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21 17:4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篇1

关键词:财务管理 标准化 实践

标准化管理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实施财务管理标准化,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必然之路。经过近五年的艰苦努力,云南省烟草烟叶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从较为粗放的经验管理向制度化、精细化管理迈进,建立了较为实用的财务管理体系,实现了财务管理职能的“三个转变”,即财务管理从审批向管理转变、从事后监督向全过程控制转变、从手工作业向信息化、程序化管理转变。财务标准化管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以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推进财务标准化管理的基本做法

(一)确立财务管理总体目标:实现从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转变。具体包括:(1)进一步完善公司预算管理体系,抓好预算编制、审核、报批、执行、分析、评价与激励各环节的工作。(2)健全资金管理制度,把预算控制和资金收支审批相结合,有效防范资金风险,降低资金成本。(3)建立健全公司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和规范资产经营管理,不断促进企业提高资产收益水平。(4)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会计核算有关规定,确保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二)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工作重点。(1)对现有财务管理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对财务管理制度修订完善,进行分类整理并辑录成册,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2)从审批、执行、分析、控制、考核等环节,对公司内部控制能力、监督管理机制运行进行全面评估,对关键控制节点的制度和流程进行完善和版本升级,如资金管理控制、成本管理控制等。(3)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有定额和开支标准规定的成本费用项目;国家和行业无统一规定,根据日常发生频率和金额大小,结合实际制订定额和开支标准。(4)积极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实现业务、财务信息的有效对接和充分利用。完善会计核算平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建立统一的预算管理IT平台,健全财务预警分析控制制度,提高预算执行管控效果,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建立统一的资产管理IT平台,加强资产管理;建立统一的财务分析平台,进一步完善财务分析体系。(5)对全面预算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管理等建立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推行统一的考核评价分析平台。

(三)财务管理体系建设主要阶段。(1)前期准备:组建工作机构。由财务部门负责抽调人员组建财务管理体系推行小组,明确推行小组成员的具体工作职责。(2)调研:编制调研计划、调研提纲,开展项目调研,系统收集财务管理的基本信息,全面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情况,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编制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并经财务管理体系推行小组讨论、确认。(3)流程梳理和优化:按《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要求进行流程识别、流程结构分析、流程描述、流程分析、流程优化,确定《财务管理体系流程文件结构清单》。(4)文件编制:由推行小组根据《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文件清单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编制。(5)文件评审和:采用会议方式对财务管理手册、流程文件、工作文件及记录进行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修订完善,增强体系文件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形成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文件。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推行小组将审批通过的文件交公司全面加强企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文件。(6)体系运行:组织财务管理体系的实施单位(部门),做好新旧制度运行的衔接协调,解决财务管理体系文件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统一按新体系文件规定进行实施,并建立体系运行记录。(7)运行检查:由财务部门实施日常自我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由责任岗位、人员及时进行改进。由企业管理相关人员实施现场综合检查,并保持检查记录,由责任部门对检查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改进。(8)体系评价:自我评价由财务部门负责,评价管理体系的运行质量、效率、成熟程度。体系评审由企业管理部门负责,分析管理体系的内外部环境和现状,发现改进体系的机会,提出并落实改进措施。(9)持续改进:财务部门负责对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进行系统策划、实施、检查和评价。

(四)工作机构及职责。由财务部门牵头,成立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推行小组,并制定推行小组及相关责任部门工作职责。

二、财务标准化管理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及管理流程。如:《内部牵制制度》、《资金开支管理规定》、《财产清查制度》、《原始记录管理规定》、《现金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权证管理规定》、《科技项目经费管理规定》、《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根据每项财务管理办法建立了与之对应的财务管理流程,如《会计核算管理流程》、《发票管理流程》、《资金开支管理流程》、《财务收款管理流程》等,把每一个业务环节都进行流程固化,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节点控制,从而保障财务管理制度及流程得到规范执行。

(二)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得以显现。通过几年的不断磨合,结合企业管理需要及运行情况,前后几次组织修订预算管理制度和流程,形成了较为适用的预算管理体系,具体做法是:各职能部门先制定工作计划,经公司审批后形成公司级计划,由公司预算委员会根据计划配套预算,项目计划和预算一一对应,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有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基础。公司专门开发了预算管理信息系统,预算的申报、执行、汇总、控制等功能实现信息化管理,没有预算或超过预算的项目不能在信息系统中打印出纸质审批单据,也就不能支付款项。通过每月资金开支计划可以合理确定预算开支进度,对暂时不使用的资金合理运用理财手段提高资金使用收益,每年的财务费用均为利息净收入。公司制定了合理的预算考核办法,从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三个环节进行考核,从而确保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

(三)会计核算较为规范,税收管理风险降至最低。我们认真对照会计基础规范标准,从会计人员配备、培训和轮换,岗位职责制定、内控制度建立完善、建立财务管理体系标准,组织编写财务知识查询手册等方面着手,切实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不断加强与税务机构的联系,及时咨询有关涉税事项,对潜在税收风险及时进行评估,诚信纳税,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税收风险。

(四)资产管理更为规范、高效。每年通过定期不定期组织实物资产盘点,做到见物就点,见账就查,通过清查发现资产实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建立完善资产从申报、采购、领用管理、报废、移交等各个环节的制度及流程,达到账实一致、管理规范,提高了资产利用效率。

三、持续改进财务标准化管理的思考

虽然云南省烟草烟叶公司在财务标准化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施中也遇到了瓶颈,主要表现在:业务部门对财务工作不了解;财务人员的主动性不强;财务工作标准不够明确;一些管理流程不尽合理,考核不够严格等。针对存在的问题,经过几个月的调研,我们按照标准化管理及精益管理的思路进行持续改进,重新梳理和修订了财务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定位。由财务管理部门代表公司来制定和财务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和考核办法,代表公司行使财务管理职能,对公司财务管理规范达标负责。

(二)对财务标准化管理流程进行再造。重新梳理财务管理流程,将财务管理主要职能定位为:预算管理、核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并对应建立预算管理流程(预算编制、调整―预算审批下达―预算控制―资金管理)、会计核算流程(财务工作标准执行审核―账务处理―税收管理―报表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流程(财务规范性检查―资产账实监管―国有资产基础管理―会计档案管理),针对每个部门都会涉及的预算申报和资金开支单独制定子流程,并将每个节点涉及的部门及岗位进行明确,从而形成了较为明晰的财务管理流程。

(三)对财务工作标准进行明确。针对每项财务工作制定了相应的财务工作标准,主要包括物资采购类支出财务标准、工程投资类支出财务标准、服务类支出财务标准、维修类支出财务标准、日常费用类支出财务标准、各类生产数据类财务标准等一系列财务工作标准。

(四)制定更为严格的考核办法并进行严格考核。财务考核采用100分制,按月进行考核,考核采取扣分制,每出现一项不能达到财务工作标准的扣2-5分,根据部门业务量大小规定不同的合格标准,业务量大的部门90分以上为合格,业务量小的部门95分为合格,达不到合格分数的相应扣减绩效工资。

(五)做好相关人员培训。正式实施前组织相关业务人员的培训,分采购及工程类、日常费用类、资产管理类分别组织培训,让相关人员做到懂标准、识流程、明考核。

四、财务标准化管理达到的效果

(一)思路更为清晰。通过财务标准化管理,工作思路更为清晰明了,责任更加明确,财务人员工作主动性增强。

(二)工作流程更为顺畅。将财务主要职能进行明确,形成了一个财务管理总流程及配套的子流程,只要是公司员工都知道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能是什么,流程节点涉及到本人的地方是哪些,工作标准、考核办法是什么,保证了流程的顺畅。

篇2

随着世界第三次科技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互联网相关新兴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并快速应用于实际社会公众生活中,极大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促进应用产业领域的科学化和信息化发展。在现代化新兴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促进下,学校的财务管理也在逐渐实行信息化发展,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尝试,是迎合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适应社会相关职能管理信息化的需要,学校通过引用信息化互联网技术,实现校内财务管理更加透明客观,财务信息及时公布公开,财务核算的信息化提高了学校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本文对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可行性进行客观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之处。

【关键词】

校内财务;财务管理;信息化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网络为学校的财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实施,提供了信息技术的基础性支持。发达国家的学校财务管理几乎实现百分百的信息化管理,实现高效精准的财务管理,减少因人为因素造成的财务管理问题的发生,提高了学校财务管理的管理水平,为学校的财务管理状况提供可靠的准确度和正式性的保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提供财务管理保障,有利于学校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本文通过多年在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体会,结合学校相关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发展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途径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根据该问题展开实现路径的探索。

一、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一)是推动财务管理体系改革的现实需要。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变化中,各种各类的体制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进行自身体制改变。在这个大背景环境下,学校相应制度体制也应如此,通过不断变革财务管理体制,适应实际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传统落后的以人管理为主的财务管理方式已不符合实际学校管理的需要,受限于人为因素难以促进学校管理的现代化发展。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实施学校财务工作网络化,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促进财务工作透明运行,弥补因人为管理而产生的财务管理风险,促进学校财务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

(二)是进行财务信息管理公开透明化的需要。

随着相关财务管理问题频发,学习财务财产被挪用甚至管理人员贪污问题的曝光被查处,学校相关财务管理状况,受到人们特别是教职工和学生的高度关注,对学校财务信息进行公开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对学校日常收入和开支信息的公开,在阳光下透明的环境下进行财务信息的公正管理工作,为学校师生提供信息公开的财务信息。我国教育部于2010年3月颁布了《高校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国家层面首次颁布有关校园相关管理规章制度的实施办法,意在加强校园管理体系建设,推动相关管理信息公开透明化,以标准化要求办法,推动校园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提升校园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通过信息化发展,财务管理流程实现网络化和电算化,财务管理软件的运用,减少财务数据与人事、教育等部门的信息人为对接,减少大量数据报送由层层人工传递,加强了各部门之间和外界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和实时交流,极大提高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效率,提高了透明性和高效性。

(三)是顺应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在学校推广校园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升级,当下大部分学校已经或者正在进行校园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升级,对于学校进行财务管理的监督管理和保证财务数据的信息可靠性具有巨大帮助,有效预防了财务统计数据出差错的概率,降低人为参与因素造成的不确定因素,通过互联网的成果的辅助,信息化管理使得校园财务管理具体工作流程更加高效便捷,方便了学校和财务主管部门充分了解财务状况,及时交换和传递最新的财务信息,以便及时掌握学校财务运行状况,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的漏洞和实际问题,最快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保证财务管理运行过程的正常进行。例如在河北地区,大部分寄宿制高中的校园管理中,对于在学学生实行“一卡通”消费模式,一卡通充值面值进入学校财务管理系统,通过记录学生消费情况,监督食堂、超市、医务室等服务机构的收入情况,规范学校各单位的财务管理状况合理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为学生提供更为合理可靠的后勤保障。

