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设计体会范文

时间:2024-03-21 17:4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包装设计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包装设计体会

篇1

一、高等学校社会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仍然维持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险制度。

第一,对于高等学校的工作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发展比企业相对滞后;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尚未覆盖到高等学校及高等学校的工作人员(只是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实行合同制工人的养老保险),目前仍然停留在离、退休制度阶段,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完全由国家财政和学校自己负担,离、退休人员由原单位管理;医疗制度执行的是几乎由国家和学校全部包揽的公费医疗制度而且浪费惊人;因为有了公费医疗制度,所以生育保险制度就更无从谈起。

第二,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颁发的《失业保险条例》,成为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形式。高等学校依据条例的规定向社会保险机构交纳了失业保险金。

按照《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高等学校虽然交了不少失业保险费,但未被聘任或落聘人员却很难交到社保部门;由于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尚未覆盖到高等学校,高等学校富余人员只能在高校自身“体内循环”,不能正常流动,造成高校“交费”义务与“交人”权利的不平等,严重地制约了高等学校用人和分配制度的深化,高校难以建立合理的、正常的人员流动机制。

第三,关于工伤保险,国家尚未出台适用于机关、事业单位和高等学校的《工伤保险条例》;高等学校教职工的伤残待遇执行国务院及民政、人事等部门的政策法规。随着高等学校的社会活动日趋频繁,职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机率也相应增加,特别是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和汽车的普及,职工在出差或上下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的情况也屡屡发生;再加上高等学校还有不少工人编制的职工,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存在发生工伤事故的概率。而《工伤保险条例》的对象只涵盖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高等学校一旦发生了工伤事故,常常因政策依据不够明确统

一、工伤认定机构不健全而无法开展工伤认定,有些单位甚至借此而推诿扯皮,职工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因此,如何对这类情形进行工伤认定、给予怎样的待遇,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四,高等学校的教职工没有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失业保险不能真正落实到位,学校和教职工没有养老基金、医疗基金及工伤基金的积累,没有充足的抵御风险的财务支付能力,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高等学校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积极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对于社会稳定、进步、高等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深化内部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其必要性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高等学校积极推行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我国计划经济体系下的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狭窄,有相当部分是依靠社会细胞—家庭来承担的,这种脆弱的保障体系无法抵御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老龄化、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职工失业、劳动能力的丧失、灾难事故都会引起群体、个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急剧变化,没有普遍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体,其保障性、互济性将会受到影响,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积极推行社会保障制度。

(二)积极推行社会保险制度是高等学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资金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部分高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没有达到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同时,高等学校之间科研经费、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客观上要求学校集中财力加大对学校硬件与软件的投入、节约非教学、科研支出。在高校的开支中,社会保障支出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以下是一所高校社会保障支出数据:某大学社会保障支出数据

从上表的数据可知:医疗费支出速度平均为52.68%,离退休人员支出增长速度平均为11.88%,而政府对学校的社会保障拨款远远不足,2003年政府对学校的社会保障拨款为1415万元,学校补贴2320万元。学校的教职工享受的社保待遇水平高、医疗费自付比例偏低、无失业之忧的终身就业保障使高等学校的教职工处于“保险箱”中,在中国即将步入老龄社会时,国家财政和学校统包养老、医疗无疑给增加了学校的负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竞争力,妨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推行社会保险制度是高等学校深化内部改革的必由之路。高校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导致教职工自我保障意识差,“一进机关事业门,便是国家人”这一计划经济的产物,成了滋生懒惰的温床助长了等、靠思想,使教职工丧失了进取精神。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转换高等学校用人机制,在高等学校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是高等学校人事管理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高等学校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所赖以生存的条件在逐步减少、消失,其作用正由积极转为消极,严重影响了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我国“十一五”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起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比较完善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广大城镇劳动者得到较为充分的就业和基本的社会保障。基本建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这一思想,我国将全面推进保险制度的改革。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高等学校的社会保险制度,并着手进行改革。

三、对高等学校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议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既得利益、比较效益等等的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在高等学校的推行遇到阻力。从高等学校的人员结构来看,教职工主体是知识分子,是一个有社会良知的群体,只要做好宣传与思想工作,制订相应的过渡政策,完全有可能真正用“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制度取代国家或单位大包大揽的计划经济的保险模式。

社会保险制度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进行建立和完善,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中应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尽快研究出台社会保障法以及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责任,中央制定统一政策,统一管理制度,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建立独立于高等学校之外的,保障对象管理和服务真正社会化的保障体系。同时,要加强社会保险执业队伍的建设,社会保险制度是通过人来实施的,社会保险执业队伍对于社会保险制度的效果、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事社会保险工作的人员应注重培养社会责任心,通过人文关怀、深入仔细的工作,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使社会保障制度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保护网”和“减震器”为建立和谐社会发挥社会保险制度的作用。

目前,高等学校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下面就高等学校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一)高等学校与企业一样执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在高等学校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虽然高等学校与企业在职能上、社会贡献上、待遇上有不一致的地方,但在养老保险方面都存在如何解决职工老有所养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迎接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如何减轻国家和学校财政负担的问题,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问题。

(二)结合养老保险在高等学校的实施,切实落实好《失业保险条例》。建立完善失业与就业保险体系,使高校的富余人员能真正与学校脱钩,实现高等学校“交钱”与“交人”的权利平等,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在高校和社会之间合理、正常的流动。新晨

(三)高等学校应积极参加地方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我国各个省、市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制订了相应的医疗改革办法,逐步形成合理医疗、节约开支、堵塞漏洞,国家、集体与个人共同负担的医疗保险制度。公民的医疗费用开支渠道包括: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大额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及医疗互助。高等学校应积极参加地方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仅有利于教职工医疗保障的稳定性,还可以杜绝目前公费医疗中的严重浪费,节约开支。

(四)建立适用于事业单位和高等学校的《工伤保险条例》,明确工伤受理及认定机构,严格执行“工伤、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更好地维护高校教职工的权益。

篇2

(一)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险的覆盖面扩大的同时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也逐步提高,并向退休早、养老金水平低的人员倾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始试点,逐步扩大实施范围。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开始有了制度性安排;统筹城乡,加快城乡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体化进程。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创新养老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范围,大大加快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障的制度化进程。

(二)老年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各地的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推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老有所医”进一步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了全国范围内制度的全覆盖。

(三)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健全。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等制度进一步健全,救助标准不断提高,较好保障了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城乡低保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供养的得到较好落实;“分类施保”原则在老年人身上得到较好体现。

(四)老年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优待政策不断完善;老年优待水平不断提高;探索建立高龄养老津贴制度。

二、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老年社会保障覆盖面窄、水平低。在养老保险方面,“城市老年人养老金(退休金)保障覆盖率2000年男性为85.6%,女性为53.6%,2006年男性为89.1%,女性为64.6%。而农村则仅有4.8%的老年人享有养老金保障;城乡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收入的总体水平和增长幅度仍然偏低;同时,养老保险的水平低,城市中有近20%的老年人年收入处于不足4 600元的低水平,低于城市老年人年均中位收入的50%,并且仍有135万城市老年人的收人低于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农村中有27%的老年人年收入处于不足750元的低水平,低于农村老年人中位收入的50%,并且仍有2 160万农村老年人收入低于农村困难救助的水平。在医疗保障方面,城市老年人的医疗保障离全覆盖尚有较大差距,而农村则不足一半;社会救助方面,老年贫困人口已构成城市贫困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老年特困人群生活难以保障。

(二)我国现行的家庭养老方式面临挑战。我国现行的养老方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依据目前的家庭结构和人口结构,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依靠现有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实现养老目标。

(三)当前我国养老金支付存在缺口。目前我国统筹资金和个人账户是放在一起管理的,这就为混用提供了方便。国家规定企业的缴费率平均维持在20%,统筹资金不够支付时,可以向个人账户透支。个人账户基金虽然有一定的剩余和积累,但是很大一部分只是名义上的空帐。

(四)社会化养老机构数量少、质量差、增速慢、规模较小。

三、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未来发展趋势

(一)完善城乡养老保障。今后要进一步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国家养老金”。借鉴国外“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模式。第一支柱是社会统筹,可作为国家养老金,立法强制执行,覆盖所有企事业单位,基金通过社会保障税征缴,实行现收现付、全国统筹;第二支柱是个人账户,作为企业年金,也采用立法强制执行,由用人单位和职工自行选择参加不同企业年金基金组织,缴费上国家给予税前列支的政策优惠;第三支柱是商业养老保险、社会互助保障和个人储蓄性保障等,政府要积极引导,政策上鼓励发展。同时,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此外,还要加快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

(二)完善城乡老年医疗保障。在城镇完善城镇老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老年人口的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完善老人专项医疗服务。在农村建立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老年医疗保障中的作用;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农村老年医疗保障基金;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农村老年人精神支持系统;改革医疗模式,加强对老年常见病的研究与防治,走预防为主的道路。

(三)加大城乡老年社会救助力度。政府要加大对贫困老人救助的财政支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养老基地;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在老年贫困救助中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帮扶贫困老年人。

篇3

关键词: 女大学生;社会地位;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 I211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2)01-005-12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点的确定

调查对象的确定。根据全国妇联《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后备人才群体”调查员手册》中的有关具体规定,明确本研究所指的后备人才群体是指调查标准时间(2011年4月20日)前全国普通高校中,通过国家统一招收、全日制在读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群体。甘肃省后备人才群体的调查对象据此为依据,确定为2011年4月20日以前甘肃省高校通过国家统一招收的、全日制在读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群体。

