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卫生所范文
时间:2023-03-21 15:3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卫生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拟定建设的xx村卫生所,目前全村人口为xx人,流动人口大约xx多人,现有的卫生所由乡村医生个人提供,我负责预防保健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为改善村卫生所就诊条件,提高卫生硬件水平,现有我存你建标准化卫生所,需要具备相应规模和诊疗条件,能承担其卫生管理,疾病防治,妇幼保健与公共卫生职能,能为当地村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卫生所。
为了达到标准村级卫生所所需做到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预防保健室,注射室等就必须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建筑,并符合无妨碍的要求,为此,标准化村卫生所要占地面积80平方米,现使用面积不能低于xx平方米,特恳请xx村委会以成本价提供xx平方米卫生所建设用地,以确保建立标准化卫生所所需。
特此申请
篇2
1 调查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8年我市360个村级卫生所、个体诊所的监督文书及消毒质量监测报告。
1.2 监测内容 ①进入人体组织器官的医疗器械及材料;②使用中的消毒剂、器械浸泡液;③接触血液的医疗器械;④物体表面;⑤医护人员的手。
2 结果
全年共监测各类样品1351份,合格546份,合格率为40.4%。具体数据见表1。
3 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的问题 ①布局不合理,基本卫生条件差。多数村级卫生所、个体诊所设在自己家中,是由自家房屋改造而成。这些诊所从布局上讲内部多数不合理,部分诊所诊断、治疗、注射、药房同处一室,室内清洁区和污染区不分;从管理上讲室内空气没有定期消毒,物品未定点放置,无菌物品与杂物混放,使用后的物品没有定期消毒灭菌或更换,使用后的污染物品没有及时焚烧处理;从设施上讲没有必要的流水洗手设备,极易造成交叉感染;
②消毒制度和记录不完善。部分村级、个体卫生所无消毒制度及具体的消毒记录;
③消毒基础知识缺乏,对消毒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很多地方防保站对辖区内的医疗机构不进行有关消毒卫生知识的培训,导致很多村医不了解相关的操作方法和所造成后果的严重性;
④选用消毒方法不当。部分村级卫生所、个体诊所医务人员在日常消毒工作中不能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如一些一般诊疗用品(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等)通常不进行任何消毒而重复使用;使用无孔饭盒对棉签和棉球进行灭菌;以上均可因消毒不彻底而导致疾病的传播;
⑤消毒卫生监督、监测工作阻力大。作为国家对医疗行业的监督、监测,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卫生行政单位,现在必须通过收取监测费等方式增加收入,维持日常工作,难免有为收费而监督的行为。
篇3
一、基本情况
我镇共10个行政村,我镇农村户厕主要适宜类型为水冲卫生厕所。截止到2050年8月底,现存农村户厕12519户,其中水冲卫生厕所10175户、水冲非卫生厕所1102户、卫生旱厕615户、传统旱厕627户,和无厕所144户。共计12663户。
二、农村改厕工作存在的问题
因为我镇长年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多,常驻人口少,为推进改厕增加了不少难度,通过调研发现,我镇农村改厕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镇村推进改厕积极性不高。二是农户认识程度不够。三是宣传引导缺失。
2、施工质量不达标。前期改厕质量要求不高,反复维修导致群众看不到改厕的优点好处,导致群众不愿意改,不想改。
3、管理使用不规范。一是农户使用不规范。二、没有积极引导农户如何使用卫生厕所
4、监管不到位。没有严格按照县级改厕文件的要求推进改厕工作,基本是按照县里下达的奖补指标购买厕具后,分配到相关村(社区),村里联系施工队伍集中安装。而乡镇在改厕过程中,只发挥了“二传手”的作用,没有派业务人员盯靠在改厕一线,缺乏对各个施工环节的有效监管,直接导致改厕设备质量低、材料不合格、施工质量不达标。
三、下一步打算
1、提高思想认识。“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改厕是对传统观念、传统生活方式、环境建设的深刻革命。各村社区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农村改厕,特别是镇改厕办、村委会要切实担负起推进农户改厕的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沟通协调,形成上下联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狠抓任务落实。切实完成县级下放的指标。
3、抓好人员培训。改厕工作要有“明白人”,尤其是镇村两级要培养一批熟悉改厕流程、掌握技术标准、明晰使用方法的“明白人”。
4、强化质量监管。为杜绝改厕材料质量不好,建设质量差!采用统一招标的方式公开竞争,同时镇改厕办组成督察小组对产品和建设质量进行督察。
篇4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卫生安全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特别是农村食品卫生、饮水卫生、职业卫生、违法行医等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农村卫生安全的监督管理已迫在眉睫。根据卫生部《农村卫生监督现状调查与监管模式试点》项目要求,结合我市三级卫生监督工作网络建设,实现县(市)、乡、村一体的卫生监督管理模式,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我们开展了对农村卫生监督现状与监管模式的调研工作。
1 调研对象、内容及质量控制
1.1 调研对象 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了以磐石市项目县(市)为主,在桦甸市、船营区、昌邑区等地各选择2个乡镇,共10个试点乡镇为调研对象。
1.2 调研内容 (1)县乡卫生监督网络体系建设情况:(2)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基本情况(单位性质、级别、人员编制等)、基础设施、执法装备配置、队伍建设和监督执法工作开展情况;(3)乡镇卫生监督机构基本情况(单位性质、级别、人员编制等)、基础设施、执法装备配置、队伍建设和监督执法工作开展情况;(4)试点县城区和试点乡镇地区被监督单位行业构成情况,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体检培训及监督覆盖情况等。
1.3 质量控制 设计调研实施方案和调查表-确定调查员-培训调查员-现场调查-资料录入-资料审核-统计分析-撰写调研报告。
2 调研结果
2.1 项目试点地区农村卫生监督网络建设情况
调研的4个县(市、区)42个乡镇,选择10个乡镇为试点乡镇,试点地区都建立了卫生监督网络,成立卫生监督协管站,磐石县(市)共有17乡镇,按10万左右人口区域划片,辖区设置4个卫生监督协管所,每个所由8~10人组成,县(市)级卫生监督机构派出2名监督员,其他人员由监督分所(乡防保站)中聘用,经磐石县(市)卫生监督机构及卫生行政部门确认,考试合格任监督分所人员。由磐石县(市)卫生局颁发乡镇卫生监督员的监督证件。承担全部的农村卫生监督工作。其他县(市)区卫生监督单位设置了“乡镇卫生监督科室”,由3~5名监督员组成,监督员每天到基层开展卫生监督工作,农村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见表1。
2.2 县(市)、乡级卫生监督机构基本情况
2.2.1 县(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基本情况4个县(市)区级卫生监督机构单位只有船营是差额单位,其余都是全额单位:单位级别为股级:监督员的职称情况:高级15人,占9.62%;中级59人,占37.82%:初级82人,占52.56%。说明卫生监督队伍初级人数居多。学历情况:硕士1人,占0.64%,大学59人,占37.82%,大专57人,占36.54%,中专39人占25%。见表2,图1。
2.2.2 乡卫生监督机构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的农村卫生监督工作都在乡镇卫生院管理,只有磐石县(市)成立了卫生监督协管所,但人员经费等由乡镇卫生院管理,经费靠服务性收来弥补卫生监督经费不足,开展卫生监督工作缺乏经费保障。此外人员配置更少,有1~2人的单位占28.21%,有3~4人的单位占48.72%,有5人以上的单位占23.08%。这也突出反映出农村卫生监督力量的严重不足。见表3。
2.3 项目试点县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情况
2.3.1 试点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卫生监督机构全部是借用疾病控制中心的房屋,两块牌子一个班子领导。而且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办公场所均在600m2以下,最低租赁面积仅有70m2,93%的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人均办公面积小于40m2。距《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所规定的“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办公场所建筑面积不低于1200m2,人均建筑面积不少于40m2。”的规定相差甚远。
