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业务培训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21 17:4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图书馆业务培训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图书馆业务培训方案

篇1

关键词:新馆员培训 难点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025-01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在不断地扩展,服务方式趋于多样化,图书馆管理员队伍也在逐渐壮大。由此,提高新馆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出新的管理人才,成为提高图书馆工作质量和整体服务水平的基本条件之一。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行之有效地提高新馆员的素质,则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图书馆新馆员素质现状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图书馆工作范围在不断扩展,服务内容不断深入,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图书馆人力资源短缺的现状,公共图书馆拥有的专业图书管理员少之甚少,大部分管理员尤其是新入馆的管理员,其基本素质和必备能力不尽如人意,而图书馆针对新员工的培训工作却三年五载没取得成效,严重阻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新图书管理员素质状况具体表现在:

1.学习意识不强

由于受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影响,多数人认为图书馆的任务主要是提供阅览、借还书服务,工作内容单一,工作难度不大,任何人都能胜任。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一些人来到图书馆工作后,学习意识淡薄,不思进取,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缓慢。

2.业务素质不高

加入到图书馆行列的人员中,图书馆专业毕业的人员比例低,半路改行当馆员的占大多数。这部分图书管理员因为没有系统学习图书情报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加上自身缺乏学习意识,业务能力低下,图书馆多半安排他们从事诸如整理图书、上架排架、图书的物理加工等技术含量低的工作。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业务培训,无法胜任信息编制、采购编目、数字图书管理等重要岗位的工作。

3.成长时间过长

新馆员进入图书馆工作后,由于所学的专业与图书馆实际工作的专业相去甚远,没有参加系统的专业培训,即使是自学能力很强的人,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并掌握专业技能,成长为能够在业务上独挡一面的业务骨干,需要5-7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无法满足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求。

二、图书馆新馆员培训工作存在的难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服务方式也不同以往,工作范围的扩展产生新的岗位,需要更多的业务素质强的人才充实到管理员队伍中。而从图书馆新馆员素质现状的描述中不难看出,要想培养出新的图书管理人才,必须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系统的业务培训。但是图书馆新馆员的培训存在诸多的困难。具体表现在:

1.图书馆单位领导不重视

许多图书馆的领导对新馆员的培训工作并不重视,认为提高业务素质是馆员个人的事,靠的是个体在实践中学习,能力提高的快慢取决于个体学习能力的高低,因此,会把没有工作经验的新馆员送到某个业务部门,由新馆员自行跟随部门工作人员学习。由于没有明确的培训要求和培训任务,业务部门的领导也不会重视新馆员的培训工作,忙的时候安排新馆员帮忙干一些无关紧要的杂事,有空时就零零星星地传授些知识,没有规划性和系统性,新馆员业务技能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提升。此外,由于受办公经费短缺的限制,很多领导不愿意花费资金让这些馆员外出培训,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新馆员素质无法适应图书馆的发展,业务和服务水平也就更无法提高。

2.专业的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较少

目前,国内开设图书馆学专业函授班的高等教育学院少之甚少,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也没有设立图书管理学相关专业。新馆员想通过进修的方式提高自己素质,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很多省市图书馆学会没有成立专业的培训机构或培训组织,来有针对性地组织省、市级图书馆业务骨干教师对新馆员进行系统地业务培训。就公共图书馆自身而言,能根据工作实际需要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落实专门培训教师就更少了,这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图书馆新馆员培训工作的难度。

3.新馆员需要学习的内容繁多

一个合格的图书管理员需要熟练地掌握图书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知识方面,要了解图书馆的功能、构成、作用等,熟知图书、期刊等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分类和检索知识,掌握图书学、版本学、文献学、信息检索、分类编目等专业知识。在技能方面,必须熟练地掌握多项服务技能,比如咨询服务技能、编制二、三次文献技能、语言表达技能等,才能满足读者的求知欲望,实现高水平的读者服务。学习内容多,任务重,想在一年或更短的时间内通过培训提高新馆员的综合素质,难度较大。

4.时代呼唤高素质馆员

在网络化、信息化条件下,图书馆逐步向馆藏数字化、管理自动化、服务信息化和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化方向发展,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工作是以计算机的应用为核心的,并辅以缩影、光盘、声像、通讯等新技术,针对读者需求开展电子资源的检索服务、网上信息资源的导航、信息传递、电子邮件推送、拓展专利查询、网上咨询等服务形式,形成了高密度存贮、远程传输、快速检索的图书情报处理特点,从而对管理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管理员不仅有扎实的图书馆基础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使用操作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开发和维护、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与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此外,将外文文献、外文数据库有效地处理并推介给读者,还要掌握外语知识,才能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三、图书馆新馆员培训的对策

新时期图书馆功能的改变需要更多的管理员加入到图书管理行列,而新馆员必须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才能满足新的岗位和工作的需要。那么,面对着图书馆新馆员培养工作的种种困难,又该怎样克服呢?

1.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要想有效地开展图书馆馆员的培训工作,领导的态度是其成功保证的必备条件之一。图书馆领导要转变对图书馆功能定位,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说:“员工培训与能力开发是效益最好的一种投资”。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振兴图书馆事业为根本出发点,为此,图书馆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加强对馆员,尤其是新馆员的培训,逐步建立科学的长效的培训机制,强化馆员的学习意识,形成学习型组织。

2.建立科学完善的培训机制

对新馆员进行专业的集中培训,是提高新馆员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使培训工作卓有成效,图书馆必须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培训机制。成立专门培训机构,从组织上保证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使之不流于形式或走过场。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的目的和意义,落实系统的培训内容和方法,合理安排培训流程等等。培训工作可分为入馆培训、上岗培训、在职培训等,形式上分为专家专题讲座、视频学习、岗位实习、学术交流等。通过一系列有规划性地强制业务培训,切实提高新馆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3.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体系

对培训结果和实效化进行考核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培训结束后,不仅要求接受培训的人员以书面或口头方式陈述学习情况,更应该以实际操作、换岗见习等方式验证馆员培训的实效。综合各类考核结果,进行科学评估、分析,由此基本上可以估价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评定成绩等级,公开评定结果。对于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强制其进行再培训,直到真正熟悉本专业达到本专业要求的水平为止。此外,要把培训与调岗、晋级结合起来,使员工有危机感、紧迫感,从而激发出内在的活力与潜力,促使他们在培训过程中能尽全力学习。

4.提供利于自学的系列教材

自学是新馆员提高自我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些新馆员在参加培训之后,想结合本人实际和具体的业务工作,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但往往苦于找不到教材,或是难于把握对教材的选择。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图书资源优势,设立图书管理员图书专柜,结合本馆工作实际,采购一系列的专业教材,订购关于图书馆业务的期刊、报纸和光盘,为馆员们提供学习便利。这样既可以大大节省了馆员选书购书的时间,也可以促进馆员把业务学习当作经常工作去抓,并不断将所学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工作中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技术的理解和运用。

篇2

关键词:秦文化;地方文献;展览;凤翔县图书馆

地方文献是关于某一地域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类群体活动的历史记录,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及风俗、民情、自然资源等各方面状况的综合反映。地方文献的发掘、征集、宣传和利用工作是图书馆构建特色馆藏、打造特色服务品牌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为宣传和发展地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地方文献展览就是图书馆将馆藏地方文献珍本或某一特定专题的地方文献陈列出来供人们参观, 达到宣传、教育等目的的展示形式。

凤翔是先秦古都,曾有二十位先秦王公在凤翔建都达300多年,是秦始皇加冕之地,因此有着极为丰富的先秦文化资源。凤翔县图书馆今年来对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极为重视,并于2016年8月举办了“雍秦已悠远,史籍著华章”秦文化地方文献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本文拟结合我馆的实践,对本次地方文献展览进行回顾和探索,以供同行们参考。

1 举办秦文化地方文献展的目的

1.1 宣传作用

地方文献作为图书馆一种特有的资源,它和别的图书资料是有区别的,一般只是适度开放,仅供很少一部分人查找资料,更多的人不会接触它,有的人连什么是“地方文献”都不知道。通过展览,可以消除人们对“地方文献”的陌生感,在宣传有形的“地方文献资源”同时,也对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及图书馆的形象进行了宣传,使更多的人关注图书馆,了解图书馆并走进图书馆。

1.2 教育作用

地方文献同时具有教育作用,通过“秦文化”地方文献展,为雍城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提供史料支撑,使更多的读者了解本地区辉煌的先秦历史,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对广大读者起到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愫。

1.3 征集作用

通过举办“秦文化”地方文献展览,督促我们购买和征集了大量的秦文化资源,使我馆地方文献室“秦文化”专藏更加丰富,更加系统化。在展览的同时,让文献的作者、拥有者、捐赠者感觉到了自己的的价值,产生一种自豪和荣誉感,吸引他们今后更加主动的将文献赠送给图书馆。

2 举办秦文化地方文献的过程

2.1 确定方案

年初馆领导就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论证和部署“秦文化”地方文献展的方案,并积极向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请教,对展览的规模、档次、资源的来源、具体的征集方法、展览时间、经费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并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馆长亲自抓,办公室和地方文献室全力配合,确保了这次展览的成功举办。

