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21 17:5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

篇1

概念的厘清:现代学校制度与学生文化的界定

现代学校制度是指在知识社会初见端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社会背景下,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以完善的学校法人制度和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学校依法自主、民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一般来讲,构建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对政府和学校之间的职责和权力进行合理地划分;二是处理好学校内部的各种关系,主要是指学校的治理情况;三是调整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建立健全家庭、社区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不断增强学校服务家庭、社区,家庭、社区反馈、监督学校的功能。

而对于学生文化的界定学术界尚未形成定论,这是由“文化”本身界定的模糊性和多样性所致。不过,学者们普遍认同学生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亚文化也被称为“支流文化”“次级文化”等。因此,许多学者从亚文化的角度对学生文化进行界定。但是,如果我们结合人类社会这个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从教育学的角度考虑,我们会发现学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是极其丰富的。因此,结合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对于文化的定义,笔者认为,学生文化是学生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由一定的价值观念引导下所产生的物质、精神和行为的总和。它主要包含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与非语言交流等。

类型的划分:学生文化的类型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波拉德把中学女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好孩子型”,第二类是“玩笑者型”,第三类是“坏孩子型”。这三类学生都有自我概念,并得到同类其他同学的认同和支持。“好孩子型”学生认为自己善良、安分守己、待人友好;“玩笑者型”学生认为自己聪明、有趣、明智、受人尊敬;“坏孩子型”学生认为自己坚强、粗野。学生们在教室里发生的相互作用维持了这些自我概念。“好孩子型”学生往往尊奉正规的化,“玩笑者型”学生运用其技巧和灵活性把两个体系结合在一起;“坏孩子型”学生则依据同辈人的文化体系。

日本学者武内清对日本的小学和中学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考察,他把日本中学学生的文化分为四种类型:①学习型学生文化,把目前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联系起来,与朋友在一起常以学习和考试为话题等;②娱乐型学生文化,重视与朋友和同学的交往,重视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尽量享受学校生活的快乐等;③偏离型学生文化,不愿意学习,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感到压抑,期望早日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等;④孤立型学生文化,不适应学校的人际关系,缺少朋友,感受不到学校生活的乐趣等。

此外,克拉克将美国中学生文化分为玩乐型、学术型和违规型三种。学者苏加曼将英国中学生文化分为源于中产阶级化和源于劳动阶级文化两个类型。哈格里夫斯和帕特里奇认为,学生文化因学生在学校的教育结构中所处地位而不同,在能力高班的学生多半形成亲学校文化,而在能力低班的学生则多形成反学校文化。这种亲学校文化通常指那些学业好的好学生所具有的文化类型,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师生关系良好,学生一心一意地支持着学校的立场;而那些反学校文化的学生的共同特征,是抛弃学校文化中的根本价值观,以别的价值观与之对抗,他们表现出反抗学校的态度。

在笔者看来,学生文化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消极的学生文化类型,如波拉德提到的“坏孩子型”,武内清认为的“偏离型”“孤立型”,哈格里夫斯认为的“反学校文化”等,这些学生文化是与学校所倡导的正面的、积极的主流文化价值观相悖的;二是积极的学生文化类型,如“好孩子型”“学习型”“娱乐型”“亲学校文化”等,这些学生文化是与学校倡导的主流文化相吻合的文化类型。通过对学生文化类型的研究表明,学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性特征、年龄层次、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和学校的内部教育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现代学校制度背景下学生文化建设的途径

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内涵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学校的内部治理问题。而在学校的内部管理工作中,学生工作是非常重要而又必要的一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就是说,教育只有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让教育内容在学生心中内化,才是有效的教育。学生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把正确的、积极的教育思想、内容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外化为学生的行动,使学生可以自己思考,做出分析、判断,从而产生内驱力,形成良好的品德、规范和能力。学生文化的建设可以说是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在此我们主要从学生群体组织形式的角度,探讨一下班级文化和社团文化;从学生行为的角度,对行为规范教育进行一下探索。

1.创建班级文化

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中度过的。班级文化的好坏,不仅对学生文化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也对学校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班级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意识的培养过程,是共同努力的结果。这种班级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创建的,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班级状况,明确文化特色

根据学生自身年龄、性别结构、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不同等特点,确立好班级文化的特色。文化特色的确立一定是师生共同认可的,并体现着本班级的文化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内涵等。

(2)确立班级目标,形成集体价值取向

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是班集体共同努力和前进的方向。制定目标时,要注意以文化为核心,同时分层次、递进式,由浅及深地进行规划。目标的确立,有助于班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共同的价值取向,促进班级文化的健康成长。

(3)开展多种活动,外显理念内涵

班级文化特有理念的渗透,是以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载体来实现的。只有通过班级成员有意识、有组织的活动,凸显特定的文化价值与意蕴,才能有利于班级成员在思想认识、行为规范、情感价值上逐渐趋同,形成稳定的、主流的班级文化。这种班级文化理念的物质外显形式可以表现为教室的布置,班标、班徽的设计,班歌的创设等。

(4)建立评价机制,完善班级建设

班级文化的建设是阶段性的。在完成某一阶段的目标后,师生应及时进行客观评价,这有利于班级文化健康、有序、深入的发展。在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活动,可以深化班级文化的建设。

我们在上海市闵行区区域文化课题调研的时候,发现有的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搞得很有特色,他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念与做法。在这所学校里,每个班级有自己的班歌、口号、班标、颁奖歌、制度等。例如,学校有“萤火虫班”“百草园班”“星光班”“青蛙班”等等,每个班级由老师和同学们自己命名,再围绕此命名展开活动。以青蛙班为例,班级评选出“口才蛙”“爱心蛙”等,还组织青蛙信箱、青蛙讲坛,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并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星星点灯坊”促进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制作奖状作为奖品。还有“小小青蛙看世界”,让学生们关注新闻和时事。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而且使班级文化理念渗透到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快乐地成长。

2.建设社团文化

由于社团活动与年龄层次联系比较紧密,因此目前国内关于学生社团文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高校社团的研究,而对基础教育领域内的学生社团文化研究相对匮乏。实际上,学生社团建设是中小学学生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社团是学生参与面最广、最有号召力、富有活力、组织灵活又能够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活动方式。社团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补充和调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潜在的作用。良好的学生社团体系,不仅可以促进学校各项建设的有序、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因此,学生社团在学校文化建设及至整个学校教育发展的各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小学的学生社团类型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同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的各种兴趣小组,如英语兴趣小组、科技兴趣小组等;另一类是同青少年学生的业余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社团组织,如诗社、文学社、美术社等。

学生社团文化主要是体现在其活动中,学校文化也是通过学生社团的活动,展开它本身的具体内容。那么,学生社团的活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文艺活动。如学校的乐队、诗社、文学社、戏剧协会、摄影协会、书法协会等文艺社团,他们开展的主要活动是文艺活动,如赛诗会、文艺汇演、书法作品展览、歌舞欣赏讲座等,它对开展学校群众性的文艺活动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体育活动。学校的田径队、武术协会、棋类协会、足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等体育社团,开展的主要活动是体育、健身活动,如武术比赛、象棋比赛、健美表演等。

(3)竞赛活动。无论是体育、文艺社团,还是科研社团,他们都开展一定的竞赛活动。在竞赛活动中来提高社团的凝聚力,扩大社团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这个社团的活动。

(4)公益活动。通过公益活动,如为民服务、打扫公共卫生、去敬老院服务等,使青少年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和习惯,有助于培养其应具备的良好品质。

(5)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通过社会考察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可以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具有社会责任感。

简言之,在学校社团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文化的积极作用,进行正确引导和管理,避免和消除其不利的影响。对于社团文化的管理,关键在于要把握学生社团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一定要和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相结合。

进行行规教育

行为规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公共生活准则,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支柱。行为规范水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又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及国家的兴衰。学校在进行行规教育时,要注意结合学校文化的现状进行展开:

(1)立足学校文化,分解行规目标。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明确学校行为规范,使学生熟知此规范从而产生执行行规的愿望和要求,然后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把行规详细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

