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4-03-21 17:4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科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生儿科相关知识

篇1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操作;培训;专科医生基地学员

[中图分类号] R174;R72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0(b)-0159-04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necessity and effect of neonatal asphyxia resuscitation technique training for specialist training base students.Methods 55 students in specialist training base including gynecology,obstetrics,neonatology,pediatric,anesthesiology department from August 2009 to August 2013 were centrally trai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rmer ministry of health of newborn asphyxia resuscitation training course requirements and had the theory test and comprehensive simulation test,the theory test result and the examination pass rate of the students in different department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Results Training improved neonatal asphyxia resuscitation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students,the total mean score before training was (60.1±1.7),the total mean score after training was (95.4±2.3),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P

[Key words]Neonatal asphyxia;Resuscitation technique;Training;Specialist training base students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全球每年400多万死亡新生儿中约有1/4的死因是新生儿窒息[1]。新生儿窒息也是我国新生儿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是保障新生儿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有效措施。为了认真实施原卫生部提出的“确保每个分娩现场至少有一名受过复苏培训,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2]”目标,作为综合性三甲医院,具有妇产科、儿科、麻醉科等多个专科培训基地,为了全面提高我院新生儿窒息复苏力量,本院自2009年专科培训基地成立以来,对所有新入基地的涉及新生儿窒息复苏的科室学员进行规范化培训。规范培训、科学的考核评价是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推广工作的关键[3]。本文通过比较培训前后专科医生培训基地成员新生儿窒息复苏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培训后医务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考核的合格率,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规范化培训方法的有效性,以期通过有效培训能够准确和熟练地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操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8月~2013年8月进入专科医生培训基地的培训包括妇科、产科、新生儿科、儿科、麻醉科5个科室学员,包括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共55名。参加培训的各个基地成员的年龄、职称、工作年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培训前的调查工作 在进行正式培训前,对参加培训的学员的新生儿窒息复苏相关知识理论摸底考试,试卷由100个单项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满分100分,60分为及格分。

1.2.2培训方法 按照原卫生部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课的要求进行培训,集中培训2 d,培训内容统一采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培训的形式有理论授课、理论考试、操作练习、综合模拟考试。指南中的主要内容包括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原理综述、复苏最初的步骤、复苏面罩和气囊的使用、胸外按压、气管内插管、新生儿用药、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注意事项等七个方面的内容。由我院4名通过原卫生部考核、获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省级师资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师,对参与培训的所有学员进行培训、复训、考核,培训教材采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

1.2.3培训效果考评 ①培训后再次对学员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相关知识进行理论考试,试卷由100个单项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满分100分,60分为及格分;②培训后再次对学员综合模拟考试,参照《新生儿窒息复苏(5版)》教材考核量表,对参加培训的学员新生儿窒息复苏合格率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成员均参加过国家级师资培训,具备考核资质,考核满分38分,及格为33分。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 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不符合χ2检验条件者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以P

2结果

2.1各培训基地学员培训前后理论考试成绩的比较

各培训基地的学员培训后理论考试成绩成绩平均分>90分,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各培训基地学员的新生儿窒息复苏考核合格率

所有学员总的考核合格率为87.3%,其中合格率最高的是新生儿科,为100.0%,最低的为麻醉科,为70.0%(表3)。

3讨论

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医学门类的特有阶段,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是医学生进行学生和临床医生角色转化的重要阶段,既能培养优秀合格的专科医生,也符合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4-5]。以需求为依据确定的标准培训课程可进行规范化培训,应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可显著提高临床基本技能及相关理论集中培训的效果[6]。调查发现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不仅有利于培养胜任临床日常工作的医师,而且对培养出名符其实的临床医学研究型专家更有重要意义[4],特别是对专业性较强的学科[7],如妇产科、儿科等。全世界每年有近500万的新生儿死亡,其中约19%为出生时窒息,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2004年原卫生部启动“自由呼吸生命之源”的中国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其目标是确保每个分娩现场至少有1名受过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并掌握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全国范围开展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的效果显著[8-10]。而本院各个基地培训的学员是各个科室的有生力量,他们的年龄在22~26岁,工作年限为0.5~4年。本研究培训前调查发现,各个相关培训基地学员在培训前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容乐观,整体的平均成绩为60.1分,刚过及格分数线,这其中包括新生儿和产科专科的学员,虽然他们的成绩相对其他专科较高,但仍然在60~70分水平,将为以后新生儿窒息复苏的重要力量。基于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掌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故对各个相关培训基地学员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培训是很有必要的。研究发现对相关科室医护人员进行新生儿复苏项目培训,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围生期新生儿死亡率和提高新生儿存活质量[11]。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新生儿窒息复苏的规范化培训,首先,新生儿窒息的理论考试成绩得到很大的提高。各个培新基地的学员参加培训前后理论考试成绩比较,培训后考试成绩平均分>90分,明显高于培训前。由于我们的培训计划严格按照原卫生部全国统一的《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课的要求进行培训,培训的形式有理论授课、理论考试、操作练习、综合模拟考试,并且是由获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省级师资资格的人员担任培训教师。因此,不仅理论知识得到很好的提高,而且培训学员总的考核合格率为87.3%,其中合格率最高的是新生儿科。可以说经过培训,87.3%的学员成为掌握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具有在分娩现场抢救新生儿生命的能力。臧贤玲等[12]对上海市某辖区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发现培训使医务人员窒息复苏技能明显提高,不同机构和部门的测试成绩都有显著改善,经培训后各助产医疗机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培训前下降8.83%,复苏成功率提高16.33%,新生儿窒息死亡率下降30.77%,效果非常显著,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成丽霞[13]培训后总结也发现规范化地对医务人员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的有效培训,大大地降低了新生儿因窒息而导致的伤残或死亡概率。因此,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的全面掌握是保障新生儿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有效措施。

在培训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无论在培训前还是培训后,麻醉科的学员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的知识掌握是相对较低的。分析可能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所学专业的限制,麻醉科所学专业与产科和新生儿的相关性相对较小,具备的理论知识薄弱,所以在培训前后的提高要相对困难;另一方面,由于麻醉科医生更擅长的是成人的抢救,新生儿科的抢救原则和成人有很多的不同[14],或相反的地方,这是麻醉科医生需要克服的。其次,培训时发现有一定产科基础的,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知识接受能力更强一些。学员因没有轮转过产房,对自然分娩新生儿出生后的生理过程不了解,可能会影响其对窒息复苏的理解。因此,培训需安排在学员轮转过产房,对自然分娩有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这样培训的效果将会更好,韦彩妹[15]研究也发现相同的问题。再次,合理地安排理论授课和操作练习的时间,重点是学员在模拟情镜下反复的模拟训练[16]。因此,应总结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有效的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培训计划。

总之,对专科医生基地成员,作为医院的有生力量,其新生儿窒息复苏操作培训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培训效果显著,大多数能掌握这一操作[11]。

[参考文献]

[1]臧贤玲,王珏,汤振宇.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管理方法探索[J].上海预防医学,2012,4(2):81-82.