调查点的确定。根据全国妇联《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后备人才群体”调查员手册》所规定的985工程、211院校和其他普通高校的区别,妇女性别培训基地的状况,以及男女性别比例等标准选择调查点。甘肃省共有高校48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4所,民办独立院校5所,高职高专院校21所,成人高校8所。根据全国妇联的选择标准,我们从普通本科院校中根据学校的办学层次、规模和特点等,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所高校,即兰州大学(985/211院校)、西北师范大学(省部共建)、兰州交通大学(普通工科院校)作为本次调查的调查点。

(二)调查方法

自填式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的是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后备人才群体”专卷,共分主卷和附卷两部分,所有参与调查人员都必须填答主卷部分,附卷由硕士和博士填答。主卷部分分为基本情况、教育经历、职业目标、社会参与、生活方式、恋爱婚姻、健康、性别观念、家庭情况等9个部分,共有78个问题。附卷部分主要延续调查硕士和博士的家庭情况,共有9个问题。总共87个问题。

抽样方法。本次调查样本量计划为2010个学生组成。采用了三阶段抽样法。

第一阶段采用立意抽样。三所大学的样本量的配额比为1:1:1,即每校抽取670名学生。

第二阶段采用分层抽样进行配额。此阶段在三个高校采取分学历层次、性别(男女比1:1)、专业大类和年级的方法,进行配额样本量。

第三阶段为概率抽样之等距抽样。具体方法为:首先,从该校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院(处)取得全部学生名册,依据抽样配额表中的每一子类,制作子类样本框。其次,依据每子类样本框内的学生人数除以每一子类需要抽取的样本量,即为抽样间距(公式:N/n=K)。最后,从第一间距(K×1)中确定起始点,从起始点开始按(K)等间距抽取n个样本量。这样,可以保证样本对总体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尽量避免抽样的随意性或人为有意挑选的主观性,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真实和有效。

(三)资料收集过程与资料分析方法

资料收集过程。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质量,我们采用集中填答的形式,调查员当场审核复查,发现漏项、错填等问题应及时联系调查对象加以补充、修订。但是,由于各学校放假时间早晚不一样,我们的调查先后共分7批次进行。

资料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借助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收集的大量数据资料进行描述分析。同时,采用不同性别比较的分析方法,弄清男女不同性别在一系列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及其看法,综合研究女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地位问题。

(四)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10份,实际收回问卷1502份,有效问卷1417份,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的71%,占实际收回问卷的94%。

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从有效问卷来看,兰州大学481份,占33.9%,西北师范大学454份,占32.0%,兰州交通大学482份,占34.0%;从学历、学位层次来看,本科生943人,占有效问卷的66.5%人,硕士生374人,占26.4%,博士生100人,占7.1%;从不同性别来看,女生667人,占47.1%,男生750人,占52.9%;从民族来看,本次调查涉及到17个民族的学生,其中,汉族1329人,占93.8%,回族41人,占2.9%、其余为藏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学生;从学科门类来看,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12个大类。

二、甘肃省女大学生群体社会地位的进步

(一)女大学生占在校生比例不断提高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由于学校的性质不一样,女大学生在校的比例也不同。如兰州大学2010年在校本科生17910人,其中,男生10338人,占58%,女生7572人,占42%。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在校本科生16186人,其中,男生6473人,占40%,女生9713人,占60%。兰州交通大学2010年在校本科生22033人,其中,男生15640人,占71%,女生6393人,占29%。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师范性院校的女生比例比较大,占到了60%,综合性院校的居中,占42%,工科院校的较低,占29%。三校女生所占总人数的平均比例为44%。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女大学生在高校就读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就本科生而言,西北师范大学女大学生占该校当年本科生招生总人数的比例为2000级 47%,2006级48%,2010级62%,2010级比2000级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兰州交通大学的女大学生在本科生中所占的比例2000级27%,2006级28%,2010级29%,2010级比2000级提高了2个百分点。就硕士研究生而言,西北师范大学女硕士研究生占该校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比例为2000级40%,2006级53%,2010级56%,2010级比2000级提高了16个百分点;兰州交通大学女硕士研究生占该校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1990级18%,2010级35%。2010级比1990级提高17个百分点。

就博士生而言,西北师范大学的女博士占该校博士研究生当年招生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000级13%,2010级38%,2010级比2000级提高了25个百分点; 兰州交通大学200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当年女博士占该校博士生研究生当年招生总人数的54%,2010级41%,比例虽然降低了,但人数却增加了,即女博士由2004级的7人,增加到2010级的11人。

(二)男女大学生享有学校各种资源的机会基本均等

1.男女大学生在校当学生干部的机会基本均等

在学校当学生干部,是每一个男女大学生提高与锻炼自己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综合处理各种问题能力的良好机会。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大学生中曾当过小学干部的女生占被调查女生总人数的77.6%,男生占被调查男生总人数的66.8%,女生比男生高10.8个百分点。当过初中学生干部的女生占78.7%,男生占70.6%,女生比男生高8.1个百分点。当过高中学生干部的女生占57.2%,男生占55.0%,女生比男生高2.2个百分点。当过大学学生干部的女生占51.7%,男生占49.7%,女生比男生高2个百分点。女生当各级学生干部的机会不仅与男生均等,而且比例都普遍高于男生。

2.男女大学生在学校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基本均等

女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主动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在过去半年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与男大学生基本均等。在“您是否主动参加捐款、无偿献血、志愿者活动”的问题上,回答“参加过多次”的女生占被调查女生总人数的31.1%,男生占被调查男生总人数的27.1%,女生高于男生4个百分点;回答“有过一次”的女生占34.6%,男生占37.4%,女生低于男生2.8个百分点。在“您是否主动向周围的人提供帮助(学习辅导、情感慰藉等)”问题上,回答“提供过多次帮助”的女生占34.4%,男生占33.7%;回答“有过一次”的女生占20.0%,男生占28.6%。在“您是否担任集体活动的领导者或策划者”问题上,回答“担任过多次”的女生占25.1%,男生占27.7%。回答“有过一次”的女生占21.1%,男生占22.3%。在“您是否主动给所在班级、院系、学校或地区提供建议”问题上,回答“提过多次”的女生占20.5%,男生占21.2%。回答“有过一次”的女生占19.9%,男生占23.4%。从以上活动情况来看,女大学生“参加过多次”或“一次”的各种社会活动的人数与男大学生的人数比例大致相当。

3.男女大学生在学校参加社会团体组织方面的机会基本均等

女大学生在学校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调查结果显示,在“您是否参加了学校组织(如学生会、团委)”的问题上,回答“参加过”的女生占被调查女生总人数的53.7%,男生占被调查男生总人数的52.5%,女生高于男生1.2个百分点。在“您是否参加了学生社团(如舞蹈社、足球)”问题上,回答“参加过”的女生占49.2%,男生占46.9%,女生高于男生2.3个百分点。在“您是否参加了专业、行业组织(如企业家协会、历史学会等)”问题上,回答“参加过”的女生占13.2%,男生占13.7%。在“您是否参加了社会公益组织(如爱心社、志愿者组织等)”问题上,回答“参加过”的女生占45.3%,男生占40.9%,女生高于男生4.4个百分点。在“您是否参加了其他社会团体(如浙江老乡会、高中校友会)”问题上,回答“参加过”的女生占45.5%,男生占49.5%,男生高于女生4个百分点。综合来看,男女生参加学校社会团体组织方面的比例差别不大,可以说大致相当。

大学生参加这些组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占被调查女大学生总人数的39.2%),第二个目的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占被调查女大学生总人数的25.4%);男大学生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结识更多的朋友(占被调查男大学生总人数的29.3%),第二个目的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占被调查男大学生总人数的26.7%)。

(三)女大学生具有与男大学生同样优良的在校表现

1.思想活跃,广泛涉猎相关知识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女大学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广,并在公开场合敢于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在“您能在公共场所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吗”问题上,在被调查的671名女性中,认为“完全符合”自己情况的占11.6%;表示“比较符合”占44.9%,表示“有时符合”的占29.8%。在“您愿意学习你感兴趣的知识,哪怕与考试无关吗”问题上,被调查的671名女性当中,表示“完全符合”、“比较符合”、“有时符合”的分别占35.0%、40.4%、18.8%,这一比例与男性所占的37.8%、41.7%、14.7%大致相当,表明大多数女大学生的学习主要在于兴趣,而不仅仅是为了单纯地应付考试。

2.勇于探索,积极争取发展机会

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女大学生大都具有较为旺盛的求知欲,一般情况下都不迷信教材,能够质疑已有的研究成果,勇于探索新问题,对课堂之外的知识充满渴求,并能努力追求之,同时,也有强烈的表达自己话语的愿望和勇气。对“您有时会对书本上的观点提出质疑吗”这一问题,670名被调查女性中,表示“完全符合”、“比较符合”和“有时符合”的分别占10.1%、24.5%、51.2%。对“您会主动争取自己想要的机会或资源吗”这一问题,被调查的671名女性中,表示“完全符合”、“比较符合”、“有时符合”的分别占15.5%、40.1%和31.3%。对“在大学或研究生期间,您是否具有各类专业资格证书”问题,选择“有多次”的女性占25.7%,男性占19.2%,女生比男生高出6.5个百分点;选择“有一次”的女性占27.5%,男性占27.8%。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一样优秀。

