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科学常识范文

时间:2024-03-21 17:4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中的科学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活中的科学常识

篇1

我们看到星星一闪一闪的,这不是因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现变化,而是与大气的遮挡有关。

大气隔在我们与星星之间,当星光通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的密度和厚薄影响。大气不是绝对的透明,它的透明度会根据密度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所以我们在地面透过它来看星星,就会看到星星好像在闪动的样子了。

为什么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开花

向日葵花P下面茎部的地方,含有一种叫做“植物生长素”的物质。这物质有加速繁殖的功用,但却具有厌旋光性,每遇到光线时,便会跑到背光的一面去。

所以太阳升起时,向日葵茎部便马上躲到背光的一面去,看起来整棵植物就向着太阳的方向弯曲了。

为什么人老了头发便会变白?

我们的头发中有一种叫“黑色素”的物质,黑色素愈多头发的颜色便愈黑。而黑色素少的话,头发便会发黄或变白。人类到了老年时,身体的各种机能会逐渐衰退,色素的形成亦会愈来愈少,所以头发也会渐渐变白啊!

为什么萤火虫会发光?

萤火虫会发光因为在他们的腹部末端有发光器,发光器内充满许多含磷的发光质及发光酵素,使萤火虫能发出一闪一闪的光。

萤火虫发光的目的,除了要照明之外,还有求偶、警戒、诱捕等用途。这也是他们的一种沟通的工具,不同种类萤火虫的发光方式、发光频率及颜色也会不同,他们藉此来传达不同的讯息。

为什么肚子饿了会咕咕叫?

肚子饿了便会咕噜咕噜地叫,这是因为之前吃进的食物快消化完,胃里虽然空空的,但胃中的胃液仍会继续分泌。这时候胃的收缩便会逐渐扩大,内里的液体和气体便会翻搅起来,造成咕噜咕噜的声音。

下次不要再为肚子咕咕叫而感到尴尬啊!因为这是正常的生理动作呢。

为什么婴儿刚出生时都会哭个不停?

婴儿刚出生时都会呱呱大哭,这不是因为他们感到不开心,而是他们正在大口大口地呼吸着第一口的空气呢!

当婴儿离开妈妈身体出生时,他们吸进的第一口空气会冲到喉部去,这会猛烈地冲击声带,令声带震动,然后发出类似哭叫的声音。

为什么蜥蜴的尾巴断落后仍然不断弹跳着?

为了保护自己,很多蜥v也利用保护色掩人耳目;而部份蜥蜴当受到袭击时,尾巴更会因肌肉剧烈收缩而导致断落。基于断落的尾巴中仍有部份神经活着,它会不断弹跳,从而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以便逃脱。别以为他们的生命会这样完结,其实只需几个月,尾巴又会重新长出来,继续生活

为什么松鼠的尾巴特别大?

别看轻松鼠的尾巴!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的同时,它的尾巴正发挥很大的功用。它能够令松鼠在树上跳跃时得到平衡,避免掉下来受伤。此外,这条大大的尾巴更能于冬天发挥保护的功用,紧紧围着松鼠的身躯,既方便,又实用。

为什么会起鸡皮疙瘩?

我们的皮肤表面长着汗毛,而每一个毛孔下都有一条竖毛肌,当受到神经刺激v例如:生气、害怕、受凉等情况w后,身体的温度会下降,而竖毛肌便会收缩而令毛发竖立起来,形成鸡皮疙瘩。除了有着保温的作用外,这个生理系统亦可使动物的体型看起来比实际更大,从而吓退敌人。

为什么树叶会变颜色?

树叶变色的原因与其蕴含的化学物质――叶绿素有关。当秋天来临时,白天的时间比夏天较短,而气温更亦较低,树叶因此停止制造叶绿素,剩余的养分输送到树干和树根中储存。树叶中缺少了绿色的叶绿素,与此同时,其它化学色素因而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多看到黄和褐等颜色的树叶。

为什么有落叶?