二、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途径和办法

(一)创新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途径。

学校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对传统的财务管理体系一次全面的升级改造,针对实际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及时创新信息化发展途径。财务管理人员根据新型管理模式的需要,重新改变旧有的财务管理历程和实施办法,从而明确信息化管理的新内容。重新划分财务管理实际目标,更新信息化需求下的财务报备计划、审批流程和实施方案,迎合管理信息化发展及时编制细致的财务工作内容。创新学校财务管理实施办法,根据现代化管理学的实际要求,进行更为科学化和精准化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完善财务管理信息化配套工作的创新。

(二)健全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

当前大部分学校的财务管理方式较为单一,财务管理工作主要处理日常的学校收入和开支的一般情况,与建立信息化、科学化和精准化的新型财务管理模式的初衷和目标不相符。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立健全学校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相关体系,拓宽财务管理信息化体制下的多功能化办公水平,增添学校预算造价功能、财务支配分析功能、财务风险预警功能等衍生办公功能,提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和高效便捷性,为学校管理工作提供更为详细和准确的财务数据,促进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提高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安全系数。

对于日常的学校财务问题,由于管理工作与大量资金紧密相关,其安全问题备受多方的关注和重视,为保障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不受侵犯,要进行管理的网络信息化建设,优化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外界安全风险的评估工作,对评估结果作有针对性的技术防控,规范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安全意识,指导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规范操作,防止黑客入侵和服务器卡顿的情况出现,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系统安全系数和网络安全,保障校园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安全可靠。

(四)提升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作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直接执行者,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可以影响到信息化管理水平的状况,因此,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技术培养,是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高效运转的重要途径之一,形成定期专业培训制度,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方法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定期专业培训,提升信息化管理工作中的基本技能和信息化应用能力,通过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技术和综合能力素质较高的财务管理队伍,以迎合信息化管理发展的新需要,从而推动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更快更好进行。

三、结语

学校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是当前学校各项管理体制进行现代化转变的重要体现,通过借用高科技的发展成果,辅助财务管理体系的进步发展,以促进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公正和高效运行。

作者:林芳婷 单位:海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妥.对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实思考[J].经营者,2015,2

[2]欧阳玲.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实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11,3

[3]蒋伟红.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建议[J].财经界,2014,20

篇3

关键词:企业 信息系统控制 管理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021-01

一、信息系统控制概述

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通常包括信息层面和业务层面两个方面,信息层面的内部控制要求统称为信息系统控制。信息系统控制又分为两个层面来建立和实施,即:信息系统总体控制和信息系统应用控制。

1.信息系统总体控制是指企业在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运行、维护及管理等方面的控制。信息系统总体控制通常包括企业控制环境、信息安全、信息项目建设管理、系统变更管理、系统日常运作、最终用户操作等内容。

2.信息系统应用控制是指应用系统中的电算化步骤以及用以控制不同种类交易处理的系统外人工操作程序。信息系统应用控制通常包括人事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物资管理软件、销售管理软件等所涵盖的控制。

通俗的讲信息系统总体控制就是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及其运行维护的过程控制要求的总体,而信息系统应用控制就是应用系统已经实现的功能步骤及使用人员的日常操作过程。

信息系统总体控制和信息系统应用控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前者为体,后者为用,两者共同保证信息控制的有效性。

二、信息系统控制建设的必要内容

1.编制信息系统控制建设实施方案

信息系统控制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由企业信息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编写实施方案,方案应明确企业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将信息系统控制建设划分成若干工作阶段,并明确各时段工作内容和工作成果。

方案还应明确建立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组。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信息系统控制建设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工作小组完成信息系统控制建设各个时段工作的跟进监督,并给领导小组定期汇报工作。

另外,方案应明确信息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制定信息系统控制的各项管理制度,应用系统隶属部门负责本专业的应用系统日常运行维护管理,企业的信息管理部门是信息系统控制建设总顾问,应该全程参与建设工作。

企业各部门按照实施方案,严格履行建设职责,确保各个时段工作内容准确按时完成,顺利推进信息系统控制建设任务。

2.建立三类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的上市企业大部分规模巨大,地域广阔,分公司众多,信息应用系统分散,种类繁多,涉及部门多,如果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很难将信息系统控制落到实处,将直接影响信息系统控制运行的有效性。为了达到控制要求,企业应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控制管理制度。

首先,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信息系统总体控制管理办法。它是信息系统总体控制体系的纲要性文件,制定了企业信息系统总体控制体系建设与完善的相关原则和策略,它必须包括控制环境、信息安全、项目建设管理、系统变更管理、信息系统日常运作、最终用户操作等内容。

其次,企业还需制定应用系统控制管理办法。它是在信息系统总体控制管理办法的指导下,制定的用于指导企业信息系统日常运行、维护和运营管理的具体流程与实施细则。它应该涵盖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控制要求及控制程序。安全性控制包括物理安全、逻辑安全、网络安全、病毒防护、第三方安全管理等内容;完整性控制包括所有的建议经过处理且只处理一次、不允许数据的重复录入与处理;准确性控制包括所有的数据是正确和合理的;有效性控制包括交易被适当授权、系统不接受虚假交易、例外情况被发现和处理。

企业还应该建立相应的考核激励制度。它应该包括应用系统项目建设、上线运行、更新升级、日常运维等过程中的高效能奖励,应用系统出现问题时的责任追溯惩罚机制,以及对应用系统的管理员、操作员的考核奖惩机制。

三、信息系统控制有效执行的必要保障

1.完善信息系统控制执行的机制建设,保障执行有力

主要是围绕保障控制活动的实施,建立并运行一整套立足激励与约束、目标明确的工作制度、程序和办法,具体解决“如何自觉执行、保障执行、督促执行和提高执行力”的问题。根据信息系统控制的内容,信息系统控制执行机制应当包括:宣传培训机制、监督检查机制、责任机制和奖惩机制。四个机制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信息系统控制执行的保障机制。

宣传培训机制是旨在提升信息系统控制宣传培训工作质量和效果、营造和活跃氛围、为控制执行提供群众基础和智力支持的一整套制度、办法和运行程序。

监督检查机制是为促使信息系统控制活动有效运行而采取的旨在跟踪检查评价、发现并整改问题、纠正并规范控制行为、提升企业各级人员执行能力的一整套制度、办法和运行程序。

责任机制是以信息系统控制组织体系为基础,旨在明确责任、落实责任、纠正过失,构建清晰、严明的工作责任环境,促进控制责任到位和执行能力提升的一整套制度、办法和运行程序。

奖惩机制是以考核为基础,以利益驱动为手段,旨在奖优罚劣和调动积极性,促进责任意识转换为实际执行能力,形成努力实现控制目标内在动力的一整套制度、办法和运行程序。

2.重点关注信息系统控制制度中三个方面的控制程序

一是针对“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管理,前期要认真编制立项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说明书,中期要认真组织项目实施、数据移植前的测试,后期组织好系统上线审批、系统培训、系统变更管理。而且,项目建设全程必须确保测试环境要与生产环境分离。

二是针对“信息安全”控制,要及时检查并确保登录系统验证机制健全、服务器配置安全、账号设置符合职责分离要求、口令设置符合规则、用户操作监控有效、严格控制对数据的直接访问、机房管理有效、网络监控有效、病毒防护及时,信息安全管理员定期将不符情况报知相关负责人,并及时解决问题。

三是针对“日常维护”控制,必须定期如实填写机房设备巡检记录、备份记录、批处理作业调度记录、问题记录日志、问题分类汇总月报等控制证据表单,针对发现的问题,必须按照管理制度规定时限改正处理完毕。

3.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首先,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观点,即:执行信息系统控制并不是信息管理部门的一个部门的事,而是企业所有部门及员工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因为信息收集、整理、传递时时刻刻在发生,信息系统控制无处不在,他们必须遵从信息系统控制体系要求。

其次,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如实履行职责。在信息系统控制工作中,不同的角色,所拥有的权限和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每个人必须清楚自己在整个信息系统控制链条中负责哪几环节?实际工作中不能越权,也不能懒于执行应有的控制。例如:应用系统管理员额外掌握数据库管理员的账号和密码,可以从数据库底层直接修改数据,这是最常犯的权限职责设置错误。

再次,必须处理好与其它管理体系的关系。信息系统控制的执行和设定除了符合信息系统的控制要求外,还要紧密联系实际,灵活处理与其他管理体系(HSE体系等)的关系,针对同一控制事项,不必重复建立控制文本,可以选用多个管理体系的管理要求并集,规避重复执行控制要求。另外,灾害情况下可以执行应急预案,并非教条式执行信息系统的某些控制。例如:机房失火,消防员不必填写机房出入登记表,直接投入抢险工作。

篇4

一、完善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模式

近几年来,在工作上,创造了“三制三到位”的管理模式,稳步推进农经体系建设。

(一)实行百分目标考核制,全年工作任务落实到位。每年初都形成了《桦川县农经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农村财务、土地承包、一事一议管理等10项内容的考评目标考核制;召开乡(镇)经管中心主任会议,安排部署全年工作,并与各乡(镇)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乡(镇)经管中心将各项指标分解到村,层层抓好任务落实。每半年组织检查一次,年终对全县各乡(镇)经管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评,量化打分,排出名次,对评为先进的乡(镇)进行经验交流,并给予表彰。

(二)实行分片包乡工作机制。建立了局长全面包、副局长分片包、业务人员包乡(镇)的工作指导机制,安排部署的工作要进行跟踪指导、督促检查,对工作完成有难度的乡(镇),要找出原因,并向乡(镇)政府主管领导反映、沟通有关情况,以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乡(镇)经管中心人员也采取包村的方式指导各村的农经工作。

(三)实行全员目标岗位责任制。建立局长负总责、副局长分项负责、股长具体负责的责任化管理体系。将全员岗位责任制、股(室)工作职责及工作制度编印成册,每个工作人员都按照岗位责任制规定的内容来完成各自的工作,用一整套全员岗位制度来规范工作管理行为,推动整体工作开展。

