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公共关系范文

时间:2024-03-21 17:4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危机管理公共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危机管理公共关系

篇1

关键词:医院 危机公共关系 管理 研究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在向纵深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医院作为社会公众服务行业,通过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双向沟通,争取公众的信任与支持,进而更好地开展各项医疗服务工作。

一、医院危机公共关系基本理论概述

医院公共关系指医院为其自身事业发展,实现医院的组织目标,取得内部员工和外部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创造医院的最佳社会关系环境,在处理自身面对的各种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系列科学的原则、政策与行动。医院危机公共关系是医院公共关系特殊表现形式,是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患纠纷等负面事件,给医院带来信任危机,对其声誉造成重大影响,医院针对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应急补救行动,具有敏感性、专业性、紧迫性的突出特点。

二、我国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地医院深入开展的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取得较大成效,但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依然存在,医患关系时常处于紧张状态。多数医院危机公共关系也因水平低下,阻碍了医患关系的改善,有“危机”无“公关”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表现有:一是缺乏危机意识。许多医院对危机公共关系的认识不够,危机意识较差。一些医院为了节省开支,没有设立公共关系部,当医院接到投诉、发生了较大危害医院声誉的事故时,没有专门人负责接待处理,导致医患持续发酵、不良影响扩大。二是不敢担当责任。一旦发生医患纠纷,特别是发生严重医疗事故时,不敢直接面对公众的质疑,将责任推给患者,甚至伪造相关检验报告,为自己推卸责任,致使患者对医院失去信任,将医院告上法庭,最终使医院形象受到巨大损害。三是不善于与媒体沟通。发生危机事件后,未能及时将事件进展状况及时通知给媒体并通过媒体强化与公众的沟通,很多医院甚至对媒体的介入调查采取抵制态度。

三、我国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的原因分析

(一)医患矛盾加剧导致医院形象危机

社会转型阶段引发的医患矛盾是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的客观原因。随着公民社会的日益成熟,群众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越来越强。随着就医需求增加,社会公众对医院服务态度、医疗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维权意识、就医需求的快速增长,与社会医疗资源尤其是公共医疗资源发展的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医患纠纷日渐增多,给医院日常营运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医院缺乏危机公共关系管理意识

对危机公共关系管理思想认识不到位是导致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的重要原因。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管理层存在把医疗技术作为维护和提高医院声誉的唯一渠道的思想误区,领导对危机公共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二是“突发事件”靠“应急解决”的老观念依然存在,靠老经验办事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新危机,危机公共关系管理规范化建设普遍缺乏。三是“专人”办“专案”的错误思想仍占主导,多数医院的危机公共关系管理职责、培训对象仅局限于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对一线临床医生护士基本不作要求,培训也严重不足。

(三)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管理水平低下

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管理水平低下是导致医院公共关系危机的关键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组织上缺乏支持力度。公共关系部门地位不高,工作经费、人员没有保障,许多医院甚至未设立公共关系行政管理机构。二是在机制上缺乏协调配合。未建立主要领导负责、行政主管部门统筹、临床一线配合的危机公关领导体制,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形成跨部门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危机管理工作不成体系、缺乏协调。三是在实践上缺乏正确方法。工作缺乏预见性、前瞻性,多数未建立公共关系危机预警应急预案;主动设置并引导舆论议程的能力低下,信息化条件下应对多元化媒体能力不足;危机公关管理日常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不高,临时抱佛脚现象大量存在。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管理水平差异根本上取决于各医院经济收入与思想认识,此外医院性质也是影响管理水平的又一重要因素。对于公立医院来讲,人们对其信任度要远高于私立医院,其对危机管理的难度也会低于私立医院。

四、我国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管理策略

随着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院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危机公共关系的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医院未来的发展。我们应该对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管理给予高度重视,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真正做到有效预防和处理危机公共关系。本人结合自己工作经验,认为提高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管理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加强组织建设,做好预防和处理

第一,成立公共关系部,完善部门职能,健全工作制度,配强人员队伍,将所需经费纳入预算,从组织领导和舆论氛围上为公共关系部开展工作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第二,制定危机管理预警方案,组织人员深入医疗第一线,科学预测和评估所存在的危机,根据苗头性动向及时调整预案。第三,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强化医护人员的危机意识,使其掌握处理危机公共关系的方法。第四,掌握“四个第一”的危机处置原则,即“第一时间”组织应急指挥中心, 指定责任人全面负责危机管理工作;合理选择“第一出场发言人”,既要显示出诚意还要留有余地;斟酌说好“第一句话”,正确选择解释、道歉等语境切入点;医院做出的“第一个行为”至关重要,对危机事件处理方法作表态后要言出必行。

