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及管理就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4-03-21 17:4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术经济及管理就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经济技术;管理特征变迁;企业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6.35.065
人类社会从出现开始就存在管理,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16世纪开始现代意义上的管理才开始出现。文章从技术和经济这两个方面对各个时代的管理特征进行总结分析,主要研究在经济和技术这两因素的作用下,随着时代的变化,管理特征的变迁状况。而管理特征,主要根据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变化情况进行总结,加深对管理历程变迁的理解。
1 现代管理的萌芽期
16世纪到17世纪这段时间内,经济上主要特点由原来自给自足的封建主义向更为复杂的经济体转变。个人活动受到的束缚渐渐减少,为市场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变得越来越重要,此时土地、劳动、资本开始在市场被购买和销售。在技术上,随着农业革命的兴起,风车和水磨的大规模应用解放了人力,农业革命既是生产力的变革,也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这次革命加快了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脚步,此时现代生产和管理初现端倪。
进入18世纪60年代,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19世纪以后,美国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迅速发展,涌现出许多的发明成果,特别是采用和推广机器零件的标准化生产方式,大大促进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机器的普及,生产力技术得到了飞速的提升。此时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出现了市场经济的兴起。国民消费水平的规模巨大,企业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用大量比较便宜且没有区别的产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能够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最大化。
初始时期的企业,组织人员与规模都较小,出资人直接参与组织运营且组织产品单一。相应产生了直线制组织结构,这是最早的集权式结构。它是由等级制度衍化而来的,资本家、企业家、管理者是三位一体的。此种组织具有管理结构简单、消息传递快,决策迅速,省费用以及效用高的优点。对应的管理主要特征是控制与命令,控制是指基层工作者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指定的操作。命令是指员工没有自主性,严格按照规定工作,这种强制规定,造成劳资关系比较紧张。
19世纪20年代后,随着企业的生产技术以及人员的复杂程度都在不断增加,直线制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相应产生了职能制结构。职能制是指除了直线人员外,企业还需要职能参谋人员提供服务――他们与直线人员共同工作。此结构快速、灵活、维持成本低且责任清晰。主要的特点是将出资人从生产中脱离出来,主导管理与决策,提高了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这一阶段管理特征主要是专业化、分离化、大规模和高效率。专业化在于分化出了不同的部门,专职于一项任务;分离化在于由整体分化成了各个部门;大规模可以从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看出;高效率是指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追求产量的提升。
美国福特公司――典型成功案例,它以装配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为核心的福特制,为后来汽车工业的发展建立了楷模,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具有历史性进步的“大批量生产”的产业革命。实现了汽车的连续化、专业化、连续高效的生产。这种大规模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大量生产的产业革命。大规模生产引进机械设备,用机器代替工人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劳动分工来提升生产效率。此时出现了现代管理与生产的分离,由此管理成为了一门专业的学科。
2 现代管理的过渡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在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及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平和的时期,此时西方国家开始了经济恢复。人民在生活基本保障的同时渴求进一步地改善自身的地位。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各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型企业越来越多,社会环境复杂,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应运而生。这种模式将企业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区域或产品事业部,每个事业部都按自己的特点和目标进行管理,自负盈亏。此时的管理特征表现为复杂化、独立性以及分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方国家以科学技术革命为先导大力推进工业生产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国内外市场竞争更加残酷,多元化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经济上,消费者对商品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主要突出在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上,所以大规模的批量生产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竞争的要求。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企业开始关注于如何转型来获取利润。通过自身的转变,提高技术,进行精益化生产来获得市场份额,此时的管理特征主要为――精益化、人机结合、质量管理以及不确定性。精益化是指对产品的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提高;人机结合是指工厂引入大型机器代替人工作业,人机结合来提升效率;质量管理是指根据顾客的要求不断改进产品;不确定性是指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复杂化,企业面对的环境、风险及需求等不确定较大。
以这一时期丰田的成功为例,由于日本的社会文化背景与美国的不相同产生精益生产方式,这是战后日本汽车工业遭到的“资源稀缺”和“多品种、少批量”的市场制约的产物。精益生产管理,是一种以客户需求为拉动,以消除浪费和不断改善为核心,使公司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成本和运作效益显著改善的一种全新的生产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强调客户对时间和价值的要求,以科学合理的制造体系来组织为客户带来增值的生产活动,缩短生产周期,从而显著提高公司适应市场万变的能力。因对零部件和在制品的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此全面质量管理应运而生,此管理是以产品质量为核心,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体系,以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全部活动。实现了更扁平化的管理结构。通过人机的有机结合提高生产效率,并且根据终身雇佣制来获取雇员最大限度的忠诚度以及承诺。
3 现代管理的成熟期
新技术革命是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科技革命,典型代表是原子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等。20世纪70年代之后,基因技术、个人电光导纤维以及卫星通信等方面得到了巨大发展。90年代以后,计算机互连网及人工智能的发展,由于世界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在经济上,随着技术的提高,供求平衡向需求供方倾斜,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拥有了充分选择的自由。市场状况已经由卖方为主导的经济转变为买方为主导的经济,即供应商占主导地位让位于消费者,客户经济时代到来。
