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4-03-21 17:4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1

一、阿米巴核算模式的基本概念及运用

阿米巴核算模式是一种基于坚固大结构形态下的企业经营哲学以及精细形态的独立性企业核算管理模式,通过将一个整体的结构划分成为一个单一的团体,再通过企业所在的市场环境之间进行连接,从而形成的具备独立性的核算机制。在此种机制中,所有参与企业经营财务管理的人员都参与其中的一种集体化方式。此种核算模式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对于财务管理实现单独的层级部门管理,将管理的具体事务内容进行细化,要求所有负责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实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管理自主化。

1.基本理论

阿米巴核算模式是始于当前企业经营过程中,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从而利用阿米巴核算模式所实现的对于企业的经营组织,进行灵活性的组织划分,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整体结构细化至一个小的团队形式,企业作为最大的核算主体。将企业的基本职能实现划分,从而分为多种形式的财务管理部门。其中与企业的经营产业存在一定联系的部门为Ⅰ级阿米巴组织,此种级别的阿米巴部门通常情况下包括企业的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Ⅰ级的阿米巴部门下设Ⅱ级的阿米巴组织结构,此种Ⅱ级的其中涵盖了企业的产品销售部门、产品的生产部门等所组成的独立性的组织部门,因此不仅是阿米巴模式中的最基层组织,也是最小型的营销单位。因此不构成阿米巴组织。

阿米巴模式的组织特点就是经由领导者、独立性的部门对经营资金进行核算,从而完成的一整个管理工序,从而实现与公司经营目标相一致的方针。

2.单位时间核算

通过对公司最小组织的阿米巴施以细化的核算,值得就是在一定单位的时间之内所完成的创造性单位的附加总值。所对照的计算方式就是(生产总值-人工投入成本之外的全部费用)/(正常工作时间+加班时间+辅助部门分配时间)近些年来我国的会计管理相关学者对于阿米巴核算模式所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已经从最初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员工的工作状态等诸多方面,从而衍生出的一系列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并且对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阿米巴成本投入管理核算、绩效管理以及产品的预算财务管理等多种手段,从而推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运行。

3.阿米巴核算的实际运用

通过针对某一企业为实例,?Π⒚装秃怂隳J皆谄笠档木?营中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首先在第一阶段,针对该企业的经营特点以及企业的组织结构,比如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以及人事部门等多种部门进行辅财务管理的关联部门,由于没有直接的产出,因此不设置阿米巴组织。与产出有直接性关系的才可以构成Ⅰ级部门,也就是该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产品生产部门(阿米巴组织A)以及销售的部门(阿米巴组织B)。在阿米巴组织A中,通过根据该企业的具体操作程度,建立了Ⅱ级阿米巴。通过在Ⅱ级阿米巴之下,又设置了Ⅲ级阿米巴。

其次在第二阶段:通过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细化的核算管理,从而建立阿米巴单位时间的核算报表。通过以该企业为实例,从而对Ⅱ级的阿米巴进行细化的财务管理核算(如表所示)。

二、阿米巴核算模式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

1.缺少统一良好的企业氛围

阿米巴核算模式具有其独特的哲学理论,使用此种模式进行计算的过程中要求各个成员之间的氛围必须和谐,从而真正的将阿米巴组织利益链的财务利润效果反应出来。但是我国当前的绝大多数企业中都缺少一个统一性的良好企业氛围。各个组织成员之间缺少相应的配合和联系,互相托退对方的工作。因此如果企业不存在统一的发展目标,那么就无法使得阿米巴核算模式带来理想的经济效益。

因此在实施阿米巴核算模式之前,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性培训,从而稳固各个成员之间的和谐性,以便建立阿米巴形式的企业运营模式,使用阿米巴核算模式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工作开展。让每一个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都能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在,从而朝着统一的企业发展目标努力,与企业的长期战略前进目标相结合,营造真正的企业利润。

2.阿米巴组织单位时间核算重难点

篇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核算 意见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不足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核算控制制度不健全

当前,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中,由于缺乏较为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整个财务核算工作缺乏很好的掌控能力和协调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尤其是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机制,导致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和出纳工作混在一起,导致了工作职责的不明确和分散化,这不仅造成了整个行政事业内部财务核算工作的效率低下,同时也造成了执行力度的缺乏,对整个行政事业单财务核算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审查机制

财务核算工作是一个程序比较复杂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财务工作人员有良好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素养,还需要对整个财务核算的具体流程进行充分掌握和具体分析。因此在此过程中,就需要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和行为约束,以保障整个财务核算工作的正常化,以防止财务核算的缺失。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环节进行实时有效监督,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保障整个、财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进而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

(三)预算管理机制不健全

所谓预算管理不健全,通俗简单的说,就是收入与支出与预先目标存在着差距。具体表现为,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中,收支预算的环节不够细化。同时在此过程中,执行力度也相对缺失,虽然某些单位进行了认真的细化,但是因多种原因造成了涵盖的范围不够充分以及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对整个财务核算工作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在支出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严格的管理机制和手段,造成了财务支出的随意性和人为性,这对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工作是及其不利的。甚至会对整个财务核算工作造成重大影响。

(四)缺乏完善的核算化体系

在财务核算方面,对财务的系统化核算是一项具体而且繁杂的过程。当前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仅仅是对经验项目的数据核算和处理,缺乏对数据信息的科学化分析和处理,同时,在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方面还比较薄弱。这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影响是很大的。

二、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一)加强财务制度建设

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的制度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着手。首先,需要加强对财务核算的综合管理。在整体加强其领导性建设,进行整体把握。其次是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建设,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管理制度的建设不仅仅需要的是参考实际理论知识,更需要的是充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这样才会充分有利于整个财务工作的进行。

(二)强化开支的计划性与目标性

简单的可概括为对日常的经验项目进行合理安排和管理。在具体操作上,即是需要对相关人员的开支进行严格科学管理,其次就是需要对日常经营过程中的必要生活支出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以保障真个财务资源的科学利用,也是造成财务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在此过程中,正确做到严格、科学、有序。从而保证整个财务计划的合理性。

