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培训课件范文
时间:2024-03-21 17:4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手术室护理培训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体外循环手术 专科护理 护士 在职培训
心血管外科疾病涉及心肺等重要脏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往往具有病情多变、病员所具备的条件差、手术难度大而要求多、医护配合要术高等特点。目前,手术室护士均毕业于普通护理院校,心外科手术学知识非常肤浅,而心脏手术的配合技术更是处于空白状态,专业技术的提高主要靠手术配合过程中的传、帮、带,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我科于2005年至2009年通过对七名护士进行分阶段培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方法
1.1 人员挑选 针对体外循环手术复杂,参加人员多,抢救多、用药多,配合要求快的特点,应在手术室选用身体素质良好、性格内向、情绪稳定有耐心,工作细心扎实,业务技术过硬,思维敏捷,应急能力强的护士配合体外循环手术,器械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和知识技能。
1.2 人员安排及手术器械包分配 在科内选择在手术室工作5年以上对普胸手术非常熟悉的护士(乙护士)进入体外循环手术配合组。由外出进修学习体外循环手术配合半年及以上的护士(甲护士)带教。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共四名完成一台体外循环手术的配合。将一台手术所用器械分成普胸包和特殊器柜包。
1.3 初期培训 前半年,甲洗手护士带乙洗手护士上台,乙护士在甲护士的指导下,主要是整理普胸包,参加开胸、止血、关胸的手术配合。甲护士整理特殊器械包,配合心内操作。先完成一些简单的心内直视手术。两名巡回护士:甲护士负责手术中的主要工作,乙护士在甲护士指导下工作,负责供应台上物品,与器械护士清点器械、纱布、缝针等,取血、制冰屑。其它工作均由两人互相配合。在上手术前,先给她们介绍手术间的布置和物品准备,认识体外循环手术的基本器械和特殊器械,手术中使用的缝合针、涤沦补片及常用药物。介绍体外循环手术配合的基本程序,体外循环插管方法。
1.4 中期培训 半年至1年。乙护士在甲护士的指导下完成普胸器械及特殊器械台的整理,并完成开胸、心内操作及关胸等整个手术的配合过程。主要培训讲解心脏的应用解剖,如特殊的心表部位、升主动脉—上腔静脉隐窝、房间沟等及心脏四腔各部位结构。在甲护士的指导下配合复杂的心脏手术,讲解不同的心脏手术的手术方法及配合技巧,每配合一台手术后写读书笔记。
1.5 后期培训 一年后将两个手术器械包整理成一个包,由一名洗手和一名巡回护士完成一台手术的配合,巡回护士必须是业务过硬、应急能力强,能及时指导台上配合的护士。此阶段应熟悉体外循环监测、体外循环并发症等,诊断不明的复杂心脏病的配合技巧,如何做好术中的心肌保护等方面的培训。由于心脏手术复杂,参加手术配合的护士必须参加医生的术前讨论及心脏外科的相关学术讲座。复杂心脏病在洗手配合过程中,仔细聆听主刀医生对术式的选择,以便及时应对,应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术前一天准备并仔细地检查术中用物是否齐全合用,避免因用物不齐影响速度。洗手护士要熟悉洗手程序,术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动作敏捷,做到及时准确地配合。
2 讨论
2.1 专才教育 通过分科培训,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1]。在手术困难时,准确迅速的配合能给予医生极大的心理支持,这些看似简单,实际并不容易,需要护士不断地学习掌握每个手术特别是一些高难手术的过程及每个医生的喜好。了解其手术的难点是什么,需要什么特殊器械及材料,改变医生要什么给什么的被动局面。做到准确迅速,缩短手术时间。通过培训,医生对护士配合手术的满意度由原来的90%增至98%。
2.2 体外循环手术经常使用一些精密仪器及外科新材料,掌握它们的性能、特点及规格,从而能在手术过程中,真实地向不了解其性质用途的医生介绍和准备这些材料,使手术变得快速、安全、质量高、并发症少。
2.3 通过对护士的分阶段培训,配合体外循环手术由原来的四名减少至两名,节约了人力资源。
篇2
【关键词】 手术室;培训;管理
手术室工作涉及的知识面广,技术操作性强,要求手术室护士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熟悉的操作技能。手术室的医护合作是处于手术时紧张,焦虑的应激状态下跨科室的医护合作,手术室护士要做到准确而默契的与医生配合,不但要求护士应有对此种特殊合作关系的经验,而且要熟悉医生的工作习惯,且手术室护理工作专业性强,技术更新快,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在手术医生对手术室护士行为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满意度最低的不是对高、精、尖技术的掌握和配合,而是常规手术器械准备和配合不足。护理人员在术前准备常规器械时,常凭经验备物,不够重视,不认真核对,平时工作中不善于观察,配合手术时未注意总结和记录医生在手术中对使用器械的特殊要求,未能掌握一些特殊器械的具体使用部分,导致器械准备不充分,延误手术配合。针对以上问题,至2006年2月起我科制定了适合本手术室特点的业务学习计划,现汇报如下。
1 方法
1.1 分组 将手术室护士按妇科、肝胆、胃肠基本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心外科、神经外科、骨外科、五官科、眼科、小儿外科、腔镜外科分为十三个组。
1.2 选定各专科组的指导老师和拟定讲课人员名单 根据目前手术室人员的轮转状况,结合专科情况,一般安排低年资的轮转护士为主要讲课人员,指派一名较高年资的本专科护师为指导老师。
1.3 提供讲课题目 每专科组选择2~3种本专科中具代表性的常规手术为课题,拟定课件,规定课件的内容必须包括该手术的定义、手术适应证、手术的解剖、手术物品、器械的准备、手术步骤以及手术中巡回、洗手护士的注意事项等部分,制作课件幻灯。
1.4 公布半年度的学习计划安排表 按专业小组的顺序制定、公布出半年度的学习计划安排表,包括时间、讲课人、指导老师、课题题目,以便大家可以提前预知讲课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1.5 讲课 由各指导老师主持,按计划表顺序讲课。
1.6 课后讨论 根据讲课人的内容,大家自由提问,讨论,补充新的进展及各位医生的特殊个人手术习惯,爱好等。最后由护士长、总带教老师对讲课人的效果进行点评。
1.7 制定出该手术配合的指导书 由讲课人和指导老师根据讲课内容及讨论的意见,按规定的格式制定出该手术配合的指导书。装订成专册,作为该专科手术健康指导教材。
2 结果
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每周安排讲课一次,共计授课45次,系统学习妇科、肝胆、胃肠、基本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五官科、眼科、腔镜外科等常规手术准备和配合,制作出规范化的手术指导教材45份。这些资料在指导护士术前访视、健康教育和手术的全程配合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微信;护理教学;手术室;应用评价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行为越来越依赖现代网络通信技术[1]。借助网络将一流的教学资源、新知识、新技术及完善的管理模式与手术室护理教学相结合,既满足了护士的学习需求,又减少人力、物力,最大效度地整合教学资源与管理资源。李宏彬等[2]研究,应用微信能显著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效率。胡玉琴等[3]在护理管理中做出重要探索,有研究[4]显示,微信群创新应用于护理部继续教育培训中,而对于在手术室护理教学方面探索较少。2015年1月,我科室建立微信群辅助手术室护理教学,将现代化网络通信技术与自主性学习相结合,至今取得良好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层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在湖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室实习护士、进修护士和专科护士共160名为研究对象,其中实习护士90名按学号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人。两组实习时间均为1个月,实习护士的年龄、性别和学历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进修生40名按编号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名,两组进修时间均为3个月,进修生的年龄、性别、学历和职称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2。专科护士30名按编号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名,两组培训时间均为2个月,专科护士的年龄学历和职称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3。
1.2方法
1.2.1创建微信平台 由护士长建立3个微信群,护士长担任群主,教学老师担任管理员,全体实习护士、进修护士和专科护士加入群。教学老师定期推送教学PPT、视频和文献资料等,全体成员可分享学习心得、图片和科研思路等。
1.2.2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先由总带教老师介绍手术室相关环境和制度,接着观看手术室相关护理操作视频并示范,最后跟随各自带教老师入临床一对一工作,在工作中,老师随机讲解相关护理知识,指导护理操作等。
1.2.3实验组 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微信群,在带教老师和实习护士、进修护士和专科护士之间建立微信群,将手术室护理知识课件、手术室护理操作视频、科室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教育和最新研究文献等,以微信的形式进行教学管理。
1.2.4考核内容 ①两组实习护士、进修护士和专科护士实习进修培训后,进行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成绩使用百分制。②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③实习结束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发放问卷调查表,并对使用微信教学管理的评价反馈。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发热理论及技能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
2 结果
2.1两组护生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 实验组实习护士理论和操作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经χ2检验得出χ2=-6.36,χ2=-18.03,P
2.2两组进修生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 实验组专科护士理论和操作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经χ2检验得出χ2=-3.64,χ2=-2.41,P
2.3两组专科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
实验组专科护士理论和操作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经χ2检验得出χ2=-5.34,χ2=-4.39,P
2.4两组的满意度问卷调查 发出160份满意度调查问卷,回收160份,有效问卷152份,问卷有效率95%。实验组教学满意度(98.70%)明显高于对照组(89.33%),经χ2检验得出χ2=119.101,P
3 讨论
3.1微信群显著提高护士护理理论和操作成绩 以兴趣为向导的移动式非正式学习方式是微信群带给护士良好学习体验的内在关键。本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手术教学方式相比,利用微信平台能有效的提高习护士、进修护士和专科护士的护理理论和操作成绩。这与董玉红[5]等研究结果一致,微信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适应新的信息环境下的新教学方式,值得推广和研究。
3.2微信群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 研究发现,两组实习护士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也有研究[6]指出,微信辅助产科教学,显著减少了不良事件发生。由于实习护士在手术室实习实质性操作较少、护士危险意识较强,科室不同或实习要求差异可能是研究中的混杂因素,今后可进行进一步探索。两组进修护士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使用微信群作为沟通工具和业务学习平台,提高工作沟通、知识分享以及信息传递的效率[7],有效的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研究与冯小平等[8]研究结果一致,两组专科护士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主要有术前准备不足、护理记录差错、无菌操作不当、器械检查失误、护理纠纷等。微信保障了手术室工作的安全、高效,提高了手术室的护理质量
3.3微信群提高手术室护理教学的满意度 手术室护理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现在教学过程中,戴欣玲[9]研究表明74%的实习生对带教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满意,本研究表明,实习护士、进修护士和专科护士对微信群这一教学方法满意度高达98.70%。微信可以加强护士间的工作和生活交流,及时发现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增进了相互了解与信任,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满意度。
3.4微信群保证信息交流通畅 微信群能够弥补传统信息交流的不足,微信更体现了互动,即时,快捷,信息交流量更大,更接近于现实教学模式。微信为师生间提供了交流平台,老师及时了解护士心理动态,可通过微信给予疏导,消除负性情绪;护士间也可通过微信平台畅所欲言、相互鼓励。它也能够及时传达科室相关问题,警惕上报不良事件,分析总结出相应的整改措施。有研究[10]显示,手术室及时通讯软件的应用是护理管理的发展需要,其可充发挥护理管理者与护士相互支持的作用,提高工作沟通、知识分享以及信息传递的效率。
