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知识汇总范文

时间:2024-03-21 17:42: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专业知识汇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专业知识汇总

篇1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this article clarifi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English and the matters have in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English. Many methods of teaching reform have been proposed to solve those matters.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Key words: computer English;teaching reform;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180-02

1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继公共英语之后综合计算机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英语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工具课。它已成为我们参加国内、国际IT认证考试的必备工具之一,同时它还关系到我们能否及时有效地掌握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动向的问题。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就能快速、准确地获取最新计算机技术、动态信息。不仅前沿技术依赖英语,从开发层面来说,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本身也依赖于英语,软件开发中的技术文档和资料大都也来自英文。甚至在应用层面,从键盘名,窗口菜单、互联网上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网页、各种操作系统的命令到未汉化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计算机教科书、参考书、说明书,或多或少都要使用英语。因此基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计算机英语是各层次计算机专业在校学生的必修课。对于高职高专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来说,学生学好专业英语这门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英语课,还是计算机课?教师是应该讲授英语知识呢,还是应该讲授计算机知识?学生应该把它当成语言课程来学,还是当成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扩充?如果当成英语来学,那么相对枯燥冗长的专业文献、数量庞大的缩写和专业词汇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更新,会使学生产生望尘莫及,学非所用的失落感。有的学生本来就惧怕英语,那么缺少情节、无优美性、无欣赏性可言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自然就被他视为洪水猛兽。如果当成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扩充,从时下流行的教材内容上看,许多教材从第一台电脑的诞生一直介绍到面向对象编程,内容广泛却不深入,而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相关的专业课程,了解或掌握了相关知识,所以他们会认为该课程不重要,学不到什么东西,自然就影响了教学效果。

首先要认识到一个现实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无法和本科院校学生相比,整体英语水平较低。学好计算机专业知识需要良好的理工科思维方式,而学习英语却需要文科的学习方式和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理念。这也是软件行业内具有尖端技术水准同时又拥有较高英语水平的人才十分匮乏的原因。因此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树立信心,并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是最为首要的任务。

2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的几点改革

笔者经历四轮该课程的教学,发现学生英语基础总体较差;词汇量明显不足;语法知识掌握很不够;学生对专业英语这门课程的认识还很浅薄,学习积极性不高(尤其是男生)。可见,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形势非常严峻。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低,给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带来了难度。笔者根据周边高职院校任课教师信息的调查反馈以及自己在四轮教学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总结出一些方法,在此和大家做个交流。

2.1 巧用记忆方法,轻松准确记单词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量大,又不断更新,学生大多都是通过死记单词字母的方式来记单词,这种传统的记忆方法不仅效率低而且记忆的准确率也差。单词是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基础,如果词汇量不够,就像盖房子没有钢筋、水泥一样,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要想学好专业英语那简直就是纸上谈兵。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把单词记准、记牢。

通过自己多年的外语学习和对专业英语的教学研究我总结了一些记忆单词的方法,学生通过使用这些方法在学习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让他们改变了以前对背单词的抵触情绪,而是觉得记忆单词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2.1.1 词根词缀记忆法顾名思义,通过记住词根词缀,并据此推测含此类词根词缀的新词的意思,加以强化记忆。 如:key-board(键盘),handwritten(手写的),build-in(内部的),hardware(硬件),software(软件),key-stroke(击键),machine-language(机器语言),pop-up(弹出),supersystem(超级系统),desktop(桌面、台式电脑),drag-and-drop(拖放),mainframe(主机)等等。这些单词都是利用这种方法来构成的。记忆这些单词一般只需将两个单词的词义合并即可。

2.1.2 音形义记忆法音形义记忆法,主要是从单词的读音、词形、词义入手,遵循联想、对比、归纳等原则进行的汇总记忆法。

如:application(应用程序),automatically(自动地),configuration(配置),documentation(文档),directory(目录),maintenance(维护)等等,靠这种方法记忆,既容易学又不容易忘,即便是忘了,只要会说,就能拼写出来。

2.1.3 谐趣记忆法谐趣记忆法是根据读音、词形、词义的关系,利用诙谐、荒诞的曲解来记忆词汇。

如:process(处理)读音很像“破肉塞死”,可以想象成破肉把牙塞死了,我们必须要“处理”一下。这样就把读音和意思都记住了。

2.1.4 拆分记忆法有的很长的单词我们不容易把它记牢,但是如果把它拆分一下能变成几个我们熟悉的单词就很容易记忆了。

如:advantage(优势)这个词我们可以把它拆成adv(副词)、ant(蚂蚁)、age(年龄)这三个词,再编个顺口溜就更容易记了:副词和蚂蚁,年龄是优势。我们可以把“副词”和“蚂蚁”想象成是两个十八岁的小姑娘,年龄就是她们的优势,是不是就再也不会把这个词拼写错了呢。

2.1.5 派生记忆法是指在一个单词上加上前缀或后缀,变成一个新词的构词方法。通常加前缀改变词义,加后缀改变词类。

例如:computer(计算机),加前缀构成microcomputer(微型计算机);advantage(优点),加前缀构成disadvantage(缺点);manage动词“管理”,加后缀构成名词“管理”management;命名name加前缀构成rename(重新命名);media媒体,加前缀构成multimedia(多媒体)。在记忆这类词时,只要知道原形词义,并掌握了加不同的前缀、后缀词义及词类的变化规则,就容易记忆了。

2.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果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定要推陈出新。俗话说,教学相长。作为一名致力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育的普通教师,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不断地加强自己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水平,不断地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成熟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不断地研究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技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始终确保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学形式应该既可以进行典型示范引导,又可以进行个人单独练习,还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举,学生将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实现。

首先,从问题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把一些真实的典型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分析案例时,不断形成新的理论视野,不断探索思考理论如何运用于实际,从而及时有效地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例如:将计算机实践操作中遇到的,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英文提示信息作为案例。在不能识别给出的命令,或发生了使命令不能执行的磁盘或设备错误,可能是磁盘损坏或软驱门没关等情况出现时,屏幕上将会显示英文提示:“Abort,Retry,Ignore,Fail?”授课过程中首先给出对应中文解释:“退出,重试,忽略,取消?”。然后对由此引发的计算机具体操作给出引申。如:此时可按情况采取相应对策:按A键彻底终止,并回到DOS提示符;按R键重复执行该命令;按I键继续处理,忽略错误,非常冒险,建议不要采用;按F键不执行有问题的命令,继续下述处理,有时会用到。