(三)对原始数据报销传递程序的管理

对于这点,通俗简单的说,就是要求在整个行政事业单位中,进行相关经营活动中的财务报销手续进行严格控制和审查,对在经营活动中的相关主要负责人需要进行审核签字,在确保无误的情况下,才可以给予财务报销,同时。下属单位在进行财务报销的过程中,需要首先申请报销资格,然后按照规定填写相关的报销报表,然后由相关负责人对此进行审查以及核对,在确认无误的情况下,才能给予财务报销。这样做,可以充分保障整个财务的合理利于利用,杜绝铺张浪费,进而实现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利益与经济效益。

(四)提高相关会计人员的从业门槛

具体的要求是,对从事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相关人员,必须要有国家规定的会计从业资格证,对于那些无证或者新上岗人员,需要进行统一的考试。对于考试结果合格的,然后进行相关的培训。最后经过审查对合格人员才可以进行录用。这样就是确保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整个财务核算工作的人员化水平达到规范化。这样才可以充分保证整个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而实现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效益与社会价值。

(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就是要求对从事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能力的培训,不仅仅对其业务能力进培训,同时也需要对其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培养其工作激情,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创新精神等等。同时也要对其进行相关的制度规范培训。进而确保整个财务核算工作的人才化保障,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资源充分,确保其正常稳定发展。

(六)建立科学的财务核算体系

所谓科学的核算化体系,就在在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对财务核算工作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处理。在对数据充分合理化分析的基础上,确保整个财务工作的合理和完善。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探讨。使我们清楚认识到,要想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工作,就必须要建立起比较完善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同时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整,然后对财务核算的人才建设进行充分完善和补充,这样,才能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发展,以实现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篇3

抵债资产是指借款人(担保人)无力以现金资产偿还金融企业债权时,金融企业依法行使债权和担保物权而向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收取的用于抵偿债权的非现金资产。广义的抵债资产既包括金融企业依法取得的拥有所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的抵债实物资产,如房产、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商品物资等;也包括抵债的股权、应收账款、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资产。本文所称的AMC抵债资产,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在不良资产收购接收、处置过程中资产置换、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债取得的抵债资产。本文就当前AMC抵债资产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抵债资产取得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入账不及时问题。从AMC抵债资产来源看,既有从剥离银行划转接收的,也有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由法院依法裁定、协议抵债或资产置换取得的。后一种情况,基本不存在入账不及时的问题,但对由剥离银行直接接收的抵债资产,由于情况复杂,有的银行已部分处置,有的因移交过程中没有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而AMC的项目管理人员未及时清理档案,就存在因不知情或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未及时入账,出现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无法入账的问题。无论是剥离过程中接收的抵债资产还是在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抵债资产,都存在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取得的情况,对这部分抵债资产就很难正常入账。三是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确定问题。AMC取得抵债资产后,主要按照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已确认的利息作为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即按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偿的贷款本金和表内利息之和入账。抵债资产取得时发生的税费,按实际发生金额记入“营业费用---业务费用”,不计入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但现实中会出现法院裁定或抵债协议未明确抵债金额的情况,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财金[2000]17号)第31条规定:“待处置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价”。而公允价值通常指市场交易价格,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并是非标准产品,要寻求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非常困难的,缺乏可操作性,这给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带来困难。四是对AMC依法提起代位权诉讼胜诉后取得债务人(含连带责任担保人)对次债务人的应收债权在财务上没有任何体现和反映。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据此,AMC在会计核算中应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即应以取得对次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科目相应的债权。

(二)抵债资产管理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落实不力问题。各AMC内部管理制度均对抵债资产日常管理中要求定期(半年或一年)进行实地盘点,以了解抵债资产保管状况,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账实相符,但现实情况是,实地盘点制度落实过程中很少有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办人员也并非都通过实地对抵债资产现状进行勘查,账存抵债资产存在毁损、被盗或灭失的风险。二是少量抵债资产存在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情况。特别是AMC成立初期,由于管理不规范,存在房产、机动车辆等抵债资产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违规行为。三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未按谨慎性原则提取抵债资产减值准备,致使会计信息不对称,不能真实反映抵债资产贬值和损耗程度。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45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计提项目包括抵债资产。四是AMC财务部门大多未建立完整的“抵债资产管理台账”,以全面地反映抵债资产的取得、管理和处置的全过程,通过执行定期检查、账实核对制度,对抵债资产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

(三)抵债资产处置环节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抵债资产“以租代售”的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和分期收款出售的核算问题。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规定,上述租赁业务,应按资产账面价值将其转入“融资租赁资产”和“经营租赁资产”。对办理租赁业务中取得的收入,按规定计入当期租赁收入。而实际操作中,AMC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直接将当期租赁收入冲减了“待处置(抵债)资产”科目,不符合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对承租人违约延期付款的情况,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应收账款(债权)”科目进行核算。对抵债资产处置中以分期收款方式出售的核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超期限处置问题。按目前AMC内部的抵债资产管理办法,为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规定抵债资产(股权除外)应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内处置完毕。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抵债资产都存在超期限处置问题,这固然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但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对一时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的处置,AMC通常的做法是,将处置收入作为正常本息回收直接冲减“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不能真实地反映AMC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

二、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财务会计制度上看,由于财政部一直未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只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仅靠单一的财务制度远远不能规范AMC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要求。况且,2000年出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主要是规范对政策性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而目前AMC的业务已不局限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还包括了大量商业化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财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现有业务需要。这是造成目前四家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不统一且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看,财政部也未针对AMC的实际情况,出台类似《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财金[2005]53号)的AMC抵债资产管理制度,AMC缺乏统一的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和核算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

(三)从AMC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看,前述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执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力和管理不到位方面的原因,如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不落实、未经审批擅自自用等。也有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如租赁和代位权确立后的会计核算处理问题等。

(四)从AMC的财务体制上看,由于AMC不存在利润(损益)核算的问题,财政部对AMC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主要以“两率”(现金回收率和处置费用率)承包考核为核心。这种财务体制的安排,决定了某些财务核算失去了意义。比如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三、完善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财政部及时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AMC商业化转型后不良资产处置活动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应在AMC六年来不良资产处置财务会计核算实践的基础上,适时修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进一步规范AMC的财务行为。在具体业务的核算管理上,一是对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问题,应按合理定价原则,经过严格的资产评估程序来确定抵债资产的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合理定价来确定入账的“公允价值”。二是对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应设立“待转抵债资产”科目进行核算,以杜绝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现象发生。三是对经诉讼由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而取得对次债务人应收账款的情形,应设立“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以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相应的债权。四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应按重新评估认定的市场公允价值,计提“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五是对抵债资产分期付款出售或租赁经营中出现的违约延期支付的情形,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和反映。

