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精髓范文

时间:2024-03-21 17:4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的精髓

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 时代气息 远航

每当清晨,教室里传来稚嫩的童声:“人之初,性本善……”,我就不由想起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人;想起儒家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这个以儒家传统文化著称的国度,对于五千年优秀文化的传承,正青黄不接。而作为这个氛围中的小学生,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过分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乏关心和理解,承受力差,意志薄弱,缺乏责任感,没有公德心和集体意识等等。记得一次,我号召班上学生为一名罹患重病的穷困生捐款,话音刚落,同学们都高声响应,我暗自庆幸自己教学有方,德育工作做得到位。然而,就在我满怀欣喜地准备举行捐款仪式的那一天,有同学向我报告,说是班上有些人趁机向父母多要钱,得到钱后,便都用于买零食和喜欢的玩具什么的,有的要了50元,但只准备捐一块钱。同学指责,他们却不屑一顾地说什么:“他和我有什么关系,凭什么要把钱捐给他,我的钱爱怎么花就怎么花……”

如今的孩子怎么了?

难道只与社会整体的浮躁有关?

身为语文教师,是不是也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是不是连连的教学质量奖,就是我要追求的境界?

是不是孩子们的成绩,就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带着种种思考,我开始了新的探索。几年下来,体会多多,故提笔留下拙见,以供专家指导,同行商榷。

一、提高认识,提升素养,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流进语文课堂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而语文,正是传承其之桥梁与载体。语文教师必须悉心学习古典文化,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所谓言传身教,正是如此。因此,扎扎实实地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可以将《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唐诗三百首》《中华经典名著》等作为我们案头、枕边的常备品。通过对这些传统经典的研读,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提升,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教师。

二、立足教材,超越教材,让民族文化的内涵充盈语文课堂

教材中许多课文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如,古代诗词、古代寓言、古典名著、神话传说等。还有一些课文内容,也承载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这些内容,更要千方百计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意境,从感悟到理解,再到内化。

如:写景的古诗,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根据诗的意境描绘画面,声像并茂,让孩子的心灵受到触动并陶醉,并加以拓展。如:写瀑布的诗还有哪些,风格有何不同,在哪种情况下你可以随景抒怀。看到柳树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吟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吧?清明时节,你会不会大喊“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诸如此类,让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经历、理想紧密结合,实现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

三、利用资源,抓住契机,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浸润孩子们的心田

1.利用学校资源,为弘扬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近年来,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秉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校园文化墙的“孝”“忠”“善”“德”“诚信”告诉孩子们:做人要有孝心,要尽忠尽善,要德仁兼并,要讲诚信;教学楼的各层走廊内都悬挂着彩色图片,这些图片以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内容,既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又让学生随时随地沐浴在儒家文化的氛围里,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在此基础上,我又适时提醒学生审视自己并观察周围的同学,哪方面做得好,哪方面还不足。从而使学生在特定的规范与约束中,秉承优秀的传统美德。

2.联系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向他们讲述古代24孝子的故事。

根据元代郭居敬辑录了古代24个孝子的事例,发掘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如郯子《鹿乳奉亲》;江革《行佣供母》;帝王--舜《孝感动天》等,这些故事孩子们都喜欢听,并在听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懂得了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3.以传统节日教育为依托,传承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节日是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对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大意义。然而,现在的孩子,对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对此,我就采取他们喜欢的方式来教学。例如教学王安石的《元日》时,我抓住诗中“桃符”一词,向学生介绍了从“桃符”到“春联 ”的演变。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对传统习俗好奇不已。其次,我注重将不同节日与不同教育内容相对应:比如,清明节与生命教育,端午节与爱国主义教育、中秋节与思亲教育、重阳节与尊老爱老教育……再则,我注重从孩子的喜好出发,如讲到过年的来历,利用他们熟知的卡酷动画频道的卡通人物“年兽”的模型,绘声绘色的把传说中年兽的模样,人们如何害怕它,如何来驱赶它娓娓道来。孩子们个个睁大眼睛,听得专心致志。

4.利用课堂教学中学生意犹未尽时机,向孩子们推荐课外读物,并鼓励他们填写《读书报告单》(已印好,学生每学期10分)

四、展开活动,共同分享,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1.利用晨读,吟诵经典

充分利用学校每日安排的晨读时间,指派班长陶孟言领诵《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让朗朗的书声伴学生成长,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基因渗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2.课前讲一则成语故事

利用课前3分钟,讲一则成语故事。学生人人参与,轮流进行,共同分享,共同积淀。

3.将传统文化引入学生的游戏活动

如: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经典,编进拍手歌、跳皮筋等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4.每周利用一节课外活动时间,展开丰富多彩的展示交流活动,每周一个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讲传统经典故事比赛

如讲《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凿壁借光》等经典小故事,让学生通过这些摇曳生姿的故事,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语言素材。

(2)吟唱活动

采取多种形式吟诵经典诗文。如:吟、唱、诵、演等,并邀请学校领导和其他班级的师生来观看欣赏。

(3)组织乡音茶话会

学生各备家乡特产,说家乡方音,用不同形式展示家乡风情。

(4)读书交流会,根据填写的《读书报告单》进行汇报,大约每月一次。

(5)一事一议话古今。

当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积淀后,就会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比如:《陈门立雪》是否我们每个同学都要从现象上仿效。通过一事一议活动,学生就能从交流碰撞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五、多种渠道,丰富积累,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积淀