这种教学方法既帮助学生有效掌握计算机技术,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枯燥的英语才真正变成了实用的工具。此外引导学生对类似这些常见英文提示信息收集整理并集中讲解,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2.3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计算机英语既不是单纯的语言课,也不是单纯的知识课,而是语言―知识型课程,通过使用英文教材讲授计算机知识。计算机英语教学一般是主题导向(theme―based),按计算机知识体系结构加以组织。计算机英语课覆盖面广,内容全面,但课时有限,不可能非常深入具体。因此鼓励学生通过一些音频,视频,动画等英文材料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利用E-mail、博客、网络教学等一些平台与学生经常交流,寓教于乐,引导自主探究性学习,既深化计算机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4 安排形式多样的课后作业作业的份量要适度,不宜过多,除安排常规作业外,应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一些“无标准答案”的作业。以此锻炼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及解决的能力。

2.5 采用灵活的考试方式采用灵活的考试方式要大力推进考试方式改革,提倡开卷式、部分开卷式、论文式、口语式的考核方式,要通过灵活的考试方式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考核形式由原来的期末一次书面考试定成绩的做法,改为注重对学生学习状况过程的检查与评价。讨论、作业、实践及平时测验中的表现,应计入课程总成绩。

杜绝学生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方式蒙混过关的现象。

总之,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作为教师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加深知识的积累,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和积极的教学态度。以培养合格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目的,使得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使得计算机专业英语能够真正为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时展要求的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安宁.文科计算机教育的“自助式”教学模式.计算机教育,2005,(5).

[2]杭国英.突出实用性改革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国大学教学,2004,(6).

[3]徐建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运用“案例”教学法初探.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4]陈芳.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法初探.中国科技信息, 2007,(10).

篇2

近几年,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使人才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计算机专业作为促进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学科,需要不断加强该专业人才的培育工作。在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进行科学合理化的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1 必要性分析

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才的输出量也在逐年增加。然而,我国每年的社会新增岗位需求是有限的,大批量的人才投身社会,对我国社会的就业形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从而使得大学就业成为一个社会性的热门话题。相对于以往而言,在经济体制高速发展下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了一定的变化。传统的教学体制下,人才输出量有限,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于学历和专业等方面。然而,如今人才输出量趋于饱和,社会不仅关注人才的学历,而且同样重视人才的综合能力和职业技能。就职业院校而言,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在就业压力严峻的情况下,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工作也应该随之而进行调整。计算机专业,目前在社会发展中毅然成为主流专业和学科,社会的发展急需这方面人才的推进。因此,作为技能型人才培育基地的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势在必行。

2 策略分析

2.1 通过合作学习小组,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在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下,就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活动而言,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模式能够增强教学效果。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和落实,对于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而言,有着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能提升学习效果。合作学习小组,主要是通过将班级学生进行相同人数的划分,将成绩不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以小组长来牵头,进行教学任务的完成与落实,实行组员之间的互帮互助,达到共同学习的效果。通过合作学习小组,学生之间形成相互督促和帮助的学习氛围,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能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目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社会对人才的协作能力越来越重视。在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学生通过组件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学习,可以培养团队感和荣誉感。能够加强组员之间的感情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队意识,从而防止个人主义的不良意识的养成。在教学中,可以从各方面进行合作学习小组的落实。例如,在进行《网络安全》的教学时,通过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分工合作完成课前相关知识的收集与汇总。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邀请每个小组对各自的研究报告和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述,并进行相应的引导和点评。通过小组的方式进行捆绑式学习,能够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性,对培养团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对于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而言,实际教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实际操作有着积极的作用。由此,就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而言,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不断加强实践课程的落实,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性和技能性。结合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建议从两个维度推进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第一,增强校内教学中的课程实践环节。计算机专业的校内教学,主要应该以理论课堂讲解与实际操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例如,在对PPT演示软件进行教学时,老师在完成课堂理论知识和相关步骤的讲解后,需要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上机实践课,在强化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甚至可以将理论讲解直接与实践课进结合,老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PPT的制作、插图、播放等功能,并在相应的知识点环节预留一定的操作时间给学生进行自我演示。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步骤紧密结合教学环节,从而加强学生对PPT制作过程的掌握程度。校内实践课后,可以结合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自行完成一个PPT的制作。通过课堂实践和自我创作,不仅能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巩固,还能增强操作的熟练程度。第二,组织社会实践,提升职业技能。比如,对于高年级或即将毕业的学生而言,学校应该加强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让学生投身到相关的企业中进行岗位实训。通过实际的社会演练,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积极的进行提升。于此同时,老师和学校也可以通过企业的反馈信息,对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化的调整,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做好有利的保障。

2.3 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并进行相应的引导

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院计算机教学的关键环节。通常进入职业院校后,许多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规划还不明确,甚至不明白该专业的就业趋势和方向。因此,在加强专业知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学生对自身就业观的认知,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正确的就业观作为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的关键基础,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引导。一方面,老师需要向学生分析当前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以及相关的技能需求。通过客观的分析当前的大环境,提高?W生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并进行合理的提升。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发展。比如,向有创业需求的同学提供一定的技能的引导,并向其推荐一些相关知识的书籍进行学习。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需求,可以进行科学有效地引导。针对不同同学的发展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建议,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例如,在制定就业计划和确定就业目标之前,教师带来学生到软件开发企业去参观,有利于学生了解就业所需的基本技能,懂得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提高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信息处理;office高级应用

信息处理能力是现代人应有的重要能力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利用这一强大工具进行信息处理非常重要。本文对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提高信息处理能力进行探讨。

一、信息处理能力是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提出“在目前大学教育中,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继续给予高度重视,并结合各专业课程的需求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

作为计算机教学的依据和目标,本科毕业生在计算机知识与能力方面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呢?根据一些专业的调查,可以归纳出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了解并能自觉遵守信息化社会中的相关法律与道德规范。

(2)具备使用典型的专业软件(包)和工具来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3)具备利用数据库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利用的意识与能力。

(4)具备通过建模编程、在本专业领域中进行科学计算的基本能力(偏理工科专业)。

(5)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技术与分析方法,具备利用计算机硬件及接口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基本能力(偏工科类专业)。

