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3-21 17:4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新技术企业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新技术企业的意义

篇1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现金流管理;现金流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5-0155-02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概念

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一般是指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的居民企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经济实体。随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将成为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和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高新技术企业现金流管理的重要性及应用

(一)强化高新技术企业现金流管理的重要性

现金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应用理论对各行各业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特殊性,应对现金流管理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以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高风险、高技术、研发时间等条件决定了其现金流波动大且充满不确定性,面临不断研发更新带来的资金需求,需要保有大量现金余额。高新技术企业为谋求长远发展,获得充足现金流,并权衡现金的收益性与流动性以避免现金闲置等问题,应有针对性地强化企业现金流管理。

(二)高新技术企业现金流管理应用

高新技术企业的库存在现金流管理中占有特殊地位。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因为其独特的技术风险增加了其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风险,其库存产品可能既包括实物产品又包括数字化产品,而数字化产品很可能占比更大,使企业的现金流充满不可预测性。这时笼统的库存分析已不具有参考价值。同时,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过程的复杂性和数字化产品的升级更新,导致企业的现金流变化复杂。同时,伴随着竞争对手的推陈出新,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研发过程中极易出现对现金的需求激增,这也对现金流管理存在重大影响。企业应针对该问题,对库存进行单独现金流分析,将其按照项目类别划分,逐一进行分析与管理。现阶段新兴高新技术企业大都属于中小型企业,从财务报表上不容易反映出的一些潜在付款周期,如职员工资、税费、固定资产租赁费等,也将会给现金流带来巨大影响。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需要加快完善,相应的国家管理部门也一定会进行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上的调整,也将影响到高新技术企业的现金流。根据现金流数据分析调整高新技术企业现金流战术管理。进行日常现金预算,以短期预算及时发现经营过程中偏离企业目标的情况,发现突发状况并及时修正与应对。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相较其他行业企业,其实物资源与机器设备的比例大大降低,因此需要高新技术企业持有充裕的现金余额,现金来源于内部累积或外部筹集,这就需要通过创造经营活动现金流,优化筹资活动现金流,以及制定相应的现金股利支付政策来实现。同时应确定现金最佳持有量,以免发生现金闲置现象。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综合信息。从企业本身来看,现金流能及时为企业改善生产经营状况、提高经济效益和提供综合性信息。在现金流入与流出时间上的差别,制约了企业资金的占用水平,同时决定资金周转率。结合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可以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日常往来活动全面系统地反应映出来,为企业生产经营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信用度提供重要信息。从投资人与债权人角度看,现金流信息能体现企业的即时状况与偿债能力,帮助投资人与债权人明确投资方向,甚至明确具体投资项目。通过现金流管理,企业管理者对现金流的测算、控制、报告和分析以及管理方式不断改进,监督企业管理人的实际作为。

三、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强化现金流管理的建议

(一)增强现金流管理意识

高新技术企业首先要加强管理层的现金流管理意识。管理层要从企业整体利益角度考虑和重视现金流管理,使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处于战略地位,并将现金流作为企业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果的评价标准。企业各部门和各层次财务人员也要增强现金流管理意识,提高对加强企业现金流管理必要性的认识,树立以现金流为主的财务管理观念,以各部门的现金流管理情况设置绩效考核标准。此外,应随时关注企业现金流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反馈和调整。

(二)完善现金预算编制

现金预算的编制能全面反映企业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持有量的富余或不足。高新技术企业单一地对企业整体进行现金预算,并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现金流情况,而应按照不同的项目进行预算。分项目现金预算有利于控制各产品在各经营环节的现金流量。执行预算可对实际服务预算的差异进行分析纠正,保证预定目标顺利实现。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与反馈有利于帮助企业制定现金流管理改进措施。企业应将编制现金流量表作为企业财务部门的重要职责,提高预测能力与分析能力。将企业预测的现金最佳持有量再分解分摊到各项目部门,形成各部门管理者的责任预算制度,将现金流管理与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结合,并以此作为绩效考评的依据,从而更准确地控制现金流。由各项目的财务负责人对缩水项目的现金流状况进行预测,编制现金流量表,并对未完成预算的部分进行分析,与该项目的其他部门沟通协作,对现金流管理进行测试与改进,形成滚动式升级现金流管理。

(三)建立现金流量内部控制系统

现金流量内部控制系统是将保护企业资金链作为目标,构建现金流量内部控制系统,制定出现金流量管理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提供规范的现金流量表,按现金最佳持有量以及最佳周期等指标对企业现金的内部循环实施调整和控制。明确内部监督部门的组织构架和职责权限,对强化现金流的内部监控具有重要作用。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层可以对现金预算的编制、具体执行情况进行调整,实现对经营收入流入过程、日常支出活动、库存现金与银行存款的监督。加大内部监督部门的权限,对于发现的问题以及不当行为应立即予以处理,让内部监督部门能够直接与高级管理层沟通,快速处理不利于现金流管理的行为。制定现金流管理基本制度,对企业日常活动中的现金进出是否合理进行控制,明确规定大额现金的使用范围,制定好内控制度,规定小额开支标准等,防止对现金流管理不力的现象发生。建立现金流预警机制,对存货、应收款项与应付款项进行严密监控,对研究开发的资金流动全过程进行监控,注意有关现金流量和现金余额的信息,结合现金流量管理目标,对企业各项活动进行调控,规避财务风险并提高现金资产的流动性,提高企业效益。

(四)提高运营资金管理水平

高新科技企业生存发展,企业研发的产品项目能够良好运营非常关键。这就需要企业拥有充足的现金,以应对产品发现问题或升级改造的资金需求,当发现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投资项目时,企业能够及时启动项目,提升市场占有率。企业保有充足现金就不会发生由于资金缺乏而使投资项目夭折的情况。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现金流管理,不仅需要注意库存和应收应付款,还应加强数字化商品的库存管理;控制与产品无关的现金支出;增加收款方式,便利客户支付;制定付款时间表,加强应付账款管理。

(五)加强投资与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通过债务融资或权益融资从企业外部筹得资金,但是在外部各种条件的制约下,企业可能无法及时获得所需资金。在外部筹资不利的情况下,可采用内部筹资与内部投资相结合的办法:在充分考虑到企业长短期偿债能力的情况下,设法更多地从内部筹集资金,更加理性地借入资金,降低筹资风险,对新型科技产品试制、原有高技术产品更新改造、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尤其应注意对智力资本的投资,拥有一定的高素质创新型及技术型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制胜的法宝。在现金富余的情况下,企业应将资金分散投向不同行业,拓展蓝海市场,形成高新技术生态圈,以降低投资风险。也可购入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固定资产,分散投资风险。若要加大内部筹资力度,高新技术企业需考虑采取较为紧缩的股利分配政策,较少地分配现金股利,保证完成现金流量指标的同时有利于企业内部筹资;反之,若是没有更好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采用较为宽松的股利支付政策。

[参考文献]

[1]刘照德.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虚拟企业价值评估[D].华南理工大学,2013.

