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规章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1 17:5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教育规章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教育规章制度

篇1

二、组建以班主任、少先队、思品课教师为骨干力量的德育工作队伍,在校长负责的管理体制下开展工作。学校的全体教师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

三、德育处确定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并负责检查落实、督导和评估,组织好升国旗、时事教育等德育工作日常性工作,抓好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四、协助校长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建立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制度,贯彻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五、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好学生校内外德育活动,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军事培训、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六、加强德育科学研究,经常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组织必要的参观学习,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申报德育科研课题,积极参与德育教研活动,以科研为先导,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主动性。

七、积极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环境育人和服务育人,建设动态(常换常新)的“德育园地”和有感召力的“提醒语”(名人名言等)。负责校报校刊工作,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八、指导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参与听课评课,督促学科教学德育目标的落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有计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校园气氛。

九、加强对学生的校外教育工作,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参与青少年的德育工作,特别要加强学生家长、居委会、派出所、媒体等方面的联系,形成学校为中心,周边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社区教育网络。

十、认真贯彻奖惩规定,负责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优秀干部”、“文明班级”。

十一、班主任要认真贯彻《小学德育纲要》、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符合班级实际的规章制度

十二、班主任要认真培养班干部,形成强有力的班级领导核心,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

十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十四、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接待日。班主任老师要经常和家长联系,适时召开家长会,认真接待家长来访,加强育人的针对性。

十五、班主任要配合德育处开展工作,组织指导学生德育考核;组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学生干部”,积极争创文明班级。

十六、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要做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根据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德育渗透教育。

十七、思想品德课教师,担任着教学德育工作主渠道的重任,要深入研究当前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积极改进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研究性地教学,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信度和效度。

篇2

 

力,本义指力量、力气,特指动物筋肉的效能,后引申为一切事物的效能,如能力、威力等。在物理学上,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称为“力”。在哲学上,力可以定义为有助于实现目的的事物。对规律的认识有助于实现目的,是一种力。世间万物,皆有力之作用,学校教育管理之成败更是各种“力”的相互影响消长的结果。如何方能取得学校教育管理之最大之效能,发现、统筹潜于学校管理中的各种“散力”,使之准确定位,有效聚合,为唯一通途。

 

一、核心人物的思想力

 

一个学校中,校长必然是核心人物,是精神统帅,是学校灵魂的最高引路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执行总裁陈向东认为:“一个领导唯一拥有的特权就是比下属多一点可以用于思考的时间。”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总校长郑仁东曾说:“我给自己的角色定位就是做一个学校的思想者。”这些话都很有道理,思想也是一种力量,会思想更是一种能力。学校里的核心人物,目光深远,思想正确就能给学校的发展勾画美好的前景,确定正确的战略意图,指定明确的前进目标,引领自己的员工不折不挠地一路前行。学校的思想者,更会在学校精神气质上烙刻鲜明的个人色彩,在学校历史发展的轨迹中留下自己曾经践行的足迹。

 

色彩美否,足迹深否,往往取决于核心人物思想力之强弱与正误。因此,作为校长——学校的核心人物必须学会科学思想,还要懂得表现自己的思想,让所有员工都明确自己的意图。我接触过的一位名校校长曾说:“学校的大小事务,我只是过问,却绝少插手。但一年中我却必须为全校教职员工做几场有关我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报告,只有这样,他们所操办的所有事务才能围绕着学校的办学目标,奔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二、领导层面的决策力

 

学校的领导不仅仅只有一个校长,一般情况下存在由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工会主席等人组成的领导层。在校长提供思想的前提下,学校领导层面的相关人员还应该就校长之所思所想进行科学论证,正确决策,同时不能仅由校长一人进行有限的思想,必须为校长之思想拓宽思路,补充修正。管理学上的很多失败经验就是因为整个领导层面决策力的退化和丧失而使团队成为“一言堂”。“一言堂”的结果往往就会导致核心人物的私心孽欲不断膨胀而无法得到有效约束,把整个集体和团队想当然地当成个人私产,可以为所欲为。

 

领导层内的每一个个体都必须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学校的任何决策自己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之承担后果。而后果之优劣,自然又依赖于决策前领导层的成员对自己所拥有的决策能力的正确运用。我们看过很多案例,在决策之时,领导层中的某些人大脑基本上不动,或是人云亦云,或是沉默为金,把自己的决策能力和责任束之高阁,某些人则大脑乱动,无论对否,一律反对,把对台戏唱得风生水起。但是,责任总是责任,当错误的决策产生错误的后果时,无论你是附合者和悖意者,作为领导层面的成员,都难以逃脱制度的惩罚。因此,当你进入一个领导层后,对决策力运用的学习和养成就成了一门必修课。

 

三、中层干部的执行力

 

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达到预期目标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工作中把战略、规划转化为效益和成果的关键。而关键中的关键则是选择具有强大执行力的人,并把他们放在最适合的位置上。体现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就是中层干部的配备。

 

一个称职的中层干部应该具备这么几个要素:首要的是不折不扣执行决策的信念。只有凭持这种信念,才能最大限度地将核心人物的思想和领导层面的决策坚持贯彻下去。其次要有灵活融通的执行能力。领导层的每一项决策在现实工作中总会经受各种各样考验,如果思想僵化,只知一意孤行就会无限制地扩大困难和阻碍,而融通的态度、灵活的方式却能保证决策有效地执行下去。再次应该有重新修正决策细节的能力。领导层提供的决策往往只是一个大框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总难免会暴露出一些设计时的欠缺,因而以总目标不变为原则不断根据实际变化而修正工作细节就显得格外重要。这种修正能力也体现出了中层干部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也是构成执行力的重要成分。最后应该具备上传下达的人际沟通本领。任何决策都不只对领导个人负责,决策执行的后果决定了学校中每个成员的声誉和生存空间,中层干部在严格执行中也应该让学校每一个成员,至少是相关岗位的人员都明确其执行决策的重要性。

 

四、团队成员的凝聚力

 

我们常在一些学校看到这么一句话:“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关于“家”,我想每个人都懂得,家并不是一间固定的房子,也不是一笔庞大的金钱,更不是三五个人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浓浓的亲情。“有亲人的地方就是家”。如果每个教职员工都对学校产生了深厚的情感,那么,做到“爱校如家”四个字也就并不那么困难。爱校如家,显性的表现就是每个成员对学校这个集体的凝聚力。

 

