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21 17:4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能人才培训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技能人才培训方案

篇1

根据通信行业企业特别是通信工程维护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参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于职业资格认定要求,提出“校企融合”模式下通信技术高技能人才认证方案,形成系统化的培训认证体系,提升专科学生的技术与技能。

关键词:

校企协同;培训认证;高技能人才;技术素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信息与通信行业企业对高职高专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企业人才需求与在校学生个人职业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首先是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目的及职业认知与规划比较模糊,对从事的专业岗位没有基本的认识。其次专业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以及在课程实训环节所选择的实训课题主要由教师自拟为主,与企业实际所使用的技术存在比较大的脱节。再次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少系统化的实验实训平台,对前沿技术的把握不够准确[1]。本文通过分析人社部最新(2016年)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并结合本校校企合作的现状,提出基于“校企协同”模式下的职业资格培训认证项目,提升学生的技术与技能。

一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国家政策的研究与对接

我校的通信技术专业的培养规格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通信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具备必要的通识能力和素养,较好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网络构架、工作原理;具有网络规划、安装调测、网络优化的实施能力;具有专业系统化思维、专业技术判断力与应变能力,能适应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的高职高专通信技术技能型人才。技能鉴定的方向不能偏离我校专业的培养规格[2]。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官网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人社部已经先后分7个批次,取消400多项职业资格考试。目前在151项职业资格的目录清单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58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93项;准入类资格42项,水平评价类109项。根据本校通信技术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参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中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种类,在校学生能参与的信息与通信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认证项目有表1所示:本校的通信技术专业在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自2011年以来与大唐移动通信等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实施了对本校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人才培养基地、课程资源等方面的建设,形成了系统化的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4G时代的开启为移动互联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随之产生的通信网络建设运行管理方面的人才缺口巨大。基于以上的条件与分析在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项目中遴选出“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这一认证人员类别,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研究设计与企业技术需求匹配的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技能鉴定方案,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让专科毕业学生能尽快适应企业岗位要求[3]。

二通信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知识与技术素养的养成

高职院校对通信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职业技能鉴定只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进行鉴定之前,学生必须要加强学生专业技术知识与技术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技术素养的养成。学生技术素养的养成关键在于如何将通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不同通信企业的文化贯穿于整个3年的专科学习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将通识文化教育与行业企业文化教育相结合,邀请各通信行业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来校举办讲座,让新入学的通信技术专业学生了解通信行业动态与职业岗位分类信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后续技术素养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利用现有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及联合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完成对学生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4]。

三通信技术高技能人才培训认证方案的制定

针对学生在校内完成的专业技术相关课程,校企共同研讨形成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技能鉴定方案的总体内容,具体包括移动通信技术(4G)、通信网络工程管理两大方面内容。具体的认证项目课程内容模块如下表2所示:由于鉴定项目中的主要内容已经在日常课程中涉及到了,通过强化培训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并通过集中实操训练,使其实际动手能力达到技能鉴定所达到的要求。

四结语

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技能鉴定方案的设计内容必须同时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与鉴定中心对项目的技术技能要求,整个方案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完善中。同时项目的实施必须要得到电子通信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核,需要政、企、校三方共同的努力才能完成,庆幸的是最新的国家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及国家积极倡导的高职院校“校企融合”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思想为学校专业技能鉴定的最终实现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高职通信类专业技能鉴定的“技能要求”与“素质需求”协同研究,宋艳秋,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142-144.

[2]俞兴明,范海健,苏品刚.基于校企合作的3G通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3(3):68-71.

[3]范海健.通信联合人才培养创新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4(3):56-58.

篇2

苏州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认真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去年,苏州全市完成高级工和技师培训2300多人,比上年增加94.7%;全市鉴定技师200人;苏州市区考核发放高级技工职业资格证书800多人,这使苏州市高级蓝领队伍得到发展壮大,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各类技能人才近40万人,改善了蓝领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了高级蓝领比重,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作为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苏州市招商引资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外商投资企业已达1万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有90家进入苏州,尤其是制造业迅猛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之一,但苏州本地高级蓝领人才非常紧缺。为缓解高级蓝领人才供需矛盾,苏州市作为全国8个试点城市之一,启动并积极实施高级技工培训工程。

探索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和方法。苏州市劳动保障部门在对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情况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实施计划,总结推广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和方法。如苏州市高级技术学校与高等院校合作3+2、3+3的教育培训,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实行股份合作制及大型外企捐助办学,苏州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吸收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参加技能培训,都是较成功的模式和方法。在具体培训方法上,则推广应用了模块式培训和德国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法。

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和鉴定机构建设。按照市政府的统一发展规划,整合职业培训教育资源。苏州市高级技术学校扩大了建筑面积,调整了结构,高级职业技术班的比重已达70%;同时,在原苏州邮电技校教学设施的基础上,办好苏州市技师学院;参与苏州国际职业教育园建设,苏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苏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抓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设,与高技能人才培训相配套,目前全市已有26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涉及铣工、磨工、车工、钳工、电焊工、机械加工、维修工、无线电调试工、数控车床等多个工种,从而使高技能人才培训与考核鉴定对接,实现一体化联动运转。

实行技师职业资格社会化鉴定制度。苏州市劳动保障部门及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继续改革和完善技师职业资格鉴定制度,探索与技师培训相衔接的模板化鉴定方案,进一步扩大了技师职业资格社会化鉴定规模。同时,加强与本地职业院校的联动和沟通,热情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持高等院校毕业证书和高级职业资格证书,顺利进入用人单位就业。

篇3

关键词:校企;深度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072-03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是技工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它体现了技工教育的本质和特点,是技工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呼伦贝尔技师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充分肯定。

学院先后被批准为自治区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高技能机电一体化人才培训点、内蒙古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呼伦贝尔市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承担了本地区电工、焊工、车工、数控车工、汽车修理工、广播电视机务线务员等31个职业(工种)的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2年8月,学校被人社部和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建设单位,建设期两年。学院高度重视基地的建设工作,制订了“第一年打基础,初步见成效;第二年抓巩固,培训上台阶”的分步实施方案。以机械加工、机电一体化、汽车维修等专业建设为载体,在合作培训、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能力评价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成效突显。

一、领导挂帅,强化管理

学院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挂帅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培训基地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和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进行项目建设主要人力资源配置,指导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运行,指导项目的实施、协调、监督、评估、验收以及专项资金的筹措、配置和管理等。

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建设办公室,负责贯彻执行、组织落实领导小组的决策和决定;组织召开建设例会,协调和推进建设工作;组织协调编制子项目任务书;负责项目建设的检查、考核和监控;负责相关管理制度的起草等。

二、建章立制,规范运行

在构建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包括培训管理、设备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及风险管理等相关规章制度;设计了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涵盖培训安排、师资配备、质量考评等各个环节。

三、补齐短板,丰富内涵

(一)S富校企合作内涵,创新人才培训模式

以原有校企合作为基础,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丰富校企合作内涵、拓展校企合作思路,企业参与学校组织成立的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学校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创新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和培训形式过程中,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多种高技能人才培训形式中融入行业企业元素。