这使得管理学在管理思想、方法、手段和组织等诸多方面都有重大发展,此时流程型组织结构进入了历史舞台,大型企业为了能够适应变化快、竞争激烈的环境以系统、整合理论为指导,按照业务流程为主、职能服务为辅,以顾客为出发点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同样时期,也出现了网络型结构,小型企业为了提高效率,将相互独立的业务流程或企业伙伴以信息为基础,依靠高度发达的网络将利益相关者组成短暂性联盟,利用不同的核心能力快速把握市场机遇。此时的管理特征主要是复合型、个性化、多功能化、模糊化。
(1)复合型:复合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例如汽车生产企业不仅仅会生产汽车,还提供有关汽车的衍生服务。
(2)个性化;每个顾客的需求都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针对个性化的商品或服务,更好地发展企业。
(3)多功能化:产品的界定在消除,不单是仅满足一方面,同时满足顾客多方面的需求,例如手机兼顾了拍照、通信、视频等功能。
(4)模糊化:指各个企业的边界都在不断地削减,双方可以相互合作,学习创造新的产品。企业与顾客之间的隔阂也在消失,顾客也可以成为企业的一分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4 现代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以来,企业所面临的各种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突出的就是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企业每天都要面对日趋复杂的全球经济问题,传统的企业组织管理模式早已无法适应现在的竞争,未来的管理发展趋势为:
(1)未来管理日趋人本化:中西方的文化相融合,借鉴中国文化中的和谐圆满。以“人本思想”为核心,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增强工作积极性。使得不同部门、级别的员工可以相互交流,吸取经验,更好地为企业做出贡献。
(2)管理更加融合与集成:生产的技术变革,以3D为代表的打印生产。利用世界的先进技术,与全球化的资源相结合,进行更加精益的商品生产,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
(3)管理更具有柔性化:创造性活动环境往往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其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通过柔性管理,以顾客需求和员工满意为指导,在努力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运用诱导、感化、启发等非强制方式,使员工个人的需要与企业的意志相协调,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能够最大地增加企业效益。
(4)创新成为管理的中心:面对日益变化的经济技术形势,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快速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提高管理的创新,在战略、组织、制度、观念等方面进行转化,是企业保持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米旭明,黄黎明.企业组织变革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5(2).
[3]张雪江.技术变迁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5).
[4]袁斐,朱婧.组织结构变革的动因、影响因素及途径[J].现代企业,2008(8).
篇2
面对财经类专业诱人的就业前景和高涨的报考热情,财经类专业究竟有哪些具体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在哪里工作,适合从事何种职业?下面,我们将对财经类专业的报考和就业情况作一探讨,以期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可行性建议,在报考时作出理性选择。
刺探财情:何谓财经类专业
人们常说的“财经类专业”是大家约定俗成对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的统称,在教育部颁布的本科生专业标准目录中并没有“财经类专业”。具体的专业主要涉及到经济学类专业,管理学类的工商管理专业。
经济学类专业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6个二级学科,有部分学校还新增了网络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新型专业。应用经济学包括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10个二级学科。
工商管理下设会计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和工商管理硕士五个二级学科。工商管理类所对应的本科专业就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
本科阶段理论经济学主要专业包括经济学,还可以加上经济学基地班,其他的则很少。应用经济学则包括大量的专业: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国外称为公共经济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包括的本科专业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将财经类专业这么一划分就可以清楚地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专业。而不会像有些高中毕业生说自己适合财经类专业那样笼统了,毕竟财经类专业在理论与实践上有不同的侧重。具体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所囊括几十个专业(见下表),专业间存在相当大差异。
“钱”景展望:财经类专业
就业方向分析
财经门类学科(即经济学和工商管理门类)包括了多个二级学科和更多的具体财经类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的行业比较广泛,但根据近几年笔者针对财经类毕业生(含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以及对财经类院校的研究,了解到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统、证券业、咨询业、财会、投资银行、媒体、公共决策或研究部门等,当然也有自主创业或者在其他行业工作的。
1、金融系统机构。主要是指银行与资产投资管理机构,各大银行和投资管理机构每年都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国家政策性银行、四大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或投资公司、部分外资银行在华机构等。
2、证券、信托和基金公司。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这类公司对于个人投资管理、金融运营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如果考生对这些行业有兴趣,可以在本科毕业后报考证券投资、金融市场、金融工程等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如今信托业重新崛起,对于财经类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是一个新选择,有志于从事风险管理行业的考生不妨选择与此行业相关的专业。
3、证券业公司。如国泰君安、银河证券、申银万国、华夏证券、招商证券等。
4、咨询行业主要是管理咨询、营销咨询、IT咨询等咨询机构及投资银行等,包括跨国大型咨询公司如毕博、埃森哲、麦肯锡、波士顿、贝恩等,本土知名咨询公司如北大纵横、新华信、华夏基石、国通、佐佑等。
5、媒体行业。一般而言,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媒体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主要集中在财经媒体中,如证券时报、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中国财经报、中国经济时报等。
6、上市公司的财务部门和投资部门。上市公司的证券部、财务部也会招聘一些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具体工作因企业及工作岗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别。有的从事行业分析、市场行情分析的工作,有的则从事技术分析的工作,这些工作对于新人了解公司、了解整个行业都是有益的,有助于新人成为本行业的资深人士。在上市公司里工作,薪酬待遇相当不错,公司一般还为新人提供发展平台,个人的发展前景也相当广阔。
7、高校、研究机构。高校、研究所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工作节奏相对较慢,收入也不低,能进入这些单位工作,对于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考生来说相当理想。但是,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学历要求非常高,现在本科毕业生很难进入这类单位,考生要做读研考博的准备。目前,研究生一般只能进入普通高校,但随着日后自身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职业发展空间会更为广阔。因此,在合适的时候考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求财有道:财经类专业报考点拨