3.5传统教学和“微信”教学结合,提高了护生教学效果 将传统教学和“微信”教学有机地结合[11],两种教学的优势得以互补,能够突破护理教学中的时空限制,提高了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微信辅助教学,给手术室护理教学带了便利,但“微信教学”不能解决所有临床护理教学的问题,带教老师在整个护理教学过程中仍起主导作用;微信也是一个具有强大功能的聊天工具,对于自控力不强的护士也存在着不利因素,在实习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的监督、引导和管理显得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借助微信平台加强手术室护理教学管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进行教学联动,为护理教学管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模式,提高了护理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Lorna Saunder. Developing an E-learning resource in clinical risk assessment[J].nursing management,2012,19(5):26-29.
[2]李宏彬.微信平台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8):1723-1724.
[3]胡玉琴,徐玲芬,陈娟丽.利用微信平台加强手术室内部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医院管理论坛,2014,31(3):34-36.
[4]洪春凤 欧琳.微信群在护理部继续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分析[J].当代护士,2015,01(1):35-36.
[5]董玉红,章静,章海燕.微信群在护理单元业务学习的应用效果[J].护理进修杂志志,2014,29(8):700-701.
[6]章美芬.微信平_在产科实习护生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7):624-625.
[7]邵丽,李莉,薛靖.微信在小儿普外科护理单元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06(25):256-257.
[8]冯小平,陈兰萍,袁芳.微信在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中的应用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2015,32(12):62-63.
[9]戴欣玲.临床护理教学满意度分析及对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10(10):143.
篇4
方法 按时间分段法抽取5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按照全麻手术预防压疮护理,观察组采用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于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评估分值施予不同的分级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压疮发生率和压疮程度。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压疮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压疮程度较对照组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 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应用于全麻手术患者可以有效预防术中压疮的发生及减轻压疮程度。
【关键词】 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全麻;压疮;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7.03.02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ressure ulcer risk factor assessment scale on general anesthesia surgery.
Methods 50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ime segment method,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general anesthesia to prevent pressure sore,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ssessed with pressure ulcer risk factors assessment scale before surgery.Different grading nursing was applied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score,and the incidence and the degree of pressure ulcers after surgery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pressure ulcer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egree of it was lighter,so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Conclusion Pressure ulcer risk factors assessment scale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pressure sores and alleviate the pressure ulcer degree in patients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surgery.
【Key words】 pressure ulcer risk factors assessment scale;general anesthesia;pressure ulcer;preventive care
全麻手术时由于患者长时间处于强迫、知觉丧失等原因导致压疮的风险大大增加。有资料报道,手术时间>2.5 h是压疮发生的高危因素,时间>4 h,每延长30 min压疮的危险性增加33%左右[1]。因此,压疮评估是预防全麻术中发生压疮的关键。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是钱维明等[2]学者于2013年专门针对手术患者设计的科学的手术室压疮评价工具。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压疮危险评估中,尚无对全麻手术患者的针对性量表,为预防全麻手术患者术中压疮的发生,我院手术室于2016年1月起采用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对全麻手术患者进行压疮风险评估,并采取积极护理措施进行预防,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时间分段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的5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9例,女191例;年龄28~82岁,平均(52.24±8.50)岁;体重47~85 kg,平均(61.00±11.50)kg;手术时间3~9 h,平均(5.25±2.16)h;手术范围:妇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骨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入选标准:手术均为仰卧位,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择期手术,术前皮肤完整,预计手术时间≥2.5 h(手术时间的计算方法为从麻醉医生开始麻醉至切口缝合完毕截止),住院期间首次手术,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自愿参与者;排除标准:皮肤有破损、有压疮、患有影响观察的皮肤病、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等疾病的患者。将2015年6月至12月的2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6年1月至7月的2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手术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全麻手术预防压疮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内容包括:合理安置手术、合理使用垫、保护受压部位的皮肤、规范操作避免损伤患者皮肤、加强术中受压部位的皮肤观察等。观察组采用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于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评估分值施予不同的分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全麻术中患者压疮危险因素的评估和培训
1.2.1.1 评估
采用钱维明等[2]编制的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作为评估工具,该量表包含患者因素、手术因素和麻醉因素3个维度,分年龄、体重指数、活动能力、手术、手术预计时间、失血量、术中施加外力、麻醉方式、受压点皮肤类型、神经感觉障碍等10个条目,每个条目根据实际权重分别赋0~8分,分值越高发生压疮的风险越高;总分≥12分为危险,≥16分为高度危险,≥20分为极度高危[3]。
1.2.1.2 培训
为使评估量表得到正确的使用,2015年5月护士长组织全科护理人员通过课件、视频、模拟训练等方法学习量表应用的目的和意义,使用方法、测评的准确度及注意事项,以及各专科手术摆放原则、要点、流程和注意事项,各种摆放的配套用具和皮肤保护器的使用等,进行为期1个月的培训,并通过考核确认全体护理人员均熟练正确掌握后方正式启用。
1.2.2 手g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应用及预防护理措施
1.2.2.1 术前压疮危险因素评估
术前1 d由巡回护士到病房行术前访视时,采用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对患者全身进行综合性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体型、身高,危险部位的皮肤类型,食欲、饮食状况,运动能力,组织营养状况,神经感觉障碍,药物治疗和手术时间等,向主管医生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和现病史、手术方式、预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施加外力等因素。
1.2.2.2 预防护理措施
根据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测评的分值结果予以不同级别的预防护理措施。①分值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术后72 h内压疮发生率和压疮程度。患者术后回房时、术后24 h、术后72 h由手术室护士到病房与病区责任护士按照压疮判定标准共同对患者的皮肤进行评判,若术后72 h内出现Ⅰ级、Ⅱ级、Ⅲ级中的任意一级皮肤状况为发生压疮。压疮判定标准采用2007年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工作组(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NPUAP)推荐的最新分期标准基础上,参照手术急性压疮的分期办法将患者皮肤情况分为4个等级。①正常:术后受压部位皮肤完整,无压红;②Ⅰ级:术后受压部位皮肤即刻出现压之不褪色的红斑,但3 d内消退;③Ⅱ级:术后受压部位皮肤出现压之不褪色的红斑,但3 d后仍未消退;④Ⅲ级:术后受压部位皮肤出现水泡或破损,或术后3 d内之前被列入Ⅱ级压疮的皮肤损害加重,出现破损或溃疡的则重新纳入到Ⅲ级压疮[5]。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分组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72 h内压疮发生率
观察组术后72 h内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术后72 h内压疮程度比较
观察组术后72 h内发生Ⅰ级、Ⅱ级、Ⅲ级压疮的患者例数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3.1 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可确定全麻术中患者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
手术是压疮发生的多原因之一,手术过程中发生的皮肤损伤称为术中压疮,研究报道,术中压疮可能发生于术后几小时内,但是大多数发生在术后1~3 d,其发生率为3.7%~27.2%[6~7]。术中压疮的发生主要与手术室特异性包括手术、手术时间、手术类型、血流动力学改变、术中用药、手术床垫及其填充物、术中皮肤潮湿等密切相关,此外患者的年龄、体型、营养状况、伴发疾病等内源性因素,术中受压部位皮肤的摩擦力、压力和剪切力等外源因素都对术中压疮的发生产生影响。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研制参照Braden和Waterlow量表的基础上,结合了临床实践筛选出患者最易发生手g压疮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通过专家咨询及德尔菲法进一步验证确立,具有较高的信效度(信度0.886,Cronbach,s 系数0.812),克服了既往手术室护理人员使用普通量表或仅凭借经验评估手术压疮的风险,具有准确性、针对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是手术室压疮护理科学的评价工具[2~3],应用于全麻手术患者的术前压疮评估,可确定全麻术中患者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
3.2 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应用效果
