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优秀案例范文

时间:2024-03-21 17:4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优秀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优秀案例

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政教育;途径

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是文明发展的特征。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能够了解前人的思想动态,了解前人的生活方式。文化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而职业院校是承担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因此在思政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时展所需。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与民族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没有文化作为支撑,民族就无法发展。所以当今时代倡导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中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相融合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政教育的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不仅包含哲学、教育学,还包含文学和艺术。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线,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自强不息”,强调“中庸”和“天人合一”。这些思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并且能够应用到诸多领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虽然职业院校思政教育都是以教材为基础的,研究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但是部分教材内容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教材和教学内容是相通的,在职业院校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拓展职业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自觉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效

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接受思政教育之后,能够了解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内涵,认同并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精神[1],因此,在爱国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时间较长,发展历史悠久,其中包含了诸多爱国情感,与此同时,在国家危难之际,涌现出众多民族英雄,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职业院校教师在讲解文化故事、学习文化知识时,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苦难,以及祖国人民在面对国家危难时刻的奉献精神。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可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而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的发展

学习和发展,将与实际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融入理论中[2]。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大多是以理论为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的相似之处进行融合,进而促进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荣辱观”,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勤政爱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息息相关。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发展,能够凸显中国化的主要特征。的理论性较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诸多历史故事,所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进而提高对的学习兴趣,促进的持续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迫切性

(一)部分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意识薄弱

很多职业院校学生都没有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甚至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是学习生涯中的必修课程。再加上现阶段网络比较发达,职业院校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较多,同时也会受到网络上诸多信息的影响,因此部分学生思想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的价值观。首先,部分学生缺乏传统的美德观。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碎片化学习和阅读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3]。但是碎片化信息不利于帮助学生创建系统的思维。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思政教育理论充盈,如果放任学生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则不利于学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也不利于提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效。其次,部分学生的发展意识薄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同时还要培养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稳定成长的意识。但是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存在不自信、学习懈怠等问题,所以在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努力奋斗的因素,让学生在和平年代也能够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精神,以自强不息为理念,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

(二)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环境有待优化

首先,部分职业院校对思政教学重视程度不高。职业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院校的注意力上,而忽略了思政教育。从课程安排上看,思政教育的课时远远少于其他课程的课时,与此同时,从考试层面看,思政教育的考试相对宽松,甚至部分职业院校采用开卷的方式进行考试,所以不涉及挂科或者不及格等问题。因此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其次,思政教育是与时展紧密相连的,但是部分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教学工具也相对落后,因此不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效率。

(三)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应用不足

首先,部分职业院校没有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分离。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占比较少,在课程设置上过于重视教材中的教学技能,片面地追求理论教学而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教学成效也很难提高。其次,部分职业院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剥离,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学生会感觉思政教学比较枯燥,会对思政教育失去学习兴趣。

三、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新思路

(一)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材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息息相关,因此职业院校要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材紧密结合。首先,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思政教材中包含哪些内容,然后找到思政教材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点。比如,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时刻,中华儿女挺身而出,纷纷保护自己的国家,即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也依旧与帝国主义作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而在现阶段,国际形势相对复杂,每一个公民都有保护国家的责任,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力量去维护国家的利益。职业院校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因素和爱国故事与当今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也让学生能够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4]。最后,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涉及很多政治理念,教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念与当今时代下党的方针政策相结合,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

(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熏陶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发展的软实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功能。首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不能单纯地依赖教材,还要为学生引入课外读物,比如《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中既蕴含了治国理念的方针政策,也包含了为人处世之道。学生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就能够接受著作中的思想理念,接受著作中的文化熏陶,从而塑造自身的思想价值,让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初次接受职业院校的教育,因此对现有的生活不太适应,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此时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著作,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其次,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具有灵活性,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职业院校的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类交流平台为学生传递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院校主要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课占比较大,思政教育课时的占比较小,但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有手机,职业院校内部会有相应的网络平台,思政教师可以将优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上传到相应的平台,让学生在课间阅读,通过这种方式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思政教育。

(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引导人的行为,因此在职业院校思政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引导学生的行为,通过案例教学法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思政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初期,职业院校教师可以为学生寻找典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事件、人物、结果,以及所体现的思想,通过研究案例的方式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5]。与此同时,案例研究与理论学习相比,更具有探索性,学生基本上不会产生厌倦的心理,而是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学生在研究案例的过程中,也会被案例主人公的行为感染,进而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相似的问题时,也会模仿案例主人公的行为,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教师选择的案例要具有时代性,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下热点内容。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学校网站等渠道了解时政热点,所以难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热点,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与实际相结合,都能够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四)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能够教化人的思想,约束人的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尤为丰富,其中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院校教师开展思政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节日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了解各个节日的习俗和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节日的内涵认识并不丰富,比如提到清明节,学生首先会联想到放假,但是清明节是祭祖的重要节日,而且有扫墓、踏青等习俗。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能够让学生了解节日的内涵,同时也能教育学生要尊敬长辈、敬重祖先。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课程有相通之处,因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思政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优化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思政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少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讨[J].职业,2020(33):2.

[2]杨一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相结合[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6):88.

[3]陈晴君.刍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2.

[4]刘维佳,张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几个问题[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2):2.