2.2 文献征集

2.2.1县图书馆对馆内所有的“秦文化”文献资料进行了一次大搜索,检索到了一批“秦文化”文献资源,并在地方文献室建立了“秦文化”馆藏专进行归类保存。

2.2.2主动与秦史方面的专业单位取得联系,通过牵线搭桥,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县志办、县博物馆等单位给予了凤翔县图书馆无偿的图书捐赠;

2.2.3加强与本地秦文化研究学者的联谊与互动,向“秦文化”地方文献研究者和爱好者进行征集,将宣传雍城、普及秦历史与考古知识、增强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方面的出版图书也列入“秦文化”地方文献征集之列。

2.2.4对过往期刊的历史考古资料与研究论著,凤翔县图书馆借助于“中国知网”数字图书资源平台,进行下载和打印装订,弥补了部分资源不足的问题。

2.3 展览

2.3.1通过前期筹备,我们征集、整理“雍秦”地方文献资源200余种800余册。我们邀请了“秦文化”研究专家对文献进行了分类,包括前言和结束语在内共分为14个部分进行展出,并制作了展牌。展出的文献资料有既有明清的古籍文献、先秦两汉的传世文献,也有当地学者的“秦文化”著述;有装帧精美的彩色图书,也有复印的黑白纸业。

2.3.2展览布置好后,我们邀请了县电视台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并通过县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进行了广泛宣传,在图书馆沿街醒目地方悬挂了展览条幅,进过全方位的宣传。到馆参观展览的读者络绎不绝,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 对这次展览的反思和存在问题

3.1“有付出就有回报”。经过我们近多半年的努力,凤翔县“秦文化”地方文献展终于成功举办。我们付出了汗水和努力,但同时收获了喜悦,收获了经验。通过展览,我们征集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充实了地方文献专藏,宣传和普及了地方文献知识,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图书馆的美誉度。

3.2在这次展览的举办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3.2.1缺乏政府的文件支持,没有地方出版物呈交制度

由于没有文件支持,很多人都没有向图书馆呈送图书的意识,致使好多“秦文化”专家及当地政府部门出版的图书,等我们上门征集的时候都没有书了,这是相当的遗憾。由于没有文件的支持,在图书馆征集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的阻碍,限制了地方文献的征集。

3.2.2专业人次的匮乏

通过举办这次展览,我们认为“秦文化”地方文献管理者不紧要有基本的图书资料管理技能,同时也应该具备较为丰富的秦历史文化知识,对于展览还应具有一些布展技能,而我们在这方面的人次极为匮乏。

4 应对策略

4.1 提高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地方文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地方文献征集只有成为一种政府行为,建立起相应的文献呈交制度,才能有更好的效果。这就要求地方文献工作征集者积极到上级主管部门宣传地方文献的重要性和作用,不断加强协调沟通,尽可能的得到更大的支持。政府相关领导也应该大力提高认识,把这项看是平凡事实伟大的文化工程重视起来,确保地方文献征集和保护利用工作顺利开展。

4.2 加强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

图书馆领导应该加大对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学习,单位应建立相应的学习激励制度,鼓励更多的人员参加各种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地方文献工作者也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培养自学习惯,通过不断的自学,弥补自己工作上知识的缺乏,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并促进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

5 结束语

“秦文化”地方文献作为先秦古都的信息宝库,对于本地区乃至全社会的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因此,抓好此项工作是凤翔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责任。因此,我们要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学习,积极工作,加大对“秦文化”地方文献资源的征集、保护和利用工作力度,为凤翔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利.中国西部地区地方文献资源论稿[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

[2]李晓宁.陕西省市县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问题与对策.当地图书馆,2015(2):49-51.

篇3

关键词:哈尔滨地区区级公共图书馆 文化部 公共图书馆评估

1. 概述

哈尔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9座 ,其中区级公共图书馆7座,分布于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呼兰区和阿城区。根据2006年哈尔滨市重新划分行政区的相关规定:哈尔滨市目前共有行政区8个,分别为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和阿城区。综上所述,哈尔滨市当前除松北区暂时没有公共图书馆设置外,其它各区均有一座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区级公共图书馆。

各区级公共图书馆在充分发挥阵地服务优势的基础上,努力拓展新的服务模式,利用多种多样的读者活动宣传自己的服务理念和服务内容,全力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哈尔滨市的区级公共图书馆事业正在以每年一个新台阶的步伐稳步前进。

2. 哈尔滨市区级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发展特色

2.1 依靠地方政府扶持,努力增强自身硬件设施建设水平

最近4年间,哈尔滨地区各区级公共图书馆馆长努力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先后有3个图书馆迁址重建。其中阿城区图书馆新馆于2011年建成并于2012年正式开馆接待读者,馆舍面积由原来的1245平方米增加到2040平方米;呼兰区图书馆新馆于2010年底建成并于2011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馆舍面积由原来的1065平方米增加到2045平方米,读者年流通总人次由原来的的8700人次激增到10500人次,上升20%;道里区图书馆新馆现正在建设过程中,拟在群力新区建设一处3000平方米以上的新馆,一举改变原馆舍面积仅有520平方米的窘状。平房区图书馆也于2012年争取到部分资金对馆舍进行维修。

2.2 增强软件实力,提高信息开发和服务水平

各区级公共图书馆积极响应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要求,先后成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支中心,尽最大努力配合共享工程建设基层服务站点,利用各种资源和自身优势辐射并带动本区域读者服务工作的开展。

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中要求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哈尔滨地区各区馆克服自身困难,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实行了包括电子阅览室在内的全部免费开放服务,极大地保障了读者的阅读权利,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自2008年以来,在黑龙江省图书馆和哈尔滨市图书馆的大力扶持下,各区馆陆续实现了办公软件升级,截至目前,已有6个区馆成功采用“intet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软件管理各项工作流程。香坊区图书馆、南岗区图书馆、阿城区图书馆也先后加入哈尔滨市图书馆总分馆三级服务体系,成为哈尔滨市图书馆的中心分馆,承担着本区域内社区分馆的管理工作和总馆分馆间的协调、沟通工作。平房区图书馆和道里区图书馆也已成功利用哈尔滨市图书馆工作平台开始文献加工、流通和统计等业务工作。截止目前,读者只要登录哈尔滨市图书馆网站就可以同时检索到包括道里区图书馆、南岗区图书馆、香坊区图书馆、平房区图书馆、阿城区图书馆在内的5个区级公共图书馆的馆藏数据资料,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2.3 开展多姿多彩的读者活动,吸引读者到馆阅读

各区馆利用自身优势和地域特色,开展多种多样的读者活动和培训,吸引广大读者到馆阅读。4年来,各区馆共组织读者活动247次,参加活动人次达117631人。活动不仅吸引民众进入图书馆,也在无形中宣传了图书馆,使越来越多的人把到图书馆阅读当作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宣传工作的全面展开给图书馆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名区馆读者总流通人次4年间上升了40%,具体

2.4 组织各种业务岗位培训,鼓励馆员撰写业务理论论文,增强馆员业务理论素养

为更快推进读者服务工作进程,各区馆不断加强业务人员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的训练。不仅要求馆员积极参加省、市馆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还针对本馆具体情况组织岗位培训班82次,共培训人员1346人次。

3. 依靠优势,弥补不足,争创更大辉煌

3.1 继续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努力向一级图书馆标准靠拢

2009年,国家文化部开展了第四次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哈尔滨地区的7个区级公共图书馆有5个馆参加评估,2个馆未参评,其中有2个馆获得二级图书馆称号,2个馆获得三级 评估结束后,各区馆对评估定级结果都十分重视,正确认识自身不足,积极采取行动,4年间取得了巨大成效。由于馆舍原因未参评的道里区图书馆和阿城区图书馆都已推进新馆建设工作,呼兰区图书馆也建成新馆,力争在新的评估定级中评定更高级别的图书馆称号。

3.2 创新思维,拓展读者服务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有着日新月异地变化,图书馆也不能再埋首故纸堆中不问世事了。电子阅读设备的涌现,网络化的普及,强烈冲击着仍沿固有模式运行的图书馆工作者的思维,甚至在业界都已出现“纸制图书是否需要保留?”的讨论。

3.3增强馆员服务意识,提高馆员专业水平

在对图书馆的评定中,读者到馆频率和读者到馆次数占有决定性的比重,而决定读者到馆次数和频率高低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馆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因此,公共图书馆要在馆员素质教育上投入相对多的精力,并形成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可持续发展。以便在增强馆员服务意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留住到馆读者,甚至是吸引那些从未到馆的读者来到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在提高馆员专业水平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更快捷、更详尽、更专业的服务,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成为图书馆最忠实的支持者。(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邱冠华,于良芝,许晓霞.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8: 53-62.