篇2

关键词:制革企业;工艺管理;高新技术;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S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2-0073-02

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制革行业自诞生以来一直被公认为是高污染的行业,它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受到了社会各届人士的广泛关注。随着高新技术企业工艺技术管理的研究和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随着人们对资源环境的忧虑加深,在制革行业中应用高新技术改善环境污染问题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近年来,各界人士都在不断地做出努力,一些传统的制革技术已经被其替代,高新技术已经在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新技术在企业工艺技术管理中的研究状况及当前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并对制革行业工艺技术管理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环境污染问题做出贡献。

1 制革行业工艺技术概述

制革行业是我国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的皮革产量大幅度增加,其污染环境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传统的制革工序包括脱毛、浸灰、浸酸、靴制、染整等,在这些工序中都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工原料,这些化工原料的种类繁多且产生的污染物的浓度极高,除了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之外,还给企业带来了高污染治理成本,包括能耗、水耗和运行成本等,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制革生产准备工作

在制革生产的准备阶段所要做的工作包括浸水、去肉、脱脂、浸灰脱毛和膨胀。在整个过程中主要是实现了原料皮向新鲜皮质状态的转变,并实现了原皮胶原纤维的分散,从而为将来的皮料进行鞣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 制革生产的鞣制工序

在制革生产中鞣制工序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其主要包括脱灰、软化、浸酸、鞣制、水洗、中和、染色、加脂等工序。鞣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鞣剂与皮质的结合,蛋白质发生变性,使皮变成革。

1.3 制革生产的整理修饰工序

在制革生产过程中的后续阶段主要是整理修饰工序,其具体主要包括皮革的干燥、整理和涂饰等,通过整理修饰工序后可以实现对已经生成的皮革进行定型,从而提高了皮革的美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皮革的使用性能和使用价值。

2 制革行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在明确了制革企业在制革过程中的主要工序后,我们可以发现其对环境会造成很大的污染,以下我们将对制革行业对环境带来的污染进行分析:

2.1 水污染

在制革生产中对环境造成污染最大的就是水污染,特别是在制革的过程中的大部分工序都有废水的产生,对其产生的废水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其污染物的组成成分较为复杂,主要由铬鞣剂、染料组成,且产生的有机废水浓度较高,产生的污水中硫化钠和蛋白质进行分解会产生恶臭味。污水中的硫化物和铬离子都会对地下水和河水造成污染,造成水生生物死亡、植物生长受抑制等。

2.2 固体废物污染

在制革生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废弃物,包括碎皮、皮屑、煤灰渣、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等。在污水处理设备中产生的污泥主要有综合污泥和含铬污泥,这些污泥是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的主要因素,如果将其直接排放到河水中或堆放在地上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特别是其中含有的高浓度的铬离子对环境有高危险性。

2.3 空气污染

制革生产中产生的空气污染主要有硫化氢气体、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及磨皮工段产生的粉尘等,它们会对周围的大气造成很大的污染,特别是硫化物在进入到大气后会以酸雨的形式继续产生二次污染。

2.4 噪声污染

制革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很多设备都会产生很大的噪音,例如转鼓、磨革机及喷浆机等,这些都会对周围的环境和居民带来危害,产生噪声污染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3 高新技术在制革企业中的应用

3.1 对原皮的保藏技术

在制革工艺中传统的对原皮进行保藏所使用的方法最为普遍的就是腌渍保藏,一些高新技术如冷冻保藏、低盐保藏和辐射法保藏等尚未在制革企业得到广泛应用。腌渍保藏最大的缺点就是会产生氯污染,如果使用低毒防腐剂并辅以食盐,不但可以减少氯化钠的用量约30%左右,还可以减轻氯污染,并且可以给企业节省污水处理成本,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3.2 酶脱毛技术

在制革生产中,对原料皮进行脱毛处理时传统采用的方法是浸灰脱毛,该技术的主要缺点是会产生硫化钠和石灰污染。当前我们可以通过酶脱毛技术来减少这种环境污染问题,具体是通过二氧化碳脱灰来替代铵盐脱灰,从而大幅度地减少了产生废液中的含氮量,有效地防止了废水中含氮量过高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3.3 对脱毛浸灰液实施循环利用

在传统的制革工业中使用的脱毛方法主要是利用石灰和硫化物进行脱毛,正是因为这个方法导致了制革企业所产生的有机固体废物50%的量源自于它。如果利用技术革新,将脱毛浸灰液循环利用,就可以使废液中有50%以上的硫化钠被回收,这样就可以使污水排放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环境的硫化物污染。

3.4 植物鞣制技术

众所周知,在制革工艺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鞣制工序,而该工序也是造成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一道工序,传统的鞣制工艺采取的都是铬鞣技术,在传统的铬鞣技术中铬的利用率约为65%~80%,铬是重污染物,而利用植物鞣代替铬鞣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了铬污染问题。植物鞣剂主要是从树皮、根中提取的,其作用相对于铬鞣剂而言,制造出来的皮革更耐用,外形更为美观,粒纹天然,透气性好。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如果使用该技术,年产量为8000万平方英尺革皮的企业,每年可以减少铬化合物排放70吨左右,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资金成本。

4 结语

自我国加入WTO之后,制革企业的产革量得到了大幅度增加,而制革企业是我国轻工业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它对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清醒地认识到制革行业对环境带来的严重问题后,各界人士都开始研究如何利用高新技术来实现对环境保护的改善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阐述了制革工艺和对环境带来的主要污染问题,通过对高新技术在改进企业工艺中的应用分析,从而为制革行业向着绿色、低排放、低污染的方向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龚正君,欧阳峰,张新申,李正军,徐霞.制革行业清洁生产研究新进展[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5,(6).

[2] 张路路,王刚.制革行业清洁生产技术进展[J].广东化工,2012,(7).

[3] 魏善明,王成斌,何立娟,蔡杰,王尚琨,赵圣伟.清洁生产在山东制革行业中的应用[J].西部皮革,2009,(9).

[4] 孙辉跃,徐军富.制革行业污染治理集成技术及工程应用[J].中国环保产业,2012,(9).

[5] 张淑华.加强行业自律 发展绿色制革 全力推进皮革行业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在制革行业环保自律行动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西部皮革,2010,(6).

[6] 姜伟,何卿.制革行业环境影响因素及污染治理措施[J].污染防治技术,2002,(6).

[7] 王亚飞.中国制革业清洁生产推进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3

一、公司产品的研发立项为研发费核算的起点

1、研发部门制定研发立项计划,包括研发目的、研发人员、研发周期、研发投入等。该计划需要财务人员参与讨论后提交董事会。讨论中财务人员可以根据高新技术企业审核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提出立项数量增减变动等建议。例如将一个大项目拆分成若干小项目,更有利于审核通过;而将技术相关、产品相关的几个小项目合并成一个大项目,有时更能集中资源、组织材料。

2、研发部门在研发过程中出现新情况需及时向财务部提交变动单。比如研发人员变动、设备变动、研发预算增减、专利申请进程、产品销售预期变化等都需要及时告知财务部门,财务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核算明细,将真实的核算结果上报税务及科技部门。实践证明,研发部门一般不直接与税务部门打交道,当税务人员提出技术问题时,需要财务人员具备基本的讲解能力。但如何讲清讲懂,就需要财务人员平时多向研发人员请教,平日工作中多参加研发生产会议,至少要了解一些基础的技术原理,做一个多面手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二、研发费科目设置与核算

高新技术企业财务核算方法对传统生产企业财务核算流程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从科目设置到业务衔接均有很大变化,财务人员应仔细研究分析筹划,以符合外部审核要求。

1、笔者公司使用财务软件进行财务核算。科目设置为:一级科目“管理费用”;二级科目“研发费”;三级科目人工费、材料费、折旧费、设备维修费、水电费、专利申请费、办公费等。并在三级科目录入时按照研发项目设置辅助核算。该设置方法,可以将每笔研发费支出所包含的各种信息,通过一次凭证录入记入财务核算软件。通过几年实践,无论是税务部门的调查表还是科技部门的项目验收审计,打开财务软件相关科目明细账,所需数据都可以简单清晰的找到,使用方便快捷。

2、财务收到与研发支出相关的单据,需要审核单据内容是否齐全。需要强调的是,每笔研发支出必须写明所属的项目名称,这是研发项目辅助核算的直接依据。涉及到减免税,税务机关会详细审核研发支出单据,这就要求报销单据完整真实,经得起检查。

3、人工费、折旧费、维修费等无法直接记录的费用,需要按照研发工时合理分配记入各研发项目。笔者公司月末,研发部门会提供当月各《研发项目工时表》,财务人员据此编制《研发项目间接费用分配表》,作为凭证附件进行制单。

4、财务部门月末需向研发部门提供各《研发项目支出明细表》,有助于研发部门及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也便于研发部门发现核算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