篇2

在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中《文学翘楚》一课时,我紧紧围绕月亮这个意象引导学生感悟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体会月亮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内涵。

李白现存的诗作中约有四分之一与月亮相关。在李白的诗中,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月亮承载着不同的含义,其中都蕴含了深刻的思想情感。不同诗中的月亮代表着不同的意蕴,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李白诗中的月亮是饱含友情的月,我选取了《月下独酌》中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让学生将这三首诗联系起来,感受作者与月为伴,以月为友的情感。深刻体会在孤独时,月亮是知心朋友;在独行时,月亮是贴心伴侣;在思念朋友时,月亮又化作信使。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一个物体,还是思念者的朋友,寄托着浓浓的友情。

李白诗中的月亮还是寄托乡愁的月。当诗人背井离乡,甚至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时候,月亮经常会出现。为什么思乡会想到月亮呢?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圆时即是团圆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所以,明月升起,远在他乡不能与家人团聚的人们会感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所以人们才会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中国,月亮承载着人们对节日的美好想象,包含着人们对友人的无尽思念,更寄托着每一个中华游子的思乡之心,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 渗透运用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是现代文化的基石。 为什么要学古诗词,为什么要学国学,那些早就过了时的文字,它的价值在哪里? 其中凝练着作者的思想、心境,融合了那个时代的特质,是智慧的结晶。 其中蕴含之丰富,千百年后仍值得细细品味。

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 面对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集体观念淡薄,盲目崇拜洋文化,缺失民族自豪感的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有效高效结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现在很多城市孩子学国学,小国学堂正悄然流行,这表明发扬传统文化,要从小抓起。 的确,小学生年龄小,最易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根,小学语文教师应倡导学生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才更行之有效呢?

一、在氛围中感受文化

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来说, 年代久远, 平时除了古诗词外,其他内容接触较少,理解起来确实存在不小的难度。 而且内容不生动,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 部分学生单纯为了应对考试而学古诗,一知半解,不置入情感。 如果在实际教学中营造浓浓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那么能否使学生从心理和思想上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激情呢?

1.教师的潜移默化

我们要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 首先自己必须感兴趣。 教师应该热爱传统文化,并有一定传统文化知识积淀,用自己的知识和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传统文化除了是一门知识外, 它能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而响彻中外,更多的是它的文化内涵对人行为的影响。

2.利用班级文化布置

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布置。 平日,我在班级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极力将其设定为我班的特色教育。 例如,定期让学生合作制作传统文化知识小报,将自己所学到的、所了解到的传统知识加以整合、内化。可以通过文字,也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然后我将他们的劳动成果张贴上墙,作为班级文化布置。 学生就被班级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萦绕。

二、在课堂中回归文化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教科书并不回避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输血”和激发小学生探索古文化的现实。 可能因为传统文化知识和学生的距离感太远,学生缺乏新鲜感,所以不是很感兴趣。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 如何将传统文化知识上得生动有趣,培养学生对我国古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呢?

案例一:以我所教的二年级学生为例,在平日的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孩子积累了一定的古诗文和名言警句。 发现这样的问题,孩子记住了,但每天摇头晃脑读的时候,不知所云。 他们只是机械性地了解, 却没有从内心深处产生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很快就会没有兴趣。

教学生字,尤其是形声字时,可以渗透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学“孝”字时,可以从分析字形入手:“孝”是一个会意字,是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字,合在一起就成了“孝”字。 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就叫“孝”。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代代相传。上一代总是想着培养好下一代,而下一应承担奉养父母的责任,孝顺父母,让父母更快乐,生活更幸福。 这样不仅让学生高效地学习了生字,还得到了德的培养。

案例二:在苏教版第四册语文识字一中,涉及中国的传统节日。 学生对传统节日知之甚少,更不要提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了。 反观“洋节日”学生说得头头是道,意犹未尽,我在感到悲哀之余更敲响了警钟。中国传统节日众多,许多诗词歌赋中均有反映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 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春节前,可向学生介绍春节的由来,抄录王安石的《元日》;清明节可以让学生摘录杜牧的《清明》,感受诗人的情感;五月初五端午节向学生介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三、在生活中内化文化

有人会质疑, 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在现今社会还有多少可行性,或者还存在多少价值。 的确,在这个充斥强烈的竞争,文化多元的社会中,似乎传统文化已经微不足道了。 但如果我们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一味让“洋文化”恣意横行,就辱没了自己的民族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内化其中涵盖的仁义道德,处世之法。 因它是民族文化的基石。

结语: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在与传统文化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 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小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第一站, 小学教师肩负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我们应努力将传统文化植根学生的心中,开在学生的心间,滋润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篇4

思想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1]这就明确了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价值导向、主要任务和最终目标。而国学教育的精髓也同样是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公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国学渗透凸显重要性。

“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清朝末年,“西学”随着坚船利炮传入我国,“国学”由此而产生。它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历经数千年演变,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的文化体系。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载体,是在五千年文明发展长河中我国劳动人民为促进人类进步、社会发展、谋求生存和追求幸福的生产生活进程中创造的一切学术文化的总称,承载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折射出深邃的哲理,闪烁者人性的光辉,塑造了中国人的特质,影响中国几千年。

