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生物的科普知识范文
时间:2024-03-21 17:4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生物的科普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生物教学 渗透 科普教育 实践 思考
当今社会既是快速发展的社会,又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生物课堂教学应为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对学生渗透科普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渗透科普教育的实践
1.让学生从众多生命现象的考察中启蒙科普意识。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中学的主要教育场所是课堂,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也是激发其求知欲望的主要渠道。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景及社会需求出发,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科普教育。人类是科学的发现者,也是科普的缔造者,人类的生存和幸福依赖于科普的许多方面,同时科普知识也渗入生物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因此,要加强生物教学中的科普教育,使学生提高科普意识,正确认识科普的重要性,学习科学探究问题的观念和能力,并运用科普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
高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渗透科普意识的情境和契机。例如在教学《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让学生课外搜集有关SARS病毒、H1N1病毒、HIV病毒及流感病毒等无细胞结构的生物及草履虫,变形虫等单细胞生物的资料并课堂讨论其生存的方式,让学生从考察许许多多的生物生存现象中,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涵义,然后概括综合上升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理念。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新人教版)中的相关信息及思考与讨论,例如在讲到细胞的类型时,除了介绍真核细胞包括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各种真菌细胞等之外,另外还介绍了人体细胞的分类,组成人体组织的细胞寿命有显著差异,根据细胞的增殖能力、分化程度、生存时间,可将人体的组织细胞分为4类:(1)更新组织:执行某种功能的特化细胞。经过一定时间后衰老死亡,由新细胞分化成熟补充,如上皮细胞、血细胞。构成更新组织的细胞可分为3类:①干细胞,能进行增殖又能进入分化过程。②过渡细胞,来自干细胞,是能伴随细胞分裂趋向成熟的中间细胞。③成熟细胞,不再分裂,经过一段时间后衰老和死亡。(2)稳定组织细胞,是分化程度较高的组织细胞,功能专一,正常情况下没有明显的衰老现象,细胞分裂少见,但在某些细胞受到破坏丧失时,其余细胞也能进行分裂,以补充失去的细胞,如肝、肾细胞。(3)恒久组织细胞,属高度分化的细胞,个体一生中没有细胞更替,破坏或丧失后不能由这类细胞分裂补充。如神经细胞,骨骼细胞和心肌细胞。(4)可耗尽组织细胞,如人类的卵巢实质细胞,在一生中逐渐消耗,而不能得到补充,最后消耗殆尽。这些内容的介绍,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让他们了解到生命的神奇。
2.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科普读物,帮助他们认识生物世界的生机盎然,多姿多彩;了解全球目前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因素;了解可持续发展的产生及内涵,等等。引导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科普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教师还可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有关环境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方面的课外科技活动,如水体有机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对生物生存的影响;如何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等。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爱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
3.开展生物实验,训练科学思维。
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培养科学素质,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开设实验课,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科学探索精神。例如:在“可溶性还原糖鉴定”实验课堂上,学生对斐林试剂甲和乙溶液浓度的选择及使用方法提出质疑。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疏导,并创设问题情境,探究出可溶性还原糖鉴定实验的适宜斐林试剂浓度和具体的操作过程。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还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4.开展研究性学习,树立科普理念。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知识的掌握是个体主动探究的结果。”由于生物学科涉及面广、贴近生活的、可研究、探讨的问题非常丰富,因此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很可能属于生物学科可研究的范畴,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食品、医疗、卫生等。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要做大量的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翻阅资料、走访问卷等工作,并要把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较好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教师在与学生合作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超越了在传统教学中的作用。因此,要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且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科普的理念。
篇2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1.课题的提出
新课改的全面推行使得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转变:要从教书匠转变成教育家,要从以前的教学参与者转变成现在的教学引导者……而教学模式也相应地要从被动的“填鸭式教学“转变成主动的“启发式教学”。而在这样的一个转变中尤其需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最能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有效教学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有效教学的定义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通俗的说,有效教学就是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认知上由不懂到懂,由少知到多知,由浅知到深知;在情感上,由模糊的意识到清晰的认同。
3.有效教学的考量标准
