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教育培训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21 17:4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厂教育培训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厂教育培训方案

篇1

1 对工厂的安全工作负总的责任,并直接管理工厂的安全专职人员,开展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

2 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指示和各种规章制度;

3 在计划、部署、检查、总结生产工作的同时,要有安全生产工作内容;

4 组织审定工厂制定的各项劳动保护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贯彻执行;

5 及时组织调查、分析安全事故的原因,并对事故责任者要严肃处理,制定改进措施,预防事故重发生;

6 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学习安全保护方针、政策和安全业务知识。

二 质检部安全职责

1 参与有关劳动保护措施项目的审查,以及劳动保护方面的规范、规程的制定和审查;

2 编制或修订工艺流程、操作规程、岗位操作时,工艺条件必须符合劳动保护条件要求;

3 在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新产品试制、新工艺、新材料的采用等工作中,都必须考虑劳动保护方面的要求,应尽量采用无毒、低毒物品替代有毒、高毒物品;

4 做好新进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和部门的经常性安全教育工作。

三 机电设备部门安全职责

1 负责工厂机械、电器、仪表、设备、工艺管道、通风排风装置的管理,使其经常处于完好状态;

2 制定或审定有关设备制造、改造方案,组织编制维修劳动保护措施计划、并确保其实施;

3 监督车间机械动力设备的正常使用,保证其正常运转,防止发生事故;

4 编制厂内通用设备的维修规程和有关操作制度,督促检查执行情况;

5 负责厂内的设备及安全装置的管理、检查或定期检查;

6 组织实施劳动保护措施计划和制定安全隐患的整改措施;

7 负责设备事故的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

8 做好新进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和部门的经常性安全教育工作;

四 管理部门安全职责

1 负责劳动保护措施所需物资和防护器材的采购、供应,并确保采购的物料符合安全要求;

2 负责对采购、保管人员经常性安全教育,切实搞好仓库的防火安全工作;

3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危险物品安全管理规定,并督促落实。

五 后勤保卫部门安全职责

1 在工厂主管领导下,负责全厂的保卫工作;

2 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防火工作的政策、法令、指示、规章制度;

3 负责厂内消防、有毒物品、爆炸物品、灼伤、触电等的急救措施,及时准确的进行抢救、报警;

4 负责厂内宿舍、饭堂管理工作,并进行监督、检查;

5 负责厂区的防盗工作,确保24小时有人巡查值班。

六 生产部门安全职责

1 在编制生产计划时要同时编制劳动保护措施计划,检查生产进度时要同时检查安全生产情况;

2 负责生产事故的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

3 在生产中发现重大危险,要及时进行调度指挥。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并做出详细记录报告分送厂安全部门;

4 安排生产计划时,必须考虑生产设备装置的能力,防止设备装置带负荷运行;

5 在安排生产的产量和品种时,负责做好必要的安全措施的平衡配套工作;

6 做好新进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和部门的经常性安全教育工作;

七 车间主管安全职责

1 保证国家和上级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在车间贯彻执行,把安全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做到“五同时”;(1)

2 对新员工进行车间安全教育,对员工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思想、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的教育;

3 对车间进行定期安全检查,落实隐患整改,保证设备、安全装置、消防、防护器材处于完好状态;

4 严格执行劳保用品及防护器材的管理,并监督员工正确使用,教育员工妥善保管;

5 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对车间发生的事故及时报告和处理,保护现场,查明原因,采取预防措施,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的意见,报工厂安全部门执行。

八 班组长安全职责

1 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和工厂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教育工人遵章守纪,制止违章行为;

2 坚持班前讲安全,班中检查安全,班后总结安全;

3 负责组织安全检查,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清除,并报告上级;发生事故立即报告,并组织抢救,保护现场,做好记录,参加和协助事故调查、分析,落实防范措施;

4 监督、教育员工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和消防器材;

5 对新员工进行班组安全教育,并保证培训合格方上岗作业;

6 做到文明生产、安全生产,保持生产作业现场整齐,清洁。

九 生产工人安全职责

1 认真学习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劳动纪律、不违章作业,并制止劝阻他人违章作业;

2 精心操作,做好各项记录,交接班必须要交接安全生产情况;

3 正确分析、判断和处理各种事故苗头,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果断正确处理事故,并及时性如实汇报,保护好现场;

4 加强设备维护,保持作业现场整洁,确保生产安全;

5 作业前认真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报告;

6 按规定着装上岗作业,妥善保管、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篇2

[关键词]教育培训;系统设计;员工教育;提高效率;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169-01

1 引言

当前人本化管理已成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有了大量优秀的人才,谁就赢得了这场商业战争,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能够有效地组织员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把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油田企业教育培训管理系统应以强化企业员工教育培训管理、提高企业员工的个人素质、推进企业员工发展等为核心的应用信息系统。

2 体系架构总体设计

油田企业教育培训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的选择采用了较为常见的分层架构,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构建企业级教育管理系统的最优选择。在系统的研发设计过程中,我们采用J2EE标准的B/S架构,在数据层、应用层、会话层的每一层都可部署在多个服务器上。

2.1 系统架构设计

油田企业教育培训管理系统采用了最为常见、最为重要的分层式架构,该架构在当前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统数据访问层是以DAL 工厂作为该层对象的工厂模块,同时利用DAL接口而实现的数据访问逻辑。业务逻辑层的核心模块是利用接口模块IDAL来实现的,假如需要进行更改数据访问层,那么只要不更改接口模块IDAL的定义,业务逻辑层将会正常运行,不会受到关联。系统中用户界面层,因为包括了一些Web控件以及相关逻辑,所以采用了进行设计开发。

2.2 接口设计

系统之间,模块之间相互调用遵循业界的标准接口规范,如web service,Net remoting,HTTP协议等。

2.2.1 外部接口

系统通过URL链接的方式支持课件的资源调用,外部系统接口首先应具备独立性,开发,维护和升级也能呈现独立状态。系统接口与其他的系统低耦合度甚至无耦合是最佳状态。系统接口最好是具备独立的类库,并且有良好的版本变更机制。

2.2.2 内部接口

系统设计为由门户子系统,题库子系统及机考系统这三个子系统的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也就是内部系统接口。内部系统接口由于是起系统之间数据信息交互的重要作用,所以各个系统对系统接口的依赖程度已经是影响到未来单个子系统的开发,维护,升级等等。

2.3 学习系统模块设计

系统设计遵循着松耦合,紧内聚的原则,将能够独立出来的模块组成了一个个独立设计实现的组件,最终设计形成了以门户系统为核心组件,其他业务模块为功能模块的模块化结构。

2.3.1 门户界面设计

教育培训管理门户将完成教培计划管理功能、教培新闻管理、教培公告管理、培训信息查询和考核信息查询管理等功能,重点模块的流程和界面进行设计。对于门户的相关内容,均可以使用相似的界面和流程进行处理,因此我们设计了相应的CMS(内容管理系统)模块来处理所有信息的功能,如通知,公告,培训文化理念,组织机构,科室荣誉,科室职能等。

2.3.2 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信息管理功能需要对学员的基本信息、培训课程信息管理与经费、员工特长等进行管理。员工信息管理:包括员工的基本信息、员工的培训信息、员工的考核信息(培训考核、技能鉴定、比武)、员工特长信息、员工结业证书信息;培训信息管理:包括的培训计划、比武练兵、比赛信息,培训课程的信息、培训人员的信息、培训经费的管理,并进行月度、年度的综合统计,并以图表形式进行展示。

2.3.3 在线考试管理模块设计

在线考试管理功能研发,完成网上考试功能研发,真正实现网上教培考试。完成在线考试计划管理、考试权限管理、网上考试试卷动态抽取,以及网上自动评卷、在线考试成绩管理与、统计报表等功能;对于本网络考试系统,其功能目标是实现将现有的纸张答题式考试向基于Internet的无纸张考试系统的转变,所以它必须实现整个考试流程的进行,实现对系统的管理,以及完成阅卷、评分这些环节和处理。由于系统数据收集的实时性要求并不高,因此采用B/S结构来进行设计是合理可行的。

2.3.4 题库系统模块设计

题库系统模块是计算机考试系统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对题库中的试题进行三种基本操作:添加新的考题、删除旧有考题、修改原有考题,其中试题类型包括判断题、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主要有课程类别管理、课程管理、试题应用类别管理、题库维护和批量维护等功能。建立完备的试题库,整合现有的考试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当前的工作效率;利用计算机自动生成试卷,减少教师负担,提高试卷的科学性,同时也防止考生抄袭作弊。

3 结束语

油田企业教育培训管理系统作为员工管理、学习、考试的平台,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随着油田教育培训业务规模的逐渐变大,需要及时更新技术,以适应业务的需求,本文所探讨的教育培训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对提升油田教育培训水平和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油田员工数量较多,培训资源相对较为贫乏,并且教育培训所涉及业务的面比较广,要研究透彻有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IT技术快速发展和教育培训管理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在将来的技术研究中,可将教育培训与云计算结合,实现教育培训系统知识共享;使用智能技术,改善教学效果;引入数据发掘技术,提供独特的知识发现方案。最终满足业务需求,进一步提升了油田教育培整体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维政,余凯成,程文文《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 李千目,严哲程序设计与应用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3] 王志坚,费玉奎,娄渊清.软件构件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篇3

【关键词】人员;流动;安全教育;对策

2012年10月日照钢铁有限公司开始实施五矿营钢高线项目,同时对营钢高线项目人员进行整合,项目组成员包括制氧、板带、高线、新进人员等,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对项目组人员进行培训,掌握操作、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相关知识与技能,确保项目建成后能够顺利投产达产,棒线厂通过分析与论证,探索出人员大范围流动安全教育对策。