秋天来临的时候,树叶上蒸发的水份比夏天多,但树根吸水却比夏天少了。为了减少树木的水分流失,茎部的细胞开始形成一个分离层,待养分完全离开树叶后,分离层会令树叶和树干隔离,树叶从而掉下来。

篇2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0.引言:所谓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就是运用思想政治中的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施加一定的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影响,以提升他们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而思想政治作为一门重要的思想教育学科,是高中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高中思想政治是高中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对高中生在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1]。在目前的思想政治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普遍着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灌输,理论体系与基本概念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使得思想政治的教育形式简单、教学气氛枯燥,不免让学生产生厌烦,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本文分析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探究出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最佳策略。

1.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生活化教学的理念源于“生活教育”理论,这种理论的提出主要是因为教育本来就是基于生活之中的,最初的教育就是生活化教育。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进步,原有的生活化教育逐渐淡化,教育从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逐渐独立成为现在的单独一个部门,即学校,随着学校的产生和发展、成熟,教育已经从生活化变成了专业化。

当前我国的教育生活化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所有课程的教学当中,仅仅把教学当成“一种知识加工的过程”,教学模式以极端的制度化教学和纯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尤其是高中的思想政治这门科目,在当前的教学活动和当下的教育时代背景下,学生普遍厌烦思想政治这门学科,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的认识出现误解,普遍的把生活和思想政治的教学分割开来,认为思想政治课可有有无等,导致我国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学效果十分低下。要提高我国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就要将枯燥的理论化教学转化为生活化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使得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能够实现。

2.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的生活化,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实现全方位和统一的生活化思想政治的教学[2]。

2.1教学模式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普遍是以教师为主,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的需求,仅仅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尤其是思想政治这门纯理论性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往往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要提高思想政治的教学质量,实现思想政治生活化的目标,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综合各种教学资源和设备,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

2.2教学的主体方面。要实现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必须要明确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者,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者,要在能动的教学活动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力配合,只有双方相互协作,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要在主体化方面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应该把具体的教学活动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不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工具,他们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放在生活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的认识度和兴趣,以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生活中的实力对书本中的纯理论知识进行生活化的解释,这样便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对概念性问题的理解。总结说,就是在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以人文本的政策。

2.3教学的内容方面。由于高中的思想政治学科属于纯理论性的知识,死板的教学内容使得思想政治学科变得更加乏味,只有在原本纯理论内容的基础上,注入新的生活化的内容,才能改变思想政治学科的乏味,对此,教师应该充分地实现跨领域跨学科的知识联系,在纯理论的教学活动中应用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知识,把理论化的知识用生活化的语言描述出来,才能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

2.4调整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是书呆子,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不止是形式而已,新时期下的高中思想政治目标是实现政治、经济、生活三者的相互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善于联系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日常政治、生活、经济、文化等,只有把的基本观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结束语:总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重于学生在思想方面的发展需求,把理论的观点描述蕴含在普通的社会生活之中,实现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生活化教学模式[4]。从而能真正意义上实现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青英;张典兵.《德育原理》[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2] 金艳.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篇3

1.关注现实生活,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学生问题意识的欠缺是目前制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可利用的生活资源、社会资源、现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不渗透着化学知识.环境、能源、材料、粮食甚至于人体健康都与化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引入生活常识,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产生疑惑,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根源.例如,农民为什么不在中午施用氮肥?通过这一生活现象,让学生思考不这样做的理由,继而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得出保存氮肥行之有效的方法.再如,家里烧开水用的水壶用久了会在壶底产生顽固的水垢,有生活经验的人就会通过加入食醋来达到除垢的目的.同学们在见证了这样的变化之后,首先会想到,为什么食醋有这么大的奇效,当得知水垢的成分之后,学生们会知道除了食醋以外其他的酸也可以做到.通过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思考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的习惯.

2.反思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生活经验相对于课本知识,最大的特点就是能亲身感受,不需要通过冗长的道理来讲解.学生们在应用所获得的生活经验时,很少去思考它们与相关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当某些知识点涉及到生活常识的时候,通过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主动思考,掌握其中的知识要点及其联系,并学会在生活中加以应用.例如,醋有解酒的奇效,可这缘从何起却鲜有人知道,在后面的学习中知道了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食醋里面含有3%—5%的乙酸,两者和在一起后容易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于是,食醋解酒的原理就知晓了.而苹果里含有苹果酸,柑橘里含有柠檬酸,葡萄里含有酒石酸等,学生自然而然就能联想到水果也有解酒的功效.结合生活常识,反思生活经验,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生活常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中学生好奇心极强,教师在化学课堂中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导入生活常识,让学生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通过生活常识的导入,让学生在猜想、交流、反思、探究等活动中体会化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体验化学的趣味和魅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破除封建迷信,树立科学世界观