有效教学的考量标准有哪些?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认为“这个标准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要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学习体验。学习时间是指学生对特定内容的学习所投入的时间长短,它折射出的是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学习效果是指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所发生的变化,主要包括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即学习的收获。学习体验是指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在学习活动中所伴随的或产生的心理体验,愉快的或者是沮丧的。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查阅和介绍科普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采用丰富的,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夸奖、表扬学生,提高学生的信心;适当的采用绘画、口诀、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对难点知识的分析等几个方面作出了尝试。
3.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联系实际,灵活地做到旁征博引,创设情境,利用语文教学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烘托生物现象,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加深了印象,而且使课堂教学不至于太枯燥。例如引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使学生明白次生演替的特点,还引用“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的俗语。加深了学生对变异的印象和理解。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其实只要教师留心,适时适当地将它们展现出来,对于生物学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2多查阅和介绍科普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不少高中生喜欢挑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探索生命的奥秘也是极其地感兴趣。教师有义务多给他们介绍一些科普知识,例如在讲到“免疫调节”时,笔者在网上搜集了有关“泡泡男孩”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在讲到“诱变育种”时呈现了不少的图片给他们看,例如我国经过太空育种的青椒、黄瓜,俄罗斯经过太空育种的圣诞树等。这些科普知识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特定教学内容的记忆,另一方面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3.3采用丰富的,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40 min的课堂上,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一个相同的知识点有的教师讲出来的效果就是不一般,因为这样的教师善于借助教学艺术去雕琢他的语言,这样往往能调节课堂气氛。因为学生往往会有视觉和听觉疲劳的时候,倘若此时教师能恰当地抛出一句幽默的语言,就能很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的效果自然就提升。
3.4多夸奖、表扬学生,提高学生的信心
高中生普遍都喜欢被肯定,被关注,因此多夸奖,多表扬学生,对于提高学生的信心,挖掘他们的潜力是大有益处的。很多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不是很擅长,但是在其他方面很优秀,如果此时一个教师总是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这个学生,他将永远找不到这个学生的闪光点,换个角度,如果这个教师能够及时地表扬这个学生,那么也许他会发现这个学生的信心提高了不少,学习兴趣也随之提升。笔者记忆非常深刻的是班里有个男生生物基础不太好,但在上课之前那个学生跑到办公室说:“老师,等下您能不能在教室里表扬一下我,说我有进步?”笔者听了有点诧异,但更多的是高兴。上课时笔者表扬了他,从此他学习生物的劲头还真足了不少。这件事情启示了笔者,也促使以后尽量多表扬一些在努力,只是暂时没有太大进步的学生。
3.5适当地采用绘画、口诀、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对难点知识的分析
高中生物的很多知识都是微观的,很多内容需要学生想象,因此,照本宣科是绝对不行的,很多时候要想让难点知识深入浅出,还得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绘画能力,把不太容易理解的东西用图形去呈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从感受中去感知。尤其是在讲到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学生很容易混淆,此时教师可以用点时间细致地画图,带着学生去比较分析。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也许教师用了10-20 min画了这些图形,但却可以为每个学生省出很长时间,而且在画图的过程中也是在向学生传递一种能力:借助图形或表格去解决难点知识。
高中阶段的生物口诀不少,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人体必需元素的记忆、光合作用的过程等等,而对于这些口诀,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传授给他们,让他们能够更轻松地记忆和理解生物知识。
篇3
关键词: 科普教育 小学美术教学 科学发展 创新精神
美国是一个经济十分发达国家,也是获得诺贝尔奖人类最多的国家,这与美国高度重视科普教育密切相关。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基础教育设施相对落后,人们的科学素养总体较低。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应当从儿童抓起。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在《科学与艺术》一文中如是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1]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美术自然也与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知识本身就具有科学性,美术新课程中也有许多同科学息息相关的内容,加之年幼的孩子大多喜欢美术,所以,如果能借助儿童对美术的兴趣进行科普教育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艺术与科学的紧密联系,美术教师“能否正确把握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将直接关系到儿童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彻与实施”。[2]那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机渗透科普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将科普因素从小学美术教材中发掘出来
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普教育并不是要求美术教师无中生有或生搬硬凑一些科普内容到美术课堂教学中,而是要在美术教学中发现和发掘可以进行科普教育的因素,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与科普有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将科普知识与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机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细心的美术教师很快就能发现现行的小学美术课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科普内容。以苏少版美术教材为例,每一册中都能找到跟科普有关的课题,如:《想象中的飞机》(苏少版第6册第6课)、《来画虫》、《我做的虫》(苏少版第4册第12、13课昆虫单元)、《机器人伙伴》(苏少版第3册第2课)、《向动物朋友学习》(苏少版第11册第9课)、《奇思妙想》(苏少版第9册第4课)《飞机》(苏少版第8册第14课)、《吹气投篮》(苏少版第7册第14课)、《海洋生物》(苏少版第10册第11课),等等。
另外,有的课虽然看似与科普没有任何关系,但实际教学中仍然可以从中发掘出部分科普因素,例如在《雪》(苏少版第2册第1课)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增加有关雪的科普知识,让学生了解雪是如何形成的,观察雪的外形,掌握雪的特点。课前,美术教师需要查阅相关的资料,也可以布置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显微镜下呈现出的千姿百态的雪花的形象,让学生从新的视角领略到雪花的美妙,美丽的雪花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雪的世界,在审美的过程中师生共同讨论与雪有关的科学知识,这样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渗透相关的科学知识
