评价,这种评价能够使学生定期的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得到改正,对在学习过程中总结的较好的学习方法能够继续使用,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并且在此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不断发展。形成性评价的目的从根本上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成绩,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1]。
一、形成性评价的类型
(一)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学生基于对自己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各方面的状态及综合素质作出的评价。如学生对自己的交际能力、语言使用能力、写作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定期做出一些规划,是否正确地运用相关知识,是否了解相关国家的文化民俗等[2]。
(二)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的反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状态以及综合素质,参与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了解学生的心态并及时给予反馈信息。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生评价,还要对学生的自我评价作出相应的评价,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反思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3]。
(三)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一个评价标准,以此标准来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式、技能、态度以及学习价值观,具体包括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出勤情况、人际交往情况、上课注意力集中情况、课堂活动参与情况等。学生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也要正确引导学生民主公正的评价,确保评价真实可靠。
(四)家长评价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在形成性评价中,家长可以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从而从正面去帮助、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家长的评价是有效教育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效的资源,家长的评价能够从学生的课外生活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够进一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4]。
二、形成性评价的特点
(一)多元性
形成性评价无论是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还是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多元性的特点。首先在评价主体方面,传统的评价主体只是教师一个人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形成性评价除了教师对学生评价以外,还包括学生之间互评、家长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评价内容方面,从单一的评价课堂表现和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水平拓展到评价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策略等。在评价的方式上,既以课程上的表现来评价,又根据学生个人目标来作为评价方式,两者相辅相成,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5]。
(二)人文性
形成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允许存在个性化差异,并且非常重视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作出相应的解答。并且十分关注学生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的结合,综合学生的素质,帮助学生调整发展方向;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同时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帮助他们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帮助学生寻找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
(三)开放性
形成性评价的开放性表现为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的积极性、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调查评价都是在开放的环境中完成的,能够使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状态,能够使英语的教学目标完整的落实,使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一)组建英语学习兴趣小组
英语学习兴趣小组包括单词背诵小组、语法交流小组、英语领读背诵句子小组、英语作业检查小组、外国文化交流小组。单词背诵小组负责每天的单词听写,学生每天要掌握一定的单词量并有自己的单词本。语法交流小组负责语法的讲解与交流,共同促进语法的得体应用。英语领读背诵句子小组负责每天的英语晨读,每天背诵相应的英语句子。英语作业检查小组负责检查英语作业,把检查作业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同学。外国文化交流小组负责总结各个国家的习俗、礼仪,每天安排时间交流沟通。这样的学习兴趣小组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评价,共同合作[6]。
(二)课堂参与评价
课堂参与评价包括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观察,例如上课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积极主动回答问题、随堂测验、讨论学习等,从多角度对学生日常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观察学生的英语语音语调是否流畅自然,是否善于思考主动思考问题,表达是否完整通顺;观察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小组中的表现,综合学生的各方面给予评价。
(三)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英语评价
这点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课外学习英语时的记录作出的评价。例如对学生在英语预习过程中的预习重点、困惑之处作出的评价,还有对在课外学习时总结的错误笔记自我测验作出的评价等。这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也助于老师和家长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建立学习记录袋
这个学习记录袋里收录学生的作业,还有学习日志、平常测验和反思类的作业等等。大多包括学生平时的英语学习表现,包括朗读课文、背诵英语诗歌等,这里面也包括学生最满意的英语作品,获得的奖励与表扬,考试情况的记载,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家长的评语等等。建立这样一个记录袋能够使学生定期的鼓励自己更好地学习,也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在一定时间内的学习状况。
四、形成性评价实施过程中的反思调整
(一)形成性评价的内容设计要实用