(6)具备专业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开发能力(较高要求,对部分学生)。

根据该文件,笔者认为高职学生至少应当具备前三点能力,简化地说就是“计算机基础”、“行业软件使用”和“信息处理”能力,本文对第三点,即信息处理能力进行分析。

二、对信息处理能力的分析

信息处理能力是具备利用数据库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利用的意识与能力。意识是指了解数据库技术,知道其基本原理,懂得应用好处,并且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寻求应用数据库技术,可能是自己动手做,也可能是借助专业人员。能力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己动手做出东西来的能力,是信息处理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项;二是指理解相关专业知识,能够配合专业人员工作。

信息处理,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很大程度上是对于各种数据的处理,这些数据的形式包括文字,数字和其它如图形等。处理手段一般有录入、查询、统计、存储等。

在目前社会的实际工作中,有很多中小型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限于规模和其它原因,信息处理自动化水平不是很高,有大量的数据处理还依赖于手工或半手工,其实目前就算是在一些大型企业也存在着大量手工处理数据的情况,并且不可能随时有专业人员帮助,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处理数据的能力对他们将来的工作有很大的益处,并且在有了一定能力的情况下,学生应用数据处理技术的意识自然会很强。

三、学习office高级应用比较适合高职高专学生

对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在学校里学习过计算机基础后,再进一步学习专门的数据处理课程,从上面的分析看,学生学习过这门或这类课程后应该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理论,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其中动手能力是最重要的。

目前这门课程有《数据库应用》或者叫《数据库基础》,该课程的目的是了解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基本思想,掌握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学习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如建库、建表、设置约束和表间关系等,对于数据库应用主要是学习sql语言,特别是查询语句,再有就是简单的程序设计介绍。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起点高,比较系统全面地学习数据处理的各方面知识,但缺点是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不太容易达到在实践中自如应用的程度,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动手难以用上。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学习Microsoft office(主要是excel)高级应用,对于非专业学生学习数据处理来说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excel提供了很多数据处理功能,部分具备专门数据库的功能,比如可以把它的工作表看作一个数据表,也有诸如查询、统计、分析等工具,也提供编程手段用于处理数据及较简单的应用上,它方便易用,表现优于专业的数据库,其缺点是对于大量数据保存和处理方法上不如专业数据库严格。目前的社会现实是有很多计算机能力很弱的人,通过几小时、几十小时的学习后,就能用excel来做诸如几十个人的工资表这类的东西,功能只有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同时也有很多人在推广用excel来做MIS系统,这是很强大复杂的应用。

通过学习office高级应用来学习数据处理,其优点是易学易用,在不太长的时间学习后,能够快速地应用到工作中,并且其功能也足够应付大部分日常工作。

学习excel应用一般的学习方式是在学习基本操作后,再一步学习excel公式函数使用,通过一些在实际工作中常见的例子来学习和练习,如排序、求和等,然后再一步学习一些比较专门方法,如分类汇总、专门的统计函数、数组公式,通过实际中常见的例子来学习。如果能把这部分学得比较熟练,已经能够应付大部分工作了。再进一步可以学习宏,就是用VBA来编制程序,学习VBA编程相比于其它各种编程工具来是比较容易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office提供了一个录制宏的功能,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学习编程的一个强大工具。如果不是专门的程序设计人员,只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应用,VBA的功能是足够的。所以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能够学习到数据的录入、保存、使用等能力,也同样能够接触到程序设计,而且课程的深度不低于数据库应用课程。

篇4

[关键词]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一体;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一赛教融合改革思路

教育部2018年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全面整顿本科教育教学秩序,严格过程管理。淘汰“水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为此,狠抓学科竞赛,赛教融合是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方向,以三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为例,体现在与课程的融合,与专业的融合,与团队的融合。

1加强学科竞赛与课程的融合

把某些学科竞赛中出现的题目融入相应的课程中,如可让教师在讲授知识点的过程中,把竞赛中出现的题目拿出来进行分析,讲解,也就是竞赛进课堂。

2加强学科竞赛与专业的融合

从基、专、综三个纵向,软、硬两个横向进行学科竞赛的引导。基指面向全体的学生的学科竞赛,这类竞赛涉及的是本学院的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进行的学科竞赛,无专业划分。专指从专业角度进行学科竞赛,引入软、硬两个横向方向,如大数据可参加贴合大数据类的学科竞赛,软件工程可参加软件设计、软件开发类的学科竞赛;计科专业、人工智能专业可参加嵌入式开发、智能开发类的学科竞赛。综指的是在此基础之上能够体现综合素质能力的竞赛,并能够体现创新创业的特点,这类学科竞赛一般以团队形式参加、发挥各自专业及个人的特点,融合专业,如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

3加强学科竞赛与团队的融合

根据学科竞赛的特点,组织教师组建相应的学科竞赛辅导团队,并组织学生组建相应的学生竞赛团队。形成统一规划、分而治之的特性。

二课程方面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视域下,需要对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造,全面围绕人才培养计划、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三大模块,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在比赛中总结的问题和经验,汇总出一套具有创新属性的教学方案,才能促进教学工作,推动学科进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一)优化人才培养计划

受传统教学理念约束,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依旧以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具备独立作业的能力[3]。而计算机专业课程(不要具体到某门学科)为了满足社会各个领域的需求,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相应技术更新换代的频率是较快的。所以,通过各类计算机比赛所提供的平台,高校的老师可以在学生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及时总结,不仅如此,由于计算机比赛的题目都是组委会根据当前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前沿动态所拟定的,所以高校的带队老师可以根据组委会布置的题目捕捉到一些行业动态以及未来就业方向发展的趋势。首先,高校带队老师要深入解析大赛的题目,系统地分析完成比赛任务需要用到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并进行记录。在回到学校之后,要和本专业的老师进行研讨,将前沿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融入原有的教学计划当中,并根据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拟定出新的教学计划,并上报至校领导处,待审核通过后再落实。具有前沿性的教学计划可以普及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认知,进而促使整个教学工作不会和社会脱节。不仅如此,全国每年会举办大量的计算机比赛,高校要把握机会,积极参与到比赛当中,这样做才能够积累更多的经验,最终才能够制定出更加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计划。老师在具体研究比赛题目的时候,要发现各比赛题目中的关联性,并将各个比赛题目中的共同点进行归纳总结。其次,高校在参加计算机比赛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其他参赛队伍的实际情况并和同类院校的带队老师进行沟通交流[4]。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虽然计算机专业课程人才的缺口较大,但是绝大部分企业还是秉承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也就是说,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缺乏实操能力,就业相对而言也是较为困难的,而其他院校在开展计算机教学工作的时候,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这会让学生拥有更大的优势。所以,高校老师在参加计算机比赛的时候,要积极和其他院校的带队老师进行交流,并观察其他队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总结,对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及本院校培养人才的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除了通过观察总结教学经验之外,还可以和同类院校达成战略合作关系,邀约其他院校的老师来本校进行学术交流,并就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研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学校老师要注意观察本校学生在比赛期间的表现,以及完成比赛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最终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参加比赛来积累实践经验,而老师则要通过比赛及时总结经验,对相应的教学计划进行微调。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选择技术手段过程中的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从而使整个教学效果可以得到一定的提升。

