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训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21 17:4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培训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培训方案

篇1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训方案与方法 德语文学作品

从我国现行的外语教学实践来看,跨文化交际教学在目前的外语教学实践中仍然很难真正超越语言技能教学的束缚,贯穿于德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德语文学作品体裁多样、题材丰富,特别是带有跨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中所创设的文化语境十分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化差异,了解文化内涵。随着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德语文学作品逐渐成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新途径。

本文拟以中外双方合作院校分阶段完成学业的项目学生为例,其教学过程分别在国内院校和国外合作院校分阶段完成,如目前一般所称的“2+2”或“3+1”等项目模式。相较于一般外语学习者,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在跨文化适方面的需求与问题就显得更具有代表性。语言难题、学业压力、生活和交际方式不同带来的不适和误解以及跨文化偏见和歧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在新的文化环境下学习和生活的状况。

一.跨文化交际在国内德语教学中的地位

1992出版的《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首次提到要将所学语言国家社会、文化等国情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要求提高他们的文化敏感度,使他们逐步具备文化比较能力,并提高文化素质,最终以能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为目标(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 1992:4)。2006年的大纲则更进一步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行强调。教师应在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比较中德文化的异同,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最终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德语本科教学大纲2006:14)。

当前国内针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已从早年的教材研究发展至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德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行性和适用性以及从多方面着手进行的对于跨文化教学中须注意的词义和语篇等语言因素和一些非语言因素的研究(朱谕 2008)。

二.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培训的方法及主要内容

跨文化培训是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目的和内容之一,是对其相关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上的高度浓缩。培训方法主要包括自我评估、个案研究、危机事件法、角色扮演及跨文化敏感案例等。从培训内容来说,对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进行的跨文化交际培训可从外语强化教学、跨文化理论与培训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三方面进行:

(1)外语强化教学:把文化知识融入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外语界的共识。语言教学不应只包括对语法、词汇等语言学知识的教学,同时还应重视语言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典故,并对学生出国后可能遭遇的语言问题,如不同区域间的口音差异、习惯用语差异等进行相关训练。帮助减轻学生们出国前关于语言障碍的心理负担和适应出国后可能面对的的语言困境。

(2)跨文化理论与培训:包括对德国校园、社会文化知识的介绍、对跨文化交际相关理论的传授以及在课堂上穿插模拟训练。这阶段跨文化培训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身上所戴着的“文化眼镜”,提高对陌生文化的宽容度和适应能力以及应对文化冲突时处理问题的能力。

(3)中国传统文化介绍:针对合作办学德语学习者的跨文化培训绝不应仅是对德国文化的学习过程,更应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知与内省的过程。对本国的深层社会结构、传统价值观、人际交往模式和道德规范等内容的思考和分析有利于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文化差异,也有助于学生在与德语母语者的沟通交流中更加积极与自信。

三.以德语文学作品为载体的跨文化培训

合作办学项目下的德语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因此跨文化培训需穿插在课堂当中,以免给学生造成过大负担。目前许多德语课堂中文化知识的传播多以教师简单的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太过单一而表面,在学生本来就缺乏真实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际应用训练。

同样存在改进空间的是文学阅读课。传统的文学课堂主要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技巧,扩充其词汇量为主要目的。但这样的课堂难免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在阅读到很多涉及文化背景知识的语句时也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因此将一些文学作品,确切的说是带有跨文化背景的德语文学作品,作为给学生进行培训的素材,既可以让文学阅读课堂变得丰富有趣,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字面背后的文化知识。这就让跨文化培训与语言教学很好的结合了起来。

将文学作品融入跨文化培训中不应仅停留在简单的风俗习惯差异介绍,应该深入到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人生观,深入到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读者细细体会思考的问题。在一部文学作品中,小到一个词汇,大到一个语篇,都承载或隐含一些特定的文化内涵。对材料本身的处理来说,教师一可以从词汇入手,将一些因为文化不同而带有特定引申含义的词设计到培训的案例中去;其次可以从句子出发,挑选出可能因为文化差异引起理解偏差的句子进行情景模拟或讨论;最后可以着手于作品整体或片段中蕴含的文化背景。

四.以德语文学作品为载体的跨文化培训方案实例

本文设计的案例选取的是德国作家Herbert Rosendorfer的Briefe in die chinesische Vergangenheit(写往中国古代的信)。这本奇特的小说中,一个来自10世纪的中国官员穿越时空,来到了20世纪的慕尼黑,只是想看清所谓“进步”的本质。但除了发达的工业,噪音与污染让这个中国人深为震惊,他说:“这个世界变了,他们将其称为进步。但他们将迈向何方?我怀疑他们自己也不甚明了。在我看来,他们离自己越来越远。”

这部小说其内容是有趣的属于社会讽刺类小说,其内容虽然有趣但却严肃。文中“我”的视角不应该被视为真正的中国视角,而是一个深切观察到社会问题和矛盾的德国作家视角。作者通过主人公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批判。与此同时文中“我”的观点也带着深深的中国文化印记,使得这部小说处处充满文化的碰撞,是跨文化培训很好的素材选择。

1.关于“自我形象与他人形象”的预备练习

培训方法:Albatrosspiel

内容:培训者(两人)为被培训者设置一个其置身于Albatros岛上的场景,培训者扮演岛上当地居民,被培训者为游客。培训者模拟的当地居民行为,如男性必须走在女性前面;女性坐在地上而男性坐在椅子上;男性先吃食物,而后将食物撒在地上让女性捡起后吃等行为会引导被培训者产生一种理解――女性在这个岛上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而实际上这个岛上的文化是认为最高神明为女性且居于地底下。男性走在女性前面和先吃食物都是充当着以身保护的角色;将食物撒在地上是对神明表示尊重,让神明先吃;而女性坐在地上也是一种身份尊F的表现,因为只有女性可以直接接触地底下的神明,男性则需要用手按在女性的头顶来与神明沟通。

材料:花生一碗

场地要求:围成一圈的椅子

目标:被培训者通过这个小游戏应该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其他人的行为总是被诠释着。具备跨文化能力意味着能够意识到“诠释”这一现象,并不断问自己:我看到了什么?

