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现代制度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21 17:5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现代制度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现代制度建设

篇1

“现代学校制度”是指在知识社会初见端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的社会背景下,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以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学校依法民主、自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制度建设的首要目标是为了建立和健全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通过建立全面、全程、全员的管理系统与考评系统,让每一个人有明确的岗位,每一个岗位有明确的职责,每一个岗位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形成公正、公平的优良氛围,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点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学校的建设,首先需要教育理念的现代。只有理念的先进,才会有行动的科学,才会有现代学校发展的灵魂。现代学校的构成,必须以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导向。在现阶段,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内容是科学、协调、民主、先进的办学思想,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教育发展到现代化阶段,教育的价值取向已逐步走向人本化。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如果不注重以人为本,就会失去自身的核心价值。这里所指的人本化,是教育行为中的一切人,包括学生和教师。学校的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实点,都应体现出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由此理念指导下的学校,才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依附走向自主。确立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传统学校迈向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关键要素,也是一切有志于建设现代学校的人们必须具备的思想素质。

二、 构建现代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赖以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一是以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方法,反映出国家的意志和政策导向。教育的现代化,必然要求课程体系的现代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也必须建立在现代化的课程体系之上。我们要从学校出发,建立基础型、拓展性、研究(探究)型课程体系,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提供了基本条件。同时,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在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下,开始走向科学、正规、系统化。只有当我们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真正具有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学校才会有实现现代教育目标的载体,现代学校制度才会在现代课程体系的支撑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

三、 建立现代管理机制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必须有与之匹配的现代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作为管理理念来说,应该以人为本、民主决策、社会监督。无论是制度设计,操作过程,都要“目中有人”。作为管理制度来说,应该有科学、系统、精细的制度体系。例如组织管理制度体系、目标计划体系、管理操作体系、业绩考核体系、质量评估体系。使学校的组织机构、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及实施、人员考核奖惩、校园安全等各方面都有章可循,并处于良性运作之中。作为管理手段来说,应该更先进、更高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管理的精确度和实现管理过程的精细化。只有建立起科学、高效、先进的管理机制,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才会有实质性的内涵。

四、 建设现代学校文化

篇2

关键词: 后勤; 管理;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153-01

现代学校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logistic management)是学校现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涉及面广,事务庞杂、琐碎,表面看多是粗活,其实从组织及部门关系来看,后勤部门是学校的三大组织部门之一。它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所必需的物质保障和生活保障,在学校现代管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服务和支撑作用。

一、影响学校现代后勤高效管理的诸多要素及制度建设的提出

从工作内容而言,学校后勤管理就是要处理好人员配置、经费调配、时间安排以及校产的使用维护之间的关系。从后勤工作的意义而言,后勤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个窗口,它与教师、学生、家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后勤管理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效度以及后勤人员的工作态度、言行也会对学校外部形象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后勤管理是一门科学。因此,如何做好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建立并形成科学的后勤管理制度,使后勤工作更加高效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是我们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现代系统管理理论及其组织行为学告诉我们:用人管人,用人管事,事倍功半;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事半功倍。因此,要深入系统研究学校现代后勤工作的高效管理问题就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以制度建设支撑并实现学校现代后勤工作的高效管理。

二、现代学校后勤高效管理的量化重在加强目标管理责任制,实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

对于教师管理,可以用工作的“质”和“量”来考量,比如上课节数、班级工作、实际取得的效果来判定;而后勤工作内容繁杂,千头万绪,很难从某个量来衡定其工作业绩,但是再难的问题终有解决的妙方,实践表明,在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利用和引入现代目标管理责任制是实现学校现代后勤高效管理的重要途径和保障。我们学校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结合近年来学校后勤工作和各岗位工作特点,参照教学人员的量化标准制定责任目标,包括后勤整体工作目标、分块责任目标和员工个体目标。

第二,制定考核标准,让后勤主管、分块负责任以及普通员工人人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以及所从事工作要达到的“质”、“量”标准,通过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个体考量与综合评估相结合的办法,量化工作实绩,切实做到奖优罚劣。

第三,在具体管理中,根据后勤人员专业,把学校的水电暖及修理养护等工作,划分成责任区域,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采取后勤人员对总务处负责,总务处对学校负责,责任明确,职责分明,奖优罚懒,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达到优质服务。

当然,时代在发展,知识、技术不断更新,后勤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也成为我们的考量目标之一,因此,学校定期聘请电路、水暖、锅炉、园艺、消防、礼仪等方面技师,对后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通过专业技能比赛、竞争上岗、岗位聘任等途径,促进后勤人员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激发创造力和潜能,不断调高后勤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三、现代学校后勤财产的高效管理重在推行财产管理责任制,实现物尽其用