3.敢于担责,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与同龄人相比较,女性调查对象在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主观评价分析中,显示出较强的自信心和承担责任的能力,其中心理承受能力方面有62.2%女性表示“比较强”或“很强”、团队合作能力方面有70.0%女性表示“比较强”或“很强”、组织协调能力方面有53.9%的女性表示“比较强”或“很强”、交流沟通能力方面有58.3%的女性表示“比较强”或“很强”、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有53.5%的女性表示“比较强”或“很强”、书面表达能力方面有51.7%的女性表示“比较强”或“很强”、外语水平方面有28.9%的女性表示“比较强”或“很强”,性别百分比都高于男性。对“在学习中你有很强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吗”这一问题,被调查的670名女性当中,表示“完全符合”、“比较符合”、“有时符合”的分别占13.3%、44.5%、27%。对“您会尽力做好一件事吗”这一问题,表示“完全符合”、“比较符合”、“有时符合”的分别占37.8%、49.6%、11.3%。这表明绝大多数女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4.求知欲强,学习成绩不亚于男性

对“上学期你的学习成绩在班内处于什么位置”的问题,选择 “优秀(或前10%)”、“良好(或30%—70%)”的女性占20.6%、41.3%,两项合计占61.9%,男性分别占12.6%、42%,两项合计占54.6%,女性高于男性7.3个百分点。对“你上学期的综合测评在班内处于什么位置”的问题,选择 “优秀(或前10%)”、“良好(或30%—70%)”的女性占18.2%、36.7%,两项合计占54.9%,男性占12.2%、39.2%,两项合计占51.4%,女性高于男性3.5个百分点。对“在大学或研究生期间,你获得过院系及以上奖励或荣誉吗”这一问题,选择“有多次”的女性占42.2%,男性占34.4%,女性高于男性7.8个百分点;选择“有一次”的女性占25.0%,男性占25.2%,男女大致相当。

5.积极进取,科研热情也不亚于男性

在攻读学位问题上,女大学生具有和男生一样的理想。对“您期望自己的最高学位是”这一问题,选择“硕士”的女性占40.2%,男性占28.8%,女生高于男生11.4个百分点;选择“博士”的女性占35.6%,男性占43.2%,女生低于男生7.6个百分点。

在科研方面,女大学生,尤其是女研究生也能取得和男生一样优异的成绩。对“在大学或研究生期间,您参与过课程以外的科研活动或学术会议吗”这一问题,选择“有多次”的女性占31.9%,男性占28.1%,女生高于男生3.8个百分点;选择“有一次”的女性占23.1%,男性占22.4%,男女差别不大。在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参与导师研究课题“一次”或“多次”的女生占32.7%、27.1%,男生占39.1%、28.7%。发表SCI、EI或SSCI、CSSCI刊物文章“一次”或“多次”的女生占11.6%、3.0%,男生占被调查男生总人数的12.6%、5.7%。发表其他类型学术论文“一次”或“多次”的女生占23.1%、20.1%,男生占29.3%、22.4%。在博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参与导师研究课题“一次”或“多次”的女生占26.2%、59.5%,男生占22.2%、70.4%。发表SCI、EI或SSCI、CSSCI刊物文章“一次”或“多次”的女生占35.7%、33.3%,男生占被调查男生总人数的27.8%、31.5%。发表其他类型学术论文“一次”或“多次”的女生占33.3%、35.7%,男生占14.8%、46.3%。

(四)女大学生具有比男大学生更为先进的社会性别观念

1.女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性别平等意识

性别平等意识就是指对男女性别平等关系的意识。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不同性别之间所形成的关系的观点和看法也不相同。今天的女大学生成长在倡导“性别平等”的时代,具有很强的“男女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

在“女性的能力不比男性差”问题上,女大学生“非常赞同”的占50.8%,“比较赞同”的占39.4%,两项合计占90.2%。而男生表示“非常赞同”的占32.8%,“比较赞同”的占46.5%,两项合计占79.3%,女生高于男生10.9个百分点。这表明,女大学生有足够的自信认为女性的能力不比男生差。

在“女性也应该追求自己的一番事业”问题上,女大学生表示“非常赞同”的占61.8%,“比较赞同”的占34.6%,两项合计达到96.4%,这无疑表明今天的女大学生非常渴望追求自己的一番事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而男性“非常赞同”的占36.3%,“比较赞同”的占53.7%,两项合计有90.0%,女生比男生高出6.4个百分点。

在“对女性而言,事业成功与否并不重要”的问题上,女大学生持“不赞同”态度的人数占45.9%,“很不赞同”的有26.2%。而男生则持“不一定”态度的人数最多,占38.7%,“不赞同”占35.8%。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事业成功与否不是不重要,而是很重要的。

在“事业成功的女人往往没有女人味”问题上,回答“不一定”的人数最多,女性占36.7%,男生占42.2%。“不赞同”的女性占33.6%,男生为23.8%。这就表明,事业成功的女人与有没有女人味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女强人的看法,在大多数人看来,事业成功的女人总是与男性或中性性别相联系的,一般没有女人味,但如果有女人味时,那事业就不一定成功。现在的大学生则认为,女人事业成功的同时也会魅力不减。

在“女强人的个人生活往往并不幸福”问题上,男女大学生的首要选项为“不一定”,女生占40.8%,男生占42.8%。这就是说,女强人的生活也可能会很幸福,也可能不幸福,这还有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在其次的选项上,男女两性就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如女生选项为“不太赞同”,占女生总数的27.9%,而男生则选“比较赞同”,占男生总数的30.5%。这表明,女性认为女强人的个人生活会幸福的,但男生认为并不幸福。这里隐含着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评价标准。如女人主内可能比主外更幸福等。

在“总体而言,男人比女人更胜任领导的角色”问题上,女性首选“不一定”的占38.4%,比较赞同的占29.4%。而男生则主张“比较赞同”的占44.0%,“不一定”的占29.7%。女生比较怀疑这种说法,认为女性也可以和男性一样具有领导能力或有些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出色,但男生持比较赞同的比例相对较大。

在“与男性相比,女性在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更多”问题上,男女大学生都首选“比较赞同”,女性占59.7%,男性占54.9%。由此可以看出,女性事业发展中遇到更多障碍的观点是男女大学生的共识。

在“各级领导岗位上女性较少,主要是由于对女性的培养、选拔不够”问题上,男女大学生的首要选项都为“比较赞同”,女性占51.1%,男性占40.0%。其次,选“不一定”的女生占24.7%,男生占35.0%。这就是说,除了对女性的培养、选拔不够以外,也可能有女性自身素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等。

综合以上8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女大学生“非常赞同”的是“女性的能力不比男性差”、“女性也应该追求自己的一番事业”;“比较赞同”的是“与男性相比,女性在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更多”,“各级领导岗位上女性较少,主要是由于对女性的培养、选拔不够”;“不一定”的是“对女性而言,事业成功与否并不重要”、“事业成功的女人往往没有女人味”、“女强人的个人生活往往并不幸福”、“总体而言,男人比女人更胜任领导的角色”。

2.女大学生具有健康的性别评价标准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性别评价标准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在今天的高校,大学生究竟有什么样的性别评价标准?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女性评价男性时,很看重的为(1)成名成家,占女性总人数的93.7%,(2)事业有成,占 85.2%,(3)生活富足,占82.8%。

女性评价女性时,最看重的为(1)事业有成,占86.4%,(2)有知心朋友,占82.3% ,(3)成名成家,占81.6%,(4)家庭美满,占79.3%。

男性评价女性时,很看重的为(1)有知心朋友,占男性总人数的79.5%,(2)事业有成,占76.8%,(3)实现了自我价值,占67.5%,(4)家庭美满67.4%。

男性评价男性时,最看重的是(1)成名成家,占男生总数的89.3%,(2)事业有成,占81.4%,(3)生活富足,占77.5%。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对男性的要求和男性对男性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即(1)成名成家, (2)事业有成,(3)生活富足。女性对女性的要求和男性对女性的要求有一点不一致,女性更希望(1)事业有成,(2)有知心朋友,(3) 成名成家,而男性则更希望女性(1)有知心朋友, (2)事业有成, (3)实现了自我价值。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把女性的事业有成看得比较重,而把家庭美满则放到稍后的位置,这表明男女大学生都期望得到共同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性别的单一发展。这种调查结果让我们看到,传统的女性社会性别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女性由过去的以家庭为主,传宗接代、相夫教子到今天的事业有成,男性对女性的期待也由过去的贤妻良母到今天的有知心朋友、事业有成、实现自我价值,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历史性的巨大进步。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五)女大学生具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远大的人生目标

职业是人生发展的生命线,如何选择自己的这条生命线,是大学生们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于是从入校开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就开始了兼职的生活经历,一方面可以为自己的生存提供更丰富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自己将来步入社会参与到社会竞争的大海而打好更坚实的实践基础。在我们调查的1417名大学中,大多数被调查者都有找过工作的经历,其中,男性占68.5%,女性占70.6%。这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自己人生未来有着明确的打算和规划。

1.立足现实,对毕业后的去向有明确的规划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立足于现实,比较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职业理想。对“月收入”多少的期望,可以透露与折射出被调查者的基本生活与生存状态,也可反映出他们心目中基本的生活消费的“幸福指数”。对“您所希望的第一份工作的月收入”这一问题,有51.6%的女性选择“两千至四千”,有27.1%的女性选择“四千至六千”。

毕业后的生活规划,是人生规划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如果对毕业后的生活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那大学的生活也可能是混乱的,也必将影响毕业后的生活。调查表明,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有自己明确的人生规划和目标,在回答“毕业后的生活打算”这一问题时,选择“直接工作”的女性占57%;选择“国内升学”的女性占22.5%;选择“出国留学”的女性占6.1%。对“对自己未来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这一问题符合你的情况吗”这一问题,表示“非常符合”的女性占8.4%;表示“比较符合”的女性占38%;表示“一般符合”的女性占37.5%。

