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3-21 17:4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

篇1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1.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久远,文化底蕴也非常丰厚,而传统文化作为先人意志以及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我们有必要深入的学习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说,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增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元素,对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1]。此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伦理道德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正确看待自身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2.1研究文章背景,感知传统文化

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以及文言文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而中学生在学习其中的传统文化时,仅仅以背诵和理解诗词、文言文抒写情感的方式来学习浅显的传统文化。所以,想要让学生深层次的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还需要让学生对这些诗词、文言文的创作背景、历史故事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才能全面的理解文章中的情感特征。例如,在学习《观沧海》这首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者曹操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从而结合作者创作时的现实环境来理解诗句的含义,加深学生的印象,领悟诗中的壮丽情怀。

2.2阅读古诗词,培养民族自豪感

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当代人们的心也变得比较浮躁,中学生也不例外,长期受到外界环境以及多元社会文化的影响,使得许多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迷茫,逐渐缺少了民族豪情与文化自信。因此,初中语文教学需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帮助学生再次拾起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例如,引导学生多阅读和体会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书写情怀,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学习传统文化对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通过传统文化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3阅读名著,增强传统文化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许多现代人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也是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营养物质”。除了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四大名著外,还有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值得学生去阅读,从中感受民族文化,领悟民族文化,将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己任,增强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学《出师表》一文时,可让学生先去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章节,然后再对这篇文章进行分析,领悟诸葛亮出师时的心情以及书写《出师表》时的激动情绪[2]。此外,教师还可通过选取经典文学名著中有趣的片段来引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整本原著的动力,帮助学生形成阅读经典名著原著的习惯,从而逐渐增强其传统文化素养。

2.4学习传统习俗,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将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也借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力。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传统习俗,了解这些习俗的来源与历史背景,让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这些习俗存在的深意。例如,引导学生探讨“端午节”的由来,学习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怀;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底蕴,了解不同地方中秋节的过节方法,体会月亮中的思乡情节[3]。总之,学习传统习俗就是让学生从这些习俗中去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传承中华优良的传统文化。

篇2

【关键词】 传统文化符号 当代设计

一、传统文化符号

符号是一种具有意义的标识,可以是图像、文字、声音、动作,也可以是一个人物、一起事件,甚至可以是一种文化思想。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体现意义,它是从远古时期不断延续下来的人类对于客观世界认识、解释与探寻的符码。中国文化有着与西方文化不同的符号系统,中西文化由不同的符号系统所建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历史遗传的思想、艺术、风俗、生活方式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现象的体现,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具有相对稳定、流动与变异的特点。它具有能指两方面作用,如梅、兰、竹、菊等能指方面,代表中国人的喜好特征,“傲骨”“气节”“吉祥”“纯洁”等意指方面,代表中国人的气质与精神。文化的能指与意指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文化符号的使用与发展会随着历史时代的变化而产生新的意义,新的意义必将建立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这就是符号相对流动的特点。既然符号是一种运动的发展状态,那么,在当代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符号,就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硬贴传统文化符号标签、滥用传统文化符号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近年来,许多设计比赛的兴起,为当代设计师提供了展现设计才能的舞台,一味模仿西方设计的观念也逐渐被抛弃,一些设计比赛纷纷打出了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口号。在此情形下,传统文化符号一时成为设计人员的“新宠”。滥用传统文化符号,机械式的模仿、照搬照抄、为了应用而应用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很多设计人员没有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符号所代表的文化精神与意义,因而也不可能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展现传统文化的特质,他们只把目光锁定在传统文化的表象上,设计出来的作品给人感觉是矫揉造作、缺乏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在当代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符号理应以正确理解所要运用的符号为前提,传统文化符号作为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其中有很多已经远离了当代人的生活,这是毋庸置疑的,当代设计师在设计创造中需要在充分了解当代人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来运用传统文化,这是当代设计的需求,也是传统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二、传统文化符号与当代设计

在当代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符号,使设计作品具有文化神韵,在追求设计创新的同时又不失传统风格的体现。当代设计的表现手法已越来越多样化,如何提炼传统文化符号,通过设计的形式折射出传统文化精神是需要当代设计师潜心研究的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其中中国画、书法、剪纸、刺绣、皮影、京剧、脸谱等堪称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对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内容加以利用与精华化,能让设计作品的表现更具生命力。就拿书法来说,它已成为当代设计中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符号,其独特的艺术L格、深刻的韵味所表现的装饰性,在当代设计中能体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底蕴。

