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时间:2024-03-21 17:4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52-02
中职学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为教育目标,“岗位技能、职业素养”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要求,是实现理实一体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理实一体化课程在中职整个课程学时中占很大比重,要求实践教学课时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60%左右。因此,以基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对学生顺利就业至关重要,也是奠定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如何构建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体系,探索可操作性的课程评价方法已成为中职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实施方案》对课程评价改革提出的要求是:“积极吸收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课程评价,逐步形成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课程评价主体。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广泛采用现场操作、成果演示、案例分析、技能鉴定等多样化的课程评价形式。”中职学生课程评价体系迎来了优化重构的契机。笔者拟从中职理实一体化课程特点、理实一体课程评价有效性的问题反思、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新思路的重构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理实一体化课程特点
理实一体化通常指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集教、学、做一体,形成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形成一体的一体化课程模式。理实一体化课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即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岗位实践活动为核心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学手段一体化实施即讲授和操作空间和时间上的统一;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即具有必要的教学环境,有足够的实训工位;操作技能与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
二、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问题反思
在现行的中职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中有许多不够合理、不够科学的地方,课堂教学评价的观念落后,没有形成一个核心的标准体系,有些评价和准则的制定效度低,缺乏可操作性。具体有以下几点。
1.课程评价内容过于关注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评价过于笼统,评价的合理性欠佳。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对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已具有较高的认同感,教师的课程理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很多教师加入了技能操作的教学评价,但许多教师在制定评价标准时,还是以知识点考试为基础和主要形式的“考评”,技能操作考核也是以理论的形式制定技能操作考核试题库,学生也是死记硬背操作步骤,真正遇到实际问题时仍无法解决的情况还很普遍,这显然与理实一体化课程“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特点不一致,与企业对员工行为规范、职业素养的要求有差距,与中职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目标不相符,这种评价的合理性欠佳。
2.过分侧重团队的评价而忽视对个体的评价,评价的准确性欠佳。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是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专业实践操作训练往往以工作小组为单位,小组内进行分工协作,但也存在一些“合而不作”、“合而滥作”的现象,学生层次不同,学习合作参与度不均衡,优等生参与自由发言和小组汇报的次数明显多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或者小组只要有一个同学能独立操作,其他成员“浑水摸鱼”过关。同时成果展示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每小组比谁的“长板”更长,“优生讲、困生听”。而小组合作只是一种教学形式,它最终是为学生个性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服务的,如果教师在评价互动学习时,不把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紧密地结合,势必会影响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显然评价的准确性欠佳。
3.过于关注操作结果的评价,忽视操作过程的考核,评价客观性欠佳。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理实一体化课程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的实训操作,因此仅以最后学生的实训结果来评价工作任务的实训效果是不恰当的和不客观的。
4.评价标准有一定的随意性,单项任务评价缺乏细化和量化,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欠佳。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的对象是学生上交的作品或学生的操作过程或方法,老师在评价学生上交的作品时往往凭审美倾向或对学生的主观印象来评分,没有一个详细的标准进行量化,这种评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片面性,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三、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新思路
1.构建合理的评价量规。理实一体化课程经常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通过操作练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相应的操作技能。因此教师在设置任务,评价任务时,依据任务设计合理的评价量规,让学生在有目的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显得十分重要。本人以为在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量表设计中,应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分析专业特点、根据实训内容设计符合需要的评价量表。评价量表中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评价指标既要反映教师的要求和期望,主观性评价指标不易过多,又要分解细化操作流程,学生在操作前就知道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有目的地完成任务,教师评价操作也方便,评价的依据也一目了然,使学习活动指向预期的学习目标。
2.构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标准。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广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为了发挥个体评价的优势,应把个人评价放在重要的位置,并且与小组评价相结合,做好他评、鼓励自评、小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小组个体成绩的评定构成包括小组成员互评(20%)、自评(20%)、小组间评价(20%)和教师评定(40%)。当然,在具体评价实施中可以根据实训内容的不同合理设置评分比例。
3.构建并运用多种评价工具和方法。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评价是在“过程”中产生的,构建灵活、多样化评价工具和方法十分必要。即在不同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不同的时机不同的任务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以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情况。如电子学档、学习过程档案、现场考核评价日程表、作品(成果)展示等。
4.构建适时反馈实操评价结果机制。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进行全方位的预设,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用心捕捉和筛选实训操作活动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建构的鲜活的课程资源,以此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恰当运用多种评价工具后,可将实训结果及时以表格的形式通过网络公示,教师对小组合作成果应及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自己的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的情况,以便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自查自纠。理实一体课程教学情况的及时反馈,使师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得失,及时调整教与学的方法策略,互为补充,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因此教师应找准最佳时间及时评价,让学生受到最有效的教学刺激。
总之,中职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力求客观记录和反映每个学生亲历工作过程所获得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意识和方法达到的程度。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不全面,则不能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因此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新思路,树立“评价”是在“过程”中产生的理念,让理实一体化课程评价实践更好地促进课程教学,实现实质性持续有效推进课程改革,是我们中职课改的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1]高凌飚.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功能[J].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6).