5、需要强调的是,研发费的归集除管理费用―研发费科目外,《办法》还规定了适用于无形资产科目的情况。除上述两个科目,不允许企业将研发费归入营业成本、制造费用等其他科目,税务审核实践中,这一点非常重要,需要企业关注。

6、购入的用于研发的固定资产不能一次计入管理费用,仍需按照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要求,由设备管理部门办理固定资产出入库手续,财务将其原值计入固定资产科目,其折旧额可计入管理费用――研发费。实践中,企业不同部门的固定资产存在调转使用的情况,这就需要设备管理部门及时出具《固定资产转移单》,财务根据转移单录入《固定资产明细卡片》,确保研发费用――固定资产折旧的准确性。期末,财务部要会同设备管理部门、使用部门盘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有变化的及时作出调整。

三、高新技术产品收入核算

1、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研发部门、仓库统一口径,使用统一的高新技术产品名称。实践中,企业签订合同与开具发票、仓库出库、研发立项报告中使用的产品名称经常有差异,对于税务审核部门,无法具体分析这些不同的名称是否都代表同一种产品,造成税企之间无法达成统一。鉴于此,笔者公司要求各部门各口径使用统一的产品名称,避免不必要的纷争。

2、按照公司管理流程,销售部门签订的销售合同必须提交财务部门复印备查。财务部根据合同条款提醒销售部门按时开具发票、及时收取货款。销售合同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复核、享受所得税减免的重要文件,财务部需分门别类妥善保管,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

3、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应设置数量金额式明细账。一级科目为主营业务收入、二级科目为具体的产品名称,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分类方法,但要以清晰明了为主旨。审核部门会将该明细账与销售合同对照,这就需要企业及时准确的开具销售发票,按照税法要求的期限申报纳税。

4、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一项必须达到的条件为: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当年度总收入的60%以上。这个总收入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予以计算确定。例如:废料销售收入、体现在销售费用中的样品支出、体现在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固定资产销售都应当计入企业总收入。实践中,不同地区对企业获得的科技创新补贴收入是否计入总收入存在着执行差异。笔者公司所在地区的税务部门要求企业计算总收入时可以剔除科技补贴收入,这对靠财政支持搞创新的企业来说无疑是好消息。鉴于这些差异,财务人员平时就要做好备查,审核填表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四、高新技术企业财务核算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

1、《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对研发人员的认定是指在企业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累计工作时间在183天以上的人员。实践中,企业存在着新入职的研发人员,工作时间不足183天。在填报本年度大专以上科技人员情况表时不能将这部分人员填入,但就工资实质来看,这部分人员的工资属于研发费用,计入了管理费用――研发费科目。这方面需要税务与科技部门统一意见,对于离职与新入员工的人数及工资费用等进行加权计算。

2、笔者认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对研发费占销售收入比例,高新技术产品占总收入比例的规定不够灵活。实践中,企业存在着研发投入较少就取得研发成果的情况。也就是说研发成果与研发投入及销售收入不一定是同比例增长。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就需要人为加大研发费科目的金额,这与会计真实性原则是相悖的。笔者认为,审核高新技术企业时应加大科技部门对高新技术成果的鉴定,调查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真实情况,多方面考察技术的先进性。在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评审时,可以不再将研发费比例作为硬性指标来考核,而是作为权重较小的一项参与评分。把好这一关,才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核心和精髓。

3、根据2008年国家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企业三年后需要复审,复审通过后再三年该资格失效,需要企业重新投入人力物力进行认定。一般企业评审高新技术企业的目的是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但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理所当然地享受所得税减免。所得税汇算期,企业得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提交各种证明材料,保证每个年度的相关财务指标都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要求,并在税务机关实地调查通过后才能享受到减免。笔者认为,在企业没有盈利的情况下,或者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对企业没有实惠的情况下,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存在着成本与收益孰高孰低的问题。不顾企业实际情况,盲目地参与评审,在财务方面不见得是明智的选择。

另外,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是相对量的减免,而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是绝对量的减免,两者结合或者选择筹划是经营管理者与财务人员专业能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2] 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研发费用 加计扣除 税收优惠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相关政策

目前,为扶持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多次联合或单独下发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办法等一系列规定,使相关企业高新技术的认定、会计核算有法可依。但在会计实务工作中,因相关法规的考虑范围不同,理解不一致,也给会计人员的核算、台账统计带来不少困惑。因此,财务人员,首先必须认真学习国家科技部国科发火[2008]362号《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国税发[2008]116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领会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核算,应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专用研究开发费用,设立辅助核算账目,提供相关凭证及明细表,并按本《工作指引》要求进行核算。企业应对包括直接研究开发活动和可以计入的间接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

二、加强与研发部门的沟通

关于研发费用的核算应从研发活动开始。企业在研究与开发活动中,往往要进行计划、设计、论证、研制、实验、定型、测试等一系列活动,伴随着这些活动的开始,费用随之而来。对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核算,就是对企业在研究与开发活动中发生的这些费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由于专业分工不同,财务人员有必要与研发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研发部门年初应将当年研发预算,向财务提供,在研发人员的协助下,判断该研发费用是否满足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的界定,议定费用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等问题;同时,研发人员也能通过对财务核算过程的了解,有助于提高研发费用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达到互相配合的目的。通过沟通,财务部门还可以了解研发活动的总体预算及进展情况,合理安排资金使用。再者,研发人员在领用库存材料,直接单据上注明该材料的用途,比事后通过间接分配办法得出的数据更加准确,研发费用的归集也会更加合理。

三、会计科目设置的合理化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发项目分为研发阶段和开发阶段,会计核算时,相应地将研发支出划分为费用化和资本化。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是否获取研发项目的证书或生产批文为基本判断标准来界定是否资本化。会计核算时,在成本类科目下设立“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下设人工、直接材料、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设计费用、装备调试费、无形资产摊销、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其他费用等下级科目。为便于日后的统计工作,建议对每笔费用进行分项目或分部门核算。具体核算时,专属研发费用采用直接对应核算办法,公共费采用总量计量再分摊的办法。而资本化的研发费用在未形成资产之前则视同在建工程核算。这样,可以清楚地统计出研发项目的具体内容及费用归属,以满足不同统计口径的需要,从而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归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四、加强对研发费用的管理和监督、提高使用效率

研发是企业最重要的创新活动,是所有创新活动的基础和源泉。较其他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很高,面临着高投入和产出不确定性的风险。企业如要享受国家对高新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必须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面对与日俱增的研发经费,企业应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研发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对每一项研发活动进行项目化管理,根据项目的进度进行阶段性地评价和分析,判断费用预算执行情况。同时,高额的研发费用势必影响到当期的经营成果,不能因为研发存在风险而忽视成本效益问题,通过加强对费用的管理和监督,有利于提高研发费用的使用效益,以真正达到企业自主创新的目的。

五、注意与加计扣除的区别、正确申报研发费用所得税加计扣除

在企业研发费用归集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是依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指引》进行的,而企业享受加计扣除优惠,依据的是国家税务总局《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两者的适用情况不一样,不能混为一谈。从具体条文看,企业可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其口径小于按照《指引》要求归集的研究开发费用。比如,关于建筑物的折旧和人员工资的“五险一金”等费用,所得税明确规定不能加计扣除,而《指引》对前者允许列入研发费用,对后者则没有明确说明。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中的规定,特别要区别,在企业未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或企业研发机构,同时又承担生产经营任务的,要对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分开进行核算,准确、合理地计算各项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对划分不清的不得加计扣除。所以,企业在进行研究开发费用核算时必须谨慎,做好基础工作,在复审时才能得以通过。

实务中,企业必须对研究开发费用和加计扣除费用,按上述要求,实行专账管理,同时必须按照《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附表的规定》项目,准确归集填写年度可加计扣除的各项目,及时、准确向税务部门申报备案,以规避税收风险。

参考文献:

[1]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国科发火【2008】172号

篇5

摘要:高职院校现有的“教研室+实训中心”的专业组织结构不利于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与实施。提出专业建设中应确立课程建设的中心地位,将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条件建设等划归到课程建设中,改革现有“教研室+实训中心”结构,组建课程组,构建以课程为中心的“专业——课程组”的组织结构,以配合工学结合培养方案的实施以及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和推进。

关键词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组织结构;课程组;课程

作者简介:曹登华,男,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维修企业管理、汽车故障诊断、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3-0023-03

高职专业建设是高职人才培养中包括专业设置规划、专业结构布局、专业基本条件建设等多个方面内容的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重要工作。专业组织结构建设是其中重要的建设内容之一,而工学结合的课程及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重点。专业组织结构(即体制机制)建设不好,必然会阻碍其他方面的建设工作,影响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的推进和实施,从而影响整个专业建设和各项教学改革。因此,建立与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相适应的专业组织结构是当务之急。

一、课程在专业中的重要性及整体性

课程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对各种资源科学有序组织的教学活动,这些资源(包括师资、各种教学软硬件和条件等)都以课程为中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进行整体设计,并且在专业的组织结构上与之相适应。[1]

课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影响是很大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学好了某专业的几门主要课程,将来就基本可以胜任该专业领域的一些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培养目标要分解到各课程,靠课程去落实,课程是专业的基本单位或最小单位。专业建设的重点就是课程建设,一个专业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看其是否有一些“好”的课程。

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为突出学生技能的培养,各高职学校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大幅提高了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比重。但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一些弊端:学生反映理论课所教的和实践课所学的不一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教师认为自己提交的实践教学计划得不到落实,一些重要的实践教学项目开不出,甚至最终学校放弃开设实践教学项目;实践课教师反映学生理论课所学的内容和实训室的设备配置不一致,或脱离实际。这些具体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到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的成效。

三、现有“教研室+实训中心”专业组织结构的弊端

高职院校各专业在组织结构上一般是由教研室和实训中心两大部门组成,并设有平级的教研室主任和实训中心主任。其中,教研室主要由进行理论课教学的教师组成,负责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理论教学等;实训中心主要由负责实训教学的教师组成,负责实训中心的建设、管理和实训教学。

在这种专业组织结构下,课程的设计主要由教研室完成,实训中心参与较少。教研室主任一般都被认定为专业负责人,课程建设主要由教研室主任组织教师参与完成。因此,教研室虽然提出了课程的整体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思路,但在专业实践教学师资水平和实训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最终还是由实训中心按实际条件制定和实施实训方案,导致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不符;并且,当出现问题之后,两个平级部门的教师也不便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导致问题悬而不决,有时只有系主任出面协调,才能解决这些教学上的问题。实训中心建设主要由实训中心完成,教研室参与较少。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使各高职高专院校都将实训条件建设作为重点,将实训中心或实训大楼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建设得很有规模,但却离课程的需要越来越远,走上了脱离课程的独立发展之路,实训大楼中许多先进的实训设备基本闲置;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脱离课程而盲目建设的迹象,教研室和实训室各自按照自己的目标提出师资要求,进行聘用和培养。这种传统的专业组织结构,阻碍了目前许多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方案的推行和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造成专业组织结构与工学结合课程教学不相适应。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课部分由专业教研室教师负责,实验课和集中实训课部分由实训室的教师负责,也就是说,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被人为地分割成两部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由两个部门的教师独立去完成,理论和实践部分教学分离。如表1所示,在原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汽车运用与保养”课程被分成理论部分和汽车保养实训部分,这两部分的教学分别由教研室和实训室来完成,包括“汽车发动机结构原理与维修”、“汽车电器原理与检修”等课程也面临着同样的理实教学分离的问题。这种“教研室+实训中心”的专业组织结构形式,无法体现课程的中心地位和作用,打破了课程的整体性,增加了沟通困难,容易使课程建设和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实训中心建设等走上独立建设的道路,[2]最终导致理实脱离、工学脱离,出现教学中的种种问题。

四、确立课程的中心地位,以课程建设统领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等建设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大力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基本明确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和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课程是一个整体,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必须围绕课程来建设,离开了课程,我们只能对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建设提出一些宏观的要求,如师资队伍结构、双师素质教师的人数及比例,实训基地的个数、实训基地的管理规章制度,等等。因此,专业建设的具体内容还是从具体的课程中来,其实质就是宏观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观层面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等建设都应划归到课程建设中,且应将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中心和重点。这就需要建立与课程建设和改革相适应的专业组织结构,以保障工学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和推进。

五、改革“教研室+实训中心”专业组织结构,构建以课程为中心的“专业——课程组”组织结构

现有“教研室+实训中心”的专业组织结构(体制),导致了目前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等诸多问题,因此,要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建立一种以课程为中心的新的专业组织结构,恢复课程的完整性。[3]即首先将原课程体系中的实训课程整合到相应的课程中,如:将原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汽车保养实训”回归到“汽车运用与保养”课程中;将原“发动机大修”、“汽车线路总成实训”等都回归到相应的课程中,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然后,围绕新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打破原有教研室和实训中心结构,将教师分别划归到各门课程,将课程相应的实训设备和场所也重新划归,组成课程组,形成“专业——课程组”的专业组织结构。这样,专业有专业负责人,保留教研室,专业负责人也是教研室负责人,各课程有课程负责人。如图1所示为改革后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组织结构。

这样的专业组织结构是一种垂直管理的结构,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有明确分工。在这种组织结构中,专业负责人领导各课程负责人,各课程负责人领导课程组内的教师。专业负责人主要负责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的宏观管理,整个专业的教学安排,课程之间的协调,课程教学的评价考核,专业教学管理等工作;教研室的作用主要是在专业负责人的领导下,召集各课程组围绕专业建设开展教研活动;而各课程负责人则带领课程组进行课程研究、课程的整体建设(内容设计、教学设计、课程团队建设、教学条件建设、评价考核等)、教学组织和实施、教学评价与改革等。“专业——课程组”的组织结构,有效解决了课程教学理实脱离、工学分离的状况,一旦出现问题,课程负责人也能够方便地协调解决。

“专业——课程组”的组织结构,真正体现了“双师”的需要和作用。教师不再有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之分,为完成课程的建设和理实教学(而非以前的单一内容教学),教师之间会主动增进沟通,相互学习,协助配合等,促进了“双师”素质的培养。[4]

参考文献:

[1]黄秋明.高职课程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8(14):26-27.

[2]陈晓琳.基于课程组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11(7):72-74.

[3]冯文成.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中面临的矛盾[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62-63.

篇6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资金结算中心;资金管理;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企业集团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在各地迅速发展,对国家经济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00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为405,177,000,000万元,其中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为424,260,199万元,占10.47%。随着日后科技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会逐年上升。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分支机构分布广泛、研发支出大且风险高,为了更好的发展企业集团,许多集团把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管理。经过多年来的探索,摸索出五种不同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包括:统一现金收支模式、备用金模式、内部银行模式、结算中心模式和财务公司模式。各种模式有其各自的价值和存在意义,分别适用于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集团,其中资金结算中心模式因其灵活的资金周转机制被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广泛采用。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和结算特点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以科技为核心,知识为基础,科研人员为主体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的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的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盈利活动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成长、高风险、高收益、高技术含量、生命周期短和市场高敏感性等特点,相应的其资金结算也有自己的特点:

(一)资金流动复杂。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成长性决定了只要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适销对路,同时保持技术创新,就能迅速占领市场,扩大生产规模和业务领域,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发展成为企业集团。各个分公司都会产生资金流,分公司之间以及分公司和外部单位之间的业务关系形成错综复杂的资金网。

(二)资金短缺问题严重。资金短缺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由于资金短缺,许多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生产力。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在3万项以上,但其中有80%不能转化,取得经济效益的只有10%一15%,由于资金短缺问题,而最终形成产业规模的不足5%。