欣赏是美术课的重要环节,教师可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和自然美景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科普知识,不露痕迹地进行科普教育。
例如:在教学《我爱树木》(苏少版第4册第7课)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现树木,需要带领学生观察欣赏校园里的树木,增加学生对树木的感性认识。在观察欣赏各种树木的造型之美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树木的年龄,树木的生长规律和树木的种类等科学知识,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问卷调查等方式考查学生对树木相关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引起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关注。
问题可以引发思考,也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让学生欣赏树木的时候可以提出一些科学问题让学生思考,比如:如何才能知道大树的年龄?为什么“树怕剥皮”?果树在生长过程中为什么要剪枝?等等。知之深则爱之切,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加深对树木的了解,增进对树木的喜爱,也会更乐意、更自觉地用审美的眼光欣赏周围的树木。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图片和影像资料对学生进行视觉上的刺激,促使学生关注科学,热爱科学。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知识,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这样既能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又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在科普美术创作实践活动中进行科普教育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世界日新月异。现代美术的种类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科普美术就是科学与艺术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个新兴的美术领域。作为科学与美术的结合体,科普美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开始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而引导学生进行科普美术创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科普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训练儿童用绘画的方式表达科学技术。作为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在课外兴趣组活动中引导学生创作科普美术,让少年儿童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探索未知的世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趣味性很强的科学实践活动。
针对儿童想象力丰富和表现大胆的特点,小学阶段的科普美术创作活动主要是科学幻想绘画的创作。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幻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科学与艺术发生与发展的源泉。小学美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幻美术创作时,要鼓励儿童大胆设想,大胆创造,引导学生尝试使用新材料、新方法,描绘新内容。评价作品时,对于那些构思大胆、富有新意的作品,即使表现手法拙劣也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因为,儿童绘画的技能技巧是可以在不断地训练中逐步提高的,而创新精神的抹杀却会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2.关注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
“科学美术创作者应当了解当代科学的基本思想,探索新的主题思想和崭新的表现手法,必须从现代科技成果及其所带来的思想、生活诸方面,即从科学本身去发掘,寻找线索,甚至也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材料进行创新农现。”[3]因此,辅导儿童进行科学幻想绘画,美术教师首先就要关注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例如: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崇尚绿色、注重环保”成为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理念几乎渗透到了所有科技研究领域,也使低碳、节能、环保成为了科幻绘画的主旋律。如果美术教师能让学生关注如何摆脱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短缺等问题,再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科学幻想绘画的创作,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充分理解儿童的科幻作品
科学幻想绘画作为科普美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少年儿童非常喜欢参加的一种科普活动,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儿童艺术创作的灵感,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倡导科学和艺术的融合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美术教师辅导儿童进行科学幻想绘画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理解儿童的科幻绘画作品,对儿童科幻美术中的每一点创意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要学会蹲下身子,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例如:曾经有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画了一个绿色的太阳,旁边的孩子都嘲笑他画错了。见此情景,我走过去,俯下身子问他:“你为什么要画绿色的太阳?”孩子轻声地说:“我希望夏天的太阳不要那么热,给它穿一件绿衣服就好了。”于是我立刻表扬了这个孩子的创意,其他学生也因此受到启发和鼓舞,能够放开思路,大胆想象了。
小学阶段的孩子大多处于儿童期,这个时候的孩子想象力最为丰富。教师要注意保护童心,用一种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们那些大胆出格的作品,这样才能唤起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和创新意识,使儿童科幻美术作品展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综上所述,美术教师要努力在美术教学中发掘科普因素,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在欣赏过程中巧妙地将欣赏内容与科学知识讲解相结合,在科普美术创作表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未来科学发展的趋势,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能做到这些,就达到了科普与美术教学有机渗透的境界,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科学素养都会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提升,美术教学内容也会因此而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李政道.科学与艺术.天津科技,2004,(06):38.
篇4
关键词:博物馆;提升;知名度
中图分类号:G119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作为我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之一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后面简称博物馆),一直围绕创新发展和服务社会的方向,着力于增强自身综合实力,研究打造科普精品,在提高知名度上开展了行之有效的探索。