2.3.2 试点地区卫生监督机构经费投入及执法装备配置情况,
调研的卫生监督机构中仅有磐石市、烟筒山镇财政投入与全员及公用费用支出持平。全年财政投入占总支出的比例在40%以下的监督机构有3家(占21.5%),财政投入占总支出的比例在40%~60%的监督机构有2家(占14.3%);比例在60%~80%的有4家(占28.6%):比例在80%以上的有3家(占21.5%)。财政投入不足部分主要由服务性收入进行补充,也就是说有85.71%的县、乡级卫生监督机构每年要靠服务性收费来填补人员工资和公用经费。靠服务收费直接影响了执法监督力度。乡镇卫生监督部门均不具备基础的交通工具、执法取证工具和监测设备,只有烟筒山一家拥有一个照相机,反映出广阔的农村地区开展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十分艰苦。
3 项目试点地区卫生监督工作情况
一是按辖区面积计算,监督员分布比例最低的为每223平方公里分布1名监督员,分布比例最高的为每19.75平方公里分布一名监督员。差距约11倍;二是按人口计算,监督员分布比例最低的为每2.7万人口分布1名监督员,分布比例最高的为每0.83万人口分布1名监督员,差距约3倍之余。三是按监管对象计算,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监督员分布比例最低的为每178家被监督对象可以分布一名监督员,分布比例最高的为每78家被监管单位分布1名监督员,差距约2.3倍。乡级卫生监督机构分布比例最高的为每8家被监管对象可以分布1名监督员,分布比例比例最低的为每170家被监管单位分布一名监督员。差距约21倍之余。可见,监督员分布比例地区差别很大,同时也反映出大多数县乡卫生监督部门监管对象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工作难度较大。见试点地区县乡卫生监督力量分布情况。
监管对象构成情况:从县城区监管对象构成看,位列前五位的分别是;(1)食品、化妆品销售;(2)餐饮;(3)公共场所;(4)食品加工;(5)小门诊部。从乡镇监管对象构成看,位列前五位的分别是:(1)食品、化妆品销售;(2)餐饮;(3)小门诊部;(4)公共场所;(5)食品加工。表明农村地区食品行业、小门诊部和公共场所等行业所占比例日益增大,成为目前农村卫生监督工作重点。特别是食品行(加工、销售、餐饮、食堂)业占监管对象总量的76.6%,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数量仍然有上升趋势。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安全监管,尽快探索和建立切实可行的农村卫生安全监控网络、广泛开展农村地区卫生安全宣传工作势在必行。见试点地区监管对象构成情况见表4和根据表4制作的图2。
监管工作开展:一是试点地区卫生监督部门,能够发挥最大潜能,克服人员、经费和交通工具短缺等各方面的困难,做到县城区与乡村区域监管对象的基本覆盖,年监管频次平均能达到2次以上。二是县、乡大部分监管行业其卫生许可持证率及从业人员持有效证件率均在70%以上。但从卫生监管对象“持有有效卫生
部门发放许可证件”和“人员持有效证件”两个指标看,仍有卫生监督难以触及到的区域。特别是乡村地区公共场所和饮用水持证率很低,饮用水持证率仅为14.97%,从业人员持有效证件为21.9%。三是县城区食品销售、食品加工、餐饮、医疗等行业的卫生许可持证率、从业人员持有证件率和监督频次均高于乡村的相应行业,可见有必要加快步伐,建立健全农村卫生监督网络,改变农村地区卫生安全现状。
4 建议
4.1 加快农村卫生监督网络体系建设的步伐,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卫生监督面貌。
卫生监督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要想彻底改变农村卫生监督现状,一是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农村卫生监督现状调研与监管模式试点,探索行之有效的农村卫生监督网络体系和长效监管机制。二是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扶持帮助,加快改革进程,加大农村卫生监督网络体系建设力度,按网络化建立起真正独立的专业人员配置合理的,经费全部由财政支持的卫生监督派出机构,使卫生监督网络覆盖率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使卫生监督人员长期驻守,消除农村卫生监管盲区。
4.2 解决人员编制,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执法能力建设。
一是国家应加快对卫生监督人员配置情况进行充分调研,根据地域环境、经济社会及人员状况尽早出台相关指导性政策,方便地方遵照执行,并积极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申请支持,落实解决县乡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人员,编制问题,缓解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短缺现状。二是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落实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在保证县乡卫生监督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的基础上,能够按照《卫生监督建设指导意见》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实施意见》保障必需办公场所,配置相应的交通工具,取证工具,检测设备等,确保农村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同时保障农村卫生监督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使农村卫生监督不留隐患和死角。
4.3 加强农村卫生监督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卫生监督队伍的整体素质卫生监督员的综合素质是做好卫生监督综合执法工作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承担卫生监督或检查的卫生技术人员,他们即是卫生监督检查员,又是卫生监督宣传员,信息员和指导员,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农村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和发展。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培训方式,加大对县乡农村卫生监督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从而建立起一支作风正、业务精、纪律严的农村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将为全面推进农村卫生监督工作,促进卫生监督执法重心下移,注入更新、更强的活力。
5 农村卫生监管模式可行性调研情况
5.1 房屋 应设置有四个相应的办公房间,约在200平方米,分别是办公室,办证审批室,样品保存室,档案室及培训室。
篇5
【关键词】 村级卫生机构建设;创新机制;完善体系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77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500-01
为进一步加快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洪泽县卫生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城乡,改革现状,完善体系,切实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着力推进村级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保障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实行规范管理分级制。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洪泽县镇村卫生服务机构在实行人员、财务、药品、业务和绩效考核等“五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对村卫生机构实行量化分级管理。量化分级管理设立A、B、C三个级别,从机构设置、基础设施、人员管理、基本功能、资料管理、居民满意度等六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确定量化分级档次。其中总分90分以上为A级,80分以上为B级,低于80分为C级。对评定为A级的村卫生室增挂铜牌,在政策、资金上进行扶持,可优先申报项目;对于评为B级村卫生室,纳入一般监管对象,采取定期督查,督促达到A级村卫生室标准;对于评为C级的村卫生室,纳入重点监管对象,采取不定期督查,同时暂缓校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责令限期整改,暂缓校验期满仍未改正的,直至注销。村卫生室量化分级管理实行滚动制,县卫生局每年组织评审组进行集中评审,评审结束后将评定结果予以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切实提高了村级卫生机构服务能力。2012年,全县村卫生室A级率占80%,B级率占20%。
