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21 17:4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

篇1

一、我国知识产权制度风险现状以及风险成因分析

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华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严重。二是我国的企业频繁遭到国外知识产权壁垒的影响。三是我国在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方面受到严重的侵害。我国的知识产权存在制度风险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受我国经济以及文化内涵的影响,导致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意识比较薄弱。二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实力以及科技水平等方面都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导致我国天然处于弱势地位。三是我国对于国际知识产权的规则了解不够透彻,再加上其本身的不合理性,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的保护。四是我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存在严重滞后的情况,从而使我国在遭受海外知识产权诉讼时不能有效的进行应对。

二、针对知识产权制度风险的法律约束措施分析

1.努力探索构建世界知识产权新秩序。要想从根本上防治知识产权及其法律制度存在的风险,就需要建立一个公正、高效有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知识产权新秩序,也就是说世界知识产权新秩序是根治知识产权制度风险的重要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也逐渐深入,从而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如贸易摩擦、知识产权诉讼等,特别是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诉讼案件的数量大幅度上升,并且由于我国在国家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我国企业经常由于知识产权诉讼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努力探索构架科学、合理、公正的世界知识产权新秩序非常重要。

2.加强我国知识产权源法律制度建设的力度。由于我国在知识产权源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缺陷,导致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和遗传资源被其它的跨国公司掠夺和占用,从而极大的损坏了我国的利益。同时,我国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方面严重存在“忽视知识产权之本、重视知识产权之末”的问题,因此,加强对知识产权源的法律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可以更好的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在加强知识产权源的法律制度建设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明显的不同,而我国在这场对抗发达国家对我国重要文化资源进行掠夺和占用的战争中,必须要保持清晰的头脑,坚持独立的发展道路和思想,以其实现保护我国知识产权源安全的目的。

3.不断完善反垄断法。目前为止,我国的反垄断法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致使在我国的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的做法非常普遍,从而为我国的企业和产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我国政府一定要不断的完善反垄断法,以弥补我国在知识产权制度方面的漏洞,并针对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出台一些严厉的处罚措施,从而杜绝在我国的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以维护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利益。

4.加强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强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的能力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和前提,在知识产权方面也不例外,可以不断的增强和优化我国知识产权以及法律制度的安全性。因此,我们国家一定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积极的融入全球经济发展的浪潮当中,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整个国家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推动我国积极的知识产权的建设和发展,来弥补目前我国知识产权存在的缺陷。

5.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制度经验。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相关制度的研究起步较晚,时间较短,导致我国的知识产权存在很多制度风险,严重损害了我国政府以及企业的利益,因此我们国家要在知识产权制度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积极的借鉴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知识产权和法律制度经验,这样可以使我国以较少的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知识产权制度防治风险的能力,使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在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我国实际的情况进行优化,切勿全盘吸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预防风险的能力,不断与国际接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6.增强企业知识产权维权的能力。企业作为知识产权的主体和基础,在预防知识产权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增强企业防治知识产权风险的能力,使企业在微观层面和政府的宏观层面相配合,从而真正解决知识产权存在的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竞争已经从比较低端的有形物竞争过渡到知识产权以及法律制度运用能力的高端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企业一定要清楚的认识到世界发展的形势,积极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知识产权以及法律制度应用的能力,以此来防范企业发展面临的新的风险,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外,企业还要在国际知识产权制度中积极的争取有利的战略地位。要想实现这一点,企业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如游说等,来参与国际知识产权的谈判,在参与谈判的过程中,企业要通过我国的国际知识产权谈判机制将自身合法的利益诉求充分反映到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制定当中,从而使自己在这场新的市场战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篇2

[关键词] 市场经济 产权制度 改革 完善

一、产权与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产权的涵义,经济学中的产权(Property??Rights)概念,在著名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解释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品的多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现代经济学的产权理论的要点是:产权是对经济品的权利,包括使用、获得收益、处置的权利,经济品的交换,即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交换是一组权利的交换;产权具有排他性,同时可分离、可分割,从而可有不同的产权制度安排,同时它还受规则和国家的约束;产权制度是经济运行的根本,产权制度决定组织的类型、形式及经济效率高低;产权制度对技术进步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技术进步也是引起产权制度变迁的基本原因;私有产权与政府干预都是可供选择的产权制度;通过建立在交易费用比较基础上的产权交易,私有产权制度会产生复杂、合作效率极高的组织,如现代大企业;企业本质上是投资者、经营者、职工、债权债务人等各种利益相关者产权交易和“不完全合约”的组合及产物;企业的“不完全合约”性质及信息不对称,使企业的委托问题成为企业制度设计的关键问题。

比较研究表明,制度经济学的产权概念和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的概念十分接近。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制度经济学的著名学者E・G・Furubotn & S・pejovich说:“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规范。…产权制度可以描述为,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见上海三联书店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1995年)。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制度的意义

我国要加快经济发展,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立与此适应的产权制度。

首先,产权制度是决定资源配置的基本制度。所以需要产权制度,是因为资源有稀缺性,必需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因此决定资源生产、使用和交易关系的产权制度就成了事关资源配置机制和效率的基本问题和必要条件。

其次,我们选择了主要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必须建立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市场体制要求的产权制度和传统计划体制要求的产权制度不同,市场主体必须有资源交易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否则它就不是市场主体,无法担任资源配置的主角。

第三,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按市场经济原则确立的产权制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已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是市场化的过程,就是独立的个人和法人取得资源支配权和交易权的过程。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制度的特点

1.应覆盖所有经济资源的产权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应覆盖所有经济价值的获得需付出成本的经济资源,各种形式的经济资源都应“物有所归”。适应经济关系的多样化,存在与多种产权关系相对应的财产权利的法律形式。

诸多财产权利之中,最基本的是物权和债权。物权是最基本的财产权,它是直接支配特定物、而享受其利益之权利。物权可分为所有权(自物权)与他物权,包括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债权指债权人请求债务人为一定给付(含作为与不作为)的权利。股东权是在股份制公司出现后产生的一种特别物权。和股东权对应的是企业财产权,尽管这种支配最终将受到全体或多数股东的股东权的约束,因而其独立性有限。

无形资产财产权是有关商标、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财产权利。随着技术进步,它的价值日益提升。对一些科技型公司,知识产权已成为它最重要的战略和组织资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权制度是最基本的产权制度,不明确物为谁所有,所有者有何权利,就不可能有明确的市场经济主体;债权亦是最基本的财产权利,对它的有效保护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为它是市场交换可靠有效进行的必需前提;与现代大公司制度发展和科技进步、知识积累密切相关的公司产权和股东权、无形财产产权,已成为市场经济产权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但这些产权的有效性仍依赖基本物权、债权体系的完善,同时自身也要不断完善。