篇4

[关键词]图书资料管理员;队伍;建设;培养

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必须配套设施,图书馆的建设与管护关系着中国百姓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培养。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资料管理员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图书资料管理员队伍,不仅有益于提高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实效水平,更有利于现代化的图书馆社会形象营造,可谓任重道远,责任重大。

1、图书资料管理员队伍的重要性分析

何谓图书资料管理员?即是参与图书馆服务,把馆中所属书籍统一进行整理、编码,继而上架的工作人员。他们的日常工作内容包括开展日常选书工作、评价资源材料性质、辅助进行图书采买活动、审查借阅者身份、维护图书馆秩序等。作为图书馆服务的窗口人员,他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内,他们承载着图书馆正常管理运营的重要责任,比如在开展选书工作和评价资源材料工作时,如果他们不能及时的对采买书刊杂志进行盖收藏章,并且快速的整理分类存列、编制书目索引,必不利于馆藏书籍的统筹管理,降低书籍的流转使用率;对外,他们则肩负起窗口服务的职责,负责向广大借阅者展示图书馆的服务风貌。如果他们不能做到快速的浏览查询,统计添加或是删除修改图书借阅者的基本信息,则不利于书籍的后期跟踪管理,容易使服务的质量大打折扣。因而,我们说图书资料管理员的工作十分重要,有关这样一支人才队伍的打造是十分值得用心经营的。

2、国内外图书资料管理员队伍建设现状对比

实事求是的说,国内外图书资料管理员队伍建设现状存在差异。比如国外的图书资料管理员多是由学历层次高、知识面广的专业人才担任,但国内的从业人员显然达不到这个水平,这就直接导致了在进行现代化的图书信息交互服务时,国内的资料管理员无法准确且全面的为读者的学习进行指导或是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导航;另一方面,在工作待遇方面,国外的同资质的图书资料管理员待遇水平相较国内偏高,国内在这一环节的建设相对薄弱,表现在图书资料管理员无论是政治待遇还是经济待遇或是社会地位都较国外偏低,因而容易让从业人员产生对工作的消极感和倦怠感,忽视必要的工作责任心培养,甚至养成应付工作的思想态度;第三,国外的图书资料管理员队伍体系建设相对完善,各个环节和岗位分工明确,权责明晰。但国内来看,体系建设的构筑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低层次的管理员相对冗余,但高层次的,尤其是具备一定高科技知识的高水平的管理员明显引进、培养不足,人才队伍层次结构建设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的发展和应用,也降低了图书资源的交互效率。

3、如何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图书资料管理员队伍

一支高水平的图书资料管理员队伍,不仅有利于提高图书资料管理服务的实效水平,同时也有利于高素质、强内涵的现代图书馆形象塑造,因而,该项工作十分重要,且势在必行。鉴于此,本文建议从以下角度考虑,多视角、全方位的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图书资料管理员队伍:

3.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首先便是展开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从思想深处让图书资料管理员认识到该项工作的责任重大,提高他们对于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觉悟和认识,使他们意识到图书资料管理员工作开展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高与低。而图书馆作为承载公民素质自我提升与培养的重要平台,它的服务水平高与低又直接关联着公民素质教育的普及开展程度的深与浅,可谓是环环相扣,丝丝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马虎不得,大意不得;其次要求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要牢固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和正确的服务意识,要能够自觉的开展各种知识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在跟上时代变化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3.2加强领导,给予必要的政策鼓励与支持

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往往细微繁杂,更倾向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容易出表面的经济效益成果。所以在近几年的工作实际中确实有出现领导重视不够,对图书馆的投入不多,对从业人员(包括图书资料管理员)的关心不到位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说,要想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必须要对这支队伍的日常工作生活情况加重关心,要能够给予他们必要的政策鼓励与资金支持,在加强工作领导的同时,帮助他们完善自身建设。

3.3大力开展工作培训

篇5

关键词 专升本 图书馆 现状 发展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化的重要基地。专升本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馆舍面积小、馆藏文献缺乏、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在图书馆发展建设中应大力改革创新、强化图书馆整体队伍建设、提升现有人员专业素质,优化服务水平。笔者就所在地区四所专升本院校图书馆进行探讨。

加大馆舍、馆藏投入、合理规划、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图书文献是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知识信息支柱。经费紧张、经费短缺是专升本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馆舍、馆藏的主要因素、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评估体系中,有两个标准:一是生均图书100册或年新购图书6册/生;二是馆藏结构要保证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笔者对所在地区四所高校统计,多数院校图书馆藏书在升本前一般在40万册左右,而在校生规模一般在7000人左右,馆藏数量还存在很大缺口。

对于馆舍而言,专升本院校图书馆面积均在6000-10000平方米之间,平均在1-1.5平方米/人,与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生均2.03平方米的标准相差甚远。

在专升本过程中,为达到验收标准,大都采取突击采购图书的方式来增加馆藏量,尽管使馆藏数量达到了本科院校的馆藏要求。但难免出现重量不重质,馆藏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另外升本后本科院校的馆藏大多由原来多校合并而成。专科学校图书馆再升本前的馆藏,升本后“过时”的很多。

升本后,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读者数量的不断扩大,原有学科专业范围的不断延伸和新学科专业的设置等因素,使得科研、教学类文献的专业性、层次性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很不协调。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远远不能满足升本后高校快速发展对信息的需求。

因此要充分利用原有的优势和特色,围绕本科教学、科研发展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采购高质量文献资源,保证藏书的有效性、针对性、完整性和多样性。特别是本校新开专业,重点学科领域的书刊。按标准进行加工、及时投入流通。还要注意电子文献信息的采集,以电子文献信息补充纸质图书数量的不足。侧重网络数据库和全文电子图书的购置和引进。与院校专业紧密配合、咨询、统筹规划电子资源建设、积极引进适用性强、本校读者利用率高的电子图书与数据库。从而形成自己特色的馆藏资源,高质量的数据库。

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

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录用缺乏规范性,进人渠道较多,人员学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图书馆学,计算机专业以及复合型专业人员缺乏。

非专业人员多于专业人员,大部分环节和岗位的工作实际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和专业程度不高的人员承担。即使有受过图书情报教育和培训的人员,但也是个别情况,所占比例很小。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二十九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加强图书馆的专业队伍建设,按照合理的结构比例,有计划地聘任多种学科的专业人员。高等学校图书馆专业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应逐步达到60%以上。实际上当前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中(以本地区为例),大专学历占60%,本科以上学历仅占一小部分。加强馆员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1加强馆员培训,提升专业队伍水平。建立关内业务学习制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职工在职学习。有计划的开展岗位培训,可以短训班的形式,通过馆内集中学习、业务培训和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对一线人员进行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管理的培训。一方面使馆员掌握图书馆工作的新技术、新方法,能充分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跟上图书馆现代化、科学的管理步伐,另一方面还要熟悉图书管理软件的应用,能够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小故障,保证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图书馆员还要具备先进、高超的获取信息和信息再造的能力。

2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兄弟院校、地方图书馆馆员进行业务理论交流或请相关专家和业内的学术权威进行指导。

3引进专业人才,改变馆员结构。有计划的引进图书情报、计算机、外语和有关本校学科所需的优秀的本科以上毕业生。

在馆员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发挥官员的主观能动性,又要有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使馆员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高校图书馆正朝着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掌握图书情报专业理论和技术已成为现代图书馆员最基本的信息素养要求。

优化服务体系,开展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

专升本院校图书馆基础差,底子薄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仍处于传统服务、常规服务、低层服务阶段。因此在流通服务工作上,要不断完善提高传统化服务来满足读者的需求。应由传统的服务模式向个性化服务转型,从阵地服务向网络化服务转型。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服务模式:

1如对新入学的学生,应给他们介绍本校图书馆概况。传授一些图书馆的基础知识,信息知识以及简单的光盘检索技术,网络应用技术;针对有基础的读者较详尽的传授计算机情报知识和文献检索知识。2在提供基础服务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流通阅览参考咨询工作。设立读者意见簿,开设读者意见箱。定期召开图书馆工作委员会议和读者座谈会,听取读者意见和要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3保证充足的开馆时间,适当延长开馆时间,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延长服务时间是专升本院校图书馆读者的一大愿望。

总之,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深度发展。专升本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再造,馆员职业规划,成为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突出问题。

参考文献

【1】黄鸿滨 《试论专升本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难点及对策》

【2】李静 《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养成》

篇6

促进不同类型图书馆之间合作,实现图书资源优化配置,是各级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趋势,而与学校校图书馆源整合是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创新举措,是集约文化教育资源,提高文化教育资源利用水平的必然,是图书馆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积极探究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实现途径和对策,显得十分重要。

一、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

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资源共享,有利于集约资源,集中力量办好办强教育文化事业。两种类型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更好地贯彻执行了图书馆法规宣言,提高了建筑资源、文化资源的社会使用效率,扩大了图书馆的辐射范围,壮大了彼此的实力,增强了图书馆服务地方教育的能力,丰富了学生、教师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了公共图书馆的教育使命,为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提供了重要基地,社会效益显著。

二、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共享资源的必要性

1.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共享资源共享体制的不足

一直以来我国图书馆管理都是以行业属性划分进行分制而管理,虽然从纵向上看存在着隶属关系,但实际上馆与馆之间又各自为政,人才物与资源互不共享,从而造成图书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这就极大的违背了图书馆全面的、持续的、健康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对于我国西部地区市县(区)属学校图书馆来讲,由于当地财政资金缺乏,绝大多数存在资金投入不足、馆舍面积小、资源匮乏、质量不高、管理体系不全等现状。如果这样的现状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会影响到学校课程改革事业的发展。然而从整体图书馆的资源分布现状来看,学校图书馆可以借助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丰富、完善自己,以弥补学校图书馆资源的匮乏,同时也提升了公共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影响力,又能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