运用化学知识,用科学的态度观察事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分析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民间众说纷纭的“鬼火”,总是出现在埋有死人的地方,忽隐忽现的现象,给它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学习磷这一章节时,知道“鬼火”实际上是磷火.它是人死后,躯体腐烂,骨骼里的磷酸钙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生成燃点很低的磷化氢气体,常温下与空气接触自燃发出的蓝色的光.“鬼火”是人死后鬼魂作祟的说法便不攻自破.再如“”组织曾今提出了水变油的说法,学习了物质的结构之后,就知道这些所谓的法术是多么的荒谬与可笑.引入生活常识,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些神鬼学说,破除封建迷信给人们的危害,杜绝伪科学,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3.关注日常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日常生活与化学息息相关,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找寻化学的影子.通过引入生活常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习惯,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化学的重要性,分析思考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化学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影响,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蛋白精———三聚氰胺在2008年奶粉污染事件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深受其害的婴幼儿不计其数,该事件引起了各国的高度关注和对乳制品安全的担忧.在知道其结构后,学生们就明白它受到不良商家亲睐的原因.水银温度计如果不慎打破,水银散落出来,污染空气,继而危害人的健康.因此温度计打破后,首先要回收颗粒较大的水银,再撒些硫磺粉末,生成不易挥发的硫化银以减少危害.当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种种好处时,无法避免这把双刃剑所带来的危害.引入这些生活常识,让学生警惕化学所隐藏的危害,避免化学所带来的伤害,注意保护自己,同时激励自己利用科技造福人类.

三、生活常识与中学化学教学相结合的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贴近生活,适应社会发展.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教学时,一定要紧密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常识,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讲解,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深化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教学设计以现实生活为原型

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化学的起点.利用生活原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亲切感,拉近化学学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提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老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将生活常识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重新架构和储存以生活常识形态存在的化学知识.

2.新课导入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新课的导入部分是良好的教学开端,它的成败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富有艺术性的导入,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喜学、乐学.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要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存在价值和实在意义,学会在现实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构建.

3.设置生活情景教学

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方式要做相应的改变.利用生活经验,设置问题情境,引出化学原理相关知识,变学生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引发学生思考,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具象化,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轻松接纳新知识.在教学中通过引入社会热点话题,创设与教学相关的情境,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利用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化学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改变.将化学知识赋予时代感,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人文关怀,实现“走向生活世界”的化学教学目的.在讲授卤素时,引入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有“智力元素”之称.如果长期缺乏对碘的摄入,易造成碘缺乏症(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因此,食盐中按一定比例加入碘酸钾可以有效防止碘缺乏症.通过对这一生活经验的引入,创设问题情境,让碘酸钾受势分解有了生活原型,加深反应在学生脑中的印象.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更需要富有时代气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教师适时、巧妙的将生活热点话题引入教学中,将化学知识与富有生气的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不仅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动态,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组织生活素材进行探究实验

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在实验条件欠缺下,教师可以组织生活素材,对生活中的常识进行探究学习,利用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素材,对实验课程进行补充.例如,在学完肥皂这种高级脂肪酸后,可以根据它能与钙镁离子反应的事实,让学生在家里完成软水与硬水的鉴别.这样的实验学生在家里就可以完成,在体验化学、探究乐趣的同时,明白化学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探究实验具有开放性,学生们可以选择多种生活材料来达到教学要求.这样不仅充实了教学资源,满足了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观察、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并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本文来自于《四川文理学院学报》杂志。《四川文理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四、展望

篇4

(一)在认知的过程中被人掌握

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思想观点即是日常观念,日常观念是日常生活的中心环节。日常观念的本质指的是一种重复性的、自由的、无意识的思维方式。根据日常观念的活动模式,通常有经验思维与常识思维两种类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的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就需要以经验思维与常识思维为基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以日常生活为落脚点,并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地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达到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经验思维指的是人的日常与非日常的活动模式的内化与固定,同时也是人的行为模式向思维模式的转化[2]。列宁曾说过:人经过千万次的重复实践,这种实践就在人的思维中以逻辑的形态内化并固定下来。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经验思维相结合,就必须在进行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把人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经验作为前提与基础,正视生活并做到深入生活,从而得以认知生活。以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主动的在实践中进行道德认知。对于正确的道德选择认同,从而将道德认知固定于自身的经验思维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思想问题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加注重人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参与和体验。加强在实践中人对于道德的学习、培养、内化。同时,还要持续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的趣味性,要善于发现不仅拥有时代特质,还可以与人有机结合的实践活动,做到寓教于实践之中,从而把社会道德固化于人的经验思维之中,使得人的思想、观念在通过实践,在认知中保持生机与活力,并且更加开放,具备创新性,以实现在人的经验思维中形成较高层次的思想品德境界。常识思维指的是日常思维中的现实思维模式。它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各类艺术等等非日常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模式化的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常识思维进行有机地统一,就需要进一步地探寻、梳理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部分,努力做到具有创新理念地发展传统文化,使之具备符合时代需求的创造性,并与日常生活相结合[3]。在目前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以现实生活为根基进行创造,还需要对于其中的糟粕进行批评与改造,从而真正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打开新局面。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常识思维进行有机地统一需要以各类科学文化作品作为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观念、价值观融入进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各类艺术等各类科学文化作品当中,让人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或是欣赏艺术作品,也是在以科学文化作品作为传播渠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想、观念、价值观融入到人的常识思维当中去。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人的思维观念当中转变为模式化的形态时,才能真正地达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的目的。