2.各种产权主体地位应平等,但作用有所不同。

经济资源是有价值、要获得必须有成本的资源。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资源的产权主体,即产权的拥有者有个人、法人和国家。个人、法人和国家的产权对象可以相同,都可以是企业、不动产和货币,亦有不同的特点。个人产权对象包括和人身不可分的人力资本,而法人和国家只能通过一定的交易和承诺获得人力资本的使用权。国家产权对象的获得可源于一般的交易,亦可以源于国家根据法律的征收。法人产权对象所及的范围宽,但它和人力资本只能有交换关系,亦不可能像国家那样直接用强制手段获得资源。国家和个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企业的全部产权,而企业对国家和个人只能有部分产权(如债权)。

个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本的产权主体,除非有法定的基于公益理由等的限制和对他人有不当的影响外(如有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必须承认和保护个人产权,即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及个人合法(或不违法)从事各种商事活动的权益。这是因为包括个人消费、个人投资和储蓄、个人工商活动、个人作为受雇者的服务在内的个人经济活动,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经济活动,而个人产权是个人进行经济活动的前提条件;个人产权及其交易是法人产权的基础,是现代大公司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条件,现代大公司是个人产权主体通过成本收益比较竞争选择的结果,个人投资及其人(机构投资者)的监督和选择是大公司持续融资继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充分承认个人的人力资本价值及其相应权利,是科技进步和知识积累的前提,随着竞争压力加大、创新速度加快,人们日益认识到企业组织知识积累过程是人的“隐形知识”向“显形知识”持续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效率和结果与“人力资本”制度是否健全密切相关;在事实及法律(包括宪法)上我国都已承认的并承诺要充分保护个人财产权利,支持私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承认和尊重每个人,包括劳动者个人的产权主体地位及其产权,有利于“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一致。

法人是法定的团体。法人的经济活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因为比较利益和规模经济使法人组织成了商品和劳务最主要的最有优势供应者,同时也是最主要的需求者。因此法人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主要产权主体。法人产权制度是与法人有关的产权制度,它离不开个人产权(如股东权、个人基于合同获得的权利),但有别于个人产权。完备的法人产权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产权制度中最重要的关键性的制度,是现代产权制度与“罗马法”时代和资本主义初期产权制度最重要的区别所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法人组织,特别是大公司的产权关系十分复杂,能出现有效率的大公司,既要求个人产权制度比较完善,更要求有较健全的法人组织制度,首先是法人相关者产权关系的协调机制和较好的制度安排,这只能是市场经济比较成熟、水平较高及市场经济产权制度比较完备的成果;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法人组织是将个人产权与资本市场及大公司产权相联系具有公有特点的重要工具,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将日益重要(按德鲁克(Drucker)的说法,机构投资者获得股权是一场无声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将通过大企业主体成长及其作用发挥的过程,完善中国的产权制度,并从而进一步促进大公司的成长。

国家,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重大的产权主体。国家产权所涉及的对象中,最重要的是国有企业及国家对企业的投资,以及国家拥有的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长远地看,国家产权的主要作用是充当经济发展的保障和支撑。因此国家产权作为实现公共利益目标所需的公权手段,除在国家必须控制的少数领域及特定时期外,主要用于解决单靠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市场失效”问题,一般不直接充当创造价值的主体。尽管通过国有企业,国家产权也间接参与经济价值的创造。

市场经济下的各种产权主体,作用不尽相同,但其地位平等。地位平等的含义是,除非国家有明确的法律限制,各主体在民事及商事活动中的经济权利和法律地位平等,一视同仁。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权制度要不断完善。

从历史上看,先有物权,以后由于交换出现引出债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封建经济体制,出现了新的公司组织和相应的公司财产权利,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无形财产权利也日益重要。包括公司产权在内的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上半叶,历经百余年其基本构架已基本确立。以后由于科技进步,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产权制度在已有框架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四、推进社会主义产权制度改革的措施与对策

1.理顺不同产权和主体的关系。

首先要理顺个人与法人(企业)、与国家的关系。这方面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对个人的权益,包括个人产权保护不够。

理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主要涉及理顺个人产权与国家公权,及个人产权与国家(国有)产权两个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亦公认“公权优先于私权”。关键是必须明确界定公权和个人产权,个人产权不能对抗公权,公权亦不能无偿占有个人产权。理顺公权和个人产权关系,必须明确界定公权和个人产权的边界;确定公权的存在范围,我国的主要问题是公权力过大,政府介入了许多它不应也不必介入之事,但同时很多该做之事并无精力去做;公权只能按法定程序行使,不能随意侵犯个人产权;当行使公权会带来个人(及法人)的财产损失时,国家应予以补偿。

理顺个人产权和国有产权关系的重点,一是界定个人产权和国有产权的范围,要根据中央已明确的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方针,适当缩小国有经济及相应的国有产权的控制范围,允许个人产权进入更广泛的领域,并给予保护和尊重;二是在允许个人产权进入的领域,明确个人产权主体和国有产权主体都是平等的民事主体。目前既有国有产权主体利用其与政府的特殊关系侵犯个人产权主体的问题,亦有个人产权主体利用国有产权主体责任不清侵犯国有资产的问题。

2.通过建立合理的企业产权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制度建设。

在产权制度建设中,要突出企业及法人的产权制度建设。首先是因为企业法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而我国目前又特别关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制度建设。企业产权制度健全离不开个人产权制度的健全,但其产权结构,尤其是大公司的产权结构为与其复杂的功能相适应,通常涉及很多人的产权,远比一般的个人产权结构要复杂。突出企业及法人的产权制度建设,既有利于直接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而且有利于促进个人产权制度的完善。

为搞好企业产权制度建设,还必须重视法人产权制度建设。企业不仅要与个人和企业交易、合作,还要和政府机构、大学、社会团体、职工持股机构等各种法人和团体合作,并且这种合作日益重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制度的研究是一个重大课题,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完善,革除那些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束缚市场经济活力的产权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的产权制度,充分调动各种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福全宋克勤:迈向21世纪:中国企业制度选择,中国工商出版社,1999

[2]吴宣恭:产权理论比较――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彭光良罗晓云:从产权理论看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技术经济,2003,(9)

[4]刘蕾:从新制度经济学透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经营与管理,2004,(6)