十七大报告强调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国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2] 国学教育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由收集整理

学校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对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重任,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新时期的民族精神、重塑伦理道德根基、奠定和谐社会基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在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中国人的公民道德素养,以培养明确的国家民族认同。这需要借助思想品德课堂形式传承优秀的传统道德。

思想品德渗透国学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途径和方式。

一、结合教材内容,搜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精选典型案例。根据思想品德内容分热爱祖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关爱生命、守法维权等搜集国学中精粹部分,励志怡情,明理启智,激发民族情感和神韵。

二、诵读经典,感悟道德,陶冶情操。国学中有许多灵活的形式可以为学生记诵,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诸子百家、四书五经、诗词等语言精炼、语句简洁、格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经典美文,记诵经典名句,耳濡目染,润物无声通过诵读,学生可以从简短的文字中感悟人生哲理,规范自身言行“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增长见解,提高修养,提升品格;让国学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熏陶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感受科学文明的精神和优秀文化的气息经常诵读,在生活中把圣贤的教诲贯彻于生活中,落实到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可以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爱国精神,培育民族感情。

三、开发以诵读经典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校本课程,弘扬民族精神。国学是我国古代对人进行人文、道德教育的一门很重要的课程,至今仍值得借鉴。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3]开发国学校本课程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校本课程要求把经典名言名句名段、经典美文、古诗词欣赏、励志故事、国学常识等分类辑录编订,为思想品德教学服务。国学经典校本课程作为思想品德课的重要补充,为学生的道德发展、人文素养的形成提供了丰富道德教育素材,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道德行为形成上各种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的需要,这样不仅使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真正使道德教育成为有源之水、有林之木,而且又继承了优秀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艺术熏陶和人文教育。

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继承;创新

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不仅为人们的交流沟通提供了极大便利,也给当代设计领域的评价标准带来了改变,当代设计评价的关注焦点从作品的构图和整体效果等表面现象转向对作品内涵的深入探究。综观国内外设计大师的优秀作品,几乎都有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正是他们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使其作品绚烂夺目。

一、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科学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多年积淀下来的精华,是设计师创造力的源泉。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以儒家学说为主体,辅以道家、佛教等多元文化交汇的综合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歌词曲、文章骈赋、书法篆刻、古典戏曲、中国绘画、棋艺博戏、中医中药、衣冠服饰、中国民俗、美食名饮、传统节日及汉字等。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而且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涵,如浑朴天然的民间剪纸、班班可考的中国灯笼、色彩绚丽的戏剧脸谱等。这些先辈们为祈愿生命繁衍和表达美好祝福而创造的中国意味浓厚的艺术形式,已经受到全世界的尊重和欢迎。如,中国的陶瓷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鲜明的文化表现及对自然之色的运用,历经上千年的岁月洗礼,艺术价值不断攀升,备受人们喜爱和追捧。受民间生活和市井文化影响的明清民窑青花瓷片,其纹饰既有传统的吉祥纹样,如祥云、龙、凤、仙鹤、松、竹、梅等,也有宝伞、莲花、金鱼等宗教吉祥纹样。在青花瓷吉祥图案的背后,通常有着特定的文化寓意和丰富的内涵,如一路连科、麒麟望月、鱼跳龙门、竹报平安等,流传至今。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元素不仅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之源。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设计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现代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充分提炼传统文化中适应当代社会大众内心感受的元素,不能以一种固定的、绝对的标准比较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更不能片面地认为只要在设计中加入中国元素,作品就能提升内涵。被硬性贴上民族化标签的设计作品,不仅与现代设计风格格格不入,还会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也加深了传统与现代的隔阂,作品的精神内涵和风格更是无从谈起。国外成功的设计经验对我国设计起到了启迪和示范作用,即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都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而设计作品正是体现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具体设计中,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形”“意”“色”要素的发掘与提取,达到科学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目的。首先是“形”。“形”的基本含义就是画面呈现出来的外形,如表示吉祥意义的杂宝纹、如意纹、万字纹等。在现代设计中,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工具对这些纹饰的形状进行适当转化与变化,得到具有新意境的花纹。其次是“意”。以“形”会“意”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即从形态上体会图形深远的意义,深挖隐藏在图形背后的寓意,展现华夏民族的情感。最后是对于“色”的把握。色彩是设计给观者留下的最直观印象。恰当的色彩运用有助于展现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而设计者具备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是达到恰当运用色彩目标的保障。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不仅为设计增添了底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形态、风格以及意义上的发展。