教师作为形成性评价的设计者,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评价的目的,要有评价的原则,要清晰的认识到学生是评价的主体,教师只是辅助者,要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评价内容,让学生明白并且真正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学习记录的建立要简单有效
学习记录在建立过程中建立时间太过漫长,建立的过程有些复杂,教师可以把建立检查的任务部分交付给班级小干部,让部分学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不仅减轻教师的负担,还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记录袋贯穿英语学习的全过程。
五、结语
形成性评价对初中英语的教学活动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即便如此,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有部分学生对这种形成性评价方式不理解,使学习记录袋不完整,给最终的综合评价带来一定的难度。有些评价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在自我评价时,过分的高估自己的能力,或者有些家长在进行评价时,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学生间进行互评时存在极大的自主性,缺乏公平性和民主性,这些都给教师的最终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在形成性评价中依旧很重要,只要有更多的教师意识到这种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就能积极引导学生与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只要通过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通过进一步的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就能寻找到更符合学生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发展、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及教学质量的形成性评价的实施道路。
参考文献:
[1] 白钰云.初中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实施[J].考试周刊.2013(14)
[2] 夏璐君.初中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方法的应用研究[J].海外英语.2013(11)
篇4
祖国传统医学浩瀚精深,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道学、易学等诸多学派的影响,并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从而形成指导其自身发展的哲学思维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指导哲学,在行外人或者即便是在行内的一些同仁看来,可能会觉得这些哲学思维很抽象,似乎离我们的实际生活较远,下面仅以五行为切入点来谈谈中医哲学的形象性及实用性。
1 五行学说的形成沿革与发展
五行学说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的五方观念,形成五方说。根据甲骨文卜辞的记载,五方说把殷商所在的地域称作“中商”,而与“东土”“南土”“西土”“北土”并列,说明当时已经有了东、西、南、北、中五个空间方位的观念,而且人们还把春夏秋冬四时的风雨气候变化与五个空间方位联系起来观察,从而显示出古人欲用"五方说"总括空间整体的意向,并蕴含着最早的整体观念的萌芽。
继“五方说”之后,出现了“五材说”。五材,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可缺少的五种物质。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而且进一步认识到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对于人类之生存具有重要的作用,且是缺一不可的。故《尚书》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这是“物质说”的典型反映。在此基础上,古人又发展为“元素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乃是五种物质元素,是构成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物质来源。五材说的出现,说明了古人试图从五种物质元素的结构关系上来把握一切有形事物的整体联系,这是五行学说很大的发展。
《尚书·洪范》是先秦论述“五行”的重要著作,它的成书标志着五行学说哲学思想的形成。如《洪范·九畴》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可以看出,至此,五行的含义已经超出了作为“五材”的单纯元素论的范围,已经上升为事物属性的抽象概念。木、火、土、金、水五行的五种属性,已经不仅仅属于木、火、土、金、水五种事物本身所具有,而是作为“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等五类事物特性的代名词,并以此推演,认为其他一些复杂事物的内部也可按上述特点分成五个方面。这就说明,五行的意义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再是单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事物本身的运动,而是成为了一种能够代表五大类事物属性的抽象的哲学概念。所以,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的自然哲学之一,其生克制化的原理,即在于说明事物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联系法则,以及各种不同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因此,五行学说亦属于古代唯物辨证观的哲学范畴。
2 五行的形象性
我们仅从土来谈起。土的特性是稼穑,稼穑专指农事,这是土给古人的第一印象,后来经过哲人的概括,将凡是具有生化和承载特性的一类现象或事物归属到土系统。从土的本义来思考,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地,动物的生长壮老已离不开土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土地,就连我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一些废弃物最后也没脱离土地,所以将土地比作母亲真的是太恰当了,她不但要养育万物,就连动植物在存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她也能接受,这难道不就是生化和承载的体现吗,这是很直观的。但是土的这一特性并非其自己独立完成的,这就要谈及其他四行了。进行农事生产必须要在春天,因为只有到了春季,自然界的温度才开始升高,才给了土主生化的一个外在条件,即热。热是火的特性,说明有了火,这个土才能从寒土变成温土,才能生万物,这就是五行学说的火生土。只有温度,土还是不能发挥其功用,还需要水的滋润,但是水多了不行,水多了那是洪水,是要危害土地的,是五行中的水侮土,水少了也不行,水少了是干旱,水少了说明水的润下功能就不能正常发挥,是五行中的土乘水,只有水在土的控制范围内,水才能发挥其正常的滋润下行的功能。农民们都清楚,秧苗长出以后,需要及时松土,如果不松土就会影响秧苗的生长,那就是死土,土同样不能发挥其功用,这个过程不就是五行中的木克土吗?这就是木主升发、条达的特性。但万物不可能一味地生长繁殖,无论动植物都会有生长壮老的过程,那么这个衰退的过程就是金行所主,金为土之子,土可以生金,从本义上讲金是从矿中冶炼出来的,我们看它的引申义,金的特性就是从革、肃杀、下行,金就是在清理门户,在治理环境,在控制万物之生长,这就必须要得到土之资助,我们可以观察到,无论是动植物还是人在衰亡后都要进入土地,因为五行中只有土行具有承载的作用,这就是五行之土生金。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五行之中土行的功用不是其独自完成的,必须要有其他四行来和它配合,换言之,五行中任何一行都不能脱离其它四行而独立存在,因为各行在行使其功能的同时都必然受其它四行的生克制化,以此来维系五行这个系统的动态平衡。
3 五行的实用性
