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传统文化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4-03-21 17:4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今传统文化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公共空间设计;交流;人文情怀
公共空间作为城市人口生活、休闲娱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空间绿地需求量急剧增加,随之而来的产生大批无明显地域区分的公共环境空间。这种发展不仅使空间无法体现其区域特色,更严重的是影响和阻碍原有区域文化的发展和延续。传统文化遗失严重的社会现状,决定了传统文化保护需要景观设计的介入,在发掘区域历史文化、体现区域特色的基础上,为文化特色传承提供一个高质量的演绎、传播平台。
1 传统文化的传播困境
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丰富的文化传统,但在当今的社会模式之下,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并未受到深刻重视,传统文化交流者越来越趋向于老龄人口且交流活动也越来越少。这种现状使传统文化的传播难以持续,现对此现状产生的原因进行以下分析:
1.1 现代生活模式的变化
漫步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大部分需求都基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但高速信息化为大众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迫使城市人口过度依赖电子信息产品,而导致大众严重缺乏交流互动的新型生活模式。
1.2 现代教育方式的变化
20世纪末,国家计划生育的实施,使人口教育从过去的扫盲式向教育精良化阶段发展。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教育模式仍以死板的科学认知为主,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技法的培养则严重缺乏,造成年轻一代人对传统造诣的轻视甚至不屑,受众群体越来越少,从根源上抑制了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
1.3 传统文化自身的弊病
当今,传统文化习俗不能健康、茁壮发展另一原因是传统文化自身在当代社会的不适应性。多数传统文化是以聚众演绎、展示的形式对外传播,内容也需经深层思考与逻辑推理才可意会其真正含义,使其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局限性,且与现代社会生活关联度较低,因此造成大众对传统文艺接受的困境。
因此,针对传统文化传播困境的难题,应从景观空间角度出发,多方面、多角度去寻求解决方式,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空间,使传统文化能更好地向群众演绎,保护和传承其在当今社会的一席之地。
2 西安环城公园现存文化
2.1 现状解读
西安环城公园是一处包括明清西安城墙、护城河、环城林带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公园,以古城墙为主线,辅以环城绿化,护城河环绕,风格古朴、粗犷,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2.2 文化解读
2.2.1秦腔文化。秦腔,被戏曲界信奉为中国戏曲鼻祖,也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因时展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轻视、文化环境缺乏、观众结构层次弱化、从业人员工资水平低、生存状况不佳,加之设备老旧,造成人员流失严重、新老从业人员更替困难,使其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导致其发展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
庆幸的是,在秦腔文化发展举步维艰的时代,仍有一批秉持心中信念的社会艺术者执着于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在环城公园自行组织秦腔展演活动,在丰富自身精神生活的同时,将传统艺术更加直接、鲜明地向大众传播。这也是在秦腔发展诸多困难之下向大众宣扬、交流秦腔文化的最佳方式。
2.2.2剃头文化。20世纪50年发店还未普及,当时的老百姓就是靠挑着担子的剃头匠理发、剃须。这些剃头匠最喜欢边剃头边和客人们聊家常,有时候顾客会赊账,或用其他东西抵债;有时候剃完头还会被顾客留下来吃个便饭再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融洽,很有人情味。
如今的西安,剃头匠人估摸也只会出现在环城公园建国门段了,这里众多休闲的中老年聚集者是边剃头边交流的常客。剃头匠人们收入很低或义务剃头,但从言语间,能深深感受到其内心的喜悦和人与人之间的那份情愫。
2.2.3 遛鸟文化。北宋时期,市井文化兴盛,养鸟之风开始风行,并于明清时期流行遛鸟。“遛鸟”也成为古城传承至今的风俗之一。遛鸟人更喜欢选择安静的场所,更重视精神境界的追求和享受。环城公园以城墙为山、护城河为水,兼附绿化林带,为遛鸟者提供了一个模拟自然山水环境可供使用、心得交流的空间,是环城公园具有这一独特风俗存在的重要原因。
篇2
关键词:文化 教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58
1 传统文化在当今的价值定位
1.1 传统文化在当今教育中的意义
应试教育为主的考察模式,减少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而大学阶段的教育是专业性和职业性的,很少有传统文化发挥的余地。许多学生具备非常好的计算机、外语、数学等基础理论和基础性能力,但却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精神。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经典价值的人文哲理、科学思想,其博大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给当代的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带有方向性的启示。
1.2 传统文化的现状
有学者呼吁,拯救传统文化,刻不容缓!言辞之激烈深深的打动着我们,不是因其思想的激烈,而是因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竟然渐渐的与我们愈走愈远,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这一惨痛的现实。我们国家大部分的教育学者对传统文化的定位都很清楚,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对教育的意义。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就十分稀少,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越来越少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兴趣,更不要说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应用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教育者要采取措施,调整我们文化的布局,使我们的历史文化教育再创辉煌。
2 优秀传统文化对教学的必要性
2.1 传统文化教育面临多元文化的挑战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当今学生的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都发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多元文化面前,许多学生对外来文化的辨识不清,盲目的产生认同和好感,盲目崇拜就是一种现今学生的心态。
2.2 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的精神核心
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沉,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坚持,悠长的传统文化留下了一行行可歌可泣的史诗,这都体现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操,对当今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需要一个不灭的凝聚力。这些问题给我国的学者一个启示,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应在大时代中崛起,那么我们的教育人就要让它走进教育,像一个梦想一样,去影响一代代的中国人,实现我们的中国之梦。
2.3 传统文化蕴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的民族在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沉淀,多年的流转经久不衰,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魂。孔子曰:“君子怀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德经》中说人生者,珍贵在生,然而只有“道生之,德蓄之”才能使得生而美,真而美,美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锻造青年一代学生思想作风和意志品质的文化养料,它历久弥新,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当代的学子,要从本质上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的升华,不断的思考其内涵及价值,这是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所在,需要一代代的国人将其发扬光大。
