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实用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06:2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业实用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林业实用技术论文

篇1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ansu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单位:甘肃省林业

主办单位: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甘肃省林学会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甘肃省兰州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6-0960

国内刊号:62-1059/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2

论文关键词:林业;职业教育;产业化;职教集团;对接

林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效益(生态、 经济 )为中心,以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产业为基础,正确确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分区、分类生产,协同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上连基地、下连市场的由结构合理、多条产业链组成的产业体系。国家林业局关于大力 发展 林业职业教育的意见(林人发【2007】76号)是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落实 科学 发展观,实施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促进林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提高林业建设者整体素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坚强柱石

(一)湖南林业产业化现状

林业产业已经发育成为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大产业。到2008年底,湖南省全省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86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8.47%。有林地面积达到1.48亿亩,森林覆盖率53.67%,活立木蓄积量3.23亿立方米,油茶林2000万亩,年产茶油8.9万吨,毛竹1068万亩,立竹15.35亿根,国有林场177个,经营面积1163万亩,森林公园63个,国有苗圃97个,经营面积5.89万亩,均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林业产业化系统,2008年湖南省林产 工业 总产值为319.76亿元。林产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为:人造板429万立方米,木竹浆纸116万吨,木竹地板(含强化地板)1442万平方米,松香等林产化学产品2.8万吨,林药加工产品3.94万吨,森林食品加工30万吨。

总的来看,湖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形势是好的,但是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从横向比较,相邻省区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东南沿海省区发展更快。从省内来看,林业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不够大,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还不够高,与林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适应。其突出问题是:(1)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不快。产业结构中,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55:27:18。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主要用材树种结构上,松、竹、杨、优良阔叶树种供需偏紧,而传统树种杉木相对过剩。经济林品种上,低产品种多,高效品种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鲜果多,干果少;人造板、木浆造纸、家具制造、松香加工等主导产品发展滞后。(2)投入不足。由于缺乏对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必要扶持,不少企业靠原始资本缓慢积累,规模小,缺乏技术改造能力,产品多年一贯制。全省规模以上的大型林产加工企业只有8家,家庭作坊式的较多。全省林产品中,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仅4个。 (3)政策不配套。一方面,人工商品林采伐限额政策、木材和林产品运输政策等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法律 法规滞后;另一方面,有些现有政策还未落实‘特别是中央林业决定和我省贯彻意见规定的多种优惠政策兑现较少。(4)对农户带动能力不强。湖南山地面积大,但农民从林业生产中获得纯收入仅28.44元,仅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无法带动广大的农民致富。

(二)湖南林业产业化需要高技能人才

(1)林业产业化需要掌握 现代 林业生产技术与操作,能运用现代林业生产工具从事林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林业生产者。实现林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林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林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安全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林业生产者。(2)林业产业化需要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林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而林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林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3)林业产业化需要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林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林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体化经营,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林业生产,增加林农的收入。(4)林业产业化需要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拉长产业链条的农产品加工者。实施林业产业化,要使林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林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而这些都需要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三)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坚强柱石

湖南林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林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林业相配套的林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信息相对闭塞,林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林农,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湖南林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林业产业化企业已经成为应用科技领域的新热点,亟待拥有一大批有理论、有文化、懂技术、肯奉献的新一代知识型技术工人。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顺应这样的 历史 潮流。

二、高等林业职业 教育 与林业产业化对接

(一)依托职教集团,深层 发展 高职林业“工学结合”,适应林业产业化 企业 需要

以湖南省唯一一所林业类高职院校——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坚持了以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为前提,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突破口,以专业调整与教材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和谐礼会为宗旨,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湖南省首家农林类职业教育集团,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将充分发挥涉农专业、师资、科研、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林业生态、林业产业以及生态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 农村 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集团以项目为载体,深化“工学结合”,推进产业对接,推进实验实训资源共享共用、教师互派与培训、合作申报科研课题、教材开发与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认证和技术推广、组织体现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的新课程开发等11个方面的内容。

林业职教集团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集群体优势及各自特色之长,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信息汇聚、人才互补、 科学 研究与资源整合功能,出现了很好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湖南环境生物职院与林业产业化企业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试点与普及、课程设置、顶岗实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主要目的是想破解“工学结合”在实践层面上所遇到的诸多难题,以增强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力度。该院在积极改革与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发挥职教集团优势,实现林业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

1.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

林业职教集团的组建,有利于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个别学校与个别企业之间双边合作变成职教集团与多个企业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这可大大降低单个学校与单个企业单独签约合作所需要的交易成本。另外,企业与职教集团的合作由于有职教集团整体实力和信誉作保障,可以大大增强校企合作的可靠性。因为在职教集团内部建立起了统一的行为规范和协调机制,所以一旦集团个别成员与企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或分歧,职教集团可以出面予以协调,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合作的协调成本和监督成本,及时化解合作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2.发挥校企人才互补功能,促进人才提升与共享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就业市场,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并组织他们到企业去锻炼;而企业是用人单位,有用人的需求,同时也需要有教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工学结合”决定了由企业与学校联合组成的职教集团具有很强的人才互补性。如何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人才互补功能,对于提高校企双方人员的素质,促进校企双方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创新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服务模式,为林业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

在林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由政府主导,加强院校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为服务区域 经济 与行业发展,建设“生态湖南”,培养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是我们对接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的最佳选择。发展品牌林业是促进传统林业向 现代 林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优化林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林业增效、林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篇3

论文关键词大叶冬青;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论文摘要阐述了大叶冬青的特征特性,并介绍了其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种子处理、芽苗移栽、苗期管理、定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大叶冬青更好地应用于园林绿化提供参考。

大叶冬青别名苦丁菜、菠萝树、大叶茶、苦灯茶,为冬青科冬青属常绿阔叶乔木。其树干通直,枝叶繁茂,树形优美,状似广玉兰;叶、花、果色相变化丰富,萌动的幼芽及新叶呈紫红色,正常生长的叶片为青绿色,老叶呈墨绿色,5月花为黄色,秋季果实由黄色变为橘红色,挂果期长,十分美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极好的生态景观树种。其适应性强,较耐寒、耐阴,萌蘖性强,生长较快,病虫害少,是城市理想的第3代绿化树种。同时,其叶、芽可制作苦丁茶,是优良的保健药用树种;木材可作细工原料;树皮可提烤胶等,发展前景很好。大叶冬青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各省及福建、浙江等地,生于沟坑旁阴湿处、山坡竹林内及灌木丛中,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特征特性

常绿乔木,高达20m。树皮灰黑色,粗糙,枝条粗壮,平滑无毛,幼枝有棱。叶厚革质,长椭圆形,长8~20cm,宽4.5~7.5cm,顶端锐尖,基部楔形,主脉在表面凹陷,在背面显著隆起;叶柄粗壮,长约1.5cm,聚伞花序密集于二年生枝条叶腋内,雄花序每一分枝有花3~9朵,雌花序每一分枝有花1~3朵;花瓣椭圆形,基部连合,长约为萼裂片的3倍,果实球形,红色或褐色,分核4。花期4~5月,果熟期10月。

大叶冬青原产我国南方,喜温暖湿润土壤,适生凉爽环境、深厚疏松的土壤。幼龄喜荫蔽,需一定的侧方遮阳,种子休眠期长达3年,苗期生长较慢。一般3年后进入速生阶段,树高年增长量可达50~110cm。1年中有2个生长高峰,分别出现在4月和7~8月,二次抽梢的特性为采嫩叶制作苦丁茶提供了条件。因当年生苗耐寒性较差,冬季需防-4~-3℃的低温;二年生苗木能适应-7~-5℃的自然低温;五年生幼树能适应-10℃的低温。

2栽培技术

2.1种子处理

因大叶冬青种子休眠期长达3年,种子需用湿沙贮存1.0~1.5年,并进行变温处理。用40℃的温水浸泡12h,置于5℃低温下处理24h;再用40℃的温水浸泡10h,用0.3%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30min,取出用清水泡8~10h,置于沙床内催芽。经3个月左右,种子陆续萌动、露白后播种。此法可使种子提前9~12个月发芽,发芽率达60%左右。