(2)学校文化理念引领,变被动为主动。在进行行规教育时,注意与学校的文化相融合,引导学生从最初的单纯的遵守行为规范上升到形成一种以学校文化理念为指导的自觉行为。

(3)行规教育与班级文化、社团文化相结合。班级建设、社团建设是行规教育的载体,因此我们建议在学校进行行规教育时,要与班级文化和社团文化的建设密切结合。例如,可以进行学校行为示范班的评比,有利于促进学生文化的健康发展。

(4)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校文化活动,促使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文艺活动、知识竞赛等,最好结合一定的文化主题进行,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有趣的行为规范训练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规。

(5)依靠各方面力量,使学生行为社会化。学校可以与家长、社区加强联系,共同培养、打造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现代学校制度背景下,建设学生文化需要关注的几个关系

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是通过制度的创新,理顺学校内外部的关系,促进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其最终的指向还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文化的发展不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而且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校文化的其他领域。因此,学生文化的建设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学生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关系

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次级文化,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本质说,学生文化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学校主流文化的形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充实学校文化的内涵,调节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反之,学校文化的定位与形成对学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可以指明学生文化的发展方向,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

2.学生文化与教师文化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文化的主体。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之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建设学生文化是淡化两者冲突,加强其融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文化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后顾之忧,更加有利于教师完成教育职责,促进教师文化的健康发展。而教师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文化发展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3.学生文化内部的关系

学生文化内部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亚文化,如前文我们提到积极的学校文化与消极的学校文化。这些亚文化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处理这几种亚文化关系时,最重要的是确立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引导积极学生文化的发展,同时注意学生对于学生文化的反应和内化过程

4.学生文化与社区文化的关系

学校与社区、家长的互动联系、影响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因此,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作为学校文化中次级文化的学生文化,与社区文化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反映。良好的学生文化对社区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社区文化又是学生文化成长与发展的基石。

篇2

1.以学习贯彻新颁发的《xx省中小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规程》为契机,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制度建设。通过几年的民主管理实践,学校行政和工会普遍认为: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是促进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需要。对有关学校全局性、长远性且影响重大的决策,通过民主决策的制度和程序,认真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把行政领导集中管理与工会民主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防止或减少失误,保证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又可以把决策变成大家的意志和自觉行动。教代会作为学校加强民主管理的主阵地,市教育工会要求各基层工会:一是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通过抓教代会制度建设、规范运作和职权落实,充分发挥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上半年专题召开市属学校工会主席会议,共同研讨学校民主管理和教代会制度建设,部署深化学习和贯彻落实工作。二是不断拓展教职工民主参与的渠道,上半年重点检查监督了各学校(单位)的校务公开工作。

2. 从抓师德师风建设入手,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围绕教育局党委“以师德为导向,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一中心工作,发挥教育工会的组织优势,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切入点,积极配合抓行风建设。在全市教育工会系统深入持久地开展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上半年专门汇编了“5.12”四川大地震优秀教师事迹录,作为教师师德教育的主要教材,分发到全市教职工手中,并和市教育局党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向抗震救灾英雄教师学习的通知》,同时组织并指导市属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年初市教育工会还表彰了工会系统52家先进集体和60名先进个人,以此引导教职工努力做到“学为人师,德为人范”。

3.配合市教育局开展的以关心教师成长,爱护教师身心为主题的关爱工程,发挥工会组织优势,加强对广大教职工的人文关怀,有计划地开展了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在切实抓好学校教职工每日半小时体育活动制度落实的同时,上半年组队参加了市总工会组织的全市职工乒乓球比赛。组织市属教职工参加迎奥运体育摄影艺术展览比赛。在”三八”节到来之际,组织市属工会开展了多项文体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篇3

关键词:化学实验室;管理;问题;对策

化学实验室经历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整体水平和规模得到了大幅提升,对于更好的服务和实现四大职能、培养人才创新意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一、化学实验室的重要性

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参与化学实验活动,化学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理论验证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证科学这些都将在化学实验室教学中实施,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对培养具有严肃、严谨、实证的科研创造新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化学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化学管理制度体系还有待完善。我国各地的学校还是比较重视化学实验室的配置和建设,但使用和维护保养却没有和设备的配置以及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同步。就这样的现状,让实验室成为一个随意的自由场所,实验设备损坏较为严重,实验室的环境较差。

(二)化学实验室管理不规范

化学实验室的化学实验设备在不断更新,但是学校实验室的管理步伐明显慢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主要的原因是实验室管理员的管理不到位以及分工不明确。一部分教师不写实验通知单,甚至忽略了化学实验,还有对化学实验没有认真的态度,在实验的过程中没有记录实验的过程,对实验设备管理也不到位,借出和归还的都没有详细记录。

(三)部门配合不协调

许多学校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而这就是实验室管理效率提不上去的问题所在。实验设备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导致学生的化学实验知识匮乏。因此,教师和部门之间需要相互包容,多方配合

(四)实验人员不稳定

一部分学校的实验人员没有稳定下来,经常变动,最重要的是部分学校缺少专职的实验人员,正是因为实验室人员队伍不稳定,从而在造成了化学设备的丢失和损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化学设备的丢失和损坏,直接导致了学生不能顺利地进行化学实践,也阻碍了实验室教学的正常开展。另外,价格不菲的进口化学设备,因为没有专职的实验人员,这些设备在安装后一直没有使用,造成了资源浪费。

(五)重视程度不够

现在对于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一些学校在建校期间为了达标,设置了化学实验室,而在达标后就撤销了化学实验室,用作他用,让化学实验室名副其实。另外一些学校的化学实验室太过于简陋,实验室里化学设备长期无人问津,坏了没有专职实验人员保养和维修,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因为找不到所需的配件,只能弃之不用,这样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六)现代实验管理意识淡薄

在多年的建设和管理中,我国的化学实验室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经验和思维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这个固定的经验和思维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实验管理的步伐,所以,现阶段我国化学实验管理还有待形成成熟的现代化实验管理意识和理念。

三、化学实验室管理策略

(一)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通过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要注重学科建设,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的人才为主要目标,现在的老旧实验室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培养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这就要求必须改革旧的管理体制,教师群体要建立新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二)建立健全的实验室规章制度

为了发挥出实验室设备和有限的场所的作用,就要充分调动专业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实验技术人员的最大效率,就必须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使实验室的各项工作做到井井有条,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三)规范化学实验

任何科学实验活动,都必须强调与经济社会良性的互动和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在过去,无论是学校还是整个社会都对保护环境认识度和重视程度不高,许多学校将化学实验室的废弃化学物品随意丢弃,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而现如今,中国以及全世界对保护环境的重视程度极高,这就必然要求化学实验室要转变过去的管理理念和意识。

(四)细化实验室管理

1.建立清晰清楚的账目

对实验室的一些设备建立清晰清楚的账目管理,只有账目能清楚地反映出实验室设备的财产数目,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实验室最大的效率

账目分为总账和分账,总账反应的是实验室里仪器设备的总的数量和财产数目,而这个数目和数量必须和学校财务处的账目完全符合,总账要做到每年定期清算一次,做到收支两清。

分账是总账的承接,反映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数量、单价、规格、型号等。还有实验室化学药品的分类号和编号。分账一般要做到一年一清算。设备、药品帐做到随到随记,保证设备和药品的库存量,做到及时补充。

2.建立实验室档案

为了让化学实验室在化学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最用,就要做到对实验室工作做到科学安排,有制度的计划。

计划就是在每学年度,有实验课的年级严格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化学实验课程,并且在教师的合理安排下,进行安全、有计划、有目的的实验室课程。实验室必须严格执行《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员守则》《保管员守则》等,对实验室设备的使用、保管、赔偿、安全等方面的工作有明确的规定,做到有据可循,有规可依。

(五)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打破原来实验室各自独立的格局,实现设备资源人人共享,健全规章制度,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在平时重视仪器的维护个性保养,定期检查。确保实验室仪器设备正常的运转。只有从制度建设入手,才能为化学教学提供一个环境良好的化学实验室的学习环境。

(六)强化实验教学管理

对化学专业来说,实验教学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在实验室开展实施,根据实验教学大纲来完成相关的实验,提前统计学生人数,学生的分组,在开始实验之前,准备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事后统计实验过程中消耗的材料等。

