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科技企业认定范文
时间:2024-03-21 17:4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新科技企业认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自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1.1 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推进哈尔滨国家级高新区建设,重点建设哈尔滨科技创新城;推进大庆高新区国家创新型园区建设;推进齐齐哈尔高新区成为国家级高新区建设。
1.1.1 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建设取得新进展
哈尔滨高新区快速启动了科技创新城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推开,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筑,一座承载着“北方智谷和松江水韵”的新城雏形屹立在松花江北岸。大庆高新区在东北率先启动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相继辟建了服务外包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园等特色产业园区。齐齐哈尔省级高新区2010年被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继哈尔滨、大庆高新区之后,我省第三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战略布局圆满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辐射集聚作用,推动了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2010年,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国家级高新区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097亿元、965亿元、5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3%、26.8%、19.2%。
1.1.2 省级高新区建设发展态势良好
牡丹江高新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特种材料产业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态势良好,有力推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光伏产业园建设进展较快,超常规地完成了项目规划、可研编制、施工设计等各项前期手续。佳木斯高新区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设了农业装备产业园、新型建材产业园、低碳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5个特色产业园,两年多来,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20多亿元,吸引了一大批农业装备制造企业、新材料领域企业及生物医药企业入驻园区,正在逐渐成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新兴的产业发展集聚区。
1.2 积极推进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
在高校周边和区域内最好的板块,建设科研转化基地和产业载体,形成“环高校经济圈”,推动以高校科研成果为支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高校周边集聚,形成集群发展的势头。哈工大大学科技园、哈工程大学科技园、哈理工大学科技园、东北石油大学科技园四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孵化面积达6.4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34 家。其中2009年以来,新增孵化企业175家,累计毕业企业86家。
1.3 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技术交易和科技中介服务中心的建设;加强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构筑科技成果交易市场、打造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
1.4 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启动“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专项行动”,重点面向集中开发区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征集技术发展难题,推介科技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服务支撑全省产业大项目建设。
1.5 积极推进科技型企业培育与孵化
加强对科技企业的引导与扶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鼓励企业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市场竞争力。
为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省财政科技经费在给予大力扶持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创新基金支持。两年多来,省财政资金投入4000万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并向国家推荐,累计获得国家创新基金立项204项,支持金额13560万元,分别占1999年国家创新基金实施以来获立项数和支持金额的36.7%、42.9%。其中,2010年获国家创新基金立项90项,支持金额6395万元;2011年已获国家立项114项,支持金额7165万元。获国家创新基金立项支持的企业超过60%是集中开发区内企业。
认真贯彻国家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要求,从加快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出发,坚持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作为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的重要措施,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及申报认定工作。全省获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504家,获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已达797个;认定创新型企业5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00家、创新型培育企业157家。
还制定了《黑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和孵化工作方案》,对培育对象、培育目标、培育条件、培育申请、培育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培育和孵化计划指标,积极推动落实。两年来,4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新增孵化企业791家,孵化毕业企业199家。
1.6 积极推进集中区发展环境建设
统筹规划园区发展、科学定位园区功能,围绕区域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对入驻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和投融资体系,尽快形成若干产业配套、链条完整、特色明显的产业群,发挥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的作用。用足用好国家现有用地、财税、投资及其他方面支持科技发展的优惠政策。
2、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未来发展思路
篇2
中小企业将成为主导力量
研究民营经济的发展战略,首先应该对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慨念进行明确界定,以澄清人们认识上的误区。
民营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包含外资经济、合资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以及非传统(新型)的集体经济。而中小企业是以企业年销售额为主要指标来划分的,中小企业是国有、城镇集体中小企业和绝大多数的乡镇、民营、个体私营企业等各种经济实体的总称。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总体上说中小企业构成民营经济。
从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来看,在国有经济民营化的过程中,按照抓大放小、有进有退的原则,国有经济将主要分布于资本高度集中、技术领先,并且需要大规模协作才能开发和应用的领域,比如国家垄断的土地,矿藏等重要资源,以及事关国家安全的行业,而非以上领域的一般竞争性行业,国有经济难有作为的,国有资本将以各种方式退出,实现产权主体的置换,也就是国有经济的民营化。置换产权主体的国有中小企业,它们将加入到民营经济中来,构成民营经济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据最新统计资料,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达2930万户,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提供了75%就业位置,对GDP的贡献率达51%,税收占到全国的43.2%。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中小企业将成为民营经济的主导力量。基于这个观点,研究江西民营经济的发展战略,应从研究江西的中小企业着手。