2.当前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共享资源存在的问题

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属于不同种类的图书馆,其服务对象和服务模式都不尽不同,自身的馆藏体系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促进学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城口县中小学图书馆与县图书馆共建共享为例,其问题体现在: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主体为文化部门,一般都是由区域公共图书馆负责区域内部和社区图书馆,也就是各级图书馆之间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但是学校图书馆属于教育部门管理范围,一般都是由学校内部的一个部门负责,也就是说学样图书馆仅仅受到学校的单纯管理,各个学校图书馆之间是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并切没有完整的信息沟通渠道。由此可见,在两者的管理行为主体分离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要想实现资源的共享,就需要去解决组织体系的问题。另外,促进资源共享的机制、体制尚不健全。简单来讲,促进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缺乏统一管理基础和数据系统,互借互通难度较大。虽然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但是各地方部门的实施细则未出台,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之间的共建共享还是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没有良好的共享资源的环境下,是难以推动两者之间的合作的。毕竟学校图书馆不同于公共图书馆,两者管理模式的不同,面对的对象不同,决定了两者在实现资源共享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方式、科学的模式,才能够切实地发挥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效能。简单来讲,实现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之间的共建共享,对于图书馆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面对对象发生了变化,图书馆的效能目标发生了变化。

三、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共享资源的思路和对策

1.建立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工作机构

由于地方图书馆归政府部门(文化)管理,各学校归教委管理,因此针对于当前图书馆共建共享过程中缺乏统一组织部门的问题,应该积极着手建立一个协调机构,整合两个图书馆分属不同行业部门的格局。具体来讲,就是两个不同类型图书馆在资源共享的时候,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整合两馆人力资源,挑选管理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职工,将其吸收到协调机构中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能力,为两馆资源整合出谋划策;二是优化两馆在共建共享过程中的工作内容、职责权限和管理关系,确保两馆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落实各自工作职责,保证图书馆共建共享工作的实际效果;三是建立完善工作执行情况评价考核机制,按季度和年度进行考核,找到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弥补和完善。

2.制定、设计两馆资源共享操作性强的方案

由于这是两种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图书馆之间资源共享的探索,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结合两馆之间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以最大限度发挥两馆资源的可利用性。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方法:一是总分馆模式。简单来讲,就是将学校图书馆纳入学校图书馆的同时,也将其作为公共图书馆的一部分,不仅仅接受学校的管理,还应接受公共书馆的指导。在共享图书馆资源上进行采编,总馆结合实际需求,按计划统一编写采购书目,统一编目,按不同类型和功用进行分别配送,同时采取一个系统多个平台借还形式实现通借通还。并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库共享,信息互通。二是按照网点的分布情况,建立图书馆网总平台,读者(学生)可以在任何一个网点借阅图书。当然存在网点放置的资源数量有限,这就需要充分掌握各区域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结合读者需求,选择性的更新、添加图书。三是流动图书馆,也就说结合服务网点的实际情况,以送书上门或者个人外借的方式进行送书服务,利用图书流动服务车将图书、报刊、杂志、影视资料送到学校、社区、等地方,以实现图书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建立一支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管理人员队伍

图书馆管理是一门专业性较强,学科多元化的知识门类,需要专业化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作为管理人员不仅仅需要了解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还要知道对于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也是促进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共享资源的关键一环。因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宣传和教育,召开图书馆资源共享主体会议,营造浓厚的馆际共享的实践活动中去;二是积极开展专业化的图书馆共享技能知识学习活动,使他们能够迅速地适应全新的要求,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在推动两馆之间的共建共享方面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三是积极组织职工参各种业务培训和脱产学习、外出参观交流等活动,特别是一些在馆际合作、共享资源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图书馆,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这对于快速实现图使馆管理专业化队伍建设,促进当地图书馆之间共建共享尤为必要。

4.建立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通用的图书借阅软件系统

在这一地区图书馆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上,应同时建有各图书馆通用的图书借阅系统,通过这一系统规范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服务和信息服务流程,统一采集读者信息,统一发放借书证,可以对读者的信息及借阅、违规、归还等情况等进行管理和跟踪。通过这一系统,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所有的读者可以完成对图书的查找、续借、挂失、恢复以及通借通还等事务。相信在上述各种措施的作用下,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将不断提升,整体队伍的图书馆管理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篇7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我国比较典型和成功的区域性图书馆联盟,认为BALIS、JALIS、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吉林省图书馆联盟的经验在于积极推进共建共享理念、有力地协调组织机构、实施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及建设特色资源等。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12-0094-04

收稿日期:2014-11-20

作者简介:钟卫宏(1982-),燕京理工学院图书馆馆员。1引言

知识领域的合作共享始于19世纪30年代,目的是更好地解决多元用户需求与有限资源之间愈演愈烈的矛盾。多尔蒂(Dougherty)曾经说过:没有一个图书馆资源可以自给自足而为大家所普遍接受。从图书馆本身来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一方面可以使图书馆形成联盟或其他合作方式,促进信息资源建设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改善信息资源的管理和用户利用情况;另一方面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信息资源共享可以通过调控手段,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信息资源建设的“帕累托最优”,从而实现图书馆自身边际效应的最大化。经国内外实践证明,在众多共享合作方式中,图书馆联盟(Library Consortia)是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组织形式。

图书馆联盟(Library Consortium)是近年来图情界比较常见的词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联盟也逐步走向成熟。目前国内图书馆联盟在地域建设规模上可以分为:①全国性图书馆联盟,诸如中国高校文献保障系统(CALI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等。②地区性图书馆联盟,诸如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系统(BALIS)、江苏省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JALIS)、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吉林省图书馆联盟(CLJ)等。这些地区性图书馆联盟与国家范围内的共建共享项目互为补充,形成了一个资源共建共享网络体系。笔者重点从区域角度分析具有典型意义的国内图书馆联盟案例,以发现其有效发展经验,为今后的地区性图书馆联盟建设提供借鉴。

2我国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共建共享项目分析

2.1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系统(BALIS)

北京是高校图书馆之间开展共建共享合作项目非常活跃的区域之一,BALIS正式成立于2007年,隶属北京市教委和图工委,目前成员馆有70多家,是全北京最新版本的一个高校图书馆联盟。BALIS依托CALIS,不断扩大服务业务和服务范围,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北京的高等教育服务。

BALIS是北京地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公共服务体系,它属于区域内单一性质的联盟共享合作方式。在组织管理上,BALIS成立了统一的管理委员会和管理中心,管理中心设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由北京高校图工委秘书处代行,负责 BALIS 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在业务上,采取集中式门户平台与分布式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它没有单独成立系统部,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由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系统部和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技术部共同托管。为了便于统一管理,针对北京市各校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五花八门,BALIS开发采用了基于HTTP协议OpenURL 标准的OPAC联合目录,统一界面,统一检索方式,方便读者了解联盟内其他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进而可通过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获取联盟馆的资源。同时,还设立了馆际互借、原文传递、资源协调以及业务培训等4个服务中心,充分利用了各成员馆现有的馆舍、馆藏和人力资源来保障 BALIS 的运营。

2.2江苏省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JALIS)

JALIS也称“江苏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江苏省于上个世纪末启动该项目,以提供方便、快捷的文献信息综合服务为出发点,坚持“整体建设,联合保障,服务先导”的建设理念。目前,JALIS已建成覆盖江苏省主要中心城市、覆盖文理工农教育等学科门类的文献信息服务网和地区文献服务中心,面向全省高校师生开展7×24小时全天候网上文献信息服务。

JALIS从性质上分析,也属于单一性质的联盟共享建设体系。在管理方面,JALIS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机构,在南京大学设立“项目建设管理中心”,设置了“一个平台”“两大服务”“三类资源”“四方合作”的目标,使得JALIS得到有效发展。在资源建设方面,它率先在全国采用集团采购的方式进行,通过政府支持与学校自筹相结合,重点引进了一批面广量大、使用效益高的中外文数据库和电子图书资源。同时,JALIS还协作共建了学位论文数据库、学科导航数据库、教学参考书数据库、高职特色教材教参数据库等一批富有江苏特色的专题数据库,其中多数项目已经开始提供服务。通过JALIS的建设,极大地缓解了江苏省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馆藏中文纸质书刊严重匮乏的状况,有效缓解了全省高校外文文献长期短缺、无从获取的矛盾,实现了高校图书馆的集成整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与BALIS不同的是,由于整个江苏省100多家高校图书馆基本上都使用“汇文图书馆管理系统”,统一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为数据的统一及共享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3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

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即上海市图书馆协作网模式,它是我国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发展模式,它采取的是以地方政府推进为主体,以社会化需求为导向,循序渐进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的总体思路。上海市图书馆协作网涉及范围广泛,它联合了上海高校、科研、情报、公共四大系统79家图书情报单位(截止到2011年3月),形成了一个广泛的信息服务体系。目前,它是以上海图书馆为中心,其他区县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为分馆的新型地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联合体。

上海市图书馆协作网是在不改变各参与图书馆的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下,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其他区县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以及专业图书馆等为分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读者需求为动力,以共建共享为方法,以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为目的而组建的一种新颖的图书馆联合体。上海市图书馆协作网业务特点是具有发挥现实作用的合作共享项目,诸如联合采购数据库、共建联合目录、开展馆际互借(一卡通模式)等形式,并定期召开协作网会议促进协作网的发展;管理特点在于由市政府牵头,各系统图书情报机构共同参加的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组织模式,政府支持力度和投资力度都较大。上海市图书馆协作网的突出特点在于近年来不断向基层图书馆如县级图书馆、社区图书馆辐射,建立了一个覆盖全上海市的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目前,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成员达261家,而作为其重要服务内容的“一卡通”服务体系成员达245家,服务网点数达258个。上海市图书馆协作网是我国区域跨系统资源整合平台建设的典型案例,对于研究我国区域性跨系统资源协作服务的特点和前景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意义。