篇4

一、把握发展定位,

形成和确立适应学校特色的办学思想

学校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结合办学实际,按照“找准位置,鲜明个陛,彰显特色”的原则,提出科学、切实可行、具有本校特色和创新意识的办学思想。

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学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规划和重大决策,不断优化学校办学环境,加强办学体系建设,以坚定的信念、锲而不舍的精神去实现办学追求,这也是新时期学校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出发点和思想基础。

二、提升管理水平,构建卓有成效的干部和教师管理的激励体制

1.干部队伍建设

学校干部承担着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是学校日常事务工作的推动者和实施者,其工作能力的强弱、能动性发挥的好坏,是能否做好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关键。

因此,要建立以“完善用人、完善奖惩、完善关怀”为核心的一套机制,来引领、调动和激励学校干部,使其从“想干事”转变为“愿干事”;营造一种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和善于总结的氛围,使其从“想干事”提升到“会干事”;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工作平台,使其从“会干事”跨越到“干成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校日常管理的核心和骨干。

2.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师德建设。抓好、抓实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坚持政治学习制度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

二是建立常态化的继续教育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按照老、中、青教师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类型的培训及教研活动。对于青年教师,上岗前要进行任教学科教学所必需的专业基本技能考核。对于在岗的青年教师,要加强现代化教学技能训练和实用性、创造陛技能训练,让每个教师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性的基本功。对于中老年教师,要以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为主,努力打造一支学术型、专家型的骨干教师队伍。

三是创新教师选拔机制和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全面推行“一线创优”,抓好优质课、优秀科研成果、优秀课外辅导教师、技能能手以及优秀教案、课件等评优工作,打造名师工程,加强名师队伍建设,发挥名师的孵化、辐射、示范作用。要在保证师资队伍整体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建立淘汰制和面向全社会的、开放性的竞争上岗制度,改进绩效管理分配制度,动态拉开、拉大教师收入分配水平,从而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

三、优化教育管理,大力推进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一是改革、优化教育教学管理。首先,完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将文化知识考核与实际动手能力考核紧密结合起来,将思想品德与文化学业结合起来。实行学生奖学金制度,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其次,坚持具有实质性效果的听课和评课制度,把对教师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的考评结合起来,将考评结果与教师的评优、职称评聘以及绩效工资结合起来。最后,寻找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的结合点,利用信息技术对日常教学、评估进行数据化、规范化管理。

二是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课程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载体,学校应创设全面发展与个陛发展相统一的教育。在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中融合品德、审美、信息、生活等课程,积极推进有利于素养提升的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竞赛、讲座等。同时,学校应积极探索国际化课程改革,加大学科教学与教育国际化理念的整合力度,自主开发与国际接轨的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国际教育课程体系。

四、树立法治观念,坚持依法治校

一是全面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将法治思维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要改变过去依靠权力、运用行政手段的“家长式”管理思维和手段,坚决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学校章程进行管理。一方面,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及其他相关法规,依法开展教学管理工作,依法保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

二是抓好学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的实施工作。制度建设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和学校管理的重要抓手,是体现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制度建设既要体现中央、省、市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又要符合当前学校管理工作的实际,在建设内容上要涵盖学校思想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课程管理、特色学校建设、人才管理、后勤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和廉政建设等各个方面,做到兼容并蓄,全而不繁。同时,学校要认真执行各项管理制度,有章必循,执行必严,奖惩分明,真正依法开展教学管理活动。

五、善用校园文化,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一是物质文化。学校要结合当前精神文化创建的要求,科学规划学校的基本建设,合理配置设施设备;充分发挥教育设施、设备、媒介和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的育人作用,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二是精神文化。学校要建构能够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不断提升学校形象,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来构筑发展愿景,激发师生的进取精神,塑造共同价值。

三是活动文化。学校要结合当前教育教学的内容,立足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分别在文化、历史、文学、科技、艺术等领域,开展一系列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觉接受教育。

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教师待遇和学校办学条件

学校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改善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条件,配置教研活动设备,增加科研活动经费,不断改善教师物质待遇和生活环境,改善教师的教学和办公条件,为师生的工作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篇5

【论文摘要】分析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现状;说明确保远程开放教育质量、树立科学的质量观的重要性;阐述全面建设质量保证体系、全程实施质量监控在厦门电大的运行及成效

1,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现状及确保教育质量的重要性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十年来,累计招生640万人,约占同期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1/8.成人高等教育招£总数的1/3,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招生总数的3/4,为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作出了巨大贡献。I厂夏门电大也不例外,2000年秋季开始参与远程开放教育研究项目,短短几年招生数快速增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累计招生17073人,毕业生数6095人。随着学生注册人数的急剧增加.人们也因此特别关注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问题

教育部在(2009工作要点》一文中提到稳定高校招生规模提高教育质量时提出:深入实施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促进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要建设全国高校教学质量信息数据库和质量监控信息系统.积极探索教学状态数据、专家进校评估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机制。由此可见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质量控制是远程教育的永恒话题。电大随着教育环境、发展条件、发展规模的深刻变化.全面开展质量保证体系建没,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当前开放教育刻不容缓的中心工作。

中央电大葛道凯校长在2008年全国电大教学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实现广播电视大学今后若干年的健康发展.就要把确立开放教育科学的质量观和质量文化作为电大非常重要的前进方向。因此只有积极探索远程开放教育办学规律.深化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正确处理好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并形成质量监督长效机制,才能保证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2.全面建设质量保证体系在厦门电大的运行及成效

厦门电大根据中央电大有关教育质量的要求,紧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系统性、全面性、信息化、复杂性等特点,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把全面建设远程扦放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成效显著。

厦门电大全面建设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课程建设、四支队伍建设、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学习点办学系统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2.1专业课程建设专业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为重要的教学基本任务之一,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厦门电大在进行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重点抓了课程资源制作与应用、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2.1.1课程资源制作与应用多种媒体的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开放教育教学的基本特点。没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课程资源,现代远程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保证教学质量也会成为一句空话。为了做好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制作、整合和利用,提高学生个别化学习效果,保证教学质量,厦门电大制定了中长期的资源建设规划,相继出台了《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施意见》和《加强开放教育阿上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采取有效措施,定期对教师制作和应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和奖励。由于措施到位.教师都能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特别是网上教学资源,有计划地应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组织教学

2.1.2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fLeanring—CenteredInstructionalDesign)S~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日标是完成意义建构。75厦门电大经过实践探索,总结出围绕教学目标,基于网络环境和多样化资源支持,按自主学习、集中导学、多向交互、多维评价和反馈~矫正五个环节组织整个教学活动的“一标五环”主导教学模式。根据这一主导教学模式.教师按照自己所教的专业课程特点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并按计划开展教学活动一体化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要求、资源配置与使用、集中导学安排、网上交互、实践实训安排、作业布置及批改、期末练兵、实时指导等。厦门电大基于“一标五环”主导教学模式下的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为学生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全面的支持.有力地保证了远程教学质量。

2.2四支队伍建设在远程开放教育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也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由此可见,远程开放教育对教师来说要求很高,教师的基本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掌握现代远程教育的规律与特点、掌握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开展导学助学和育人的方法,还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包括: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

厦门电大根据开放教育工作的需要科学配置四支队伍.从全校教职工中选拔专业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事业心强的骨干分别担任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技术和科研等工作,并适时根据新专业的开设及学生数的增加,及时调整充实人员。在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坚持立足培养和合理引进相结合,加快高职称、高学历、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优秀毕业生选调;坚持有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各类人员接受现代远程教学、管理和教育技术的培训,提高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坚持实施岗位管理责任制,制定各类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上岗条件,要求所有人员需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持证上岗,不断优化人员队伍的结构。

2.3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开放教育是建立在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基于intemet的网络通讯技术环境下“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教师辅导和集体学习为辅”、学校通过天地人网提供全程学习支持服务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现代化的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和教学设施是电大开展远程开放教育必备的硬件条件。