[2]尹丽霞,胡艳丽.新生儿窒息规范化复苏的培训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5):594-595.

[3]李小清,马麟娟.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推广模式效果评价[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2,2(2):83-84.

[4]郭华,孔江联.临床住院(专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与在职研究生培养同期对接模式的研究与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104-105.

[5]何坪,李曼霞,张朝鸿,等.重庆市实施新颁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的效果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3):1384-1387.

[6]高洁,李雁平,李彤,等.天津市以需求为导向的全科医师技能集中培训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7):1227-1230.

[7]于月成,姜伶俐,辛晓燕,等.妇产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94-96.

[8]赵秀敏,卢彩玲,王晓艳,等.精益管理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推广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8):111-114.

[9]王宁,王宝生,高科,等.区县级医院医务人员新生儿复苏培训效果评估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8(4):245-248.

[10]谭玮,丁香平,周锦龙,等.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8(4):256-258.

[11]顾海红,俞丽君,张豪,等.持续新生儿复苏培训对新生儿窒息和病死率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9):1512-1515.

[12]臧贤玲,王珏,汤振宇.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2):1765-1766.

[13]成丽霞.医务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规范化培训的方法与意义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46(28):584-585.

[14]林娟,甘淑贞,罗银秋.多元化信息化形式培训对医技人员掌握心肺复苏技能的影响[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4, 10(5):421-422.

篇2

【关键词】新生儿;病房;感染;防治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12-01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是指,新生儿在医院内获得感染源而出院后发病感染或者入院时不处于潜伏期也不存在感染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疾病。医院中儿科是发生此类感染的高发科室,新生儿极易在医院复杂的环境内发生医院病房感染,发生感染对新生儿的影响很大[1]。故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工作非常重要。为探讨新生儿在医院防治感染的有效措施。笔者对此进行研究,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取2010年3月——2011年12月来我院,693例新生儿住院治疗的新生儿中,男361例,女332例,出生体重≥2500g的502例,出生体重≤2500g的191例,胎龄≤37周536例,157例患者的胎龄≥37周。

1.2方法笔者对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包括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病原学检查情况、医院感染部位、易感因素、体重、住院时间等各项资料,全部资料录入表格中进行比对研究。

1.3诊断标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根据2001年卫生部须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诊断。

2结果

新生患儿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院病房卫生制度不健全、硬件设施达不到要求、医护人员技术和卫生意识参差不齐等重要危险因素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根本原因。我科医院感染发生率2011年为3%,2010年为8%。2011年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2010年。这与2011年我院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护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感染监测及管理有关。

3感染防治管理

3.1加强病房的管理加强新生儿病房区的管理保持病房相应的温度、湿度,

保持空气的新鲜,定时给病房开窗通风,并使用全自动动态空气消毒净化机定时、定次消毒病房。实行无陪护病房、限制家属的探视,防止外源性感染。抓好病房医疗废物的管理,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放置并分开处理。

3.2相关制度的规范严格的按照相关制度,根据本院新生儿病房的实际情况制定各项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并强调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认真执行各项无菌操作技术和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并严格执行奖惩措施。

3.3病房感染各项监察开展医院内各项感染的监察工作,每季度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室对新生儿病房的物体表面、空气、使用的消毒液、暖箱湿化液、医护人员的手等采用细菌培养,监测细菌含量;每月对灭菌物品进行生物学监测。

3.4加强医护人员手部卫生手作为各种微生物病原的传播媒介,是造成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医用手套做到一用一更换,脱去手套后立马洗手,并提高医护工作人员洗手和消毒的依从性[2]。

3.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对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并通过临床药师对新生儿病例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督查,发现不合理使用时及时与当事医师沟通,要求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根据药敏结果选用药物,并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3]。

3.6医护人员相关知识培训加强医护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如下:①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概念;②医院感染的诊断与标准;③医院感染的危害与现状;④医院感染的暴发与处理的措施;⑤医院感染管理与消毒、灭菌技术;⑥常用仪器的消毒规章;⑦医院感染与隔离技术等。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讨论、解决、总结。

3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本院新生儿的医院感染率呈逐下降趋势,这也说明了我院对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和机体尚未成熟,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较差,并且生活不能自理,抵抗力弱,感染疾病后不易控制,因此我们还应该高度重视新生幼儿的医院感染。

促进母乳喂养,加强对低重儿、早产儿的监测,控制新生儿的感染,确保新生儿的安全是降低医院感染的关键[4]。因此,我们在对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时,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发病率。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建立质量管理小组;其次,要落实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加强新生儿的呼吸道护理和基础护理;再次,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健康教育,灌输产妇及家属的无菌意识;最后,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定期评价消毒隔离措施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萍,晏萍兰.防治新生儿外科无陪病房院内感染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7).

[2]黄华艳,张艳.基层医院新生儿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2):185-186.

篇3

马牙与黄挑不得

新生儿牙床上,常常散在数颗小米粒样白色颗粒,北方人称为“马牙”,这是胎儿发育过程中埋藏在牙床里的牙釉质造釉细胞,尚未被吸收而形成的角化钙,并不是牙齿。出生数周后,“马牙”会自行脱落,不影响日后乳牙的萌出,无需做任何治疗。

有的新生儿牙龈边沿散在粟米大小的黄白色颗粒,南方民间称为“黄”,其实是口腔黏液腺包囊,出生数周后会自行消失,对婴儿吸奶并无妨碍。

农村中不少家长缺乏科学知识,听信流言,盛行挑“马牙”和挑“黄”,用大号缝衣针挑刺出血来,还说什么“放掉恶血就会好的”,结果适得其反,很容易引起细菌感染,甚至酿成败血症。我们医院儿科曾收治过多例。

“螳螂嘴”何须割

新生儿口腔两侧颊部黏膜下,各有一块厚厚的脂肪垫,向口腔内鼓起,医学上称为颊脂体,江南民间称为“螳螂嘴”。颊脂体在吮乳时藉其弹性使两颊鼓起,使口腔内形成负压,母亲的乳汁得以源源溢出,以满足婴儿的需要。断奶之后,这对颊脂体会逐渐消失。