2.对理想、职业的选择定位趋于开放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无论是其个人理想的定位,还是对就业单位的选择,都更多的表现出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例如对“最想成为哪种人才”这一问题,选择“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女性占32%;选择“实用技术人才”的女性19.1%,选择“党政人才”的女性占12.7%。对“最希望工作的单位类型”这一问题,女性选择分布于所有选择项,相对集中的是“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 占37.4%,“国有企业”占15.9%、“外资企业”占15.2%、“党政机关”占13.3%、“自由职业者”占7.6%。

3.富有进取精神,渴望实现自我价值

女大学生对自己职业理想的定位和选择,更多的侧重于个人事业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仅仅限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以求生活的温饱或者安逸。对“‘我希望拥有一份事业,而不仅是一份工作’是否符合你的情况”这一问题,有33.4%的被调查男性和32.5%的被调查女性表示“非常符合”;有49.2%的被调查男性和41.8%的女性表示“比较符合”。对“‘希望自己在事业上有所作为’是否符合你的情况”这一问题,有47.6%的被调查男性和44.5%的被调查女性表示“非常符合”;有45.7%的被调查男性和44.2%的女性表示“比较符合”。对“‘自己对未来职业发展充满信心’是否符合你的情况”这一问题,有26.5%的被调查男性和18.1%的被调查女性表示“非常符合”;有43.9%的被调查男性和41.8%的女性表示“比较符合”。对“‘为了成就事业愿意付出努力’是否符合你的情况”这一问题,有50.1%的被调查男性和40%的被调查女性表示“非常符合”;有39.3%的被调查男性和46.7%的女性表示“比较符合”。对“‘工作中的成就感对我至关重要’是否符合你的情况”这一问题,有41.7%的被调查男性和42.7%的被调查女性表示“非常符合”;有44.3%的被调查男性和42%的女性表示“比较符合”。

三、影响女大学生成长的不利因素

(一)校园环境中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女大学生成长的思想观念

在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男尊女卑”、“男强女弱”、“女不如男”等传统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在“你上中小学时是否听学过女不如男聪明”的问题上,有44.3%的男性和47.3%的女性表示“听说过”;在“你上中小学时是否听说过女要有女样男要有男样”的问题上,有84.5%的男性和82.0%的女性表示“听说过”;在“您上中小学时是否听说过男孩一上中学成绩就上来了”问题上,有62.4%的男性和82.9%的女性表示“听说过”;在“你上中小学时是否听说过女孩适合学文科男孩适合学理科”的问题上,有79.0%的男性和68.0%的女性表示“听说过”。

在高校环境中,性别平等虽然已经成为主流观念,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或传统的旧的思想观念,仍然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成长。在“您听大学老师说过‘男生更适合搞科研’的话吗”问题上,表示“听说过”的女性占32.2%,男生占28.7%;在“您听说过大学老师说过‘男生潜力更大’的话吗”问题上,表示“听说过”的女性占49.2%,男性占48.9%,这表明有一半左右的人认为女生不如男生潜力大。在“您听说过大学老师说过‘此专业不适合女生’的话吗”,表示“听说过”的女性占30.1%,男性占39.8%。这一比例虽然在30-40%之间,相对较低,但它对女大学生的影响却是很大的。

在“你感觉现在的班主任/导师对你的态度如何”这一问题时,在582名被调查者中,认为“一般”的女性占20.4%,男性占20.7%;“非常重视”的女性占6.1%,男性占9.9%;认为“比较重视”的女性占14.2%,男性占18.1%,显然,女性被受重视的程度均低于男性。

正是由于这些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就业压力等,女大学生中存在着一种弱势心理现象和一些厌学情绪。在当面临竞争时,一些女大学生将自己看作是弱者,往往把失败归咎于自己的性别,这导致了她们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自卑和认输心理。有时在学习上也会出现厌学情绪。如“你上课时经常觉得无聊吗”这一问题上,表示“有时符合”的女性占46.6%,男性占42.5%;表示“完全符合”的女性占7.9%,男性占11.7%;表示“比较符合”的女性占19.0%,男性占23.7%。

(二)男女大学生群体中城乡差别比较明显

男女大学生上大学的比例具有明显的城乡差别。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本科生中,入学前农业户口的女性占55.2%,男性占69.2%,男性高于女性14个百分点;非农业户口的女性占42.9%,男性占27.4%,女性高于男性15.5个百分点。在硕士研究生中,入学前农业户口的女性占41.8%,男性占53.5%,男性高于女性11.7个百分点;非农业户口的女性占54.7%,男性占41.9%,女性高于男性12.8个百分点。在博士研究生中, 入学前农业户口的女性占52.3%,男性占54.7%,男性高于女性2.4个百分点;非农业户口的女性占43.2%,男性占45.3%,女性低于男性2.1个百分点。从这一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入学前农业户口的女性上大学的人数普遍低于男性,而非农业户口的女性人数则普遍高于男性或与男性大致持平。这表明,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上大学的男女生比例不平衡。

在男女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方面,城乡差别也比较明显。女大学生的月消费水平平均在800元左右,其中,每月消费500元的女生中,农业户口的占19.8%,非农户口的占9.4%,农业户口的高于非农业户口的10.4个百分点;每月消费800元的女生中,农业户口的占13.6%,非农业户口的占15.9%,非农业户口的比农业户口的消费高2.3个百分点;每月消费1000元的女生中,农业户口的占12.4%,非农业户口的占19.8%,非农业户口比农业户口的消费高7.4个百分点。男大学生的月消费平均水平在796元左右,其中,每月消费500元的男生中,农业户口的占16.6%,非农户口的占9.6%,农业户口的比非农业户口的消费高7个百分点;每月消费800元的男生中,农业户口的占15.1%,非农业户口的占13.8%,农业户口的比非农业户口的消费高1.3个百分点;每月消费1000元的男生中,农业户口的占13.3%,非农业户口的占18.3%,非农业户口比农业户口的消费高4.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入学前农业户口的大学生消费水平整体低于非农业户口的大学生。

(三)女大学生对女性的社会地位缺乏信心

在“您如何看目前我国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问题上,认为“男性更高”的女性占49.6%,男生占31.3%,女生高于男生18.3个百分点,这反映出女性对社会传统中男性地位更高的某种认同。认为“女性更高”的女生仅占2.4%,男生则占13.0%,女性低于男性10.6个百分点,这表明女大学生对女性社会地位高并不认同,同时,也表现出女性自卑、缺乏自信或自信不足的一面。认为“男女差不多”的男生占47.9%,女生则占37.5%,女生低于男生10.4个百分点。对于这一统计结果,我们认为,女大学生存在严重的自卑或弱势心理。为什么会有这一心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目前我国社会环境中歧视女性的现象大量存在,尤其在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都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如有些用人单位愿意招男生,不愿意招女生,认为女生要结婚、生育,工作以后和男同事一起出差不方便等。更有甚者,在人才交流会、招聘会等场合,有些单位公开打出招牌不招女生等。这些社会现象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影响非常大,使女性自觉意识到低人一等的社会地位。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有27.8%的女性因为性别原因而被拒绝,而因同一原因被拒绝的男性只有11.2%,女性被拒绝的高出男性16.6个百分点。

在“在您所从事的职业中,哪一个性别群体更容易取得成功” 的问题上,有53.0%的男性和46.6%的女性都认为“男性更容易”,只有3.5%的男性和4.6%的女性认为“女性更容易”。两者分别相差49.5个百分点和42.0个百分点。这表明男女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中性别群体分工模式的主观感受是男性更容易取得成功,而女性则不容易的思想观念。

(四)性别课程开设不足,性别职业规划培训缺乏

据调查结果显示,“知道学校开设过性别平等或女性发展的相关课程或讲座”的西北师范大学有19.5%,兰州大学有17.2%,兰州交通大学有14.6%。参加过这类课程或讲座的,兰州大学为46.7%,兰州交通大学为46.2%,西北师范大学为45.9%。没有参加过的占了50%以上。如果从性别的视角看,女生参加过的有57.4%,男生有36.6%,女生比男生高出20.2个百分点。由此可以推出,女生比男生更注重这类课程或讲座。正如以上我们分析的,女大学生由于对女性社会地位的不自信,她们从内心想弄清楚理论与现实的问题所在,因此,她们比男性更加注重性别课程的开设或者此类讲座。但是,据我们所知,由于各校发展水平不同,该课程开设受到了师资力量薄弱、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专业发展条件不足等多方面的限制。如有些学校有妇女研究基地、妇女研究中心等,教师有编制,课程开设能得到学校的支持,这样情况会好一点。如果学校没有此类编制或条件,对性别研究不重视,或者认为搞性别研究不如搞专业研究重要或有成就,这样学校此类课程的开设就会受到人们认识上的限制以及其他主客观条件方面的限制等。

在“您觉得学校有必要针对不同性别,展开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吗”问题中,认为有必要的学生为兰州交通大学81.6%,西北师范大学为78.6%,兰州大学为69.5%。从不同性别视角来看,女性认为有必要的占79.2%,男生占74.2%,女生比男生高出5个百分点。显然,女性的要求比男性更为强烈。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男性的发展之路基本上一直以事业为主,这是人们普遍的共识。但女大学生在追求以事业为重的人生发展轨迹时,却遇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她们不仅要挑战传统文化,而且要在社会上同男性竞争,尤其是工科院校,女性学工的人数比较少,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都很难与男性竞争,因而要求性别方面的职业规划培训就比较强烈。