压疮是严重的并发症,手术患者是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降低其发生率[8]。林菊英提出[9],除不允许翻身的特殊病人外,一律不得发生压疮,带压疮入院者不准扩大,压疮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压疮的预见性护理是预防压疮的关键,本研究我们术前采用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护理人员通过评分结果预测压疮发生的危险性、程度及高危因素,从而能提前采取针对性、预见性、合理、科学的护理措施预防压疮的发生,减少了压疮预防护理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最终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从本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患者术后压疮发生率为4.00%,低于文献报道的手术患者4.7%~66.0%压疮发生率[10],显著低于对照组14.80%,且观察组术后发生Ⅰ级、Ⅱ级、Ⅲ级压疮的患者例数均少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将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应用于全麻手术患者可以有效预防术中压疮的发生及减轻压疮程度。
参 考 文 献
[1] 陈晓唯,向承红.术中压疮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10):1183-1185.
[2] 钱维明,黄立峰,项海燕,等.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的研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8):24-27.
[3] 王英丽,张圣洁,蒲 霞,等.手术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在骨科后路手术患者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7):905-909.
[4] 魏 革,胡 玲,祝发梅.手术患者压疮风险因素评估表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578-580.
[5] 张云凤,宋思贤,梁亮芳.医用高分子凝胶垫在侧卧位手术中预防急性压疮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0):49-50.
[6] Schultz A.Predicting and preventing pressure ulcers in surgical patients[J].AORN J,2005,81(5):986-1006.
[7] 魏彦姝,路 潜,张海燕,等.成人术中压疮危险因素分阶段评估框架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8):541-543.
[8] 高菊玲,胡翠莲,李雯婷,等.品管圈活动降低手术患者急性压疮发生率[J].护理学杂志,2015,30(12):44-45.
[9] 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22.
篇5
关键词:大数据;高职高专;外科护理;教学创新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高专的外科护理学面对着更多更严峻的挑战。外科护理学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既要包含专业性较高的理论知识与观点,同时还要熟练护理技术。另一方面外科护理学也是护理学科关键的组成之一,其将专业知识与临床护理紧密结合,既关乎学生本人工作发展,同时又与病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面对现今种类愈加繁多的疾病,固有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医学的需求,加快外科护理教学方式的创新成为当务之急,所以大数据背景下,外科护理教学如何创新,将是本文着重分析的要点。
一、大数据的内涵与特征
利用计算机将云技术运用到数据的处理中,使数据通过加工整合后形成海量数据库,大数据主要特征是以结构庞大、信息繁杂、种类多样为主,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信息价值的综合体现。其具体表现为:对大量的信息数据运用挖掘与处理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对多种类数据都可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处理信息数据的速度较快;其经济与商业价值日趋上升[1]。
二、高职高专外科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落后,较为枯燥。现今我国许多高职高专的教师,其进行外科护理教学的方法不仅落后单一,且较为枯燥,同时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性和应用性,只一味地进行单方面知识的陈述,缺乏趣味和灵活性,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灵活地、合理地对大数据进行应用,导致整体课堂效率不高,与实际的临床护理应用脱节,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大大降低。2.教学设备陈旧。许多高职高专还没有完整的大数据应用意识,加上资金以及人员各方面的因素,使得外科护理所需的设备都较为陈旧,更新换代较慢或者严重缺乏。如外科手术室的基础设施较差,先进设备的投入较少,计算机配备不齐全等,致使学生对手术室和设备的学习与了解不足,一旦进入到实际的岗位中,很难顺利、安全地开展工作[2]。3.教师经验不足或意识落后。我国高职高专的教师,其教学意识与经验大都处于较为落后和老化的阶段,不仅无法适用于现今外科护理的临床教学,同时较为陈旧的观念使其无法适应大数据的融入,从而阻碍了学生的思考与意识。另一方面,年轻教师虽然具有先进的教学意识,却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较少的临床应用经验,最终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差,进而影响教学质量。4.外科护理实践教学的落实情况较差。外科护理中,临床护理是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其包含的学习内容、课时以及理论任务都较为紧凑和繁多,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同时,一部分高职高专学校,其实验室各项设施的落后和缺乏,也限制了学生熟练掌握大数据与临床护理应用的机会,进而不利于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实际掌握与运用。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高专外科护理教学的创新对策
1.运用大数据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医疗改革的相关要求,使得高职高专外科护理教学面对着新的挑战。因此,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融入大数据,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显得势在必行。教师可利用大数据的广泛、整合与多样性创建外科护理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到真实的外科手术、临床护理等情况,再将课本知识与学习目标代入其中,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独立思考、交流探讨以及大胆质疑[3]。也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学会发散思维,同时将所学的外科护理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真正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综合发展、全面提升。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也是教师创新教学的重点部分。大数据中包含的数据内容极其广博,同时云计算的涵盖范围更涉及多个种类,所以,教师可利用大数据将医学及其他相关知识与外科护理教学进行结合,同时将其贯穿于日常学习生活中,用以提升学生综合知识内容,如建立网络讨论平台、网站知识竞赛等;也可利用大数据中的视频或多媒体技术,进行临床护理操作的虚拟演示,疑难疾病进行外科护理时设备的应用以及护理重难点讲解等,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能让学生更好地代入课本知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学生对疾病的认识与了解。2.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结合信息技术。高职高专教学的创新离不开设备的引进和应用,外科护理进行实践教学时,手术室的创立、设施的配备以及系统的建立都应结合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并定时进行更新换代。如依照真实的手术室格局进行实验手术室搭建,以便于让学生进行实践学习时有较强的代入感,加深对外科护理各个步骤的熟悉度;引进先进的医学设施,配备专业的呼吸机、手术床、监护仪等。同时,日常教学中应重视计算机、视频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利用先进的大数据结合课本知识以及教师自身经验,才能真正让学生吸收所学知识、掌握相应的护理技术。3.教师提高大数据教学意识与教学水平。大数据背景下,资源的高度整合使得教学效果在不断提升。大数据所带来的资源整合,可以帮助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大纲的设计、课件设计以及教学视频的制作等,这类方式能更加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而,其所需的专业性与技术含量也相对较高。因此,想要真正提高外科护理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式,教师首先应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和学习,培养自身对大数据教学的意识,接受并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其次,巧妙运用大数据的资源整合优势,搜索出具有代表性的外科护理案例;最后,结合信息多媒体技术制作出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教学课件,让学生自行进行思考、辨析、讨论和总结。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一方面应提升对大数据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学生实际的学生情况,只有从实际出发再融合大数据技术,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水平,从而高效完成教学目标。4.加强临床护理见习,善于运用大数据进行信息整合。首先,外科护理学科不单是综合知识与专业技能较强的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学校应重视外科护理的实践性,并大力推行临床见习。其次,高职高专学校不妨与医院之间建立友好的协作关系,每年安排学生到医院辅助外科护理部门完成见习任务。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再次,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大数据来整合见习过程中的信息,如每日工作情况、病人的护理情况、各疑难病症应护理的重点等。最后,学生临床见习完成后,可运用大数据、多媒体等形式制作相应的实践报告,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反思[4]。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其技术掌握能力,同时也能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其学习的热忱与责任心。5.大数据与教学奖评、考核系统结合。学校可利用大数据的广泛与多样性,改进奖评与考核系统。第一,大数据主要依靠互联网实现,因此可建立日常教学奖评系统,全天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实践能力等进行科学的、综合的总结和归纳,进而既包含了教师的绩效考核,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科学细致地进行评估。第二,运用大数据建立相应的考核系统,可相应增加实践能力和见习情况的比重,以此提升学生外科临床护理应用能力。如除过普通的各科考试以外,日常的外科实践课程、医院见习等也应纳入考试范围内,一并进行数据考核[5]。6.合理利用大数据,舒缓学生心理压力。外科护理学科其知识内容较为繁杂、技术专业性强,因此,在学习及实习过程中,很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出现焦虑、紧张以及害怕等心理问题,进而致使学生表现出学习情况较差、实习能力较低等现象。学校和教师不妨利用大数据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安慰和疏导,如设计相应的研究问卷、设计网上问答模块、创建心理疏导网站以及设计相应的视频等,用以缓解学生紧张不安的情绪,引导学生合理发泄压力,调整学习态度,增强个人信心,以便于用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外科护理的学习当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大数据的内涵与特征、高职高专外科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依据外科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创新对策,主要包含运用大数据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及内容、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教学意识与水平、增强外科临床护理见习、合理进行奖评与考核、疏导学生心理六个方面。外科护理在护理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课程设置也极富前景与活力。因此,高职高专学校作为向各医院输送人才的平台,其只有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式、合理运用大数据优势,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高技术的外科护理人才。
作者:蒋争艳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欣然,张琰,韩斌如,等.高职高专《外科护理学》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284-285.
