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行政执法主体范文
时间:2024-03-21 17:4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业行政执法主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云阳是一个传统的林业资源大县。境内林业资源比较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进入新阶段以来,由于全县国家林业项目布点和投入激增,云阳县林业生产已经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已成功迈进重庆市森林资源强县之列。然而,由于全县森林资源富集、林地面积广阔且相对分散;加之林改之后,全县林业主体和管理单元的大量增加,给云阳县的林政管理和林业行政执法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林业行政执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现行的林业行政执法体系已经远不适应全县林业发展形势的需要,亟需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一、云阳县林业行政执法的现状和主要工作成效
云阳县林业行政执法主体属县林业局。其中,赋予行政执法资质和地位的部门有:县森林公安局,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植物检疫站和县林木种子站三个部门,从事林业行政执法的人员共14人,其中林业公安民警9人、县森防站和县林木种子站5人。林业公安是云阳县林业行政执法的主体力量,承担着繁重的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由于全县没有独立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则上述3部门依照授权职责专门从事林业相关执法工作;他们的工作对象和基本任务是:有效监管、保护全县363万亩林地和263万亩森林的安全,其工作压力和艰辛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近几年来,云阳县林业主管部门采取科学设定执法岗位、公开执法流程、考评执法效果等措施,建立了林业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制定了《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明确了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权限、程序等内容,实行了统一的林业行政处罚文书格式;制定了《林业行政执法监督办法》,建立了有关报告制度、行政处罚听证制度、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等。进一步强化了法制科的职能作用,对林业行政案件实行三级审核审批制度,统一了执法的尺度,强化证据意识和程序意识,对证据不足或处罚不到位的案件予以退回,对涉刑的案件由森林公安立案查处,有效地防止了“以罚代放”和“以罚代刑”现象的发生。有力地促进了公平公正执法。
二、云阳县林业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执法力量薄弱,管理空间未能做到疏而不漏
云阳县幅员总面积 3649平方公里,森林面积263万亩,且山势偏远、地形复杂,执法点多面广,源头管理难。随着林业发展步伐的加速,森林覆盖面积在增加,资源保护的任务在日益加重,而森林公安民警12人,加上有3名民警抽调到其它部门工作,实际在岗民警9人。平均每人要监管25万余亩林地,目前已批准设立两个森林派出所,因无编制的原因,一直未能组建起来。执法力量严重不足,执法“盲区”客观存在,森林安全监管风险日益增加。要真正实现源头跟踪管理,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2、执法网络不健全,导致执法信息不畅和监管不力
云阳县各乡镇林业站工作人员担负起辖区森林资源的监管、信息传递、涉林纠纷的调处、涉林法律法规的宣传,协助查处涉林的大要案件等多种职能工作。但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乡镇林业站工作人员多数被抽调出来搞其它中心工作,导致对森林资源保护监管失控,违法信息不灵。加上林业工作人员的身份、待遇没落实,执法装备落后,有的林业站连最基本的交通工具摩托车都没有。加之部分乡镇林业工作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不高,全县面上的林政管理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3、执法手段单一,执法权威有待进一步加强
林业执法工作主体是行政执法,对多数涉案对象而言,缺乏行政拘留等强制手段,经常遇到一些刁蛮、无赖的管理对象时,缺乏有效手段将处罚决定落实到位,而如果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又是手续繁琐,成本过高,难上加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执法的力度和权威性。
三、进一步强化林业行政执法的对策
从客观分析,云阳县过去的林业工作偏重于发展,对林业资源保护、林业行政执法工作有所偏颇和放松,这是当前云阳县林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林业资源保护已经成为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客观要求我们必须强化林业行政执法工作。
1、赋予明确的法律地位,树立林业行政执法的权威
云阳县林业执法工作至今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特别是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植物检疫站和县林木种子站基本上没有现成的操作规程。因此,要通过国家《森林法》的修订或者地方法律法规的出台修改,来保障林业行政执法的主体地位,从上到下形成完备的体系,有统一的执法规范、服装、标识,扩大林业综合行政执法的影响力,树立权威,与森林公安一道成为森林保护的左右臂膀。同时要弥补在木材经营加工企业、林地、野生动植物管理方面的法律漏洞,以加强打击力度。特别是要颁布林业行政执法拘留条款,以增加林业行政执法效果。
2、增加森林公安和行政执法编制,为行政执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障
目前,林业局没有专门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其职责委托给森林公安。因此,森林公安执法面积广,任务重,力量弱。既要履行行政执法的职责,又要办理涉林治安刑事案件。而公安目前的三个科室中,案件科只有2人,法制科只有2人,办公室也只有2人。警力与任务严重不相适应。因此可增加林业公安警力编制8―10人,可率先组建两个森林派出所,为云阳县林业行政执法提供强有力人力保障,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植物检疫站和县林木种子站也应适当增加编制。
3、强化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和网络建设,努力提升新时期林业行政执法水平
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优化人员结构,增添新鲜血液,建议公开招聘一定数量的爱林业、懂法律的大学毕业生,提高林业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加强在职人员教育,改变执法理念,强化业务培训,让人人成为办案能手,提升执法水平,树立林业执法人员新形象。同时,要用改革的办法,充分调动基层林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委托或授权的形式,赋予他们必要的林业行政执法职能,逐步建立和完善乡镇一级林业行政执法网络。
4、加大经常性财政投入,保障必要的办案经费,提升装备水平
在当前国家重视森林资源保护的“大气候”下,国家和地方财政都应当加大对林业行政执法的投入力度,为林业行政执法工作提供更加充足的经费资源和保障水平;大力提高基层一线林业行政执法人员的待遇,努力改善其基本的执法装备条件,以适应新时期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紧迫需要。
5、认真开展林业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大林业法律知识的普及面