2.2芽苗移栽

幼苗高1.5cm,出现真叶时,移入塑料袋营养钵中,排入苗床。株距6cm,行距12cm,塑料袋口径5cm,钵高10~12cm。幼苗移入后怕高温日灼和干旱,要及时用75%遮阳度的网搭设遮阳棚,以遮阳保湿。

2.3苗期管理

主要是在幼苗生长旺期施肥。4月每隔5d叶面喷施0.1%~0.3%过磷酸钙和磷酸二氢钾溶液1次,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和茎木质化;7~8月每隔5d叶面喷施0.1%尿素液1次。苗木生长后期,每隔5~7d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或0.2%~0.3%的硫酸钾溶液1次,促进苗木木质化,增强越冬抗寒性。秋后增施钾肥,促进苗木木质化,后期适当缩短遮阳时间,从9月上旬起,逐步揭除遮阳网,增加光照。

2.4定植管理

(1)绿化大苗栽培。根据本品种喜侧方荫蔽的生物学特性,选用金丝垂柳J842、黄山栾树、光皮树等阔叶树进行异龄混交复合配置,形成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的稳定的树种群落。落叶树行距2~3m,株距1.8~2.5m;行间种植大叶冬青,株行距均为0.4~0.5m。成活后视生长状况和绿化要求施肥管理。

(2)叶用园栽培。用二年生大苗定植,株距1m左右,行距1.0~1.2m,定植1年后矮化修剪定型,修剪高度1m以下;2年后即可采摘嫩叶制茶。因要取叶制茶,栽培过程要增施有机肥(腐熟的饼肥、鸡粪等),严禁偏施氮肥,尽量少施化肥,以达到无公害要求。2.5病虫害防治

大叶冬青病虫害虽少,但绝不是无需防治。无论是绿化还是制茶,都应提倡综合防治,强调保护环境。一是精修细剪,及时除去病虫枝、枯死枝、内膛过密枝,通过合理调整树体及树间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恶化病虫害的生存环境。二是利用生物技术消灭害虫,利用天敌,采用人工饲养投放、引进等措施,增加天敌种群数量,控制害虫数量。三是提倡使用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等。四是必要时可以使用矿物源农药,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五是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关键时可少量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如吡虫啉等,但在制茶采叶前20d禁止使用。六是改进喷药技术,注意适时喷药,减少施药次数和浓度,做到能兼治的不专治,能挑治的不普治,若防治1次有效,可不再多次喷药。

参考文献

[1]万光忠.大叶冬青栽培技术[J].安徽林业,2007(1):26.

[2]邓修衍,徐世云.大叶冬青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4(8):5.

篇4

论文摘要:数学是林业职业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为提高学生智力服务,为学生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服务。该文分析了林业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状况、心理基本特征及数学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并从加大林业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力度和推进林业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加强教师的自身建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个方面提出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动力的时策。

林业职业学校主要担负培养林业职业人才的任务。林业职业学校数学学科课程目标是:(1)义务教育后数学教育的继续;(2)促进学生智力发展;(3)为学生接受终身教育打下基础;(4)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实用技术课打好数学基础。

中等林业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具体功能包括:一为提高学生智力服务;二为学生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服务。研究数学学习动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具体目标。

要实现数学教学的“两服务”功能,首先要了解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状况及其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以便提出动力因素研究的相应对策。

一、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状况

(一)数学课在职业学校的地位

数学课在林业职业学校是普通文化课,与专业课相比,其地位明显薄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数学教学在林业职业学校的功能定位和教学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不明确、不科学。林业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存在两种误区:一种误区是中等林业职业学校基础课教学大纲中要求数学教学“达到相当于普高的水平”,求全、求高、求难;还有一种误区是认为数学仅仅是一种运算工具。随着林业职业学校加强实习实训,数学教学出现了课时少与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专业课要用的数学知识较多之间的矛盾。

(二)学生的学风普遍较差

林业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及学习动力上都比较欠缺。笔者对我校三个园林班的135位学生(其中122位男生,13位女生)进行了有关数学学习的调查。调查显示,80%的学生来学校就是为了找一份工作。其中对数学学习兴趣较浓、程度较好的有41人,占30.37%;兴趣、程度都一般的有47人,占34.81%;没兴趣、程度差的有47人,占34.82%。这些学生中,在小学阶段就不喜欢数学的占27.5%,在中学阶段对数学没兴趣的占72.5%。在课堂教学中,说话、打手机、睡觉、看小说等情况时有发生。几乎所有的中职数学教学都存在数学考试成绩差的现状。

(三)教与学存在脱节现象

大多数林业职业学校的老师对就读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只停留在一个模糊、大概的层面,教师对学生不良的学业基础缺乏诊断。这造成“教”与“学”双方的严重脱节,数学知识与专业课所需知识的脱节。

二、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

林业职业学校的学生来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初中刚毕业没有考上高中的,第二部分是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的,第三部分是在社会上已工作了几年、想来学校学习两年得到一个稳定工作的,第四部分是在职职工。他们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总结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乐趣型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70%初中毕业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有30%高中毕业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而在社会上工作了几年的学生只有10%对数学学习有兴趣。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较好的学生准备继续上林业技术学院,这类学生一般与老师相处得较融洽,喜欢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二)实用型

这部分学生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园林实用技术。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在职职工属于这种类型,“既能学好实用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这对林业职业学校的老师也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三)焦虑型

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等感受交织成的情绪状态。在数学学习中,这部分学生由于过度关注考试成绩,同时还要面对家庭的压力和同学之间的竞争,所以常会处于紧张的状态下,产生焦虑的情绪。

(四)厌倦型

林业职业学校的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在以往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少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进校就对数学学习有抵触情绪。学生的父母对孩子常采取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这也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厌烦的心理。

(五)畏惧型

这类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屡考屡败”,丧失信心,产生了逃避和畏惧心理。这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严重地影响了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六)自卑型

自卑型的学生主要是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这类学生中,90%以上都具备学好数学的潜质,但是一次次考试的失败使他们在沮丧、消沉中选择了放弃。这类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分析自己成绩差、学习能力弱的原因,过多看重老师与身边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一旦失意,就会陷入苦闷的羁绊中,产生自卑心理。

(七)自闭型

自闭型的学生从外部表现来看与自卑型的学生有着相似之处,都表现为沉默。但是从内部动机来看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自闭型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有潜在的动力,只是这一类学生的创造力往往被数学的传统逻辑所束缚,学习缺乏热情和灵性,拘谨保守。他们在学习中大都表现为依赖和被动接受,缺乏自学、讨论交流的学习能力。

(八)自满型

自满型的学生对自身的实际水平和发展潜质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不能确立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和奋斗方向。在数学学习上有自满型心态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多。自满型的学生会给人一种心理健康、乐观开朗的错觉,但他们的这种心态却影响了自身更好的发展。

林业职业学校学生的不良学习心态,对数学学习影响很大,不同程度地制约、阻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率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三、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基础差,学习能力低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高考政策的调整,高校扩招引发普高的扩招,大量成绩中等以上的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高就读,致使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较差。林业职校都面临着生源少、生源不足这样一个问题,从而造成了林业职校学生基础差、质量低的先天性不足。从初中教育进入林业职业教育,学生面临两个较大的挑战,一是课程内容增多和程度加深,二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初中阶段的课程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化学、物理等,这些课程中的理论 大多数为学生体验过、感知过,学生或多或少有点兴趣。而林业职业教育的课程以专业课为主、文化课为辅。如园林专业的“园林测量”、“园林设计基础”、“园林机械”,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原理”、“多媒体基础原理”,食品专业的“食品机械与设备”、“机械制图”等课程,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面对这样的挑战,职校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越积越多,成功的体验越来越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就随之慢慢减弱。