有的新生儿不吃不哭,或者吮奶无力,精神萎靡不振,其实另有原因,而家长却以为是“螳螂嘴”造成的,请民间没有医学知识的人乱治,竟然在婴儿口腔两侧颊黏膜上各划一刀,弄得口腔内血淋淋的,把婴儿折腾得惨兮兮的,破损的口腔黏膜往往出血不止,还容易继发细菌感染,酿成败血症。

新生儿口腔黏膜娇嫩,血管丰富,不但容易破损出血,而且细菌容易从破损的伤口侵入,引起感染,加之婴儿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机体抵抗力较差,感染很容易通过血液循环扩散,结果酿成败血症,甚至不治身亡。以往我们曾遇见数例因此而死亡者。

篇4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214-02

新生儿是指胎儿在宫内或产程中由于缺氧引起胎儿或新生儿呼吸循环障碍,致氧和二氧化碳交换不足及主要脏器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表现,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也是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的原因之一。国内患病率约5%-10%[1],我院新生儿科收治216例新生儿窒息的患儿,治疗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0年6月-2010年12月出生的新生儿因窒息进行复苏抢救的患儿216例,所有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窒息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婴132例、女婴84例、胎龄≤36周(早产儿)36例、36-42周(足月儿)173例、≥42周(过期产儿)7例,体重4000g 15例。根据Apgar评分标准[3]轻度窒息(青紫窒息)Apgar评分4-7分188例,重度窒息(苍白窒息)Apgar评分0-3分、28例,合并缺血缺氧性脑病10例。颅内出血6例。

1.2 抢救护理方法:由我院或其他医院转入新生儿科的患儿均给予特级护理,新生儿重病监护,血氧饱和度

2 护理措施

2.1 保暖:将出生后的新生儿立即采取保暖措施,将新生儿置于红外线保暖床上或红外线辐射台上。用预热好的毛巾擦干全身,以免大量散热,加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以致调节功能不全。待患儿病情稳定后置于预热好暖箱内保暖,一般箱温在30℃-32℃,早产儿箱温在32℃-34℃,相对湿度55%-65%,定时测T,维持患儿肛温在36℃-37℃之间,以免体温过低而引起并发症。

2.2 呼吸的护理,迅速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通畅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将头后仰,立即用吸痰管清除口、咽、鼻、喉器官中的黏液及分泌物,分泌物黏稠者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行翻身,拍背、吸痰措施。吸入羊水的患儿出生数天后仍有羊水从口中溢出应采取侧卧位,以防返流器官引起吸入性肺炎。

2.3 迅速建立自主呼吸,轻度窒息患儿可采用触摸背部、轻弹足底,手按胸廓等方法刺激患儿恢复自主呼吸。重度窒息的患儿需立即组织抢救复苏,严格按照《新生儿复苏指南》[4]进行。复苏过程主要为①开放气道、行Apgar评分②建立呼吸③恢复循环④药物应用⑤评价、除上述五步急救措施外,还要保持氧的供给,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并发病的发生。

2.4 吸氧:在保证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根据氧饱和度调节氧浓度,注意保持给氧通畅和湿化温度,提高氧疗效果,吸氧期间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情况,根据病情及缺氧情况给予间断吸氧,持续吸氧或停氧。

2.5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情况,注意监测体温、呼吸、心率及严密观察面色、神志、意识、瞳孔、哭声大小(是否尖叫)前囟张力肌张力、抽搐、吸吮及各种生理反射、尿量、大便及皮肤色泽的变化情况并记录。如有异常并及时报告医生。

2.6 合理喂养:采取少量多次喂奶,轻度窒息的患儿喂养后抬高头部,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引起窒息的发生,中度窒息恢复不佳的适当推迟喂奶时间,需鼻饲喂养的要注意胃管的清洁,喂奶前用少量温开水冲洗胃管内的残渣,推注奶量后、(鼻饲喂奶时应注意观察有无呕吐、紫绀等情况)再注入少量温开水保持胃管内清洁通畅,并妥善固定,胃管24h更换一次,对胃管不能耐受的患儿行胃肠外营养。

2.7 给药的护理、严格、准确及时的执行医嘱,注意用药的效果及副作用。常用的抢救药如肾上腺素,扩容剂等可用微泵输入。

2.8 静脉输液的护理:可采用静脉留置针,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做好每次冲封管工作,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如发现胶布污染应及时更换。定期观察置管部位有无液体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

2.9 预防感染:保持室内清洁安静,用空气消毒机消毒,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医护人员及家属进入病房均要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各项操作前要洗手,操作时戴口罩、帽子,有呼吸道感染者禁止接触患儿,以防交叉感染,新生儿每天沐浴2次,并做好脐部和臀部的护理。

2.10 健康教育:向家属讲解新生儿窒息的相关知识,让亲属认识本病的危害性及早治疗的必要性,科学喂养,精心护理,添加辅食及预防接种。

3 小结

新生儿窒息对全身各个系统均造成损害,正确有效的抢救措施及护理措施可提高患儿的治愈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护理中应认真观察患儿的病情,并给合新生儿解剖特点,做好各种基础护理,因此复苏后的观察及护理尤为重要,在抢救新生儿窒息提高治愈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敏.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操作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学,2009.4(22):224-225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01

篇5

关键词:新生儿苍白窒息;护理;体会

新生儿苍白窒息是儿科常见疾患,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出生后最常见的紧急情况,必须积极抢救和正确处理,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预防远期后遗症[1-2]。为了提高新生儿苍白窒息的护理疗效,本文选取我院自2010年10月-2012年9月以来收治的28例新生儿苍白窒息患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9月收治的73例新生儿窒息患者,按照窒息类型分为:青紫窒息患者为45例,占61.6%,苍白窒息患者为28例.占窒息儿总数38.4%。所有患儿在发病年龄及发病类型上不存在特异性差异。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新生儿苍白窒息患者家属容易产生悲观、焦虑、紧张、烦躁、不安、绝望、恐惧等不良情绪,要认真地向家属讲解新生儿苍白窒息的相关知识,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产生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积极配合治疗,为治疗的安全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3]。

2.2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新生儿苍白窒息患者的心率、呼吸、脉搏等各项生命体征,及时做好记录,并且报告医生,协助医生做好对症处理。

2.3 复温保暖:

新生儿苍白窒息患者进入病房后,将患儿放在辐射抢救台上,立马进行复温保暖,控制好复温台温度,定时进行测量,并且做好相关记录,待患儿体温达到36摄氏度,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即可下抢救台[4]。

2.4保持呼吸道通畅:

一旦患儿面色出现发绀、有喘息样呼吸,马上采用简易呼吸器给氧。呼吸道分泌物多者可先用一次性吸痰管或间接喉镜下口吸法吸出分泌物后再给吸氧[5]。

2.5恶心、呕吐护理:

新生儿苍白窒息患儿经过急救复苏后,常出现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要及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保持患儿头高足底位2-3分钟,防止呕吐物再次经气管造成患儿窒息。

2.6 出院指导:

对于即将出院的新生儿苍白窒息患者要提前做好统计工作,引导患者家属办好各项出院手续,购买、配置好出院的药物,告诉患者家属要按照遗嘱服用药物,告知患者家属回家的各项注意事项,要求患者家属带患儿按时到医院进行复查[6]。

3 结果

本组28例新生儿苍白窒息患儿经过有效急救和精心护理后,26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所占比例为92.8%,2例患儿自动出院,所占比例为7.2%,全部救治成功,无一例患儿出现死亡。

4 小结

新生儿苍白窒息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常并发恶心、呕吐等并发症,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做好患儿的治疗工作:分娩前应做好新生儿复苏准备;急救必须及时,动作迅速,准确,轻巧,避免发生损伤。通过对该疾病的护理,使我们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高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医术是对患者生命的根本保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通过对本院收治的新生儿苍白窒息患者经过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复温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恶心、呕吐护理、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26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所占比例为92.8%,2例患儿自动出院,所占比例为7.2%,全部救治成功,无一例患儿出现死亡,提高了新生儿苍白窒息患儿的急救效果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熊全碧,林春艳,王正吉,等. 分娩至新生儿苍白窒息并发急性肾功衰护理体会[J].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31(5): 163-164.

[2] Jeffrey A. Bridge, Joel B. Greenhouse, Arielle H. Sheftall, et al. Changes in Suicide Rates by Hanging and/or Suffocation and Firearms Among Young Persons Aged 10–24 Ye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2–2006 [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10,46(5): 503-505.

[3] T. Ohmaru, A. Miki, A. Ohkuchi, et al. PP111. The preceding features before onset of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 and preeclampsia in hom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inflection point and the rapid increased speed of blood pressure[J]. Pregnancy Hypertens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omen's Cardiovascular Health,2012,2(3): 299-300.

[4] 盛志娟,向梅,金雅君,等. 误吸/窒息危险因子评估表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2): 3805-3806.

篇6

【关键词】中专毕业护生;情景教学法;新生儿病室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19-01

新生儿科相对而言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新生儿临床护理操作专业性强,具有一个高风险、 日常工作繁忙,紧张度高的特点。教科书上对新生儿疾病护理的阐述相对简单,实习护生对新生儿的护理了解甚少,对新生儿科的实习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厌恶,尤其以中专毕业的护生为甚。再加上当前严峻的医疗形势,大家都怕出事,所以对带学生不热心,各种治疗及护理操作大都由带教老师自己完成。学生“动手”机会微乎其微,只能一旁观看,不能亲自实践和体会[1]。为了提高中专毕业护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笔者应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

我病室2010-2013年度接收的各中专院校毕业的护生87人,其中女性85人,男性2人,年龄17~19岁,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名护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观察组43名护生采用情景教学模式。两组护生教学均按实纲要求完成。

2 方法

2.1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带教,选择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担任临床带教,护生由护士长带入新生儿病室介绍环境,分配带教老师一对一跟班带教,按实纲要求,讲授专业知识及实际操作,观察实习期间护生的动手能力,各种应变能力,实习结束后按要求进行出科考核。

2.2 观察组:采用情景教学方法。

2.2.1 教员组成 选择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3-5名担任带教老师,学历均在大专以上,其中任命1名教学组长。教学开始前带教老师熟悉教学大纲,统一规范教学内容及操作步骤。

2.2.2 课前准备:老师预先备有实际工作中真实的相片或模拟场景相片及视频,影像资料等制作成幻灯片,根据新生儿病房的教学大纲设计情景及呈现方式。情景设计力求真实性、针对性和现实性,并充分估计护生在情景表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标出学习重点、难点。授课前向护生说明情景教学的目标、步骤和要求,使护生对其有一整体了解,指导护生做相关内容的预习。

2.2.3 教学实施 (1)护生入科后由教学组长带领,统一介绍新生儿病房的环境,熟悉新生儿病房的各项规章制度,入室要求等,进行相关知识讲解;(2)针对实纲要求制定学习计划,由入室要求开始,由目前在院病人中选定1-2个,展开此病种的护理讲解,从基础护理技能到专科护理技能,由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多种新生儿日常全程护理过程中的情景,此种病会遇到的各种情景,通过图片、文字设定具体场景,再现临床场景。护生自愿分组,从入室,手卫生,更衣开始,分别进行新生儿病房护理工作程序和新生儿病房全程护理操作技术训练。训练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际工作操作过程及无菌要求,规范每一个操作步骤;(3)第2天将护生带到监护室该患儿前,由责任护士“一对一”带领参加当日该患儿的全程护理。下班前30分钟根据护生当天护理中的表现,由带教老师进行总结讲解,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情景模拟训练。在此反复进行过程中,根据实纲要求,由浅入深不断增加新知识及操作技能。

2.3 出科考核 实习结束后,两组均进行出科考核,包括相同难度的理论闭卷考试考核、单项操作考核及综合操作考核。

2.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计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P

3 结果

观察组理论考试及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4 讨论

传统的由带教教员“一对一”带教,采取“我讲你听,我做你看,你做给我看”的带教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应逐渐被重视培养能力的教育模式所替代。情景教学法是通过创设丰富、身临其境的教学情景呈现给学生, 提前把学生带到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中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责任感, 为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批判性地筛选、分析整合信息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2]。

中专毕业的护生因基础学历较低,基础知识掌握不是很牢固,加之新生儿病房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传统带教下的实习护生基本都属于走过场,没有能真正的完成新生儿病房的实习任务。情景教学利用模拟互动的形式,带教老师“寓教于乐”,护生在心情较轻松状态下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验各种疾病的护理,临床上各种情形的处理,能很快适应新生儿病房通过学、做、教的训练过程,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操作技能的熟练,使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情景教学将临床的场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训练了学生学会如何判断病情,如何给予正确有效的处理,提高了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缩短了从学校学习场景到职业场景的转变过程,提升护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我们认为,在新生儿病房的护理教学中,尤其针对中专毕业的护生,情景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实习护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是一种更适应整体护理发展,符合培养“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带教模式。

参考文献:

篇7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在新生儿期对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进行专项检查,提供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母婴保健技术,是人生的第一道健康防线。按卫生部规定,目前我院主要进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和苯丙酮尿症(PKU)两种疾病的筛查。

资料与方法

在出生72小时后并充分哺乳的新生儿足跟部采三滴血,吸在特殊的滤纸上,在清洁空气中自然晾干后,寄到自治区筛查中心进行检查。2011年5月开展至今,累计采血400余例,筛查率达80%以上。