[2]闫秋佚《.外科护理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11):447-448.
[3]吴宗平,刘玮,胡忠华,等.外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创新与实践[J].医药前沿,2012,02(6):364-364.
篇6
【关键词】 PDCA循环管理法; 急诊科; 低年资护士; 护理培训
急诊科是抢救危急重症患者的主要场所,收治的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突发性强、不确定因素多。因此,要求急诊科护士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敏捷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应急能力。而新入急诊科的护士大都是低年资护士,基础差,缺少临床经验,在临床护理、临床思维、人际关系等核心能力较差[1],在独立面对多病种、跨学科的危重症患者等紧急情况时,常显得心理紧张、忙乱无序,急救技能操作不过关,影响了护理质量。以往“以老带新”的临床带教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临床护理工作需求,为使新护士尽快适应急诊工作,笔者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2007年急诊科低年资护士20名均为女性,年龄19~26岁,平均23.5岁;护龄0~6 年,平均2.66年;文化程度:大专13名,中专7名,采用传统培训法为对照组。2008-2012年急诊科低年资护士22名均为女性,年龄18~25岁,平均22.5岁;护龄0~5年,平均2.15年;文化程度:大专15名,中专7名,采用PDCA循环培训法为实验组。两组低年资护士均无急诊工作经验,在年龄、护龄、学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护士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法,即传统的“一带一”的培训模式。实验组根据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 W. E. Deming) 提出的PDCA循环管理法进行培训,即计划(plan )、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循环进行,包括培训计划的制订、计划的实施、工作情况落实检查和总结处理。(1) 计划阶段(plan ):①了解低年资护士的培训需求。对新入急诊科低年资护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提问,包括急救理论知识、技能操作情况、应急能力和他们的临床工作能力等,并了解他们对培训的需求,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②成立科室培训考核小组,由急诊科护士长担任组长,选拔在急诊科工作10年以上、有丰富急诊专科知识及扎实的操作技能,并具有丰富的带教经验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临床护理带教工作的主管护师职称以上的高年资护师2~3名为小组成员。他们分别承担一至二项理论授课内容及操作技术培训,每项技术操作应有标准的操作流程,并专人负责,实行培训考核责任制[2],护士长全面负责监管整个培训过程。③根据急诊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制定培训计划及目标。通过培训使低年资护士尽快熟悉急诊科工作环境及布局要求,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掌握预检分诊流程和抢救程序以及急救技能,能独立完成各班次工作职责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管理,能胜任各班岗位职责的培训目标,培训时间 2~3个月,分3个阶段进行。④制定考核标准,考核成绩由理论知识及急救技能操作成绩组成,理论知识内容包括急诊科工作制度、各班工作职责、急诊工作流程、常见急救护理知识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流程和沟通技巧等;急救技能操作包括CPR、吸氧、吸痰、静脉留置针、除颤、洗胃,微泵、简易呼吸囊、心电图机、呼吸机的使用和气管插管配合等操作,由培训考核小组负责考核,考核标准参照广东省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和本院护理操作质量考核标准,理论知识成绩≥85分,急救技能操作成绩≥90分方能通过。(2) 实施阶段(do):第一阶段为熟悉环境阶段,通过带教老师的入科介绍及带班方式,使新护士熟悉急诊科各区域环境的布局及工作要求;掌握急诊治疗室、手术室、抢救室等的物品要求,掌握抢救物品的数量、性质和规范要求;熟悉急诊患者预检分诊流程、急诊护理工作流程、各种规章制度和各班工作职责;掌握急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流程和上报制度等;熟悉急诊各区域的清洁和消毒原则。第二阶段为技能培训阶段,通过理论授课、操作示范和临床工作实践等方式,使新护士熟悉急诊科各种抢救器械包的名称、包内物品的数量和要求,如胸穿包、静脉切开包、气管切开包、清创包、气管插管包等,以及各种器械的保养和管理;掌握急救操作技能,如吸氧、吸痰、CPR、静脉穿刺术、动脉血标本采集、各项术前准备、清创手术配合等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熟悉气管插管术的护理配合、洗胃术等急救操作技能,掌握急诊科各种仪器如心电监护仪、心电除颤仪、心电图机、人工呼吸机、简易呼吸囊、洗胃机等抢救仪器的使用和维护;熟悉护患沟通技巧,树立主动服务意识,正确处理护患关系;熟悉抢救药品的作用、常用剂量、用药途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第三阶段为临床工作实践阶段,通过“一对一”跟班带教、模拟情景培训等形式,使新护士掌握急诊科常见疾病的预检分诊、工作流程和沟通技巧;掌握急诊患者的入出院处理流程和安全转运;掌握患者病情观察及应急处理、急诊留观和抢救病历的书写,并能正确执行急诊医嘱;掌握各种抢救仪器、设备的使用及日常维护;掌握院感相关知识和个人防护和急诊环境的消毒要求等。(3)检查阶段(check):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培训工作和计划的落实情况,在培训阶段由护士长和带教老师通过定期提问、随机提问、理论考核及操作技能考核等形式检查培训效果,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对不能通过考核者继续培训相关内容;对培训中表现出色、成绩优秀的低年资护士,考核予以加分,在晨会表扬,并适当缩短培训时间。(4)处理阶段(action):分析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改进措施,并对考核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把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作为推动下一阶段的动力和依据。如发现大部分低年资护士,虽然通过第二阶段的吸氧、吸痰、静脉穿刺术、CPR、气管插管护理配合、除颤等急救操作技能培训,但在第三段阶临床工作中,遇到危急重症患者抢救时,仍出现措手不及、手忙脚乱,不能迅速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针对这一问题,在第三阶段培训中加入情景模拟急救培训,如心搏骤停患者进入抢救室,接诊护士如何单人进行急救操作和多人进行抢救配合等,如单人的CPR、吸痰、吸氧操作等;多位医务人员的抢救配合,如气管插管配合、简易呼吸囊的应用、除颤、呼吸机的使用等多项急救技能的配合,并实行定位抢救配合。通过情景模拟培训,低年资护士如亲临其境,亲历抢救现场,对贯穿于整个过程中的各项急救技能的衔接、医嘱的执行、医护的配合、仪器的使用、医患的沟通、护理文书写的正确记录等环节,有了系统的认识和加深了抢救工作体会。当遇到患者抢救时,能实施相关抢救操作流程,将被动执行转变成主动完成[3],从而提高了低年资护士的实操能力、应急能力、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等。同时,带教老师对培训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整理,对存在的共性问题,科室组织再次理论或技能操作的集中培训;对存在的个性问题,针对不同人员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培训,并落实考核。在培训过程中,带教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理论授课,课件制作加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声、图、文都有;操作示范制作成录像,操作流程明快,理论授课和操作示范的培训方式受到低年资护士的欢迎。带教老师根据教学目的精心构思,收集需要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并通过搜索相关的医学知识,不仅提高了带教老师的理论知识水平,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临床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1.3 评价标准
1.3.1 比较两组低年资护士理论知识成绩及急救技能操作成绩。
1.3.2 比较两组低年资护士临床护理工作能力。护理能力判定标准采用Norman等提出的包括临床技能、知识和理解能力、人际能力、解决问题和临床判断能力、技术能力等几方面的评价体系[4],通过专家讨论研究,确定了七项指标:包括专业技术水平、护理观察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应急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感染防护能力、规避纠纷能力。按照客观结构式临床检测( 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 examination,OSCE) 方法编制试卷,成绩100分制。经专家检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以评价两组低年资护士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5]。
1.3.3 比较两组低年资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患者和医生满意度测评。对两组低年资护士分别发放患者满意度测评表各100份及医生满意度测评表100份,回收率100%。患者和医生对两组低年资护士工作总体满意度,以百分率表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 P
2 结果
2.1 两组低年资护士理论知识成绩及急救技能操作成绩比较 PDCA循环管理法培训后,实验组低年资护士在理论知识、急救技能操作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低年资护士临床护理工作能力的比较,见表2。
PDCA循环管理法培训后,实验组低年资护士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在专业技术能力、护理观察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应急能力、沟通能力、感染防护能力、规避纠纷能力等方面分别与对照组比较,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低年资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患者和医生满意度测评,见表3。