通过共建专业、定单培训、专项培训、岗位培训、职业资格鉴定与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在合作培训的实践中,根据企业实际人才培训的需要,采取最适合的合作培训模式。同时,通过培训过程的动态调整,使培训与企业及市场需求高度对接,在有利于企业安排生产的同时确保高技能人才培训质量。

(二)“引厂入校,引校入厂”初步成型

加大力度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在“引厂入校,引校入厂”模式上大胆尝试。3个重点建设专业分别与深度合作企业展开对接:结合机电专业实际,学校与天津源峰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生产协议,其中电工技能与电器装置配盘实习车间作为源峰公司的委托加工生产基地,承担其配盘加工生产任务,使学生的顶岗实习与企业生产实现了无缝对接;汽修专业与呼伦贝尔市华通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合作,建成校内4S卫星店,实现维修保养及售后一条龙服务,学生实现了真刀真枪的实训锻炼;机加专业依托华德牧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共建生产实训基地,承接牧草机械零部件加工任务,使学生在真正生产环境中锻炼成长。

通过这些校企合作的不断推进,使培训工作向教室车间化、教学一体化、实训生产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加强质量建设,坚持“训为企用”

1.在课程建设上

按照职业培训特点和规律,围绕自身设备情况,根据产业升级、技术革新和工艺改革发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体现职业能力本位观念。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入手,通过校企合作量化岗位技能,通过对行业工作内容和岗位要求的层层分解,提炼出专业高技能的标准,为相应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课程设置奠定基础。进一步分解技能要求,确立主干课程和培训项目,把能力形成所必须的相关知识、技能的课程、培训项目作为重要的支撑,使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和培训项目设置形成完整的体系。

2.在教材开发上

统编培训教材的“统编”性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地域性、不平衡性以及行业的不同需求,跟不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的发展;教材的内容缺乏弹性,适应性不强,不适应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针对以上问题,建立培训教材开发机制,通过开发校本教材等手段加以有效解决。一是调整内容体系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适应培训模式和培训学员的需要、适应区域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二是根据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的发展,充实、更新培训教材内容,以适应高新技能的发展;三是在调研分析区域、行业需求的基础上,提炼企业实际岗位的职业内涵,强化针对实际应用技能的培训项目。

已经完成《维修电工》、《焊工》、《汽车维修工》等校本教材的编写并投入使用。对于某些专项培训和模块培训,将依据培训大纲,结合学员实际和培训项目,有机整合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开发编写相对独立完整的专项培训教材。

3.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学院拥有稳定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专职教师均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同时高度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在加强校本培训及岗位练兵同时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和自治区级培训以及一体化区级以上师资培训,收到预期效果。

4.在质量评价上

学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培训质量评价机制,坚持执行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在培训考核及能力评价中,结合职业岗位实际需求,最大限度地融入行业企业元素,突出行I企业的主导作用。通过培训方(本基地)、企业(用人单位)、第三方(行业企业、鉴定机构等社会评价方)对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独立或联合的考核、评价,结合用人单位满意率和学员满意率调查,使培训质量得到了客观公正的反馈。

四、服务社会,成效斐然

(一)突出社会服务特点,充分发挥辐射作用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积极面向各类院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劳动者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连续3年为呼伦贝尔学院培养数控车工学生,为华德牧草机械有限公司、神宝集团、驰宏矿业、五九煤炭集团、扎兰屯制药厂等企业职工开展专项培训,为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培训数控师资等。同时,配合国家相关政策大力开展下岗企业职工及失业人员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安全生产培训、各级各类职业资格鉴定培训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突出高端引领特点,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师资和设施设备优势,紧紧围绕现代制造业,采取定向、定制的方式为企业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随着校企合作的逐步深化,本着互利共赢、共享资源的原则,学校在多个企业建立了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形成共建机制,签署了利用企业装备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的有关协议。通过“引校入厂,引厂入校”等模式充分发挥企业装备贴近岗位实际、具备真实生产环境、利于掌握实际应用技能等培训方面的长处,基地培训装备侧重于企业短缺、高端先进的优势,与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合作培训工作中形成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格局,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

(三)突出训为企用特点,促进技能就业

根据专业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与企业进行合作,联合进行专项的补充性、提高性、更新性的高技能培训。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进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不断涌现,对其进行有针对的专项培训是其提高实际技能的必要途径;对于在岗的某些技能型企业工作人员,由于其缺少时间和精力接受系统的职业资格培训,对其进行分步的有计划的专项培训是其晋升职业资格的有效途径。通过与企业的密切沟通和准确的市场调查,急企业之所急、应市场之所需,与企业共同确定培训项目(课题),依据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发展,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与企业共同确定培训内容。利用基地这个平台,通过联合培养、定向实训、订单就业等措施,极大缩短了培训周期,提高了培训的有效性,实现了批量性、规模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招生与招工、教学与生产、实训与就业”同步。

(四)突出品牌示范特点,形成优势互补

通过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学校使原本就处于强势地位的现代制造业各专业(工种)更具品牌效应,无论从学制培养还是社会培训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多次承办呼伦贝尔市中职校学生技能大赛,在参加自治区中职校学生技能大赛中现代制造业各专业(项目)成绩优异,弥补了其他院校在这方面的劣势,与区域职业培训机构形成了优势互补的格局,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示范效应已初步显现。

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于学院来说是一个全新探索,对于我市职业培训领域也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很多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在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共研课程设置、共同开发教材,逐步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储备应用型人才是当务之急且尚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在精细管理等方面还要尽快提高和完善。

我们要充分利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位于呼伦贝尔市经济核心区的地缘优势,抓住呼伦贝尔市加快建设大基地、大园区、大企业、大集群时机,大力培育和构筑装备制造与电子信息、煤化工、多元化工、大型电力、多金属、建材与林木、生物制药、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的机遇,按照国家人社部和区、市政府要求,不断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运作模式,立足本市,服务周边,着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祺午.校企合作的现实困惑、改革着眼点和发展方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5,(9).

[2] 罗国生.“校企双制”办学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5,(2).

[3] 王玉国.完善“双师”结构 提高“双师”素质[J].职教论坛,2013,(2).

[4] 曾繁相.中职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3,(10).

[5] 孔令锋.技能人才有效供给的基本条件与激励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10,(1).

