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科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4-03-21 17:4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学科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职高专 电工电子学 探究式教学 实践
电工电子学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既涉及到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实验设计方案等理论知识,又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国家提出的对高职高专的基础性教育的改革的要求,本文将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现状和课程的特点,对探究式教学加以研究,并提出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与特征
探究式教学,又叫作发现法、研究法,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概念和理论时,老师只是给学生一些问题和引导提示,让学生自己通过读书、听课、观察、思考、实验、讨论等方式进行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其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事物的特性,发现事物发展的原因、过程和可预测性的结果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探究,找出其中的联系与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有很多优点,例如,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营造了动态开放的学习氛围等,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多数比较适合小班教学,在大班级实施时难度较大;耗时比较长,在课时比较少的学科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只能够选择性应用。探究式教学这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模式,应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以便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服务。
二、在高职高专电工电子课程中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可行性
电工电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而传统的教学理念以课程讲授为主,根本无法适应时代对其提出的超高要求,因而传统教学模式亟需被探究式教学模式替代。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知识灌输为主,实行统一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陈旧单一,缺乏对学生的差异和个性特点的考虑,缺少人文关怀,也缺少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独立自主能力的形成。而探究式教学则一反传统教学模式的常态,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变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遇到问题时还有老师从旁指导,并且经过实验得到的真理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具有可信度和信服力,更能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开放、自主、活跃的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考虑问题全面、周到,敢于并擅于做实验研究与总结。
三、高职高专电工电子课程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3.1形成以实验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实验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验的过程逐渐被教师的讲述所替代,实验课的生动和趣味也付之东流,学生对实验课也逐渐失去新鲜感和兴奋感,因而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实验课强调的是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教师应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汇报实验成果。
3.2增加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实训机会
理论的知识是刻板的、僵化的,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灵活地、变通地、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高职高专电工电子课程的学习,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所以要增加实验探究环节,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对显示器的扫描电路、电源电路等进行实验研究,然后让学生根据相同的原理对半导体器件、二极管电路、放大器、集成放大器、反馈放大器等进行实验研究,设计实用功放、设计直流稳压电源,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增加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实训机会。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电工电子课程中,探究式教学必不可少。只有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环节,才能使学生更好掌握概念理论知识,养成自主探究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 考 文 献
[1]李静.探究式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学》课程中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
篇2
关键词:教育永恒;大胆尝试;注重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40-01
课程改革是教育不变的主题,创新是教育永恒的旋律。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认清形势、正确把握教学关键,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有责任去做尝试,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生活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才。那么,怎样才能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炬,使之踏着改革之路、迎着创新之歌熊熊燃烧呢?这是每位政治教师所面临的难题。 作为一名年轻的政治教师,我也在积极的探索、寻觅,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在这儿有幸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政治课堂应该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然而,由于传统的一言堂,教师所谓的权威将学生鲜活的个性、蓬勃的激情压抑下去,于是课堂成为死水一潭,学生成了提线木偶。而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它强调人本精神,呼唤人文情感,关注人的感情和价值,关心人的完整心态,以人发展为目标。因此,教师应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如我所教的学生中,有爱说爱动外向型的,也有沉默寡言内向型的:有爱好体育舞蹈的,也有爱好文学艺术的;有爱刨根问底的,也有爱展望未来的......学生个性鲜明多样,对我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同一个要求,他们有各自不同的反应和态度,不同的言论和行动,这时我没有以标准答案去规范、约束学生,而是引导他们要言之有理,行之有据,此时,课堂上便有了个性的飞扬。