[2]陶钧.如何有效进行实训课程的评价[J].考试周刊,2011,(11).
[3]邹羚.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综合实训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1,(1).
[4]周芹.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0,(35).
[5]王茜菊.注重过程性评价 促进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J].职业,2011,(5).
篇2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渗透的内容
初中化学学科教学内容多而广,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功能,下面从初中化学学科教学内容中挖掘德育功能的内容,寻找德育与化学教学的结合点.
1.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方法论.通过初中化学学科教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具体物质及物质变化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增进对物质观、辩证法和认识论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2.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我们有着许多有成就的化学发展史是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好素材.四大发明、众多化学科学家的优秀品德都可以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将爱国主义和自信心播撒进学生的心田.
3.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教育
化学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来发现和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归纳分析和表达能力,养成专注仔细的习惯,进而培养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和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
4.环保意识教育
当今社会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环保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话题,而化学则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发绿色实验的方式,尽量采取小型实验和微型实验,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减少废物的排放,渗透绿色化学思想、资源观、环境观等,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道德意识及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成为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建立可持续发展,人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渗透的策略
1.德美一体,熏陶中渗透德育
任何科学都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化学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科知识的教育,让学生认识科学之真,更要善于依托化学学科知识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通过深化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外在美、化学规律的内在美的感受,培养其美好的品德.初中化学“德美一体”教学模式能将德育与美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以美启智、以美导善、以美促德、德美一体.
(1)创设美的课堂环境,营造积极德育氛围
初中化学教学中包含着大量的美,既有化学实验中各种美丽而又变幻莫测的实验现象的美,又有各种化学实验仪器、装置的结构美.儒雅而又神秘的蓝色硫酸铜溶液、“神奇的碳60”足球状图片等都可以用来营造美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发学生共鸣,让学生在探究与学习中享受化学多样性的乐趣,实现以美启智.
(2)挖掘学科德育素材,寻找德美结合的激发点
有效的德育不在于连篇累牍地灌输,而在于渗透与点化.初中化学教师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挖掘化学知识的德育价值,融入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寻找德美结合点,激发学生内心对化学学科知识中蕴涵的德育因素进行情感体验,抓住德育的契机,化有形的说教为无形的引导,将化学知识中内在的德育因素渗透给学生,滋润学生的心田.例如初中化学讲授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时,教师应抓住时机适当点拨,引导学生体验化学变化中的平衡美和化学变化的微观构成美,进而培养学生尊重客观实际的精神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德育渗透更具鲜明的目的性.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丰富完善德育教学
除了守护“德美一体”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外,初中化学教师还应积极拓展课外教学形式,强化实践,使道德认知和技能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例如组织学生调查学校周围河流污染情况,展示污水与清水的对比照片,在美与丑的剧烈撞击中培养学生向往美的意识,养成关注水资源及节约用水的良好素养,倡导绿色化学、环保化学的理念.
2.面向学生生活,全面渗透德育
有效的德育应该致力于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应该是面向学生生活的,初中化学教师要认识教学面向学生生活对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化学教学生活化强调教学密切联系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注重化学知识的社会运用,更容易启发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进行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意识,督促学生学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并在丰富的生活世界中学会关爱、合作、尊重和理解.
通过面向学生生活教学来全面渗透德育,一是要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化学与生活巧妙连接.例如,在教学生认识生活中的酸时,引导学生由简单的醋酸、硫酸过渡到常见的酸雨问题和现象,让学生思考酸雨的成因及防治办法,进而上升到环境污染和防治的教育.二是创新化学教学方式,多渠道进行德育渗透.积极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查阅资料、实验设计、调查研究、讨论等方式进行化学学习,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抓住学生品德形成的知、行结合点,对学生进行品德的教育、培养.例如,在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就蕴涵着很大的拓展空间,通过让学生分小组自主调查和探究水资源的用途、概况及污染防治情况,并交流、讨论、汇报各自的研究问题,交流学习体会,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关心社会、关心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注重学科渗透,强化德育潜移
篇3
关键词:农村高中 化学用语 衔接教学
Abstract: the chemical language knowledge content more, knowledge, is the foundation of chemistry learning axis, rural students learn chemistry is the faith, and also is the countryside student's weak point, so how to make students from the memory of the element symbols, and master the writing of patent law method, know the classification and material from the four basic reaction type Angle, let the student through interactive exchange learning, and builds up the language knowledge framework system of chemical, so as to achieve the high school chemistry learning smooth transition and cohesion.