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落实林业普法工作专项经费,并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上开辟林业执法宣传专栏;积极编写林业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手册,大力宣传系列林业法律、法规,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推行行政处罚公告警示制度,即每办结一起林业行政案件,都要在案发地一定范围内张贴行政处罚公告,公告违法人员姓名、住址、违法人事实、处罚依据、处罚内容、执行期限、救济途径、办案人员姓名、电话、处罚机关等内容,使周围群众从处罚个案中受到警示教育,真正起到“处罚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
篇2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行政执法;存在问题;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1我市林业有害生物行政执法现状现状:全市共有21处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机构,林业有害生物林业执法力量80余人,初步形成了纵横交错、较为完善的执法队伍体系。为加强领导和监管,我市实行目标管理,使林业执法体系建设得以稳定和加强。
2 我市林业有害生物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有法难依, 执法更难
2.1 林业行政执法力量总体薄弱。全市71处观测哨,肩负着对305.3497万公顷林地,进行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预报工作,年平均监测覆盖率达到86%以上。随着有林地和人工林面积逐年扩大,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程度也逐年上升,近几年全市林业有害生物年发生面积都在130万亩以上,占整个有林地面积2.8%,防治面积为120万亩,防治率达到90%以上。全市共有林业有害生物种类86种,其中森林病害20种,森林虫害33种,森林鼠害7种,有害植物26种,能给森林造成灾害的有13种,检疫对象4种。以鼠害、落叶松毛虫、松黄星象、舞毒蛾、蛀干害虫为主要危害种类。由于它们的危害给我市造林成活率和森林造成一定威胁,其损失不亚于森林火灾。全市林业行政专门执法人数仅80多人,这些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分布在林业局级林业行政机构,基层直接执法人员的数量不到60% ,执法人员严重短缺。
2.2 林业执法任务与林业执法资源配置不协调,执法队伍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和《森林病虫害检疫条例》规定的林业行政管理任务名目繁多,但是没有就执法所需要的社会执法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规范,致使林业执法所需要的人力、财力等必要物质条件始终没有法律保障。目前,我市林业有害生物执法部分职能由林政局的木材检查站执行。但是,相比较林业执法的任务而言,主管部门在人力、财力上都远不能满足执法工作需求,因此许多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执法管理只能采取形式审核而非实质审核批准的方式,难以做到现场调查管理和监督管理,远不能适应林业超越式发展需要。
综上所述,尽管我市的林业行政执法体系已基本构成,但执法能力不强、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机构职能不清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部门的发展,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林业行政执法的现状。
3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行政执法措施
针对上述林业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林业部门提出了加强执法和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执法监督检查、促进严肃执法和文明执法的指导思想,以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林和依法兴林的目标。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为林业行政执法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林业行政执法具体措施的完善。
3.1 根据林业行政执法的需要,加快林业法律、法规的建设,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充分认识《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和《森林病虫害检疫条例》的实施对于加强林业行政执法的意义,在原国务院《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和《森林病虫害检疫条例》的基础上,黑龙江省颁布了两个条例的实施细则,这些细则在内容上赋予了林业主管部门行使超常规法律手段的权力。《黑龙江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实施细则》和《黑龙江省森林病虫害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制定的直接目的有三个:一是使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和防治法律制度具体化,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二是在《森林法》已有的原则规定基础上,在法规的权限内增加相应责任条款,增加林业法律法规的约束力;三是进一步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减少执法困难。它的制定体现了国家和省对林业主管部门的高度信任,说明林业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承认。这部条例保持了林业政策和法规的连续性、稳定性,具有配套性好、针对性强、具备可操作性等特点,其颁布对林业行政执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2 清理执法主体,加强执法和执法监督队伍的建设。首先,应严格林业执法人员的资格审查,严把入门关。按照《森林病虫害检疫条例》的规定,执法人员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排除林业行政管理机关随便进人的制度,同时将法律授权的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人员全部列入国家公务员系列,对行政主体委托授予行政执法权的行政执法人员实行严格的资格认证制度,停止合同工、临时工从事执法工作。通过证件的发放和管理,实行执法资格认定和持证执法制度。其次,应加强执法人员素质培养,提高执法水平。应促进执法人员不断加强学习和自身素质的提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执法人员的培训,增加法律知识和丰富执法技能,采取定期抽查考试、证件每两年审查注册等方式,不断淘汰不合格行政执法人员。
3.3 推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各执法机构的集中归并,形成立法、执法和执法监督三足鼎立的局面。简化行政执法机构,将木材检查、资源监督、林业工作站、野生动物保护等林业行政执法部门的职能合并,组建统一的林业行政执法机构,如组建林业执法局,实现林业任务以及一般林业行政事务与林业行政执法的彻底分离,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集中力量,强化执法,统一执法,避免不同执法机关之间的冲突,克服相互推诿的工作作风,集中力量搞好林业行政执法工作。同时,立法机关还可以考虑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如行政执法法,明确执法机关及执法人员的执法程序、执法方式和执法责任,进而建立完善的执法监督机制。
林业的性质、特点和任务都决定了林业建设离不开林业执法。在"十一五"期间,一定要强化依法治林,彻底改变林业行政执法的形象,积极执法、坚决执法、严格执法,树立执法者权威,开阔执法视野,高度重视林业建设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和氛围,促进我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迪生.浅谈林业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工作[J],中国林业,1998,(1):10-11.