二、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之所以给人死板的面孔,就是因为条框太多,束缚着学生的思想,使他们不敢大胆尝试。久之,学生便习惯于等着老师说出答案,丧失了思索、创造的渴求。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学生带入浓郁的探究氛围中,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活跃课堂。因此,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课堂。如学习“应当走出金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时,到底怎样认识金钱,是否有钱就变坏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斑中针对”钱是不是万恶之源”组织学生进行了争辩,使所有学生明白了金钱本身并无善恶,关键是树立怎样的金钱观。这样做,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又使学生在经历挫折、困难中享受获得知识的无穷乐趣。
三、引导学生迈出校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仅仅装满知识的大脑只是容器,只有学会运用知识的大脑,才是知识的再生器。知识要靠行动去打磨,才会有璀璨的光芒;能力需要靠行动去检验,才能造就坚实的脊梁。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实践性强,时代气息浓。我鼓励学生收看“新闻联播”,杂志报刊,把听到的、看到的社会现象,通过分析讨论,和教材上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平时组织学生参加时事兴趣小组,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分析时事,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力,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实践中享受着收获沉甸甸果实的快乐。
四、注重整合时代特征,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有人说,这是一个信仰丢失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思想伦落的时代。所以,我们要把课堂看做情感交流的场所,用良好的情感激发学生说真话,培养学生强烈的爱憎、好恶之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唤起学生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欲望。如我在讲”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时,对美轰炸我驻南使馆的丑恶行径深加痛斥;在讲“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时,对“的两国论”表示极大的愤慨;在讲“公民道德建设”时,对社会上还存在”见死不救”、“拾金就昧”等现象表示深深的优虑......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会真正的付有”魔力”,吸引并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心理,使之成为他们风雨路上永远的明灯。
五、教师的创新素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多样化和创新核心地位的确立,决定了教育发展及其质量的因素将越来越决定于教师素质这一决定因素。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全方位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师观提出了挑战。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能够创造一个充满探索气息的学习环境,既要考虑整体的特点和团体目标,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目标;要为学生提供大量有用的材料以帮助和引导学生去区分真理和谬误;要能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在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也将增进对某个领域知识的收获。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及规律,掌握好让学生自己思维与教师启发之间的度,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创新活动的快乐。
六、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于创新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学教学;教学质量;提高措施
一、引导学生做好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动、好问,喜欢实际操作,喜爱看不平常的现象,急于想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多给学生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1】。例如,在“探究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猜想教师事先准备的:玻璃、塑料尺、铅笔芯、盐水等,哪些能让电流通过使小灯泡发光?每当验证的结果与他们的猜想相违背时,他们就急于想知道为什么,学生探究的热情一浪接一浪,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还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物理的趣味性,发展学生思维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致处于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都具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有意制造“矛盾”,把学生置身于徘徊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例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知识”后,利用串联电路只有一条通路的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串联的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电路中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和L2,且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亮,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是否存在?若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三、引导学生做好综合应用题
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酿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方面。
(一)指点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常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找准症结,给予指点。例如,在学过“电功率知识”后,笔者让学生讨论“220 V,40 W”和“220 V,100 W”两盏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更亮?大多数学生会认为:100 W的灯泡比40 W的灯泡更亮,这说明学生被灯泡的额定功率所迷惑,而忽视了灯泡的明暗程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找到症结后,教师让学生思考“220 V,40 W”和“220 V,100 W”的两个灯泡,哪个电阻大?将他们串联起来,通过他们的电流大小怎样?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公式“P=I2R”来判断哪个灯泡会更亮。
(二)引路
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将学生引向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电阻R1和R2串联接入电路后,两端所加电压为24 V,如果R1=80Ω,通过R1的电流为0.2 A,求电阻R2”,由于刚学过欧姆定律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将每个电阻元件对应的电流、电压、电阻等物理量罗列出来,并将它们对应的关系式或数值标出来,未知量用“x”标明,最后对照罗列出来的数据,应用学过的电学知识作答,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引路下,顺利实现了认识的飞跃。