二是实行继续教育学分制。完善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和岗位培训制度。县卫生局统一制定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评定标准,出台具体管理办法,要求每年乡村医生参加认可的继续教育活动,取得学分不少于25学分。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重点加强卫生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文件书写及中医药运用等全科医学知识培训。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分为集中培训和非集中培训两种形式。集中培训每两年1次,不少于100学时,培训结束后,县卫生局组织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视为当年继续医学教育合格。非集中培训以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进修学习、学历教育、学术讲座、学术会议、、远程教育、自学等形式为主。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国家医学学历教育,凡参加国家执业医师、执业护士、执业药师考试合格者,授予学分25分。同时组织乡村医生到县级以上医院进修学习,用2-3年时间达到每个乡村医生轮训一遍,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洪泽县现有在编在岗乡村医生316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38人,接受全科医学知识培训人数278人,有211名乡村医生通过中专学历补偿教育。
三是实行发展基金保险制。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村级卫生机构功能发生了明显改变,为促进镇村级卫生机构协调发展,保障改革平稳推进,洪泽县财政局、卫生局设立了洪泽县镇村卫生机构“三项基金”即医疗风险基金、建设发展基金和人才培养基金。医疗风险基金主要用于提高医疗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保障医疗安全,妥善解决医疗纠纷;建设发展基金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添置;人才培养基金用于人才引进和培养;2013年,县财政对“三项基金”分别注资55万元、100万元和10万元,以后每年按20%比例递增,不断壮大基金基数,提高保障能力。
四是实行工资待遇保险制。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乡村医生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政府补助和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补助以及一般诊疗费等方面。乡村医生的待遇实行工资制,实际工资=结构工资+绩效工资,结构工资由基础工资、职称工资和工龄工资组成。绩效工资的核算主要与村卫生室各项工作指标(数量指标、质量指标、行为指标、效益指标)密切挂钩,并将相关指标细化、量化,由村卫生室负责人考核,报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审批后发放。同时加大对村级医疗机构的考核,县卫生局、财政局每半年组织考核一次,镇(中心)卫生院每月考核一次,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挂钩,充分调动了乡村医生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6
【关键词】 公共卫生管理;卫生学;评价研究;农村卫生;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G 481 G 483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9-0779-03
寄宿制学校(boarding school)的创办对于发挥农村现有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作用显著,但随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逐步实施,农村学校在安全、卫生、集体活动的组织管理等方面情况不容乐观[1-2]。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的场所,教室面积、采光照明、课桌椅、宿舍及厕所等是否符合卫生标准, 与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学习、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3-4]。寄宿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和宿舍中度过的,厕所的使用频率也较高,寄宿制学校教室、宿舍和厕所的卫生安全状况更应受到重视。了解农村寄宿学校卫生安全状况,可为逐步改善农村中小学生的学习环境提供科学依据,为此,笔者对安徽省东西南北中5个地区的农村寄宿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与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安徽省东西南北中5个地区,分别选取全椒县、岳西县、绩溪县、濉溪县及长丰县的25个农村寄宿学校的教室、厕所和宿舍进行抽样调查,其中小学6所、初中8所(1所为民办学校)、高中3所、完中6所、1所九年一贯制及1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民办学校)。25所学校内所有教学楼和宿舍都为抽样对象,每层抽取东南侧、南北侧及中间3间教室(共251间)和宿舍(共429间)、厕所(83间)作为观察对象。
1.2 卫生学调查 按照《学校卫生监督综合评价》(GB/T 18205 - 2000)、《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GB 7793 - 87)、《采光测量方法》(GB 5699 - 85)、《室内照明测量方法》(GB 5700-85)、《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GB/T 3976-2002)相关要求进行测量。
测量仪器有数子式照度计(TES - 1330A)、普通声级计(TES - 1350A)、皮尺、钢卷尺、课桌椅测量尺等,以上仪器使用前均经标准校正。采光及照明按照《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和《室内照明测量方法》规定,测量时间为9:00-11:00,14:00-16:00。
1.3 卫生学评价 根据《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评价普通教室人均使用面积、教室前排课桌前缘与黑板距离、教室内各列课桌间纵向走道宽度、后排课桌后缘至黑板距离、黑板卫生情况、教室采光及人工照明、玻地比;宿舍布局及安全防护设施、学生宿舍人均使用面积、学生宿舍厕所及盥洗设施、宿舍室外厕所等情况;男女厕所蹲位及小便池设置情况,厕所结构完整情况及人工照明设施。根据《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全国爱卫会办公室关于农村学校卫生厕所建造的指导意见》对教室平均噪声级、课桌椅符合率、宿舍及厕所检测的部分内容作相应补充。
2 结果
2.1 教室卫生情况
2.1.1 教室人均面积 小学教室面积最小为35.4 m2,最大为61.4 m2,平均为46.6 m2;中学教室面积最小为30.9 m2,最大为67.0 m2,平均为56.8 m2。表1显示,中小学教室人均面积合格率分别为69.0%和29.2%。部分教室学生总数超过100人,最多为125人,每班学生数不超过50人的教室只占40.2%。教室学生较多,座位拥挤,致使教室最前排课桌前缘与黑板距离较近,而后排课桌与黑板的距离较远,合格率分别为13.1%和88.0%,各列课桌间的纵向走道不小于0.6 m及教室前排边座学生与黑板远端形成水平视角不小于30°的合格率分别只有39.0%和4.8%。
2.1.2 教室自然采光 被调查学校教室96.8%(243/251)采用南北双向采光。但测量发现,教室白天课桌最低照度最小只有11.5 lx,后墙反射系数合格率只有8.8%(22/251)。
2.1.3 教室人工照明情况 调查发现:教室照明灯具平均为6盏,不少于9盏的教室占8.8%。表1显示,教室灯具安装不规范,灯桌距在1.7~1.9 m的教室只有19.9%。如果根据新的《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教室课桌面的照度标准值为300 lx,合格率为87.3%(219/251)。
2.1.4 课桌椅符合率 检查学生14 063人,课桌、椅身高符合率分别为14.5%(2 033/14 063)和14.3%(2 018/14 063)。尽管课桌椅符合率较低,但所有学校都能做到一人一席。
2.1.5 教室黑板卫生 教室黑板卫生与学生健康成长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对学生视力的影响更为显著。调查发现,75.3%(189/251)的黑板保持完好或稍有破损,有眩光的黑板占66.1%(166/251)。教室黑板表面反射系数合格率为43.4%(109/251),67.3%(168/251)的教室没有黑板灯,有2盏黑板灯的教室占25.5%(64/251)。用裸灯作黑板灯的现象普遍存在,易导致黑板产生眩光。
2.1.6 教室平均噪声声级 普通教室环境噪声声级平均为76 dB,最小为56 dB,最大为101 dB,均达不到要求规定的“不得高于50 dB”。主要原因:一是大多数学校建造于居民区内或乡镇街道,且有的学校距交通主干道(包括公路和铁路)较近;二是学校范围太小,音乐教室与普通教室没有分开甚至大部分学校就在普通教室上音乐课;三是学校运动场就在教学楼底层,生活区与教学区相距较近。
2.2 宿舍卫生状况
2.2.1 宿舍卫生设施 男、女生宿舍分别为217间(50.6%)和212间(49.4%),其中单侧外廊楼房297间(69.2%),有阳台楼房45间(10.5%),筒子楼48间(11.2%),平房39间(9.1%)。平房或一楼宿舍相对湿度过大,部分平房为旧的教师宿舍,年久失修,大多为套间,通风及采光条件差。表2显示,学生宿舍每室居住人数合格率为29.6%(127/429),而学生宿舍人均使用面积不低于3.0 m2的合格率只有6.1%(26/429)。宿舍区内配备厕所的宿舍346间(80.7%),剩余83间为宿舍外厕所,其中距宿舍不超过30 m的只有27间(32.5%),设有路灯的只有11间(13.3%)。