二、强化职能作用,提高工作水平

在农经管理工作上,我们强化了“三个监督管理”。

(一)以加强农村“三资”管理为核心,抓好村级财务审计的监督管理。村级财务实行了委托制,开展了会计电算化工作,实行了手工帐和微机帐两套帐,并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财务制度,使全面落实县“村财民理乡(镇)代管”依法规范地开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财务管理混乱状况。全县农村实行了“三资”这项工作,将村级资产、资源也纳入了范畴,促进了农村“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在财务审计监督上,做到“三个结合”,即:村干部任期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常规审计和专项审计相结合、定期审计和民主理财监督相结合,主要对农村转移支付的使用、机动地发包、一事一议、各种行政性事业收费等情况进行审计。

(二)以维护农民基本权益为核心,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监督管理。对家庭承包的土地,在建立“一地一图一卡一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开展了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并将土地承包的信息录入微机管理;对全县村级机动地实行“三个审批”(即承包方案审批、村委会公章使用审批、承包合同审批)的管理制度,并且出台了《桦川县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若干意见》,机动地实行一年一发包,严禁签订长期续包合同。

(三)以规范村级一事一议管理为核心,抓好减轻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重点抓了“三个规范”。一是抓村级议事程序的规范。年初,县、乡两级农经人员深入村屯指导村里开好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议,确定议事议题,明确筹资筹劳的原则、标准和范围,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事一议项目建设。二是抓项目申报程序的规范。按项目申报的要求,制定了申报一事一议先进村和普惠制村应呈报的24项材料样本和明细,指导村级编制项目可研报告,并按要求及时上报审批。三是抓项目实施程序的规范。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重点指导了项目实施的村,围绕项目的招投标、工程质量的监督、验收等项工作,按照议事的内容、筹资的规模、建设的标准,开展一事一议项目的建设工作

三、增强服务功能,拓宽工作领域

(一)拓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职能。重点抓了三方面工作,一是抓宣传引导,强化培训。采取以会代训、典型示范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鼓励和引导农村各类能人带头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抓典型示范,规范管理。在具体指导上,做到了每年每个乡(镇)要培养2个以上的示范合作社,靠典型引路促进发展。三是抓项目扶持,搞好服务。每年申报扶持2个示范社项目,扶持资金30万元,通过项目建设,提升了合作社建设的整体水平。

篇5

关键词:乡镇资金;监督管理;必要性;现状;优化改进

引言

乡镇财政管理部作为我国财政管理体系中的终端执行部门,在促进乡镇经济活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是我国惠农政策具体落实执行的窗口。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资金监管政策,充分发挥乡镇财政资金的扶持作用,十分有必要对该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找出其中不足之处加以完善,促进乡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增强。

一、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是指针对乡镇专项资金规模及使用情况,由乡镇政府专门部门开展的一系列管理与监督工作的集合。对乡镇财政资金进行管控可以有效地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对政府职能起到提供保障与支撑的作用,实际工作要与现实情况相结合,不断进行优化与提升。

(一)做好资金监管,为乡镇建设打下良好基础我国综合国力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不断提升,“三农”问题作为党与国家持续关注的重点,获得了密集的政策扶持与重视。一系列惠及、强化“三农”的政策得到颁布执行,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丰富的活力与大量的资源,也切实提升了广大农民群众生活质量。鉴于此,在政策先行的背景之下,国家政府对于乡镇地区的扶持资金也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当前做好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三农”专项资金作用的充分发挥,为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开展与落实执行打下坚实基础。

(二)促进乡镇资金管理职能的转变为了进一步明确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我国财政部门出台了大量有关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其中要求乡镇财政部门加快向管理职能的转变,更好地服务于当地“三农”经济发展。依照指导文件的指示,乡镇部门财政资金的监管要由以往创收主题,转向“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为广大农民群众谋利益方向。强化对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使专项资金发挥作用的方式也发生改变,不再是单一的收入类型,而是兼具收、支并重的一体化管理,让乡镇财政资金发挥更加广泛的促进作用。

(三)有利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经行为近年来,国家对惠农、支农及强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突出,相关的资金补助规模也逐年扩大。而这部分财政资金由于种类繁多且涉及面广泛,亟须保障资金的合规使用与安全性。因此为了杜绝与防范违法挪用、占用专项资金的情形发生,就必须加强对乡镇财政资金的管控力度,重申财经纪律的重要性与严肃性,突出乡镇财政监管职能,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二、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现状

(一)财政专项资金监管效率有待提高针对当前我国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效率不高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我国部分乡镇财政管理部门中的管理职能有重叠现象,模糊的管理权限与范围不但无法保障专项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与效率,甚至给资金监管带来阻碍,使资金的使用暴露在风险之中。同时,冗余的组织机构还增加了乡镇部门的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与资金的利用率。其次,缺乏具备专业素质的管理人才。受限于体制与编制的影响,我国乡镇财政部门在人员的聘用、培育机制上与大城市之间有较大差距,导致了优秀的具备潜能的年轻人才流失严重。加之现有的财务人员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对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掌握不足,也导致了乡镇财政部门监管缺乏力度、成效不高的现状。

(二)乡镇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不透明乡镇财政资金使用过程缺乏透明度,一方面是由粗放式的预算编制导致的。尽管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号召下全面推广预算制,在多年的深入渗透下预算编制在我国大部分乡镇财政部门中被广泛应用,有了一定的预算编制意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编制粗放,导致预算工作不完善,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随意更改预算指标的情况发生。因此预算编制对于乡镇财政资金的管理缺乏约束力与执行力。另一方面,多头开设财政专户的情况在我国乡镇财政管理中普遍存在,容易形成财政资金动态无法全面掌握的状况,严重的还导致了账实不符以及违规滥用的现象。

(三)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制度不完善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职能是新时代经济发展趋势下赋予乡镇财政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但从现实监管情况来看,财政资金在分配的初期便失去了乡镇财政部门的监管,如资金使用要求不明确、具体实施方案以及最终成效的不确定。以上情形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规范、健全的财政资金监管制度而导致的。尤其在专项资金的使用与分配过程中,没有清晰明确的制度约束与控制,这也是导致乡镇财政资金拨付使用中存在监管真空地带的原因。当前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制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乡镇财政预算机制不规范。由于乡镇财政资金在实际发放与使用中,缺乏科学、完善的预算体系来进行管控与约束,而上级财政单位在转移支付制度中欠缺规范性,造成了乡镇财政资金使用环节中的漏洞,大大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二,资金监管缺乏有效方法。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与使用的相关规范制度缺乏有效约束,使得资金的使用脱离实际需要,存在较大随意性。第三,资金使用效果的反馈与评价体系不完善。我国每年投入到乡镇财政的惠农与支农资金规模庞大,但是资金投放与使用的效果却未能得到及时的追踪与反馈,在问责机制的全面覆盖上还存在疏漏,造成了乡镇财政资金利用率低、效果不显著的严重情况。

(四)资金使用监管缺乏畅通的信息反馈资金监管信息不畅顺、反馈不及时也是造成乡镇财政部门资金监管问题的重要因素。资金使用信息公开不全面、披露不彻底,使乡镇群众无法参与到对财政资金的监督中,造成监管力量不足,监管力度也大打折扣。另外,从资金使用情况反馈与问题解决的历史情况来看,由于无法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进行实时的监督,导致相关信息披露存在滞后性,造成民众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普遍评价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部分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人员的贪污、腐败现象,进而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措施建议

(一)加强财务管理体系规范化、科学化建设高质高效的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离不开规范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因此要不断强化乡镇财政部门下财务制度与会计基础工作建设。配置适宜的会计岗位,明确清晰的岗位职能与职责,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另外,针对财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欠缺的不足,加大相关培训学习力度,促进专业素质、技能以及意识的增强。与此同时,加快科学、完善的财会核算制度建设,完善审计与会计制度,提高乡镇财政资金审批、监察与审计的能效,切实增强专项资金的管控水平。

(二)构建畅通的双向反馈沟通机制要想在对乡镇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开展全面、完善的监督与管控工作,就必须构建起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使财政专项资金在高透明度的环境下使用与接受监管。第一,乡镇财政与县级财政之间要强化联系、沟通,促进资金信息渠道的畅通,使乡镇财政资金处于全面、充分的监管之下。第二,构建信息平台,向群众公开公布乡镇财政资金的规模、投用对象、使用方式及标准等信息,使广大群众参与到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中,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充分的公开,保障广大群众的知情权。第三,扩展与完善乡镇财政资金使用、监管信息沟通反馈渠道,对下级村组织间的沟通要不断加强,与上级县级财政单位要及时沟通、反馈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与成效,在双向的信息反馈交流过程中切实保障乡镇财政资金的安全性与高效性。最后,乡镇财政部门要积极重视民众对于财政资金使用提出的疑问,及时解答、有效沟通,避免产生误解,全力做好解释工作。

(三)财政资金监管制度建设体系化在资金监管制度的构建过程中,乡镇相关组织要以国家法律法规为指导,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管理需要以及资金使用状况,综合分析财政资金的监管方式、核心、范围等情况,制定具备全面性与指导性的资金监管制度体系,规范化、制度化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权与所有权。有关资金监管制度的构建,要兼顾系统性与综合性,让每个监管流程都有章可循,完整的涵盖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与监管各个方面。最后,保障资金监管制度的可操作性,从基层财政资金日常规范工作着手,不断调整与补充制度体系,促进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制度成为一套实用性强、严谨科学的体系。

(四)打造乡镇财政资金使用监察机制建立资金使用规范性抽检制度,乡镇财政部门组建独立部门对监管范围内的财政资金发放标准、流程、使用对象以及使用情况等进行抽样检查。尤其是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检查,要以巡查的方式在项目所在地进行实地检验,对项目实施情况与资金的使用组织不定期巡视。针对补财政资金的使用,在抽检时要关注发放对象是否符合相关政策标准要求,保障资金投放对象或项目的真实性与可行性。另外,以招标形式开展的项目,要进行信息公开披露,检验项目公开内容的完整性、资金拨付以及项目验收情况,做到资金发放有据可依,全程可追溯。