钟卫宏:我国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运作与实践钟卫宏:我国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运作与实践2.4吉林省图书馆联盟(CLJ)

CLJ由吉林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吉林理工大学图书馆、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长春图书馆等在长春的13家公共系统、高校系统、科研系统图书馆共同发起成立。2008年11月27日CLJ正式启动,目前已有成员馆29家,其目标是充分发挥联盟内图书馆的作用,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信息资源保障与知识文化服务。

近年来,CLJ在当地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吉林提供文献资源和信息保障,成为具有影响力的联盟。它的建设宗旨是整体规划、统一标准、共建共享、共同发展。业务建设方面,该联盟开展了多项富有成效的活动:在长春师范学院成立了“公共图书馆培训基地”,为市县基层图书馆培训馆员100多人次;吉林大学等8所高校图书馆与集安市等10个基层公共图书馆结成“手拉手”帮扶对子,无偿向基层图书馆捐赠图书、软件、设备等;启用联盟“通阅卡”等。CLJ与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虽然与上海协作网有一定差距,但目前一直朝着目标努力建设自己的跨系统联盟形式,为区域内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做出贡献。3经验总结通过对以上区域性图书馆联盟进行比较分析,主要内容归纳为表1所示。表1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比较分析表

联盟名称性质组织机构主要业务特色BALIS单一系统有统一的管理委员会和管理中心,管理中心设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由北京高校图工委秘书处代行馆际互借、原文传递、资源协调以及业务培训等有效的原文传递、馆际互借及业务培训工作(续表)

联盟名称性质组织机构主要业务特色JALIS单一系统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机构,在南京大学设立“项目建设管理中心”集团采购、联合引进外文数据库和电子数据库、共建特色数据库自建学位论文、高教特色教材等特色资源体系上海市图书馆

协作网跨系统以上海图书馆为中心馆,其他区县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为分馆的形式联合采购数据库、共建联合目录、开展馆际互借(一卡通模式)延伸服务,遍及基层图书馆CLJ跨系统成立了联盟理事会,由成员馆馆员自愿参与管理,理事长选举产生联机编目、集团采购、参考咨询、珍稀文献保护与开发等高校馆与基层图书馆携手开展活动通过上表内容所示,笔者主要得出以下经验。3.1推进共建共享理念

任何事物的发展,理念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念不是一个表象的事物,却是贯穿一个事物发展始终的风向标。邦克(Bonk)曾描述信息资源共享作为一个政策层面的活动,必须使成员切实了解到资源共享的理念以达成最基本的共识,“对共享机构的承诺和认识是资源共享的基本要求。”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共建”和“共享”同等重要。联盟内的成员馆在充分享用资源的同时,要有全局观念和合作精神,也要对资源共建工作积极而且有热心,克服“只愿共享,不愿共建”的心理,克服信息资源建设和数据库建设分散作业、各自为政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联盟内的任何成员馆一旦加入共享系统,一切都要从共享系统出发,提高整个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信息保障和服务能力。上述区域性图书馆联盟之所以能运营成功,在于各参建单位在理念和意识上比较认同。在此基础之上,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协调下,在有效资金的推动下,联盟才能得以有效稳定的开展。

3.2有力的协调组织机构

能够力有力的协调组织机构能够促进联盟系统的有效运作。当一个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建立后,如何使联盟有效运作是任何一个联盟都要面临的实际问题。目前,一些联盟内的成员馆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成员馆工作人员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学科服务馆承担委托服务的担子越来越重,与某些学科馆胜任能力相对有限的矛盾比较突出;图书馆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一些成员馆消极不作为的态度;联盟内的资源揭示工作还不够深入等。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有力的协调组织机构和一定的完善机制,就会使得联盟系统发挥不了应有的系统整体功能。所以,联盟应定期或不定期对成员馆馆员进行培训,增强业务能力,提高服务效率;应加大服务宣传力度,促进联盟的长期有效发展。

3.3实施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中,各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一方面,各馆数据库、原生资源建设须遵守联盟内的规范,以便于联盟成员馆数字接入、直接共享;另一方面,加强购买或者已运营数据库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对数据的采集、标引、加工、录入等都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来施行。一个组织严密的图书馆联盟往往通过各成员馆共同协商制定的基本原则和规章制度来约束各自的行为,并以此达到资源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另外,协议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制定,有利于组织稳定及资金短缺投入的特殊规定。这样,既保证联盟成员的连续性,也确保了联盟组织结构的稳定性。

3.4加强联盟特色建设

联盟的特色建设,不仅包括特色资源的建设,而且还应包括特色活动的开展。其色资源建设是推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特色资源建设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联盟内各图书馆根据自身馆藏和地域优势,建设好特色或专题文献资源和数据库,包括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形成自己馆藏的特色。只有突出特色,才能发挥共建和共享的作用,使资源真正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在各馆特色和专题共建共享资源达到一定规模时,联盟可以在集中各馆技术优势、资源优势、人员优势的基础上,合作开发二次文献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建立联盟内的特色或专题共享网络(如JALIS的自建特色数据库)。另外,联盟内还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活动或项目。

3.5优化管理、培养人才、促进服务

图书馆联盟成员馆之间是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是长期而稳定的,强调相互信任、精诚合作。成员馆在联盟范围内协调合作,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也促进了各成员馆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就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创新是任何一个组织、团体存在发展的基石。联盟内各成员单位都需要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相关业务,如技术开发、原文传递、馆际互借等,此间,相关责任人通过业务往来、经验交流,有利于大家集思广益、献言献策,探讨出对联盟发展有利的策略,促进联盟结构、制度、服务方式的优化,从而为联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4展望

新世纪的近十年以来,我国图书馆联盟建设飞速发展,尤其是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未来区域性联盟还应该从以下几点规划发展:①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是一个地方多方利益的结合体,但也有多种复杂的表现形式,应增强图书馆联盟的稳定性,做好各机构的协调机制与利益分配关系。②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应根据各个图书馆系统内部信息资源状况,因地制宜,积极确定解决方案,制定联盟内的标准规划,提供统一的技术平台,包括相关的一套网络安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与传递技术等。③以法律或规则为依据,为区域信息资源建设中涉及的各种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献计献策,使得区域信息资源的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总之,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建成以后,将作为区域信息资源的建设中心,应在区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为该地区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世伟.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十年发展与未来愿景[J].图书馆杂志,2011(1):47-52.

[2]赵晖.鉴于“上海协作网图书馆模式”的我国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发展模式的优化问题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23):69-73.

[3]陈琳.地区性图书馆联盟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杂志,2004(6):276-277.

篇8

第一条(目的)

为了加强对本市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公共图书馆,是指政府举办的,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书刊资料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包括市图书馆、区(县)图书馆和街道(乡、镇)图书馆。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共图书馆的设置、使用及其监督管理。

第四条(主管部门和协管部门)

**市文化局(以下简称市文化局)对全市公共图书馆实施统一管理。各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本辖区内公共图书馆的管理。

各级财政、规划、人事、物价、建设、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房产、土地和邮电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协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实施本办法。

第五条(设置原则)

各级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本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对辖区内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设置实行统筹规划。

公共图书馆按照行政区域分级设置。有条件的地区,应当设置独立建制的少年儿童图书馆;无独立建制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地区,应当在公共图书馆内开设少年儿童图书室。

第六条(管理原则)

本市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管理的原则。

第二章设置

第七条(设计方案的审核)

新建、改建、扩建公共图书馆,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将设计方案报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一)市和区(县)图书馆的设计方案报市文化局备案;

(二)街道(乡、镇)图书馆的设计方案报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八条(馆舍面积)

区(县)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应当达到5000平方米以上;街道(乡、镇)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应当达到100平方米以上。

市图书馆建筑面积的要求,由市文化局另行规定。

第九条(阅览座位)

区(县)图书馆的阅览座位总数与本区(县)内街道(乡、镇)图书馆的阅览座位总数之和,应当达到本区(县)人口总数的2‰。

区(县)图书馆的阅览座位应当达到500席以上;街道(乡、镇)图书馆的阅览座位应当达到50席以上。

第十条(布局要求)

公共图书馆分为阅览用房、藏书库房、办公用房和其他用房。

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开设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阅览室。

第十一条(设置登记)

市和区(县)图书馆应当自设置之日起30日内,向市文化局办理设置登记手续;街道(乡、镇)图书馆应当自设置之日起30日内,向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设置登记手续。

第十二条(改变公共图书馆使用性质的限制)

公共图书馆的阅览用房和藏书库房必须严格管理和保护,不得任意占用。确需占用公共图书馆的阅览用房或者藏书库房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一)市和区(县)图书馆向市文化局提出申请,市文化局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二)街道(乡、镇)图书馆向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禁止在公共图书馆内设置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

第十三条(终止与变更)