2.2.2 宿舍卫生管理 学生宿舍居住拥挤,能做到一人一床的宿舍有359间(83.7%)。高低床的上铺97.5%有防护拦。84.1%(361/429)的学生宿舍有专门的卫生管理人员,宿舍区卫生有专人定期打扫的宿舍362间(84.4%)。学生宿舍纱窗纱门配置率较低,且不能及时更换。只有57.6%(247/429)的宿舍配备消防器材。
2.3 厕所卫生情况
2.3.1 教学楼内厕所卫生 调查25所学校,只有4所学校教学楼内有水冲式厕所,其中有1所学校2楼以上厕所由于没有自来水而不能使用。表3显示,学校厕所蹲位严重不足,照明设施及洗手设施的配置率分别为53.6%和78.6%。
2.3.2 教学楼外厕所卫生 教学楼外独立厕所共55间,90.9%(50/55)结构完整,有顶、墙、门、窗,其中男、女厕所分别为28间(50.9%)和27间(49.1%);旱厕和水冲式厕所分别为30间(54.5%)和25间(45.5%)。农村学校旱厕内卫生条件较差,厕所内无污水废纸及大小便溢出的分别为70.9%和83.6%。独立设置的厕所与生活饮用水水源和食堂相距30 m以上的合格率为94.5%(52/55)。
3 讨论
3.1 教室面积合格率较低 农村地区由于乡村撤并,中心学校学生人数增多,但学校建筑设施未能及时补充,尤其在北方地区,由于人口较多,教室严重超负,人均教室面积合格率中小学分别为69.0%和29.2%。教室面积不足,第一排课桌与黑板距离相应缩小,致前排学生视觉疲劳和斜视,严重影响学生的视力发育和身体健康[5]。《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还要求课桌椅的排距小学不宜小于850 mm、中学不宜小于900 mm、课桌端部与墙面(或突出墙面的内壁柱及设备管道)的净距离不应小于120 mm等,大多数学校不能达到此要求[6]。学生在相当拥挤的教室上课,空气不流通,增加了患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3.2 教室采光照明情况普遍较差 教室采光照明合格率较低,采光系数、后墙反射系数及照度均匀度合格率分别为21.3%,8.8%和2.8%,远低于同类调查报道的一般水平[7]。教室采光不合格的原因是农村学校教室玻璃面积小、窗户使用毛玻璃、四周墙壁不经常粉刷、附近有高大建筑物及树木遮挡,使教室自然采光较差[8]。有的教室桌面平均照度最小只有11.5 lx。造成教室照度低的原因多是由于照明灯具配备不足、灯管使用时间过长降低了发光效率,以及灯管坏了未及时更换或因灯悬挂过高等因素造成。农村学校日光灯配置合格率只有8.8%,还不能保证全部使用。学校黑板灯安装高度不规范,灯桌距合格率只有19.9%。教室黑板表面反射系数合格率只有43.4%,也低于同类研究报道的一般水平[9],黑板灯配备不足,且较多学校使用裸灯,易使黑板产生眩光,对学生视力影响较大[10-11]。
3.3 课桌椅符合率问题尤为突出 农村寄宿制学校课桌椅符合率为14.7%和14.3%,远低于其他地区[12]。调研过程中发现:有的学校教室只采用一种型号的课桌椅,大多是最大型号的课桌椅,因而小学的课桌椅符合率通常较低。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会影响其脊柱及视力发育,养成不良坐姿。另外,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在部分山区,尤其是皖南地区,许多学校的课桌椅是由学生自备的,学生往往在学习期间就只使用唯一的一套自备课桌椅,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身体发育要求,给儿童少年正确坐姿的养成和视力及脊柱的发育都将造成不利影响[13-14]。由于学生在校时间大部分是在课桌椅上度过,课桌椅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与成长,这个问题应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
3.4 宿舍卫生问题不容忽视 宿舍人均面积合格率为6.1%,部分学校还存在2人一铺或大通铺的现象,极易导致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15-16]。消防设施及晾晒设施配置率较低,只有个别学校为学生宿舍配备纱门纱窗。此外,宿舍区盥洗设施及厕所配备不足,给学生生活带来不便且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学生宿舍通风条件较差,不仅有虫媒及老鼠, 环境和个人用品也不卫生,而且宿舍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无专人管理,寄宿学生健康及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17]。
3.5 厕所蹲位普遍不足 厕所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蹲位过少,洗手设施相对不足。有一所学校男女生分别99人和84人共用1个蹲位,远远达不到标准要求,甚至有的学校男厕所没有小便池。有的教学楼内无厕所,室外厕所离教室过远,洗手设施离厕所较远等,造成学生的等候时间过长,学生便后不能及时赶回教室上课或养成便后不洗手的不良卫生习惯[18]。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卫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主要是教室班额过大,采光系数低,人工照明不良,课桌椅不符合学生身高,学生宿舍居住拥挤,厕所蹲位严重不足。这些指标甚至达不到对农村普通学校教室、宿舍和厕所卫生学调查的一般水平[19-20]。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建筑设施设计不合理,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教室未经卫生行政部门现场审查和竣工验收;教育经费紧张及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不当也是学校卫生条件较差不可忽视的原因。
(致谢:本课题得到安徽省学校体育卫生协会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4 参考文献
[1] 林志文,林克柏,裴正春.海口市学校卫生监督结果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3,24(1):81-82.
[2] 黄坚,张奕梅,郑向洪.深圳市部分学校卫生监督监测结果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4,20(6):743-744.
[3] 高权,林静.北京市1992~2003 年中小学校教室卫生状况分析.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4,11(5):273-276.
[4] 王秀萍,梁红英,张凯,等.深圳市福田区2000~2001年学校卫生监督监测综合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3,24(1):37-38.
[5] 李才明,张涛,尹卉,等.成都市12 所中学教室卫生监测报告.中国学校卫生,2002,23(2):168-169.
[6] 靳爱华,戴子念,薛峰.邳州市10 所中学教室卫生状况10年监测结果分析.中国校医,2002,16(6):568.
[7] 林丙昌,秦芳.曲阜市城乡中小学校教室卫生状况调查.职业与健康,2005,21(12):2 028-2 029.
[8] 赵丽娜,梁惠宁,陈广昭.南宁市93所学校教室卫生监测结果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753.
[9] 王文明.江苏省大屯矿区中小学校教室卫生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6,27(7):644.
[10]杨冬梅,周凤梅.北京市通州区中小学教室黑板灯卫生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226.
[11]MONTILHA RDE C, TEMPORINI ER, NOBRE MI, et al. Utilization of optical devices and equipments by students with visual impairment. Arq Bras Oftalmol, 2006,69(2):207-211.
[12]严志玲,王萍,曾宪柳,等.柳州市二所新建校区教室卫生监测报告.中国校医,2007,21(3):274.
[13]CHUNG JW, WONG TK. Anthropometric evaluation for primary school furniture design. Ergonomics, 2007,50(3): 323-334.
[14]SAARNI L, NYGARD CH, KAUKIAINEN A, et al. Are the desks and chairs at school appropriate? Ergonomics, 2007,50(10):1 561-1 570.
[15]TUNCEL AA, ERBAGCI Z. Prevalence of skin diseases among male adolescent and post-adolescent boarding school students in Turkey. J Dermatol, 2005,32(7):557-564.
[16]OKYAY P, ERTUG S, GULTEKIN B, et al. Intestinal parasites prevalence and related factors in school children, a western city sample―Turkey. BMC Public Health, 2004,4:64.
[17]倪桂莲,韩荣贵.东胜区城乡中小学校建筑卫生现状调查.中国校医,2005,19(3):290.
[18]聂志学,赖建萍,应潜.鹰潭市学校卫生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7,9(3):250-251.
[19]徐能义,李香兰,赵金龙.包头市区中小学校卫生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552.