篇4

抵债资产是指借款人(担保人)无力以现金资产偿还金融企业债权时,金融企业依法行使债权和担保物权而向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收取的用于抵偿债权的非现金资产。广义的抵债资产既包括金融企业依法取得的拥有所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的抵债实物资产,如房产、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商品物资等;也包括抵债的股权、应收账款、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资产。本文所称的AMC抵债资产,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在不良资产收购接收、处置过程中资产置换、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债取得的抵债资产。本文就当前AMC抵债资产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抵债资产取得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入账不及时问题。从AMC抵债资产来源看,既有从剥离银行划转接收的,也有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由法院依法裁定、协议抵债或资产置换取得的。后一种情况,基本不存在入账不及时的问题,但对由剥离银行直接接收的抵债资产,由于情况复杂,有的银行已部分处置,有的因移交过程中没有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而AMC的项目管理人员未及时清理档案,就存在因不知情或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未及时入账,出现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无法入账的问题。无论是剥离过程中接收的抵债资产还是在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抵债资产,都存在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取得的情况,对这部分抵债资产就很难正常入账。三是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确定问题。AMC取得抵债资产后,主要按照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已确认的利息作为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即按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偿的贷款本金和表内利息之和入账。抵债资产取得时发生的税费,按实际发生金额记入“营业费用---业务费用”,不计入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但现实中会出现法院裁定或抵债协议未明确抵债金额的情况,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财金[2000]17号)第31条规定:“待处置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价”。而公允价值通常指市场交易价格,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并是非标准产品,要寻求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非常困难的,缺乏可操作性,这给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带来困难。四是对AMC依法提起代位权诉讼胜诉后取得债务人(含连带责任担保人)对次债务人的应收债权在财务上没有任何体现和反映。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据此,AMC在会计核算中应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即应以取得对次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科目相应的债权。

(二)抵债资产管理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落实不力问题。各AMC内部管理制度均对抵债资产日常管理中要求定期(半年或一年)进行实地盘点,以了解抵债资产保管状况,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账实相符,但现实情况是,实地盘点制度落实过程中很少有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办人员也并非都通过实地对抵债资产现状进行勘查,账存抵债资产存在毁损、被盗或灭失的风险。二是少量抵债资产存在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情况。特别是AMC成立初期,由于管理不规范,存在房产、机动车辆等抵债资产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违规行为。三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未按谨慎性原则提取抵债资产减值准备,致使会计信息不对称,不能真实反映抵债资产贬值和损耗程度。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45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计提项目包括抵债资产。四是AMC财务部门大多未建立完整的“抵债资产管理台账”,以全面地反映抵债资产的取得、管理和处置的全过程,通过执行定期检查、账实核对制度,对抵债资产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

(三)抵债资产处置环节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抵债资产“以租代售”的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和分期收款出售的核算问题。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规定,上述租赁业务,应按资产账面价值将其转入“融资租赁资产”和“经营租赁资产”。对办理租赁业务中取得的收入,按规定计入当期租赁收入。而实际操作中,AMC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直接将当期租赁收入冲减了“待处置(抵债)资产”科目,不符合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对承租人违约延期付款的情况,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应收账款(债权)”科目进行核算。对抵债资产处置中以分期收款方式出售的核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超期限处置问题。按目前AMC内部的抵债资产管理办法,为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规定抵债资产(股权除外)应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内处置完毕。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抵债资产都存在超期限处置问题,这固然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但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对一时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的处置,AMC通常的做法是,将处置收入作为正常本息回收直接冲减“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不能真实地反映AMC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

二、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财务会计制度上看,由于财政部一直未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只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仅靠单一的财务制度远远不能规范AMC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要求。况且,2000年出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主要是规范对政策性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而目前AMC的业务已不局限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还包括了大量商业化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财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现有业务需要。这是造成目前四家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不统一且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看,财政部也未针对AMC的实际情况,出台类似《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财金[2005]53号)的AMC抵债资产管理制度,AMC缺乏统一的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和核算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

(三)从AMC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看,前述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执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力和管理不到位方面的原因,如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不落实、未经审批擅自自用等。也有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如租赁和代位权确立后的会计核算处理问题等。

(四)从AMC的财务体制上看,由于AMC不存在利润(损益)核算的问题,财政部对AMC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主要以“两率”(现金回收率和处置费用率)承包考核为核心。这种财务体制的安排,决定了某些财务核算失去了意义。比如抵债资产减值

准备的计提等。

三、完善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财政部及时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AMC商业化转型后不良资产处置活动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应在AMC六年来不良资产处置财务会计核算实践的基础上,适时修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进一步规范AMC的财务行为。在具体业务的核算管理上,一是对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问题,应按合理定价原则,经过严格的资产评估程序来确定抵债资产的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合理定价来确定入账的“公允价值”。二是对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应设立“待转抵债资产”科目进行核算,以杜绝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现象发生。三是对经诉讼由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而取得对次债务人应收账款的情形,应设立“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以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相应的债权。四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应按重新评估认定的市场公允价值,计提“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五是对抵债资产分期付款出售或租赁经营中出现的违约延期支付的情形,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和反映。

篇5

【关键词】会计审计 会计财务核算 问题 对策

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审核都是企业经济管理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时代产物。科学合理的企业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审核工作,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控制能力和外部市场竞争力,有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企业经营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一、有关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的基本理论解析

会计审计是企业通过会计工作,对会计记录、财务事项、财务报表等进行审查监督,检查核实相关工作的合法合理性,对各项工作的经济进展及效率进行评估的一种企业监督管理工作。企业审计监督是国家宏观法律制度调控的具体运用,能够有效遏制企业内出现的违法操作及损害企业经济发展的行为,保证了企业所有经营管理资金使用的合法性,维护了企业的发展管理秩序。同时,企业审计管理可以及时查漏补缺,针对企业可能存在的各种制度漏洞或会计现实工作中的缺陷,更好的完善自身的相关经营管理模式,提高经营效益。

会计财务审计是指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现实经营状况,对企业所有资产、经营负债及损益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监督,并对相关会计报表信息做出合法、客观、公正的评价,以避免企业财务管理中违法违规问题的出现的一种会计监督手段。企业会计财务核算遵循了相关性、客观性、及时性、明确性的核算原则,要求相关数据的确认与计量符合企业的划分利益性、资本性支出。