(五)规范化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乡镇财政管理人员素质规范化的财务管理体系是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力保障,因此必须强化对乡镇财政部门的财务管控机制建设,为财会工作奠定坚实基础。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会计岗位,并清晰界定不同岗位职能的权限与职责,增强财务人员对于流程与实际操作的熟练程度。此外,提高乡镇财政部门财务人员的培训规模与范畴,促进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提高,唤醒岗位责任意识,使财政资金在透明化、规范化的环境下高效运作,各个环节与过程都能得到全面与有效的监管。其次,构建健全、完善的预算、内部审计等财务制度。只有持续对相关体系与制度进行完善与优化,才能使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审计与监察效果得到全面提升。最后,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切实促进乡镇资金监管能力与业务水平的提高,实现资金管理精细化、高效化。

篇6

关键词:烟草企业;质量理管理体系;标准运营;流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6-0144-04

在全行业“卷烟上水平”的磅礴进程中,国家局又掀起了“管理创一流”的新。“管理创一流”活动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管理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加快这个进程,国家局、各省级局和中烟公司,都在引进管理工具、创新管理体系上做足文章,例如集中优势兵力,开展了“九个专项管理课题”的研究。目前,各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卷烟厂),面临着多种管理体系、多种管理工具并存和交叉的状态。这对原来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的管理架构产生了回避不了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多系统、工具间的兼容性问题,各种管理体系导致的重复劳动问题,管理体系多头、支离破碎、管理数据不能共享问题。这些现状大大地迟滞了行业的“管理创一流”步伐,也给各基层企业带来较大的管理成本和诸多管理上的不顺畅。因此,在企业原有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产品、质量、过程、服务、顾客、审核等内涵的延伸,使其实现真正的“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覆盖”,并作为承载其他各种管理工具、管理体系的平台,亦即“综合质量管理体系”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1 战略牵引

战略牵引是在企业战略规划内,在价值体系的指引下,明确工厂短、中、长期的目标,并以此做相应的决策。四平卷烟厂拟在“十二五”规划期间,通过逐步构建特色综合质量管理体系,着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卷烟生产制造水平,将管理工作全方位地推向精细化、优质化,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把企业打造成管理具有鲜明特色、市场需求响应快速准确、“桥头堡”作用显著、东北领先、行业先进的中型现代化卷烟生产制造中心。在综合质量管理体系平台上,四平卷烟厂着重打造市场响应能力、发展规划能力、领导运作能力、过程控制能力。

2 目标驱动

打造综合质量管理体系是为了更好、更快、更高标准地实现各级目标。四平卷烟厂根据自身特点,运用SMART原理、结合卓越绩效的要求,应用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和理念,从财务、顾客、内部运营、学习成长4个维度,成本控制、客户价值、质量控制、效率指标、物流指标、安全生产与环保控制、信息资本、政工目标等方面对目标体系进行设计,注重指标的科学合理性、可操作性,量化指标占比达到90%以上。

首先,在指标体系设计上,通过不断探索和持续改进,正逐步实现从指标控制到参数控制的转变,针对卷烟产品生产、质量控制关键过程、核心管理、业务流程的关键节点增设过程控制参数,让整个目标控制的落脚点和发力点聚焦在更加科学有效的控制过程参数的发展趋势上,最终使目标结果的实现成为系统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使目标管理的控制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其次,在评价体系设计上,在关注结果的评价的基础上,高度注重目标项目实施过程变量的跟踪与评价,对目标项目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估记录提出明确的要求,真正实现使目标管理从结果考核向过程控制与结果并重转移,做到了既客观又不失公正,既给各部门传递相当的压力,又能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鼓励创新和持续改进,最终达到“三个结合”即年度考核、季度评价和月度经济责任制考核相结合、职能部门监控考核和监察部门监督相结合、结果考核和过程监控相结合。

目标管理上除抓住指标体系、评价体系设计这两个关键节点外,具体围绕目标制定、目标分解、目标分析与调整、目标评价四个方面展开。目标的制定要体现行业的发展方向、公司的战略重点、工厂和部门的工作重点;目标分解要体现层层分解,覆盖至各级部门和每个岗位,同时应突出责、权、利对等,上层目标引领下层目标,下层目标支撑上层目标,横向目标之间要方向一致、环环相扣、相互配合,协调统一;目标分析与调整要体现通过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PDCA循环,对目标实施动态测量和管控;目标评价要体现最大限度地发挥目标的提升引领作用,实现管理绩效和目标水平稳步提升。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整合、创新既有的各种管理体系和管理工具,打造一个综合质量理管理平台。

3 打造综合质量管理体系

打造综合质量管理体系是为现代化企业提供了一个管理平台,为企业修建了一条通往持续发展的高速公路,四平卷烟厂综合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以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通过对原体系创新和延伸,引入SOPS(Standard Operation Process System,标准运营流程体系)操作方法,遵循了过程方法原理,强调从企业的自身发展实际和战略需求出发,通过对企业内部关键流程、目标、管控方法、绩效考核手段系统梳理、优化、改进、集成,构建端到端的标准化运营流程管理体系,一体化地整合了企业内部已有的国际标准认证、内控、绩效指标、ERP、OA等的不同管理标准, 它不是多个管理体系的简单叠加,而是按照系统化的原则形成统一而又协调、相互兼容、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它可使每一管理系统既能保持独立运行状态,又可相互之间发生作用,极大限度地避免信息孤岛和部门各自为战的现象,实现整体的最优契合,从而使四平烟厂最大化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为企业战略落地提供了坚实的管理平台和实施路径。

通过建立综合质量管理体系,还可为灵活导入其他管理体系或管理工具,如7S、TnPM、6西格玛、统计技术等提供着陆平台。

3.1 综合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依据

沿用PDCA的方法和持续改进思想,以ISO9004:2012《追求组织的持续成功质量管理方法》和GB/T19580-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为建设准则,“以创新为主线,以体系建设为载体,以创建和对标为手段,以管理创一流”为工作思路;构建综合质量管理体系。

3.2 综合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思路

综合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不只局限满足当前各管理要素、管理工具的要求,首先要充分考虑行业发展趋势与工厂的实际管理水平,力求在高度上与国家局、省公司的战略思想保持一致,并将其战略思想内容规划为工厂行之有效实施方案,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确保有结果、见成效。其次在深度上将各管理系统延伸,创造性的强化管理系统的作用,基于此四平烟厂在综合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提出“六个延伸”理念,将“产品、质量、过程、服务、顾客、审核”延伸到“大产品、大质量、大过程、大服务、大顾客、大审核”深度上。最后,在广度上进行大幅度拓展,将以往顾客扩展为所有相关方,统筹考虑其他相关方利益。

特点如下:(1)统一:统一体系架构、统一管理语言(含名词、符号等)、统一实施规范;(2)兼容:兼容多种标准、兼容多种管理工具、兼容多种体系要求;(3)增值:强化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引入“端到端”的业务流程架构,通过流程梳理与优化,强化价值导向;(4)创新:提出“六个延伸”理念,应用SOPS(Standard Operation Process System,标准运营流程体系)理论,追求ISO9004标准体系要求。

3.2.1 六个延伸理念:产品的延伸、质量的延伸、顾客的延伸、服务的延伸、流程的延伸、审核的延伸。

产品的延伸=广义产品+狭义产品=“大产品”

广义产品:实现烟草最终产品所有过程结果,如采购的物资、生产的烟丝、成品烟。

狭义产品:某项活动的成效或各项工作的表现形式和结果,如:会议的策划方案,编写的工作总结、财务报表、审计的结果、完成活动记录、填写的表单等。

由此我们理解产品的延伸:指在综合质量管理体系中提交给顾客的产品是“大产品”概念,它包含广义产品和狭义产品。因此,当每一过程输出任何结果是以何种形式出现的,无论是采购的物资还是某一活动记录,我们都视为产品。当顾客在接受这两种形式产品时其结果往往是“合格”或是“不合格”,其定义“满足要求”即为“合格”,“未满足要求”即为“不合格”。

通过产品延伸的提出:其目的就是要全员形成“大产品”意识,交付的广义产品还是狭义产品,既要满足要求又要提前预防“不合格”的产生。

质量的延伸: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我们通过“大产品”形成“大质量”的概念,在综合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大质量”不单单是指产品实物质量或单一管理体系的质量,它同时包括所有工作过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综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因此,“大质量”不但要覆盖业务过程所有职能与工作活动质量,还应覆盖支持过程:如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工会、纪检等所有职能与工作活动质量。

通过质量延伸的提出:提高全员质量意识,明确“大质量”概念覆盖全员、全过程;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养成执行标准和规定要求的习惯,做到“怎样把事情一次做对”,才能确保质量的特性最大化满足产品质量要求;由于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对过程控制能力,因此,形成全员参与对过程控制的氛围,使产品质量在优质、稳定基础上得到不断提高。

顾客的延伸:顾客是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在综合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顾客从单纯的客户延伸至外部顾客+内部顾客。

外部顾客=终端顾客+过程顾客。终端顾客――消费者;过程顾客――中烟公司和烟草专卖局、店等;

内部顾客=各流程(工艺、工作等)下游+服务接受的工序或岗位

通过顾客延伸的提出:进一步理解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内涵,在满足外部顾客要求的同时,更需关注内部顾客的要求与感受,树立起顾客满意理念;在综合质量管理体系中,通过建立工厂顾客满意度评价体系,帮助工厂准确辨识顾客,区分满意度结构,重在寻求改进机会,抓住关键问题,不断提高企业顾客满意度。

服务的延伸:服务就是为了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它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的某种特殊需要。

服务质量――迎合顾客期望满足要求的程度。

在工厂提倡“管理就是服务”、“下道工序就是上道工序的顾客”的思想。服务于工厂一线部门、服务于工厂基层人员;服务于公司等上级相关部门、服务于烟厂所有顾客。

通过服务延伸的提出:转变全员的思想意识,克服部门或岗位可能存在的“各自为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惰性,明确卓越的企业源于卓越的服务,真正形成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服务意识,消除“各人自扫门前雪”错误思想,以强烈责任感和至真努力,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素养,创造一种氛围,“不给顾客留遗憾”的服务观,并通过顾客满意度测评和绩效考核机制,将服务延伸落实到实处。

流程的延伸:流程是跨部门、跨岗位工作流转的过程。

企业目前由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进行转变和延伸,在确定业务流程同时也要确定出管理流程和支持流程,并明确其相互依赖关系,其目的是减少组织不增值的活动,减少组织内部无效的、多余的、顾客不关心、不认可的工作环节,如等待、重复审核等,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率。