2.认识中国“高语境”文化的培训方法

培训方法:改写文章和角色扮演

文章部分:第119页“Aber gestern abends …..vergisst er die Sache”(但昨晚......他此事)。

步骤:

1)被培训者被分为A和B两组

2)A组每人拿一张白纸,将主人公不想借时空机给Shi-shimi先生这一情节编写成一段对话。被培训者假设自己是主人公,并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说话方式编写对话。(由于时间关系只需要写关键词,以防在表演时毫无准备)B组则拿到已经由培训者编写好的,带有强烈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对话。

3)B组任选六人表演对话,两人一组,A组观看,然后A组任选两人一组表演对话。

4)讨论阶段:讨论问题如“您注意到了什么特别之处?”“您是否认为中国人偏好委婉的说话方式,而德国人喜爱直接的交谈?”“您有类似的经历吗?”“这两种说话方式的区别背后可能隐含着什么样的文化差异?”

3.搜索性(选择性)阅读

在文章的哪些地方你看到关于“集体主义”和“维护面子”这样的中国文化?

4.美学问题

这本书的所有篇章都以环境描述开头,尤其是不断将“月亮”这一符号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提起。

活动形式:两人一组

时间:5分钟

内容:

1)所有被培训者与隔壁参与者讨论以下三组来自文章的可构成场景的关键字,每组一分钟

A.Sonnenuntergang(日落), gelbe Bl?tter(黄叶), kühler Wind(凉爽的风);

B.Vollmond(满月),Fenster(窗户),ein Glas Wein(一杯酒);

C.Sonne(阳光),blauer Himmel(蓝天),露珠,鲜花

2)在谈论这三个场景时你蕴含着什么样的情绪?

3)你个人更偏好如何表达这种情绪?

4)思考题:你否知道中国作家通过环境描写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的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可以归因于中国的高语境文化吗?你知道“月亮”这一符号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吗?比如农历,春节。

5.反思阶段

这部作品是纯粹从中国视角出发还是也隐含了德国视角?现在的中国还保留着多少如“无为”、“和为贵”这样的传统思想?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思想?

对整个跨文化培训来说这些反思问题是有意义的,这些问题被培训者有助于深入思考目标文化,同时也可以将自身与他国文化进行对比观察。

五.结语

语言承载着文化,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也是外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文学作品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它诞生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是对文学创作者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以文学作品为载体进行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接触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合作办学项目的德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跨文化教学作为德语教学的必要环节,不断探索,反复实践。

参考文献

1.朱谕《试论跨文化培训在德语教学中的适用性及方法》.2008年第5期.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德语组编.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组编.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德语本科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PCB Layout;职业培训;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162-03

传统的职业培训往往总是在企业中进行,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可以设想将职业培训放在高职院校中进行,这样一来,既有利于高职院校充分了解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学校自身的办学模式,实时调整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合理地进行教学改革,并且以项目式的课程作为教学内容,又有助于解决生产企业的培训需求,为真正做到工学结合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强化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去学习和了解项目或者产品的真正需求,理解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要针对不断变化的企业发展态势和需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或补充教学内容,真正做到“重实践,轻理论”。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实施各种行业的职业培训刻不容缓,而且对高职院校发挥教育职能、拓宽就业方向有着深远的意义。

PCB Layout 的全称为: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设计。印制电路板的设计是以电路原理图为根据实现电路设计者所需要的功能。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主要指版图设计,需要考虑外部连接的布局、内部电子元件的优化布局、金属连线和通孔的优化布局、电磁保护、热耗散等各种因素。现在的版图设计需要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实现。Cadence Allegro是业内用得较多的软件。

PCB Layout职业培训现状及原因分析

笔者走访调研了苏南地区一些电子企业,如华硕、三星、华为等公司,他们现在使用的版图设计软件多以Cadence Allegro软件为平台,依托公司的PCB设计规范,再根据硬件设计工程师、电磁兼容设计工程师和结构设计工程师提出的设计要求,实施PCB Layout设计。正如华硕的一位有经验的资深工程师所说, Allegro是Cadence 推出的先进 PCB 设计布线工具。Allegro 提供了良好且交互的工作接口和强大完善的功能,与其前端产品Cadence、OrCAD、Capture的结合,为当前高速、高密度、多层的复杂 PCB 设计布线提供了最完美解决方案。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PCB Layout方面的人才还是非常紧缺的。

目前,这类企业的PCB Layout人员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企业的资深工程师,有着多年PCB Layout开发的工作经验,基础扎实,善于学习,专业过硬,是企业的技术骨干;其二是各大专院校毕业生,他们思维活跃,见多识广,善于接受新知识,潜力很大,是企业人才的后备梯队。通常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会对这些刚刚招进的应届毕业生进行很长时间的PCB Layout职业培训,让他们能够在培训之后顺利上岗。但由于企业培训的手段单一,较传统,实用性不强,同时,要求专业技能较高,具备实践经验等。显然,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他们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学校也没有接触过相关的PCB Layout方面的内容,所学的知识与企业里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观念存在一定的差距。鉴于PCB Layout技术要求高的特点,他们很难达到企业的岗位要求。这样的企业培训效果可想而知。同时,企业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

基于上面的原因,可以设想让PCB Layout职业培训工作在高职院校开展,以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培训,由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修订培训计划,这样,既能考虑到人才培养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又能满足企业职业岗位的针对性要求,同时,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及职业特殊要求纳入教学内容安排中。参加培训的既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同时,又是企业未来的准员工,因此,学生的学习目的很清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培训内容可以分期、分阶段安排到校内和企业进行,由企业的资深PCB Layout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科学合理地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内容衔接,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从校内向企业岗位的转换,最终由企业的领导和资深工程师给出鉴定结果。如果各方面都符合企业的需求,企业可以优先考虑让这部分学生到公司顶岗实习。这样一来,企业就可以缩短培训时间,节约培训成本。对高职院校而言,学校通过培训可得到不少职业岗位技能的新要求和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拓宽学校开设新专业、新培训项目的思路。同时,使毕业生能顺利地完成就业上岗,成为受企业欢迎的真正在职业岗位发挥作用的有用人才。

PCB Layout职业培训方案的探索

篇3

教育部将成立由基础教育司牵头、高校学生司、师范教育司、国家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参加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指导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统一部署,加强对新课程实验推进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教育部将建立实验省(区)联系会议制度,定期交流有关信息,研究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和政策措施,共享资源和经验,推动各实验省(区)实验工作的协调发展。

教育部将组织专家工作组深入各实验省(区),全程跟踪实验工作,加强专业指导,帮助实验省(区)总结推广经验,以促进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收集和分析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使用的反馈情况,为修订工作做好准备。