讨论

重视是开展新筛的基础:尤其护士长要认识新筛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掌握新筛工作的采血技巧及工作流程。积极参加助产机构组织的人员学习培训,通过培训学习,在熟练掌握采血技能的基础上,做好孩子父母及护理人员的宣教工作,达到让父母配合、护士主动接受。在开展此项工作中不但要对新筛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进行反复强调,而且更要对采血技巧、血片的制作及储存、血片的传递、阳性召回等工作进行演练培训,使人人过关。同时,根据科室情况对新筛工作的所有项目制定工作流程并督促检查。为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新筛工作与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挂钩。

健康教育是新筛工作开展的动力:①我县是一个哈萨克自治县,产妇大多为少数民族,我科通过自行录制的汉哈两种语言健康教育广播,向产妇宣传新筛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提高产妇及家属对此项工作的认识水平并告知我院已开展新筛工作。②通过科室每周的孕妇学校设置相应课程,讲解新筛的相关知识及重要性,让各位准妈妈和准爸爸对新筛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③通过在产科病区走廊及病室内张贴新筛宣传栏,使患者及家属对新筛工作给予了解和认识。④通过在入院须知内讲解新筛知识,并由责任护士宣教相关内容。⑤通过助产士向每一个分娩后的产妇或家属宣教新筛内容并签署新筛知情同意书。

篇8

【关键词】动静脉换血;重度Rh溶血症;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662【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098-02

新生儿溶血症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引起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该病发生于胎儿和早期新生儿,是最常见的一种新生溶血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贫血、水肿、肝脾大和出生后迅速出现的黄疸。目前已发现人类有26个血型系统,400多个血型。虽然有多个系统可发生新生儿溶血症,但是以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最常见,其次为Rh血型不合。其它血型系统不合引起的较少见[1]。

1 病例资料

患儿,男,半小时,因“面色发绀半小时”入院。患儿系G4P4孕38+5周(父母年龄均30岁,体健,其母曾流产1次,死胎2次,无特殊物质接触史),于我院妇产科自然娩出,生后既哭,面色发绀,羊水粪染(Ⅲ度),Apgar评分1分钟7分,5分钟8分,入院前半小时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面色发绀,伴气促,无咳嗽,吐沫及呼吸困难,无发热及尖叫,妇产科予以吸痰,吸氧5分钟后面色稍好转,急转入院,门诊以“新生儿溶血病”收入院,入院 PE:T 不升,P 128次/分,R 42次/分,WT:3500g,成熟儿貌,发育良好,神清,神萎,反应差,哭声无力,面色微黄,面部黄染,前囟平软2×2cm,张力不高,双眼无凝视,双侧巩膜黄染,鼻唇沟及口周发绀,呼吸规则,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性音,心(-),律齐,心音有力,腹平软,肝脾肋下未扪及,肠鸣音3次/分,四肢末端皮肤凉,脐窝见血性分泌物,四肢活动度欠佳,肌张力减弱,原始反射减弱。辅查:总胆红素176.1umol/L,母亲血型:O型血 Rh(-),患儿为B型血,Rh(+)。患儿入院后,皮肤黄染呈进行性加重,面部、躯干、四肢及手足心均黄染,呼吸、心率增快,气促明显,三凹征(+),肝脾进行性增大,无水肿表现,即予血气分析,血Rt,电解质,肝肾功等相关辅查。总胆红素迅速增至276.1umol/L,血气分析示:PH 7.292,PaCO2 48.5mmhg,PO2 50.9 mmhg,BE -3.6mmol/L。进一步做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释放试验均阳性。血Rt示:Hb 80g/L,PLT 68×109/L,RBC 1.23×1012/L,WBC 74.5×109/L,肝肾功无异常,电解质无异常,考虑合并心力衰竭,中度贫血,呼吸性酸中毒并代谢性酸中毒,补充诊断为“Rh溶血并ABO溶血症”。即予西地兰纠正心力衰竭,5%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青霉素、头孢噻肟钠抗感染,20%甘露醇脱水减轻脑水肿,鲁米那降低氧耗,行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2次(第一次换血后总胆红素降至260 umol/L,于第二天复查总胆红素273.6 umol/L,予行第二次换血术,术后总胆红素明显降低至176.1 umol/L),丹参、盐酸多巴胺及甲磺酸酚妥拉明改善循环,血浆,人血免疫球蛋白及人血白蛋白对症支持治疗,碱化、水化尿液,并蓝光光疗退黄,脑活素营养脑细胞,现患儿无发热抽搐及尖叫,无呕吐及腹胀腹泻,奶量,二便尚可。PE:T 37℃ ,P 138次/分,R 39次/分,反应尚可,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前囟平软,唇周无发绀,双肺呼吸音清,无音,心腹无异常,肝脾未扪及,四肢肌张力及原始反射稍减弱。查血Rt示:Hb 121g/L,PLT 328×109/L,RBC 4.45×1012/L,WBC 13.4×109/L,总胆:119.7umol/L,患儿临床治疗13天治愈出院。

2 治疗

采用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治疗是治疗此病的关键[2]。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具有实用、易行、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 ,是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法。换血可较快达到消除血中游离胆红素、抗体、致敏红细胞的效果。将患儿置于远红外线保暖床上,取仰卧位,用床边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率和经皮测血氧饱和度,并观察呼吸、体温、皮肤颜色等。备齐换血用物(如留置针数个,三通活塞管数个,无菌手套2~5双,20ml注射器5~10个,肝素氯化钠等渗盐水100ml,即生理盐水100ml加肝素3~4mg[3]),开放外周静脉二条,一条作输血用,一条作临时补液用,另一条外周动脉作抽血用。一般常选取桡动脉作为穿刺点,必要时也可选取肱动脉。动脉穿刺的成功常常为换血成功的第一步,穿刺采用留置针头,动脉端外接动脉测压管后再接三通管,三通管其它二端中的一端接肝素氯化钠等盐水,另一端作抽血用,一般用20ml空针即可。输入血液可在恒温水箱水浴至37℃左右,并在整个换血过程中保持30℃左右,以减少对患儿的寒冷刺激。换血量为150~180ml/kg,多采用O型红细胞悬液,在由于该患儿溶血特别严重,与O型红细胞悬液的交叉配血中主次反应均有凝集反应,后来不得不在血站及化验室专家的见意下改配O型洗涤红细胞,以减少溶血反应,但此仅是主反应无凝集,而次反应无凝集,由于患儿病情及时间紧迫,予立即行双管同步换血疗法,换血速度为240ml/h,由输血泵控制,静脉输入,同步动脉抽血,速度控制在4ml/min,参照输入量调整,出入量差不大于20ml。第抽血20ml,可用少许肝素等渗氯化钠液冲洗三通管。每置换100ml可于另一条静脉推注5%GS1ml+10%葡萄糖酸钙1ml,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并且每抽血20ml应适时记录心率,呼吸,经皮测血氧饱和度及血压。在换血前后还应在同一动脉抽血作血培养、测电解质、肝及肾功能,做血常规及血气等标本的辅助检查。在换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生命体征,黄疸程度,以及有无神经系统症状(核黄疸),注意四肢末端的温度及循环状态都非常重要。并且由于该患儿输注的O型洗涤红细胞次反应有凝集,所以在输血完毕后还应密切观察输血后的反应。由于患儿溶血程度重,与其母的孕产史有关(其母曾流产1次,死胎2次),在观察黄疸的消退情况不理想后立即遵医嘱行第二次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术,之后,患儿的黄疸有了较明显的消退。在整个换血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保持进行平衡至关重要。在后期康复期对患儿进行新生儿抚触及音乐疗法以促进患儿脑神经的发育。