公共图书馆合并、分立、撤销或者变更馆址、馆名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程序,向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经批准合并、分立、撤销或者变更馆址、馆名的公共图书馆,应当自发生上述情况之日起30日内,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程序,向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合并、分立、撤销或者变更登记手续。

第三章书刊资料的收藏

第十四条(收藏量)

区(县)图书馆书刊资料的收藏量应当达到50万册以上;街道(乡、镇)图书馆书刊资料的收藏量应当达到1万册以上。

市图书馆书刊资料收藏量的要求,由市文化局另行规定。

第十五条(收藏重点)

市图书馆重点收藏专利文献、标准文献、本市的地方文献和国内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出版单位出版的报刊、丛书、多卷书以及国外主要出版物;

区(县)图书馆重点收藏本区(县)的地方文献和本市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出版单位的主要出版物。

第十六条(目录管理)

公共图书馆应当及时对入馆的书刊资料进行验收、登记、分类、编目,并建立完善的书刊资料目录系统,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做到定期检查核对,保持书刊资料与目录相符。

书刊资料的分类、编目工作,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标准进行。

市和区(县)图书馆应当建立书刊资料目录数据库,实现计算机联网检索。

第十七条(投入借阅的时间要求)

公共图书馆的书刊资料投入借阅的时间要求是:

(一)报纸在收到的当天投入借阅;

(二)期刊自收到之日起2日内投入借阅;

(三)其他书刊资料自收到之日起15日内投入借阅。

第十八条(书刊资料的清理)

公共图书馆应当定期做好书刊资料的清理工作,并将清理结果报市文化局或者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出版物样本的送缴)

除特殊种类或者出版数量较少的出版物外,本市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出版单位应当自本单位出版书刊资料之日起30日内,将样本送缴市图书馆收藏,具体送缴办法由市文化局另行制定。

第四章工作人员、设备与经费

第二十条(馆长的条件)

公共图书馆设馆长1名、副馆长若干名。市图书馆馆长应当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区(县)图书馆馆长应当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

第二十一条(工作人员的配备)

市和区(县)图书馆应当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具体要求由市人事局会同市文化局另行规定。

街道(乡、镇)图书馆应当配备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二十二条(培训与考核)

市文化局和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公共图书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与考核。

第二十三条(专用设备的配置)

公共图书馆应当根据工作需要,逐步配置电子计算机和视听、复印、缩微、传真等专用设备。

第二十四条(经费保证)

市和区(县)图书馆的经费,分别由市和区(县)财政拨付。

街道(乡、镇)图书馆的经费,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予以保证,区(县)人民政府给予适当的支持。

公共图书馆的经费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逐年有所增加。

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资金可以多渠道筹集。政府鼓励单位和个人向公共图书馆捐资、捐书。

第二十五条(书刊资料购置费使用的监督)

公共图书馆的书刊资料购置费必须专款专用。

公共图书馆书刊资料购置费的使用,受财政、审计主管部门的监督。

公共图书馆应当于每年1月,将上一年度书刊资料购置费的使用情况向其上级主管部门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五章读者服务工作

第二十六条(开放时间)

各级公共图书馆每周开放的时间应当达到下列标准:

(一)市图书馆为70小时以上;

(二)区(县)图书馆为63小时以上;

(三)街道(乡、镇)图书馆为49小时以上;

(四)独立建制的少年儿童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开设的少年儿童图书室为36小时以上。

市和区(县)图书馆应当每天(包括节假日)向读者开放。独立建制的少年儿童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开设的少年儿童图书室周六、周日和学生寒暑假期间每天的开放时间不得少于8小时。

第二十七条(借阅方式)

公共图书馆可以采用馆内借阅、外借阅读(包括邮寄、电话预约等)、流动借阅等多种服务方式。

第二十八条(借阅范围)

除国家规定对某些书刊资料停止公开借阅外,公共图书馆不得另立标准,限定书刊资料的公开借阅范围。

第二十九条(阅读指导)

公共图书馆应当采用图书展览、辅导讲座和组织群众性读书活动等多种形式,向读者推荐优秀读物,指导读者阅读。

第三十条(信息服务)

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当为读者提供书刊资料信息,解答读者有关阅读方面的咨询,指导读者查找书刊资料。

公共图书馆应当根据读者需求,为读者做好专题信息收集、参考资料编写和书刊资料的代查、代译等工作。

第三十一条(读者义务)

读者应当自觉遵守公共图书馆的借阅规则,馆内借阅时应当出具有效身份证件;需外借阅读的,应当办理外借证件。

读者应当爱护公共图书馆的书刊资料和其他公共设施。损坏、遗失书刊资料的,应当予以赔偿,赔偿标准由市文化局另行规定。

第三十二条(收费规定)

公共图书馆对图书、报刊借阅实行免费服务。

公共图书馆为读者收集专题信息,编写参考资料,提供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借阅服务或者进行代查、代译、复印书刊资料等工作时,可以适当收取费用。具体收费标准由市文化局会同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另行规定。

第六章辅导与协作

第三十三条(业务辅导)

市和区(县)图书馆应当设立业务辅导机构,协助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做好对本地区基层图书馆的情况调查和业务辅导工作。

第三十四条(业务协作)

公共图书馆之间应当互相合作,并加强与其他系统图书馆的联系,在书刊资料采购、交换和借阅服务等方面进行协作,实现馆藏资源共享。

第七章奖惩

第三十五条(奖励)

对向公共图书馆捐资、捐书以及其他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市文化局和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给予奖励。

第三十六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处理)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文化局或者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责令补办有关手续或者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

(一)新建、改建、扩建公共图书馆未按规定将图书馆的设计方案报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的;

(二)未经批准占用公共图书馆阅览用房或者藏书库房的;

(三)未经批准合并、分立、撤销公共图书馆或者变更公共图书馆馆址、馆名的;

(四)将书刊资料购置费挪作他用的;

(五)未按时向读者开放公共图书馆的;

(六)任意限定书刊资料公开借阅范围的。

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向读者收取服务费用或者超额收取服务费用的,由市文化局或者区(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返还违法收取的费用,向读者公开赔礼道歉;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里弄、村图书室的设置)

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辖区内里弄图书室和村图书室的设置进行统筹规划。里弄和村设置图书室的具体办法由市文化局另行制定。

第三十八条(应用解释部门)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市文化局负责解释。

篇9

指出网络化、信息化给图书馆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管理转型是城市图书馆适应新生存环境的重要出路。以东莞图书馆的具体做法为例,分析城市图书馆管理转型的主要内容,包括战略管理、流程管理、绩效管理三个主要方面,并且提出了一些问题与思考。

>>【关键词】

网络信息环境 城市图书馆 管理转型 东莞图书馆 战略管理 流程管理 绩效管理

1 城市图书馆面临的网络信息环境

1.1 信息化浪潮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深入,新概念、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信息与文献量的急剧膨胀导致社会由信息稀缺进入到信息过剩阶段,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日益多样化[1]。“信息爆炸”一方面使得消除“信息鸿沟”(时间上和地域上的)成为时下的重要议题,另一方面也使信息获取、信息查找、信息利用等能力成为信息社会的核心技能。这两方面的问题给城市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孕育着生机。

1.2 网络化冲击

网络的日益普及和不断发达,造就了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等新颖、多样、生动的信息服务模式,这给图书馆的服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网络在信息资源获取效率、便捷程度、数量上的巨大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信息需求远离图书馆而转向网络。如何提升服务以吸引人们重新走进图书馆,从网民回归读者,是摆在图书馆面前的重要课题。由此,城市图书馆需要在战略规划、内部运营、绩效评估等方面做出改变,以顺应新的情况与要求。

2 城市图书馆管理转型的思路

2.1 事业发展从分散走向整合

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在深刻改变信息交互方式的同时,也促使公众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程度不断提高。城市里的不同层级、不同形态的图书馆,共同构成了社会的知识传播系统,成为居民阅读学习、知识交流、信息交互的重要空间。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整合发展成为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重要思路。从分散走向整合,从以往的各自为营走向整体协同,有助于使城市图书馆事业发展形成合力,在经济、文化活动高度集中和相对发达的城市范围内寻求更好的生长机遇,获得更大的发展优势。

2.2 业务运营注重流程管理思维

网络和信息时代下,信息的数字化和交互性、数字阅读的出现和普及、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都在深刻影响着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固守旧有的业务流程,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必然低下,无法满足新时期的读者需求。因此,面临外部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内部运营管理的变革也成为图书馆管理转型的当务之急。运用流程管理的思维,对图书馆内部运营、工作流程、业务操作等进行重新设计、组合、调整、外包,能有效提高图书馆内部运营管理效率,提升图书馆工作系统的对外服务效能。

2.3 读者服务着眼质量和绩效

服务是图书馆的根本宗旨。新时期图书馆服务管理的转型,应该从关注服务数量转变为关注服务质量,从关注服务效果转变为关注服务绩效,这也应该是新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思路之一。关注服务质量,要求我们考察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感知、评价,如满意度、忠诚度等,将这些作为图书馆提升服务管理的着眼点。关注服务绩效,则要求我们对服务的时间、周期、成本、速度、效率等全面进行关注,着眼于服务管理在这些方面的改进点,以提升图书馆服务的整体绩效。