陈向东在《做最好的团队》一书中说:“要打动别人,就得先打动自己;要打动自己,就得先让自己有所担当;要让自己有所担当,就得记住做任何事情不仅仅是为别人做,也是在为自己做,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完美,更有韧性,更有魅力,更有责任意识,更值得信赖,进而就会打动人心,赢得尊重,变得更加开心。”这种打动、担当实际上就是一种团队成员对集体凝聚力的体现。然而,凝聚力决不会凭空而降,它有个蕴萌、激发、爆发、内华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完整体现往往又以核心人物强大的人格魅力、领导层面的正确决策能力、集体生活中的归属感召力、预期个人收益的期望指数等共同构成的向心力为触发点和终结点。当凝聚力内华为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工作处事之准则后,他们必然会快乐地工作,幸福地生活。

 

五、规章制度的规矩力

 

学校管理工作应该体现出一种科学的操作过程,而不应该是带主观色彩的“操纵”过程。“操纵”者往往基于个人情感的好恶、对利益分配的私念等因素而使管理过程、管理结果随心所欲化,操作者则严格依据预先设定的科学方案,对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按正确的流程运作,并在完成管理事项后,能够以公平、公正为标准去保证成果和利益的分配。所以,古人称:“无规矩不成方圆。”就是对规章制度所体现的规矩力最好的解读。当所有人都按规矩来办事时,就会形成一股强大力量。

 

许多学校从弱劣走向成功,就是在转化过程中懂得了运用规章制度所产生的规矩力,通过各种方式教化每个人都以最为严肃的态度对待规章制度并达成共识,严格遵守。而许多学校从辉煌坠入颓废,往往也正是因为漠视规章制度中所蕴藏的规矩力的后果。特别需要警醒的是,对规章制度的规矩力之破坏,往往就是那些规矩的制定者和维护者。当成功的光芒迷离了双眼时,规章制度就可能不再是成功者的守护神,反而成为他们贪恋更大成功或挥霍成功的绊脚石。于是,规章制度就仅仅只是用来约束别人了。这种对别人的约束绝不可能持久,规矩的制订者和维护者对规矩的破坏终究会败露,于是所有人的都会开始由悄悄然地破坏再到公然地践踏原先的规章制度啦,于是,当成功被全部挥霍殆尽后,当规章制度已完全褪色后,大厦的崩蹋就在所难免了。

 

六、校园文化的情感力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种陶冶和启迪就是一种情感的力量,可以称之为“情感力”。校园文化所产生的情感力主要体现在师生员工,特别是学生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认同。当学生以自己为“某校学子”而自豪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维护学校的荣誉和形象,这种主动性总能表露于他们言行的每一个方面,比如最直接的就是在学习中能够积极要求上进,在活动中能够严守学校规章制度,在行为中努力做到尊师重教,用实际的行动和优异的成绩证明学校的可敬可爱。反之,如果学生不理解、不接受校园文化,排斥学校的精神养育,则也会用自己的言行否定学校的形象。由于学生曾身潜校园实地而后现身说法,并形成舆情,这种负面情资往往就会对学校的形象造成众口铄金般的巨大杀伤力。

 

从这个角度看,校园文化建设之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但在学校管理工作的现实中,我们却不难看到,很多学校并没有注意到这种重要性。有些学校,就此工作而言,仅仅只是停留在规划、计划等文字材料上,得过且过,少有实际行动,还有一些学校,不但连一般的教职员工不知何谓“校园文化”,连作为核心人物的校长也不知此为何物,当然就更无从谈起校园文化之建设和发挥校园文化的情感力了。校园文化是一种真正的软实力,是一种延续学校历史生命的驱动力。

 

七、教育资源的融合力

 

学校教育是大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学校教育取得成功,离不开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协作。因此,紧闭校门办教育是绝对不可取,更是不可行的。对于担负最大教育职责的学校来说,除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管理外,还必须在合法守规的前提下利用一切能够为学校教育所利用,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来自校园内外的教育资源,这就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教育资源融合力的问题,它是一种管理的艺术,是一种管理工作中巧实力的运用。

 

这里我们以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为例着重谈一下如何将校外的有效教育资源融合为学校的教育力量,在这方面,他们确实挥洒得淋漓尽致。以家长委员会为组织形式,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学生家长之力量,为学校添置了大量的教育硬件设置,解了学校教育工作中的许多燃眉之急。发挥不同家长的能力特长,给予法律顾问、体育顾问、艺术顾问等名头,让他们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无私奉献,为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保驾护航、出谋划策、添砖加瓦,助学校取得更多、更高的荣誉。洞开校门热情邀请家长,让他们深入校园现场,与领导、教师和孩子们做最真诚直接的交流。无碍化的沟通容易达成共识,化解了许多家校沟通中的误识,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一些教育改革得以顺利进行。此外,求是教育集团还有效融合社区的教育资源,以假日小队、社会考察、警民协作等不同形式为平台,让一切能为教育之健康发展而服务的力量都走进校园,让教师走出校园做一切能为教育服务的工作,效果显著。

 

八、教育业绩的影响力

 

学校教育管理者应认真努力地做好影响力的创建、宣教、反馈、分析、重建等每个细节。第一步是创建。先要对学校里的全面资情做疏理,查漏亦补缺,扬长不避短。寻找学校存在的亮点,分门别类,为后续宣教工作做准备,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研究解决问题之道法,保证今后不再出现类似对学校有负面影响力的情况。第二步是宣教。之所以称宣教而不称宣传,就是因为这一步又分两面。宣,针对校门之外,对家长,对社会而言,让他们了解学校存在的各种亮点,明白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优势。教,针对校门之内,对学生,对教职员工而言,特别是对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他们热爱学校的情感,为学校而自豪。俗话说,酒香还要勤吆喝。很多学校基于一种惰性,很不乐意做这样的工作,白白浪费了这种扩大学校影响力的资源,实在可惜。第三步是反馈。反馈侧重于了解来自各方面对先前宣教的态度,倾听人们对学校今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海纳百川,只因大海能低下身姿。学校的影响力来自老百姓的口碑,当然必须聆听他们对教育需求的最真切的声音。第四步是分析。既分析所收集之反馈信息,又分析各种反馈信息中反映出的教育需求,还在于根据社会对教育的实际需求制订进一步提高正面影响力的发展方案。最后一步是重建,也是下一轮创造影响力的开始。如此往复,在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非名校也将必定成为名校。

 

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门非常艺术的关于发现“力”、用好“力”的科学。只有充分认识到存在于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各种“力”,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辉煌。