(二)学习动机不明确

在心理学中,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和内在力量。这种内部动力是由学生的“我要学”所引发的。奥苏贝尔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是一种单向性关系。”有一项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的林业职校学生就读职校的目的不明,有的是迫于家庭的压力,有的是为了混日子,有的是混文凭,有的是来结交异性,等等。这些学生本身就缺乏学习的需要,消极对待学习。就读职校的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没有太多了解,因此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普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学习氛围,不良的学习氛围反过来又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林业职校学生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所以学习的惰性大、依赖性强。其主要表现为学习不主动,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内不做笔记,听课不认真,思路不清晰;作业喜欢对答案,甚至抄袭;不能正确对待考试,总是想方设法作弊;实践操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主要是因为进入职校后学生失去了奋斗目标。在林业职校的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钻研、创造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涨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反思学习等先进有效的学习方式无法在他们的学习实践中得到实现。

(四)学生存在自暴自弃的不良心态

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自暴自弃的不良心态。这种心态造成学生在行为上不能自律、情绪上不能自控、学习上不能自觉。林业职校学生的不良心态有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就产生了对数学学习的厌恶。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小学时体验过学习的快乐,上了初中刚开始也很有兴趣,可后来他们遇到了学习上的困难,没有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慢慢地失去了兴趣。

林业职校学生在自我认知中,认为自己努力也是徒劳无功的。自暴自弃的心理使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投放到游戏、娱乐、上网、热衷交友等方面。这类学生都与教师存在情感问题,这也成为学习的主要障碍。

(五)学校自身存在一些管理问题

林业职业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是造成职校学生数学学习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林业职业学校的学生来源复杂,毕业分配无视或忽视学生在校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专业技能和合作精神。这些不公平造成了学生很大的逆反心理,使他们产生了“学习有什么用”的想法。这给任课老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除此之外,职业学校在品德教育、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评价、就业教育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

四、增强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动力的对策

(一)加大林业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力度,推进林业职业学校教学改革

1.明确中职教育多层能力结构培养模式的目标

我校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提出能力培养的三个层面,即具体职业岗位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和适用于所有职业的基本职业能力。数学作为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基本能力和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应针对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2.实施课程改革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设置应围绕社会的需要,注重课程的职业功能性;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应重组和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从2005年起,我校根据职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对基础课的具体要求,对数学课的“教学大纲”、“课程教案”等项目进行改革,优化数学教学内容。笔者多年来在教学工作中探索出“将专业课与数学建模”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在我校园林班试用,受到好评。

3.改进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方式

我校在教学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组织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强调因材施教、追求实效。例如,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长、学科成绩和个性指标,采取因人而异的分层教学,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使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科学合理,从而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以教材、教室、教师为主的传统模式,打通课程之间、课堂与社会间的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拓展教育空间,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在中职学校要抓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教学阵地,盘活校内、校外两种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数学建模课外小组”活动。

数学建模的很多问题需要做社会调查,需要到各大园林公司、花卉市场及周边市、县等园林绿化公司和酒厂、食品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可以使教育空间、教育效能最大化,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

4.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和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建立和完善数学学习评价体系,改变“以一纸定成绩”的考查手段,用多种形式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例如增加课堂表现成绩、作业成绩、课堂考勤成绩、课外实践成绩等。同时,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淡化期末考核。在考试形式上,视专业不同可灵活采用开卷、闭卷等方式。在考试内容上,视专业不同可减少定义、定理的考查,加大与专业有关的实践能力的考查。这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

5.贯彻“素质就业”的职业教育理念

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同志提出,将就业的实现从开发岗位转到提高人员素质和就业能力上。具体含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经过培养培训以后,能够具备根据市场对人才需要的变化而自主实施创业、岗位转换的核心职业能力。林业职业学校倡导将“素质就业”职业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加强学生的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教师的自身建设

1.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构建和谐生态课堂

结合林业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寻求数学与专业全方位的接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创设情境教学。根据专业的不同和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创设出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景,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自由、民主、和谐、宽容的氛围里,引导学生由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转换。

2.拓宽原有的知识体系,寻求数学与专业的自然接轨

林业职业学校的课程专业性较强,数学教师应打破数学与专业学科的界限,多角度挖掘隐藏于教学内容之中的职业元素、专业因子。数学教材内容与专业内容的接轨,关键在于找准与专业教学的切入点。近几年,我们通过数学建模找到数学与专业课的交叉点,提高了数学知识的利用率,使数学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互相促进,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3.改进课堂教学手段

教师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来辅助数学教学,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思维方式中,引导学生抓住变化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可采取“谈话法”、开设“心理学讲座”、建立“心理咨询室”等形式,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了解心理知识。要注重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成就感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修正心理误区,明确自身的优、劣势和发展潜力,理性地评价自己,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2.培养学生树立“素质就业”的理念

篇5

论文摘要 板栗疫病是一种弱寄生菌,从伤口侵入感染。根据这一特性,采取土肥水管理 、整形修剪、树干涂白、刮涂病斑等综合防治措施,对板栗疫病的防治取得了较好效果。经过多年的综合防治,增强了树势,控制了疫病发展,减少了林农经济损失。

板栗疫病又称板栗干枯病、溃疡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苗木、结果树都可受到侵染,轻的导致栗林成活率下降、结果量降低,重的则使造林失败或整片栗林绝收。

板栗疫病为害主干及树枝的树皮,引起烂皮或溃疡,造成枝条甚至全株枯死。病菌只能由各种伤口(鸟兽及昆虫伤、机械伤、嫁接口、日灼、冻伤等)侵入。栗疫病菌为弱寄生菌,它的发生与影响树势的各种条件密切相关。阴坡、地势平缓、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环境及经营管理强度高、栗树生长旺盛、抗病能力强则发病少,反之发病率就高。遭受冻害的树易受病菌感染。由于害虫为害造成伤口,而且降低树势,促使板栗疫病严重发生,成年树较幼树发病率高。幼树或枝条嫁接的接口周围易发生疫情,致使嫁接失败。

宁陕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兴建板栗园,对实生栗进行嫁接改造,面积达1.4万公顷,板栗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随着面积的增大,由于对栗园管理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增多,栗树衰弱,在嫁接部位发生蛀干害虫,同时伴随着板栗疫病的大面积发生。板栗疫病作为一种世界检疫性病害,没有一种见效快、防治彻底的好方法。笔者经过多年试验示范,表明在山地栽植的板栗以综合防治为好。从2003年至今,笔者将综合防治板栗疫病作为治疗该病的防治方案,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疫病基本得到了控制,板栗总产量逐年上升。现将板栗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选用抗病品种

适地适树是防治板栗疫病的根本途径。先用优良抗病的品种对板栗林进行改造,苗木调运要严格执行检疫,对调 入的枝条与植株用180倍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浸泡后再用,以免病害扩散蔓延。

2土肥水管理

(1)入冬前进行1次松土,每株施入农家肥1.5~2.5kg或菜油饼1.0~1.5kg,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为来年板栗生长提供足够的营养;并对树根培土,培成锥形,开春扒开,减少幼林发生冻害机会;同时喷1次200倍液的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保护树木越冬。

(2)早春松土1次,从干基向外由浅到深进行翻土,以不伤害板栗树的根为准。结合翻土每株施尿素或复合肥250~500g,或菜油饼肥1.0~1.5kg,或农家肥2.5~3.5kg,促进根系生长和树木营养供给,增强树势。

3加强抚育管理

(1)杜绝草荒,实行林粮间作,林下种植苜蓿,于6月中旬追1次速效氮肥250g/株。禁止人畜入林毁坏,开春后除草2次。

(2)在树木进入休眠期全面清除枯死的植株和枝干,枯死的植株连根刨起,并在穴内施上生石灰消毒,剪除已枯死的和部分枝干上病斑较大的枝条及生长不良的弱枝。剪除的病、弱枝带出栗园,集中销毁,减少病菌侵染来源。

(3)进行嫁接或大田改造时注意接口处的保护。

4药剂治理

(1)刮除主干及大枝条上的病斑,剪除小病枝。病斑刮除要彻底,深度达木质部,刮下的树皮和剪下的枯死枝集中烧毁。伤口处用2%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10%碱水涂刷。为防止嫁接后疫情发生,嫁接口处及时涂药。