(二)改革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模式下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负责讲授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最终以笔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这样做显然和竞赛脱节,学生只知道相关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概念,却不知道如何应用[5]。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理念,则是以竞赛为核心,并根据竞赛项目所要使用的技术手段,延伸出理论教学。比赛阶段,带队老师要根据比赛任务总结出相应的知识点,并将所有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首先,老师要结合经典的比赛题目对学生开展教学工作。这样做可以使理论教学工作显得不是特别突兀,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留给学生一个思维缓冲的时间,不仅如此,由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一般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借助案例可以让学生对相应的理论知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进而可以提升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其次,老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可以不局限于课本或者教学大纲,要遵循“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原则,以比赛中总结的知识点作为讲解的重点,确保学生能够知道计算机专业课程如何应用,而不是如何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控课堂教学的节奏,并时刻关注班级学生,要及时的和学生展开互动。最后,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计算机比赛之中显然不切实际,所以大部分学生还是无法接受实践的磨炼,针对此类情况,老师可以挑选一些经典的比赛项目,进行一定的微调,以学期作业的形式要求每一位同学利用假期的时间去完成,并在下一学期开始的时候对每一位学生的作品进行评定。老师在设定学期作业的时候,要在近三年的计算机比赛中挑选比赛项目,确保技术和社会需求相适应。而在对微调项目进行要求的时候,也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尽可能地将项目要求控制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高校计算机教学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6]。在实际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教师要遵循“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基本原则,运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

1项目驱动教学法

计算机比赛,主要是由大赛组委会根据当年网络技术发展的动向,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团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技术水平,以及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助一个大型的计算机比赛项目来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即项目驱动法[7]。教师要以国家级计算机比赛的真题作为研究对象,带领学生共同学习项目中的知识点,并根据学生整体掌握的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注重教学工作的延伸性,要适当地结合一些最新的技术知识。

2问题探究法

问题探究法,也是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利用问题探究法开展相应教学工作的时候,要注意所设置问题的严谨性,以及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首先,老师要明确比赛阶段所遇到的问题,以此为契机设置问题,通过问题的建立,引起学生对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其次,在课堂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按部就班,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直接讲解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老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要适当地结合一些创新元素,要和计算机专业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相结合。

三建立梯队培养机制

我国近些年在大力发展计算机产业,各个级别的计算机竞赛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虽然每年我国会举办大量的计算机比赛,但是能够真正参加比赛的学生只是一小部分,有大量的学生在校园选拔中就被淘汰。所以,为了通过比赛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从梯队建设入手,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办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活动,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感[8]。

(一)建立兴趣小组

高校在开展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的时候,要积极创办计算机网络学习兴趣小组,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9]。兴趣小组不再局限于年级和班级的限制,无论是大一新生,或者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都可以加入学习兴趣小组当中。当然,为了确保兴趣小组运行稳定,要由老师负责整个小组的日常管理工作,并且在学生遇到技术型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进行答疑。除此以外,兴趣小组一般都是在课余时间开展交流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学生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巩固课堂上学习过的知识。为了确保兴趣小组确实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作为老师而言,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并给予学生适当的建议,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且还要关注计算机行业的最新动向,分享给小组内的学生。在拟定兴趣小组活动的时候,要充分结合近期计算机比赛的项目,作为高年级的学生要以身作则,并向低年级的学生传授自己学习的经验,要积极主动和小组内其他的成员进行学习交流,进而提高整个小组的学术氛围。作为学校要做好兴趣小组的保障工作,为兴趣小组的开班创造出优越的条件,并重视兴趣小组的发展。学校领导要以学校的名义,定期邀请国内知名的计算机专业教育专家来校进行指导工作。

(二)组织校园比赛

国家以及省市级别的计算机比赛规模较大,而且各个方面已经趋于完善。所以,各高校在组建比赛队伍的过程中会淘汰大量的学生,最终能够参加比赛的学生人数是较少的。基于这种情况,就要通过组织校园级别的比赛,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际的比赛之中[10]。在举办校园比赛的时候,首先要完善比赛机制,要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比赛之中,并设立优胜奖。其次要保障校园比赛具有延续性,要让校园比赛发展成为一个长期性的教学活动。最后,要建立必要的选拔机制。对于校园比赛的优胜者,学校要重点关注,形成一个良好的梯队培养体系,激发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校园比赛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形式,虽然没有老师进行具体的教学工作,但是学生在参加比赛的时候,为了完成任务会掌握一些知识,这些知识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灌输给学生的。而老师在校园比赛开展的过程中,要注意维持比赛秩序,并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建立起一个正确的模型。

篇5

1.1本项目是在下列情况下提出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①我院高职学生逐年增加,现在每年高职学生人数达到700多人,入校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差次不齐。②根据现有实验室条件,学院能满足高职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上课的实验室有3个,分别能容纳35人、50人和65人,实验室严重不足。③信息技术系现有教师21人,承担全院高职、中职、计算机专业班所有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教学、实验、实习等任务,教师数量相对紧张。

1.2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一直沿用按系、按专业分班,通过对2012-2013学年和2013-2014学年我院各专业开设该课程学时数和人数统计。从表1可知,①通过对12-13、13-14学年各系各专业学生人数统计,动科系参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人数839人;经管系参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人数171人;农业系参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人数12-13为557人;机电系参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人数12-13为446人;合计:2013人,根据学生人数完全能满足分级教学要求。②各专业的学时数虽然比较分散,如:畜牧兽医、兽医、机电、机电设备与维修专业均为52学时;电气自动化专业为48-96学时;植保专业65-102学时;园林技术、设施农业、农产品质检、园艺技术等专业均为65-80学时。在分级教学中怎样设置不同专业不同模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学时数。③每年参加该课程学习的学生约1000人,经过调查其中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系统学过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系统软件以及网络基础知识等,并具有一定的操作水平和技能。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感到内容太浅,而入学前程度低的学生又感到听不懂、跟不上,课后难以消化。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起点不一,给教学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怎样按人数、专业、模块进行分班。④根据以上分析提出我院完全有条件对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根据专业按模块进行分级教学。