(三)对控制财务风险要求高。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的研究开发多数处于世界前沿,技术攻克难度大,失败率高,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竞争激烈,经营风险大。由于总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杠杆系数高,为了控制总体风险,必须降低财务杠杆系数,即财务风险。

二、资金结算中心的职能和作用

资金结算中心是企业集团在内部设立的,为集团各子公司办理资金结算、融通的内部职能部门。其职能有基本职能和派生职能。基本职能包括:1、资金结算职能,成员单位之间、成员单位和外部单位之间的资金存取,划转和其他结算业务均通过资金结算中心办理,减少资金的在途时间,提高使用效率;2、调剂资金职能,即资金结算中心调剂各个成员单位资余缺。通过资金结算中心将各个子公司的资金统一管理,有效解决了集团内部资金闲置和短缺同时存在的问题,降低资金储备;3、融资信贷职能,即企业集团的融资业务统一由结算中心承担。结算中心根据集团的全面预算情况和总账户可动用资金的数量确定融资额度和融资时间,再以企业集团的名义融资,提高了整个企业集团的信誉度。资金结算中心还可以根据集团剩余资金的情况,进行短期投资,提高现金的使用效率。派生职能是基本职能在管理上的应用,包括监督控制职能、预算管理职能和信息反馈职能。

三、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资金结算中心的意义

高新技术企业规模逐步扩大,业务逐步增加,建立资金结算中心管理各成员单位资金,对集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集团管理

在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建立资金结算中心使各个分公司的资金收付都通过资金结算中心办理,通过核算集中、数据集中、信息集中实现管理集中,通过对各分公司资金运动的监控达到对经营活动的监控。解决高新技术企业集团管理链条长,同时分公司分散在各地,造成管理难的问题。

(二)有效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在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以整体形象融资,提高信用等级,筹集集团所需的资金,同时通过内部资金的相互调节、融通,减少外部融资,节省财务费用,能有效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有利于控制企业总体风险

通过在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资金结算中心,严格资金管理办法,保证资金有序安全运作,避免出现资金使用不规范,资金结算中心办理借款业务,使资金得到充分利用,能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在经营风险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控制企业整体风险。

(四)有利于制定发展战略

高新技术企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外界条件的变化反应灵敏,制定有效的战略帮助企业应对多变的环境,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尤为重要。制定有效的战略,需要准确、客观、及时的市场信息和财务信息。建立资金结算中心,把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及时为管理层提供集团整体的资金运动和资金存量信息,有助于管理层站在集团的高度,制定整体战略计划。

总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加强对资金的管理,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例如:海尔集团成立于1984年,1997年被批准为高新技术企业,经过25年的时间,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成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在建立资金集中管理机构以后,集团流动资产的周转天数2001年为79天,比1999年的118天缩短了33%,各子公司日均相互结算资金3亿元,所需要的现金储备由25亿减少到5亿元,净利润从1999年31,064万元增加到2001年的61,784万元,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由负0.44元增加到0.88元,增幅达300%。(资料来源:用友软件网、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青岛海尔年报)。

四、高新技术企业构建资金结算中心的步骤

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2/3以上都拥有自己的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其中不乏高新技术企业,比如:爱立信、西门子、英特尔等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资金结算实现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金的结合。在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资金结算中心的步骤如图一。即首先根据资金结算中心的管理模式,由企业集团确定协议银行,开立账户,同时要求各个成员单位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销户工作,并在协议银行开立账户,同时在资金结算中心开设内部结算账户;其次,根据资金结算中心的职能,设立:资金结算岗、资金内部调动岗、融资信贷岗等,岗位设置时要注意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同时要根据资金结算中心业务的扩大,增设岗位,如:高新技术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要有专人负责国际结算;最后,要建立并完善资金结算中心的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应的实施细则。

五、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资金结算中心的建议

高新技术企业资金结算中心在构建和运行过程中要针对其特征确定管理模式,进行岗位设置等。为了更好的发挥资金结算中心在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中的作用,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采用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

资金结算中心有两种管理模式即收支两条线模式和统收统支模式。收支两条线模式是指资金结算中心在协议银行设立一个总账户,下属各个分公司撤销原有的分散在各个银行的账户,只在各地协议银行设立收入账户和支出账户,分公司产生的收入和支出都通过资金结算中心归集和划拨;同时,资金结算中心根据各分公司发展规模和市场情况以及资金预算计划,拨付给各分公司一部分备用金,满足各分公司日常活动和紧急情况下的需要。统收统支模式是各子公司只在资金结算中心开立一个银行的总账户,成员单位的一切收支都通过这个总账户进行,成员单位没有任何现金管理权。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变化莫测,对资金的需求不确定性较大,而且对资金及时到位的要求较高,所以笔者认为收支两条线模式适合高新技术企业。这种模式对各成员单位保留了一定的现金经营权,各个分支机构在集团规定的支出范围之内,可以行使这种权利,抓住时机,提高效益。

(二)加强对R&D资金的预算控制

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基础,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新技术企业将创新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先开拓市场才有占领市场的可能。据统计:研究开发资金占销售额1%以下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仅能维持,占5%才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用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应占本企业每年总收入的3%以上,是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之一。所以企业要谨慎制定R&D资金预算,经审核后交由资金结算中心具体执行。资金结算中心要严格规范和监督资金的使用,保证专款专用;同时,对于各所属部门提出的用款请求,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避免耽误产品开发的时机,做好连接各个所属单位和企业集团的“资金纽带”。

(三)强化信贷管理,控制财务风险

高新技术企业已经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所以资金结算中心要在控制财务风险方面不能松懈。由于建立了资金结算中心后,各子公司不再单独面对银行借款,而是向资金结算中心借款。资金结算中心是企业集团的一个财务职能部门,其目标是服务企业集团,在向各个分公司提供贷款时,既倾向于经营情况好,市场前景乐观的分公司又要考虑帮助资金短缺的公司走出困境,同时还要避免有些分公司对资金结算中心产生依赖感,资金周转不灵就借款,不从自身原因找起,从而陷入恶性循环。所以,资金结算中心要严格控制贷款规模,可以借鉴银行信贷管理的做法,考察借款单位的项目是否符合集团整体发展目标,市场前景如何,以及它的经营状况、资产结构、资信状况,减少行政干预,建立以防范风险为目的的风险评估制度。对贷出的款项要收取一定的利息,督促借款单位尽快还款。

(四)利用国际市场,丰富融资渠道

资金结算中心为了满足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对资金的需求,仅靠政府资助和银行借款是远远不行的,关键是要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随着高新技术产品逐步国际化,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市场中也有一席之地,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利用其在国际市场的声誉,利用境外发达的资本市场,积极开展境外融资。

五、结语

在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仅仅成立资金结算中心还不够,关键是提高资金结算中心的运作水平。因此,高新技术企业集团要正确定位资金结算中心,健全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体制,提高结算中心的服务层次。只有这样,高新技术企业资金结算中心才能成为企业集团发展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黄崇辉.关于资金结算中心的探讨[J].中国商界,2008(7).

[2]廉和.浅谈资金结算中心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消费导刊,2009(7).

[3]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Z].国科发火[2008]172号.

[4]王秀梅.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

[5]王定迅.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6]李志,唐波,张庆林.高新技术企业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7).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8]张江辉.集团企业资金结算中心.管理探讨[J].财会通讯,2009(7).

[9]杨芳.集团企业资金结算中心的职能发挥与岗位分析[J].财会天地,2009(9).