Keywords: rural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language; cohesion
中图分类号:G42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 引言] 高中化学课程,既需要初中提供一定的化学用语基础,又不能要求太高,只能在高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为便于衔接,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高中必修和选修模块有必要比较明确地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规定化学用语学习的要求。课改实施大纲下的教材,教学内容安排基本上遵循学科体系,如果初中化学在化学用语教学上特别在元素符号、常见元素的主要价态、常见物质化学式的记忆与书写、常见化学反应与相应现象的表述方面要求不明确、过低或不落实,而高中教学要求的起步知识又相对较高,两者必然造成脱节。
从教农村高中化学10余年我个人认为:初高中衔接期是指从进入高一开始至高一下学期期中前后。下文我就我们学校学生的特点,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衔接、教法衔接、学法衔接上谈谈自己的见解及看法以资同仁的指点和共勉。
一、农村初高中化学用语衔接教学必要性
随着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中考考试与评价选拔制度改革实验的发展,升入高中学习的初中毕业生,所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化学用语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这样导致高中化学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感到十分困难。十几年来我校高一学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降低。初高中化学用语的衔接教学问题,成为我们学校教师和学生关注和议论的热点问题。
初中课程改革后的化学学习要求、中考化学考试要求过低;初中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探究学习和过程方法教育,忽视接受学习和描述性、结论性、规律性知识的理解记忆,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知识学得不扎实;中考化学用等级制评价作为中考录取的参考(近一两年有加5、2分)而语、数、外却用实际分数计入总分作为录取依据,造成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只重视三个工具学科忽视理化学习的不良倾向。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入取:在高一级的中学入取后,才由农村中学入取,造成生源学习基础更差。根据我校对高一新生入学化学成绩统计:2010届共有743人,化学成绩:107人A,358人B,255人C,23人D;
普遍认为高中化学教师不理解初中课程改革理念,以老眼光评价课改后的初中学生,对初中学生的化学基础,特别是化学用语要求过高,学生不适应高中的教学方式。根据调查表明:我校高一学生,大多是基本的化学用语的应用几乎不懂运用。我个人认为:初、高中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衔接问题实际上并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的新问题。新课改革实施之前,初高中化学衔接也存在问题,只是在基础教育改革进入实验性实施后,由于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教科书与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学习要求和内容选编衔接的处理不好;新旧课程的差异、考试改革的冲击等原因,衔接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更为复杂。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对化学用语的衔接教学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二、农村初高中化学用语的衔接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作为化学用语的作为一种化学专业的特殊符号系统,对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正确而熟练地掌握是绝对必须的。初中化学教学作为化学启蒙教育,这方面要求太高是不需要的,但从为高中化学学习提供基础角度看,若要求太低,必然造成高中化学学习的很大困难。教师在高一学习阶段的化学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工夫,研究怎样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学,以实现学科知识、学科方法和学科思想诸方面学习要求的平稳提升。
1、物质的分类知识的系统化
对于初中化学教育与而言,只要求通过一些简单事例(如纯净物与混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区别)的了解,对物质分类有个初步了解识,认识物质种类繁多而有序,可以依组成性质加以分类就足够了。而高中则要求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教材通过分散在各章节的各类物质典型代表物的学习,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各类物质的区别与转化关系。如知道从性质上区别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知道氢氧化物种除碱外还有两性物质;盐从组成上看是否有氧分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从组成的元素或原子团看可分钠盐,硫酸盐等。从初中粗浅地认识氧化物发展、过渡到高中系统地认识三类氧化物及其转化,在教材编写顺序和教学方法处理上要求上做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否则,也将造成衔接的困难。
因为才从初中生入高一的学生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学习主动性不强、依赖性较大,重记忆、模仿,理解相对肤浅,把课后学习等同于完成作业,不善于通过自学、复习、加深理解、提高应用能力。要适应高中学习,在接教学不是通过几课时教学能完成的,知识的衔接、学习方方式的优化、学习能力包括学习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都有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部分的教学我们教师应要先整理好知识,分层次,分时期的对学生进行讲授教学。
2、元素符号、化学式的书写与记忆
(1)各抒己见发挥联想巧记元素符号
元素符号的书写与记忆,是我们农村中学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坎,刚接触化学都兴趣很高,可是到了元素符号书写时,学生马上就出现分化,因此农村初高中化学衔接我个人认为元素符号的书写与记忆至关重要。但是在农村高中的学生的一个特点又是对记忆的知识存在胆怯,他们在思想上存在学习惰性,缺乏主动性,在这部分教学我采用联想互动的教学策略。
例如:在记忆碳元素符号时,用酒精灯烧一根细木条让学生观察外形变化成“C”学生马上就记住了,拼音法记金属钠“Na”;象形法记金属铁“Fe”;谐音法记硫“S”(水流的形状)……引发学生各抒己见,互动交流各自的记忆方法。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死记硬背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方方式得到优化、学习能力包括学习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2)系统归纳学会化学式的书写
高中化学课程,既需要初中提供一定的化学用语基础,又不能要求太高,只能在高一必修模块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为便于衔接,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高中必修和选修模块有必要比较明确地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规定化学用语学习的要求。课改实施大纲下的教材,教学内容安排基本上遵循学科体系,如果初中化学在化学用语教学上特别在元素符号、常见元素的主要价态、常见物质化学式的记忆与书写、常见化学反应与相应现象的表述方面要求不明确、过低或不落实,而高中教学要求的起步知识又相对较高,两者必然造成脱节。
我在这部分教学中遵循认知规律:化合价常见原子团物质分类物质命名化学式的书写,归纳出一种符合我们学校学生认知和学习的知识网路体系:化学对物质进行命名时通常是从右到左,再标定元素化合价根据化合物: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进行确定化学式。
金属: 直接用元素表示该物质,例如“Fe”等
纯净物: 单质
非金属 : 除固态非金属和稀有气体用元素符号表示外,
其余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上“2”表示该物质,
+n
氧化物:X2On 通常2和n有最小公倍数时要约去
物质 化合物: -n
无氧酸:命名“氢某酸”HnX(此时X非氢、氧元素)
酸+n
含氧酸:命名“某酸” HnXOm
+n
碱:命名“氢氧化某”X(OH)n
-n
无氧酸:命名“某化某”HnX(此时X非氢、氧元素)
盐+n
含氧酸:命名“某酸某”XnYOm
混合物
3、四大基本反应得网络化
四大基本反应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反应的基础,也是高中新课程中提出的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中,对物质性质研究从物质分类观这一角度进行研究物质性质的奠基。因此如何把四大基本反应知识让学生掌握好、牢是初高别是农村初高中化学学习非常必要的衔接教学。
(1)建构知识体系网络让知识系统化
对这一部分的衔接教学,我是采用了,建构主义的一些思想:创设回顾学习的情境合作学习,探究知识间的联系结合过程交流形成知识网络、规律利用网络规律合作学习掌握规律的运用。
上图是初中化学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各物质间的相互关系,这部分必修中也有体现,根据多年的农村高中教学的心得:物质间的性质关系的规律,学生掌握清楚后,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从这低点出发联系学生实际展开复习。利用规律解决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乱、错等问题。