四、o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成功的愿望,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因此,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一种有效方法【2】。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提问学困生,以免他们答不出来而处于尴尬的境地,继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学习结束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要进行一些暗示,使他们在复习时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注重学用结合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课感兴趣,觉得好玩,但是当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时,他们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缘故,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3】。电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了电学知识后,教师可安排指导学生在家观察电路,利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会读电表指示数,会根据家用电器铭牌上的数值,算出家中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等,同时还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到工厂和建筑工地去观察哪些地方用到了物理知识。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与激发兴趣结合起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乐学、会学;同时,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统一起来,实现优化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之我见孙进花;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2-07-15
篇4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高效课堂 教学做合一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宰信息技术课堂,无论是讲授理论知识,还是演练操作,学生一直是课堂的观众,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样的课堂既枯燥又无聊,学生只能模糊地听到一些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但真正让学生应用,大多数学生无从下手,实际操作与课堂听来的理论无法联系,导致理论脱离实践,实践没有理论做依托,这样的课堂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别说强化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由此看来,为了打造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势在必行,教学做合一应该成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支点。
一、“教学做”合一的信息技术课堂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科学性和创造性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打造,应该是让学生在自身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注重学生“做”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是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的引导人,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探求知识,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知识的快乐,以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2]。以“制作幻灯片”的教学为例。学生一直对电视、电影的制作非常好奇,这节课应该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前,教师可引用班内学生的照片,以及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照,制作成声像优美的演示文稿,课上作为惊喜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会有跃跃欲试的想法。教师可抓住契机,引导学生通过组内成员的合作探究,分析出幻灯片制作需要运用哪些知识,怎样解决遇到的问题。例如:声音是怎样插入的?如何连贯的放映幻灯片?如何才能使幻灯片中的动作动起来?刚开始学生可能被这些问题困扰,但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教师的讲解才会吸引学生,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想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一步步地跟学,心、眼、耳、手并用,讲练同时进行,学生很快制作出图文并茂的作品,并且声音和动作都受学生自己操控,“做”使学生消除了内心压力,剩下的只有学习欲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
二、“教学做”合一的信息技术课堂要因材施教,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对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为了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成就感,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立足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以饱满的情绪进行课堂学习。以七年级信息技术课程――“整体美化”教学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教会学生设置页眉页脚,对word文档进行“艺术型”修改之外,还要求学生学会多页文档美化的方法。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教师可只让他们掌握教学的第一个目标即可,如若他们有兴趣,就让层次较高的学生引导他们。为了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要多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引导教学,让学生通过眼观、耳听,手动、心记等各感官学习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文档的选择由学生自己定,要求难易要符合自己的水平,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操作,教师在巡视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对于学习能力偏差的学生,教师的指导要更具有目的性。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在体验成就的同时,提高学生对word文档的操作技能,简单地修饰完善电子杂志,培养学生尽善尽美的做事风格。
三、“教学做”合一的信息技术课堂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为学生的“做”提供机会,让“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学生通过亲身的“做”学习并掌握新知。以七年级“信息和信息技术”教学为例,教学初学生大多不理解“信息”这个词的本义,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信息的含义,教师可以给学生几个熟知的成语,例如:大雁南飞,冰河解冻,前者带给我们的信息是冬天要到了,而后者带给我们的信息是春天要来了。由此学生认识到信息是帮助我们了解人和事物的。信息技术的含义一目了然,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信息技术课的意义和重要性。再者对于课本教学中的“个人信息卡”教学,大部分学生认为特别简单并且枯燥,学习兴趣不浓厚。为了避免学习的枯燥性,教师可超越教学内容,学生可从个人兴趣出发,自己设计并制作信息内容,然后全班展示,选出优秀作品,这样做一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操作中学会知识。另外,对于每节课的知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得透彻,学会自己总结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在整理“做”的思路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思维能力[3]。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还应该包括学生的“做”,只有三者达到协调统一,教学才找到支点,才可以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金丽琴.“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点思考[J].神州,2014(5).