由于财经类学生毕业后从事证券投资等银行、证券及保险相关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因此,要求该专业学生要具有良好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技能以及较强英语水平,能熟练使用现代信息化工具从事专业工作。一般来说,对数字比较敏感,同时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学生更适合选择财经类专业。而且从事金融工作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承担投资风险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
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向国际化、全球化发展,财经类专业的很多专业课程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学,而且该专业毕业生进入外企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多,因此财经类专业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北京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在招生简章中就明确要求学生具有较强英语水平。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
此外,对于想报考财经类专业的高中生来说,不能只注重这个专业良好的就业势头,还要综合考虑自身的能力、特长和性格等因素,不能仅仅因为某一行业待遇高、行业热门,就盲目地将其作为自己的报考及就业目标。毕业生在择业时,应仔细权衡自身实力,同时还要对这个职业所具体从事的工作做初步了解,然后再慎重作出选择,这样才不失为明智之举。
资料链接:财经类名称相近的
几个专业辨析
金融学VS金融工程
金融学:培养具有金融保险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保险业务技术,能够运用经济学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险活动、处理金融保险业务,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推荐院校
一本: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
二本:山西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北京物资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山东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
金融工程:培养具有现代金融理论、经济、管理、数理工程及信息技术知识,掌握金融计算机、金融数学、金融英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开展金融风险管理、公司理财、投资战略策划以及金融产品定价研究,能在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从事金融财务管理、金融分析和策划的应用型人才。
推荐院校
一本: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二本:天津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学院等。
财政学(公共经济学)VS财务管理VS工商管理
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培养适合在财政、税务和政府其他经济部门、大型中外企业、社会中介机构、高等院校等从事实际业务以及研究和教学的专门人才。研究方向有财政理论与制度研究、公共财政管理研究、区域地方财政与地方财政研究。
推荐院校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山东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河北财经大学、兰州商学院等。
财务管理:培养具有较强市场经济意识和管理能力,具有较为宽广的管理和经济理论知识,能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学术研究,能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与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从事财务管理、咨询服务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财务管理人才。
推荐院校
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兰州商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南京审计学院、吉林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
工商管理: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专门人才。
推荐院校
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暨南大学、南昌大学、苏州大学、中南大学等。天津商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浙江财经学院、南京审计学院、吉林财经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
职业发展前景好、收入高,财经类专业近年来一直被人们戏称为最有“钱”途的专业,是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
面对财经类专业诱人的就业前景和高涨的报考热情,财经类专业究竟有哪些具体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在哪里工作,适合从事何种职业?下面,我们将对财经类专业的报考和就业情况作一探讨,以期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可行性建议,在报考时作出理性选择。
刺探财情:何谓财经类专业
人们常说的“财经类专业”是大家约定俗成对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的统称,在教育部颁布的本科生专业标准目录中并没有“财经类专业”。具体的专业主要涉及到经济学类专业,管理学类的工商管理专业。
经济学类专业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6个二级学科,有部分学校还新增了网络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新型专业。应用经济学包括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10个二级学科。
工商管理下设会计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和工商管理硕士五个二级学科。工商管理类所对应的本科专业就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
本科阶段理论经济学主要专业包括经济学,还可以加上经济学基地班,其他的则很少。应用经济学则包括大量的专业: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国外称为公共经济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包括的本科专业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将财经类专业这么一划分就可以清楚地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专业。而不会像有些高中毕业生说自己适合财经类专业那样笼统了,毕竟财经类专业在理论与实践上有不同的侧重。具体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所囊括几十个专业(见下表),专业间存在相当大差异。
“钱”景展望:财经类专业
就业方向分析
财经门类学科(即经济学和工商管理门类)包括了多个二级学科和更多的具体财经类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的行业比较广泛,但根据近几年笔者针对财经类毕业生(含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以及对财经类院校的研究,了解到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统、证券业、咨询业、财会、投资银行、媒体、公共决策或研究部门等,当然也有自主创业或者在其他行业工作的。
1、金融系统机构。主要是指银行与资产投资管理机构,各大银行和投资管理机构每年都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国家政策性银行、四大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或投资公司、部分外资银行在华机构等。
2、证券、信托和基金公司。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这类公司对于个人投资管理、金融运营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如果考生对这些行业有兴趣,可以在本科毕业后报考证券投资、金融市场、金融工程等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如今信托业重新崛起,对于财经类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是一个新选择,有志于从事风险管理行业的考生不妨选择与此行业相关的专业。
3、证券业公司。如国泰君安、银河证券、申银万国、华夏证券、招商证券等。