篇3
一、建章立制,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分局法制办组织民警深入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结合自身执法特点,建立健全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各项工作制度,增强制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制度建设质量。通过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和“公安机关基本法律知识考试”等活动,提高民警的执法办案水平,督促各所、队切实履行好办案人员第一责任人职责。
二、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程序
我局在执法过程中严格遵守《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在处理林业行政案件时遵守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公开原则,即行政执法人员通过出示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使当事人了解身份;告知当事人所享有的权利,被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和对相关证据进行详细的质问,使处罚决定建立在合法、公正的基础上。二是程序合法原则,在处理事实的过程中严格遵守《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程序执行,特别是一般程序,即立案调查取证决定送达执行,并依法制作规范的执法文书。三是执法人员合法原则,只有持有执法证件的人员才能执法,每宗案件必须指派2人以上执法人员执行。四是注重证据的真实性及完备性原则。五是办理案件遵守时效性原则,合理适用法律。为了维护林木权属,在执法活动中,从未出现过越权行政,吃、拿、卡、要,林业罚款不开票不良执法行为。做到亮证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依法执法,准确执法,到目前为止,全我局无一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
三、执法主体合法规范案卷管理
我局执法主体合法,具备执法资格,并在法定职权内或委托执法范围内执法。无一起超越法定职权或受委托范围外的执法现象发生。我局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杜绝了截留、挪用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执法案卷档案按照《行政处罚示范文本》统一格式制作,制作规范,一案一档,整理归档及时,案卷装订整齐。
四、存在的问题
从案卷自查情况看,部分案卷证据单一,执法中偏重对被处罚人的调查作为定案的主要依据。执法人员重处罚、轻取证意识严重,调查取证能力有待加强。
五、下一步工作目标
篇4
关键词:林业;执法管理;普法宣传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要保障林业建设的顺利,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林业法制和执法管理,但是在当前,执法管理难已经成为林业工作和建设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强林业执法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当前林业执法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保护好管理好森林资源,这也是当前林业工作中的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林,建立起权责明确、执法规范、监督到位的林业执法管理体制是重中之重,也是当前各地林业管理中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的林业执法和管理水平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林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 执法部门多,职责不明晰
森林公安作为公安机关派驻林业的武装性质的治安力量,享有林业刑事案件办理和我国森林法所授予的林政处罚权。林政部门是林业内部所设置的内设机构,具有林业综合执法权。木材检查站、野保站、林业工作站根据林业行政机关的委托,行使各自的职权,履行相应的职责。但是在实际执法和管理工作中,这些部门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超出本单位行政执法管理职权范围行使职权的情形,即使在执法过程中发现案件本不属于本部门管辖,但是仍然不按规定移交具有合法管辖处理权的单位处理,而是违反规定,擅自降低处罚,甚至于有些单位为了本部门本单位的小利益而与其他部门、单位相互拆台,互相推诿,不能在林业执法管理中形成良好的合力,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最终导致不能实现打击林业违法犯罪,保障林业健康的目的。
1.2 林业法律法规宣传不够
林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工作没有能够落实到位,普法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开展的方式方法单一,措施落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导致普法效果不能实现,作用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
1.3 林政执法力度和惩罚力度不够
林业执法力度薄弱,机构不健全,使得林业执法力度不够,惩罚力度小,使得有些林业案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处罚力度不够,处罚难度大,使得处罚和执法不能对违法的单位和个人造成应有的威慑,而且存在着一部分执法管理单位在执法过程中只罚款而不能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办理案件,随意处罚、有意隐瞒不报案件等不规范的现象。
2 导致林业执法困难的因素
导致林业执法困难具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管理体制不健全、林业执法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2.1 管理体制不健全
林业执法队与林区派出所之间的关系这些年来一直都没有理清,这直接对林业行政执法管理的能力和执法力度产生了不利影响,客观上人为的制造了执法上的困难和障碍。
2.2 林业执法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林业执法主体多,各个部门和单位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不同,使得各部门和单位人员构成比较复杂,由此导致林业的主观部门无法对这些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和管理,以提高林业部门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林业执法人员身份也存在着不同,有些是公务员身份,有些是事业单位身份。即使按照编制,也无法严格把握执法人员的上岗,造成执法人员素质的高低不齐。大部分林业执法人员并不是法律专业出身,法律意识薄弱,法律知识缺乏,很难在执法过程中灵活准确的运用法律处理问题,以至于出现违反法定程序、适用法律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大大降低了执法的水平。平时法律培训安排不足,也制约了执法人员素质的提升。
3 提高林业执法管理水平的主要对策
3.1 做好普法宣传
普法宣传意义重大,效果明显。因此,积极探索林业法律法规宣传的新方式、新途径,使得普法宣传不仅能够符合林业执法的实际情况,取得良好的效果,也能够有利于实践的操作,降低执法成本。
3.2 提高执法水平
执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林业执法管理水平的整体发展。要全面提高林业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对执法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教育和资格考试认证的方式,使得执法人员熟悉林业执法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执法权限和执法程序,做好对新进人员的监督考核和把关,吸收优秀专业的人才加入到林业执法工作队伍中。
3.3 落实执法管理责任
责任必须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执法管理水平。林业执法管理需要建立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过错追究制等制度,做到用制度来约束执法人员;上级部门也要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明察暗访,检阅卷宗和材料,以便发现林业执法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保证林业执法逐渐合理合法化。同时,林业部门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大对林业执法监督力度,使得林业执法不断透明,为防止执法监督存在空白地带,应当将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有效的进行结合。
3.4 规范执法管理方式
林业执法管理方式多样,手段主要包括行政处罚、行政监督、行政强制和行政奖励等。行政处罚只是行政执法手段之一,要改变目前林业行政执法等同于林业行政处罚的现象,就必须对林业行政执法的行为方式进行必要合理的规范。
4 结语
由于在实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在今后的执法管理工作中一定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和制度规章行使执法权,不断完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才能使得林业执法管理工作不断得到完善和进步。
参考文献
篇5
市依法行政工作领导组:
2009年,我局依法行政工作,在市政府的领导和部署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市政府《2009年度推进依法行政重点工作安排》,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为重点,以推进法治诚信服务型单位建设为抓
手,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各项工作。
一、切实加强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是制定计划,明确责任。按照市政府法制办的要求,结合林业工作实际,制定和下发了《市林业局2009年依法行政工作要点》,把今年全局要开展的工作和责任分工进行了精心安排和部署,为全年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健全机构,落实人员。为有效推进林业依法行政工作,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专门办事机构,明确人员负责日常的具体事务工作,确保了林业依法行政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为了确保工作需要,我局法制科配备了2名兼职工作人员;同时,又确定了具有行政复议资格的兼职人员3人开展行政复议工作,确保了依法行政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学习。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和林业干部职工法律法规学习。把《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内容作为党组中心组和机关公务员、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学习、培训、教育的重点,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基本做到集中学法时间不少于80学时。各地还充分利用农闲时节、集中宣传活动等有利时机,向广大群众,特别是林农宣传《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防火条例》、《退耕还林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引导群众自觉爱好森林资源,并积极举报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形成全社会重视林业的氛围。
二是重点开展专题业 务培训。通过参加省林业厅举办的专题培训班和市局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班,加强林业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进一步规范林业行政执法,提高林业系统干部职工的素质和水平。全年共培训林业专业技术人员140人。
三、规范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一是执行科学决策的调研制度。我局高度重视决策前的调查研究,年初结合工作实际、紧扣发展目标确定了加强林业法治建设、推进林业依法行政、完善林业窗口建设、优化服务发展环境等重点课题,在广泛征求意见后组织相关科室、单位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二是完善民主决策的工作制度。坚持行政措施和规范性文件制定的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组织论证听证和领导集体决策制度,进一步完善了重要文件的立项论证、跟踪检查以及征询县区林业局、有关部门等意见的工作机制。凡重大事项、具体行政行为,均由具体行政科室和主管领导集体讨论提出初步意见,提请局长办公会议共同研究,法制机构参与确定。
三是强化重大决策的审查制度。充分发挥法制机构的参谋助手作用,重大行政决策过程均由法制机构参与研究把关,比如森林防火预案修订工作,较好的兼顾了工作实际和依法行政的要求。在林业系统内部实行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法制机构在具体行政行为审核率达100﹪。
四、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一是依法行使法定职权,履行法定义务。我局作为市级林业执法主体部门,一直把依法行使法定职权、履行法定义务作为全市林业法制工作的重点。在日常的林业执法过程中,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继续执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制度,严格林业执法程序。使林业执法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是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为进一步推进林业部门依法行政,规范林业执法行为,提高林业执法水平,对我市林业系统的执法行为进行进一步规范,同时也将我市的林业执法工作纳入到规范化工作程序当中,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管理。切实完善监督机制,对群众举报投诉的、上级交办的林业行政违法案件,严格追究,切实加强监督。从今年自查的情况看,无举报和投诉案件,办案质量和办案纪律执行的比较好。
三是制定和完善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及配套制度。为了贯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证全市林业系统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公平、公正的行使自由裁量权,确保行政处罚的合法性,合理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市政府《关于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实施方案》(六政发200878号)文件精神,我局结合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出台了《××市林业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执行标准》和市林业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相关配套制度。对重大行政处罚实行备案审查,有力的保证了行政处罚的公开、公平、公正。
四是认真开展林业行政处罚案卷评查工作。为推进林业部门依法行政,强化林业执法监督,规范林业执法行为,提高林业行政处罚案件办理质量和案卷制作水平。按照省林业厅、市法制办对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的通知要求,及时组织林
业执法人员到舒城、霍山等县区对林业行政处罚案卷进行评查,为提高全市林业执法人员的办案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是强化执法监督检查。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查阅案卷、暗访等形式,对全市林业部门的林木采伐、木材运输、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等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的监督检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行政执法全过程,监督执法人员更好地依法公正执法。2009年全局未发生一起执法犯法、越权执法等行政行为,也未发生一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我局一直把加强林业执法队伍自身建设作为常抓不懈的工作,警钟长鸣。从办案质量到执法行为,严格程序,严明纪律,没有出现行政不作为,违法乱作为的现象。
五、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一是拓宽信息公开的渠道。加强电子政务建设,通过××林业信息网,把政务公开的任务要求、政策规定、措
施办法以及服务承诺、责任追究等在更大的范围,以更加快捷的形式,及时、全面地向群众和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使政务公开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严格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的要求让群众自由选择获取政府信息的形式,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二是提高信息公开的实效,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凡是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公开办事程序、承诺时限、收费标准等。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收费,一律实行公示,并公开举报电话。
三是规范信息公开的制度。建立了信息公开工作的依申请公开制度、考核评议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篇6
关键词:环保行政执法;刑事司法;环保法庭
一、环保行政执法难的原因
(一)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另外,还有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破坏在一些地方不断加重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少数人受益,多数人受害,靠污染环境致富”的现象仍然存在,“治理成本高,污染付出代价低”已成为许多排污企业不愿走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一些地方边整顿边反弹,违法排污企业不断死灰复燃,甚至有的企业将违法排污作为降低生产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捷径,这些都充分显示了环境监察执法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二)外部干扰大