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设计中的文化意义

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我们应该从文化层面出发,透过表象的传统文化符号去理解内层的文化价值与意义。这不仅仅是简单元素符号的粘贴,而是通过元素符号再次审视所代表的时代文化,是一次重返历史的文化旅行,是古与今的一次“文化盛宴”。传统文化就在那,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仔细品味。

当今设计界盲目的“西学热”使得设计文化处于一个迷茫与徘徊的状态,设计文化是否到了被质疑与批判的程度,我们暂且不说,值得提出的是,我们现在的确需要一种超越的精神,突破当今设计界的浮躁文化,用一种精神理念来规范当今的设计文化,而这种精神理念,需要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多元的思想、各种观念的交汇丰富了当今时代的需求,迎合了大众不同的个性需求与审美需要,整个时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现在“百花”开的不是鲜艳,更多的识杂乱。“百花齐放”的局面不可怕,我们最怕的是失去精神理念,我想,是到了该净化心灵的时候了,回到传统,本身就是一种超越。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职语文教学 作用

现阶段的高职语文教育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目前比较薄弱,在高职语文教育中,相关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并没有进行相应的重视,因此导致现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了解国外节日和文化,而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并不了解。因此,在现阶段的高职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十分必要。文章中笔者针对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对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一、现阶段高职语文教学中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一)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并不完全了解

现阶段在高职教育中,语文课堂的教育由于长时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上只是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教学,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根据教材的要求,对课文进行学习、背诵,而从根本上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现阶段的学生由于受信息交流的影响,对国外的一些文化过于推崇,相反却忽略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有调查显示现在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对屈原以及端午节的由来并不了解,这是传统文化以及教育的疏忽。学生语文课堂上学习汉字、唐诗、宋词、元曲,在学习过程中却没有深入的了解这些中国流传上千年文化背后的内涵,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并没有起到根本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在语文教育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并不重视

在现阶段的高职语文教育中,相关院校甚至于相关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并不是十分重视。在考试的压力下,学校、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往往都是针对学生应试能力进行培养,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掌握并未进行重视,导致现阶段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不了解或是了解存在偏差,因此会导致学生自身的发展受到阻碍,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三)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存在偏差

由于现阶段中我国媒体文化的发展,一些影视剧、电影、小说在生活中盛行,其中也不乏历史剧的播出。然而这些历史剧以及小说对于传统文化的表达与正确历史之间是存在一定出入的,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以为影视剧、电影、小说中的是正确的,形成先入为主的思想,给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造成影响。学生对于错误的传统文化的了解,间接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输出,给国外一些想要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人们造成影响。因此,学校、教师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是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确途径。

二、解决现阶段高职语文教学阶段存在问题的基本方法

(一)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明确传统文化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意义

我国是历经几千年发展的历史大国,在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底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就相当于了解自己的历史。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十分必要。尤其是语文教育这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学科,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进行渗透,是从根本上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其根本是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历史,学校可以在学生步入高职院校的开始专门开设课程,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体会。随后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再逐步将传统文化进行渗入,完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目标。

(二)院校教师对传统文化进行重视,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相关的高职院校以及教师只是针对考试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学,而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并不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并不了解。因此,院校方面可以成立相关的培训小组,对语文教师进行培训,培养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渗入传统文化的能力;另外,教师自身也要树立重视传统文化教学的意识,教师自身要了解传统文化,从而对学生进行教学,将传统文化渗入语文教学中。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鉴赏时,不仅要对学生应试能力进行培养,还要从古诗中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对古诗进行背诵、默写之外,学生对作者的生平、古诗中蕴含的语言色彩、以及当时诗人当时的心境、古诗的几种基本形式等等都要进行了解。引导学生从学习的细节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三)开拓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渠道,引领学生正确了解传统文化

由于现阶段我国影视剧、小说的飞速发展,学生对其产生的浓厚兴趣,因而从根本上歪曲了传统文化的正确传承渠道。由于小说以及影视剧从根本上与正确的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出入,学生在不了解正确事实的情况下很容易先入为主,将存在出入的文化内容定义为正确的传统文化[4]。因此高职院校方面要从根本上开拓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远离影视剧及小说的影响,学习正确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根据课程内容引进相关的历史事件,采用故事的形式将传统文化进行渗透,让学生在倾听中学习到真正的传统文化知识,丰富自身的见识。