篇7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现金流量;管理;财务

现代企业发展与经济形势阶段性的变化存在密切地关联性,现金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支持形式,因而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加强现金流管理的重要价值,不仅对于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企业抽象价值的提升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可以说现金流管理在实现企业价值的实践中具有独特地位,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活动状况的优劣,倘若企业的现金流管理出现问题,企业就很有可能遭遇破产。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我国当前备受瞩目的企业类型,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有了优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结构就要重视对现金流的管理。以下笔者将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现金流管理进行分析。

一、高新技术企业中现金流量的特点论述

1、不可预测性强

高新技术企业是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新型企业,除了传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承担的生产、经营、销售风险之外,还承担着研发的技术类风险,并且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这种风险对高新技术企业可能产生的危害越来越大,使得企业中现金流量具有较强的不可预测性。首先,现金流入的风险增加。企业的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因而如果在企业发展中没有及时的收回足够的资金量,企业的产品就不能够按照原计划展开研发与生产,甚至极有可能因为现金的缺失而使得产品失败、研发环节中断。另外高新技术企业与其他企业产品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的研发期较长、产品的创新力度大、产品生产周期缩短,在这一情况下,往往会出现企业还没有将前期的资金投入收回之前,其产品就已经被市场所淘汰,企业的现金流缺口增大必然会加大企业的现金流风险。其次,现金流的状况不能够准确预测。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产品历经复杂的研发过程,并且研发过程可能会被多次重新来过,在研发环节启动、研发项目被、研发环节重新启动的过程中不断出现现金的流入与流出,这就造成了企业中现金流变化极为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现金流管理的难度。同时技术的变化更新快,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引入新的技术而出现现金需求剧增的情况,在研发之前设定的现今预算就会因此被打破,更是影响了现金流工作的顺利开展。

2、现金流量需求庞大

鉴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过程的复杂性和整个产品生产链过程中现金流的波动性较大,所以企业需要大量的现金流量持续对其进行投资。同时,高新技术由于自身的资产结构相对特殊,其能够充当抵押的有形资产是十分有限的,再加上高新技术产品本上就具有极大的风险性,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新时代最具发展前景的企业反而成为众多企业类型中最不容易争取融资的企业,企业中的融资常常不足以支撑高新技术企业在某一阶段中的持续性产品研发,因而为了保证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现金流的需求极为庞大。

二、当前高新技术企业中现金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高新技术企业的现金流管理主要在两个方面存在问题。第一,没有对现金流管理形成科学正确的认识。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现阶段对现金流量表的制定基本上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定核准,并没有从现金流量表制定对于企业发展产生的真正意义层面正确认识现金流量表,使得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没有意识到现金流管理的重要意义,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管理现金流来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二,现金流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不少高新技术企业在开展现金流管理工作过程中,只着眼于管理企业内部日常的现金流量和现金预算,并没有将企业在未来阶段时间内发展的现金需求纳入到考虑范围内,也因此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现金流的管理水平较低,而高新技术企业中现金流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和流动性过强的特点就加大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风险,其内部的财务结构也不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调整。

三、高新技术企业现金流管理的重要举措

1、适当提高企业中现金流的储量

首先,要保持现金留存,高新技术企业如果进入到发展的成熟期,其企业内部基本上会保持充足的闲置资金,在这种情况企业就可以在保证运营正常的基础上将闲置的资金充分利用起来回购股票,这样就能够使现金流的流进流出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其次,优化筹资现金流。在企业筹资现金流的初期阶段,企业可以借助于内部固有的储蓄和从政府方面争取到的发展拨款来优化筹资的现金流;在企业筹资现金流的中后期阶段,企业就需要采取相关措施限制外部融资,尽量科学的匹配现金流与经营,保证现金流筹资方式的合理化,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加强现金流的循环。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通过缩短应收账款回收期、延长应付账款付款期来加强现金流的循环。第一步可以尝试深入的调查与分析面向的客户,尽量避免出现坏账情况;第二步,要适当调整信用政策,运用最佳的信用政策来适用企业中的现金流管理;第三步,高新技术企业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第四步,要建立健全催收政策。

2、对现金最恰当的持有量进行确定

任何企业要想实现发展都必须有相当数量的现金来为自身的交易、投机与意外的预防提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尤其如此,如高新技术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持有量就会使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开支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持有的资金过多,在很大程度上就会造成企业内部资金的闲置,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企业资金效益的获得,这同样是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损失。所以将企业自身持有的现金流量限定在科学合理的范畴中,以其能够满足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开支为限,适当的提升企业中现金流动的速度。通常情况下可以研究存货模式、分析因素模式和分析成本模式来对企业应当持有的现金进行确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形势下,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者愈加认识到科学管理现金流的重要价值,并在实践中积极采取措施提高现金流管理工作的质量,鉴于目前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在现金流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就要加大研究力度,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确保企业发展不会受到现金流等方面的抑制。

参考文献:

[1]刘媛,王少华.论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6(01)

[2]王B.如何加强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5(23)

[3]李虹.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J].会计之友.2016(04)

[4]赖文芳.试论现金流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J].科技经济导刊.2015(13)

篇8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已经获得了比较大的成绩,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比如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组织水平等。从总体来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比较薄弱,影响了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这就要求要不断引进新技术,积极推动创新,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意义

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学术界有着不同的态度。就其本质来说,主要指核心竞争力不是指某一种资源,它是一种可以相互联系和转化的知识体系,使企业和其他竞争对手相比,拥有的具有更高价值的产品以及服务的综合能力。

(一)核心竞争力是高新技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源

核心竞争力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企业之间也产生了一定的差异性,并决定了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的不同能力,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的不可复制性,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超越,所以它是一种具有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

(二)核心竞争力是高新技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企业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很多企业都采用多元化经营的方式,以求分散和规避风险。但是,企业的资源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企业只能将有限的资源放到可以形成竞争优势的地位,从而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核心产品使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上获得主动

现代企业主要围绕着三个层次展开竞争。第一,核心竞争力,第二,核心产品,第三,最终产品。若一家企业将全部的资源和能力投入到最终的产品上,一味对外购买核心产品,经营活动将会偏向提供核心产品的公司。若企业集中全力到最终产品市场上,则将会缩小企业的市场空间,并降低企业发展的灵活性。企业发展核心产品,可以和下游合作伙伴的销售渠道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的管理理念和方式落后

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它是资本和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负责人主要是依赖技术建立企业,对市场经济、现代科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基本不了解,同时,他们大多缺乏长远的发展目标,仍然坚持着传统的管理理念,采用落后的管理方式。

(二)盲目多元化,缺乏突出的主业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起步较晚,而且资金力量比较薄弱,竞争力远远不够。在这些企业获得了一些效益之后,往往会致力于投资回报更快的项目和领域,比如房地产等。这些企业的资金力量比较薄弱,再加上力量比较分散,也未能突出企业的主营业务,从而大大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未能进行持续的开发和利用

就一些国际经验来说,研究开发经验若低于销售额的百分之一,则企业将很难生存,若能够达到百分之二,则企业可以勉强维持,若可以达到百分之五,则才能在市场上取得优势。和西方的一些企业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水平比较落后,而且,缺乏技术开发的意识。就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很多企业的战略比较传统,过度重视生产,而忽视了研发。但是,国外的很多企业都比较重视研发和销售,而不会过多重视生产。所以,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难以达到国际上的先进水平。就一些历史上的案例来说,很多企业的销售额也足够大,但是在技术开发上,投入甚少。很多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凭借一种技术优势,难以形成优势竞争力。另外,很多企业未能形成完善的创新机制,竞争优势不明显。

(四)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存在较大的思想偏差

高新技术企业有自身的特点,比如高投入性、高风险性。很多行政部门缺乏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正确认识,继续采用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和手段,指导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就具体的工作来说,即重视具体的项目,忽视环境方面的建设;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忽视了市场的作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比较系统化的工程,在产业化发展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具备一个核心的链条,从而来作为支撑。所以,企业要切实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高新技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就要调动内部的各个要素,还要综合运用多种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发展战略,要确定企业的总体目标,就要对企业的环境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还要评价企业自身的能力,从而对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方向进行定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不同。企业要制定出具有竞争力、激励力的发展战略,从而保证资源的配置,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在战略的选择上,要求采用和竞争者不同的策略。高新技术企业要精心培养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提高技术创新技术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在新的经济时代,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而且技术更新的速度逐渐加快,再加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见性,这要求高新技术企业不断进行创新,在企业的经营中融入高新技术,提高企业自身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充分满足顾客的需要,促进企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实力的差距,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技术创新水平之间的差距。企业在市场上的生存地位直接受到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就实践来看,技术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发展的机遇,也可以增强企业内部的竞争力。若一个企业没有技术创新,则将他们不上核心竞争力。