[5]赵晓雷:现代公司产权理论与实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篇3

关键词:TRIPs协议;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一、引言

知识产权自十七世纪中期被提出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其在国家经济战略中的低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出来。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和法律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从清朝末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最初建立阶段,改革开放之后至九十年代末期的基本建立过程阶段和2001年我国“人世”以后至今的发展成熟阶段。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同时也成为了TRIPs协议的成员国之一,我国正式纳入世界知识产权体系中来。本文在总结国内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探寻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法律制度和体系建立和完善的轨迹,并且试图探讨出一条适合我国未来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总体上发展迅速,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跨越,从本土化走向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大大加强。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仍然面临很多问题。

首先,专业人员缺乏,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与他国产生贸易摩擦与纠纷中所需求的高端人才和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善和发展。其次,我国近代法律转型就是为换取西方列强收回治外法权的承诺而进行的,外部因素驱动着内部因素的发展,促使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的建立。最后,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统计,1972年至今,美国发起337调查起数逐年增多,涉华数量也随之攀升;2011年,美国共发起337调查69起,为历年之最,其中涉及中国企业26起,占比37.7%,继续位居首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将有更多国际先进的知识产权等相关技术和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将对国内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形成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通过笔者研究,我国知识产权遭遇多种问题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具体如下:

(一)经济上,我国发展水平仍然滞后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于2010年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但是,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增加。

(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淡薄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绝大多数企业和普通老百姓中还是较为淡薄的,并没有引起各家企业的充分重视,造成了国内盗版猖獗,严重侵害了企业的自身利益。企业自身的创新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从而影响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010年,我国共投入R&D经费7062.6亿元,比上年增加1260.5亿元,增长21.7%;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76%,比上年的1.70%有所提高。但我国与其他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我国专利水平较低导致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不足,而造成产业竞争力低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我国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使得在拓展国际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企业缺乏知识产权战略

2011年4月28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德国、法国和匈牙利对中兴通讯提起法律诉讼,指控其侵犯了华为的专利权和商标权,一天之后,中兴通讯用反诉表明自己的立场。4月29日,中兴在中国针对华为侵犯中兴通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LTE)若干重要专利递交了诉状。通过此案发现,我国企业之间往往缺少国内、国际市场的通盘考虑,难以实现合作制度架构下合作企业利益“联合最大化”。

三、解决对策及发展路径思考

(一)政策建议

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和制度的完善和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建立一个适应我国自身经济发展的保护体系。纵观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在这之中或多或少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但是,总体上来说仍然在向前稳步发展。

1 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当前,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对于增强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要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规划》,以鼓励知识产权创造、推进知识产权运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为目标,努力形成完备、有效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2 加强知识产权文化的建设

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是我国当前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强教育力度以及多方面的媒体广告等宣传,普及全社会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从而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养成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习惯。

3 鼓励企业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企业通过梳理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建立多方位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从而达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全球化浪潮中,把握机遇,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和长久的发展,同时与本国企业协同发展,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二)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制度改革的目标

篇4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制度经济学 制度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日益加快的今天,企业竞争模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逐步由资源、资本的竞争发展为知识和技术的竞争。知识和技术来源于创新,于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就成为企业增加竞争力的关键。本文拟从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的角度来探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制约我国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

由于技术创新的收益非独占性、收益期晚和不确定性,因此如果不能构建一个符合市场经济条件的有效的制度安排,人们就不会有足够的激励来进行技术创新,这就会使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不高,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最终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当前制约我国技术创新的制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产权制度的不完善

产权的确立和明晰,使资产所有者与资产之间建立了最直接的经济关系。资产所有者因此成为资产能否增值的最直接的当事人。产权的法律性、持久性又使人们具有一种安全感。技术创新活动在这样一种制度氛围中会获得强大的激励。

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产权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技术创新活动。知识产权制度能够决定创新的私人收益率在社会收益率的比例,使创新者能得到足够的收益,同时最大限度的增进社会福利。

尽管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缺乏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有知识产权的意识,这不仅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削弱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制度的有效实施不够,违约成本不高,使得盗版、假冒伪劣与专利侵权现象还相当广泛地存在,极大地挫伤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这两者的“恶性互动”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我国的技术创新就会进入坏的“路径依赖”,技术创新活动失去动力和活力。

2.市场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市场制度还处于建设中,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许多部门还存在生产和市场的行政性垄断,由于地方保护而造成的市场分割,广泛而严重的不正当竞争形式的存在,资源和人才还不能充分地自由流动,等等。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有二:(1)企业家选聘和考核制度失效。(2)由于改革不配套导致相当多行业的过度竞争。这两点对我国的技术创新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成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制度障碍。

过度竞争是我国市场制度不完善的另一重要表现。在充分发育的市场制度下,过度竞争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有序的竞争会使供求达到平衡。我国的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产业都存在盲目扩张和企业的盲目进入问题,以至于在相当多产业都出现了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但企业退出却相当困难,一方面由于退出机制不能得到有效实施,部分企业尤其是国企在退出问题上通常会受到来自各方的阻碍;与此同时,地区分割导致的无效竞争也使得企业普遍能够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生存,供求关系无法发挥对企业进入和退出的调整机制。企业因此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缺乏推进技术创新尤其是大规模技术创新的能力。

二、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制度途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制约我国技术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安排的失效。因此,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就要以制度为突破口,全方位、多层次地完善各种制度安排,给技术创新以坚实的行为基础和激励支持。

1.实施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推进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在技术上表现为进步,在市场上表现为独有,在法律上表现为权利。因此,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方面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机构设置方面,建立中央权威、高效、统一、精简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调机构,统一考虑涉及世界贸易规则的知识产权立法执法以及国际合作,争端解决,信息交流等问题;在专利制度方面,完善知识产权检索检验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的激励评价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的评估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的经营保密制度等,充分重视专利信息的传播与运用,并加大专利保护力度和行政处罚力度,给专利权人以切实有效的保护,进而推进科技创新。

2.创建与企业技术创新相适应的风险投资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资源的投入。现阶段,创新资源的不足已成为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技术创新与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又是紧密相联的,不仅因为技术创新本身具有技术上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还在于技术创新并不完全是一个技术过程,它同时也是一个新技术的产业化、市场化过程,因而,还要受到社会、经济、市场风险的影响。有创新就会有风险,有风险就可能有损失,如果缺乏创新过程中财务风险的转化机制,那么创新资源就不可能源源不断地流向创新主体。因此,创新资源不足的问题实质上仍然是制度的问题,如何创建与企业技术创新相适应的风险投资体系,已成为创新制度建设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根据高风险高报酬的基本规律,建立全国性的风险投资股票市场应是较好的形式之一,它不仅可以为高技术、高成长性企业取得足够的资金来源,同时,利用股票市场的功能也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影响我国技术创新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3