3 管理转型:助推东莞图书馆创新成长

3.1 用战略管理谋划事业发展

3.1.1 分析外部环境及自身能力,把握东莞图书馆事业发展机遇

“战略”一词的希腊语是strategos,意思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原是一个军事术语[2]。战略管理即对战略进行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两个部分的内容。进入21世纪,图书馆事业迎来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既包括有国家政策方面的重视、城市经济方面的飞速发展,也包括有信息网络和文化科技方面的应用、社会及人们观念的转变,等等。新的发展环境孕育着良好的生存机遇,也给众多和东莞图书馆类似的城市图书馆带来了转型发展的动力和挑战。东莞图书馆一方面认真分析了新世纪图书馆发展面临的这些良好外部环境,了解现阶段图书馆事业发展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另一方面从组织内部重新审视自身条件,包括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人财物等资源的现状以及战略能力等,由此认清东莞图书馆事业在新机遇和挑战中具备的优势及劣势。2002年,经过近一年的思索和研讨,东莞图书馆以新馆建设为契机,确定了“以数字图书馆为基础、体现知识交互理念、融合传统图书馆功能的现代城市中心图书馆”的战略发展定位以及“知识信息的集散地、市民终身教育的学校、东莞地方文献的宝库、地区图书馆(室)的中枢、高雅的文化休闲场所”的具体功能定位[3],这是战略制定方面的高瞻远瞩。在具体的战略展开与落实方面,东莞图书馆制定了《东莞市图书馆新馆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2002-2010)》[4],明确点(新馆)、面(地区图书馆体系)结合的事业铺开模式,大力推进总馆加分馆的事业管理体制,以技术为依托,构建与东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区图书馆网络[5],这是战略实施方面的布局谋篇。表面看来,东莞图书馆似乎没有采用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以及PEST、波特五力分析等分析模型,但仔细来看,东莞图书馆谋划事业发展的过程,与企业战略管理的这些思路和做法其实一致。

3.1.2 明确业务发展方向及目标,逐层分解与展开战略

企业战略通常可分为三个层次:企业战略、业务战略、职能战略。对于东莞图书馆来说,宏观的新馆发展就是组织的总体战略,是最高层次的战略;业务战略属于二级战略,主要体现在图书馆整体业务规划与实施方面;职能战略则主要涉及图书馆各职能部室的工作展开与落实。

在业务战略方面,东莞图书馆的做法主要包括:一是总分馆战略,借鉴连锁超市和连锁酒店的做法,通过规范标识、集中管理、同一平台、凸显特色、共享资源[6],既大力发展“加盟连锁”的分馆(镇、村分馆),也探索建设“直营连锁”的分馆(少儿分馆),逐步铺开总分馆建设;二是特色化战略,通过粤剧馆、漫画馆等专题馆的建设以及东莞动漫节、市民学习网等品牌服务的打造,构筑东莞图书馆在文献服务、阅读推广、社会教育等方面的特色及优势;三是主题年战略,每年定一个主题(2003培训年、2004基础年、2005服务年、2006活动年、2007管理年、2008规范年、2009研究年、2010微笑年),每年围绕一个重点,一步一个脚印,谋求业务的突破和发展。

在职能战略方面,东莞图书馆的做法主要有:整合形象推广战略――聘请专业公司设计VI标识,进行图书馆形象宣传和推广;细分服务战略――细分不同读者群体,创新开展流动图书服务、自助借阅服务、专题文献服务、送书上门服务、视障人士服务等,满足各类市民读者需求;人才梯队发展战略――通过公开招聘、培训培养、专家聘请、师带徒、项目研究等方式建设富有创新力和生机活力、符合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人才队伍结构;合作研究战略――与科技公司合作研发区域图书馆集群化管理系统(Interlib),依托科技支撑图书馆事业整体协同发展。

3.2 用流程管理规范业务工作

3.2.1 以读者为本重新设计流程

ISO9001:2000中对流程的定义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以读者为中心,这应该是现代图书馆服务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为此,与传统图书馆业务流程相比,新环境下的图书馆业务流程需要从“以文献流为核心”向“以服务流为核心”转型重组。这就需要图书馆围绕本馆的核心服务、重点服务、特色服务来重新考虑输入是什么?输出是什么?这些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活动怎样设计才合理有效?东莞图书馆认真分析新世纪图书馆在读者需要、工作内容、业务管理、服务效能这四大方面的发展变化,实现了工作中心由书到人的转变:针对读者需要的变化――休闲交互求知,通过明亮通透舒适的环境和增加交流活动来满足;针对工作内容的变化――纸质文献和数字文献并重,通过建设复合图书馆来满足;针对业务管理的变化――以内容为主、突破载体分隔,通过创设主题图书馆和专题区来满足;针对服务效能的变化――追求区域图书馆整体服务能力,通过推行图书馆总分馆制和集群化管理来满足[7]。整体业务流程也从传统的直线型流程(采―分―编―典―流)向新型的复合型流程(空间营造・资源建设・体系构建・风尚培育――读者服务)转型变革,如图1所示:

图1 以读者为本重新设计图书馆业务流程

3.2.2 部室及业务因应调整,以适应新流程需要

部室重组。以馆藏丰富闻名的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2012年正式公布了机构重组方案,部分岗位的职责将变化,部分岗位将不复存在[8]。流程的重组势必涉及到部室、职能及岗位的重新设置。东莞图书馆为了适应新的以读者服务为中心的业务流程需求,对部室设置及职能进行适时调整和优化,如2002年新设新馆规划办,统筹新馆建设各项前期工作;2003年设立读者服务部,统筹读者宣传、读者活动、读者意见处理等工作;2005年9月新馆顺利开馆后,2006年初便将新馆规划办改组为业务部,转向负责全馆业务研究组织工作;2008年将数字资源的采访和建设职能由网络部归并入采编部,由采编部负责全馆纸本文献和数字资源的整合建设工作;2011年为适应新环境下“城市图书馆从文献信息中心向市民学习中心转变”的发展趋势,在5月份东莞学习中心开通试运营后,即新设了学习中心推进部,专门负责学习中心的建设、宣传、推广等各项工作。

业务外包。除了部室重组之外,业务外包也是流程管理的重要举措。东莞图书馆通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仔细审视,将那些需要自己承担的――予以保留,将那些可以分出去的――予以外包,通过业务外包来系统提升业务工作效率,以求更好地适应新流程的需求。如学习国外先进图书馆的做法,将图书编目和加工工作外包给专业的公司来承担,这样就大大缩短了图书从采购到馆至上架的时间,使出版的新书能够更快地与读者见面,大大提高了图书借阅率。又如将图书馆ATM的图书物流配送、技术维护等工作统一外包给生产厂家,不仅大大减少了本馆的资源投入,而且图书自助借阅服务的水平也能得到有力的保障。此外,将图书排架工作外包给物业公司辅助工来做,也大大提高了书库管理的效率。

3.3 用绩效管理提升工作与服务水平

3.3.1 确定工作目标

东莞图书馆根据全馆战略目标及每一年的主题年重点,要求各部门年初即策划本部门的主题年项目和重点工作,每项工作责任到人,并明确工作进度、完成时间、达到的目标等,然后由馆领导审核,最终形成《部门目标责任制计划书》,各部门对照实施,馆领导据此督导。

3.3.2 完善绩效考核

在对照《部门目标责任制计划书》进行部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东莞图书馆还针对提升日常工作服务水平的关键方面,如统一的着装、文明的用语、被投诉的次数等,细化成考核指标,制定了《全员工作考核办法》,采取定期检查的方式对员工工作表现进行加减分,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将文明服务之星评选、业务能手竞赛等作为绩效考核的补充手段,促进工作与服务水平的提升。每次考核的结果,都会通过OA系统在全馆范围进行通报。

3.3.3 激励、沟通与改进

对于绩效评估的结果,东莞图书馆主要有两方面的应用:①绩效奖惩,如员工绩效奖金的分配、年终考核评比等;②绩效提升,主要通过与员工的沟通、业务培训学习以及绩效改善计划等手段来实现。

4 问题及思考

篇10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信息资源更新速度的加快,高校图书馆馆舍面积、文献资源经费的投入比例远小于在校学生人数增长比例的问题日显突出,文献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缺口。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就是整合校内文献资源,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率。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可采用总分馆制下的共建共知共享模式,借助校园网络技术平台,在总馆与分馆之间使用统一的金盘软件管理系统,实现校内文献资源的整合和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文献资源整合;图书馆;总分馆制;一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5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4-0118-04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招收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图书馆馆舍面积、文献资源经费的投入比例远小于在校学生人数增长比例的问题日显突出,文献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缺口[1]。另一方面,学校图书馆与各院系资料室相对独立,图书馆以全校学科设置为基础开展工作,各院系资料室以各自的学科发展为中心开展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两者业务性质虽然完全相同,内容相互交叉,却由于隶属关系等诸多原因各自为政,文献重购、漏购现象屡有发生,导致文献经费的使用效率降低。再加上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广大师生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献信息服务与管理的理念、方式、手段等也相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原有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师生越来越高的信息需求,特别是不能满足素质教育、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对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的要求。要保证全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完整性,解决高校学生人数众多、文献经费相对不足导致的文献资源紧缺、交叉学科对多学科文献资源的需求等问题,只有借助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对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资源进行整合及一体化建设,使得文献服务效益最大化,以保证高校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协调发展,推动校内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2]。