企业专有技术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技术创新,要完善技术知识理论,改进技术创新的方法,并建立完善的以技术创新为中心的网络,从而可以强化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实现知识的共享。企业要建立团队小组,加强技术人员之间的合作,推动知识的传递,更快地形成组织知识并得到反馈,强化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推动知识的更新和发展。

(三)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是他们的形象代言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优质的产品是企业精心打造的产品或者是对原有产品的加工再组合。这种新产品可以增强顾客的满意度,提高企业的利润。从经营方面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会被市场的机制所局限,也不会受制于企业的目前的资源限制。企业要不断进行研发和创新,充分把握顾客的新的价值需求,采用各种方法开拓产品的价值,从而有利于满足市场的要求。

(四)积极推动管理创新

在企业中,管理创新可以综合利用企业的资源,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计划、执、控制的过程。在新的技术经济目标条件下,管理创新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因素,加强对产品和服务的管理,从而推向市场。管理创新包含着诸多的内容,比如管理方式、观念、手段的创新,他们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若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则将不会形成核心竞争力,但若企业没有进行管理创新,核心竞争力将不能长久。所以,企业要强化管理创新,创新管理的观念,比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目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导向。

(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当代企业竞争的本质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力资源也有了更高的需求,日益需要高素质、高学历的知识型人才。要强化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发挥人员的优势作用,施行奖惩责任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六)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高新技术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就要具备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营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保证企业价值观符合科技发展的速度,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结语:

随着国内外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多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已经获得了比较大的成绩,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面临着一些发展的困境,比如高新技术企业的的管理理念和方式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未能进行持续的开发和利用;盲目多元化,缺乏突出的主业。因此,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提高技术创新技术;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积极推动管理创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有利于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储节旺,郭春侠.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02:49-53.

[2] 钟雪飞. 基于社会责任的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策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1:91-94.

篇9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研发人员 激励

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猛,创新人力资源已成为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推动力。研发人员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创新型人力资源之一,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素质稳定的研发队伍。因此,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现状及研发人员特征进行分析,并针对研发人员的特征探讨,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其取得高研发绩效的激励方法显得十分必要。

一、研发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1.研发的界定

研发,既研究开发(Research&Development),主要指企业、科研单位、高校等科研部门的相关人员利用其自身的理论技能,通过改进和创新的过程创造出科研成果,并力求将其转化成有价值的市场产品或技术的活动。

2.研发在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

研发是高新技术企业有实力参与市场竞争的“标准许可证”,是高新技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林的重要保证。具体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其重要性重要体现在:(1)研发为企业生产环节提供技术理论依据和样品模型,为生产指明标准和方向。(2)研发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直接影响着企业产品的销售,并且有效的研发可以构建有市场优势的价格,确保技术输出地位。(3)研究开发经费的分配与使用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可见,研发关系着高新技术企业的产销财务等重要经营活动。

3.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的现状分析

(1)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工作的趋势

讨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的问题,必须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工作有相应的了解。放眼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现状,基本体现了以下趋势:一是,研发工作逐步成为本行业经营的核心环节,企业对研发部门的创新工作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二是,企业打造高素质稳定的研发团队的理念日趋强化;三是,企业的利润分配向研发经费不断倾斜,但对研发经费的合理分配和高效使用缺乏有效的管理;四是,由于研发经验的积累不充分或其他原因,研发创新成果转化率低。以上研发现状体现在大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具有广泛性。

(2)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发挥其作用的瓶颈

纵观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现状,虽然一些企业的研发工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但我们仍意识到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面临着重大挑战,其成为研发发挥其应有作用的瓶颈。①研发成果拥有率偏低,即自主知识产权获得率低。②研发成果转化率低。③研发领域竞争激烈,各企业相互争夺研发人员,造成研发资源的不稳定流动和产权纠纷。

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的特征分析

1.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的界定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属于创新型人才的范畴。依据对研发的界定可以得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的概念,即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部门中能够利用自身具备的理论技能,通过创新过程创造出科研成果,并能使其转化成有价值的市场产品或技术的人员。可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是“创新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复合体。

2.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的工作特征分析

(1)需要突出的创新知识与能力

创新是研发工作的灵魂所在研发人员只有具备了突出的创新知识和能力才能胜任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工作,并做到运用其扎实的理论技能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和技术,真正实现研发的根本目的。

(2)需要较强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

赫伯特曾说:“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作为高端人力资源,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已成为胜任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工作的基础与条件。

(3)工作内容个性化要求高且工作时间长压力大

研发是一个用研发人员的个性化思维和技能创造个性化的新产品和技术的过程,因此研发工作内容与其他工作具有明显的性质差异性。同时,企业为了在一定阶段完成一定的研发任务,则会要求研发部门人员延长工作时间。研发人员不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时,企业可能会对其研发能力产生质疑甚至影响事业发展,因此研发人员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大。

3.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的个性特征分析

(1)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强

研发人员属于知识型员工,他们从事的是一种创新性的脑力劳动,因此其自身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并善于运用其个人能力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灵感进行创新。

(2)较强的成就动机和自我实现意识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喜欢有挑战性,对技术研究技术难题攻关新产品开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及展现自己才能的强烈欲望,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和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注重自我价值,努力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并期望得到社会认可。

(3)追求高薪且流动意愿强

在当前,人们选择职业和流动方向的重要标准仍是个人利益,利益追求成为人才流动的主要动力研发人员在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以后,随着其研发技术的提升和经验的丰富如果企业没有及时提高薪酬水平,或者受同类企业的高薪诱惑,很容易出现“跳槽”现象。加之,研发人员在流动上的容易性和优越性,使得稀缺性和专业性强的人力资源产生很强的流动意识。

三、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激励机制及方法的探讨

基于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的工作特征分析和个性特征分析可以看出,研发工作与研发人员的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吻合度,但同时也存在矛盾。因此,探讨研发人员的激励机制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建立激励性的薪酬制度

(1)制定符合研发人员个性特征的薪酬福利制度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追求高薪且流动意愿强的个性特征,企业应实施对研发人员具有吸引力的薪酬福利制度。主要采取“谈判型薪酬”,即根据市场价格该人才的类别及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由业务主管在招聘时与其谈判,确定一个双方均能接受的薪酬水平。以后再在此基础上,根据其技术水平和各种能力考虑给其加薪和发放奖金。

除此以外,由于研发工作时间长且压力大,还可以考虑健康休闲方面的福利。如为其开设健身房,带薪休假,奖励旅游等。

(2)建立多元化价值分配体制

高新技术企业还应根据研发人员这一知识创新型员工的特点,考虑以下三种长期激励方式:①股权激励;②虚拟股票激励;③期权激励。这样就形成了既重短期激励又重长期激励的综合激励机制。有利于满足研发人员对高水平薪酬福利的要求,也有利于企业走出研发人员受高薪吸引流失掉的恶性怪圈。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研发人员授权管理和内部提升等途径给予事业上的发展机会,以满足其强烈的成就动机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2.实施研发人员职业生涯计划

(1)实施研发人员职业生涯计划的意义

实施研发人员职业生涯计划是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研发人力资源采取的长期发展战略.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计划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有三大意义。一,确保企业拥有必要的研发人才。二,可以把研发人员培养成能适应科技不断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三,可以提高企业吸收并保留高素质人才的能力,其经营竞争储蓄人力资本。因此企业管理者重视职业生涯计划的作用,帮助研发人员职业生涯计划的设计,并制定实施计划促使职业生涯的实现。这样可以把研发人员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的结合,达到事业成功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目的。