二、企业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企业得到了跨越性发展,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壮大。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先天不足,内部会计管理机制不成熟,导致我国企业会计审计及会计财务核算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会计审计的独立性得不到保证。会计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手段之一,几乎所有企业的会计审计管理人员都是企业内部工作人员,会计监督工作的展开受到权利效力及各种利益关系的制约,审计的公平性、公正性难以保证,促进监督作用得不到发挥,会计审计工作对权利拥有者几乎形同虚设。其次,会计审计管理体制缺乏合理性。企业会计审计是保证被审计人员自觉履行职责,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实现企业自我约束的重要手段。但是,国家宏观与企业微观上却分别赋予了它差别的服务职能。国家要求会计审计的工作重点在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监督和审查,防止企业危害结果的发生,侧重会计监督作用。而企业内部对会计审计的工作要求是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做出综合性的谋划与建议,侧重于决策作用。在有限的人力与时间内,审计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必然产生程序及实践的冲突,难以发挥审计的理论优势。最后,企业领导对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视不足,工作投入力度不大,会计审计人员专业素质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代化企业管理。

(二)企业会计财务审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会计财务核算工作缺乏合理定位。绝大多数企业对会计核算工作的认识不足,往往将会计财务核算职能与其他审计工作相融合展开,会计财务核算界限不清晰,管理人员身兼数职,自身职业技能、专业化知识及工作精力都得不到保障,会计财务核算工作消极展开。其次,企业缺乏合理科学的会计财务核算监督机制。企业管理层权利制约、干预财务核算监督职能,难以保障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滋生了企业内部经济腐败的土壤。最后,会计财务核算没有统一、科学的工作制度安排。在企业内部,会计财务核算以企业需要而展开,属于被动、附和性工作,因为没有进入企业发展决策战略规划,人为目的性操作问题十分突出,会计核算信息失真情况严重。

三、解决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问题的对策

(一)解决企业会计审计问题对策

首先,要切实保证会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赋予会计审计部门较高的权利职能,减少企业管理领导层可能产生的权利干涉或利益影响,独立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全过程。只有审计部门独立性与权威性的提升,才能真正实现会计审计职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其次,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审计监督机制。企业要学习引进现代化企业管理监督理论,完善自我约束、监控职能,以经济效益的实现为主线,制定符合国家政策要求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监督机制,创造良好的内外部会计审计监督环境。最后,加大企业的会计审计投入力度。加强对会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训,提高专业化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实现现代化审计监督手段,推动及时跟踪与全程动态化管理,兼顾职能效率和风险控制,提升会计审计质量。

(二)解决会计财务核算问题对策

首先,明确会计财务核算的主体。有条理、分层次的区分会计核算主体,划分会计核算阶段,才能保证财务核算工作的有序细致展开,发挥监督职能。其次,完善财务会计核算规范管理机制。对会计财务核算中的会计分析、财务处理、成本核算等工作及程序进行制度性规范,帮助企业增强财务掌控及预测、决策能力,实现会计核算的体系化建设。最后,强化对企业财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完善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训及专业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王书明.关于加强企业会计审计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1(09).

[2]蒲延峰.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0(07).

篇6

关键词:财务核算;管理;实效性

随着国家公共财政体制重大改革与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如何做好运用新制度管理财务核算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逐渐完善财务核算的方法和工作实践,从而建立一整套比较完善、安全和稳定的财务核算制度。在会计核算基础、会计核算内容和方法、要素结构等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更好地提高财务核算的技术化、知识化和信息化。

我国的财务核算工作起步比较晚,传统的财务核算是指核算凭证工作、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其他会计核算专用资料,是记录和反映各学校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学校实行管理和信息开发的财务核算以后,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不断研究财务核算管理工作,逐渐完善财务核算赋予了许多新的特点。

一、现行财务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财务核算工作模式不尽科学。现行一般单位(公司、学校)都设置财务核算中心机构,实行自体一级核算模式,来处理各单位(公司、学校)账务管理,教学、科研、后勤产业等方面的财务核算工作,同时要求核算工作人员能独立和全面地完善审核业务。在具体工作中,做凭证工作,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每一张原始凭证都要做成记账凭证,财政支付的要求也越来越规范化、明细化,学校对外交流、培训、合作办学的项目在不断增加,这样要求做账的科目和内容就会增加很多,对应的科目都必须在对应项目中支,使得工作量增加了不少。但是每个月财务核算部门能按时、准确地将票据做成记账凭证,生成报表,能满足校内各部门对经费核算、财务信息需要的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统一性;充分考虑在接受各级各类部门检查中、数据统计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高效性,并认真核对,使现金、银行和财政支付的余额一致,做到做账准确,账实相符。

第二,核算服务与核算监督职能定位模糊。随着市场经济规模的快速发展,多渠道来源科研经费与资金使核算经费也呈现出多元化模式。原有财务数据存在口径不一致等问题,在财务清算的基础上和核算过程中,必将产生各种各样的难以预计的矛盾,如核算人员拒绝支付与费用支持请求会经常发生冲突,结合数据形成的历史原因认真分析,按新制度将数据尽可能合理地并入新设置的适当的财务核算中。合理、妥善的处理和化解核算服务是工作关键点。在广大的核算人员心中是监督严一点,还是核算服务好一点都很难准确的定位。

二、完善财务核算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针对上诉问题,财务核算工作如何适应体制改革要求,为更好地执行新财务核算工作,使其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更好地发挥财务核算职能,根据财务核算业务的整个流程,分别做好财务核算的数据、保存和利用等方面来陈述工作。

第一,更新财务管理软件,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所谓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是在一定的时期和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如一个季度),进行财务软件系统改进措施,引入嵌入式管理控制模板,在系统中有时侯没有及时的将财务软件版本和软件系统很好地保存,造成会计档案不能被调阅。我们所调阅的财务核算会有两种情况:一是所调阅的财务核算的版本号与当前财务核算系统版本号一致,此时只需通过财务软件系统中的调阅(或数据恢复)功能将您所需调阅的版本号进行输入即可进行调阅;二是所调阅的财务核算的版本号与当前核算软件系统版本号不一致,此时您只需在另外一台电脑上将此文件对应的版本系统进行安装,然后就可以进行调阅。建立校内科研经费管理与财务系统的有效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任何一个单位(公司、学校)每天都会发生经济活动和财务支出,运用财务管理是一项细致严密的工作,同时也能反映发生或已完成的各个项目经济活动,同时运用了现代的科学理论、方法和各项管理技术,积极的开发管理会计。