(二)在个体感情上要充分理解

情感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可以正常的进行日常生活的关键因素。并且,情感可以为重复性的日常生活添加色彩,并赋予其意义与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脱离真挚的情感需求,无法脱离日常生活中各种情感环境感染与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情感对于人的思维观念、价值理念的树立、确认、内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有机地相结合,则需要在现实环境中塑造和谐的情感空间,建设科学的以及合情合理的日常生活环境。所以不单单需要针对个体的日常生活环境进行过滤、改造、优化,也需要对于信息环境进行净化,以使得环境对个体的情感可以产生积极、正确的影响[4]。现实客观的生活环境是人类保障生存需求、从事生产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对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着“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等文化典故。现实客观的生活环境对于个体内在的思维模式与外在的行为方式都有着独特的教化功能。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环境有机的相结合,就需要为人们提供一个符合个体的内在需求并且自然舒适的生活环境。不但需要进行创造、改造,以为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一个富有情趣、生机勃勃、和谐自然的客观环境,还需要过滤、净化、优化精神文化环境,以使得精神文化的情感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以精神文化产品的人性化服务与实践活动为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人们对其在情感上认同,并在潜移默化得到教育的目的。

二、结束语

篇5

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密不可分。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生命现象和规律,其中也包括人类自身,这使得“生活联想”在生物教学中不可或缺。它借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生命现象的了解,用真实的语言,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形象化中理解生命现象的定理、定义、概念等。用此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学成功有极大的帮助。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在追求课程目标是,教师应该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方法对课程加以描述。“生活联想”便是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的体现。学生个人的经历、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充分加以运用,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知识来源于经验,经验来源于实践生活。生活是灵活多变的,那么对知识的传授和吸取也不能一成不变。教师可以用生活搭建知识与学生的桥梁,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反过来用知识去指导实践。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将课本教材中缺失了生命的知识重新恢复其活力,使学生从中充分享受研究与发现的乐趣。但“生活联想”不是凭空的想象,也不是把生活上的经验往课本内容生搬硬套,而是通过事物的相近性,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教师将生活引入课堂,通过对生自学成才的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他们的思想,可以借助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借助新教材的优势,引入生活联想。我们可以依据新教材,课前布置一些与生活有关的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生活,然后把生活中的问题带入课堂中与教师共同解决。第二,用常识引入生自学成才联想。课本中的每个知识点都与生活常识密不可分,而学生对生活常识的兴趣往往大于对课本内容的兴趣,这时教师把生活常识引入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常识联想到知识,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把生活经验引入课堂。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经历,也有不同的经验,这些日常生活积累下来的经历和经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师让学生充分运用这笔财富,主动深入课堂。这要求教师首先了解学生所知所感,联系课本提出与学生生活的有关问题,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然后再根据科学知识找出他们的不足。这样既让学生学习到知识,又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第四,运用实例,建立生活联想。生活中有很多的实例,看似与课程无关,但是只要仔细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教师就可以用形象化的事物来解释抽象的事物,加深学生的理解,促使他们认真听课。

篇6

关键词:兴趣;实验;动力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导课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该节课之前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要求该资料中涉及的是学生熟悉的,并有许多质疑的问题,例如,当我们讲授“酯的性质”时,可以给大家提一些常见的问题,如:植物油与动物油为什么一个呈液态另一个呈固态?它们的成分是什么?我们衣服的油污用清水直接洗洗不掉,但是用洗衣液为什么就洗掉了,在科学不发达时,人们为什么用碱也能去油污?该原理是什么?……通过一系列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质疑,使学生走进本节课堂,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我们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一些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浓硫酸性质”时,可以在实验室讲授。由学生自己操作“黑色面包实验”,将浓硫酸加入蔗糖中时,搅拌、混合,在这个过程中会使蔗糖碳化。生成的碳又和浓硫酸反应产生气体,从而形成了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碳,体积膨胀,如同黑色面包。通过该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另外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常识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探究欲。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常识掌握一些化学知识。比如蒸馒头时,馒头发黄可在锅中加适量醋。再如炖骨头汤时,先加入几滴醋便于吸收,骨头的成分是羟基磷酸钙,加醋酸可使羟基磷酸钙转换为便于人体吸收的钙盐。通过一些趣味常识激励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调味剂。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就能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化学。在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智力,提高