二、关注设计教育,合理导入

从教育入手是提升设计师文化素养的关键。自扩招以来,国内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设计专业,目前毕业生数量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就有设计专业。尽管我国设计人才数量众多,但是设计水平不尽如人意。其中,设计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是主要因素之一。我国有些院校的设计课程设置参考的是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创建的一套经典教学体系,该体系渗透着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审美意识及表达观念,适应的是20世纪初西方特殊的历史背景。我国则是多民族文化汇集、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东方国家,传统的民间工艺、景观设计、民居建筑以及道家、佛教、儒学思想对设计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我国的设计教学要结合本国的现状对国外设计教学模式作出必要的调整。如果设计课程设置中缺乏本土特有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审美标准等相关课程,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将缺少我国传统文化底蕴这关键的一环,从而导致学生设计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设计水平的提升。我国的设计教学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理念,让学生舍弃片面的实用主义观念,准确把握传统文化对人的思维和心理的影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民族生命力的优秀作品。在开展相关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了解课堂学习目标,明确向学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对本课程的影响和意义,将涉及传统文化观的设计理论贯穿整个课程教学活动,让学生坚信对本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设计师很难成为优秀的设计师。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从字体、色彩、图案等与传统文化联系紧密的课程入手。一是字体。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反映着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化状况,同时也给人以不同的艺术感受。在设计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汉字,有利于增加平面设计作品的民族文化内涵。二是色彩。中国的传统色彩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古人喜好红、黄、绿、青等色彩。纯度很高的传统色彩被广泛应用在民间艺术品、建筑、服装等领域,应用这些色彩的作品往往具有金碧辉煌的效果。脸谱、中国旗袍都是应用中国传统色彩的经典案例。三是图案。吉祥图案是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民俗艺术,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的喜爱。吉祥图案创作手法主要有象征、寓意、谐音等表达手法。运用现代技术对吉祥图案进行加工、提炼并应用在设计中,同样可以创作出富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

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开拓创新

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带来了便利。中国传统文化洋洋大观,只有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现代平面设计的底蕴和基石,才能创造出具有当下时代文化精神的平面设计。只有把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跳出照搬西方设计模式的窠臼,对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升华,在继承中创造,在实践中创新,不断寻求新的文化生长点,才能通过现代平面设计作品向世界传播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国很多出色的设计师正是应用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如,靳棣强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图1),采用古钱币与汉字“中”为基本形,象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化银行服务。方孔铜钱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币制,在中国影响极其深远,靳棣强对此达地知根,所以采用铜钱形象的图形符号代表金融机构的性能和作用。他的这件设计作品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成功设计案例。又如,陈幼坚设计的茶叶标志作品(图2)也堪称经典。该设计作品以佛手为基本图形,温馨的画面本身就带人进入一种禅的意境,佛手拈着一片灵动的叶子图形,仿佛是慈悲的佛祖在给人间送祝福。品茶作为国人一种优雅和健康的传统,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而画面中粗细变化、圆润流畅的线条又具有现代画风。设计师刘小康的2001年北京申奥海报设计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很好的诠释。画面中的龙与运动员融为一体,龙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的烙印,配上一个用线条勾画出来的运动员形象,正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龙的奋勇争先的精神不仅与奥运主旨相符,同时也表达了申奥时倡导的“新北京,新奥运”理念。由此可见,只要立足当代,把传统文化的内涵与视觉表现元素有机地结合,国内设计师同样能设计出被国际认可的高水平作品。

结语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的契合点,在传承与超越中创新,我国的设计之路才会越走越宽。除此之外,我国设计师也要从国外优秀艺术成果中寻找设计的灵感,融合国际设计理念,与时展同步,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设计界一定会迎来春天。

参考文献:

[1]侯晓鹏,杨保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的教学探索.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5).

[2]曹雪明.包豪斯设计教育的“原型”意义——关于包豪斯设计教育形态的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4).

[3]齐宛苑,陆峰.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缺失的成因及对策研究.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5(1).

篇6

 

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强化课堂理论教育、营造浓厚德育文化育人氛围、开辟独具特色的网络专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等途径,以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教学,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承载着文化内涵,孕育着先辈们的思想精髓,传递着育人价值,与现代德育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对于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格品质修养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借鉴与现实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

 

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和思想孕育的结晶,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育人功能,具有永不褪色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它们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理念,往往代表着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具有引导、凝聚、促进和激励青少年向善、求真、至美的功能。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具有强大激发和推动作用,有利于青少年走向社会助力其成长成才。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既作为一种无形的强大驱动力量,为各种德育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同时又作为道德文化的有机构成,成为青少年健全人格与道德素质养成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加强青少年中华传统文化观的教育和培养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一,可以激发青少年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忠、孝、仁、信等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和转化,自觉掌握有关中华历史文化道德知识,有力地推动道德认识与道德意识转化为个人道德信仰与道德行为;

 

其二,可以规范和调节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促使青少年养成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行为习惯,促进青少年自愿自觉地去履行道德信念和道德义务;

 