首先我们来对照社会。社会要进步,不仅体现在精神上还体现在物质上,所以要进步,就必须要大力发展经济,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进步发展的过程不就是木主升发条达的特性吗?可是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走过的历程,这些年来我们的社会在物质和精神上的确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带来了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发展的同时没有注意保护环境。用五行的观点来看,就是木升发的太过了,没有受到金的制约而导致的。另外,发展的同时,我们的资源也在减少,比如耕地、矿藏、森林、草地、海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资源是什么?资源就是土行,要发展要进步没有资源不行,可是有些地区为了发展不注意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进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不就是土行的功用在遭到人为的破坏吗?土有了问题,母病及子,金的肃清功用自然下降,现在的环境污染非常突出,我们再进一步讨论,金生丽水,现在金都有了问题,金还能生出丽水吗,只能生出污水,前不久的太湖蓝藻事件就是一个佐证。
篇5
【摘要】
[目的]了解阆中市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趋势及其时间、空间及人群分布。[方法]依据阆中市1978~2004年死因报告登记资料,用逐年年中人口计算死亡率;用Poisson分布和负二项分布对其三间分布进行拟合。[结果]阆中市1978~2004年居民死亡率较低,介于6.33‰~8.20‰。而恶性肿瘤死亡率有上升趋势。1978年为119.54/10万,2004年达202.86/10万。其中食管癌死亡率最高,其余依次为胃癌、肝癌、肺癌和肠癌。五种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均有逐年升高趋势。对此五种恶性肿瘤进行时间、空间、单位人群间Poisson分布、Negativebinomialdistribution分布拟合,发现在时间、单位人群间呈随机分布,提示无聚集性,在空间分布上有地区聚集性。[结论]阆中市恶性肿瘤呈上升趋势,但在时间和人群中分布无聚集性。
【关键词】 恶性肿瘤 流行病学 四川
阆中市自1976年开始执行死因登记报告制度,系统地对恶性肿瘤及全死因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数据。本研究根据阆中市卫生防疫站1978~2004年死因统计年报资料,选择食管癌、胃癌、肝癌、肺癌及结肠、直肠、癌(以下简称肠癌)等五种主要恶性肿瘤进行时间、空间和单位人群间(以下简称“三间”)分布的流行病学研究,旨在找出其特点和规律,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所有恶性肿瘤病例来自市内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在门诊、住院、随访、病检中发现及上级医疗卫生单位确诊的恶性肿瘤死亡病例,基层死因报告人员均经反复培训,网络完整、制度健全,资料准确可靠。
人口资料来自市公安局年度报表。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用死亡病例进行研究。依据死亡报告分别计算不同年份、年龄、性别死亡率,并对其变动趋势作趋势检验,对其在时间、空间和单位人群间进行Pisson distribution和Negative binomial distribution[1~3]分析。
标化死亡率按1982年全国标准人口构成计算。
2 结 果
2.1 阆中市恶性肿瘤病死亡率变动趋势
从表1可见,1978~2004年阆中市居民死亡率在6.33‰~8.20‰之间波动,但在1982年以来呈上升趋势,1998年以后又呈下降趋势。恶性肿瘤死亡率呈上升趋势,1978年为119.54/10万,1986年为163.82/10万,2004年达202.86/10万。恶性肿瘤死亡在总死亡中所占比例较高,从20世纪70年代的约1/6上升至2004年的近1/3。按死因顺位分,1978~1992年恶性肿瘤死亡居第2位,1993~2004年则居第1位。
2.2 五种恶性肿瘤死亡时间分布
2.2.1 年死亡率分析
1978~2004年食管癌、胃癌、肝癌、肺癌分别居阆中市癌死亡第1~4位,而肠癌在1978~1987年居癌死亡第6~8位,1988年以来居第5位。食管癌死亡率在1978~2001年间呈缓慢上升趋势,2002年以后有所下降。胃癌、肝癌、肺癌、肠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有继续升高的势头(见表2)。
2.2.2 Poisson分布拟合
食管癌死亡率较高,用1年病例数即可进行研究。而胃癌、肝癌、肺癌、肠癌死亡数相对较少,因而依次用增加年份的办法处理,本文食管癌647例为2003年死亡病例,胃癌855例,肝癌509例,均为2003~2004年累计死亡病例数,肺癌559例为2002~2004年累计死亡病例数,肠癌277例为2000~2004年累计病例,均已剔除死亡日不确切病例。按一年365天以日为单位进行统计,用Poisson分布拟合(见表3),其结果均为P>0.05,从理论上证实了五种主要恶性肿瘤在时间分布上是随机的,无聚集现象。
2.3 空间分布
分别将五种恶性肿瘤死亡病例,根据每例的地址标记到1∶10万比例的市图上,成为流行病学点图,应用2×2cm(相当于1×1km/小区)的小方格透明纸覆盖于其上,统计出不同死亡例数的小区数,分别用Poisson和负二项分布的概率模式进行拟合(表4),结果均符合负二项分布,表明其空间分布不随机,有地区聚集性,该结果与恶性肿瘤死亡地区分布的一般流行病学描述相一致。
2.4 人群分布
2.4.1 年龄、性别分布
据2001~2004年死亡资料统计,无论男、女还是男女合计,五种恶性肿瘤死亡率在25岁之前均较低,之后随年龄增长呈显著上升趋势(趋势检验均P
除肠癌在25岁组、35岁组、45岁组和60岁组,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外,其余各年龄组和其他四种主要恶性肿瘤各年龄组死亡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肝癌、肠癌在15岁以下年龄组有病例发生(表5)。肝癌死亡性比例为2.50∶1(标化性比例为2.54∶1),与全国肝癌死亡性比例[4]2.47∶1的结果基本一致。而食管癌、胃癌、肺癌、肠癌性比例分别为1.79∶1,1.65∶1,2.21∶1和1.31∶1。
2.4.2 人群分布Poisson分布拟合
阆中市有771个自然村,选择人口数在1 000~1 500人的村276个,作为单位人群,统计出现不同死亡病例的村数,用Pisson分布拟合(表6),结果显示,食管癌、胃癌、肝癌、肺癌在单位人群间分布均与Poisson分布相一致。因肠癌例数过少,未作拟合分析。
3 讨 论
1978~2004年阆中市全死因死亡率波动幅度较大,1997年以前呈逐年上升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考虑与近年死因统计人员变动频繁有一定关系。恶性肿瘤死亡率及其在全死因中所占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食管癌虽居恶性肿瘤死亡之首,但死亡率上升速度缓慢,而胃癌、肝癌、肺癌和肠癌上升幅度较大,是恶性肿瘤死亡率明显上升的主要原因[5],说明阆中市恶性肿瘤流行严重。
Poisson分布是一种低率的离散型随机分布,其特点是抽样单位内各事件彼此独立,某一事件的出现与否,不影响其他事件出现的概率;某一事件的分布与之相符,表示它是随机的,无聚集现象。负二项分布虽也是一种随机分布,但它表达的是非随机的聚集性某事件的分布与之相符,表示其分布是非随机的,即有聚集现象。
阆中市恶性肿瘤死亡时间分布均与Piosson分布相符,提示是随机的,无聚集现象。而空间分布虽给人以随机分布的印象,但经统计学检验,均与Poisson分布不符,而与Negative binomial distribution分布相一致,且实际分布的统计结果,食管癌、胃癌、肝癌、肺癌、肠癌负二项分布的变异系数(空间分布的方差分别为0.5109,0.6434,0.3924,0.4024和0.2131)均大于均数(空间分布的均数分别为0.4572,0.6042,0.3597,0.3951和0.1958),符合恶性肿瘤聚集性分布的一般流行病学描述,为恶性肿瘤病因的定向研究提供了依据。单位人群间的分布均符合Poisson分布,提示无聚集性。
资料表明五种恶性肿瘤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与本地区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关系。五种恶性肿瘤死亡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性比例以肝癌最高,与全国肝癌死亡性比例水平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杨树勤.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统计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26.