江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江西中小企业在“九五”时期呈现起伏式发展,并在1998、1999两年出现放慢步伐的徘徊局面,民营经济在江西经济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据统计,2000年江西中小企业已发展到11310家,占江西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10.53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8.4%;实现销售收入507.75亿元,占全省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51.1%;实现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16.31亿元,占全省工业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的66.6%;实现产品销售利润57.36亿元,占全省的49.4%;实现利润总额6.53亿元,占全省工业利润总额的44.2%。
中小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容纳较多的劳动力就业。江西民营经济近年来提供了大量的城镇就业机会,成为促进江西经济发展中就业增长的主要渠道,为缓解就业压力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同时,全国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目前在IT制造业、IT服务业和生物医药制品等行业起着重要作用,民营经济成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如江西的清华泰豪、汇仁集团等企业就是高科技的实践者。
江西民营经济的重新定位
研究江西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即解决江西民营经济的产业定位问题。江西的民营经济是江西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具体到发展战略定位上应侧重以下产业。
1、个性化产业
民营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其个性化经营设计和理念,选择具有个性化的产品进行生产经营,如景德镇的瓷器、南丰蜜桔、泰和乌骨鸡、果喜的雕刻等,形成江西个性化产业。注重个性化产品的深度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个性化产业的附加值。个性化产业战略的目的在于形成江西民营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2、为实现大企业“外部经济规模”的专业化分工产业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E・波特认为,如果产品的制造流程可分离性程度很高,就可以按生产的便利性原则将这些环节分割升来,将其中的部分生产过程交给小企业进行专业化制造,对于母企业来说,就可以实现“外部经济规模”,即专业化分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民营企业必须认识这种专业化分工的意义,发挥民营企业的经营灵活性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加强自身的专业化生产,在实现大企业“外部经济规模”的同时,实现民营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济利益。
3、高新科技产业
高新科技产业因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不确定、技术也不成熟,具有较大的风险,多数大企业不愿意涉足。这类产业中的技术、人力资本、知识等生产要素比资金、土地等传统要素更重要。但中小企业的投资小、转型快、转产转行的成本低,这些特点可以弱化高新科技产业的投资风险,较适合巾小型企业发展。在美国现有的高新科技企业中的97%属于中小企业,其中70%的高新科技企业的职工人数在20人以下。IT制造业、IT服务业是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高增长的产业,江西民营经济应积极进入。根据日本总务省2002年信息技术白皮书,2000年个人电脑及移动电话等信息技术产品生产的扩大给日本各产业带来的关联经济效益达到38.6159万亿日元,为149万人创造了就业机会。高新科技产业代表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新的生产力的集中表现。
加快江西民营经济发展的选择
建立健全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引导和扶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在制定各项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时,打破对民营经济的所有制分类方法,按产业结构或民营经济的中小企业进行分类。淡化“公有”和“私有”的意识,给民营经济同等的政策待遇和发展空间。按产业制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并与国家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相协调,便于对重点产业进行扶植和培育。
完善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资金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制定金融政策时可侧重以下方面。一是开拓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建立以财政支持为主,吸收民间资本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长期规范的资金来源。二是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障。在这方面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政府有关机构开始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到80年代逐渐改为政府担保后由银行办理贷款。其担保贷款的数额可达到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总额的75%。我省可由政府出面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这样既能使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又能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实现经济活动中的多赢局面。三是鼓励支持民营银行的发展,使民营经济的发展有资金的稳定来源和金融支持平台。我国已建立较具规模的民生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但资金的供给远远解决不了民营经济发展中对资金的需求。所以组建民营银行势在必行。正在酝酿成立的沈阳瑞丰银行、广东南华银行、深圳民华银行、江苏苏南银行、西安长城银行等五家民营银行组建方案已报银监会审批。相信民营银行的诞生对启动巨大的民间资本市场,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制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为支持和鼓励江西民营经济发展,可以在税收政策上给予民营经济适当的优惠政策。
1、关税。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或产品、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产品实施较低的进口关税税率或零税率;对需要重点保护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国际竞争力较弱的产业或产品实行较高进口关税税率。
2、增值税。目前,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工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工业企业大约占45%,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占35%。为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增值税政策可作如下调整:(1)实行消费型增值税。(2)取消认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年应税销售额标准。(3)提高增值税起点,适当降低商业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
篇3
为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刺激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国务院也颁布与实施了一些财政税收政策。如在企业所得税方面,规定国务院批准的高科技产业开发区的高科技企业,按15%的税率征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同时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服务于企业的技术成果、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收入暂免征所得税;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外商投资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15%的税率征税;从获利年度起,第1—2年免税;减免期满后,仍为先进企业的,可延长3年减半征税。并且,我国的《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财工字[1996]41号)中明确规定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经费可入成本,增长超过10%时,另加50%税前扣除的优惠。这些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刺激了企业进行科技投入的积极性。但就目前来看,现行优惠政策基本属于税收优惠,体现在税率降低和税额的定期减免,其他相关措施不足,没有形成一系列多角度、多渠道的优惠政策。
一、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第一、税收优惠对象选择上不尽科学。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一种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即只是针对高科技产业区、经济开发区。这种做法有悖于平等竞争原则,区内、区外的企业享受的政策优惠差异较大,在同等技术条件下区外企业享受的优惠较少,不利于企业间公平竞争。同时这也给企业避税创造了条件,区内外政策不同导致区内注册、区外经营现象普遍存在,不利于税收征收管理。