2、问题的提出:

2.1怎样进行全院高职班按系按专业统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时数的问题。

2.2根据表1、表2,通过汇总、总结、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模块,如下图。

2.3根据表3:学生按专业、专业方向选课调查表(如下表)确定的教学内容模块和由表1确定的学生人数和各专业学时数来确定如何进行分班。

3、解决方案

3.1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在教学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模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三个模块:基础模块、专业模块、考级模块;合理确定各模块内容。

3.2整合课程,合力设置模块: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设置教学模块时,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使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能够更好地融合,让学生认识并掌握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3改革考核方式,为学生提供服务:

3.3.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引入教育部ITAT教育工程职业技能证书网上考试系统,全部学生参加考试,作为学生的期未考试成绩,对于考试成绩达到70分及以上的学生由学院推荐,自愿申请的方式获得教育部ITAT教育工程职业技能证书。

3.3.2对学有余利的学生,把以上三种证书考核内容纳入到教学内容中,作为一个模块--考级模块,供学生选择,帮助学生实现取得计算机证书的愿望。

篇6

论文摘要: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管理内容越来越多,管理项目越来越复杂、越细致,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财务数据信息也更加系统化、数字化。因此,依靠落后的管理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客观实际的需求,如何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环境,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在企业内部全面开展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此,就如何实现企业会计电算化,谈几点看法。

1建立“企业ERP系统”

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延伸到通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运筹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推广应用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系统,而是正朝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方向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不同企业之间跨地区、跨行业相互链接的大网络系统。

通过几年来在基层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所积累的经验,要想实现真正的财务管理现代化,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企业ERP系统”。通过把企业内部相关部门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建立企业内部综合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在业务量比较大的几个部门建立独立的资源子网。比如:财务管理信息子网、物资管理信息子网、生产管理信息子网等。各子网要以财务资源子网为中心,通过网间联合与财务管理局域网相连接,其它部门可采用电信线路用单机挂接方式或者通过光缆与财务管理局域网连接。同时,制定一套“财务管理局域网管理规范”,规范各资源子网的数据结构、操作规范,安全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确保“企业ERP系统”运行畅通无阻,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资源共享。

2以商品化软件为契机,开发更具实用性的会计软件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财务部门使用的会计软件,一种是外国公司开发的经过汉化的会计软件,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设计的,适用于西方资本主义管理体系,而不适用于我国企业管理模式;另一种是国内企业开发的商品化会计软件,这种软件由于受知识产权的影响,价格比较昂贵,而且商品化软件维护起来比较麻烦,使用它势必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当然后一种商品化软件是由各方面专家共同开发的,软件比较规范、功能比较齐全、操作也相对简便,而且软件实施周期短、见效快,因此,对于缺乏软件开发队伍的单位采用商品化软件是比较明智的。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同行业之间组织力量开发适用于某行业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实行集中开发、集中管理和维护,共同使用,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而且行业之间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共上级部门可直接进行汇总处理,而不必再开发专用的汇总软件,这是我们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既经济又适用的捷径。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财务会计知识,建立一套科学的财会综合管理体系和会计电算化软件发展规划,采用在行业内部或同行业之间选拔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建立行业计算机技术开发公关小组,开发适合行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各财会部门推广应用。达到集中开发共同使用的目的,缩短软件开发应用的周期,同时在应用管理上也可纵观全局,从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一套完整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长远发展规划。走出仅限于统计报表管理和数据存储管理的初级探索阶段,向大规模数值计算的专用软件、面向问题和过程分析及判断推理的高层次软件综合开发阶段迈进。由单机单用户、联机终端网络向标准化网络体系结构发展,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网络结构,更大程度地共享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及数据资源,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辅助管理专家系统和智能系统,使计算机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向更广泛更深层次发展。为企业领导和决策者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情报,编制出合理的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报表及财务报表。有效地控制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源浪费,加快资金流通,降低资金占用消耗和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创以商品化软件为契机,以自己的软件开发队伍为中心,实现企业自己的智能化信息与专家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发展新路子

3搞好计算机技术培训工作,走“全员化管理”的道路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关键是应用,特别是从事具体管理工作的人员,他们的会计电算化水平决定本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水平,他们中有多少人会使用计算机,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管理工作,甚至有多少人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机软件编程工作都对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会计电算化工作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必须走全员化管理的道路。

全员管理就是动员企业内部从事各项管理工作的工程师、会计师、管理师、统计师、会计员、技术员及一般管理人员等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肘,协同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人员一起研究学习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和其它管理科学的知识,应用计算机去从事各项管理工作。把计算机同现代化的管理科学融合在一起,培养出大批能从事多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一个企业内部全体上下相互协作,同心协力的全员学电脑、用电脑的局面,让更多的人去学习计算机知识,用学到的知识去为管理服务,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篇7

【关键词】数据挖掘技术 高校计算机选修课 分析应用

在我国高等教育院校中,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更好的帮助学生面向社会就业。在高校的教学课程中,选修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跨专业公共课,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兴趣爱好和提高综合素质,要求学生在毕业前修满学分。计算机专业中的选修课的开设种类较多,在多种选修课中,寻找出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并加以提高教学质量,这对学生和学校都有重要作用,在进行信息分析和处理时候就可以运用到数据挖掘技术,通过信息的总结可以给教务管理处提供科学合理的选修课安排。

1 数据挖掘技术及价值

1.1 数据挖掘技术概念

数据挖据一般是指在大量的数据中通过算法搜索隐藏于其中信息的过程,通常与计算机科学有关,在利用信息收集、数据集成、数据规约、数据清理、数据变Q、数据挖掘过程、模式评估、知识表达八个步骤实现信息的需求。

1.2 数据挖据技术的价值

数据挖掘技术重在通过大量信息的处理,找出需要的信息。这种技术被运用到各行各业,通过遗传算法、神经网络、决策树方法、统计分析、关联规则等操作方法达到数据挖掘的价值。其中关联规则曾被美国沃尔玛超市运用创造一种“啤酒与尿布”的营销案例,沃尔玛超市根据大数据库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在美国年轻的父亲下班时候都会被太太的要求去超市购买孩子的尿布,在购买尿布同时又会买自己喜欢的啤酒这种购物习惯,把尿布和啤酒进行一起出售制定销售活动,使沃尔玛超市在销售中不断创新。通过上述例子,不难发展数据挖掘技术在现实的生活中有很大价值。