做好校产的保管、维修工作,延长校产的使用年限,加速校产使用的周转,大力提高校产的使用率,充分发挥校产的作用,有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因此,校产管理必须建立起财产管理的责任制。

学校设专人负责全校财产管理,所有校产都建立了专帐,分门别类登记造册,进出库均应严格执行制度,做到手续完备,账目清楚,杜绝了贪污和浪费的发生。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体育室及各职能部门都有指定人员负责本部门的财产管理,全校建立了财产分类账和各部门财产分户帐,由部门负责人在财产登记表上签字,总务处财产管理人员每学期末核查各部门财产,按损坏情况追究责任,照价赔偿。这样有效地减少和杜绝了任意毁坏、糟蹋校产以及只管用、不管理的现象,也引导了师生爱惜公物、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四、现代学校后勤财产的高效管理重在建立健全部门申报制度,做到事半功倍

篇3

杨运学校目前有8所村小,一所中心幼儿园,小学部在校学生1466人、幼儿236人、50个教学班、5个学前班。其中中心校14个教学班,村小36个教学班,一所中心幼儿园,分大、中、小共4个班,100余名幼儿。在岗教师122人,其中本科学历33人,专科学历69人,学历达标率为84%,获得省级荣誉称号1人,市级荣誉称号22人,县级荣誉称号25人。杨运镇地域特点是七山一水二分田,面积240平方公里,东西窄、南北长,最大跨度达70华里,而已调整优化的8所村小就分布在这70华里七沟八岔的偏远山区。

在教育管理上本校探索出现代校本制度理念的管理策略,即一个放心,两个统一,三个不干预,四个不放松。一个放心,就是放心聘用村小负责人,充分发挥其校本建设的自主管理作用。两个统一,办公经费统一下拨,教师监督,帐目公开;教师统一调配,均衡教师资源。三个不干预,不干预村小教师的聘用;不干预村小教师激励性专业评价排序;不干预村小教育经费的使用支配。四个不放松,一抓安全教育不放松,这是学校的头等大事;二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放松,这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三抓师德师风建设不放松,这是学校师资队伍的精神风貌;四抓校本建设完善管理机制不放松,这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保障。这一管理理念和策略赢得了村小负责人的支持,也赢得了广大教师的认同。

中心校领导经常深入到村小,与村小领导沟通,与教师座谈调研。研讨校本制度建设,按教师考核方案落实教学工作。学校每周一次例会,在落实村小办学策略上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教师家属有困难,也尽最大能力帮助解决,领导有了亲和力和感召力,教师有了向心力和凝聚力。校园和谐,师生安心。各个村小负责人,个个任课,每周不少于8节课,不管岁数大小,没有一个甩手“掌柜”。各校签到簿上,第一名的位置上均是我们的村小领导。为了学习外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我们每年都组织村小领导、部分骨干教师到沈阳、大连、丹东、营口市内、鲅鱼圈等地参观学习,给领导和教师“充电”、“给养”,同时也让他们放松一下紧张的工作情绪。这既是一种褒奖,也是一种鼓励。

篇4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强调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张通过人的创造性工作来提高管理效能,使人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在教师评价上侧重采取“宏观、模糊、综合的方法,强化管理的人文因素。从表面看来,人本管理与制度建设相互矛盾。人本管理重视的是“人”,而制度管理重视的是一些“条条款款”,尤其是当这些“条条款款”制订的太多太细时,把规章制度的本质扭曲,管理变成了检查,它会越来越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难以张扬人的个性。这与教育的根本宗旨发展人是相悖的。于是,我们会问:“既然如此,制度建设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呢?”在这里,我的回答异常肯定“制度建设是学校管理的必须,我们必须重视学校规章制度的订立。

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所与立之大本”,是师生“共同的约言”。尤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的人数增多,课程门类增加,教学内容更为复杂,教育手段不断改进,要保证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因为“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规章制度是全体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规定和规范。它是党和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法律在学校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实行科学管理,办好学校的重要保证。科学、健全的规章制度,有助于学校建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有助于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因此,一所好的学校必须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

那么,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思想矛盾吗?该如何妥善处理“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的关系呢?