(四)教师正确选择语文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高职院校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进行提高,是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高职院校的语文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同时,要将传统文化教学进行充分考虑,以实现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材内容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进行诗词赏析的同时,将与诗词内容相符合的传统文化内容对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的同时,将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作用分析

(一)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

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还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了解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对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发展的过程,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同时学生通过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在今后学生工作的同时,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在语文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从根本上促进了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形成高效率的语文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入传统文化教学,从教学模式上进行了转变,传统模式的高职语文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对 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学,而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则更加立体的展现了传统文化对于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加全面的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发展。在现阶段信息交流的大形势下,让学生不仅了解国外的优秀文化,同时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且通过一定的学习,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流传。

(三)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正确的传统文化,体会我国文化发展历史

高职院校通过语文教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在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正确的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够让学生在观看影视剧、小说的过程中,对错误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抵制。不让错误的传统文化对其自己造成影响,从而形成错误的文化观念。学生通过语文课堂上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学习的同时不断体会我国传统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经过近几千年的传承,从中受到的哪些变化,其中哪些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被渐渐取缔,哪些传统文化依然在传承。学生通过对这些文化的了解,将我国文化的发展过程进行领略,从而体会我国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经历的文化变故,这些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

(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宣扬正确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在高职语文教学阶段,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让学生真正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在学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对其树立正确的认识,从而在学生今后成长的过程中,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发扬,让传统文化不仅是在我国进行流传,在国外甚至是世界各地都进行传承,不仅仅是国外优秀文化在我国流行,从而真正实现文化的交流,让各国的优秀文化进行交融。

四.结束语:

篇4

关键词:服装教学;传统文化渗透;分析和研究

一、前言

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具备了较好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对服装的质量和艺术需求,其不仅需要服装具备较好的现代化元素,也要具备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来满足自身对传统文化的需要,满足对服装美感和内涵的精神需求,来传承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服装产业发展目标。

二、传统文化渗透在现代化服装教学中产生因素

1.传统文化中具备较多优秀的艺术元素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来说,其艺术元素具备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其具有不同的服装文化形式,包括旗袍和唐装、汉服等等;其具有不同的颜色特色,如中国红等等;其具有不同的构图特色和艺术表现形式。这些不同的元素和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自身特色,在现代化服装教学和设计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在现代化服装教学过程中,其可以在实际的服装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学生可以在结合现代化服装设计元素的基础上,整合传统服装文化艺术的特点,学习传统服装设计形式特点,借助传统服装文化的颜色优势等等,来进行服装的设计和学习,具有实际应用性,其可以作为学生进行服装设计的基础,可以保障服装教学的有效性,实现现代化服装教学的目标。

2.文艺复兴带来的影响

服装教学是职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为社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设计人才,其与社会的发展具有紧密联系,与社会市场的需求和人们对艺术的需求具有紧密联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关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人民群众也开始不再满足当下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形式,其增加了对传统文化内涵和多样性元素需求。因此,现代化服装设计教学要与传统文化的元素相结合。文艺复兴是当下社会的一个大发展趋势,其主要表现在国家开始增加对文化遗产和传统民族文化的关注度,增加了对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保护。面对这一形势,服装教学要紧抓这一机遇,来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增加对传统文化的教学,来实现现代化服装教学的发展,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丰富现代化服装设计风格和形式。

3.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带来的影响

对于服装教学来说,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为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师也要注意把传统文化教学和学术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为日后的服装设计和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设计出更具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服装。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儒家文化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和魅力,其较为含蓄和内敛,是较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化服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传统儒家文化和服装史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不同时期的儒家文化特色,了解不同时期服装的种类和形式,分析服装产生的背景,分析不同款式的服装和儒家文化的关系,了解当时时展的文化背景,知道不同时期文化发展对服饰的影响和作用。儒家文化在传统服装中具有较大的影响,例如,在秦汉时期的色彩,其色彩较为深沉,和传统儒家文化的内敛和低调较为相似。 把儒家文化和现代化服装教学结合,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丰富多样的服装设计形式,也可以学习到众多文化知识,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利于学生创作出较为丰富多姿的服装作品。