1.摘抄诗词名句、家乡民谣等,丰富语言积累。

可按时间和内容等分类摘抄。一是按教学内容归类。如:教学《春晓》时,就专抄描写春天的诗词名句;二是按传统节日归类。如:到了中秋节,就专抄有关明月和思乡团圆的经典名句;三是按家乡特质归类……以此类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做到有布置有检查,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反馈交流。

2.利用网络资源,电视等媒体拓展见识,丰富积累。

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电视、报错等媒体资源获取信息。实现交流共享,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成就感。

通过几年的努力,孩子们在生活中能自觉地运用传统经典规范来约束自己,监督他人。逐渐懂得了“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懂得了宽以待人的道理。还时不时在说话和作文中引经据点,或抒情,或理论……作文水平大大提高,老师欣喜,家长满意。

以史明志,志学明理。文化兴亡,语文有责。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形成一道富有民族特色风景线,让语文教学之舟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鲜活的时代气息,远航。

参考文献

[1]《孟子・梁惠王上》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二版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国画;现状;措施

中国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1-1

国画作为我国所独有的一种绘画形式,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绘画风格以及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每一个时代的国画创作都具有每个时代的意义,但归根结底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在创作国画时,只有把握好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够创作出无可替代的艺术佳品。但现存的国画创作中,却出现了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富有中国文化精髓的国画的健康成长。

一、国画创作中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我国的应试教育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对美术生的招生主要是通过文化课成绩加美术专业的知识考核。美术考生的文化课成绩大多比较一般,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他们就选择了美术特长,而大多数的美术考生往往是在一段很短的时间里学习美术特长,通过专门的有强度的训练使他们掌握了应试所需要的技能,而在他们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忽略了对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对文化知识的掌握也不是很牢固。随之考生进入了理想的大学,大学宽松的氛围也使他们忽略了对自己文化传统知识的提升,这样就导致他们创作的作品没能很好都体现出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

(二)国画作品重形式轻实质

在国画创作中只重视作品的表现形式而轻视作品所应表达的实质内容,这也是导致国画创作中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之一。最近几年,一些国画画家呼吁在国画创作中要有创新性,而一些人将创新性进行了片面的理解,认为只是形式及创作技法的创新,在国画作品中加入了很多技法,但这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画作品的质量,反而使国画作品越来越缺乏传统文化的韵味。

(三)国画作品的西化

现代的教育理念在各个方面都渗透着西方教育的思想,无可厚非,西式的教育确实给我国培养了很多精英,极大的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国画创作中,一些画家也是将西方的一些创作思想应用进去,最后导致创作的作品体现不出中国国画所独有的特色,从而导致国画创作中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

二、加强国画创作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一)改变美术生的应试策略

要对美术生的应试教育加以改变,要加强对美术生文化成绩的要求。这就要求美术生不仅要学好美术专业知识也要有比较好的文化成绩才可进入理想的大学。这样就能保证生源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基本素质。美术生只有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在创作中自觉与不自觉加入个人的涵养,从而使创作的作品具有传统文化的底蕴。

(二)创新与传统相结合

在国画的创作中提倡创新,但这种创新不是完全摒弃原有因素的创新,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创新中含有传统的因素以利于国画作品更好的发展。在继承中求创新,但在继承传统文化时要避免急功近利的态势,要循序渐进以学习其精髓为目的。在此基础上再创作出具有个人见解的创新作品。在创新过程中始终要秉承的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东西方的结合

在国画创作过程中不能一问的求新鲜感而将大量的西方的创作思想加入其中,久而久之,国画中的传统文化底蕴会越来越缺失。但也不是说一味的保守,只保留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而不吸取西方优秀的创作思想,应该在深刻理解作品的所表达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适宜的加入西方的创作思想,这样创作的作品才能是一个无可替代的艺术珍品。

(四)加大各学科之间的融合

艺术创作之间都存在一定的互通性,在进行某一艺术创作时,可以大量了解与这种艺术创作相关的文化知识。往往在一些比较经典的作品中就包含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在创作时可以更多的在与艺术创作相关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但也不仅仅是当下的生活,还要在其历史发展中体会其蕴含的精神。在这里的传统文化就不仅仅是国画创作当中的传统知识,还包括与国画艺术相关的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如壁画、戏曲、年画等有所内涵的传统文化,其主要目的是拓宽艺术创作的视野,更好地提升创作的人文素养。

三、结语

总之,在国画创作中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这就要求在国画创作时不仅仅要考虑艺术表现的一些技法还要更多考虑如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艺术创作中。也要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能够不断地探索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优秀作品,以促进中国国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丽.传统文化缺失现象在国画创作中存在的若干思考[J].神州,2011,(29).