[2]叶本法.原发性肝癌理论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81,2(1)∶34.
[3]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统计学教研组.医学统计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49-159.
篇6
作者:王海颖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建立中医的思维模式弘扬和传承中医药文化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大系统,那么中医学则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只有把中医学放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学习和研究,才能深刻领会和掌握中医学的精髓。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的母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全方位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全貌[1]。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应着重于单纯中医、中药的传播。我们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在留学期间基本建立起中医的思维模式,能运用中医的理论方法治病救人,这样中医的临床疗效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中医的理论体系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为基础,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与西医之间无论是在基本理论还是在诊断治疗方面都有许多不同之处,是中医思维特征发生的基因和灵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两者是业界行内的共识。中医思维学科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诸如“重关系”、“重整体”、“重直觉”、“重形象”、“重实用”、“重传统”、“尚辩证”等特征,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发生的思维方式,明显有别于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以“重实体”、“重局部”、“重理性”、“重抽象”、“重逻辑”等特征的思维方式。东西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东西方思维的特征各有侧重,互有区别,当然也不是水火不相容。而中医学本身就是一个理法方药具备的完整体系,因此在授课时,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临床实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与临床案例,并结合教学难点和重点,有针对性地选取针对中药的名医案例简单分析,既能体现中医治病疗效,也便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并增强学好中医治病救人的信心。在建立留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同时,适度保护其数理逻辑思维,让留学生具备两套思维能力,这也是中西医将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并存于世界范围所要求的[2-4]。
重视文献原文沿着历史的足迹,透过斑驳厚重的史料,拜读先人们用智慧和心血铸就的不朽之作,虽偶有缪误但瑕不掩瑜,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就在那一部部的经典著作里。读经典就是要培养一种鉴别优劣、甄别选择的眼光和能力。当然经典也非字字珠玑,在阅读中要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还具有用传统方法研究中医的能力和对古典医籍研究的能力。在教学中经常精选精彩经典片段,带领学生一字一句地咀嚼原汁原味的原文,学习先辈对药物的理解,在耳濡目染中得到中医药文化的家珍和真传。当前提倡读经典,不应理解为单纯的读书活动,而是思路的调整、视野的开拓、中医文化的感悟[5]。引导中医大学生关注学习经典,不仅是学习一病一方的治疗,更重要的在于体悟当时的历史人文环境,体悟中医的概念、范畴、内涵,学习、熟悉、再现经典的思维方式,提高中医思维水平。改进教学方法“量体裁衣”的教学方式,增加兴趣,加强交流以《中药学》为例,大部分同学在学习《中药学》课程以前,没有系统看过中药的植物形态和饮片。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来源于动植物及药材的图片,图文并茂,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直观,学生在感性认识中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视觉记忆,来学习抽象的功效应用。我们可通过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临床病例让学生参与。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及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走,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来间接达到点名的效果。不仅使得留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时时感到压力,上课注意力集中,下课及时复习,还能够使课堂纪律显著好转。通过提问也能使教师熟悉并记住部分学生的名字,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针对留学生时刻打断授课老师讲课的问题,建议在理论课教学上课前先和同学沟通好。
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考虑到中医药留学生地域和语言的差异,我们在教育的初期采取“量体裁衣”的教育,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为更好的交流打下了良好基础。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将复杂的医学理论知识较浅显易懂地表现出来。教学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留学生的学习目的和要求安排教学。但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有些留学生时间观念较差,经常迟到,尤其是上午1、2节课。上课时也比较自由散漫。有些学生学习刻苦,遇到不懂的问题,喜欢刨根问底,常常会当场直接提问,打断老师讲课,使得教学计划无法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对于中医所特有的语言特点,如渗湿、化湿、燥湿、祛风湿等术语的区别非常迷惑,这和他们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方式与各国的文字特点有关。在《中药学》教学中,每2周给学生安排一次答疑,让学生把这2周所学的中药进行全面复习,根据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课堂提问和病例,认真挑选若干临床模拟病例作为学生自学和讨论的基础;再围绕病例提出问题,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去探索、学习中药的应用;随着问题的解决,自然地给学生提供反馈,让他们能很好地对知识、推理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促进他们的预测和判断。还可以配合让学生参观中医药博物馆,我校博物馆设有专门的中药标本馆,校园专门设置一处“百草园”,可供学生参观一百多种植物类药材。我国的中医学教育已经有了深厚的沃土,教育的国际化也给我们发展医学类留学生教育提供了好的机会和条件,促进了国内外中医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加强文化融合,才能将留学生教育发展提高到更深的层次。