4、咨询行业主要是管理咨询、营销咨询、IT咨询等咨询机构及投资银行等,包括跨国大型咨询公司如毕博、埃森哲、麦肯锡、波士顿、贝恩等,本土知名咨询公司如北大纵横、新华信、华夏基石、国通、佐佑等。
5、媒体行业。一般而言,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媒体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主要集中在财经媒体中,如证券时报、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中国财经报、中国经济时报等。
6、上市公司的财务部门和投资部门。上市公司的证券部、财务部也会招聘一些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具体工作因企业及工作岗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别。有的从事行业分析、市场行情分析的工作,有的则从事技术分析的工作,这些工作对于新人了解公司、了解整个行业都是有益的,有助于新人成为本行业的资深人士。在上市公司里工作,薪酬待遇相当不错,公司一般还为新人提供发展平台,个人的发展前景也相当广阔。
7、高校、研究机构。高校、研究所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工作节奏相对较慢,收入也不低,能进入这些单位工作,对于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考生来说相当理想。但是,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学历要求非常高,现在本科毕业生很难进入这类单位,考生要做读研考博的准备。目前,研究生一般只能进入普通高校,但随着日后自身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职业发展空间会更为广阔。因此,在合适的时候考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求财有道:财经类专业报考点拨
由于财经类学生毕业后从事证券投资等银行、证券及保险相关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因此,要求该专业学生要具有良好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技能以及较强英语水平,能熟练使用现代信息化工具从事专业工作。一般来说,对数字比较敏感,同时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学生更适合选择财经类专业。而且从事金融工作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承担投资风险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
篇3
与此同时,在一年一度的高考中,与汽车相关的专业也日渐升温,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成为与汽车行业接触最亲密的专业。
汽车服务工程
亲密指数:
汽车服务工程2003年才在武汉理工大学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出现。但该专业的成长速度却异常快捷,短短几年,便在全国各类高校遍地开花,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专业。
顾名思义,该专业的设立就是为汽车服务,所学内容都围绕着“汽车”二字,学生不仅要掌握对各类汽车的诊断、检测与维修技术,而且要学汽车营销、评估、经营和管理等技能。作为一门应用性和服务性很强的专业,其基本特点可以用“起步晚、发展快、应用广、需求大”来概括。
汽车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尤其是销售及售后服务,非常需要专业人才来维护。汽车的市场营销、保险理赔、信息咨询、车辆评估、运输经营、企业管理和检测设备设计,都是该专业的“势力范围”。
目前,我国的汽车产业迅猛发展,但售后服务却与国际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汽车售后服务市场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涉及汽车售后市场的汽车企业业务管理、汽车技术服务与贸易、汽车保险与理赔等内容的企业市场行为越来越多,也急需大量懂得汽车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但是目前的人员素质远远满足不了行业发展需要,最近几年由于汽车类的中职和高职专业毕业生进入市场,这一状况有所改观,但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仍然供不应求。
院校推荐
“211工程”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吉林大学等。
一般院校:燕山大学、江苏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常州工学院、江汉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华大学、长春大学、辽宁工学院等。
报考提示
许多职业技术学院也开设了汽车服务类专业。本科专业重在培养学生的研发和管理能力,高职专业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维修能力。
车辆工程
亲密指数:
车辆工程专业可以说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鼻祖”专业,它最早的名称就叫“汽车工程”。
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车辆工程专业涉及技术面非常广。除了支持汽车成型的材料技术、支持汽车动力系统的机械技术外,电子、计算机、通讯、遥感等新技术也在其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专业课学习方面,大一大二往往学习专业基础课,内容包括:数学、力学、计算机等基础知识;汽车结构、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发动机原理、现代汽车技术、汽车制造工艺、汽车电控技术等专业知识;从大三开始,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将系统学习汽车制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内燃机原理与设计、汽车电子学等专业课程。当然,除了这些“硬性”课程,还可以选修汽车贸易、汽车营销、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学等“软性”课程。
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和国民生活质量的跃升对车辆工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之而来的是对掌握车辆工业理论和技术的专门人才,特别是高级汽车、新型汽车设计开发人才的供不应求。车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既可在机车车辆、地铁及轻轨车辆、汽车的设计制造部门工作,还可从事汽车销售、汽车服务、汽车维修等行业的工作,也可参与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工作。
同时,围绕安全、节能、环保三大主题的汽车新技术的兴起,使汽车行业与当今的尖端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为本专业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院校推荐
“211工程”院校: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同济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福州大学等。
一般院校: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大连交通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江苏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辽宁工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西华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
报考提示
车辆工程专业在不同院校有不同的研究方向,除汽车外,机车车辆、轻轨车辆、军用车辆及工程车辆等陆上移动机械几乎无所不包。其中“汽车造型与车身设计”方向,需要考生有一定的美学设计基础,一些院校招收该专业方向学生时还允许考生在报考材料里附上原创美术作品,以供录取时参考。
车辆工程本科阶段的专业的方向,大体上分为车身设计、发动机设计、底盘设计三个大的方向。另外还会包括如汽车维修、汽车检测、汽车仪表、汽车营销、汽车物流与信息、交通管理等一些交叉学科。考生选择这个专业时,一定要具体考察院校侧重、专业设置、培养目标。
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
亲密指数:
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和先进的自动化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机电一体化的宽口径专业,几乎所有的理工类院校都开设了此专业。当然,不同类型的理工院校研究的专业方向有很大差别:比如交通类院校研究的重点可能是起重运输机械方向,电子类院校研究的重点可能是电子制造技术方向,而传统的工科院校研究的重点则多是智能机电控制方向或模具设计制造方向等等。