四、对策建议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我们认为要消除女大学生成长的不利因素,必须从多面去努力,对此,我们主要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引导高校教师和管理者注重性别问题的敏感性,优化学校教书育人环境

性别研究在学术界已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但在向实践推进的过程中,人们最先关注的是如何增强政府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的性别敏感性,而对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则没有过多的关注。在女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地位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高校教师与管理者对女大学生的成长起着十分的重要作用。

增强高校教师与管理者性别敏感性。由于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对女性的歧视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意识不到或表现不出来。但有时,有些大学老师在不经意间说出“男生更适合搞科研”、“男生潜力比女生大”、“此专业不适合女性”等,从表面看来,没有大碍,只不过是一种通行的说法,但对女大学的自信心来说却是极大的伤害。我们认为,高校教师与管理者肩负着给社会输送合格大学生的职责,无论从道义上还是社会责任方面,都要对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数量负责。高校教师必须具有性别敏感性,才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以良好的师德影响人、教育人,也才能培养出具有性别平等观念的大学生。同样,高校管理者作为高校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大学生都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所以,高校工作者的性别平等意识应体现在教学、科研及一系列活动之中,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优化教学软环境。

把性别平等问题引入高校教师师德要求的范围。为了培养高校教师和管理者的性别敏感性,消除高校环境中的性别歧视,有必要把“性别平等”问题引入高校教师及管理者的师德范围之内,作为一种道德约束对人们的言行进行规范,使大家做到在各种场合不随便发表歧视女性的观点,不做歧视女性的事情,鼓励女性和男性一样发展。如果发现歧视女性的言论和行为,应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

对高校工作者进行性别平等的系列培训。女大学生受教育的整个过程都存在于校园文化的大环境中,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也不例外,趋利倾向比较明显,这一方面使得参与其中的人对性别歧视现象的敏感度和批判能力都被削弱,另一方面又不知不觉的强化了性别不平等的传统观念。所以,必须对高校中的各类人员,包括党政领导干部、教师教育工作者和其他从业人员进行性别平等意识的培训,并建立监督制度,积极宣传先进的性别观念,抵制和消除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女性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设法缩小大学生之间的城乡差别,以维护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正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教育不仅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而且还能够全面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因而接受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但由于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政策和规则等方面的不公平,必然造成城乡之间、性别之间等受教育的差别,因而形成男女受教育不公平的现实。因此,高校在对待男女不同性别及城乡生源地不同的大学生时,要坚持公正原则,平等对待,让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真正惠及到在校的每一位大学生。

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城乡差别与我们国家在很长时间内实行城乡分割管理的二元结构体制有紧密地联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区别也在逐步缩小。高等教育不是扩大差别,而是想办法缩小差别,使来自城乡不同生源地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公平地对待,使他们把有限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因此,高校在对待城乡差别的问题上,必须通过多种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如遇到来自农村经济困难的学生,想方设法通过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各种奖学金等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由于城乡观念不同而引出的学生之间的矛盾等进行协商和平处理;对于学生中的各种歧视现象必须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来解决。我们认为,一种教育制度获益的不是少数人或精英阶层,而应该是绝大多数人或每一个人。

(三)克服女大学生“女不如男”的自卑心理

克服女大学生“女不如男”的自卑心理,仅有高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主要在于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一般来说,在高校,男女生都处于青春期,处于求知欲望很强的阶段,且男生与女生在智力方面区别不大,男女平等是现实的,人人认同的。但是,当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以后,无论是找工作还是晋升、提拔,都体现出男女不同的对待。另外,女性结婚、生子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自身的发展,与男性在现实中拉开一定的距离。我们认为,实现男女平等是一个国家或社会成熟的标志之一,要克服女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必须要改变社会大环境。

国家就业政策体现性别平等。国家在大学生就业政策上,要规定男女平等的基本政策,取消性别限制或性别歧视。对于一些单位“不招女生”的限制,如果没有正当工作方面的理由,应当视为歧视行为,应予以纠正。对多次劝说不止的行为,应给予适当的行政或法律方面的处罚等。同时,在女性事业发展过程中,尽量提供更多的政策、税收等方面的帮助,体现社会公正或社会的人性化。

单位晋升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在单位正常晋升、提拔过程中,对男女两性一视同仁,不能歧视女性。社会的公平、公正、合理必然会影响高校女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为走向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高校通过开展活动多种活动,增强女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学校女工委可以根据女大学生心理特点,开展“博学女生”知识竞赛,以激发女大学生勤奋读书、立志成才的热情;举办系列知识讲座,请专家学者为她们讲授生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让女大学生及时了解生理健康、恋爱交友等方面的知识。师生共同开展女大学生教育工作,成立教师小组,教师深入女大学生的教育等。

(四)多开设性别研究方面的课程及进行不同性别的职业规划培训

篇4

在新形势下,传统落后的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不仅难以满足新时代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突破传统教学的禁锢,积极尝试运用体验式教学,借此提升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与想象能力,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运用情境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学习内容

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将学习与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教师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对于他们来说是种实用性学习方式,可有效培养其想象能力与创新意识,指导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和创作。教师可运用情境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其在特殊情境中解读和理性反思所学知识,将原本单一呆板的学习模式,纯粹的听课、记笔记、画图,通过情境体验活跃课堂氛围。如此,学生能够对包装设计知识产生感性认识,设计水平得以提升,并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且体验到快乐。

比如,在进行“包装功能”教学时,教师可精心设计以下实验:将两个一样的玻璃瓶护发素带到课堂上,一个有包装,另外一个则没有包装,设计问题:同学们,当着两瓶护发素都掉在地上,它们会不会碎?此时,不少学生都会回答“会碎”,有的则回答“不一定”。接着,教师可将这两个玻璃瓶护发素扔到地上,可以发现带包装的没有摔碎,不带包装的则摔碎。通过实际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认识到包装设计对产品的作用。之后,教师可引出教学内容――包装功能,而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可以知道包装设计的基础功能即为保护产品。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维十分关键,通过真实情境的营造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切身感悟,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注意力和积极性。

采用虚拟现实互换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新形势下的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需主动采用体验式、项目式、探究式、演示式、讨论式和启发式等新颖别致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积极创作的动力,做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目前包装设计的主流趋势的环保和创新,这就要求学校与教师需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将包装设计课程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和迁移上,促使他们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可采用虚拟现实的互换教学法,在课堂上和学生互换角色,或要求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例如,在“设计包装包装”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同学生的身份进行互换,要求他们利用十分钟实践讲解自己的设计理念、思路、过程、方法与草图,教师则扮演客户的角色,在这种虚拟现实的互换教学模式下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解答。采用这样的体验式教学,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还能够帮助他们消化包装设计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凝练语言表达,也可发散与启迪其思维。另外,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和客户之间进行顺利沟通、良好交流,在专业技能方面做到掌握设计技巧、学会制作、能够对现有的包装设计进行改良。通过在虚拟现实中的身份互换和转变,可让学生亲身体验整个包装设计流程,提升学习效率。

通过亲自动手制作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

在具体的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他们营造个高质量的演示或实验平台,使其通过亲身体验包装设计理解知识内容,体会到对产品进行包装设计的意义和价值,并通过不断训练与掌握包装设计技能,提升设计水平。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毕业之后为客户提供服务,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够逐步提升他们的包装设计能力。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参加大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参与产品包装设计的制作,通过个人体验获得经验积累和技术训练,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

比如,在“设计包装造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为学生演示一个包装盒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先把包装盒设计为立体形状,测量长度和裁剪并制成盒子。为他们演示包装盒的制作方法与技巧,再要求他们动手尝试制作。之后,教师可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问题:如何裁剪能够节省纸料且耐用?他们将会设计草图,积极思考问题。教师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包装自己的茶杯,提出要求:包装盒结实不浪费纸料,取装方便,从米高空落下不损坏茶杯,最后评选出用时最短、质量最好的包装盒,让整个学习活动在体验中进行。运用这样的体验式教学,不仅可为学生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让他们初步了解产品包装造型,还可使其通过动手制作体验到学习乐趣。

篇5

关键词:礼品包装;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应用与研究

一、包装的基本概念

包装在我们的生活中是起着保护商品,方便运输流通的作用,它有着保护功能、方便功能以及提高商品整体形象的功能等功能,它已经成为产品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包装的形态也变得多种多样。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我们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现在我国的市场上大量地采用中国传统图案来运用到包装设计上,结合本民族文化更能体现出产品所包含的美好含义。

二、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融入包装设计的应用

中国传统艺术元素是中华上下五千多年文化沉淀的产物,它能鲜明地传达出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呼唤出中华儿女对于祖国的民族情。这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产物,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与商品这种物质上的东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巧妙的策略。包装设计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商品文化形式,有着它独有的特定价值。同时又将传统艺术元素应用到其中,使传统元素在包装设计中应用得相当广泛。如书法艺术、陶瓷、剪纸、刺绣、脸谱等多种富有想象力和寓意的艺术元素被广泛地采用,这不仅仅是从视觉上带给我们震撼。

(一)中国传统纹样在现代礼品包装中的应用

传统纹样包括夔龙纹、饕餮纹、云纹以及各种花卉纹样。民间主要有剪纸、刺绣、蓝印布花等图案;民俗图案主要有元宵灯节的灯彩图案等。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的作用,而且具有简单明了等特点,除了直观的图案信息传递,人们往往将自己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寄托与传统图案上,而中国的传统包装图案却迎合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可以多采用一些寓意美好的图案应用在礼品包装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中国传统图案的包装设计数不胜数,尤其是当我们节日来临时,商场上的礼品包装更是显而易见。如元宵、端午、元旦春节等等,常常会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那么这种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品包装就再适合不过了,既能体现我们传统文化内涵又能给予对方美好的祝福。