第二、现行所得税制在鼓励科技进步方面存在着一些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现在直接性优惠过多、间接性优惠不足,特别是内、外资企业适用的两套不同企业所得税制与高科技企业所得税优惠产生交叉,并且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总体上多于内资企业,存在着技术水平相当条件下的内外资企业的非公平竞争问题。
第三、我国流转税体制方面也存着不利于鼓励企业科技进步的因素。由于我国是世界上仅有的实施“生产型”增值税的两个国家之一(中国与印尼),增值税的进项税额中不得抵扣购进的固定资产价款,这对于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高科技企业而言,是一部分额外的税负,相当于多付了一笔“投资税”,从而影响了企业科技投入和技术改造的进行。另外,由于现代科研的前期投入资金量大,但“无形资产”、“特许权使用费”等不得在进项税额中抵扣,这又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税负。
第四、现行税收征管工作的滞后不适应促进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需要。如我国对高科技企业税收征管大多专门设立税务机构进行属地管理,这固然有利于对高新产业区的企业统一管理,但对于其它非产业区的高科技企业而言,则带来了税收征管上的困难。同时税务机关在具体征管过程中把关不够,一些名义上的“高新科技企业”也在科技工业园注册、经营,这实际上只会带来国家税款的流失。因而,对于高科技企业的认定及完善其相关认定标准,是税务机关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国际上科技税收优惠的一般做法
经济发展需要科技支持,为鼓励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刺激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措施,主要有:
第一、准备金制度(ReserveFundSystem)。所谓准备金,系为减少企业投资风险而设立的资金准备,主要有技术开发准备金、呆帐准备金、退休准备金等。这是税式支出的一种形式,即企业所得中用于一定用途的所得可作为准备金处理而不纳税。这其中以韩国的“技术开发准备金”较为有影响。它规定企业为解决技术开发和创新的资金需要,可按收入总额的3%(技术密集型产业4%,生产资料产业5%)提取技术开发准备金,在投资发生前作为损耗计算。这种做法适用的行业很广,并且该制度对资金使用范围和未用资金的处理有一定的限制:准备金必须有提留之日起3年内使用,主要用于技术开发、引进技术的消化改造、技术信息及技术培训和研究设施等方面。
第二、加速折旧(AcceleratedDepreciation)。即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初期提取较多的折旧,以后逐年减少,税负相对于后期较轻;尽管总税负不变,但相对于“直线法”折旧,企业享有递延纳税的好处,这就相当于给予企业一笔无息贷款。
第三、盈亏相抵(LossCarryoverandCarryback)。系指准许企业以某年度的亏损抵销以后年度的盈利,以减少其以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或者冲抵以前年度的盈余,申请退还以前年度已纳税的部分税款。一般而言,冲抵或抵销前后年度的盈余,都有一定年限。如日本是前1年,后5年;英国则是前3年,后无限。由于现行高科技企业投资风险大、市场变化迅速,这种盈亏相抵的作法有对其有极大的刺激作用。因为企业发生亏损时,其亏损额可以从以前或以后年度的盈余中补偿。因而,这种作法受到一些新兴高科技企业的极大欢迎。
第四、投资抵免(TaxCreditforInvestment)。即对购进生产性固定资产设备的企业,允许其在税前扣除设备价款一定比例的金额,以减轻其税负。这种抵免有利于鼓励企业更新固定资产和进行技术改造。如英国税法规定,企业用于科技开发的资本性支出可以100%从税前的营业收入中扣除,并且购买知识产权和技术秘诀(Know-how)的投资,按递减余额的25%从税前扣除。美国税法也规定,公司可以将当年的研究试验费用“资本化”,通过待摊费用的方式逐年计入成本。这样通过开发费用的税前列支,减少了应纳税所得额,降低了企业的所得税负。
三、对我国科技税收政策的若干建议
我国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应在吸收借鉴国际上的通行作法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直接性优惠与间接性优惠并重;通过完善相应税制,制定以税收、投资、金融为主的多渠道、多角度的优惠措施,使企业充分享受税收优惠,促进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和进行技术改造。为此,针对前文中提到的有关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若干建议:
首先,科技进步离不开科技投入的支持。没有科技投入的增加,科技进步只能是一句空话。因而要把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研究开发作为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来抓。我国企业投入能力弱、投入水平低、自有投资资金严重不足。发达国家企业R&D投入占整个投入的比例大多为50%—70%,日本为80%,韩国也为80%,而我国企业R&D投入比例不足30%.因而,借鉴国外的“技术准备金”制度,运用政策杠杆,促使企业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是一项具有重要推动和激励作用的政策措施。韩国政府在振兴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广泛采用了这一制度。这一政策取得了极大成功,使韩国经济发展实现了腾飞。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与七八十年代的韩国比较相似,因而我们可以吸收借鉴这一做法,规定企业可以从其税前营业收入总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技术开发准备金在税前作为损耗计入成本费用列支。同时严格规定这笔资金的使用范围,并规定其在一定年限内使用(3—5年),否则对年限到期仍未使用的准备金,计入企业应税所得,并加收一定利息。这样,促使企业积极使用这笔技术开发准备金,并在规定年限、指定用途内使用,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其次,税收优惠要扩大其范围,特别是向一些高科技中小企业倾斜。因为新兴的高新科技企业在初期一般规模较小、自有资金不足。另外,以前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针对较具规模的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可谓少之又少。因而,可以考虑给技术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一定期间的税收减免。同时也可借鉴国外的风险投资机制,设立“创业板”市场,并对购买高科技企业风险基金的所得减免税款,支持中小企业投资、融资。最近,我国台湾省出台了“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将租税奖励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公司和中小企业。其中,列举了一些人才培训支出抵减。建立国际品牌支出抵减等措施。为此,我们可以考虑在如今的知识竞争条件下,对企业的无形资产投入予以一定数额的退税。这样,对于固定资产较少,享受不到加速折旧好处的新兴高科技中小企业而言,无疑打了一针“强心剂”,有利于其壮大发展。
最后,结合我国目前税制存在的问题,可以尝试对有关税种进行改革,这主要有:
1、企业所得税方面。由于所得税不易转嫁,因而可以选择对企业成本费用的扣除标准、范围作出相应规定来实施税收优惠,这可视为一种事前鼓励。针对我国目前企业所得税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适时地取消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措施,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制中明确对高科技企业的优惠政策。其次,税收优惠要趋向于间接性。直接性优惠主要体现在对凡被认定为高科技企业的,自开办之日起实行“二免三减半”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同时可考虑对一些生产水平的高科技企业,在规定的减免期满后,再延长若干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填补我国高新科技空白项目的高新科技企业可实行“五年全免”的税收政策。间接性优惠主要体现在允许企业在税前按期扣除当期营业收入若干比例的费用。可考虑按费用总额的一定比例(中小企业可适当提高)扣除技术及人才开发费用。同时对其购置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按购置价款的一定百分比(国产设备可适当提高)实行加速折旧。另外,考虑到科技开发风险较大、外部性强,对于企业的中间试验费用,可以对其按一定比例在税前列支。这样增强企业进行科研开发的积极性,降低其失败的风险损失。
2、增值税方面。由于现行生产型增值税范围仍未覆盖到全部商品与劳务,加之不少的减免税条款,并不能保证增值税“链条”环环相扣,存在着重复课税因素。因而,我国增值税收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化已是必然的趋势。在此之前,可采取一些过渡性措施,对高科技企业购进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所含税金可作为进项税额扣除,同时可将自行研发或购买的“特许使用费”、“技术转让费”等所含税金按一定比例予以扣除。这样地消除了重复征税因素,有利于企业投资购买专用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篇4
二、实行预备期营业执照制度。对开办前需要办理前置行政审批文件的工业企业,核发筹备期营业执照,有效期从6个月延长到1年,企业取得许可证明文件后换发正式营业执照。
三、允许工业企业注册资本在3年内分期到位,首期只需到位注册资本总额的20%;允许工业企业对外投资额累计达公司净资产的70%。
四、鼓励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投资入股,其作价金额可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35%以上。
五、对获得驰(著)名商标使用权的,经评估机构评估,股东共同确认后的商标价值可作为不超过35%的注册资本投资;高新科技产品商标作价出资可作为不超过50%的注册资本。