篇3

一、艺术学校开展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学校作为培养和塑造人才的重要场所,学校的管理观念不仅会影响学校的管理水平,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生未来的发展,尤其是艺术学校,注重培养艺术类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难免会疏忽,从而导致学校教育管理效率难以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学校必须充分转变自身管理理念,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以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估制度保障艺术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进步。学校的管理观念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管理水平,艺术学校转变学校管理观念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管理与学校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学校管理观念和管理水平落后,学校也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引进新的管理方法与管理理念,使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能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保障艺术专业学生能够在这种新的管理环境下不断提升自我,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艺术学校学生特点分析

(一)文化课的知识比较薄弱

由于学习艺术的学生将大量的时间都花在艺术方面,例如:艺术专业的学生,他们为了能够顺利的进入大学学习而采取突击式的学习,学生入校时的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比如有的学生从几岁起就开始学习音乐,有的同学加入高中后才开始学习,还有一些则是为了应付高考而突击学习,没有得到较为系统的知识学习,从而导致他们的文化知识比较薄弱;除此之外,有的学生在初高中阶段评估自己的成绩难以进入大学,因此他们就开始寻找新的路径,学习艺术就是其中的一种选择,由此他们把大量的精力与时间都用在艺术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上,由此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减少,所以文化知识水平的薄弱就不可避免了。

(二)家庭条件较好,易自我膨胀

众所周知,艺术专业的学习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金钱与时间,如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需要购买专业的乐器、请专业的教师进行辅导,这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尤其是进入大学之后,艺术学校的学费也比其它专业所需要的学费高,这些都需要家庭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才能够实现的。此外,许多学生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他们受到家庭每个成员的关心甚至是宠溺,从而使得他们在性格方面逐渐地养成任性、自我以及骄傲等,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经常表现出一切特立独行、团队合作精神较差,从而使他们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出现一定的障碍。

(三)思想开放,集体主义观念较弱

许多艺术学校的学生追求个性化,突出自己的能力,尤其是主修流行音乐的学生,他们十分推崇西方文化,如在自己的打扮方面,模仿许多的嬉皮士的穿衣风格,此外在教学模式方面也比较的注重个体水平与能力,他们不关心国际国家大事,对集体的活动也是置之不理,在学习方面比较懒散,经常迟到、旷课、早退以及夜不归宿等,许多学生为了兼职在没有得到学校允许的情况下而随意地外出,这就导致学生忽视对文化课的学习,由此而带来厌学的情绪,因此,加强对艺术学校学生的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方面也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艺术学校教育管理现状

艺术学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师资力量的问题。在教学方面,师资力量的强弱程度对于教学质量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是教学质量的主要保障。在艺术学校教学中,对于教师水平的要求极大,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其实践技能也要加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相关问题教师能及时的进行处理,然而许多艺术院校的教师本身理论知识不够全面,实践技能有待提高,从而导致教学效率难以提升,因此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学校部门必须加强对教师素质水平的管理,对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对于专业素质较低的教师可开展教研培训,以此促进教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促进艺术学校教育管理的有效策略

综上,笔者对艺术学校教育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中发现诸多问题,为了促进艺术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学校必须加强管理力度,对学校管理规章制度予以完善、对艺术学校课程管理制度不断健全、采取先进办学理念,其次还应对艺术学校学生加强管理,对学生文化素质进行强化,建立合理的教学管理评估制度,从这些方面来实施,为艺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建立完善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学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所以,作为学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管理制度的建立。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艺术学校必须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通过建立完善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能够对学校管理人员和教职工的日常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约束,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通过对教师的整体考核,能够规范教师的言行和职业操守,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因此,学校应转变传统管理观念,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二)完善艺术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教学是学校的主要任务,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学校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方针,遵循普及与提高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因而,课程管理也是学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学校课程的安排与管理直接关系到各项教学活动能否正常开展,还会影响到教师教学的效果。所以,学校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艺术学校课程的安排与管理,以先进教学管理理念作为指导思想,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对各项课程的教学进行优化搭配,充分发挥出各项教学的优势和作用,提高学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校的发展,提升学校的综合水平。

(三)与时俱进,引进先进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航标,学习的办学理念会影响学校的发展方向,所以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有效提高艺术学校管理的效率,就必须以先进办学理念作为指导,在此基础上开展学校的管理工作。先进的办学理念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保障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正常进行,还有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由于受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部分学校校长的办学理念缺乏先进性和科学性,必然会对学校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质量。随着近年来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很多艺术学校已经意识到了转变学校管理观念的重要性,都开始尝试根据学校发展状况建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在这些办学理念中,其中比较出名的有:以德治校、科研兴校以及质量强校等,从这些办学理念来看,各有侧重点,有的学校是以德育为重点,有的学校是以教学质量、教学科研等为重点。所以,办学理念的确定首先应是科学的、先进的,其次是根据学校的发展历史、学校师资力量、学校发展状况等来确定,保障办学理念符合学校的发展需要。学校在确定办学理念时,还可从人文性的角度出发,选择如关爱孩子之类比较人性化的办学理念,重视学生的发展,以适应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推进学校的发展进步。

(四)加强对艺术学校学生的管理

在对艺术学校学生进行管理时,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课堂中融入许多新鲜的元素,从而改变学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观念。在各种思潮高涨的时代,而艺术专业学生的开放性思想对这些思潮认识不深入,从而使得他们容易受到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影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专业的教师给学生进行梳理有关的知识,如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等,这些理论在他们看来是空洞的,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要以学生生活中的事例相结合,然后组织有趣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结合艺术专业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加以理解与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如举办一些社团活动、歌咏比赛、舞蹈大赛、个人的演唱会等,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得到自我展示的舞台,同时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五)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完善管理模式

由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整体上的文化基础都偏低,使得他们在大学中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可以为学生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如辩论赛与诗歌朗诵比赛、观看文化相关的影视资料、邀请学者开展讲座活动以及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等,一方面,能够满足音乐学生表现自我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组织这些活动,能够将文化知识的学习融于活动中,从而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获得思想教育的知识,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在高校的管理中,需要改变单一的模式,在班级方面的管理,高校需要给班级派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与生活教师,他们在学生的工作中各司其职,共同关心与爱护学生,使得学生在人文关怀中获得良好的生活与成长。此外,教师还要与学生以及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地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的情况,以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健康的成长。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认识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促进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六)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评估制度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综合素养会影响到学校的综合实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进步,所以对教师进行考核与管理也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艺术学校应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估体系,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成果以及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考评,了解每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和作用,对教师的考评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通过合理的教学评估不仅能够更有力地说服他人,挖掘学校优秀教学人才,还能吸引高水平人才投入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来,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另外,对学校教学人员应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做到赏罚分明,对于在学校工作中积极认真且不断在提升完善自己的人员应对给予鼓励与奖励,对于不负责任和敷衍了事的人员应进行批评和惩罚,更好地留住学校优秀人才。

五、结束语

综上,笔者对艺术学校教育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提高,为了促进艺术学校的全面发展,学校部门必须加大对艺术学校教育的管理力度,通过对学校管理规章制度予以完善、对艺术学校课程管理制度不断健全、采取先进办学理念,对艺术学校学生加强管理,对学生文化素质进行强化,建立合理的教学管理评估制度,等方面来展现管理工作,以此促进艺术学校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作者:邓丽萍 单位: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王羽.可贵的探索精神可行的管理模式———沈阳民族艺术学校管理模式解读[J].沈阳干部学刊,2012,(01):49-50.