第二,完善财务核算保存和财政体制。财务核算管理不仅是客观上的记录和储存内容,而是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根据信息转载的特殊物理性,更应该注意管理财务核算与对应的财务样板保持一致性。在财务核算业务处理过程中,各项财务管理措施必须注意到经费核算的复杂情况,不能盲目地“一刀切”,应正确处理经费开支标准和实际支出之间的矛盾、预算编报额度。每个月财务核算部门能按时、准确地将票据做成记账凭证,生成报表,并认真核对,使现金、银行和财政支付的余额一致,应兼顾不同经费的特性,分类处理,做到做账准确,账实相符。促使管理财务核算的程度得到更深层更高层发展,管理财务核算除了保存各版本的备用财务数据外,还要保存好原版本的资料,二者都非常重要,从而可以看出收集和管理工作也是一个比较艰巨的任务。

三、结束语

在新财务核算工作的实效性下,建立与国家预算体制相符的核算服务体系,建立有效的财务人员激励机制,转变高校核算模式,优化报账流程,在现有的财务核算软件中融入了会计、财务、管理等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新财务制度的学习和培训,结合应用的软件培训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正常运行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朱琳.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1(10).

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会计从业人员;凭证

在财会工作中,财务核算是一项比较琐碎的工作。如果财务核算系统不完善,核算制度不健全,从业人员胜任能力不足,将会给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但是财务核算又关系重大,琐碎不代表不重要,忽略财务核算会给事业单位造成潜在极大的财务风险。因此本文接下来分析事业单位在会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建账和档案保管、会计凭证处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财务核算管理的力度,以求尽可能的降低事业单位所面临的风险,保证其有序运行。

一、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完备

很多事业单位出于成本考虑及对财务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设置的会计机构的随意性较大,配备的会计从业人员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有效胜任现有工作。存在另外一种更加严重的现象是,在从业人员的选拔和晋升上,任人唯亲的情况比较普遍,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会计处理方法全凭领导的喜恶爱好,不顾相关的会计准则和规定,最终导致财务核算数据不能很好反映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事项。虽然大多数事业单位都是依靠财政拨款的从事公益性活动,但对于一些大型的事业单位来讲,有可能日常的财务核算还会涉及到以盈利为目的经营性活动,这就要求各加全面的会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来处理像公司一样的诸如成本核算、项目评估、资金筹集、利润分配等经济活动。

(二)会计凭证处理不规范

事业单位主要的会计凭证有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因此事业单位凭证处理出现的问题也主要发生在这两种凭证上。一是原始凭证取得和填制不规范。原始凭证是有外部购买和内部自制两种方式取得,它能够证明所发生的业务活动,使得权责明晰,是进行财务核算的原始依据,也是财务核算流程的起点。一张完整的原始凭证本来必须依照一定的格式填写,但是现实中出于种种原因(如虚假费用报销)存在着许多不规范,再加上有些事业单位原始凭证审核制度形同虚设,更加纵容这类现象的发生。主要不规范有以下几类:业务活动描述不完整,发票印章模糊不清,购买发票缺少审核人的签字,为了增加费用的报销列支自制购买虚假的原始凭证;二是记账凭证的填写和使用不规范,有些事业单位填制的记账凭证没有写明所记录发生的经济事项的集体情况,让凭证使用者不能清除了解;任意设置会计科目的名称,按照财务核算方法,为简便起见在期末结账时可以把同一发生事项的原始凭证合并一张记账凭证,但是事业单位滥用这条规则,甚至把风马牛不相及的原始凭证记录在一张记账凭证上,导致许多原始凭证都粘附在一张记账凭证后面,使用者完全搞不清楚到底应该用什么会计科目去一一寻找对应。

(三)建账和档案保管不符合要求

很多事业单位的账簿设置不齐全,日常账务管理也比较混乱,不能客观全面的地反映事业单位的全部业务活动。一些小的事业单位,认为自己的业务活动少,设置账簿的意义不大,因此不设置账簿,直接用原始凭证履行账簿的功能,可想而知这种财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会有多么不规范。另外一种情况是设置账外账,自己内部设置一套真实的账,应付上级机关检查又用一套记载虚假信息的账。这种情况不止在小型事业单位存在,在中大型事业单位也屡见不鲜,只不过表现的没那么严重。在提供财务报告也多多少少存在着不规范的地方,比如只简单提供几张财务报表,没有附注加以解释说明,让报告使用者想进一步更全面了解信息变得异常困难。诸如凭证,账簿之类的会计档案也没按照要求进行装订和保管。保管年限过短,分类无序混乱,让检查人员查找起来相当困难,甚至出现不完整或遗失的现象。

二、规范财务核算和防范财务风险措施

(一)提高会计人员的从业门槛和业务素质

选好合格的从业人员对财务核算工作至关重要。按照《会计法》的要求,事业单位不允许在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或者其他相关上岗证件前就入财务部门从事核算工作,对于处于会计领导岗位的人员,提出更加高的从业要求和标准。就是具有从业证,也必须事先对新上岗人员进行统一的上岗培训,使他们熟悉事业单位的主要业务流程和核算要求,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来。上述条件是选拔工作人员的硬性措施,不留余地,必须加以严格的落实到位。这需要事业单位领导的对财务管理加以重视,不随意干预日常的财务核算,增加财会部门的独立性把关,树立正确的财务观念,把财务管理纳入单位决策的一环中,使得财务核算能够更好的支持领导工作。同时做到任人唯贤,选用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高,业务素质精的会计人员上岗。会计人员在处理财务核算的实际工作中要坚守会计准则,秉承职业道德,能够时各项业务活动都能在账簿上得到客观、真实的体现。不因自己一己之私或逢迎领导而隐瞒各项收入,歪曲事实,捏造各项不正当的开支费用。同时从业人员要不断紧跟财务领域新动向,通过包括职业培训在内的各种渠道,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使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会计核算业务。