(2)用敌克松500倍液进行全面喷洒,每隔15d喷1次,连喷3次。敌克松对板栗疫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3)早春板栗发芽前,打1次2~3°Bé的石硫合剂;发芽后,再打1次0.5°Bé石硫合剂,保护伤口不被侵染,减少发病机率。

(4)在板栗的整个生长期,一旦发现有害虫为害嫩梢、叶,立即用嗅青菊酯进行防治,保护叶、枝少受伤害。

(5)其他害虫的防治主要以蛀干害虫为主,采取冬春砸卵、树干涂白、夏季树干打孔、放入磷化铝片、用黄泥或者蓑料堵孔等措施。

总之,在综合防治中,需注意以下事项:

(1)要做到施好肥,时间在根系生长的3个高蜂期,特别是入冬前施好有机肥(菜油饼),其肥力可以保持2~3年左右,对增强土壤肥力、提高树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做好秋季树干涂白,主要是石硫合剂。

(3)做好整形修剪去除病弱枝、枯死枝并集中销毁,均衡树势,减少病菌传播。

(4)刮除病斑,伤口处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10%碱水涂刷。

(5)减少其他病虫危害,特别是蛀干害虫,一旦发生及时防治。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松树与杨树是我省的主要造林绿化树种。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对松树和杨树开展了大量的良种选育工作。选育出多个杨树品种,建立了多处针叶树种的林木种子园,为我省林业及园林绿化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本文是对我省松树与杨树过去良种选育工作的初步总结,为今后此项工作的开展和良种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杨树的良种选育

1.1 杨树引种

自20世纪70年代,全国许多地方都营造了杨树人工林,曾出现过“引种热”。黑龙江省从那时起,开始进行杨树的引种工作,至今累计已达400多个品种或无性系(刘培林,2003)。这些品种的表现可以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小黑杨,小青×黑杨,北京杨3号,北京杨605,美×黑,黑小,斯大木工作者等。其特点是:植株生长发育正常,早霜前顶芽形成,停止生长,当年枝木质化良好,树叶自然脱落,病虫害轻微。

第二类:美×滇,美11,美洲黑×青,加×青,北京杨1号、2号、中东杨×小,河北杨×毛白杨,合作杨,黑×美,欧洲黑,箭×黑,美×青,加×小,银×河北等。其特点是:植株可以成活生长,但有较轻冻害,冻害指数一般在5%~10%,生长较快。

第三类:健杨,隆柯夫健杨,晚花杨,R16,密苏里三角杨,里普,马里兰德,大官世,意大利52号、54号,日本白杨,格氏杨,施瓦氏,I-214、72号杨,69号杨,沙兰杨,毛白杨,新疆杨,欧美杨等。其特点是:其物候期很迟,封顶、落叶和停止生长晚,或未封顶,且易遭受病虫害,为不适宜栽培品种。

1.2 杨树的杂交育种

有性杂交是培育杨树新品种的主要途径,倍受国内外林木育种专家和学者的重视。我国在杨树杂交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先后培育出了许多优良品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林业生产和科研的发展。

黑龙江省的杨树杂交育种工作始于60年代初,黑龙江省防护林研究所、黑龙江省林科所重点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选育一批适合我省造林绿化的杨树新品种,如中黑防杨、中绥4#杨、中绥12#杨、黑林1#杨、黑林3#杨、黑林5#杨、银中杨、山新杨、青山杨、DN113杨、小黑14杨、迎春5#杨、中牡1号、农垦1号杨等杨树品种。杂交亲本选择涉及到杨树的五大派树种,重点目标选育杨树的平原用材林品种、城乡绿化品种和林区用材品种。我省杨树杂交现已达到“三杂交”和“四杂交”的水平,如黑林1号(小黑×波兰15A)、黑林2号(小黑×黑小)、黑林3号(小青黑×黑)等。

在杨树杂交育种中,白杨派内杂交及其与其它派别树种杂交所选育的新品种表现尤为突出。如1984年沈清越等选育的银中杨、山新杨等,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收到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尤其银中杨的选育成功,是黑杨派与白杨派杂交育种的新突破。另外,在亲本选择上,除重视优树个体选择外,更着重考察树种的群体遗传变异性。如山杨和大青杨的杂交,是在优良产地试验基础上选择了多个产地的优树进行的。

1.3 倍性育种

东北林业大学陆志华和刘玉喜教授于 1975~1977年先后从1株小黑杨上采枝水培进行花药离体培养,诱导产生花粉植定植于校园内(刘玉喜,1993)。于1982年选取生长较好的19株萌条分别按株号扦插育苗,1983年春进行田间比较试验,定植后立即平茬。

杨树单倍体植株随着年龄的生长自然加倍形成纯合2倍体,由于遗传特性的分离产生优良单株,成为选择利用的基础。在山杨三倍体育种方面进行了尝试。

1995年4月,李开隆教授对美洲山杨二倍体花粉2份与中国山杨9个优树杂交,获得种子的有8个杂交组合;1998年4月又在北京林业大学对山杨雄花枝(采于方正和苇河)进行诱导三倍体,采用秋水仙碱0.125%、0.25%和0.5%三种浓度,注射方式,注射1~4次。经过处理的花粉,目前已检测出染色体不减数的二倍体花粉粒,并将处理的花粉授于毛新杨雌株,获得杂交种子,并在北京林业大学温室播种育苗,1999年6月移植到吉林省吉林市,生长良好。

2 松树的良种选育

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是:

通过引种和调查研究,选出适合东北防护林地区造林的樟子松、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 3个优良针叶树种,其适应性强、林分稳定、生长快、形质好,可用于营造用材林和防护林。日本落叶松首次引种北纬47°27′和48°13′的松嫩平原北部半干旱地区,15年生材积生长量比乡土树种兴安落叶松大112%。

通过种源试验研究,揭示了樟子松、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红皮云杉地理变异规律,划分了种源区,对各种源区的生产力作出了评价。选出金山、卡伦山的樟子松,小北湖、大海林、白刀山的长白落叶松,友好、乌伊岭的兴安落叶松,美溪的红皮云杉为优良种源,材积增益37~77%。

经对大兴安岭山地和呼贝尔沙地樟子松全分布区6处天然林区和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4处引种人工林区调查研究,按树皮颜色和裂片形状,将樟子松划分为黄皮、褐皮、红皮、黑皮4种类型,其中黄皮型是薄皮速生类型,黑皮型是速生类型,其材积分别比普通樟子松(褐皮型)大31.1%和27.7%。经3个地点子代测定证明,樟子松类型的生长和形质特性是能够遗传的。在8~13年生子代林中,与普通樟子松比较,黄皮型材积大34.9%,形率大5.0%,树皮率小2.4%;黑皮型材积大28.8%。黄皮型和黑皮型是优良类型。

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呼盟沙地等9个原始林区,选择樟子松、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优树657株,建立初级无性系种子园1000亩,现已26~31年生,开始大量结实,经测定证明,与普通种子比较,种子园种子千粒重大39%,发芽率高21%,子代林材积生长量大12~39%。

对4个产地的237株樟子松优树进行3个年度4个地点重复的半同胞子代测定,其中显著大于对照的家系占38.2%,证明所选优树总体质量较高。根据12年连续观察数据,按遗传稳定性和生长优劣,对优树用综合评选法进行评选分类:Ⅰ类遗传稳定性高,各年度各地点重复均生长优良,适宜在各地重点推广;Ⅱ类各年度重复遗传稳定性高,但只在某些地点生长优良,适宜区域推广;Ⅲ类遗传稳定性高,各年度各地点重复均生长不良,应予以淘汰。选出樟子松优良家系56个,营建改良代种子园300亩,材积增益为28%。选出兴安落叶松优良家系5个,长白落叶松优良家系18个,材积遗传增益分别为33%和39%。

经单亲本子代测定,从樟子松四个产地237个无性系中筛选29个优良无性系,进行控制授粉,做杂交组合339个,经双亲子代的6~8年测定,初步筛选出优良杂交组合40个,树高生长大于的选优树原产地子代苗106.0%~128.9%。建立樟子松第二代种子园30亩。

用4万多株樟子松优树无性系和实生幼树高生长量观察数据,进行3类21组相关分析,结果是无性系与半同胞之间不相关,无性系与无性系之间、半同胞与半同胞之间显著相关,证明优树在无性繁殖和种子繁殖条件下遗传规律不同,指出用种子园繁育良种必须用有性测定。有些人主张用无性系测定取代有性测定是不正确的。

经对优树子代林以及6大林区天然林46株解析木材积早晚相关分析认为,对樟子松进行早期选择是可行的,可在6~8年生进行初选。

选择优良种源及立地条件好,年龄、密度适宜,生长快,形质优,无病虫害,结实正常的优良林分建立优良人工母树林1500亩。

选择优良树种的优良种源,在优良种源中选择优树建立初级无性系种子园,经优树子代测定再选择,建立改良代种子园这样三步配套选育,樟子松材积增益107%,长白落叶松材积增益90%,兴安落叶松材积增益130%。

参考文献

[1]沈积坤等.黑龙江省三北防护林建设[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1989.