篇4

关键词:公共实训基地 高技能人才 社会服务

山东省淄博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经淄博市政府和山东省发改委批准,淄博市技师学院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现已开工在建。同时,该项目也是淄博市争创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依托。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2014―2020年淄博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也已把淄博市技师学院公共实训基地纳入重点建设的市级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预期建成后的淄博市公共实训基地承担的主要职能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全日制高技能人才

淄博市技师学院是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以培养高级技工、技师等社会紧缺高技能型人才为主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山东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院现有8个教学系50余个专业,建立了高级、中级及技师层次完整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以主校区为中心的多校区办学格局,区位优势日益显现。在技工类院校招生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学院连续几年招生突破4000人,在校生规模达到了12000人,位于全省技工院校前列,成为山东省为数不多的过万人的技工院校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二、开展社会服务,承担社会责任

以服务淄博经济发展、培养企业一线技能型人才为原则,积极开展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师资培训,带动全市职业教育、技工教育迈上新台阶。开展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满足社会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继续发挥好“全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数控工艺职业技能培训单位”、山东省“金蓝领”技师培训基地、淄博市残疾人高技能培训基地等教学培训机构的作用。近几年,学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企业在职职工、失业困难职工、退役军人、农民工及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残疾人等提供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年均开展社会培训18000人次,为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承办各级各类大赛

现在正在建设的淄博市公共实训基地使用面积约3万平方米,其中1~2层建设大跨度实训场地,3~6层建设一体化教室,建成后与原综合教学楼组合,形成新的教学实训区,可容纳120个一体化实训教室、5000个实训工位,能满足5000名学生的实训教学和每年上万人次的技能培训。基地拥有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四轴联动加工中心、车削中心、自动化柔性系统、数控雕铣加工中心、数控龙门铣床、M7150平面磨床、6m龙门刨床、T68卧式镗床、8米50车床、三坐标测量仪、液压气动实训设备等相关专业参与技能大赛的能力。

四、促进产学研结合

一是继续发挥校内实习工厂的优势。实习工厂主要承担数控加工、机械加工、电气工程等专业的技师班和高级班校内综合生产实习任务和教学科研任务,能同时满足400余名学生实习,各种实习功能完备,实习条件齐全。

二是引进企业产品入校。将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引入学校并消化吸收,在各项技能教学训练中,按照产品质量、产品数量和生产日期,结合课题内容、课题要求和课题进度,进行实训教学,加强与企业在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确保实习效果和技能训练水平。

三是利用人才优势,配合企业开发新产品。承担行业企业科研课题,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改造、技术攻关等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篇5

宁夏新闻网 2011-03-01报道,我区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51万人,接近城镇从业人数的一半。其中初级工22.9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44.9%;中级工20.8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40.8%;高级工6.4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12.55%;技师9854人,占技能劳动者的1.94%;高级技师365人,占技能劳动者的0.07%。高技能人才7.42万人,比例为14.55%,与经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比例一般为30%,初级工为15%相比,我们技能人才比重还很低,而且结构也不合理。特别高级技能人才,不仅与国际上比较有较大的差距,同我国企业的实际需要也有很大的距离。据中国就业指导培训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对技师和高级技师实际需求是14%,供求相比相差11.99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区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在制造、加工、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太阳能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更是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这是我们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无论是从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要看,还是从国际的比较看,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关键。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十分紧迫!

二、培养思路

基于现状,应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各类社会团体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构建和完善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社会化、开放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

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将企业职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为职工创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生产技术技能的良好环境。

1、 认真作好员工生涯设计指导,努力打造“学习型企业”

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每一名员工进入企业后,学习目标就应该是企业与个人共同的目标。企业从组织的角度来考虑职业生涯设计,那么它既有利于企业发展,又有利于员工的成长;既有利于企业当前目标的达成,又有利于企业未来目标的实现,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促进个人目标的实现。未来企业对技能的强大需求也要求指导更多的新进员工从进入企业的那天起就朝技术技能型人才努力。注重企业学习氛围的建立,学习型企业强调的“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是一种构建企业完整培训体系和融入企业文化的良好工具和管理方法。它能使员工在一种快乐氛围中,激发自身的创新和主动学习的潜力,通过对这种学习力的培养,促使各种技能人才都能在自己的岗位和待遇上得到认同和展现。

2、建立完善的企业技能体系

技能开发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使劳动者适应现代化生产,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措施。完善的技能开发体系以完备的企业职业教育体系为基础,可以保证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企业要充分依托自身职业教育资源,开展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等多形式的培训,打造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提升技能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强化岗位培训,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及技术攻关、岗位练兵等活动,培养和形成一批技能带头人队伍。在企业推行企业培训师制度和名师带徒制度,建立技师研修制度,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实现绝招绝技的代际传承;积极开展班组长和技能带头人的培训。

(二)加强职业教育,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培养高技能人才,教育是基础,职业教育是关键。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专业化倾向明显,在德国70%的学生是通过专科院校成为技术人才,它把职业教育看作是“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澳大利亚有培训和继续教育学院280多所,承担了全国90%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任务;日本职业教育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更加丰富,其职业教育趋于研究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与体系化;美国的职业教育则是能够迅速对当地劳动力需要作出反应,使其课程设置、培训项目和教学方法跟上技术发展步伐。从这些发达国家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它们的发展都离不开大批技术精干的高技能人才。我国的职业教育应不断研究国际职业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动态,并以此为借鉴制定职业教育计划,才能更快发展。

1、突出实用性,注重应用性,提升实践应用能力

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突出实用性,注重应用性。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强技能操作训练,掌握所学专业工种的操作技能,加速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中的结合,拓展专业相关知识与操作要领,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参与岗位技术改造、工艺编制、作业优化等,达到学为所用、课堂即岗位的学习效果,努力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2、强化方法能力,培养综合素质,造就可持续发展潜力

发达国家企业界倡导技能劳动者要具有“关键能力”,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在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如工艺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创造、管理方式的变革等。在教学中参照这些结构要素,把能力分解成专业知识技能、岗位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系统学习能力、方法工具使用能力以及社会行为能力,设计新的培训方案框架,促使学员的操作能力、岗位能力和专业能力同时得到提高,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技能人才。

3、向复合型人才靠近,成为一专多能的新型人才,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需求

随着高新技术所占比重逐渐加大,技术手段的更新、原有业务的拓展以及生产经营的多元化,使得技术含量高的岗位不断产生。这样技术人才就不能像以往那样只运用“单一知识”,而更需要复合型人才。例如钳工没有一点电的知识不行,而电工也不能只了解强电而不懂得弱电的原理。在专业化分工愈来愈细的情况下,任何削弱专业知识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近年来电力行业具有前瞻性,超前培养了如机炉电全能值班员等工种的“一专多能”人才,他们集机、炉、电相关知识技能于一身,真正做到了“一专多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深受企业的欢迎。

4、整合优质资源,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

在现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更新改造和改建扩建,提升培养层次。支持一批水平高、规模大、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和高职院校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结合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依托一批条件好、质量高、管理规范、技术先进、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速度。

(三)、改革培养模式,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建议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结合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制度。通过建立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代表,以及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强化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联系。指导职业院校紧密结合企业高技能岗位要求,对应国家职业标准,确定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政府应在引导职业院校在进行学制教育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的同时,积极承担企业职工高技能人才培训任务。鼓励企业结合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与职业院校联合制定培养计划,为学校提供实习场地,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吸收学生参与技术攻关。

(四)、充分调动劳动者个人积极性,走技能成才之路

在全社会大力宣传、鼓励广大劳动者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钻研岗位技能,积极参与技术革新和攻关项目,不断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运用新技术创造新财富的能力。开展技能竞赛、技术创新、同业交流活动,促进技能劳动者学技术、比技能、岗位成才风气的形成。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加大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的奖励表彰力度,激发技能劳动者努力钻研技术技能的热情,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三、措施和保障条件

(一)、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全国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结合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特点,有重点地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重点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精湛技艺的技师、高级技师。