中医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兼有自然与人文双重属性,它的人文特征要求中医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修养,才能掌握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法,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医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留学生的中医教育更要重视中医文化,才能真正提高中医教育的质量,促进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既可以了解中医特色文化,也可以不断挖掘古老的东方文明;同时,他们的融入也将自己国家的特色文化呈现给中国,使具有多元文化的中国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外国留学生在回国后,将在中国学习到的中医知识广泛地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中医的独特疗效与魅力对更多的外国人产生影响,也会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
篇7
一、教师要善于做好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
这是以让学生获取新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通常是边讲边演示。从逻辑上看,这往往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演示时,先讲述实验原理、条件及注意事项;当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解释,为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奠定基础。
例如,在讲“铵离子的检验”时,采取的方法是先演示“氯化铵和硫酸铵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的实验,然后总结得出检验铵离子的一般方法。在开始演示实验之前,要突出强调铵盐能跟碱起反应放出氨气。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装有铵盐(氯化铵或硫酸铵)与氢氧化钠混合液的试管口时颜色的变化,能闻到什么气味,然后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或结果来回答,并由教师加以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像这样通过演示实验来进行新知识的教学,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说服力,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所获得的新知识。
使用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演示实验时,学生并未掌握有关实验的理论知识,观察实验时往往会忽略掉最关键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的条件、环节和主要结果(亦即告诉学生观察什么、如何去观察),使学生能看懂实验,准确地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这是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的感性阶段。
2.在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结论,应通过谈话启发学生自己去总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并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这是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的理性阶段。
3.要注意把实验中得出的特殊(或个别)的结论推广到一般(或同类的其他对象)中去,使学生类推地掌握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这是对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的归纳阶段。
4.应要求学生用文字或图表把演示实验的结论记录下来,或结合指导学生读书,把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做上记号或摘录下来以巩固知识。这是传授新知识的演示实验的记录阶段。
二、提高演示实验现象的可视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和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因此,但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计算机软件制作的课件进行动画模拟,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离子的微观运动特征,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直接认识微观世界,这样学生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而演示的现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固体的溶解、分子的扩散以及气体的溢出等现象,可见度较小,有时除前排的学生外,后面的学生很难看到变化的现象,再做一次实验给后面的学生观察又浪费时间。如果将这些演示实验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采用放大、慢放、定格、重播等方法帮助学生观察,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气体的产生和溢出,颜色的变化及沉淀的析出等现象,这样增强了可见度和动态感,变抽象的内容为直观现象,增强了演示效果。同时,多媒体演示实验过程,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种新颖的方法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三、把握好验证性的演示实验
这是以验证或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演示实验,通常是在讲授完新知识以后进行的实验。从逻辑上看,这往往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过程。教师讲课时,先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对比,结合使用各种直观教具讲授新知识,待学生初步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再进行有关的演示实验,以验证和巩固学生初步掌握的这些知识。
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先结合有关氧气制取与收集的挂图,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原理与收集方法,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先具有初步的认识。然后课堂现场演示实验室制取及收集氧气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进一步加深印象,提高当堂知识的巩固率。又如,介绍“常见的碱——氢氧化钙”时,先通过复习碱的概念,指出氢氧化钙是一种碱,应具有碱的通性——使指示剂变色。然后再演示把紫色的石蕊试液及无色的酚酞试液分别滴加到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中,让学生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以验证刚刚学习到的知识。
用验证性的演示实验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演示实验前,因学生对有关内容已有初步的印象,教师在演示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初步掌握的知识来观察实验的过程及现象,同时应该强调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即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