一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追求片面的GDP,出台各种各样的“土政策”、“土规定”,明文限制环保部门依法行政,明目张胆保护违法行为,给环保行政执法和监督管理设置种种障碍,严重阻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导致不少“特殊”企业长期游离环境监管之外。另外,当前的环保行政执法体制中,环保部门隶属所在地人民政府管辖,环保工作人员及其办公经费由地方人民政府决定,导致基层环保工作人员不能放开手脚依法办事而“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坐不住”。
(三)执法手段、能力不够强
环保执法起步较晚,刚起步,难免出现执法经验不足,执法能力欠缺,因此执法人员素质有待于全面提高。环境保护作为一门综合学科,涉及知识面非常广,环境监察人员不仅需要熟悉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而且需要非常丰富的各方面的知识,才能在执法现场更善于发现和处理问题。当前环境监察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对环保工作的程度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监察执法装备的投入也越来越多。但基层环境监察部门的监察执法装备至今仍然比较贫乏,在现场监察执法取证中,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导致执法工作缺少严肃性,降低了执法的威信。二是一些环境监察人员由于缺乏法律常识,在认定行政处罚主体方面存在错误,不能正确引用法律法规条款。三是基层环境监察人员配备尚且不够,主要原因是现行的环境保护属地管理原则,地方财政为了减少开支往往会压缩环境监察人员的编制,导致基层环境监察人员的配备难以满足环保行政执法的基本需求。四是一些环境监察人员监管的意识与责任心不强,存在错位、缺位和越位问题。对群众意见大,社会反映响强烈的案件,不是严肃查处,而是让排污者交点罚款了事。五是一些环境监察人员以执法难为借口,搞人情执法、协商执法,甚至违规执法。
(四)法律法规缺乏震慑力
目前有关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软”,没有强有力的处罚措施,对违法排污企业缺乏强有力的行政处罚措施或手段,没有像工商部门等具有的查封、扣押等必要的强制执行权,对违法排污企业执法时缺少震慑力,造成许多违法排污企业对环保执法不理不睬,甚至有些企业暴力抗法,阻碍环保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执法。
二、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的对策
(一)设立环保公安机关
环保公安机关的设立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以目前的林业公安为基础,吸收同级环保、国土资源、水资源等行政执法力量,组建综合性的环境资源保护公安机关。这种构想的依据有三点,一是环境资源保护含摄了森林资源保护、国土资源保护以及水资源保护等,三者具有从属关系;二是将涉及环境资源保护的执法机构整合并组建综合性的环境资源保护公安机关,可以避免因机构的多头、交叉设置所带来的执法协调难等弊端;三是我国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虽普遍设立林业公安,但是除了林业大县外,很多基层林业公安机关工作负荷较轻,少数林业干警被抽调至其他部门工作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专门的公安机关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必要通过重组发挥最大作用。第二种方案是:在环保执法、林业执法、国土资源执法、水资源执法等任务均较重的地区,则可以以县级以上环保执法机构为基础,独立设置环境保护公安机关。在环保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上,可以比照林业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实行双重管理,即以环保行政机关管理为主,各级政府的公安机关管理为辅。在环保公安机关的职能上,主要有两种:一是查处环保领域的行政违法案件,并有权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对环境侵权的违法人员或单位给予行政处罚。二是依据《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依法承担环境资源领域刑事案件的立案和侦查职能,并有权依法决定移送检察院审查等。
(二)完善检察机关的作用
强调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的衔接,其最终目的是要有效打击环境违法及犯罪。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要求,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应当将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必须受理。在之后的诉讼过程中,证据是决定案件最终能否胜诉的关键因素。行政证据能否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行政执法机关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地位如何,在《刑事诉讼法》及国务院的《规定》中均未涉及,理论界及司法实务上对此也意见不一。若不能明确行政执法活动中收集证据的法律地位,无法确定其效力,显然会对案件最终的处理带来实质影响。同时,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部分执法人员对于证据的固定和保全不够重视,往往缺乏完整的证据链条凭孤证定案,此类案件即便进入刑事诉讼程序,也会以证据不足而无法定罪。应在法律中明确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权。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从文理角度而言检察监督应是全面的法律监督。但由于其他相应部门法没有将其细化,实务中检察监督能否包含行政执法监督不无疑问。如有观点认为,我国的检察监督主要是一种诉讼法律监督的职能,或者主要属于司法监督的范畴。对于行政执法领域中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因缺乏高层级的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对行政处罚等行政执法决定无从知晓,无法干预,必然会导致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不畅。因此,需在法律层面明确检察机关立案监督中包括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的案件,同时对移送程序法定化。
另外,应赋予行政执法活动中所获材料的刑事证据地位。其中要区别实物证据与言词证据。对于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等,法庭在查证确属行政机关依法定程序收集的,可以作为证据;对于执法过程中所做的调查、谈话询问笔录或相对人的陈述笔录等,原则上应由司法人员依职权重新收集制作,但若确属不可抗力以致无法重新提取的,经查证能与其他证据吻合相互印证,也可以作为证据。
三、结语
政府正在推进的司法改革有希望逐步使司法体系摆脱行政体系的干扰和控制,保持中立、客观的立场,真正成为监督行政权力的有效手段,重视建立公正、透明的司法程序,提高公众对法律和司法的信任度。要发挥司法执法在环保行政执法中的作用,还需要法律体系上的改革。从法律上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培养和鼓励公众对环境权益的关注,对环境和自然资源公共利益赋予合法的受托人,允许合法的受托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通过司法途径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和打击。
参考文献:
[1] 王树义.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司法改革[J]. 中国法学. 2014(03)
篇7
(一)建立健全林业投资机制
人们对环境与林业关系认识越来越深入,国家及地方政府等给予林业经济的关注也更多,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促使我国森林资源在面积和蓄积上实现双增长。但由于同时受到地区经济发展以及林业自身特点等条件的限制,林业对资金的需求跟实际的资金投入之间始终存在差距,阻碍进一步实现林业经济增长。此外,我国主要的林业载体是国有企业,其发展势必要走三方并行道路,包括国家、地方和企业,因而适宜基于全社会建立完善的以政府导向为主、银行信贷作补充的投资机制。
(二)拓宽林业资金来源途径
当前我国林业投资模式的主体是地方财政、国家投资,应积极尝试加强开拓资金来源途径,可通过发行农林债券、林业发展券等手段集中社会闲散资金,尽量改善林业生产环境和条件,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提供支持。尤其要对投资林业的组织或企业等推行优惠的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致力于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来改善林业投资环境,实现投资的多元化,为林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条件。
(三)促进林区个体投资林业
林业经济增长中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林区的居民及投资主体,所以促进林业发展需要居民个体投资的支持。尤其是对从事林地包管及种养殖行为等的个体,地方政府应适当延长相应期限,维护居民投资林业的长期收益,并改进林区金融工作,为个体投资者提供小额贷款,促进个体积极投资林业。
二、关键因素———加快林业技术发展和进步
(一)开展技术培训与能力建设
通过林业技术培训的组织与开展,就能够将林业生态建设引入到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的轨道之上。基于市场的基本需求,也可以将林区居民的行为、政府行为以及科技行为相互融合,最终实现林业科学顺利的研究,统一技术的生产需求与推广需求。
(二)加强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