厦门电大在进行现代化教学环境建设方面,投入很大。现已建有多个独立的公网IP地址,一个二级域名和多个三级域名。校本部网络平台对外具有独享15M光纤出口到公网,1O00M连接到教育城域网,100M共享到中国教育科研网。所属学习点网络通过1000M光纤连接到教育城域网,100M共享到中国教育科研网,60M共享到公网,100M到桌面。教学平台24小时为学生提供视频点播、数字图书、网上学习讨论、数字图书馆等多项服务。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了多媒体上网机房、视昕阅览室:为师生每人配置一个免费邮箱:提供了可让学生借阅的课程音像带、VCD、光盘、CAI课件、IP课件等学习资料。

2.4教学支持服务系统的建设教学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核心工作,更是实施远程开放教学的重要支撑。教学支持服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深化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的成败。厦门电大坚持“边实践、边研究、边改进”的工作思路,以教师远程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目标,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全程为教学、学习提供行之有效的支持服务。

厦门电大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师远程教学需要,提供便捷、周到、实用的支持服务、保证教学质量为目标,开展了系统化的教学支持服务工作。全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导学助学支持、教学资源支持、教学设施支持、图书资料支持等;全程为教师提供教育技术培训支持、教学资源制作设备支持、网络教学平台支持、科研经费支持等。学校系统化的教学支持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实效的多元化学习支持服务,促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信息化时代网上学习高效、方便、灵活、实用的特点,学习信心不断增强,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2.5学习点办学系统建设多级办学、分级管理、环节较多,这是电大办学的基本特点。因此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运行应具有针对性。厦门电大根据厦门区域狭小、城市人口少、下面没有分校只设电大工作站、网络畅通等特点,因地制宜,依托所属电大工作站.在全市范围内设立了思明、同安、杏林、司法局、湖里、洪文、诚毅等七个开放教育学习点.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的学习点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以满足学生就近参加集中导学活动、接受学习支持服务的需要。

学习点办学系统的设立是厦门电大开放教育的一大特色。然而,它同时又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为了保证质量管理不留死角,学校采用了“省级校一学习点”两级管理运行机制,对学习点实行“六统一”管理,即:实行统一招生管理、学管理、统一学籍管理、统一考试管理、统一提供资源、统一技术支持。学习点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教学场所、教学设施、学习支持服务、协助教学和教学管理等工作。目前厦门电大所属的各学习点办学硬件不断改善,学习支持服务水平逐年提高。现在七个学习点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导学教师配备齐全。学习点都建有百兆校园网,网络出口均共享千兆到教育科研网,与校本部连为一体;都建有自己的多媒体教室、直播课堂、双向视频系统、计算机机房等设施,已完全能满足远程教学需要。

3.全程实施质量监控在厦门电大的运行及成效

教学质量检查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措施,是规范教学和教学管理行为的重要手段。教学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员、教学设施、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教学和教学管理模式、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支持服务、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考点设置、考试组织实施和管理等。厦门电大结合中央电大的教学检查,从组织机构、制度建设、过程检查等方面人手,构建具有全程性特征的质量监控系统。

3.1组建监控机构成立厦门市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分别由分管教学的副书记和副校长挂帅,指导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质量保证工作;构筑了由开放教育学院、教学评估中心、教学系部、教育技术中心等职能部门组成的教学质量保证组织系统,全程实施教学、管理和服务等质量保证工作;聘请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校内外专家作为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督导专员,定期开展教学与管理过程的质量检查、督导和考核。

3.2完善制度建设保证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要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及其有效执行。厦门电大严格执行中央电大“五统一”的教学要求,通过制定工作制度、管理规范和操作程序等,确保教学管理落到实处。学校结合接受中央电大的教学评估、年报年检、教学检查、资源检查、巡考等工作,建立了涵盖专业开设、课程建设、教学规范、教学设施、过程管理、考试管理、学习支持服务等教学系统化的质量保证制度,形成了贯穿教学全程的检查、监督、反馈、总结、改进等质量全程监控运行机制,确保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

篇6

一、2018年重点工作总结

(一)全面落实教育设施布局规划。2018年区政府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列入政府实事,确定今明两年新区新建、迁建25所学校幼儿园。为加快学校建设进度,以新区开展“项目建设落实年”为契机,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推进和监督机制,明确新建项目时间表、路线图。今年共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及幼儿园**所,建设中小学标准化食堂**所,对 ** 所幼儿园、**所义务教育学校的供暖设备进行改造。今年我区有**所普通中小学通过**现代化学校验收,目前全区90%以上的中小学将达到**市中小学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

(二)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大国内名校管理资源或优秀管理团队引入新区办学力度。目前,已引入**师大基础教育集团,通过委托管理的方式,由山师基础教育集团选派一名齐鲁名校长带领一批在国内专业领域一流的教师团队,对**小学的办学目标、管理模式、课程规划等进行指导,组成品牌共享、资源互通的合作组织,确保把中德生态园小学打造成区域内基础教育品牌名校;与**立达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合作,引进**省教育学会专注力培养研究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原**省实验小学校长在新建石雀滩小学创办中国专注力实验学校,确保用不到三年时间,将新建石雀滩小学打造成中国独树一帜的专注力教育名牌学校。积极引入名校跨区域办学。目前,**六中、九中年底完成主体建设,明年9月份投入使用。与市实验初中、市实验小学签订了名校办分校协议,2017年9月市实验小学分校投入使用,2018年9月市实验初中分校投入使用。引入高品质社会力量、吸引教育名家或品牌学校通过民办教育机制办学。目前,北大为明教育集团已招生办学。****学校与新建**小学采取公建民营模式合作办学。全面深化城乡“1+1”联盟办学、城乡学校共同体等办学模式,促进学区内各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新学期,两所区域内名校香江路第二小学和辛安小学与两所新建小学新建凤凰岛小学和新建淮河中路小学一体办学,打造区域名校升级版。

(三)进一步提升教育内涵发展水平。2018年我区高考优生成绩继续在全市保持领先,理科700分以上全省102人,**市有14人,我区有5人,**市理科总分第一名、第二名均出自我区。文科660分以上全省52人,**市有9人,我区有3人。今年先后组织了击剑、速度轮滑、书画、戏剧朗诵、器乐、舞蹈、声乐比赛。第六届**市“唐风古韵”写字节开幕式在我区第三实验小学召开。全面推进校园足校运动,我区7支中小学足球队取得“市长杯”校园足球比赛资格,获得小学女子甲组亚军、小学女子乙组季军、小学男子甲组季军。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今年5月,开发区实验初中被确定为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现场展示学校之一,代表中国初中学校进行教学信息化应用展演,校长代表中国进行大会主旨演讲。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了我区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市“3D打印创新教育进校园活动”现场会在我区开发区实验初中举行。实施智慧教育工程,对2018年新建、改扩建的16所学校(幼儿园)高标准、一步到位进行了信息化配备。今年计划完成36处智慧校园、未来教室建设。建设了全区统一的网络办公平台,推动优质校与薄弱校的教育资源共享。加强 “互联网+课堂”信息化教育模式的构建,引进北京云校,与14所试点学校探索构建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下的管理及评价体系。职业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成绩优异,2018年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我区获得39个一等奖,72个二等奖,125个三等奖。我区承办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职组计算机辅助设计赛项。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6金9银8铜的佳绩。区职教中心、区高职校被评为市创客试点学校。

(四)全面营造平安和谐的教育发展环境。健全完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体系,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纵到底、横到边、无缝隙全覆盖的学校安全领导体系、责任体系和防控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网格化安全工作长效机制。结合机构合并和东西区学校实际情况,出台《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划片管理制度》,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领机关科室采取统筹安排、分片负责的方式直接联系全区各镇(街道)教育办、局属各学校,全面加强校园安全稳定管理。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家长、教职工的诉求,通过全面推进“开门办学”工作,面向社会公开局长信箱、局长办公电话、校(园)长办公电话,公开监督电话、教育惠民服务热线、教育行风在线QQ,开通教育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多种渠道汇集社会对教育的意见建议,出台《***教育系统干部问责办法》,采取问卷调查、电话访问、工作督查、明查暗访等有效形式,加强专项治理,工作作风和效能得到全面提升。

二、2019年工作打算

(一)注重改革创新,推进教育转型发展。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全面完成学校章程修订和校务委员会建设工作,设计并试行符合现代学校要求的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深化素质教育重点领域改革,以深化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相配套的涵盖课业负担、教学质量和学生身心健康等内容的综合绿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积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加快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机制。