教育部将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设立网站,负责收集新课程实验的有关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情况。同时,介绍改革动态,咨询答疑,形成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二、建立健全各地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工作机制

各实验省(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在省级人民政府的统筹领导下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政策,落实配套措施。凡是改革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和政策要报请省级人民政府同意。

各实验省(区)要建立健全专家咨询系统,完善决策机制。教材选用、考试评价等实验推进中的重大政策问题,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科学分析,充分论证。

各实验省(区)要加强对地(市)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要组织专家指导组,深入学校,在课程管理、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全程跟踪指导。同时,要推动地(市)加强对县(市、区)实验工作的指导。

各实验省(区)要加强普通高中教研网络建设。地(市)一级要逐步建立起面向全体学校的教研网络,发挥业务指导作用,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加强教研工作的协作和对口支援,充分发挥省会城市、中心城市和教育质量较高的地区以及样本学校的示范作用。

三、进一步组织开展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工作

教育部将根据实验省(区)校长和教师的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分期分批开展培训工作。

教育部将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等针对实验省(区)反映比较集中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技术等学科的教学问题,设计培训方案,开发培训课程,开展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工作。同时组织开展对05年实验省新课程骨干培训者的国家级研修活动。

教育部将依托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组织面向实验省(区)的高中骨干校长培训班,切实加强实验省(区)的校长培训。

教育部将进一步发挥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的作用,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在相关网站开辟高中新课程实验专栏,帮助教师解决实验过程中的教学问题。同时,协调和整合各实验省(区)的优质资源,通过网络为学校和教师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各地要高度重视新课程的培训工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校长和教师的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大力推进普通高中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积极探索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各实验省(区)要加强领导,加大对本省基础教育各级考试改革工作的统筹协调力度,认真研究制订本省(区)高校招生考试方案。高校招生考试方案的研究制订要遵循有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依法行使办学自的原则,切实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要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取得大多数考生、学校和社会的认同。实验省(区)高校招生考试方案须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报经我部核准备案后公布施行。

教育部将组织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区)开展高校招生考试方案研制工作的研讨交流活动,指导、帮助实验省(区)形成符合改革方向的高校招生考试方案。

篇4

【关键词】 高校;应急事件;预警系统;构建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导致高校应急事件急剧增加。贫富差距拉大,导致校园内家庭贫困学生和家庭经济优越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形成巨大反差,出现宿舍关系紧张;微博、微信等新平台所曝出的负面消息,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网络游戏,使部分学生荒废了学业;高校扩招后校园内生均教育资源紧张,学生对影响到切身利益的事情(教学设施、住宿条件、食堂餐饮等)深恶痛绝;学校管理方式不科学,问题解决渠道不畅;学业、交际、情感问题方面凸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等。这些因素都加剧了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

一、预警系统的建立

预警系统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不断调试和完善。它的建立需要考虑以下因子:(1)高校应结合自身所面临的主要突发事件制定应急方案。(2)应急事件的危险程度和可控程度。(3)应急事件如何有效管理和如何调整方案。(4)预警系统的建立需要准备的条件和资源。(5)制定制度,明确参与者职责,责任到人。

建立突发事件事前预防机制是处理应急事件和建立预警系统的关键,只有建立预警机制才能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减弱其带来的危害。首先,要有组织保障。高校要成立突发事件处理的综合协调机构,统筹处理相关事宜。协调机构要对人员配置与职责划分清楚,可分为信息组、评估组、外联组、后勤组等。其次,要有制度保障。制度建设是突发事件预防管理的基础,在信息的监测、信息评估、制定预案、更新预案方面更需要完善制度。再次,要有顺畅的沟通机制。由于信息拥有的不对称性,第一手信息很难直接传递到主要管理者和决策者手中,经常会使危机的预警和处理出现延迟,同时也使得参与者不能有效参与处理,导致其较大的破坏和损失。构建上下通达的沟通机制,保障顺畅的沟通渠道,是高校成功建立预警机制的根本。

二、预警系统的运行

预警系统的运行,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决策、警报系统组成,四个部分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其一,信息收集是指对有效信息进行搜集和汇总,特别是有征兆的预警信息,要求做到及时、准确、完整。其二,信息加工是指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筛选获得全面真实信息,而后由管理人员发出准确的指令。其三,信息决策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判别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根据预设方案,科学领导,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其四,警报系统指当突发事件来临时,及时向应急事件管理小组及相关人员准确警报,通知其根据不同警情,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预警系统常出现的问题

1、预警方案比较宏观

高校在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方案时大多比较宏观,针对具体事件的应对方案较少,建议制定应对特殊事件的专门预警方案。如制定食物中毒预警方案、学生预警方案等。

2、信息传递不够通畅

高校信息传递路基本路径为:班级普通学生―班长―辅导员―学院党委副书记―校党委。由于层层传递,信息容易滞后不便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处理,且在传递过程中信息容易出现失真和错误。应该利用网络建立上下互通、互动的双向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通畅和准确,以便最高决策者在最短时间做出正确决策。

3、大学生缺乏应对突发事件应具有的基本预判和处理能力

“90后”大学生特有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独立、追求自我的个性,他们大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周边的人和事缺少关注。有些原本不正常的事情,由于缺乏关心和沟通,在他们眼里是正常的。如由感情受挫、学业困难、心理异常等造成的突发事件,这些原本是可以被提早发现和预防的。当校园突发事件发生时,他们又往往出现恐慌,不知所措,缺乏基本的处理能力。

四、提高应急事件处理的策略

1、发挥多方力量,实现信息传递的双向互通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会、班委、党员同学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相关培训,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使他们当好舆情信息员,及时向辅导员老师汇报情况。为避免信息传递的延迟和失真,应建立扁平型信息传递网,利用QQ、微信等新平台及时沟通信息,达到上下互通,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掌握最真实的现场信息,做出最正确的决策。高校要建立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最新消息,辟除各类谣言,消除恐慌,设立突发事件微博、微信舆情平台,及时向学生和公众公布最新消息。

2、加强对高校应急事件参与人员的管理培训

建立针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加强对参与人员的理论和实践培训,提高其处置突发事件的专业能力。如加强对学院副书记、辅导员、后勤相关人员、心理医生等相关培训。

3、提高学生对应急事件的预判能力和处理能力

通过主题班会和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引导学生融入集体,关爱集体中的每一名成员,当学生有异常情况时,多关心,及时向辅导员老师报告。组织学生通过观看高校突发典型事件的视频图像资料和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现场处理应急事件的基本能力。高校要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事件宣传手册,向学生普及应对火灾、地震、传染疾病、等应急事件的基本常识和处置办法。

【参考文献】

[1] 何媛媛.高校危机管理中的预控管理体系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1.12.