一、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知名度的现状及其影响
深化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日趋提高,社会大众对科学、文化等精神层面的追求日趋显现。有着五千年文明传统的国人渴望着精神食粮和文化大餐,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正成为人们接受科普传播的重要场馆之一。影响博物馆知名度的部分因素:一是有的博物馆建设,虽然得到国家的支持,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使其还没有完全实现建设的预期目标。二是网络教育发展迅速,人们基本上是采用便捷的电化教育。 三是个别博物馆展教方式过于传统老套,缺乏时代气息,满足不了现代人的文化需求和精神追求。
二、坚持做实馆内基础工作
博物馆围绕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思想和理念,以人为本传播科普知识,进一步完善馆内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在展教的方式上让人耳目一新、内容上别具一格:推出《寒武纪乐园》互动设施、“澄江动物群”多点触摸系统以及3D科普电影放映厅等,让观众亲临其境感受到穿越时空的乐趣,牵手远古动物明星,与三叶虫同行,和奇虾共舞……
博物馆重视网站建设,紧贴时代脉搏,做到版面和内容及时更新,新改的版面活泼生动,让人们通过浏览博物馆网站重新认知世界,同时激发并吸引观众来博物馆参与和体验的兴趣。
近年来博物馆人力资源的配置呈现出人才结构优化、多样、综合的特点。现在博物馆除了自身建立一支稳定的队伍外,还依托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人才优势为博物馆开展各种专项科普活动提供所需的专家和学者,研究所的专家库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人才资源,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做强“展、教、研”一体化功能
“展、教、研”一体化全面发展是现代博物馆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条件,也标志着博物馆创新发展的一种竞争实力。古生物博物馆通过几年的工作积累和不懈努力,在做强“展、教、研”一体化建设上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
博物馆依靠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地质研究所的综合实力和知识创新成果,适时将相关的科学发现和科研成果向社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通过博物馆这个连接社会的教育平台展示给社会公众,使古生物博物馆的展示内容新颖、奇特,不断推出特展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精心策划:围绕一个“特”字做文章,除了吸引大家的眼球外,更重要的是突出科学内涵,突出观众喜闻乐见和新颖奇特的内容,让观众感觉到来得有价值并来有所收获。如近年举办各种古生物特展,将科学新发现、新研究及时呈现给社会公众,为博物馆的展教事业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由于最近每年都有特展推出,前来博物馆参观的人数逐年增加: 2012年较2011年参观人数增加11%;2013年较2012年参观人数增加16%。通过举办各种特展,博物馆的展教功能得到了加强,突破了“冷门”学科的局限,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认知和知识。
博物馆注重挖掘科普传播形式的潜力,立足于深入浅出,互动与交流,让公众轻松体验科学带来的乐趣,以此提高古生物博物馆的影响力。截止2013年博物馆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化石鉴赏会和五届“奥妙的地球与奇特的生命”绘画、征文和摄影大赛。2013年博物馆还借助新闻媒体进一步宣传古生物博物馆,诸如南京电视台系列宣传报道了博物馆的夏令营活动,博物馆成功举办了多期中小学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吸引了百余名学生参加,博物馆的知名度在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博物馆馆长牵头带领有关人员积极参加江苏省科协的科普研究项目、申报省市和国家重点项目课题、与有关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合作。2011年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澄江动物群三维立体”的研究;2012年主持完成了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项目“澄江动物群多点触摸系统”。以上科学研究的开展,强化了博物馆的自身研究功能,为展教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了展教向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展、教、研有机的结合及协调发展提升了博物馆的知名度。
2013年由馆长冯伟民研究员参与编著的大型科普读物《远古的霸主―恐龙、翼龙、鱼龙》正式出版;由馆长冯伟民研究员参与编著的《远古的悸动―生命起源与进化》一书于2013年成功入选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博物馆正努力坚持用专家的深度和以公众的视角为广大观众解读科学和技术,借助科普读物和科学讲座等多渠道、全方位的普及科学知识。
经过上述几方面的努力,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在探索和寻找提升本馆知名度和美誉度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为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四、加快提升博物馆知名度的几种途径
篇5
贴近实际,推进污染减排步伐
立足环保工作实际,为加快污染减排进程,将环保中心工作与社区科普宣传紧密结合,学会先后在街心公园和步行街开展了汽车尾气污染防治、老旧黄标车污染防治、机动车检测开放日等三项专题活动,现场向居民宣传机动车排气污染危害及防治知识,发放《控制汽车排气污染,保障市民身体健康》、《市区高污染黄标车提前淘汰补助资金办理指南》、机动车污染防治宣传张贴画和机动车检测服务便民卡共计3 000余份,并在现场解答居民提出的环保问题,指导社区居民定期检验加强私家车辆的保养与维护确保尾气达标排放,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或杜绝汽车尾气对人体及大气环境的危害和影响,倡导绿色出行,共建美好家园的科学生活理念,推动了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机动车污染防治行动的热情。
贴近生活,普及绿色低碳知识
为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环境需求,普及健康、低碳、绿色生活知识,学会与市南区金门路街道联合开展为期一周的低碳节能绿色环保活动。对辖区单位和居民的节水工作提供规范指导,在居民楼道宣传栏中张贴《节电节水管理制度》、《用电用水检查制度》等社区居民行为公约,设立了用水浪费行为曝光栏和节约用水光荣榜,引导居民树立“节约用水用电人人有责”的理念。他们还与街道共同开展了“节能宣传进万家”和“节水型社区”、“环保型家庭”评选活动,举办节水节电知识竞赛、环保故事会、讲座等6场,向居民发放节水节电倡议书、环保节能宣传单、节水小贴士、绿色环保小窍门等宣传资料18 000余份,帮助居民掌握科学环保的方法,倡导使用节能产品。收到很好的效果。
为杜绝地沟油危害身心健康,从源头上遏制废油脂的产生,学会与青岛市市南区湖街道联合在街心公园开展了家庭废油脂回收启动仪式,现场向市民讲解什么是地沟油、地沟油的危害、地沟油是如何回流到餐桌的等相关知识,向社区居民发出了“从自身做起,回收废弃油脂,截断地沟油源头”的倡议书,发放《市民环保手册》和《12369环保便民卡》等各类环保宣传品2 000余份,并主动与有关生物柴油生产厂家取得联系,定期上门回收居民庭废弃油脂,让废弃油脂变废为宝,为发展可再生资源和循环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
贴近群众,全员参与保护生态
2011年以来,学会立足社区,突出主题,先后与市南区关街道和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生物科技协会环保志愿者在中山公园举办了“生物多样性”环境宣传,开展了“绿色环保•爱我家园”,在市南区湛山街道启动了“送绿进社区,携手共建绿色家园”等三次公益性环境宣传活动,发放各类环保宣传品5 000余份。
篇6
著名科幻文学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说,科普读物对于青少年,尤其对于儿童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大而且是不可或缺的。把科学变成可见的、文学化的、形象化的生活,将其用更好的形式展现到孩子面前,这是少儿科普图书要走的一个道路。随着人们对科技知识的愈发重视,科普书籍也受到热捧。出版社要抓住这一契机,出版更多优秀科普图书,满足读者需求。
重磅产品大量涌现