六、鼓励工业企业组建企业集团,集团母公司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3个以上控股或参股子公司、母子公司注册资本合计1000万元以上的,均可成立企业集团。
七、放宽工业企业冠名限制。凡需要在企业名称中冠“”的,均予以核准;需要在企业名称中冠“”的,均准予并帮助企业向省工商局申请核准。
八、简化企业登记注册内部审批程序。实行“一审一核制”、“并联审批制”和“限时办结制”等项制度,企业登记注册审批手续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
九、加大对名优产品商标保护力度。依法查处伪造、冒用我市名优工业产品商标等侵害企业权益的违法行为;加强与外省、外市工商部门的横向联系与协调,进一步加大名优工业产品的域外保护力度。
十、开展商标帮扶活动。对获得省、市著名商标或申请中国驰名商标认定的工业企业给予特别行政保护,企业年检免于审查,日常监管免于检查;对申请注册商标尚未得到认证的工业企业进行先期保护和跟踪服务。
十一、开展广告帮扶活动。指导广告公司利用广告制为工业企业服务。主动为工业企业和广告企业牵线搭桥,促进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十二、指导帮助工业企业制定合同管理制度,建立合同台帐,规范合同签约、履约行为,防范经营风险。引导工业企业争创“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十三、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问题。指导工业企业利用其机器设备、产品和原材料办理抵押登记进行融资。
十四、建立骨干工业企业和重点工业招商引资项目联系制度。对联系的工业企业和招商引资项目确定专人负责,主动服务;依据职能,为企业提供政策法律咨询、登记注册、商标、合同、广告、打假保优等方面的全程服务。
篇5
据介绍,现阶段博奥赛斯正致力于研发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生物诊断试剂和技术,将最新的生命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领域,以更安全的检验和更准确的诊断为不同疾病提供创新的个体化诊疗解决方案。目前公司的主要产品可分为化学发光(CLIA)和床旁诊断(POCT)两类,并且仪器和试剂均配套生产。CLIA试剂覆盖传染病、高血压、肝纤维化和肿瘤标志物等十大系列,仪器涵盖半自动、全自动管式和全自动板式等配套产品。而POCT试剂覆盖食品安全系列胶体金产品和心肌标志物系列荧光定量产品,并配有相应仪器。
谈及公司产品的核心优势,展会现场的工作人员以公司此次参展主推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为例,给记者做了详细的说明。他告诉记者,与市面上同类型产品相比,博奥赛斯的产品实现了多通道,高通量的快速分液,一次性Tip头容量大,连续分液速度快,而且无交叉污染。其次,来自博奥赛斯的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多元化,具备单板、多板、拼板、随机、批量和急诊等检测模式,并且样本可以随到随测。同时,博奥赛斯还开发了条码识别样本功能,与医院LIS/HIS系统联网,实现数据共享。除此之外,产品还具有先进的微压检测,液面和凝块探测功能,共有48个试剂位,可以满足多项目同时在线操作需求。
作为生物科技领域一直走在体外诊断行业前列的优秀企业,博奥赛斯始终以高科技、高效益、规模化作为长远的发展战略,尊崇踏实、拼搏、责任的企业精神,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现代化经营管理为基础,秉承以客户为中心、以质量为保证的服务理念以及务实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努力拼搏、积极进取,致力于生产出更多优质产品服务于社会医疗事业。
篇6
枝江酒业产业集群是以湖北枝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发展起来的。该公司成立于1998年10月,有酿造白酒的悠久历史,现有资产4.38亿元、职工2000人、大型发酵窖池3500个、现代化灌装生产线24条,具有年产6万吨商品白酒的生产能力。“枝江”系列白酒多次荣获省、部级优质产品奖,是湖北省精品名牌产品。公司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十大最具竞争力白酒品牌”、“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特别奖”等多项荣誉。2006年完成销售收入16.82亿元,利税2.4亿元,实现湖北市场六连冠,连续四年跻身全国白酒十强,产品远销18个省市、200多个地市。
枝江酒业产业集群目前已拥有成员企业19家,白酒生产及相关产业配套的产业链已具雏形。
二、主要做法
1、科学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经过反复考察、充分论证、科学规划,枝江酒业确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积极呼应湖北省振兴鄂酒发展战略,以枝江酒业和“枝江”牌系列白酒为核心,做大做强白酒产业;同时,作为业主,配合枝江市人民政府加快酒业经济园区的建设,吸引汇集与主业相关的包装材料、物流配送、粮食购销及深加工等企业,形成以枝江酒业为核心的企业集团;力争到2010年,使优质白酒的年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其他业务收入20亿元),利税15亿元,冲击中国白酒前5强。
2、组建集团,形成组织保障。为促进各关联企业更密切更深层次的合作、更有效地整合资源,我们着手成立枝江酒业集团。以湖北枝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企业,集团包括枝江酒类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枝江谦泰吉物资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宜昌九鑫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枝江恒辉彩印包装有限责任公司、枝江金汇纸塑包装有限公司等5家子公司。枝江市千源包装有限公司、宜昌博凡印务有限责任公司等9家成员企业,目前正在办理枝江酒业集团工商登记注册手续。
3、提升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枝江”品牌是枝江酒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火车头”,是集群最核心的竞争力。“枝江”连续五届荣获湖北省著名商标,枝江大曲连续四届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2005年,“枝江”商标被司法认定为驰名商标,枝江大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绿色食品认证。2006年9月,枝江大曲又顺利通过了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志产品认证,“枝江”品牌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强的竞争力。为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我们加大宣传力度,按照“成熟市场求美誉度,新开发市场提知名度”的指导思想,在湖北、河南等地组织“千村百乡免费电影行”等公益活动,通过央视、湖南卫视等强势媒体对新市场提供火力支持,“越来越好,越来越近”的品牌诉求日渐深入人心。
4、加大投入,推动科技创新。传统产业与高新科技结合才能不断发展。为此,一是提高技术人员待遇,调动其积极性。建立技术职称晋升机制,技术人员每月享受100―300元特殊津贴,骨干技术员可以达到中层干部收入水平。二是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与华中农大、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达成合作协议,在发酵控制、保健酒开发等项目合作方面成效显著。三是建立技术创新运行机制。成立技术创新鉴定委员会,建立了从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到推广、奖励等一套管理流程,使创新成为技术人员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来,先后有16个科研项目通过鉴定,其中由谭崇尧、刘凤春等人开发的《竖式过滤装置的研制》取得发明专利,并荣获湖北省2006年科技成果发明三等奖,由李净研制的《一种利用楠竹生产保健酒的方法》也获得了发明专利。
5、项目支撑,增强发展后劲。一是枝江酒业技术中心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4800万元,目前已完成拆迁、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完成项目投资800万元。二是枝江酒业污水处理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150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00万元,建成日处理能力125吨污水站一座。三是枝江酒业数字化控制系统项目。目前已完成“白酒自动化勾兑系统”建设,共计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已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验收并顺利投产。四是炜杰塑玻工业园项目。预计项目总投资1.2亿元,目前已完成园区土地平整、水电设施配套、厂房布局,部分厂房已开工建设,已完成项目投资2200万元,项目完成后将全面缓解集群生产过程中配套包装原材料不及时、紧缺等状况,每年可为集群新增效益5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800个。五是高粱基地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l800万元,到2008年建成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基地。2006年春季从湖南农科院高粱研究中心引入“国优两糯1号”无公害专用酿酒高粱,分类建立50亩试验种植基地,并为农户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按保护价收购。目前,试种基地第一茬高粱已喜获丰收。
篇7
钰兴公司地处伊通满族自治县经济开发区长营大街西侧,是生产经营“钰兴”牌汽车车轮专用设备及模具专业厂家。厂区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平方米,现有员工120人,总资产3200余万元,银行信用等级AA。