篇5
人格;爱国主义教育;分析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4—0041—01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效率的高低,既取决于教师是否树立了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也取决于是否把握住了教学的落脚点。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高中历史教学重要的落脚点。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
一、塑造健全人格
历史是人创造的。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既存在着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事迹,也涌现出了无数可尊可敬的历史人物。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他们是我们国家的荣耀、民族的骄傲。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他们的所作所为及言语,都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良好素材,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通过对这些历史事迹与历史人物的介绍,不仅要让学生继承并弘扬中国灿烂的文化、优良的传统,而且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使其学会放眼世界,积极地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精髓为我所用,从而塑造出具有全球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同时,引导高中生寻找历史长河中自己最崇敬、最愿意效仿的伟人与名人,能够激发起他们“有为者亦若是” 的豪情壮志,帮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其主动地磨炼自身的意志品质。
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情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数千年的历史沃土之中。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的文明发达及对世界的贡献,能够使高中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而中国近代所遭受的列强侵略的屈辱,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中国人所具有的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勤劳俭朴的艰苦奋斗精神及不畏的自强不息精神等,在历史教科书中都可找到鲜活的例证。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来完成,而这种素质需要从小培养,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如,在讲《》《第二次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近代英法等国的炮舰图片与大沽口上康熙年间制造的铜炮图片进行对比,把圆明园的复原图与现在的残垣断壁图进行展示,并播放以雨果致巴特勒的信为主题的幻灯片,辅以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这样做,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篇6
【关键词】高中政治 新课程改革 激发兴趣 提高能力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突出表现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及由此引发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处理及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的变革。新课改对高中政治在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等方面做了详尽规定和精确阐述,呈现出重素质教育、重学生发展、重时代特征、重行动实践四个方面的特点,为政治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应该说,新课改解决了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但是,在新旧教学模式交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倾向和有悖于新课改的不良现象?那么我们如何应对这些不良现象呢,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呢?
一、我们要改变一些和新课程改革不吻合的符号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1.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存在盲目性。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就需要讨论、辩论、模拟等多种教学形式的应用。例如,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讨论法,这是很常见的,但如果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无视知识的难易程度,一概交给学生去交流、讨论。这样的后果就是,学生因其知识面所限对很多问题无从下手,讨论结果往往漫无边际而不着主题,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效果不理想,学生收获也不多。在教学实践中提倡适当的自主、合作、探究是必要的,但要掌握好分寸和问题的难易程度,否则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2.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于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做,甚至有些学校规定一节课中教师讲课时间不能超过十五分钟。这些做法忽视了教学实际,人为地分割了教与学的有机联系,造成的教学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估计的。高中学生因其知识层次、思维状态、价值观念等尚未达到成熟、稳定的状态,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渴求很强烈,加之受接收信息渠道所限,因此,还是应该把教师的“教”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导地位,不能本末倒置。
3.忽视课堂教学实效,教学形式和手段模式化。出于新课改教学的需要,许多教师采用一些新型教学形式和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这是合理的。但有些老师认为,只有运用多媒体教学才叫课改,这样的结果就是,情境设置、视频音频、多媒体动画声色并茂,课件成了中心,教室成了电影院,学生成了观众,教师成了放映员。这种以满足学生感官刺激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倾向,导致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重问题预设而轻知识生成,重媒体表面功能而轻媒体深层功效,教学设计空洞无物,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的措施