我认为: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之间不矛盾,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是“两张皮”,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虽然“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是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措施来管理学校的,一个强调人文关怀、文体化的管理。另一个强调纪律、秩序、程序、要求、标准,是约束和激励化的管理。但两者又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二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学校进一步的发展,都是为了人的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处理好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的辩证关系?在制度建设中充分渗透人本思想,在人本管理中充分体现依法治教、依章治校的原则呢?结合工作实际,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学校规章制度要有人文管理思想

每一项规章制度都涉及到每一位教师的利益所在,因此要建立为全体教师所接受的规章制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说离开了人文精神,任何一项规章制度的贯彻都是极其困难的。因而,我们在建立管理制度时,要注意人本思想的渗透,通过发挥它们明示、暗示的教育作用,使制度、方案能持久有效地执行和不断地完善,从而真正提高学校人文管理的水平,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持续发展。

二、学校的制度建设要体现以激励为本的理念

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重在激励的理念。制度约束只是基本要求,激励人才是最高要求。约束机制拉不开教师发展的档次,而激励机制更能发挥出人的全部潜力。学校的制度建设,要实现让每个岗位都是必需的,每个岗位都有最适合的人,每个人都在最适合的岗位上,每个上岗的人都有责任和忧患意识。通过制度建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营造出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

三、学校的制度建设要充满人性味

制度建设虽是刚性化的、原则化的管理。但硬管理并非就是非人性化。“无情制度,有情操作”,有情并非徇情,灵活并非随意,初看起来,似乎有矛盾。其实具体操作中,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是关键。如教师行为规范类的制度,让教师对照制度自查自省,有问题的主动认错领罚;可先打后抚,批评处理在前,促膝谈心随后,既体现制度的严肃不可违,又充满了人性关爱。

四、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我认为:处理好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的辩证关系,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注意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过程的民主性。学校管理者应该将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制定权交给全体员工,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来调动员工的管理积极性,以提高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学校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时,不能仅仅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的方式,而应充分听取、采纳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献计献策;并通过工会、教代会等多种途径经过群众的酝酿、讨论,调动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大家认识到,规章制度虽然对员工是一种约束,但它是维护学校利益不可缺少的,也是代表员工利益的,大家要自觉遵守,从而在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的过程中达成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2.规章制度具体明确并且要文本化。制度是行动的准则,也是教育的手段。制定每项制度时,都应有明确的目的和内容要求,以利于贯彻执行。另外,只有形成规范文本的规章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才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同时也有利于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术评价制度 学术成果 学术道德规范

[作者简介]刘兰泉(1970- ),男,重庆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农业微生物及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童洪志(1978- ),男,江西九江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讲师,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程远清(1971- ),女,重庆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旅游管理。(重庆 40415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035-02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在世界范围内学校教育重构背景下提出的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也是一项制度重建的创新性工作。在现代高职院校学校制度建设中,完善学术评价制度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目前,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和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设计和实践探索也处于试验阶段。由于高职院校起步晚,社会认识还有待提高,其内涵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其中制度建设是推动高职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尤其是制度建设中的学术评价制度渗透到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而且学术评价制度也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内容之一,是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科研、育人三大功能的重要支撑平台。由此可见,一个能适应本校科学稳定发展的学术评价制度,对学校造就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走产学研发展之路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作用。

一、高职院校学术评价制度存在问题及原因

高职院校建校较晚,办学经验尚存不足,纵观现代高职院校现有的各种制度,其中学术评价制度建设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术评价制度设计的思路、结构框架、内容等仿效成分较多,基本上是套用同类学院或借用本科院校相关制度;二是已有的科研管理办法、制度等与学院其他有关制度不协调,难以落到实处,有的院校仅仅为应付上级部门对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三是有些高职院校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实施的力度不强,领导层将工作重点放在学校硬件基础设施或其他方面;四是对学术评价制度建设内涵、内容和方向的选择比较盲目,其直接原因在于决策层的自身管理岗位绩效考核与学术成果的关系不大,其自身的学术水平受到了局限。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高职形成多样化及自身特点。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多处于转轨时期,建校周期短,组建形式多元化。高职院校的组建形式主要有:一是由高校转型形成,如职大、成人高校、高专等院校;二是社会需要晋升所致,如国家级重点中专内开办高职班后晋升为高职学院;三是扩建办学规模所致,如普通高校在重点进行教学改革和制度建设推动下以各种形式举办二级学院(职业学院或民办高职)。同时,高职教育既具有高等教育范畴的高等性特点,又具有职业教育范畴的职业性特征,其行政管理归属为高等教育所属的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主管部门。因此,这样的双重派生性特点,使其在制度建设中借鉴或套用他校制度的颇多。