通过流程延伸的提出:是基于管理的系统方法,从组织系统的角度,识别、理解流程,构建流程管理体系,消除非增值活动,支撑工厂运营绩效在速度、成本、质量和顾客满意上获得持续改善和优化。通过识别流程规定的顺序、明确其标准、责任、制约,实现“流程唯一、标准唯一、责任唯一”工作路径,确保过程顺畅、层次简洁、接口清晰、要求量化、控制有效。

审核的延伸:审核要从原先单纯的9000和18000内审、也包括原“三级审核”的范围向综合质量管理体系的“大体系审核”拓展和转变。

第一方审核――综合质量管理体系的“大体系内部审核”所包含的范围更广、更宽,最终使内审成为对综合质量管理体系绩效的广义的监视和测量手段。

第二方审核――对供方或相关方的审核要在原有现场评审的基础上程序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第三方审核――外审也要进行管理。包括对认证机构审核员的选择与沟通、公司内部外审前的培训(对外审的认识等)以及不符合问题的整改效果、审核效果的评价等等。大体系审核与标杆对比、绩效考核的结果相结合。

通过审核延伸提出:拓展了审核广度与深度,明确审核层次,加强对审核过程控制,避免走过场,追求审核效果,寻找与标杆的差距;同时,力避对一个过程不进行重复审核,实现一次审核的结果被多个管理体系和工具所采用。

3.2.2 两翼与躯干。

(1)左翼――战略系统:综合质量管理体系是战略落地的承载体。

躯干――战略的实施需要能力的支撑:四平烟厂战略实施需要市场响应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发展规划能力、过程控制能力四大能力支撑。这四大能力有如下的逻辑关系:

市场响应能力是根本:根据目前湖南中烟品牌发展战略和未来市场趋势,湖南中烟已做出相应的“市场营销”规划、四平烟厂作为省公司的生产制造部门,其首要任务就是响应市场需求确保完成生产任务;领导运作能力是关键,工厂的领导层既要认真领会省公司对工厂发展的规划,又要领导全厂努力实现省公司的战略规划;发展规划能力是路径,省公司有了“12.5”规划,四平卷烟厂就要据此并结合工厂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明确下一个5年厂级、系统级和部门级的发展规划以及每个战略步骤如何实现;过程控制能力是保障,要实现产品质量平稳、均质,要求过程管控有效,标准明确。

(2)左翼――管理系统:管理系统为综合管理体系有序运行提供控制手段。

躯干――过程管理、标准文件管理、目标管理、改进管理四大管理系统能为综合质量管理体系有序运行提供基础保障。

在国际认证的体系中,均提到了过程方法。首先,以过程管理为切入点――实施过程方法,四平卷烟厂通过导入SOPS(标准运营流程体系),明确5W1H(谁去做、如何做、何时何地做、依据的标准、输出的目标等),打通价值创造过程,链接部门接口,工作节点。按一定规则配置管理要素,使每个角色都是价值创造的主体,确保将基础管理做实做细,将特色管理做精做优,通过明确责任和目标、目标落实于流程、绩效控制过程,保障流程目标的实现。

其次,以标准文件管理与优化为切入口,完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标准体系,理清执行文件和标准。文件是行动纲领,文件梳理与优化是规范约束卷烟生产经营行为,严细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举措。将文件的强化执行转化习惯,从生产组织、质量控制、能源管理、安全管理、绩效管理、任职资格、两项工作、民主管理等等到文化建设,搭建整体的标准化体系,在操作、运行、控制、改进等方面做到全面有效控制,缩小与其他兄弟烟厂的差距。

再次,以目标管理作为切入口。应用“六个延伸”的思想和理念,对生产管理、工艺质量、设备管理、预算成本、安全管理和团队建设等模块对目标体系进行设计,注重指标的科学合理性、可操作性、量化性。在指标体系设计上,通过结合四平实际和科学合理的原则,针对卷烟产品生产、质量关键控制过程、主要管理、业务流程的关键节点增设过程控制指标,通过目标、指标库建立,不仅注重目标结果的评价,同时高度关注目标项目实施过程的跟踪与评价,使目标管理从结果考核向过程控制与结果并重转移。

最后,以改进管理为切入口。

改进管理方法与工具有多种多样,这些方法与工具可以在某一系统实现,也可在大系统上实施,企业自身通过监督检查、自我评价、寻找薄弱,灵活导入。

(3)左翼――运行系统:是围绕着目标实现展开,是战略实现的具体体现。

躯干――四平烟厂为六大运行系统分别是:人力系统、采购系统、生产系统、工艺质量系统、营销系统、保障系统。

人力系统:在战略系统指引下,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基础,充分考虑组织当前和未来需求,量身规划符合战略所需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组织设计、工作设计、员工培训、绩效考核,实现与岗位最大化的匹配。

采购系统:采购需求有依据生产计划而制定材辅料需求计划以及独立于湖南中烟形成的采购,从工厂战略规划中采购需求提出、供应商管理、采购物资管理等制定有针对性规划建设,能有效地监控采购系统的实施,确保采购工作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地执行,使企业处于最佳的供货状态。

生产系统:生产系统是将输入资源转换为期望产出的过程,从接受生产计划到成品烟产出,现场管理既有硬件厂房、设备、动力等,又有软件生产系统组织结构、员工素质行为、工艺、质量监控能力等。制定战略系统输出目标与要求,是促进生产系统不断升级与确保生产持续平稳。

工艺质量系统:由组织机构、职责、程序、活动、能力和资源等构成的有机整体。质量系统以战略系统为指引,以六个延伸为理念,在生产活动中,形成“大质量”意识。生产出满足规定和潜在要求的产品和提供满意的服务,实现企业的质量目标。

营销系统:该系统是指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与客户的交换,并最终获得销售收入和投资回报的系统。战略系统指导营销系统的市场定位与企业发展方向,企业独特价值决定市场位置。由于四平卷烟厂在湖南中烟集团内,具有“东北桥头堡”作用,因此,无论企业主要领导的职责还是公司为东北区域量身定制开发的卷烟新品种的销售,都具有一定的营销责任,所以,虽然作为生产点没有营销职责,但还是把营销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种植在综合质量管理体系中。

保障系统:保障系统明确职能管理部门的职责任务和工作目标,做到管好事、管好物、管好人,并协调好人、财、物等要素的配置,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把奉献服务精神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保障系统为战略系统提供强有力机制支持和物质基础。

躯干――管理工具、工厂运行活动。

管理工具(OA、ERP信息工具、6西格玛、7S、精益生产TnPM、统计工具应用)对实现组织运行的稳定性、规范性并获得较高的效率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基于企业本身内外部环境,有步骤,有计划接入管理平台,有机融入各管理系统中,在综合质量管理体系平台下进行整合,保障企业运行系统高效运转。

(4)左翼――提升系统是工厂现阶段在2~3年左右的时间需要努力打造的若干工程,这些工程来源于工厂现阶段管理的短板和长期发展的需要。

躯干――五大工程:四平卷烟厂现阶段着力打造五大工程:规划发展工程、管理提升工程、人才培养工程、创新改进工程和文化推动工程。

规划发展工程的核心有以下三点:第一,打造四平卷烟厂的规划发展能力,能根据行业变化、省公司战略和工厂实际做出相应的规划发展方案及详细的实施方案。第二,将工厂的发展科学化。四平卷烟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建造新的厂房、要实施新一轮的技改,这一切都需要理性思考、全局规划、周密计划、有条不紊的实施。第三,使发展有序。烟草行业的发展是国家一盘棋,国家烟草发展战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国家烟草战略布局中需要崛起一些强势品牌和优秀工厂做实国内市场,抵御国际三大烟草巨头对国内市场的觊觎和蚕食,在国家烟草发展战略中优秀制造工厂应该是长期、有序、精细化发展的工厂,而不应该是短期、混乱、粗放的工厂。

管理提升工程是四平卷烟厂实现未来目标的重中之重,原因在于企业目前的管理虽然有一定的积累,工厂也有良好的局面,但要实现未来的发展规划,打造世界优秀卷烟制造工厂,目前的管理水平很难实现以上目标,差距甚大。现代化的厂房容易建,先进的设备可以买,但要使四平卷烟厂的管理模式成为工厂发展的引擎,让行业内同行认可却非一朝一夕之功。

人才培养工程是管理提升工程的姊妹工程,因为先进的设备需要优秀的员工来操作和维修,优秀的管理离不开优秀的员工,这一点四平卷烟厂的两级领导班子和员工们已有相当的共识。

创新改造工程需要和发展规划工程相结合,使得企业在技改、管理方法上,通过开展多项质量活动(如QC、测量系统的改进、小改小革活动)与工厂的发展紧密结合。

文化管理是四平卷烟厂实现跨越式发展所离不开的强有力的保障,将文化渗入工厂的实际管理中,将“六个延伸”、战略系统、管理系统、运营系统、提升系统、“五个指头握成一个拳头”打造成具有四平烟厂独特文化的综合质量管理体系。

(5)右翼:管理纲领――综合管理手册。

综合管理手册是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文件,规定企业的管理方针、目标,描述体系各项要求的相互作用,管理手册的体现形式就是企业的综合管理手册。综合管理手册是企业的管理宪法也是管理行为的具体指导,是工厂的核心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工作过程和五大工程的集成。

篇7

【关键词】企业 全面预算管理 内部控制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在我国起步比较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很多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落后于快速发展的经济,致使企业的竞争力下降,经济效益不乐观,因此完善和加强企业的预算管理措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全面预算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要想拥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重视全面预算的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实施内部管控的一种重要手段,一直以来,它的作用是用来计划和协调事项,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它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在计划和协调的同时,还发挥着管控、激励和评价的功能。因此,要强化企业的内控管理,就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这对提高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对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认识

(一)宏观上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决定者。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企业财务部门的报告程序、会计核算以及监督审核的多种职能,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据调查,我国大部分企业严重缺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导致财务信息不对称、内部控制失效及权力过度集中等现象,给企业造成严重的干扰。

(二)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内部资源利用的不协调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的发展。目前,各大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有:缺乏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缺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科学性、连贯性;缺乏企业统一管理的监督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偏低,这一系列因素的出现造成了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的出现。

(三)目前,我国很多民营企业以及中小型企业均停留在传统的财务管理体系上,据调查,财务部门大部分工作人员认为企业的资金根本不存在什么风险,这充分说明了财务人员没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再者,加上财务部门政策缺乏科学性、财政资金结构管理不合理以及财政内部财政关系不融洽,均是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

