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4-03-21 17:4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提升生活环境的亲和力,构建温暖的心理环境
大一新生初入校园,对生活环境的陌生感能够降低他们对环境的控制力,如果陌生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逾越了他们所能承受的限度,则很容易让这些学生产生心理落差和心理负担。为了降低或减弱陌生的生活环境给大一新生带来的心理压力,我们可以从大一新生的生活环境着手,对大一新生进行隐性的入学适应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在迎新举措中重视“家·院”主题,以提升迎新工作“情感浓度”为理念,一方面悉心布置和营造迎新环境,在新生到校后安排专门的学长带领新生脚踩红毯步入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大厅,并邀请新生在学院提前精心准备的“欢迎到家”的暖色展牌上“到家”签到。学院通过强化“到家”等情意浓浓和亲切怡人的迎新环境元素,着力在新生入学之初,尽快帮助他们建立心理归属,并逐步帮助他们建立爱院如家的情感。另一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关怀会对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形成良性的影响,他人的关怀也是大一新生初入校园时较为典型的心理需求,因此,在构建迎新环境的每一个环节中,高等学校工作者都应尽量让新生感觉到“被关心”、“被关注”,让新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鉴于此,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每年都会要求班主任(学业导师)和一些迎新工作人员,提前查阅学生档案,了解学生信息,力争让各位班主任(学业导师)和迎新工作人员能在入学之前便对尚未入学的新生有所认识和了解,并在大多数学生报道时,亲切地喊出新生的名字。再者,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每年还会专门组织由学生会的师长组成的“学生拜新团”和由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学院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学业导师)组成的“教师拜新团”,在新生报到当晚,走访新生宿舍,慰问新生及家长,交流校园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新生协调和解决入学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着力提升陌生环境对于大一新生的亲和力,努力将大学校园陌生的物理环境转化为大一新生温暖的心理环境。
二加强人际交往的外驱力,降低新生的归属焦虑
大一新生刚刚入学,对环境的控制能力较弱,容易产生焦虑等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人际关系的渴望更加强烈,如果他们“归属的需要”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很容易产生孤独、恐惧、过分怀旧和自卑等负性情绪。然而,虽然大一新生人际交往的亲和倾向明显,但对于大部分学生尤其是一些被动型交往性格的新生来讲,与他人建构人际关系的首次“破冰”可能会成为他们非常大的困难。在此情况下,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应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根据大一新生的心理需求,设计班会内容和相关心理拓展活动,尽力为这些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外驱力,让新生在参加班会等各项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消除人际的防卫和不信任,有效地构建愉悦的团队气氛。以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2008年新生入学教育为例,该学院高度重视新生入学之初的班会,各班班主任(学业导师)在班会过程中大都通过悉心策划的各项班会内容和形式,为新生人际关系破冰提供外驱力,并帮助学生迅速构建心理归属感: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班主任,通过让学生参与“千千结”、“能量圈”、“盲人寻路”等团体心理拓展活动,迅速帮助学生增进了友谊、加深了认识;游戏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则在班主任的组织下,集体到学校食堂举行班会,班主任(学业导师)从介绍“广院三绝”等校园美食开始,将学生带进大学生活,“餐桌班会”上,大家边吃边聊,不仅打破了传统班会带来的严肃和呆板,也大大加深了新生对学校的感情;新媒体设计专业的班主任则以班级同学的生日为契机,将班长在私底下准备的“意外班礼”,在班会现场献给第一次远离家乡异地过生日的新生,这样的悉心设计不仅让班会现场情意浓浓,也是从这次班会开始,该班级的每位同学过生日时,班里的其他同学都会秉持“创意就是心意”的理念共同为这名同学送上一份令人期待的“班礼”,这样的传统一直持续到学生毕业之后;动画专业的“自画像”的班会方法已经传为佳话,并且一直被09、10、11级的很多班主任效仿:动画专业班主任(学业导师)在第一次班会上除介绍校史院情外,还根据动画学生的专业特点,让学生们用漫画形式进行自画像创作。待创作完毕后,每个同学拿着各自创作好的自画像到讲台前介绍自己,虽然动画专业的很多学生不善言谈,但是他们创作的自画像漫画不仅让班会妙趣横生,也让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记住了彼此的特点。这种结合学生专业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在学生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直有所贯彻,教育形式自身所具备的亲和力,放大了新生寻求集体归属感、实现人际破冰和人际委身等过程中的外驱力,有效的帮助学生消除了归属焦虑,并帮助他们迅速地熟悉和沟通。
三提高对学习体系的认知度,消除学业目标的迷茫
学业学习是大学生四年大学生活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规划。由于大学生步入大学后的学习体系与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体系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断层,这种断层表现在学习的内容、目标、方式、考核标准等多方面的不同,一旦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不能通过合适的方式对这种断层进行有效的弥补,则会影响到学生学业任务的完成,更有甚者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和迷茫,处理不好,也可能会导致退学、休学、转学、留级等后果。为此,大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渠道,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体系。多年来,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在新生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始终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大一新生适应大学崭新的学习体系:学院每年都会召开专门的新生专业介绍会,以2011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新生专业介绍会为例,该专业所有教师和新生悉数到场,各位老师首先纷纷对自己所教的课程和研究的方向进行介绍,接下来系主任将2011届毕业生创作的优秀毕业作品展示给2011级的新生,通过作品展映让大一新生非常具体的明白自己毕业时需要达到的专业能力。另外,到场老师会将该专业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目标、人才培养的目标等介绍给同学们,同学们如有疑问,老师们会一一做出解答;除专业介绍会外,学院辅导员还会专门组织高年级的学长与大一新生共同参加学业经验交流会,学院首先甄选部分优秀的在校学长和新生见面,让学长们从学生的角度介绍大学学习的经验,并具体告知新生们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困难和克服的方法;另外,学院还通过班主任(学业导师)、班会、新生座谈会、毕业生见面会和业内知名专家讲座等渠道,帮助大一新生对学习体系和学习目标进行更加清晰的了解,以摒除学生在学业目标上的迷茫。
四提高自我认知的科学性,避免行为模式的扭曲
自我认知的科学性对个体心理环境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如果累积了比较多的积极的自我认同,行为处事便会相对自信。相反,一个人消极的自我认同如果多于积极的自我认同,这个人便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绪。宁波大学心理研究所陈传峰教授多年来的一项调查显示,“69.4%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担心自己会由原来的优等生变为差生。”[1]以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学生为例,在步入大学之前,这些学生大都为尖子生。步入大学后,他们会“突然”发现身边“藏龙卧虎”、“高手如云”。在此情况下,一些同学面对自己与其他同学在文化学习成绩、专业方面的特长等方面的差距,往往会“自叹不如”或产生自卑,在各种新的机会和挑战面前,这些学生高中阶段的自信和优势往往会不自觉的被“击败”,部分同学往往会陷入痛苦的自我否定之中,不能自拔;相反,一些学生因为在入学前就有一定绘画、摄影、编程或软件等方面的基础,便在大学的专业学习中过分自负,眼高手低,不仅没能把原有的优势放大,反而因为轻浮的学习态度不能很好的继续学习。针对以上自我认知存在偏差的学生,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老师大都会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尤其是面对自卑的学生,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会努力与学生一道,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积极的自我认同。叙事心理疗法认为,过分自卑的学生往往会把自己积极的资产压缩成“薄片”,甚至对自我良性的心理资源视而不见。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会尽力帮助这些学生将“薄片”还原,在意识层面加深学生积极的自我觉察,帮助他们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面对过于自负的学生,学院老师会把他们置身于平等的学习环境之中,用环境的力量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自我认知。库里的“镜中我”理论认为,别人是发现自我的一面镜子,过于自负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专业能力提升面前,会对自己进行相应的自我认知调节。另外,为了帮助学生进步和成长,在新生入学之初,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和其他老师往往会及时帮助新生认识到自己的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的偏差,并引导学生如何去合理、积极地进行自我调试,以避免因为自我认知存在偏差,致使学生行为模式发生歪曲,并对未来的发展形成不良的影响。
五敏感捕捉负性心理信号,高度重视学生的过往经历,建立翔实的心理档案