[2] 赵娟.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机制探析[J].学术论丛,2009.22.

[3] 汤道湘.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分析[J].文史博览,2007.8.

[4] 陶应勇.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作者简介】

篇5

一、落实人才强区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1、公开选调住建委下属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在4月份选调5人的基础上,再次为区住建委公开选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通过报名、资格审查、面试、考核等程序,选调8名技术人员到住建委下属事业单位工作。两次共为区住建委选调事业单位技术人员13人。现选调人员已全部到岗到位。

2、认真组织“三支一扶”报名工作。按照市局的统一部署,今年我区拟招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40名,其中包括南部新区20名。在5月25-27日共三天的报名时间里,共有316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今年的“三支一扶”招募。笔试时间将在6月18日进行。4、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将确保200名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任务的完成。办理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的签定工作,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档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做好人才的求职登记和用人单位需求登记。

5、认真做好教育系统及其他区直单位人员招聘选调工作的准备工作。协助教育局制定了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和选调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做好为区计生委、区审计局、区人社局、区工业园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就业培训工作扎实进行

1、想方设法扩大就业再就业,通过加强再就业培训和进一步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新机制,使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积极为我区企业服务,针对杉杉服饰有限公司招工问题,积极行动,制定招工实施方案,抽调专人为企业服务。在电视台、广播、报刊、网络招工信息,采取重点招工方式,联系有关服装学校,牵线搭桥。3、按序时进度一季度完成农民工培训任务1360人,占全年任务的34%,按照规定已向财政部门预拨农民工培训补贴资金50万元,用于农民技能培训的直补。

4、认真做好小额贷款发放工作。通过认真的审核,为符合小额贷款发放条件的52户,发放贷款208万元。

三、社会保障工作有序推进

1、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一是制定了二0一一年度实施方案;二是制定了宣传方案,并实施宣传月活动,三是做好居民医疗保险启动前准备工作。

2、认真开展民生工程宣传月活动,根据安排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包括接受电视采访,设立了宣传台、走流动字幕、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的宣传,使城镇居民医保、农民工技能培训两项工作深入民心,做到家喻户晓。

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截至月底完成全年任务70%。生育保险工作完成任务71%。

4、认真办理失地农民养老保

¦¦¸′⊄¸′⊄á 险。为工业园区、南部新区、“康美药业”项目被征地农民发放养老保险。5月份发放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金41.8万元。

5、认真做好全区企业职工申报退休工作。对申请正常退休的50名人员,经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后,上报市局审批。

6、认真做好慢性病鉴定工作。在5月20-25日的几天时间里,为全区申报慢性病的1600多人进行了慢性病鉴定。

四、劳动监察工作依法推进

篇6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人们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能力素质,适应社会需求,使得继续教育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新的形势下,经济社会对继续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让高校继续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新的形势下,继续教育学院应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模式,从教育管理实际出发,不断改革创新,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搞好新形势下的继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这对做好我国教育工作,促进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在高校运行的现有成果

1.高校资源的合理运用。高等学校作为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基地,既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科学实验条件,又有理论知识雄厚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它们应充分利用学院现有资源,合理配置,保证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2.高校构建了继续教育管理模式。随着高校继续教育的不断扩大,学院各系部共同构成完善了教育管理模式。很多高校根据学校教育模式和培养目标,建立了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体制,推动了继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此外,它们也不断和各系部沟通,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结合继续教育教学特点,优化改进教育管理模式。3.高校对继续教育高度重视。随着继续教育培训人数的大幅度上升,高校开始适应继续教育工作的重心转移,各类继续教育工作得到高校的重视,组建了继续教育管理团队,构建了继续教育师资队伍。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各高校也制订了具体的培训计划,已经成为持续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基地。

二、新形势下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1.教学管理质量认识不够。国家已经把继续教育放在重要教学战略的高度来开展,但依然存在很多高校对继续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没有认识到高校是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没有把继续教育真正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中,仅仅开设一些规模与影响小的继续教育,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没有指定相关的教学管理办法,使继续教育无章可循,阻碍了它的持续发展。继续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提升被教育者的综合能力素质,但很多办学单位对教学管理质量的认识不够,部分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认识单薄,对继续教育的教学和管理毫不重视。再加上继续教育的办学理念、质量与普通高等教育无法相比,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和声誉。2.教学管理模式单一,缺乏自身特色。继续教育主要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侧重实用性和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学生背景、培养方向,还是培养方案,都应有自己的模式。但是,很多继续教育办学机构仍对继续教育管理缺乏创新,没有重视继续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差异,无论是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计划,还是教材和教学方法,完全按照统招教育进行设置,并未针对继续教育进行设置,这直接关系着是否能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继续教育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它的规划必须随着市场需求和技术的进步而调整,如果不能适应变化,就不能保证继续教育的良好发展。所以,务必建立一套适合继续教育的培养计划和教学课程教学管理模式,才能保证继续教育的教育质量。3.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对继续教育产品,尤其是培训项目的要求越来越多,要求培训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给继续教育管理队伍提供更高的要求。目前,各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仍局限在常规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方面,缺乏开拓市场、制订合理培训方案和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与管理能力,而且当前的继续教育管理队伍不能满足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要素之一。目前,继续教育管理队伍不稳定,没有稳定的教学和管理队伍支持继续教育工作,部分教师对继续教育管理知识了解甚少,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的学习。还有就是部分授课教师完全是聘用高校兼职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所有的教学任务,包括课程设置、教学任务、毕业设计等,都由统招授课教师兼职,这就使继续教育教学管理队伍更加不稳定,成为阻碍继续教育发展的阻碍。4.继续教育教学内容难以适应社会需求。随着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有着与时俱进的要求,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高校继续教育常有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不能及时更新前沿培训内容。目前,很多高校没有根据社会需求制订实用性和具有前瞻性的培养方案和相关课程,没有严谨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工作进行监管和优化,没有随着信息化的普及考虑新的教育模式开展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各高校也没能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前沿专业优势,实现继续教育工作。