篇7

法律常识是法律知识中使用最多的部分,直接与公民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息息相关,法律常识的普及程度是衡量公民知法的重要指标,也是保障公民在法治社会中幸福生活的基石。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文化,是推动社会持续进步的栋梁。大学生所掌握的法律常识,不仅可以用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可以用来保护身边人的合法权益,更可以给周边的人宣传和传播法律知识,逐步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养,是建设法治社会的生力军。现有的教育体系,将大学生分为文科和理工科,文科大学生主要学习和研究社会科学,理工科大学生主要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这种学习侧重点的不同,使得理工科大学生所学习到的社科知识较少,其中就包括了许多法律常识,使得理工科大学生不能很好的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逐年升高,大学生犯罪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研究理工科大学生法律常识普及现状,可以更好的了解理工科大学生群体的法律素养,为减少大学生犯罪、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最直接的依据,并助力于法治中国的早日实现。

二、现状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一所具有石油特色的理工科院校,该校的大部分专业属于理工科,没有开设法律类专业,对研究理工科大学生法律常识普及程度具有代表性。通过调查问卷和走访的方式,调研了该校本科生,其中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份数为480份,将调研的结果作为分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常识普及程度的依据,从单项和整体的角度来分析现状以及原因,根据分析的结果,指出教学中的不足,给出合理的建议。

(一)单项分析通过走访和查阅相关资料,将理工科大学生应该掌握的法律常识分解为:基本权利类、消费者权益类、校园安全类、合同类、刑事类、劳动劳务类、旅游类、婚姻类、纳税类和食药品安全类。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法理学理论,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18个基本法律常识问题,随机发放给全校的学生,经过整理核算,具体数据见表1。从采集到的数据来看,同学们对旅游方面的法律常识了解充分,与之对应的问题是:是否可以处罚在旅游景点乱刻乱画的游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般是不会处罚游客,而我们绝大多数同学却认为应该处罚,这与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的规定相一致,该法律的颁布时间在调查问卷发放之后,相关的法律常识还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有89.9%的同学能选出正确的答案,认为可以对文物上乱刻乱画的行为进行处罚,相应的法律常识最有可能来源于旅游地点的相关提醒和同学们对乱刻乱画行为的痛恨。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同学们并不缺乏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而是缺乏相应的获取渠道。正确率次高的类别是基本权利类,是《宪法》和法理学常识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其正确率为73.9%。相对应的三个问题中,正确率最高的问题是:学生上课时是否可以去上厕所?这是一个与学生学习息息相关的问题,其正确率高达86.0%,说明大部分同学明确的知道:自然人享有维护其行动和思想自主,不受他人或组织的非法剥夺、限制的权利。通俗的说,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侵犯[3],这与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反复强调的内容相一致,同学们相应的法律知识充足,进一步说明:在现有理工科院校的教学环节中,普及法律知识的途径单一枯燥,相应的宣传力度不足,不能满足同学们相应的法律需求。正确率次低的类别是食药品安全类。在设计题目时,为了能更好的反映出同学们所掌握的法律常识,食药品安全类所对应的问题是一个关于假药认定的多选题,其正确率只有35.1%,即使是随机选择,也会有超过25%的正确率,这与实际统计的正确率仅差十个百分点,说明同学们在辨别假药方面的法律常识严重不足,在食药品安全方面难以明确的辨析商家各种违法和侵权行为,给广大同学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正确率最低的类别是合同类,所对应的问题是:对于一份已成立的合同,其中一部分违反现行法律法规,此时该合同的合法部分是否继续有效?依照《合同法》的相关条款,合同的合法部分依然受法律法规的保护,然而仅有33.6%的同学能意识到这一点,大部分同学错误的认为合法部分不受法律的保护。由此可以看出,同学们所掌握的一部分法律常识与现行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对一些基本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误解。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双重的,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比较专业,所蕴含的法理理论过于深奥;一方面与同学们未曾重视相关法律常识有关。我们相信,作为道德修养较高和逻辑性较强的理工科大学生,其生活常识和逻辑理解能力足以理解这些专业性较强而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法律常识,只是缺乏相应的关注,缺乏对法律常识的兴趣。其它类法律问题的正确率介于以上四种之间,是各种因素的综合。