篇8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形成性多元评价方式 理解 尝试实效
2008年,我与我校数学学科带头人汪芙蓉老师共同参与了课题《新课程下数学评价方式的初探》的研究。三年来我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中的探索实践,尝试不同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在评价中树立起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的体验,进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感受数学学习带来的无尽快乐,使评价促进教学相长。新课程教学评价倡导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及重视以学论教三个方面,改变原有的只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评价教师的方式。根据评价在何时进行及通过评价达到怎样的目的,可以把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中的探索实践,我就数学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一、对形成性评价的理解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活动运行过程中所进行的阶段性、过程性的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或学生在教学中取得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数学形成性评价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目标应是在评价中树立起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的体验,进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感受数学学习带来的无尽快乐,这正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二、形成性多元评价方式的尝试
以下是我与同伴在教学实践中自创或借鉴改良的评价方式,虽然不很成熟,但很受同学们欢迎,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形成性评价的目标。
1.数学“分数银行”
评价方式的目的:“分数银行”让学生感觉新奇有趣,愿意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评价方式的描述:用一个笔记本作为“分数银行”的账册,每人一页建立起个人账户,本人记住账号,方便查找,账户的初始状态是:100分(寓意为信心百分百)。账册由数学课代表保管并记账,另设两名助理协助工作同时起到监督作用。
评价方式的操作:课堂表现积极认真、作业优秀或有进步存入相应的分数,相反要扣除相应的分数;与目标激励法相结合。
2.目标激励法
评价方式的目的:有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与动力。
评价方式的描述:每个学生在开学之初或考试前夕根据自己以往的成绩和实际情况,确定学习成绩目标。目标包括两部分即要达到的具体分数和成绩要超过的某位具体同学。
评价方式的操作:在每次测验或期末考试之后进行总结评价:达到自己所制定的分数目标的同学可把超出的分数存入“数学分数银行”;达到超过某位具体同学目标,那么被超过的同学要从自己的“分数账户”中取出被超出分数奉送给该同学。而对于未达到目标的同学可从“分数银行”中取出相应的分数,也可写出“欠账单”及“还账”时间,如下一次测验中。
3.小组积分竞赛法
评价方式的目的:增强合作竞争意识,促进互学互帮。
评价方式描述:按数学学习情况进行组合,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互助,组间竞赛”原则,每组四至五人,由成绩确定组员号1号至4号,成绩最弱的一人或两人为1号,成绩最优为4号,根据各次成绩实行滚动。为方便管理,组长选出后不再变动。
评价方式的操作:小组积分组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的问题,分别由各组的1号到4号来回答或板演,给出相应的积分;每次测验成绩算出小组平均分,按名次给出相应积分;以组为单位的班级展示,根据表现情况给出积分,等等。所有积分都累加在一起,小组的总分在黑板的左侧长期公示,各组同学可随时比较,产生竞争意识与动力。
4.“红、黄、蓝、绿队”分层积分
评价方式的目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与上进心,同时培养了团队意识。
评价方式的描述:红队:数学学习轻松愉快、成绩优秀;黄队:比较喜欢数学学习,成绩良好;蓝队:数学学习有些困难,成绩一般;绿队:数学学习非常困难,成绩很不理想。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学习情况自己选择“红、黄、蓝、绿”四个团队中的一个。此后根据自己成绩的进退和意愿可申请转队。
评价方式的操作:组队时以某次测验成绩算出本队平均分,作为基准线,此后成绩与此相对照,确定进步与否。成绩高于基准线加1分,成绩低于基准线减1分,队间比较其加减分情况。队间可结成互助队,比如红队帮助绿队提高了成绩,那么在绿队加分的同时给红队也加1分。
5.学生阶段性反思与激励性评语相结合
评价方式的目的:使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同时建立起老师与学生的良好沟通氛围。
评价方式的描述:在每一次阶段性考试后,在讲评试卷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这一学段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并写在反思本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反思及近一阶段的表现,在反思本上及时给予激励性评语。
评价方式的操作:反思总结的内容包括:(1)成绩好坏的原因;(2)这次考试的经验教训;(3)下次考试的目标计划。在实践中发现学生非常在乎老师的评语,每一次反思本发下去,都迫不及待地阅读老师的评语,并与同学分享。这是与学生沟通的绝佳机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好样的!加油!”“老师看到了你的努力,继续,老师期待着你更大的进步,加油!”……孩子们洋溢在脸上的笑容表明他们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爱和信任,从而会更加努力地投入今后的数学学习中。
6.数学成长记录袋
评价方式的目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同时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评价方式的描述:记录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过程,材料由学生自主选择,并与老师共同确定,可以是一份优秀作业,一个奖状,也可以是一件好的手工作品,还可以是一次触及心灵深处的反思或体会,以及各学期的阶段性成绩单。材料要求真实且定期更新。
评价方式的操作:成长记录袋由老师负责保存,学生可随时把自己的作品放入袋中,可每月在全班展示并进行评价,分为优、良、一般、不理想,评为优秀的成长记录袋,奖励适当的分数存入“分数银行”,对不理想的记录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完善。学期末在家长会上作为礼物发放给家长。
三、形成性多元评价方式的实效
多元评价方式的尝试,使得学生们学习有激情、有活力,有盼头,从学生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可以得到验证,从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成绩来看,这些评价方式确实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所带的两班数学成绩一直排在前列。
我曾针对尝试的评价方式在任教的两个班(共78人)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并绘制了图表:
从统计图中看出每一种评价方式都能得到多数同学的赞成,特别是“红、黄、蓝、绿”分层积分法最受欢迎,78%的同学认为好。
有学生在调查问卷中写道:我喜欢“红、黄、蓝、绿队”分层积分竞赛,因为这种方式可以让学习较差的同学也跟着一起学,这样学起来更有兴趣更好玩。小组积分竞赛法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每一位同学参加,且可以培养团结向上的精神。