(二)中国书法在现代礼品包装中的应用

就拿书法来说,它既是文字也是图案,这也是中华文化发展地证明。在包装设计中,文字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人与商品沟通的最直接的表现,它是一个传达信息的媒介,也是一种最直接的营销手段,在包装上,可以没有图案,却不能没有文字。

书法是同时兼有图案的美感,又能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受,它是我们中华名族情感的汇集。书法能无时无刻地给我们展现它所表现的美感,虽说没有其他图像那么绚丽,但是书法有着它独一无二的惊艳,令人向往、心旷神怡。

书法艺术在古我们有王羲之,他的字体堪称传奇,在今我们有香港著名设计大师靳埭强,他以传统的水墨为设计的基本元素,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设计风格。在现在的市场中,书法与礼品包装的结合也有很多,如茶叶、白酒等礼品包装书法艺术被广泛应用。

(三)中国画在现代礼品包装中的应用

中国的国画艺术表现在现代礼品包装中也是一种巧妙地表现,国画更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它所表达出来的意境与某些礼品包装所需传达的超然脱俗的意境恰巧吻合。现代包装设计,以国画作为主体图案的有很多,当现在包装设计与传统的水墨融合在一起时,其深刻的意味所表现出的装饰性会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和视觉冲击力。

三、如何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应用到现代礼品包装设计

(一)取其形状

一个好的包装设计就是一个广告牌,良好的包装设计能够激起人们购买此产品的欲望。不管是刺绣、吉祥纹样还是书法、国画等艺术表现形式,想要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应用到礼品包装设计中的一点就要要提取它的表现形状,中国传统艺术元素植根于中国的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渊源中,因此,他们在表现手法上有着多种不同。例如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图案大多采用形式法则,讲究对称性和完整性,形与形之间的呼应交叉关系。并且,我们也不应一味地照搬原来的表现形式,也需要与我们的现代社会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实行再创新,融合传统与时代的设计才能称之为一个好的包装设计。

(二)传其寓意

另外把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应用到礼品包装,除了能表现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还能体现民族个性,我们需要体会中国传统艺术所表达的寓意,不能随意的胡乱应用。

这些传统艺术元素,是经由古人精心反复创作而形成的,其中蕴藏着许多吉祥意义,那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应用到礼品包装中就是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它反映着国家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融入了这样美好愿望的礼品包装设计更容易让人们所接受。

(三)用其色彩

最后就是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礼品包装颜色上的应用,颜色所表达出的态势和气势能够传达传统艺术的精神,因此将传统艺术元素应用到现代礼品包装中离不开色彩的传染。国画是中国人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作为中国人承载其观念意义的形式结构自律发展的结构,国画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灿烂文明,也是世界多极美术中独树一帜的一极,因此融入现代礼品包装中是一个夺人眼球的表现手法。还有国画的留白技巧,营造出一种空间感,运用到现代礼品包装设计中,能够表现出包装设计的动态和运动轨迹。我们既有素雅高贵的水墨,也有引人夺目的红红绿绿,这就是色彩所表现出来的神奇的地方。

四、结语

中国传统艺术元素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融合的结晶,它作为一种可传承的文化,不仅仅只是存留在一些艺术品当中,我们更应该结合时代创作出符合人们需求的设计,这也是传统文化延伸展现地方式。中国传统艺术元素是中华名族所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只属于中国,更加属于世界,所以我们需要把它传承发展出去,让更多的人能够去认识中国传统艺术并且体会其中的寓意。具有民族性的传统包装,会在世界各类包装中显得独树一帜,它会成为一股永不褪色的潮流。

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应用到现代礼品包装,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共通的地方,打造出一个全新的,符合现代民族特征的包装设计,创造出让众人所认可的独特的表现形式,这才是将传统艺术元素正确地应用到现代的礼品包装中。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包装设计;教学模式;3D打印

“包装设计”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必修课,是培养包装造型、结构、平面设计及广告应用能力的专业设计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技能课。它主要通过包装的方案策划、设计及制作等环节的实施,使学生对包装的功能、结构、材料、造型、视觉设计以及印刷制作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并掌握相应的设计和制作的方法与技能。“包装设计”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意性。市场需求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包装设计制作课程发展的导向性作用很大,决定了该课程的行业定位及今后几年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包装设计”课程要彰显数字化、区域化和功能化等特征。

一、高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革新

(一)区域文化特色的包装设计

在“包装设计”教学中要融入区域文化特色,将地方性的文化特征与包装的造型设计很好地融合,适用于地方土特产、旅游纪念品等区域特色商品。学生对区域特色文化是有情感认知的,融入区域文化特色的包装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完成包装设计项目的同时,也掌握了包装设计的技能。在高职包装设计教学上,将区域文化特色融入进来,就是提高师生对本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认知,了解区域文化特色给包装设计教学带来的影响及帮助,从本质上改变只以纯专业技术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笔者所在院校的“包装设计”课程结合姑苏地区的特点,以几个产品包装为项目引领,完成了包装设计课程的区域化融入。

(二)3D打印技术的包装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物质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互联网+”模式的出现,无论是B2C还是C2C,商家和客户越来越喜欢个性化的产品。“私人定制”的产品能够让顾客获得自我满足感。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出现了个性定制类产品的商店。高职包装设计课程中运用3D打印技术来革新包装设计的创意性,3D打印技术具有便捷、多样、高效、材料无限组合、设计空间无限等众多优势。3D打印技术能够解决产品个性化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可根据项目的需要通过UG或3DMAXS等三维设计软件对三维模型进行绘制。修改设计,可直接在三维设计软件中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取得满意的个性化设计效果后,即可通过3D打印机制作。笔者所在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包装设计”课程融合了多元化的区域文化特色和3D打印技术。课程内容涉及容器造型设计、包装印刷及制作工艺、包装效果图、包装设计项目实战,其中包装设计项目实战所占课时最多,占总课时的1/2。容器造型设计、包装效果图、包装设计项目实战三个教学模块中均含有3D打印技术。

二、传统包装设计

与3D打印技艺相结合的双轨培养方式传统产品的包装是以各种方式或手法来充分展示产品的传统特色的,借助包装的特色来较充分地传达区域传统文化信息,体现包装本身所具备的文化内涵与意境。由于产品本身具备特定的特质,包装设计要符合产品属性,因此,传统包装设计满足了产品包装设计中个性化的设计模式,也满足了创意的设计。“包装设计”课程中我们保留了一部分手工绘制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针对于传统产品和区域性产品的包装设计,包括手绘草图、修改设计草图、上色、后期制作等一系列工艺过程。在“包装设计”课程中我们除了运用品牌设计外,还强调了造型设计。以前包装设计主要是通过PS等平面设计软件进行设计整体效果及包装展开面,根据包装展开面进行印刷封装。通过个性化造型设计,将3D打印技术应用在“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模块中。在课程的知识体系的融合中,我们把传统的包装展开面设计改成了产品包装的个性化造型设计,更为直观地展示产品包装的360度立体呈现效果。在项目实战教学中我们保留了原有的手绘草图和修改设计草图,这个过程是产品包装设计的造型创意阶段。同时我们在草图的基础上进行了三维模型建模,后期模型调整、支撑设计、打印、后期处理等相应的3D打印技艺的工序。

三、高职“包装设计”课程的具体教学模式应用

根据目前市场及行业的需求,将3D打印技艺融入传统“包装设计”课程,使教学实践的内容行业化,项目市场化。“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必须革新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适合高职学校学生在“包装设计”课程中学习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满足“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化的实施。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学团队经过研究,总结出三种较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

(一)“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理论和实践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课堂和实训场所为一体;理论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为一体;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为一体。让学生有计划地按照教师确定的课题和学习目标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单单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方式方法上的一体化。同时,“理实一体化”也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理实一体化”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知识结构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知识技能接受的基本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组合。高职的“包装设计”课程内容要始终坚持把“教、学、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合理分配理论环节及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实践教学环节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60%,并科学合理地根据包装设计市场行业的发展需求制定具体的实训项目。“包装设计”课程包含了容器造型设计、包装印刷及制作工艺、包装效果图、包装设计项目实战项目模块。在课程设置环节中,我们把包装设计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各个项目模块中。如包装容器造型设计项目中包括了理论方面: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原则、区域文化特色元素包装、包装容器的设计原理;实践方面: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方法、包装容器建模方法、包装容器打印、包装容器的后期处理。将理论环节融入到实践项目环节中去,让项目具备理实一体化的功能。

(二)“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

“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即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该方法重在项目化和工作过程化。“项目引领”的教学方法又称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师生共同参与,为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引领”的教学法将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来完成项目,符合高职教育倡导的“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理念。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项目设计项目设计前期要做好调研,选择合适学情和行业特征的项目,因此,“包装设计”课程的项目要具备以下四大要素:一是项目涉及的内容符合高职高专学生认知特点;二是项目涉及的知识和技能与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密切相关;三是项目难度要适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能有利于高职高专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包装设计”课程的项目遵循了以上四大要素,从简到难,层次分明地进行了容器造型设计、包装印刷及制作工艺、包装效果图、包装设计项目实战等项目。项目囊括了苏州地区包装行业所需求的技能,含印刷类、3D打印类等包装类型。2.小组协作小组协作首先前提是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小组机制,因此分组尤其重要。一般4-6人为一学习小组,每组设立一名组长,班级设立两位助教。分组环节中兼顾学生的层次差异,力争每个小组实力平均,以避免学习层次起伏偏大的问题。任务分解是小组合作的最重要一步,也是项目能成功实施的关键要素。任务分解到成员,必须经过小组的协商和沟通才能实施,要保证每个成员能够发挥自己的长项,在实施过程中才能找到成功感和归属感。任务整合及小组内部评估是小组协作的最后一步,这里要求每位成员都要对小组实施完成的项目进行合理化评估,提出合理化修改意见,小组成员一起再进行修改和总结。3.项目展示和评价项目教学后期,由每个小组选出能代表该小组的最终项目成果并进行简单的项目答辩,然后开始对小组最终项目成果进行点评,点评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助教点评和教师点评等几个方面。通过小组互评让学生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教师点评是教师指出小组作品中比较成功的地方和有创意的地方,以及提出项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教学效率。