三、新形势下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一)提高认识,重视继续教育工作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的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直接影响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高校在发展和完善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校需要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真正把继续教育作为高校的重要任务,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制定规章制度。职能部门要统一认识,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阵地。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最佳途径,各高校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优势,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工作,这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创新教学管理模式,适应继续教育市场

1.制订具体的继续教育教学培养方案。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形势下社会技术人才的需求,继续教育必须随着市场和企业单位的进步而变化,制订培养计划。继续教育要有好的成果,必须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在教学管理体制和考核上区别于学历教育,根据继续教育实际情况,分析并研究具体的教学管理体制,设计出针对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法。开拓更多的学习方式,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融入在线学习等学习方式,促进继续教育教学以多元化的方式发展。2.加强校企合作,引进“双师型”师资。继续教育培训方案中,加强校企合作方式,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保证继续教育就业问题,使继续教育走进市场,以促进就业的方式管理继续教育工作,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新形势下,有效的校企合作是培养实用性人才和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继续教育模式的新探索,需要高校强化创新服务意识和合作模式。同时,要引进“双师型”师资,充实师资队伍,增强学校与企业的互动交流。根据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大力推进校企之间的合作,通过开展培训等,对有针对性地开展继续教育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加强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保证继续教育的顺利实施

继续教育的办学理念、授课内容及方法都与统招学生的管理模式不同,所以继续教育管理队伍必须了解继续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方式,具有开拓市场和制订具体培训方案的能力,结合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制定具体的教学管理模式。对于继续教育,要有稳定的师资队伍,教师要对继续教育有深入的了解,并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学习背景,安排具体合理的培训方案,保证教学效果,保证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结合具体课程,因材施教,总结出更适合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同时,引进“双师型”师资,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并改善继续教育的教师结构。

(四)优化继续教育教学内容管理工作

1.全面分析、设计继续教育教学内容。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增强人才能力素质和技能水平为培养目标,优化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结合实际,突出特色,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前瞻性。继续教育的市场很广泛,高校要以教育资源为基础,立足自身专业,贴近企业发展需求,开展新项目,构建科学的培训项目体系和课程内容。高校开展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和内容,务必通过学科专家、企业部门专家及管理部门的工作研究,制订具体的培养计划和培训内容,考虑培训规模和效果,突出继续教育的特色和水平。2.建立教学监督组监管教学工作。组织理论水平高的教授和实际教学管理专家组成教学监督组,及时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监管和反馈,对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改进方案,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教学管理制度。3.开展网络化教学模式。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以班级集中授课为主,受训人员无法获得个性化和实用性的知识与技能,借助互联网构建的教学和学习平台,可以实现继续教育网络化。新形势下,信息化和网络化教育成为新的教学管理趋势,将继续教育教学与网络教育有机结合,可使继续教育教学手段更为多样化发展。网络教育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生学习知识能力的提升,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个人需求的教育内容,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四、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知识和技术进步的加速,构建继续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新的形势下,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应适应变化,主动创新教学管理模式,适应市场需求,以保证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建华.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定位研究[D].河南大学,2009.

[2]胡锐.论高校继续教育战略转型与实施策略[J].继续教育,2012,(02).

篇7

关键词:职前培训 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 职业核心能力 教学质量控制

职前培训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应贯穿于学生在校三年的全过程,高校在把握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和我国职业教育现状,本文构建了职前培训体系的研究框架,该体系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主体,并结合培训中介机构和企业第三方。职前培训系统包括职前培训需求确认、制定培训课程体系、培训实施、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估四大模块。

一、职前培训需求确认

在就业高压态势下,大学生有着相当量的职前培训需求,结合我国供需结构错位现状,高职高专院校职前培训需求应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于未来所从事工作的预期,即初期的职业生涯规划;二是社会需求,来自各个行业对于不同类型人才的要求。

1.大学生树立“职业观”

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在入校后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对未来处于无意识状态,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在大一新生入校就要让新生树立职业理念,树立人生目标,规划自己的未来,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让“有为才有位”的理念深入学生内心,树立学生的职业观念。在大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职业的设想,规划职业生涯,这对于学生的大学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学生会在方向的驱动下自我开发、自我管理、改变习惯、改变行为,从而满足职业要求,让“内在驱动”成为学生成长的主要动因。

2.高职高专院校要树立“市场理念”

(1)专业设置要符合市场需求。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人才需求错位导致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滞销,高校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适应市场发展转变人才培养思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专业设置要满足产业结构需求,并且要适应就业需求的变化。其次,高职院校在开发新专业上要充分论证,要找准专业定位,根据就业率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调整各个专业的招生数量,精简一些不适应市场和产业需求的专业,逐步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专业设置向就业需求导向型专业设置的转变。

(2)转变人才模式,适应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模式的不断创新,管理理念的深入对于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关键能力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对于员工的能力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仅仅精通专业知识已经不能满足高端企业的用人要求。“精益化”生产(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对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出了要求;组织职能水平分工的弱化(即强调多面手)对员工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组织结构日趋扁平化(即管理层次减少、管理幅度增加)对于员工知识运用能力、处理问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站在职前培训的模式看,这几点也恰恰是现阶段企业对于人才要求的几个关键能力,高校应该依据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为指向,转变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二、制定培训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高端并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基本素质构成系统、职业技能构成系统、职业素质构成系统三大模块。职业技能构成系统和职业素质构成系统以“三阶段,四环节”为框架,“三阶段”为高职高专学生的大学三年每学年为一阶段,“四环节”即将职业能力构成系统(即职业技能构成系统和职业素质构成系统)分为职业技能基本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职业能力实践课程和职场文化课程四个环节,并将三阶段与四环节有机结合,达到打造职业能力提高的目的。

1.基本素质构成系统

基本素质是普适性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基本素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达到学生的道德状况和文化素养提高的目的,它是职业素质的基础。基本素质构成系统是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必备模块。要从学生的综合水平出发,选择适合学生需要,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课程,英语、计算机、体育、思想道德等方面都是主要课程。

2.职业技能构成系统

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是第一学年职前培训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从学生职业规划和专业需求出发开设专业技能课程,并按照专业工作流程对课程的上课时间进行调整,改变教学模式,让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课程设置紧密结合,让职业能力深入课程体系内部,课程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运用、实践环节的时间分配等都要表现出强烈的岗位性、技能性、适用性、实用性、综合性的特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直接开设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来完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通过职业情境中的典型职业活动来实现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结合学习领域、工作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将岗前培养、岗上训练、岗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的职业上岗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3.职业素质构成系统