(二)、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拓宽成长通道。创新模式,改进方法,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业绩和贡献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技能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建议推广企业在生产服务过程中进行技能鉴定的工作模式,推行生产现场能力考核和工作成果业绩评定相结合的技师评价方法,拓宽技师成长通道。对掌握高超技能、做出重大贡献的技能骨干,可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对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突出的人员,可按有关规定晋升技师、高级技师资格。在职业院校中大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引导职业院校积极推进以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技能训练;实行预备技师培养考核制度,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鼓励行业企业和地方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比武,选拔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拓宽技能人才评价选拔渠道。

(三)建立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完善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引导和督促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经营情况,完善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办法,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政策。在企业建立和落实职工凭技能职业资格得到使用和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机制,促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企业劳动工资制度的挂钩。用人单位应在在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向关键技术岗位高级技能人才倾斜,建立有利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形成的激励机制,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

篇6

关键词:职业资格 技工培训 应对策略

技工院校近年来坚持“多元办学”策略,职业培训达到每年500多万人的规模,实现了技工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均衡发展。当前国家正在进行职业资格体系改革,2016年12月公示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清单之外不得再开展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本轮改革中技能人员职业资格从1 885项减少到93项,将导致相关培训需求急剧减少,势必对技工院校职业培训产生重大影响。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提出, 2020年全国技工院校开展职业培训要大于2 800万人次。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技工院校如何应对?笔者认为,技工院校应积极寻找对策,发挥自身优势,取得职业培训事业新的发展。

一、外部挑战和机遇

1994年以来,国家建立了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的评价体系,逐渐形成了技能培训补贴与职业资格证书相挂钩的机制,成为技工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重要支撑。大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被取消后,社会培训需求将显著下降,既会导致职业培训市场缩小,又将加剧市场竞争,大大增加职业培训开展难度,进而会影响学校培训收入,危及技工院校职业培训的稳定。

在看到危机的同时,也应看到发展机遇仍然存在。一是职业培训的社会需求强劲,政策支持力度不减。未来20至30年我国劳动者总量将保持在8亿左右,而目前技能劳动者占比还不到20%,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近期各地加大了技能人才培养政策支持力度,如深圳提出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要达到35%,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等级提升给予每人最高1万元补贴。二是职业培训模式将转型升级。国家保留了151项专业性强的职业资格,新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也在孕育,对开展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技工院校职业培训还有深挖的空间。《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提出“推动技工院校面向农民工、企业工和转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指明了职业培训发展方向。此外,职业资格的取消并非岗位标准以及职业标准的取消,国家正在研究完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为开展职业培训提供了保障。

二、技工院校的有利条件

总的说来,技工院校既有贴近培训市场的“地利”,又有师资和管理等方面的“人和”,有利于其发挥优势,占领职业培训的高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雄厚的培训基础。近年来技工院校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不少技工院校还是国家级、省级公共实训基地。技工院校普遍开展了预备技师、技师人才培养,经验丰富,拥有普通机构难以比肩的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二是高水平师资队伍。通过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技工院校培养了一支规模大、稳定性高、技艺精湛的专业教师队伍。

三是良好的职业鉴定条件。技工院校一般都设有职业技能鉴定站,熟悉鉴定工种的考核标准和考试要求,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技能鉴定考评员队伍。

四是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基本办学制度,学校设有专门部门和人员与企业开展合作,在技能人才培养领域树立了良好形象,市场影响力大。

三、新形势下发展技工院校职业培训的对策

技工院校应整合培训资源,实施高端引领战略,以准入类培训为支点、水平评价类培训为主线,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实施“三个转变”,打造大培训格局。

1.实施高端引领战略

技工院校应抓住高技能人才培养战略政策机遇,瞄准地方社会发展急缺的工种,结合企业技术升级、工艺提升和产品转型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通过开展技师、高级技师培训,引领和带动初、中、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推动职业培训向纵深发展。

2.融入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随着职业资格证书的取消,要紧紧抓住技能人才终身学习中各环节,从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核心的考证培训模式,向以提升知识技能为核心的能力培养模式转变。针对劳动者就业、创业和专业等方面需求,积极参与技能人才评价和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提供理论进修、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服务,不断开发新市场。

3.打造技能人才服务平台

要从职业培训的“市场参与者”向“公共服务者”转变,发挥自身技工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竞赛集训、公共实训、就业服务的综合优势,建设职业训练院。争取政策支持建设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师资培训基地和专技人才继续教育基地,改善办学条件,为发展职业培训提供更大平台。重点提供公共、公益和示范性培训,形成集聚效应,带动职业培训全面开展。

4.实现培训业务多元化

目前技工院校职业培训以专项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为主。为减少改革带来的冲击,技工院校今后要主动开发非证书类的职业培训项目,开展高新技术证书培训、行业企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探索“超市式”培训、工厂化实训等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朝“多元化”培训方向转变。

5.努力打造“大培训”格局

技工院校可整合资源,不断拓宽培训广度和深度,建设职业培训项目群。

一是准入类职业资格培训。根据《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共有8个涉及公共安全、国家安全和人身安全的准入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其中适合技工院校开展培训的主要有焊工、消防设施操作员等。开展准入类职业资格培训的起点高、要求严,能提供这类培训代表着具有较高的整体水平,对提升机构形象和市场号召力有着积极作用,技工院校应主动申请培训资质,大力开展培训活动,以便占领职业培训市场的制高点。

二是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培训。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共有85项,其中既有“技术技能型”工种,如电工、汽车装调工、车工、装配钳工,也有“复合技能型”工种,如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电子商务师等。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社会通用性强、培训需求大,应成为技工院校职业培训的主要业务。这类工种技能要求高、专业性强,在设备设施和师资等方面的进入门槛高,技工院校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将能取得较好的培训成效。

三是企业内训。近年来企业对紧缺技能人才培训需求越来越大,技工院校可依托校企合作资源,与行业和企业共同制订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组织培训教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探索非全日制技工教育、技师研修、新型学徒制等培训方式,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岗培训,建立起稳定的业务来源。

四是师资培训。社会培训机构的教师主要来源于社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需要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而当前对他们的培训工作还未系统开展。技工院校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授课经验,正好能填补这一空缺,因此可组织开展教师进修、教学交流、教法研修等活动,为职业培训教师提升技能素质和教学水平服务。

五是政策性职业培训。技工院校要把握有利的政策趋势,主动承接政策性培训任务,进一步确立社会公益服务提供者的地位。如按《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失业人员转业转岗培训和大学生就业培训;又如根据《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开展智能制造人才培训,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工作的通知》开展退役士兵培训,根据《关于开展技能脱贫千校行动的通知》开展扶贫培训,根据《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开展养老服务业人才培训等。

六是创业培训。槁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创业培训还需要不断改善提高,因此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技工院校可按照人社厅发[2015]197号文要求,重点面向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探索将创业培训与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与区域产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力开发创业培训课程,开展创业意识教育、SIYB培训和创业模拟实训。

四、保障职业培训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快培训项目开发,拓展培训服务新领域

要发挥专业开发能力优势,针对紧缺工种的职业标准和鉴定规范,努力实现“人无我有”的差异化发展。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发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根据行业企业自主开展技能评价的趋势,积极参与行业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主动参与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从中获得提供职业培训服务的机会。

2.深化校企合作,畅通招生渠道

企业既是职业培训的主阵地,又是培训学员的主要源泉。技工院校职业培训要主动“走出去”,与企业共建技能培训基地、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技能比武、技能攻关等活动,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发展职业培训业务,并建立起稳定的招生渠道。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培训工作基础

建立培训师资库,制定政策吸引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技能竞赛优胜者担任教师,完善师资登记、考核、进出机制,对师资队伍进行动态管理。

4.强化技能鉴定服务,发挥培训鉴定协同效应

技能鉴定对职业培训具有支撑、规范和导向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建设,面向社会提供优质的组织管理和技能考评服务;通过开展鉴定促进职业培训提高质量,更好地服务技能人才培养。

5.积极参与补贴政策制定,保障培训经费来源

培训补贴是技工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经费的主要来源,根据《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改革方案》,随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改革,与之相挂钩的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创业等补贴政策将相应调整。技工院校应积极参与本地的补贴政策调整工作,及时反映需求,争取在职业训练院建设、公共实训、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方面获得充足的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董祝元,张锦潮.关于技工院校职业训练院建设的思考[J].职业,2016(21).