[2]邓莉: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制度经济学思考.科技管理研究,2006.9

篇5

据悉,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已从策略向战略方向转变,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将走向新的历史阶段。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石燕泉表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加剧,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武器。我国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迫切需要实施以知识产权制度为导向的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因此,必须加快对知识产权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通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农业领域形成有利于创造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开发利用知识产权和最大限度发挥知识产权效益的氛围,并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实施和知识产权战略的有力实施,激励和引导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培育新型创新主体,使我国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和新兴产业优势。

点评:只有通过学术交流形式,创造出更多的高质量研究成果,才能推动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事业的健康发展。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在2007中国(重庆)非公经济论坛上,国务院西部办综合规划组组长赵艾称,在中国统筹城乡发展中民营经济大有作为。

统筹城乡发展将有大批的农民向城市和城镇转移,由此在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建设等方面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将在农村沼气、中小型电站、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为民营经济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点评:民营经济只有积极参与和推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才能不断在改革试验中发展壮大自身力量。

公设经营企业所得税有望“三免三减”

据有关权威人士透露,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的条例拟规定,对从事码头、机场、铁路、公路、电力、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经营的企业采取定期优惠,目前初步考虑采取从企业取得第一笔收入开始“三免三减”的优惠措施。

另外,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企业的收入在税收政策上也将采取“从宽”原则,对种植、养殖、农产品粗加工、农业科技服务等项目的企业采取免税政策,而仅对收益较高的花卉、茶叶、陆地养殖等项目的企业采取减半征收,即减按12.5%征收所得税。

点评:新税法对于各种类型的企业利润的影响利大于弊,而减收的代价也是在改革中必须要付出的,国家财政可以承受这样的减收。

鼓励地方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日前,在南京召开的“全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经验交流会”上,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鼓励各地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从而更好地完成政府职能的转变。

据了解,民政部门鼓励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主要分为三种:一是“费随事转”,即政府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或补贴,将一些社会事务交给社会组织来办理;二是项目发包,即政府通过项目发包的方式,将一些工作交给社会组织,由其组织人力、物力资源完成;三是公开招标的方式,将政府的可以交由社会组织来承担的工作,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向社会组织,最后择优而行。

点评:将一大批事务性、服务性工作交由社会组织承担,说明政府“购买”服务已经初具规模。

为何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

近年来,出现了新开工项目过多,特别是一些项目开工建设投资规模过大、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主要目的是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

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胡少维表示,目前我国经济总体仍然处于平稳运行态势。但投资增长偏快、投资率不断上升的现象仍然存在。此外,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投资继续高速增长的势头,如果不加以控制,不仅会加大今后节能减排工作的阻力,而且将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效应打折扣。

点评:投资率偏高引起的问题已不容忽视,如果不能有效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将有可能使经济增长由目前的偏快转向过热,从而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基本医疗突出“公益性”

十七大关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阐述,特别强调了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属性和以农村为建设的重点,提出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四大体系建设,呈现出高层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

篇6

【摘要】中部崛起战略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中部崛起的关键,但是中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法治环境建设有待加强。为此,中部地区必须提高法律意识,完善中部地区知识产权法制体系,加大行政执法与协作执法力度,建立中部地区知识产权维权体系。

【关键词】知识产权战略;中部地区;法治环境

2008年是迎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全面实施的一年,知识产权战略重点涉及优化知识产权制度资源配置、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制知识产权滥用、培育知识产权文化等五个方面。[1]

国务院的《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中指出,我国出台五项政策,加大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以进一步完善国家知识产权制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其中之一是: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我国中部经济的发展,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关键。中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就是指中部地区在考虑到中部六省(湖南、湖北、江西、山西、河南、安徽)地域特征、资源优势和知识产权现状的基础上,为了响应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通过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知识产权资源,专门针对中部地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的重大知识产权问题(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人才等问题)而制定、实施的知识产权战略。

1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法治环境内涵

法治(Ruleoflaw),是指“法的统治”,即法居于国家与社会的统治地位,而不只是国家用法来治(Rulebylaw),更不能说只是国家用法制来统治社会与人民。[3]环境是一个空间概念,指的是一定范围内的情况和条件。法治环境个什么概念?“真正的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国家机器本身也是受法的统治,即受法的制约与监督的,而人民作为者是法治的最高主体。社会也不只是处于受治的地位,而且也可以是法治的主体”[4]。法治环境,一般而言是指一定范围,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法治的情况和条件。即在一定范围内是奉行法律之上还是权利之上。有学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构成法治环境的要素至少有四个方面:善法、恶法价值标准的确立、法律之上地位的认同、法的统治观念的养成、权利文化人文基础的建立。[5]在当今社会,法治环境的要素应当包括执法情况。

法治环境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因素。同样,法治环境关系着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进程。

涉及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法治环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公民法治观念的强弱;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条文科学性、合理性;主管人员对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条文的理解程度,解释合理性;政策的稳定程度,影响到法律的执行;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执法人员的素质高低,影响公正性;对有关知识产权的国家惯例、国际公约等了解程度;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的认知程度;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效率;知识产权维权体系的建立等。

2中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法治环境现状分析

知识产权战略从层次上看,可以分为国家层次、区域层次、产业层次或行业层次和企业层次。无论哪个层次,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

中部的知识产权战略的性质特点上与国家层次的知识产权战略有相似之处,但要受到国家层次知识产权战略的制约。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区域层次的知识产权战略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在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中,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地方行政部门也是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力量,对地方知识产权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二,随着我国的行政分权化改革和市场化的深入,已经成为获取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其三,我国地区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因而,根据区域的具体实际制定实施符合区域自身发展特点的知识产权战略是必要的。

2.1中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法治环境建设的成绩。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的不断加快,中部经济建设的法治环境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仅中部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法治环境而言,有以下成绩:

2.1.1人们对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的认知程度在不断提高。

注:该表的数字来源于调查结果。

2.1.2实施中部知识产权战略的软硬件环境基本具备。

首先,近年来,我国先后制定了《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一系列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中部六省政府也都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法规,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其次,国家政府部门对知识产权的日益重视和宣传教育以及中部六省各部门积极采取的各种措施和行动,均加强了人们知识产权的意识,重视和珍重知识产权的氛围正日益形成。

2.1.3中部地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正在形成。通过多年的建设,专利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组织不断发展,他们为保护知识产权提供了技术服务支持,丰富了知识产权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另外,中部地区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知识产权局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将有关知识产权的知识要闻、统计信息、专利查询、申请程序、有关链接等内容公布在网站上,网络平台基本搭建,政务公开已经启动。