王洪国带领近百名下岗职工再就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几年来,钰兴公司各项经济指标每年都以两位数向上递增。王洪国组织自己的科研队伍,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自主研发汽车、工程车、农用车车轮专用设备和模具。现在生产车轮专用设备就达三十多种,各种模具达三百多套。钰兴产品销往全国二十多个省,用户数量达二百多家。随着企业的发展,知名度也越来越高,销售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经常与钰兴公司保证供应的各种原材料、电器的供应商多达上百家。
钰兴公司积极与各大院校科研单位紧密沟通,开展技术合作,走产学研道路。2008年钰兴公司被长春奥普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吸纳为战略伙伴,并确认为质量信得过单位,多次参与高新科技项目共同研制。2010年钰兴公司与奥普公司联合开发高端光学碳化硅材料的加工。自2009年以来,企业同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开发硬质合金刀具研发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2010年12月试制成功,应用到生产领域。2011年钰兴公司同长春理工大学产业处联合开发数控机床车轮生产线自动化程序,经过研发试制论证,现在已经在部分数控机床中得以应用,目前正向市场推广。
篇8
【关键词】科技创新 政策 税收 税法
1我国科技创新税收政策体系成长历程
2005年12月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了自主创新是我国新时期科技发展的核心。2006年2月国务院了《实施的若干配套政策》,要求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2008年我国税收制度进行了改革,新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开始实施。我国科技创新税收政策体系已然形成,在税收方面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优惠态势。
2我国科技创新税收政策支持重点
2.1政策支持重点
中小型科技企业是支持的重点;对企业研发给予普遍激励是重点;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是重点。
2.2从税收政策实施方式具有如下特点
从涉及的税种来看,基本以所得税为主;从优惠形式来看,主要是税前抵扣、税收抵免、延期纳税、优惠税率等形式;从优惠对象看,多数税收政策属于普惠性的。
3我国现行主要科技创新税收政策的相关内容
3.1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发展的主要优惠政策
(1)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内容。《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及《实施条例》第九十三条、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按15%征收。
(2)相关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政策内容。《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商务部关于示范城市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免征营业税的通知》(财税【2010】64号),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8%的比例据实税前扣除;离岸服务外包收入自2013年8月1日起,实施营改增后,免征增值税。
(3)相关小微企业的政策内容。《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及《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117号、财税【2014】34号、财税【2015】34号),从2012年开始到2017年底,年应纳税所得额由3万元(含3万元)扩大到20万元以内(含20万元),其纳税所得额可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并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4)相关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的政策内容。《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号)、《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00号)等政策中指出,符合条件的软件企业,实施增值税即征即退、低企业所得税率、职工培训费据实扣除等税收优惠;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企业,除享受软件企业所得税优惠外,还可享受固定资产加速折旧。
3.2相关企业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的主要优惠政策
(1)相关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政策内容。《所得税法》第三十条及《实施条例》第九十五条、《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国税发【2008】116号),企业开发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的讲入当期损益,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发费用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2)相关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政策内容。《所得税法》第九十八条、《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所得税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9】81号,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
(3)相关科技设备进口环节的政策内容。《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4号)、《关于修改和的决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局令第63号)中指出,符合规定的科学研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免税的具体范围按照《免税进口科技开发用品清单》执行;采购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
3.3相关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税收政策
(1)相关“四技”收入免征增值税的政策内容。2013年8月1日起,纳入营改增试点纳税人,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免征增值税。
(2)相关技术转让的政策内容。《国家税务局关于技术转让所得税减免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212号),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3)相关职务科技成果股权奖励的政策内容。《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限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1995】45号),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以成果股份或出资等股份形式给予个人奖励,获奖人在取得股份时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取得按股份、出资比例分红或转让股权、出资比例所得时,才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4)相关高科技产品出口退税的政策内容
《出口退税率文库》(国税函【2012】61号),国家支持高科技产品出口,高新科技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不断上调。
篇9
一、台州市自主创新的现状与成就
1.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科技综合实力逐步提升。近年来,台州研发机构数量和层次不断提高,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至2005年底,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的研究开发中心分别有2家、48家、139家;省、市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已分别达到8家、37家,为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了技
术创新服务。建筑面积9100m2的台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投入正常运行,目前入驻企业21家,政府现已在孵化器内设立每年200万元的科技创新种子资金。椒江、温岭、玉环等正着手建立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依托上海的人才和研发优势,加强集聚研发和统一服务,占地100亩的台州(上海)科技园正式开园,目前已有29家台州企业入驻。
台州科技综合实力持续快速提升。1994―2005年,科技综合实力从全省第9位上升到第5位。1999年至2002年连续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台州市椒江区还被定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温岭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椒江区、路桥区今年被评为浙江省首批科技强县单位。温岭和玉环两县市被定为浙江省区域支柱产业重大科技攻关试点市县。