2.“照本宣科”形式依然突出。一方面,从2004年起,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多次对各高职院校进行办学水平的评估验收,由于评估工作安排的时间过于集中,而高职院校建设周期短且缺乏丰富的办学经验,使其在推进全面化制度建设中显得力不从心,从而导致“拿来主义”的制度建设成为目前高职院校应对评估工作的首选方式;另一方面,部分地属教育主管部门也未给予高度重视,把工作重点放在办学水平评估、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而对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基本上都套用同类或本科院校的标准或稍加调整。

3.重物质文化建设轻制度文化建设。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但面对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和业绩考核,有的院校领导急于在学院发展和办学特色上做出成绩,使得高职院校疲于“硬件”建设,在办公楼房、宿舍、图书馆、教学楼、学生活动场所、实训实习基地等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教改、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校企合作、招生就业等专项“软件”建设的策应,而对建立健全院校制度、高职教育质量管理文化等建设环节显得不足,因为这些精神层面的成果未能成为主管部门考核的业绩衡量标准,有的仅作为参考。

4.高校中行政职务的负面影响。高校两大系列职称评定中,一是行政管理岗位职员系列,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系列。在高校中专业技术人员系列尚属主流职称系列,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来说,诸多院级领导的就职主要是上级主管部门的直接任用,或者本校推荐,而这些管理人员在进入高校之前大多走行政职员系列,由于自身对学术认识的局限性,且没有过多关注和重视科研,从而在学术制度建设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实践证明,很多评上教授级别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院中层干部后,因日常行政事务烦琐,导致其难以专心从事科研,从而出现了上述种种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术评价制度设计的必要性及价值意义

1.必要性。一是维护高校学术秩序的需要。高校承担着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社会服务的重任,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而高校又是开展科技活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有生力量,因此,学术评价制度对于提升学术质量、加速成果转化、推动技术产业化、合理分配资源、促进学术交流等都起到了积极的激励与指导作用。二是处理现实学术问题的需要。目前,高校中呈现出的学术浮躁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如硕博论文低水平重复、科研成果剽窃、学术论文造假、官学一体化、一稿多投、论文改头换面等,对此,高校更需要探究其根源,健全和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加强其实施力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2.价值意义。在理论上,学术评价制度是高校开展学术活动应遵守的基本制度和准则,对维系学术活动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为开展学术评价与科技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加强科研团队协作、提高高校学术评价问题的认识、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内容亦可提供理论指导与支持;在实践中,学术评价制度为科研实践活动、科研绩效考核、成果评价和奖励等提供依据,对健全大学制度建设、申报科技成果、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等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同时,还对于优化高校学术环境、促进成果转化、提高科研整体水平等有着积极的应用价值。

三、高职院校学术评价的制度设计

在认清学术评价制度设计的必要性和真正意义的同时,有必要对高职院校制度建设中学术评价制度进行重构,做出新的设计,以期能在推动高职院校制度建设中起到积极的应用效果。所谓学术评价制度是指有关学术评价目的、功能、任务、对象、内容和活动准则等学术评价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稳定安排,一般通过政策、组织机构、规定、公约或活动惯例等形式体现。学术评价制度是学术活动的基本制度之一,不仅直接影响学术评价自身的公正性、合理性、权威性,对整个学术事业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套完整的学术评价制度还应以人本性、阶段性、发展性、科学性、开放性等为原则,同时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征进行全面考查,其设计内容如下:

1.学术道德规范。在学术道德规范方面,制度设计内容主要有学术规范制度、学术问责制度和学术批评制度。学术规范制度是在学术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并为学术人员共同遵守的学术价值理念或行为规则,是科研内在规律以及价值的内在体现,其内容主要包括符号使用、成果署名、引文注释、理论方法运用等;学术问责制度应包括问责内容、处理程序和实施办法;学术批评制度是学术评价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学术活动应接受各方尤其是同行的公开监督和质询。完善学术道德规范,一方面要建立学术诚信机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体现学术评价公正、公开、公平等原则;另一方面要逐步健全完善学术诚信体系,督促评价者遵守基本的学术道德,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实施学风学习、宣传专题网络环境等措施,不断完善学术道德体系。在推进学术道德规范制度建设方面,可出台“学风道德建设实施办法”来有力促进研究者潜心学术,提高学术质量。

2.学术成果评审。在学术成果评审方面,制度设计内容主要有学术回避制度、匿名审查制度、成果鉴定制度和同行评议制度。学术回避制度是一项操作性制度,为体现学术评价的公正公平性,对与自己有利害人关系的科研课题、学术成果、奖励、晋升等重大事项实行学术回避;匿名审查即关于科研成果申报、项目申报、成果鉴定、论文评审等对其实施匿名审查,包括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成果鉴定主要有组织鉴定、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邀请或委托校外同行鉴定以及组织校内专家鉴定等三种方式;同行评议主要有国内同行或校内外专家评议为主,现已基本实行了双向匿名评议。做好学术成果评审工作,应在项目申报和获得立项时,加强项目过程监督,建立同行评审专家库,搭建开放网络评价平台,推出科研精品,加快科研成果在行业企业和高校中的优先转化。例如,高职院校可出台“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来积极鼓励学院教师及科研人员推广学术水平较高的科研成果。