[2]李薇婷.论国画创作与传统文化的结合[J].艺海,2014,(01)

篇3

一、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增加课堂趣味

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了解后,将其融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时,应根据学生特点以及学生认知度将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学生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载体,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老师应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的中心,把优秀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习知识较为枯燥,为增加课堂教学气氛,老师可以适当融入传统饮食文化元素,例如:八宝粥的来源、馒头的出现等。通过这些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

二、适当选取文化内容,增加学习兴趣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内容比较广泛,在选取适当内容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合理选取,确保课程建设更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如:选用和道德荣辱以及顺应现代文化发展潮流方面文化知识时,如民间故事、传统谚语、文言文等,要适当将其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例如:苏教版《三字经》课堂教学中,主要讲诉的是如何尊师重道,百行孝为先的道理,因此老师可引用《孟母三迁》这一故事前,讲解孟母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不断搬迁,说明母爱的伟大,学生要尊重、孝敬自己的母亲、家人。在《三字经》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入传统典故把学生引到正确方向,从中学习三字经中所讲的含义,为课堂学习增加趣味,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三、选取优秀文化精髓,改善课堂气氛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不是所有文化都值得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改善课堂气氛,通过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增加课堂教学气氛。现代语文教学是传承、弘扬文化的载体,是百科之母,其所承载的文化有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开展教学工作,融入传统文化时,应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将文化有效传承,语文课程教学是让学生更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是学生知古通今的主体,合理运用传统文化有助于改善课堂气氛。例如:苏教版《古今贤文合作篇》中提到,人心齐泰山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的内容,主要讲的是“团结就是力量”,并引用传统知识“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一思想去引导学生,应选用适当内容开展教学工作。

四、引用优秀文化定义,抓住学习重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文化时常被人们挂在嘴边。国外人所理解的“文化”是培养、发展、教育、耕作的意思。早在十九世纪中期,英国著名文化教育学者泰勒在自己著作中提到,文化所要理解的含义较为复杂,其中包含有:教育、道德、艺术、知识、风俗、法律等,同时还包含者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以及所学到的能力。我国民族文化中,“文化”用传统意思理解就是,“文”、“化”之间相互结合,“文”就代表具备清晰思路、纹理的意思。但在现代社会,文化是现代与传统所结合的产物,并包含有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性文化这两种。小学语文苏教版《珍珠鸟》最后四个自然段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有效,在阅读课文和背诵课文时比较困难,因此老师可利用纹理、思路这一文化理念指导学生阅读、背诵课文。文章《珍珠鸟》最后四个自然段中,抓住“起先”、“然后”、“后来”等字眼,让学生按照相应语序去阅读文章,同时还可以按照这一思路去背诵课本中重要内容。而“文”也可以指文采、条文、文字等,“化”主要是指造化、变化意思。具相关资料记载,我国较早古书《易》中对其有记载,从《彖传》中已经把文化结合使用了,主要将其应用于天文、算术、人文中。

篇4

所谓的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美感和艺术的形式结合文化、经济、社会、市场、科技等多方面因素,重现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中,达到审美和实用功能完美结合,所以艺术反过来又作用于文化。此外,艺术设计很大程度上受民族、宗教、文化等不可量化因素的影响,其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所以,一件设计作品的好坏要看其是否体现出设计者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其中,文化内涵是检验设计作品是否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根本,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保障。

二、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更新

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并不是守旧复古,而是站在历史的巨人肩膀上创造出符合当今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要吸收优秀的文化内涵,强调传统与现代的整合,指导现代设计。当今,在大部分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教育,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多都被忽略了,普遍引用来自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三大构成”教学体系,过于强调理性、规则、程式等因素,而忽略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化内涵,导致学生作品呆板、僵硬,没有生命力,抑制了学生个性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在课程安排里,要合理、适当地加入能体现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要使学生体会到中西文化的区别,把理解、吸收、融合后的文化应用到艺术设计中。在课程设计中加入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结合各个设计专业的特点设置一些传统文化美学的课程,为了避免内容枯燥、乏味,应该结合实例来进行,多举办相关的讲座、论坛来丰富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互动,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力求使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领悟且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此外,还有很多其他方法适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总之,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更新教育模式,使“传统文化”这个民族之根深深扎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当中,尽快完善教育体系,明确设计师的民族观和地域意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设计领域中留下自己的脚印并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传统文化对艺术教育的最大意义。创新是一种能力,现代艺术教育要在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两种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有所取舍,探索出符合当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这种以本民族文化为根基谋求发展的更新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我国一些著名设计师的作品就体现了这种“根与更”的继承与创新。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苏州的传统建筑风格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摆脱了中国传统风景园林设计的思路,传承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种对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精髓的不断挖掘和提炼,给中国园林建筑的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传统文化的精髓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名著《周易》里面的一句名言,意思是人应该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有毅力,奋发向上,自强不息。中华名族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精神,才能从二十世纪的东亚病夫变成今天的世界强国。自强不息的精神成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以和为贵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一直提倡以和为贵,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和平相处。俗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正因为“和”的思想精髓,中华儿女才能团结一致,才能取得的胜利,才能使我们民族成为东方雄鹰。

3.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当代社会提出来的,它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即“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政策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从而满足大众的需求。

4.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古代哲学家张载首次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不应该破坏大自然,破坏环境,否则人类将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二、传统文化在在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可以提高当代医学院校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品格,因而小时候父母跟我们讲得最多的就是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中国的古代名著中有着成千上万的道德典范,比如“孔融让梨”、“卧冰求鲤”等典故教会了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个人品质的培养。