2 高校计算机选修课现状

2.1 开设课程特色不高,对学生吸引力不大

在高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选修课不具有特色,不能满足学生的吸取爱好,知识为了应付教学目标而增加的选修课。在选修课的教学中,一方面不是专业的老师,大多采用专业课老师代课兼职的方法进行开设,另一个方面,由于并非必修的专业课程,在老师进行教学时候,不能制定合理的课程内容和计划,是学生对开设的选修课兴趣不大。这不仅是教学资源的浪费,也会造成对生的厌烦,影响到教学质量。

2.2 学生选择选修课存在盲目,没有科学性指导

学生在选择选修课时候,没有科学的指导,完全是跟风选课,经常出现扎堆现象。一方面是来之不能依据每一个学生的爱好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还有就是学生选择的随意性。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发现课程不适合自己,开始进行上课睡觉、逃课、放弃选修等,不是做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也让学校的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3 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选修课中的应用

3.1 数据收集

在高校开设选修课程之前,先对学生的个人信息、兴趣爱好等进行收集,建立一个数据库。在收集的过程中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向上汇总到专业系别。例如在计算机专业中,高校教务中心可以建立一个学生信息表格,分发给学生,一一进行认真填写,信息的内容包括姓名、年龄、爱好、专业课程、偏爱的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列表、上课时间等,通过学生的一些基本信息和个人喜好,进行信息源的收集,确保整个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2 信息整理

在学生完成信息的填写后,成立一个信息整理小组。小组的成员可以是班级的班委、班长、专业课老师、教务人员,利用计算机把学生的信息进行分类储存。通过Excel、PPT 、Word办公软件可以制作成表格、图形,通过信息的输入建立一个数据库。在输入信息时候进行有意的分类,表格可以是学生的个人信息为一类,兴趣爱好为一类,喜欢上课的时间点为一类,个人偏好选择为一类;还可以利用柱状图、扇形图等进行分类,为下一步的分析做铺垫。信息的整理,是一个繁琐、时间长的工作,但是也是数据挖掘的关键一步。

3.3 运用关联规则进行数据的分析

对于整理好的数据库,对关键的信息进行分析。这个时候可以选择性地忽略掉学生的个人资料,针对性别、爱好、选修课程的喜好程度进行关联分析,分析学生的平时爱好和选修课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相关的选修课进行相关联系,制成一个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进行建议选修课的联系,合理的进行指导建议。

3.4 利用分析数据进行选修课推荐

通过前三步的方法,综合得出的有关信息进行公示,产生推荐。在学生选修课盲目选择时候,利用数据库的信息分析进行科学合理的选修课推荐,推荐的原则,不应该是强制的、要求的,应该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在这样的选择中学生满意度会较高,上课的听讲会认真并主动参与到课堂内容上,是一种有个性,具有选择特色的选择课程,对老师教学的热情也会有所提高。

3.5 学生选课平台和教师资源

在数据挖掘技术中,学生最后的选择可以利用网上平台,利用建立好的数据库资源共享平台,实行自主、独立的选择选修课,同时这种方法也有利于高校师资力量的发展。在共享的平台上学生不仅能够得到科学的指导,老师也可以通过数据库信息进行教学范围的延伸,完全满足于学生的个性需求。

4 结束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对选择的选修课满意度高,兴趣浓情况下,学生的综合素质自然会慢慢提高。这种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高校计算机选修课程的应用,和以往学生盲目选择,老师不重视,课程质量低下的情况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情况,学生在选修课上就会用心学习、全身心投入,学校和老师应该排除一切干扰,利用选修课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不仅使高校的选修课课程质量提高,还符合高校开设选修课的目的,对选修课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袁春花.基于协同过滤算法的个性化高校选课推荐系统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0):117-118.

[2]冯克鹏.基于数据挖掘的个性化高校选课推荐算法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08):63-64.

作者简介

黄飞(1986-),男,重庆市人。研究生学位。现为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

篇8

论文摘要:本文从新形势下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入手,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当前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地推行会计电算化,但由于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目前仍还处于生长期。因此在 发展 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急需解决。 经济 形势的日益发展,会计电算化必须与之适应,才能促进工作的高效率。从会计系统的情况看,各级各部门运用会计电算化的程度不一,当前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如下: 

(1)一部分单位没有实行利用 电子 计算 机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已使用的部门、单位大多数只停留在简单的应用阶段,如工资的发放、报表的简单汇总等;(2)会计电算与手工核算并存,不具备“甩账”条件;(3)所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的规范性、适用性差,不能满足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4)缺乏既懂会计又能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5)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进展缓慢。总之,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跟不上需要,操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部门管理不够 科学 、安全,相应的管理措施明显与现实不符,存在漏洞;优质商品化的会计软件少,性能不完善,使用说明书不规范,不详尽;会计软件之间缺乏兼容性,致使重复开发过多,造成资源浪费;会计软件频繁升级,无法保证会计数据处理的相对稳定性;当前会计软件无法满足会计数据保密性的要求;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会计电算化中未充分应用,商品化软件开发推广与实际应用存在差距。 

 

二、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力度不够 

对会计电算化认识存在偏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部分财务人员错误地认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只是一个形式,较为方便,没有意识到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重大意义,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会计软件的使用只局限在核算上,对于其他作用、功能不加以使用推行。其次,由于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长期被人们所接受,加上目前各项管理都是建立在手工记账的基础之上,要改变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方式,有较大难度。再次,是许多 企业 领导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片面认识,仅把会计电算化认为是企业 现代 化管理的标志,把计算机作为主要因素,把财会人员作为次要因素,不重视财会人员的培训;最后,由于一些财务负责人对电算化知识不掌握,对电算化管理很陌生,只习惯于手工记账的管理。尤其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存在空白,因而对会计电算化数据可靠性发生质疑,造成不会管,不敢管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 

(二) 缺乏会计电算化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在岗的会计人员虽经过计算机等级培训,但与实际要求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表现在: (1)会计人员知识不全面。许多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而年青人则相反。要使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还有待时日。(2)计算机培训教材老化。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几年时间,计算速度提高了几十倍。软件操作系统也有质的变化。而现在的教材大多是几年前的,所介绍的知识陈旧,实用性不强,经过这样培训并通过 考试 的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差,只是拿个证书为而已。(3)缺乏对会计人员的再培训和定期考核,培训没有系统性。