3.科研成果奖惩。在科研成果奖惩方面,主要是建立学术奖励与惩戒制度。学术奖励主要为提高学术成果质量,提升教师和科研人员科研热情和积极性,涉及学术奖励方面,应包括奖励内容、奖励范围、奖励要求、奖励时间段、奖励程序、奖励层次等,而学术惩戒制度主要起到惩戒警示作用,并严肃处理学术违规人员,告知违规后果和风险。其制定内容应包括确定惩戒执行主体和学术违规的查处制度、学术违规的处理程序、处理过程的公开公正性以及处理结果能在各大媒体或学术网络平台和各级科研机构中贯彻执行。为使科研成果奖惩分明,高校应建立严厉的惩戒机制,引入科研失败机制,在项目研究和结题过程中加强科研经费审计和监督力度,强化科研激励措施,使科研奖惩工作落到实处。例如,推出“科研奖惩实施办法”可有力地推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约束了学术人员的科研违规行为。

4.学术保障措施。在学术保障措施方面,主要体现在学术评价组织制度中。学术评价组织制度主要包括学术评价组织建构、评价人员组成、任务和职责、评审流程与规则等,其评价活动一般通过常设的专业评价机构组织实施。对高校学术评价而言,一般由专业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实施评价。对学术人员遴选、科研项目评审、学术成果鉴定等一般由专门设立的学术委员会或专家组实施。为使上述学术评价制度能够顺利实施和运作,应深入高校科研工作中,建立健全学术评价组织体系。例如,各院校可开展“关于建立学术委员会”专题研讨会,建立并不断完善学术委员会章程来充分发挥高校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和功能,保障各种学术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各项制度的实施,增强其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乐先莲.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现实困境和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08(4).

[2]苏力.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征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1(1).

篇6

与过去25年教育体制改革相比,新一轮改革把教育体制改革扩展到人才培养体制,在改革的整体部署上突出了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形成了人才培养体制、学校治理体制、政府治理体制这样三部分构成的整体框架。在1985年《决定》和1993年《规划纲要》中,对教育体制改革都有整体设计,但主要侧重在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都强调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但并没有把人才培养体制纳入教育体制改革的范畴。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体制主要在“包得过多”的办学体制和“统得过死”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是当时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人民“有学上”的要求,改革的重点是解决数量扩张过程中的供给约束的“瓶颈”。而到了今天,优质而公平的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和家庭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家所关注的提高民族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理所当然地提到改革的重要议程。这样就把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作为新一轮改革的核心,要“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就要打破封闭、呆板、单一的束缚人的发展的体制,建立开放、灵活、多样的激发人的活力、潜力的体制。而要建立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体制,就要构建充满活力的学校治理体制;要使学校具有活力,就要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建立符合法治原则和教育规律的政府治理体制。我理解这就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新一轮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框架。

所谓改革的协调性就是要综合配套地推进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牵涉行政体制、财税体制、劳动人事制度等诸多相关体制和制度的配套,在政府放权的改革中需要多部门管理权的协调;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需要把人才培养与人才评价、人才选拔、人才使用制度配套改革;学校去行政化改革要同官本位的干部人事制度配套改革;办学体制改革需要社团管理制度和财税制度的配套等等。

如果说过去25年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实现新旧体制的转轨,即着力革除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教育体制的弊端,那么,今后10年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将是在扫除体制的过程中,着力新体制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制度创新将成为改革的重点任务。到2020年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只有以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制度为内核,这样的教育体制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破”和“立”的关系,不过在不同的阶段改革任务的重点有所不同。在改革的初始阶段,要把改革的重点摆到破除不适应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的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当然,破中有立,但那时还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到建章立制上。到了改革的深化阶段,建章立制即制度建设就成为改革能否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的关键所在。

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图书管理;问题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33

1前言

从教育发展的规律来讲,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不仅仅受到学科教学的水平的影,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学校的配套设施以及管理水平。中职学校主要培养专业型人才,重视对专业技能的培养。然而,现代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学生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文化修养。而图书馆则是丰富学生知识,提升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场所。因此,中职学校的图书管理水平也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同时也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然而,我国中职学校的图书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在图书管理的思路和理念以及图书馆等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是中职学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2我国中职学校的图书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缺乏专业的图书管理团队,难以形成现代的图书管理理念