(二)建立健全凭证稽核制度

一是要设立凭证稽核岗位和稽核人员。稽核人员的工作任务就是对任何原始凭证在需要登记入账之前进行审核,并加盖审核人的名字以表明审核合格与否。为了达到岗位职责分离,具体经办人员,如出纳,绝对不兼任稽核工作,否则稽核制度就会失效。对于规模实在太小,从业人员太少,业务量不大的事业单位来讲可以有会计主管履行稽核的职责,但也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监督;二是责权明晰。督促稽核人认真执行审核工作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是稽核人员必须对他自己审查后认为合格的原始凭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被其他监管部门抽查事后发现原始凭证存在伪造、捏造等违法乱纪的情况,除了要追究原始凭证的自制者的责任外,稽核人员应视其是故意、重大过失、一般过失等不同情况承担一部分的责任;三加强自制凭证的管理。事业单位日常所使用的收款凭证分为好几种,有些是行使事业职能的上级机关配给“收款依据”,有些是行使经营职能的税务部门的“经营性发票”。不同种类的发票有其不同的使用范围,从财务核算角度来看,不同种类的发票会计处理也是不一样的。做好空白发票的保管、填制和审核工作,不同岗位职责分离、各司其职。凭证发票在不同部门之间流转要按一定的规章制度,互相牵制,明确责任。对于收款类凭证要依照开票、审核、收款、记账流程执行。而对于支出类凭证就要执行相异的程序,先审批复核,再经办报账,最后支付。

(三)完善会计信息核算记录工作

现有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财务核算基础,而不是权责发生制。因为大多数事业单位不是盈利机构,不需要成本核算,但各项支出、收入也要求能够通过账簿、报表来准确的进行核算和反映。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可以先行试点引入权责发生制作为财务核算会计基础。所谓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不一样的,该基础是按照不论该收入是否有现金流入,也不论该支出是否有现金流出,只要是在本期发生的,都在本期登记入账。该种核算基础能够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的情况,对事业单位所拥有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与其他单位业务往来形成的应收、未付的项目全面核算。还能准确的成本核算。但是这种成本核算不是像企业一样为了计算盈亏,而是为了考核费用实际开支是否超标,鼓励各部门节约有奖,超支自负,奖罚分明。而且不少事业单位如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也确实有成本核算和收支配比这方面的需要。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应当把风险防范制度内嵌入财务核算管理工作中,有效识别财务核算工作中各个风险易发、多发环节。并采取控制手段把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本文主要从提高会计人员的从业门槛和业务素质、建立健全凭证稽核制度、完善会计信息核算记录工作几个方面来主动防范风险,只有这样,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才能满足现代化财务管理要求,保证事业单位财务长期稳定。

参考文献:

1.陈剑.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引入权责发生制利弊谈[J].会计之友,2007(12).

2.张静.关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中心建设的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2(4).

3.李张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民营科技,2007(8).

4.冯爱菊.关于事业单位财务核算问题的相关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0(12).

篇8

关键词:财务集中核算 实务 利与弊

近几年来,会计集中核算强化了会计监督和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有利于加强会计核算工作,搞好会计管理,对防止资金被浪费、挪用和截留等违法乱纪腐败现象的发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遏制作用。在我们国家出台《会计内部控制规范》,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和一系列财务改革制度,如会计委派制、集中采购等措施,推动了各企业逐步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可以说这是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收支体变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预算单位来说,这种会计集中核算也是实行会计委派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特殊形式。从总体上必须加以肯定和保护,但是它又需要进一步提高、完善,因为在实行财务集中核算的实际工作过程,在一些地区和行业同时也逐渐暴露出财务在集中核算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就要在认识上进一步对加强会计核算,提高管理水平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深理解,切实对会计集中核算的利弊进行恰当地实事求是地分析,才能真正达到强化财务管理的目的。为此,我们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问题加以深入研究。

1.要充分认识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基本职能以及实行它的作用所在

1.1必须看到它是一种新型会计管理模式,而且是集管理监督和金融会计服务为一体。从基本职能来说,是对各单位的财务收支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和分户核算。核算中心按照统一规定的标准和相应科目列入预算,对内外资金实行统管,使开支有单位领导审批,同时又有会计统计中心审核才能入账,这势必从制度上就能使各预算单位的开支符合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

1.2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预算执行严格、强化了会计监督、确保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有效、合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可概括成六个“有利于”:一是对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是有利的;二是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根本上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是有利的;三是对严格实行内控制度有利;四是对于上报财务报表准确、及时有利;五是对于管理好资产有利;六是对于有效控制成本费用有利。总之,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基本职能和应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应予充分肯定,对此不能动摇。

2.关于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过程容易或者可能存在的某些问题

实事求是地说,从规范财务管理这个大前提下,会计集中核算在实行的工作中还存在必须克服可能存在的某些问题,对此必须敢于面对,设法克服或者尽量避免其不良影响产生。

2.1对应负主要责任的会计主体定位不明确,使得不少单位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反倒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因为财务核算中心研究的是原始票据,只是在为单位记账,至于相应交易是不完全合规合法则不能保证。根本原因在于会计责任包括法律责任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

2.2核算人员无法行使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监督。因为在形式上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相关人员势必脱离本单位具体会计实际业务,当然就会使这些人员行使会计的监督职能不能实现。

2.3这种管理模式不能节约内部成本费用。这里有个倒挤法,也是集中核算模式下各二级单位的共识。

3.正确分析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产生问题的基本原因

3.1对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宣传不够,执行也缺乏力度。此项工作实行过程对于各单位来说,集中核算都是自上而下的,各单位就是服从和执行的问题。事前财务中心应对核算后的形势、今后单位职能进行正式系统的培训学习,大张旗鼓地公开宣讲,否则各单位只能被动接受,执行不力。

3.2不按时定期召开例行的财务工作和财务推进会。财务核算中心不能光忙于应付日常业务,必须定时召开财务工作会,进行相关的通报、规范和要求,及时解决财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矛盾和焦点,不要使问题成堆。要及时总结,推广集中核算后的经验和成绩,通过财务推进会的形式激励广大财务人员和报账员。

3.3有关领导没有做到观念更新。很多单位在实行财务核算后,仍然对财务管理重视不够,不注意关注并学习财务管理,仅仅考虑本单位成本是否超预算是不行的,要随着财务集中核算的推进,积极主动地站在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才行。