(2)发挥联想创设情境掌握知识
现在的初中学生死记硬背的毛病少了,视野比较开阔,探究兴趣、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能力有所加强,初步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比较重视、熟悉化学知识间与已有经验、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强。知道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对简单的化学问题进行探究,提出假设或猜想,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动手能力增强,但实验规范欠缺。而旧课程则重视学科知识体系和文本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模仿、训练,对学习过程缺乏必要的关注,学生文本知识掌握较好,而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较薄弱,对化学与实际生产、生活的关系了解不多,知识面较为狭隘,不善于从化学的角度、用化学的眼光审视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例如,我在上这部分知识内容时对复分解反应AB+CD=AD+CB的讲解,创设情境对并排的两张桌子(我们的学生桌,一张坐两位同学)的同学进行座位的交换,而且是按不同桌子的内侧或外侧的对应交换,让学生理解“相互交换”是什么意思。这样一来学生马上就懂得复分解反应的书写规律,进而对置换反应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效果极佳。
我在对这部分的衔接教学中采用例题分析,教给学生图表的运用后,再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见互动交流,互相提问检测,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质疑,在质疑中引发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达到新课程倡导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与交流合作学习等多样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重视创设学习情景、设计组织学习活动、指导支持学生的学习的精神。
三、互动交流学习构建知识体系达平稳过渡与衔接
新程改革要求高中学生知识面要宽,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积极性较强,有合作精神,比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初中课程改革在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上与旧课程相比,要求的深度、 学习的系统性有所降低。
在高中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必须研究初中化学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了解高一新生的学习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心理发展程度。依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采取“低起点、高落点”的教学策略,注意创设学习台阶,分层次落实教学要求,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争取不同程度学生都能逐渐适应高中课程学习,减少学生的学习程度的进一步分化。
教学中除了要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中的缺陷做一些必要的补充讲解和训练外,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源,发挥初中学生学习方式上的优势,帮助学生保持和发展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信心。因此对我们农村高中的教师应该在了解新生的基础上,更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转化及师生的教、学的方式的变化上让师生相互适应。
参考文献:
篇4
一、合理情境构建,激发探究欲望
探究性教学的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合理构建情境。教师在教授初中化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合理构建教学情境,比如: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生活化情境、实验情境等多形式,使学生通过生动、形象、具体的情境感知化学学科知识的神奇与魅力,激发其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探索精神,对于化学知识产生巨大的兴趣。在亲自的感受、观察、实践、探索、运用中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提升学习效率,促进化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如在讲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故事情境:传说在意大利北部山区中有一个“死亡之谷”,那时每当村民牵着小狗从山谷穿越的时候,小狗都会离奇死亡,人却没有事。而当人们蹲下查看小狗状况的时候也会倒地而亡。学生们听到这里的时候一定会非常惊奇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会这样。那么就可以引出要讲的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相关内容。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故事情境产生对于化学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使其对本节内容学习更加认真和仔细,极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设计有效问题,促使进行探究
教师在教授化学知识过程中,如果对于学生只是进行知识点的传授,会使其对于知识仅限于浅显的理解和明白,而不能彻底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合理有效地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思考,理解和稳固学习内容,掌握深层次的知识要点,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以及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其终生学习打下稳固基础。
如教师在讲解完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后,可以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长期放置的石灰水瓶壁上会有一层薄膜呢,是?l生了什么反应呢?通过这个探究性的问题,学生会积极主动思考,是不是有可能和二氧化碳、水或者氧气发生反应。然后自主探究、思考、纠正、总结,得出:CO2+Ca(OH)2=CaCO3+H2O,所以是石灰水和二氧化碳产生的反应,杯壁上的薄膜是碳酸钙。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的结论将会印象更加深刻,对知识将会更加牢固,也将有效培养其自主探究和学习的精神。
三、进行探究实验,培养探究精神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学生必须通过实验操作时间获得更加深刻和详细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在教授化学过程中,合理地设计并安排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通过亲自的操作和体验感受化学实验的重要性,了解化学的一些形成原理和过程,对化学知识充满学习探索性,将不断地提升其探究精神和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制取氧气》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清楚氧气都有哪些制作方法,以及深入了解相关知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探究实验,通过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等方法来制取氧气。学生通过亲自的探究实验,将会更加了解教材内容,掌握相关知识,并对化学学科产生探索精神,提升学习成效。
四、小组合作探讨,深化探究成效
教师在运用探究性教学时,不仅仅是要促进学生个人的探索欲望和创造性,而且要合理地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促进学生整体的探究精神,使探究成效更加显著。小组合作讨论,会使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见解和成果,并通过相互间的探讨、评价、纠正、总结、归纳,得出小组智慧的结晶,使探究结果更加详细深入,学生与学生间交流更加畅通,深化探究成效,提升整体化学综合水平。
五、联系生活,进行课外探究活动
生活是知识的发源地,一切的学科知识都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化学也不例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及运用化学知识,就必须将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运用化学,让化学于生活中变得更加真实和有趣。因此,教师在初中化学课堂教授外,根据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合理地安排设计一些联系实际生活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思考、探讨、实践、总结并最终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真正地实现化学学习的价值,培养优秀的科学素养及精神。