1.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利用各种条件展现或者模拟现实,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2.教师要善于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实例,理论联系实际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讲的都是比较抽象、理论化的概念,对刚接触这些概念的学生来说,要做到充分透彻地理解并结合实际应用,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政治教师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将每一个抽象化的、理论性的概念,结合生活中、社会上的一些实际例子作解释。 比如在讲政府转移性支付的时候,就会引申出一个问题,转移支付有哪些?政府是以什么形式实施转移性支付的?比如税收就是转移支付的一个途径,那么政府又是如何通过税收来实现的呢?这时就可以以我国东西部地区为例,东部地区发达,政府税收多,而相对而言,西部地区欠发达,甚至有很多落后地区,政府对西部的地区征税少,甚至要进行补贴,那么这些补贴西部地区的款是从哪来的呢?就是从东部发达地区的税收里挪过去的。相应地也可以以对收入高人群的税收和收入低人群的税收为例,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讲完以后,可以紧接着让学生举生活中所见到的转移性支付的例子,教师这样引导学生,一方面便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引导他们更多地观察生活,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应用。
3.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能力
篇7
关键词:新课改;提高;数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167-01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几点:
一 要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是师生间的双向互动活动,教师必须认真改进教学方法。
1.重视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学好数学必须到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和应用,亲身感受身边的数学,进而促进数学的教学。
2.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从阅读开始。在初步养成看书习惯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数学课外材料,组织课外活动进行学习交流。
3.教学手段要现代化。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图文的教学内容,使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参与教学过程。
4.要建立数学思维方法。数学思维方法是人类数学长期发展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教学中应重点提炼方法,形成观点,使数学教学简单化,使学生学以致用。
5.要培养学生创造力。要让学生有创造精神,教师首先要施以创造性的教育,在课堂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利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 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目前,在数学的教学中,“教与学分离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与学分离现象”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教与学分离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汲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
三 加强对后进生辅导
后进生学习成绩不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有主观的。客观因素除学生自身的生理和智力有缺陷外,还有在心理上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没及时解决等方面。但是,要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教师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1.关心爱护后进生,激励后进生“想学”的愿望。在日常生活中和教学活动中,对后进生都要格外关心爱护,多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学习困难,不失时机地激励他们产生“想学”的强烈愿望。比如:多找后进生谈心、编座位照顾后进生、上课要多提问后进生、耐心回答后进生的提问、当面批改差生的作业、采取“一帮一”的活动、多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等措施,这样就能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2.在讲新课时,适当降低起点,分散难点,让后进生也能跨进新知识的门槛,让后进生感到自己能学,学起来不会吃力。在给学生上新课时,把知识的“度 ”放缓一些,对知识点少发挥、少加深,让后进生理解新课的内容并掌握教学的重难点。在练习中补充一些综合性题让成绩好的学生吃“饱”,而对后进生不作要求。对有的知识点,也可以放在单元复习或总复习中加深和拓展。后进生是班集体的组成部分,教学效果应当追求全班的整体效果。因此我在进行教学时,不勉强赶速度,而是做到照顾后进生,想方设法把难的东西变得容易一些,把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一些,使他们感到易学,容易接受。例如:在讲重点内容时,我切实做到放慢速度,并尽可能重复一、二次;在要后进生回答问题前,让他们有充分思考的时间,诱导他们积极思维,让他们真正地掌握有关知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会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四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8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微课;教学探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会计电算化》是指把电子计算机和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应到会计工作中,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从而推动会计工作的现代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是以岗位结合中小企业电算化会计岗位的特点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设计高职院校基于工作岗位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是在学生学完《会计电算化》课程之后开设置的一门实践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会计软件应用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教学环节中掌握实际工作的能力。通过对多届学生会计电算化与综合实训课的教学实践的总结,发现会计实践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一、《电算化综合实训》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师把握课程进度难