2.可以培养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从小我们就开始读刘胡兰、、的故事,这都告诉我们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面前,应以国家利益为重,应具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作为中华儿女,应将国家的兴荣当作是自己的责任,应该忧国忧民,应该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当中,涌现了千千万万个民族英雄,大学生应该将他们当作榜样来学习。高校应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不懈地努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有利于提高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信誉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无信则不立。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缺失了诚信,各种事故频发,造假现象严重。当前的学术研究也不再单纯,存在着严重的诚信问题,一些研究生为而伪造数据,剽窃抄袭他人的论文。甚至有些人为了找到满意的工作,伪造文凭,伪造证书。

4.有利于医学院校大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人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显得至关重要。当今社会充满了竞争,大学生若无良好的交际能力,将会限制其发展。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提前进入社会的实习基地。在这里,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学到生存的技能,还能让他们学会怎样做人,怎样与他人相处。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温良恭俭让”为大学生提供了一套规范的道德准则,正是这种文化精髓可以让大学生在学校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对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感情丰富,思想活跃,只有处理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

5.传统文化为医学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传统文化丰富多彩,高深莫测,主要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其中儒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家文化提倡以人为本,考虑一切问题都应该从人出发。道家文化主张无为而治,凡是都应该顺其自然,不可强求。佛家思想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理想,从而提出了一系列去恶从善的伦理道德准则。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修养。

6.传统文化为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示范的教育方法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育方法就是由孔子最早提出来的。教育者不仅要重视“言传”,更要重视“身教”,为学生做好学习的榜样。宋代的朱熹在孔子的教育观上总结出了“因材施教”这一重要的教育方法。它是指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商、性格、心理状态等条件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如今,“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早已被推广,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还包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情感教育方式,这对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启迪的作用。教育者要通过自己的智慧对学生进行情感式教育,与学生产生共鸣,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三、总结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代医学院大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医学院校应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对于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好比一块肥沃的土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中汲取营养和水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杨继国.传统文化在中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价值实现的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0,(01)

[2]迟成勇.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3)

[3]卜慧芬.“慎独”视野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成长[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服装设计;创新;整合

在现如今,服装产业竞争激烈,各国设计师都在追求服装设计中的本土传统文化,表现民族特色。但设计师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决定了其追求的成败,尤其对中国设计师的来说,如何把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融入服装设计创新中去尤为重要。

谈到现代服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当下是应从表面符号式的运用提升到文化内涵的表现。目前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整体上还存在着没有把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服装设计中去。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本土化的服饰设计逐渐受到重视的过程中,国内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传统风格的服装设计作品,但大多数服装设计师未能真正摆正传统与创新、模仿与突破的关系,导致作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当前国际品牌涌入国内市场,国内缺乏与之抗衡的品牌。挖掘传统文化,创立品牌、参与竞争已是当务之急。当前,大量国外品牌已经抢占了国内市场,我们却缺少国际知名品牌与其竞争。在出口的服装中,我们缺乏原创产品与发达国家争高低,产品缺少高附加值。因此,要使我国服装业在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就必须开发独和创造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独特产品。

一、服装设计创新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从古至今衍生下来的生活习惯,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历史角度,传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历史里的沉淀物。传统文化与今天的创新文化就像一条河流,本质上是无法割舍的。服装设计作为一门实用艺术,同绘画、音乐等一样是文化艺术的一个领域,“是作为精神的存在,以一定的理念为指导原理的精神、价值创造的一种形式。”服装设计是对我们穿着的创作和革新,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化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服装设计也同样如此,它能够体现了当代文化的演进和发展。

如何结合继承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创新,是现今中国服装设计师面临的关键问题。首先要明确,继承传统是服装设计创新的前提。不了解传统文化,服装设计就是无源之水,创新就无从谈起。虽然我们已有20多年服装设计的经验,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为了创造名牌走向世界,仍需卧薪尝胆,脚踏实地学习传统文化,把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创新中。

二、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创新

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服装设计的现状、和它们之间关系的了解,我国服装设计创新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文化内涵

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服装设计的关系,就意味着必须创新,同时也要注意对理论的研究,在文化精神的层面上把握东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牢牢抓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防止符号化、表面化地组合。设计立意是设计师对文化理念把握之后形成的形象,只有通过思考和感受中国文化的精神理念,要求设计者提高知识修养和对文化历史的了解能力,消化对传统文化理解后化为一种自然的情感。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不是简单的民族风格,某些 “传统”的设计比较土气,没法与现代流行和国际风格结合,其实是因为他们的设计局限于民族风格,尤其是对民间艺术的表面印象。

中国传统文化是超越民族风格的,其积极方面是超越历史的。

(二)创新能力

设计创新表现为款式、面料、色彩、工艺、装饰等创意思路。作为服装设计,对于现在的中国设计师来说,款式结构与材料的创新应该引起特别的重视。经常看到设计师不乏异想天开的设计,却缺乏服装基本款型的概念,缺乏用服装设计的作品来说明设计理念的能力。在服装设计中,艺术语言不仅仅是纯粹的形式和色彩,而更多的是款式结构,不是笔与纸的关系,而是衣料和人体的关系。山本耀司曾在1991年推出了木板装,表现的是一种自然精神和生态意识,木板与日本的生活密切相关,日本地处湿寒带,在生活中使用木材特别多,木板装既走在全球生态主义的时尚主流中,又散发着浓郁的日本气息。中国文化中也同样有这样层面的对应,比如竹、纸等等。而款式结构的创意既关系到造型语言的抽象意味,也关系到服装文化经验的生活情感,设计师必须懂得挖掘创造。

三、结语

服装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对提高服装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缔造民族特色品牌以及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是发展中国服装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努力强化自身对传统文化认识,以此来面对对时尚信息的敏锐把握,同时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服装时尚的结合,拓展出中国服装设计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 余玉霞.从把握传统文化精神浅谈提升我国服装设计创意能力[J].丝绸,2006.