科普读物具有其他少儿图书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可以有效传递科学知识,用温和而中性的语言为读者建立一个充满趣味的文字空间,并使这个空间不失童心的魅力。让少儿阅读科普读物,是引领他们走进科学世界,接受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开卷少儿类畅销书排行榜一般以少儿文学类图书为主,兼有少儿卡通类图书,其他类别的少儿图书很少能够上榜,这也表现出了少儿类畅销书品种的不足。2008年7月,属于少儿科普类的《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榜,并取得第8名的不错成绩。本书是霍金的“儿童科普三部曲”的第一部,描述了一个普通少年如何开始对科学感兴趣,并成长为科学家的故事,是科学大师写给孩子们的启蒙巨著。
通过8年努力,海豚传媒终于将“什么是什么”科普系列丛书引入中国。“什么是什么”伴随着德国几代孩子长大成人,是全世界独一无二、多元开发的百科知识品牌,如今在德国以至欧洲已是家喻户晓,其知名度堪与可口可乐媲美。该系列丛书共有120册,海豚传媒将分为12辑于2009年陆续推出,第一辑已经与读者见面。与《十万个为什么》不同,“什么是什么”系列中有很多科学家给小读者提问,先提出一个问题,再用非常有趣的方式进行解答,读起来更有趣。海豚传媒今年还将推出《101史上强兵》《21世纪儿童知识百科》《全景大百科》《我的动物朋友》等一大批少儿科普图书。
此外,包括《听动物讲故事》《听恐龙讲故事》《听昆虫讲故事》《听海洋生物讲故事》4本书在内的“动物王国大探秘”丛书(广州出版社),以第一人称讲述关于动物、恐龙、昆虫和海洋生物的相关知识,语言风趣俏皮,知识全面细致,图画精真。
《万物简史》(接力出版社)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使读者可以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该书销量已经超过15万册,目前还在动销中。
被科普界誉为“中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青少年课外阅读权威科学读本”的“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湖北少儿出版社)也于今年与读者见面。该书系具有权威性、高质量及开创性3大特点,是目前国内最权威、最大规模的少儿科普经典文库。
书网互动融入少儿科普书
现代图书在出版中运用了先进的科技手段,科普图书的营销手段也日趋多元化,与读者的互动性得到强化。继“电视书”、“电子书”之后,出版方又将目光瞄准了网络,让图书与网络“联姻”。《中国少年儿童最喜爱的自然百科》《e时代少儿网络版十万个为什么》等都出现了“网络版”。
《e时代少儿网络版十万个为什么》共分“生命与环境”、“科学与生活”等4册。书中每页以图文形式详解一个问题,每本书上都附有一个网址,点击网址可进入“十万大课堂”,这个专为该书而设的网站,不仅包含书中全部内容,还设置了提问环节,可让小读者参与互动。一位儿童图书策划人表示:“‘网络版’将书本从书架延伸到数字世界,这在儿童读物领域是个创举。”
图书借网络进行普及与传播,如果能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将会更好地开阔孩子的眼界。禹田翰风文化公司引进的“权威探秘百科丛书”系列首次把3D建模和CGI成像技术运用到图书制作中,以大幅图片和逼真图像再现了真实的前沿科技;独特的设计和编排方式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书中在图片、图表、曲线图旁边都配有最新含有丰富科学知识的图解文字,通过“权威”独特而详细的结构解剖图,让小读者们能看清每个复杂物体从内部到外部的各个细节特征。这套丛书的互动性强,与图书配套的网站提供给读者一个交互式多媒体平台。小读者们可以下载书摘简介、插图照片以及屏保图片;更可提前预览本系列其他即将出版新书的精彩片断。
“‘妙趣科学’立体翻翻书系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具有超强的互动性和娱乐性,是让孩子眼前一亮的立体科普书。如《地球》含有世界地图拼图游戏,《时间》含有模拟时钟指针,《宇宙》含有星空转盘等等,富有变化和趣味。这套书以一种非常好玩的方式回答了孩子们大大小小的问题,如果孩子还想知道得更清楚,他甚至可以“钻”到书里面去。
漫画科普有新作
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兴趣;效率
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探究事物的原动力。物理学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有用的,在教学中,要让中学生务必明白这一点,才能产生一种动力,对物理产生兴趣。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浓厚且稳定的兴趣时,学习这门课程就有了内在的持久的动力,这种内因的作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然而目前的物理教学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缺乏一定的兴趣,不爱学甚至惧怕物理,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消除这一现象,激发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
一、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首先,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将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告诉学生,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情境,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其次,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知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把与生活有关的现象搬进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观察。如纸锅绕水、瓶吞鸡蛋、气球提杯、水火箭、细线割冰、能浮在水面的硬币等,有些能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的现象则尽量让学生练习解释,有些暂时还不能解释的则着重观察现象,为今后学习留下深刻印象。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更强了。
二、将物理教学与科普知识结合
学生对科普知识都是既好奇又喜欢,他们就喜欢听教师讲一些课外的科普知识,因此我们可以结合教材进行科普教育,这样不仅避免了课堂枯燥呆板,增加了趣味性和吸引力,而且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扩大知识面,开拓其视野,使学生从小树立为祖国四化贡献力量的志向。例如,讲“摩擦”时,可介绍减少摩擦的例子:气垫船、气垫登陆艇、磁悬浮列车等。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设计磁悬浮列车的上下车问题。在讲“动能势能转化”时,可介绍人造卫星从远地点到近地点运动时,势能转化为动能,离地球越近人造卫星运动得越快,可结合此现象介绍哈雷慧星在宇宙间转一周大约六七十年,可是当转到太阳附近时,近日点动能最大,速度最快,只需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这样不但解释能量的转化,也吸引学生探求自然奥秘,使其产生好奇心。在讲参照物谈到人造卫星时,也可以介绍一些高科技知识吸引学生。比如,GPS系统,是一个环绕覆盖地球的6个轨道上的24个卫星网。海湾战争时,多国部队每个士兵都携带像摇控器大小的仪器,可随时确认自己所在地球上的经纬度位置。学生若有一个,就可以到世界各国旅游、探险,即使在热带丛林、在南极也不会迷失方向,告别了用指南针辨别方向的历史。
三、抓住物理学科的特征,充分做好物理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是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也是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我们只有重视物理实验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进而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如学习“望远镜和显微镜”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做好“通过两个透镜观察物体”的实验,适当增加该观察活动的探究性,选用焦距是50mm和300mm的凸透镜各一个,焦距是–75mm的凹透镜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不同的组合透镜去观察、发现、体验。以凹透镜(f=-75mm)作为目镜,以凸透镜(f=300mm)作为物镜组成伽利略望远镜,使两镜相距150mm左右,调整目镜(凹透镜),学生观察到物体的正立虚像。以f=50mm的凸透镜作为目镜,以 f=300mm的凸透镜作为物镜组成开普勒望远镜,使两镜相距约300mm,观察远处的建筑物或树木,调整目镜,学生看到清晰的倒立的像。以f=300mm的凸透镜作为目镜,以50mm的凸透镜作为物镜组成显微镜,使两镜相距300mm,将被观察物体(细小物体如头发丝)置于物镜前约80mm处,调整目镜,学生观察到放大的虚像。学生经过自己动手实验,在自主观察、发现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了物理学习的乐趣,极大的激发了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知识是比较枯燥的,而且还很抽象,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会产生厌倦的心理。多媒体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多媒体有声音、图像、视频等形式,比单纯讲授更加直观、有趣。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轻松地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情景,会紧扣学生心弦,引人入胜。