1 安全教育面临复杂性

1)年龄结构复杂,项目组成员年龄范围从二十岁到四十岁,年龄跨度较大,人员在教育培训接受能力与培训意愿方面均有差别。

2)知识层次复杂,项目组成员学历从小学到研究生,不同的知识层次对知识、教育的接受能力不同,执行力不同。

3)工作经历差别大,有从事过高线生产人员,有从事过高线生产相关企业工作、有从事专业相关工作、没有工作经历。

4)人员数量多,累计需要培训员工651人,入厂时间主要集中在10月份、11月份、2月份,单月最多培训269人,人员数量多造成培训纪律、培训效果控制困难。

5)培训周期短,员工分批次入厂培训,单工种培训周期约为3个月,这就要求在短时间内达成培训目的。

6)人员流动性大,因员工工作经历、工作意愿及项目建设需要的影响,员工岗位、工种变动频繁,部分员工需要培训3-5个岗位。

7)场所限制,目前棒线厂有5条生产线,其中4条高线、1条棒材,因项目组人员为高线项目人员,项目组651人需要安排到4条高线,平均每条线162人,每班每条线40人。

8)教育培训人员限制,班组级安全教育涉及到岗位,依照人员配置,平均每一位岗位工人需要培训一名项目组成员,而目前棒线厂2010年以前入厂人员497人、2011年以前入厂人员549人、2012年9月份以前入厂人员611人,依照惯例工种新人出师周期约为1年,教育培训师傅约为549人,需要培训约651人,平均每个师傅需要培训1.18个项目组人员。

2 安全教育对策

针对存在的人员大范围流动格局,结合安全教育面临复杂性,如何有效开展、达成培训目的成为一个课题。

2.1 安全教育培训内容

结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及教育培训人群特点,棒线厂营钢高线项目组成员培训分为三级教育培训:厂级安全教育、车间级安全教育、班组级安全教育。厂级安全教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内容:生产性质和主要工艺流程;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主要措施;危险部位及其注意事项;安全生产的一般情况及其注意事故;典型事故案例;新员工的安全生产职责和遵章守纪的重要性;发生事故以后的紧急救护和自救常识;有关劳动纪律、工作行为方面的规章制度及要求。车间级安全教育主要有如下内容:本车间的生产性质和主要工艺流程;本车间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主要措施以及消防安全知识;本车间的事故多发、危险部位及注意事项;本车间安全生产的一般情况及注意事项;本车间的典型事故案例。班组级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工段或班组的工作性质、工艺流程、安全生产的概况和安全生产职责范围;新工人将要从事的生产性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其它有关安全知识和各种安全防护、保险装置的作用;工作地点的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的具体要求;容易发生工伤事故的工作地点、操作步骤和典型事故案例介绍。教育培训内容涉及到正常生产、异常状况、紧急状况的内容,确保生产过程需求内容全面覆盖。

2.2 教育培训形式

教育培训形式有三种:理论教育、现场实际操作、应急培训。理论教育主要集中在厂级、车间级、班组级教育的第一步和确认释疑阶段,通过讲解,使员工初步了解、进一步掌握工作涉及机器设备、作业方式、环境信息、危险源及其预防控制信息、作业要求、常见事故及预防等方面内容。现场实际操作是理论教育的落实,是使员工行为通过操作、发现问题、纠正提升的一个过程,通过现场操作逐步发现存在问题并整改、促进安全意识的提升,使员工行为符合安全生产需要。现场实际操作是一个过程,是员工行为从学习到监护操作到独立操作的过程。应急培训是员工安全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是否符合生产需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应急情况表现方面。为提升员工应急素质,棒线厂从12月份开始分步骤进行各类应急演练,初期主要开展预案学习、桌面演练,后期开展功能演练、全面演练,应急培训内容涉及飞钢、触电、煤气泄漏、煤气中毒、火灾等生产现场可能出现的应急状况。

教育培训安排。教育培训采用三级安全教育形式,厂级安全教育、车间级安全教育采用集中式培训,班组级安全教育采用集中式培训与分散式师傅帮带相结合的培训。厂级安全教育利用两天的时间进行培训,分别讲解工厂现状及安全生产基本要求、生产现场及现场讲解、讲解生产现场状况及生产工作过程中注意事项,考察员工对危险源及应对措施认知、安全生产要求等方面的认知。车间级安全教育利用三天时间进行培训,分别为讲解车间安全生产要求及现场注意事项、参观现场、理论及现场要求进行讲解释疑。班组级教育培训中集中培训部分由班组长负责讲解班组职责范围、危险因素、安全操作规范,主要是理论性培训,集中培训完成后开展分散式师傅帮带培训,分散式师傅帮带培训由师傅负责对学员进行实际操作培训。

2.3 教育培训责任制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规定了“厂级、车间级、班组级”三级安全教育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即:厂级教育由安环科具体负责,车间级教育由主管领导组织实施,班组级教育实行“班组长负责制”,签订师徒协议,采用师带徒的培训方式,固定培训师傅,严格落实部门、人员责任制。制定实施《营钢高线项目培训考核办法》,将项目组成员顶岗率作为科室科长、车间主任、安环主任助理、班组长、师傅等相关人员考核指标,促使相关人员积极、主动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2.4 教育培训抽查效果检验

明确培训效果的复查方式,新员工经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合格上岗一个月后,分厂通过调阅档案、考核试卷、查看学习笔记、现场实际操作考核等形式,跟踪检查“车间级级、班组级”安全教育开展落实情况及教育培训效果,以“良好、合格、再培”三个等级进行复查新员工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以检验培训效果。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对培训效果差、员工培训内容掌握情况不好、员工实际操作不熟练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人员重新培训、本级教育重新开展、三级教育重新开展、延长培训期限等方式,确保教育培训开展有效、人员素质达标。

篇4

关键词: 家纺专业 中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 衔接研究

一、家纺艺术设计专业

家纺即家用纺织品,广义的家用纺织品指家庭中使用的所有纺织类用品,包括日常纺织类用品和装饰纺织类用品。

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根据企业市场及时代潮流的需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产品的创意创新设计、工艺应用、技法使用等为主体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品牌的系列设计与开发,以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行业的考核标准完成项目设计任务。

二、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中高职衔接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随着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课程衔接的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课程衔接的核心内容越显重要,是中高职持续教育发展的需要。由于中职与高职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式不同,在课程的设置上就会出现重复或者脱节的现象,会导致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反思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衔接现状,建立以高技能人才和以行业发展潮流、市场的需求为目标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至关重要。

三、家纺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综述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性,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懂生产懂设计懂技术的高技能设计师”。在培养模式上,构建以市场、企业的需求为目标,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以技能为本位,以职业为标准,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主要专业课程的考核以行业标准及市场需求为依据。为了全方位地提高家纺设计师的能力,应加强各方面的交流,对家纺时尚潮流、家纺设计文化的研究及对工艺的研究。

四、什么是高技能人才及特征

高技能人才是在实践生产过程中处在一线的,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高超的实践操作能力,并能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重视和着重技能劳动者,特别是技能人才的社会文化,对于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与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高技能人才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高超的动手能力。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技能劳动者,是知识经济社会高技能人才的时代特征。(2)创造能力。高技能人才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创新能力,如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及发明创造。(3)极强的适应能力。

五、家纺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很难适应企业的需求及家纺专业的培养目标。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方式应既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又达到企业的需求。为了适应企业对家纺艺术设计专业的用人需要,以培养具有工作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与家纺企业合作,建立完善的“工厂教室”实践教学模式,按照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要求,制定中职与高职相衔接的家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中高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职业资格证书及顶岗实习岗位等方面的衔接实施方案。

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结合行业的发展,与企业共同制订“工厂教室”的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家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工厂教室”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在校期间按照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考试。在“工厂教室”的教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结合课程直接进入工厂,进行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进入生产实习环节。企业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基本场所,建立“工厂教师”在技能素质的养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企业的环境和生产实践。

(二)专业课程结构和体系的衔接

高职家纺艺术设计专业在制定课程时要合理地根据区域地理的特殊性和引领行业潮流的企业而制定。家纺艺术设计专业应该与当地企业深度融合,由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实践设计师共同制定课程的设置,同时由企业高级设计师和技术人员作为“工厂教室”课程的承担者承担对实践课程的授课任务:紧密围绕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深化“产学一体、工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融合、产教一体”。根据企业对家纺艺术设计专业的用人需要,以培养适应于行业企业需求的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工厂教室”资源优势,在与企业深度融合、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生产性与综合性学习项目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工厂教室”培养方式,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技能为准绳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核心,注重技能实践操作训练。专业课程的开设以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为核心,核心专业课程要侧重专业技术领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在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家纺设计师、技工等国家的职业技能鉴定内容融入课程。以技能培养为专业学习目标,构建突出岗位针对性和技能技术实践性的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中进行衔接研究

1.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以及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能力。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并重是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特质决定了其培养必须是理论与实际操作相互结合的模式。2.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是在企业实践中和行业引导下成长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主体是在企业中得到实践,企业在高技能人才成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技能人才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要求,并根据企业的产品结构、技术和工艺需求决定培养的方式。3.高技能人才公平公正地得到社会的承认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4.高技能人才的操作能力是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的,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技能知识,积累技能经验,实现技能创新。这特殊性就要求教学过程必须长期与企业建立分阶段、分进度地实践课程。5.尊重高技能人才健康成长的是教育教学的发展动力。

(四)教学过程及教师培养的衔接

教学内容多样化与实用性相结合。要按照实用够用有效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模块化,按照岗位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划分专业知识内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实践性,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高度一致,实现知识与技能的高度融合。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中高职教育应紧密地与家纺相关协会合作及积极地参与协会的活动。依托区域产业的优势,以及本地的家纺艺术中心及研究机构,参与开发产品和横纵项目,实现最大化的产能转换。

教师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职业教育进修与职业技能的培训,完善教师对课程设计与构架,参与到市场中,了解行业新技术、新发展。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一起参与到学校课程和实践指导,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

六、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在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背景下,一是加强课程衔接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二是加强课程培养目标衔接与终身教育培训关系,三是高技能人才制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3]陈英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7.