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中职学校在图书管理方面的建设力度不足,中职学校的建设者以及负责人在图书管理方面没有科学的思路和理念。图书管理者的专业性不强,图书管理的经验不足,没有树立适应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理念。一些中职学校为了省事,就让一些负责后勤的教职工负责图书管理。中职学校没有专业的图书管理团队,在图书管理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方法。非专业的图书管理团队在图书管理工作方面没有自己的理念,对待图书管理工作也不够重视。图书管理者没有树立服务师生的意识,缺乏现代化图书管理的意识。这些问题都导致学校图书馆的效率不高,图书管理工作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一些中职院校的图书管理团队甚至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对图书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他们对图书管理工作准备不足,把图书管理简单化,以为管理图书就是整理图书,负责书籍的借还,这样不专业的行为和看法直接导致图书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缺乏专业的图书管理团队也导致图书管理的理念更新较慢,难以适应现代图书馆建设的要求。

2.2中职学校的图书管理制度建设力度不足

图书管理制度的建设对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具有非常大的意义。然而,我国很多中职学校的图书馆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图书管理制度体系。首先,在资金投入方面,图书馆的书籍数量以及结构水平直接影响图书馆的质量。因此,图书馆的书籍需要及时更新换代,充实图书馆的馆藏。在职业教育大步发展的今天,我国中职学校的图书馆专项投入资金却存在很大的缺口。图书馆的书籍长期得不到更新和补充,图书馆的吸引力大大减弱。随着信息化的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电子阅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中职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图书馆的投资方面却缺乏力度,很多学校不仅没有电子阅览室,连传统的纸质书籍也乏善可陈。

其次,图书管理制度建设还包括图书管理体系的建设。这方面中职学校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图书管理体系缺乏严密性。现代图书管理建设需要有完整的图书管理体系,这种体系就是图书管理的层次。很多中职学校在建设图书馆时都没有考虑到要配套设备以及制度的建设,在专业管理人员的选择上也缺乏足够的考量,没有做好多方面的论证,也没有想到要提升图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管理者对现代图书馆的认识不足,导致图书管理水平低下。学校没有建立图书管理的细则和奖惩制度。因此,学校的图书管理人员就没有竞争意识,也没有服务意识。反正工作的好坏并不会影响到自己。由于制度的缺失,学校图书馆的信息系统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学校图书馆的信息难以流通,图书摆放没有规律,导致学生在寻找书籍时毫无头绪,而且经常会出现书籍丢失以及损坏的现象。这都是由于图书管理的制度体系不完善所导致的问题。

3提升中职学校图书管理水平的对策

提升中职学校的图书管理水平,这是建设现代中职学校图书馆的关键。学校建设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图书管理的问题是影响学校建设的重要因素。学校要提升办学质量,改善学校形象,建设现代化的中职教育体系,就要从基础性的问题入手,解决图书管理中存在的基本问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图书馆的形象。

3.1培养专业的图书管理团队,形成现代的图书管理理念

中职学校要解决图书管理中存在的基本问题,首先就要培养专业的图书管理团队,形成现代的图书管理理念。学校管理者要转变思想,重视图书管理工作。提高图书管理者的专业性。在图书管理团队的建设方面,学校要多提供图书管理者的学习机会,鼓励图书管理建言献策。图书管理团队也要树立专业的图书管理理念。学校要加强图书管理的建设,配置专业的图书管理人员负责图书管理。中职学校需要专业的图书管理团队,在图书管理方面也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专业的图书管理团队在图书管理工作方法上也有独特的理念,对待图书管理工作也更加具有专业性,也能够树立服务师生的意识。学校要重视学校图书馆的效率,为图书管理团队提供更多的专业学习的机会。专业的中职院校的图书管理团队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对图书管理的认识也会更加全面。

3.2建设完善的中职学校的图书管理制度

中职学校要提升图书管理的水平就要建设完善的中职学校的图书管理制度。首先,在图书馆投入方面,学校要适当加大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及时更新书籍。图书馆的书籍数量以及结构水平直接影响图书馆的质量。因此,图书馆的书籍需要及时更新换代,充实图书馆的馆藏。此外,在信息化时代,电子阅览量也与日俱增,人们对电子读物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电子阅览的方式也受到人们的欢迎。学校也可以建设电子阅览室,丰富学生的阅读方式。建设纸质读物与电子读物相结合的图书管理体系。这是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在现代教育转型的阶段,中职学校也要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从基础上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建设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制度建设更加健全、管理理念更加先进的图书管理体系。