其三,可以激励青少年不断去追求高尚的道德行为目标,传播道德文明,实现人生理想价值,以此来达到自身的充实完善。因此,在学校德育中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观教育,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史、院史、学科历史和杰出人物史等传统文化资源,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内在关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德育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功能上的契合、内容上的契合、载体上的契合。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而德育又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二者都具有育人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包括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育等。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育人导向功能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提供重要启迪。理想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抱有坚定的相信,对某种事物笃定的追求,从而不断实现目标。人不能没有信念信念,没有理想信仰的人就等于没有灵魂,就等于失去精神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无数有识志士艰辛跋涉和不断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寻找国家富强途中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蕴含着从诸子百家到新中华成立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英雄人士的理想信念。青少年思想、道德、人格、品质等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理想信仰的支撑,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侵染。例如,在儒家文化中有“克己、礼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文化观念,都可以纳入到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范畴。中华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发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之所在,是其基础、源泉,可以不断激励和推动青少年孜孜不倦地追求心中之理想目标。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囊括的爱国主义内容为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提供重要借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华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们共同进步的精神支柱。从中华优秀传统的古代教育家孟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的爱天下之宽广胸襟,到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忧国忧民精神,再到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高度责任感的宏论以及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忠报国情怀和坚贞不渝品格,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的英雄主义精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爱国主义精神品质。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应大力予以开发、挖掘、整合进而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倡导的躬体力行为加强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提供重要示范。强调自我的反躬自省、身体力行和亲身体验,是中华古代社会的重要传统,而且形成了丰富的人格道德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榜样示范作用,从孔子老子提出内省修养方法和见贤思齐的带头作用,到职业领域方面要求青少年积极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职业道德,再到家庭方面要求青少年主动倡导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团结邻居、男女平等等家庭美德,在学校要积极提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尊敬守法等个人品德。这些基本德育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求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所体现,比如,社会公德方面儒家文化强调“仁者爱人、恻隐辞让、富贵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理念和思想,都渗透了人们如何做人做事的伦理思想和道德精神。像这些思想理念,对加强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具体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相结合的现实路径

 

作为青少年德育主阵地的学校来说就是要转变德育观念,树立现代德育理念,可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网络媒体、社会实践等途径,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来提高青少年思政针对性实效性。

 

1.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中。常态化思想道德教育必不可少,但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可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如组织学校专家、教授、学者编写有关带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教辅教材,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入课堂;编写一些与《中学思想品德课》、《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相匹配的校本传统文化资源教学案例集。

 

在教学中,可努力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中华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图文并茂、立体化、多层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铭记于心,使得抽象的文化理论知识转化为一种形象生动和易于学生接受的知识体系;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体验感悟教学结合起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教育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青少年头脑。

 

2. 积极营造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校园德育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阵地。通过课余文化活动举办对青少年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更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纯洁思想,对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为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举办各种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博物馆之春、读书、讲故事和“发现身边美”学生微电影作品展播、寻找身边道德榜样了解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脉络;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进校园大型诗歌朗诵竞赛活动,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和感受中华文明的浩瀚和瑰丽;可邀请传统文化领域德行高尚、治学功底深厚、对传统文化经典了如指掌的文化名家和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聘请或邀请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开展讲学讲座;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撰写心得感受让学生在浓厚的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丰富的物质文化氛围中受到浸润和感染。

 

3. 开辟网上网下传统文化等网络德育教育专栏。现代社会是一种网络媒体时代,青少年是使用网络媒体的主流群体。除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电视、宣传橱窗等传统大众媒介形式外,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传播作用,以网络文化为载体,把传统文化资源广泛传播开来。充分利用好现有全国传统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等网络数字文化的数据资源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把经典名言、脍炙人口语句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可在校园网上开辟中华经典资源库专栏,开设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栏目,通过手机、QQ、微信、论坛等现代媒体技术形式,使学生随时可登陆网站查询或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语录、名人事迹和礼仪礼节礼貌知识等,同时还可在网上发表个人心得,从而形成网上网下青少年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强大合力,扩大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范围。

篇7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职;美术教学;渗透与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我国不断发展和演变过程当中累积和沉淀的产物,其包括了戏曲、绘画、剪纸、音乐、书法、雕塑、建筑,以及传统服饰、传统美食等,本身具有较强的历史痕迹、浓厚的艺术气息、浓厚的中国特色。将其引入到中职美术教学过程当中,不仅能拓宽学生视野,增加美术课堂教学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同时更好的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感染和熏陶学生,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美术思想和传统文化意识。在这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美术教学内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呈现,使学生能更加直观、具体、全面的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也可借鉴和参考较为成功的中职美术教学案例,从地域性、艺术性、人文性入手,为学生构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气息的美术教学课程体系。

一、现阶段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水平有待提升现阶段,随着中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大部分中职没有及时的进行优秀教师的招聘,原有的美术教师数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且中职并不缺乏具有丰富的美术教学经验和专业水平的资深教师,但部分教师本身缺乏实践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较为浅显,无法很好的将二者进行融合。且部分教师无法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其课堂教学仍然偏向于理论,这将会严重的阻碍学生的美术技能水平、综合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的提升。虽然中职会设置相应的美术教师培训,但其中缺乏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关的内容,难以对教师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一般而言,中职美术教学都是以教材为主进行相关的课程教学设计和规划,即便是开展了拓展性的活动,但也仍是围绕教学主题进行统筹。且有的教师认为中职阶段学生本身的认知能力、辨别能力、实践能力较为有限,在课堂教学当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不仅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和学习压力,还会使学生混淆美术课堂教学的主次,故而极少进行相关内容的拓展。也有的教师为了能最大限度凸显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作用和价值,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相关的民间艺术、美术作品、传统文化特点等内容的分析和讲解,或是在美术作品鉴赏或实践教学过程当中,引入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分析,要求学生在某些重难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虽然会提升美术教学效果,但很容易使学生滋生抵触和反抗的情绪。且有的教师无法摆脱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的禁锢,引入的中国传统文化美术作品和文化艺术形式较为统一,难以更好的满足学生趋于多样化、综合化、复杂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要求。