(三)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不够 

会计软件的质量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物质基础,目前财政系统使用的软件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财务上的有些数据是企业的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当前大部分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上大伤脑筋,却没有多少软件公司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系统一旦瘫痪,或受病毒侵袭,系统恢复起来比较困难,要恢复原来的数据就更成问题。尤其是随着 网络 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来自泄密和网上黑客的攻击等, 所以,对于新兴的网络财务软件,更应当重视其安全保密性。 

 

三、解决 会计 电算化存在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逐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相关法规政策 

目前,我国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存在着阻碍其 发展 的规定。例如,有些涉及软件技术开发上的具体细节规定,不能起到推动的作用,反而因规定的太死抑制了软件的自我发展,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增加,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对现有的相关法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通过准则法规对会计电算化进一步约束,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同时,对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内部也应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章,结合单位的实际建立单位内部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作。 

(二)加大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 计算 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保养和维护、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要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进程,就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对电算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要经常进行,并结合经验交流,使培训收到实效。只有普及型的速成人才培训,难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水平。在吸纳高校会计电算化毕业新生的同时,还应选拔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业务骨干到高校进修计算机专业。这样新老结合,高中低结合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就会形成,必将推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三)会计软件信息系统的开发 

会计电算化的有序发展离不开会计软件信息系统的开发,由于目前实施电算化还属初级阶段,会计软件的开发应立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现状,尽力开发“傻瓜型”软件,简化操作和去掉不必要的功能。建立起完善的会计软件服务体系,对用户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并针对用户反馈的意见和要求对软件进行修改和完善。 

随着 经济 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已成为当前会计工作的主要工具,是提高工作效率,运用计算机技术代替手工记帐的基本方式。会计电算化以其高效、自动、方便、准确、及时等优点正日益受到广大会计人员的欢迎。 

 

参考 文献 : 

[1]王储,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工作[m].北京:财会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

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中职学校需要培养出大量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中、初级人才。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无论是否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外,都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计算机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并不是一件易事。这就要求中职教师在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的同时,也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而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综合了“问题解决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本文将就探究性学习在中职计算机课堂上的运用作一阐述。

一、何谓探究性学习

一般我们会把“探究”和“研究”混为一谈,那么二者有什么区别吗?“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在其《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一文中这样说:“与‘研究’比较,在科学领域人们普遍接受的‘探究’一词和英文原意更为贴切。就语义而言,据《辞海》(1989年版)的解释,‘研究’指‘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探究’则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从语感来说,‘研究’一词似乎多了几分严谨、稳重,而‘探究’则更有生气,更有动感,也更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探究”与“研究”相比,份量应该简单一些、轻一些。同时,还提出了“探究性学习”的五项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下面三项:(1)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2)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3)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

综合来说,“探究性学习”就是在目标状态确定的前提下,学生自主地对与起始状态相关的信息进行探究和对从起始状态转变到目标状态的实现手段的探究。它常常表现为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是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际上 “探究性学习”也就是一种综合了“问题解决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

二、探究性学习在中职计算机课堂上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拓展学生思维,并最终达到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下面就以“问题解决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为例来对此进行讨论。

2.1 问题解决教学法。

问题解决教学是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提倡学生自觉进入问题情境后,以“实践、探索、体验、发展”为中心主动开展探索学习,通过观察、思考、操作和实验等实践活动,寻找事物或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将问题分成三种状态:初始状态(问题解决者认知问题时所处的情景),中间状态(由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过程中由操作而引起的种种状态),目标状态(问题解决者所需要达到的结果),从而认为问题解决的任务就是要找出一种能把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操作序列。

举个教学案例,比如在进行FLASH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个弹跳的小球的动画制作。首先,学生要有FLASH基础理论认知。即要让学生了解工具箱上的各个工具,以及时间轴上帧的含义,还有使用渐变帧所能带来的效果。其次,学生要有制作小球,并能进行相应设置的能力,尤其是对小球弹跳过程的设置,这是教学教程的重中之重。最后,观察小球运动轨迹,是否与所给案例相同,如若不同,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重新审察一下自己的制作过程,找出问题,并分析原因,从而想办法将其解决。虽然这只是个简单的动画制作,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将其所学基础知识进行综合使用,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学习效率。

2.2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型”教学就是使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和技能。其教学过程可以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的过程来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提高”,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实践锻炼,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任务驱动”中,“任务”的提出非常重要。“任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任务”,即“创造性”任务。比如,在进行WORD排版教学时,基于此前学生已经学了一些基础的操作,都能按照课本要求完成操作,那么此时就可以给学生一个课题:就是把所学的知识综合利用起来,进行图文混排。要完成此任务,需要如下几步:一是确定主题。二是收集素材。三是输入内容。四是进行排版。通过以上过程,学生在完成作品的同时,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加强了基础技能训练,并拓展自己的视野,加强了自主能力。同时教师从学生所做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该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从而对其进行有利引导,并对以后教学的顺利开展也是一种支持。

另一种任务是一种“小任务”,即“试一试”的任务,这种任务一般是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的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和尝试性的任务,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某些知识和学会操作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又如,在进行EXCEL数据管理教学中,主要涉及的是数据的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等内容。这个时候如果使用纯粹的书本例子就显得比较生硬,那么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首先输入本班上次的考试成绩并计算出总分。然后利用排序功能排出全班的名次,又可按要求使用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功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更可以利用分类汇总功能来进行具体操作。由于这样的任务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师不需花很多时间来介绍任务学生也清楚,而且又比较实用,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点,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当前需要大力普及的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如何真正做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主要做到以下方面:

3.1 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喜欢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比如在进行FLASH教学中,可以让他们播放一些简单的动画制作,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尤其我们中职的学生一般都不墨守成规,那么教师可以利用这点来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掌握一技之长以便将来可以立足社会。

3.2 运用问题引导。

在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技巧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进行探究,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设置问题时,最好设计一些看上去简单,但又不能直接得到结果的问题。例如在EXCEL分类汇总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成绩表分类汇总出各科男生和女生的平均分。让学生通过思考,找到正确答案。

四、结论

探究性学习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的课题,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探究性学习也是一个不断摸索前行的过程。而要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最终获得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双赢”效果,使素质教育能够有效的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浅谈探究性学习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培养》,王建明,江苏省吴江职业中学;

[2]《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目标及类型》,佚名,省略;

[3] wenwen.省略/z/q119741879.htm;