篇7

今年,在一些技工院校拼命扩大招生的背景下,他们却计划减少招生人数1500人。面对质疑,外表儒雅的院长夏青却内心强大:“这样做的确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但我们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提高办学质量为目的,走内涵发展之路,而不是走规模发展之路。”

就这样,在学院党委一班人的支持下,一个内涵发展规划蓝图呈现在世人面前,目标直指引领全国技师学院发展。

更新理念引导内涵建设

“内涵发展的着力点是内涵,目的是发展,但如何内涵发展要把握好,不然就容易走弯路,就容易跑偏。”夏青院长如此解释。

为防止跑偏,学院明确了六大发展理念。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抓住广东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强省建设”战略决策部署,把内涵建设作为解决学院当前困难的根本途径。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处理好数量扩大与质量提高的关系、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努力推进学院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突出重点,特色发展。以引领全国技师学院建设为目标,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提升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力,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的示范,实现学院的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目前,学院顺应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通过重点建设数控维修、汽车维修、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物联网、汽车新能源、先进制造、精密检测8个专业,带动了学院9大专业群65个专业发展。

深化合作,开放发展。以开放的理念为指导,广泛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继续深化“校企双制”办学模式,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工作站,使学院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相互耦合,努力开创有利于学院发展的优质外部环境。

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努力实现学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坚持以教师为基,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地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创建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推动学院和谐发展。

明确目标着力内涵建设

“更新了内涵建设的理念,随之而来的就是要明确内涵建设的具体目标,为此学院确定了‘341’内涵建设目标。” 夏院长坚定地表示。

且看夏青院长的解释:

“3”就是突出三个战略重点:占领专业建设的高地,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的示范;占领教学改革的高地,成为全国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骨干;占领人才培养的高地,引领全国专家型高技能人才培养。

“4”就是实现四个重大突破:大力推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电子技术世赛基地、校企双制示范校建设。

“1”就是明确一个目标定位:引领全国技师学院发展。

再看他们的动作:

依托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校企双制示范校建设,不断改革完善“产业引领、岗位对接、德技双馨”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层次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校企双制办学模式,构建科学高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推进高技能人才更高质量就业,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创业、发展的高端载体,形成南方高技能人才硅谷,占领教学改革的高地,成为全国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骨干院校。

依托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电子技术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建设,强化技能大师工作室职能,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鉴定标准研发中心,提升人才培养层次,探索专家型高技能人才研修培养机制,占领人才培养的高地,引领全国专家型高技能人才培养。

引领全国技师学院发展,实现专业建设发展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形成以产业需求变化为导向,优化专业内涵的校企共建机制,占领专业建设的高地,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的示范。

三大任务支撑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如果只有理念和目标,没有抓手,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就是空纸一张,就是空话。这样的建设不如不做!” 夏院长严肃而认真地说。有抓手、有任务,院长夏青用三大重点任务支撑内涵建设。

任务之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改革培养模式。具体来讲,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改革以学院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校企双制、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构建技工教育联盟,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创新教育内容。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建设国内领先的精品专业。

三是改革教学模式。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技工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式,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四是改革评价模式。包括建立特色化的评价内容、建立健全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建立健全办学质量评价机制。

五是丰富校园文化。以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深入开展技能节、社团节等活动。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吸纳企业文化价值观念指导校园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抓好“五风”建设,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全面加强校风建设,构建良好育人环境;大力推进教风建设,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争先创优氛围;扎实开展学风建设,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目前,学院组建了近80个社团组织。

任务之二:实施“人才兴校”战略。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以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注重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创新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校长培养,提高队伍整体水平。为此,学院通过实施“十百千”工程,一体化教师占专任教师的95%。

二是提升教研水平。健全能够调动教师研究内驱力的活动、考评和激励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通过规范化、科学化的教研制度,引领和督促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促进专业发展。加强不同层面的教研团队的建设,提高教研实效。积极探索有效教研指导策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积极开展“在线网络教研”,搭建研讨互动平台;创建资源共享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精品课资源库,便于教师便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教育资源;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围绕校本问题开展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014年,学院完成各种著作、科研、论文、技能竞赛等项目达386个。

任务之三:实施精细化管理。

一是完善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建立规范的招生和考试制度、严格的学籍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健全的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制度、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等。建立规范的电子学籍、教务和资产、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信息系统,保证学生等信息的全面准确;不断提高学院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二是建设智慧校园。整合学院现有信息化资源和设备,为校企双制教学改革提供硬件平台;为决策层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管理层提供高效的管理工具;为师生提供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学习空间,建设便捷服务的综合数字化智慧校园。

七大体系保障内涵建设

用什么来保障内涵建设任务能够得到有效完成呢?夏青院长对此早有谋划,并为此构建了七个保障体系。

构建“三纵九横”组织体系。“三纵”就是纵向成立内涵建设领导小组、内涵建设办公室、相关部门内涵建设工作组,“九横”就是内涵建设办公室下横向设置九个工作统筹组,与内涵建设九个重点任务对应。

构建“五体三层”咨询体系。组建由“政、行、企、研、校”五方代表组成的办学咨询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学咨询委员会从学院层面为内涵建设提供建议;校企合作委员会与学院校企合作中心对接,为学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提供建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各系部对接,为学院各系部专业建设提供建议。

优化专业体系。建设三大类专业群,一是以物联网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密检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引领,建设一批新兴前沿专业;二是以数控加工和数控维修、模具设计、机电一体化为引领,建设一批品牌高端专业;三是以质量检测、工程造价、建筑施工专业为引领,建设一批特色优势专业。

搭建平台体系。搭建技能人才培养六个平台:完善人才培育制度,搭建技能人才培育软平台;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搭建技能人才培育硬平台;改革教育教学体系,搭建技能人才培育主平台;构建德育大体系,搭建技能人才培育辅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搭建技能人才培育大平台;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搭建技能人才培育小平台。

编制“3+4+11”建设方案体系。包括3个内涵建设任务工作方案,4个国家、省立项项目建设方案,11个重点建设专业建设方案。3个内涵建设任务工作方案,是学院各项工作基本要求。4个国家、省立项项目建设方案包含国家中职示范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电子技术世赛基地、校企双制示范校,内容上基本覆盖了内涵建设3大任务,是3个内涵建设任务工作方案实施的抓手。11个重点建设专业建设方案包含学院5 个新兴专业、3个优势专业、3个特色专业,是3个内涵建设任务工作方案实施的载体。