篇5

化工过程(chemical process)伴随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物料和产品,涉及工艺、设备、仪表、电气等多个专业和复杂的公用工程系统。加强化工过程安全管理,是国际先进的重大工业事故预防和控制方法,是企业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预防事故、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和《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精神,加强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全面提升化工过程安全管理水平,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一)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包括:收集和利用化工过程安全生产信息;风险辨识和控制;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通过规范管理,确保装置安全运行;开展安全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严格新装置试车和试生产的安全管理;保持设备设施完好性;作业安全管理;承包商安全管理;变更管理;应急管理;事故和事件管理;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等。

二、安全生产信息管理

(二)全面收集安全生产信息。企业要明确责任部门,按照《化工企业工艺安全管理实施导则》(AQ/T3034)的要求,全面收集生产过程涉及的化学品危险性、工艺和设备等方面的全部安全生产信息,并将其文件化。

(三)充分利用安全生产信息。企业要综合分析收集到的各类信息,明确提出生产过程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通过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操作规程、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制作工艺卡片、编制培训手册和技术手册、编制化学品间的安全相容矩阵表等措施,将各项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纳入自身的安全管理中。

(四)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制度。企业要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制度,及时更新信息文件。企业要保证生产管理、过程危害分析、事故调查、符合性审核、安全监督检查、应急救援等方面的相关人员能够及时获取最新安全生产信息。

三、风险管理

(五)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企业要制定化工过程风险管理制度,明确风险辨识范围、方法、频次和责任人,规定风险分析结果应用和改进措施落实的要求,对生产全过程进行风险辨识分析。

对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以下统称“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储存装置进行风险辨识分析,要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技术,一般每3年进行一次。对其他生产储存装置的风险辨识分析,针对装置不同的复杂程度,选用安全检查表、工作危害分析、预危险性分析、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HAZOP技术等方法或多种方法组合,可每5年进行一次。企业管理机构、人员构成、生产装置等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要及时进行风险辨识分析。企业要组织所有人员参与风险辨识分析,力求风险辨识分析全覆盖。

(六)确定风险辨识分析内容。化工过程风险分析应包括:工艺技术的本质安全性及风险程度;工艺系统可能存在的风险;对严重事件的安全审查情况;控制风险的技术、管理措施及其失效可能引起的后果;现场设施失控和人为失误可能对安全造成的影响。在役装置的风险辨识分析还要包括发生的变更是否存在风险,吸取本企业和其他同类企业事故及事件教训的措施等。

(七)制定可接受的风险标准。企业要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的要求,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参照国际相关标准,确定本企业可接受的风险标准。对辨识分析发现的不可接受风险,企业要及时制定并落实消除、减小或控制风险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四、装置运行安全管理

(八)操作规程管理。企业要制定操作规程管理制度,规范操作规程内容,明确操作规程编写、审查、批准、分发、使用、控制、修改及废止的程序和职责。操作规程的内容应至少包括:开车、正常操作、临时操作、应急操作、正常停车和紧急停车的操作步骤与安全要求;工艺参数的正常控制范围,偏离正常工况的后果,防止和纠正偏离正常工况的方法及步骤;操作过程的人身安全保障、职业健康注意事项等。

操作规程应及时反映安全生产信息、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的变化。企业每年要对操作规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进行确认,至少每3年要对操作规程进行审核修订;当工艺技术、设备发生重大变更时,要及时审核修订操作规程。

企业要确保作业现场始终存有最新版本的操作规程文本,以方便现场操作人员随时查用;定期开展操作规程培训和考核,建立培训记录和考核成绩档案;鼓励从业人员分享安全操作经验,参与操作规程的编制、修订和审核。

(九)异常工况监测预警。企业要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对重要工艺参数进行实时监控预警;要采用在线安全监控、自动检测或人工分析数据等手段,及时判断发生异常工况的根源,评估可能产生的后果,制定安全处置方案,避免因处理不当造成事故。

(十)开停车安全管理。企业要制定开停车安全条件检查确认制度。在正常开停车、紧急停车后的开车前,都要进行安全条件检查确认。开停车前,企业要进行风险辨识分析,制定开停车方案,编制安全措施和开停车步骤确认表,经生产和安全管理部门审查同意后,要严格执行并将相关资料存档备查。

企业要落实开停车安全管理责任,严格执行开停车方案,建立重要作业责任人签字确认制度。开车过程中装置依次进行吹扫、清洗、气密试验时,要制定有效的安全措施;引进蒸汽、氮气、易燃易爆介质前,要指定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流程确认;引进物料时,要随时监测物料流量、温度、压力、液位等参数变化情况,确认流程是否正确。要严格控制进退料顺序和速率,现场安排专人不间断巡检,监控有无泄漏等异常现象。

停车过程中的设备、管线低点的排放要按照顺序缓慢进行,并做好个人防护;设备、管线吹扫处理完毕后,要用盲板切断与其他系统的联系。抽堵盲板作业应在编号、挂牌、登记后按规定的顺序进行,并安排专人逐一进行现场确认。

五、岗位安全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

(十一)建立并执行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企业要建立厂、车间、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制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明确教育培训的具体要求,建立教育培训档案;要制定并落实教育培训计划,定期评估教育培训内容、方式和效果。从业人员应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十二)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企业要按照国家和企业要求,定期开展从业人员安全培训,使从业人员掌握安全生产基本常识及本岗位操作要点、操作规程、危险因素和控制措施,掌握异常工况识别判定、应急处置、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等技能与方法,熟练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当工艺技术、设备设施等发生改变时,要及时对操作人员进行再培训。要重视开展从业人员安全教育,使从业人员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化工安全生产的特殊性和极端重要性,自觉遵守企业安全管理规定和操作规程。企业要采取有效的监督检查评估措施,保证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质量和效果。

(十三)新装置投用前的安全操作培训。新建企业应规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要求,变招工为招生,加强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培养。工厂开工建设后,企业就应招录操作人员,使操作人员在上岗前先接受规范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培训。装置试生产前,企业要完成全体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岗位技能培训,确保全体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考核合格后参加全过程的生产准备。

六、试生产安全管理

(十四)明确试生产安全管理职责。企业要明确试生产安全管理范围,合理界定项目建设单位、总承包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相关方的安全管理范围与职责。

项目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商负责编制总体试生产方案、明确试生产条件,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要对试生产方案及试生产条件提出审查意见。对采用专利技术的装置,试生产方案经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审查同意后,还要经专利供应商现场人员书面确认。

项目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商负责编制联动试车方案、投料试车方案、异常工况处置方案等。试生产前,项目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商要完成工艺流程图、操作规程、工艺卡片、工艺和安全技术规程、事故处理预案、化验分析规程、主要设备运行规程、电气运行规程、仪表及计算机运行规程、联锁整定值等生产技术资料、岗位记录表和技术台账的编制工作。

(十五)试生产前各环节的安全管理。建设项目试生产前,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商要及时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生产等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展“三查四定”(三查:查设计漏项、查工程质量、查工程隐患;四定:整改工作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措施),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有关标准和设计要求,确认工艺危害分析报告中的改进措施和安全保障措施已经落实。

系统吹扫冲洗安全管理。在系统吹扫冲洗前,要在排放口设置警戒区,拆除易被吹扫冲洗损坏的所有部件,确认吹扫冲洗流程、介质及压力。蒸汽吹扫时,要落实防止人员烫伤的防护措施。

气密试验安全管理。要确保气密试验方案全覆盖、无遗漏,明确各系统气密的最高压力等级。高压系统气密试验前,要分成若干等级压力,逐级进行气密试验。真空系统进行真空试验前,要先完成气密试验。要用盲板将气密试验系统与其他系统隔离,严禁超压。气密试验时,要安排专人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好气密检查记录,签字备查。

单机试车安全管理。企业要建立单机试车安全管理程序。单机试车前,要编制试车方案、操作规程,并经各专业确认。单机试车过程中,应安排专人操作、监护、记录,发现异常立即处理。单机试车结束后,建设单位要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及制造商等方面人员签字确认并填写试车记录。

联动试车安全管理。联动试车应具备下列条件:所有操作人员考核合格并已取得上岗资格;公用工程系统已稳定运行;试车方案和相关操作规程、经审查批准的仪表报警和联锁值已整定完毕;各类生产记录、报表已印发到岗位;负责统一指挥的协调人员已经确定。引入燃料或窒息性气体后,企业必须建立并执行每日安全调度例会制度,统筹协调全部试车的安全管理工作。

投料安全管理。投料前,要全面检查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公用工程和应急准备等情况,具备条件后方可进行投料。投料及试生产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现场指挥,操作人员要持续进行现场巡查,设备、电气、仪表等专业人员要加强现场巡检,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投料试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现场人数,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现场。

七、设备完好性(完整性)

(十六)建立并不断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建立设备台账管理制度。企业要对所有设备进行编号,建立设备台账、技术档案和备品配件管理制度,编制设备操作和维护规程。设备操作、维修人员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和资格考核,培训考核情况要记录存档。

建立装置泄漏监(检)测管理制度。企业要统计和分析可能出现泄漏的部位、物料种类和最大量。定期监(检)测生产装置动静密封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定期标定各类泄漏检测报警仪器,确保准确有效。要加强防腐蚀管理,确定检查部位,定期检测,建立检测数据库。对重点部位要加大检测检查频次,及时发现和处理管道、设备壁厚减薄情况;定期评估防腐效果和核算设备剩余使用寿命,及时发现并更新更换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

建立电气安全管理制度。企业要编制电气设备设施操作、维护、检修等管理制度。定期开展企业电源系统安全可靠性分析和风险评估。要制定防爆电气设备、线路检查和维护管理制度。

建立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安全管理制度。新(改、扩)建装置和大修装置的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投用前、长期停用的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再次启用前,必须进行检查确认。要建立健全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日常维护保养制度,建立安全联锁保护系统停运、变更专业会签和技术负责人审批制度。