(二)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争取区政府支持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的工作方案》,逐步消除薄弱学校和大班额问题。2019年计划新建、迁建中小学幼儿园14所。以现代化学校创建为契机,加快缩小区域差距,切实缩小城乡差距,着力缩小校际差距。加强对公共教育经费使用监管,建立现代学校预算管理制度。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丰富和提高教育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努力为新区常住人口提供基本均等的义务教育服务。

(三)强化统筹兼顾,推进教育协调发展。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快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围绕新区“616”产业规划,启动新一轮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布局规划;全面推进第二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优化学前教育设施布局,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扩大普惠性民办园认定范围,完善“区级统筹,区、镇(街道)共管”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吸引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提升新区公共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整合部门资源,积极推进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升级,构筑与新区经济发展和城区功能定位相匹配的终身教育体系。

(四)坚持育人为本,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依据新区未来城市定位,打造一批具有鲜明西海岸特色的“德育精品课程”。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把校园足球运动作为发展校园体育突破口,开发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体育艺术项目。优化整合课程资源,构建规范特色的课程体系,大力推广有利于主动体验、合作探究、个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化发展,探索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篇7

【关键词】高校 教学信息管理 队伍建设

教学信息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执行者。教学信息管理的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而现阶段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更是把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推到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教学信息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管理的信息建设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关键,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好坏。从培养目标的确定到教学计划的制订,从组织教师教学到学生考试,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学管理信息。因此,只有科学、规范、有序的高水平教学信息管理才能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可以说,离开了教学信息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便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教学信息管理队伍。

二、目前教学信息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信息管理队伍不稳定

由于“重教学、轻管理”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各高校对教学管理人员使用多而培养少,致使相当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尤其是具有一定知识层次或工作能力的在岗人员思想不稳定,不安心管理工作。而且,管理工作不被重视,工作繁重,报酬较低,提升职称和职务难,导致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心态不平衡。特别是教学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对人员的选拔、培训、使用、晋升等问题缺乏制度化的规定,直接影响了教学管理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

(二)教学信息管理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来源看,教学信息管理人员的来源较为复杂。由于来源复杂,学历层次、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差异就较大。同时,大部分教学信息管理人员缺乏教育学、教学管理的系统理论与方法,缺乏与教学管理相关的知识,难以满足教学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从职能层次结构看,学校教学管理队伍应分为教学决策层、落实执行层和协调监督层。只有合理分配各层的任务与职能,方能实现高效管理,但从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信息管理队伍看,却没有分得这么细,结构分层不尽合理。

(三)业务素质不够高,创新意识不强

由于学校对教学管理工作不重视,安排教学管理人员时没有注意素质要求,致使部分不了解高等教育管理基本规律和高校工作特点的人成为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很难保证;教学管理人员使用多、培养少,使不少人整天陷入事务管理和处理日常繁琐事务中,不能进行脱产进修,在职学习。

三、加强教学信息管理队伍的建设相关举措

(一)强化学习,提高教学信息管理队伍的综合素养

首先,一支高水平的教学信息管理队伍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教学信息管理人员必须坚持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和教学服务的思想,爱岗敬业、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以人为本、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

其次,一支高水平的教学信息管理队伍必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教学信息管理人员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服务者,既要懂得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等基本原理,又要掌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规律,熟悉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

第三,一支高水平的教学信息管理队伍还要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主要包括贯彻执行方针、政策、法规方面的能力;制订规划、方案、程序的能力;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指挥、监督、协调和控制的能力,以及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与各职能部门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只有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方能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效益。

第四,一支高水平的教学信息管理队伍还要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学信息管理人员,除了学习不断更新的教学管理系统,更应该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能力,创造“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机会,紧跟最新教学动态,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着眼发展,完善教学信息管理队伍的制度建设

教学信息员队伍建设的管理就是通过采取某些具体的手段和办法,设计、营造一种环境,使所有管理对象在特定的环境里,做到协调有序地进行工作、开展活动。尽管现在各校都组建了教学信息管理队伍,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但真正全面落实做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功能的还是不多。针对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教学信息管理队伍的制度建设。

1. 重视机构建设。组织机构是保证教学信息管理制度实施的先决条件,是进行教学信息收集和反馈的重要保障。要让教学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各系的第一教学责任人以及教学督导组成员一起参加到教学信息管理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中来,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并严格落实,保证制度得到有效执行以及执行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 举行隆重的聘任仪式,激发教学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荣誉感。特别是对工作在教学活动一线的人员,如学生信息员,更需如此。每年新生进校后,教务处可以组织招聘新成员的工作。在聘任仪式上,有新老信息员激昂热情的发言,有教务处领导和老师代表的祝愿和要求。其中最为隆重的是由分管教学的校长亲自颁发聘任书。当新成员接过聘书时,实际上是承担下了一份责任,起到强化他们工作责任感的功能。

3. 推行值班制度,保证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每周的周一至周五晚7: 00-9: 00,在校教学信息部办公室有一名由各系推荐的学生教学信息员值班,负责收取全校学生教学信息员交来的信息表等教学反馈意见,并将有关教学反馈信息整理后及时交相关系和教务处,便于迅速处理。

4. 建立例会制度,保障工作有序有效的开展。每次例会都要有考勤和会议记录,作为评优的依据之一。在会议上,通报一月的工作情况,相互交流经验、沟通信息,研讨下月工作的策略和实施方案。

5. 采用激励机制,调动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每学年评选一次优秀学生教学信息员,并为他们颁发奖状和奖品。通过树立、表彰先进人物,力求在教学信息员队伍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和一种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以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对教学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教学管理向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也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教学需要一流的教学管理来支撑。教学管理不仅包含先进的管理手段、管理制度和管理思想,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高职业素质的管理队伍,这就对教学信息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信息管理队伍应得到应有的重视并加强建设,学校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都应正确认识信息管理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能、任务,结合学校实际建设好这支队伍,要制定激励人心奋进的长效管理机制作保证,发挥其在稳定教学秩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师生进而推进学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总之,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学信息管理队伍是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学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确立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举措。加强高校教学信息管理队伍的建设, 必将对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服务于教学活动的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之一,高校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教学为中心,决定了教学信息管理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信息管理是高校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管理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将信息管理工作放在整个知识信息社会的大环境中提高要求,重新定位,才能确保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信息管理更高的素质要求之一,就是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当今社会,共享资源越来越多,人们之间的距离正在缩小,各个领域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且传播渗透迅速。信息管理工作应不断扩大知识面,掌握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的知识水平跟上时代的发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且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做好本职工作。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任重道远,要使学校的各项工作上层次、上水平,不仅需要专家、教授,而且需要高素质的教学管理者,结合本校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各自的岗位上创新实践,朝着管理规范化、现代化目标努力。

【参考文献】

[1]李长萍. 关于高校教学信息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5).

[2]陆静. 浅谈高校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建设.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08(3).

[3]杨佳燕. 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武汉东湖学院学报,2010(10).

篇8

2013年,全区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围绕公平和质量两大主题,通过加强和创新教育管理,进一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优质发展和均衡发展,全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和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评估,创建成为全国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优秀区和市健康促进行动达标区。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区教育“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之年,也是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区的深入推进之年。为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经研究,决定今年全区教育工作主题为“夯实教育基础,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具体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夯实教育基础,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1.夯实教育基础,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是贯彻十精神的要求。党的十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党和政府将更加关注包括教育在内的民生改善,进一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通过夯实教育基础,补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薄弱领域,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构建均衡、公平、优质、协调的教育品质,正是回应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有效工作举措。

2.夯实教育基础,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是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区的要求。国家、省、市教育规划纲要均明确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时间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最强音。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开展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正是作为推进全省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新抓手。我区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对照省教育现代化区评估指标的要求,有一些凸显矛盾和薄弱环节还需通过夯实教育基础来加以解决和加强。

3.夯实教育基础,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是适应我区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全面推进“六大战略”、全面建设“六个示范区”的战略目标,作为民生之基的教育将得到更加优先发展。区“两会”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教育更加关切。区行政中心的搬迁、全域城市化的推进,将对教育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和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提供了有利的契机。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呼唤教育以更加务实的思想和实践,在发展中解决我区教育累积的若干制约性因素,在发展中奠定真正现代化的基础,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实惠。