编制“4+11+19”工作台账体系。包括4个国家、省立项项目工作台账,11个重点建设专业工作台帐,19个职能部门学期工作台账。依据4个国家、省立项项目建设方案要求,校办公室牵头逐项进行细化分解,根据职责分工落实到相关部门。牵头责任部门量化工作任务,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建立工作台帐细化任务,明确任务责任人和工期安排。19个职能部门配合牵头责任部门建立部门学期工作台账,明确任务责任人和工期安排,并建立11个重点建设专业工作台账。

篇8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TRIZ理论;研究性学习;创新能力;培训

一、创新能力培训的必要性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竞争全球化的21世纪,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十五”以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全面推进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人员,是技能操作队伍的骨干和技能带头人。

高技能人才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不断变化的一个动态概念,传统的高技能人才是在数十年的一线生产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经验而形成的,他们主要凭借自己的经验去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当今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技能人才的含义已悄然改变。满足于当今社会的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专业(工种)知识水平、精湛的生产劳动技艺、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要能从事创造性劳动,独立的解决复杂和关键技术操作难题,事实上他们已经成为企业创新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大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

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极端的学院化模式,这种模式更适合传授理论知识,却培养不出现代高级技能人才。另一种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出各类能工巧匠,但却培养不出来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现代技师和高级技师。

因此,探索一种新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方式,特别是针对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的培训方式成为当今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重要课题。经过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人事部精心策划,选择创新能力为目标,以高技能人才为培训对象,于2009年和2011年由我处分别举办了两期首席技师和高级技师创新能力培训班,以期探索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的有效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在这两期培训班上,我们采用的是以TRIZ为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培训方式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内容和方式非常适合石油炼化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

二、创新能力培训有规可循

创新来源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探索提高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努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所使用的手段大多是手工的,如头脑风暴法、奥斯本检核表法等等,这些方法实质上就是最好的试错法,是否存在一种更加有效的创新方法,即人们只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法则,就能迅速地实现新的发明创造或解决技术。

TRIZ理论对指导如何实现发明创新“自动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理论认为,创新并不是灵感的闪现和随机的探索,它存在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和原则可以告诉人们按照什么样的方法和过程去进行创新并对结果具有预测和可控制性。人们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能动地进行创新并能预测创新。

1、TRIZ理论

TRIZ理论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俄文简称,它是前苏联G.S.Ahshuller及其同事们在分析研究了世界上近250万件高水平发明专利,综合多个学科领域原理、法则的基础上提出的创新方法理论体系。

该理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建立在三种基本前提下:首先,技术系统的演变遵循一些重要规律,可以归纳为8种模式(如遵循产生、成长、成熟和衰退的生命周期等);其次,任何技术系统,在它的生命周期内,趋于越来越可行、简单、有效,即更加理想,增加技术系统的理想成为解决创造性问题的一般规律;第三,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至少要解决一对冲突,TRIZ将冲突分为技术冲突和物理冲突两种类型。

基于以上前提,TRIZ提出了具体求解创新问题的工具和方法:(1)矛盾矩阵和40项创新原理。 (2)物质场分析与76项标准解决方法。

最后,TRIZ认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困难程度,取决于对该问题的描述,描述越清楚,问题的解就越容易找到。在TRIZ中,通过ARIZ解决创造性问题的算法,采用一套逻辑过程逐步实现问题过程化求解。

2、与现有创新思维培训工具的区别

当前,针对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的方法林林总总,大多数方法都只是着眼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上,而忽略了对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具体体现为创新问题的解决方案)关系的研究。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来说,思维的创新非常重要,但如何应用创新思维产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更具有现实意义。造成这种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前诸多创新能力培训方式缺乏一个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的创新体系框架,使得通过该框架能有目的地指导创新思维的生成,规范创新思维到创新能力的转化。

基于TRIZ的创新方法通过研究人类创新的实例,实现了对创新过程的高度概括,通过建立创新思维的激发环境,设定创新思维的转换条件,规范创新活动的流程,结合技术创新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创新思维的控制和预测,形成了一个新的创新体系综合框架。

与传统的创新方法相比,TRIZ 有以下优势:TRIZ总结出创新的规律性,使得创新过程效率提高。

(1)、TRIZ 帮助打破思维定势和知识领域界限。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惯性和有限的知识领域,严重地阻碍了创新的过程。TRIZ理论中提供了诸如九屏幕法、尺寸‘时间’ 成本((#))算法、小矮人法等一系列科学方法,帮助人们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灵感,从更广的视角看待问题。

(2)、TRIZ 能帮助预测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如何预测下一代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的问题,是一个具有战略决策意义的问题,这用传统创新方法根本无法解决。而TRIZ 理论总结出了技术系统的进化规律,这些规律对于产品的开发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让决策者清晰地了解到在什么阶段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来发展自己的产品,有效地取得产品的竞争优势。

(3)、TRIZ 具有良好的可推广性和普适性。与通常的创新方法比较,TRIZ 是可传授的,可以用语言以及文字的方式来表达它的作用,是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向众人推广的, 具有良好的可推广性。同时,TRIZ 具有良好的普适性。不同领域问题的解决往往遵循共同的规律,同一创新规律往往在不同科学和工程领域反复应用。TRIZ 理论包括的具有普遍性的创新方法和规律,是经过对大量发明的分析、研究、提升和总结来的,TRIZ 能够被广泛应用到不同领域。

三、创新能力培训有法可依

教学观念转变是实现教学方式改变的前提,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在对比中西教育的区别时深刻地指出:“中国的教育是一种传统式教育,特别注重知识的系统学习,与美国相比,在创新教育方面显得不够”。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改变这一状况,从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入手,培养创新型人才。

1、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是有别于传统的接受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观或学习方法,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从而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强调如何接受和掌握人类已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目标是把学习者的头脑作为储存知识的“仓库”,为一个已知的世界培养已知的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一般能从事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却往往缺乏创造性,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时代要求。“研究性学习”则是一种面向将来的学习。它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已有的理论和技术,更要在继承一切知识精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激励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理解、加工、组合,提出疑问,探索新的领域,鼓励学生应用各种不同方式去得到不同结论,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周密思考,选择最佳方案,并付诸实施。目标是把学习者当作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为未知世界培养未知的人。

研究性学习至少应该包括以下的内涵:首先,要通过课程教学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其次,要发挥学员的主动性,让学员有机会参与研究工作,培养学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在教学科研结合的氛围中使师生互动;此外,还要提供教师和学生研究问题的条件,激发其创新教学与研究的动机;总之,研究性学习整个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理念之精髓。

2、研究性学习的步骤

研究性学体可分为几个阶段,即确立问题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成果交流阶段。这三个阶段并不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叉推进的。实施流程通常为:“引出问题,建立假设”―“研讨探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切磋交流”―“归纳总结,形成评价”。