针对林业生态事业所面临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可以通过集中攻关的方式,再配合适地种树与抗旱保活等有效措施,还有中幼林的抚育管理改革措施等,重视攻关关键技术问题。同时,加强引进创新、自主创新,坚持生产与科研的结合,加强成果转化,不断推广、汲取先进的林业成果,扩大技术适用面积和覆盖率。
(三)确保投入林业科技推广经费
上述两点保障措施无法脱离科技推广经费,因而务必要增加对林业的投资,科学制定适应于林业的、切实可行的科技支撑方案,充分把广大林业科研单位及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促进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在林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三、有效途径———推进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一)扩大林业优良品种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大背景里,面对林业产品品种逐年递减的不良趋势,林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的首要内容就是扩大林业优良品种,在追求量变的同时重视质变,不断提高林业产品的品质,扩大林业产品市场中优质产品占据的比重,以优质产品为主实现产业的精深加工。
(二)调整林业产业布局
我国林业经济增长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各个地区的林业经济增长失衡,无法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所以,各地林区应结合当地实情,注重协同发展区域产业,尤其是一些国有林区,应基于森林资源培育基础性林业产业,以带动发展环境产业,同时关注关联产业的制约性。当然,国有林区的非林资源也非常丰富,林业产业的发展需要解放产业压力、主导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三)推进建设重点工程
不断推进建设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重点工程,以不同程度缓解、控制各个地区日益加剧的水土流失现象、日趋严重的国土荒漠化现象、频繁发生的水旱等自然灾害等,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结构,这对林区生态状况的恢复意义重大。只有地方政府认真落实这些重点工程项目,才能有效保障林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取得良性循环的发展,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及林业经济增长提供支撑。
四、重要保证———建立林业管理体制并完善
(一)加快改革林业产权制度
政府部门还应该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治理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等原则,将林业使用权和经营权进一步放开,再做好林业所有权的稳定,如此就能够加大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真正地分给林区居民实惠,将其造林与护林的热情激发出来,同时,快速建立健全落实经营主体、明晰产权归属、严格保障利益、明确划分责任、规范顺畅流转、落实监督服务等内容为主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加强流转管理森林资源,进一步规范具体的流转程序,严防发生擅自改变林地用途、乱砍滥伐、国有资产流失、改变林地的公益性质等现象,为完善建立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提供条件。
(二)改革林业综合行政执法
国家林业局应严格遵循一个机构执法的原则,把各个林业都归纳到综合行政执法的范围内,统一组件行政执法机构,并统一对林业行使行政处罚权;规范建设林业工作的法制建设机构,分离处罚权、监督权,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争取能从程序、实体两个角度着手,进一步规范林业行政管理、执法、监督等。全国各地在林业执法工作中都面临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需及时研究一些新的办法、举措,并坚持完善改革林业综合执法的具体工作,为林业经济增长提供重要的执法保障。
(三)坚持科技兴林、依法治林
当然,我们在推进林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务必要坚持科技兴林、依法治林。牢牢把握立法重点,加快在地区建立相应的法规,尽力建立健全林业法律体系,并抓紧落实林业执法队伍的建设工作,对于既定的执法责任制要严格履行,有效提高林业执法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好林业普法工作,大力提升公民,尤其是林区居民的法律意识,从而促使林业法制环境得到更好的优化;针对林业经济增长中的法制建设问题,全国各地的林业都应加强推进依法治林工作,建立完善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从而确保林业行政执法体系得到进一步的规范,构建一个高效的林业执法监督体系。此外,林业普法教育体系也需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以便为实现我国林业健康协调发展和林业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和法律保障。
五、结语
篇8
【关键词】生态检察;旅游发展;司法保障
近年来,桂林市检察机关将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服务大局的切入点,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期待,立足检察职能,坚持“打、防、治”相结合,按照加强生态检察.服务桂林发展思路,不断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在服务和保障桂林旅游绿色发展上展现检察新作为。
一、认真谋划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措施
该院印发了《的工作职能分配》落实各分管领导和科室的任务和责任,明确工作内容,即严厉打击破坏绿色产业发展、滥伐盗伐林木、非法占用农用地、污染水资源等破坏生态环境资源刑事犯罪;严格查处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负有监管职责和侦查职责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机制;加强对破坏生态环境刑事犯罪的立案监督和审判监督加强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收集到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如灵川县检察院针对漓江上游灵川县河段非法采挖河沙行为猖獗,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检察建议。这份检察建议引起灵川县领导的高度重视,今年2月底,该县组成联合执法组对河段采砂进行整治,炸毁了非法采砂船只,并下拨400万元修复河道,有效地保护了漓江流域生态。
二、加大惩治和预防生态环境资源犯罪力度
一是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多发性犯罪。认真履行批捕、职能,坚决依法打击盗伐滥伐林木、非法采矿、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非法占用农用地等破坏环境、危害生态的刑事犯罪,严格把握好证据审查关、事实认定关、法律适用关、定罪量刑关,提升案件办理的质量和效率,保持惩治破坏生态环境犯罪的高压态势。2014年以来,共破坏生态环境犯罪案件14件37人,其中涉嫌滥伐林木罪12件31人、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2件6人;追加逮捕3人、追加4人。二是依法查处生态环境领域中的职务犯罪。依法查办发生在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审批、环境保护监管执法过程中的贪污贿赂、不作为、乱作为的职务犯罪案件,依法查处行政执法部门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案件,及时介入重大环境责任事故调查,依法查办事故背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失职、渎职犯罪依法立案调查涉及环境生态领域的贪污贿赂职务犯罪9件10人,其中副处级干部3件3人,贪污案件3件4人,贿赂案件6件6人,为桂林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了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对重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资金拨付、招标投标等关键环节进行介入预防、跟踪监督。全市结合执法办案,向发案单位或主管单位提出检察建议5件,均获得有关部门采纳回函。依托“送法进机关”“职务犯罪预防五进”活动,组织预防干警结合真实案例,深入林业局、环保局、国土局等部门为500多余名机关工作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职务犯罪预防警示教育,增强其规范履职、廉洁正派、拒腐防变的理念,筑牢思想和行为防线。借助“举报宣传周”等活动,通过设置咨询台、摆放展板、发放资料等方式,向群众宣讲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资源方面的法律知识,不断提升群众认识和举报生态环境资源保护领域违法行为的意识和能力。
三、完善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工作机制