篇7
一、总体要求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乡村医生职责,改善乡村医生执业环境,保障乡村医生权益,强化乡村医生培养培训和管理指导;将村卫生所(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门诊统筹实施范围,提高乡村医生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规范实施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具体目标:
——到年底,全市行政村实现村卫生所(室)和乡村医生全覆盖;建立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设置、行政、人员、业务、药械、财务和绩效考核一体化规范管理机制。
——到2013年年底,乡村医生中专以上学历达到80%,大专以上学历达到10%,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资格比例达到20%。
——到2015年年底,乡村医生中专以上学历达到100%,大专以上学历达到20%,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资格比例达到40%。
——全面落实乡村医生待遇,使乡村医生补助水平与村干部补助水平相衔接。
二、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明确乡村医生职责
乡村医生(包括在乡村执业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下同)主要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指导下,按照服务标准和规范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照规定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和中毒事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使用适宜药物、适宜技术和中医药方法为农村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将超出诊治能力的患者及时转诊到乡镇卫生院或县级医疗机构;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填写统计报表,保管有关资料,开展宣传教育和协助新农合筹资等工作。
(二)实现村卫生所(室)全覆盖
1.合理规划设置村卫生所(室)。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综合考虑服务人口、居民需求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合理规划村卫生所(室)设置。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村卫生所;村型较大、人口较多或自然屯较为分散的行政村,可在距村卫生所(室)较远或居民较为集中的自然屯下设村卫生室,村卫生室数量不得超过行政村总数的10%;人口较少或交通便利的村,可联合设置村卫生所。乡镇所在地行政村原则上不设村卫生所。村卫生所(室)设置规划由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经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当地县(市、区)政府批准实施,同时报省和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2.加强基础设施和规范化建设。村卫生所(室)的业务用房和基本设备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要求建设配备。村卫生所(室)房屋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做到预防保健室、诊查室、治疗室和药房分开;开展留观、静脉滴注业务的应增设观察室。按照《全市农村卫生所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规定,对村卫生所(室)实行规划设置、内部布局、人员执业、标识标牌、设备标准、制度规范、公示内容、医疗文书、药品耗材采购和健康档案“十统一”规范化建设。
3.多种方式举办村卫生所(室)。村卫生所(室)可以由乡村医生联办、个体举办,或者由政府、集体或单位举办。各地区要采取公建民营、政府补助等多种方式,支持村卫生所(室)的房屋建设和设备购置。
(三)实现乡村医生全覆盖
1.合理配备乡村医生。乡村医生可在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村卫生所室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办的诊所等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本着方便群众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原则,按其服务人口数量、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服务半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因素,合理制定乡村医生需求计划。原则上,每千人应有1名乡村医生,居住分散的行政村可适当增加;每个村卫生所(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执业。各地区乡村医生需求计划确定后,报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上报省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2.实行全员竞聘上岗。要按照“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原则,制定乡村医生竞聘上岗实施方案,以在村卫生所(室)执业并具备乡村医生执业资格人员为竞聘对象,通过考试考核等方式开展乡村医生竞聘上岗工作,将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较高、群众认可的人员选聘到村卫生所(室)。乡村医生可在全乡镇或全县范围内调剂聘用。对竞聘上岗的乡村医生履行聘任及注册登记手续,与乡镇卫生院签订聘任合同。同时,妥善做好落聘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对于落聘的乡村医生,在以后的招聘工作中要优先聘用。对于乡村医生人数不足的地方,可打破户籍限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人员,保证每个村卫生所(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各地区要按照全省统一部署要求,在规定时限内全面完成乡村医生竞聘上岗工作。乡村医生竞聘上岗具体办法由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财政等部门制定。
(四)加强乡村医生和村卫生所(室)管理
1.严格乡村医生执业管理。乡村医生必须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证书,在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并获得相关执业许可。在村卫生所(室)从事护理等其他服务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合法执业资格。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准入管理。新进入村卫生所(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严禁并坚决打击不具备资格人员非法行医。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和《乡村医生考核办法》等有关文件规定,组织开展乡村医生执业培训和考核,并将培训、考核结果作为乡村医生继续执业的依据。要每两年对乡村医生进行一次考核,考核不合格者,限期再次考核;对再次考核不合格者,取消乡村医生执业资格。各地区要按照全省统一部署要求,在规定时限内全面完成村卫生所(室)内不具备执业资格人员清退工作。
2.强化县(市、区)级卫生等部门管理职责。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发挥业务主管部门的作用,对乡村医生和村卫生所(室)的服务行为和药品器械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管。要建立健全符合村卫生所(室)功能定位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技术流程,组织乡村医生培训。要科学划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的职能分工,合理分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量,加强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必须在所在行政村公示,并作为财政补助经费核算和对在村卫生所(室)执业的乡村医生进行动态调整的依据。县(市、区)级卫生、财政、物价监管等部门要加强对乡村医生和村卫生所(室)补助经费使用的监管,督促其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公开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项目及价格,做到收费有单据、账目有记录、支出有凭证。
3.建立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机制。按照国家和省关于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相关文件规定,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实行设置、行政、人员、业务、药械、财务和绩效考核“七统一”规范管理,健全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和制度措施,不断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4.推进村卫生所(室)信息化建设。将村卫生所(室)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范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其服务行为、药品器械供应使用进行管理和绩效考核,提高村卫生所(室)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要在统一规范的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基础上,根据村卫生所(室)的功能定位设计有关软件,实行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统一的电子票据和处方笺。
(五)将村卫生所(室)纳入相关制度实施范围
1.在村卫生所(室)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将村卫生所(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各项政策,实行基本药物和省补充药品集中采购、配备使用和零差率销售。在村卫生所(室)执业的乡村医生要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和省补充药品,基本药物和省补充药品由乡镇卫生院负责采购与供应。各地区要按照全省统一部署要求,及时启动村卫生所(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
2.将村卫生所(室)纳入新农合门诊统筹实施范围。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所(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并将村卫生所(室)收取的一般诊疗费和使用的基本药物纳入新农合支付范围,支付比例不低于在乡镇卫生院就医的支付比例。要充分发挥新农合对乡村医生、村卫生所(室)医疗费用和服务行为的监管作用。鼓励各地区结合推进新农合门诊统筹,同步开展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实行总额预付等多种支付方式,利用支付政策引导乡村医生和村卫生所(室)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要加强对新农合支付村卫生所(室)诊疗和药品费用的监管,防止虚开单据,骗取、套取新农合资金。
(六)落实乡村医生补偿和养老政策
1.健全多渠道补偿机制。各地区要高度重视乡村医生的“网底”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稳定的乡村医生补偿机制。
(1)按照卫办农卫发相关文件规定,将门诊统筹及一般诊疗费结合起来实施门诊总额预付,按照每名参合农民每年10元的标准向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支付一般诊疗费。
(2)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合理确定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分工,将不少于40%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乡村医生承担,并按照相同比例安排落实专项补助经费,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通过绩效考核拨付财政专项补助资金。
(3)按照政发相关文件规定,落实对每名乡村医生每年不低于1200元的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政策。
(4)按照政办发相关文件规定,省和县(市、区)两级财政部门按照农业户籍人口每年人均4元标准(省级财政2元、县级财政2元)落实对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所(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补助经费;对应用中药饮片和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村卫生所(室)给予优惠补偿政策。
(5)县(市、区)级财政部门要采取适当方式对村卫生所(室)运行费用给予专项补助,保证其正常运转。各地区要随着国家和省补偿政策的调整,及时按照新的补偿标准和规定落实地方政府配套补助经费。