2.2中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法治环境的有待改进的方面。

2.2.1中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法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部地区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虽已建立,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知识产权的维权体系还没真正建立。主要表现有:①法律体系不够明晰,各法之间或各级法规之间存在交叉和彼此矛盾的地方,从而导致对于同一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可能出现不同的审判结果;②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时有发生,知识产权具体政策落实不到位,知识产权法律监督体系的建设还很不完善;③中部六省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没被彻底打破,对待省内、省外知识产权的违法、违规行为采取双重标准,甚至放纵、包庇本省企业;④知识产权管理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知识产权各主管部门之间的协作水平不高;⑤知识产权维权特别是跨省跨地区的维权,成本过高,周期过长,致使一些侵权行为往往不了了之;⑥社会各界对建立知识产权维权体系的参与兴趣不大,政府应对国外知识产权纠纷的支持力度不够等。

2.2.2中部地区多数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专利技术、商标必须经过法律的授权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才能形成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内部完善的制度建设有利于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一些优秀的企业已经建立起一套有关知识产权的制度、规章,但这样的企业在中部还相当少,大多数企业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方面还是空白,知识产权没有一个良好的内部运作环境。

2.2.3人们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和法律意识虽然逐步提高,但整体知识产权意识还有待快速普及与加强。特别是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意识普遍较弱。

2.2.4从事知识产权司法工作的专业人员较为匮乏。

目前,中部地区对于知识产权的案件,有管辖权的中级法院的知识产权审判庭,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的人员所占的比例不足2%。这虽然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专业教育的起步晚、规模小等,造成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缺口很大。

3中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创建良好法治环境的建议和思考

3.1正确的法律意识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前提。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观点、思想的总称,是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现实社会中,不论是法律的制定,还是法律的执行和遵守,乃至违法和犯罪一切涉及法律生活的行为,都要受到一定的法律意识支配。有没有一个良好的法律意识将会影响法律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发挥。因此,加大力度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尤其是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

3.2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中部地区知识产权法制体系,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良好的地方立法是中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创建良好法治环境基础。一国的法律环境是所有主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尤其是国家用以调整市场主体行为方式的重要手段。许多国家的实践经验说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首先应当通过立法,确认并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应有的权利。只有权利得到法律保护的认可和保障,企业或个人才有动力去创新,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为了适应世界贸易和国内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在立法宗旨、权利内容、保护标准、法律救济等方面更加突出了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科技进步与鼓励自主创新的作用。必须认识到法律不仅是用来惩戒违法者的,更是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创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

中部地区各省的地方立法工作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引导、规范、促进和保障作用。但同时,还存在着立法选项不准确,有些经济发展急需的法规未能出台;在知识产权战略方面,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立法还比较薄弱;为实现河南在中部崛起的战略服务还不自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

中部地区应该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适时制定和完善与国家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相衔接、与中部地区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与政策,尽快建立、完善中部地区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具体而言,在法律内容方面,需要进一步按照国际准则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统一、规范有关知识产权法律问题的描述、鉴定和奖罚等;在法律层次结构方面,需要积极推进各级政府的地方性知识产权立法工作。

3.3加强知识产权司法工作队伍建设。

目前,中部地区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高学历、高水平并具有专业基础的审判人员。通过开展执法专项实践活动培养、锻炼一支训练有素的执法队伍;鼓励执法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加强政策制度以及业务理论的学习,提高其针对新形势下的新执法环境的适应能力;积极提供知识产权执法中的经费保证、人员保障、工具保障与环境保障,强化执法机关的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水平并减少知识产权执法的难度与成本;出台《知识产权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对知识产权执法的相关工作与行为规范化,并形成对执法人员的有效监督等。

3.4协调知识产权行政执法。

仅仅建立中部地区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大行政执法的力度,提高行政执法的水平,加强行政与执法的协调配合,提高跨省跨地区行政执法的效率。

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担负着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和有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任务,发挥着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改善引进外资环境,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建立诚信社会的重要功能。为此,必须建立跨地区知识产权联合执法机制,为中部地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协调中部地区知识产权执法体系主要包括:建立中部地区联合对专利违法行为的打击和防范机制。对各省已经处罚或处理并发生法律效力的处罚或处理决定,应同时通报相关各省,有关省市要在管辖区域内的流通领域中予以清除,或防止进入流通领域,避免假冒和侵权行为的蔓延。建立案件受理接收与转移制度,请求外省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处理专利案件的请求人,可以先向本地知识产权局递交请求书及相关证据材料,并由本地知识产权局初步审查请求内容和材料,对符合受案条件的请求书,再由本地知识产权局向外省有管辖权的知识产权局转交。两地专利行政管理部门在案件处理过程中要加强必要的沟通,对案件处理的结果也要报送移送局备案,从而互相监督,增加案件透明度,最大限度避免地方保护及减少当事人维权成本。

3.5建立中部地区知识产权维权体系。

3.5.1要求中部地区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能够始终坚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公平对待,不搞地方保护主义”的执法方针,不断提高办案能力与办案水平。执法过程中要坚持“打击与防范相结合”,“日常执法与专项整治、重点打击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抓好科学研究、商品流通、技术贸易、作品创作传播等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对大案、要案和典型案件,要重拳出击,深入调查,力图从根源上彻底铲除,对构成犯罪行为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3.5.2中部地区知识产权维权体系的建设要求加强协作执法的力度。这里的协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行政部门与司法机关的协作,他们之间只有加强沟通,通力协作,互相配合,才能更好地打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具体可以成立如联合执法小组和专案调查小组等形式。另一方面,就是中部六省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中部六省在知识产权执法方面加强合作,不但可以提高办案的效率和效果,而且可以大大节省彼此的资源,显著提高中部地区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实现多方共赢。

篇7

 

关键词:《现代知识产权管理》 书评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同时也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它不以劳动力、土地、资源、资本为第一要素,而是以知识为主要生产力。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是经济尤其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则是知识产权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化社会发展进程的加速,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影响与推动,知识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社会信息化、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国际化贸易活动等,都对知识产权管理提出了现实的迫切需求,因此知识产权管理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巫需加强。

一、相关研究背景

    综观近年来国内外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研究论著可以发现,研究者对于知识产权管理内涵的认识有所不同:国外学者更多地将知识产权管理定位在如何通过发明创造来为企业创造价值与财富,相对来说并未侧重知识产权管理的理论分析与阐述;而国内研究者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试图较为清晰地概括与定位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主要专著有罗国轩的《知识产权管理概论》( 2007 ),蒋坡的《知识产权管理》( 2007),柯涛、林葵的《知识产权管理》(2004),马海群的《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2003)以及商晓帆、毕红秋的《现代知识产权管理》(2003)等。