篇7

论文摘要 通过总结大树移植中存在3个方面的矛盾认为,大树移植成功的关键是保证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水分平衡。围绕这一关键点,提出了大树移植后的主要养护管理措施,包括水分管理、促发新根及去除多余萌蘖、扶正培土、补充修剪、松土除草与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内容。

在城市园林绿化和种植布局的调整过程中,大树移植日渐成为一项重要的园林绿化施工工程。而大树移植时,往往存在成活率低、枝条干枯、死亡等现象,影响栽植效益和绿化美化效果。因此,掌握正确的移栽后管理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1大树移植存在的矛盾

所谓的大树一般是指胸径在15cm以上的乔木树种。大树移植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矛盾。

(1)吸收根的分布与土球的矛盾。根据树木生命周期变化规律,大树根系正处在离心生长趋向或已经达到最大根幅,且大部分的吸收根主要分布在树冠投影附近,在骨干根基部的吸收根多离心死亡,而由于施工及机械力量的限制,大树移植时土球不可能太大,因此在可带土球的范围内,吸收根最少。

(2)根系、树冠的损伤与再生的矛盾。由于土球的限制,大树移植时,根系的损伤是难免的,而过大的树冠对于树木的移植也是极大的困难,又由于大树年龄大,阶段发育老,其细胞的再生能力较弱,故根系、树冠恢复慢,新根及枝条的发生能力较弱。

(3)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平衡矛盾。尤其是水分平衡矛盾,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水分是大树移植后成活的关键因素,这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即地下根系的吸水与地上树冠的蒸腾。由于土球的限制,大树移植后,吸收根少且新根发生慢,为了使大树尽早发挥绿化效果和保持原有优美姿态,地上部分不宜修剪过重,因此树冠蒸腾强,在夏季干旱高温时,矛盾尤为突出。

2大树移植后的主要养护管理措施

根据大树移植的特点可知:大树移植后的第1年是成活的关键,尤其是要在经历过夏季高温干旱后方能断定大树移植的成活与否。在此期间,若能及时进行养护管理,就能促进树木的水分平衡,恢复生长,增强树木对高温干旱或其他不利因素的抗性。所谓“三分栽,七分管”,在大树成活期中更显得重要。

2.1水分管理

水分是限制树木成活的关键因子。大树移植后,由于根系和树冠的受伤,对水分更为敏感,因此新移栽大树的水分管理是养护管理的最主要措施。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做好地上部分的保湿工作。通常所用的方法有树冠喷水(包括滴灌)、遮荫、包干以及使用蒸发抑制剂等。喷水宜采用喷雾器或喷枪,直接向树冠或树冠上部喷射,让水滴落在枝叶上。喷水可在上午10时至下午16时进行,每隔1~2h喷1次。也有的地方做法是在树冠南面架设三角支架,安装一个高于树冠1m的喷灌装置,尽量调成雾状水,因为夏、秋季大多吹南风,安装在南面可经常给树冠喷水,使树干树叶保持湿润,也增加了树周围的湿度,并降低了温度,减少了树木体内有限水分、养分的消耗。滴灌的方法类似于吊盐水,即在树旁搭一个三角架,上面吊一只储水桶,在桶下部打若干孔,将塑料管固定在孔上,管的另一端封死,然后将管螺旋状绕在树干和树枝上,按需要在管上打孔至滴水,同样可起到湿润树干树枝、减少水分养分消耗的作用。夏季高温季节还可以采用在树冠上方架设遮阳网,以防过度曝晒,遮荫度一般约为70%左右,以便让树体接受一定的散射光,保证树体光合作用的进行,以后视树木生长情况和季节变化,逐步去掉遮荫网。包干的方法是用草绳、麻包、苔藓等材料严密包裹树干和比较粗壮的分枝,此法既可避免强阳光直射和热风吹袭,减少树干、树枝的水分蒸发,又可贮存一定量的水分,使枝干经常保持湿润,另外还可调节枝干温度,减少高温和低温对枝干的伤害。其次,加强土壤水分管理。这主要包括旱季的灌水和雨季的排水两方面。多雨季节要特别注意防止土壤积水,应适当培土,使树盘的土面适当高于周围地面;在干旱季节要注意灌水,最好能保证土壤含水量达最大持水量的60%。

2.2促发新根及去除多余萌蘖

大树移植后,由于土球的限制,导致移植后所带的土球中须根很少,而树木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主要依靠其侧根中的须根。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促发新根。这主要通过一些可以促进根生长和萌发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来实现,如生根粉等。可以结合灌水,将生根粉或其他生长激素施入土壤,以便促进树木根系的生长。另外,在树木移栽中,经强度较大的修剪,树干或树枝上可能萌发出许多嫩芽和嫩枝,消耗营养,扰乱树形。在树木萌芽以后,除选留长势较好、位置合适的嫩芽或幼枝外,其余的应尽早抹除。

2.3扶正培土

由于雨水下渗和其他种种原因,导致树体晃动,应踩实松土。树盘整体下沉或局部下陷,应及时覆土填平,防止雨后积水烂根。对于倾斜的树木应采取措施扶正,并立树桩固定支撑。

2.4补充修剪

新栽树木虽然已经过修剪,但经过挖掘、装卸和运输等操作,常常受到损伤或其他原因使部分芽不能正常萌发,导致枯梢,应及时疏除或剪至嫩芽、幼枝以上。对于截顶(冠)或重剪栽植的树木,因留芽位置不准或剪口芽太弱,造成枯桩或发弱枝,则应进行补充修剪(或称复剪)。修剪的大伤口应该平滑、干净、消毒防腐。

2.5松土、除草、施肥

因浇水、降雨及人类活动等导致树盘土壤板结,影响树木生长,应及时松土,促进土壤与大气的气体交换,有利于树木新根的生长与发育。但在成活期间,松土不能太深,以免伤及新根。有时树木基部附近会长出许多杂草、藤本植物等,应及时除掉,否则会耗水、耗肥。藤蔓缠身妨碍树木生长,可结合松土进行除草。一般情况下,大树移植第1年内不进行施肥,但此时可进行叶面追肥。等到大树根系萌发后,则可进行土壤施肥。

2.6病虫害防治

大树移植后,由于各种原因,树体的抵抗力减弱,很容易遭受病虫害,尤其是受到损伤的树皮,要及时进行消毒、包裹等处理,以避免病虫害的侵害。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防大于治,因此要加强预防,一经发现受害症状,要及时彻底进行治理。

参考文献

[1] 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篇8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是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指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常德市为深入贯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改革要求,积极开展百村示范、千村创建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实行连片推进,打造精品,提出了力争三年内全市建成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2020年建成1000个美丽乡村的总体目标。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牵涉到社会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中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高等院校能够发挥、应该发挥极大的作用。对于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宗旨的高职院校而言,为本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尽心尽力更应责无旁贷。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常德市政府主办的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其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实力、百余年积淀的农学专业服务“三农”的情结和水平,为全方位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涵盖农学专业的综合性高职院校来说,首先应该重视的是设置、优化符合地方美丽乡村建设实际的专业群。本文仅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归纳科技服务“三农”的情况,探讨科技服务的路径。

 