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优势初步显现。从高新技术产业看,2005年,台州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9.94%,居全省第2位,台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省级)入驻企业达99家,销售收入79亿元,出口创汇4亿美元,在全省12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销售收入居第4位。从新产品开发形势看,至2005年底,全市已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05个,市级高新技术产品182个,已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4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82家。2005年,全市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4.53%,居全省第2位。从产业集群看,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以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集聚科技、人才、资金等发展资源,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玉环国家海洋高新科技园区已形成了深度开发海洋资源的特色优势;黄岩模具产业基地被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椒江缝制设备特色基地和玉环汽摩配件特色基地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温岭产学研基地和天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正在建设中;临海高新科技园建设已启动。
3.产学研结合成效显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从1999年开始,台州市连续7届成功举办“中国(台州)科技成果展示洽谈会”,邀请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地的著名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到台州与企业交流洽谈,共签订技术合作协议1500多项,技术成果交易总额达10亿元。从2003年开始,我们进一步加大了产学研合作的工作力度,出台以奖代补的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建设各类创新载体的积极性。到2005年底,台州市已累计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50家,大部分载体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合作阶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台州市与浙江大学合作在台州设立浙大台州研究院,将为全市的自主创新工作提供强大的智力和技术支持。
近年来,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身自主创新能力。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科技活动经费21.64亿元,比2004年增长29.3%,全市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1.34%,居全省第2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创新成果的快速涌现,去年新增的省级、市级专利示范企业分别有8家、9家,共有省、市级专利示范企业24家、19家,全市企业申报专利达到4834件,比2004年增长72.5%,授权量为2129件,增长25%。二是部分台州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正向国内国际一流水准迈进。大中型企业的科研能力快步接轨国际,吉利集团设立吉利汽车研究院,飞跃、海正等企业在日本、美国等设立研发机构。一远、银象、肯得等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隐形冠军”,跻身全国乃至全球行业领头企业。2005年全市共获得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7项,争取到国家创新基金资助经费1110万元,分别占全省的15.1%和15.3%。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作用相对较弱。首先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数量少,实力弱。高校科研院所是新知识新技术的主要源泉之一,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在自主创新中重要作用和地位不可替代。目前台州市高等院校仅有4所,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6所),而且办学规模与档次较低,这与全市556万的人口规模不相适应,更与台州的经济地位不相协调。公办的科研机构仅有在台省属科研机构浙江柑橘研究所等有限的几家,据2004年普查数据,全市民办科研机构虽然有20家,但分布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分别仅为1家和8家,从业人员分别只有11人和365人,研究开发能力比较薄弱。其次是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少、能力弱。支撑科技自主创新的因素是综合性的,其中科技服务、科技中介机构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目前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已建立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技术力量不强,服务质量不高,没有真正发挥服务区域块状经济的作用;二是孵化器建设发展滞后,目前有一定规模的孵化器仅台州科技创业服务中心1家;三是中介组织严重不足,难以适应台州企业高涨的创业热情和自主创新的需求,并且已成立的中介组织在服务思路、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上也缺乏创新,不能适应当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需要。第三是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重偏低,技术研发活动少。据2004年经济普查资料,台州市规模工业企业仅有232家设立科技开发机构,仅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7.5%,开展科技活动单位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4.%,有近2/3的企业在科技创新上没有作为。
2.科技人才匮乏,领军人物稀缺,科技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环境仍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台州历史上国家重点项目投资较少,国有老企业的科技底子比较薄,又缺乏部省级科研机构,区域创新体系缺少骨干力量。近年来,台州市虽然不断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但总量偏低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尤其是行业的顶尖人才和学科的领军人物比较少,成了全市科技自主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一大硬伤。据2004年经济普查相关数据显示,每百万人口中人才资源数581人,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在单位就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比重分别为0.2%、6.4%,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比例明显偏少。同时,台州在知名度、城市生活环境、人才深造机会等方面,与周边的杭州、宁波等相比处于劣势,而且企业家族式管理现象突出,这些都影响了人才引进和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制度的实施。因此多数企业对各类人才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3.产业集群的技术核心竞争优势尚待形成。台州市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主要建立在低成本要素和精细化工为支撑的规模化生产能力、以人际关系和市场网络为支撑的营销网络和营销能力基础之上,然而由于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企业主要在规模、价格等低层次上竞争,容易对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环境造成破坏性后果,而且集群优势容易被竞争者效仿。目前,除了缝纫机、水泵、阀门等有限的几个产业集群外,普遍存在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层次偏低,核心竞争优势不够明显等问题,突出表现为台州市创新成果层次偏低,2005专利批准量总共为2136件,其中发明专利只有38件,仅占1.78%,比重非常低。
4.知识产权保护有待加强,企业创新冲动亟需保护。台州市块状经济特征明显,产业集群内正式和非正式交流频繁,企业模仿跟踪能力很强,技术保密难度很大,而且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还较为淡薄,政府对知识产权管理与经济科技、外贸管理的衔接不够紧密。这些导致了侵权事件时有发生,自主创新存在一定程度的“公地悲剧”现象,创新冲动受到挫伤,成了制约台州市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
5.财政科技创新投入尚显不足。据《台州市2004年科技进步数据》显示,全市地方财政科技拨款21906万元,占财政支出的2.77%,远低于3.65%的全省平均值;财政科技拨款和财政科普活动经费增幅分别处于全省第9位和第8位。2005年台州市本级财政科技三项经费为690万元,其中105万元为农村科技特派员专项经费,实际可用科技三项经费仅为585万元。
三、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结合台州的区位特点和科技现状,在创新战略选择上,台州宜以集成创新结合消化创新为主,同时应适当加大原始创新的力度。在明确创新战略后,必须着力加强以下5方面的工作:
1.推进政策导向转变,提升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推进规模导向型扶持政策逐步向技术导向型扶持政策的转变。集群是一个产业生态系统,需要大小企业相互补充,大企业如果缺乏众多中小企业的支持,集群的优势便无法发挥。因此,必须大力扶持更富创新动力但在创新能力方面尚处相对劣势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对于技术水平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给以相应的奖励。二是推进纯粹的行业性政策向产业集群政策转变。大力发展有利于增强工业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产业,特别是民营科研机构、管理咨询、信息化、监理、设计、科技中介等现代服务业。三是推进传统奖励补贴型政策向现代服务型政策转变。政府要定期行业信息和科技信息,组织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的信息交流与合作,组织企业参加各类科技成果展销会,增强显性知识的扩散效应。大力支持行业协会发展,创造更多的企业家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增强隐性知识的扩散效应。破解各种制约因素,促进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有序流动。鼓励集群内中小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
2.争创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完善自主创新的法律保障。以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申报工作为契机,建立健全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及时定期预警信息,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机构建设,提高协同执法能力,严厉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切实保护企业的创新收益,激发企业的创新冲动。设立知识产权补助基金,鼓励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申报工作。规范企业间技术人员的有序流动,切实保护企业非专利独有技术、工艺的权益。
3.加强产学研合作,强化技术支撑平台。加快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针对台州市产业实际,每年组织若干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通过社会招标的形式,委托行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独立或联合攻关,各级财政给予适当比例的经费补助,并在一定时限内积极推广攻关成果。引导企业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和专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学习深圳经验,兴建虚拟大学园,大力引进高层次的高校科研院所。进一步抓好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项目,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结合本地产业与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合作成立县一级的研究分院。鼓励和支持台州市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与台州学院或其他高校共建培养行业专业人才的二级学院。引导支持本地高校紧密结合台州产业特色开展教育改革,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设备等资源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鼓励兴办民办职业技术培训机构。
政府、企业和高校以独办、合办等多种形式,积极发展孵化器和区域创新服务中心(行业科技服务机构)。鼓励、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在台州组建分支机构,或在国内外技术创新条件较好的地区设立企业研发机构。资助企业设立各类国家级、省级、市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研究开发中心、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以及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4.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优化自主创新的人才环境。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妥善解决人才的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政府、高校、企业携手合作创造更多的人才进修深造机会。对台州市科技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科研团队”和科技人员给予重奖,并授予“荣誉市民”、“科技功臣”等荣誉。对带项目来台州市创业的高级人才给予创业资金资助。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实行产权多元化、知识产权化,通过技术入股、管理入股、员工持股经营和股票期权、创业股等多种分配、奖励形式以及建立相应的制度,逐步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符合高新技术产业特点、鼓励人才成长的分配制度和经营制度;形成有利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激励机制和选优培优、留优、用优的用人机制。
篇10
关键词:研发费用 归集流程 间接费用 分摊 账务处理
目前企业归集研究开发费用的规范流程尚属空缺,这类费用涉及实验所花费的人力、动力、房屋租赁费、工装夹具使用费、设备折旧费、会议费、差旅费、材料费等。在实务中,实验的直接参与人员并不能为财务人员统计相关项目名称、工作时间、参与人员、涉及设备清单及功率、设备使用时间、占用房屋面积等数据。而高新技术企业审核、研发投入量化考核都需要密切关注研发费用的归集是否低于标准,否则将无法享受所得税优惠,增加企业不必要的损失和开支。如果企业还从事国家资助的项目,特别是列入科技计划的项目,则涉及研发费的加计扣除,其备案审批、项目自查、审计和验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企业研发活动相关定义
研发不同于生产,企业研发机构发生的各项开支纳入研发费用管理。在同时承担生产任务的情况下,需合理划分研发与生产费用。企业研发人员,是指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企业在职和外聘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为其提供直接服务的管理人员。企业研发机构,是指按照《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53号)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及分中心,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建的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其他形式的研发机构,以及企业内部设置的、经当地市级以上有关主管部门认定的研发中心、研究院所,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联合设立的博士后站、中试基地、实验室等。企业研发费的纳税扣除,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执行。
二、科目设置
(一)收集项目信息。年初,应根据年度研究开发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等信息,与技术部门、项目申报部门各类人员充分地进行沟通,收集本年度有关科研项目的名称、所用材料、代表产品、参与人员,以及每个人员投入工作量比例、预计总支出、预计研制时间、项目负责人,以及该项目为企业自主研发或某级别立项等信息。
(二)科目设置思路。
1.费用化研究开发费用的归集。(1)有资助的军民项目,平时申报项目获批,及时新增科目。在“生产成本”科目下设科研成本一级明细,下按项目名称设二级明细,再按设计费、材料费、外协费、专用费、试验费、人工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管理费用、年终九个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前八个明细归集费用,第九个明细用于统计费用归集总额。年终,将本年归集费用结转至年终明细。要求科目名称中注明研发周期和资助款,这是为了方便归集人员清楚地了解归集时间节点和归集费用总额。军项目归集参照总装备部2013年3月下发的《科研试制费核算与管理实务规范(试行)》,直接费用可制表归集管理,间接费用的分配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格式。(2)无资助及自主研发立项项目,按年初收集信息,在“生产成本”科目下设研发支出一级明细,下按项目名称设二级明细,再按直接材料费、工资及保险费、固定资产使用费、无形资产使用费、试制检测费、设计费、研发协作费、管理费用八个明细归集费用,月末一次结转到“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用”科目。这种归集费用的方法,在高新技术企业复审以及量化考核需要R&D表时较为容易取数,只需技术配合将众多的项目合并为若干个立项的名称。
2.设立“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收到的项目资助款。该科目借方发生额由“科研成本――年终”科目转入,年末无借方余额。贷方余额反映项目已收款而尚未归集的金额。
3.资本化研究开发费用的归集。属于项目投资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基建类长期待摊费用支出,应结合企业实际,建议按照研发项目设立备查台账,归集核算研究开发费用。
4.项目验收和审计。应在项目资助款支出时提供费用化支出多栏账,在项目审计项目总支出时将归集的费用化支出多栏账和资本化支出备查账、其他归属于该项目的临时性费用备查账进行分类合并,即为该项目的实际投资额。
5.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及量化考核R&D表的制作。应引出年度所有项目科研成本、研发支出多栏明细账,按项目对费用进行汇总,然后按项目将科研成本及研发支出明细中的材料费、试验费、试制检验费合并为R&D表直接投入,管理费用归入R&D表其他,专用费、设计费、无形资产摊销分别计入R&D表专用费用、设计费、无形资产摊销,固定资产折旧计入R&D表折旧费用与长期摊销费用,人工费、工资及保险费计入R&D表人员人工,外协费归入R&D表委外。涉及项目众多的,可与技术人员沟通合并类似项目填报R&D表项目名称。
6.年末,“生产成本――科研成本”科目的借方余额为项目已归集等待拨款的金额。
三、研究开发费归集内容