众所周知,过往经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非常重要,负性的过往经历往往会在学生的心理上留下烙印,然而新生入学后,由于现行国内教育机制的原因,高等学校无法迅速得到所有学生的过往心理档案,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新生入学之初要通过开心、校内、微博、qq、博客等网络渠道以及班干部、寝室成员、同学等多种渠道,敏感地捕捉学生的负性心理信号,积极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并通过与班干部、寝室成员甚至个别新生的中学老师的沟通,对那些负性心理症状明显的学生的相关信息进行深入了解。另外,辅导员、班主任要在新生入学时期有针对性的对个别有负性心理表现的学生家长,通过电话家访等手段进一步了解学生过往经历及心理健康状况,并在相对全面掌握学生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大一新生刚刚入学时间短、负性心理掩饰性弱的特点,着重对学生的心理数据进行全面的收集和积累,面对有不良心理病症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要在征求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意见后,对其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尤其是对那些曾有过巨大的创伤性心理经验的学生,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要视情况掌握好心理干预的程度和形式,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更多地是了解学生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学生情况适当的对学生投入积极的关注。如果辅导员、班主任等不具备给学生心理创伤进行“手术缝合”的能力的话,则一定不要轻易触碰这些学生的“心理伤疤”。
另外,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信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每年都会在新生入学之初,积极统计家长联系方式,为日后搭建家长信息平台(飞信群、qq群等)打下基础。学院还配合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筛查,并根据筛查结果积极组织学生与心理健康教师进行访谈活动,帮助学生及时有效地解决相关心理问题;再者,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还要积极的与军训带队老师联系,根据学生在高压军训环境下的表现,与每名学生进行不同深度的访谈,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积累心理健康档案,并根据学生心理档案的信息中普遍存在的需求,积极的与北京地区相关心理专家联系,为大一新生开展诸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为学生学业、职业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大一新生心理正处于由青涩过渡到成熟的重要时期,容易产生不适心理,加之初入校园陌生的生活环境、多元的人际关系、崭新的学习体系、错位的自我认知等都更容易让大一新生产生心理不适,为此,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高等学校工作者通过各种显性和隐性的举措努力为大一新生营造宽容的心理环境,并尽可能的帮助他们消除各种心理压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高等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重视新生入学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力争通过合理、科学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日后的成长成才奠定夯实的基础。
篇2
【关键词】班主任;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现在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能够以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然而,就目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在应试教育还不可能根本改变的条件下,教师依然在为了“名次”拼命地教,学生照常是为了“分数”没命地学,结果使学生负担日益加重,心理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处于心理的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急燥、焦虑、嫉妒、自暴、自弃、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而班主任是一个班级中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人,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中坚力量,是班级工作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班主任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作为班主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下面笔者就自己在工作中怎样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粗浅做法和体会。
1 营造宽松快乐的心理环境,重视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健康的心理来自健康的心理环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除受制于先天生理因素外,主要决定于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作为班主任,要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尊重、关爱、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每天都用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即使生活在困境中,也能挖掘生活的乐趣,并欣赏生活。研究表明:凡是班级心理环境民主、和谐的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比较好;反之,则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就较多。同时,研究也表明班主任是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的关键人物。班主任如果能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的心境,养成开朗健康的性格,就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就可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成员人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量,从而铲除滋生心理问题的土壤,滋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 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从尊重入手,进行思想教育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内容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我认为这些需要中的后三种需要是我们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值得重视的。这些需要有时藏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随时等待我们去发现。我们应做细心人,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各种心理需要,从尊重入手,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满足他的某种需要,从而进一步激发他的道德情感,引导他改正缺点,弥补不足。班集体作为学生的一个社会群体,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应尽量增强集体对学生的接纳程度,不使一个学生感到被冷落、被抛弃,努力通过改善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关系来改变学生的思想行为。因此在工作中,我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从尊重入手,进行思想教育。
首先我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在品格及整个人的教育领域内只有一条途径接近学生,这就是对他们的信任”。我对学生充满希望,相信他们无论身上有多大的缺点,都会改掉。我确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他们都会成为更好的孩子。
同时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批评要讲艺术。中学生的年龄多在13-16岁之间,这个时期不仅生理上发生着巨大变化,而且心理上也经历着幼稚和成熟的混杂和交替。其表现是情绪波动大,思想单纯,易被人诱惑,感情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班主任要针对学生这些变化,反复耐心地帮助教育,因势利导,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常人的思想去要求衡量学生。尤其对一些差生,要在学习中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
3 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学生的心理档案既是心理辅导的记录,又是心理辅导的依据。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个体心理测验等材料,二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相关因素以及历次心理辅导的实况记录。班级可以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协助下,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心理检查,包括智力、人格和心理健康检查,将检查结果进行分类归档,对那些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辅导,以避免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发生。在学期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录学生的心理状态,特别是那些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心理状态,随时进行辅导并记录归档。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可以通过观察、家访、与任课教师交谈、周记等途径。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班主任就可以清楚地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动态,选择有效的方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同时通过心理档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增强自我认识,预防心理疾病。有了心理档案,班主任老师与心理咨询员在学生心理问题暴露时及时进行会诊,探讨有针对性的辅导措施。
4 运用目标设置,用成功心理暗示激励学生
获取成功是每一个人的共同愿望。如果学生在学校经常体验失败,他们就会变得心灰意冷。因此,我们要给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改变评价成功的标准。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使他们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或成绩,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并享受到由此带来的乐趣。与此同时,他的另一方面不足可相应得到弥补。有的不良行为可以得到纠正。