三、在服装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渗透问题和解决办法

1.应用较为单一,灵活性较差

F阶段,我国正处于传统文化发展时期,国家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增加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度,进而带来了传统文化学习。对于服装教学来说,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对传统优秀文化艺术基础和发展的体现,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极大影响。但是,对当下的服装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渗透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教师在发展教学过程中,存在自身的教学弊端,对传统文化生搬硬套,较为单一 ,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教学缺失灵活性,进而导致和服装教学协调性较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把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服装学习紧密结合,导致传统文化不能良好的渗透到服装教学过程中,降低了传统文化的实际教学意义,使得传统文化的渗透不具备实际应用性。面对这一形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涵养,增加学生对不同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度,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服装教学紧密结合,把其和服装教学融会贯通,不仅可以保障教学的实际意义,也可以增加教学灵活性,提高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传统文化渗透教学和服装教学的发展目标。

2.时代感的缺失,没有及时创新

对于传统文化渗透来说,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单一的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没有给予传统文化新的教学元素,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实际教学意义。对于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来说,其不单单是要对文化进行传承,也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把其和现代化服装教学紧密相连,建立在发展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教学。例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道家道法自然这一文化进行渗透,其仅仅是单一的进行道法自然的教学缺失实际教学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道法自然和当下保护环境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把传统道法自然教学和服装设计和材料相结合,可以实现现代化传统文化教学和服装教学发展大目标。

四、结论

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服装教学中产生的原因具有实际意义,其主要是传统文化自身的优势和文化魅力带来的,其不仅可以对服装风格和文化内涵进行创新和丰富,又可极大的满足当下人民群众对服装的需要,满足现代化服装产业的发展需要,满足现代化服装教学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严红烨,黄亚楠.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6:106-108.

[2]傅成. 浅谈服装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 轻纺工业与技术,2014,05:61-62.

[3]王萍. 论服装设计教学中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J]. 科技信息,2011,17:617+642.

[4]王佑镁,陈敏. 民族传统文化整合于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探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0,01:104-106.

篇5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现如今在高中校园内,大量外来文化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播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们本民族的文化正在被一点点的侵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逐渐降低。在现如今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十分有限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取,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十分不重视,这是我们教育思想落后的表现。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可以说,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更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将传统文化应用到日常教学中。

一、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分析

1.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传统文化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语文课程内容,充实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情操,提高学生的鉴赏艺术视野。从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目标分析,传统文化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渗透传统文化有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我国很多传统优秀的文章和诗篇中都充满了浓厚的爱国情感和真挚的友情,这些文章和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将这些具有深远意义的传统爱国思想和情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明确自身存在哪些不足,然后自我进行改善,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和思想品质。

3.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优秀的爱国主义文章和文化内容除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发展良好的思想道德之外,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本国的民族文化发展历程,在学习中逐渐感悟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几千年来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学生必将更加尊重和敬爱我们的国家,感受到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由此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对于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历史,充分感受中华文明的发展精髓,以及丰富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分析

1.中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文化内容与自己距离较远,总是高高在上,有不少难以理解的话语,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不强,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忽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将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些经典的文言文是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例如,在苏洵的《六国论》中,他提出了“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以及借古讽今的“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的论断。再如欧阳修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论断,在《伶官传序》中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论断。这些名言名句中的深刻内涵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再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网络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虽然学生的学习任务很繁重,但是依然不妨碍学生对电视节目以及影视剧的热爱,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积极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不断拓展教学途径。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听于丹讲解《论语》,针对这种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这方面内容,并将讲解的内容和学生学习相结合,有的学生喜欢听相声和评书,教师不妨为学生寻求这方面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相声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显著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利用网络技术需要强调的是,在网络中由历史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很多,编剧剧本编写的质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对这些教育资源进行选择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严格把关。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高中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途径。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从繁杂的信息中提炼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合理的使用网络。

篇6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的现状及渗透方法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中的现状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特别是我们的孩子逐渐被外来的新奇事物所吸引。孩子懂得简单的英文、会玩电脑游戏,喜欢麦当劳、肯德基,但是对老祖宗的东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缺少了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在当今的我国基础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正被纳入到正常的教学目标中去。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渗透的方法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因此,我们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在幼儿园里进行了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1.主题活动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在我园开展的整合课程之中,围绕幼儿熟悉且喜欢的中华传统文化作品开展主题教学活动。在大班上学期,我们组织幼儿开展了“大中国”的主题活动,通过故事、儿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景;通过音乐、美术活动了解京剧是中国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增长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亲和力;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作品的艺术魅力。