3 护理

3.1 护理问题。

3.1.1 生命休征该变:溶血所致;

3.1.2 有循环衰竭的危险:与并发心力衰竭相关;

3.1.3 潜在并发症:核黄疸,由红细胞大量破坏而致血液中游离胆红素明显升高,透过血脑屏障,引起中枢神经细胞的中毒性病变所致。3.1.4 有感染的危险:与羊水粪染(Ⅲ度)及溶血所致组织器官代谢发生紊乱,引起机体抵抗力低下有关。

3.1.5 家属焦虑:与家属缺乏相关知识及此患儿属于珍贵儿有关。

3.2护理措施。

3.2.1 积极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防止病情变化,严格观察病情变化,注意黄疸程度情况,有无反应低下,肌张力低下及尖叫,抽搐,双眼凝视等神经系统症状。

3.2.2 注意输液速度,避免加重患儿心脏负荷,减少患儿哭吵,适时遵医嘱给予鲁米那镇静。

3.2.3 于换血后积极退黄治疗,预防核黄疸。将患儿于双面照蓝光箱内进行蓝光治疗,光照疗法也能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使黄疸减轻,遵医嘱静脉输入人血免疫球蛋白及人血白蛋白与胆红素相结合,而减少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引起核黄疸。

3.2.4 预防继发性感染,采取保护性隔离制度,治疗护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加强颈项,腋窝,腹股沟以及臀部的皮肤护理,加强口腔和脐部护理。在换血术后,拔掉动脉留置针,用无菌纱布加压压迫止血,注意观察桡动脉处有无出血及肢端循环情况,并遵医嘱给予抗生素。

3.2.5 向家属作好病情解释工作,告知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换血治疗的目的、意义以及疾病的预后,使家属了解治疗及护理情况取得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家长的忧虑。

4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危害在于其神经毒性,可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特别是高未结合胆红素脂溶性高,在血脑屏障功能减弱或血中游离胆红素过高或有影响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的因素存在时易进入脑内,尤其以基底核处最易受损,重者可早期死亡,存活者多并发神经系统后遗症,故在新生儿期进行干预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换血指征时须立即进行换血疗法,在换血的过程中,应密切根据患儿生命体征来调整换血速度,放血过快可引起脑室出血,采用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法,使抽血和输血同步进行,出入量差控制在20ml以内,尽量减少血压波动和血液动力学紊乱,从而消除因此而产生的肠坏死,脑出血和心脏骤停等并发症,特别是已有心力衰竭的患儿。ABO血型不合引起者病情轻,进展慢,Rh血型不合引起者病情重,且进展快,重症者因红细胞破坏过多,迅速出现黄疸、贫血、水肿、肝脾大,严重者可导致死胎、流产或早产,ABO溶血病第一胎发病率为40~50%,而Rh溶血病第一胎发病率为1%[4],是由于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较多发生在妊娠末期或临产时,故第一胎的发病率很低,但该患儿因其母曾流产1次,死胎2次(具体不详),在该患儿母亲再次怀孕Rh血型不合的胎儿时,既使进入母体的胎儿红细胞量很少,亦能很快发发生迟发免疫反应,且产生的抗体为IgG活性强,能通过胎盘与胎儿的红细胞结合,使红细胞破坏,从而导致溶血。换血疗法的目的是去除抗体和已致敏的红细胞、减轻溶血、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纠正贫血和水肿、防止心力衰竭,且该患儿溶血的速度较快及程度较重,患儿在换血之前已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心力衰竭,这也给患儿换血增加了一定的危险性,在Rh溶血病血型选择应用ABO血型相同或O型血,Rh阴性的肝素化血,但由于实际临床用血中Rh阴性血源难觅较缺乏,故仍可用Rh阳性血换血[5],虽然用Rh阳性血液换血时,换入的血液可被RhIgG破坏而影响效果,但Rh阳性血至少也能换出相当量的胆红素及抗体、同时它因消耗游离的Rh抗体能使溶血过程较快结束。由于患儿溶血程度较重,使得患儿进行交叉配血时难度大,故不得不采用洗涤红细胞液,但由于次反应仍有凝集反应,在些换血过程就更应该提高警惕,注意输血不良反应,我们选择用Rh阳性无抗D(IgG)的O型洗涤红细胞血液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最后,我们通过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成功抢救该例重症Rh溶血患儿,在换血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此外,在后期的康复中在疾病允许的情况下及早的对患儿进行新生儿抚触及音乐疗法等干预以促进患儿脑神经的发育[6],减少后遗症,在出院指导时教会家属学会抚触等干预方法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吴晓翠,陈新.新生儿黄疸.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5

[2] 姜春,张冠南,涂国芳,包奕凤.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0例的护理体会.现代临床医学,2005(3):54~55

[3] 吴敏.儿科护理常规.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6~67

[4]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科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0.527

[5]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科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0.677

篇9

[关键词] HIV 感染;HIV母婴阻断;产妇;婴儿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c)-124-02

儿童感染HIV,大多数是通过母婴传播获得,故对于感染HIV的妇女,应建议采取避孕措施,已怀孕者应尽快中止妊娠。如果发现怀孕或坚决要求生育,则医务人员应向她提供全面的咨询、体检,如果决定继续妊娠,则应提供HIV母婴传播的相关检测和治疗,进行必要的母婴阻断。本院2009年6月~2010年5月,收治的HIV阳性孕妇37例,现对基本情况分析和妊娠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产妇血清HIV抗体金标和ELISA检测阳性,并经广州市疾控中心确诊。产妇平均年龄27.76岁,35岁以上的4例,25~35岁22例,25岁以下的11例。常住地19例为农村,18例为非农村。12例为市内常驻人员,25例为外市或者外省常驻人员。19例为高中中专文化,大专以上1例,17例初中小学文化。丈夫高中中专16例,初中小学文化15例,大专以上文化6例。37例患者中,未婚7例,还有1例在得知阳性后离婚,已婚29例。有静脉吸毒史2例,有静脉吸毒史6例。其余否认吸毒史。37例产妇全部否认冶游史。