在班级管理中,我还运用目标设置用成功心理暗示激励学生,矫正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收效较快。
如:班里有3个学生没有良好卫生习惯,其中包括一名女生,其主要原因在家庭教育方面。在对他们进行教育之前,我首先对全班同学提出了要求,设置了集体目标:在本月内争到学校“流动红旗文明班级”。之后,我单独找到这3名学生,直接说明他们的不良习惯会影响到班级目标的实现,让他们谈想法。他们都有决心改掉不讲卫生的习惯。接着,我分第一天、第一周、第二周按不同阶段设置了不同的目标,对他们提出了具体要求。果然在第二天,他们的外表就有了极大的改变。而后第一周、第二周的目标在我的不断提醒下,都得到了实现。最终结果令人十分欣慰:我们真的得到了“流动红旗文明班级”。在不知不觉中,这3个学生也像变了另一个人一样。之后,我又开始给学生设置一个又一个目标,带领他们为达到目标而奋斗,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改掉不良行为习惯,全面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认为: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因而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地被激励。我通过实践证明,在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综合灵活运用激励理论,加强班级管理,开展教育活动,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增强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良好途径。学校与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相互配合。初中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综合教育,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也包含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有些问题甚至是家庭社会问题的表现和延续。班主任开展工作要注重与家长的联系。因此,当班主任了解到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或者行为出现偏异,都要及时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制订和实施矫治计划。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非常值得班主任去探索、创新。但在实施过程中,更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选择,而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水平,根据学生实际接受程度,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等心理素质。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其社会角色,变成与学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都给予同样的关怀、爱护,这有助于形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态势,以及师生情感的互动。例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人格上给学生以平等地位,要经常使用“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我相信你以后比老师想得更好”,“这个问题你能解答,你能行,不妨试试”等平等和激励性语言。
二、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材的处理与挖掘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灵活妥善地处理,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具体目标含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包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设计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心理需求,教学要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形成学生主动学习、好奇探究的意识和坚持不懈、精确细致等品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自,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进而促使学生好学、乐学。例如,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需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和交流。
四、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根据生物学科的内容特点,改进教学的策略方法,使学生愉快地、兴趣盎然地学习。成功和失败不仅是反映学习成果的信息,而且可能对后续学习的动机产生正性或负性影响。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演板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因人而异地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提出不同要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失败,进而不断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对于一些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实验,如“种子萌发环境条件”“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等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对成功的学生给予鼓励性评价,以强化其成功的体验。
五、适时对学困生给予个别帮助
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懒散、分心、烦躁、厌倦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调适、疏导,并随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其改进作业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中学生物有关于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点,但教学中一带而过甚至忽略不教或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却不少,学生不能从正确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不能正确抑制性冲动,就容易发生问题,阻碍身心发展。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战胜性冲动,破除学生对性问题的神秘感,改变对性的无知与困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性心理。
六、重视教师人格的作用
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析
在当前形势下,社会与市场赋予了高素质人才全新的释义,除了与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息息相关以外,还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状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也从侧面推进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度,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点内容。
一、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是自从2001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相关教育内容才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诸多高校也开始尝试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科研实践,深入探究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办法。尽管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许多高校都顺势创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然而却未能对相关人员进行合理而具体的分配,配置的教育资源也不够完善,致使整个部门的管理运行尚不健全[1],不利有效开展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二是一些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过于随意,有的还将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为“两课”教育内容的辅助部分,在创设课程时,往往也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面前[1]。三是很多高校都缺少学生心理健康的危机预警机制,主要表现在高校并未针对在校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评估,以及归档整理。只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客观的认识和记录,才能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1]。
二、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发展策略