[2]水远璇.论学校管理中激励的艺术[J].教学与管理,2014,(24):44-46.

[3]高畅.论艺术教育管理在学校综合素质教育中的发展意义[J].音乐生活,2013,(05):74-76.

[4]陈绍勋.浅谈学校管理的艺术[J].科学咨询,2013,(06):6-7.

[5]韩博.浅谈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管理[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04):47-49.

[6]刘肇俊.浅谈学校校长管理的艺术[J].品牌,2014,(06):222+224.

[7]刘莉.艺术类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05):82-84+93.

篇4

【关键词】教育方法;班主任;制度完善;正确决策

保障日常校园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前提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化,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校风学风的建设。近年来,随着技工学校对学生数量需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技工学校学生存在着年龄差距大、个人素质素养良莠不齐的情况,对于开展技工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而言也提出了不小的考验。针对这样的问题,本文探究技工学校管理工作应该如何在校园中开展起来。

1 班主任的重要性

学生的正常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一个好带头人的作用,班主任的重要性在技工学校中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各式各样的学生,只有充满爱心,富有感情,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才能胜任这样的角色。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与壮大是更好地开展技工学校校园管理工作的前提。学校需要更多的优秀老师加入到班主任的队伍中来,为学生们作出正确的引导,拉近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给予学生们最大的帮助,这有利于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同时也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与进行。

2 学生干部的重要性

(1)如果说学校是一个大集体,那么每个班级就是一个小集体,大集体需要有各项完善的制度来帮助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小集体也需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保证班级的日常稳定,班委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想要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班级内部工作,充分调动全员积极性从而圆满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班委会的存在意义重大。例如在进行学校的一些班级评比活动时,班委会可以组织同学进行磋商,如何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畅所欲言的氛围中不单单开放了学生们的思维,培养了学生们处理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共同协作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及荣誉感,一举多得。

(2)学生干部毕竟由于年龄,经验等诸多问题存在着不足,校方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当给予学生以正确的,积极的帮助,开展日常培训工作,在肯定学生干部在日常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积极,有效的成绩进行鼓励与表扬,必要时可以进行物质奖励,而对于工作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也应当及时进行指点与帮助,这样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教师在工作中的负担能够有更多精力应对其他问题。

(3)在班委会的基础上,学校方面还可以组织学生会,将一个班级一个班级的小整体融合凝聚成一个大整体,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选举方法,由每个班级的拔尖学生进行竞聘,校领导在认真听取每个学生的述职发言后,合理的讨论与协商来任命学生会相关主席、副主席和下属各个部门的人选及人数,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同时,放手大胆的让学生们自行开展相应的日常工作。学生们也应当定期的将相关活动及内部管理情况向上级领导反映,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相关素质,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在工作开展中一些不足之处老师及学校领导应及时的提出意见进行正确引导,避免学生犯错。

3 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及相关决策重要性

(1)技工学校对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从办学起应该就是存在着的,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工作的不断进步,很多规章制度已然不再使用与现在的环境与形式了,在相应规章制度方面应当及时更新,以适应当下环境,更好的为校园工作开展提供支持。而面对一些已有的规章制度应该坚决贯彻执行,通过开展相关规章制度讲授的课程,开展一些利于规章制度推动的活动,让学生们可以更好的掌握,理解规章制度的内容及重要性。

(2)学管领导应该做出正确、客观的决策。首先要正确的领会上级领导的意图,切合学校工作与上级指示的侧重点,找准机遇;其次要正确的领会校级领导的意图,掌控全局,在工作上达成统一、共识;最后需要正确的领会老师和学生的意图,以人为本,结合实情,推动发展。科研、创新、人本三种意识也是在决策时不可缺少的。所谓科研意识,就是学管领导需要在教育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广泛收集相关信息,通过科研的方法推进工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取决于领导科研素质的高低。所谓创新意识,指的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管理者对于自己的管理方法要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提高,思维的开阔与创新可以更好的提升学校整体教育管理的水平。所谓的人本意识是学校管理之重,在强调情感交流,积极性调动的同时注重目标管理,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激励,信任上的激励和榜样方面的激励来保证学生工作的效率最大化。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将心比心的对学生进行疏导,传统的对于犯错学生严惩不贷的方式显然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犯了错不可怕,我们应当用正确的方式告诉学生为什么会犯错,今后如何避免犯错,安抚学生内心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同时也极大的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

与此同时,在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将评价结果公开公正,增强可比性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定位,在评价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突出教育的主题,在评价上实行多元化、全方位的管理,注重结果的同时不忽视过程,不断在评价过程中提高、完善。

4 总结

技工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相对复杂且过程繁琐的工作,与学校的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这也强调了学校方面必须对管理工作加以重视,在此基础上,各项制度不断的完善及实施,一定可以让技工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杨静.试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新思路[J].天津电大学报,2008(01).

[2]刘茂芳.创新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思路和方法[J].成才之路,2011(26).

[3]石彩华.探索高职班主任的工作方式与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08(28).