在技师创新能力培训过程中我们把研究性学习贯穿始终,由学员组成研究小组自主确定研究问题,搜集资料,制定和实施研究计划,课题探究,研讨,成果展示。这一学习模式不仅锻炼了小组成员分工与协作学习的团队合作能力,也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全方位的展示机会,提升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特别适合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的培训,高技能人才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技能操作拔尖人才,传统的培训方式采取的是对知识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TRIZ理论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个全新的理论,只有依靠他们自己主动去探究,研讨,小组内外互相学习,教师只在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才能使他们更好的掌握应用这一创新理论知识。并且在课前项目负责人又布置了作业,他们每个人都带来了自己的半成品,作为问题结合TRIZ理论小组内外互相探讨,研究,吸取教师的意见,最终结业前作成果展示,这一整套方式使得培训就是学员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完全不存在被动的问题。

四、TRIZ理论与研究性学习的融合

TRIZ理论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个方面都涉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TRIZ理论能在研究性学习进行的过程中为学员和教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1、创设问题情境阶段

研究性学习方法的首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思考的引子,明确研究任务,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储备,诱发其探求动机;创设的问题具有引导性,才能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看作一个个待解决的问题,采用TRIZ理论进行求解,获得需要设置的问题。

具体到一门专业课程,创设问题情境就归结为各子课题的引导问题情境的设计,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启发方式才能引起学生思考和帮助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建立待求这个题目后,根据TRIZ理论,进行程式化描述,解决冲突,获得合适的情境设计。

这一阶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进入探究状态,并在自我学习或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出研究的具体课题、目标和范围。 问题创设过程是教师为主、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创设问题情境阶段所面临的课程的子课题划分、待求的题目获得等问题,都需要采用TRIZ理论进行解决,进而对师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开发。

2、教学阶段

研究性教学过程重点是帮助学生对自己先前提出的问题进行求解,安排好学生的讨论、初步交流和总结,使研究性教学有序地进行,达到传授专业知识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此阶段的内容包括:一是搜集选择和分析加工信息资料,二是调查研究与探索攻关,三是阶段性实践体验与初步研究结果的交流。

这个问题探究的过程,TRIZ理论发挥的作用最大。针对一个个实际问题,TRIZ理论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解决,首先通过问题分析和定义把这些实际问题转换为TRIZ问题模型,然后利用TRIZ的分析工具得到问题通解,最后得到特定解。

3、成果交流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报告材料,做好实物成果展示的准备。成果交流的形式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外,对学术性、技术性较强的内容也可写成学术论文,还可以采取报告会、研讨会、答辩会等方式,相互交流,共享成果。这一阶段着重展示学生利用TRIZ理论分析获得的成果并对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是重视过程的评价,而非结果评价,侧重关注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投入的程度和取得的阶段成果。真正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采用系统的理论进行分析求解,而TRIZ理论能根据评价的要求给出备选方案,并进行选优。

通过上述分析,TRIZ理论在研究性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二者的结合,将构建比较完善的研究性学习方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好的途径。

结束语

高技能人才在实践中已经总结了很多经验,并且有一些创新成果,如何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创新有规律可循,采用研究性学习和TRIZ理论结合,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处处设置诱导的契机,挖掘他们的潜在智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是一个具有推广前景的方法,并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余光莉 陈小玉 基于TRIZ 理论的创新能力教学[J]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4)

篇9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一、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用工的要求逐步提高。校企合作,是当前学校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模式下,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我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认真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及时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合作培养模式,深化企业服务,在合作过程中实现校企双赢。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内涵要求,我校坚持“因材施教,工学结合,育人为先,学生为本,服务社会,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开展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示范校建设,同时为学校重点专业建设与企业间的合作搭建了综合发展的平台。

二、校企合作经验总结

1.重视校企合作,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各项规章制度

多年来,学校坚持为企业培养亟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定有关校企合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做到有章可循,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优化专业设置,调整培养方案,稳定就业渠道,提高师资水平,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实力,实现了校企双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以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为核心,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为了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以及学校的发展趋势,学校聘请行业专家、高校资深专家和合作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及校内专业骨干组成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旨在为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和深度合作,专家委员会则注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完善和学校技能人才的培养。目前已有30多名生产一线的明星技师、中华技能大将获得者以及企业的重要领导者分别担任学校校企合作委员会委员和专家委员会委员,加强了学校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3.充分发挥校中厂的优势,实现产训结合

我校校设企业,占地面积7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现岗职工近百人,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占职工总数的80%以上。工厂设备配套齐全,拥有金切设备200余台,年产值2000余万元。通过对校设企业进行综合改造、资源整合,建立了机加工,数控和电工电子技术三个大型实训基地。此外,学校还注重发挥专业师资优势,与企业合作研发教学设备,开发教学课题,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4.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引进企业师资,积极推进各种办学模式

(1)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断引进企业高级师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入,学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有效提升学校资源整合能力,通过考察,洽谈,不断扩展校外实习基地。通过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有机结合,共同制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目前,已于50多家企业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

(2)灵活推进多元化办学模式,按企业需求量身定制培养计划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与多家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共同建立以企业名称冠名的培训班。对于冠名班的教学与管理,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效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非常受企业欢迎。

5.以服务企业为宗旨,面向企业开放办学,积极为企业职工开展培训

我校为各类大型合作企业培训技术骨干,提供技术服务。职业培训规模稳定在每年2500人次以上,2012年以来为企业培养了1100余名高级工及以上层次的一线技术骨干。在合作内容上,涵括了以下几个领域:一线在职职工岗位技能和素质提升培训;新聘员工入职岗前培训;为解决职工子弟入企就业的专项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和培训师队伍培训;技能大赛选手赛前专项技能强化等。

三、校企合作探索

为进一步做好培训工作,学校领导率机电维修专业骨干教师多次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与企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各层次管理人员进行调研、交流与沟通,了解企业对机电技能人才培训的实际需求,并从培养形式、培养目标、培养方法等各个层面进行研究与探索,面向企业全方位开放办学。

1.不断扩大合作规模,拓展合作企业数量与合作项目

通过走访、座谈、电话、网络等方式对天津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发放调研问卷,及时了解天津各类企业对我校数控加工专业、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机械设备维修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不断扩大合作规模,同时拓展合作企业数量,积极与企业协商,不断增加合作项目,加深合作层次。

2.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不断更新培养方案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学校,在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根据企业需求,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并对以下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1)自主型合作模式。学校与学校自主创办的企业进行合作,企业将产品生产融入教学过程,企业车间也是教室、师傅也是教师、员工也是学生、产品也是作业。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直接参与生产活动,既培养了技能,又提高了职业素养。

(2)共建型合作模式。学校利用企业的设备和技术投入,共同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室,在对学生开展教学训练的同时,也为合作企业培训员工。

(3)校外型合作模式。学校与校外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员工培训和学生实训实习,从而建立起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

3.引入企业高技能人才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和改革

根据专业特点,学校聘请了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技术能手、技术明星、劳动模范等32名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专家与我校教师共同组建了“大师工作室”,与学校各专业教师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聘请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共同实施课程教学,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对教师、学生进行培训,开阔师生眼界,提高教学质量,并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基地。

四、结语

今后,学校将充分利用天津市校企对接优质平台,使学校与更多的天津市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利用技师流动站与各大企业的技师工作站的联系,结合企业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生产工艺难题等实际情况与企业技师工作站合作,开展深度合作。

总之,我校今后将继续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不断推动其向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切实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使学校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中职院校。

参考文献:

[1]刘顺清,周定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基于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J].大学教育,2013,(16).