《电算化综合实训》课程是高等学校财会专业学生在学习完《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结束学习的一门实际操作课程。对于《会计基础》、《初级会计实务》、《高级会计实务》、《计算机基础》、《税法》等这些基础课程对《电算化综合实训》实验所必不可少的知识积累,学生学习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课的进程。“十个手指头有长有短”从多年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基础存在差异。如一个会计专业的班级,有50个学生,刚开始做会计实验时,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操作完成实验案例并编好报表的学生还不到二分之一。余下的一半多的学生,会学的非常苦恼。当老师对实训过程中讲解操作的具体方法、普遍出现的问题、注意事项或疑难问题时,因为她们的专业基础或者计算机基础的原因而导致无法跟上本班级的进度。她们只能看着会做的同学不停的敲打着键盘,点击鼠标,逐步在完成着实验任务。同时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进而放弃后面的实验任务。
2.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学生难以掌握
《电算化综合实训》采用项目教学法,基于一个会计主体,两个会计期间内发生的业务。项目教学法中学生处在一个虚拟的企业中,学生边做边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立足于“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实训任务,每次课有针对性地根据当前教学目标提出实训任务,由于目前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电算化考核的内容不涉及采购、销售和库存等管理模块的使用,市面上绝大部分面向高职学生的电算化教材中不包括购销存模块的内容,随着电算化在日常会计工作中的广泛运用,难以满足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需要,我们教研室自编教材的除了总账模块、薪资模块、固定资产模块之外还增加了应收模块、应付模块,购销存模块。而应收模块、应付模块、采购、销售和库存管理模块的知识点连贯性较强,操作步骤复杂,指导老师在指导实训过程中采用讲解方式,指导老师完成任务的方法、操作过程,然后再让学生边学边练,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这就造成不少学生在老师讲解或演示某个任务的操作过程没有认真听或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操作步骤有误的情况下将无法继续完成后面的任务。
二、微课在《电算化综合实训》教学中效果探析
微课是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在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实现在线学习、远程学习等多元化的学习模式,不仅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能推动教研教改。
1.微课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有效资源
《电算化综合实训》课堂教学注重实际技能操作训练,主要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进行,这是因为实训室拥有电脑、网络等移动终端设备,为微课的传递和展示提供基础支持。当前,对高职院校来说,最大的师生交流网络平台是世界大学城,通过这个平台能实现资源共享、交流互动。教师要分享微课,只需要将制作好的微课资源上传到自己的大学城空间,学生根据个人需求选择合适的微课内容,一边观看视频,一边操作,有助于学生查补漏缺、弥补差异,这能体现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和分层式教学法。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微课评论学习效果,在交流互动中解答问题,从而打破时空限制,提高微课教学效果。微课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人独立学习、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也是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学生只要她能拥有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能很好的完成实训任务。
2.微课有利于降低《电算化综合实训》课程内容的教学重复率
与其他会计课程教学不同,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需要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对操作流程有着严格的要求,任何小小的失误都需要教师重复讲解,这会消耗教师的精力,还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微课能将每个知识点的操作步骤录制下来,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微课可实现易到难分层式教学
学生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差异,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将知识点分成易、中、难层次,这样学生结合自己情况先选择简单的知识点,再深入学习难的知识点这样循序渐进学习方法。教师按照优良中差层次进行评价考核,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课上获得成就感,总而增强咨询。例如A采购业务可先按普通采购货票同到未付款业务,B普通采购货票同到付款业务,C普通采购有预付款业务,D普通采购货票同到开据票据抵款付货款款业务A、B、C、D四个不同难易程度的微课。A采购业务可先按普通采购货票同到未付款业务属于易,此操作程序没有付款业务所以操作程序相对简单。即采购员在采购管理系统中填写采购订单并审核―在采购管理系统中根据订单生成到货单并审核―库管员在库存管理中根据到货单生成采购入库单并审核―采购员在采购管理系统中根据采购入库单生成采购发票―采购员在采购管理系统中根据采购发票及采购入库单进行采购结算―会计在应付款系统审核采购发票并制单―会计在存货核算中进行正常单据记账并生成凭证。B微课普通采购货票同到付款业务难度在是在A微课的基础上会计在应付模块中填写“付款单”单据审核之后审核,生成凭。C微课普通采购有预付款业务,也属于难,是在B微课的操作环节,处理完“付款单”单据之后,还需填写“预付冲应付”单据,保存,审核,生成凭,同时要进行核销处理(不生成凭)。D普通采购货票同到开据票据抵款付货款款业务A微课基础上还需在应付模块中进行票据管理,填写“票据结算”单据,保存,生成凭。此四个不同难易程度的微课,就如同四个老师,同时指导四个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练习,有效地解决分层教学。从而解决因该门课程因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学生难以掌握的难题。
篇9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装备的应用被广泛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新课程的教学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适度减少知识传授和机械记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能成为共识。探讨将现有计算机机房向信息技术学科教室的改进,分析了新型电子教室对于新课程的支持。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装备得到了较多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改进了教育装备和教学手段,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工作,改变了教学方式。特别是发达地区,中小学应用多媒体教室和电子教室进行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需要。电子教室已成为教育和科技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当前电子教室的不足