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解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055-01
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提高城乡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是促进城乡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保证,在化学课题教学中深入开展探究教学,可以有效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要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那得要教师要提高素质,主要是丰富知识,包括丰富化学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培养教学能力,包括培养理论教学能力和实验教学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因材施教能力,学校要创设条件,包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学生要投入学习,包括激发学习动机和培养动手能力。
一、 教师提高素质
1.首先,化学教师要丰富专业知识。化学教师要通过学历提升如攻读教育硕士学位提高自己的学历,丰富自己的化学学科知识。教师与学生知识的关系不仅是一桶水与教好一滴水的关系,教师的知识还不应是死水,而应是活水,唯有源源活水,才能对学生进行更适当、充足的浇灌。其次,化学教师要丰富教育学科知识,如教学理论的知识、教学法的知识、学生心理的知识、学生发展的知识、学生学习的知识、化学学科学习的知识等,教师只有掌握和丰富了教育学科的知识,才能有效教授化学学科知识,才能遵循教学规律,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丰富知识的途径很多,如脱产学习、参加在职培训、与其他教师交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进修和教学信息交流活动等。
2.培养教学能力根据化学课堂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分类。根据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分类。教师培养能力就是要培养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理论教学能力进行化学理论教学,教师要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讲清概念、名词、原理,不要含糊不清;要给予学生的自主和独立学习的机会和时间,不要满堂灌;要注意教学的生动形象性,善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要枯燥无味,使学生备受煎熬。培养实验教学能力鉴于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决定着实验教学的效果,并且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教师注重培养实验教学能力。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把实验看成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从思想上认识到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在,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另一方面,教师要多进行创新性实验,提高指导学生做创新性实验的能力。
化学教师的课堂管理对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完成教学任务至关重要,因此,化学教师要培养课堂管理能力。一是化学教师要学会防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化学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学组织的有序条理性、讲授的清晰性和生动形象性、适合的教学速度和难度以及让学生完成可以完成的课堂学习任务。同时化学教师要监控学生的注意力,关注学生认真听课,促进学生参与、配合课堂教学。二是化学教师要学会处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应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反应,把大部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总之,培养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促进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问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二、 学校创设条件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学校要重视学习型化学教师团队的建设,学校领导要制定学校的规划和发展前景,不只是要化学教师满足于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而要向教师们提出进行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要使化学教师制定和追求明确的与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相适应的个人发展目标,鼓励、支持教师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其次,学校要为化学教师鼓励、支持他们提高教学水平和进行教学创新,鼓励、支持教师学习,鼓励、支持化学教师丰富教学经验和进行教学反思,通过提供必要经费、组织教师外出进修、脱产学习、参加交流和研讨会、接受教学培训等途径,使教师的提高和发展落到实处,还要奖励、表彰提高和发展做得好的化学教师。再次,学校要鼓励化学教师通过相互学习、交流,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努力改进教学。最后,学校要尽量降低化学教师的工作压力,通过实现民主管理、人文关怀,解决化学教师教学中的困难,消除教师的工作压力,防止教师出现职业倦怠。
三、学生投入学习
1.激发学习动机
首先,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化学学习目的。学习目的对学生的学习有导向作用,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为应用而学,为掌握知识和能力而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化学学习的价值与作用,主动地用化学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渐渐体会到学习化学是有用的,提高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其次,学生要掌握科学的化学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习的效率。学生要认识到化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化学学习中不要死记硬背概念、名词、原理、公式,而要理解性记忆,将理论与实践、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同时,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介绍,在教学中教思路、方法,使学生从中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再次,学生要投入学习。同时,教师在教学要求、教学任务上也要区别对待不同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强化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
2.培养动手能力
篇6
关键词:初高中教学衔接 衔接与盲点 学习方法 学生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254-01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而作为高一新生的教师,这关重要的就是第一节课,这节课将关系到今后老师在学生中的地位。而偏偏高一化学按大纲要求就是连续九课时的去复习初中所学到的知识,就学生的角度来说,开学的第一节课都很好奇,希望可以尽快学习到不久前刚发下的自己已"看"过好几遍的的新课本,这时课程大纲却让他们去复习初中所学过的知识,就会打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中一部分老师也觉得很有压力,主要是因为高中的老师不清楚初中化学的教学流程,甚至一部分教师会产生"何苦呢"的思想,有的教师认为花九节课复习,太浪费时间,到具体章节用到初中知识时稍加点拨即可,花这么多时间"炒旧饭"不值。
初高中衔接复习是非常必要的。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初中的化学主要强调的是定性分析,学生只要记住化学现象与结论就可以,而高中的的化学要较抽象些,不仅要进行定性分析,还要结合定量分析,且明确高中除了记住"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是什么"和"是多少",初中化学要求形象思维,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示范实验,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式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这需要给学生一个学前教育的提醒。提高初中阶段的记忆知识,许多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不合理的,学习只靠教师,不独立思考,不会总结知识学习,最终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到了高中阶段,要求学生有一个强大的理解、记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从一个例子,又一个例子中深刻理解化学。如果我们还是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高中的化学,会提高学习的效率。故利用复习时间灌输高中化学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应是最佳时机。除了要逐渐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要求,还要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与初中的教学,高中教学过程能力的大、进展快、知识点的全面性、教学性强的课堂教学。高中老师的要求也与初中相异,注重方法的点拨而"稍轻视"不断地反复多次。利用学前复习时间来适应学生的新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适应教师的教学习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影响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西北地区的化学教学衔接问题成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知识体系的差别