职业素质是“职场人”所应具有的基本职业素质,如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矛盾处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职业素质构成系统是第二和第三学年实施的重点。

第二学年实施职业岗位素养训练,开设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打造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又称为“关键能力”或者“核心技能”,是指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具有相同性的职业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用岗位不断变换的要求,是伴随人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关键能力是成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是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工作能力所需要的核心技能我们可以归结为:创造性、沟通技能、学习能力、分析能力、主动性、团队协作能力、决断力、抗压能力等多个方面,我们要结合不同岗位确定不同的职业核心技能,确定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方案。

第三学年为职业能力的落实与强化,即开展职场文化教育和职业素质实践。职场文化主要内容是求职和适应职场环境,如职场商务礼仪、简历的制作、面试技巧、树立正确的职业心理等内容。职业素质实践要依靠学生参与企业顶岗实践来实现,学生参与企业定岗锻炼可以使大学生增强岗位意识、增加社会经验、转变就业观念。

三、职前培训的实施环节

职业培训环节的实施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影响职前培训的几大因素是高校、政府、企业、第三方培训机构。政府在职前培训环节起着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并能够在信息和经费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高校、企业、第三方培训机构要法律法规的的监督下加强合作,高校要起到桥梁作用,在职前培训的实施环节多方参与,并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市场为导向开拓有效的职前培训模式,高校要依靠政府、企业和第三方机构的力量使职前培训的方案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1.高等院校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密切合作,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

职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在就业中好比鸟的两翼。大学生通过职前系统培训能掌握劳动技能、提高自身职业素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就业者。职业技能鉴定对于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给予科学的评判和认定,得到社会的认可。两者目标统一,最终目标都是开发人力资源并促进就业。考证是大学生必须面对一个问题,一些专业的入门证书对于学生从事某些职业是非常关键的,比如,会计专业的会计上岗证、旅游管理专业的导游证等,这些证书对于你能否从事某个职业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一些关键证书的考取,高职高专院校要能够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合作,加强培训,提高考证通过率,为学生就业增加筹码。

2.要让企业在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高职高专院校在与企业的职前培训合作方面可以采取两种模式:(1)高校聘请企业高管或者负责人来校担任“校外导师”,通过授课、讲座、交流会或者座谈会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职场实战经验和就业方面的指导。(2)校企合作,企业接收部分学生到企业实习,或者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一些职前培训意识较强的企业,在招聘员工入职时就采取了比较有效的行动,企业招聘的对象不是即将毕业的学生而是大二在校生,让他们的课程负担较小的时候直接到企业实习,较早适应企业环境,又可以针对企业要求对学生进行职前培训。这两类模式对于职前培训都有着重要和积极的意义,第一种模式由高校为主导聘请校外导师,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和职场经验都有一定的帮助,企业也可以挖掘到一些优秀的人才。第二种模式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企业节省了培训开支,接收实习生也减少了工资支出。大学生在校就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还有一定实习机会,对于自身成长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3.高校与第三方培训机加强合作

第三方培训机构拥有敏锐的市场嗅觉,这是高校较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不能比拟的,第三方培训机构的师资较灵活,课程也是紧贴市场需求,在培训模式方面也比较灵活。高校可以和资质及培训口碑较好的第三方培训机构在人才培养模式、项目整体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培养、实习基地共享方面加强合作,不仅可以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学改革,还对高校教师队伍业务水平的提升有积极的影响。

四、职前培训的质量控制与效果评估

职前培训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对教学过程质量的控制。教学质量主要包括学生质量、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教师的质量,教学质量的最终体现是学生的质量。教学质量控制就是教学质量检查和纠偏的过程,让教学质量不超出控制者的要求和范围。职前培训教学质量的控制可以分为三部分:前馈控制、同步控制、事后控制。

前馈控制即在教学活动开展职前为了实现控制目标而采取的控制措施,高校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质量规范和标准。前馈控制工作越细致充分,教学管理中的失误就越少。

同步控制是教学工作进行中的控制。主要工作包括:建立教学质量管理的工作程序、建立教学活动的管理程序(如教师备课、讲课、辅导)等方面内容等。

事后控制即教学活动之后,对资源的利用情况和教学结果的总结。事后控制可以适时把教学结果反馈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和教学过程,为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打下基础。这需要系部和教务管理工作者做好如下工作:(1)教学检查结果及时公布,通过听课、学生座谈会、检查作业等方式得到信息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出勤率、教师到位率、教学计划完成情况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2)毕业生质量调查。毕业生的质量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集中反映。调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适用性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情况,用以检查高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人才市场的需要,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职前培训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对职前培训的效果有一定影响,高职高专院校要把职前培训纳入到人才培养的战略中去,以培养技术应用人才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系统构建职前培训体系,结合多方力量执行培训方案,才能真正解决就业问题,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本文参考了国内外学者有关职前培训的相关研究,构建了职前培训系统结构,希望对高职高专职前培训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研究时间和实践经验有限,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董刚,杨理连.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2,(09):91-94.

[2]陆沁雨,张强,唐韵,吕征欢,袁舟律,罗杰.大学生职前培训的研究与探索[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11):61-65.

[3]林涛.高校大学生职前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138-139.

[4]贾婷婷.高校大学生职前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69-71.