4.夯实教育基础,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是推进教育自身科学和谐发展的要求。目前教育自身改革发展中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方面,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后续发展受土地资源制约严重,需要加快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办好每一所学校,鼓励特色发展和多样化发展,需要加快完善教育的评价体系和督导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均衡资源配置,推进教师有序流动,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公平受教等方面需要加快完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只有夯实教育基础,才能深化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

二、夯实教育基础,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任务和措施

(一)围绕教育优先战略,加快“两个建成”步伐

1.积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计划,夯实学前教育普惠规范基础。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计划任务,加大财政投入,区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达到8%,年度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安排2000万元(不含国家补助资金)。制定《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办法》,修订《区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使用办法》,进一步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支持力度。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市级试点项目,编制学前教育布局专项规划,推进骆驼街道中心幼儿园、九龙湖镇中心幼儿园等建设,力争每个镇(街道)新建1——2所较高水平的村(社区)中心幼儿园。加快提升等级幼儿园儿童覆盖率比例,力争达到85%。开展准办园达标验收,准办园达标率达到80%以上。推进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鼓励镇(街道)创建市学前教育示范镇(街道)。制订学前教育招生意见,完善学前教育登记卡制度。通过严把入口关、加强培训考证和提高持证教师补助等举措,提高学前教师持证上岗率。

2.努力巩固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成果,夯实义务教育优教乐学基础。总结全区创建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基本经验,进一步推进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城乡、校际和人群之间的教育差异,建立比较健全的均衡保障机制,实现较高水平的均衡发展。加强薄弱领域的整改与提升,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就读问题,落实特殊学生随班就读助学体系,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进一步规范班额管理,小学、初中新招生年级班额分别控制在40人和45人以下。严格学籍管理,努力实现“零择校”。

3.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夯实普通高色示范发展基础。抓住全省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契机,推进“12341”创新项目。大力推进选修课程开发和建设,鼓励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合作开发选修课程,探索引进国内、国际精品课程,加快形成涵盖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具有本校特色的选修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改革条件保障,加强选修课程师资配备与培训,优化选课走班所需设施、设备。推进中学创建省首批特色示范学校,加快龙赛中学、蛟川书院高中部创建省特色示范高中进程,进一步探索龙赛中学分类教育特色,加强对龙赛中学教学的指导与监测。促进中学和龙赛中学教育教学合作交流。

4.不断完善服务型教育体系,夯实职业教育区域特色基础。结合区域经济特色,构建全市港口工业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汽车商务、数控操作、文化创意等专业建设。巩固提升区职教中心创建成为省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成果,继续实施适度扩招政策,加快技能型教师引进。抓住职教提升工程列入区政府2014年实事工程契机,推进职教综合楼开工建设,田径场投入使用。加强校企合作深度,新增一个实习基地和一个实训场所。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校舍租赁、整合等多种方式,加快成人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通过省标准化乡镇成校验收,力争2所成校成为市高标准示范成校。深化学习圈建设,积极推进镇(街道)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镇(街道),开展30学时培训4000人以上,通过“双证制”人口达到常住人口0.1%。迎接市、区人大对我区终身教育工作情况调研。

(二)围绕育人为本根本,推进“轻负高质”教育

1.深化“三有”、“三声”课堂建设,抓实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加强德育统领作用。加强德育文化建设,开展“中国梦”教育、“践行校训”、“弘扬孝德”等主题活动,进一步推进学生社团建设。加强网络对青少年影响的时代课题研究。加快城市(乡村)少年宫、四点钟学校等校外德育基地建设,鼓励将学生军训引入社会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继续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工作。深化“体艺2+1项目”和学校“业训”工作,开展区体艺特色示范学校认定。继续深化“三有”、“三声”课堂探索,打造有序、有趣、有效和充满笑声、掌声、辩论声的特色课堂。举办“三有”、“三声”课堂展示活动,举行全区教学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入实施“局领导推门听课”、“教育质量飞行抽测”等制度,严格执行“减负”要求,落实“减负”责任。加强教育科研,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注重教学实际问题的破解。鼓励校长进课堂,担任本专业学科教学。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抓实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推广中学“教育自觉”文化,努力培养事业精神富有的教育人才。加强师德建设,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开展查处有偿家教专项行动。出台《加强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名优教师激励机制。加快建立教师区域培养为主、有序引入为辅的人才培养体制。结合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和岗位设置改革,加强教师区域内有序流动制度建设,推出若干教师流动岗位试点。深化教师培训制度改革,保障按教师工资总额3%和日常公用经费总额10%列支教师培训经费,通过省定课程培训、校本培训、邀请优秀教师示范指导、跨校培训、弹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完成培训任务,提高培训效果。进一步加强以青年教师成长为主体的教师梯队建设,启动区青年教师起航工程,评选起航奖,实施市青年教师“曙光工程”和“卓越工程”。启动区教育管理名家培养工程和拔尖人才培养领航工程。充分发挥岗位设置、绩效改革的正能量作用,调动教师积极性。强化编制管理,加强音体美教师配备。

3.深化校园体育艺术活动,抓实“文化强校”工程。适应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时代要求,积极倡导文化强校。通过典型培养和区域整体推进,努力构建先进的物质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加快形成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大力倡导“合格+特长”、“规范+特色”的学校发展方式,发挥教体合一优势,加快培养体育艺术特色项目,加快培养一批知名度高、条件成熟的学校特色创建为特色学校。分类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加快义务段体育、艺术特色项目建设;结合普通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和省特色示范学校评比,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大力推进学校特色课程化;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三创”特色文化。结合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景观,实行学校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举办第二届区校园文化艺术节。

(三)围绕促进公平取向,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1.抓住区行政中心搬迁契机,做实教育资源配置。积极破解土地资源制约,会同区规划分局编制全区教育布局专项规划。抓住区行政中心搬迁契机,以满足城市发展、人口集聚和品位提升为要求,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和项目建设。推进逸夫小学一期、启绪小学二期、骆驼实验学校迁建、九龙湖中心学校扩建、中兴中学和古塘中学教学楼、骆驼中心学校综合楼等建设,实施职教综合楼、澥浦中心学校教学楼、澥浦中学综合楼等项目,启动新城中学(暂名)、庄市小学(暂名)、蛟川外国语小学和骆驼中心学校体育馆建设前期工作。建立局领导联系项目进展责任制度,通过人大、政协对学校布局和建设专项督查。进一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争取镇(街道)的支持,推进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改造。继续做好校安工程后续工作,定期检测抗震未达标校舍,有序推进改造工作。

2.发挥“区教学测定云服务平台”作用,做实智慧教育。巩固图书、数字、科技等投入“三个一百万”工程成效,进一步推进“书香校园”、“数字校园”、“科技校园”建设。加大图书配置力度,发挥与大学园区图书馆资源共享优势,大力推动师生读书活动。依托大学科技园区智力支持,引进“区教学测定云服务平台”,建立在省市处于领先的学业档案系统、学生学习分析系统、区域教育资源库和评价体系。加快推广电子书包、电子班牌等应用,大力推进网络远程教学系统应用。加快标准化实验室建设,鼓励学校积极创建省标准化实验室,在小学开展科技特色项目试点。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积极参加市与教育部的教育国际化合作项目,推进区中心学校、骆驼中心学校、蛟川中心学校等参加“千校结好”项目。

3.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做实教育均衡。全面贯彻落实区政府新修订的《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暂行规定》,进一步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条件,规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操作办法,科学、公平、公正、稳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招生工作,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接纳率达到85%。进一步发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专管员作用,规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办学行为,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稳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就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进一步做好帮困助学工作,加快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盖帮困助学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学业成绩后20%学生和行为有偏差学生的帮扶工作。进一步做好特殊教育工作,办好景和学校,建立区支持性资源中心,实施特教三年行动计划。