1.教学目标的差别
初中化学是属于启蒙学科,同时也是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就其教科书以及教学实际中都明显比高中化学简单,其只要求学生去掌握一些基本的、简单的化学知识与实验技能,其涉及到的方程式、计算公式也比较简单,主要的知识层次大多是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
而高中所学的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也开始向系统化、理论化逐渐靠近,这就要求学生对化学知识要进一步的去认识,不仅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此外,学生还要运用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最好是能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
2.知识体系的差别
从上述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在教学目标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他们的知识体系存在很大的不同。准确掌握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与高中化学知识体系,这有利于对高中化学学科的研究。初中化学主要是对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化学现象的学习和探索;其中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的化学基础手段,因此,初中的化学知识系统不是很完善的系统。教材主要着重于从感性认识到总结归纳到理性认识这一条构建初中化学知识体系。
而高中的化学主要以试验为主,结合基础化学知识,来构建全新的化学知识体系,继而去探究高中化学中的基本规律与方法,这样就可以强化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教材着重于从“生活实际化学实验化学原理问题探究方法化学规律”来构建高中化学知识体系。
我研究初高中化学教材发现:高中化学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了合理的延伸与拓展,对初中化学教材许多之处进行很好的衔接,但是也发现存在一些盲点区。
二、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科书内容的编排上的差异
初中的化学主要注重基础,学生是在初中的学习中逐渐开始认识化学、了解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对化学常识与基本概念的掌握,然后慢慢去运用它们。所以,应对初中化学提出主要的五个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与物理生物等一起编排在《自然科学》中,它没有以独立的学科形式出现,更没有以高中或大学化学专业教育的预备教育为目标来选取教学内容。教学的知识内容大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的规律,轻易理解、接受和把握。教材语言比较通俗,直观性、趣味性强。
篇7
关键词:教材分析;初高中知识衔接;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自学能力
一、初高中化学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化学现象一般都取自实验或生产、生活中,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
高中化学是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教材,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提出的六个学习主题(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突出了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生活)以化学学科体系为线索,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了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因此,知识总量大,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的知识比重增大,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要求较高。相当一部分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二、认真钻研教材,注重初高中知识的合理衔接
由于本人对初中教材非常熟悉,通过认真钻研高中教材,明
确了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做要求,而在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却做了要求(如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如核外电子排布、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等)。我做到心中有数并把它们罗列出来,衔接时注意把握时机和尺
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例如,化学用语作为一种化学专业的特殊符号系统,能正确而熟练地掌握是必须的。初中化学教学作为化学启蒙教育,只要求掌握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和主要化学方程式。但高中必修1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不管从数量上还是从难度上都要比初中多出好几倍。所以在衔接时,只能在初中化学用语基础上,补充一些重要的原子团,离子符号,以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等,让学生逐步提高。这样学生就不会突然觉得难度太大,学起来也比较有信心。所以为了顺利衔接,初中化学、高中必修和选修模块有必要比较明确地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规定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最低要求。
学生要知道物质不仅可以从组成上进行分类,还可以从性质上进行分类。于是我先复习初中物质分类的框架,再慢慢引入从性质上把氧化物又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和不成盐氧化物,并要求从概念上理解记忆,这样就从初中粗浅地认识氧化物自然地过渡到高中系统地认识几类氧化物及其转化。因此,在教学内容编写顺序和教学方法处理上应尽量做到周密的考虑和安排。
三、改变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学法指导和能力的提高
从教学实践中获知,能力较强的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能迅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状态,衔接是不成问题的。而那些在初中靠死记硬背而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进入高中后成绩一直掉队。由此可见,解决“衔接”问题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我从下列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1.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这里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法,二是学生的学法。学生如何能学会学习?主要是靠教师的导:诱导、引导、指导。所以高中教学要从一开始就大胆放手,不能像对待初中生那样帮学生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因此我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养成独立完成作业并且及时对答案的习惯;养成及时对各种知识技能进行归纳总结的习惯。在课堂上推行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所以只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2.刚迈入高一的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依赖性较大,学习主动性不强,重记忆、模仿,理解相对肤浅。但他们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年龄特点,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从“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的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另外这个年龄的学生喜欢挑战,如果能适当补充一些容易接受的高中新知识,这样对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是很有帮助的。对那些本来化学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找回信心;较快提高成绩。