(一)强化重视,创新教学形式首先,高校应该从学生管理理念上予以重视,上至高校领导,下至一线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并主动参与,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一视同仁,齐抓共管。其次,高校还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认识到提升和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获得社会、家庭等各方的密切沟通与配合,以此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最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领导者与相关工作人员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延伸至校园建设中,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和谐健康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高校领导、教师的关怀与同学的友善互助中逐步改善心态并甩掉负面的消极情绪。另外,高校还应加强教育形式的创新。例如,高校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悉心教导,还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可以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活动,以此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通过聊天式疏导,解决学生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回归积极乐观的良好状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原创或转载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以趣味性和真实性的文章吸引学生,从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心理引导。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平台赞颂好人好事的文章,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和作用,激励学生向模范看齐,为学生的心理转变创设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创立心理健康的互助团队,发挥团队力量去发现和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1],以平等的同学、朋友身份来缓解问题学生的紧张恐惧心理、有效将其压抑的情绪逐渐减弱,帮助这些学生从消极负面的状态中走出来。教师还能够借助高校互联网教育平台上的时政板块,进行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正能量的思政教育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创新的教育形式与互联网平台、新媒体信息化技术等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依托互联网的积极力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譬如,可以创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竞赛、心理健康主题演讲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1],在高校内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校园文化气氛,推进相关校园文化的建立。让学生能够置身于这一氛围中,从而有效发挥出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
(二)全面开展教育,重点关注心理健康全方位的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育教学的内容全面,以及教育对象的全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除了教材书本以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应当积极寻找更多涉及心理健康内容的教学资源,包括社会新闻、热点等都可以成为心理教育的潜在外延。对于教育对象而言,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应该仅仅将目光锁定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还应更为客观理性地看待学生的行为,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其日常表现与情绪波动等,在第一时间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贴心的咨询服务,并且对待特别敏感的学生,还应尤为关注自己的言辞行为,保证不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二次伤害。在高校全面教育的理念背景下,高校教师还应明确对象目标的实际情况,格外重视那些存在特殊状况的学生,以及贫困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由于这些学生往往比其他学生承受着更多的考验,故而也更加容易滋生出负面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教师既应该做到全面教育,还应该做到重点关注,给予特殊学生更悉心的关照,加强心理疏导工作,消除学生的心灵阴影,仔细教导其做人的道理,真正改善其心理现状[2]。
(三)以课程为中心,以点带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了缩小学生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价值,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代表事例为学生传递信息,让学生切实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从性格完善、情绪稳定,以及思想心理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使学生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积极阳光的心态自信的生活学习。教师在选择具体的案例时应该注意围绕课程的主题,不可脱离主题,盲目灌输。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以课堂为基础,逐步实现以点带面的教育延展,扩展教育的覆盖层面,为更多学生提供心理帮助。譬如,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围绕某一心理健康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并为了扩大影响力,还可以举办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各项正能量活动,给予学生更多欢乐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信心。另外,教师还应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完善不能一蹴而就,它必须在校园教育和活动等诸多方面进行有效渗透与发展,在长期的积累中取得一定的效果,并促进其势态可以向着更加喜人的方向发展[1]。教师可以开展下述活动,首先最为重要的当属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这一实施路径是最简单直接的有效方式,能够最快捷地形成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3]。其次,教师可以多方搜集其他学科教材中所涉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并在授课过程中适机为学生提供点拨,让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不断渗透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从而以更加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影响学生,并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健康文化氛围中充分激发出积极心理的暗示作用,并且在这一氛围中快速调整学生心理状态,促进其健康成长。
(四)加强管理,打造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高校应该健全其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保证在其组织体系内能够有充足的高素质教育人才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1]。为了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顺利进行,高校应该完善相关机制与体系的建设,并且与社会、家庭加强三方合作,在共同努力下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1]。在这一工作过程中,高校作为最主要的环节,应该在高校领导的带领与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形成一股具有凝聚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这一团队建设中的重点环节,并充分发挥出高校辅导员、思政教师等辅助力量的协作作用,逐渐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团队壮大,直至让全校的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到这项教育活动实践中。如此不仅能够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能推进校园心理健康的建设活动。此外,为了方便高校教师进行更加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还需要对相关教师进行知识技能的继续培训教育工作[1]。提高教师的心理干预与疏导的技能,使其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时具备一定的逻辑性、合理性与技巧性。当教师发现学生存在严重心理健康问题而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时,应该第一时间上报学校,寻求外部帮助。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依托社会和家庭等诸多力量来共同解决[4]。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辅导;心理咨询
健康的心理会使学习学生更加快乐,使学生的心理品质更加高尚,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加提高。为使广大中小学生达到以上目的,教育部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各中小学纷纷设立机构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师培训计划,建立咨询室,并学习如何运用心理咨询的各种理论去理解个案,洞察在心理咨询和上课中的正确反应,增进教师与学生的自我沟通力,促进自我成长,实现快乐、成功发展的人生。在学生心理问题援助,校园危机防范上均取得了显著效果。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构建“健康的心理与和谐学堂”,也就是如何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使其有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校德育工作有载体,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更加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对学生实施心理辅导要开设心理培育课程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地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现阶段的心理健康课可以说开设的不错,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形势在不断的变化,特别是广大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这就需要从学生心理的培育上下功夫,从小开始就让他们(她们)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环境,健康的追求,健康的价值取向等。从教材的内容,环境的选择等方面有计划的有步骤的进行心理辅导,特别要重视生活和学习辅导,通过辅导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要讲究学习方法、策略和成效,学会计划与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学习中增进自己体脑的发展,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使学生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具体辅导可采用以下四种方法:1、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3、通过对学生进行一系列心理测评,了解学生存在的不健康的学习心理及原因。 4、学生学习行为障碍诊断与辅导及学科学习困难诊断与辅导。分别从考试焦虑、上课强迫分心、学困生转化、潜意识厌学行为、潜能开发的教学策略等方面着手, 从幼小的心灵开始培育,关注成长,达到健康的心理品质,使教育工作更具有实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质量。