篇8

一、当前高校产品设计实践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室的建设滞后:当前高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普遍存在建设经费紧张、场地不足、实验室设置不尽合理、实验室队伍建设滞后和后续建设难以步入良性发展等问题。产品设计专业需要有专业的实验室来保证学生的设计实践学习,如手绘实验室、电脑设计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等。基础的手绘实验室比较容易建设,电脑设计实验室在硬件和软件的配备上需要投入较多的经费来建设和维护,使得绝大部分高校都不愿耗费巨额资金去建设。

2.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分偏少:当前高校的产品设计本科培养方案不尽相同,但大多都侧重于通识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这三部分内容构成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主线,而实践教学只占有很少一部分学分,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往往寄希望于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再去锻炼其实践能力,这就造成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差。在利益的驱使下,企业也不愿意承担应届本科生的再培养,使得本科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二、产品设计实践教学中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1.高校应树立开放办学的思路和抢滩理念:校企能否合作的首要前提是高校要树立开放办学的思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从中可以看出,开放式办学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进一步贯彻落实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同时高校要有抢滩意识,校企合作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不能等、靠、要,毕竟优秀的企业资源是有限的,后知后觉的高校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

2.共同制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培养方案决定着高校怎样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问题,关系到学生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能否成才的问题,因此培养方案的制订就显得至关重要。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和规律方面把握得比较准确,能保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至于培养的学生能否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高校则无法保证。学生好比“产品”,“产品”的好坏由市场来决定,即用人单位是否认可。因此高校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特殊人才,首先应该充分地了解社会的需求,对于产品设计专业来说要了解企业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主动联系企业,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之中。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比较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即实践能力,这正是高校所欠缺的,或者说难以实现的,因为增加了实践课程必然会压缩基础课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既具备综合知识又具备突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这就需要校企双方共同探讨,共同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3.课程教学的深化改革:传统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包括理论讲授和课程设计,学生能否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设计实践能力,这需要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安排,同时针对教学模式要进行深入地改革“。一课多师”可以做到多方指导、多方设计和多面反馈,使得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多师同堂”的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讲评、论辩、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打破原来的课程上只有一名教师单一灌输的教学方式,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大有裨益。“一课多师”“多师同堂”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对教师的选择与组合,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多师”应该以高校的教师与企业的工程师相组合,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学到足够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保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地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

4.高校教师深入企业再培训:现如今高校教师大多都是从高校毕业后到高校教学,在设计实践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基本上只能是“纸上谈兵”,这种现状无疑制约着高校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高校教师深入到企业中挂职锻炼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5.校企的产、学、研合作:高校与企业能否展开全面而长久的合作,关键在于高校能否为企业的生产提供服务,企业能否为高校的教学提供服务,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因此高校在寻求与企业合作时,首先应该保证自身能为企业提供实在的支持,这种支持是企业所欠缺的,也是企业发展所必需的。对于产品设计行业来说,高校最大的优势是智力支持,可以为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优秀的设计人才,这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还应开展研究合作,用研究成果来提高双方合作的质量,同时也能促进高校提高教学质量。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压力与机遇;对策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F241.4

一、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据相关资料统计,2011年高校毕业人数高达660万,“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高校的就业工作一直都是重中之重。国家也从财政、金融等角度扶持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没有良好的创业与就业环境,会使我们的人才流失,使社会缺乏创新能力,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失去核心竞争力。因此,高校学生的创业与就业是国家的宏观人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对各地院校就业指导办公室的信息收集和需求调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不对称,地区需求不均衡,应聘成本过高。二是应届生缺乏实战锻炼机会,实际技能不足。三是应届生职商不高,经验不足。

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高校在针对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上,虽然高度关注和重视,但缺乏较好的目标指导及创新突破。基于此,高校应以丰富强大的渠道、资源和技术服务等为基础推出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培训的整体解决方案。旨在以就业信息、培训和服务为三大核心:首先,搭建校企招聘直通车信息平台网站,实现远程视频面试、在线笔试等功能,解决企业与信息不对称与校企招聘信息沟通障碍。其次,提供系列职前技能、素质、专业培训,实现学生量身定制的能力评价定位和业务技能提升的专业化指导,全面培养塑造职业发展通道。最后,运作多样的项目活动或增值服务,例如企业合作人才培养计划、“人才达人”比赛选拔、校友促进就业基金会运作、大学生天使基金申请支持,力求全方位拓展合作资源,打造前沿创新的就业平台。

(一)免费海量信息供给,打造专业化就业渠道。为解决招聘求职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够有效缓解高校就业压力。高校应大力开发校企招聘直通车网站,通过绑定学校域名群组技术,构建从属校方的特色就业信息网站,有效汇集在校学生前来注册和投递简历。

(二)全面培训职商素质,打造自信求职大学生。职商是在职场工作生活的重要素质,方案通过“自我价值发现、自我价值提升、就业竞争力提升、模拟面试情景训练”四步走的策略,打造具备高职商的职业人。

(三)专业技能培训与认证,塑造高端职业形象。大学生就业在通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可以针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制订不同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职业技能培训要求。除了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以外,高校也应与多家教育机构并肩展开合作,推出相关职业认证。

(四)大量实习匹配机会,多渠道获得实习经验。为高校学子提供海量的实习工作信息,不仅有暑假的短期实习,也有适合高职生高专生实习项目,更有长达一个学期的全职实习。解决找工作时“需要工作经验,而工作经验又需要在工作中培养”的尴尬困境。

(五)特色创业教育辅导,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升。高校职业教育应学习国际领先理念,建立在“创业教育资源、服务、网络等整体体系的完善配套和运作模式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这一经验基础之上。并提供系统化的创业培训实务课程和专业化的项目拓展和创业过程辅导,满足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创业教育的学科建设、院校对影响力的提升等目标需求。

(六)校友“反哺计划”,促校友真情回馈母校。校友是学校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通过校友交流信息网站,实施“反哺计划”,建立校友促进就业基金会,能够有效增强校友与学校之间的联系纽带,共同努力,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三、借鉴国外高校创新方案

学校应学习一些国外高校的创新方案,例如就业渠道拓展系统、就业价值提升系统、职前技能培训系统、实习信息拓展系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和职后校友交流系统六大体系组合构建,在这六大系统下分设子系统或实施运营计划。

(一)就业渠道拓展系统。就业渠道扩展系统着重于解决就业信息的不对称和招聘互动的不经济问题。通过搭建校企招聘直通车信息系统、大屏幕展播系统、在线笔试、远程面试等功能实现多渠道、多手段,实现招聘就业的简单、快捷,让高校就业服务中心成为一种最为便利的校园招聘模式。一是提供海量信息,让就业信息更畅通。搭建校企招聘直通车信息系统,实现企业海量招聘信息的,智能化信息系统自动推荐配对岗位。二是部署展播环境,让就业氛围更活跃。搭建就业创业展示大屏幕系统,实现专业论坛会议直播、公共招聘会现场传递、就业创业政策信息展示、校友就业创业风采展示和就职公司推荐等。三是辅助资金申请,让就业培训更现实。搭建政府等实训资金申请通道,实现学校、学生与社会企业、教育基金、政府机构之间,以创业资助或就业培训为目标的资金需求和支持疏通。