五、结语
初中物理是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的第一站,开始带着新鲜感学习物理,然而时间长了,学习内容的难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学生的兴趣也就会逐渐降低。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兴趣,不能使学生输在起跑线上。通过我们以上几点方法,可以切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效率。但与此同时,还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巧琼,周惠林.浅谈趣味性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中学物理(初中版),1996(06).
2.潘柏奎.物理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梅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第十届)[C].2010.
3.张博.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篇8
一、借助整洁行动平台,开展各类卫生创建活动。
(一)强化责任意识,确保省级卫生城市复查顺利通过。
今年是省级卫生城市第八次复查验收,是对区城市管理水平、城市文明发展程度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的一次大检阅。各社区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讲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推进。要按照《年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督查开合评估办法》和《年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实施方案》、《街道年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开展整洁行动,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长效管理办法,查漏补缺完善各项资料,切实解决环境卫生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保持大街小巷、居民庭院整洁靓丽。深入开展周末大扫除活动,坚持周末大扫除制度,广泛发动辖区单位和市民群众参与爱国卫生运动。
(二)加大示范引导,推进卫生城市“细胞”工程建设。
卫生单位、卫生小区建设是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的“细胞”工程,也是爱国卫生的基础性工作。要积极开展区级卫生单位、卫生小区创建活动,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命名;对已命名的区级卫生单位、卫生小区,要进行复查监管,防止回潮滑坡,对严重滑坡的,要按规定予以警告、限期整改。
二、丰富两进活动内容,提高群众卫生保健意识。
(一)加强机构建设,保证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要按照国家、省、市、区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健康教育领导机构,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真正把各项宣传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二)丰富两进内容,深入普及健康素养科普知识。
以健康教育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为载体,开展以防治传染病、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等为主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卫生防病科普知识,广泛宣传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典型症状和预防方法,以预防和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引导广大居民群众树立自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群众自保健意识。
(三)实施控烟项目,推进无烟环境创建工作。
积极履行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无烟环境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市“无烟环境促进项目”工作要求以及《市城关区无烟环境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的安排部署和《街道无烟环境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全辖区所有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室内外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室内等候室开展无烟环境创建活动,促进全区“无烟环境促进项目”顺利实施,加快推动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坚持标本兼治原则,做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一)强化治本建设,为病媒生物防治提供环境保障。
各社区要结合环境整治活动,借助今年四月第23个爱国卫生月活动,以及“春节”、“五一”、、“兰洽会”等重大结汇前后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广泛动员辖区广大市民群众,人人动手,大搞室内外卫生,清理垃圾污物,清除卫生死角,减少蟑、鼠栖息场所,着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场所的防鼠、防蟑设施建设,将除害防病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努力巩固辖区防鼠灭蟑成果。
(二)积极配合,为病媒生物的防治提供技术保障。
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四害”密度检测和效果评价,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分层次、分行业做好防鼠灭蟑工作,积极参加专业部门的技术培训,开展经常性检查督导工作,解决重点行业“四害”密度超标问题,为迎接第八次省级卫生城市复查夯实基础。
(三)保证经费投入,为病媒生物防治提供经费保障。
配合相关部门加大对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经费投入,保证灭鼠灭蟑灭蚊灭蝇药量,药品发放要做到层层签字,保证配发的药品物资全部发放到位,提高投药的饱和率、到位率和覆盖率,确保病媒生物的防治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空白。
五、加强爱卫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爱国卫生管理水平
(一)强化工作制度,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抓好城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整治市容环境卫生,强化日常清扫保洁及垃圾清运,加强楼群院落卫生管理,切实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确保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达标,积极协调辖区各单位,开展室内外环境卫生整治,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爱国卫生工作的深入开展。