二、学校心理教育要融入课堂教育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完整的育人工程,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心理健康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依赖于心理健康课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是唯一的路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应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脑、动手,这就需要改变课堂教学的被动局面,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设计教案为学案,内容、语言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心与心的沟通,形成合力,使学生在各科教学中学到真正成长本领。特别要注重学科渗透在学科中关注学生的成功心理因素,注意学生的成功智力心理、成功情感心理、成功意志心理与成功潜意识心理的平衡的有机的发展。
三、学校心理教育要建立详实的心理档案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达到充分的、耐心的、细致的、全面的了解学生,就必须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学生的基本情况、成长环境、父母文化程度、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和个人成长过程等方面建立详细的档案。在教学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掌握基本情况,以便对症下药,彻底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从而显示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普遍性。
四、学校心理教育要利用好心理咨询室开展个别咨询
学校心理咨询室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碰撞的地方,是学生心理宣泄的地方。在咨询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全面了解学生,可以培育学生健康的心智,学生可以坦诚的公开心底的秘密,放下心理负担,舒坦心胸环境,开放自己的思想境界,通过咨询学生可以倾吐和宣泄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更加和谐,也必然使学生的认识观、理想观发生根本的变化。
五、利用各种活动培育学生健康心理功能
各类活动是彰显学生学识、本领的活动,对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可能发挥的好一些,成绩也理想一些,所以要以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心理功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的认识活动,尝试打击与失学,最终运用活动来锻炼自己的品质,提高自己的素质。
六、引导家长参与对学生心理调适工作
篇6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只要我们教师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一、对症下药,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大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在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针对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第二,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我又先后开展了“我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式较强的凝聚力。
第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要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面谈更易沟通,更为行之有效。笔者在开学伊始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一本交心本,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大多东搬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每次与他们的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第四,建立心理辅导室进行个体辅导。个体辅导室开放以来,已接待学生200多人数,完成了上千份的学生心理档案及200多份的咨询分析记录。心理辅导室的开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解决了一些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弥补了團体辅导的不足。
第五,建立咨询信箱。为方便学生,心理辅导室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了咨询信箱,学生如有要求与困惑可以通过写信的形式来与心理辅导老师进行沟通或约定谈话时间。
第六,开通心理网站。学生还可以利用家中及学校的电脑直接上网,与我校的心理网站联系,心理网站设立了学生留言板、心灵之约、心理常识介绍、心理问题解答、心理学家介绍、心理辅导课程介绍等栏目,同时还整理了大量的辅导文章,提供给教师与学生参考。
第七,创建心理健康快报。由心理辅导专职教师编写的心理健康快报定期向各班发放,让学生通过这一小小的版面来共同探讨心灵悸动的奥秘。快报上的内容有: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幽默故事,心理咨询的介绍等栏目,小报的创建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第八,对家长进行培训,改善学生的家庭环境。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我们在每年的高一新生家长会上,都要请专家开展家长心理知识讲座,受到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除此之外,我们还编印了一些家长问答题,发给家长进行书面的心理知识宣传,效果也比较好。
二、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一)全方位动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研究;物理想象能力的培养研究;师生关系的研究;实验动机的研究;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把心理健康的研究与学生学科的学习相结合,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鼓励任课教师进行学科渗透心理学
我校领导经常要求老师,让老师认识到心理教育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要利用课堂这个主渠道运用心理学理论,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因此我们要求每一位任课老师探索各科的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的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并通过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真正提高各科的质量和效益。
(三)对老师进行多渠道的专业培训,以适应不同角色的转化
如果老师不经过专业培训,直接开设团体心理辅导课,会导致在心理辅导工作中采用的是思想品德的原则和方法,使心理辅导工作德育化,这不仅影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社会形象,同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也是不利的。
(四)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加速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技能
心理健康教育开始的同时,学校还请校内外、著名心理学家和心理辅导专家来校指导,并作心理学专题辅导报告。
(五)购置心理健康与教育书籍,组织学习
订阅《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辅导》《班主任之友》等多种心理辅导杂志,为教师开展和研究心理辅导活动提供了方便。并组织和选派了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组织的学校心理辅导培训班。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
这也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篇7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渐渐受到了各界的重视。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却不容乐观。
1.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始终没有落到实处。许多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人员和设备之后却从未做过实际工作,也没有为学生解决过实际问题;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也只是把它作为应付差事的形式。这样既不利于小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又不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难以达到设立这些课程的最初目的。
2.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达不到实际要求。由于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工作人员耐心与学生沟通并逐步引导,其中需要丰富的实际经验和较高的职业素养,而由于种种原因,学校配备的工作人员远远达不到标准,这不仅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还有可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教师队伍。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国际接轨”使21世纪的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挑战,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因而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心理障碍、心理困惑、心理困扰也就越来越频繁地发生。面对这一现实,我们要做的不是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而是要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转变教育观念,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做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较高的教师。