不过,无论该专业研究的方向如何多变,只要你愿意,将来毕业时都可以“转行”到汽车行业,因为现在的汽车制造企业,都是采用的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电子化的技术。电子是汽车的电脑,机械是实现大脑思想的肌肉。这个专业在汽车研发环节里面将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由于涉及机械、电子、自动控制及计算机等诸多学科门类,为毕业时跨专业、跨行业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许多院校一年一度的就业率统计中,已经连续多年达到95%以上。
院校推荐
“211工程”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长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福州大学等。
一般院校: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北方工业大学、燕山大学、沈阳工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上海机电学院、宁波大学、西华大学、广州大学、长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
篇4
[关键词]学分制 课程体系 工商管理
[作者简介]曹雪梅(1971-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光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吉林 长春 13003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1141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45-02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必将进一步带动我国市场经济的腾飞。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是中国传统企业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向管理要效益已经成为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升温,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前景持续看好。但是,很多独立学院脱离母体转设为民办高校后,其专业课程体系仍沿用母体院校的模式来设置,致使学生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彰显专业特色,强化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一、学分制对构建课程体系的要求
1.学分制的含义。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以导师制、班主任制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质和量,学生必须修读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获得规定的学分,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的一种教育模式。学分制是一种弹性学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跨专业、跨年级选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学生选课也选择了教师,有利于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一个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开放性知识组合系统。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课程体系优化是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学源特点,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素质、知识和能力并重,依据岗位群设置课程,根据工作过程取舍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内部结构及课程间的比例,使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按照学时计算达到43.52.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按学分计算达到31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按学分计算达到81 ,使课程体系达到动态平衡。
3.学分制对构建课程体系的要求。学分制是以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前提的,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下开设的课程,必须满足社会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双重需要。学分制将激励竞争机制引入教与学,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足之处
1.专业方向模糊,没有特色。工商管理是一级学科,下设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和旅游管理等二级学科,不同学校可设置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不同专业。可见工商管理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有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专业方向,导致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得不精深,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缺乏特色,难以满足社会个性化的需求,毕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由于公办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其着重为社会培养研究型人才,二本院校着重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而民办高校多数属于三本院校,其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很多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与公办院校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必然制约着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综合性极强,其主干学科为管理学、经济学。除教育部规定的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主干课程外,虽设置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选修课程,但这些选修课程多与相近专业的课程在名称、学时、学分及授课教师等方面趋同,缺少按课程模块细化专业方向的课程,致使特色不鲜明。同时,由于受学年制、生源数量及聘任教师难易程度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让学生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及特点来选择课程,而是指定学生学习某几门选修课程,失去了选修课存在的意义。因此,现有课程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3.实践教学环节较少且保证不了质量。目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仅包括企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缺少专业技能训练及企业经营管理综合训练。同时,由于社会用人单位不愿意接纳在校学生去其单位实习,致使企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等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足,而社会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有实践经验,到岗后就能胜任工作,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三、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根据国家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出发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管理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总体思路如下:
1.把握专业培养目标。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将人才培养定位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本位,结合民办院校学源特点,立足地方,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2.明确专业培养规格。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识方面,具备较为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发展提供知识平台;在素质方面,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在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技能、人际交往技能、法律应用技能、创新技能、写作技能、计算机技能和外语运用技能等。
3.构建基于学分制的“平台+模块”模式的课程体系。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按照“科学定位、面向应用、突出特色、保证规格”的总体思路,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构建符合市场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平台+模块”模式的课程体系,实现分类分级培养。(1)公共课程平台。为了提高全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搭建的平台。平台由 “两课”、大学英语、体育、大学数学和大学计算机基础等通识教育课程组成。针对学校所有专业开设,要求全校学生必须研读。同时,根据民办院校学源特点,对于数学、外语等课程,实施分层次教学,体现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2)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构建专业知识支柱结构,使本专业人才初具雏形,为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而搭建的平台。平台由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组成,要求同一专业学生必须研读,体现工商管理专业“专、尖”特色。(3)专业课程平台。为了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主要理论、知识和技能,构成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将其打造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设置了专业必修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运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务谈判等。同时,对于社会确有需要的某些特殊人才,可在专业内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如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运营管理和服务业运营管理等方向模块,每个方向模块课程群学分数相等,要求学生必须选择一个方向模块,实现分流培养,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4)任选课程模块。为了拓宽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激发学生潜能,根据集体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学分制,可开设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公共选修课程、学科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如商务礼仪、公共关系学、领导科学与艺术、消费者行为学等。要求学生选修相应的学分,体现人才个性化培养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5)实践教学模块。为了提高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应构建认知与验证性、综合与仿真性、设计与创新性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块,既独立于理论教学又与其密切配合。它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ERP实训、创业管理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以及为了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而开展的创业大赛、学生学术研究和社会调查等一系列活动,均以学分形式认定,重视实习环节安排,做到四年不间断。通过采用聘请企业高管来校讲座、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在实验室仿真模拟企业运营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做结合,更好地理解、巩固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逐步培养工作技能,体现实践育人理念,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课程体系框架总体设计。其一,学制、学时与学分安排。(1)学制:本科标准学制为四年。(2)学分:理论课每18学时为1学分;实验(训)课每36学时为1学分,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每周为1学分。学分的最小单位为0.5。总学分应控制在180学分以内,其中课内总学分(含选修课学分,不含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一般应控制在150学分以内。学生达到本专业所要求的最低学分方可毕业。(3)理论课程周学时前三个学年一般应控制在22学时左右,最多不得超过25学时。
其二,各类课程所占比例。(1)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所占比例按学时计,一般为4.03.52.5。(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所占比例按学分计,一般为7.03.0。(3)必修课与选修课所占比例按学分计,一般为7.52.5。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课、跨类任选课。“专业方向课”与“跨类任选课+创新学分”的学分比例一般为1.51.0。
其三,相关课程安排建议。(1)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及其他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特长发挥,可设立创新学分。创新学分包括科技创新、学术论文、著作、作品、职业化教育证书、各级各类竞赛、表演等。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获得5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2)根据需要与可能,可在专业课程中指定5~10门跨类任选课,供非本专业类学生任选。(3)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一般集中安排在第八学期。(4)为帮助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以“课程+系列讲座”的形式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选修,2学分。(5)为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开设大学生安全课。选修,0.5学分。(6)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使其具备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开设信息检索课。选修,2学分。
综上所述,课程体系改革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在继承原有课程体系合理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分制对构建课程体系提出的要求,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形成以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为地基,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为支柱和栋梁,专业课程平台为栋梁上面的“金字塔”,实践教学环节为墙壁的完整的课程体系结构,凸显专业特色,使专业培养目标更加适合社会各单位对应用型管理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篇5
对学生满意度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中叶,并且受顾客满意度理论的影响很大,无论在概念界定还是模型构建方面对顾客满意度理论有一定程度的借鉴。对学生满意度的研究,不仅可以测量学生在校期间的态度与感受,而且可以为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笔者通过对过去十多年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我国学者对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的概念研究
从心理学上来讲,满意是指在完成一项活动,或体验某种服务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愉悦感觉,具有主观性的特征。而满意度就是对这种主观感受的度量。对学生满意度的研究,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论视角,因此,对学生满意度的概念界定也不尽相同。总结起来,可归为以下几种:
(一)整体性概念
整体性概念是对学生满意度概念的概括性解释,能够了解学生满意度的总体状况。它将学生满意度看作是一个单一整体,其研究范式是“总的说来,您对自己在校期间的满意度状况作何评价”。这种概念侧重于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观感受或态度的测量。例如,台湾学者张霞就将学生满意度界定为学生对其所经历的学习活动的主观感受或态度。而这种主观感受或态度又将成为学生满意度状况的重要标志。整体性概念便于理解,且易于测量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体满意度状况。但这种概念的缺点是不能了解学生在具体方面的满意度状况。
(二)要素性概念
要素性概念主要指学生对在校期间各项经历的认知评价和情感反应,它重在探究学生的满意度水平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要素性概念的任务首先要确定学习由哪些方面构成,涉及学习的具体方面,包括学习环境、教学质量、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等。要素性概念不仅能够确定学生在校期间对各个方面的满意度水平,而且有助于进一步确定学生满意度的结构。
(三)期望差距概念
期望差距概念认为,学生满意度水平等于学生在校期间“希望得到的教育服务”与“实际得到的教育服务”之间的差值。如果两者之间的差值较小,则学生满意度水平就较高,反之则学生满意度水平就较低。期望差距概念为学生满意度概念的界定提供了一个量化的研究视角,但这种概念淡化了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综上所述,不同研究者对学生满意度的理解不同,在对其进行概念界定时也各有自身的特点。如前所述,学生满意度的整体性概念只是从总体上了解学生满意度的状况,而不能深入了解学生满意度的特点,因此,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更倾向于从要素性概念与期望差距概念方面对学生满意度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
二、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模型研究
近几年,我国学术界对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的模型建立、指标体系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多。罗新、李建湘参考企业顾客满意度指标体系,并依据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顾客对学校的总体印象评价、对学校产品评价以及对学校服务的评价三项要素。钱敏、叶文振立足于福建地区,从学生角度分析了学生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关注点,构建了指标体系,包括专业知识教学质量满意度、职业能力训练课程满意度、综合素质教学质量满意度、学院师资服务满意度四个维度。简彩云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的评价目标。第一层为一级评价指标,即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指数);第二层是二级指标层,即调查项目层,包含6个项目指标,即学校形象、基础条件(设施)、教学质量、学院管理、学生支持、学生发展;第三层是三级指标层,即基础指标层,包含 23 个指标;第四层为四级指标,为影响基础指标的因子(“学校形象”、“学生支持”与“学生发展”只设置三级指标)。欧阳河等人在参考国外高等教育机构的调查量表和国家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内容的基础上,确定了专科生满意度测评量表,该量表包括课程和教学、生活和环境、信息资源、入学和就业、咨询和建议、收费和资助、个人发展七个维度。李桂荣、李志构建了包括教师、课程、学习、管理、住宿、饮食、就业七个部分的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指标体系。汪雅霜基于“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数据分析,从教师教学、人际关系与校园支持三方面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李振祥、文静在理论梳理与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分别从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教学关系、学校有关制度以及配套措施、图书馆资源、学校餐饮质量、学校住宿情况、学生各种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指标体系设计。袁宜英等人借鉴美国Noel-Levitz公司的SSI(National Student Satisfaction Inventory,简称SSI)、加拿大安大略省职业技术院校业绩评价指标(Ontario Colleges of Applied Arts and Technology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简称KPI),并结合“学生涉入理论”、“学生参与度理论”、“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等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按照多层次分析法的原则,构建了课程学习环境、课程学习体验、技能训练过程、学校管理与沟通、受关注程度、自我发展等6个维度的指标体系。
总之,学术界对学生满意度模型、指标体系的构建,大多是在借鉴和应用国外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再结合中国高职院校自身特点与实际情况进行的,并且,大多数研究者都是从学校软硬件、教学过程、专业建设、个人成长发展等方面来构建模型。
三、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大多是从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组 织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有性别、年龄、学历、专业等;组织变量有学校性质、学校规模等。林丽卿的研究发现,学生满意度水平在年级、生源类型、学校性质等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而性别、生源所在地、专业类别不同的学生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欧阳河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满意度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理学、工学、教育、医学、哲学专业学生的满意度高于平均水平;历史、法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类、文学类及其他专业的满意度低于平均水平。以理学类专业满意度最高,法学类专业学生的满意度最低。高敏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发现,就业前景满意度、运动与体育设施的满意度水平在性别、年级因素上差异较大。刘新学、董仁忠通过对文理科专业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学生满意度水平在文理科之间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差异,其余因子则没有达到统计上的差异。李振祥、文静的研究选择性别、生源地和年级作为变量,对总体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在性别、生源地与年级变量下,学生总体满意度均存在差异。钱敏、叶文振的研究发现,性别、党员与否、生源性质、年级以及家庭收入在学生满意度不同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与女生、党员与非党员在专业知识教学质量满意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生源性质对该校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生源为文科、理科、单招、五年专的学生对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满意度依次下降;学生年级与综合素质教学质量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学生干部的满意度要高于非学生干部;家庭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学生对此项的满意度要低于其他学生,家庭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上的学生之间对此项的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
对以上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的研究者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所得结论不尽相同。但不可置否的是,性别、年级、专业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学生满意度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指标赋权的方法研究