    目前,国内外知识产权研究以传统的法学、经济学研究以及技术视角的研究成果偏多,法学视角侧重法理理论,经济学视角则是更多地运用经济方法探讨知识产权管理的效率与方法,而技术视角主要是从技术规范的角度研究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问题,可见,缺乏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技术一经济一法律”一体化角度的研究。此外,从目前世界上著名的商学院多数在技术管理学科内开设有知识产权管理课程、从商业化的角度研究知识产权管理问题可以看出,我国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既跟不上现代数字、信息、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实践发展,又不能满足知识产权管理与教育的现实需求。为了为知识产权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解决知识产权管理与教育的需求,马海群教授经过长时间的思考、酝酿与积累,突破以往情报学领域以单一学科为主要研究视角的知识产权研究框架,将知识产权研究置于管理、法律和技术整合的研究视角之下,于2009年7月推出《现代知识产权管理》一书。本书不仅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针对性,而且对知识产权管理进行了全新的定位研究。

二、研究视角独特,观点前沿

    传统知识产权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法学的视角,强调制度的安全与秩序;另一个是经济学视角,强调制度的效力与效果。此外,还有不少学者从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管理学及技术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随着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与企业面临的智力和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从管理角度探讨知识产权制度的社会价值及战略运行方式,从技术角度探究知识产权制度的运行效率与安全控制手段等,正成为知识产权研究的重要视角。目前,中国知识产权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不高,政府在宏观政策方面缺乏对知识产权管理的规划,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缺乏目标管理、战略管理和评价管理意识。因此,在我国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宣传、教育、研究和学科建设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马海群教授紧跟学术前沿,突破了以往对知识产权管理的狭义理解,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对知识产权管理的内涵和学科内容体系进行了系统、全面和准确的探讨,丰富和拓展了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的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马海群教授清晰地认识到:“因为政府、企业和社会都面临着强化知识产权管理的历史使命,因此将知识产权管理界定为一种对知识产权各方面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操作更具有说服力”。

    2008年7月17-18日举行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简称WI-PO)国际会议中主要讨论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教育和研究的重要性(在发展中国家尤须如此),并强调必须提高人们对知识产权管理教育及其在建设具有知识产权能力的商业组织中所起的关键作用的意识。这在同类会议中尚属首次,具有相当的学术导向性和前瞻性。本书紧跟研究热点,对这次会议的重点在各章节中均进行了深人的探讨,如第4章现代知识产权文化管理中提出,要充分借鉴国外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知识产权建设的现状,提高加强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及人才培养这一措施来解决我国存在的问题,这与2008年制定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第7条所提出的要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这一战略指导思想相契合;第10章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中,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定位于企业创新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和促进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建立的有效途径,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建立具体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的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结构体例充实,逻辑清晰

篇8

[关键词] 国防知识产权 交易 制约因素

自主创新是国防科技工业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国防科技工业实施转型升级战略的关键就是要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和技术升级;强化基础提高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是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国防科技工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产权的竞争,是质量、技术、品牌的竞争。

一、国防知识产权交易的重要作用

知识产权制度是促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经济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21世纪,随着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到来,知识产权在科技、经济和国家安全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发达国家纷纷在国家层面制定的知识产权战略,利用其知识产权优势谋取本国政治、经济、军事利益的最大化,知识产权保护范围不断扩大,保护水平不断提高。

1.有利于优化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

国防科技体系的自我封闭、成果多转化慢、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制约了科技人才积极性的发挥,使得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减弱。通过国防知识产权的信息交流和有偿技术转让,有利于传播创新技术、使技术创新成果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避免研究开发的低水平重复和科技资源的浪费,实现国防科技工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建立国防科技同民用行业的密切联系,发挥整个国民经济科技实力对国防科技工业的支撑作用。

2.有利于建立寓军于民国防科技工业体制

随着中国特色军革的不断推进,武器装备呈现系统化、集成化、信息化、高技术化以及投入大等特点,使得传统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力所不及,要求充分利用国家科技和国民经济的基础,开放式发展武器装备。运用国防知识产权制度,提供军工与民用产业之间技术转移渠道,有利于促进民用技术转为军用、将军工企业的技术、能力和人才优势融入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之中,建立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平稳较快发展。

3.有利于发展军民进结合高技术产业

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包含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海洋产业等高技术制造业和以电信业、网络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等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与军品结构相似、技术相通、工艺相近、设备设施通用的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有利于增强军民转换能力。科技创新呈加速趋势,技术升级周期不断缩短,新产品、新应用层出不穷,不断催生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有利于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强、有序竞争的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的必要条件。

二、国防知识产权交易的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管理工作体系,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由于国防知识产权自身的特殊性以及我国国防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在国防知识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方面还不够完善,限制了国防知识产权交易的有序进行,从而影响了国防专利技术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发挥。

1.权益分配不平衡

(1)国防知识产权所有权归属不合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国防知识产权归属与分享层面上,存在权属不明,权益和责任不清的现象。《国防法》规定所有国家投资产生的国防技术成果归国家所有,过多强调国家利益,对职务发明人和研制企业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奖励报酬不足,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国防专利条例》对军品研制过程中所产生的创新成果获得的知识产权没有明确界定产权归属及利用,使得项目承担单位只有保护知识产权的义务而没有获得处置知识产权的自和财产权。

(2)国防专利强制实施补偿不足。国防知识产权涉及国家安全,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国家拥有强制实施的权利这是必须的。但是,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平衡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这样才能激发更多的国防知识产权的产生。但是,“实施使用国家直接投入的国防科研经费或者其他国防经费进行科研活动所产生的国防专利,符合产生该国防专利的经费使用目的的,可以只支付必要的国防专利实施费。”在国防专利中,相当的一部分是国家为实现特定的国防目的投资研发形成的,强制实施的规定使大量的国防知识产权失去了在市场交易中获利的机会,国防专利实施费又难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足够的科技创新动力。

2.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不完全

目前,多数军工企业并没成为完全的市场竞争主体。一方面,军工企业受军品定货机制的影响,对国内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与竞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反映迟缓;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参与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准备和经验不足,研究和运用知识产权战略还没有完全提上日程。另一方面,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战略侧重国防知识产权保密、申请的管理,而对国防科研单位国防知识产权的权利保护不足。在军品研制中具体执行的执行格式合同规定,所有研发成果的所有权归军方,军方拥有无偿调用的权利,项目承担单位保留专利申请权和持有权而没有处置权,从而失去了充分的市场交易权利。这种法律规定直接限制了国防科研单位国防知识产权权利的运用,既不利于促进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也造成了国防知识产权交易、流转和产业化的困难,这种情况长期以往势必影响武器装备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3.信息机制不健全