(2)实施研发人员职业生涯计划

根据美国玛汉·坦姆仆关于对知识工作者激励问题的问卷调查,各项需求及排名依次是:个人成长(33.74%),工作自主(30.51%),业务成长(28.69%)和金钱财富(7.07%)。可见,创新型人才非常注重其个人成长。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也不例外,当研发人员对企业提供的工作职务感到没有挑战性或感觉自己长期没有向上发展的可能性时,他们必将考虑去其他企业寻找发展机会。因此,针对研发人员这种心理倾向,企业应对其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应具体作到(1)对其职业发展路径实行“双轨道”设计即在使其担任研发操作工作的阶段发掘其研究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意向力求将其培养成既有技术又有管理理念的“双能”人才。(2)以研发绩效评估和个人职业发展动向为依据,制订研发人员定期培训项目,并合理授权,使其有获得意向岗位的能力与机会。(3)组建稳定的企业研发项目团队。即运用群体整体性增强员工的工作稳定性。

3.强化岗位工作责任和采用合理工作形式

(1)运用“责任加强正反馈”理论

人的创造力可以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实现自身对其所从属的集体以及周围人的价值,会坚定人的创新信念,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创新素养,投身与更加有价值的创造性活动中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加强正反馈”理论。研发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团队合作环境决定了其同样适用这一理论。从这一层面上来看,在团队工作过程中通过对工作责任的强化,激发所有研发人员的创造力,使其更加投入于研发工作。

(2)实行人性化的弹性工作制

由于研发人员的个性化需求,自主对立性比其他人才更为突出,这些人才都有自己的一些特殊工作习惯,很难适应企业规章制度的束缚。如果一定要采取硬性的做法,可能会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企业在工作制度设计时,应考虑研发人员的个人意愿和特征,对研发人员可以实行人性化的弹性工作制度。当然,企业也应该采取诸如目标管理等一些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对他们的工作及成果进行管理。

4.建立企业文化激励机制

高新技术企业还必须建立企业文化激励机制,培养企业长远的“软”环境,它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一种生产力,使企业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塑造一个团结奋进的创造整体。只有企业文化已经成形的企业,其技术创新才有拥护者,形成良好的企业持续发展的氛围。

研发人员一般学历高自主独立性强,使用传统的等级管理方式,容易造成僵化的缺乏生机的企业氛围,不利于研发人员创造性的发挥。因此,企业应注重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知识型企业文化的建设。[16]在文化建设中应加强企业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工作,培养研发人员的团队协作精神,鼓励他们参与企业管理,用语承担有挑战性的研发任务。这样就可以使企业变成充满火力与弹性的竞争群体,对研发人员就可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工作的责任心效率意识和创造力,企业才能从情感上留住人才。

四、结语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的激励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只有掌握上述各种激励机制和方法,并针对不同研发人员的差异性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与途径,才能消除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发挥其重要作用的瓶颈。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创新机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郎咸平.《中国高新技术发展战略评判》[M].东方出版社,2006

[2]余忠.软件企业研发人员激励机制的构建[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

[3]刘冬荣,胡蓉.高科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1,10

[4]傅纯恒.试论企业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J].经济师,2004,6

篇10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人才管理;成本管理;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7-0125-03

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活跃因素之一。作为国家科技发展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密切关系着国家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较慢。文章全面分析了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内部管理现状,从人才管理、成本管理和知识管理3个方面讨论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立足于我国企业的基本情况,提出了先进的内部管理理念。

1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管理的现状

1.1 人才管理现状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某一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比例更高。因此,能否有效利用人才资源关系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人才应具备如下3个特点:创新性、学习性和稳定性。但是由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陈旧以及对人才管理的忽视,目前人才管理方面存在着如下的漏洞:

1.1.1 缺乏人才选择机制。一方面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引进高层次人才来克服运作难的缺点;另一方面其受到资金的制约,不能雇佣薪酬要求较高的员工。由于缺乏人才选择机制,如何用较低的薪酬引进较高层次的人才一直是困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难题。

1.1.2 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多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很难将足够的资金用于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因此,人才培养机制的滞后已经成为阻碍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科技兴企”战略的重要因素。

1.1.3 缺乏人才保留机制。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具有更高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工作机会较多。由于人才保留机制的不健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失严重。

1.2 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由于资金短缺、管理不当,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运作成本往往较高。资金少是中小企业面临的突出特点之一,就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资金短缺的问题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全面分析内部管理和运作成本之间的关系对降低企业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1.2.1 资金分配和运作成本。正确的资金分配策略可以帮助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有效利用闲置资金,降低运作成本。目前,大多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忽视了资金分配的重要性和缺少资金分配策略,普遍存在着资金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和激励的投资过低。

1.2.2 资源利用率与运作成本。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源闲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大型科研装备利用率仅25%。由于内部管理不当、资源浪费或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更为明显,严重降低了其资金利用率和企业竞争力。

1.2.3 经营规模与运作成本。经营规模的提高可以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反之,运作成本则较高。国内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缺乏合作环境和整合机制,行业内部竞争过于激烈,限制了企业经营规模的发展。由经营规模有限导致的运作成本过高一直是制约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3 知识管理现状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普遍重视人才的引进,把人才当作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但是,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人才引进,它包括知识吸纳、知识联盟、知识整合、知识转移、知识激励和知识创新。只有把这6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目前,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联盟、知识整合和知识激励三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1.3.1 知识联盟的缺乏。由于缺乏合作环境和整合机制,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缺少知识联盟。这增加了行业内部的重复工作,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成本。这一现象对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负面影响不多,却严重威胁了资金匮乏的中小企业。

1.3.2 知识整合的缺乏。知识整合是指企业对其内部的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和融合。知识整合有利于内部管理和内部合作的提升。但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将有限的资源放在知识创新等方面,缺少对知识整合的管理。

1.3.3 知识激励的缺乏。作为人才激励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知识激励在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受到重视。但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很难对员工提供足够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对知识激励的重视程度更低。

2 内部管理中先进理念及运用

2.1 人才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模型应从4个方面来构建,即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承诺和保留。其中,人才的保留关系到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工作的持续性、稳定性,也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做好人才保留工作的关键在于人才的激励和培养。

在进一步强化传统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知识激励体制,通过知识激励提高员工的竞争力和工作积极性,降低员工的流动性,同时促进企业内部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2.2 成本管理

针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资金匮乏、外部合作不足的现状。必须从社会和企业两个层面上进行改革。

2.2.1 社会层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企业与外部资源的关系网络逐渐复杂,这有利于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社会效率。因此,在社会层面上应建立起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细化企业分工,减小行业内部竞争,实现优势互补。

这种外部合作包括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融资合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等。通过在社会层面上建立起合作渠道,促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可以有效缓解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资金匮乏、合作不足的现状,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

2.2.2 企业层面。就企业层面而言,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强化内部协作。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金、设备闲置现象,进而提高内部资源利用率。同时,科学的资源配置也是促进内部各部门之间有效合作的基础。因此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应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提高资源利用率,强化内部协作,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2.3 知识管理

强化知识管理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构建知识战略。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计划,使知识真正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促进知识共享,通过8种方法促进知识共享,即设立知识主管、创建动态团体、建立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建立企业内部网络、促进知识交流、建立动态联盟、培养核心创新能力;重视知识激励,通过知识激励一方面促进了知识交流,另一方面提高了人才管理水平。

3 结语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受到资金匮乏、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员工流动性强等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人才管理、成本管理和知识管理3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点改革措施,即:在增强传统激励机制的基础上,强化知识激励机制在人才管理中的作用,提高人才管理水平;在社会层面上,建立起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细化企业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在企业内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强化内部协作,降低运作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构建知识战略,促进知识共享和重视知识激励建立和健全知识管理体系,提高知识对企业发展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