[2] 徐蓉蓉.现代服饰设计中的继承和创新表现研究[J].上海纺织科技,2006.

[3] 穆慧玲.中国传统造型元素与服装时尚设计研究[D].青岛大学,2006.

[4]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7

社会的不断进步推动了人类的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强调个人价值的新思想观念阻碍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使传统文化面临着即将被人们遗弃的威胁。我国传统文化遗产非常多,而且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视起步较晚,没有形成完善的保护体系,每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名额有限,使我国不少文化遗产被其他国家所盗取或被人们渐渐遗忘。如:我国的端午节文化被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批准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韩国的这项举措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经过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沉淀出的传统文化,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调了包,成为了韩国历史文化的结晶。对于一名初中生而言学习好传统文化是何其重要,肩上担负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是多么的艰巨。

如何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增强学生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是初中政治老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初中政治教师要从社会的角度教育学生如何去保护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继承传统文化。组织学生搜集身边的传统文化,并在班内进行展示和交流,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如:让学生搜集皮影戏的有关资料,让学生知道皮影戏的历史以及皮影戏表演时运用的原理。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那些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传统文艺加深了解,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客观地对待传统文化

初中政治文化的教学方式不能过于的呆板,要结合传统文化亲民的特点,在原有的教材内容中,不断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入新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丰富的知识宝藏,只要合理的传承和使用,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传统文化的渊源流传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对传统文化发展有利的优秀文化,剔除阻碍传统文化传承的不良文化,维护传统文化的原创性,杜绝传统文化的不合理运用。近几年翻拍成为影视界发展的主流,大量的古典名著成为导演们翻拍的焦点。这种不合理的翻拍热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故事情节随意进行了更改,破坏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存在认识上的错误。

三、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新农村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176-0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日益提高,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已显得较为滞后。中央提出社会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建设。而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发展的源泉,传承和革新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

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董靖保、王尚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由中国长期社会历史沿袭而形成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物质与精神文化现象的总和,其中大部分以传统自然经济为基础,本质上是一种小农意识的反映,其核心以追求伦理道德为基本出发点,具有典型的封闭求同、消极迷信色彩。表现的基本形式是一种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业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血缘文化。”[1]单霁翔认为:“传统文化产生于历史过程,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传统文化形成于民族传承,带有独特的民族色彩;传统文化成长与当地环境,带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因此传统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表现得最为鲜明”[2]赵东海、梁伟在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时认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大致可以从科学技艺层面和伦理价值层面两方面来加以概述。从科学技艺层面看,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园林建筑文化、工艺美术文化、喜剧舞蹈相声等娱乐文化、武术健身养生等体育文化、天文历法、发明创造及中医理论等。从伦理价值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可以概括为君子文化、尚贤文化、谋略文化、耻感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爱国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等。[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的历史积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卓越的品格和精神,素塑造了的民族独特性格,有其丰富的内涵,绵延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生存方式、思维习惯、理想追求等,承载的民族历史的思考和人文精神,蕴含着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多元文化的冲击等方面的原因,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

1.多元文化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农村人口私人空间的拓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现城市,城市的生活方式,城市的文化观念逐渐进入农村,冲击着传统的农村文化观念。进程务工人员在融入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过程中,由于受物质基础和原有思想局限性的影响,在对城市文化的吸收和模仿中,大量的庸俗文化也充斥其中,城市的邻里疏离、人情淡薄等“城市文明症”也伴随其行。而在接受和模式现代城市文明的过程中,乡村文化中的淳朴和精华也逐渐疏离。因此,在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生存空间里,农村的文化生活长期处在原有乡村文明和现有城市文明的摇摆空间里。

随着经济的转型,西方文化的渗入和扩散,农民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被改造的命运,物欲和功力逐渐彰显,“道德失范”被越来越多地关注。

工业化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洗礼、信息化的到来、现代文明冲击,这些影响渗透到农村社会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向新农村文化价值观念转型的过程中,多元文化的冲击,农村的文化价值取向面临着多元和混杂的局面。

2.乡土文化传统的淡薄

华夏文明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乡土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各具地域特色。有二人转、海南的琼剧、花腰鼓等民间的传统文艺表演,有三月街、泼水节、火把节等民族传统的节日,有剪纸、泥塑、绘画等民间传统工艺,这些传统艺术、民间工艺、民俗节日等是丰富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是乡村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生态。但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这些众多的民间工艺、民俗等乡土文化传统被淡化了,尤其是年轻一代纷纷走进霓虹闪烁的现代城市,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对这些乡土文化传统缺乏热情,逐渐失去了认同感,随着时代的变迁,甚至传统的“春节” 、“中秋节”、“端午”等节日,也缺少了那份“味”,找不到当年的感觉。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村落的改造,新的建筑的出现普遍缺少地方文化的内涵,彰显不了地域特色,在现代化的改造中,实现了钢筋混凝土统一,也失去了建筑的人文地域特色。