篇9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1.前言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有没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标志,是民族或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保证。同志1998年在参观美国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后感慨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这一番讲话,明确指示了我国要大力发展各种创新,创新的任务要落实到教育上。生物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也是一门综合科学,它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克隆技术、生物制药、食品安全、生物新材料等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物教学是生物科学的基础,是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窗口。不能把生物教学过程简单地理解为学科知识传授,生物教学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应该把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利用生物学科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多的教学特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围绕教学目标,发展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有效教学。
2.生物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育思想,意思是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并能举一反三,要求学生对知识要有主动的探究欲望,达到能理解、会应用的程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了教育要进行创造的观点。我国上千年的教育史,管穿着教育创新的科学理念。所以,利用生物学科教育的优势,在生物课堂上落实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对教育历史科学观念的继承,是教育对生物教学提出的要求。很长时间里我国学校教学一直继承前苏联的学科教学模式,在教育活动中以掌握科学本身的知识点为主,对学生的教育以培养大公无私的精神为核心,很少涉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基础学科,基本上不涉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所以世界上很多教育学家对我国学生的评价是“中国学生基础很好,但缺乏创新能力与精神”。近年来,党和国家认识到教育创新的积极意义,对学校教育教学也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我国科学创新能力国际排名也大幅度上升,据统计:以科学技术统计为主的国家核心竞争力排名,我国从2000年的第30位提高到2004年的第24位,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开展的国家创新指数研究显示:中国创新指数为57.9,排名21位。在我国创新能力排名不断上升的同时,我们要冷静地看到,我国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问题,特别是生物科学,重视知识教学,对学生在生物学科上的评价单一,即以学生应试能力的高低进行评价,教学的方法陈旧,不注重思考、动手、观察,以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的学习以记忆为主,这严重违背了创新教育的初衷,生物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所以,生物学科本身的特性,以及国家对创新教育的要求,决定了生物教学要克服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模式,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生物教育要以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主,为培养我国未来的生物技术人才做好基础保障。
3.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现的途径
3.1提高教师、学校创新能力的认识
创新能力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积极意义不容置疑,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将会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发展。生物基础教学不是只进行知识点的传授,还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生物技术人才的任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管理工作者都要提高对生物教学的认识,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走向更开放的教育模式,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生物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喜欢新奇的特征,把生物课堂变成一个科普课堂或探索新事物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
3.2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精神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树立起学生的为主体的思想与地位,教学设计的内容要围绕学生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与要求,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教师要积极运用第二课堂时间,利用生物学科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多的特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生活中涉及有关生物知识的内容,扩大学生学习的内容与视野。
3.3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顾忌学生的感受,教师自己设计教学过程,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师讲学生听、记,学生互动的环节少,学生对知识能不能理解,老师没有去关注,要求的只是不停地记忆,很多比较抽象的知识没有运用直观的形象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的学习抽象的知识,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讨论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投影仪、录音录像、课件,制作复杂生命现象演示动画等。比如:在进行细胞分裂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做出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动态图片,运用Flas演示整个分裂的过程,这样可使学生产生兴趣,更易掌握知识。
3.4营造创新的环境与氛围
生物教学不能只是课堂教学,要利用好第二课堂,或者课余时间,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知识讲座,科普图片影像的展示。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学科的座谈会,鼓励大家对生活当中不明白的生物现象进行辩论或讨论,鼓励学生进行一些生物知识的小研究、小论文撰写。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生物知识,对写作能力也是一种锻炼。总之,要利用课堂、讲座、展示、实验等营造生物科学研究、探索的良好环境。
4.结语
生物教学是学生了解生物世界的窗口,是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发生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利用好生物教学的平台,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意识做为教学的重点。学校与教师要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与创造精神,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营造创新的环境与氛围等,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永胜.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62-263.