2.在其他领域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我们不但组织专门性的主题活动,在其他内容的主题教学中,我也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渗透其中,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营造活动氛围等来发挥中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

3.在玩中学习传统游戏

幼儿主要的活动是游戏,他们以玩的方式进行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从尝试对物体的实际操作发展到表现事物的意义。我在组织幼儿游戏时,有意识地把民间游戏渗透在幼儿的游戏中。例如,在进行语言游戏时,我和幼儿玩童谣诵读、绕口令、问答游戏等;体育游戏时,我和幼儿玩传统游戏,使幼儿既体会到传统游戏的快乐,又丰富了运动技巧,有效地发挥了身体运动的潜能。

4.在探究体验中学习民间工艺

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反映了中华儿女的聪明才智。为了让孩子了解、学习、传承,这些传统工艺,我们根据孩子的兴趣,有选择地把这些工艺重现在幼儿的生活中。例如,我们利用六一开展了一次大型活动,利用每个班的教室开设了许多民间游戏坊,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每个活动,通过多种材料、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让幼儿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美,体验中国人的伟大智慧,从而为做中国人而自豪。

5.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每逢重大节日,幼儿园都组织综合性的庆祝活动,有年级组织的庆祝活动、班级庆祝活动、亲子庆祝活动等,让幼儿在传统节日气氛的烘托中,亲身感受各类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美,体验参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乐趣。通过活动,帮助幼儿了解中国人过节的习俗,感受过节的气氛并分享过节的快乐,体验与同伴一起过节的喜悦。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中的建议

1.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材是教育开展的关键

传统文化是在古老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其中一些传统事物随时代不断发展已消失,幼儿难以有相关经验,在教育思想中,也难免有些消极、封建的思想混杂其中,且个别内容学习难度较大,对幼儿不具有意义且难以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合理选材,辩证地扬弃、选择传统文化内容中的精华对幼儿教育。

2.教的良好素质是传统文化课程实施的保证

要使传统文化释放出魅力,使课程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良好的音乐、美术、文学修养,有把握分析教材的能力,能选用有效的方法深入浅出地教学;要有改编教材为其注入新活力的能力;要有良好的情感表现能力,能自如的应用语言、表情达意的传递作品的内涵,因为优美的语言可以使幼儿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愉悦地接受教育。

3.家园配合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篇7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45―01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和传统美德富含其中,这些文化精华汇聚于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经典篇目之中。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材中加大了古诗文的比重,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审时度势,认识到传承保护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理所当然地担当起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重任,通过有效策略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的认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借助古诗文教学实现文化传承的意义

1. 重温文化精髓。近年来,国学热兴起,国学走出国门,孔子学院遍及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报以崇敬之情。国人也重拾文化自信,将国学经典渗透到领导讲话、职业培训、专家讲座、亲子教育之中。与初中语文大纲教材相比,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明显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这也体现了国家课程重视文化传承的明显意图。重温古代文化精髓,已经从口号、文件演变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民族行动。

2. 汲取文化智慧。传统文化归根结底是优秀的文化精髓,将这种精髓植入学生思想中,并由自身的民族智慧内化涵养,发扬光大。我国的传统文化处处迸发着闪光的思想,古人以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文采总结历史,给予后人的除了惊叹,更多的是启迪和智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人们需要更开拓的眼界和创新的思维,在保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基础上,发扬光大,改革创新,不负时代。

3. 重拾民族自信。说:“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经实践检验了的解决当今世界道德滑坡、国际争端,促进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一剂良药。我们要重拾民族自信,将华夏文明精髓首先植入学生内心,让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种子在新一代学子身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通过古诗文教学传承文化的策略

篇8

中医学的发展,始终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不断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比如适时吸取了天文历法、地理物候、阴阳五行及人文清理等,将这些知识和理论与人体的调控与认知巧妙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这套理论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说,离开了传统文化,中医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在当前的中医本科生教育中,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1.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本科生的中医思维方式