(三)“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

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是指运用校内教师工作室来组织的局部提高性教学,主要起到提优的教学目的。“包装设计”课程利用3D打印工作室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同时对项目组的组长和助教进行相应的项目前辅导,以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发挥到帮带指导作用。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项目教学课堂的效率。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不仅对课程教学的推进节约时间,还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兴趣、专业引领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组长和助教可以参加各项比赛,为专业竞赛能力提供保障。

四、结语

“包装设计”课程将传统包装、3D打印包装等内容融合在课程中,符合了市场及行业的要求,对于革新的“包装设计”课程,我们一直在研究并探索一条适合高职高专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的模式。通过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引领深化课程教学的成果,并辅助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拔优培养,促进课程教学成果优化。

参考文献:

[1]李漾.3D打印技术对容器包装设计的影响及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8):74.

[2]徐海芳.包装设计教学中地方文化特色的融入[J].读书文摘,2016(16):63.

[3]胡晓雷.浅析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之包装设计教学的发展[J].青年与社会(上),2013(3):203.

篇7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产品包装设计领域花样层出不穷,人们生活中的自主选择权越来越丰富,然而伴随而来的就是更多只有产量而低品质的产品席卷而来,而这种产品大批量的占据市场,使国内市场混乱无序,已然影响到了产品质量以及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信任度。在此条件下我们将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感因素融入到包装设计中,不仅能够改善市场产品质量,更多的是能够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以及改善他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包装设计的作用

时代的产物下形成了包装设计,各个时代经济、文化的内在变化都在他的变化中所反应着。它不仅能够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还能够关注到人的心理需求,同时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状况以及需要。

包装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不仅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也可以让商品保持美观以及整洁,同时也可以更多的吸引消费者的眼球,给消费者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到目前为止,商品包装设计的形式发展的多种多样、各有千秋,趋势更多的是贴近消费者的生活和需求,它能第一时间获取消费者内心渴望得到的需求,并以独特的设计手法让消费者体会到,从而获使商品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找到生存的空间。

情感因素在包装设计中的意义

1.包装设计中蕴含的不同学科

包装设计是一门广泛地学科,融合吸收了其它学科的精髓。情感化设计的理念为包装设计开拓了新思路、创造了新视角。要想使包装设计方法以及理论丰富起来,就要在包装设计中引入情感设计元素,运用多种感官表达元素。

情感因素的引入离不开美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丰富,使其同时涉及到其他一些艺术设计学的知识。因此,开发利用情感化设计的新的设计理念,使这些其他涉及到的学科来在理论上也得到了丰富。总之,包装设计中情感因素的引入不仅对包装设计理论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催生了新的设计方法,拓宽了包装设计未来发展的思路,更是对设计中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2.情感因素下的包装设计引导消费观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品牌之间的竞争已经日趋明显,包装把品牌信息转化为能够表达和传达的符号,它不仅能够代表着一个企业对于产品的投入,也能够代表消费者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品牌的准确定位是一个品牌得以长远发展的关键,在定位过程中,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消费者对商品的情感接受程度,从而由情感层面出发对品牌进行定位,这就要求品牌一定要独特,使得消费者对于产品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这是品牌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一定要建立消费者对产品情感的忠诚度,通过品牌个性来形成差别,这样才能容易被消费者识别和选择。因此可以总结为,品牌的产生使得消费者产生从众和依赖的心理。

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才能设计出好的包装,而将感官体验运用到设计理念中,如果想要迅速地引起消费者关注和兴趣,就需要最大限度的在情感表达中表现出商品的特点,不仅可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情感需求,同时还能反映出不同消费层次的审美意识。

情感因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表达

获得情感体验的最直接方式就是视觉感官。绝大多数设计都会使用到的手段就是通过视觉上的第一印象来吸引消费者。因此,合理的表达各种视觉因素是包装设计中为情感体验打好基础的必要步骤。传达信息符号的重要途径有文字、色彩、图案、形状,他们构成了包装设计的主要视觉元素。作用在于是将商品信息直接有效地、形象化地传达到消费者。在情感上,视觉语言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引起消费者的各种情感态度,并给予消费者最迅速、最直接的情感体验。

在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下包装设计更多的是为了表达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更是一种引导消费的手段。当前,商品包装设计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形式丰富多样,注重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给消费者以特殊的视觉体验,获得消费者的情感以及思维上的认同,从而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结语

可见,情感因素已经在包装设计中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包装设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总的来说,将情感因素投入到包装设计中更注重人的情感需求,作为一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人文关怀”必然也成为了设计中最关注的问题,让包装设计建立产品与消费者心灵和情感的沟通,并使其提升为为人性化、人文化的优良设计。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作者简介:房怡(1991-),女,陕西西安人,2014级工业设计工程研究生,研究方向:工业产品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

篇8

关键词:包装设计;实用性;情感性

1 包装设计中的二种理念

包装是一个古老而现代的话题,从远古的原始社会、农耕时代,到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现代社会,包装随着人类的进化、商品的出现、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进步,一味强调产品包装的功能性,而离开对美感追求的设计作品已经不足以满足大部分消费群体,这就需要审美的加入,对美的需求在给人精神上愉悦的同时提升产品价值。实用与审美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整体,只有融为一体,才能构成鲜明生动的形象,满足现代人的消费需求。

2 实用性设计

设计,从它起源到现在都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为“用”服务的艺术。实用性是它的本质属性。实用性即物质功能性,通常是指产品功能的设计,现代设计大多以产品的适用性,即功能性作为设计首要遵循的原则。包装设计的实用性在于解决包装的结构问题。

澳大利亚著名的室内及产品设计师Joseph Licciadi曾有过这样一段话“艺术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我,我,最后是你。设计师则相反,你,你,然后是自己。对于创作,艺术家始终考虑自己的感受,而后才是受众的感受。设计师则不同,他们重点是考虑使用者的需要,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再进行艺术创作。因此,艺术家是感性的,自我的,而设计师是理性的,开放的。” 从中我们能看出满足人的需要才是设计的根本目的,即物带给人们的实用价值。在包装设计中,人们更多地把它理解为是一种为了功能而从事的设计,早在18世纪,“功能主义”最早被运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它以“形式服从功能”为口号,认为一件物品或建筑的美和价值取决于其目的的适应性,即物的实用性。

中国古代的美学家和工艺家也都十分重视产品的实用功能。“坚而后论工拙”这是中国古代艺术设计思想的观点之一,这种观点可理解为物的设计首先要有实用价值,其次再考虑是否美观,这与现代“ 以人为本” 的设计理念十分吻合。中国古代设计艺术的目的首先应该是为了用,即物必须具有一定得实用价值。直至今天,现代的设计思想依然是以“用”为先,特别是在包转设计中体现的较为明显,设计之物一定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要而产生。

在五六十年代的老北京,打油条是用一种牛皮纸袋装的,里面覆了一层塑料薄,目的是能够让人们拿的方面,同时牛皮纸也起到了吸油的作用,考虑到油滴下来可能会影响到油条的酥脆,同时牛皮纸也是一种十分环保的材料,这是一种十分人性化和实用性的设计。鸡蛋的包装也是如此,它是以实用为主,所有的包装和设计都是为了保护商品、方便储运,其次鸡蛋的包装设计也是可以反复利用,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3 情感性设计

情感设计在设计中永远都被放在隐藏的位置,人们在消费时都把实用作为消费的唯一目的。而在当今情感消费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不是从产品的功能出发,是从情感层次寻找商品与消费者的连接点,那些功能单一,缺乏造型的产品越来越没有市场。在包装设计中情感设计尤为重要,设计师要从产品的外形和视觉感官与消费者产生共鸣,情感设计能够引导和刺激消费。

情感设计即精神功能设计,是指充分体会消费者对商品的物质与审美文化需求心理,以艺术手法,用过包装的材质、图案、色彩塑造商品的文化风格,准确地将信息传达给消费者,提高商品价值与附加值。包装设计的情感性侧重点在于解决包装整体系统的视觉功能。

唐纳德・A・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指出设计里含的情感成分可能比实用成分对产品的成功更重要。因为人都有感性的一面,所以在进行包装设计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感性认识的成分。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两位日本学者研究了自动取款机控制器的不同布局设计,所有样式的自动取款机的工作原理、按钮数量和操作方式都是完全相同的,只是有些取款机的按钮和屏幕排列的比较美观,而另一些则不那么美观。令他们吃惊的是,那些排列美观的机器被认为更好用。如此看来,同样的功能人们认为美观的物品更好用。在现代这样一个消费的时代,设计师不能一味地从产品出发,而是将重点转向消费者,看消费需要什么。情感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在深层次上的精神需求和渴望,马斯洛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实际上处在不断追求之中,他是一个不断有所需求的动物。几乎很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另一个欲望就立刻产生。”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给现代设计很多启示,包装设计也是如此,