当前的电子教室不足主要在于,学习软件功能固定,较少考虑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对丰富的数字资源利用不够,系统缺乏开放性。对很多资源仍然缺乏有效的即时利用,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仍然偏少。有时候只是一种计算机文件管理、局域网维护和多媒体的表现。如,广泛使用的联想网络控制工具电子教室,Xclass多媒体数字语音教学系统,有着强大的屏幕广播功能,但较少考虑教育资源的应用问题,只是管理网络,广播屏幕,收发作业。
电子教室的形态从计算机机房,到多媒体电脑室,到电子教室,越来越方便人们应用,现实的情况是,随着以MIT的OpenCourse—Ware等为代表的开放课程的极大丰富,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源库,课件资源库越来越多,当前的电子教室已经无法充分精确有效利用这些优质的资源。优质课程资源丰富了,但是有效利用这些资源的信息工具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研发。出现资源丰富,知识饿死的情况,现有电子教室对于学术信息没有有效地利用。
三、新型电子教室的提出
电子教室是一种先进的学习系统,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信息,同时也扩大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有丰富的相关资源可以供学生和教师使用,多个终端之间达到一个紧密的通信,达到协同学习的效果。
1.教师终端
教师终端能够控制整个系统的运行,能够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能够展示课程,能够传输相关的文件,同时能够书写黑板,教师能够查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能够查看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和学生进行实时的通信。教师终端还安装有各种工具与软件,能够对整个系统进行设置,能够对学生终端进行集中管理。
2.学生终端
学生终端能够看到教师所讲的课程,能够为自己设置各种展示效果,同时能够书写电子黑板,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测试成绩,学生终端和教师终端能够进行实时通信,学生终端之间也能进行通信。
3.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各种学习软件,电子化学习材料、课件、图书、图片、测试题、电子词典、听说材料、学习软件、CAI训练系统、多媒体资源等等,按照各学科分类。学习资源根据需要可以由电子教室的系统管理员或者教师进行增加、删除、修改。由于呈现的内容生动,所以,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电子教室拓展了教师和学生学习交流的空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延展了学习的方式。特别是对于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电子教室充分有效利用了后台学习资源,更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电子教室从本身的设计理念上来讲,是让用户处于一种学习的环境之中。学习的内容和要求需要得到系统的关切和响应。多协同即时信息检索电子教室恰恰从这些方面去考虑。
四、新型电子教室对于新课程的支持
1.新型电子教室对于学习目标达成的支持
新课程较多地体现了现代素质教育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情境,或者创建虚拟现实的学习情境,广泛应用学科教室。例如,我校就已经建立了物理探究实验室,化学探究实验室,语文阅读电子教室,生物探究实验室,地理学科教室,历史学科教室。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时候,高中学生做各种研究的过程中,所看专业文献偏少,学生应用现代学术资源不多。可以安装电子教室的终端,以进行文献检索,提升功能室的信息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新型电子教室对于教师的支持
新课程理念中,教师是调动学生参与,是教学活动的“导演”。传统的教学强调知识灌输,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爆炸,这种知识灌输式教学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新型电子教室的广泛使用可以从某种程度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并且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把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中解放出来。例如,我校在读书月活动中,在电子教室上语文课,效果非常好,教师负担也减轻了,而且对于教师本人来说,容易克服自身知识的局限性。
3.新型电子教室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支持
现代社会是一个处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学生需要适应这个社会。教材只是教学材料,各种新知识新应用不断涌现,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素养获得知识,检索知识。微博、论坛、手机上网等已经构成了学生的信息成长环境,学生不仅需要初步认知网络的使用方法,还需要有分辨能力,提升信息素养。这些都是学科教师共同培养的结果,而且需要增强信息化观念。在以电子教室为平台,各种科目库、资源库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过程中,由于有教师的指导,学生恰好培养了这种能力,培养了这种素养。
新型电子教室是在原有的多媒体中引人资源库模块,面向各个学科,由传统教室向学科教室转化,新型电子教室除了可以用于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还可以是学科教室的信息化。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教师指导下的主动行为。当然,电子教室的应用需要学校重视教育装备的使用,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不能完全替代教师与学生直接的情感交流,不能代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学生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改革的主阵地,而当前老师们感到困惑的是课堂教学该怎样进行?怎样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呢?现将在实践中几点认识和体会介绍如下。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聚焦教学改革与创新,首先必须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观念,接着运用教育的新定义、新内涵来指导生物课堂教学,才能使生物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落到实处。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变革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彻底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生物教师要以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