篇5

【关键词】初中 教务管理 教学

教务管理是变动态为静态形成比较稳定的一种管理方式。常规是把学校大量的反复出现的日常管理事务,按其各自内在规律而制定出都必须遵循的规定和规则,成为正常状态下,相对稳定的工作准则和行为规范,以保证正常的工作秩序。常规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条令性的形式;另一种是人们约定俗成性的惯例。运用这些常规,约束人们的工作行为、程序、纪律,达到制度化、规范化,使学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行教务管理有利于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发挥各职能部门和具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使管理者得以从日常繁琐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以便集中精力,研究解决学校的重大问题。

一、初中教务管理的作用

教务管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谋作用

教务处主要通过教务管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进度、质量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主动向主管校长汇报,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建议,供校长作出决策的参考[1]。

(二)调度作用

教务处根据学校对教育、教学工作整体计划决策的要求,行使教育教学工作监督、检查、调节、控制的管理职能,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能沿着预定的轨道顺利地向目标前进。

(三)服务作用

所谓服务作用,就是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规律的要求,把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尽可能最优化地组织起来.使它们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取得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初中教学管理工作的现状

1.根据“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及时学习和了解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和国家经济建设的新形势,掌握社会对初中培养人才的需求特点,从初中的实际情况出发,吸取国内外基础教育的先进经验,认真研究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诸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调整的最佳方案,勇于创新,大力加强和深化教学改革[2]。

2.从教学过程的实际出发,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指导思想是否符合教学规律和教育目标的要求,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纠正,帮助教学人员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点。初中教学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教学实际,研究和掌握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把握教师的教学思想,看其是否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是否符合初中教育培养目标,防止用陈旧传统的教学思想指导和处理初中教育的教学问题。在Et常教学活动中,教学管理人员要坚持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和科研等方面的关系,努力把学校办好[2]。

3.根据教学规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上级要求及初中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教学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各项教学工作的具体计划并认真贯彻落实,从而稳定教学秩序,优化教学环境,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要建立与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学管理人员必须遵循各项教学工作管理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对教学工作统筹计划,适当安排,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各种教学活动有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协调进行[3]。

三、新形势下初中教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1.注意新、老教师搭配,发挥骨干教师作用

安排教师工作时要着眼于全局,着眼于提高教育质量。在各个年级中,骨干教师要均衡使用,经验较多的和经验尚少的教师,业务水平较高的和业务水平较低的教师,老年、中年和青年教师,以至男、女教师都应有个合理的搭配。组成一个比较理想的协作结构,使各个年级的教育、教学力量有个大体上的均衡配备,创造以老带新、以高襻低的办作局面,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不宜把骨干教师都集中到少数重点班,而不顾多数普通班的教学质量。

2.加强初中规章制度的实施

初中教务管理规章制度的实施必须加强宣传。学校制定颁布的每一项教务管理规章制度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广为宣传,必要时可组织专题学习,使教务管理规章制度为师生员工所知晓。执行教务管理规章制度是指学校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规章制度实行有效管理。这首先要求学校在制定颁布教务管理规章制度时必须明确执法部门;其次要求严格执法,执法部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规章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及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对各种违反教务管理规章制度的事件予以认真处理。否则,即使学校教务管理规章制度相当健全,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法制化管理[4]。

3.完善初中教务管理规章制度的监督

初中主要通过监察部门和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对教务管理规章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褒扬模范遵守者,批评执行不力者,惩处严重违反者,以保证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师生员工是教务管理规章制度监督的主体。他们可以个人名义,也可以通过职代会、学代会及其他群众团体对教务管理规章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

结论

总之,初中教务管理规章制度具有师生都必须遵守的性质,由学校行政约束力来保证其实施;它规定了学校事务参与者的权利、义务以及违反规章应给予的处罚,以达到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慧珍. 信息技术在教务管理中的应用[J]. 现代营销(学苑版),2015,06:33.

[2]尹成梅. 异地办学初期的教学管理瓶颈及应对[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0:91-92.

篇6

关键词:校长 引领 学校 教育价值观 转变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C-0027-01

一位校长,就是一所学校。因为一位校长的教育思想,影响着学校发展的理念、方向、策略、途径等,影响学校文化的形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动的领导。”教育思想是关于教育的理论观点,关于教育过程一系列的看法。其中,教育价值观问题是教育思想中的核心问题,它决定学校教育追求教育的什么功效,是对教育功效的评价的标准问题。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价值观的领导。

一、教育价值观的认识

学校教育价值观是指学校中全体人员对整个学校的核心价值或基础价值的看法或观念,对其他的教育观念(如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与其他的教育观念一起规范着、指导着并调节着全校师生的教育行为。学校教育价值观是师生在学校中一切行动的指南与规范。

二、当下我国学校教育价值观的现状与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很大的变化。教育领域存在于社会发展之中,改革开放对教育领域同样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深远影响。特别是“工业化”“标准化”的概念对教育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随之,产生了“功利化教育”,人们对 “按分数给学生排名”“满堂灌教育”“分数第一”“超前学习”等现象,趋之若鹜;还有就是人们被一些传统思想蒙蔽了双眼,“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等。我们细细分析这些现象或做法,主要错误就在于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违背实事求是、因材施教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其本质是违背了符合“人”、尊重“人”的教育价值观。这样的教育必定要失败的,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产品必定扭曲、畸形,必定被社会淘汰。

三、校长引领教育价值观转变的策略与方法

(一)组织引领

校长要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可以在学校层面可以按照岗位、年龄、学科、群体、性别等属性组建的不同形式的团体。校长是这些团体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将全面负责这些团体的组织管理工作,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成才观,都有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每一个家长都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荣誉观,让每一个家长都掌握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二)制度引领

学校制度的引领可以说是诸多引领渠道和方法中效果最为直接和明显的,制度引领成功与否,关键是制度是否科学、民主和落到实处。在制定学校规章制度时,应该确保学校制度的科学性,要把学校的教育价值观融入到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中,要充分体现学校制度内涵的丰富性、前瞻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校长要引领教师参与到学校制度建设中去,要得到他们的认可,让他们感受到这些制度是引领和促进他们专业成长的需要;校长要建立广泛的沟通渠道,如信箱、邮箱、博客、QQ群、微信平台,让全体教师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的教育价值观上来,共同为学校的美好愿景贡献力量。

(三)文化引领

学校的文化不仅对学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教师的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也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搭建高品位的文化平台工作中,校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要创设符合学校教育价值观的精神文化,全方位梳理、重塑和解读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精神、校训、“三风”等文化元素,最好结集出版,供全校师生共同学习。二要创设符合学校教育价值观的环境文化,让学校的每一个石头、每一面墙、每个楼梯口、每一棵树、每一朵花都蕴涵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元素,让师生时时刻刻都置身学校教育价值观的氛围中。三要创设符合学校教育价值观的活动文化,在学校的每次教育活动中,都要把学校的教育价值观融入细节,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校教育价值观。

(四)自身引领

自身引领是最有说服力的。第一,校长要做到政治上过硬。作为校长要模范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模范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科学设计学校发展规划,做到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大公无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凝聚人心,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第二,业务上过硬。要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要深入教育教学一线,了解师生的教学、学习和生活需求,为师生办好事,干实事,解难事。第三,发展上示范。要做学习上的示范,通过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素养,强化业务能力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名教师、名校长、教育家”。

(五)专家引领

作为一名智慧型的校长要善于“借智”,即善于借助外来专家的智慧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可以邀请专家来校做讲座或做示范,“手把手”地引领教师转变教育价值观,提升教育价值观,让教师“零距离”接触大师和专家,分享研究成果,实践教育理论。