此外,中职学校还要加强图书管理体系的建设。学校要建设健全的图书管理体系。现代图书管理建设需要有完整的图书管理体系。在建设图书馆时要考虑到要配套设备以及制度的建设,这样才能提升图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比如,建立图书管理的细则和奖惩制度。促使图书管理人员就形成良性竞争意识,树立服务意识。同时,还要建设图书馆的信息系统,促进学校图书馆的信息的流通,对图书进行科学的分类,这样才能方便学生寻找书籍。

4结论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图书馆的地位非常明显。作为学校知识储备的核心,图书馆具有独特的作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国家加大了对中职学校的投入力度。在资金的投入和制度建设上都有非常大的进步。中职学校的图书馆建设以及管理工作也要适应时展的潮流,实现图书管理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刘忠.浅析图书管理理念的创新[J].黑龙江档案,2006,(06).

篇8

【关键词】新课改;学校制度建设;以人为本;因校制宜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2010-2012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点击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涉及到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它包括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确立,基础教育保障体系、结构、内容的改革与调整,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评价体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全面开发各种教育资源,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创新和重建,是确保新课程实验改革全面、积极、稳健实施并取得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所以具有鲜明特色、充满活力,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彰显学校特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办学水平的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将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虽然不是对传统高中课程的全盘否定,它依然要继承传统高中课程的优秀和积极成分,但其改革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它是与当今国际教育改革趋势相一致的,是与我国为实现大国崛起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相一致的,是与我国教育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状态且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已到不改革不行的程度相一致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次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高度且不可逆转的巨大变革,也是通过无数专家学者和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探讨和实践操作,并经历许多风雨,许多反复,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与重建因应高中课程实验改革的实施已成为必然。

根据自己在教育战线36年的工作经历,深知我县大部分学校管理严重滞后,尤其是学校人事制度管理方面,基本上还停留在“吃大锅饭”的年代,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区别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学校没有人事自,学校实行的聘任制是一种走过场;人事管理制度老化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影响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用人机制急需改建,如:学校解聘的教师得不到相应的制约,经人为的调配到舒适而轻松的岗位上,造成学校聘任制度走过场,失去了应有的效能;普通高中实行全寄宿制管理模式与原有的管理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经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是名族地区办学的有效途径,所以各项制度建设也要按照新的管理模式而改建、创新,特别是滞后的学校人事制度必须创新和改建,以适应时展,学校发展的需要,并为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依法治校,推进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已跨入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学校,肩负着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任务,因此学校管理制度必须与时俱进。对于学校管理制度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需要的,要采取对现行学校管理制度进行梳理,而后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轻重缓急对各项管理制度分别进行修改、创新、重建,其中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学习评价管理制度、教师考核评价管理制度必须要做好改建或重建。学校管理制度的改建、创新、重建工作不能随心所欲,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继承创新的原则。对于遵循教育规律,贴近学校实际,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及其他管理工作有指导和规范作用,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的规章制度,应予以保留,以保证学校管理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学校管理制度要调整、要改造、要创新,但也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第二、以人为本的原则。学校诸多要素中人是第一位的要素。制定学校各项管理制度,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要把他们的利益、感受、意图、发展摆在第一位,要以人性化的理念来构建新的学校管理制度。

第三、规范发展的原则。改建与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制度为目的,就是要让制度有激励性、促进性、导向性。使广大师生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所以,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造与重建,必须把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作为核心。

第四、与法一致的原则。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改造必须与国家宪法、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我们有不少学校对学生迟到、早退、旷勤、乱扔纸屑、违纪等行为予以罚款,这些制度必须剔除重建。

第五、因校制宜的原则。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必须要结合学校实际,不同的办学档次、办学水平的学校,其管理制度也应有所不同。特别是我县普通高中实行全寄宿制管理模式刚刚起步,所有的管理制度都要符合学校发展、符合师生实际,因此,改造和重建学校管理制度,一定要充分考虑本校的办学实际。

篇9

一、坚持并创新校本教研制度,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坚持开展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当然,在教研制度的建设中,首先必须建立成教师之间学习研讨制度,可将教师按所授课程组成不同的教研组,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定期的集体备课、相互探讨切磋,做到见贤思齐、相互提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校际间的联片教研制度,邀请外校的专业教师一同参加教研活动,通过观看优质示范课堂、相互对话、座谈、研究等形式,使教师充分交流,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其次,注意开展教学反思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均开展反思活动,发现问题,共同分析探讨,及时加以解决,在反思是不断前行、不断进步。这些都是加快教师主动成长与专业发展的有益方法与途径。