二、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的意义及价值分析

全面预算在企业运营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它能够使企业的战略目标更加明确,各项收支情况更加系统。详细的财务预算能够有效的为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所服务,能够明确体现出企业各个职员的工作职责及工作计划。它能够有效的反映出企业在经营期间的各项业务结果,很清楚的体现出预算执行的情况。财务预算有利于促进企业财务工作各项目标的高质量完成,从财务预算表中,企业可以以此为依据,建立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预算数据与实际发生数据的对比,企业可以清楚的了解自身的财务状况,再与计划的目标相比较,了解存在的偏差,从而在下一年度进行改善,更好的实现财务目标。

(一)全面预算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对于企业来说全面的预算是指导企业不断前行的风向标,同时督促企业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它以销售预算数据为基础对企业进行全面的预算,使得企业的资源可以得以合理的运用和配置,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资源的运用能力,而且它是有一定的基层基础的,是基于实际情况预算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以及问题解决的时效性等,使得企业的下一步的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二)全面预算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对于企业的战略性的规划以及年度性的经营计划来说,全面的预算可以对其进行精细化,它是企业整体运营活动的数据化的安排,促进其规划以及战略目标的实现,通过全面的预算可以促使企业不断的寻求更为合理的科学的方式,并且对市场变化做好应急应对措施。

(三)提升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在它的体系中有一个部分是对下一年度的相关项目的直接的衡量,也因此成为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的参照。而且通过全面的预算可以强化企业在费用方面的有效的控制,进而降低企业的成本。它不仅仅指向于本年度,而且也可以成为下一年度的某些工作的指向标,如对次年的企业运营的水平的监测等。其次是它可以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文化的和谐发展。预算考核系统在下达后,通过与实际情况的对比可以较为明确的了解业绩,了解本部门预算的完成度,无论是上层领导还是基层的员工均可以明确自己的任务,而且可以较为有效的执行本部门的工作,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减少员工与管理部门以及管理层领导之间的冲突,从而促进企业的良好和谐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最终经营目标。

(四)企业可以通过编制全面预算来固化和量化企业的管理目标,有利于目标的系统化、具体化、和定量化。全面预算规定了企业在某一时期总方向以及各个部门的财务目标,有利于各个部门明确自己的职责,以此来保证企业中目标的完全实现。企业全面预算能够有效的规划和协调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与职能,使之能够符合经营目标的要求,根据全面预算管理也可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问题

(一)财务预算目标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预算目标应当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准。但是实际上很多预算工作者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往往是为了快速完成任务却忽略了企业自身的目标,因此财务预算就会偏离企业的宗旨或是因为没有考虑到市场经济的变化而造成的偏差,使得预算目标和企业的经营活动不相符。

(二)预算调整随意性比较大,预算实行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如存在预算超出的开支不按正常渠道走,随意改变预算的工作内容等不良现象,就会偏离预算的目标。各个部门对预算的执行把关不严,领导者不能正确引导约束预算活动的开展,也就容易导致预算失去真实的情况发生。

(三)缺乏连贯观念。很多企业不能够制定一个连贯的预算体系,仅仅只对费用收支出进行预算控制,而没有从全面的方向看问题,有的企业则缺乏亏损的预算意识,缺乏连贯一体的观念,就很容易导致企业无法掌控运作的全局,预算的作用达不到理想状态。

(四)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将会导致在财务预算的编制过程中斩断了财务预算和别的预算间的联系,使得预算偏离企业的目标。

(五)预算只在乎形式且缺乏监管,大部分的企业虽然认识到了预算的重要性,但是却只是编制了一些预算体制,只在乎形式的发展,却没有重视预算的执行,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使得预算失去了原有的权威进而影响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加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要想起到强化企业的内部管控、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只靠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本身是不能达到的,还要根据预算的指标,将企业发生的每项业务与其联系起来,严格执行和实施,才能使预算管理水平得以提高。具体的实施方案有以下几种:

(一)强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意识

企业要先建立预算管理的相应部门的管理体系。从制定预算编制的开始到结束,过程中的步骤都要按照明确的规章制度,做好自己的职责,做到权责分明。企业的相关领导起到带头作用,高度重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做一系列的培训和宣传工作,以达到让每位员工都能深刻的了解到全面预算管理的重大意义,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此外企业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人,所以员工的思想尤为重要,一方面,财务人员的技能要得以加强和提升,不断提高他们的财务管理知识水平,政治素质也要求得到相应的提高,并且调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规范制约管理过程中的行为,企业也要时刻发现并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

(二)明确预算重点,规范执行流程

在实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时,要明确出各个部门预算的重点,并强化执行预算管理的流程,使其规范科学。其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中心枢纽环节是企业的收入预算,支出预算中主要是对成本费用的预算,而在预算期内,企业所有活动的保证是基于对现金流量的预算。因此,企业全面预算的重点应该是收入预算、成本费用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而在规范全面预算执行流程上,首先企业财务部门要对各部门的既定预算进行严格审核,使其规范准确合理;另外,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将现金流量管理也纳入其中,以便合理控制成本支出,降低费用;最后,还要建立起相关的考核制度和职工激励机制,定期对各部门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并按照考核结果对相关部门和职工采取赏罚分明的奖惩措施。通过对企业预算的编制,将企业的总体的目标分解为具体的目标,对各个部门或者是员工预算的结果进行具体分析,同时控制预算差异,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有力实现。对于目标来说要能够使得全体员工均可以参与,预算的完成度由全体员工共同负责,同时将员工的绩效与预算完成结果相挂钩,从而促进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提高预算监督的执行力

提高企业的全面预算监督的执行力,加强支出效益实现的制约机制。预算管理的监督机制是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监督机制是保证企业的支出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企业相关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各部门预算管理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和检查,以确保各部门的支出效益。因此,提高企业全面预算监督的执行力,能够有效的使企业支出效益实现最大化。

(四)财务预算要围绕实际,实施中不能随意调整

预算的编制应遵循的原则是:统筹兼顾、量入为出。预算要为下一项目的成本预测、预算提供可靠而又有用的数据基础。预算需要全面的预计,这就需要企业的各部门对其所在范围内的各项经济活动一一进行精确的预计,过程中要尽量克服片面性,以减少或避免数据失真的情况。预算的编制要尽量减少资金的浪费,信息的使用原则也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财务预算的编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是不能进行随意的调整和修改的,那样预算就会失去其意义,因此要求各部门要严格的按照预算执行,要严格管理和监控实施的过程,避免出现差错才能保证达到预期的目标,并最终实现财务预算对企业利益的提高。

(五)全面预算管理指标体系及评价指标的构建

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集团性的企业来说,将各个下属子公司或者是相关部门划分为不同的利润中心,而集团公司作为投资和费用的核心,接着对各个预算中心细分为利润预算中心或者资金中心。预算管理系统包括对利润进行预算以及对于现金流量的预算等。财务部门在设计账务等的时候,要围绕预算管理来进行账务设置,而且以月为单位提供预算执行的数据,以形成较为规范的台账。企业预算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企业的预算管理控制水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提高这一水平,预算管理评价指标系统的构建要基于企业的实际情况,以此为依据来构建预算管理评价指标系统,并且在评价预算结果的时候,对于预算差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有的时候出于成本的考虑,企业也可以借用同类行业的相关数据作为自己的参照,然后又针对性的提出适合本企业的预算管理评价指标系统,从而节省企业的成本以及时间,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的预算管理评价水平。

五、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这种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做好全面预算管理,认真做好企业预算的差异分析、执行与考核,从而切实将全面预算管理落到实处,提升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进而达到提升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让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诸葛理顺.浅谈如何加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J].华章,2008(19):140-142.

[2] 成仲毅.关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1,(1):123―124.

[3] 刘春秀.企业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2年3

[4] 杨爱萍:浅谈企业财务预算管理[J].中华会计网校,2010(1):40-42.

[5] 张菊萍.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意义及实施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1(01):36

[6] 李俊杰.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助力企业快速发展[J].会计之友,2011(1):102-104.

篇8

关键词:电网企业 资源整合 可行性研究

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围绕国家电网公司“按照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方向,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深化人财物集约化管理”的指导思想,坚持“总体设计、效率优先、安全稳定、与时俱进”的总体原则,立足于提高电网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以“统筹人财物核心资源”、“实现高效协同运作”为发展目标,在尊重历史并考虑目前组织架构的前提下,对H省电网企业设计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整合,使整合后的设计公司成为基于市场导向、适应电网发展需求的经济实体;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科学、激励约束机制完备、内部控制及绩效评价体系有效的法人实体;成为以系统有序的组织、协调、管理为支撑,以高效、完善的机制为保障的现代电网设计公司,为支撑H省电网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一、资源整合的背景

(一)行业发展方式发生转变

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为转变公司发展方式,转变电网发展方式,按照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开始实施人力资源、财务、物资集约化管理,构建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同年1月1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家电网体改[2012]45号),要求“按照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方向,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深化人财物集约化管理,推进五大体系建设”。2014年2月19日,国家电网公司下发了《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印发2014年“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主要任务的通知》(国家电网体改[2014]262号),统筹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深化细化任务内容,落实责任,明确要求,加强管控,确保全面完成体系构建工作。

这一切表明,电网企业正在由传统的粗放式、松散型管理向精益化、集约化、专业化管理模式发生转变。

(二)行业竞争日益激烈

H省以电网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设计单位共16户,按单位性质分:国有电网企业设计单位5户,集体性质单位11户,国有占比31%;按单位规模分:2013年末国有资产5,191万元,集体资产15,519万元,国有资产占全部的25%;按单位营利能力分:2013年末国有主营收入9,341万元,集体主营收入15,222万元,国有主营收入占全部的38%。除上述电力设计单位在电网系统内产生同业竞争外,尚有H省电力勘察设计院在电网以外的电力设计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行业竞争愈趋紧张。

二、资源整合的目的与意义

(一)资源整合的目的

H省电网企业设计资源的整合能够发挥大平台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与降低成本,更大程度地提升整合后电网企业设计单位的竞争力与竞争优势。资源整合后有助于进一步壮大电网企业设计单位规模,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扩大原有市场的占有率和市场影响力。资源整合后的电网企业设计单位力争将设计行业资质由乙级上升到甲级,资产规模及盈利能力实现双过亿。

(二)资源整合的意义

H省电网企业设计资源整合是继国家电网公司构建“三集五大”体系深化推进过程中的一次管理创新,是彻底转变电网企业发展方式的一次有益尝试,对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专业化管理、提升企业绩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资源整合的方式及效果