3 传统文化如何作用于教学
3.1 教学中增加传统知识的比重
我国古代的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扬四海,其内容的广泛不言而喻,对当代的教育工作来讲,依旧具有时代意义。但是在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操作呢?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与教育融合。在教学中增加传统知识所占的比重,是一条十分快捷途径。开展传统节日的宣讲,利用ppt等多媒体形式的帮助,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我国的多元文化。
3.2 增强校园中的传统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最大的社交圈子,同学之间的影响对学生来讲很重要,在学校发生的事情也会对学生的家庭产生影响。这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所以在校园中开展传统文化的宣讲,其影响十分广泛,但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宣讲呢?这需要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才可以开展,以校园文化周,传统文化宣讲月等形式开展,在校园的宣传角放置大量的宣讲材料,供给学生们学习了解。这个方法主要适用于大学,在我们国家的大学中,各类的文化宣传活动比较频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较大,而且大学中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比初高中要高得多,活动的收效很明显。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陈晓菲译.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2]赵洪恩.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人民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200-02
在当今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里,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起着重要作用。而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才的水平,高素质人才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高等教育。作为繁荣的命脉,大学生的教育更是不容忽视,因为他们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承载着民族的众望,担负着祖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任。因此,从多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大学生只有在思想意识方面不断地加强,向正确的方向靠拢,才会更好更快地成长。
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确立,社会责任感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是否正确,关系到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能否尽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我们要充分把握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处,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结合,用恰当的方式融合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近几年来,通过一些问卷调查等形式我们了解到,很多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差,自私自利,价值观扭曲,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现象很严重。因此,利用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的研究,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一)推崇和谐、友善的理念
提到和平,早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论语子路》里曾说过:“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指的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强调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更加重视人与人直接的和谐。儒家思想的倡导者孔子提倡“仁”的思想,也是当时人际关系的准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和谐、友善。可见,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一直延续至今,经得起时代的推敲。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友善的观念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
(二)强调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语句,无一例外地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家的兴亡与每个人紧密相连,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这些思想和观念在当今的中国,已经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如:汶川地震、青海地震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传统文化《礼记•礼运》篇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段话表达了在很早的古代就意识到了集体、爱国主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在那个时代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过去传统文化的倡导和影响下,现代中国的发展才延续了集体主义的理念。
二、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发展现状
传统文化到底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的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发展现状又如何?对于古代经史子集,大部分人也只是偶尔翻阅,对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兴趣不是很大,因此对这种文化的认可度可见很低。从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的大学生并不是很热衷于传统文化,其受重视程度已大幅下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正需要学校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大学生健康的成长,思想道德素质各个方面得到提高和锻炼,整个社会的经济才能快速地发展。
三、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塑造
什么是人格,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在道德品质上的善恶程度。社会作为一个大的群体,要求占据重要地位的当代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要求大学生具有诚实守信,积极向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符合的大学生主体人格,即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无论在几千年前的古老时代,还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都是缺一不可的。这是一个时代群体存在的最基本的要素。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无信不立”,一个人如果连诚信都没有的话,又何谈其他。可见,传统文化把诚信作为一个人健全人格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因素。诚实守信,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事,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培养大学生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形成诚实守信的人格,对社会有贡献的一份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多年的风雨历程,发展到现在,综合实力如此之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重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和谐正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观念。传统文化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与人为善的理念,特别是大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在社会中与人交往时要礼貌、友善。当今时代,面对大学生价值观中所表现的不良倾向,我们应加大对传统文化优秀部分的大力宣传,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想的道德价值观念。与此同时形成良好的诚信意识,传统文化中就曾提倡:“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近些年来,大学生诚信严重缺失,考试作弊,申请助学贷款毕业不及时还款,做事不讲信用,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