PDCA循环管理法培训后,实验组低年资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患者和医生满意度测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提高了低年资护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急救技能,完善培训计划。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培训,并对低年资护士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培训和指导,从而提高了急诊科低年资护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急救技能,减少了他们在工作中对于岗位的恐惧感,增强了护士工作的信心。并按培训计划和目标进行培训,能避免因工作忙或其它主观原因造成培训内容的简化和遗漏;分阶段考核是检查培训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培训效果评价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培训计划[6],使培训更规范、更科学和更有针对性,使他们掌握知识更加巩固。低年资护士由于对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的不熟悉、技术不熟练、心理素质差、临床经验少等原因,易在紧急情况下出现抢救操作流程不熟练,不准确等情况,系统和多形式的培训使低年资护士对突发事件应急流程和操作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本资料表1显示,采用PDCA循环培训法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理论知识成绩及急救技能操作成绩均比采用传统培训法成绩高,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 提高了急诊科低年资护士的工作能力。低年资护士是护理队伍的生力军,他们进入临床一线工作后倍感理论知识缺乏、技术操作不熟练、临床工作经验不足,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临床思维欠缺,希望通过规范的培训来提高自己的临床工作能力,缩短工作适应期。而急诊科是收治急危重症患者的科室,低年资护士进入急诊后要很快适应急诊护理工作,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系统、针对性、个性化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保障了急诊科的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培训管理模式。“一对一”跟班带教、模拟情景演练、并通过对患者的主要护理问题进行护理查房,指导低年资护士进行病情观察,充分了解病情观察的目的和动态变化的特点,提高低年资护士临床观察能力和应急能力。通过基本技术操作和专科护理操作规范化的培训,让护士掌握每一项护理操作的程序、注意事项、告知的相关内容,提高护士基本操作、专科技术操作技能。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学会人文关怀的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低年资护士在学习、培训、实践中掌握健康教育和沟通技巧,培养了优良职业作风、良好的心理品质及沟通能力,沟通是架起人与人之间思想、态度、观念、情感、信息交流的桥梁[7],从而确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护理质量和安全培训,护理安全与法的教育,使护士的法律意识及护理纠纷的防范意识得到强化。在培训中,加强了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和感染性疾病知识的教育,提高了他们个人的自我防护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各种职业危害,防止针刺伤,严格洗手要求,对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隐患,他们能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本资料表2显示,采用PDCA循环培训法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在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水平、护理观察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应急能力、沟通能力、感染防护能力、规避纠纷能力等各方面均有明显提升。
3.3 提高患者和医生对低年资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护理工作是护士运用各项护理技能满足患者需求的过程,具有服务性,护理技能是否规范、熟练直接影响着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感。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通过全面、系统、规范的培训模式,使低年资护士熟练、正确地掌握了护理操作技能,使他们的工作得到了患者的肯定,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也提升了低年资护士的职业满意感[8]。同时,通过系统、有计划地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使低年资护士对护理工作有了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工作热情、责任心、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患者和医生对低年资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在对低年资护士全面、系统、有计划的培训,也为医院进一步培养高级护理人才打下良好基础。本资料表3显示,经PDCA循环管理法培训后,实验组低年资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患者和医生满意度测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
3.4 提高急诊科的护理质量和安全。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9],护理质量水平直接影响到医院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安全。急诊科是高风险科室,各项急救操作的每一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患者安全,通过规范培训,强化了低年资护士质量意识,使每名护士都能从自身做起,在实际工作中,提高了他们护理观察能力、应急能力、沟通能力等工作能力,规范了操作程序,使急诊科护理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因此,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进行规范化的培训是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的有效保证。同时,在对低年资护士培训和考核中,培训考核小组对护理技术操作流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随时研讨、修改和不断完善。这样,使低年资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有章可循,同时也使护理技术操作更加规范。PDCA循环管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使低年资护士培训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使他们不断学习急诊专科知识,切实提高急诊操作技能,自实行PDCA循环管理法以来,没有因护理质量的缺陷而导致护理纠纷,有效保证了护理质量安全。
3.5 提高了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学习积极性。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针对性强,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了急诊科低年资护士的学习需求,培训小组根据他们的学习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带教老师针对他们的特点制作课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习兴趣更浓厚,并积极借助书本和科室带教资源,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低年资护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本科室使用PDCA循环法对低年资护士实行培训后,有效提高低年资护士学习积极性提高,同时,使科室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6 对培训考核小组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同时提高了急诊科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将PDCA循环管理法运用于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形成了护士长负责监督,科室培训考核小组组织实施,带教老师具体工作的落实的培训体系。这样,低年资护士在高年资护士的指导下工作,各种操作技术进步很快;而高年资护士有一种不努力就会淘汰的紧迫感,会更认真的学习专科知识,也可以不断提高高年资护士的管理、沟通、科研能力[10]。在培训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对其他护士进行培训和考核,就必须自己熟练掌握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他们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努力学习专科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了带教老师的主动学习意识,在学习中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形成了学习的良性循环。通过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带教老师对自身理论知识进行梳理,规范自身操作,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带教能力,全面提高了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菲,叶茂,代颖,等.不同工作年限护士核心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15-17.
[2]张芹,任素珍,刘光青. PDCA 循环管理法在手术室新入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0):93-94.
[3]周燕华,金向英.情景教学法在提高轮转护士急救能力中的实践[J].护理与康复,2008,7(10):784-785.
[4] 黎雪梅,李继平.护理人员护理能力研究现状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2008,23( 4):74-76.
[5] 刘明.中国注册护士能力结构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691-694.
[6]孙玉勤.PDCA循环管理法在手术室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5):483-484.
[7]陈玉霞,朱娟,李桂梅,等. 护理三级查房的难点及对策[J].现代医院,2011,11(7):118-120.
[8] 蒋银芬.低年资护士综合能力培训模式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4):55-56.
[9]徐国勋,屠丽君.护理管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63.