2.创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家庭和学校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优美、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它能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归属感,进而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从而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相反,紧张、糟糕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所导致的心理环境只能使学生缺少关心、缺少温暖、缺乏亲情的沟通,造成心理障碍,出现心理失衡,进而行为失范。因而,创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选任务。
3.培养学生坚定的自信和强烈的进取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不断激励表扬,使之把优点发扬光大,把缺点消失于无形,在老师的爱心教育下,学生的成长才不会出现畸形。爱心是融化学生内心寒冰的催化剂,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只有爱才能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才有助于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我们的学生才会健康成长,我们的学校教育才会更加成功。
4.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完成各种学习任务的基本保证。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挫折,意志薄弱的人一旦遇到困难与挫折就会畏缩不前、半途而废,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教会学生怎样评价自己、怎样对待失败,培养大胆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显得十分重要。
5.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教育契机,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做到有的放矢。第一,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要尽可能地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中要注意心理因素,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内心感悟,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6.家校携手,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及指导工作。在一个人的受教育时期,尤其是小学时期,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它们对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其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就必须把家庭和学校的功能都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三、结束语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的未来,所以,这一问题应该也必须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并联合起来将它解决,为祖国搏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张馨尹,蒋升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整合模式构建[J].科学咨询,2007.
篇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86-0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人的心理素质,不仅具有生物传递作用,而且具有文化传递传递意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我在教育教学中,关注沐浴儿童心灵的教育,颇有体会。
一、关注孩子心灵,培养自信心理
一个没有自信心理的人不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所以,良好的自信心对一个人成就事业十分必要。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理呢?
(一)认识自我,培养自信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在上小学时却是一个“笨小孩”。有一次老师叫每个学生做一个小板凳,当他拿出自己做的板凳时,同学们都大声嘲笑起来。他告诉大家,这个不象样的板凳,是他做的第五个,前几个比这个还要差。很显然,小爱因斯坦有一种自信心理,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事实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正因有这样一种自信心,才使得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最终取得丰硕成果。我把这个故事告诉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二)感受自我,培养自信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我是集体中的一员,那么他们就会自觉地爱护这个集体,时时刻刻想着为这个班集体争光。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每当班上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获得一点荣誉,我都会让学生知道,这个荣誉来之不易,都凝聚着全班每个学生的心血和汗水。现在,老师不在场,同学们也能认真打扫,班上的卫生工作经常受到学校的表扬。同学们不仅自已不随手乱丢乱扔,注意周围的环境,还监督别人,以防破坏周围环境。
(三)挑战自我,培养自信
学生锻炼的方式很多,我平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一是让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从班队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老师均不参与,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二是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传统的固定班委制,使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当不上班干部,也干不好班干部,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实行轮流班委制,使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参加管理班级事务。实践证明,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三是交给学生办的事,老师最好不要插手。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搞卫生时,有的老师往往帮学生甚至替学生扫地、抹桌、擦窗;办黑板报时,有的老师往往帮着学生设计、排版、画刊头、写美术字等,这种担心小学生“小”做不好事而事必躬亲的做法,恰恰丢失了许多让学生锻炼的机会。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一)追求教育目标,在快乐中成长
让学生快乐,就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真正持久的快乐是来自于自我成长的快乐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自我获得他人认可与赞赏的快乐。因此,要让学生做真正快乐的人就要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成长,在学习生活中体验成功。培养成人成才快乐的学生是学校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教师辛勤工作的目标,还是学生个人学习成长的目标。因此,成人成才快乐的学生文化的创建决定着新型师生关系的创建。
(二)营造优美环境,让孩子成人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我校今年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活动,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制作精美书签,办读书海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校园里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孩子成才
心理健康教育是让心灵快乐的教育。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一)注意挖掘学科教材心理教育内容
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我担任五年级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学生全部来自城乡结合带和农村,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不强。
(二)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学科课程的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
篇9
【关键词】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方法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家庭和环境日益复杂和多样化,人们所面临的学习、生活、就业甚至情感的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引发了大量的心理问题。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最关键的时期,生理与心理都在迅速成长及变化,各种心理问题亦不断涌现。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正确处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成为教师工作的一大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分析当前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不少学生有较强的依赖性,优柔寡断,缺乏主见。学习中遇到问题不努力思考,不认真复习功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生活中不能合理适当地安排衣食住行,缺乏判断力。遇到事情总想依赖父母、老师或同学,希望他们能为自己做出决定,缺乏独立处事能力。
其次,不能吃苦,没有毅力,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选择退缩逃避,难以承受学习、交往和生活中遇到的阻碍、压力和挫折,继而引起紧张、沮丧、悲观等不良情绪。
第三,有些学生表现出沉默孤独,很少和别人交往,常常一个人独自活动,不参与集体活动,寡言少语,对人冷漠无情,缺乏生活热情,没有生活和学习目标。
第四,自卑、怯懦、自我封闭、自我评价低,总感觉别人看不起自己,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情绪压抑、悲观,与老师、同学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等现象,在生活和学习中不能树立恰当的目标。
第五,焦虑,某些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一到考试前或考试时就情绪紧张,心慌意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无法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对未来充满忧虑,担心自己无法实现预定目标,尤其是升学目标。