(三)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部分教师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会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花费更多时间进行美术技能的演示,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课堂教学中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根据社会综合发展和教育发展情况对其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有的教师虽然根据新课改要求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但也只是简单的进行相关内容的展示。在美术课堂教学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化现象的前提之下,难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美术教学和指导。有的教师虽然设计了相关的课堂实践活动,但为了更好的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实践和探讨的时间相对较少。且有的教师习惯于利用统一、相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在活动当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大同小异。为了不对学生造成过度的干预和影响,往往不对其过程进行关注,这就导致了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和美术学习将会存在较多的矛盾与问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职美术教学中渗透与运用的有效措施

(一)提升教师美术综合素养当下,中职必须要把握教育发展和文化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开展中职美术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宣传,引导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文化、艺术、思想等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研讨,加深教师对二者之间的理解和掌握,以促使其能形成全新的中职美术教学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为了更好的弥补中职美术教师存在的短板,还可定期的开展基于中职传统文化艺术的美术教学主题讲座和座谈会,通过远程通信功能和互联网的渠道与优秀美术教师、教育专家、传统文化研究学者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探讨,积极分享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以便于教师能更好的进行规划和应用。也可立足于实际,提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美术教学中融合与渗透存在的具体问题,借助优秀师资和权威人士的力量进行解决和攻克。在进行美术教师招聘之前,需根据专业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就业倾向确定招聘方向,制定较为严格的准入制度,从思想、水平、素养、能力等多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的考核,并设置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气息的岗前培训,使新入职教师能更好的熟悉和胜任中职美术教学。另外,教师也需要对原有中职美术培训形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加强网络化的美术教学系统的开发,在其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科学确定阶段性培训目标。在教师完成阶段性的美术培训后,则可解锁下一阶段的培训。以确保教师能更好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自我提升和自主培训。也可在培训当中增加与心理学、艺术学、行为学、教育学、信息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对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状况和问题进行综合的预估,在培训中渗透职业素养、岗位精神、责任意识、师德师风等教育,有效提高美术教师的思想境界和综合教学素养。

(二)科学整合美术教学内容在中职美术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从不同方向和层面入手对中职美术教材进行剖析和研究,对其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气息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整合。掌握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并结合学生的具体诉求和专业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创新、拓展、延伸。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需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流程,了解其在学生实际生活当中的转化和应用,秉承扬弃、继承、发展的思想,对生活当中实际存在的案例、场景、现象进行全面转换。把握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将其和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融合。利用更加直观、简单的内容导入复杂的美术课堂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教学。教师也需考虑当下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的变化,借助大数据技术对网络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收集,或加强对优秀的中职美术教学资源库的访问,有侧重性、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教学资源的筛选,并在恰当的时机导入中职美术教学中。此外,教师也可对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进行了解,根据美术教材当中所呈现的内容进行不同时代的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全面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有效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另外,教师也可对中国的主流文化进行全面研究,在美术课堂教学当中渗透道家、儒家、佛家等思想,并引入以此为媒介而的产生各种节日、戏曲、书法、雕塑、绘画等的艺术,根据其表现形式和具体特征进行展示,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分析和鉴赏。还可在考虑中职学生的文化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引入与美术教学有关的词语、古诗、古文等,全面增加美术学科与语文、历史等之间的联系,以完善学生跨领域和跨学科的美术知识体系。或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引用本地区的中国传统文化建筑、历史遗迹、民族风俗、特色节日,以及学生更加喜欢的美术绘本、民间艺术、美术游戏等,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层面和角度入手来进行中职美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三)有效创新美术教学方法现阶段,教师需对以往的美术课堂教学反馈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形象性思维优于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对传统晦涩、单一、枯燥的美术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转化,利用更加直观的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等的元素进行呈现,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美术学习体验和视听体验。教师也可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未来就业倾向,在掌握教学主题情况之下,为学生构建具有交互性、实践性、多元性、艺术性的美术教学情境,在其中穿插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合课堂教学目标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分析、探索、研究。在进行优秀美术作品鉴赏教学时,教师可利用PPT课件导入作品作者、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品主题、作品流派等相关内容的分析,全面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和层次进行鉴赏。鼓励学生大胆的谈一谈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看法,根据其具体表现进行综合点评和指导。加深学生对作品文化底蕴的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确保每个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鉴赏能力都能取得跨越性的提升。而在讲解美术绘画技巧和方法时,教师可通过实际录制或收集资料的方式制作教学微视频,将其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左右,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反复的观看和揣摩。或是对较为经典的国画作品的绘画技巧、构图方式、创作形式进行综合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并由教师实际进行相关技巧的演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在美术手工教学时,教师可引入京剧脸谱制作、剪纸、泥塑、竹编等具有民族信息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让学生利用相关工具进行创作练习,并在其中增加自己的创新和创意。在有效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意识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实践能力。教师还必须要关注学生的美术学习状态和实践动态,在原有的教学方法过程当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及微课、慕课、在线课程、翻转课堂、网络直播等教学方式,根据美术教学目的进行选择和组合。在最大限度的凸显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使美术课堂教学能取得十分理想的成效。而在进行美术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中职特色进行设计,结合活动形式和方式选择与其最契合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在其中增加历史剧表演、角色扮演、美术知识竞赛、美术作品展示等的环节,以全面提升活动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也可考虑学生的拓展学习需求,联通课内和课外,结合教学进度和教材特点确定活动主题,引导小组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能,科学的进行活动的分析、设计、规划、组织、实践。中职还可定期的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如书法比赛、国画创作大赛、古风动漫制作、民间手工艺品大赛、优秀设计作品展等,或推荐学生参加国内和国外较为著名的美术活动比赛。使学生更好的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方法转化为优秀作品,并为其累积更多的经验和阅历,以确保学生能实现成功就业和长远就业。