二、改进教学方式,倡导教学方式的多样法教学方法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长期而单一的采用死记硬背、教师讲学生听的这种“授- 受”模式的教学会使学生思想僵化、能力低下,所以在新课程生物课堂教学中应该教学方式多样化。
( 一) 语言的诱导法与多媒体设境法融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首先讲一段与生物课堂教学有关的故事,引导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通过录像、录音等多媒体的手段来创设图、文、声、像并茂的生物教学情境,设计教学疑问,让学生自己思考、归纳。如将细胞有丝分裂的时候,首先提出人和动物组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让学生接着让学生观看细胞有丝分裂多媒体课件,然后介绍各个时期的变化,让学生对照多媒体课件归纳个时期的变化特点,并完成课堂练习。这样学生在对照课本图例时可以很快回忆出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变化,归纳出各时期的特点,为应用做好铺垫。
(二)实物模型和网络技术匹配教学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把实物模型带入教室进行对比教学,也产生了很好地课堂教学效果。而网络技术教学是一个新时代的产物,如何把网络技术和实物、模型匹配教学,也是一个新问题。我认为网络、实物、模型匹配教学,也就是运用模型、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思维意识的教学。
(三)经验教学、情感教学与现代教摘 要 新教材的使用标志着课程改革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对新课标的学习与认识,在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学相融合学生智力的开发、素质的培养,不能单靠现代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还必须依靠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意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现代教学和经验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优化课堂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现代生物教学中,虽然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但是如果没有生动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融入,时间一久,学生也会产生厌倦。合理利用经验教学、情感教学与现代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转贴于
三、加强综合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3 十综合”高考模式中,理科综合( 含生物) 试卷的命题思路是“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核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深化知识联系,加强综合教学。
(一)加强学科间知识联系,培养学生学科间综合能力生物学与化学、物理等学科知识互相渗透,联系密切。在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点有30 处,与物理相关的知识点有15 处,与地理相关的知识点有16 处。首先,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开拓思路,全面掌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点,拓展不同学科知识点之间的渗透和延伸,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日常教学中。其次,教师应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去解决其它学科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验综合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更应加强生物、化学和物理三科知识的综合渗透。生物实验本身就是运用化学、物理方法验证、研究生命活动现象和原理的过程,如新教材中“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坚定实验”,其实验原理就是依据三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设计的。
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更应注重理、化、生三科知识的结合点,搞好实验综合教学。
(三)联系实际,关注热点,加强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的培养从近年来高考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可以看出,命题突破了围绕课本取材的命题思路,加强了知识的应用,强调了与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高新技术、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课本,要走出课本,及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生物学科研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及时穿插讲述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疾病与健康等生物热点知识。
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普及化
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发展是生物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而班级教学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容易在教学搞一刀切,个别教学难以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落空。
而分层教学对教师讲师因人施教,对学生讲师异步学习。师生双方努力,最终是指向每个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给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
中学生物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知识和学科内知识点之间的互相联系,而且还要认真学习研究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掌握其它学科与本学科知识交叉点、关联点,运用化学、物理、地理等学科知识为生物教学服务。提高学科的综合教学能力和教师自身综合文化素质,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解决“学什么”,而是解决“怎样学”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只有学会了“怎样学”,学生才能独立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总之,中学生物教师应积极掌握新型的教育理念,调整教学策略,深化教学改革,适应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