在实用中,日本包装设计理念最为突出。在日本,包装的概念不只局限于在包装的功能方面,包装设计在日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日本的情感非常的细腻,礼物不见得有多么贵重,主要是通过礼物来表达一种情感,包装的情感设计在日本的日常生活礼仪中扮演什么重要的角色。

4 结语

包装设计是以实用性为前提,只有具备了实用功能才能称之为设计,事实确实如此,但是这样很容易引起一些误解,大多数人会误以为包装设计的核心内容和第一要义就是实用性,其实并不完全如此,在包转设计过程中引起最大争议的就是实用性设计和情感性设计的矛盾。其实包装设计应具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实用的与审美的双重属性。一个成功的设计者必须在重视产品的实用性的同时,还要强调产品对用户的情感影响,就是人们在享受设计物带来满足感的同时也要体验到物与人之间建立的友谊,要使有魅力的物品更好用。

传统的包装设计中,人们往往只注重包装的隐形设计,而忽略了包装的显性设计,其中隐性设计就是设计的功能性,显性设计就是设计的外观美感,它可以引导和刺激人们消费。而在现代的包装设计中,设计师们开始逐渐意识到情感化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开始将情感与实用融入包装设计中,并成为二种设计理念。实用性与情感性两者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地出现在现代包装设计中。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视觉传达 专业包装 设计实验教学 教学方法

为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学科建设,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教育部于2005年5月启动了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分三批在全国本科院校评审建立多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国家级、省级两级实验教学示范体系。

太原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实验教学中心,2009年底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设计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3年1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验收。本文就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包装设计实验课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一、课程概况

包装设计教学融合了多种学科的知识,是艺术、工艺、材料、技术等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学科,应用性非常广泛。大多数艺术设计类院校都开设此课程,是视觉传达专业的核心课程及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重要课程之一。课时安排各院校也有所不同,从48至96学时不等,内容涵盖了包装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程序、包装结构、印刷工艺、系列包装设计等内容。该课程中很大一部分内容都需要了解材料、工艺、制作及技术,并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实践性很强,但大多数院校并未将其列为实验课程。

二、课程改革措施探索

为使该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具有创新性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能培养艺术专业学生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一)课程设置

1.按照课程内容体系划分课程。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内容涉及较多,会出现泛而不精的现象。为让课程设置更加精确,内容划分更具体,将包装设计课程体系划分为包装材料与结构和包装设计两门课程。其中,包装材料与结构设为实验课程,以实践为主,由多个实验项目来完成教学。包装设计设置为理论与实验项目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对应开设了“包装材料与结构实验室”“印刷打样工艺实验室”,共有专业设备12台。

2.课程内实验项目设置。建立了基础类实验项目(如:容器造型的结构设计)、综合类实验项目(如产品包装盒形设计与制作)、创新类实验项目(如土特产包装设计)三个层次。强化基础性审美及造型实验,注重综合性、技能性实验,增强形象思维能力的自主创新性实验。

(二)教学内容

以工作室(实验室)为课程平台开展特色实验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选择机会,实现教学、展赛、企业的有效对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例如:通过包装材料与结构、包装设计课程中的实验项目,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并由此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近年来学生参与“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靳埭强设计奖全球华人设计比赛”“山西省高校平面设计暨山西省名优农副产品包装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省级专业赛事取得了显著成绩。团队对该实验课程、项目、赛事进行分析,从而开发了《土特产包装设计》创新项目,从山西地域文化这个独特的视角出发来研究山西土特产品包装的创新设计,为山西土特产品的创新发展、振兴之路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

(三)教学方法

改进课程实验教学方法,需要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

1.按照产业结构搭建教师团队

实施教学方法改革以教师为主,只有教师注重教学实践、教学理念改革,才能使教学改革深入发展。以包装装帧工作室为课程组建立团队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的开放式教学,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淡化了课堂和课程的概念,强化了教学中的实践,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向企业设计流程模式靠拢,缩短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期。

2.多渠道互动式教学法

包装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该课程教学的必然趋势。首先,由教师设置课题,并提出课程的阶段要求,之后由学生收集信息和资料,将收集的信息依据课题要求,进行初步整理汇总。然后进入包装材料与结构实验室、印刷打样工艺实验室,进行设备、工艺演示,学生在理论基础加材料与技术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下,进入实习基地——制版厂、印刷厂,详细了解包装的各种工艺流程。最后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在实践中得出结论,并用不同的形式呈现作业。整个过程不仅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和分析信息,培养逻辑表达能力。更能利用各种渠道,循序渐进地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3.通过自主选择的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由教师按照课程结构、要求设置几个课题项目,让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兴趣、爱好选择课题。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体会拥有“充满兴趣状态”的生活是愉快和有趣的。培养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最终创作个性化的艺术作品,这是训练学生综合能力获得的过程。

(四)考核方法

多元、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实验能力。

1.教学督导评价。教师组成督导小组,客观评价实验教学效果。其中包括实验操作、实验讨论、实验结果等关键性环节。

2.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作为成绩评定的一部分,使学生不仅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与评价标准。

篇10

(1)主题简洁明确

在设计中要针对商品主要销售对象的多方面特点和对图像语言的理解来选择表现手段。由于包装本身尺寸的限制,过于复杂的图像将影响主题的定位,所以采取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方法运用图像语言,可以更加有效地达到视觉信息传达准确的目的。

(2)信息传达的准确性

包装上的图像必须真实准确地传达商品的信息。准确性并不是简单描绘对象,而是有着更高的要求,只有抓住商品的典型特征,才能准确地传达出商品信息。商品的特征、品牌形象、信息等能够清晰地通过视觉语言清楚地在商品中体现出来。如诚信烤肉食品使人感觉商品的质量已经通过包装上的图像非常直观地体现出来,这样就促使消费者放心、大胆地去购买其产品,进而提高了在同类产品中的竞争力。

(3)注意图像的局限性与适应性

图像传达一定的信息时,既要对不同的地区、国家、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加以相应注意,又要注意适应于不同性别、年龄等消费对象。在设计过程中不可随心所欲,应避其所忌,尊重某些特殊的民俗习惯及消费群体,并遵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有关规定,否则会使商品销售遇到麻烦,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4)鲜明而独特的视觉感受

如今的商业竞争已经进入到个性化时代。企业形象要追求个性。商品宣传要标新立异,消费者也一样向着追求个性化的消费观念发展。平淡无奇的包装图像设计,必将被淹没在商品的海洋中。因此对设计者而言,掌握更多的图像表现方法、更独特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表现角度,以及更具时代感和前瞻性的观念,是图像语言在包装设计中具有个性和成功的关键。

1.1在包装设计装饰中运用符号遵循的基本原则

符号是人们在交流活动中用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通过对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来接受对方的意图和情感。而包装则是一种运用符号进行表征的设计行为,是在运用符号元素来说明、解释,表现产品,表达企业给予消费者利益的承诺的意象活动。包装设计通过符号来进行表达,设计者借它向受众传达自身的思维过程与结论,达到指导或是劝说购买的目的;同样,受众也正是通过设计者的作品,与自身经验加以印证,最终了解设计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自己的需要。包装中的符号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他的意图就是使人们对商品包装上的图像、文字、色彩等元素进行认知,它所传达的视觉语义即是一种启示,也是唤起人们记忆和联想的特殊艺术符号。在包装设计中运用符号,利用符号在指示方面的优势,能够增加包装的视觉效果和传递信息的能力。然而,不恰当或者不正确的符号会造成人们理解或操作方面的误导,为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在运用符号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包装设计中符号的创造应从本土、本地区的实情出发,以实用、经济为准则;

(2)符号的运用应以包装整体效果为重,避免以“意义”代替美感的片面做法;

(3)包装设计所采用的符号应避免消极有害的联想,以免损害包装的审美价值;

(4)作为符号的各种造型要素应具有同调性,即其变化不应过大;

(5)包装设计中的符号要求简洁,具有明确的传达性;

(6)包装设计中符号的运用应力求满足包装的。

2图像符号在在包装设计装饰中的运用

2.1图像在包装设计装饰中的运用

传统图像在表达方法上要从包装内容上创造动人情感,体现特定的情感趋向,形成具有强烈感染魅力的“包装语言”,使消费者犹如身临其境,获得相应情感体验,有以下方法:

(1)直接表现法:指表现重点在于包装物本身,包括表现其外观形态或用途,用法等。最常用的方式是运用摄影图片或开窗等形式来表现。除了主观地直接表现外,还可以一些辅方式的直接表现。

(2)间接表现法:这种表现手法是比较内在的一种技法,即为画面上不出现要表现的对象本身,而借助于其他有关事物来表现该对象。就产品来讲,有些寓意无法进行直接表现,这就需要间接表现法来处理,正所谓诗的功夫在诗外,设计的功夫也可以是含蓄而委婉的,进而唤起大众的思维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动接受。

2.2符号在包装设计装饰中的运用

符号在包装设计中主要有三方面的运用:对包装功能的语意传达,对操作行为的引导作用以及对文化内涵的传达。

(1)符号对包装机能的语意传达。包装具有众多机能,包装设计中的符号要素也能传达包装的机能。包括表达包装的容纳性、包装的便携性等相关信息。

(2)符号对操作行为的引导作用。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符号指示效率的优越性来指导操作行为。产品包装设计是与人紧密联系的,包装设计符合人的操作行为习惯和操作直觉习惯,可以减少操作前作判断的时间。外包装上要求标明的标准规范运输标志图,除了限定运输条件,对操作行为也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