第六,以自我为中心,相当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他人看法不在乎,我行我素,合作意识不强。自我评价过高,总认为自己说的做的是对的,自己比别人强,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
第七,敌视、冲动易怒,对他人抱不友好的态度,老师和同学不能给他提意见,如果提意见他会认为这是针对他,甚至会做出报复、破坏的举动。
第八,情绪波动,非常敏感,时而兴高采烈,时而郁郁寡欢,时而开朗,时而忧愁。情绪来得快去得快,遇事容易激动,顺境时得意忘形,逆境时悲观失望。
第九,早恋、沉迷网络等等。
解决上述问题时教师要注意采用一定方法,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1. 认知调整法
由于各种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以思想认识为基础的,无论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还是消极心理品质的矫正,都必须以提高学生对世界对生活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水平为突破口,抓住学生个人和集体中带有倾向性的关键问题,引导他们正确识别与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现象,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荣辱观和价值观,做到既能正确认识、评价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又能客观地认识与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2. 赏识法
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对学生的所作所为积极赋义,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树立学生的信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增强学习和生活的动机,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学习和掌握知识。此外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周围的人、事、物进行积极赋义。
3. 美育法
通过各种形式的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每一人、每一事、每一物的美好之处,发现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一面,发现生活的美好远景,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他人的美好情操,树立乐观向上的理念。
4. 同理心技术
对学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表示接纳,聆听和体会学生的感受,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学生,不仅使学生感到被尊重和理解,同时也使教师有一个更宽的视角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避免主观、偏见的产生。
5. 榜样示范法
青少年具有求知欲强、富于幻想、善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容易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思想意识和人格行为的影响。教师一要及时发现学生中的典范,肯定其好的方面;二要以身作则,树立自身正面的形象;三要寻找社会中的楷模,宣讲其先进事迹,让身边的榜样更加直接激励全体学生,并构建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帮助部分学生及时纠正不良的习惯。
6. 意志磨炼法
多种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学生自觉参与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的结果,也是学生在与阻碍、压力和挫折做斗争中磨炼出来的。为了达到磨炼学生意志,使学生逐步养成自制、坚韧、刚毅、果断的良好品质,纠正犹豫、盲目、执拗、鲁莽的不良品质的目的,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内外开展一系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逐渐提高学生的毅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活动。
7. 树立信念法
好的信念,有益于增强学生信心,有益于开发学生潜能,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要让每个学生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相信自己身上有许多优点,相信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相信自己追求的理想和人生一定能够实现。
8. 疏导转移法
对于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早恋、网瘾等不良习气以及学生的不良情绪,教师应安排适当的学习、体育运动和社会活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和培养学生更广泛的健康兴趣,疏导学生多余的精力。
9. 人生体验法
说教只能使学生间接地获得人生经验,而很多人生道理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有更深的感悟。教师应不断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体验生活,在人生的历练中感悟生命、磨炼自我。
10. 社交沟通法
鼓励学生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多与教师、同学、家长、朋友交流沟通。在交流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对人善良、诚恳、宽容、谦虚、有爱心。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锻炼能力、释放情绪,还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尊重他人,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肯定,并增强自信。
教师在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时必须注重科学性,同时要有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亲切真挚的教学态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要摈弃那种自以为是、主观臆断的做法;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看待他们所遭遇的问题、所引发的情绪和行为;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自我、表达自我和定位自我。另外,教师还要有全面、发展的观点,要公平、公正;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对某些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绝不能忽视,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的艰辛,从而充分肯定自身的价值,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心理需求。
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心理素质不同,产生心理问题的种类及原因也必然有所不同,所以进行心理品质教育时,必须同时注意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个案分析、个别辅导。
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长期性,决定了心理品质教育必须遵循经常性的原则。班主任与各学科教师要达成共识,相互渗透,持之以恒地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善于发现、把握教育的契机;并及时依据学科的特点进行经常性的教育;教师还应和家长主动交流沟通,研究解决办法。教师和家长都要时常进行反思总结,及时补充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积极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家庭、班级人际关系环境,教会学生勇于面对和积极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篇10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university student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 help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solve the psychology to be puzzled and the psychological question, appears is especially urgent and is important. The analysis social environment vicissitude situation, looks for the accurate university student psychology puzzled agent, insisted that humanist, pays attention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develop, sets up the education idea which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has unified planning, is helpful in complet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university student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al work. Educates
关键词:社会变迁大学生心理困惑心理健康教育
key word: Social change University student The psychology is puzzled The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一、分析形势,找准动因,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一)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加剧了竞争形势,造成大学生心理负担加重
伴随着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已席卷世界各地,人们的视野从地区、国家的角度转向全球,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激烈的竞争已由国内转向国际。在这样一个“以人才为根本、以高科技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对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也就更高了。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要在这种激烈竞争中充当先锋战士,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适应全球化的浪潮,这就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消磨了大学生就业优越感,考验着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拔有了更大的自,大学生毕业后走向人才市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人才的市场化机制趋向成熟。这种就业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固然给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就业途径和机遇;另一方面,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也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严峻挑战,特别是当前政府机构裁员,国有企、事业单位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等等,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大了大学生心理压力,使大学生经常处于应激状态之下。