3.4缺乏具有相当力度的奖励工作。财务中心要大力宣传,表彰成本管理中节约费用成本的先进单位,要使员工真正受到激励,从理念上树立“节约费用成本先进”的思想意识。

3.5财务中心相关人员忽视对二级单位的调查研究。财务中心下达预算指标要做到准确科学,处理好企业效益和成本预算的关系,财务中心人员应经常去二级单位了解情况,多组织各科室人员了解基层情况,调研形式可以多种,但要注意不给二级单位带来负担。

4.要进一步全面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各种措施

4.1要实施责任会计制。根据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时,财务管理必须与会计核算分离的原则,要研究确立责任会计制问题。在联系会计核算中心与具体发生经济活动单位之间,单位的报账会计要起到枢纽作用,同时对单位的资金运动和经济活动做好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应该积极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报账会计向责任会计的转化,目的是为正确处理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把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具体而系统地反映出来,同时为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提供必要的基础。可见责任会计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4.2在财务集中核算过程一定要注意把握好集中度。实行财务集中核算,提高此项工作质量,健全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制度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使之达到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并且真正在实践中其可行性得到检验,同时要把握好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双重职能,使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

4.3要建立健全对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人员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调动其监督的积极性。首先要鼓励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要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并使监督寓于服务之中,实现二者的统一。其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要摆正位置,放下架子,抛弃名利、严于律己、热心服务。再次,核算中心要制定对二级单位和报账员的奖励制度,走基层,转作风,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篇9

[关键词] 住房公积金 财务核算 完善

我国从1991年开始开始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先后出台了《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办法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等政策和规定。对住房公积金核算从会计科目设置、凭证填制、登记帐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业务做了明确规定,很好地规范了住房公积金发展初期的财务核算工作。时至今日,各地的住房公积金事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管理规模越来越大,业务也不断拓展,但有关办法、制度等没有随之进行完善和修订,在财务核算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亟待在财务核算制度上加以补充完善。笔者从多年的工作实践出发,指出现行财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设想,以期提高住房公积金的管理水平。

1 核算基础不明确

《办法》没有明确公积金财务核算的确认和计量基础。全国范围内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财务核算既有以“权责发生制”为主的核算模式,也有实行“收付实现制”为主的核算模式。而不同的财务核算模式,会造成各期财务结果的不同,使得各中心的财务数据不具有可比性。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事业单位,按一般规定应使用“收付实现制”,但根据中心的自身业务特点和全国财务核算改革的方向与思路,笔者认为使用“权责发生制”能更好地反映中心的经营状况和成果。

2 银行存款的核算

《办法》中规定,与银行存款有关的科目有101 住房公积金存款和102 增值收益存款。此两个科目的用途明确,只能核算住房公积金运作所发生的资金收支。随着住房公积金业务的发展和资金性质的多样化,现有的101、102 科目已不能适应核算需求。

例如,有些中心为职工支取住房公积金的快捷方便,采用集中支付制度。即所有支取业务都使用一个银行帐号(支取专户),中心根据其自身的业务特点和规模,确定一个基本额度,并与银行签立支取专户的日清协议和信用额度协议,确定一个授信金额(银行给予中心的无息资金透支额)和信用额度(基本额度+授信金额)。每日初中心从公积金存款户中将基本额度下拨到支取专户,如果当日支取金额小于基本额度,日清时银行将余额自动划回公积金存款户;如果当日支取金额大于基本额度而小于信用额度,银行给予中心无息的信用透支,然后在日清时,中心给予一次性补足;如果当日支取金额大于信用额度,中心追加资金至信用额度,成为新的基本额度,银行的授信金额不变,信用额度加大,依此类推,日清时中心再补足。

还有些中心向担保机构、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单位收取一定数量的保证金,用于防范逾期贷款风险和阶段性贷款风险。而保证金该放在何账户核算,目前没有明确规定,在实际运行中一般采用以下两种做法:方法一,以中心的户名开设保证金专户进行管理。核算时分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设立保证金专户,在公积金账目中进行核算。在 101 住房公积金存款或在 102 增值收益存款下设置二级明细进行核算。另一种是在管理经费账目中进行核算。方法二,担保机构或开发公司用自己的户名开设保证金专户,中心只监管不核算,委托银行协助冻结。以上两种核算方式都存在其不合理之处。方法一不符合 101、102 科目的定义,因为保证金存款既不是公积金存款,也不属于增值收益存款。在管理经费账目中核算也不妥,保证金的作用是防范公积金贷款风险,与管理经费无关;方法二完全依赖银行把关冻结,中心无法掌控资金的流动,容易造成监管失控,起不到保证作用。

笔者认为,为防范贷款风险而收取的保证金,账户应以中心的户名开立,这样方便管理和保证担保责任履行到位,同时应在公积金账目中进行核算。建议将 102 科目调整为“银行存款”, 删减101 科目,在102 银行存款科目下设置二级明细科目“住房公积金存款”、“增值收益存款”,中心根据需要可增加“公积金支取存款” 、“保证金存款”等明细科目,以适应业务发展和管理的需要。

3 应收利息的核算

3.1 单位贷款利息的核算

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单位及项目贷款现在都已逾期,而且很多单位已经改制、破产,贷款本金都已无法偿还,更谈不上归还贷款利息了。但受托银行还在按委托贷款协议计息,中心还要为这些呆帐作应收利息核算,虚增中心当期增值收益。按照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于无法收回的单位贷款利息,中心资产保全部门起草停息挂贷报告,经相关部门核准后,以书面形式通知受托银行停止计息,中心财务部门与受托银行同步停止对单位应收利息的财务处理。

3.2 定期存款和国债利息的核算

中心为保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中心“保值、增值”目标,为提高中心的资金使用效率,将一部分闲置资金转存定期或购买国债。由于中心的定期存款和国债的期间绝大多数都跨了会计核算年度,所以年末应按当年的实际存入天数和利率计提定期存款和国债的利息。在“应收利息”一级科目下增设“应收定期存款利息”和“应收国债利息”二级科目进行核算。

4 应付利息的核算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核算

一、中小企业财务核算的重要性

根据工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底,我国各类企业总数为1527.84万户,其中小型微型企业1169.87万户,占到企业总数的76.57%。中小企业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60%,纳税占比50%,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授权和80%以上的新产品研究开发,是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创造者,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鉴于此,提升中小企业财务核算水平,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乃至战略意义。

(一)中小企业财务核算对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性

财务核算对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及其内部人员,迫切需要核算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以便预测未来的经营状况;核算企业拥有的资源和制造能力以便评估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核算企业的毛利净利等财务指标以评价将来可能采取的市场竞争策略等。