3.自学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
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自学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
自学能力的培养重在两方面,一是课前预习,主要通过学案来完成,这样课堂上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教师只要精讲,便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二是课堂指导阅读。高中的化学知识点很多,涵盖的内容也很广,有时需要补充课外的延伸内容,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课外延伸需要学生去自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看一些有关化学的科普书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课堂学习的内容,而且逐渐形成自学的能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很好地衔接好初高中的教学工作,就可以让学生不但在心理上不害怕高中学习,而且在行为上能很快地适应高中学习节奏和学习方法。高一为起始年级,千万不要让学生输在起点上,千万不可小视初中和高中的衔接。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胡崇山.新课改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学化学,2008(8).
篇8
【关键词】双向;思维能力;化学;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初中化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思维是学生智力的核心。善于创新思维,是思维灵活的一种表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素质教育理论,初中化学教学的宗旨之一就是发展学生个性, 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放在课堂主人的位置上, 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教师以“启发者、引路人、辅助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 观点新颖和思维独创是创造性思维的两大特征, 教师在课堂上着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生产生思维,就要学生有求知欲,要使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就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使之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促进思维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化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及知识掌握情况,合理设计思维进程,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启发,达到师生思维水平的协调和谐,防止启而不发。学生只有在“为什么”的情境中思维才开始启动,在“怎么办”的情境中思维才开始深入。启发要注意时机,在学生想说又说不出来时,教师把握火候提出恰当、适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启发要利用恰当的启发原型,使启发有个落脚点;启发时要留给学生合理的思维时间,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整理、联想、加工、创造;启发时要面对全体学生,一人回答,众人受益,防止一人惊慌,众人松弛;启发时要有明确指向,编织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善于纠偏、防漏;启发时要善于调节,使人人爱动脑,个个乐回答,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成功的喜悦;其次启发后要善于小结。例如,在讲解“二氧化碳制取研究”时,可以采取启发式课堂教学,先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大家目前知道的物品,举例说明有哪些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并分析这些反应的优缺点。实验室制取的气体要满足哪些条件?上述有关反应能作为实验室制法吗?用什么药品作为实验室制取更合适呢?这样设计的题目结构特征就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特别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一些学生厌学,就是因为他们感觉化学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化学学习就是单纯地背记公式、定理、法则,还要无尽无休地做题海训练。
其实,化学同其他学科一样,也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通过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化学事例来阐明化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讲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故事,讲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讲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故事,分析中国古代造纸术、火药等四大发明,详淡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化学教师通过这些化学素材的讲解,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过程。这就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了基础条件。
三、注重基本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为了满足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和落实新课改理念的要求,本着对一切学生负责的态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把化学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化学学科走向社会,将化学学科知识与最新科技发展结合起来。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衔接,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情感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开放式教学,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实践性的问题和讨论性的问题,甚至不预设标准答案,让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表达、争论,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拉瓦锡、居里夫人、门捷列夫等化学家们崇高的思想境界、 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把学生教育成既掌握化学专业知识,又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毕竟很有限,因此,教师还要注意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拓展到课外,通过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 让课外第二课堂也成为激励学生应用创新思维的又一阵地。 不同于课堂,学生在课外的活动中, 可以不受教师教学思路和教材教学内容的约束,自由地、自主地、独立地进行思维。 鉴于此,教师要重视课外活动的有效组织,根据青少年形象记忆强、爱动手、想象力丰富等特点,成立化学小组,全面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激发兴趣,训练和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燃点后,化学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化学活动;再如在学习27种元素符号时,可以把元素符号制成元素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诗、韵律诗等,以便于帮助学生简洁记忆。
篇9
关键词:教学设计;初中化学;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77-01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是生动的独立的主体,教师是这一动态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中较少地考虑学生的需要,而将注意力较多地放在自己如何教方面,关心的是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则要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在创造性地思考、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一、教学设计要以课堂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制订教学目标时,将教学参考书上的目标搬到自己的教案上,或者用三维目标的一些套话,把目标当成可以跳过的摆设。造成在实施层面上出现目标的虚化现象:知识技能目标不实,缺乏化学学科味;过程方法目标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从而使过程方法的价值丧失;有些教师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是空洞、无力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怎样把教学目标落在实处呢?