(一)资源整合的方式

H省电网企业所属设计单位共5户,其中:4户全资子公司,1户分支机构。从单位规模看ABC公司相对较大,注册资本金500万元,相较其他4户单位财务管理比较规范,因此,考虑以ABC公司为主体,吸收合并其他4户设计单位。吸收合并后,仅保留ABC公司,其他4户设计单位人、财、物整体合并至该公司,分别在相关地(市)设立ABC公司业务分部。

(二)资源整合的效果

首先,吸收合并后,可充分发挥ABC公司的优势,扩大该公司规模,增强核心业务竞争力,提高主业的市场占有率,培育其逐步成为黑龙江省内电力设计市场的领军者。

其次,通过整合设计资源,可优化黑龙江省电网企业设计资源配置,实现设计资源共享,提高电网企业设计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率。

第三,可实现专业化管理、专业化调度,促进电网企业设计单位管理科学、高效、规范。通过专业化管理能够更好地集中资源、人员和技术,在财务角度看,一是增加信贷规模,降低融资成本;二是有利于存量资产的盘活利用;三是有利于资金集约化管理,降低资金风险;四是节约费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人力资源角度看,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从技术力量角度看,能够进一步提升行业资质,提高整体技术实力,全面增强电网企业设计单位的社会认识度,实现品牌效应,增强同业竞争力。

四、资源整合风险及应对措施

(一)资源整合风险

1.公司稳定风险

资源整合过程中,员工安置是否妥善将直接影响资源整合工作的效果。资源整合后,合并各方如果不具有共同的愿景、价值观念和诚信,必将将公司产生内耗。

2.财产及物资风险

资源整合后,资金没有发挥最大效用,出现停滞或不足;物资没用有效利用,出现闲置或浪费。

3.市场及品牌风险

市场占有率下降,业务萎缩,行业知名度下降,竞争优势消失等。

(二)应对措施

1.搭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1)整合后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建立有限责任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以董事会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以董事会任命的总经理为公司经营管理目标责任人,以总经理组建的各专业人才为核心的职业管理团队为公司的组织架构,形成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的规范的现代公司组织架构。

(2)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以制度为标准、以目标为导向,强化目标责任制和目标责任激励的经营目标管理。

(3)构建条理清晰、层级扁平、责任明确的组织体系。

(4)梳理业务流程,明确内控节点;划清各部室、各中心的职责权限。

(5)编撰《公司员工手册》,界定员工行为规范;强化团队意识,增强每一位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6)加强财务集约化深化应用,实现财务管理体系的有效监控。

2.开展公司文化建设

资源整合后的设计公司应在各方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特有的公司文化,包括:

(1)诚信――公司基本的素质定位

公司每一位员工从做人到做事都要以诚信为原则,使诚信深深浸透进公司的骨髓,成为公司立足之本。

(2)和谐――公司稳定发展的基石

以人为本,互相关爱,不断增强公司和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弘扬正气,奉献爱心,助人为乐,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公司为员工创造成长空间,员工为公司谋划未来。

(3)创新――公司生存发展的灵魂

创新是公司发展的最基本方式与方法,是公司追求目标的原动力。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体制创新可以使公司的日常运作更有秩序,便于管理;思想创新有助于公司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可以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发挥员工的创造性,为公司带来更大的效益。

(4)卓越――“厚德精业,追求卓越”

卓越是公司和个人追求的永恒目标,员工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把平凡铸就不平凡;公司要树立更高的目标和标准,不断超越。

文化建设是关系到资源整合后的设计单位能否快速走上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建立以“正直、诚实”为基础、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以“创新、进取”为精髓的公司文化,才能保证电网企业设计资源整合取得预期效果。

3.制定公司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原则

以诚信经营、创新发展为经营原则,坚持做强、做大公司与业务规模,积极拓展业务新途径。

首先,充分利用好各方多年积累的社会资源和良好的市场资信,最大限度地共享信息与资源,对现有客户渠道深入挖潜,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整合后的公司优势,更大范围的扩大对客户的引导力和凝聚力。

其次,进行科学的市场营销规划与预测,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市场需求满足客户需要,积极鼓励各业务中心开展业务创新。

第三,制定公司业绩目标,通过财务数据进行考核与激励。推进财务对各业务单元的成本核算、利润考核和奖励,形成完整的激励机制,为实现工作目标增加动力。

篇9

一是提高数据质量。数据质量是有效实施贸易信贷监管的基础。优化贸易信贷管理首先应该提高贸易信贷基础数据的采集。现行贸易信贷管理政策对贸易信贷数据的采集范围、企业未及时履行数据报告的责任等内容,制定了较为完整的措施,但在如何保证数据的完整及准确性方面还有所欠缺。应将建立、健全贸易信贷数据校验及评估制度作为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优化贸易信贷管理的重要内容。二是强化监测机制。贸易信贷监测是贸易信贷监管的核心内容,目前的监测机制还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个是监测指标体系与实际监管重点对接不够紧密;另一个是目前的贸易信贷监测制度只是整体货物贸易外汇监测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而并非针对贸易信贷建立的专门的监测制度。因此,在强化贸易信贷监测机制方面,可以通过优化监测指标、完善监测流程两个方面实施。三是创新贸易信贷管理手段。当前,在我国资本项目仍实行部分管制、金融市场化程度及相关法律体系还不健全的环境下,加强对中长期贸易信贷规模、期限的控制,必要时实施相应的行政干预措施,对完善贸易信贷监管、防范资金借道贸易信贷渠道跨境流动、保障国家金融稳定仍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完善贸易信贷管理手段上,可以考虑对中长期贸易信贷实施严格规模控制,同时辅以必要的行政干预措施。

二、政策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提高数据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分析。现行贸易信贷报告制度从制度框架、系统支持方面及日常业务管理上为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贸易信贷报告制度的建立,为外汇局加强数据质量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外汇局可依据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政策规定,开展相关工作以提升数据质量。新的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以及贸易信贷报告相关功能模块的应用,为外汇局开展数据质量管理提供了系统支持。现行日常管理模式的建立为外汇局实施有效的数据管理提供了机制保障。强化监测机制的可行性分析。现行贸易信贷报告制度从监测制度框架、系统支持及制度建设上为进一步强化非现场监测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后,外汇管理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监测分析框架,将非现场监测分析视为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的核心工作。这种非现场监测框架的建立,为外汇管理部门开展贸易信贷监测分析提供了机制保障。监测系统从基础数据、监测指标等方面为贸易信贷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设置了贸易信贷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监测体系。制度建设上,建立了综合分析工作制度、贸易信贷非现场监测指导意见、贸易外汇收支非现场监测实施指导意见等。创新管理手段的可行性分析。从管理效果、宏观环境、法律条件方面分析,对中长期贸易信贷规模进行管制、必要时辅以行政干预,在当前宏观环境等条件下暂不具可行性,但可将其作为应急预案措施,结合外汇管理改革进程及宏观环境变化,适时启用。调整贸易信贷报告方式和范围的可行性分析。通过对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全国预收预付及北京、大连、烟台、武汉、重庆、西安、内蒙古七省市延收延付义务性报告的实证检验,90%以上的企业年报告任务在100笔以内,只有个别企业年报告任务超过1000笔。综合考虑,调整报告方式、对大型企业采取总量报告模式暂不具备可行性。鉴此,可以考虑待提高数据质量的措施实施,且贸易信贷数据整体质量进一步完善后,再进行实证检验,然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再行确定该措施是否可行。通过对优化后贸易信贷管理措施的可行性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通过制度建设提升贸易信贷数据质量管理和丰富贸易信贷非现场监测体系是目前最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二是对中长期贸易信贷实行规模管理虽然不存在法律障碍,然而在政府简政放权的改革背景下,目前不具备实施的外部条件,但可以将其纳入应急预案进行规划,从而实现宏观审慎监管;三是就调整贸易信贷报告方式和范围来说,由于调整所产生的收益和投入成本及风险不成正比,目前暂不具备可行性,可以在贸易信贷基础数据完善后,通过进一步实证检验后再行确定。

三、具体实施方案 主要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分重点的方式有序推进和实施各项优化措施。短期内应以提升数据质量、完善指标体系、优化监测流程、加强应急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提升贸易信贷管理的有效性,为后续监管机制的优化奠定基础;中长期来看,应逐步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不断完善监测指标综合利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微观主体的行为研究。

四、短期政策措施优化目标

以提升数据质量为重点,完善报告制度。总体思路是:通过建立数据质量管理平台,设立数据综合校验机制,建立数据质量敏感企业样本库和建立动态评估机制等方法,改进数据质量,最大限度地规避企业制度性因素以外的错报情况。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构建数据综合校验机制,包括通过宏观经济趋势指标、进出口/外债/银行收付汇等宏观数据进行宏观校验的机制,通过行业平均数值比对、企业历史数据比对、辅助统计信息准确申报校验以及不同系统间数据比对等方面进行中观校验的机制,以及通过财务指标逻辑印证、财务指标替代印证、财务指标延展印证、财务指标关联印证等方面进行微观校验的机制。二是建立数据质量敏感企业样本库。可选取现场核查中发现的下述类型企业,建立样本库进行跟踪分析,锁定报告行为特征,为后续实施差异化管理措施提供依据:(1)贸易信贷报告差错或漏报金额和比例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2)报告单笔金额和期限极值企业;(3)未通过检验的企业;(4)频繁调整、删除、修改报告的企业。三是建立贸易信贷数据动态评估机制。将数据校验机制与综合分析、非现场监测、现场核查相结合,一方面在宏观分析中判断贸易信贷趋势,借助敏感企业样本库及时采取主动干预措施,避免对跨境收支造成冲击;另一方面在微观主体监测过程中用于对单个主体报告业务的核实判断。在上述基础上,定期总结地区、行业、企业数据质量改善情况,形成对贸易信贷数据定量、定期、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机制。以完善监测指标为重点,提升监测效率。总体思路是:将综合分析模块已有的监测指标移植到针对具体微观企业的监测,以确保监管体系一致性;同时,在监测系统相关环节进行改造,增设相关指标。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在微观企业监测指标中增加债务类贸易信贷余额、债权类贸易信贷余额指标及比率指标;二是增加债权债务期限结构分析指标,增设中长期债务类贸易信贷余额、债权类贸易信贷余额及比率指标。本文采用抽样调查法,对新增指标的平稳性及可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如下:从全口径债权指标分布分析来看,微观主体债权余额具有分布稳定、金额集中等特征。大部分企业集中在小金额区间,随着金额的扩大,企业数量呈现急剧下降。从监管实际情况来看,理想期望值应为0,即企业不存在贸易信贷资金流出,而金额增加意味着资金流出规模扩大,因此适宜通过设定单边阈值进行监测,以体现“抓大放小”的管理原则。从微观主体的债权余额比率指标看,同样具有稳定、集中的分布。指标取值范围应为[0,+∞],下限表示企业不存在贸易信贷资金流出,上限表示企业上期发生债权类贸易信贷,而当期既无资金或货物流出,也无债权类贸易信贷注销,贸易信贷债权余额保持稳定。从管理意义上来看,应重点关注比率持续扩大的情况,因为其意味着流出规模的不断增长。在具体操作层面可根据“抓大放小”的原则,搭配债权余额指标共同使用。从全口径债务指标分布分析来看,微观主体债务余额指标同样具有分布上的稳定性。