(三)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更是难点。大学生思想现状中对传统文化的漠不关心和重视程度不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更加剧了这种道德滑坡趋势。只有将汲取的精髓的部分,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之中,才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社会公德的意识,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我们还记得《三字经》耳熟能详的“人之初,性本善”,简单的几句话,就说提出了性善观念。早在几千年前的时代,人们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善良本性,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和现代文化之间的传承和延续,有一个很明显的断裂,传统美德对人们的影响逐渐变弱,以至于发生了很多看来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对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强调,对于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人文精神是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中学生;道德教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033-01
现在的社会进步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更新了。近年来,受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影响,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积极向上的道德氛围,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然而,在取得可喜成就的另一面,也有让人忧虑的现象。例如,是非、美丑、善恶、荣辱标准颠倒,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生,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等现象横生,等等。这些现象若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必然会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中学生是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在中学生道德方面如何加强教育,这是一个让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都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从学校教育角度看,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将会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
1.德育教育的现状
1.1德育教育资源空洞。学校虽有专门的课程资源,但往往偏重于形式,一些教材,如政治、历史、语文等学科仍有空谈理论、唱赞歌、牵强附会等政治化的现象,使本来出发点、落脚点挺高尚的内容被教条化、简单化,严重脱离学生生活,使得理论与现实相差甚远,难以做到以理服人。
1.2学校教育方向重知识、轻德育。素质教育已提若干年,但在仍然用数字说话的升学率面前,它显然变得很渺小,甚至有些学校已可能把它忽略不计。因为德育还没有被纳入升学考试的科目,当然就不可能跟其他科目享受同等待遇。
1.3专业德育师资偏弱。由于道德教育不是升学考试的科目,德育专业老师当然也就无从谈起,学校中往往是班主任兼职,这样也就在无形中加重了班主任的工作,也可想德育路程的艰辛。
2.中学生道德现状
受到大众传媒、家庭教育、教育体制及教师队伍等的影响,中学生在道德观念中大多还是积极向上的,基本人生观、价值观是健康的,有一定的道德判断标准,诚信状况基本上良好,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多数学生能和谐处事,真诚待人等,但在中学生的道德中不可忽视的思想误区也应被重视。
2.1理想信念意识淡薄,缺乏进取精神。受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面对大学生毕业找工作不如农民工的社会现实,当代中学生,甚至家长的思想观念都产生了些许的变化。对于一些中学生而言,到学校上学只是家长的要求或者根本就是从众,上学只是流于形式,熬到毕业证到手再外出打工。这样的思想必然出现道德的缺失。
2.2平等意识增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往往最希望与家长、老师平等,但是他们又缺乏受挫的经历,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缺乏自信,或是过于自负,一旦其愿望达不成,就会与学校、与老师、与他人作对,造成心理扭曲。
2.3以荣为耻,以耻为荣。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的荣辱观也不再健康。以荣为耻、以耻为荣现象在校园中也不再罕见。考试抄袭、替考等被奉为“美谈”,成为他人羡慕的对象,相反,不作弊的学生被人视为"傻子",是在装清高。不及格、倒数、迟到等不再是难为情的事,盲目崇拜,严重的拜金主义,成为他们处事的方向。
2.4性意识萌发,交友愿望强烈。刚刚接触社会的中学生,面对异性的交往问题,既向往又拘束,处理不好就会形成早恋。而大众传媒的发展,也使得中学生在交友中往往良莠不齐,这也严重威胁着这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3.传统文化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是人类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党的十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有很多内容是值得我们当今中学生去学习的。
3.1借助传统文化,培养中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周易》中有句话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就反映了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故事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而这也恰恰是当今中学生身上有所欠缺的。
3.2借助传统文化,培养中学生勤劳勇敢的精神。“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业广唯勤”、“天道酬勤”等就是在强调勤劳是持家立业的传家宝,是立国兴邦的根本。“不畏强御”、“勇者不惧”、“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说的就是人们要在面对艰难和时有无所畏惧的精神,为了真理,要置个人荣辱、贫富、生死于度外。这些都有助于消除中学生的拜金主义观念,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和金钱观。
3.3借助传统文化,影响中学生的礼仪观、交际观。孔子有“忠恕之道”,“忠之道”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道影响了我国的各个方面,在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利用此道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交友观念,养成关爱他人,修身克己,重情重义的传统美德,培养他们文雅的举止、礼貌的言行,让这些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
篇5
1 当代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笔者目前担任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辅导员。针对目前艺术类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笔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1 传统文化在当今“高校文化”中的保留程度有限
如今的大学校园,处处可见创新、自由、学术的影子,在所谓“大学文化”中,传统文化是否占有一席之地呢?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21名艺术类大学生中,针对“你所在的校园文化中传统文化的氛围如何”,选择“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的只有27名,仅占12.2%,而选择“偶尔会有所体现”的有172名,占到了77.8%,甚至有22名同学选择了“基本没有传统文化的氛围”。可见,传统文化在整个大学校园中的阵地正逐步被占领。
1.2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仍比较重视