一是强化“两法”衔接常态机制。制定并实施《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工作的实施意见》,与环保、林业等8个部门分别召开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座谈会,就如何完善“两法”衔接配合工作机制、共同打击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的主题,对案件移送、证据收集、检验鉴定、涉案物品处置等方面的认识分歧和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建立联席会议、情况通报、信息共享、适时介入、咨询会商等制度,理顺衔接和监督关系,努力形成推动两法衔接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三是健全立案监督机制。将检察监督关口前移,对行政执法机关开展的整治群众反应强烈、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专项活动,适时派干警介入参与、及时跟进,深入到执法一线,依法监督纠正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等行政执法机关以罚代刑、有案不立、有罪不究等问题。同时,督促相关部门对梳理出来的案件线索中涉嫌犯罪的及时向公安机关移送,确保破坏生态环境刑事犯罪行为得到及时有力查处。如龙胜县作为全国7个森林旅游示范县之一,境内楠木、红豆杉等国家保护的珍贵树木较多,为有效保护县内的古树名木,龙胜县检察院向县林业局发出加大宣传力度,设立珍贵植物保护警示牌和加大执法力度等检察建议。该建议得到林业部门的采纳,对县境内的古树名木进行测量、定位、挂牌和建档跟踪保护,共对3570株古树名木进行了挂牌保护。此外还与当地林农签订管护协议,发放宣传手册3.2万份。
四、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范化
一是加强对诉讼活动的监督。坚持区别对待、分化处理、教育感化的思路,既严厉打击严重破坏生态资源刑事犯罪,又对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不大的坚持从轻从宽处理。二是加强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监督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破坏生态资源刑事案件。发挥检察建议的作用,促进行政机关严格执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为群众讲解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方针政策,宣传林政资源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鼓励群众举报破坏环境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群众依法保护生态意识。在宣传形式方面,充分利用法制宣传日、综治宣传月等主题活动,开展法制宣传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单位活动。
参考文献
[1] 杨晓蓉;从“兰州自来水苯污染案”谈公益诉讼中的公民主体[J].法制博览.2016年16期
[2] 王冰;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建立的必要性[J].法制博览.2016年15期
[3] 李汇一;金文哲;城市空间资源配置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缺位问题研究――以广场噪音引发的矛盾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05期
篇9
关键词:私有财产权;行政法保护;公共利益;个人利益
一、私有财产权行政法保护的执法缺陷
(一)部分行政主体漠视私有财产权
随着依法行政的实施,行政主体法治意识的提高,保护私有财产权越来越受到行政主体的重视。对于行政主体而言,保护私有财产权是行政主体的义 务。这种义务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不同于等价交换关系,是无偿履行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部分行政主体漠视私有财产,如有些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在这方面就存在 模糊观念,将履行法定职责视为等价有偿的民事义务,再有就是有些公安机关对于执法中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造成公民私有财产权的损害。公安机关实施的行政处 罚如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都直接涉及公民的财产权,由于特权观念的影响,存在无视公民财产权受到的损害的现象。
(二)滥用行政权的现象较突出
首先,行政自由裁量权过大,行使原则不明晰,滥用自由裁量权侵害私有财产权的现象突出。行政自由裁量权作为一种公权力,从根本上讲是法律赋予 的,正是由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才有高效运作的行政管理系统。因而,鉴于行政执法活动的复杂性、主动性等特点,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允许行政主体享有自 由裁量权,是十分必要和合理的。然而,自由裁量权过大容易产生执法的任意性甚至人为的扩大执法的范围,加大处罚的力度。在实践中的很多侵犯私有财产权的情 形均发生于行政主体的裁量权不当行使上。如涉及公民财产权益的行政救助、行政奖励等给付行为之中,虽然公民在法律上享有合法的财产请求权,但最终能否获取 以及如何获取,通常依赖行政主体的裁量权限的行使。
其次,滥用行政执法权对私有财产权侵犯的现象突出。又具体表现在:其一,滥用行政处罚权侵犯私有财产权。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一些执法部门利用权 力搞“创收”,超越法律权限乱罚款。其二,滥用行政强制措施侵犯私有财产权。主要表现为滥用查封、扣押、冻结、强制拆除建筑物、变卖拍卖财物等行政强制措 施。常见的有交警部门、税务机关、动物检疫部门在行政执法活动中,随意扣押、使用乃至损坏公民的运输车辆、生产器械、工程设备等现象。[1] (P.34-38)实践中也存在虽然是合法扣押行为,但却因没能依法履行妥善保管的附随义务,致使财物丢失的情况。其三,滥用行政处理权侵犯私有财产权。 行政处理是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目的,依法处理涉及特定行政相对人特定权利义务事项的执法行为。实践中滥用行政处理侵犯私有财产权主要表现为行政征收 行为的违法使用。“从各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国家权力对私有财产的不当征收和征用,是损害私有财产权的主要形式。从我国的发展来看,也不 例外。”[2](P.53)行政征收行为是具有羁束性和强制性的行为,行政机关需按规定征收,但是,有些行政机关往往随意扩大工商管理费、城市管理费、资 源使用费等的收费范围,擅自提高收费标准,甚至重复征收,造成了对私有财产权的侵犯。[3](P.42)再次,行政不作为侵犯公民私有财产权的现象突出。 行政主体不作为,不积极履行法定职责,导致公民私有财产权遭受不应有的侵害。如公安机关不履行保护公民财产权的法定职责,工商机关在法定期间内不履行行政 许可的法定职责等。
(三)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
在现实的执法中,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表现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部分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到执法机关办事常遇到 “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部分执法人员贪图享乐,吃请受贿,为一些违法者逃脱法律的制裁,成了金钱和人情的俘虏,滥用职权,徇私枉法。 其二是部分执法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基层执法机构人员表现更为突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少数。其三是执法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部分执法 人员的业务素质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经济纠纷大量出现,要求执法人员不仅要懂法律,还要懂经济、懂外语。而实际懂 法律、懂经济、懂外语的人不多,三者兼而有之的就更少。法律是靠人来执行的,法律秩序是靠人来维持的,因此,要推进依法行政,就必须高度重视行政执法队伍 建设。
二、私有财产权行政法保护的执法完善
(一)确立符合现代行政法治的执法原则
其一,依法行政原则。要求一切行政活动均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在某一行政领域,只要存在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机关就必须予以适用且须正确适用而不能有所偏离。这一原则是行政执法活动准则的基础,也是行政执法最重要的原则。
其二,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指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平等原则并不是对每一个人、每一个事物都采取同一种处理办法,它只要在条 件相同的情况下给予相同的处理。平等原则的具体要求是没有正当理由不得进行差别对待,它并不禁止法律或行政机关根据事物的性质或情节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差别 对待。
其三,行政信赖保护原则。行政信赖保护原则是指当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做出的行政行为已产生信赖,并且这种信赖因其具有正当性而应当得到保护 时,行政机关不得变动这种行为,或者如果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变动这种行为时必须补偿相对人的基于信赖而遭受的损失。[4](P.23)
其四,比例原则。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裁量权时,应在其所追求的目的和为追求该目的所采取的手段给私人的权利、自由与利益所造成的损害 之间保持平衡。通说认为比例原则包括三个下位阶的子原则,即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以及狭义上的比例原则。在我国的实践中,行政执法对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 之间进行选择时就应该遵守比例原则,尽量减少对私有财产权带来的损害。英国学者认为,在一个民主的社会中也需要为特定的公共目的而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予以限 制;只有当相应的限制措施与立法所追求的目标成比例时,对于基本人权的限制才可以视为在一个民主的社会中所必需的。