(四)围绕提高质量核心,落实“宜学”目标

1.全面推进科学质量观,落实提高质量核心目标。科学总结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抽测试点区经验,分类确定教育质量监测目标。加强义务段学生全面发展水平监测,切实提高初中升普高水平和质量,提高学生健康体质和体艺素养;加强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和创新素养水平监测,切实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和升入普通高校水平,重视高校新生体质测试;加强职业中学学生技能水平监测,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双证率”与就业率。进一步推进学校、学生、教师发展性评价,加快学校自主发展,加快建立完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师德、专业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机制。强化教育督导、营造素质教育的舆论导向和宽松的教育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2.努力建设和谐校园,落实平安校园建设目标。全区“平安校园”100%通过复查评估,90%等级幼儿园通过“平安校园”评估认定。推进第二批“食品安全示范学校”评估工作,完成全区义务段学校食堂管理改革工作,所有食堂收回承包权,大宗物资实行集中采购。加强安全管理,推广学校安全痕迹“三专管理(专人负责、专柜管理、专本记录)”新方式,建立班级安全委员制度,推广班级“安全日记”制度。强化“生命教育”理念,探索学校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根据环境变化分阶段实施消防、防溺水等主题教育。认真贯彻国务院《校车安全条例》,积极加强沟通,创造条件,进一步增加投入、优化线路、改善车况、严格制度,构建完善“专车接送、公交运行”模式,提高学生接送运力和安全运行水平。加强与有关部门协作,强化综合治理,聘请教育系统法律顾问,确保教育安全稳定发展。

(五)围绕改革创新动力,深化“三思三创”活动

1.贯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精神,做实各项改革工作。全面贯彻十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求,将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动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校制度、考试评价制度、管理体制机制等建设和改革,积极总结各类改革试点经验。深化课程改革,发挥好中学的省课程改革实验学校作用,使我区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占得先机。关注中考改革,保持义务段教育质量。总结我区承担的幼儿园标准化建设试点经验,加快推进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改革完善考试招生制度,进一步优化龙赛中学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方案。总结和提升立人中学小班化教学试点经验和水平,为全区加快小班化进程奠定基础。深入实施国家、省、市提出的教师资格认定、岗位设置、职称评定等人事制度改革。

2.深入贯彻十精神,做实党建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大力宣传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教师静心教学、潜心育人、尽心尽力做好学生成长进步的引路人。继续深化“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六大战略”,全力建设“六个示范区”目标,积极开展“连心解忧”活动,着力解决一批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维护教育系统良好形象。大力促进作风建设,为增进民利、改善民生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必须把夯实教育基础,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各校(园)领导班子要带头学习十精神,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动员组织教职工深刻领会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创先争优,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开拓创新,进一进夯实各项教育基础,重塑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篇9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坚持立德树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体目标,以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为主线,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优质均衡”的总体思路,探索和推进义务教育“学区管理制”改革,推动主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二)工作目标

结合我市教育发展实际,在主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开展“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工作,通过“优质带动薄弱,促进共同提升”的改革路径,加强科学统筹,推进体制改革,完善制度建设,创新运行模式,每个学区由“优质学校”牵头,学区内同学段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逐步实现“九个统一”(即统一管理策略、统一共享设施、师调配、统一师资培训、统一课程规划、研活动、统一组织备课、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机制),促进“学区管理制”的制度化、规范化,不断缩小区域内校际间的差距,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三)基本原则

1.协同推进原则。坚持“市级统筹,以区为主,各部门协同推进”,在全市统筹规划和整体部署下,按照义务教育实行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各区作为“学区管理制”改革的责任主体,研究制定区域内“学区管理制”改革的思路、办法和运行模式,市、区两级有关部门立足各自职能,形成联动机制,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协同推进各项工作。

2.分步实施原则。各区要结合区域教育发展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坚持试点先行,总结经验,再全面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工作,逐步形成更多学校参与的学区网络,不断提高学区管理水平。

3.特色发展原则。将推行“学区管理制”改革与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结合起来,注重优质学校文化在学区内的培植和发展,积极吸收和尊重各学校的文化特色,大力塑造学区教育品牌,力争形成具有学区特色的办学理念、管理风格和学校文化。

4.深化改革原则。进一步统筹推进学区内财务、人事、教育教学等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学校办学积极性,激发办学活力,不断探索学区管理的新方法、新模式。

5.合作共赢原则。发挥学区内优质学校的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学区内其他成员学校共同发展,实现学区内各学校的优质均衡发展。鼓励成员学校条件成熟时脱离学区,成为新的优质学校,并利用其品牌和教育资源牵头组建新的学区。

6.过程指导原则。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充分发挥国家及各地各级基础教育领域专家团队的科研力量,加强对“学区管理制”改革的过程性指导和评价,及时发现、帮助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主要任务

(一)统筹做好规划方案。自2016年起,市级将按照“统筹谋划,试点先行”的思路,指导主城区开展“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工作。主城区要根据区域教育发展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区管理制”改革三年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确定本区域“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学校,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和路线图。2016年,长安区、桥西区、新华区、裕华区等4区每区组建3-6个试点学区,高新区组建1-2个试点学区;试点一年后,根据学区运行情况和区域教育发展实际,各区进一步完善学区管理运行机制,逐步在区域内全面推开。在总结试点学区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在全市全面推开。

(二)科学合理组建学区。各区要通过深入调研论证,确定优质学校,以优质学校为牵头学校,按照以强带弱、学段一致的原则,小学吸纳2-3所学校,初中吸纳1-2所学校,合理组建紧凑型学区。除牵头学校外,学区内其他学校统称为成员学校。区域内学区的设立,由所属区教育局研究决定,报市教育局备案。各区也可结合区域教育实际,积极探索组建跨体制、跨学段学校的紧凑型、松散型等多种形式学区。

(三)完善学区管理机制。学区要突破体制壁垒,科学编制学区总章程,建立健全符合现代化学校管理要求的体制机制,推进学区规范运行。学区设总校长一名,可通过所属区教育行政部门委任、学区内民主推荐或牵头学校校长担任等方式产生,享有对学区的统一管理权,包括教育教学活动组织权、“学区管理制”改革专项经费的管理与使用权、师资调配权、校级干部考核建议权以及其他教育教学设施资源调配权等。学区内各成员学校设立执行校长,接受学区总校长的领导。学区要充分发挥优质学校品牌管理、教育教学、师资等优势,通过输出理念、管理、资源以及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教育科研、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与途径,带动成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同时鼓励学区内成员学校发挥特色优势,实现个性发展,挖掘学校内在潜力,形成学校特色品牌,避免同质化发展。

(四)统筹学区内师资调配。各区在不突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的前提下,根据学区内各学校班额、生源等情况,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并适当调整增加牵头学校教职工编制数,编制分配结果报区编制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备案。同时,适当调整增加牵头学校领导职数和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为促进学区内校际间校长、教师的交流,市、区两级设立校长、教师交流专项经费。从2016年起,各学区内交流的校长、教师,在职称评聘以及市级以上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骨干教师、特级教师评选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五)强化教师培训工作。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市“百千万”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意见(2014-2020年)》,开展“师带徒”活动,学区内每名特级教师带5名市级骨干教师,每名市级骨干教师带2名区级骨干教师,每名区级骨干教师带1-2名中青年教师。充分发挥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帮助指导青年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和开展校本研修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学区内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整体提升。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积极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推动教师线上和线下研修结合,多渠道、全方位为教师培训提供良好的训后服务。

(六)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发挥优秀教师资源的辐射、带动、指导作用,通过市、区两级“特级教师工作室”、“教研员工作坊”、“名师工作室”等平台,加强对学区内各成员学校骨干教师的传、帮、带培养,促进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要打破校际之间的壁垒,增进学区间与学区内教育教学交流,各级教研机构要根据“九统一”要求,制定专项教育、教研工作规划,在“统一组织备课、统一课程规划、统一质量监测”等方面加强指导和引领。各区教研机构要制定区域教研规划、目标,支持指导学区加强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和教学方式的研究,提高区域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各学区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完善学区内教师教研和培训制度,建立学区学科教研组,开展教师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和观摩教学等,形成教研与培训工作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学区德育工作研修、班主任工作定期交流、各类体育艺术活动开展等机制,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格局;推动学区内各学校报告厅、体育馆、运动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等教育教学设施资源的共建共享,变学校资源为学区资源。学区内各学校要联合开展校本教研,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开展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倡导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合作的教研氛围,注重总结和推广学区教研经验。