艺术专业是相对特殊的学科门类,它在其他学科重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比较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同时宣扬最大限度的创新[3]。在接受问卷调查的艺术类大学生中,针对“你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大学精神中应是何种地位”,选择了“传统文化应是大学精神的重要核心内容”的有122名,占55.2%,选择“传统文化应在大学精神中有所体现”的有91名,占41.2%。另外,针对“你认为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否有必要”,选择“非常有必要”的有100名,占45.2%,选择“我愿意参加相关的教育”的有95名,占43%。这表明,虽然传统文化在当今高校文化中日渐式微,但艺术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仍比较重视。
2 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压力与原因
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极为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完整人格的养成,同时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重要途径[4]。但在当今校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步履维艰。经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缺乏广泛的社会氛围
当代中国社会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飞速发展,同时也对传统文化的保留提出了挑战。有119名同学表示“从小接受的教育中,传统文化比例不高,没有社会氛围”,占53.8%。但在谈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关系时,仍有156名同学认为“二者相辅相成,传统文化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占70.6%。可见,虽然传统文化的传承仍有良好的思想意识基础,但在整个社会飞速发展的大前提下,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不容乐观。
2.2 缺乏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针对任课教师的一道调查题目中,仅有88名同学选择了“3位以上的任课老师偶尔会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占39.8%,选择“经常会有任课教师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更是只有9名,仅占4.1%。更让人担心的是,有67名同学选择了“至少有1名以上的任课老师比较反对宣传传统文化”,占30.3%。由此可见,在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阵地,传统文化正在被其他思想意识取代。
2.3 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严重轻视
在涉及到网络新媒体的调查中,有119名同学选择了“网络媒体中很少有传统文化的内容”,占53.8%。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受众最广的网络游戏世界,有38名同学选择了“网络游戏中会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只占17.2%。相对的,选择“从不体现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有51人,占23.1%。因此可见,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轻视现象比较严重,这势必会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也会对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2.4 高校的考核、奖惩制度普遍缺乏人文关怀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所学校的考核制度,决定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努力的方向,以及人格的形成。而现如今大部分高校的考核制度仍紧紧围绕绩点排名高低、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对于道德层面的考察仍停留在形式上,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在这个背景下,多数学生更加关心如何提高成绩、竞选学生干部。虽然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但如果一味的追求成绩、鼓励竞争,而轻视道德教育的话,势必会导致当代高校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滑坡。而如何在以排名为主要标准的考核体系中体现对道德标准的考核,仍有待思考。
2.5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常规模式的局限性
受以往教育模式的限制,当前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以专题讲座、展板宣传为主。而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也有131名同学选择了“愿意参加传统文化类讲座”,占63.8%。这些活动组织起来简单易行,具有相对广泛的受众面,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讲座形式单一、听众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再者会受主讲人知识水平、演讲风格限制,笔者曾遇到过组织讲座但参与者寥寥的尴尬局面。因此,要开展效果显著,可行性强的教育活动,需要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3 在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性思路探索
笔者曾举办过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体来看,艺术类大学生对这些教育活动比较接纳,部分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影响力。笔者认为,要开展执行性强、参与度高、效果显著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拓宽思路,变换教育形式。
3.1 在艺术类大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
由上文的数据可以看出,艺术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关注度较高。调查数据显示,有201名同学选择了“传统文化对个人艺术创作(或平时的作业、作品)理念具有一定的、重要的影响”,占90.1%。传统文化是艺术领域重要的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接受过系统的、正规的专业艺术教育,相比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更加善于发现传统文化中的美。因此,在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群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很强的示范作用。
3.2 选取独特元素,以新的视角开展教育活动
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如果笼统的开展宣传教育,往往不得要领。笔者曾以学生党支部活动为载体,开展以“慎独、反省、个人修养”为主题的专题教育讨论活动。以曾子著名的“吾日三省吾身”,来进行自我反省的教育,以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来进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教育。这种反思、提高自身修养的教育活动可以深入到每位参与者的内心,收到了极佳的效果。笔者在这些教育活动中,真正领悟到了“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的真谛。由此可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大而全”不如“小而精”,完全可以选取其中某一元素进行放大、扩展、激励,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3.3 以现有的教学形式为载体,从课程、学分的角度激励参与
笔者曾申报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课题的校级开放实验项目,艺术类学生报名相当踊跃。这种教育形式的创新性和优势在于,它与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把传统文化渗入到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来,逐步改变部分同学脑海中“传统文化教育只是学习以外的事情”的思维定势。并且此类开放实验项目的成果以微电影、影像集、漫画集为主要形式,切合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在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目的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锻炼专业技能的平台。
3.4 与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范围