(二)加强对于行政权力的监督
首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社会舆论监督主要是指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将公权力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公 之于众,从而督促其纠正的一种监督形式。社会舆论监督虽然不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和强制性,但是它的广泛性、透明度和轰动效应也是其他的监督形式所不具有 的。特别是对于执法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一经报道就会产生强大的社会震撼力,因为“一个事件负面因素越多,它构成新闻的可能性就越大;一个具有负面效应的新 闻题材比正面题材的新闻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负面新闻有一种缺憾,而有缺憾的东西才更有吸引力。”[5](P.48)正是新闻舆论监督的这种特性使其在对涉 及私有财产权的行政权力的监督中不可或缺,事实也已证明了这一点。其次,加强对涉及公民财产权的行政权力的国家监督。国家监督具有社会舆论监督所不具有的 强制力和法律效力,而且具有多层次性,既有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还包括司法机关的监督,尤其是作为司法监督的审判监督可以弥补立法的不足,在 实际操作中,如果相对人对之有疑义或异议,则可诉诸法院,由司法部门进行审查,根据法律的精神和现实情况作出能动的判断,就具体个案合法合理地解释公共利 益的内涵和外延,灵活公正地处理争议案件。
(三)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
第一,加强执法人员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执法队伍的素质高低,执法水平的优劣,是关系到法律能否落实的关键环节。行政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 和法制观念是依法行政的基础。行政执法队伍庞杂,执法任务繁重,法律政策性强,行政执法机关要树立公正廉洁的形象,使其执法行为高效廉洁,必须提高执法人 员的素质。只有从思想教育入手,通过上法制课、看展览,进行警示教育等活动,增强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感,提升正气。加强对行政执法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牢 固树立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贯彻依法治国方略,自觉地推行依法行政。第二,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政治和业务培训,通过以制度约束、以 考试促进、以学习强执法、以执法树形象等措施,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特别是要提高行政执法人员准确适用法律的能力。去除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重实体 轻程序的错误观念,在注重对案件事实调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正确适用法律及规范执法程序,确保行政执法行为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第三,坚持“公开、平等、 竞争、择优”的原则,健全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录用、考核、晋升、奖惩、辞职、辞退等具体制度,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机制。
参考文献
[1]孟宪孝,杨柏林.诉黑龙江省桦南林业地区公安局违法行使林业行政处罚[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2]陈淑智.制度视野下的私有财产权保护[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3]刘雪屏.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私有财产权的保护[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8,(3).
[4]张闯,梁艳.行政信赖保护原则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5,(2).
[5]张威.中西比较: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J].国际新闻界,1999,(1).
篇10
关键词:林业种苗:发展措施:产业分析
中图分类号:S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64
1 创新发展理念,强化林业产业质量管理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和完善,林业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前景,可是怎样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坚实科学发展观念,通过市场宏观指导,与时俱进,创造更多的效益,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另外,及时吸收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技术,结合具体国情,实现管理模式创新和完善。
2 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完善种苗管理机制
要想提高树苗存活率,巩固并优化现有林木良种基地,加快申报建设新的林木良种基地,大力推进林木良种生产优化升级必不可少。要不断加强林木种苗生产与使用全过程的质量监管的力度,确保林木种苗生产供应由数量保障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有效转变,以此来满足并推动林业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求。
在不断完善种苗管理技术的同时,也要改革管理机制,将相关的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等落到实处,提高种苗管理机构的服务质量。对工作人员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加强执法力度,创新种苗行业,提高种苗行业的业务。
3 加快加强苗圃建设,促进种苗产业流通
要想提高林业种苗的质量,加快加强苗圃建设,逐渐形成产业化,对带动林业产业的整体发展,提高经济效益而言意义重大。要建立加强苗圃的基础设施,对苗木生产的树种、质量以及数量等都需要严格把关,将质量提升上去,只有这样,苗木才能有更好地生存空间;也要加强科研调研工作,并培养有地方特色的苗木,增强内蒙古地区林业产业整个市场的竞争力,为提高林业产业发展,提高内蒙古地区的整体经济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促进种苗产业流通,不断拓展市场,可借鉴国内外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相关产业协会或销售部门,强化横向联系,打破地方和区域相互封锁局面,组织运输,反馈购销信息,作好相关宣传,开辟新的市场,解决买卖苗木都两难的苦衷,按照实际需要发展生产,形成一个信息互通、渠道畅通、面向全国的联合流通系统。
4 依法行政执法,健全质量监督检验体系
种苗行政执法是种苗生产和经营有序进行的最根本保障。种苗行政执法主要指健全种苗执法相关的体系,包括林业法律法规的制定、明确执法的主体、提高相关执法者素质和种苗案件查处等内容。种苗行政执法主要是为了维护公平有序的经营环境,依法打击无证生产和经营,保护种苗生产者、使用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建立健全对树木种苗质量的检测体系。要建立、健全林木种苗质量监督的相关机构。地方要成立专门的林木种子质量监督检站,配齐针对林木种苗质量检验所需的相关设备和仪器,积极开展种子质量检验,建立林木种苗质量认证体系。其次,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管理队伍,在此基础上,加强种苗管理人员行政执法意识,建立一支熟悉业务、作风过硬的管理队伍。确保内蒙古的林业产业发展快速有效地实施,为我国的绿色生态文明做出一份应尽义务。
5 加大投资力度,完善科研手段
国家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对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发挥重要租用。因此,国家林业科研部门加大研究力度,结合林木幼苗的实际培养技术,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并研究开发出科学地、高效地林木幼苗生产技术,为促进林业可再生资源的发展、绿化环境事业等贡献一份力量。此外,相关部门在重视林业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提供一定的资金流转,加大对科研部门的投资,以此来带动林业科研技术的有效发展,提高科研成果,促进林业经济发展。
总而言之,林木种苗工作直接关系到林业的发展和生态建设,要想做好林业种苗工作,必须提高整体素质,同时也要从多个方面提高林业种苗生产经营者的整体素质,增强种苗生产经营者的专业技术,从而更好地推动种苗生产和经营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郭献忠.林业种苗管理措施及生产技术研究[J].北京农业,2014(21):111-112.
[2]骆月生.提高林业种苗发展的对策分析[J].低碳世界,2015(10):317-318.
[3]刘红.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
- 上一篇:政治学心得
- 下一篇:建设工程重大变更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