(十七)设备安全运行管理。开展设备预防性维修。关键设备要装备在线监测系统。要定期监(检)测检查关键设备、连续监(检)测检查仪表,及时消除静设备密封件、动设备易损件的安全隐患。定期检查压力管道阀门、螺栓等附件的安全状态,及早发现和消除设备缺陷。

加强动设备管理。企业要编制动设备操作规程,确保动设备始终具备规定的工况条件。自动监测大机组和重点动设备的转速、振动、位移、温度、压力、腐蚀性介质含量等运行参数,及时评估设备运行状况。加强动设备管理,确保动设备运行可靠。

开展安全仪表系统安全完整性等级评估。企业要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安全仪表功能(SIF)及其相应的功能安全要求或安全完整性等级(SIL)。企业要按照《过程工业领域安全仪表系统的功能安全》(GB/T21109)和《石油化工安全仪表系统设计规范》的要求,设计、安装、管理和维护安全仪表系统。

八、作业安全管理

(十八)建立危险作业许可制度。企业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危险作业许可制度,规范动火、进入受限空间、动土、临时用电、高处作业、断路、吊装、抽堵盲板等特殊作业安全条件和审批程序。实施特殊作业前,必须办理审批手续。

(十九)落实危险作业安全管理责任。实施危险作业前,必须进行风险分析、确认安全条件,确保作业人员了解作业风险和掌握风险控制措施、作业环境符合安全要求、预防和控制风险措施得到落实。危险作业审批人员要在现场检查确认后签发作业许可证。现场监护人员要熟悉作业范围内的工艺、设备和物料状态,具备应急救援和处置能力。作业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加强现场监督检查,严禁监护人员擅离现场。

九、承包商管理

(二十)严格承包商管理制度。企业要建立承包商安全管理制度,将承包商在本企业发生的事故纳入企业事故管理。企业选择承包商时,要严格审查承包商有关资质,定期评估承包商安全生产业绩,及时淘汰业绩差的承包商。企业要对承包商作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入厂安全培训教育,经考核合格的方可凭证入厂,禁止未经安全培训教育的承包商作业人员入厂。企业要妥善保存承包商作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记录。

(二十一)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承包商进入作业现场前,企业要与承包商作业人员进行现场安全交底,审查承包商编制的施工方案和作业安全措施,与承包商签订安全管理协议,明确双方安全管理范围与责任。现场安全交底的内容包括: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泄漏、火灾、爆炸、中毒窒息、触电、坠落、物体打击和机械伤害等方面的危害信息。承包商要确保作业人员接受了相关的安全培训,掌握与作业相关的所有危害信息和应急预案。企业要对承包商作业进行全程安全监督。

十、变更管理

(二十二)建立变更管理制度。企业在工艺、设备、仪表、电气、公用工程、备件、材料、化学品、生产组织方式和人员等方面发生的所有变化,都要纳入变更管理。变更管理制度至少包含以下内容:变更的事项、起始时间,变更的技术基础、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消除和控制安全风险的措施,是否修改操作规程,变更审批权限,变更实施后的安全验收等。实施变更前,企业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检查,确保变更具备安全条件;明确受变更影响的本企业人员和承包商作业人员,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变更完成后,企业要及时更新相应的安全生产信息,建立变更管理档案。

(二十三)严格变更管理。 工艺技术变更。主要包括生产能力,原辅材料(包括助剂、添加剂、催化剂等)和介质(包括成分比例的变化),工艺路线、流程及操作条件,工艺操作规程或操作方法,工艺控制参数,仪表控制系统(包括安全报警和联锁整定值的改变),水、电、汽、风等公用工程方面的改变等。

设备设施变更。主要包括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非同类型替换(包括型号、材质、安全设施的变更)、布局改变,备件、材料的改变,监控、测量仪表的变更,计算机及软件的变更,电气设备的变更,增加临时的电气设备等。

管理变更。主要包括人员、供应商和承包商、管理机构、管理职责、管理制度和标准发生变化等。

(二十四)变更管理程序。

申请。按要求填写变更申请表,由专人进行管理。

审批。变更申请表应逐级上报企业主管部门,并按管理权限报主管负责人审批。

实施。变更批准后,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实施。没有经过审查和批准,任何临时性变更都不得超过原批准范围和期限。

验收。变更结束后,企业主管部门应对变更实施情况进行验收并形成报告,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相关部门收到变更验收报告后,要及时更新安全生产信息,载入变更管理档案。

十一、应急管理

(二十五)编制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完善。企业要建立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包括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等。要定期开展各类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评估预案演练效果并及时完善预案。企业制定的预案要与周边社区、周边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预案相互衔接,并按规定报当地政府备案。企业要与当地应急体系形成联动机制。

(二十六)提高应急响应能力。企业要建立应急响应系统,明确组成人员(必要时可吸收企外人员参加),并明确每位成员的职责。要建立应急救援专家库,对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发生紧急情况后,应急处置人员要在规定时间内到达各自岗位,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进行处置。要授权应急处置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组织装置紧急停车和相关人员撤离。企业要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动态管理,定期核查并及时补充和更新。

十二、事故和事件管理

(二十七)未遂事故等安全事件的管理。企业要制定安全事件管理制度,加强未遂事故等安全事件(包括生产事故征兆、非计划停车、异常工况、泄漏、轻伤等)的管理。要建立未遂事故和事件报告激励机制。要深入调查分析安全事件,找出事件的根本原因,及时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二十八)吸取事故(事件)教训。企业完成事故(事件)调查后,要及时落实防范措施,组织开展内部分析交流,吸取事故(事件)教训。要重视外部事故信息收集工作,认真吸取同类企业、装置的事故教训,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事故能力。

十三、持续改进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工作

(二十九)企业要成立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工作领导机构,由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开展本企业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工作。

(三十)企业要把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纳入绩效考核。要组成由生产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负责,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公用工程、安全、人力资源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人员参加的考核小组,定期评估本企业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功效,分析查找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措施,限期整改,并核查整改情况,持续改进。要编制功效评估和整改结果评估报告,并建立评估工作记录。

化工企业要结合本企业实际,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本指导意见,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化工过程安全管理。

篇6

[关键词]机械设备 管理 维护

中图分类号:TU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106-01

机械设备是企业至关重要的施工工具,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设备管理、维护、保养至关重要,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一旦机械设备吸附灰尘、沾染污垢,轴承磨损,就会影响机械设备的性能,机械设备的寿命就会受到影响,直接影响生产。确保机械设备资源的过程使用能力,以良好的设备经济效益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是机械设备管理的主题和中心任务。

一、机械设备管理遇到的困难

1、设备管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由于目前不规范,管理制度未完全到位,一部分企业的领导为了追求利润和政绩,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必须的设备更新改造资金舍不得投入,致使设备异常陈旧、老化现象较普遍的存在,设备中存在着隐患,埋藏着诱发事故的祸根。

2、企业的设备管理意识淡化

企业内不重视设备管理工作这种现象普遍地存在。首先在企业诸多管理工作中,生产经营、安全无疑是被摆在最重要位置上的,而设备管理则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下等”工作。其次,许多企业中缺乏真正既有专业技能,又具备管理协调能力的专项人才。第三,资质高、管理能力强的企业目前大都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出现,客观上退出了设备管理工作的一线,这也是该项管理工作正在弱化的重要原因。

二、机械设备管理的具体方案

机械安全是从人的需要出发,在使用机械的各种状态下,达到使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和保障条件。针对以上几个难点问题,结合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措施。

任何一种机械由于自身的性能、结构等特性,都有一定的使用技术要求。如能严格地按规定合理使用机械,就能充分发挥机械效率,减少机械磨损,延长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对于各项目之间的机械调配问题,做到提前及时的掌握机械设备方面的需求、退场信息,安排好机械设备调用过程中的二次保养维护工作,解决好使用与保养的矛盾冲突。

特种设备就是与人身、财产安全,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承压和载人设备的总成,在生产过程中,比一般性生产设备具有更大的潜在危险性。由于特种设备是属于危险性较大的设备,易发生事故造成操作者本人或他人的伤害,以及机械设备,公共设施等重大的财产损失,为保证其正常运行必须进行定期和巡回检测检验,以避免机械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安全和生命安全。

人员培训包括作业技能的培训与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针对性:一要抓好施工项目机械操作人员的准入关,将上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工作做到位;二是编制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与安全操作规程手册,发给现场的每一位作业人员;三是做好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同时,对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应树立“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的理念。无论什么人,只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机械设备相关生产活动,就必须受到安全教育培训,上至领导,下到一般工作人员,甚至包括生产者的家属,要让他们知道所从事的生产劳动其安全的重要性和防护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方法,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从源头上控制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意义

维护保养技术要求简单,费用低,同时保证设备的正常作业,减少零部件的磨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特别对大型主要机械,必须强化必要的技术保养作业,以消除故障隐患,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更能减少大量的不必要成本,极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设备使用年限越短,可靠性越高,使用年限越长,可靠性越低。可靠性越低即机械设备容易发生故障,设备的有形磨损越严重,修复其所需费用也就越大。现代化机械设备是资金密集的装备,设备投资和使用费用十分昂贵,迫切要求设备管理的经济效益。

四、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过程

首先,强保养、零等候工程制度,其工程的主体内容是:以“强保养”为核心,辐射修订和实施以生产者为执行主体的64种类别的设备完好标准和操作维护保养规程,指定了主要生产设备的维修保养条例等管理制度;以“零等候”为核心,辐射设备修管人员为执行主题的软硬件增补与完善。“零等候”是指:设备发生故障后等候维修人员时问为零,等候维修备件时问为零,等候维修工具时问为零,等候维修资料时问为零。“强零工程”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具有较高价值。