选择同学们喜欢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同学们的学习,因材施教,分层评价,增强学习的信心,热爱数学,让数学学习在发展孩子们思维水平的同时,给孩子们带来更多欢乐。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教育评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9
【摘 要】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要发展人的个性,使人成为“和谐的人”“完整的人”。具备个性,才能发展成创造性。因此,在我们教师的心目中直至在教育行为中,始终体现使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教育信念和承诺。本文将主要探讨“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的实施。
关键词 个性化教学;初中历史;改革
“个性化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其独特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各具优势、劣势。只有在教学中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思路和方法,教学上精耕细作、扬长避短,才能真正体现个性化教育。
一、个性化教学的特点
随着社会对新世纪历史人才需求的变化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推行大学历史教学改革新模式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成为初中历史先导课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可据此分组,使各组学生互相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特色。另外,教师应安排相应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明确大学与中学学习环境的变化,并转变学习观念,调整学习策略。教师在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时,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自由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安排学习步骤,并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最后,教师在初中历史“个性化”教学模式进行中,应对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并给予明确指导,使学生能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发展个性,健全人格。
二、初中历史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学习的过程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可分为:软性理解和硬性记忆。二者应该统一于教育的主体——学生本身。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过程往往偏向于具有直接性的软性理解上,即课堂教学上,而对于对成绩有着重要意义的硬性记忆来讲是相对不够系统。硬性记忆的特点是零散性的,但正是这课下的零散性差异造成了学习成绩的差异性。如果课上的理解体现的是学生自身的能力,那么课下的复习则体现着习惯的差异。而这一习惯正是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弥补的学生的不足,其自制力是有限的,而且在新一代的大学生身上还有进一步弱化的趋势。
三、“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的实施
(一)追求个性化教学风格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公开课,上课老师是在一种非真实的教学环境中上课:课全是别人准备好的,完全不是自己的思路,自己只不过是个表演者而已。我们不赞成这样的公开课。追求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提倡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样,我们也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教师树起自己教学的旗帜,改变千人一法的局面,让每个教师能自由发挥。追求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所谓个性化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教师自身的特点,一个是学生的情况。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必然会考虑到教与学的统一,必然是学生承认和喜欢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要做大量的工作。
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初中历史教师要具备信息搜集能力。要搜集、了解初中历史教学的最新动向。搜集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书面搜集(报刊、著作等),会议搜集(参加各种会议等),通讯搜集(与其他教师交流),网络搜集等。通过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信息时代和网络环境里,历史教师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因此,具有现代信息素养能力便成了时代的要求。把课程学习与教学研究和信息技术学习结合起来,是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
(二)充分发挥个性化的训练方式推动因材施教
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交互功能,设计(运用)全新的个性化的训练方式供学生学习。克服因为照顾差生放慢速度而使优生吃不饱、照顾优生加快速度或加大难度而使差生吃不消的情况,从而使优生和差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优生从被动等待中解放出来,差生从被动压抑中解放出来;将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与个性化及历史学习融为一体,实现课堂教学多边互动、相互协作、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每个学生都在自觉地寻求知识发展自己,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技能。
(三)课件要突出个性化
教师在开发课件过程中,不但可以而且也应当借鉴现有软件的优点,但自己的教学思路不能被现有课件的模式所左右,造成照猫画虎的被动局面。比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参上提供的教案不能照搬照抄,而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因为每个教师跟其他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特点不同,所教的班与其它班不同,学生也有自己的特点。课件也是这样,别人做的课件模式不见得适合自己的班级,因此教师应根据历史教学的具体特点,结合个人的教学风格,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设计开发出针对性强、教学效果显著的课件。教师在创作多媒体课件时,应突出历史课程的个性化、所教学生的个性化以及教师本人的个性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为特定学科教学服务的,可以辅助实现特定学科教学的最大效益。因此,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应对特定学科教学进行研究,执而开发出教学目标明确、真正为课程教学服务的优秀课件。我们应认识到历史教学作为一门语言课而有别于其它课程教学。