篇8

中国的数字媒体于1995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其载体有:互联网、手机载体、移动数字广播电视网等。作为数字媒体这一朝阳产业,势必将深深影响着社会未来的发展。而数字媒体如何融合和体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由得引起笔者的深思。

传统文化在数媒时代的迷失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明的结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代所继承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物质、行为、制度、精神。

然而用数媒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表达出来却是一件难事。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点不是言传而是意会,而数字媒体时代更多的是程序和程式化,体现不出千年来的文化韵味,对意会更是无从体现,因此,价值观的不易表达,使得传统文化在数字媒体时代的迷失,倒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此外,数字媒体时代的出现也开创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那些温文、含蓄、低调,显然与数媒时代个性张扬的特质相抵触,两者思维特点的相异,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媒时代消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数字媒体如何表现传统文化

数字媒体的发展,只有真正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会有富有中国特色的飞跃发展。

运用数字媒体,从事物、事件的起源、发展、传承到影响等多方面加以详细还原,展现传统文化的真谛。艺术品是无形文化和技艺重要的物质载体,从数字化保护技术来看,出版电子书是一条可以借鉴的路子。使传统书籍与数字时代相适应。例如,《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大型多媒体电子光盘,在北京首都图书馆首发,展示了民族起源、语言文字、经济政治、绘画体育等方面内容。

不能否认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在现时代的积极意义,一旦传统文化缺了位,无疑将会影响精气神,对于数字媒体也是如此,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融进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有精气神,才会有长足发展。

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突破了传统中交往的时空限制,使全球性普遍交往成为可能,使网民能拓宽个体的社会认知范围和程度。

利用网络文化整合中国传统文化。采用不同方言的汉语传播群体利用汉字输入和电脑网络进行大规模的汉语信息交流,来整合长期分裂的中国传统文化。毋庸置疑,中华民族正逐渐成为入网用户数量庞大的群体之一,汉语也将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响亮的声音之一。经过互联网络复兴的中国传统文化,将用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世界各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

远程教育。在远程教育中渗透中国古代的优秀道德传统,必然会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1.创设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人文环境。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对被教育者进行人文熏陶,是远程教育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远程教育中,可以把传统文化案例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图文并茂的形式,图像的出现可以促进学习者对文字的理解,或者是用音频、视频等形式。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还能提高学习效率。

2.开设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网络课程。通识教育的网络课程,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形式多样,远程教育中应该选择相应的媒体进行展示。比如,对于传统哲学、历史、政治、法制等知识理念,可以以教师讲授为主;对于传统音乐、舞蹈、戏剧,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创作和表演。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为远程教育提供了优质的资源,更关注人本身,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图书馆。在数媒时代下,作为搜集和保存文化遗产、传递文献信息的图书馆,由于用户的信息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单一的书籍馆藏到多元的书籍、磁带、录像带、电子图书等馆藏,不断满足和提供给用户获取广泛性的、多样性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传统文化价值的借鉴和体现,无疑赋予了新时代图书馆以新的服务标准和价值体系,并为其提供了新的建设方向。

以中文文献为馆藏主体,以传统文化立馆。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以汉语为国语的国家,中文文献具有广泛的读者。目前,包括因特网在内的许多情报网络,中文文献量极少,对我国不懂外语的读者而言,存在严重的情报语言障碍,因此,要高度重视中文文献的转换。

特别是在提供传统文学著作的电子文献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建立超链接,组建知识枝系,让读者了解此著作的背景文化资料,健全知识体系。

结语

总而言之,数媒时代是一种时代的进步、文明的体现,更是一种科技的进步,但我们也应看到数字媒体冲刷着传统意识文化形态的同时,也在被传统文化过滤着,因此它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价值的土壤里,才会更好更稳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玲:《信息化时代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重塑》,《甘肃社会科学》,2007(3)。

2.徐黎、徐进:《从数字图书馆与图书馆数字化的区别和联系谈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建设》,《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6)。

3.徐俐华:《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再思考》,《图书馆》,2006(6)。

4.王国庆:《网络文化两面性的分析及负面影响探源》,《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版。