一些传统的民间工艺、演艺等,随着旅游的发展,在商品化的过程中,经过市场化的改造,出现了变异,丧失了特色和个性。

3.文化建设内涵空间狭小

篇9

关键词:室内设计;传统文化氛围;塑造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028-02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室内环境的要求上升到一种精神层面的氛围塑造。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发展创新,将其精髓融入到我们的室内设计中,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同时,在室内设计中传统面临挑战今天,理应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呼唤民族精神的回归,使我们的室内设计具有独特的中国魅力。

一、室内设计的概述与现状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运用物质技术手段,以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空间创造活动。它包括四个主要内容:一是空间设计,即是对建筑提供的室内空间进行组织调整,形成所需的空间结构;二是装修设计,即对空间维护实体的界面进行设计处理;三是陈列设计,即对空间的陈列物品进行设计处理;四是物理环境设计,即对室内体感气候,采暖,通风等方面进行设计处理。这些内容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方面处理的不当都会影响到整个室内的氛围。关于室内设计,我们不仅需要舒适美观,同时还要具有良好传统的文化氛围。

目前,中国室内设计对于传统文化氛围的塑造停留在装饰、陈设上等直接采用一些传统符号作为装饰的元素,没有将传统符号进行艺术处理,使整个室内空间缺乏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如:有些室内只是通过在玄关处摆放一些有传统文化色彩的瓷器意图体现一种传统的文化氛围,这仅仅遵守了传统之形,缺乏文化氛围的整体感。我认为室内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其他因素,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合理体现在室内设计中,创造出具有文化氛围和时代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因此,我们需要多了解与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室内设计体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二、传统文化氛围的概述

(一)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出现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与佛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这三种文化相互斗争,相互融合中逐步的繁荣与发展,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首先是孔孟的儒家文化,它以中庸之道为核心思想,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其次是道家文化,道家的老子认为,美在道,而道之本性在自然,即自然而然。再次是佛教文化东渐的中国佛教宗派——禅宗,它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从而在感性中通过语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和自由。由此可看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室内设计中,创造一种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增强中国设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人们常说:“民族的东西是独特的,文化的流传是永远的。”当我们的设计作品缺乏自己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内涵,就会黯然失色,失去强大的吸引力。

(二)传统文化氛围

所谓文化氛围,是指一定环境中通过人的文化活动,创造出浓厚的文化情调,给人以强烈的文化感觉。传统文化氛围的塑造可以通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其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立足于透过其外在形式把握其中的精神所在,需要我们多关注、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将其内涵化为自身的修养,在作品中自然的流露,在运用传统元素时应将其抽象简约、移植嫁接等之后用于传统文化氛围的塑造,同时,多借鉴国外一些优秀的设计内涵,结合现代技术,营造出更适合现代审美的室内设计。

三、室内传统文化氛围塑造

根据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塑造室内的传统文化氛围:

第一,在空间设计上返璞归真。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就是指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建立一种和谐关系。在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与佛家文化各自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在对于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上却有着相似的观点。随着经济向前发展,城市生活的脚步越来越快,很多人就会渴望能够与大自然亲近。因此,我们就可以在进行空间的设计上可以巧妙地处理室内空间内部与室外空间的关系,利用敞开式或半敞开式空间类型将室外的自然风光作为窗户的背景等借助自然景观,使人们全身心的投入大自然,放松心情。在室内环境中塑造一种自然的传统文化氛围来缓解自身的压力。如:一些房地产公司的室内设计高度重视与自然的融合,在室内空间上运用虚实的围合、隔断等,通过借景增加空间的流动感、广阔感,同时在空间中采用柔和的色彩,古朴的材质,传统的装饰符号等,创造出一种高雅、宁静的自然之美,达到“虽由人作,宛如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

第二,传统文化的陈设装饰与现代室内设计相结合。室内陈设装饰在室内设计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我们可以在室内陈设使用一些具有原始情调或自然气息的家具、艺术品、灯具、绿化等,塑造传统文化氛围。例如:使用藤编的沙发、手工蜡染制品或是在墙面上挂上或画上一些绘画,还可以在绘画前方再放一些盆栽植物,虚实结合,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享受。此外还能使用格调高雅、造型优美等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陈列品来怡情悦目,给人以精神享受。在装饰上,我们可以对重要的墙面上做一些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装点修饰。如:我可以通过收藏的古典家具、传统字画等装点电视背景墙,从而对整个空间中的传统文化氛围起到点睛之笔。

第三,色彩与光影中创造意境。色彩的应用常常会影响都人们的情感,因此在室内空间中色彩搭配非常重要,一般处理色彩会使用色相相近的颜色,在其中用以寻找变化,或者使用色相相差较远的颜色,寻找一种相辅相成的和谐效果。而光影是色彩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光影的存在需要一种具体的颜色作为载体。因此,具有变化的颜色与和谐的颜色在光影的作用会产生不同情调的意境。在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室内设计中,一般多采用较柔和的光线来表现一种安静稳重的效果。如:在室内环境中,利用柔和的自然光线照射在室内的陈设装饰上会给人一种宁静安逸的自然感受,或者在一些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艺术品上加以特殊的照明灯具,使室内的传统文化氛围更为浓厚。