针对机械设备保养的现状以及施工企业的新特点、新情况,我国提出了机械设备强制保养制度。机械的维修保养可以提高效率,但如何在保证使用效率的前提下使维修保养的费用达到最低,最终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最优呢?要建立健全保养制度并合理确定维护保养周期 施工企业应该采取定期维护、保养、检查制,执行“养修并重,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定班保养、定期保养、巡回保养制度,并按各级保养规程执行,低级保养由操作人员进行,高级保养由维修人员会同机械操作上进行。只有保养做好了,机械出现故障的几率下降了,才能降低维修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维护保养周期应根据机械设备使用维修的实际情况,收集使用维修的各种数据,分析机械设备各子系统的使用标准,故障出现的规律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其方法有概率统计法、技术一经济分析法和维护作业统计法等。

强化机械设备保养的技术管理,机械设备具有施工工期较强的季节性、施工作业的分散流动性和作业环境的恶劣。针对设备的这些特点,加强机械设备的保养,和及时维修是强化其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首先,加强保养,确保设备技术状况良好,要树立“按时保养、按级保养、按项保养”的思想,突出“科学性、强制性、预见性”,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精心修理,保障设备及时修复。在设备维修工作中要配备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维修人员,突出预防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装配工艺和优化修复工艺。

篇7

P键词: 德国工业4.0 智能制造 职业教育

一、德国工业4.0的内涵

2013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正式推出了“德国工业4.0”,德国工业4.0的实质是在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基础上,建立智能化的新型生产模式与产业结构。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工业4.0主要内容包括一个核心、两重战略、三大集成、八项举措:

1.一个核心。

“智能+网络化”,即通过CPS系统构建智能工厂,达到智能制造的目的。

2.双重策略。

(1)领先的供应商策略:德国要成为智能制造技术的主要供应商。

(2)领先的市场策略:有必要为CPS技术及产品建立和培育新的主导市场。

3.三大集成。

(1)智能工厂: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生产设施的实现。

(2)智能生产:涉及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管理、物流等过程,关注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信息,使其信息共享,以实现工程数字化集成。

(3)智能物流: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三网融合,整合整个社会价值网络。

4.八项措施。

标准化和参考架构、管理复杂系统、为工业建立全面宽频的基础设施、安全和保障、工作的组织和设计、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规章制度、资源利用效率。

二、工业4.0智能制造技术的实际应用

自德国工业4.0概念提出以来,德国工业界大力推行,知名企业努力推进智能生产系统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以使整个生产流程智能化。

西门子公司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以太网等技术为突破口,开发设计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PLM管理系统软件从产品设计、生产规划、生产工程、生产物流、售后服务等全程控制和管理,实现了产品数字化生产和销售。未来公司的发展战略,目前正在实施的,是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制造执行系统(MES)、物流管理系统ERP整合在一起,虚拟世界将与现实世界高度融合,通过信息物理系统实现人、机器和信息互相连接,融为一体。西门子在德国安贝格和中国成都所建的数字化工厂都已具有很高的智能制造水平。

中国汽车公司已有很高的自动化程度,通过蓝牙传输实现人、机、物的信息互通的部分覆盖。整个生产线的状态监控信息无线联网由天花板上的路由器上传至中控室,可由调研发、生产管理等各部门共享,采用自动机器人配送物料,基本实现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

德马吉公司的数控机床已应用于军工、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先进领域,物联信息程度很高,将智能制造技术中数字化、虚拟仿真技术和真实生产控制流程高度融合。

德国曼商用车公司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著名商用车制造企业,利用工业4.0智能制造技术完成不同车型在同一条生产线上装配,生产线上零配件装配采用信息化管理,每个工位上配备一套生产流程监控系统,系统屏幕上显示当前的工作进度,每个工位五分钟的装配时间,然后装备车辆进入下一个工位上,工作流程精确到了秒,系统屏幕上也显示当前工位上详细的装配图纸,指导工人完成当前工位的安装任务。每个工位上工人装配质量都可以通过各工位的监控记录系统查询,真正做到了有问题找源头,可锁定安装时间、批次及安装工人。其中部分汽车组件的安装,已采用自动机器人,积极朝着工业4.0方向推进。

信息技术公司GEMAKON采用德国数字化工厂设计软件“taraVRbuilder”进行生产流程整体规划,该软件是由数字化模型、方法和工具构成的综合网络,包含仿真和3D/虚拟现实可视化,通过连续的没有中断的数据管理集成,能仿真各种设备,精度很高,且能模拟整个工厂的生产流程。通过这种软件进行生产流程规划,提供了制造全过程管理,在仿真环境下完成了工厂虚拟建设过程,并加以验证、生成实际生产所需的各种工艺数据和文档。

三、工业4.0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影响

随着德国工业4.0的计划实施,工业4.0所引发的以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等为特征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生产系统如同“社会机器”,以类似于社交网络的方式运转,这对技术人才培养的能力、要素、过程、平台和网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德国的职业教育必须从过去“单一技术”培训走向“多元技术”培训,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做工人,还能做管理层。

为了跟上工业4.0前进的步伐,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围绕信息化进行更新,一是针对职业信息化需求的专业更新。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对四个双元制信息技术职业进行优化更新,分别是信息技术(IT)专员、IT系统电子工程师、IT系统销售员和信息技术销售员。IT职业的地位得到迅速提升,IT人才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二是教育培训内容突出信息化内容。如西门子公司为迎接工业4.0的挑战,开发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面向社会和学校开展数字化的产品设计、生产规划、生产工程、物流管理、售后服务等子系统运用和操作的培训。三是加强数字化学习方式与环境的建设。比如Lucas Noelle集团同德国及世界其他地区高校合作,采用数字化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发教学设备及教学资源,将工业4.0的理念和技术融入学过程中,同时帮助培训机构、职业学校、企业培训中心将传统培训设备向数字化、网络化设备进行升级。

四、德国工业4.0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构想中,未来的制造企业,部分人员岗位可能会被机器人取代,同时制造过程智能化,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的大量应用,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培养更多的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中国的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如何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要求?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办学目标。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能够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高|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国家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基础之一。高职院校要结合这十大领域,对于传统专业,在保持原有专业特色的基础上,积极融入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技术,使传统专业内涵得到进一步提升。结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及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进行深入调研,多方考虑,全面论证,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同时,要及时整合或裁撤市场需求较少的专业,分析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掌握制造行业和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在设置新专业时,与之相适应,并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规划,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满足市场需求。为了与职业标准对接融合,职业院校应该采用弹性学制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融入终身学习的理念,将“中国制造2025”中的规定落到实处,保证学生学到新技术新技能,提高素养,增强创新能力。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培养满足“中国制造2025”实施计划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首先,根据教师队伍现状及专业分析,重点引进具有丰富企业经验的技能人才,使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化,增强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其次,运用“传帮带”、“专家指导”等模式,快速、有效地实现师资队伍的成长,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

鼓励教师去企业长时间实践,采取轮换制,教师交替到企业顶岗实习,每个专业教师至少有半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在企业锻炼,让教师在企业一线学习研究最新的技术、工艺、设备操作,理论实践相结合。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类型师资技术培训,如专家指导、行业培训、国家级培训、海外培训等。通过走出去学习,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了解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理念、教学方法。

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如在其工作领域,成果颇丰,甚至可以引进成为正式在编教师,将企业前沿的技术和管理引入课堂。利用兼职教师提高学校的实践教学能力,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提升兼职教师的待遇,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让兼职教师真正融入高职院校日常教学活动中,并对兼职教师传授教学理论,把现代生产、管理一线的最新理论引入课堂,促进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

3.加强校企合作,推行现代学徒制。

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现代学徒制是在继承传统学徒制优点的基础上,融合现代职业教育而发展起来的,在现代学徒制制度下,应建立校企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实现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学生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一般用2/3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将职业学校中的理论学习与企业中的实践锻炼相结合,突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为了保证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需要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合作形式,按照企业用人需求和岗位资格标准设置课程。从德国企业与学校、工商协会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看,企业在人才技术技能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有企业参与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能更好地适应职场,要给予企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一定的话语权,这样才能保证将教育与产业紧密联系,学校围绕企业用人标准,以培养学生技能为核心,加速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融合。学校要从企业的利益出发,以企业实际的需求为导向,这样才能主动适应企业需求,按照市场规律优化专业设置,使理论课程与企业岗位需求相衔接。

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学校现有实训设备智能化、数字化方面的科技含量不高,管理手段相对落后,智能化、信息化的实训设备有待开发。引企入校,校企联合开发智能化、数字化的实训设备,请企业参与设计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加强与行业骨干企业的合作,逐步向优质企业集中,联合有社会责任感、企业文化建设好、技术管理先进规范的企业,合作建设集实习实训及就业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

围绕地方产业特色和需求,建立和完善教研科研合作机制,鼓励各专业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验室。鼓励专职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服务、技术研究、技术升级等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建设集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技术研发、社会培训于一体的合作基地。

五、结语

通过对德国高校、企业、协会的深入考察,重新认识了工业4.0的内涵,了解了工业4.0对德国职业教育产生的影响,学习了企业先进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趋势。职业院校应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对照“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时调整专业定位,更新教学内容,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与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参考文献:

[1]徐颖超.“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动因与方向[J].职教通讯,2015(29):13-14.

[2]付卫东,林婕.“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J].职教论坛,2016(9):1-4.

[3]张波.《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16(37):159.

[4]贺正楚,潘红玉.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J].长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4-110.

[5]李金华.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比较及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71-79.

[6]常立学.德国的职业教育[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2):77-80.

[7]张学龙,刘毅.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架构特点及我国借鉴[J].城管教研,2015(6):89-90.

[8]黄晓雪,齐蕴思.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6(4).