5.陶春:《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党政干部学刊》,2007(8)。

6.蒋国伟:《数字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情报学报》,2006(10)。

篇9

一、态度上:坚持批判继承、转化、发展的原则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也有消极保守落后一面,精华与糟粕相互结合。因此,在利用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时,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科学、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成长的社会环境、知识结构、理想追求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转化、发展是我们利用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三种方法。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之上的,有其形成和发展特定的历史环境。因此有些传统文化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时代性。批判的继承是我们对待传统道德最基本的态度与方法。“继承,就是经过批判分析之后,取其正确的、积极的、有价值的东西,抛弃那些错误的、消极的、没有价值的东西。”[1]转化是赋予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必然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为整个封建社会服务,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但不能因此否定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当代社会价值。传统文化中有些内容需要我们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行转化,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之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服务。发展是传统道德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实现转型,获得新生。”[2]在利用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时,既要体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又要体现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要求,只有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中才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价值,才能提高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二、内容上:坚持先进性、贴近性、现实性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3]“优秀传统文化卷帙浩瀚、博大精深,其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诗词歌赋,其内容之深奥,形式之华美,情感之充沛,表现之多样,令人叹为观止。”[4]只有正确的把握传统文化的内容,才能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时体现出它的价值和作用。我们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利用传统文化时,所选择的内容一定是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例如“仁爱”价值观、“重义”道德观、“和为贵”和谐观、“重勤俭、讲孝道”家庭美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精神、“民为邦本”“贵民”“重民”精神。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家长制、小农意识、消极保守、固步自封、重利轻义等消极的思想和观念,我们要加以否定、加以排斥。同时,在内容选择上,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专业背景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学习、贴近生活”的原则。只有把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只有传统文化能够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疑虑,只有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成长中的精神动力,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才能增强传统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拉近传统与现实的距离,最终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方式上:坚持多样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大多数工科院校而言,没有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课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科院校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上的缺失。在此背景下,“两课”的课堂成为工科院校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作为工科院校的“两课”教师,一方面要承担“两课”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无形中也要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要增强教学实效性,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自主自愿地对所学知识从认识理解到情感认同,然后升华为理想信念,最后转化为行动指南。”[5]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自觉地学习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自觉意识。教师可以根据具体任课课程、教学章节适时的讲授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两课”教学过程中,使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此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合课堂教学。特别是制作内容丰富,富有吸引力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讲解激发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再次,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方法,让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走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单一的由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听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课前布置热点问题,课中讨论、演讲等手段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角色的转变,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理论,学习知识,增长实际才干。最后,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交流讨论,以此深化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结合起来,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两课”教学是强化工科院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同时也要发挥其他渠道的作用。作为高校的领导要在思想形成统一的认识,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校园先进文化建设,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条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校报、BBS、微博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可以举行关于传统文化的国学讲坛、专题讲座、征文、辩论比赛、演讲比赛,可以开设《古诗词鉴赏》《古典文学》《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在全校形成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通过多种传播手段,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教育;教学启示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和深化,小学教育教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也正因此小学教育教学的弊端不断暴露,尤其是以成绩衡量学生的教学现象严重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现在的成长和以后的发展都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沉淀了很多的精华,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是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是教育关注学生成长,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改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其中较为明显的是重知识轻德育。小学教育在我国教学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也正是如此,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忽视了品德、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教育,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渗透更是少之甚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知识积累,缺少其他的认知和能力,这种学习现状对学生现在的成长和以后的发展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阻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化,小学教育教学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还要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通过道德规范,通过德育智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用正确的眼光看待事物,避免学生出现素质滑坡的现象。当前我国素质教育深入人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对素质教育的践行力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也成为了阻碍小学生健康成长和以后成才的主要因素,应该受到一线教师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将素质教育真正的重视起来,促进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教育与国家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沉淀和见证,而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人类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无一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影响更为深远,为此笔者将对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进行重点阐述。

(一)重视道德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道德规范不是与生俱来的,其是随着人类的成长逐渐建立起来的,可以说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就越多,自身的道德素养也应该越高。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中不能将道德教育与科学教育分离开来,要用辩证统一的眼光看待这两种教育形式,这样才能够引领学生健康地成长。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是人文教育,也就是对人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教育,这种思想在孔子的“舍生取义”中就是很好的诠释。当前我国教育教学仍以学校教育为主,小学是教育教学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这一阶段,在各学科教学中将道德教育渗透进去,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以免出现道德素质滑坡的现象。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要将德育教育重视起来,可以将德育教育纳入到学校的管理机制和量化考评中去,以此来提高全校师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并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解决可能存在的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为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有利的环境。

(二)突破教学禁锢,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发展的重点,很多的历史典故和传统文化都记录了学习的重要性,古有孙敬、苏秦悬梁刺股,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些都告诉我们想要功成名就,就要脚踏实地,踏实好学。同时在实际的学习中还要学会大胆挑战,敢于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这就要求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既要拥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又要突破传统教学的禁锢,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有趣味性的,差异性的,能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科学的、创新的眼光看待知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为小学教育教学增加更多的乐趣。例如:在小学英语和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采用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游戏的设计,将教学内容渗透到游戏中,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既体验到课堂学习的快乐,又能够从中获得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另外,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或者生活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的体验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与传统的讲授制相比效率和质量都要有所提升。

(三)提高职业素养,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从古语“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些都可以看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小学教学中,学生的稳定性不高,学习意志力不坚韧,更需要教师的指引。因此,教师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尤为关键,对此学校应该采取积极的策略,规范学校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人才。第一,在教师招聘上严把质量关,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优化教师的年龄结构;第二,在学校内部为教师组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的培训,让教师的思想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第三,改善教师福利,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奖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提供服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小学教学阶段,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小学生积极健康成长,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