从管理意义上来看,理论上的期望值为0,表明企业债务类贸易信贷均在当期完成,而债务余额增长意味着微观主体通过贸易信贷渠道流入资金规模增长,因此可以通过设置单边阈值对企业大额贸易信贷流入进行监测。债务余额比率同样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稳定性,其管理意义和使用也与债权余额比率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从中长期指标来看,微观企业的中长期债权余额分布管理期望值应为0,而金额相对集中则有利于日常监测和分析,通过设定单边阈值,能够有效识别异常企业。中长期债权余额比率的取值范围应为[0,1],0值表明微观主体不存在中长期预付及延收,1值表示微观主体预付及延收全部为中长期。从管理目标来看,新的优化方案提出加强贸易信贷管理,因此管理期望值应为0。从实际测算结果来看,数据分布符合理论分析,剔除无贸易信贷业务的企业后,从各区间企业分布来看,82.7%的企业不存在中长期预付及延收贸易信贷,剩余企业中主要集中在[0.9,1)及10%以内两个区间。根据期望值及分布,相关指标适合设置单边阈值。从中长期债务指标分布来看,样本地区98.4%的企业该项指标为0,略低于中长期债权指标测算结果;剔除0值企业后,中长期债务指标分布与中长期债权指标类似,同样呈现U型分布,同时具有时间及空间上的稳定性。中长期债务余额比率分布分析显示,样本地区73.1%的企业中长期债务余额比率为0,剩余企业中主要集中在90%至100%区间内。而在指标内涵及管理意义上,中长期债务余额比率与中长期债权余额比例较为相似,可通过设置单边阈值对异常企业进行筛选。通过对新增指标统计规律性的分析,初步验证了指标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一是各新增指标均具有统计上的规律性,且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持相对稳定;数据集中度相对较好,多呈现U型和L型分布,在实践中通过设置单边阈值,能够实现“抓大放小”,有利于日常监测和分析。二是不同地区差异性显著,因此在指标设置上应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特定经济环境的变化,避免企业筛选数量出现过多或过少的情况。以优化监测流程为重点,提升监测效果。总体思路是:改变过去单纯核查贸易信贷真实性的逐笔监管模式,通过将贸易信贷监测核查与贸易收支形势紧密结合,提升监测核查对防范异常资金跨境流动的效果。具体优化后的贸易信贷监测核查流程包含以下三方面:一是选择贸易信贷重点监管方向。若分析显示外汇收支未呈现明显的流出入时,对贸易信贷的管理以日常监管为主;若分析显示外汇收支流出入情况较严重时,则根据收支流出入方向,选择贸易信贷重点监管方向。二是选择贸易信贷监管重点企业。将贸易信贷重点监测方向由中观层面落实到具体微观企业。通过对地区、行业等中观层面的监测分析,寻找贸易信贷监管重点企业。三是对重点监测企业实施分类,结合现有分类措施对贸易信贷规模实施管理,以实现对外汇收支形势的调控。在监测分析的对象上,可根据行业的特点实行差异化监管。以加强应急管理为重点,完善风险防范。总体思路是:以建立贸易信贷应急管理机制作为现行管理体系的补充,以有效应对突发性外汇收支波动,防范管理风险。具体而言,应急管理启动的条件基础是贸易信贷收支流动和存量是否处于“宏观容忍度”以内。而容忍度的判断标准,应依据贸易信贷宏观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下各项指标的测算结果临界值而定。可将贸易信贷应急预案的启动实施与跨境资金流动应急预案相结合,即根据总体收支的变动情况,判断贸易信贷业务相应的风险区间,进而确定应急管理措施实施的力度。根据措施实施难易程度,应急管理措施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窗口指导措施,指由监管部门约请被监管对象(包括金融机构和敏感性企业)宣传当前政策意图和管理目标要求,并提出具体化改进意见,引导市场主体顺应外汇管理目标,合理控制其贸易信贷规模。二是规模型管理手段。主要是考虑在一定期限内对企业贸易信贷规模、比例或期限进行总量限制,以推动主体将贸易信贷流入或流出控制在合理水平。三是审批型管理措施。四是市场化调节手段。根据贸易信贷对利率、汇率反应灵敏的特点,运用资金价格、成本等市场化工具,主动对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贸易信贷(贸易融资)行为进行利益引导或预期引导。实际操作中,各项应急措施均可能存在利弊。对此,应着重把握其管理目标实现的时限要求和效果要求。

五、中长期政策措施优化目标

篇10

人才当量=∑最高折算值(员工执业资格、学历、职称、技能等级折算值)/长期在职员工人数。其中:执业资格折算系数为1.2。

学历折算系数:博士研究生=1.5;硕士研究生=1.2;大学本科=1.0;大学专科(含高职)=0.8;中专、技校、职业高中=0.6;高中及以下=0.4。

职称折算系数:高级职称=1.2;中级职称=1;初级职称=0.6;无职称=0.4。

技能等级折算系数:高级技师=1.5;技师=1;高级工=0.8;中级工=0.6;初级工及以下=0.4。

1 公司现状

宝鸡供电分公司隶属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担负着宝鸡市八县72个乡镇、1091个行政村,204.66万城乡居民、11517平方公里的电网建设和供电服务任务。2012年公司完成售电量19.85亿千瓦时。2012年公司共有全民合同工900人,其中研究生学历15人,本科学历217人,大专学历345人;具有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88人,初级职称217人;技师75人,高级工350人,中级工122人。公司人才当量指标完成值为84%。

2 现状分析

以折算系数1为标准,公司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员工总数的25.78%,中级及以上职称员工占员工总数的11.22%,技师及以上员工占员工总数的8.33%。从以上数据分析,公司的人才储备资源有限,中、高级人才相对匮乏,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3 提升企业人才当量指标的有效方法

显而易见,在企业长期在职员工人数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员工学历水平、职称水平以及职业技能水平等途径来提升企业人才当量。通过提升人才当量从而达到提升企业全员素质,全面落实公司“新两型两化”战略目标,达到推进公司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

3.1 开展岗位评估,激发员工自觉提高自身素质。运用科学的职位评估方法,合理确定公司内部各专业岗位的上岗条件和任职资格,在此基础上,建立与之配套的薪酬管理体系,使员工薪酬与个人学历、专业技术水平挂钩,从而充分体现人才水平,发挥员工的能动性和智慧。目前公司通过提高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员工的岗位工资,建立技师津贴,重奖职业技能大赛成绩优异者等一系列常态化的激励机制,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求,使员工充分认识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更多的员工积极学习、主动学习。

3.2 加强招聘管理,提高员工入职门槛。一是公司进行员工招聘时,针对专业院校毕业的入职员工,将入职学历门槛由过去的大学专科提高到大学本科及以上,从源头上提升员工素质。二是对外聘专业技术人才的招聘,从学历、职称、职业资格等方面严格把关,确保高标准、高质量,有效拓展人才队伍建设。

3.3 构建教育平台,加强后续学历教育管理。制定员工后续学历教育管理办法,鼓励员工参加各类后续学历教育。近年来,公司先后与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院校联合办学,开办工程硕士班和工商管理硕士班,构建员工后续学历教育平台;另一方面鼓励员工积极参加自学教育和成人教育。同时公司对取得与本岗位专业工作对口的后续学历员工给予一定的学费、教材费报销;对达到规定学历标准的员工,及时调整技能工资标准。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励了员工自觉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习,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各层次员工的学历水平,使员工的文化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3.4 积极宣传引导,重视员工职称评审和技能鉴定工作。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各类执业资格考试、职称评定和技能等级资格鉴定,提高员工职业技能资格,同时提升自身任职资格和含金量。公司通过制定《管理专家、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管理办法》,公开评选聘任首席管理专家、管理专家,发放专家津贴等手段,充分调动员工学习钻研业务技术的积极性,发挥员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助推企业人才当量快速提升。

3.5 创新培养方式,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名师带徒活动是企业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员工在职学习、提高技能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公司通过制定名师带徒实施方案,签订《师徒协议书》,明确师傅和徒弟的范围和职责,确定协议目标,并引入考核激励机制。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公司形成了“名师带徒,共同进步”的浓厚氛围和“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增强了员工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有效地提高了职称评审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过关率。

3.6 重视教育培训,持续推进员工素质提升。结合公司人力资源现状,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建设,组建公司系统“内训师”队伍和“专业紧缺人才、一线技能人才”队伍,制定切实可行的员工教育培训计划。一年来,结合各专业岗位员工的培训需求,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公司先后举办5期以提升员工基本工作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及个人修养、企业文化等为重点的素质提升培训讲座;举办12期以电网建设、安全管理、生产运行、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为重点的综合管理培训以及7期以专业技术理论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及技术创新等为重点的专业技能培训,员工参培率达到90%以上。在开展培训的同时进行各类培训班评估考核工作,对培训质量和效果进行全面、客观、深入地评估,及时创新培训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提高培训质量。

4 取得成效

通过以上诸项措施的实施,至2013年底,公司全民合同工915人,其中研究生学历18人,本科学历245人,大专学历357人;具有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112人,初级职称207人;高级技师1人,技师83人,高级工394人,中级工152人。公司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员工总数的28.74%,提高2.96%;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员工占员工总数的13.99%,提高2.77%;技师及以上员工占员工总数的9.18%,提高0.85%。2013年公司人才当量指标完成85.54%,较上年同期提高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