第四,体现地方特色,符合时代要求。室内环境中传统文化氛围的塑造,在空间上返璞归真,展示自然气息;在陈列装饰上运用传统元素;在色彩与光影中制造意境。此外还要注意地方特色与时代要求。首先,传统文化在每个地区表现的都会有所不同,我们应去认识、了解地方特色,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室内传统文化氛围。如:皖南地区的雕梁画栋,室内的木制饰品等,都极具地方特色。其次,我们在使用一些传统元素时应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提练,在我们的设计作品中自然的流露,若简单的重复传统,会使我们的设计缺乏实质性的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符合不了现代人的审美观点。

四、结语

在室内设计中,塑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有利于让人们了解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牢记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又要将自己融入国际设计潮流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使具有传统文化氛围室内设计以找到一种传承与创新两者间的契合点,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势。

一种良好的室内传统文化环境,使人感到恬静自然,心灵净化,可以暂时摆脱城市的喧闹,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作为一名设计师,应该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人文风情创作出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室内环境,形成现代和传统结合的中式室内设计风格,提高中国是室内设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文建,陈游.室内空间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胡大勇.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设计在线,2007-09.

篇10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环境艺术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1))“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慨当中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自然观是把人作为认识的主体而存在的,“自然”是作为认识的客体而存在的,既而“自然”自然而然的作为审美主体人所认识的审美客体。“尊礼”和“重道”的中国传统思想使得“言志道情”“情景交融”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的风景。把审美主体即人的情感融入到艺术作品当中,利用所特有的审美客体抒发自身情感。这即是传统的园林设计当中强调“自然的人化”,即人与自然的巧妙结合。作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就是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亲和。在中国的古代园林中差不多所有的园中都有水池、假山、花草、树木等等,到处是一派小桥伴着潺潺的流水,荷花伴着淡淡的幽香的自然景观。而在园中还有大量的楹联、匾额、碑刻和书画题记等,身在园中观赏着美丽的自然景观,领略着历史文化知识,使人感受到深处于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当中,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

古代老子提出了动静观,认为万物以静为根本,进而生成主静为无,宁静致远的思想。随着动静观念在哲学上不断发展,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相互转化的动静关系。正是这些“主静”“动静合一”等学说,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成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和审美主导,进而形成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动静相生”。在我国园林的整体布局,间架结构、景物分布、空间陈设等,“动静相生”观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

(2)书法元素

传统的书法作品直接应用于室内装饰中,能引申哲理,突破室内的有限空间,它能指引鉴赏者从心里的角度产生人生的,历史的,宇宙的哲学感悟。“屏刻”和“夹沙字画”在室内空间的应用,是文字融入室内环境的一种高雅的方式。

不同的线条组合成的字体就不一样。字体与环境相配合是慎重考虑的问题,不同的字体在相同的环境,相同的字体在不同的环境中所呈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古典的亭台楼阁壮观雄伟,那里的店家、柱廊、所有的牌匾,都有书写苍劲秀美的书法。古老的建筑群,配着端庄神逸的书法,多么地协调、相得益彰。书法在这里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试设想,如果这里写的都是歪七竖八,不成体统的字,再加上错别字,那会是一种什么后果?又如北京的故宫,象征着皇权、雄伟、庄严、肃穆。那里面的字都是规规矩矩的,从没有随意性的字出现。那些规范严整的书体正好村托着周围的一群宫殿式古建筑,有机地形成了一个统一体。假设其中夹杂着飞龙走凤或鸡飞蛋打式的字,再掺以错别字比比皆是,那将是多么地一塌糊涂,像在漂亮的脸蛋上抹上黑墨一样难看。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明底蕴内涵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指的是一些意象的东西,如建筑、服装、绘画上的意象等。把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精髓与现代艺术设计完美融合,打造出属于自己本土文明繁衍出来的建筑环境概念和形式。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也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范畴,讲究和谐统一,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对于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来说,要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就需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完美结合,完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上的建构,做到设计理念与建筑技术的完美契合。

二、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儒、释、道相补充的文化特征。中国人一直把自己视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与环境息息相通,这种自然观构成了中国传统环境艺术设计及室内设计的基本思想,如中国园林就是一种把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高度结合起来的环境空间,人工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正确处理技术与传统文化、技术与环境等各种矛盾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的设计道路,因地制宜地确立技术和生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地位,并适当地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索其发展趋势。人们应正确对待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悉心爱护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用艺术设计的方式,走我们自己的发展之路,创造新的生存环境,这就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指导思想,这种自然景观构成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发展。中国园林就是一种使人工美与自然之美高度结合起来的环境空间,人工环境与自然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处于不同的层面上。人们潜意识被动地改造了自然生存的环境。科技的进步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存的物质财富。人与环境要有良好的方向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被人们普遍认同,“把自然还给人,把人还给自己”,这成为当代的主题。 =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度,有着属于自身的建筑理念,古老的文化必须积极与现代科学技术理念相结合,才能展现在人们面前本土的民族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艺术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其运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形。传统图形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直接应用,主要是将传统文化元素重新依附在一个新的载体上,为其重新设定一种视觉语言环境,继续发挥原有的图形信息。这种直接使用是一种重新整合的概念,是一种积极的表现和创造,它需要考虑到与环境具体的工艺和载体相适应的材质等一系列因素的配合,采用最恰当的组合才能增大图形的价值,表现出独特的韵味。