篇7

【关键词】家校合作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家校合作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小学家校合作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本文从学校、教师、家长等三个层面分析目前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根据当前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应对措施,切实调动家长和教师的积极性,形成教育合力。

一、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

1.对家校合作的研究不够深入。学校管理者对于家校合作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没能形成由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

2.对家长的培训不够全面。学校缺乏对家长进行全面培训和指导,使家长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权力和义务,缺乏主动性。

3.对教师的指导不够细致。许多教师误认为家校合作是搞形式、加重负担,学校没有及时解决存在问题,没有做好对教师的动员和指引,导致家校合作活动形式僵硬。

4.工作制度不够规范。教育主管部门对家校合作工作缺乏监管,没有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家校合作的活动内容、参与程度、沟通情况等进行指导。

5.家校沟通渠道不够畅通。学校大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进行家校沟通,没有把家长作为教育决策的自愿参与者,家校合作只停留在最简单最初级的层面。

(二)教师层面

1.缺乏对学生成长的全面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点和与家长联系的重点往往都是学生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健康成长的关心。

2.缺乏对突发事件的沟通方法。对于孩子出现严重问题等突发事件不能及时主动地与家长沟通,错过对学生教育和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最佳时机。

(三)家长层面

1.参与家校合作活动不积极。部分家长参加学校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但觉得目前的家校活动不能满足对子女教育的需要,希望学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2.对权利和义务认识不明确。有的家长不清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地位是平等的,没弄清自己的权力和义务,以为家长参与只能服从学校需要。

3.家长认识上的误区。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只负责给孩子做好物质保障,教育是学校教师的事;有的只关心孩子智育发展而漠视德育发展;有的因文化程度不高不敢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

二、家校合作的应对措施

(一)教育行政部门方面

1.成立专业研究机构。借鉴国外经验,成立专业研究机构,对学校教师、家长参与的方式、程度等进行可行性论证,形成有效方案、实施计划并及时总结归纳家校合作的经验和不足。

2.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设立专门的机构监督和管理家校合作工作,切实保障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权利。

3.设立专门的教育课程。教育的主管单位开设专门的课程,对教师开展家校活动的相关培训,宣传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使教师了解家长应有的教育权利,与家长成为合作伙伴。

(二)学校方面

1.加强教育实践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聘请专业科研机构的专家参与指导,组织教育专业人员结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实践研究。

2.建立健全家校合作制度。明文规定学校、教师、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建立监管机构,保障家校工作的有效推进。

3.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学校给予正确指导,引导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随时与教师联系,让教师与家长成为合作伙伴。

4.强化对家长的培训。通过亲职教育、课程培训计划等,使父母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孩子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以便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三)家庭方面

1.明确参与的权利与义务。家长明确自己的权力与义务,克服心理障碍,把学校教育当成自己的事,成为学校的合作者。

2.提高参与的主动性。在家校合作活动中了解学校教育现状,获取学生教育的信息,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向学校建言献策,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3.努力提升个人素质。家长应加强教育方式方法的学习,提高教育能力,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育和引导孩子。

【参考文献】

[1] 马忠虎. 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6.

[2] 张希希. 美国“家长参与教育”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1996,5.

[3] 岳瑛. 教师与家长的合作[J]. 班主任之友,2002,(2):14-15.

[4] 周显著. 家校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广西教育:2004:16.

篇8

关键词:和谐校园;制度文化;服务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

一、建章立制,倡导和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和谐校园”制度先行,用制度的力量来规范、引导、凝聚师生的行为和情感,是奠定和谐校园的制度基础。近年来,清溪初中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职称晋升推荐方案》《教师外出学习制度》《教育教学奖励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分类管理;组织执行对象们学习交流,让制度“隐于心、显于行”。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评议制度,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借助各种途径如“家长会、校讯通”等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形成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齐抓共管的态势,不断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最终实现由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运用规章制度管理的转变。全校师生员工的一切活动,有凭可依,有章可循。实现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和民主化校园管理的统一,这也为一所科学规范、民主和谐的现代化校园的建成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强化服务意识,营造和谐

该校落实在行动上,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充分整合现有各级各类组织的力量和资源,定期组织教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迎新年掼蛋比赛”“庆元旦女教师跳绳比赛”“三八妇女节K歌比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比赛”等,鼓励并资助教师积极参加县内外教学大奖赛、课题研究、个人研修等促进专业成长的活动。这些文体活动、教研活动的顺利实施,让教师增进彼此了解,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了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培育主题文化,彰显和谐

一所学校,基业长青的奥秘是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最高境界。因此,校园文化创建独特风格的校园文化是“清中人”的一致追求。

1.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发挥主题教育的熏陶作用

该校建成了以“感恩教育”“养成教育”“经典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墙,“校徽、校风、教风、学风”展示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达标活动,校园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这些别具一格、形式活泼的主题窗口就像一道道无言风景,让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得到启发,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教育,最终达到“主题育人”的目的。

2.坚持主题教育活动常态化、多样化

该校出台《班级文化建设方案》,要求班级文化在建设四项考量内容(班风、班级公约、1平方米面积的班级文化墙和班级特色文化角)的基础上,整体设计,做到“个性化、人文化、特色化”,初步建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班级多层文化阵地。

3.注重细节,增添厚度

主题文化的育人价值无法估量。2015年,该校在全面巩固原有校园主题文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注重细节,消灭死角”的口号,开发了一系列新的文化形式,如“标志性文化、楼梯文化、橱窗文化、墙壁文化、标语文化”等,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文化气息,给徜徉在其间的师生带来无尽的精神享受。如今的校园也是每位学生的精神家园。

四、着力“活动文化”,体验和谐

为了让和谐的氛围“可感觉、可触摸”,把学校打造成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乐园。活动是达到目的最直接的手段,成效也最显著。

为此,该校依托“我的中国梦”“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等主题活动的开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兼顾青少年“三观”教育。一举多得,既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上台阶、有特色、见成效”。

充分整合和挖掘现有教学资源,积极开创培养在学校,巩固在家庭,实践在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教学活动和舞蹈、棋艺、书法、绘画、手工等各种文体活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各就其位,各施其功,竞相添彩。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引导他们在参与活动中学会思考、体验成功,实现自主成长。

篇9

    一、农村学校管理水平的基本现状

    1.配套新课程改革的制度不够完善

    依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最基本的“有法可依”。农村学校管理在长期的探索实践当中能够代表新的教育教学、教学管理理念,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农村学校管理系统机制不够完善,是制约农村学校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2.思想观念相对落后