[2]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的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

篇10

【关键词】 人才 培训 转型 成果

加强培训和培养,是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举措。为深入贯彻《天津纺织系统2014―2016经济转型发展战略规划》,全面推进新形势下人才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适应转型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真抓实干,努力提升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天津纺织工业正处于深化改革调整、实施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全面提升各类人才和岗位技能人员的整体素质,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1、落实三年转型发展战略规划迫切需要加强培训工作

转型发展三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天津纺织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完成好这一事关天津纺织前途命运的转型规划,基础在队伍,关键在人才。培训工作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工程。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既是保证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实施转型发展的当务之急。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繁重任务,对全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全面适应这一要求,必须从战略高度出发,立足于长远考虑,增强科学性、系统性筹划,完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培训工作水平。

2、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迫切需要加强培训工作

为了适应科学转型持续发展的需要,从集团公司到各个行业、企业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人才工作三年规划,加强了人才培养,实施了全员大培训机制,人才队伍得到整体优化和改善。但与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各类人才和全员素质仍存在一定差距,专业结构与年龄结构不够合理、人才断档、缺少拔尖人才和领军团队等问题依然存在,知不抵位、素质恐慌、执行力不强等问题愈发突出,等等。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是基础,更是关键。通过推进基础培训、深度培训、适应性培训,坚持与实际相结合,做到训中解惑,学以致用,不断提升各类人才和全员素质能力,全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3、实现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的人本管理目标迫切需要加强培训工作

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积极、最能动的要素。只有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来进行。实现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是当今时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也是学习力的竞争。企业管理层一定要向关注市场运行趋势、关注经济发展走势,关心职工的职业发展规划,为他们提供培训、进修、成才的有效通道。要将培训工作摆上日程,强化实施,取得实效,促进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加强培训工作必须正确把握四项基本原则

1、坚持围绕大局、服务大局的原则

紧紧围绕转型发展的工作大局,结合做精做优做强纺织制造业、做活做大进出口贸易、壮大内贸和物流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四、四、一、一”产业格局和“五、二、二、一”效益格局的核心任务,通过高水平、高质量、高效能的培训工作,以高素质、高技能的各类人才保证三年转型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2、坚持以人为本、分类指导的原则

遵循人才成长和教育培训规律,加强培训工作的科学化管理,从高级人才、专业人才、后备人才和全员素质提升的不同需要出发,分层次、分类别实施重点培训,提高培训效能。

3、坚持需求导向、重在实效的原则

以实践需求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实际,采取各种形式,定向培训与岗位培训相结合,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短期培训与系统培训相结合,高端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做到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参培人员运用所学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能力。

4、坚持继承创新、持续改进的原则

要继承在长期培训工作中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针对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创新培训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通过持续改进增强培训工作效果。

三、实施四大工程,全面提升培训工作水平

1、实施高端培训工程,着力打造一支高级人才和专业带头人队伍

围绕提高新任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组织专题培训班,聘请专家教授学者与控股公司领导进行高端授课;聘请优秀企业家现身说法或走出去观摩学习,开拓视野,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统筹规划能力和领导驾驭能力。围绕转型发展对各类高级人才的需求,全面落实“42161”人才工程,根据全行业市级“131”创新人才队伍发展的现状,以提升职业素质、发挥带头人作用为目的,实施高端培训。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办学历晋升班、选送到知名学府进修、赴国外深造等措施,使高级人才得到更加专业、更高层次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力争在三年内选拔一批有突出贡献的高级专业人才参加高端培训,实现天津纺织尖端人才团队力量的不断充实和壮大。

2、实施专业人才培训工程,全面提升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

按照转型发展对各类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加强对各类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培训。以控股公司各专业部室为载体,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内容,全面实施对管理、技术、贸易、党群等各类人才的专业培训。要将专业培训细分为生产、经营、财务、企管、安全、研发、党建、工会、廉政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若干个项目,由控股公司各部室负责对各个培训项目进行具体谋划,落实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培训时间。原则上每年对应培人员的培训总量达到1/3以上,力争三年轮训一遍。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各类专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参培人员要结合岗位实践,提交学习成果,以检验培训成效。

3、实施后备人才培训工程,全面推进后备人才队伍成长

结合“优秀年轻干部信息库”和“天津纺织希望之星大学生人才库”建设,对进入“信息库”和“人才库”的后备人才进行专业系统性培训。要针对每名优秀青年干部和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为其量身制定职业生涯设计,并按照其职业发展轨迹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通过举办学历晋升课程班以及名师带高徒、实岗锻炼、轮岗实训等方式,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全面适应岗位需要,按照设定的职业发展计划,逐渐成长成才。通过系统性、针对性和专业性培训,将综合素质突出的大学生推荐进入“信息库”,实施更高层次的培养锻炼。对进入“信息库”的年轻干部,每年举办1-2此专业性活动,通过对他们进行深度了解和考察,将表现突出的年轻干部推荐到领导或助理岗位,进行实岗培养锻炼。逐步形成“人才库”到“信息库”再到实岗的递进式培养,不断提高后备人才的总量和素质。

4、实施全员大培训工程,全面提升技能操作人员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

围绕做精做强主业的需求,以提升岗位技能操作水平为目的,开展大培训工作。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制成培训录像教材,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普及先进操作法,使各个工序的实岗操作方法的培训工作更加直观,更加规范,全面提高一线操作水平。开展行之有效的操作比武、岗位练兵、导师带徒等具有优良传统的技能培训活动,逐渐推行持证上岗制度。放大中华技能大师工作室效应,通过技能大师的引领示范效应,以导师带徒为载体,在实践中培养一大批“蓝领”专家,不断提升技能人员的专业能力。

四、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努力实现培训工作目标

1、强化领导机制

要将培训工作纳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统筹安排,整体部署,明确目标任务、进度和要求,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定期研究解决培训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及时掌握培训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培训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2、强化管理机制

建立统筹规划、分工协作的管理体制,调动各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发挥各自优势,履行各自职责,确保培训工作稳中求进,进中求效。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加强培训工作管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切实管理有效贯穿于培训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培训人员登记、培训档案、培训证书、培训质量跟踪反馈及检查评估等管理制度,加强人才培训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培训管理水平。

3、强化考核机制

结合实际制定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加大方案落实的考核力度,重点围绕年度培训计划、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培训课时、培训效果进行督促检查。加强调查研究,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提出指导意见,确保培训规划有效落实。

4、强化成果转化机制

要围绕转型发展战略的要求,确定重点培训课题,使参培人员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结合各自岗位实际,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提出有价值的新思路、新举措。培训结束后,参培人员要认真总结培训收获和学习体会,并注重加强理性思考,形成培训成果,自觉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果。

5、强化创新机制

加强培训需求分析,将企业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认真总结培训工作的内在规律和运行特点,加强对培训工作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强化培训工作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招法创新。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科学化、系统化、目标化、规范化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培训工作项目制的运作模式,积极培育精品项目,打造培训工作品牌,不断扩大培训工作影响力,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