对于中医本科生教育来说,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提高其运用中医理论的能力。我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中医理论的形成根植于这种生产方式中产生的文化之中,尤其是深受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在中医理论中经常可见到阴阳五行等理论,比如《黄帝内经》就充分吸收了哲学学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中医学形成了一种强调宏观整体、平衡和谐及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如果在中医本科生教育中不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则学生无法培养成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在西医学理论不断冲击中医学的背景下,更需要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其真正了解并掌握传统中医理论的内涵、思维方式和运用方法。

1.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打牢学生的中医根底

中医本科生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医学理论知识,逐步打牢学生的中医学理论功底。由于中医学是从传统文化中发展而来的,所以中医课程的内容就显得晦涩难懂,尤其是刚刚接触中医学课程的学生,往往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望而却步。为此,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根据中医理论的特点,并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两者相互融合,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在这样的中医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毫无疑问,学生只有了解和熟悉了传统文化,才能对中医的深刻内涵加深了解。

1.3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风尚

在中医本科生教育中,不仅要重视中医学理论的培养,而且更要重视学生医德风尚的培养,将医技与医德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当前,市场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大行其道,医患关系日渐紧张,加强学生医德教育势在必行。我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文化,主张“仁爱”,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而中医理论受其影响,同样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理论,认为“医乃仁术”,对医德的重视,可见一斑。因此,在当前的中医学本科教育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医德的教育,将“术”与“德”充分结合起来。由于学习中医学的本科生大都是理科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较少,所以更加需要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其了解古代社会的民族心理、道德观念等,然后更深刻地理解“医乃仁术”的含义,逐步提高自己的医德风尚。

2加强对中医本科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在中医学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在上文中主要介绍了加强中医本科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而为了更好在本科生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笔者认为可遵循“激发兴趣打牢基础促进学习”的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校园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隐性课程,对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采取的方式有雕塑,并配以文字说明,通过的雕塑和文字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的悬壶济世的名医,可将这些医德高尚名医的经典名句展示出来;打造中医传统文化历史长廊,集中展示我国古代中医学的成就,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建立中医传统文化网站,将有关中医理论的古典书籍、文化常识和视频资料等上传共享,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和途径。通过上述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优化课程设置,逐步打牢学生的文化根基

中医本科生从小接受的是西方式的教育,很少接触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对于本科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优化课程设置,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和模式,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读懂深奥晦涩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典籍。当前,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各个中医院校均加大了传统文化教育力度,开设了经典名著、古代散文等课程,但是从专业课程设置来说,传统文化课程仍然相对较少。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古典文学、哲学、训诂及音律等方面,根据中医学理论的特点,应着重加强中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古典哲学思维的培养,逐步提高文史哲课程比例,使学生了解古代的道德伦理、逻辑及人文素养,充分了解和领会中医学理论的精华和精髓。

2.3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提高专业课的教授效果

加强对中医本科生传统文化教育,除了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优化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之外,还需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也就是将专业课程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如在讲解阴阳五行、精气等学说时,教师应向学生详细讲解“取象思维”模式,引导学生逐步领悟“远取诸物体,近取诸身”的认识方法,学会从千奇百态和变化莫测的现象、事物中思考事物的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向学生讲述一些名家名医的事迹,主要是他们治病救人、悬壶济世的经历,使学生逐步了解自己的一言一行均干系重大。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热情,而且还能够提高其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3结语

篇9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传统文化 中国成语大会

中图分类号:I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385-01

一、引言

随着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全球化,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引起了一股全球热流,得到愈来愈多国际友人的关注认可与学习研究,显现出其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在当今世界竞争越发激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标能成为世界大国,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历史,铸就了其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汉语言文学为载体,代代相传,熠熠生辉,魅力无限,至今仍值得国内外学者的不断学习与研究,不断发现其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中国成语大会是一档广受观众喜爱、颇具影响力的电视栏目,其以成语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为切入点,对观众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播以及传统文化的弘扬继承有着重要作用。

二、中国成语大会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

中国成语大会是中央电视台全力打造的一档文化类电视栏目,是以电视节目的形式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以其强大的吸引力,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激发人们对以成语为代表的汉语言文学的热爱学习与应用,让成语让汉语言文学让传统文化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熏陶人们的思想情操,培养人们的文化素养,增强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赏析能力。曾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追求,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志,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昌盛提供着丰富的滋养。