篇7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及患者数逐渐呈上升趋势,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慢性代谢性疾病,为了管理好每位糖尿病患者,以及有糖尿病病史者,或入院血糖筛查异常的患者,为他们提供同质的糖尿病的专科护理,普及糖尿病专科知识,提升我院护士的糖尿病护理水平,在护理部的倡导和支持下,在糖尿病高级临床专科护士的负责下,成立了糖尿病教育小组,现将设立小组及工作效果介绍如下:
1 小组成员的产生
小组成员33名,分别来自各个护理单元,每个单元1名,包括门诊、急诊、手术室。各护理单元的护士长对所管辖护理单元的人选有决定权。护士长对报名者进行初步的评估,包括报名者的授课能力,报名者平时对科室公共事情的关心度、参与度及号召力,英语水平,对外文资料的阅读能力,以往论文书写及发表情况,对糖尿病护理新进展的了解程度等进行综合评估而决定人选。
2 组员职责
学习糖尿病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升糖尿病专业知识水平,为本护理单元糖尿病患者提供相关的护理和知识宣教,同时为本单元的护士提供相关的培训及指导。参与医院内临界危险血糖值的制定和修改,胰岛素笔和血糖仪操作规程的制定,糖尿病相关的持续质量改进项目,糖尿病护理中疑难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参加一些临时指派的任务(如去社区、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免费指测血糖,糖尿病知识宣教等)。
3 小组的运行
糖尿病教育小组由糖尿病APN任负责人,安排每月半天的课程。包括学习的内容和授课老师的安排、对外交流等。同时在小组成员中产生协调员两名,负责建立小组通信簿、组员之间的信息联络工作,包括给各组员分发课件和邮件,在糖尿病小组网页上兼任版主等,护理副院长对该小组起监管督导作用。
4 小组成员的培训
4.1 护理教育理论的培训:小组成立之初邀请专业的培训师进行为期两天的培训,内容包括:作为教育者应具备的职业形象,如何成就自信、人际风格和演讲技巧等。邀请我院老师讲解授课技巧,内容包括:教育程序在备课、教学活动的应用,教学方法及运用,如何启发学员发挥自己的特长,如何提高自己的讲课能力,成人教育理论,教育评估、分析听众等。
4.2 糖尿病专业知识培训:对小组成员系统、详细的进行糖尿病系列知识的授课,包括糖尿病的基本概论;糖尿病的饮食误区;糖尿病与烟酒的关系;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糖尿病的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的种类、作用及用药原则,胰岛素的概论、发展、不良反应及初步的调节方法;低血糖的症状、体征及特殊类型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及处理;糖尿病的自我监测,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及处理;糖尿病的足部护理;生病及旅游期间的糖尿病管理;妊娠期间的糖尿病管理;胰岛素笔的正确使用;动态血糖仪的工作原理及如何安装;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等。
5 为患者提供了同质的高效护理
糖尿病小组成员分布于医院的每个科室,他们是科室糖尿病知识的传播者,在每月1次的科室会上,小组成员把小组每月活动的新知识、新技术与大家分享,对科室其他人员进行指导,建立了糖尿病小组的院内网,将学习资料上传,供临床护士查阅;同时利用糖尿病小组网页作为交流平台,供临床护士交流、探讨糖尿病护理中的经验,以点带面,多途径、多渠道为临床护士提供学习机会,提高全院临床护士的糖尿病知识水平和护理能力,为其他病房的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与内分泌专科病房一样的高质量的护理。
篇8
1护理人员总数的确定
我院为儿童专科医院,儿童骨科病房拥有床位60张,按医院管理规定,床位与护士比按要求1∶0.4,应有护士24名。科室配备2~3名护理员,专门协助患儿家长进行生活护理。
2分层方法
2.1分层结构根据患儿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层管理,按护理人员资历、学历、能力通形成“金字塔”式分层次护理架构[2]。科室成立核心小组成员,核心小组成员一般4~5人组成,由工作10年以上的护理人员承担,协助护士长进行病房管理,同时核心小组成员也是“金字塔”结构中的成员。第一层是辅助护士,约占护士总数的50%(12~13名),以患儿生活护理为主;第二层是治疗护士,约占护士总数的30%(8名),以执行基础护理及部分专科护理为主;第三层是责任护士,约占护士总数的20%(5~6名,其中包含核心小组成员),以执行专科护理、疑难复杂技术为主,并努力培养其为专科护士。
2.2职责分配科室有病床60张,分成两个大组,每组由1名核心小组成员加1名责任护士、3名执行护士、2名辅助护士、2名晚夜班护士组成,固定分管30个床位,核心小组成员护士担任组长职责,负责本组护理工作完成情况的督导检查,每天向护士长汇报;责任护士负责患儿及家长的宣教和健康指导,及时解决患儿的问题,指导并检查其他护士的工作,完成护理记录的书写,参加周一、周四的医生查房;执行护士负责参与各项治疗的执行,辅助护士主要负责患儿的各种基础护理,与责任护士共同完成患儿日间的各项护理。
3准入制度
在充分考察的基础上,对各级护士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①责任护士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工作6~10年,护师以上职称,有较强的专科护理理论、技术及沟通能力,工作能力强、工作责任心强、专业知识强、积极参与病区管理,在护士中有一定威信,在科主任的指导下对这些护士进行专科知识考核,成绩合格者方能担任责任护士,且实行责任护士轮换制,如不能达到要求随时可以轮换。②执行护士要求大专毕业,经过医院3年规范化轮训护士,由于儿科患儿静脉穿刺存在一定的难度,应首选静脉穿刺水平高的护士,对患儿的基础护理能熟练掌握,但仍需要加强专科护理。③辅助护士要求中专或大专毕业,工作1~3年,重点执行基础护理,尤其是协助家长做好患儿护理,满足患儿基本需求,各层次护士实行按职上岗。
4确定岗位职责
科室根据各个班次及各不同岗位制订各级护士工作职责,内容包括实施护理程序的正确执行,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技术操作,病区管理工作、临床护理教学,实习带教、开展健康教育、医院消毒隔离工作和个人素质教育等几个方面,并对各层次人员,首先对责护组长和核心小组成员护士进行培训、考核,再由她们开展对下一层次护士的培训,保证各层次护理人员按职上岗、职尽其能。
5建立职责考核标准
根据各层次人员工作职责制订责任护士、执行护士、辅助护士的岗位职责的工作流程和考核标准,以100分为满分,90分以上为合格[3]。建立不同层次的考核手册,分核心小组成员考核、责任护士考核、执行护士考核、辅助护士考核手册4种考核表格。主要从团队意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房管理、实习带教、病历书写、医嘱处理、消毒隔离等方面进行考核,每月反馈1次,不同层次护士考核侧重点不同。核心小组成员主要由护士长考核重点岗位职责督查落实情况、责任护士侧重于健康教育、专科护理落实情况、危重患儿护理、病房管理、带教能力等。执行护士侧重护理文件书写、基本技能操作、各班职责、专科护理等,辅助护士侧重于基础护理、患儿生活护理、日常工作完成情况。
6加强在职培训
6.1要使儿童专科护士能合理地分层次使用由于儿科护理不同于成人护理,需更加精细,因此,在职培训除包括医院对科室护士的集中培训外,还包括科室内部的培训,科室培训方案采取分层次的培养方案,培训内容包括科室护理管理培训、护士岗位职责培训、专科疾病护理知识培训、护理文件书写培训、科研意识培训、消毒隔离知识培训、护士职业情商的培训、急救知识的培训、基本技能操作的培训[4]。
6.2培训方法由护士长对高年资护士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室管理及科研方面的培训,高年资护士对中年资护士进行专科疾病知识及文件书写的培训,中年资历护士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基本技能操作及基础护理的培训,每位讲课者确认一个主题,不断反复讲,加强自身培训,完善自己的课件,每年有新的内容充实自己的讲稿。
6.3完善护士继续教育积极创造条件,为护士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在职教育,如护士实行规范化培训,护师以上人员实行学分制教育,同时鼓励、支持毕业后学历教育,鼓励年轻护士报考高等医学院校的自考、研究生等高等护理班,让她们系统地、广泛地学习护理的新知识、新技能。对有培养前途的护理骨干集中时间,到专门的学习机构学习或外派进修,鼓励护士开展护理科研,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群体素质[5]。
6.4院内培训由于我科是儿童骨科专科病房,危重症患儿相对较少,但创伤急救的患儿仍比较多,为提高护士的急救意识,分别派去急诊室和ICU等科室轮训1~2个月,使其临床经验不断丰富。极大地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各级护理人员能以良好的形象和信誉去服务患儿,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护理的整体素质。
6.5抓好“三基”、“三严”训练根据护士层级制订业务学习和考核计划,采取不同的学习形式,如晨间提问、操作示范、护理查房、专题讲座、疑难疾病的护理讨论等,内容为专科护理常规、专科新理论及新技术、护理制度、职责和质量标准等。指定高年资护士负责年轻护士的理论学习、操作训练,形成一对一帮扶小组,实施人才培养目标责任制,达到传、帮、带的目的。护理师以上人员每年完成护理文章1~2篇,低年资护士开展读书笔记活动,对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组织学习交流,科室内每季度书面理论考核1次,各级护理人员均参加护理部组织的三基理论考试、年终理论考试、技术操作考核。
7健全护理薪酬和激励机制
7.1薪酬机制一视同仁我科对聘用制护士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坚持公平性、竞争性、激励性、经济和合法原则,根据工龄、工作态度、工作责任能力、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挂钩[6]。建立以分析为基础,以绩效考核为工具的薪酬和激励机制。让护理人员贡献与利益挂钩,努力和能力与收获挂钩,工作业绩与收入挂钩,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按劳取酬,优劳优酬。
7.2重视高年资护士科室有核心小组成员5~6名,全部由高年资护士承担,她们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社会阅历,充分发挥其作用,授权承担不同的管理项目,定期通报所负责项目,同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下一阶段的改进措施,共同维护护理质量。对这一部分护士可以给予每月小数目的管理经费,让她们觉得自己劳有所得,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7.3重用有才干的护士将有才干的护士委以重任,对经常得到感谢信的护士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更加激发护士对患儿的关爱与责任感。