2、用意。在中国古代建筑和室内艺术装潢中,人们习惯使用较多含蓄的呈现手法来传情达意,从建筑的外部形态设计到室内外空间布局,选择合适的文化图案和陈设,让这些特定环境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代环境设计艺术称这些手法为隐喻。现代环境设计艺术中的隐喻,即通过一定的环境构成元素和组成方式来表达环境本体以外的精神,比如文化内涵、寓意、价值取向等较高层次的文化信息。

3、形神并举。用全新的现代审美视点去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传其神,延其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得到更新和发展。对于中国传统而言,线条不仅有长度宽度和方向,更有厚重感,表现出速度和力量,促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比如中国古典诗词在现代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应用就是形神并举的最好表现。将诗词落实为具体的环境设计艺术,使环境设计艺术更富有诗情画意,这种将精神构想实现于现实的三维空间设计艺术就如同实现美梦一般极具魅力。如著名的苏州博物馆,其设计绝对有传统的东西,但是又绝对有现代审美概念。从这个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构成的应用。这是一个博物馆内部的情境,充满着中国情调,是用的好几层石板做成这样山水的组合,非常的漂亮。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很自然的流露在设计里面,这是一个古代的山水画卷,形神并举。

三、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1、吸取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精髓融现代观念构建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审美理想。我国是有丰富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集儒道佛之大成,并对周围国家和地区的思想观念影响极大。我国的文化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崇尚仁义和礼乐,注重家庭伦理,提倡调和持中。天人合一是人本哲学和美学的完美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张人与自然要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共存关系,讲究审美主体与客体的默契和形式内容的和谐,重人情,重感受,重表现,重意境,以美为最高准则,怡情于志,强调美善的结合,注重审美的认识和教化的作用;求气韵生动,即象外之象、味外之味、韵外之致,深深地渗透到中国艺术的创作实践中,形成具有独特中国文化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在我国的传统审美系统中,禅宗意识有其极重要的地位,我国的禅宗,渗入了浓烈的审美成分,具有深厚的审美追求的内涵,成为审美追求的创构,培养了设计师独特的审美观,因而,形成了禅意风格的当代众多设计艺术流派。

2、培植现代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土壤,构建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形成的文化氛围。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处在文化国际化时代,文化的国际性催生了新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等,改变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环境。所谓的全球化,应该泛指经济,而不应该是文化,文化不可能统一呈现出一种格局,应该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在设计中自然运用到传统的因素,现代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取二者之精髓。现代与传统的完美契合,来共同促进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

3、加强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将传统的中国元素完美的融入进室内设计当中去是一门必修的课题。将现代元素导入其中,结合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中式设计。

(1)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发扬和转化

将传统建筑完全功能型、自发式的形式上升为概念化的,融入审美取向的和形式结构的艺术与功能并重,主动形式的形式语言。使当代建筑既含有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又要保持与其距离,表现出创造性。吸收传统建筑的就地取材的特点,尽量采集运输便利的材料作为建筑和营造环境的原料和装饰元素。包括使设计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完成建筑的实用功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做到环保、节能、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传统文化印记的设计更容易让人接受,产生共鸣。在当前追求高效、简洁、快速生活节奏的生存方式中,在传统积留的生存经验记忆中选取与之对应的设计元素,是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失时尚感的情况下追溯记忆,幻想与回归久违的自然,完成一种感觉上的精神释放与安逸。

(2)推陈出新

设计应具有强烈时代感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旨在提供生存场所的合理创意和环境的适性整合,创造出一个即合乎自然发展规律,又合乎人文历史发展规律的,具有较高品质的生存空间。

在现阶段创新的前提应当是:我们设计的东西,首先是现代的,同时是中国的,如果是在某一个地区,还应体现那里的地区特点,这才是扎根于时代和充满乡土气息的有血有肉的好作品。对人的人文关怀是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点,这促使环境艺术的审美重心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人),同时也促使研究审美的注意力从“美”转到“美感”上,在以人为主体的当代环境观下,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满足构成了环境艺术审美的美感。相对于其它类别的艺术,生理上的舒适是环境艺术审美美感的一大特点。这是其它艺术所难以比拟的,因而生理需求的满足在环境艺术审美中具有远远超出其它艺术审美中重要价值。任何艺术总是满足心理、精神的需求为最高目的,人们审美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环境艺术中的生理舒适。而将审美热情更多地倾注于在环境艺术中获得心理上的“幸福感”,更看重环境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意韵,情感深度等等,从中获得更感慰人心的精神享受。

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丰富的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源泉。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拿来,通常所说的继承传统,是在传统文化多年的积淀下,形成自有的一套建筑手段和技术。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继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融于古物之中,而在于继承保全作为传统精神的创作者的理念,即创造设计师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去粗取精的前提下进行的创造性的设计文化,目的是为整个建筑的过程和最终效果以及现代人的生活要求服务。

创作适合和展现中国本土的民族性的作品,传统元素要与现代环境设计完美融合,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艺术设计中自然体现出来,满足居住者内心对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内心深层次的需求,设计师需要充分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设计的理念,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完美作品。

四、结语

在众多设计元素中,中式风格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设计界开始越来越重视中式元素和符号的使用。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更要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设计体系中展示出民族的精髓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创作适合和展现中国本土的民族性的作品。在传统元素使用和结合的过程中要通过结合其精髓进行相应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措施。所以设计的传统文化灵感更主要的是契合居住者内心深处的深层次心理需求,是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感情流露方式表现其内心活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于蕾.谈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