知识产权制度通过授予知识产权所有者一段时间的排他性权利,换取其公开技术,促进社会利用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柄“双刃剑”,适度保护将促进技术创新,过度保护则将导致封闭和垄断。因此,需要相应的法律既要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又要为知识产权的合法流转提供有效的机制。我国国防知识产权过多的强调保密问题,在国防知识产权的查询、申请、转让、实施中存在诸多限制。由于国防知识产权是涉及国防利益或是对国防建设有潜在作用的发明创造,内容上具有保密要求,加强保密工作是必要的。但是,过多的强调保密而又缺乏充分的信息流通机制,不利于相关科研单位了解国防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国防技术的市场需求,必然限制国防知识产权的产生与交易。

三、推动国防知识产权交易的对策

单一的政府投资难以满足当代武器性能按指数规律增长对经费的需求,这就不得不在武器系统中大量采用成熟价廉的商业技术。只有同时形成国防知识产权向民用领域有效扩散和吸引民用科技创新参与国防科技工业的交易机制,才能充分利用整个国家经济资源为国防建设服务。为此,只有调整国防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方式,对以往的国防知识产权政策进行大力改革,尽快建立和完善国防知识产权制度,才能使国防科技工业既能适应新时期武器装备建设的需要,又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建立政府主导的企业为主体的国防知识产权体系

“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战略事关国家安危,政府必须担负起指导实施的主导作用,不断构建保护国家利益的法律基础”,任何单一的企业和个人在能力上和动机上都不可能代替政府来考虑事关全局利益的国防科技创新问题。国防知识产权制度涉及到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国家利益,智力成果研究开发创新主体的利益等各个方面的利益,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推动,是国防知识产权工作开展的关键,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重要职能之一。

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国防科研院所以及民用企业参与国防科研生产的单位,是国防科技创新的承担者和国防知识产权的生产者。专利的市场属性决定了专利战略研究必须始终围绕市场需求来进行,并且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根本目的。必须赋予这些企事业单位以真正的市场主体地位,在国防科技研发中由国家出资产生的知识产权的权属原则上财产权应属于研发单位,政府保留的所有权只用于国防目的的无偿使用权和必要的外贸介入权。将国防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当分离,在保证国防知识产权所有权属于投资者――国家的前提下,允许开发者获得使用权;在保证保密安全、保证国家对国防专利拥有充分控制权的前提下,允许参与国防知识产权研发投资的企业拥有部分所有权。一方面,更多的国防知识产权财产权利归科研单位所有,有利于国防专利技术在科研单位自身的实施转化、鼓励科研单位将国防知识产权推向市场、使国防知识产权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政府有权出于国防安全战略的需要,依法调动全国的国防知识产权技术为国家安全服务;同时,在对外武器装备技术贸易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限制国防技术外流。国防科研单位根据市场的变化,确立具有一定前瞻性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对关键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调整自己的研发方向和发展目标,从而全面增强国防研制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整体实力。

2.实施双向推进的国防知识产权战略

随着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市场面向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民用企业的逐步开放,市场主体结构也将会随之改变。相应的,不论是国防科技产品的生产还是研发,都将面对传统国防科技工业和新引入的具有强大实力的民用企业两类主体、两种资源。市场竞争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国防知识产权在军民两种企业之间转移机制的形成,是所有国防研制单位进行国防知识产权交易、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突破限制国防知识产权由军向民转移的障碍。我国国家投资产生的国防知识产权完全属于国家,使得国防科技企业许多军用技术都是通过行业内的民来转化。但是,许多民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并不适合在国防科技企业内产业化,不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国防科技企业如果运用技术贸易、资本运营等方式,将各种不适合它们开发和产业化的军用技术出售给行业外的民用企业,让拥有最适合资源的民用企业运用这些技术去生产相应的产品,构筑下游产业链,双方都将获得比较利益。这就需要逐步开放军用技术市场,突破国防知识产权由军向民转移的法律障碍。首先,改革国家投资形成的国防知识产权权属制度,使国防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当分离,使国防研制单位拥有市场经营权。其次,改革国防知识产权信息保密机制,除涉及国家重大安全战略问题之外,探索封闭之外的保密办法,如利用合同条款进行法律约束。再次,改革国防知识产权实施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在提取国家投资成本的一定比例以保障国家国防科研后续投入之外,使国防研制单位和研发个人拥有更灵活、更有激励性的经济权益,如按照实施转化的经济收益一定比例提取知识产权收益。

(2)构建吸引国防知识产权由民向移的机制。专利是无形资产,可通过转让和许可方式进行交易,可以作价投资入股,不断升值,专利拥有量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市场占有率。专利制度是按照价值规律和市场法则,实现技术创新研究开发的良性循环和效益倍增,它反映了知识要素参与交换和分配的实现形式。在高技术领域占据科技优势和专利优势的民用企业,通过“专利壁垒”来保护企业的利益,通过专利发明、占有、许可和转让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在民用高技术领域应该存在相当数量的国防专利,能否使这些高技术知识产权成果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找到具有适合生产转化的企业土壤,是其能否真正发挥对国防建设的推动作用、实现国防知识产权所有者经济利益的重要条件。国防知识产权的实施、转化和产业化有两种途径:第一,在拥有国防专利企业自身实现国防生产转化,这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要改革军品采购体制,使一般民用企业具有参与国防市场竞争的主体资格。其次,改变现行军用标准与国家标准严重脱离状况。真正吸引民用企业进入国防生产的是它们比较低的成本所形成的竞争力。如果军用标准与国家标准自成体系,那么民用企业进入后就要另设生产线,失去规模优势。对国家标准特别是原材料、配套产品的国家标准,凡是能够满足军用要求的,用国家标准取代军用标准,逐步把国家标准变为军品的主体标准。第二,拥有国防专利企业将国防专利通过向具有生产条件的企业尤其是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推广运用。企业通过专利的通过转让、许可、合作、战略联盟等方式,以市场化经营模式经营专利技术,利用专利技术获取高额利润。这要求建立有效的国防知识产权信息流通机制,在保密安全的前提下,使拥有国防专利的企业能够及时掌握国防领域的技术动向、专利申请、法律状态、公开情况,进行国内外相关技术领域专利动态的分析和研究,以把握国防知识产权的市场动态。

3.大力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国防知识产权工作涉及军事、技术、法律、经济和管理诸多方面,没有一大批具有高水平综合素质的人才难以有效进行。拥有一支知识产权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强化知识产权实施与应用的必要条件,也是进行知识产权交易的重要条件。目前,世界各国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从“保护”转向“应用”。限制我国国防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开展专利转化的经验,缺乏具有专业背景的专利人才,在知识产权的法规体系、组织体系、知识体系等方面尚不完善,导致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方面不足。可见,专家型知识产权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国防科技知识产权交易发展的一个瓶颈,更是制约国防技术转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瓶颈。因此,必须大力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一是要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二是要培养一批懂技术、懂法律、懂经济的综合性管理人才;三是要选择那些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人员充实知识产权队伍。