(二)就业价值提升系统。就业价值提升系统结合目前外企和大型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要求,通过自我价值发现系统、职商训练系统、求职竞争力提升系统、模拟面试情景训练等四步,帮助求职者全面提升就业价值。一是专业个人测评,清晰自我定位。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自我测评系统,帮助学生进行清晰的自我定位与职业建议,使其了解自己,掌握自己的缺点与特点,寻找自己更合适的天地。二是求职形象包装,展示个性品牌。通过建立自我包装提升系统,解决学生不擅长于个人品牌展示的问题。避免让考官以貌取人,同时,也使学生在待人接物,职业礼仪上能够更加专业。三是模拟面试训练,尽情舒展才华。在学生完成一系列的自我测评,进行自我定位的基础上,通过自我价值训练提升系统、自我包装提升系统、面试模拟训练系统、帮助其完善应聘面试准备工作,使其在应对企业面试中能够有充分的准备与信心。

(三)职前技能培训体系。职前技能培训系统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职前技能培训,二是职前技能认证。对于进行职前技能培训的学生,颁发职前技能认证。职前技能培训系统特色是以企业实际应用为需求,做好沟通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桥梁。以职业技能认证为起点,量身打造符合自身需求与竞争的品牌。

(四)实习信息拓展系统。实习信息拓展系统是校企招聘直通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在于给高校不同的年级的学校提供实习需求,帮助高校学子获得相关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实习信息拓展系统特色是海量实习岗位,各类专业岗位,企业实习岗位一网打尽。获取工作经验,提供实训机会,高校实习需求轻松解决。

(五)高校创业教育服务体系。高校创业教育服务系统解决方案应提供国际化领先水平的创业教育服务项目,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实务型创业课程的专业设计,二是专业化的项目拓展与创业过程辅导。创业教育服务系统紧紧结合学院个性化需求进行软件配搭和项目运作,针对在大学生量身定制设计了系列名家创业教育课程和辅导服务,专业打造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青年人才培养平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特色是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基点,塑造创业文化,渲染高校创业知识氛围。以创业实践辅助为拓展,点燃创业梦想,开启学生创业探索之路。

(六)职后校友交流系统。职后校友交流系统通过校友信息交流系统,校友“回巢”充电计划,就业创业分享计划、校友促进就业基金会等四大运营方式,帮助校友实现校友交流、回校培训。一是校友信息交流平台,以兴趣为导向。建立一个专业化校友信息交流的社区网站,让校友们可以在上面分享自己的信息,兴趣,以兴趣为导向,吸引校友加入。二是校友回校充电计划,用需求促培训。通过校友回校充电计划,开设一系列以经济管理为主的“回巢”充电课程,帮助校友们在工作岗位上更上一层楼。三是校友就业分享展示,用内容现魅力。将校友就业与创业的故事,制作为相关短片,或精美图文,通过展示大屏幕,让学弟学妹们见到一个魅力十足的校友。四是校友促进就业基金,因母校而光荣。建立就业促进基金,为母校的就业培训提供持续动力,为更多的贫寒学子顺利迈入社会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主编:汝信《200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篇10

摘 要: 针对目前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同时大批的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现状,分析了高校软件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高校软件教育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教材、教学方法及师资培养等进行全方位改革的对策,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使高校培养的学生满足企业的需求,彻底改变学生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东西”的现状。

关键词: 高校软件教育; 人才培养方案; 教材; 教学方法; 师资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1-47-03

Analysis of problems and research of countermeasures of software education in college

Zhu Xiangwei, Zhang Jian, Yuan Ziming, Zhu Feng, Xiong Fuso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Technology,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37,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situation that college students is hard to find ideal jobs after graduation, while a large number of enterprises cannot find suitable talent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software education are analyzed. Reform measures of the current talent training scheme,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ers training a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ies, thus allowing the stud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completely changing students' status "not so much useful things have been learnt" in college.

Key words: software education in college;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teacher training

0 引言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2020年前,我国将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新增培养大量紧缺专门人才,其内容涵盖十六个大项,62个子项。其中培养人才人数较多的是软件、医卫、教育领域,将近百万计。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与某门户网站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共有8777人参与),结果显示,34.7%的受访者后悔上大学,51.5%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东西”[1]。

目前,在人才市场上大批的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同时大批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很多学生也已经意识到了仅凭在大学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很难应付今后的工作,纷纷在毕业后专门去北大青鸟、清华IT、华宇国际等培训机构,参加1-2年的专业化培训[2]。

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高校软件教育与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软件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有一定的项目研发经验,有团队开发能力及沟通技巧,而这恰恰是现行高校教育中所缺乏的。对于软件人才的培养,教育部新一轮的改革就是请企业参与进来,“高校是在为企业培养人才,不去询问是否满足企业的要求,就是闭门造车”[3]。

从事高校软件教育的经验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学生虽然在高校学习了若干门计算机语言课程,到最后还是很难用任何一门语言设计一个完整的项目。原因是在教学过程中,虽注重了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严格按照教科书的编排顺序组织教学,但从教学结果的反馈来看并不理想。首先,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觉计算机语言生涩、抽象,难以理解,课堂上看似听明白,其实掌握程度浮于表面,不能真正理解其中含义;其次,动手能力差,上机实验形同虚设。没有理论知识学习与上机实践的有效配合,上机实验常常是匆匆上阵,草草收场,达不到通过实践来提高实际编程能力的目的。久而久之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编程的兴趣和信心[4]。

综上所述,高校软件教育必须满足企业的要求,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教材、教学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加大对高校教师的培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使高校培养的学生满足企业的需求,彻底改变学生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东西”的现状。

1 人才培养方案存在问题及对策

高校的软件教育培养的软件人才不符合企业的需求,首先要从人才培养方案找原因。高校的软件教育是按照科学家培养的标准比较多,而很少考虑将学生培养成未来的工程师,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很少考虑如何满足不断发展的企业需求。

在高校软件人才培养方案中,往往非常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的构建和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计算机软件应用知识和实践经验,与企业要求有一定的距离。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过分依赖于知识的传达,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其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恰是企业需求最急迫的。

表1和表2是某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验(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百分比情况。

从表1和表2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不论是学术型还应用型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占到了总学时都不到30%,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还有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共计16周的实践,但是根据软件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应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专题实验,综合实践、实训环节,企业项目开发管理流程实训等环节,才能达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