7.4做到奖罚分明科室每月召开体护士会议1次,对核心小组成员提出的护理问题点,在会上进行讨论,由每位护士发言,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对失误者提出批评、教育、惩罚,使违反制度的护士做到吸取经验教训,并同时告诫护士罚款不是目的,只是起到警示作用。对岗位能手和三基优胜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引导护士自觉学习和效仿,起到潜移默化的的作用,使护士有了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对科室实行护士分层次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但须注意在执行奖惩措施时,一定要民主化、标准一致。
篇9
医院等级评审标准是以“质量、服务、管理、安全”为主题,充分借鉴和吸收近年来国内外医院管理实践中的新经验和新成果,摒弃以往偏重设备、规模等硬件设施的考核方法,在关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同时,着重加强为部队服务、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医院安全管理、诊疗规范和单病种费用控制等长效机制的建设和改进。对照标准[1],我院分级制度、肿瘤多学科联合会诊、临床路径等10多项制度还未完全推开,病历书写质量离标准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抗菌药物使用、手术期管理、诊疗技术规范等方面还有欠缺等问题,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培训、配齐设施、督促检查等办法,可以促进我院内涵质量建设跨上新台阶。
2等级评审后我院内涵建设取得的成效
2.1医院管理明显规范
建立健全了九类管理委员会和领导机构,部门职能分工清楚,各级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明确,医院全面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制定完善了战备年度教育计划、考核标准、战备等级转进预案,以及严格的战备值班制度,使卫勤战备工作重点更加突出,队伍建设目标更加明确。成立了临床教学委员会,制作了一系列教学培训课件,“三生”培养与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开展感染监控、医学影像传输、合理用药、手术麻醉、预约挂号、办公自动化等信息化管理,临床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补充办理大型设备配置许可证、放射诊疗许可证,以及大型设备上岗证,医技管理进一步规范。实施医技检查零预约、器械集中消毒、设备应急调配等制度,服务保障措施更加有力[2]。
2.2质量内涵显著增强
建立健全了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层级清晰,职责明确,定期分析,有力促进了医疗质量与安全措施的落实。开展门诊病历展览等医疗文书评比活动,集中了院内外一批优秀病历,供全院科室参观学习,提升了全院病历书写质量。完善了手术医师资格准入、伤病员术前病情评估、术前讨论、手术安全核查等制度,有效提升了手术期的诊疗质量与安全系数。实施医疗技术临床准入、手术分级分类管理、新技术报批、高风险诊疗操作授权,以及医疗技术风险评价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实现医疗技术管理与全军全面接轨。制定出台医疗缺陷评议制度,以及医疗纠纷防范、预警与处理规定,为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提供了可靠依据,确保医疗秩序安全。组织实施临床用血管理、用血监督制度,严格术前输血指征把握和输血病历书写,开展了自体输血和成分输血,有力促进了临床用血安全有效。推行当日出院制度,制定平均住院日奖惩措施,并按科室月度指标兑现,有效缩短了平均住院日,提高了诊疗效率。严格了临床合理用药监管,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按周跟踪,按月分析。医院平均住院日由原来的10.5d缩短到了9.5d,费比下降9%,手术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下降了32%。
2.3服务水平有力提升
推行门诊“一卡通”系统,实现预约和分时段挂号,使患者就诊更加方便快捷。开展的肿瘤多学科联合会诊,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制定的护理患者安全风险评估流程,畅通了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渠道,并开展了相关缺陷改进,护理工作满意度达100%。放射科、超声科、核磁共振科、CT科、检验科、病理科等医技科室,在缩短报告时间、提升检测质量、方便服务患者、积极配合临床工作等方面积极想办法,提升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药剂科安装了冷链药品监控管理系统,为临床科室配备了保温箱、保温盒,保证了药品质量安全,并印制了责任药师联系卡,加强了与临床科室的交流与沟通。
2.4文化和安全机制持续巩固
按照《军队医疗机构医德医风建设规定》,建立健全的医德医风管理机构、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档案,以及相应的医德医风管理制度,特别是严格组织实施的医德医风“十不准”教育和“八项承诺”活动,以及诚信廉洁行医公约,有效规范了全院医务人员行为,风气建设进一步增强。开展了经常性法纪法规教育,有力助推了医院的全面建设与发展。建立健全了重大经济集体决策、物资统一采购、基建项目管理等制度,院务制度更加健全,管理措施更加规范。大力加强餐饮服务和水电气保障,服务临床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定期组织开展消防技能培训和演练,建成了院区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确保了医院行政安全。加强医院控烟、环境整治、医疗废物和废水管理的监督与检查,有力提升了医院营院环境质量。
3评审后对重点医疗工作的思考
3.1突出抓好研究型学科和人才建设
针对我院部分学科专业分得过细、规模效应不明显,学科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等问题,加强开展研究型科室和研究型人才院内遴选工作,推开第二次医院学科评估,将遴选出医院研究型科室,按政策给予资金、空间和人才支持。同时,开展研究型人才评选工作,明确各项人才培养计划执行对象,有效充实学科后备力量。在研究型学科评估后,按照专业对现有学科进行融合,使学科形成一种规模效应,力求申报1~2个全国和全军重点学科。在年内开展的国家重点课题申报评审中,推举最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课题参选,提高医院课题中标率和科研成果转化率。
3.2大力推进绩效考评工作
2005年以来我院推行绩效考评工作,对医院建设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随着医院新的形势和任务不断发展变化,存在医疗绩效指标不全面、部分配套方案缺乏实际操作性、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将原医疗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采用的百分制改为千分制,考评频率由原年度考评改为按月度考评,并与月度科室超劳务补贴挂钩。在医疗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中增加病房管理和门诊管理两大配套方案,并赋予较大分值,有效提升和监督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指标设置及考评细则,包括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医疗安全、医技质量、基础质量、院感防控、收费管理、为部队服务、科研训练等方面绩效,力争发挥绩效考评的指挥棒作用[3]。
3.3持续抓好内涵质量建设
落实好医师分级、手术分级、抗生素分级制度,进一步促进临床诊疗规范化。继续完善和加强住院总制度,组织住院总积极参与督察、急会诊、抢救、卫勤保障等活动,达到培养骨干、提高质量与安全的目的。制定新技术及新业务和二、三类技术管理及评议制度,促进临床医疗技术创新发展。对手术死亡、非计划二次手术、术后重大并发症、抗生素使用、术后感染等围术期管理方面,逐项落实,并按照季度进行专项分析并拿出整改建议。在病历归档时限奖惩制度的基础上,加强病历内涵质量的监管,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进一步提升病历内涵质量。特别是针对我院输血病历质量问题,在手术记录、术后记录、输血指征、输血效果,以及输血知情同意上加大监管力度,切实提高输血病历质量。充分利用好门诊手术室,推行日间病房、日间手术,进一步提高手术效率。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全员培训,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监测,与医生绩效挂钩,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3.4突出诊疗行为规范化
篇10
【关键词】 医院;职工;岗前培训
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医院发展的关键,每个医院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医院每年录用新职工充实医疗人才队伍,这不仅促进了医院医疗工作的开展,也为医院的人才储备和专业梯队建设增加了新的力量。对新职工进行岗前培训是加强医院人力资源和队伍建设的入口和开端,成为医院加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院多年来一直坚持对新职工进行岗前培训,尤其近几年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逐步改进和完善培训的方式和内容,以期岗前培训达到实用性和有效性。本文结合我院近三年新职工岗前培训的实践,对医院新职工岗前培训情况进行阐述。
一、我院2012~2014年新职工岗前培训情况
(一) 岗前培训的对象。我院新职工岗前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当年新录用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从近三年新职工录用情况分析,按录用总人数看,接收数量多,呈现递增趋势;按岗位分布情况看,医师及医技人员、护理人员占较大比例,为接收总人数的90%以上;按学历分布情况看,新录用专科人员明显增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在近两年专科人员为总人数的50%以上。所以医院会有针对性地安排新职工岗前培训的内容。
(二)岗前培训的目标。通过岗前培训,使新职工了解医院的历史、文化以及建设发展方向,尽快熟悉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相关专业技术操作流程,找到归属感,增加使命感,逐渐融入医院的整体建设中,为医院的整体发展作出贡献。
(三)岗前培训的形式。主要采取集中脱产培训,为期3~5天,要求所有新职工必须参加,实行签到签退制度,并记入职工考勤。由医院人事部门首先进行全体新职工的岗前培训,再由医务、护理等相关部门分别进行专业岗前培训。