2.积极解决乡村医生养老问题。各地区要结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的推进,采取政府补助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新农保,妥善解决老年乡村医生的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
(七)健全乡村医生培养培训制度
1.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从农村卫生和乡村医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制定乡村医生人才培养培训规划。采取多种途径,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医学学历教育,提高人员素质,促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并将乡村医生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比例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未获得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乡村医生要积极参加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培养项目,到2015年,乡村医生要全部达到中专及以上学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城市支农等多种方式,选派乡村医生到乡镇卫生院或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培训,同时要选派县级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到村卫生所(室)带教,不断提高乡村医生临床实践技能。各地区要继续推广下级医生向上级医生拜师学艺活动,积极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素质。鼓励乡村医生在执业中学会中西医两法,熟练掌握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中医适宜技术。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在村卫生所(室)执业的乡村医生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两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两周,并将培训结果作为岗位聘任、年度考核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2.加强乡村医生后备力量建设。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摸清并动态掌握本地行政区域内乡村医生执业情况,着眼长远,编制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规划,建立乡村医生后备人才库,从本地区选派人员进行定向培养,及时补充到村卫生所(室)。有条件的地方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城市退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卫生所(室)工作。对到村卫生所(室)工作的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优先纳入规范化培训计划。各地区要结合探索建立全科医生团队和推进签约服务模式,积极做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衔接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是提高村卫生所(室)综合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对于保障农村居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要高度重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工作,作为推进医改的重要内容,与目标考核和评先定优紧密衔接,采取有力措施,实施强力推进。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密切配合,推动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二)完善政策措施。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搞好调研测算,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特别是财政补偿政策,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同时,要制定和完善规范乡村医生执业行为、提高执业质量、落实乡村医生待遇、严禁非法行医、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和考核等相关配套政策,保障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工作的实施。各区、县(市)政府要在本方案印发30个工作日内,将本地区具体实施方案上报市医改办、卫生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备案。
篇8
为进一步加快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进程,交流推广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推进全县农村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经研究,决定召开此次会议。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对20*年以来全县乡村卫生服务管理工作的基本估价
我县的集体办医有过辉煌的过去,鼎盛时期,全县有村卫生医疗室295个,卫生人员516人。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农村的落实,村集体卫生室逐步解体,到20*年,全县在册的217个村卫生室中,只有少部分村仍然实行集中办医,多数已名存实亡。村卫生室房屋、土地、设备流失严重,导致农村医疗市场混乱,非法行医抬头,游医药贩泛滥,公共卫生工作难于落实,农民就医安全得不到保障。为切实改变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年以来,我们以“统一规划、理顺体制、规范建设、加强管理”为重点,以“三制、四有、七统一”为目标,在全县范围内推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通过加强卫生所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不断拓展服务职能,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得到了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可。
一是建立了一支专业素质较高、结构稳定的乡村医生队伍。20*年以来,我们在乡村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上下了很大功夫。首先,以村(居)委会为单位核定村医编制,逐步建立健全了村医准入制度,所有乡村医生均通过公开考试择优招录。截止20*年11月底,全县共有乡村医生875名,保证了每个村卫生所至少有2名村医,农村配置村医比例达到了千分之一点五。其次,通过加强乡村医生的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了村级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目前,全县90%以上的村医参加了省教育厅和卫生厅举办的基层中专学历教育和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乡村医生的教育、使用、管理逐步走入正轨。三是逐步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县财政对村医的补助从每人每月30元提高到了100元,在此基础上,乡镇也制定了配套激励措施,如腾越镇实行“下保底250元,上不封顶”政策,明光乡从乡财政中每月增补100元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行,既提高了乡村医生的专业素质,又稳定了乡村医疗队伍,为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是村卫生所建设成效显著。针对全县村卫生所基础设施滞后的现状,我们按照“对全面落实村卫生所建设用地,全力抓好村卫生所业务用房建设的乡镇优先;对每个村卫生所建设给予不低于2万元补助的乡镇优先;对村卫生所巩固发展认识和管理到位的乡镇优先”的原则,逐年加大了对村卫生所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20*年—2007年,实施村级卫生所建设135个,占全县村卫生所总数的62%。20*年,中央财政安排建设项目20个,省财政安排62个,所有待建村卫生所即将完成达标建设。5年来,县级以上投入村卫生所达标建设资金1741.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854万元;援建项目101万元;地震恢复重建项目196万元;市级配套49万元;县级配套441万元,并为每个村卫生所配备了专用冷链冰箱。村卫生所的工作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年,省财政决定按每村7000元的标准为村卫生所配置基本医疗设备,预计2009年可兑现。
三是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的网底得到巩固和夯实。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的推行,巩固和夯实了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的网底,理顺了乡、村医疗机构关系,村卫生所的产权和性质得到进一步明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现在,全县217个村卫生所基本上实现了集中办医。乡镇更加重视卫生服务管理工作,强化了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所的管理职能,有效拓展了村卫生所的职能,全县村级计划免疫工作正在逐步加强,传染病疫情得到了更好的监测和控制,项目病人跟踪管理工作开展较好,妇幼保健等各项公共卫生工作落实更加到位,针对农村群众的疟疾、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战役深入推进。同时,通过建立健全转诊制度,扩大了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范围,发挥了乡镇卫生院的技术和设备优势,解决了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实现了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相互补充。
四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就医环境明显改善。20*年以来,通过实行村卫生所“三制、四有、七统一”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化管理,村卫生所的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医疗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大力开展非法行医专项治理,实行药品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农村“乱办医”、“办医乱”的现象得到遏制,农村医药市场明显净化,农民用药更加安全。通过明确规范村级收费标准,村级医疗机构乱收费行为得到根本性扭转,切实减少了农民医药费用负担,改善了医患关系,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大为减少。
五是实现了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践证明,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是顺利实施新农合村级门诊补偿工作的重要条件和基本载体,反过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又加快了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的工作进程。20*年9月,我县被列为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20*年1月正式启动实施后,我们以“小病不出村”为目标,将新农合门诊报销比例向村级倾斜,引导参合农民就近就便就诊,并逐步扩大村级用药目录,提高门诊报销比例,改变了村级卫生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实现了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现在,全县92%的参合农民门诊患者已在村卫生所就诊,年诊疗81.97万人次。20*年以来,全县村级新农合门诊总费达5818.13万元,累计拨付村卫生所门诊补偿费21*.95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反哺和带动作用日趋明显,极大的增强了村卫生所的生机与活力,一些跌入低谷的村卫生所正逐步走出生存困境。同时,通过新农合采取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措施,非法行医得到有效遏制,消除了村医以铺为点、以家为点的变相行医行为,进一步巩固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内涵,离一体化管理标准相距甚远。大部分村卫生所“三制、四有、七统一”的规范化管理有待加强,有的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只管业务和人员,不管财务,导致部分村卫生所财务混乱,分解新农合处方、乱收费等套骗新农合资金的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工作基础薄弱,服务能力与农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差距还大。目前,部分村医学习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不强,医疗技术水平不高,加之卫生所医疗设备陈旧老化,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三是重视不够,投入不足。部分乡镇对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卫生所的发展;部分村卫生所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导致公共卫生工作有所弱化。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全县村卫生所的发展很不平衡,甚至存在流于形式、名存实亡的现象。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并切实加以解决。四是合管办管理不到位,结构不合理,责任心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设施设备不足。