一、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为农民、农户、农业企业现场提供技术服务

 

科技特派员团队是常德市委市政府动员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和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科技特派员团队由常德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科技服务机构近百名专家组成,分为31支科技特派员团队,其中常德市科技局委托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织了4支科技特派员团队,即养殖科技特派员团队、蔬菜科技特派员团队、农林科技特派员团队以及一支医疗特派员团队。我院深刻地认识到服务“三农”是责任和使命,而科技特派员团队是服务“三农”的重要途径;同时,科技特派员团队也是锻炼教师、提高办学水平、树立学院良好形象的机会。

 

科技特派员团队必不可少的工作是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供技术服务。农林科技特派员团队对澧县如东乡提出了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研究与应用推广研究方案,有目的地将林业与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空间上按一定的时序安排多种农林生产项目,并进行统一的综合经营管理模式。农林复合经营不仅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可观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更使生态景观得到了极大改善。目前如东乡已经初步建设成一个集花木种植、蔬菜栽培、水体综合开发、乡村休闲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乡镇,是常德市首批“美丽乡村”的示范乡镇。旨在技术扶贫的医疗科技特派员团队,则针对对口支持的乡镇卫生院的情况,派出了医术精湛的医疗人员,帮助卫生院的医生提高专业水平,为当地农民提供医疗服务。

 

实践表明,科技特派员团队的工作使科技特派员和农业企业得到了实惠,也增加了学院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了解,促进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成长。

 

二、参与“三下乡”活动,编写农业实用技术书籍

 

由中央宣传部等十四部委联合组织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强调要通过送戏剧电影、送图书报刊、开展文艺演出,通过举办科普大集、科技讲座、实用技术培训,通过送药品、送健康知识、巡回医疗和义诊咨询,通过举办法律讲座、提供法律援助等形式,进一步把文化科技卫生资源送到农村、送给农民;配合农村文化科技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共同促进农村文化科技卫生设施条件的改善;培养大批农村乡土人才,不断提升农村文化科技卫生公共服务能力。

 

我院得知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为配合此项活动而组织编写相关书籍的消息后,主动与该社联系,争取到了部分书稿的编写权。这份主动是因为认识到,这不仅是“服务三农”的责任,而且是锻炼教师编写能力的机会,也是增强学院与外界学术联系的渠道,还是提升教师价值的手段。为圆满完成编写任务,我院组织了以生物工程系教师为主体的编写团队,并选拔每本书的主编;由主编负责将编写提纲提交学院,组织讨论;讨论修订提纲后,主编召集有关教师在指定时间内编写成书。此次出版的农林书屋系列书籍有《宠物饲养与防疫技术》《蔬菜种植能手》《南方主要果树生产技术》《园林绿地养护技术》《循环与有机农业技术》《花卉生产经营与管理》《食用菌人工栽培技术》《无公害果品生产技术》《农家乐经营管理必读》《乡镇建设管理必读》等。

 

三、共建12396科技服务热线,为农民直接解答疑难问题

 

由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推进的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工作,是作为依靠科技引导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常德市科技局开展了“常德12396科技服务热线”工作。此项工作以“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宗旨,采用目前最广泛、最便捷的电话拨打方式,向常德市广大农民提供各种涉农信息服务。我院敏锐地注意到12396科技服务热线运行一段时间以来,效果不理想,如客服人员将专家的解答转述给农民时往往会出现失真,甚至出现与专家的本意大相径庭的情况。我院经过论证认为:如果与市科技局共建,并将办公地点落户到我院,可以基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借助热线,对于整合学院的相关力量、提升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12396科技服务热线目前在当地农民中影响不大的情况,我院加大了宣传力度,如:通过本地电视台、报纸、广播台宣传,积极与县级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协作,借助农民培训班传播服务信息等。为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我院成立12396科技服务工作办公室,组建了热线专家团队,制订了奖惩措施等。

 

四、利用多学科资源优势,举办满足各种需要的农民和农村从业人员培训班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大批懂金融、管理、经营、营销、信息技术等经营人才,需要成千上万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以及能工巧匠等技能型实用人才,需要有市场观念、能掌握市场规律和信息、会经营管理、能够将千家万户的农户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农村农业中间人、经纪人和组织者。首先,这些人才不能完全靠学历教育培养;其次,有些人才也没有必要通过学历教育培养,“形成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是不少农村人才成长的更为现实的选择;再次,无论是否受过专业教育,所有人才都有知识更新的问题;最后,暂时还没有成长为人才的人数更多的农民,更有必要接受作为新型农民的基本培训。因此,举办农民培训班是高职院校长期的任务。这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理性选择。尤其在农林类专业学历教育不尽人意的情况下,举办有益于社会、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农民和农村从业人员培训班,能够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促进专业发展。

 

我院进行农民培训,不仅有资源的优势,而且有政府的推动,如常德市政府已将“常德市农民教育培训基地”落户到我院。为加强包括农民培训在内的培训工作,我院专门成立了“培训处”。为整合常德市职业教育培训的资源,在常德市政府和湖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以我院为牵头单位成立了“常德职业培训教育集团”。近几年来,我院的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仅服务“三农”的培训班就举办了数百期,受训人数数万人次。授课教师除培训农业技术的农业类专业教师和培训医学技术的医卫类专业教师外,还涉及财务、管理、经济、政治、法律等学科的教师。其中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培训有:扶贫点村干部培训、蔬菜种植能手培训、养殖种植能手培训、柑橘栽培技术培训、防疫员技术培训、农村经营人员培训以及农村卫技人员培训等。

 

五、针对常德实际,开展服务“三农”应用技术研究

 

地方性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可分为两部分,即高职教育教学研究和着眼地方经济社会的应用技术研究。就应用技术研究而言,存在科研成果水平低,真正具有高职特色、面向生产实际、有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很少,能转让、被采用的技术成果更是微乎其微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高职院校自身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前者如研究的总体水平不高、物质技术基础薄弱、选题不当等,后者如评估导向的制约,即国家对区域高校(含地方性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评估,主要是评价其人才培养水平以及办学条件等学校内部因素,而区域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结合,区域高校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和贡献,则没有纳入或较少纳入国家对区域高校的评估体系。再如职称晋升的学术化倾向,即职称晋升时研究成果重论文、著作等文本化的成果形式,轻成果推广和转化等应用于实际的成果形式。

 

据实际经验,针对地方实际情况的服务“三农”方面的应用技术科研选题,相对容易引起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视。近三年来,我院在湖南省科技厅立项的课题共5项,其中涉农课题4项,占80%;在湖南省教育厅立项的应用技术课题共7项,其中服务“三农”课题2项,占28.6%,在常德市科技局立项的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共14项,其中涉农项目7项,占50%。服务“三农”方面的研究,一是农业应用科技的研究;二是研究的范畴本身不属于农业,但是围绕“三农”、服务“三农”的应用技术研究。作为一所综合性的高职院校,几乎每个系部和专业都可以从服务“三农”、建设美丽农村的视角选取适合的研究课题。

篇9

论文关键词 土地开发整理;丘陵山区;湖南张家界

论文摘要 丘陵山区土壤侵蚀敏感性强,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灾害频发,农民生活得不到保障。利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耕地质量,是落实保护土地资源国策、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张家界市部分土地开发整理实施区的调查,总结了丘陵山区土地开发整理的成效、值得推广的经验,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张家界市地处武陵山区余脉,有典型的丘陵地貌特怔,这里不但拥有绝美的风景,而且还具备农作物的生长的良好生态条件,是长江中下游柑橘、油菜等作物优势产业区。随着耕地资源的日趋紧缺,国家对耕地质量建设加大了投入力度。为充分发挥土地开发整理资金效益,切实提升耕地质量,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笔者对张家界市2003~2004年2年实施的部分土地整理建设项目进行调查分析。调查涉及8个建设项目,投资幅度3535.06万元,分布全市4县区9乡镇23个行政村,整理面积2 414hm2。调查区内累计搬填土方61万立方米,搬迁坟墓28余穴,修筑各类沟渠192.8km,修筑田间道路60.44km,新植绿化、防护树木6 680棵,修建防洪堤22km,修建泵站4座,项目的实施使2 414hm2土地得到了整治、改造和升级,实现净增耕地264.5hm2,年经济效益达2 590.45万元,直接受益农户达2 381户。