(二)综合分析经过单项分析,已经找到影响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主要因素,为了能更好的评价理工科大学生群体的法律常识普及程度,给不同的类型赋予相同的权重,并与正确率相乘得到一个可以综合评价的指标,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公式。由公式计算出综合评价指标的数值为54.7,该数值表明: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法律常识普及程度不是很高,只占到应该掌握的一半左右,加之设计的题目都是一些简单的基本常识题等因素的影响,理工科大学生的实际分值可能会更低。如此微薄的法律常识,是很难应对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甚至不能察觉自身权益所受到的伤害,这对理工科大学生维护自己正当权益和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极其不利。当理工科大学生离开校园的保护,步入社会和工作岗位后,难免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当下理工科大学生缺乏法律常识的现状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同学们的共鸣。

三、应对策略

针对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法律常识缺乏的现状,从国家、社会、院校、个人四个层面探讨,提出一些合理的改进建议,以增加理工科大学生所掌握的法律常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帮助他们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为构建法治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对于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来说,法律方面的必修课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由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部分组成,需要讲授的知识很多,而相应的课时却很短,限制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很难在课程的学习中获得足够的法律常识。因此,建议国家的相关部门,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分离出法律基础部分,配以适当的课时单独设置必修课,让同学们有充足的课时学习法律知识。同时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加大普法力度、制定落实相应普法规划、增加高校法治建设的投入,多维度、多层次、多方面普及法律常识,使学法、知法、守法的观念深入理工科大学生的日常。

(二)毕业的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其法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法治进程,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也是社会全体成员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希望每个社会成员在自己学法、知法、守法的同时,也积极的为理工科大学生普及法律常识。通过法律援助、法律互助、法律讲座等方式,帮助理工科大学生学习法律常识,增加他们的法律素养,使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都懂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约束自己的错误行为,敢于和违背道德、违背法律的行为做斗争。只有不断的注入、壮大高素质的生力军,我们的社会才会进步,社会才会安定和谐,每个社会成员才能切身感受到法治社会带来的幸福。

(三)院校是大学生学习法律常识的主要场所,课堂讲解是获得法律常识最有效的途径,现有的教学体系不能很好的普及法律常识,需要不断的革新,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优化:1.丰富教学方法,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好奇心;2.改革考核方式,使同学们在课堂之外也能积极的学习法律常识;3.针对理工科院校法律必修课的不足,可适当的增设不同方面的法律类选修课;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5.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坚持科学性和民主性的统一[4]。

篇8

全面把握《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内容与能力要求《考试说明》规定了“考查的知识范围”,这是政治高考考试内容的依据。目前,2003年政治科《考试说明》已经修订完成,针对原考试说明中对于考查知识范围的说明太过笼统、不易于复习过程中实际把握的情况,本次修订将《说明》中的知识点逐条细化,将原有的二级标题形式扩充到了三级标题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了考核知识点。此外,由于2003年普通高考的时间提前一个月进行,“人教基[2002]6号文件”明确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将删减部分“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相应地,2003年政治科高考试卷中也对这部分内容不作要求。

《考试说明》同时也规定了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能力要求”是与一定的教育认知层次相关联的,“能力要求”第1、2、3、4条规定了考生学习政治课后应具备的、从“再认知识”到“综合认识和评价”的各层次的能力,这一“能力要求层级”基本上是与考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相对应的。如果说,《考试说明》中“考查的知识范围”对考查内容的广度作了要求,那么“能力要求”规定的就是高考政治对于考试内容深度的要求。此外,“能力要求”的第5条“恰当使用经济、哲学、政治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予以表述”,不仅属于文科类考试的一条特殊要求,而且,从考生参加考试、回答试卷的实际情况来看,考生回答问题的表述是考生实际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外在表现,考生在表述中所反映出来的专业性(使用术语情况)、条理性、逻辑性等,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考生的实际水平相一致的,因此高考政治考试也一直要求考生回答问题要“紧扣题意”,评分标准中在两道论述题设置的“综合评价分”,也有针对性地对考生回答的条理性、逻辑性作了要求。

切实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在记忆、领会概念、范畴、原理的基础上,巩固所学基本知识,增强可持续性的、在高等学府继续发展的能力高中政治课的内容一方面强调它在德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它的学科知识和学科体系。目前在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中开设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都是有着丰富的学科内容和严密的学科体系的。今后考生进入到高等学府,会接受到更多这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学的日常学习中夯实根基、打好基础,会为今后在更高阶段的持续性发展做好铺垫;同时,政治科高考在试卷中所强调的关注现实生活、发挥创新意识的要求也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扎实掌握基础上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学习课本基本知识与联系实际问题思考的辩证关系。所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对知识的认知不是最终目的,但离开一定的知识准备去思维与实践则容易导致盲目性。要处理好“学”与“思”之间的关系,具体说来,政治课教学引导学生对重点和热点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热爱和体验现实生活,是在学生经过阶段性学习后分阶段、分步骤完成的。如果不切实际地、过高地要求中学生紧密联系过多的“实际”,则这种联系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的能力发挥和所谓的“创新”也只能是原地的重复。当然,考虑到中学生的实际,不可能要求学生熟知学科内的每一个细节。在中学学习阶段,主要以准确理解、掌握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主干知识作为要求。