(三)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造成了大学生人际直接交往减少,情感联系淡化,心灵孤寂
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大量便利快捷的通讯工具,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和联系,大学生是运用这些最新信息通讯手段进行交流的主体。然而,这种信息化的交流方式也造成了以直接交往为条件的情感交流变得越来越少,结果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边是,满世界都是自己的同类,“只要我想找到你,哪怕相隔万里,也不是距离”;另一边是,这些人却互不相知,每个人周围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四)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种外来思潮涌入中国,多元文化相互冲突和碰撞,造成了大学生价值选择的茫然和困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西方思潮和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虽然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主导价值仍然在社会上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一些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大相径庭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比比皆是,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等,而且这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还很有市场。面临着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和冲击,大学生越来越有一种选择的困境。
二、以人为本,关注发展,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一)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大学生合理需要、尊重大学生个体差异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百折不饶的意志,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竞争环境的能力,塑造大学生奋发有为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因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的一种合理需要,要高度重视,并予以满足。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自我定位很高、自我成才欲望很强烈、承载着较高的社会期望值;另一方面社会阅历浅薄、生活经验匮乏、理想信念尚未完全确立、认知发展不成熟。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在加大。要想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应该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尊重和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
(二)关注发展,突出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培养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健康心理品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大学生的发展,不能还停留在“出了心理问题才去解决”的事后补救的层面,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关注大学生的发展,关注目前影响大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业。
就业问题是当前困扰大学生,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现在我国“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是当代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基本途径,这一方面固然增加了大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另一方面也使得大学生就业落选的可能性增大。面对这种日益激烈的竞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安、焦虑甚至恐惧,不仅影响择业的成功,而且干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影响身心健康,影响发展。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培养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健康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正视社会现实,客观了解自我,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教育大学生多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形势,现实地设定自己的社会位置,努力排除各种干扰,从实际出发,准确了解自我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怨天尤人,要凭借自身努力,争取早日成才。
化解择业就业的矛盾心理。帮助大学生化解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之间的矛盾心理,增强大学生信心;帮助大学生化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心理,结合客观现实条件和主观愿望考虑择业;帮助大学生化解择业工作与继续求学的矛盾心理,让大学生知道考研和工作各有其机遇和风险,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权衡等等。
掌握一些择业就业的心理调适基本方法。教会大学生运用自我激励法、注意转移法、适度宣泄法、自我安慰法、广交朋友法、幽默法等进行自我调适,排除心理困扰,缓解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促进大学毕业生尽快适应角色转换,走上工作岗位。
三、全面协调,统筹兼顾,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一)努力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一方面,进一步利用好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如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相关讲座等等,向大学生系统介绍和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规律,掌握一些基本心理调节方法;再如,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机构,通过咨询、诊断与治疗,帮助大学生恢复和维护心理健康等等。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互联网早已广泛走进大学生日常生活,并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的新形势下,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行,而且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利用校园网心理健康教育主页、心理热线QQ等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它的匿名性和无约束性就能缩短心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而且还能发挥其时间具有灵活性、信息反馈迅速的优点,符合大学生猎奇心理,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
(二)全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首先,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使全体教职工充分了解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特点,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尤其要加强德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因为政治辅导员、班级导师等德育工作者与大学生接触很多。
其次,打造一支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要通过完善相关制度,设置专项资金,培养和引进一支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
此外,还可以发动学生社团成立心理健康协会,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通过学生社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自主组织、自主开展活动,在轻松愉悦氛围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大力开展阳光心灵教育
只有美丽的心灵,才能感受生命的美丽。只有拥有阳关心灵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阳光,才能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才能用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广泛开展阳光心灵教育,通过阳光心灵教育帮助大学生用爱与科学知识塑造健康美丽的心灵,让心的世界洒满阳光。积极引导大学生多寻求心理帮助,勇敢敞开心扉,让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聆听自己心声,释放自己压力,让自己因自助而成长,因助人而快乐,因互助而不再孤独;积极引导大学生多读好书,多听好歌,多与人交流,在人与人之间彼此之间畅叙衷肠,分担痛苦,分享快乐。
通过大力开展阳光心灵教育,让大学生拥有健康阳光心灵,提高大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意识,多一点宽容,多一份感动,从而对生命充满信心和敬意,让心烈如火焰,点燃生命!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泳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张金彦,王进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