    农村教育的发展与城市教育的发展相比,存在思想观念的滞后性,通俗地讲,这是由于农村的发展、地域条件的相对落后所决定的,城市学校管理思想观念超前,有新的学校管理思路,教育的发展速度时刻要求学校管理者用新的思想观念制订学校发展政策并有效地实施。

    3.农村学校管理创新意识不强

    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在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决定着学校的兴衰,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是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由于农村环境的条件有限、资源有限,以致许多农村学校管理没有跳出因循守旧的传统管理模式,不能给农村学校的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

    二、关于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有效基本途径

    农村教育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是我国教育改革成绩的体现之一,在新时期总体教育改革大纲的统一要求、统一实施下,针对有些特殊、个别的地区又有着不同的改革方式,同时各地区学校有着自身的特点。但归根结底,教育的改革发展还要适应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关于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有效基本途径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深化教学改革,创新管理模式

    不断改革制定新的农村学校管理模式,促进农村学校管理的新突破,紧跟新时期、新课改的教育发展步伐,深化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做好指导工作,找准出发点,抓住切入点,为农村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思维提高管理意识。

    2.坚持观念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管理者应该多鼓励、多提倡教师观念的转变,在新课改的要求范围内,用新路子、新点子进行不断摸索、不断实践,搭建人文展示平台,建立“尊重、和谐”的新时期下的新型师生人际关系。

    3.开展民主办校,提升管理水平

    农村学校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过程,校长在整个学校管理团队当中角色重要、任务重大,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管理的民主制度,使广大师生都可以参与进来,集思广益,保障每一位师生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丰富民主形式,制订一套符合学校实际、并适用于学校发展的管理规章制度,从而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办农村学校管理新风貌

    无论是农村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学一线的教师,都应该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不动摇,遵循教育的客观发展规律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不断转变思想,用新知识、新理念指导实践,争取开创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的新风貌。

    5.搞好农村基本教育,实现好教学与管理的相统一

篇10

关键词: 学生工作 人文关怀 工作创新

伴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特性的凸显,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冲突日益显现,人文关怀重新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从教育角度看,人文素质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亮点”,谋求科学文化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融合成为学校教育的重大现实课题。从人文素质形成的规律出发,学校教育需着眼于拓宽渠道,营造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强化实践及其科学议价,其中,学生工作是突破口。学生工作是学校围绕学生的生活学习而开展的非学术性的管理、教育、服务活动,蕴藏深切的人文关怀。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反思学生工作,深入挖掘学生工作的教育潜力,充分彰显人文关怀,可营造浓郁的人文关怀氛围,奠定学生工作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地位,更新既有的学生工作观。

1.人文关怀视野中的学生工作

何谓人文精神,理论界尚无共识。一般认为:人文精神是人类的自我关怀,是对人的自由、尊严、价值的维护与追求,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关切和对人类的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以人的平等、自由、幸福和社会的民主、和谐、进步为起点和归宿,核心在于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是人文精神的他人指向,是对他人的关注与珍视。通俗地说,人文关怀就是尊重、关心、爱护他人,表现为平等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价值,关心他人的生存状况,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思想与体验,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它以人自身为载体,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转化为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并通过人的情感态度、实践行动得以彰显。人文精神不同于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总结,主要以书籍和各种媒体为载体,可凭借视听从交流沟通、课堂学习、媒体传播中获取。人文精神的养成和人文关怀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获取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实践行动。缺乏浓郁的人文氛围和长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缺乏实践与行动,人文知识难以转化为人文精神。譬如某些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人文知识并不缺乏甚至相当丰富,由于不付诸实践,缺乏真诚、正直、公道、正义、善良、利他等人文精神,其人文素质有时尚不及未曾接受系统教育的农民。可见,人文知识经过内化方可转化为人文素养。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学生工作是促进人文素质养成与提高的关键环节。所谓学生工作,是指学校的学生工作人员如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围绕学生的生活学习而开展的非学术性的教育、服务、管理活动。从人文关怀的视角看,学生工作的目的在于:学校通过关心、爱护、尊重学生营造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熏陶与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要求学校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生存状况,维护与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因此,人文关怀是学生工作的灵魂,学生工作既从人文关怀出发,又以人文关怀为归宿,平等与尊重是学生工作的内在要求。

2.学生工作的人文关怀现状

以人文关怀的视角反思目前的学生工作,平等与尊重匮乏是学生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学生工作的定位不当和学生工作制度中权利义务的缺失,是导致学生工作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其中,学生工作定位不当是根本性问题。

2.1学生工作定位不当。

学生工作定位不当实质是学生工作观存在误区。所谓学生工作观,是指人们对学生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责、目的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它直接制约学生工作中当事双方的态度和行为,是对学生工作具有根本性影响的要素。通过分析高校现行的机构设置及其职责,不难发现,学生工作在性质上是管理工作,相对于教学处于从属地位,是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学生工作观。学生工作主要负责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目的在于维护主导性的伦理道德和学校纪律,为教学服务,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从人文关怀的视角看,将学生工作“定性为管理,定位于服务教学”是不恰当的,妨碍了学生工作的人文关怀,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工作的价值。

2.1.1“定性为管理”的屏蔽作用。学生工作是学生工作人员围绕学生的生活、学习、行为而开展的非学术性的教育、服务、管理活动。在我国,学生工作历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的基本阵地,学生工作中的教育活动是直接的、具体的人文教育,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尤其是学生工作中的服务活动,更是人文关怀的直接体现,充分彰显了学生工作的人文价值。然而,在学生工作实践中,由于学生工作被定性为管理工作,教育被扭曲,成为纯粹的管理目标实现手段;服务遭弱化甚至被放逐,学生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学生工作中的人文关怀被屏蔽。可见,“定性为管理”是学生工作中践行人文关怀的无形屏障,屏蔽了学生工作对学生的深切关怀。

平等与尊重的匮乏是“定性为管理”的产物。平等是人文关怀的基本条件,而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是地位和权利的不对等、不平等,管理与人文关怀之间蕴藏深层的尖锐对立。“定性为管理”使学生工作蕴含深刻的不平等因素,地位和权利的不对等、不平等容易导致对处于弱势的学生群体的权益的轻视与忽视,妨碍学生工作的人文精神的渗透和显现。权利、地位的不对等和不平等极其容易延伸为心理与人格上的不平等,心理和人格上的不平等凸显为尊重的缺乏。学生工作以致全部管理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地缺乏尊重。管理工作缺乏尊重反过来证明:缺乏尊重是权利、地位不对等和不平等的“必然性”的副产品。长期的学生工作实践表明:尽管绝大多数学生工作者对学生倾注了大量的乃至全身心的关切与爱,但由于没有以尊重为基础,既难以使学生体验到关切与爱的温暖,又难以使学生认识到人文关怀的重要,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投身于人文关怀的实践。