(七)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依据“市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市教育云平台”,加强中小学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网络基础环境建设,为推进“学区管理制”改革提供信息平台保障。各区要充分利用市教育云平台,共享教育理念、课程资源、管理经验等,开展网上教学互动、网上互动教研和培训,推行在线学习、在线测评和在线辅导,有条件的学校应加强智慧教室建设,开展智慧教育创新实践,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区内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需求,实现校际资源共享手段的现代化。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为推进“学区管理制”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市、区两级教育、发改、财政、编制、人社等有关部门分别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协调、支持、引导和保障“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全市成立联合工作小组,负责领导、统筹、规划、组织、督导全市“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工作,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具体负责指导推进“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各区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形成联动机制,在学区制度建设、编制调整、岗位设置、教师交流、经费投入等方面建立保障机制,保障“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二)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为推进“学区管理制”改革提供专项资金保障。从2016年起,市财政下达各区的城市教育费附加等资金,部分用于“学区管理制”改革工作,用于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等基本办学条件。同时,本着“区级为主,市级奖补”的原则,建立市、区两级“学区管理制”改革工作专项经费。市财政设立的“学区管理制”改革工作专项经费,主要对完成年度规划任务、改革效果显著的区进行奖补,用于学区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文化建设、综合实践、学生活动、质量监测、观摩评优、教育教学研究、第三方评价机构服务以及校长、教师交流交通补贴等。各区要积极筹措“学区管理制”改革工作经费,并将所需经费纳入同级政府年度预算予以保障,逐年加大对“学区管理制”改革的资金投入。

(三)强化督导评估,为推进“学区管理制”改革提供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制定“学区管理制”改革工作督导考核标准及细则,对各区实施“学区管理制”改革的情况进行督导评估,纳入对区政府教育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年度评估体系,作为全市义务教育标准化、特色化、现代化学校评估验收等各种创建活动的主要内容。各区教育督导部门负责对学区及参与学校“学区管理制”改革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工作成效作为校长任期目标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对学区及学校进行督导评估和年终考核时,以学区的基础性建设、管理运行机制、牵头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成员学校发展增值及社会满意度为核心指标,实行捆绑评估。在对学区总校长、成员学校执行校长进行考核评估时,实行双重考核,既接受学区内考核,同时接受区教育局考核,其中前者作为后者的重要依据。对在开展“学区管理制”改革中涌现出的先进区和学区、学校、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篇10

【关键词】园-企-校 高技能人才 多元化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034-02

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区位于大江东产业集聚区。随着临江园区的不断发展及新城建设的推进,传统化工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适应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2010年1月,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临江园区管委会与园区企业发起成立“园-企-校”合作平台。

纵观国内外在高技能人才方面的培养,基本具有如下特点: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以市场为导向,设置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性专业;强调学生本位、产学合作,体现灵活性和个性化等特点,但是对区域性,尤其是工业园区的化工类高技能人才多元化培养体系(包含职前职后教育)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以“园-企-校”合作为基础,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设想。

一 临江园区化工企业员工素质情况调研

本次调研抽取了26家园区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其中初中生及以下学历的员工比例达到了51.36%,高中(中专)学历的比例为26.5%,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为22.14%。可见,临江园区化工企业员工的学历层次偏低。

同时,受调研企业中普工薪资水平在2000~3000元之间的企业数量为69.3%,技工薪资水平在3000~4000元之间的企业数量为53.8%,薪资在4000元以上的企业数为30.8%。由此可见,企业中技工的薪资要远远高于普工的薪资。通过对员工职业资格证书持证率的调研发现,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员工比例不足30%。

二 临江园区化工类高技能人才“多元化”培养体系的构建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园-企-校”合作平台,以加强合作的制度建设为抓手,提出职前职后一体式多元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使企业可以通过外引适合岗位的人才、内部培养职工的形式,满足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1.制度保障,加强“园-企-校”合作机制建设

第一,政府推进,出台一系列大学生实习就业、职工素质提升等支持政策与保障制度。目前,政校之间的合作已经有了一个原则性的框架协议,但是没有将园区企业以协议方的形式纳入合作范畴,因此为促进三方的深化合作,仍需从制度层面强化。通过制定临江理事会管理制度,由政府主推,建立“园-企-校”三方的定期会议制度和信息交流渠道,解决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层面出台促进校企合作的办法和相关的劳动保障、培训补贴等政策落实,解决一系列制约合作与发展的“瓶颈”问题。

第二,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制度建设,形成良好的校企运行机制。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服务于企业所需,因此,企业层面应积极支持介入与学校合作的相关条款的拟定、执行过程中,从制度层面强化与学校的合作和交流。通过校企共同拟定出台诸如《专业组长与车间主任(科长)联系制度》等条款,有力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使培养的学生符合临江园区化工企业的岗位要求。

第三,以学校为主导,完善以“工学交替”为典型特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临江学院作为“园-企-校”合作的重要平台,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和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与临江的化工企业密切合作,培养能为临江企业服务的人才。基于此,临江学院骨干建设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积极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专业(顶岗)实习环节管理细则(试行)》等管理制度,实行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到临江园区化工类企业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对在岗学生实习情况进行综合鉴定,符合要求的学生在毕业时除发放毕业证书外,还由企业发放学历证书。

2.双师共育,创建高技能人才职前教育培养体系

第一,校企共建项目化课程。根据对临江园区化工企业的岗位调研分析,按照岗位描述、任务分析、能力定位、课程固化的过程,校企共建项目化课程。临江化工企业对分析工、工艺技术员等岗位的需求量非常大,岗位普遍要求具有化工设备操作、DCS技术使用以及化工产品分析检测等知识和技能。基于此,校企双方提出了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核心课程,共同构建基于“典型精化产品研产衔接”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同时依托岗位,重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共建《典型功能化学品小试方案实施》等优质课程。

第二,实训基地的建设。依托临江园区企业建设“厂中校”,以临江化工企业为参照建设“校中厂”。(1)在主流企业生产现场建立满足学生现场教学、顶岗实习和教师下企业锻炼、企业员工培训需要的“厂中校”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和完善《临江学院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与运行制度》,形成长效合作机制。(2)在校内建设全天候开放、实施准企业化管理,满足“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化教学实施,兼顾校内顶岗实习、社会培训、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和学生创业需要的“校中厂”实训基地,建立健全《临江学院校内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办法》等制度。

第三,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学院通过实施教师企业经历工程、开展技师培训等途径与临江园区化工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提升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聘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兼职专业负责人,与校内专业负责人一起参与专业建设;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带头人,聘请一批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打造专兼结合的优质教学团队;实践专业负责人与车间主任、教师与企业师傅的互换制。

3.三方共谋,创建高技能人才职后培养体系

第一,以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为主,多种方式共存提升员工技能水平。临江学院联合园区劳动保障站,利用已有的杭州市化工技能鉴定站、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以及强大的化工类职业资格培训师资,积极为员工提供培训与鉴定服务。另外,临江学院协助临江劳动保障站每年开展企业员工的技能比武,促进企业的技术练兵;通过校企合作设立产学研究所,员工在企业资深工程师和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技术攻关、项目研究。

第二,以双元制教学为主,多种成人教育方式并存提升员工学历水平。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较早开展“双元制”教学的高职院校之一。通过“园-企-校”合作平台,杭职院与园区百合化工、百合科莱恩、杭州电化等多家化工企业开展双元制教学的合作谈判,校企双方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和专业培养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培养方案,以“送教上门”、“岗位教学实践”等教学方式,通过三年学习,使企业员工在获得成人高职(大专)学历的同时,还获得相关职业工种三级(高级工)及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与此同时,针对临江园区中小化工企业众多的情况,开展远程教育等不同形式的成人教育。

三 结束语

临江园区化工企业通常办厂时间较长,新形势下依赖原有低层次员工向现代化工转型的压力与日俱增。临江学院作为“园-企-校”合作的平台,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承担起了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综合考量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从园区化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园-企-校”合作的制度建设,既以准员工的形式对在校生进行联合培养,又考虑员工的继续教育和技能提升,构建多元化的、一体式的培养体系,有助于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对技能型员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郭南初、陶亦亦、张义平.基于产学研平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8(12):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