篇9

一、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构想

1.生活化教学的体现.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高中化学教学,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提供了新的血液.首先,在知识引入前,从自然界中的物质、化学领域引入教学课题.其次,说明“性质决定用途,用途验证性质”,然后应用大量图片,联系实际生活与各种环境、能源、生命、材料与科学等社会性问题.最后,教材中的“拓展视野”、“资料卡”等栏目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相互解释与补充.这种图片解读、教材编排、栏目应用到知识融入,都蕴涵着大量生活化教学契机.

2.生活化教学素材的选择.从教材编排来看,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发挥空间.此外,还可以对给定内容进行创新与改革,选择学生能快速形成理解规律与概念的生活素材来改造、替换已有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将生活信息变成教学材料,让枯燥的知识变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学习热情.从教材编排来看,生活化教学可以分成四种情况:①化学史是人类长时间生活中,对各种化学知识的历史性表述,其内容由化学规律、概念、理论、学说以及各种学科思想与方法构成.②生活中的化学事实与自然现象,如化学环境、材料、健康与生活等.③整合学科发展前景,包括各种动态内容,新的研究成果、成就、问题与新发展以及对生活的作用.④化学对生活的影响,包含正负面两个方面.这些素材对高中化学教学具有辅助功能.为了让素材发挥最大的作用,必须结合教学目标、内容与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取舍.

3.生活化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生活化教学必须在明确教学目标的条件下,掌握生活情境与各种素材组织结构,结合日常生活与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从而确定教学活动.在教学对象、内容分析中,除了要明确教学内涵,还必须结合目标,明确学生生活经验与掌握的知识结构.在教学活动设计中,结合实际情况,寻找最佳教学点,让生活与化学教学有机整合,以推进学生领会、感知文本,实现知识构建与内化.在知识拓展中,结合课后知识点,或者作业布置,将间接经验变成直接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力.

二、实施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1.利用学生的生活常识与经验.在生活中,学生拥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应用点,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与常识出发,找准生活的倒影,借助理论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明确知识原理.例如,在讲“O3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常识,雷阵雨过后,空气会变得清新、舒畅,此时周边的环境会显得格外明亮、清净.出现这种情况的原理是:闪电过后,空气中的少数氧气变成臭氧,同时雨水也冲洗掉了部分灰尘.它反映的性质是:适量臭氧具有杀菌、消毒作用,故雨后空气清新.

2.引入科技信息与生产生活.例如,在讲“铝的性质”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说明书,从说明书中引出铝与酸的反应,说明铝与碱反应的性质,从化学的角度分析生活实际问题与生活现象,从而形成良性思维,最后达到提高化学素养的目标.如,某生态科技公司以综合处理资源为基准,对废弃牛奶盒进行回收与再利用,一个牛奶盒20%为塑料、75%为纸、5%为铝,回收饮料包装、废弃牛奶包装,将其变成再生塑料、纸浆、铝粉、生活用品与办公用品,从而向学生传递一种资源再利用的循环发展模式,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化学.

3.利用原理揭示化学道理.在长时间的生活发展中,劳动人民总结了大量的谚语,其中很多谚语都富含有趣的化学知识.例如,雷雨发庄稼.它包含了哪些化学道理?让学生联想到自然界的闪电,天空出现闪电后,空气中的氮气会发生哪些变化?变化后会出现哪些物质?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植物生长过程与自然固氮的原理.

篇10

关键词:哲学 超越精神 人

一、哲学为何超越?