1.2 妊娠资料

孕次1~8次,平均2.43次,产次1~2次,平均1.24次,新生儿男19例,女18例。

1.3 新生儿资料

新生儿出生后,须转新生儿科治疗者4例,体重1 700~3 970 g,平均2 990 g。身长45~54 cm,平均身长49 cm。HIV抗体检测仍在随访检测中。新生儿住院期间的照顾者:30例(81%)是新生儿的父亲,7例(19%)是除父亲以外的亲属,如外婆,奶奶等。

1.4 产妇HIV情况

见表1~4。

1.5 HIV情况

产妇自述对方为HIV阴性的21例,阳性的12例,不详的为4例。

2 结果

37例孕妇中,分娩孕周32~36周2例,早产顺产。其余都是37周以后剖腹产。新生儿全部人工喂养,按需要进行口服母婴阻断药物,并顺利出院。新生儿主要照顾者了解HIV传播的知识,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血液隔离保护新生儿的注意事项。基本掌握新生儿生长发育规律,喂养要点和预防接种等相关事项,新生儿HIV抗体检测仍在随访检测中。

3 讨论

3.1 尊重HIV阳性孕妇的生育权

我国艾滋病流行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女性感染者显著上升。艾滋病患者生育权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但从医学角度考虑,尚不提倡怀孕[1]。艾滋孕妇的艰难抉择,与其说是一个家庭必须面对的问题,还不如说是整个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近些年来,社会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劝艾滋孕妇流产到让她们自己选择,从拒绝艾滋孕妇到设立专业门诊,无疑都标志着一种进步。对于感染HIV孕产妇,医疗机构将建议其终止妊娠,对不能或不愿意终止妊娠者,将转介到定点收治医院进行免费母婴阻断治疗和婴儿的检测、随访。

3.2 HIV阳性孕产妇了解相关信息并寻求帮助,是母婴阻断是否有效实施的决定性因素

多种因素可能影响HIV的母婴传播。如母体细胞免疫功能、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毒力株、病毒排泌水平、分娩方式、破膜时间、喂养方式、婴儿因素等[2]。筛查出HIV阳性的妇女如果有充足的生育意愿,在怀孕前能够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抗病毒药物等,将身体调适到合适的状态再进行怀孕。怀孕后,早期去医院做HIV筛查是避免错过最初治疗的最好方式。流动人口孕产妇由于保健意识薄弱、经济条件差等原因而不及早去医院检查,往往要在伴有其他严重疾病时或在怀孕中晚期才去医院做检查。产前HIV筛查和诊断错过时机,错过了最初治疗的最好方式。患者在得知感染HIV之后,接诊的医生如能够及时将患者转介到专科医院进行处理,择期剖宫产和人工喂养能够基本实现。文化水平不高,对HIV的传播和母婴阻断的意识不强,是这些阳性孕妇迟迟没有去接受感染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阳性的孕妇游离在政府和监测人员的视线之外,也是很多孕产妇在后来追访不到的很重要的原因。

3.3 社会支持影响HIV阳性产妇的母婴阻断的效果

社会支持是预防HIV母婴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大部分的HIV/AIDS孕产妇认为其获得关怀与支持主要来源于医疗保健机构。HIV/AIDS孕产妇及其家属常表现为社会支持网络的破损。经济条件较好、AIDS防治工作基础扎实的地区HIV/AIDS孕产妇及其家属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好,反之,经济条件较差、AIDS防治工作基础薄弱的地区HIV/AIDS孕产妇及其家属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差[2-3]。一方面,政府、社区、家庭和非政府组织需要为HIV/AIDS孕产妇及其家庭提供一个可以赢得各种支持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HIV/AIDS孕产妇及其家庭需要具备赢得社会支持的能力。本文中多数产妇知识层次不高,生活在农村,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也缺少母婴阻断和HIV新生儿护理的相关知识,常因观念或者知识缺乏而导致喂养方法不当,承受很大的压力,不利于新生儿的成长,也不利于母婴阻断,给社会造成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如果能够适时开展HIV新生儿特定的社会支持指导,因人而异,及时的向产妇及家属传授有关产后基本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满足产妇的求知欲,确保母婴健康。

3.4 注重对新生儿父亲的指导,调动一切力量来保证母婴阻断的实现

新生儿的来临给父亲带来喜悦与骄傲,但HIV感染的阴影又随时悬在头顶。住院生产的很多家庭都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感染HIV的事实。产妇手术后亟待休息和恢复,新生儿的照顾重任就落在新生儿父亲肩上。对婴儿父亲实施健康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护士为他们讲解人工喂养的必要性,正确的喂养方法、新生儿洗浴要点、计划免疫程序、饮食卫生、护理、适中的婴儿着衣、母婴阻断和血液隔离的相关事项等,使婴儿父亲很快进入角色,和产妇协同工作。通过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能较好地帮助产妇适应新的家庭角色,让产妇有充分的休息,还可以分担压力,以便其顺应地过渡而不断趋向成熟[4],给新生儿成长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3.5 护理人员转变观念,提供全方位的护理和指导,以利于母婴阻断措施的完全实现

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人的最佳护理工作方式[5]。而要以患者为中心,就要转变观念,设身处地的去考虑这些人群的特点和需要。除了专业规范和专科处理外,更应关注这些人群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为她们提供切实可行的护理和指导。由于社会对这个特殊群体的不理解和患者及家人本身的避忌心理,这些人群在专业的传染病医院以外获得的支持实际上是非常少的。37例产妇中,本市居住不到一半,另外的都是外省或者外市居住的,在妊娠期间,需要合理的安排产前检查,必要时进行电话指导和随访。新生儿出生后,新生儿的照顾者和产妇必须接受完全的人工喂养和做好家庭血液体液隔离的相关知识。在新生儿出院后,家长仍然迫切的需要新生儿喂养和生长发育监测的相关知识。而这些,妇产科护理人员在尽可能的为患者提供详尽的指导外,也应尽量帮助患者向规范的诊疗机构求助,鼓励产妇和新生儿的照顾者融入社会群体,为新生儿的成长营造健康和谐的环境。

综上所述,HIV/AIDS孕产妇的生理和心理均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其不仅面临着感染HIV/AIDS的痛苦、生活上的困难以及社会的歧视与隔离,还有更广泛的、即将做为母亲的需要。HIV母婴阻断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要全面考虑这个群体的特性和反应,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充分尊重HIV/AIDS女性的生育权,以患者为中心,进行科学系统的整体护理,提高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张娟妮.HIV母婴传播的因素及预防[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1,12(1):27-29.