综上可见,“定性为管理”妨碍了平等与尊重,阻碍了学生工作人文价值的彰显,是学生工作践行人文关怀的屏障。

2.1.2“定位于服务教学”的弱化作用。在传统观念中,学生工作和教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学生工作和教学是分离的。教学是学校经常的、大量的、中心的工作,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中心,这是毋庸置疑的。由于学生工作和教学的分离,学生工作自然而然地成为教学工作的“服务者”和“守护者”,其中心任务是保障正常而良好的教学秩序。相对于教学而言,学生工作处于从属的、次要的地位。

教学与学生工作的分离,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在学校教育中的折射,是狭隘的人才观和教学观的产物。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导致学校教育中科学文化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竞争与较量,人文素质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平素的沉淀,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则对教学具有高度依赖性。目前,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重科学文化素质轻人文素质倾向,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科学文化素质为重心”,使本以培养与发展人文素质为目的的学生工作沦落为从属的服务性位置。学生工作的从属位置,降低了学生工作在学生心中及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学生工作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受到轻视,学生工作蕴含的提高人文素质的潜力遭到淹埋。总之,把学生工作“定位于服务教学”弱化了学生工作。

2.1.3“定格”为规范的异化作用。学生工作“定性为管理,定位于服务教学”宛如一片乌云,遮蔽了学生工作散发的人文精神光芒。随着学生工作把目标“定格”为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学生工作中的人文精神被歪曲和异化,学生工作者从学生的引导者或辅导者摇身一变,成了冷冰冰的规章制度的化身。学生工作者自身成为规章制度的化身,学生工作便局限于主要指向规章制度的冒犯者和偏离者,大量的学生被排除在学生工作者的视野之外;规章制度的尊严成为工作的目标与准绳,学生的情感、个性及心灵的成长变成被人遗忘的角落,学生工作中丰富的人文思想与深切的人文关怀出现异化。

2.2学生工作制度中权利义务的缺失。

学生工作制度中权利义务的缺失,是指目前的学生工作制度没有明确学校和学生的权利义务。学生工作制度中权利义务缺失的原因在于:学校与学生的关系被简单等同于单纯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由于法治意识的匮乏和人治色彩的浓厚,认为权利义务属于法律研究的“专利”,一般的规章制度并不涉及权利义务,没有深入研究规章制度背后的学校和学生的权利义务。制度中权利义务的缺失,是学生工作定性为管理的延伸,是学生工作人文精神的缺乏在制度层面的体现。学生工作制度中权利义务的缺失,没有通过规章制度明确学校学生的权利义务,缺乏制度引导、督促、规范、评价学校和学生义务的履行。一方面导致大学生疏于履行社会义务和角色义务,主张权利而轻视义务,另一方面导致学校义务履行不到位,难以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3.基于人文关怀的学生工作的创新

目前的学生工作未能凸显浓郁的人文色彩,彰显其本身蕴藏的人文精神。破旧立新,重新解读学生工作,构建基于人文关怀的学生工作体系,不仅是学生工作的必要,而且是教育改革的必需。

3.1树立新的学生工作观。

学生工作观是对学生工作具有根本性影响的要素,树立新的学生工作观是学生工作重建的基础性工作。在分析国内外学生工作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学生工作观,其基本内涵为:学生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独特形式,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等人文思想教育的实践环节,是培养与发展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这一学生工作观包括以下内涵。

3.1.1学生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德”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工作,学生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等人文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有效途径,直接影响、制约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间接影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没有学生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学生工作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1.2学生工作是人文思想教学的独特形式。“学生工作是一种教学形式”,同传统的学生工作观和教学观存在明显冲突。传统的狭隘的教学观,把教学或局限于课堂,或局限于理论知识,课堂以外的实践环节被排除。现代教育理论倡导“大教育”,大大拓宽了教育与教学的范畴。在教师引导、指导下开展的实践活动是教学活动,已成为教育理论界的共识。既然有教师引导、指导的实践活动是教学活动,引导、指导学生领悟人文思想,参与人文关怀的学生工作理所当然属于教学活动。接纳新的教育理念,摒弃狭隘、陈腐的教学观,树立并倡导“学生工作是人文思想的教学形式”这一富有建设性与启发性的观点,把学生工作纳入教学范畴统筹规划,对摆正学生工作的位置,深入挖掘学生工作潜力,谋求科学文化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融合,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具有深远的影响。学生工作作为教学形式的独特性体现在:学生工作不同于系统讲授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而是借助蕴涵深切的人文关怀的行为和凝缩丰富的人文思想的生活事件,引导、启迪、陶冶、感化学生,学生工作者自身的言行举止既是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又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3.1.3人文关怀是学生工作的灵魂。应视学生工作为教学活动,把学生工作作为人文教育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工作者的角色发生转变,学生工作的重心相应也发生改变。学生工作者由管理者变为教育者,学生工作的重心由管理和维护制度的尊严变为重在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揭示日常行为中凝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学生工作作为人文教育的实践环节,学生工作者即教育者通过自身的行为诠释与弘扬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不是人文思想理论教育的简单补充,而是人文思想理论教育的深入与深化。通过学生工作,抽象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得到了最朴素、最生动、最直接、最现实的呈现和诠释,朴素、具体、生动的行为经过学生工作者的分析与解读获得了丰富的人文内涵,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与日常行为、现实生活在学生工作中得到了紧密结合。因此,人文关怀是学生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学生工作的灵魂。

3.2以权利义务为内核,创新学生工作制度。

制度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或行动规则,虽不具备法律的效力,但与法律具有共同的内核与目的,都以权利义务问题为内核,旨在规范、引导行为。从某一角度讲,制度是法律的延伸与补充。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背景中,高校学生工作面临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需求多样化和思想行为多元化的挑战,现行的学生工作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借鉴法律制定的程序,以当事双方的权利义务为轴心重新构建学生工作制度,可明确学校和学生的权利义务,为维护学生合法权益提供制度保障。在明确了学校和学生权利义务的学生工作制度的指导和规范下开展学生工作,对学生权益的尊重与维护凸显学生工作的人文关怀,可营造浓郁的人文关怀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总之,以权利义务为内核的学生工作制度,可实现学生工作的人性化和法制化。

参考文献:

[1]秦树理.强化爱心培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郑州大学学报,2007(02).

[2]安姝.也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