暑期社会实践的主要优势在于,活动在假期举行,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调查研究。笔者曾在2013年组织以“传统文化寻访”为专题的暑期社会实践小组,组织6名同学奔赴贵州安顺平坝县天龙镇,探访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屯堡文化。经过为期一周的实地走访、采访调查,最终形成视频、报告等成果,开学后进行成果展示,收到了极佳的效果。并且在实地走访过程中,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实时报道,极大的扩大了受众范围。笔者也被评为校级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本年度的暑期社会实践,笔者将继续组队赴河南进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寻访,艺术类学生报名极其踊跃。由此可以看出,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结合适当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扩大传统文化在艺术类学生群体中的影响范围,也可以使传统文化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德;意义;
现如今我们处在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但是在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生活问题也跟着产生:我们得GDP增长了,离婚率也增长了;人们有房有车了,烦恼却多了;我们吃的越来越好,可是疾病却越来越多;在物质极大丰富后,我们却找不到自己的心灵家园。
我们正身处一个社会问题,生活问题频出的年代,大到整个世界,小到每一个家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困惑与危机,从人文,自然环境的污染,到伦理道德的缺失……无一不在威胁着我们的生存。去中国的古圣先贤那里去寻找生活的智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以孔子的仁爱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人”,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而提出的号召。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践行道德,从而实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那么中华传统文化讲的是什么?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道德。“道德”在现代汉语是一个词,但是在传统文化中它是用两个字构成的。首先,我们看一看什么是“道”,用西方哲学的话来讲,“道”就是必然存在的宇宙秩序,而中国人简单称之为自然而然的规律。这种规律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而且是不变的,在古代史如此,在今天也是如此,儒家也常称之为天道。比如在《论语》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就是天虽然不用语言和我们交流,但是我们能从四季的变化中,从自然界万物生长中,感受到一种自然规律的存在。当孔老夫子思考天的默然无语时,他看到了一种不是因为上帝的创造而神圣的自然,而是万物在自然生长过程中赋予我们的一种自然规律,关系和秩序。那什么是“德”呢?德者,得也。道德的“德”和获得的“得”是相通的。中国有句话叫做“得道之人”,其实也就是圣人。中国人讲“厚德载物”,有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载你外在的财富和声誉。
在分析了社会现状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之后,我个人总结出传统文化的意义主要有三:
首先,学习传统文化对幸福人生有莫大收益。今天我们讲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那么首先就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幸福。例如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她是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是她周游了世界各国,给世界上很多聋哑人带来了喜悦,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逆境中的幸福人。但同时还有顺境中的不幸之人,比如一些百万富翁,在我们眼里他们应该是很幸福的,但是却因为有钱每天惹是生非,或者是害怕失去而闷闷不乐。这些都不是真正幸福的人,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呢?说白了就是充满喜悦的生活。而这些在传统文化中古人早已交给我们了,有句古话:“知足常乐”。古人关于幸福的观点就是童年的时候要积福,要惜福,中年时要造福,老年时才会享福。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事精神上的幸福,这种幸福更多的源自使得别人幸福从而感受到的幸福。这种人生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现代人首西方影响,开始学习西方的价值观,追求更高,更快,更远,最后只是让自己变得很疲惫却在这过程中失去了生活本身赋予我们的幸福,哪有“幸福人生“可言?所以,学习古人那种心境,从传统文化中学习古人的智慧,对于我们追求幸福的人生有着莫大的收益。
不仅如此,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家庭中的和睦相处。中国古人说:“家和万事兴”,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中国的文字是很有讲究的,那么“爱”字和“受”字的繁体字,“爱”字比“受”字中间多了一个“心”字,这就是说看到爱就要用心去感受对方的需要。传统文化告诉今人:处处都要想着对方的感受,就会感到爱意浓浓,活得很有情调,花前月下。同时,《弟子规》中有句话:“恩欲报,怨欲忘”,家庭成员之间也是要相互包容的,也正所谓:“各自责,天清地宁;各自责,天翻地覆。”
其次,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当代的道德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现在国家很重视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加强文化建设。总结传统文化教育的经验,我们可以知道在价值方面进行道德教育,我们可以掌握这样的规律,就是要明确道德教育的目标。早在《礼记•学记》上,就提出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理念。建立一个国家,领导一国的老百姓,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什么是“教”呢?在《礼记》上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所以像中国古人特别是像范仲淹这样的圣贤人,他们确实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品质也在不断地提升。
再次,弘扬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以和为贵的思想。在《礼记•礼运大同篇》,大同世界上。所以我们中国古代的价值观是以仁爱为核心,而这个仁爱必须有个根才能长养出来,而这个根就是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悌之心。这个孝悌之心,我们能够感念大父母的恩德,感念父母的不容易,我们才能够推己及人,想想天下的父母都是不容易的。所以孝悌之心向上提升才是互爱,那就是《论语》上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互爱之心再向上提升,我们不仅对别人要有爱的情感,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要确实地做出行动给予帮助。所以互爱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助,就是《孟子》上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个互爱,互助之心向上提升,就是《礼记•礼运大同篇》上,所讲的大同世界。这个大同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它讲的是“天下为公”,就是天下不是一家人的天下,大家生活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样和睦。“天下为公,选贤任能”,我们把那些贤德的人,有能力的人选吧出来,关林国家和社会事务。“讲信修睦”,人与人讲求信用,睦邻友好,这样就可以做到“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样就做到了,人不仅仅把自己的父母亲奉为父母亲,不仅仅关爱自己的儿女。“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的大同世界,仍然是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目标。
总之,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学习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当今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学习传统文化不仅对于我们以后的幸福人生有着很大的帮助,对于当今的道德教育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无论是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还是《礼记》中的“大同社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全面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辽宁;沈阳;110034)
参考文献:
[1] 刘余莉:《刘余莉教授谈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声屏之友•家和万事兴•道德特刊》周二期,46页。
篇7
一、现状:英美文化的侵入使得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变化
近四十年的英语教学,特别是近二十年中国教育的发展,中国的学生很小就开始学习英语,老师在课堂上也不断地传授英美文化知识,社会上各种渠道也在宣传英美文化,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得越来越多。一部分人对英美文化产生了一种盲目崇拜的倾向。有些学生染了黄头发,有些学生给自己起了英文名字,并以此为荣,有些人一张口就带上几个英语单词,若问他们中国的百家姓大概有多少个,前十名的姓氏主要有哪些,他们没有几个能完整答上来。这就是因为社会过分注重英语,造成对中文的轻视,让中文的处境很尴尬。很多人不仅不了解祖国的文化,对英美文化也是一知半解。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学生越来越肯定地认为人是自私的,形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为人处世态度,从而导致与同学、老师关系淡漠,团队合作意识不强,考试作弊、骗取奖学金等不良现象也时有耳闻;一些学生把金钱看得越来越重,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有更多的钱,为了享受,结果有些学生把家长给的报名费拿去买,或在校外做不正当的生意,或自己挥霍一空,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二、对策:英语教师如何坚守中国传统文化阵地
1.提高自身修养,提高汉语言文化素质
中国的英语教师不仅是英美文化的传授者,更要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英语也是一门语言,在学习过程中,它和汉语言、汉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在教授语法上,比较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目前汉语学习在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都没有语法内容,这是我们中国中学语文教学的软肋,英语教师应该承担起教授汉语语法的重任。把它和英语语法作比较,这不仅可以为学生补上一课,更能使学生容易地掌握语法知识。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汉语言和汉语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汉语文化素养,增强自身中西文化方面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纵览本民族文化,站在中西文化比较的高度上,把握英语教学。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中西方文化平等的意识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在课堂上对其进行比较并讲解,有意识地将课本中可以联想到的内容与中国文化联系起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只有经过互相取长补短后,形成全新的文化体系,才能更合理地解决生存中的个体化满足问题,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
另外,老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可以涉及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将其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对两种文化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就会明白人类的文化其实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这个世界不可能只有一种文化统治着全世界,进而培养学生中西文化平等的意识。
3.开发英语校本教材,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在语言交流上,任何时候首先应该是把属于自己的东西介绍给对方,而不是把对方的东西硬塞给自己,目前我们的各级各类教材都忽视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必须开发一种属于自己的教材,在教材中可以增加一些表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词汇,像中国的春节、中秋、端午、腊八等传统节日;可以适当地编写一些小短文,用英语介绍一下我国人民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礼节和道德观念等;还可以在教材中附录一些我国传统经典的英译文学艺术作品,如《岳阳楼记》《师说》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所以,我们必须坚守中国传统文化阵地,保持我们民族的文化特性,才能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灿烂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实现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
篇8
【关键词】观念 艺术地设计 文化 和而不同
从国际国内著名的设计作品来看,艺术设计作品的高下往往体现的是设计师文化修养的高低,近年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可谓发展迅猛,各大高校纷纷增设艺术设计各子专业,由于现阶段的艺术设计教育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难免会出现诸多问题,这其中对于学生的艺术修养方面的培养缺少足够的重视,师资建设一时半会还跟不上节奏,以至于毕业生技法上不成问题,但是,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化修养问题突出,以至于只能做出一些幼稚空洞的作品来,显然,对这种现状的思考本身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对于艺术设计来讲,传统文化修养的重要性问题,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湖南湘西著名画家黄永玉为“湘泉”酒瓶、“酒鬼”酒瓶所做的独特的包装等设计造型,最终获得天价设计费。这里所体现的就是艺术设计的价值,而透过这个事例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黄永玉的文化修养成就了他的顶级设计理念,这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黄永玉为这两种酒所做的独绝天下的外观包装设计,也是这两种酒能在全国提高知名度、长久畅销的客观原因。我们不可忽视的是黄永玉的书、画、文在包装上的出现,也大大提高了酒的格调和文化价值。尤其是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统文化韵味的外观设计,令“酒鬼”酒声名远播。喝“酒鬼酒”的国人似乎在享受美酒的同时也在品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举两得的美妙感觉也许只有“设计师”黄永玉能深刻体会。同时成功的设计也为“酒鬼酒”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艺术地设计”所具有的无穷魅力。又如现代知名画家吴冠中的油画作品,市场是检验价值的重要方面,从吴冠中作品近些年拍卖价格来看,可谓天价频频。只要我们冷静下来仔细琢磨琢磨,就不难发现,独特的东方韵味是其作品的精神内蕴。所谓“东方韵味”,无非不是画家所具有的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传统修养。因此,无论是艺术还是设计,只要是中国人的作品,没有传统基础的东西终究是没有根源的,或者说根基浅陋,一般是很难站住脚的,经不起历史的推敲和检验。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逐步演化而汇集的特色鲜明的古老文明,也是中华民族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集大成。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自不例外,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以儒家为内核,兼具道家、佛教文化形态,如:诗、书、画、印、文、乐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精华至今无不散发着独特的人文气息,并陶冶和激励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作为中国本土艺术设计师,所能吸取的传统文化养料丰富多彩,但是,这个吸取养分的过程本身是艰辛的。所谓传统是一脉相承的持续过程,所有被认为很现代的精华的东西终究是会成为传统的。我们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作为养料,设计师应该学会利用传统精髓来进行艺术设计创作。“古为今用,外为中用”早已经是国内一些设计师不可避免的惯用手法。当前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意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对艺术设计的重要性,但是这仅仅只是个开始。作为中国本土设计师,我们同时也要着眼国际潮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东西,精选以后再拿来为自己的创作服务,经济全球化为我们提供了一切可能性与便捷性。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艺术与社会生活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艺术源于生活,艺术设计师的文化修养对于设计的成败是尤为重要的。如今的美术设计也应当从技能的学习层面提高到文化的学习层面。提高学习的文化含量,是艺术设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对每一位艺术设计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我们的设计师要深人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消化和吸收。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和劳动中,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多姿多彩的本土文化。这都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重要源泉。这也会使中国本土设计师在国际舞台上形成“和而不同”的独特面貌。