许多专家学者对校内文献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例如,范艳芬[3]以辽宁大学,通过成立“文献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管理委员会”,实现图书馆与各院系资料室之间业务统一协调发展,推动校内文献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王代礼[4]以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波音和空客特藏室的改扩建为例,说明将特藏室改建为信息共享空间,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具有弥补整合型信息共享空间的缺陷、促进特藏室服务模式改革等积极意义。王蓉[5]以运城学院为例,通过将各系资料室文献资源纳入学院的文献保障体系之中,进行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图书馆文献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在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共享。但这些研究中也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缺乏统一的整合平台,无法实现完全意义的资源共享等。本次研究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对目前该校校内文献资料整合与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做了详细调研,提出了采用总分馆制的整合模式,对校内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与一体化建设,以期为高校校内文献资源的整合与一体化建设提供样板和范式。

一、成都理工大学当前图书资料资源现状

成都理工大学现有在校学生3.6万人,图书馆馆舍面积1.73万m2,馆舍面积小,学生人数多,生均文献资源相对不足。在一次关于“高校信息化建设您最关注的事宜”网上问卷调查中,有67.4%的师生投票对“学校数字教学资源是否丰富” 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为了缓解文献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2011年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根据学校《关于2011年学校推行绩效管理等六项重要工作的通知》(成理党发[2011]6号)“整合优化教学科研资源,建设科学研究发展平台”的要求,对全校各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的存量、分布和利用等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全校25个院系(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拥有资料室的单位16个,占全校院系总数的64%,25个资料室的藏书量达60236册,期刊达20389册,经费约43万元,共有专兼职工作人员15人。阅览室平均阅览面积为92m2,平均每周开放时间40小时。各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购置经费、开放时间、开放对象以及资料室工作人员的构成结构均存在较大差异(图1)。

二、文献资源收藏、管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成都理工大学校内各院系所属资料室的文献资源的收藏、管理、利用等情况的全面调查,发现在目前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分散管理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问题:

(一)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行政独立,管理封闭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院系资料室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还沿袭着传统模式,“条块分割,块块封锁”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完备体系。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仍处于各自为政、沟通不畅的半封闭状态,图书馆也无法对院系资料室进行业务指导。

(二)各院系资料室人员知识结构、学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资料室没有设专人管理

如研究生院、沉积院、环工院等,均只有1名兼职人员作为资料员。大多资料员没有经过图书管理专业培训,无法将一次文献加工、整理成二、三次文献,也不能为读者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资料室的工作仅局限于对一次文献的借还服务。

(三)硬件方面,部分资料室甚至没有配备计算机,还停留在手工编目等传统方式

如地球物理学院、能源学院、体育学院等,还停留在手工编目等传统方式。软件方面,绝大部分资料室没有安装与图书馆一致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平台;绝大部分资料室没有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数据加工,自设编目、条码、种次库等,造成数据混乱,馆藏数据不能录入图书馆馆藏书目库,无法接受外部书目信息,图书借阅期限、规则数量难以用计算机进行量化管理。

(四)院系资料室文献信息资源大都只限本学院的师生使用

如能源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物理学院,造成了一些文献资料被长期闲置,而其他院系的师生需要却无法借阅,形成了文献资源短缺和闲置并存的局面。资料室的文献资源利用率较低,年接待读者量和年借书量偏少。

(五)各院系用于资料室文献资料建设的经费差别较大

如外国语学院的文献经费占总经费的28%,而核自院的文献经费仅占总经费的3.5%。其次,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购置经费不固定,年购书刊数量较少,收藏书刊数量有限。

这些问题不仅是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存在的问题,也是全国高校都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尽管各高校在经费、人员、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的差异,但解决高校图书馆与资料室文献资源的整合与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即只有在当前数字化、网络化高度发达的条件下,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拓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全新的空间, 院系资料室由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借阅场所向现代数字图书分馆转型,才能实现高校校内文献资源整合及一体化建设。

三、资源整合一体化建设模式――总分馆制下的共建共知共享

总分馆制最早由美国开始实行,其体制也相对比较完备,是目前解决文献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之一。总馆是指学校图书馆,分馆是指将院系资料室改造的专科分馆,即在一个总馆下设立若干个分馆,形成一个图书馆网[6]。高校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必须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依托先进的网络建设平台, 利用统一的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如金盘系统、汇文系统等)以及统一的检索平台,将不同类型的资源整合起来,建成一个以总馆为中心, 以分馆为专业特色, 形成一个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管理的馆藏特色化、服务网络化、管理现代化的有机体制[7]。这种模式以合为主,具有组织领导严谨、操作运行灵活方便的优点,使得院系资料室全部统一在图书馆的金盘集成管理系统下,成为分馆子系统,实现领域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重组,使读者在校园内任何地点、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咨询、检索、借阅总分馆的信息资源,实现校内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

(一)整合行政管理模式

在不改变隶属关系和现行财政体制的前提下,要打破现有的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分散封闭的格局及局部垄断的状况,必须强化总馆对分馆在业务上的领导作用。同时图书馆(总馆)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定期对资料室(分馆)进行全面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分馆等级,奖励与级别挂勾,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二)建立统一检索的整合平台

整合文献资源类型,建设联合目录,实现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业务标准规范化,建立统一检索的整合平台。通过统一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平台实现联合编目、联机检索,建设以总馆馆藏文献书目为基础,分馆文献书目为补充的全校文献联合书目数据库,并以分馆文献书目为主体,建设学科文献书目数据库。联合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将严格按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主题标引规范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 规定的CNMARC 著录规则执行,实现总馆与分馆的联机编目,同时也实现全校文献与全国高校的联机编目。联合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将打破总馆与分馆、分馆与分馆之间的“内封闭”状态,使总馆与分馆之间形成一个共建共享资源的新联合体,读者可以查询各种文献在总分馆内的收藏分布情况,实现通借通还。同时通过medalink等统一检索平台,将不同格式、不同类型的数字资源整合起来,实现无缝连接,实行统一检索。

(三)整合总馆与分馆藏资源,发挥分馆特色资源优势,建立分馆的特色数据库

根据学校的规模、教学与科研水平、师生人数、专业设置等不同情况,明确总馆与分馆各自的收藏范围和重点,形成一个既密切联合、又合理分工的协作信息网络系统。总馆重点收藏适合全校通用的书刊信息资源,尤其是相关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文献,同时承担数字化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引进和管理,负责高价、大型成套出版物等文献资源的收藏。分馆则在文献建设的品种、专业延伸及学科范围和知识层面等方面向纵深发展,建立学科专业文献特色数据库,与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形成互补。分馆要变革过去对读者主要以提供一次文献服务为主的局面,做好文献资料二、三次加工、整理等工作,提高为教学、科研人员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四)整合服务方式,加强对分馆资料员的业务培训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目前, 高校图书馆大多都实行集“藏、借、阅、咨一体化”的开放服务模式,但有的院系资料室仍实行闭架式服务模式, 手工登记,一些资料员的专业技能不足。要实现校内文献资源的整合与一体化建设, 必须重视对各院系资料员的业务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现代化的业务技能及开展文献咨询服务的手段和方法,达到图书馆馆员的岗位要求。同时总馆、分馆的文献信息资料的管理制度、读者借阅制度、服务时间、服务方式都应统一, 广大读者凭同一借阅证可以借阅全校的任一文献信息资源。只有这样, 才能使校内文献信息系统的整体效益发挥最大效用。

四、试点实施情况

成都理工大学从2002年开始探索“高校校内文献资料的整合”研究,通过校园网实现了校内的网络互联、互通,具备了实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硬件条件。该校图书馆与文法学院、材料与生物工程学院、应用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草拟了校内文献资源整合方案,实施总分馆制管理模式。三个学院的图书情报室均安装了与图书馆一致的计算机集成管理软件――金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GDLIS Pro(分馆版),该系统只需要总馆配置服务器设备,各分馆利用普通的计算机,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加入总分馆体系之中享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不再需要购买服务器设备及相关的系统软件和数据库,实现了联合编目、联机检索、通借通还和资源共享,但同时又相对独立运行,并具备GDLIS XP系统采、编、典、借、阅的所有管理功能,同时,借助madelink统一检索平台,使检索本校所有数字资源及网络搜索引擎如同检索一个数据库一样便捷,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总馆(学校图书馆)与分馆(三个学院资料室)整合模式的成功运行,为进一步实现全校文献资源的整合做了有益的尝试。

五、结语

总分馆制是目前高校校内文献资源整合与一体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成都理工大学校内文献资源整合的关键是借助校园网络技术平台,在总分馆之间使用了金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GDLIS Pro,建立了统一的业务管理平台,使全校的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开发利用, 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广大师生不同层次的多方位的文献信息需求。结果表明:总分馆制下的整合模式是实现校内文献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可在全国高校推广适用。

参考文献:

[1]潘薇,左,袁永翠.中国农业大学校内文献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9(11):41-44,80.

[2]杨晓军.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与资料室的一体化建设刍议[J].中国图书情报科学,2003,(6):505-506.

[3]范艳芬.高校校内文献资源整合实践研究―以辽宁大学为例[J].情报探索,2011,(3):66-68.

[4]王蓉.高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文献整合初探―――以运城学院为例[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5):171-172.

[5]王代礼.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与效应研究――以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研究,2011,(10):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