1、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约束着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施,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有效可行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对教学活动有着导向、指引和调控的功能,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2、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在陈述教学目标时,教师要避免从主观愿望出发,对教学目标作普遍性的陈述,显得大而空,含糊不清,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易把握尺度,也难以作为教学效果的依据。如“通过实验和实验分析,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的陈述中,活动由谁完成?什么程度才是掌握?这些问题从教学目标中都无从知晓。因此,制定和陈述教学目标时行为动词要具体明确,易理解,可测量,便于评价;要兼顾目标的各个组成部分,既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要有所侧重,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科学分配三个维度的比重,不可面面俱到,平均分配;目标设置既要符合“课程目标”中“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现阶段、本章节的具体目标定位,避免广度和深度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整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
传统的备课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许多教师从重知识传授的理念出发,以教材和教学用书为研究的重点。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以《课程标准》为起点和归宿,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积极主动地构建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
1、潜心解读教材。课程资源开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教师不再只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一起构成的课程的合作者。这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并非对所有人都相同,而应该有自己的解读。教材是化学学科知识的载体,使用教材不是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现或者浅层次的解读,那么教师的认识就和学生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不能给学生很好的指导。教师应从学科价值观的高度出发,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认真钻研教材,揣摩教材编者的意图、教材的结构体系,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寻找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结构,明了知识的发展变化、学科教学的方法。准确加工教材,将化学知识和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结合起来,寻找教材的生长点,形成一套使学生迅速构建化学知识的策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施有效的教学。教师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课程资源的开发落到实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敢于打破教学内容的局限,增补或删减教材中的内容,选取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并能理解的、熟悉的、可挖掘的材料,做到“依靠教材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并不脱离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丰富学生的知识空间,培养学生乐于观察、乐于探究的兴趣和收集资料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关键词】化学教学 衔接 策略
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呼唤教育创新,亟需教学变革。切实加快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使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机整合、协同发展,这既是当前课改的任务和职责,也是适应即将来临的高中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高一化学是处于初、高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始终是高一化学教学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所以,教师要重视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上的异同,把握好教学的衔接,对于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明确衔接内容,有的放矢搞好衔接工作
1.学科知识。高中化学知识按知识的功能分可分为三类:(1)结构性知识元素化合物;(2)解释、预测性知识理论;(3)技能性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将三类知识按学习的先后顺序及相互的关系清楚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便于优秀学生自学并明白自己掌握的知识水平,明确努力方向;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明白知识的遗漏之处,解题时存在的知识缺陷、明确学习困难的地方、应需弥补的知识。
2.学科学习方法。化学学科学习方法虽与其他学科有共同的地方,也有自己特殊的思想方法,通过衔接教学及早向学生揭示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化学学科学习方法指导可以分3个层次:一般的学习方法(习惯),化学学习思维方法、化学学习中的探究方法。
(1)一般的学习方法(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
(2)化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学科思想: ①认识物质的主线:“观察,实验探索,归纳性质、理论阐释、典型应用”归纳思维法或“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实验室制法和保存”演绎推理法。 ②代表物的学习到一类物质的学习,以点带面、以面到体,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图。 ③建立直观-抽象的化学模型。由化学符号系统(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结构式等)组成的化学模型具有直观性,是化学认识的重要特点之一,这种直观性是研究结果的表现或表达,研究过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也是认识现象的本质的过程(抽象),因此要指导学生把“实验——性质——结构”三者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化学模型,并用化学符号系统表示这种模型的结果。④注意积累解化学题的思维模型和思想方法。如定量、半定量问题中的守恒思想、平均值思想、极值思想等等。
(3)化学意识: ①组成-结构性质-反应-物量意识。②守恒意识:质量守恒、原子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 ③平衡意识: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④实验意识: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装置、实验仪器、实验操作实验误差分析。
(4)化学学习中的探究方法: 化学学习中的探究方法: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施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三、教学衔接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中有的老师习惯了那种攀高、超前的思维定势,生怕讲少了会影响教学质量,于是在使用教材施教的过程中,大量补充,以求全面。因此建议在教学时要“展前而不滞后”,力求按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高目标的难度顺序进行教学。其具体要求为:
1.不要脱离学生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过快与高考要求接轨,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应先从最简单、最基本的知识入手,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再慢慢提高要求,即注意循序渐进。
2.不要片面追求难度,使一大片学生产生“退步”的错觉。平时测验要有梯度,兼顾各类水平学生的需要。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小部分学生多加鼓励,让他们体会进步所带来的成就感、愉悦感,真正做到培优补差,分类推进,共同进步。
3.不要片面加大作业量,使学生疲于奔命。作业、练习要适量,要落实,要紧密联系课堂教学。要留有时间让学生进行消化、多接触课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