二、提高认识,真抓实干,加快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进程
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健康水平,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事关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拓创新,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全力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面落实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的责任。村级卫生所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网底和基石,抓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对发展卫生事业意义深远。实践证明,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是满足农民群众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的迫切要求,是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有效措施,也是促进农村卫生工作发展的有效办法,能有效增强应对和处置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把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列入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来抓,将其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村(居)委会参与、卫生院组织管理、村卫生所主动实施”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乡镇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抓好本辖区内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全面加快村卫生所建设步伐,坚决取缔非法行医,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提升乡村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巩固农村卫生公共体系建设成果。乡镇卫生院要加强对村卫生所规范化建设和日常督导的力度,发现有违规行为,及时处理、上报。各村(居)委会要积极协助上级相关部门管理好本村的医疗市场,无偿提供村卫生所建设用地,并协助做好村卫生所建设和管理工作。县级各职能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做到“研究工作抓规划,部署工作抓责任,落实工作抓进度,检查工作抓实效”。县卫生局要指导好全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认真开展定期业务指导,切实抓好依法审批和医疗市场秩序管理。卫生局、食药监局、工商局等部门要加大对非法行医和违法经营药品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工作中,各职能部门要相互协调配合,消除畏难情绪,一方面倾听广大农民群众和村医的诉求,另一方面大胆实践,积极探索适合我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发展的新路子、好办法,促进此项工作的稳步健康开展。
(二)准确把握工作内涵,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围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内容,积极推行“三制、四有、七统一”管理。要抓好行政统一管理、业务统一安排、人员统一调配这个核心,增强政府抓卫生工作的能力,规范乡村医生执业行为,提高村卫生所整体医疗技术水平。要抓住财务统一收支这个关键,做到财务规范运行,增强医疗收费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降低农村医疗费用负担,确保村卫生所长足发展。要抓住药品统一管理、收费统一标准这个热点,严格执行药品统一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集中配送制度,严格质量管理和价格政策,确保群众吃上放心药、安全药、廉价药。要加强日常监管,抓住农村医药市场整顿这个难点,规范、净化农村医疗服务市场,提高广大农民就医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保护村医合法权益,为村卫生所的发展保驾护航。要加快推进村级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人员聘用制、浮动工资制,充分调动村医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准确把握农村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突出公益性质,把履行好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的职责摆在首位。要按照卫生区域规划的要求,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原则,从严审批和控制乡镇个体诊所数量,合理布局农村医疗机构,优化农村卫生资源。乡镇原则上不设立民营医院。要加强乡村卫生人才的培养,加大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力度,加强对乡村卫生人员的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提升乡村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要持续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作用,在完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创新管理上下功夫,在防范基金透支风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参合农民的受益面和受益率,有效解决农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三)强化村级卫生服务硬件设施建设。要消除畏难情绪,克服“等、靠、要、怕”思想。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各乡镇要积极做好业务用房不达标的村卫生所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落实好建设用地和配套经费。涉及“8.21”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项目,要严格资金管理,严格质量要求,确保按期建成并投入使用。
(四)不断提高乡村医疗服务水平。要严格按照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县村级卫生所建设与管理的意见》要求,规范乡村卫生所的各项工作制度、人员职责和处方管理。县卫生局要积极鼓励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纵向合作,促使县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服务向乡镇延伸,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服务向村级延伸;要继续加强乡村医生的卫生管理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依法执业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尤其是医疗技术水平;要加强村医执业准入和退出机制管理,制定村卫生所及乡村医生的考核办法,定期进行考核。促使所有村卫生所都具备开展常见病、多发病治疗、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转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初步处理的能力,让农民不出村、不出乡就能享受到较好的卫生服务。
(五)加强村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管理。县卫生局、合管办要认真执行村级定点医疗机构有效监管措施,加大对村卫生所的监督管理。要畅通农民投诉、举报渠道,保障农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对村卫生所挤占、贪污、挪用、截留、骗取、瞒报、套取新农合资金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严肃查处,决不手软。
篇9
一、基本情况
梅家河乡总人口为18104人,其中农业人口17530人,非农业人口574人。行政村13个,每个村平均人口数为1393人。常年外出打工人员约在9000人左右,实际在家人口不到10000人。
(一)机构状况。
全乡中心村卫生室13家,村卫生室1家(边家岭村卫生室隶属肖家坪村),卫生所2家(清坪卫生所和谭家卫生所分别隶属肖家坪和三掌坪村),个体诊所3家(向守军诊所、付开甲诊所、学丰诊所分别隶属肖家坪、下里坪和郑家岭村)。村卫生室房屋由村委会提供的有10家,村医自建的有4家。
(二)人员状况
村级医疗机构人员合计37人,其中卫生所4人,村卫生室29人,个体诊所4人。满60周岁人员5人。村级医疗机构人员中有31人具备乡村医生资格,有6人无执业资质,没有一人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乡村医生中大多是通过培训而取得乡村医生资格执业的。乡村医生中55岁以上的有9人,40岁以下的只有2人。
二、前期医改工作成效
(一)基本药物制度稳步实施
按照上级医改要求,我乡卫生院于2010年12月26日开始实行了目录内药品的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并统一按零差率销售。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于8月1日正式启动,全乡13个村卫生室在8月1号上午8时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考虑存在目录外药品,给村卫生室三个月过渡期销售。要求过渡期按"零差率"销售,并按照药品中标目录由卫生院通过省采购平台统一计划进购。于11月1日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严禁使用目录外药品。
(二)村卫生室资产清理已经完成。
从今年7月18日开始,由乡政府牵头,财政所、卫生院参与配合对全乡村卫生室进行资产清理,明晰村卫生室产权。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乡村卫生室的管理先后经历了“农村卫协会管理模式”、“五统一管理模式”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等,村卫生室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发挥,工作有了较大进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卫生室功能发挥不足
国家《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使之能够为农民提供安全、方便的常见病诊治服务,并承担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任务。”然而,我乡现在的村卫生室大多把功能仅定位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上,由于利益取向的偏移,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重大传染病的防治等公共卫生工作存在一定的缺漏。
(二)村卫生室布局不够合理
由于我乡地理条件的特殊性,个别村点多面广难于管理。如肖家坪村存在两室一卫生所一个体诊所。郑家岭村存在一室一个体诊所。下里坪存在一室一个体诊所。三掌坪存在一室一个卫生所。这样形成僧多粥少局面。
(三)财政投入和补偿不到位
按规定村级卫生室用房由村提供,但我乡目前有部分村难以落实,有的村虽然提供了,但都是些简陋偏僻的房屋,有的以家代室,有的面积不足。大多数村级卫生室缺少必备的医疗器械。在这方面村和卫生室也基本上是无力投入。由于财政投入和补偿不到位,村卫生室实施基药后不能以药养医,卫生室短期内收入下降,医务人员待遇很难维持。乡医队伍工作积极性下滑。对卫生发展十分不利。
(四)基本药物配送存在较大困难
我乡地处偏远,山大人稀,许多村卫生室与乡集镇距离太远,药品配送成本较高,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药品零利润销售导致配送费用难于支撑。配送不及时,村级卫生室更是无法及时配送到位,无法满足老百姓的及时需求。