(二)中小企业财务核算对企业决策的重要性

财务核算通过综合利用企业内部的会计部门以及各职能部门提供的数据,结合外部的经济环境,采用合适的核算方法,对企业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分析和深加工,提取出企业决策需要各类信息,提交给企业的决策者。决策者根据财务核算的信息,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情况、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掌握的资源情况,进而做出影响企业发展的决策。财务核算的质量极大的影决策的质量,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三)中小企业财务核算对企业融资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要取得快于同行业的发展速度,资金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小企业因为成长的背景,更容易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因此,其融资能力决定了企业能否长远稳定的发展。中小企业必须加强财务核算管理,规范财务核算工作,提供及时高效的财务信息,不断适应监管部门的财务核算要求,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融资方案,争取国家和地方的优惠政策,得到金融机构的认可,从而获得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中小企业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

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是由个体商户和合伙企业发展而来,创业初期,人员少、资金不足,关键部门由老板本人或者家族成员管理,内部控制度制度缺失管理混乱,导致中小企业财务核算存在诸多问题:

(一)人员素质差,核算水平低下

中小企业的财务工作,一般由老板或直系亲属作为出纳管理资金,然后由记账公司选择部分单据登记账簿处理报税业务。中小企业主对财务核算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陆续加入的财务核算人员能力不足。企业财务工作主要停留在简单的记账、报表、报税的结算,财务部门及人员缺乏对财务核算的认识,缺乏科学的财务理论知识,使财务核算工作流于形式,无法匹配当今社会对财务核算工作的要求。

(二)岗位设置不合理,职能不健全

由于中小企业主对财务核算缺乏重视,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针对财务核算工作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甚至没有设置专门的核算人员,企业财务核算缺乏完善的管理部门和管理方法,没有开展相应的核算业务,导致企业财务核算工作难以有效进行,不能根据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来配备岗位和人员,不能根据核算的要求健全人员的职能分工,财务核算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三)原始凭证不规范,单据不真实

原始凭证是财务核算工作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环节之一。单据贯穿整个财务核算系统的输入环节,输入的规范、真实、合法,决定了财务核算信息的规范、真实、合法。实际业务中,中小企业经常使用非正规发票、阴阳发票、虚假发票报销费用;不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发票;发票开具单位和来款单位发货不一致三流不合一;为减少资金支付,批量采购无票物资;为减少纳税,批量无票销售等,都严重影响财务核算的质量。

(四)核算主体严重混淆

无论是合伙制企业还是个体工商户,甚至是有限责任公司,都存在企业主体和经营者个人主体核算混淆、区分不明的情况。在经营权和所有权不能分离的情况下,投资者就是经营者,个人家庭财产和企业主体拥有的财产界定不清相互占用;经营者随意从企业账户支取资金用于个人支出,也随意从个人卡中支付公司的工资和费用报销,这些都给企业财务核算带来了严重的困难,导致数据制度无法完善、核算没有目标、信息没有价值。

(五)资产资金管理不到位

中小企业重视现金收支,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主要核算依据,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对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缺乏有效的监督、跟踪、催收和分析,形成长期挂账并成为坏账,给企业造成损失;中小企业重销售轻管理,导致库存商品缺乏预警系统管理,存货过多和库存短缺同时大量并存,造成资金积压和销售损失。资产资金的财务核算制度不到位,导致经营效益受损却找不到具体原因,从而无法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中小企业财务核算问题的几点对策

中小企业财务核算十分重要,鉴于其存在以上问题,因此应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来进行改进和完善。

(一)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提升财务核算能力

中小企业不能采取全面的财务核算方式,但是也不应牺牲一些重要的职能。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对财务采取重点核算、人员集约的方式是非常合理的,但这就意味着,中小企业的财务核算人员必须具有综合的技能。大企业的财务可以更专业,但中小企业的财务核算技能要求更加全面。为此,中小企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财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培训,提升财务核算人员的基础素养;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规范上升渠道,激励财务核算人员的进取心;提高财务人员的收入水平,提升财务核算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二)建立健全财务核算体系,完善核算职能

财务核算职能包括资金管理、成本管理、资产管理、投资管理等诸多模块,各模块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既需要综合了解,又需要专业技能。为此必须建立健全财务核算机构,从而完善财务核算职能。首先要设立内控制度和内审制度,内控制度用来规范企业的流程,保障业务的顺畅进行;内审制度则在审核内控的基础上为企业核算和运营提供保障。其次要建立预算和考核制度,预算设定了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业绩考核标准,考核则进一步分析预算差异,引导企业全员围绕企业的战略和战术,向同一目标发展。最后是要建立成本核算和财务分析制度。成本核算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必须通过成本核算和效果分析,奖优罚劣,提升中小企业的核算水平,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保障资金安全

资金对中小企业发展而言十分重要。中小企业融资难,资金管理和使用更需要倍加重。首先,中小企业必须建立切实有效的资金管理制度,发挥资金管理的作用,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其次,划分资金使用的主次需求,将资金更多的投资于企业发展的经营活动之中,避免资金的使用不当,甚至浪费。再次,对长期资产的购置应反复评审,规划资金来源,切忌短款长用的情况发生。最后,严格规范资金管理的执行程序,加强资金回收预测,量入为出,降低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四)积极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财务核算的效率和效果

随着中小企业的成长,其业务量也必然呈现大幅增长,为此,中小企业必须积极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免去繁琐的计算过程,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从而提高财务核算的效率和效果。全面信息化是一个漫长而又必须的过程,中小企业需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循循渐进。首先,引入财务核算程序,对财务凭证的录入、账目的管理实现自动化。其次,引入成本核算体系,将成本管理接入财务模块。再次引入仓储和生产管理系统,衔接企业内部物料收发存。最后,引入经销商和供应商管理系统,衔接上下游。同时,企业应该择时引入OA办公系统,无缝衔接企业的内控制度,信息化管理流程。

(五)建立健全成本核算体系,加强成本管理

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应提高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首先,对资产进行全面梳理,严格区分公司资产与个人资产;梳理产品系列,完善生产工艺,完善成本管理的工艺数据;完善BOM单,完整产品的定额物料清单,形成成本管理的基础数据;引入专业的成本管理人员,加强成本管理,提高成本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陈学惠.中小企业财务核算弱化的对策分析[J].财会研究,2017,07: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