当今国内艺术设计领域应强调文化价值对艺术设计的重要意义,使所有欲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了解和感受本土文化。设计艺术教学领域可以通过参与民族文化的一系列研究和创作活动,培养创造能力和热爱传统的情感,从而更加珍惜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获得文化的代代传承。
我们只有将传统文化资源与艺术设计相结合,将已有的本土文化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强调文化价值对艺术设计的重要意义。加强传统习俗、生活环境、民间艺术等实践内容的了解,对传统中的渊源深人了解,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变化。在艺术设计中,强调文化修养的主动提高,这样才能获得既有文化内涵、又有民族特色的高品质设计作品。
一般优秀的设计作品大多具有简约的外在形式、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设计师要加强对传统生活的了解,并以写生、考察的方式,运用发展、延伸的形式进行概括和提炼,以把握物象的本质特征,这些也都是设计师应该具备的素养和能力。
篇9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平面设计;彰显与体现
我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长河洗礼而流传下来的,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海纳百川之心胸,蕴含了各具特色的艺术文化元素。平面设计是一种依据现代技术和艺术而发展的新兴行业,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注入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为设计提供了源源不尽的设计资源和灵感,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但是在平面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并不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照搬,而是要经过筛选和加工,选择合适的元素,与现代设计进行融会贯通,使平面设计拥有自己的灵魂。[1]
1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已经不再局限于经济的交流,文化交流也出现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各国的文化元素在世界中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应用。我国文化在当今开放的世界格局中传播的范围更加广阔,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世界艺术舞台上也不断刮起阵阵中国风,中国元素逐渐得到世界艺术的认可和应用。我国的平面设计较世界其他各国相比起步是比较晚的,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在设计中虽然尝试运用我国传统艺术元素,但是始终把握不住艺术的核心因素,不能彰显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磅礴和精深。主要原因还在于设计者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缺乏深入的了解,没有到达艺术的核心,一味地顺应潮流,只会被潮流所抛弃。[2]因此,设计出的作品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也不具有太高的审美价值。在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的碰撞中,设计师也逐渐探索出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的有效渠道,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更好更深刻的理解,掌握现代文化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融合,从而是设计出的作品具有更高深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
2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彰显和体现
2.1中国传统文化色彩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彰显和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与平面设计是一种内在交融,帮助作品体现出其设计理念和内涵。现代平面设计中,不同的色彩运用是不同时代的标志和象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艺术经过千年的发展,依然能够在当今时代得到应用和体现。例如中国红这一色彩元素,已经成为我国色彩的象征。中国人对大红色无比推崇,这与大红色本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红色代表喜庆、丰收、热情,而又不缺庄严和大气,与黄色同为我国古代色彩的主调,黄色也成为封建社会皇家专用颜色,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历史感和时代感。中国红代表的还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尊重,经过时代的沉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凝结了炎黄子孙的民族情结和爱国情感。将我国传统艺术色彩与现代平面设计相结合,更能够凸显设计的理念和内涵。
2.2中国传统文化绘画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彰显和体现
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使用的水墨元素,是点与线的构成。传统绘画具有很高的绘画技巧,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与我国传统诗词文化相辅相成。例如,阿里巴巴公司的标志,是一个飞舞的小写a,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水墨绘画艺术,还运用了传统绘画工具毛笔的行迹,同时与现念相结合,结构新颖。在颜色选择上应用的是黄色,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感。平面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艺术元素,拓宽了设计渠道,提供了丰富的设计资源。中国传统水墨画意境深远,注重写意,通过点与线的使用,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的意境,同时注重留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现代平面设计中广泛的运用传统绘画艺术元素。例如在一些现代平面广告中,通过使用传统水墨艺术元素,表达现念,能够激起国人的文化认同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传统绘画还具有简练的特点,通过简洁大方的构图,表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传统绘画的这一特点,能够增加作品的内涵,提高作品的审美层次。
2.3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彰显和体现
传统书法艺术是一种个性鲜明的艺术形式,凝结了我国的文字特色,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因素。我国的人民不管在任何时期从未停止过对书法艺术的探索,古有王羲之、颜真卿,今有庞中华、田英章,他们都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引领者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近几年来书法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得到的广泛应用,赋予了现代平面设计文化的神韵。通过对一些使用现代字体所设计的作品观察可以发现,这些作品的字体棱角分明,虽然具有现代元素,但是却显得沉闷,没有灵魂。在设计作品中运用传统书法艺术,能够使作品富有灵动性和形象性,更能够打动人。传统书法艺术具有一种抽象美,蕴含了丰富的情感,随着作者情绪的变化具有千变万化的姿态。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传统书法艺术,丰富了作品的情感,使作品拥有活的灵魂,从而具有深远的意境和价值。现代很多城市在设计城市标志时,都会使用传统艺术字体,其中草书、隶书、小篆等运用的最为广泛。[3]
2.4中国传统文化民俗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彰显和体现