[4]《探究性学习在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邓泽国,渤海大学信息科学工程学院;

篇10

对于人才培养质量,55.17%的同学认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一般,33.33%同学认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较好,3.45%的同学认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非常好。由此可见,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关于就业优势,认为专业知识或专业应用能力是优势的的同学几乎各占一半,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今后的培养工作要两方面同时兼顾、同等对待。毕业生认为自身还需进一步增强的能力(本题为多项选择),由高到低的需求依次为实践能力(68.97%)、创新能力(55.17%)、专业技能(55.17%)、相关学科知识水平(41.38%)、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39.08%)、组织与协调能力(33.33%)、外语水平(28.74%)、团队协作能力(28.74%)、学习能力(27.59%)、计算机应用水平(19.54%)、科研能力(16.09%)。调研结果说明毕业生普遍认为自己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等方面亟待提高,这也反映出我们目前培养方案中急需改进的地方。对于已参加工作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单位的能力要求有更深刻的体会。在工作能力的要求上,56.32%的同学认为工作中对学习能力要求较多,47.13%的同学认为工作中对团队协作能力要求较多,这主要反映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45.98%的学生认为工作中对组织与协调能力要求较多,44.83%的同学认为在工作中对实践经验要求较多,43.68%的同学认为在工作中对专业技能要求较多。调研结果表明,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和实践经验在工作中是要求比较多的。毕业生对自我能力的评价也将准确反映出学校办学的成败得失,表1为本次调研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是很满意,这说明我们目前的培养方案在这些方面有欠缺,应在下一步的教学改革中引起重视。

用人单位的调研

我们调研的用人单位涉及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和企业等不同类型,以企业为主。调研的方式主要采用面对面拜访和网络问卷两种,总计61家。覆盖的城市有省会,直辖市及地市级城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本次参与调研的单位中有我校毕业生的单位占78.69%,毕业生在单位从事专业工作的占41.67%,从事和专业相近的工作占36.67%,非专业工作占21.67%。结果表明大多数毕业生都在从事本专业或专业相近的工作。通过与用人单位的交流,我们统计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视程度,如表2所示。由结果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责任感、事业心的重视程度已经提到了和专业应用能力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提醒我们在学生培养工作中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也要加强学生责任感、事业心的培养,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观念。表2还反映出用人单位更喜欢能将专业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学生,而对于学生所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多少并不是特别关心,这说明当前企业需求的是应用型人才。这种信息提醒我们今后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上,而不能再采用“填鸭式”的传统授课方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也是判断一个学校办学效果的重要标准。我们将用人单位对鲁东大学网络工程专业4届毕业生的评价信息进行了汇总。大多数单位认为毕业生在本专业知识方面知识基本恰当,能基本满足工作需要。但是,对计算机专业知识要求高的公司来说,学生的专业知识有待加深加强。另外,社交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也很重要,本专业毕业生在这方面有欠缺。此外,在创新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上,学生还是存在很大不足,对于发展迅速的计算机行业,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在本次对用人单位进行的调研中,我们感到各单位非常热情,愿意就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沟通,这说明当前各用人单位也迫切希望高校能培养出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建立高校与用人单位良好沟通机制将有效解决目前“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这一尴尬问题。在调研过程中,许多参与活动的单位有意向和我校进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比如开展工程项目讲座、提供实习岗位,让学生有更多实践机会;参与课程改革,进行岗前实习合作;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小组等。另外,也有很多单位就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意见,比如如何增加实践锻炼的培养、如何增加专业课的深度、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等。

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由调研结果看,学校传授的文化素质基础课程和技术基础课程已基本满足学生在工作中的需要。但目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结构、课程内容及实践培养环节等还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培养人才的类型和知识结构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比较严重。这也是造成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需要的人才的原因。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繁杂的理论知识偏多,在实际工作中能用到的较少;专业课程内容能反映新知识、新技术的内容较少;专业核心必修课过多,学科前沿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偏少。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专业意识、责任感、事业心等专业知识之外的综合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网络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地方院校大部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实践动手能力、实际项目经历等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教学方法、手段过于传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几点建议

建立起有效的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的人才需求信息交流机制。通过该机制,地方高校可以面向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多元化的网络工程领域内的急需人才。这种信息交流机制的具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高校可以定期到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企业专家到学校做报告、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等。建立经常性的课程更新制度。学院成立专门的课程委员会,负责定期修订本专业所开设课程及具体授课内容的选择、教材的更新、教材的编写等工作。更新那些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的教学内容,增加能反映网络工程领域前沿技术的方向选修课程。建立起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区别于传统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加强实践教学不能仅仅是实践内容和时间的增加,重要的是对本专业的职业能力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建立从培养基本能力到专业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融入教学计划,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p#分页标题#e#

可将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学科实践技能和专业实践技能两大部分[1]。其中,学科实践技能指学科基础实验及综合设计,该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基本的学科实践技能;专业实践技能指专业平台实验及课程设计,该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专业实践技能的锻炼。在实践培养环节的具体组织实施上,可借鉴加拿大高校中的合作教育项目[2]方式。合作教育是一种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教育模式。比如滑铁卢大学合作教育采用的基本方法是将学术学期与工作学期的结合在各学期轮流进行,既结合个人的愿望,又需要有效的学术准备。工作学期职位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进行调整,让学生在他们职业兴趣的范围内获得较为丰富的阅历,学术学期主要是基础的和理论的学习,实践经历和学术学习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另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研究机会方案(UROP)、独立活动期(IAP)、工程实习项目(EIP)等方式[3]也值得学习借鉴。加强通识教育,有效提高学生自身的整体素质。在培养方案中增加相应环节,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之外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语言表达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虽然这些能力与学生的专业技能好像没有关系,但它们却是用人单位在聘用人员时更加关注的。通过多种途径建立起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无论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创新意识的培养;无论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还是课程内容的更新,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应先行一步。因为缺乏将计算机知识有机结合的教师,缺乏对实际编程、实际操作等深入了解的师资队伍,而要求学生将计算机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特长,都是空谈而已。因此,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让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为教师创造对外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讲授多门课程,并积极参与科研和课题研究,这样才能造就一支真正适合应用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明确人才培养定位,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推广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不应盲目模仿国外名校或国内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模式。认清地方高校的现状,建立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彻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摒弃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教学角色的四个转换:即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由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媒体、实验设备从演示工具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和训练工具;教学过程由传统的分析讲授变为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身特点及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理念及就业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