篇8

[论文关键词]创意设计 高技能人才 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创意人才的极度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培养大批创意产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当前,培养创意产业所需的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也已成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指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宽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强烈的问题意识、成熟的心理品质和较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就专业内涵而言,“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就行业发展需求而言,从业人员也必须具备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娴熟的专业技能和适应行业发展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本课题组把“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作为视觉传达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重点与切入点。以“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为主导进行全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带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引导课程体系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这也是今后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的总趋势。其研究成果对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实训基地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国内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打造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这是一种最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内目前也有不少高职院校开始了对这一模式的尝试与探索,但均处在初步摸索阶段,没有形成特有的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工作室”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目前还仅仅处于概念界定、内涵解剖等层面,尚未发现有学者从操作层面研究“工作室”制的实施与管理,将“工作室”制引入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第二,课程体系结构的不合理。传统课程体系的确立在培养目标和手段上有相当大的局限,重视技能训练、忽视理论基础和人文知识在技能培养当中的作用;各课程模块之间彼此孤立,缺少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贯穿及运用。第三,教学方法的单一陈旧。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忽略了当下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岗位的职业要求;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第四,忽视了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实训基地价值仅定位于实践操作场所,服务于虚拟课题,全真性不强,更新能力较差,不能与社会实际同步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鉴于存在的问题,结合国情、省区域经济特点以及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我们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功能、结构等做了大量且有实效的创新性研究,并选择多方位、全过程的实施路径加以完善。构建了以“工作室”制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创新突破点的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于培养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而言,区别于一般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大特点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是创意设计的本质要求。各种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以及现代服务业趋于完善、商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在追求产品共性的同时也在“求异”,这就需要创新。从设计理念上去创新,从设计材料上去创新,也可以从设计方法和制作工艺方面去创新。这些创新需求给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疑也是对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首先需要具备个性化的想象力,对美的独特感悟能力,对市场观察判断的洞察力,以及多学科知识技能的综合把持能力。这些诸多能力的构建,都离不开对创意设计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创造性思维培养入手,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基础知识也是创新成果诞生的基点。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以艺术设计理念为基础,合理搭建专业知识结构,精心组织专业知识内容,从而使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具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此,创意设计类人才培养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依据社会需求及创意产业人才的特性,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创新模式构建等方面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而采用的特定方式的总和。

三、视觉传达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本项目以现有省级特色专业及院级重点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为基础,依托浙江商业职业教育集团,与知名企业建立起合作战略,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人才为目标,构建以“工作室”制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改善校内外实践实训条件,为中小企业培养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并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一)构建以“工作室”制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视觉传达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的研究。根据专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定位分析,以及浙江省行业实际和学生的就业状况,通过调查研究,重新确立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定位,以培养高素质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创新基于任务引领的“工作室”制“工学结合”的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与企业共同制订基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工作室”制的创意设计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2.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生产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要求为标准。与企业共同探讨每个设计任务的工作要求和所需的专业技能,分析从业人员岗位所需的能力结构,寻找设计工作任务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搭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完成由简单到复杂设计任务的过程,构建基于设计项目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提高设计能力为主线,确立典型工作岗位,开发建设课程模块,针对每个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和技能项目的分析,形成相应的专业课程。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设计项目,并且制定课程标准,以完成设计任务需求为目标,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制作能力、应变能力、协作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专业口径与社会需求对接、人才规格与业界要求对接、学生学业与岗位职业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按照职业岗位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建设思想,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并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工作室”制教学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依托企业的资源与优势,淡化教室和实验实训室的界限,实现“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近距离,能更好地落实各项教学工作;有效激励与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且提供解决学生就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模式的研究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基础上,大力改造、努力创新。创设新型“工作室”制校内“教学工场”;校企联动,创设新型的校外“教学工厂”。

1.创设新型“工作室”制校内“教学工场”。“教学工场”是“工作室”制教学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依托企业的资源与优势,将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生产流程、经营管理模式引入校园,使教学过程和生产、科研、经营过程融合在一起,不仅能让教师更加真实地教,也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学,加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企业真实环境的了解,以便他们今后能够更快地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淡化教室和实验实训室的界限,推行 “教、学、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境。它承载着三项教育职能:专业基础的教学(教室)、专业技能的操作训练(实训工场)、学生的学习与讨论,即教授、学习、工作的场所,简称“教学工场”。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教学工场”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以岗位职业要求为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主导,构建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实践教学体系。确立典型工作岗位,针对岗位工作过程和技能项目,实施项目任务驱动,由教师和请来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工作室”制教学,带领学生在“教学工场”内完成实际项目的“教、学、做”,完成综合专业技能的训练。实现新经济时代视觉传达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结合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以课程模块为内容建立“工作室”制校内“教学工场”,将“工作室”制“教学工场”建设成为专业技能训练基地、企业员工岗位培训基地、职业资格与技术能力等级认证培训基地、与企业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基地,实现教学、培训、生产、产品研发四大功能,起到教学的辐射与示范作用。

2.校企联动,创设新型的校外“教学工厂”。“教学工厂”是运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及先进的生产设备,成为学生实践教学、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训练的校外延伸,即校外“教学工厂”。(1)校外“教学工厂”的建立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工作室”制校内“教学工场”的项目化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通过在校外“教学工厂”的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学生能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学生的创意成果也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在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市场整体竞争力。

建设校内“教学工场”和校外“教学工厂”,构建现代化、职业化、开放式、生产性的实习实训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自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工作室制”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支撑。

(三)社会服务能力创新模式的研究

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力量和先进实训设备的资源优势,以技能培训包为内容,以教学团队为依托,倾力构建社会服务平台,从而为社会提供更丰富、更实用、更直接的服务,让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社会服务平台的构建主要包括:

1.提供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的开放先进的实践教学、科技创新服务。(1)实验实训基地,即校内“教学工场”,既要传授专业知识,又要渗透先进企业的企业文化,做到“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通过与企业、行业的联合,使校内“教学工场”更为接近真实的生产环境,成为学生技能训练与鉴定、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技术开发推广和社会培训的场所。同时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基地和孵化基地。(2)校内“教学工场”,通过具体项目化的研究和实践,为教师教学与科研提供新平台,并及时获得第一手教学资料,提高教学和研究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3)充分利用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将学校科研与企业生产相结合,通过技术研究、成果转让及推广为社会服务。同时,通过应用研究等形式,孵化学院的科研团队,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2.提供校企合作科技服务。提供校企合作科技服务遵从以下五种模式:一是校企一体,学校自创公司;二是校企联姻,实现从“从邻居到亲戚的转变”,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为企业解决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三是校企融合,企业在学校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如:Adobe数字艺术中心、Adobe认证产品专家、Corel公司全球教育伙伴、培训认证中心等;四是校企互补,企业行业提供资金,学校利用自己的技术、人才优势承接横向课题,科研成果直接为行业企业服务;五是校企联盟,学校以技术和科研成果入股企业,实现科技成果产品化。

3.提供形式多样的社会培训服务。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利用我院现有的教学资源,包括现代化的培训场所、先进的设备及教学环境,推出定制式企业内训服务、技能培训、员工岗前培训、职工综合素质培训等项目,提高企业员工的岗位能力及转岗就业能力,满足紧缺型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需求,以及通过对口支援、技术服务等方式服务于经济欠发达区域的院校与中小企业。

四、结语

篇9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 长沙 410128)

摘要:当前,核心能力正日益成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重视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本文从产教融合视角探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路径,分别有合作式融合、嵌入式融合、关联式融合、共享式融合、一体式融合、内生式融合等模式,无论哪种路径,产教融合是其核心要旨,提高学生核心能力是其灵魂,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其目的。

关键词 :高职学生;核心能力;产教融合;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140-04

研究表明,GDP增长1%就可以为我国创造100 万个就业岗位,在这100万个就业岗位中,就会需要9~10万个左右高技能人才。未来高职学生的培养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既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又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强烈渴求的关键点。笔者认为,产教融合是培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可见,产教融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成为当下国家选择。

高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很多项目中担任高级技工、工程师的重要角色,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他们的素质高低、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一项工程完成的质量。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以及新的生产模式产生,对劳动者所拥有的核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对于毕业生的定位是技术人员,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却忽视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忽视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导致毕业生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学校应当适应市场的发展,与企业合作,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市场需要的、具有核心能力的人才。笔者拟从产教融合的视角探索几种有效途径,以期能够为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校企合作式培养

校企合作是通过职业学校选择现代化程度较高且与自己所设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获取实训设备及顶岗实习机会,学生接受企业人员指导;同时职业院校为企业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培训企业员工等,实现两者资源互换的一种双向沟通、相互依赖的融合方式。其理论基础是20世纪产生在美国的合作教育。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认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2001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在它的宣传资料中解释:“合作教育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

合作教育是一种将课堂上的学习与职业上的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参加工作是整个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行为,而这种行为基于资源依赖。资源依赖是指组织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内,不可能拥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有资源,而不得不依赖外部环境,从外部环境中引进、吸收、转换各种资源,进而形成组织间的资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即是资源依赖的一种具体表现。基于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依赖,合作式融合的原则是两者之间的行为是平等的,彼此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这是合作的前提,也是长期依赖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合作式融合的内容主要是行业企业为职业学校提供的设备仪器、顶岗机会及指导与职业学校为企业提供的技能人才、员工培训及技术合作。

在实践中,合作式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参与产业生产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基于职业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即加强理论素养的养成,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涌现出很多典型案例。概括起来有两类,一类是职业学校根据自身的优势专业结合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如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结合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专业与几个机车、车辆工厂合作办学;一类是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展开的合作,如浙江永康职业技术学校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特点及人才需求,培养大批中初级技术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发挥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

引企入校式培养

引企入校是指为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通过与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或将企业生产等相关资源引入到职业学校,借助真实的岗位环境,为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创设生产情境的一种融合方式。这种嵌入式融合的载体是校内实训基地,目标是培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重心是深度产教融合,理论基础是资源共生。共生是个体或组织为了获得生存,而按照一定的模式彼此依赖、互相依存,形成共同生存、协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共生的形成主要包括单元、模式和环境三类基本要素发生稳定和谐的结构关系。嵌入式融合是职业学校主动选择的一种共生行为,它以校内实训基地上的生产线为共生单元,以协同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共生模式,以校企互利共赢为共生环境,形成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促进、互利共生、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基于此,嵌入式融合的原则应以产业布局为导向,坚持将岗位环境引入学校,岗位需求引入教学,岗位标准引入学习,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嵌入式融合的内容是学校把企业文化、岗位标准、职业要求引入核心能力培养中来,在管理中养成学生品质理念,探索“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教学,并将职业要求与核心能力标准融合,实现两者共同增长的长效机制。