每个成语都有一个典故并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寄托,例如成语“精忠报国”出自《北史颜之仪传》,意思是为国家尽心尽力,竭尽一切牺牲一切,其目的在于培养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怀;“恩重如山”、“孔融让梨”等这些家喻户晓的成语旨在弘扬礼貌与感恩的优良传统,对于民众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还有的成语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例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哿ν心”分别代表宽容、进去与团结精神,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深刻而持久的教育意义。

三、汉语言文学中的传统文化进行赏析

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背景,包括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涉及不同的地域风情,因此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赏析应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尽可能多地了解其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肩负着弘扬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其涉及的领域范围广时间长,包含多种思想意识,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等;包含多种艺术形态,如音乐、各种棋类、舞蹈等;包含多个历史朝代,从先秦到两汉魏晋隋唐经宋明再到清代以及民国等整个历史长河。因此对传统文化进行赏析应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为营。

1.纵向贯穿,横向比较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其不曾间断,赏析传统文化首先应将其纵向贯穿于各个历史时期,结合当时的政朝与人民的意识水平,分析其产生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当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将传统文化只定位于我国的发展时期远远不够,还应不断挖掘其深度和广度,将传统文化与同时期的各国文化进行比较赏析,比较其先进与落后之处,结合当时的国力强弱,分析传统文化对于国力发展的影响。

2.运用高科技手段鲜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汉语言文学中传统文化的获取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而应将其拓展为更易获取的信息媒体渠道,如中国成语大会就是将成语搬上电视银屏,其娱乐色彩浓厚并富于激烈的现场比赛氛围,形式多变,内容丰富,产生了良好的演播效果,收视观众数量可观。相比于枯燥乏味的书本电视节目更加生动鲜活,其传播效果更好,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使观众更多地了解运用成语的同时也引起了对传统文化的的重新视赏析以及深入思考。

3.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舞台

在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性智慧性及魅力性早已走出国门,世界多国纷纷开办孔子学院,研究至今尚未完全开发的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有的国外友人更是不远万里到中国学习汉语言文学。总之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以其隽永深厚的韵味,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国内外的学者不断学习研究,使其生生不息,熠熠生辉,但对于传统文化应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正确赏析。

参考文献

[1]李聪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浅谈.文学教育,2016(5)

篇10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

1.学生的因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能否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只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在课后重视练习和巩固,拓展阅读量,才能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教师的因素。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知识主要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因此,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从而更好地将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3.教学形式的因素。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轻松、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任课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组织好课堂教学,更好地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弘扬传统文化美德。传统文化的美德包括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礼仪等内容,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只有不断地渗透传统文化,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积极面,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美德,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让传统文化美德走向世界。

2.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前提,这要求中国人首先认同和熟悉自己的文化,并能够利用英语表达。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更好地开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传统文化设计教学活动,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有利于促进课堂互动,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从上面可以得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对此进一步重视,并采取相应的策略,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思想认识。提高文化平等意识,保持民族本色,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用英语去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不能放弃传统文化而去学习西方文化,而是要相互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充实和丰富文化,以适应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2.做好初中英语教学实践工作。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更加关注中西方文化,知道二者存在的差异,感受到二者的不同。只有掌握好二者异同点,才能更好地表达另一种文化。利用英语更加合理地表达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例如,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两种文化的对比讲解,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dragon这个单词的时候,应该将它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它是吉祥、富贵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却是邪恶的象征,通过对比讲解,使学生明白中西文化在理解dragon这个单词上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不断丰富任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任课教师应该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并掌握常用传统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进行规范的表述,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单词、词组的时候,教师要将其与传统文化的学习联系起来,强调其承载表述的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在学习与春节相关的内容时,可以向学生讲解有关除夕的来源,在学习端午节的时候,可以向学生讲解屈原的故事,这样能够使学生知道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学会用英语表述,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目前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有必要利用传统文化来充实教材内容。例如,可以加入孟母三迁、除夕、屈原、大禹治水等有关内容,还可以将一些简短、经典的文章加入到初中英语教材中,充实教材内容,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5.加大传统文化测试和考核的比重。例如,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掌握哪些传统文化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在笔试和口语测试中,增加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6.教学中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更为直观和全面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增加课堂容量,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课件、专题片光盘、网络教室资料库、互联网的中英文资料等,都有利于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使资料获取更为便捷,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对比和学习,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语言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