1 成效显著

1.1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耕地质量

项目实施区道路与水利排灌系统得到改善,增加了有效灌溉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道路绿化、防护林网的建设,增加了项目区内生态系统的容量;土地的局部平整和土壤的改良,增加了土壤的孔隙,提高了土壤肥力,生物资源得到保护和繁衍增殖。由于立地条件的改良,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耕地质量的提升,如桑植县澧源镇朱家坪、燕窝、肖家峪项目区通过农田整治,全区167.13hm2稻田耕地地力由4级上升为3级。慈利县苗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区239.73hm2稻田,其耕地地力分别由原来的5级、6级上升为4级、5级(分级标准依据NY/T309—1996《南方稻田耕地类型区丘陵冲垅稻田亚区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

1.2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项目的建成,耕地地力的提高,使农业科技成果的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种植业结构得到了到合理调整,农作物产量随之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慈利县象市项目区通过土地整理后,粮食平均单产增加8%左右,直接生产成本降低10%左右。永定区沙堤项目区通过对99.2hm2农地的连片整理,当地农民利用整理后的土地进行生态旅游农业开发,大面积种植水果蔬菜和观赏植物等,平均产值由原11 250元/hm2左右增加到45 000元/hm2以上,还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1.3增强了抗灾能力,促进了环境改善

工程与生物措施的综合实施,提高了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了土壤侵蚀、风蚀、水土流失的可能,起到了调节气温,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从而达到项目区内生态良性循环,环境逐步改善的效果。 如桑植县瑞塔铺乡项目区,溪河沿岸曾屡遭洪水侵犯,大片耕地被冲洗荒芜,沿河耕地逐年被浸蚀减少。国土部门利用土地整理项目投入资金建起15 720m长的钢筋混凝土防护大堤,为项目区内111.53hm2耕地筑起了安全屏障。桑植县官地坪项目区修筑排灌水沟渠8 558m,自车尔溪等水库引水,改变了历史以来该区农田缺水、人畜缺饮的局面,与此同时栽植防护林木1 670棵,既起到防风护土作用,又达到美化环境效果。

1.4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实现了资源持续利用

项目区通过土地整理,大面积的未利用土地、河滩地得到开发利用,坡耕地梯改,山地截高填低,平地切弯拉直,实现了有效耕地面积增加。如慈利县2个整理项目实现净增耕地121.6hm2,新增耕地率11%;桑植县2个整理项目净增耕地48.6hm2,新增耕地率10.9%,其中官地坪项目区土地整理面积162hm2,新增耕地26hm2,新增耕地率达16.05%。由于基础设施的加强,人居环境的改良,不仅使人地矛盾得到缓解,粮食安全得到保障,而且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实现了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协调、持续发展。

2 工作经验

2.1领导重视是关键

按照国家、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要求,市、县区政府分别成立了以分管市、县(区)长为组长,国土、农业、水利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市、县区土地整理管理部门成立了项目实施与监督班子。各项目各区段都有专门机构和责任人监管、督促。由于领导重视,指导具体,管理到位,确保了项目建设质量与进度。

2.2科学规划是基础

只有充分了解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资源状况,才能因地制宜地对项目区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合理的协调统一和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2.3机制创新是出路

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需要在实践中总结,探索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具体工作中应根据项目区的地貌特征、土地利用现状以及经济发展程度等进行土地整理分区,如河谷平地整理区、山丘岗地整理区、村镇用地整理区等,然后按照各区特点确定整理模式,选择相应的土地整理技术。

2.4强化管理是保证

土地开发整理涉及范围宽、环节多、内容广,强化管理是实现项目顺利完工的保证。在选址立项、规划设计、可行听证、招投标、施工、监理、验收、决算、竣工后续管理等每一个环节只有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和操作规程要求实施,才能达到用最经济的成本换取最可观的收益的效果。

3 存在的问题

3.1生物措施不到位,耕地地力偏低

桑植县澧源镇长潭村河滩开发项目,永定区槟榔坪河滩开发项目等,因后续培肥措施不到位,开发的耕地土层薄(有的虽较厚但全是新土)、耕层浅、质地非砂即粘,有机质含量低,未经培肥无法耕种,长期抛荒又将导致土壤板结,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有的地块虽已耕种,但肥水管理没到位,作物长势差,这样不但没有收成,还会导致土地更加贫瘠,有违土地开发整理的初衷。 转贴于

3.2项目选址欠科学,投资分散,示范作用不强

慈利县高峰坡耕地改良项目区地方偏僻,修路工程量高于整理工程量,项目区耕地坡度较大,坡改效果不佳。大多项目受投资规模限制,而建设范围延伸,造成部分土地整理内容难以完善,工程示范作用不好。

3.3工程措施不配套,防灾控灾效果欠佳

部分坡改梯工程中,存在土地平整不够标准,梯壁、排灌沟渠、沉砂井、蓄水池等设备欠配套,将会影响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

3.4工艺程序不够完善,工程质量欠牢固

部分坡改梯工程的梯壁为易滑坡的土坎,缺乏加固措施;部分干砌石工程砌筑的护坡,表面和边缘没有达到顺直、整齐、牢固要求,砌缝不紧密,有的宽度甚至超过25mm;有的排灌水沟未浆瓷或清缝等,达不到要求效果。

3.5耕作层遭破坏土壤和剥离耕作层利用不够现象

某些施工现场遭破坏的耕作层没用采取剥离措施,或剥离耕作层再利用不合理。

4 应对策略

4.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思想认识

土地开发整理是国家耕地质量建设的主战场,我们在耕地质量管理等相关法规和政策宣传上,一是加强对管理部门自身的宣传力度,树立依法规、按规划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观念,增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意识;二是强化对领导的宣传力度,增强领导干部对土地整理的时代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的意识,从而重视抓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三是要强化对社会的宣传力度,造就土地开发整理的社会舆论氛围,提高全民对土地开发整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认识。

4.2加强横向联系,建立部门合作机制

土地开发整理涉及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电力、财政、城镇建设、乡镇企业等部门。要建立长效机制,使这些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各自的职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利用行政、经济、法律、科技等手段,积极行动,合力参与,充分发挥土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确保粮食安全的功能。

4.3搞好规划设计,实现资源合理利用

土地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编制规划时,必须围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通盘考虑各种工程、生物措施,确保各项措施按规划、有步骤地落实。在山区集镇土地整理上,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原分散的、自然的村镇规划进行修订,重新界定村庄、居民点和乡镇界线,绘制村庄和乡镇驻地规划图。逐步做到农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在山区耕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中,要以小流域为单元,在流域内,对田、水、路、林、村全面衡量,合理布局,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4.4加强整理土地质量监测,实现耕地质量稳步提高

通过开展整理耕地质量监测,能够充分了解整理项目工程指标、布局规格以及相关效率模数是否合理、科学,耕层剖面构型、耕地物理参数和生化指标是否符合耕种要求,从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促进生物配套措施落实,实现耕地质量稳步提高。

4.5创新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4.5.1建立领导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土地整理纳入经济发展战略,列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对完成土地整理任务好的要给予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要给予黄牌警告,并在评选先进时要实行“一票否决”。

4.5.2制定和完善丘陵山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技术标准及操作规程。如规划设计规范、项目规划设计审查要点、项目现状图测绘技术规范、项目预算定额标准、项目实施管理规范、项目验收规范、项目工程建设标准、工程监理规范等。

4.5.3完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制度。积极推行项目立项审查会审制,进一步完善项目法人制,全面实行项目招投标制,严格执行项目监理制。形成土地开发整理按规划确定项目,按项目进行管理,按设计组织施工,按进度安排资金,按效益考核验收的项目管理规范体系。

篇10

秸秆颗粒炭生产技术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秸秆颗粒炭生产技术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阐述了秸秆等生物质资源不合理利用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该项目从负碳技术的角度,设计一种半封闭式炭化炉。采用亚高温(260-450℃)缺氧干馏分解新工艺,将秸秆颗粒直接逐次、分层装入炉内点燃,实行原料颗粒自燃,在缺氧条件下燃烧炭化。该技术可作为一项CO2减排技术。炭化产品保留了生物质原有组织的细微结构。吸附性强、不需重新加工。可直接作为缓释复合肥基质和土壤改良剂,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应用前景广阔。

这是沈阳市第二中学高二年级刘杭达同学撰写的科学论文,刘杭达同学的爸爸妈妈是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由于受父母的影响,刘杭达同学从小对环境问题就十分关注。特别是每年寒假全家回辽西北的农村老家过春节,沿途中不时就会看到一股股烟雾从田地中升起。小时候的他常常会好奇地指点给爸妈看,他的爸妈告诉他那是农作物的秸秆在燃烧。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后,刘杭达同学的知识面不断拓宽,化学、生物、物理等课程内容也不断丰富和深入,当他再看到田地中升起的浓烟时就想:植物经过光合作用积累固定的碳怎么就这样白白烧掉了呢?每年这样烧掉的秸秆有多少?燃烧过程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个问题,他开始查阅相关的文献,结果让他震惊!