在实践中,由于历史、现实及观念等诸因素的影响,在很长时间里高职教育普教化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随着人们对高职人才培养规律认识的不断加深,逐步认识到需要将企业相关资源嵌入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中来。嵌入式融合的方式是多样的,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纽带的校企合作提供了多种融合的可能,在实践中有全面合作、订单培养、共同研发、股份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在具体实践中主要有项目式嵌入融合和整体式嵌入融合两种方式。项目式嵌入融合是指高职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将相关企业的某个生产项目引入学校实践教学的一种合作方式;整体式嵌入融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的需要使个别微小企业入驻学校的一种合作方式,如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根据兽医专业的需要将一所宠物医院引入,学生有了实践的平台,医院有了发展的空间,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共生、协同发展的局面。

集团办学式培养

集团办学是通过对各类职业教育资源的重组与整合,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与合作,特别是行业企业的有效参与,使职业学校的教学链、经济的产业链和社会的利益链互相对接,构成系统的人才培养、输出、聘用、培训体系的融合方式。这种关联式融合是参与各主体在平衡权责利的前提下,发挥自身优势,获得发展的一种自我选择。利益相关者是指影响目标实现的个人或组织,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是指与职业教育存在合法性的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个人或组织,主要包括政府、企业行业、职业院校、学生、教师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由于自身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其利益诉求的差异,借助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综合平衡、高效集约、互利共赢等原则,厘清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可为培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提供良好的对接环境。关联式融合的原则是采取一定的组织方式集中财政经费投入,整合职业教育办学资源,实现集中优势力量对接与集合,使学校与政府,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教育与培训,就业与创业等得以对接,扬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推进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实现。关联式融合的内容利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将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组织起来,改善长期以来职业学校学生的工作与学习空间相对封闭、无法得到融通的局面,而关联式融合可以消除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障碍,解决企业与职业院校信息不对称及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脱节等的问题。

在实践中,关联式融合的典型例子是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为了克服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产业与职业、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校、岗位与教学等的脱节,职业教育集团通过一定的组织使多个利益主体参与,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各部分的对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实践中变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职业教育集团主体共同参与和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技能鉴定等方面能够广泛征求行业企业意见,发挥行业企业的能动性,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实现政校企共同参与、协同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其中,一些职业教育集团结合实际探索集团成员学校间中高职课程衔接,搭建集团内的“直通车”,允许职业学校学分互认打通彼此间的壁垒,构建集团内的“立交桥”。职业教育集团参与的主体是职业院校和企业,从1992年国内首个职业教育集团建立至今,我国已建职业教育集团约700个,20年间集团化办学成效显著,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和90%以上的高等职业院校参与,覆盖行业部门100多个、企业近2万家、科研机构700多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校办企业式培养

校办企业是高职院校具备一定实力或在政策资金支持下,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长远发展而创建公司或工厂的一种行为,是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于一体,兼顾学生实训与教师培训的一种特殊的融合方式,其典型特征是企业或工厂隶属学校。一体式融合是产教融合的高级阶段,校办企业或工厂有很强的市场性,这就需要遵循市场中企业经营的一般准则,其核心是产权,而产权交易理论是其学理基础。产权交易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推动社会经济转型的规范化发展,经济主体间发生的生产要素及附着在生产要素上的产权有偿转让的经济行为。生产要素的流动是产权的转移与让渡,运用市场机制,保证校办企业产权交易的有序进行。校办企业的产权是指学校对资源所能行使的权力,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及派生的占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等权力组成的权利集合。一体式融合的原则使校办企业在进行正常产品生产的同时,还要进行实践教学,两者需要兼顾,不可偏废。在发展过程中科学管理,妥善经营,取得良好收益,实现学校资源不断累积。一体式融合的内容是从教学角度出发,工厂依据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负责学生的实习、实训和专业教师技术培训与工程实践等与教学有关的活动;从生产角度出发,进行产品生产,获得收益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校办企业的规模、设备条件、经营水平必须适应市场环境,获得市场生存能力,这就要求明确校办工厂的功能定位,使其功能结构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实用。

在实践过程中,职业教育工作者及研究者逐步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根本路径和制胜法宝,但是校企合作的成效却不尽如人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和学校的性质、产权、利益等关键要素决定的,其中企业的盈利性和学校的公益性(即非盈利性)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为了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学校办企业或工厂是一种大胆尝试,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这也是许多学校积极创办企业或工厂的重要原因。校办工厂作为职业学校内部良好的实训基地,能够形成新的互动机制,推进产教融合,最终形成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企业关键岗位技能深化为目标、综合知识水平提高和文化融合为宗旨”的培训方案,形成深度融合的校企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例如,广东江门市技师学院长期推行“产训融合”,即产品、产业、产销、产能与训育、训技、训体、训形结合,系主任兼车间主任,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开办工厂,可以有效地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企业办学式培养

企业办学是行业企业结合自身产业类型,配套性地开办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相对独立地培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一种融合方式。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不是本质规定的社会功能,而是在拥有较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需求驱动下的一种资源衍生功能,是基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一种实践。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个体中的能够迅速增值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它的投资主体是特定的企业,投资客体主要是企业内的员工,投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增强企业实力。内生式融合的原则通过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或开展员工培训,推动企业生产、技术进步,保证产品质量和提升科技含量,进而提升企业资产运营的能力和产品的竞争力。内生式融合的内容是行业企业了解自身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和协调,使企业参与教育管理部门,并对教学过程中的产教融合明确规定和严格要求,确保培养、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基于资源衍生的内生融合在实践中主要有企业和行业办职业教育两类。一类是企业办职业(技工)教育。企业凭借自身力量独立办学,该类型适用于处于成长和变革中的大型企业,因其经济实力雄厚、员工数量众多、专业素质要求高、员工培训任务重的特点,客观上需要这种企业建立独立的职业教育机构和教学体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例如,中国一汽教育培训中心就是由一汽职工大学、一汽党校、一汽汽车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整合而成的教育集团,其教学过程具有鲜明的产教融合的特点。另一类是行业办职业(技工)教育。由于企业的情况不同,不能要求企业都以相同的方式办职业教育,应加强和发挥行业组织的职业教育协会的调控和服务作用,某一行业或同一行业的企业以共同出资、平等互利方式,联合组建和发展。通过整合行业培训与教育的师资、财力等资源,组建行业性的企业教育培训实体,发挥行业培养及培训的教育功能,解决企业员工专业知识更新、职业技能素质提高的问题。

核心能力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就业和职场发展所必备的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标志,也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基于产教融合的培养途径能够帮助高职院校摆脱只停留在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上,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困境,使学生拥有能不断适应职业岗位新变化的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文章,张学英,凌光,咸桂彩.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规律及趋势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2(7):96-98.

[2]李霞.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大学,2011:1-4.

[3]霍丽娟.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校企合作关系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33-36.

[4]曹凑贵.生态学概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5-126.

[5]Mitchell, Agle, Wood.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m and What Realty Count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4):53-886.

[6]王河.构建符合国情的职业教育集团治理结构[N].中国教育报,2013-01-02.

[7]潘新平.中国产权交易市场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81-83.

篇10

以“创争”活动优异成绩为企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2006年“创争”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塑编车间、电修车间、机关支部三个单位,结合实际对创争活动意义的认识及学习体会同大家进行了交流,并且介绍了本单位近一时期开展“创争”活动的基本做法、进展情况、所取得的经验以及下一阶段的活动安排和具体措施。他们的发言很好,既有对活动具体情况的总结与归纳,又富于创新性的理性思考和分析,对我们塑件化工厂“创争”活动的开展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借鉴意义。这三个单位是塑件化工厂党委和“创争”活动领导小组所确立的先行试点单位,他们自活动开展伊始就按照部里的安排,先行一步,狠抓活动各环节、步骤的落实工作,积极引导职工正确认识活动意义,明确学习目标,组织制定并努力贯彻实施活动的具体措施,使单位的活动得以全面顺利铺开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成效。他们的这些做法和经验是值得我们今天在座的同志们认真学习和效仿的。下面我就塑件化工厂前一阶段“创争”活动的总体情况进行一下简要小结和讲评,并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几点要求。同时,结合实际工作,谈一些个人认识与思考,以期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努力作好下一步工作.