篇10
在此,让我们一起回望一下我国的教育体系和制度,此时也会想起一个以创新人才而闻名的国度――美国。
美国的中小学生几乎是生活在没有压力的幸福天堂里的,从小,生活在美国的孩子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些益智性的游戏,就是进行一些手工劳动,其余时间全部由自己支配。然而这种方式在现在我国看起来是行不通的,在广大的家长眼中,也变成了浪费时间的典型,完全的忽略了挖掘学生的潜力。另外,美国的小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科学的理解,他们将科学教研室以及训练当做考试的科目大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都会被安排有实验任务,实验内容也相当的广泛,其中它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市场商品的质量等等。题目自拟,例如,物理热、光、熔点;生物观察种子发芽的温度过程等。在试验中,孩子不可以请家长代劳,最后会用文字和多媒体的方式报告,最终让自己的论文与自然科学的论文几乎如出一辙。但是同龄的中国孩子,可能正被父母压着上补习班。这也就是造成了同龄的学生中,为什么中国学生在中小学时拿的奥林匹克的竞赛的奖杯高出国外那么多倍。
进入中学的学习后,两国学生所受的教育的差异就能清楚的体现出来了。
在我国,初中和高中的学科科目难,内容经典,高中通常都是苦学两年,然后用尽全力的用最后一年准备高考复习,其目的进入好的大学。一切都是为了高考,并且所考的内容单一,让学生缺少自由发掘的空间,为了应对机械的考试,又何谈创新呢?
在美国,却十分注重学生的创新,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且他们的考试没有标准答案,这样,学生的潜力也就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和证明。
从两国教育和考试体制的不同来看,中国注重的是学生对数理化等科学基础的培养,因为像重工业防线的人才必须有坚实的数理化基本功,在这一点上,中国教育胜过美国的教育。而且从一些华人的诺贝尔奖得主的经历来看,他们都在中国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在国外深造,所以他们可以得到成功,这与国内对基础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是为什么国内的大学生,没有出现过诺贝尔奖项得主呢?这值得我们深思。学校的设备和资金也是不可或缺的。
大家都知道美国有一个吸引着全世界目光的比赛―ISEF,在这个全球规模最大的中学生科技竞赛者,曾经诞生过7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位菲尔兹堂吉奖获得者。每年全球有一千多名中学生角逐400万美金奖金,即便最终没有获得奖金,而对以后申请哈佛、耶鲁这样的世界名校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刚刚结束的TSEF中,最终获奖者有两个华裔学生,而在制造这个荣耀的人选上,似乎只能是华裔,而不是本土的中国人。
其实中国也会创办自己的ISEF――青少年科普知识竞赛,但是好像开始的初衷没有带来好的结果,一场科普竞赛可以说是一场抄袭大赛,换句话说,由于在比赛中可以得到好的名次就可以在高考证加分,一场科普知识大赛就成了“捷径”。试问,这样的竞赛,怎么选的出人才呢?
据报道:清华大学举办的创新教育研讨会,一个来自伊利诺伊州数理中学的老师笑着谈起了他的学生是如何使用磁性量子细胞自动取代晶体管的。如何让建立能源转换实验室时,对于在场的中国教育家们如同天方夜谭一般。
在教育者将错误归结于大学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理性的思考一下,问题到底在哪?
创新不仅仅是与学习好坏有关,是否有创造的能力,与家庭教育也是息息相关的。
很多家长都是在孩子出世的时候,将自己不能实现的梦想寄托于自己的孩子身上,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前景,家长们便不约而同地用“未来”去“教育”孩子。但是用这样的逼迫方式,只会让他们更激化更叛逆,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大多数的孩子不得不选择妥协,刻苦学习,重压之下,放弃自己的梦,已经苟延残喘的学子,哪里还有力气去创新呢?
金钱观的观念也都深入人心了,好好学习,就可以找一个好的工作,然后有很多钱,诸如此类,那么,从根本上,孩子从一开始不知道,学习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是为了创造,而就认为,学习就是为了造钱。美国的高中学生被组织去非洲当志愿者,公益活动层出不穷,当然也会学会如何理财。这样在一开始价值观的培养上,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难道中国在创新方面永远都要在人后?又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确实值得深思。
环境的创造,现如今很多中小学开设了校本课程,他们已经在有意识的模仿着国外的教育,可是力度如何,还是一个问号。学生在休息的时候,干的最多的事情大概就是上辅导班、休息、上网。有机会和父母聊天的时候,谈得最多的也就是学习。学生很累了,学校安排了很多课程,而加入了创新模式的校本课程,看起来是要学生有创新意识,就像前文说的一样,在那么多课程的压力之下,学生已经是苟延残喘了,哪里还有力气创新。
而现在的现状便是,中国一大批书呆子,只会学习不懂得创新的“人才”,不会创造是中国世界工厂这个称号的具体表现。而这个称号,我们还要背负多久?
- 上一篇: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基本制度
- 下一篇:互联网媒体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