农作物秸秆等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资源。所谓生物质是指包括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以及由这些生命体排泄和代谢所产生的所有有机物质,主要指在农业和林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剩余物。例如,农副产品加工后剩余的稻壳、玉米芯和花生壳等,以及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残留的树枝、树叶、木屑和木材加工的边角料等。特别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收获稻谷、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以后,残留的不能食用的茎、叶等作物秸秆。

生物质是人类利用最早的能源,也是我国农村的主要能源之一。在农村受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大多数的生物质资源以直接燃烧为主,使相当部分的秸秆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同时,焚烧秸秆等生物质资源还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比如生物质的燃烧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给CO2减排带来沉重压力,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由于持续的高温会烤焦约3cm-5cm的土壤层,造成有机质的大量损失,生物质燃烧过后的土壤易板结,降低了土壤蓄水保肥能力,破坏了土壤原有结构,降低了土壤的生产能力,高温也使得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如蚯蚓等)无法存活,严重影响土壤耕层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焚烧秸秆时,由于火势不易控制。极易引发火灾,造成大量农田林网和地头路边树木被毁,破坏了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

面对生物质资源巨大的浪费,特别是不适当的处理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如何进行有效控制和合理利用,既减少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又不造成土壤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使其由负效益转变为一举多得的正效益?这无疑将会对CO2减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刘杭达同学还了解到,碳捕获与封存(Carbon Ca!omre and Storage)即CCS技术,是国外最早提出的CO2减排技术措施。其主要的思路是运用该技术,在燃烧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捕捉下来,使之不排放到大气中,再经过压缩和运输将其“封存到地下”,并且长期与大气隔绝。一般包括深海存储和地质储存等。

“深海存储”主要是通过管道或船舶将CO2运送到海洋储存地点,然后将CO2注入海底,在海底的CO2最后会碳化并保存下来。但是,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隐患,CO2是通过船舶用高压打人海底的,万一CO2发生泄漏后果将不堪设想。特别是在海震时常发生的区域,其安全性更低。

另一种方法是地质储存,把CO2打入地下1―2千米的盐水层,在这样的深度,压力会将C02转换成所谓的“超临界流体”,并缓慢固化,就像地下的煤炭石油一样,使CO2不容易泄漏。据预测全球盐水层的储量可能达到10万亿吨,可以储存1000年。但据悉,全世界还没有一座大型的完整的CO2捕获口运输与封存的产业链系统成功运行,目前全球仅有三个成功的子系统CCS项目在进行中。而且,CCS技术普遍存在成本太高,耗能大等问题。另外,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试验过全循环的系统,即使是小规模示范项目也没有试验过。把大量CO2永久封存在地下的安全性尚难验证。难以得到大面积推广。因此,从目前状况来看,如何能找到一种廉价、简易、高效、安全的解决CO2排放的实用技术在CO2减排领域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一种迫切需要。

生物质转化碳技术,正是由此而产生。它从另外一个角度,即负碳技术,通过独特的炭化炉装置。将生物质炭化。其目的是将生物质进行光合作用时从大气中吸收的CO2固定,形成炭化物,进而炭化保存下来,这是一个净负碳的过程。炭化后的产物,可重新施入并封存于土壤中,在几百年内不会变化。

从2008年10月开始,刘杭达同学来到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参观实践学习,观察通过不同温度的设定,测定不同温度条件下,用炭化炉将生物质转化为炭,焦油类物质,混合可燃气体的比例;观察利用生物质炭化炉生产的不同材料炭的微观结构,利用表面扫描仪,观察不同材料制成炭的表面微观结构,了解制成炭的结构特点与孔隙度等相关性状;利用生物转化炭的良好吸附性,施用于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调查测定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通过对水稻的实际考察,明确生物质转化炭对重金属污染中水稻产量性状指标的影响,如图1收获水稻晾晒,图2水稻指标测试,图3各处理标记,图4水稻脱粒;做玉米施肥试验和玉米生长状况调查,按实验设计,将不同肥料施入试验地,通过玉米苗期的田间调查,了解由炭化炉生产的炭,经进一步开发制成的炭基缓释肥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如图5玉米苗期田间对比,左为对照,图6玉米苗期根系对比,图7玉米大喇叭口期对比,图8玉米果穗对比(每幅图左面为对照)。他还了解炭化炉与制炭技术过程,写下研究活动日志。

水中有毒有害有机物的处理

水中有毒有害有机物的处理。是利用紫外光照射TiO2消除水中有毒有害有机物,是高效清洁净化有机废水的新方法。已有的悬浮纳米二氧化钛颗粒方法亟待解决制约其推广应用的分离难题。针对这一难题,本研究提出”利用泡沫碳化硅负载纳米TiO2新材料替代TiO2粉体,省去净化处理后纳米粉体与水的分离过程”的设想,在合理设计实验装置、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和净化对象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研究,证明:紫外光辐照泡沫碳化硅负载TiO2新材料能够使水中对氨基苯磺酸得到有效降解,废水净化后不需进行后续过滤。这是沈阳市东北育才外国语学校高一年级吕诗笳同学撰写的科学论文。

2008年,吕诗笳同学升入初三,开始了化学这一科目的学习,逐渐地她对化学产生了兴趣。在平目的阅读中也了解了很多化学常识和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知道地球的生态环境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尤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水,它的污染程度随着现代化工业发展日趋严重,尤其是有机废水的排放,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水经过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使用后,丧失了使用价值而形成废水。废水的外排造成环境水体,土壤甚至空气的污染,它不仅威胁人体的健康,而且造成水资源的匮乏,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废水处理方法按对污染物实施的作用不同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分离法,如采用离心分离、吸附和过滤等方法,将污染物分离出去;另一类是转化法,通过化学或生化反应,使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或可分离的物质。后者再经过分离予以除去。习惯上也按处理原理不同,将处理方法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化学法四类。但这些方法应用于难以自行降解的低浓度有毒有害有机废水蚀,效果十分有限。

现在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彻底的解决有机废水的问题而且可以投入到工业化使用中呢?根据所含成分,废水可分为无机废水、有机废水、混合废水和放射性废水。其中有机废水主要是造纸、皮革、食品、染料、农药、医药、石油、化工、焦化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这些废水中含有许多的有机物难以降解,且具有较强的致癌、致突变、致畸毒性。就拿有机氯农药来说,它们首先非常稳定,在自然环境中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降解,另外它们都可能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沉集,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对有机废水进行净化处理、回收和综合利用已逐渐成为国际上环境保护技术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

吕诗笳同学经过查阅资料得知现在只有用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废水中污染物的方法,但这种方法需要进行二次过滤,不能投入到大规模工业化使用当中。于是,在询问了相关方面的专家后,为了进行对比研究,本课题还选择了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提供的与负载在泡沫碳化硅上的纳米TiO2性质完全相同的纳米TiO2粉体。图2所示的是泡沫碳化硅和负载纳米TiO2后的帕沫碳化硅材料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