(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一是村卫生室人才队伍断层。目前我乡村卫生室医务人员27人中执业助理医师资质以上的没有一人,整体年龄偏大,队伍老化,出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村级卫生人员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医疗水平较差,服务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强,难以保证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质量。二是少数中心村卫生室办公场所进集体办公场所不方便老百姓看病就医,我乡有4家(王家坡村、肖家坪村、三掌坪村、郑家岭村中心卫生室,其中王家坡村和郑家岭村中心卫生室在村委会有场所但目前未进驻。肖家坪村和三掌坪村没有集体场所)村卫生室暂未进驻村集体办公场所。
(六)卫生所生存困难
我乡现有卫生所2家,虽然卫生所不属本次改革范畴,但卫生所属卫生发展的历史产物,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生存十分困难。
三、对策及建议
根据上级相关精神,继续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提高认识,明确思路
村卫生室作为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最基层组织,是农村疾病预防的第一道防线和基本医疗的首诊场所,承载着为广大农民提供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伤病的初级诊治的重任。只有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与管理,才能稳定、持续地为广大农民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确保农民享受初级卫生保健的权益。这有利于加强疫情监测与报告,共同预防和抵御重大传染病的流行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也更加有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与发展。村卫生室建设与管理应按“以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落实村卫生室“村办院管”的管理体制,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设置原则,坚持依法执业的准入制度,坚持以公共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为主的服务职能。利用一定的时间调整布局、规范建设、依法管理,逐步建立起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卫生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产权明晰、职责明确、运转规范、独立核算、依法执业、管理有序”的目标。
(二)科学设置,明确方向
村卫生室的设置原则上是“一村一室”,全部进驻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等集体场所,使村卫生室覆盖率实现100%。严禁在私人房屋内执业。就我乡的地理条件来说,对新调整合并、区域面积较大、服务半径较长、偏远农民就医不方便的行政村,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同意下可考虑增设一个村卫生室。青坪卫生所(所在地属肖家坪村)和谭家卫生所(所在地属肖三掌坪村)承担公共卫生职能作用、考虑到落实公共卫生均等化,建议实行一村两室。目前鲁刚诊所、梅昌福诊所、马宏军诊所分别合并到鲁家湾、尤家湾、谭家岭村卫生室。向守军和付开甲诊所因人员老化机构撤并已提交卫生局定夺)。村卫生室可以由乡村医生联办、个体举办,或者由政府、集体或单位举办。要鼓励村委会集体主体兴办的办医方向,强化村卫生室建设与管理的主体责任。村卫生室最好由村委会投资兴办,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农民全面、及时、有效地提供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爱国卫生运动技术指导等初级卫生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现一定的福利性和公益性。在以村委会集体兴办为主体的前提下,也可吸纳部分社会力量。
(三)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设备
建议财政部门要根据每年的卫生具体项目确定财政预算,并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集中财力解决农村卫生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一是加快硬件建设。应突出加强村卫生室的设施设备建设,确保业务用房布局合理,必备设备基本齐全,积极创建“甲级卫生室”。采取公建民营、政府补助等多种方式,支持村卫生室设备购置。二是加强人才投入。要尽快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在农村长期服务。三是进一步调整“新农合”政策,让农民获得方便、优质、价廉的卫生服务。
(四)加强队伍建设、规范管理
按照《县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方案》,要强化对乡村医生队伍的培训和考核,广泛传递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使其掌握重点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及健康教育等卫生知识,提高乡村医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和完善优惠政策,吸引医学类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卫生室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整合人力资源。全乡乡医打通使用。将部分个体人员分流到村卫生室工作。鼓励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积极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稳定乡村医生队伍。严格按照县卫生局关于村卫生室管理办法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县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强化村卫生室管理和业务指导。坚持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对村卫生室的“机构、人员、业务、药品、财务”实行“五统一”管理,即对村卫生室统一规划布局,对乡村医生统一资格准入,对村卫生室业务统一规范管理,对村卫生室药品实行统一招标采购、代购配发和统一使用管理、对村卫生室财务统一建立账目。严格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篇10
[关键词] 医疗机构;消毒;监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a)-0149-02
为全面了解珲春市医疗机构的消毒质量状况,进一步加强消毒卫生监测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2007~2011年笔者对全市的县市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个体诊所和村卫生所连续进行消毒灭菌质量监测,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共监测医疗机构147家,其中县市级3家,乡镇级12家,个体诊所和村卫生所132家。
1.2 监测项目
灭菌医疗用品、无菌器械浸泡液、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空气细菌、医院污水。
1.3 检验方法
每年监测1~2次,按GB15981-1995《消毒与灭菌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1]、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2]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3]进行检验。
1.4 判定标准
灭菌医疗用品、无菌器械浸泡液无菌生长为合格。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菌落数按Ⅲ类环境≤10 cfu/cm2、Ⅳ类环境≤15 cfu/cm2,并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为合格;医疗用房空气细菌菌落数按环境空气Ⅱ类≤200 cfu/m3、Ⅲ类≤500 cfu/m3为合格。医疗卫生机构污水的排放质量应符合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4]和GB18466-2001《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5],粪大肠菌群≤900 MPN/L、肠道致病菌不得检出、总余氯(氯化法)≥3.5 mg/L为合格。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率的比较应用列×行表资料的χ2检验,P
2 结果
2.1 各年度监测情况
2007~2011年共监测各医疗机构消毒样品2 593份,合格2 037份,总合格率为78.6%。各年度监测合格率分别为87.8%(645/735)、77.9%(561/720)、71.8%(318/443)、65.8%(240/365)、82.7%(273/330),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χ2=88.09,P < 0.01)。
2.2 不同项目监测情况
2007~2011年各类样品监测合格率比较,以无菌器械浸泡液合格率最高,为94.4%;依次为物体表面合格率87.2%、空气细菌合格率77.5%、医护人员手合格率73.4%、灭菌医疗用品合格率72.3%,医院污水合格率最低,为44.6%。见表1。
2.3 不同类型医疗机构消毒监测情况
监测合格率县市级医院为83.45%(247/296),乡镇卫生院为80.86%(131/162),个体诊所和村卫生所为77.70%(1 659/2 135)。县市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的消毒合格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P > 0.05),县市级医院与个体诊所和村卫生所的消毒合格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P < 0.05),乡镇卫生院与个体诊所和村卫生所的消毒合格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P > 0.05)。
3 讨论
珲春市2007~2011年各类医疗机构消毒质量总合格率为78.6%, 2007~2010年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大幅回升。说明各医疗机构因各种原因从2007~2010年对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重视程度不够,2011年全市采取举措,对预防医源性感染引起重视,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加大监督监测力度,消毒工作取得明显效果,使《传染病防治法》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
结果显示,全市医疗机构医院污水合格率最低,仅为44.6%,因此各医疗机构应加强医院污水的消毒处理,保证医院污水的消毒质量。
另外,灭菌医疗用品和医护人员手合格率也较低。医务人员的手因直接接触患者,直接触摸已消毒器械,直接影响医院环境的消毒效果[6]。要求各医疗机构进一步加强对隔离消毒工作的认识,加强自身管理,强化隔离消毒知识培训,严格执行《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和《消毒技术规范》,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监测结果表明,相对来说规模小、条件差、级别低的个体诊所和村卫生所消毒质量较差,是今后消毒管理工作的重点,建议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强对个体诊所和村卫生所的监督管理,结合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加大政府投入,把医疗用房、消毒设施、人员培训作为重要的硬件要求[7],卫生监督部门和疾控中心应加强对医疗机构消毒工作的监测,尤其是加强对个体诊所和村卫生所的医务人员消毒工作水平及消毒管理意识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隔离消毒工作水平,预防控制医源性感染事故的发生[8]。
[参考文献]
[1] 国家技术监督局. GB15981-1995《消毒与灭菌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2] 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S]. 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4] 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技术监督局. 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S]. 北京:199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18466-2001《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5] 陈海明,刘旭振,周伟清,等. 韶关市区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分析[J]. 华南预防医学杂志,2007,33(3):67-68.
[6] 陈建民,王中春,张传成,等. 费县2003-2005年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分析[J]. 华南预防医学杂志,2007,33(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