一、对当前塑件化工厂“创争”活动开展总体情况的讲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快实现“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今年全国总工会等九部委和市总工会等九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的通知。轻工局领导对开展“创争”活动十分重视,××*书记专门来塑件化工厂进行调研工作并就活动的开展作了具体指示,塑件化工厂党委认真贯彻领导指示精神,年初,先是责成人事劳资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实施意见》,并在支部书记例会、分会主席例会等会议上进行动员(先行一步),3月份,我们为促进活动落实,开展了广泛征集合理化建议活动,共征集、整理合理化建议270余条,掀起了群众学习技术业务、参与企业管理的一次。在5月份局党委研究制定出开展“创争”活动的安排意见,对活动进行了统一部署以后。我们立即召集有关部门及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调研工作,在第一时间内,成立了由塑件化工厂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确立了活动的总体方案和实施规划,迅速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工会协调落实、检查监督的工作体系。为了保证活动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对工作进行了分工,由党委宣传部侧重负责塑件化工厂领导干部队伍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工会侧重负责组织、指导车间、班组开展以“争做知识型职工”为主题的“创争”活动。在反复调查研究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8月初分别制定出《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将领导班子建成学习型组织’活动的安排意见》和《塑件化工厂关于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的安排意见》,并召开了动员会。在1月12日“双代会”后,以表彰去年15个招标揭榜优秀项目为起点,塑件化工厂的“创争”活动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宣传部布置了中层干部的学习内容和交流方式,工会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工会的目标,要求并帮助各基层单位工会主席制定了学习规划,还配发了工会工作的相关书籍,布置了论文课题,使工会干部边学习,边联系实际,边写论文和体会;同时,认真抓了班组的创建活动,为班组长发放了《怎样当好班组长》等学习资料。为加强对基层单位活动的指导与帮助,塑件化工厂工会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多次下基层,深入班组,进行调研,召开现场会、座谈会,了解情况,摸清底数。经过调查分析,决定采取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确立了塑编车间、电修车间、机关支部三个单位为先行试点单位,督促并重点帮助其制定活动规划、落实具体措施,引导三个单位在活动中先行一步,及时总结经验,为塑件化工厂各单位提供借鉴与参考。三个先行试点单位没有辜负塑件化工厂的期望,他们严格按照要求,认真规划,广泛动员,狠抓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本单位的活动迅速走上正轨、全面协调展开,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塑件化工厂各单位开展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目前,就活动的总体进度来讲:塑件化工厂所属各个车间、单位都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和确立了活动规划及工作方案,并顺利地进入了组织实施阶段。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1)、搞好宣传动员工作,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在3月活动再动员宣传月中,注重开展有声有色的宣传教育工作。塑件化工厂、车间、班组充分利用宣传栏、橱窗、板报、电视、简报等载体(三个先行试点单位还分别召开了现场动员会),在职工中广泛宣传“创争”活动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及规划,使之明确了学习技术业务的方向,坚定了提高工作技能和自身竞争力的决心与信心,从而,营造出了良好学习环境和活动氛围;(2)、各车间按照塑件化工厂的活动安排意见和本单位规划,正在抓紧制定工作要点与考核标准(三个先行试点单位这项工作已经完成,部分单位此项工作已深入到了班组),准备进入具体实施阶段;(3)、结合自身情况,坚持工作创新,创造出了许多高效实用的活动形式。如:塑编车间开辟了学习园地、电修车间设立了班组练兵台、水汽车间以“一周一题”的形式加强对职工的技术培训和岗位练兵、成型车间建立符合本单位情况的奖励制度,激励职工学习技术业务等等。这些有效地提高了职工学习的针对性与自觉性,促进了活动开展。可以说,塑件化工厂的“创争”活动已经全面铺开,正在顺利向纵身发展。目前,塑件化工厂“创争”活动第一阶段的总体工作进展在公司各二级单位中处于前列,在轻工局党委书记会上对创争活动情况讲评时,我们的工作受到了局领导的肯定。但是,在活动取得初步进展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也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完善的地方,我们的活动发展得还不够平衡。由于,前一时期,忙于基层岗位竞聘,有些单位的活动规划制定得不甚具体详细,活动计划也过于浮浅可操作性差;个别单位只能算是定出了简单的学习计划持续性不强,且行动缓慢,这反映出对创争活动的认识不足.这些单位应该引起重视,抓紧时间,在学习、借鉴典型单位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提高效率,尽快赶上塑件化工厂要求的总体进度。

二、活动的下一步工作重点与要求。

从轻工局党组下发“创争”活动安排意见到现在已经有三个月的时间了,塑件化工厂的活动规划也已实施近兩个月。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要抓紧时间,搞好落实工作,努力使活动顺利协调地向纵身推进,并取得应有的实际效果。按照局党组的统一部署,今年“创争”活动初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宣传发动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规划制定、组织学习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深入发动,使每个职工对活动有所了解和认识,从而为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这一阶段的工作,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从6月至10月为落实阶段。我们现在正是处于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重点要针对本单位实际制定并完善今年的活动计划,狠抓落实,同时要注意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宣传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全面推动活动向纵身发展,不断取得成效。这一阶段的工作,我们正在做,并且已经完成了一部分。从10月到年底为总结评比阶段。这一阶段要深入开展自查自检,总结成功经验,查找存在不足,整理挖掘典型的成功经验,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从上述局党组对活动的阶段性工作部署来看,活动的各个阶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其中第二阶段的工作对于整体活动具有承上启下,关乎全局的关键作用。为了做好下一步工作,在这里我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大家回去后认真落实。

1、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创建学习型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努力创建学习型企业,力争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也是我厂既定的企业发展长远战略方针。在不久前召开的厂八届四次“双代会”上,新一届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了“未来的塑编化工厂,在努力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应该是‘管理科学规范、员工素质优良、发展持续稳定的现代企业’”的战略构想,而要实现这一构想,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通过“创建”活动,来全面提升企业职工队伍学习力、创新力,切实提高其技术业务素质,进而,提升整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一项关乎国家、企业发展大局的事业,同时也是关系职工个人长远的根本利益的一件大事,是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认真努力完成好的历史性任务。今天,在座的都是我厂骨干,是企业各项改革与发展工作的中坚力量,我们对活动意义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这项活动的开展与成效。如果我们的骨干对这项活动的认识上不去,那么,这项活动是搞不好的。有关“创争”活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轻工局、塑件化工厂的一系列文件已经进行了反复阐述,在这里就不在展开讲了,只是希望大家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站在为企业发展大局服务、为职工服务的高度来理解、认识活动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本着对企业、对职工负责的态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带领职工群众创造性地搞好“创争”活动。版权所有

2、加强引导,扎实推进。“创争”活动是一项“以提高职工竞争力为出发点,以保证企业持续发展为落脚点”的群众性学习实践活动;是维护职工根本权益、服务企业发展大局的最佳结合点。要搞好这项活动,必须有最广泛的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因此,我们的领导干部要自觉肩负其引导、帮助的责任,积极主动地帮助职工解决思想上、观念上、学习上、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克服思想认识上的障碍与误区以及学习与生活方面遇到的困难,使之真正提高认识,增强学习的紧迫感与自觉性,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将活动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在这方面,我认为在座的同志们首先要集中精力帮助本单位职工克服学习上的懒惰畏难思想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懈怠情绪;引导其正确认识和处理三个关系,解决一个好矛盾。即:学习与岗位竞聘之间的关系、学习与晋级和评定职称之间的关系(摆正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位置关系,克服短视的毛病)、学习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解决终身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时间与工作生活之间的矛盾。努力创造一切必要条件,团结、带领职工刻苦学习、扎实钻研,努力为企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力量。

3、注重实效,力求深入。我们的“创争”活动必须力戒搞花架子,盲目追求声势与形式的营造和铺张,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求深、求实上。首先要摆正活动的长效与短效之间的辨证关系,要做到两者兼顾,统筹规划。通过学习活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优化;同时,打造适应现代化企业要求的文化和智力平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是追求深入,活动必须做到深入基层、深入班组、深入职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最佳实效。为此,要求我们的干部,要真正负责指导、督促班组和职工个人尽快制定并落实学习活动计划,真正使活动不留死角,抓出实效。

4、带头学习,作好示范。学习的过程使一个互动的实践过程。要使广大职工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进行有效学习;我认为必须注重发挥领导干部的导向、示范作用。中层干部同志们在整个活动中,要严格按照厂党委的要求,搞好自己的学习,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为职工群众做出表率;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引领、帮助身边的职工群众进行学习。塑件化工厂在这方面已经制定出工作方案,计划在活动的各个阶段适时组织领导干部与职工进行学习交流,以实现双向互动与提高的目的,真正使我们的职工队伍成为“敏而好学,发奋进取,自觉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努力在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的战斗集体。”希望大家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我想再同大家谈一下自己对活动的两点认识与思考,作为我们之间的交流与探讨,不妥指出欢迎指正。

1、“创争”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长期坚持。因此,我们必须要有长期连续作战的规划和打算,我们要将学习活动与日常开展的岗位练兵、技术攻关、劳动竞赛、招标揭榜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职工晋升技术职称、晋升工作级别结合起来,要立足于培养一批既精通本岗位又了解相关岗位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各自工作领域能够独当一面的复合型“技术明星”、“工艺操作能手”和“能工巧匠”。努力提高工人技师在职工队伍中的比例,再通过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职工队伍技术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树立扎扎实实、长抓不懈的思想,着重通过长期务实的教育培训工作,使职工队伍的学习力、创新力及竞争力逐步得到切实提高。

2、“创争”活动意义重大,事关企业未来发展与职工的根本利益,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为保证。要建立实施、监督、奖励等一系列长效机制。为此,我们的基层单位要通过不断探索,扎实创新的工作实践,为企业制定决策、完善制度提供参考,以实现“建立重点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实现岗位竞聘制度化,全面推进岗位准入制度化,把上岗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的工作目标。我认为就塑件化工厂而言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来构筑职工学习管理机制的大框架:(1)、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及生产经营实际,针对职工队伍技术业务素质现状,确立职工技术业务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规划及阶段性工作目标,进一步细化工作内容与标准,增加工作的量化指标和可操作性;建立职工学习档案,进行目标管理和监控考核,以确保工作逐步实现正规化、科学化。(2)、有针对性的逐步扩大技术业务知识的培训范围,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的适用性;如:对机、电、仪等工种的高级工增加掌握相关工种基本知识的要求,以提高学习的覆盖面。(3)、注重提高职工技术业务培训工作的超前性,使职工的技术业务学习逐步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接轨。利用一切时机做好引导工作,定期国内外同行业生产、管理、技术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成果,引导职工开阔学习视野,拓宽学习领域,使学习向高层次迈进。(4)、分层次开展培训工作,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如:对工人层面职工进行培训就可以按初级、中级和高级分别确立学习科目与培训内容,实施定向考核。在鼓励职工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着重引导职工学习、钻研技术业务。(5)、建立并实施长效奖励机制,使培训工作具备连续稳定性及政策基础。如:在进行分配制度改革时,有意向高级工、技师倾斜;又如:设立奖励基金,奖励职工对企业的生产、管理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奖励通过发明、创造为企业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职工。每年评选能工巧匠,予以一次性奖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