民俗艺术主要是一些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的艺术表现,现代平面设计中应用民族艺术元素一般是为了大型文化活动等设计的,主要是为了彰显民族特色。中华民族的民俗元素主要有中国结、龙凤等,在平面设计中应用民俗元素,传递了民族文化,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提高作品的影响力。[4]
3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能够丰富作品内涵,赋予作品活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应用要把握文化的核心,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剖析,看到其能够和现代平面设计相通融的地方,并不断进行创新,不断丰富作品内涵和价值,以创作出具有非凡影响力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张来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08,29(8):156-158.
[2]赵炬宇,赵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J].艺术探索,2006,20(4):84-85.
[3]徐云.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8):242-243.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
1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
1.1中华传统文化
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1.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因此(1)和与中;(2)刚健有为;(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5)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6)刚柔相济――穷本探原的辩证精神;(7)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8)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9)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10)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11)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近代的丰富与发展"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注重和谐,坚持中庸;是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春秋末年齐用“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他将其应用在君臣关系上,强调君臣在处理政务时意见“否可相济”的重要性。通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综合平衡,使君臣之间保持“政平而不干”的和谐统一关系“中”,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谓之中庸。贵“和”持“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基本精神,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而存小异,成了人们的普遍思维原则。当然,由于贵“和”持“中”的观念说到底是一种否认斗争、排斥竞争和简单协同的道德;贵和持中是东方文明的精髓,它对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定,处事中庸,,维护集体统一等有其良好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天人关系的辩证统一,是中国文化中处理天人关系的根本原则和主导思想。古今文学崇尚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情景一合,妙语自得",文如行云流水等等,无不以天人合一为其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早已渗透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肉之中,它不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同时也是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
2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现状分析
2.1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意识现状
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兴趣不浓、高校关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不足、大学生价值观扭曲、传统道德观念淡薄等。
2.2具体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当今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充分,学习动机不足。往往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往往只是敷衍了事。而且他们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是非分辨能力还有待提高,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稳定,好奇心重,易受到外界新奇环境的干扰。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各种不同文化、价值理念冲击的影响下,他们易受到各种消极文化思潮的影响。
(2)社会环境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的强势入侵,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急剧下降。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合力。
(3)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影响
由于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学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视不够。如学校往往强调成绩与分数,轻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此外,由于受功利主x、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则受到了一定的忽视。
3提升传统文化意识的途径
3.1更新教育理念
要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要让学生、家长、学校及全社会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转变智育至上、唯实用主义的倾向,重视大学生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建立一套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教育教学体系与良好的教育教学手段。
3.2营造传统文化育人氛围。
传统文化教育需通过各种方法与形式来帮助大学生亲近、了解传统文化,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要以创建优雅的人文环境、营造传统文化育人良好氛围着手,以创建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为载体,将传统文化元素尽可能地带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中去,让大学生充分认识、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当代大学生置身于一个有着浓郁中国文化风情与韵味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优雅校园,时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软环境的滋养,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培养健康的人格。
3.3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以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力求专精结合、循序渐进,注重寓教于乐、引导启发。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多为文言典籍,可能会使初学者产生枯燥无味之感。古人云,“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因此,高校应通过开展各种关于传统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寓教于乐,把传统文化的魅力尽可能的展示出来,努力使原本枯燥无味的传统文化教学变得兴趣盎然。
参考文献:
[1]窦坤,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15-119.
[2]李佑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管窥[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2):82-8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