(一)人员人工。包括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津贴、补贴、加班工资、奖金、年终加薪;企业为研发人员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含企业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标准和范围为研发人员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费和公积金补助费,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等其他研发人员等与其任职或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二)直接投入。包括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半成品、燃料和动力费用;未能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模具、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工艺装备开发制造费,设备调整检验费,试制产品检验费;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简单维护费;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租赁费;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除仪器、设备外的房屋等固定资产的租赁费。
(三)折旧费用与长期费用摊销。包括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研发仪器设备改装、修理过程中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研究开发项目在用建筑物的折旧费用;研究开发项目在用建筑物改建、装修过程中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本期摊销额。
(四)设计费。包括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进行工序、技术规范、操作特性方面的设计等发生的其他费用。
(五)装备调试费。包括工装准备过程中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例如研制生产机器、模具和工具,改变生产和质量控制程序,或制定新方法及标准等。需要注意的是,为大规模批量化和商业化生产所进行的常规性工装准备和工业工程发生的费用不能计入。
(六)无形资产摊销。包括因研究开发活动需要购入的研发软件、专利权、非专利发明(技术)、许可证、专有技术、设计和计算方法等专用技术所发生的费用摊销。
(七)其他费用。包括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研发成果的论证、鉴定、评审、验收费用;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其他为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培养费、专家咨询费、通讯费、专利申请维护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等。
四、间接费用的分摊
本文以直接人工费作为分摊依据介绍间接费用的分配。根据总装备部要求,可选择工时比例、直接费比例、收入比例进行分摊。如果取得各科研项目研制工时数据较为便利,则可选择工时比例分配。如果月末统计某项目的研制直接费用较为便利,科研项目研制直接费为设计费、材料费、试验费、专用费以及外协费之和,可选择科研项目研制直接费进行分摊。笔者认为,研发工时统计困难,即便有标准,也难以控制项目间投入与分配的偏差,因为参与研制的大部分是计时人员。以现阶段企业研究开发费投入和管理水平而言,直接费用传递的效率和质量,也存在和工时分配同样的缺点。而按补贴款收入分配,满足了大项目多投入,与时间节点吻合度最高,但是有人为指定之嫌。对于自主研发项目多、承担军民补助项目有大有小、时间节点不一的企业,就不适用。直接人工费方便提取和调整,只需与技术部门做好及时沟通。
(一)研究开发人工费计算。根据以下两项资料,制作月度工资分配表,可计算出各项目的直接人工。其一为研发人员月工资发放明细表;其二为据年初收集信息结合月度实际申报成功项目等资讯制作的,本月技术人员投入科研研发工作精力分配表。
(二)间接费用分配。间接分配费用包括:检测设备折旧费用,需要注意的是,科研用生产设备折旧若无分摊数据,暂全部进入“制造费用――折旧费”科目,由公司完工产品承担;水电动力费用;房租物业采暖费用;社保费用。计算步骤分为三步,首先,计算或确定费用总额;其次,计算科研项目应承担该项费用的总额;最后,采取直接人工占比法在各项目间分摊。下面逐一对间接费用的分配进行说明。
1.折旧费。首先,计算企业月度折旧总额。笔者所在公司设备仪器按照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残值率均按5%,动力传导设备折旧年限为11年,电子专用设备、仪器仪表设备为8年,其他设备均按5年计提折旧,依此可计算出本月折旧额。其次,计算科研及研发应分摊折旧总额。筛选出科研用检测用设备仪器月度折旧计提表,即科研及研发折旧总额;按各科研及自主研发项目直接人工分摊科研及研发折旧总额,各项目分别记入“研发支出――某项目的固定资产使用费”,或“生产成本――科研成本――某项目――固定资产使用费”科目,研发支出月末转入“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科目。计算公式为:某项目月度应分摊设备折旧费=(本月科研应分摊折旧总额/本月科研直接人工费总额)×本月该项目直接人工。
2.水电动力物业费。应制作企业月度水电动力物业费摊销表,根据各部门各水表电表本月消耗度数,核对水电费用。针对由水电费生产车间产生的水电费,全部记入“生产成本――动力费”科目,由完工产品按工时分配承担。其他部门使用水电费除技术研发部门外,全部记入“制造费用――动力费”科目,月末转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科目,由完工产品按工时分担。针对技术研发部门产生的水电费,按直接人工成本占比分摊到各项目,分别记入“生产成本――研发支出――某项目――材料费”科目,月末结转至“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科目,或记入“生产成本――科研成本――某项目――材料费”科目。计算公式为:某项目月度应分摊动力费=(本月科研应分摊动力费总额/本月科研直接人工费总额)×本月该项目直接人工。
3.房租物业采暖费。应制作企业月度房租物业采暖摊销表。根据各部门使用面积摊销,除检测及实验室房租外全部计入企业日常生产成本费用,记入“制造费用――房租”科目,月末结转至“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科目,由完工产品按工时分配承担。检测部门及试验室使用部分再按直接人工成本占比分摊到各项目,分别记入“生产成本――研发支出――某项目――固定资产使用费”科目,月末结转至“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科目,或记入“生产成本――科研成本――某项目――固定资产使用费”科目。计算公式为:某项目月度应分摊房租=(本月科研应分摊房租总额/本月科研直接人工费总额)×本月该项目直接人工。
4.社保。根据“应付职工薪酬――社保”明细账月度归集社保额,按直接人工成本占比进行分摊,计算出各科目应分摊额,记入“生产成本――科研成本――某项目――人工费”科目。计算公式为:某科目月度应分摊社保=(本月社保总额/本月人工费总额)×本月该科目直接人工,分别记入“管理费用――社保”、“销售费用――社保”、“生产成本――科研成本――某项目――人工费”以及“生产成本――研发支出――某项目――人工费”科目。
五、账务处理
在“生产成本”科目下设二级明细科目“科研成本”、“研发支出”进行研发项目核算,属于项目投资的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基建类长期待摊费用支出,按照研发项目设立台账归集核算研发费用备查账。下面以科研成本B项目为例进行分析。
1.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假设B项目开发中消耗直接材料原钢500元,账务处理为:
借:生产成本――科研成本――B项目――材料费
500
贷:原材料――原钢 500
2.企业在职研发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假设支付B项目直接研发人员补贴500元,账务处理为:
借:生产成本――科研成本――B项目――人工费
500
贷:现金(银行存款) 500
3.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或租赁费以及相关固定资产的运行维护、维修等费用。假设提取某设备折旧1 000元,该设备系固定资产专门用于B项目研发,账务处理为:
借:生产成本――科研成本――B项目――固定资产折旧
1 000
贷:固定资产 1 000
4.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假设A公司摊销用于B项目研发的软件2 000元,账务处理为:
借:生产成本――科研成本――B项目 ――无形资产摊销
2 000
贷:无形资产 2 000
5.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设备调整及检验费,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假设B项目试制产品后,请中介机构对其性能进行检验鉴定,支付检验费20 000元,账务处理为:
借:生产成本――科研成本――B项目――试制产品检验费
20 000
贷:银行存款 20 000
6.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评估以及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费等费用。假设B项目产品申请专利权支付费用5 000元,账务处理为:
借:生产成本――科研成本――B项目――管理费
5 000
贷:银行存款 5 000
7.通过外包、合作研发等方式委托其他单位、个人或者与之合作进行研发而支付的费用。假设B项目与某大学研究机构合作,签订合作研发协议并根据协议支付有关费用50 000元,账务处理为:
借:生产成本――科研成本――B项目――外协费
50 000
贷:银行存款 50 000
8.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包括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培养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等。假设B项目研发请来相关专家对研发人员进行培训,并支付培训费用5 000元,账务处理为:
借:生产成本――科研成本――B项目――设计费
5 000
贷:银行存款 5 000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3]10号).
2.国税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