(四)岗前培训的内容维度。新录用职工在医学院校已取得从事医务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并偏于理论书本知识,故医院的岗前培训重点要放在培养良好的个人行为方面,同时侧重临床实践能力。为此应针对新毕业生的特点和医疗工作的特殊要求,培训内容有所侧重。我院的岗前培训主要从医院文化、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技能、规章制度及心理调试培训等方面进行。1. 医院文化培训。医院文化主要有医院发展的历史、发展战略、发展特色、专科优势及医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医院近年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情况。医院的院训为“求特求精、传承传扬”,医院职工的核心价值观是“重德、重艺、求实、求新”,告诉每一位新职工,在努力实现医院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要将职工的核心价值观同步实现,实现集体与个人同发展,达到“双赢”。同时也对新职工提出希望,希望他们爱岗敬业,实现自我发展和超越,终生热爱并献身于医疗卫生事业,让新职工感受到被接纳和重视,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已是医院大家庭的一员,看到自己未来的职业前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增添信心。2.职业道德培训。医务工作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应具备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多年的岗前培训中,我院一直坚持职业道德与思想教育,启发新职工树立良好的道德素养,强化自身道德修养,自觉地担负职业义务,同时也向新职工客观介绍现行医患关系,医务工作者在医德医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社会少数人群对医务工作者的偏听偏见,强调职业责任及风险,使其懂得做一名成熟医务工作者的艰辛。一切以患者为中心,随时和患者进行换位思考,多理解患者痛苦,多一点责任心和同情心,使新职工意识到良好的医德医风是贯穿一名医务工作者职业生涯的灵魂所在,教导新职工应努力恪守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准则,自觉抵制商业贿赂,维护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神圣感,建立健全和谐的医患关系。3.专业技能培训。我院每年接收的新员工中,临床医护人员占到了90%,与之相关的岗前培训内容为:(1)住院医师培训:一是医院住院医师的培养专题讲座,该讲座由医院资深主任主讲,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鼓励新职工终生学习,不断实践,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创新,勇攀高峰。二是请相关科室的优秀住院医师代表谈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转变,介绍自己担任住院医师的经验教训及体会,给新职工今后在院的工作提供借鉴。(2)医院的护理管理及医护配合专题讲座:由护理部主任详细介绍医院护理管理的组织结构,病房的管理、各项规范要求、医嘱管理及消毒隔离,手术室管理及医护配合问题。(3)心肺复苏培训:急诊科医师现场进行心肺复苏专业知识讲解。(4)专题讲座:医疗质量与病人安全、医院感染控制与手卫生、医疗风险防范、医患沟通、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制度、死亡诊断证明书的正确填写等。4.规章制度培训。主要包括:各项人事管理规定及员工的各项福利待遇;医疗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医院的门诊系统与门诊管理、病案管理、医疗保险与临床、医疗事务管理,医院教育管理、科研管理、医院信息系统概况,分别由相关职能处室及科室的负责人进行讲解和演示。各讲座系统介绍医院相关内容的规章制度、规范流程、各项要求等。5.心理调试培训。新职工的入职心理调试培训是我院新职工岗前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关键任务是努力学习以专业知识为主的多方面知识,培养以专业能力为主的各种能力。而在工作岗位上没有大学生所谓的“自由”环境,也从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转变为单一的工作环境,员工的角色表现非常具体,不同的职业角色有其共性的抽象,职业角色扮演者具有自己的社会职位和一定职权相应的职业规范;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业务能力;履行一定的义务;经济独立。因此员工即是在某一职位上以特定的身份,依靠自身知识和能力并按照一定的规范具体地开展工作,在行使职权履行义务为社会作出贡献,同时取得相应的报酬。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是巨大的,也是一次质变。一般心理调试培训由我院资深的心理学门诊主任医师为新职工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传授知识,从源头上关注医院职工的身心健康。
(五)岗前培训的效度。为了解新职工对岗前培训的感受,促进医院今后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在培训结束时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主要从时间安排、培训内容上进行调查,以及征求新职工的建议和意见。从问卷反馈结果看,新职工对入院教育的总体满意度达95%,对入院教育的课程时间安排满意,认为入院教育的内容非常有必要。
二、开展新职工岗前培训的意义
岗前培训能够让新职工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了解医院,融入医院环境,并对自身有更明确的定位,尽快完成由学生向医院工作人员的转变。医院每年录用的新职工大部分是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在学校接受了正规系统的教育,在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岗前培训能够让他们在短时间内了解医院的文化和传统,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要求,医院的建设规划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便他们尽早完成角色的转换及成为医院未来发展建设的一分子做好心理准备。新职工岗前培训是医院人才建设的重要方面,对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源泉和支柱,新职工的到来为医院的人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职工岗前培训是医院人才建设的开端,也是医院人才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帮助新职工在新的环境和体制中逐渐适应和逐步成长,使之为医院不断向前发展贡献力量。
岗前培训是新职工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新职工通过岗前培训不仅获得了在医院工作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且会根据培训所提出的要求尽快地调整自己,以适应医院工作的需要,从而促进了新职工素质的提高,由此保证医院医疗服务的水平。岗前培训可以提高新职工的满足感和对医院的忠诚度。对新职工的岗前培训,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医院对自己的重视和关心。同时岗前培训可以增加新职工的员工荣誉感和历史使命感,会提高他们对医院的忠诚度,不仅为实现个人理想,同时也为建设更好的医院而努力奋斗。新职工岗前培训能够更好地促进医院文化建设。大多数医院的岗前培训会包含医院文化的内容,新职工在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地感受和体会医院文化无处不在,会逐渐地融入医院文化,并为建设和发扬医院文化而不断努力。
三、思考与建议
(一)将新职工岗前培训工作制度化,通过制度使培训工作规范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以顺应医院发展及文化建设的需要。新职工岗前培训的制度化是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和健全所不可或缺的,应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逐步建立健全新职工岗前培训制度,向合格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迈进。另外,岗前培训工作制度化也是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需要,通过制度规范新职工岗前培训工作,同时也直接促进了医院文化建设。
(二)培训工作安排的建议。新职工岗前培训的时间短、内容多,新职工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为此,建议:1.新职工岗前培训与其在医院的后续培训相结合,保证培训环节前后衔接,培训内容完整且不重复,以提升医院培训工作的效果,促进人才队伍的建设。2.将岗前培训相关内容制成手册,包括医院各项规章制度、专业技能要求、院区平面图等,在培训结束时发给新职工,为其在院工作提供便利。3.丰富岗前培训的形式,使其多样化,使新职工在短时间内能够多渠道多角度地接受培训信息,保持兴奋度,提高培训效果。
(三)对岗前培训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估,并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促进岗前培训工作的不断创新。岗前培训工作是医院人才建设的重要方面,应重视培训效果的量化评估,以保证此项工作持续有效地向前发展,从而推动医院的人才建设。做法方面应细化满意度调查表,做好培训满意度及培训需求分析,以便更好地调整培训内容,改进培训形式;增加实际考核内容,如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考核等,以确保培训工作的有效性。
(四)加强和完善后续工作。实现岗前培训工作的完整性新职工岗前培训工作结束后,医院人事部门应进行培训工作的总结及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包括培训前准备的材料、发放的通知;培训中播放的录像影音资料;培训时产生的如新职工签到表、培训录像及照片、授课幻灯课件、回收的评估表等资料。每一年新职工岗前培训工作的资料都应做整理和归档,这不仅是医院职工培训工作发展的历史记录,也为以后的培训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五)医院应尽力做到对所有新职工的培训。每年6-7月份是毕业高峰期,毕业生会集中报到,便于集中培训,但调入人员则是零散的不定期来院报到,虽然人数很少,但也应加强岗前培训,使岗前培训力争做到全员化。因为岗前培训工作要求时效性,应当安排新职工入院后尽早培训,否则培训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总之,医院新职工的岗前培训是加强医院人才建设的重要途径,应尽力做好此项工作,保证医院人才战略的优势,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陆菁菁.医院新进医务人员岗前培训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35):258-316.
[2]赵荣,张采娟,汪欣.医院新职工岗前培训方法探讨[J].黑龙江医学,2013(2):142-143.
[3]边江红,郑春华.谈医院新职工岗前培训[J].中国中医药,2012(2):159-160.
- 上一篇:建设工程初步设计管理规定
- 下一篇:应急救援工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