[2]John GC,Kreiss J.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J].Epidemical Rev,1996,18(2):149-157.

[3]蒲杰,何丹,梁家智.等.HIV/AIDS孕产妇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现状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9,20(6):63l-634.

[4]叶郁葱,余小珍,戴小燕,等.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因素及其干预措施[J].现代临床护理,2008,7(7):69-71.

篇10

    摘 要:《围产期护理与儿童健康支持》是根据我校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而设置的课程。教学内容为产科、儿科护理,教学中注重工学结合,通过模仿实际工作环境,设置情境、案例、角色扮演等方法,学、做一体,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同时兼顾护士职业资格考试要求,并注重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和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

    关键词:产儿科护理 教学改革 思考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际工作任务融入教学内容,把素质教育、职业能力教育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现将我校《围产期护理与儿童健康支持》课程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及思考简述如下:

    一、专业能力培养

    通过设置情境、案例、角色扮演,将所学知识与临床紧密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当学习异位妊娠(宫外孕)章节时,首先展示一个案例,患者,女,25岁,停经45天,突然剧烈下腹痛,面色苍白,阴道少量出血,急诊入院。让同学们思索讨论,然后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宫外孕患者的急性出血表现,是妇产科急症之一;利用图片阐释宫外孕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抢救护理要点,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记忆。再如,当学习产前检查章节时,需为患者进行骨盆外测量,让同学们分别扮演患者,测量出自己的骨盆径线,通过了解自己骨盆的情况达到掌握骨盆外测量方法和径线值的目的。再是利用教学实验室、教学模型来设置一个情境,如模拟分娩过程、四部触诊、胎心监护和新生儿的护理等,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既掌握了相关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综合能力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临床产、儿科已经成为重要且高风险的科室,有统计指出,产儿科纠纷、事故发生率为医院之最。同时由于母婴的特殊生理属性,健康指导、健康教育始终贯穿其中,要求护士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在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部分护理人员缺乏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回答简单、生硬,易引起家属的反感;同时对孕产妇在分娩过程的疼痛、焦虑、恐惧等未能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指导和人文关怀,使其不满而遭投诉。另外,产儿科护理有别于其他专科护理,产儿科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是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向年轻的父母传授有关育婴知识和技能及相关保健知识。尤其是现代产科护理特别强调健康教育和自我护理的观念,要求产科护士为孕产妇及其家庭提供促进健康、自我护理、预防疾病等方面的知识和具体措施,增强护理对象自我保健的知识和能力。所以沟通是护士和患者进行交流的一种治疗性护理技术,是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方法。

    因此,我们在教学情境中要注重语言交流,强调用语准确恰当,不要用一些忌语如再见、欢迎您等;语调、语速适中,通俗易懂,同时还可配以非语言沟通,包括手势、姿态、面部表情、眼神、触摸等,让患者及其家属能明白护士所传授的内容,使患者增加安全感,缩短彼此的距离,减少误会及冲突的发生。可利用临床上成功的例子加以引导,教会学生一些交流沟通的技巧,如在学习产后母婴护理时,产科护士需为产妇做母乳喂养宣教,要用通俗的语言,尽量少用医学术语,用温和的语调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和喂养的重要性并动手演示,教会产妇掌握正确的哺乳技巧。再如,有一位临产的初孕妇,即将为人母,既兴奋又紧张,责任护士主动与其沟通,充分了解她的心理变化和需求,介绍科室的环境、设备,医护的技能和整个分娩的过程。听完护士的介绍后,这位初产妇的眉角一下子就舒展开来,并于当晚积极配合助产,顺利地分娩出一个男婴。

    2、责任心教育,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

    在临床实际工作(包括产程观察、接产、产后出血、新生儿复苏、婴儿护理等)过程中,若责任心不强,就会造成观察病情不细致、母婴出现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等情况。例如一名产妇产后2小时回病房,助产士与病房护士交接病人,在病房护士按压病人的子宫时,出血约500ml,立即对病人进行抢救,才使得病人转危为安。这名助产士工作有明显的缺陷,在产房观察病人不到位,未按要求15~30分钟按摩子宫,以致造成病人大出血。假如病房护士交接不认真,或者过于相信助产士,后果可想而知。还有的病人由于护士产程观察不到位,致使婴儿分娩于病房、厕所或待产室中,造成母婴的损伤。临床的例子很多,如果护士缺乏慎独精神,不严格执行各项规程、制度,极易出现用错药、抱错婴儿或婴儿滑落、跌伤及婴儿沐浴水温过热导致烫伤等。我们在教学中应时刻把这些内容作为常规渗透进去,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

   3、风险防范意识培养

    临床产、儿科工作急,产妇、儿童病情变化快,容易造成工作忙乱,解释工作不细致,处理不及时,患者恐惧,家属焦虑,易产生对医护人员工作的误解与不满。同时分娩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容易出现医疗纠纷。在教学中,要始终强化安全意识,告诫学生只有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服务意识和应急能力,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等,才能防止差错及事故的发生。我们经常这样教育学生,临床上出现医疗事故,如果是医生的责任,有医疗技术的原因,也有责任心的原因,医疗技术的原因可以谅解,因为医学科学性很强;如果是护士的责任,医疗技术的原因基本上可以排除,都是责任心不强造成的。而责任心不强造成的责任事故是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的,授课时应始终贯穿法制教育,列举一些临床的医疗事故案例,如深圳妇婴医院的感染事件、天津蓟县妇幼保健院多名婴儿死亡案和我们身边的一些案例等。在学习新生儿护理管理章节时,对新生儿的安全管理可联系到临床抱错婴儿、丢失婴儿的案例,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从而进入临床工作后懂得怎样维护病人及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结果与思考

    在《围产期护理与儿童健康支持》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上述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更加积极认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了团结协作能力,增强了职业感受力,理解了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树立了职业风险意识,让学生感悟到在产儿科这个特殊的护理工作环境中,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同时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善于与病人沟通交流,给予患者和家属人文关怀,真正做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这样才能提高护理质量。而教师的任务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相关知识、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护理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面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要积极进行护理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服务于人民,造福于社会。

参考文献

[1]石一复 周郁鹤 重视妇产科医疗安全,妥善处理纠纷[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705。

[2]唐弋 子桂云 郑丽娜 等 护生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