在开发多媒体教学时,既要设计一些像其它课程一样讲解知识的项目,又要包含一些培养技能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内容这样,学生就有机会通过实践课文中所学的语言来提高运用历史交际的能力。只要教师重视历史教学的学科特点,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各种优势,尤其是人机交互的特点,开发出多种形式的课件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结论
人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各种各样的教学法的产生都有其理由,都有其优势,但不是万能药,不可全盘照搬。一名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要善于吸收各种教学法的精华,形成符合自身特点和所教学生特点的新的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张扬个性,唯有个性化的教学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唐贡如.初中历史个性化教学改革研究——以潇湘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1:135-136
篇10
关键词:农村 初中 英语 教学 形成性 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24-01
实施策略评价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力保障。在传统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中,终结性教学评价仍占主导地位,这种评价重定量测试,轻定性评价;重考试结果,轻学习过程;重显性常量,轻隐性变量,其弊端日渐突出。新课程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教学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如何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形成性评价,则是农村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
1 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和作用
形成性评价强调要开展以调节教育过程、保证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为目的的评价活动,也就是说,在教育活动进行当中,即学生知识、技能与态度“形成”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进行监控与评价,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反馈,并将评价中收集到的信息用于调整教学以满足学生需求及提高教学质量。
形成性评价是教与学的双向评价,其目的一方面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全面提高英语能力,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另一方面,能促使教师全面、细致、深入地总结课程、教材和教法等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有益于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质量提高。
2 形成性评价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2.1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形式
2.1.1课堂观察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实施形成性评价的主阵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成效。农村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参与活动、如何学习教材、如何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全面和客观地获取教与学的信息,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了解教材是否合适且实用。在收集到相关信息后,通过分析、记录整理出每位学生的学习档案,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2.1.2建立学习档案袋
学习档案能展现和挖掘学生个性、潜能。学习档案的建立要以学生为主。英语教师应要求每个学生每个学期建立一个“学习档案袋”。在这个档案袋里收入学生一个学期的作业,如和课文有关的语言知识类作业,和每一个单元话题有关的学习经历类作业以及学习日志和反思等学习反思类作业。学期结束时,学生学习档案作为本学期对学生考核的内容之一。
2.1.3问卷调查及访谈
英语教师定期地使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可以及时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情感、学习策略及语言知识等方面的信息。它可以及时、有效地帮助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调整教学内容、进度及方法。
2.2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2.2.1学生自评
建议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自我评价,构建自己的学习目标,设计自己的学习路线,以便随时检查自己的进步,教师可从中得到诊断性信息。在自评开始阶段,学生每次只从学习的一个方面进行评价,然后逐渐建立一套自评方式和技巧。如学生首先可针对自己的交际能力进行评价,思考自己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规则体系是否内化,即是否有一定的语言能力,思考自己是否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是否了解与掌握使用这种语言国家的文化等,然后扩大到从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各种语言能力有一个基本认识,掌握自己的优缺点,有利于确定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在自评过程中,教师除了随时引导,还必须和学生一起制定各项评价标准。如讨论并制定优秀习作的标准,优秀口语表达的标准等。教师对每一项评价标准都可提供范例,学生以范例为准,对自己的各种表现及能力进行评价。通过自评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看到自己的成绩及需要提高的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讨论他们的自评,了解学生以及学生对待自己学习成果的态度。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反思学习,帮助他们确立新的学习目标。
2.2.2学生互评
在农村英语教学中,沟通技能和合作技能是学生相互评价成功的关键。因为只有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才有信度和效度,被评学生才能根据同学的评语写总结,确定自己的改进目标。评价过程中应从缺席次数和迟到次数、完成作业情况、对课堂作业的理解、与同学合作的情况、注意力是否集中等方面去考虑。互评的成功反过来又鼓励了学生合作和向他人学习,鼓励他们学会信任同伴,学会诚实、公平地对待自己和同伴,并意识到“同伴文化”的力量以及友好气氛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2.2.3教师评价
学生的自评与互评都需要与教师的评价结合起来。教师既要参与学生的评价活动,又要对学生的各种活动做出评价,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目的,一起反思学习过程。教师要定期评价学生的进步,仔细检查他们自定的改进目标,以督促其实施预定的计划,不断进步。教师的评价应做到以下几点:评价应简短而又有针对性;注意随时对教学各环节中学生的成绩进行有效评价;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同时注意评价技巧。
3 实施形成性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在农村英语教学中,评价方式如果一成不变,学生会厌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无论何种形式的评价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