哲学总是在超越特殊趋向普遍,超越常变把握不变,超越现在憧憬未来,超越有限通达无限,超越生死面向永恒,超越必然寻求自由,超越现象发现本质等等。那么,哲学为何超越?其一、哲学超越的本体论根据。哲学的秘密在于人。哲学的本性就是人的本性。哲学的超越精神源于人的超越本性,人的本质在于超越,人既是现实的存在,也是超越性的存在。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作为个体的人是有限性的存在,但人从来都不满足于自身的有限存在,总是期望突破和超越有限性,追求无限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在人的生命本性中,有一种要求向上的内驱原动力,这是生命的源泉,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它既不来自上帝的推动也不是外在理性的道德律令,而是内在于人的生命本性的东西,是人与生俱有的。雅斯贝尔斯说:“生命是非常严肃的场合的一场游戏,在所有生命都必将终结的阴影下,它顽强地生长,渴望着超越。” [1]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在世中”,人不具有任何现成规定的本质,它不会被任何的事物事先所规定,它永远只是自己规定自己,自己改变自己,人是在自己的生存中才能证明自己的本质。人的内在生命力和人的非本质特性是人超越自身的逻辑前提。和动物比,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一切都可以完成,惟有人不能被完成。人的高贵就在于人的超越性。人的生命的秘密就在于不断地超越自己。人类存在着某种永恒的、对“形而上”的追求本性。人具有形而上学的本性,这种本性源于人作为理想性的类存在本质,也源于人之实践生存方式的超越性特质。恩格斯在谈到时指出:“即便是最荒谬的迷信,其根基也是反映了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 [2]柏拉图说,人在天性中就包含有哲学的成分。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的天性,在古希腊“知”具有形而上学性。康德讲,追求整体、追求统一植根于人类的天性中。康德把形而上学称为“人类理性的自然倾向” :“如果说形而上学已实际存在,那么,即使不把它看着学问,也应当看着自然的倾向。人类理性并不是因为博学多识的虚荣心的推动,而实在是由于其自身内部的要求所激励,热烈地趋向‘理性之经验的运用及由此引申而来的原理所不能解答的问题’。所以,无论何人,当其理性成熟到可以思辨时,就常有某种形而上学存在,而且将继续存在。” [3]凡是人,凡是能思考的人,都是具有形而上学的自然倾向。[4]黑格尔非常形象比喻说,如若没有形而上学,就好像建了一座庙而其中没有菩萨一样。形而上学是人类的本真需求,人类需要形而上学去保持完整与崇高,有了形而上学,才能使人类克服无意义的物化状态,才能诠释人类作为整体之为何的问题,才能为人类的存在找到安身立命之地,才能使人类在意义之光的普照下去追求理想和希望,实现幸福的美好生活。哲学的超越精神最大的根源在于人对死亡的提前超越性领悟,世界上唯有人才能做到这一点。死亡问题既是哲学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哲学超越性的巨大动力。“死亡是哲学的谬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把哲学称为“习死之学”,认为哲学是对死亡的沉思。沉思就是超越,死亡是非存在,人可以在自我存在的平台上理解证明一切,但唯有“死”不能理解证明,因为“死”对自我存在而言是非存在。因此,称哲学为“习死之学”表明了哲学最大的超越性。海德格尔第一次将“死”这一非常严肃的问题上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进行审问,提出了“先行到死”的哲学命题。无论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对死亡的沉思,还是海德格尔提出“先行到死”的哲学问题,恰恰表征着哲学精神的最大超越性精神。其二、哲学超越的认识根据。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从思维的至上性的论述中凸显人的超越性存在。他指出:“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 [5]这既表征着思维的至上性的认识论含义,同时也充分表达了思维的至上性的本体论内涵。在恩格斯看来:“我们能够说这些个人中的每一个人的思维具有至上性,这只是就这样一点而言的,即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晰的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 [6]思维的至上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因而是绝对的,同时思维的至上性也是哲学超越的根据。思维的至上性凸显了哲学超越性思想深刻性一面。海德格尔说:“哲学按其本质只能是而且必须是一种从思的角度来对赋予尺度和品位的知之渠道和视野的开放。一个民族就是在这种知中体会出它在历史的精神世界中的此在并完成其此在”,“哲学活动就是对超乎寻常的东西作超乎寻常的发问。” [7]哲学的所思所问,不是日常熟悉的经验和处于日常生活中的正常事物。哲学就是要不断地看,不断地听,不断地怀疑,不断地希望和不断地梦想那超乎寻常的事物。海德格尔指出,哲学的本质和价值所在是:哲学不可能使事情变得浅易,而只会使其变得深刻,深刻是一切伟大事物出现的条件之一,人们正是根据这些伟大的事物来考虑和审视一个民族及其成就的命运,“但是,只有在此在掌握了对事物的真知之处,命运才出现,而哲学就开放着这样的真知和途径和视界。” [8]其三、哲学超越的伦理根据。在康德看来,人所以超越一切物,成为具有尊严者,就是因为在一切生物中,唯有人行已有耻,道德自律,明白自己的尊严。人既有其自然特性,又有其理性特性;既有低级的本能欲望,又有理性的高级追求。康德认为,通过纯粹实践理性,普遍道德成为纯意志的对象,从而使人类弃去非理性的本能欲求,不为外在的物质享乐所诱惑,以求内在精神的升华、超越,以达到善,追求灵魂不朽的神圣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