评价指标确定之后,紧接着应对指标进行权重分配。权重分配在指标体系设计中的意义也不容小视。相同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会因权重分配的不同而使评价结论大相径庭。所以,分配指标权重应严格根据各具体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对评价目标贡献程度的不同而予以分配,而且权重一经确定,就应保持其相对稳定性。分配指标权重的一般顺序为:首先,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各个一级指标根据各自对指标体系的贡献程度而获得相应的权重;然后,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各个二级指标再根据其所属的一级指标的贡献程度而获得相应的权重;以此类推,直至末级指标。指标权重可用小数、百分数或整数来表示,具体选用何种数值表示,视具体情况和需要而定。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有很多方法,如经验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专家法与综合法等。
简彩云在大量的学生调查与文献研究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测评指标的权重,为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数据信息。欧阳河等人的研究则从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湖南高校和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选择了13位专家,运用德国不来梅大学的授权评估法(EE-tool)请专家对一级指标进行权重分析,同时对原有的二级指标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论证。宋彦军的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在确定指标权重时的客观性比较强,采用因子分析法来确定指标体系中各项二级指标在高职教育服务学生满意度中的权重,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出各项服务的第四级测评指标的权重。
指标体系权重是反映测评指标对满意度影响的重要尺度,科学、合理地设计指标体系,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满意度水平。现有研究不仅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法等主观方法来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而且也运用因子分析法、主成分法来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
五、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研究存在的不足
综上所述,目前对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的研究,在概念界定、模型构建和实证调查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第一,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研究的高职特色不突出。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的影响一方面受顾客满意度研究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本科院校学生满意度研究的影响。在概念界定、理论探讨、模型构建等方面基本借鉴了顾客满意度理论及本科院校学生满意度研究的已有成果。这就导致现有研究忽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之处,没有提出和建立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满意度测评模型和指标体系。
第二,研究内容缺乏全面性。现有研究尽管研究了学生对高职院校管理、教学、学校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满意度状况,但对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因素分析仍较为欠缺。而且多数研究探讨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而对其他影响变量,如组织学变量、心理因素等则研究甚少。只有通过对学生满意度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对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服务质量及学生满意度水平提出切实意见与建议。
第三,研究方法缺乏严谨性。现有研究虽然都强调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但仍存在很多不规范现象。如选择调查样本时没有完全按照抽样的原则,对构建的指标体系没有进行权重分析,不注重对所编制的量表进行信度、效度检验,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人们对调查的有效性产生质疑。
第四,研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有限。现有研究多侧重对学生满意度结果的描述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或建议。由于缺乏对学生满意度成因的深层次探讨,因此,所提意见或建议很少能触及问题的本质。更重要的是,能付诸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改革的应用研究少之又少,也很难为高职院校在保持和提高学生满意度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对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职院校改革教育质量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显现。有关高职学生满意度的研究,不仅有对学生满意度的理论探讨,而且更有对学生满意度测评的实证调查。尽管对学生满意度的研究已有朝纵深方向发展的趋势,但现有研究在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层面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缺乏对学生满意度理论支持的深度探讨、没有形成对学生满意度定义的共识、对学生满意度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所编制的学生满意度量表存在缺陷、缺少实 证研究的数据挖掘技术等等。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的研究,应加强对学生满意度理论及实践问题的反思,不仅关注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的现状描述,更要进一步探讨结果背后所隐藏的实践价值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霞.大一学生时间管理训练对成就动机和学习满意度的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罗新,李建湘.高等学校顾客满意度的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技术经济,2006,25(10):22-25.
[3]钱敏,叶文振.从学生满意度进行的高职“差异化教学”研究——以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7,23(1):71-73.
[4]简彩云,刘爱莲,李海燕.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实证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11):53-56.
[5]欧阳河.学生评价高等职业教育服务质量实证研究——以湖南高专2008届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49-54.
[6]刘金兰,宋彦军.高职教育服务学生满意度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7):35-38.
[7]李桂荣,李志.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2):84-85.
[8]汪雅霜.高职院校大学生满意度研究——基于2011年“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数据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7):85-89.
[9]李振祥,文静.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及吸引力提升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2(391):71-76.
[10]林丽卿.高职学生教育服务满意度的实证研究[J].高教论坛,2013(11):89-92.
[11]袁宜英,吴念香,张坚雄,李青.高职院校质量监控抓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3):84-87.
[12]高敏.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2):39-42.
- 上一篇:统计学在经济和管理的应用
- 下一篇: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