二、加强教师学习制度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教师自身学习与进修方面的制度建设,如建立教师自学制度、互助交流制度、师徒结对一对一制度,引导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充实教育新理念。为此,学校也积极为教师的学习与提升创建良好的平台,如学校组织开展计算机网络知识培养工作,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这个巨大的知识载体,开展网络资源利用、相互学习与交流活动。在学习与教学手段的辅助上,可切实加强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制度建设,尽力引进远程教育资源,既能帮助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也可以帮助其较快地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好地运用在教学活动当中去。对于青年的教师或教学经验尚不丰富的老师,可由教学经验相对丰富、专业能力强的老师,与其结成一帮一的对子,相互听课交流帮助,这样既能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又促进了老教师的知识和观念能够不断的更新。

当然,如何通过学校制度建设来帮助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还要许多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的地方,如从建立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考核制度,建立教学评比制度等来督促老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升专业能力,起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效果。

篇10

价值取向不明确是造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应坚持“五观”价值取向即系统观、管理观、服务观、效率观、安全观取向,落实这些价值取向的“四建”实操对策有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组织建设,加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等。

【关键词】

教学管理;信息化;价值取向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从而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状态或方式,是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当前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是教学管理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有力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和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管理理念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据调查,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学管理系统本身功能不强,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管理需要;不同模块间无接口或接口不兼容,信息资源共享度不高;系统利用率不高,不少功能不适用或未使用;系统不够便捷、高效;系统安全性有待提高;教学资源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

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意识不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低,信息管理能力不足,缺乏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及价值取向不清晰、不正确,导致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不明确、不科学。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五观”价值取向

(一)“系统观”取向。要树立全局意识和系统观念。一方面,要把教学管理信息化作为整个学校信息化系统的组成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个学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需要和目标。实现与其他系统如学生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分工协作、功能互补、接口兼容、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求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内部各模块之间如学籍管理子系统、教学计划管理子系统、考务管理子系统等要数据共享、协调配合,形成最大合力。

(二)“管理观”取向。要把教学管理信息化作为对教学进行科学管理的有效手段,通过信息化技术和系统更好地发挥对学校的教学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

(三)“服务观”取向。要强化服务意识。把教学管理信息化作为更好地为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工具和平台。

(四)“效率观”取向。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的结果,是教学管理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的体现。高效率是其先进性和必要性的直接体现,也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生命力之所在。只有实现了高效率才能满足现代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发展的需要。

(五)“安全观”取向。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直接体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后电子数字资源是教学资源的主要存在形式。安全性差是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固有的弊端。只有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切实加强安全防护措施,才能保障教学管理信息化地健康发展和教学管理的有序运行。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四建”实操对策

(一)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组织建设

学校信息化建设要实行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学校应单独设立或指定负责全校信息化建设的责任部门和负责人员。成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信息化建设队伍,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职责。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是整个学校信息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明确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建设目标和责任,并加强业务和系统培训,同时加强宣传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人力基础。

(二)加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物质技术基础。系统功能强弱、适用性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程度和成效。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包含的模块众多,如教学计划、教学资源、网上选课、课表编排、学生学籍、学生成绩、考试事务、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教学考评、教材管理、顶岗实习管理等模块,且要求的功能繁杂。因此,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系统建设工作。现行市场上供应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大多功能不够强大,不能完全满足各高职院校实际使用的需要。因此,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走引进与开发相结合的道路。在引进成熟的教学管理软件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完善功能,形成符合自己管理特色的专用系统。应采用先进成熟的开发技术和系统框架。如将基于Internet和浏览器的B/S模式与基于客户端的C/S模式相结合,将大型数据库存储与文件存储相结合,将身份认证、IP地址校验和防火墙技术相结合,采用基于构件的软件体系结构,努力建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三)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

制度化、常态化是现代科学管理的基本要求。教学管理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是明确各级各类管理者和系统用户职责,规范其行为的依据和保障,是发挥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管理职能的重要保证,也是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责任落到实处的必有手段。高职院校应加强相关制度建设,至少应制定以下制度: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各级各类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使用人员职责分工、检查考核办法、系统操作规范、责任事故查处、奖惩措施等)、系统安全管理办法等。

(四)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的多少是教学管理信息化服务职能发挥程度的直接度量。更好地为师生服务是学校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资源共享既经济又高效的平台。学校应强化服务意识,提供更多的有用资源。大力加强各类有利于教师自身进修成长和学生学习的资源建设。包括学校管理基础信息资源、学科知识和发展动态资源、教学课件等资源、师生教学互动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