参考文献:

[1]吴伟仁:用知识产权支撑国防科技创新 sipo.省略 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

[2]吴伟仁:中国要务实探索国防科工知识产权发展之路 news.省略 2003年9月3日

篇9

一、基本情况

全县历年已注册商标9件,其中,期满未续展商标1件,期满未续展而失效商标1件,实际使用商标7件;20__年已注册商标2件;20__年申请商标还未获得批准商标注册10件;20__年申请[!]商标还未获准注册商标9件;专利申请0件;版权、著作权申请登计0件;

二、完善管理机构,增加经费投入

为加强我县知识产权工作,完善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和责任,认真做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保护好我县的专利,已于20__年9月10日经编委会研究并报经县委同意,成立了××县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局挂靠县科技局,实行两块牌子一班人员,配备知识产权办公室工作人员一名,确保知识产权工作日常化、具体化。在“4、26”知识产权宣传周和“5、24”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科技三下乡等保护知识产权宣传系列活动期间,成立了由县科技局长任组长、县科协副主席任副组长、其它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安排工作经费二万余元,确保知识产权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

一年来,我县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知识产权工作,大力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一是利用“4.26”知识产权宣传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开展大规模的保护知识产权宣传活动, 4月26日由县委宣传部和县科技局牵头,与工商、质监、药监、文体、科协、农业、卫生等在××街心花园广场开展本文来源:文秘站 了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创新型××”为主题的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展出知识产权宣传展板10块,发放知识产权宣传单、专利申请与保护指南等2100余份,现场咨询700余人次;二是积极开展“四进”宣传活动。在科技三下乡活动和进村实用技术培训期间,开展了知识产权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企业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300余份,现场咨询4500余人次;三是根据绿人劳社发20__57号文件“关于开展全县专业技术人员公共教程《知识产权》科目考试的通知”精神,开展了全县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知识产权考试,共2495人参加考试;四是根据红政办发20__196号文件“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我州知名风景区及民族传统节日名称注册商标工作的通知”精神,会同工商、旅游、民族、文体、农业等部门,梳理了我县知名风景区和民族传统文化节日名称注册商标,通过梳理没有发现州外无关单位或个人恶意抢注商标事件;五是制定了《关于××县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重新修正了《××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实施办法》,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为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速全县知识产权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贯彻实施。通过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增强了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知识产权意识

四、存在的问题

1、各级领导对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不强。

2、企业与事业单位掌握与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较弱。

3、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经费不足,

4、在产业培植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目标导向,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的意识淡薄。

5、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执法条件薄弱。 五、20__年工作计划、工作要点及措施

(一)指导思想

20__年我县知识产权工作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能力为目标,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知识产权意识,认真组织和引导专利申请、专利实施及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积极引导、扶持、推动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做大做强,加大专利成果转化力度,切实组织开展各项活动,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工作,努力促进全县知识产权工作上新台阶。

(二)工作重点及措施

1、充分利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知识产权宣传周、“科技三下乡”等大力宣传专利法、专利技术应用、农业专利产业化等方面知识,提高全民专利意识。

2、积极推动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20__年我局对全县企事业单位进行上门服务,大力宣传知识产权重要性,业务上予以指导,加大企业认识力度。

3、加大专利成果转化力度,促进经济发展。一是坚持一手抓申报,一手抓转化的工作指导思想,努力搭建××政、校、企长期合作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在企业中建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服务机制。二是积极为专利项目申报立项,争取上级科技经费支持。三是积极引导、扶持、推动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应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企业制度建设之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4、认真落实以激励和资助为主的知识产权工作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创新活动中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篇10

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设过程中,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实力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巨大差距,在借鉴其保护知识产权的经验时要慎重选择、仔细考量。

有人主张印度和中国同是发展中国家,两国的基本国情相似,印度在软件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功,其保护软件知识产权的发展经验也就值得我们借鉴。但笔者认为,由于软件产业发展模式的不同,中国不能照搬“印度经验”。

印度实施了较严格的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但基于一个前提:印度软件产业主要以OEM为主,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会和发达国家的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跨国软件企业产生冲突;相反,强调保护知识产权,特别是充分保护客户的商业秘密,是开展软件外包业务的先决条件。所以,印度实施严格的软件知识产权是其软件产业发展模式的一种必然选择。

但中国的软件产业发展模式不能完全照搬“印度经验”。首先,中国在软件外包方面与印度相比,从语言(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或人才(印度有大量的软件工程师在硅谷工作或创业,他们将大量的软件外包订单带回印度)、或文化关系(印度曾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亲西方的文化关系使其较容易获得欧美企业的认可)看,均存在先天性不足。因此,中国既要争取软件出口或获取软件外包的订单,实现软件产业的国际化,又要避免和印度在欧美的软件外包市场上直接竞争。

其次,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既要肯定软件出口的积极带动作用,更要注重国内广阔的软件应用市场。与印度收入两级分化的经济结构及由种姓制度文化决定的政治及社会结构不同,良好的工业及经济基础使得中国各行各业都有巨大的实施信息化的空间,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使得居民对信息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这些都为中国软件企业发展自主知识软件产品(特别是中文应用软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的软件企业在给跨国公司和国外客户做好代工的同时,更要做好准备与跨国公司抢夺国内市场。因此,中国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体制建设不能照搬“印度经验”,应该根据自己的软件产业发展各阶段的特点适时制定和修改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措施。

根据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情况,中国软件产业在做好软件出口和代工的同时,也必须注重国内市场的开发,必须强调自主技术创新,强调产业结构高端利益。

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有人认为可以依靠引进外资,通过跨国公司在国内投资设厂、生产经营过程中技术外溢,学到先进的技术,或依靠市场换技术提升国内产业技术水平。然而,实践证明在汽车、民航飞机及计算机等领域,中国仅获得了制造能力,多年的加工组装生产或本土化生产并未使中国获取这些产业的关键技术及独立研发的能力,大量的利润被跨国公司赚取。

本土技术能力的发展已被证明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贫穷减少的关键因素。这种能力决定了该国对外国技术的吸收和应用水平。最直接的衡量技术转让是否成功的单项因素是本土技术能力能否早日涌现。因此,中国要发展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的软件产业,就不能只依靠拿来主义,必须鼓励民间和企业自主开发各类系统和应用软件,创造适合国内企业软件技术创新的环境。特别是要注重创造合理的软件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