(二)重视投诉建议,构建和谐医患

关系

第一,提高服务质量。构建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医院首先应抓好质量管理,建立全程质量管理制度、全员质量管理机制,并实行有效监督。第二,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服务态度、医德医风等问题是引发医患矛盾的诱因。把医德医风教育列入医院目标管理中,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培训,开展有益于医德医风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不断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素质。第三,妥善处理投诉。时刻把患者满意作为各部门的行为指南,认真对待病人及其家属的投诉,妥善处理各种医事纠纷和公众来信、来访,将可能出现的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

(三)强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危机传播管理

根据危机事件生命周期,可将其分为潜伏期、爆发期、扩散期、恢复期四个阶段,采取差异化策略加强信息传播引导是危机公共关系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潜伏期,应根据医疗服务负面反映较多的薄弱环节,主动策划新闻事件引导大众媒体报道;在爆发期,采取新闻形式,第一时间主动给大众媒体“喂料”,主动邀请有关权威部门参与事件的调查;在扩散期,注重通过博客、播客、微博等网络媒体加强与社会公众平等互动,针对社会大众关切的问题,多渠道危机事件的原委、事态的进展、院方处理态度等信息,平息社会恐慌。在恢复期,邀请主流权威媒体进行后续跟踪报道,把宣传重点放在深化医疗服务改革上,以求重塑医院良好形象。在整个危机舆论传播管理中,要把发挥政府、专家、大众的重要性始终贯穿于危机公关全过程,做到危机事件调查中有权威部门的声音、有专家学者的研判、有普通群众的参与。

(四)医院危机公共关系的恢复和

善后

善后工作是危机公共关系管理的最后工作,也关系着医院未来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开展一系列的善后工作来恢复医院的形象,甚至是提升医院公共形象。例如:对于在危机处理中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应该给予奖励,对于受伤害的人员应该给予激励和关注,使其恢复信心,提高医院内部凝聚力,增强医院应对危机的免疫力。对外开展有媒体、医院和患者共同参与的公共活动,通过媒体正面宣传医院,重塑消费者信心;也可以召开病员代表座谈会,接受舆论监督,消除患者的顾虑;或者开展多种社区服务活动,开展扶贫活动,帮助支援农村卫生,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开发社会公益事业等。危机的背后是机遇,成功应对危机后,要充分抓住危机背后孕育的机遇,变不利为有利,进行公关造势,重树医院形象,进一步提升医院信誉度和美誉度。

(作者单位: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公共关系部)

参考文献:

[1]郑思同,吕一军.浅谈医院公共关系[J].中华医院管理志,2000.16(2):121.

[2]蒋宝珠.浅谈我院危机公共管理中的启示[J].医院院长论坛,2011.08(6).

[3]廖为建.公共关系学[M].中山大学MPH教程.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胡晓阳.如何进行品牌营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张立斌.浅谈医院危机管理中的新闻[J].重庆医学,2006.35(2):97-98.

[6]朱正威.危机公共与处理[J].医学美容美学,2006(10).

[7]周朝霞.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03(6):250-251.

[8]谢玉华.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260.

篇2

关键词:公共危机;政府;问题;对策

一、危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转型和秩序重建的关键时期,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收入结构等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的组织形式、经济增长形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也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由此导致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大量存在。尤其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由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再加上境外分裂势力和国内不法分裂分子的勾结和蛊惑,给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带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同样也给我国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席曾这样说:要深刻认识反恐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活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①。近几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预警、防控以及机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工作中仍还存在着如下薄弱的环节:

1.预警机制不健全,各部门间应急协调性差

戴维斯・杨曾说:“面对任何危机,你首要的目的是尽快结束危机。而比这更重要的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②显然,做好公共危机管理的首要任务便是保障预警防范机制的健全。通过近几年的公共危机事件分析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建设上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亟需进一步完善。很多明显的信息都没有被应急管理部门捕捉到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危机不能及时有效的应对。同时,公共危机管理的各应急部门各自为政,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及时、系统的沟通,这样就使得预警信息因部门分割而不能准确检测出其潜在的威胁和真正的意图,因此政府就无法正确认知事件发生的性质和有效的提供预警,从而延误采取应对措施的最佳时机。由此暴露出昆明市政府在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建设和部门间应急协调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亟需进一步完善。

2.应急队伍建设不完善,防控力度不够

应急队伍的建设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也是是保障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关键所在。虽然我国政府为应急队伍的建设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但仍旧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安保人员不足。安保人员是处置公共危机事件的最核心因素。从事发现场来看,现场安保人员严重不足。从歹徒持器械集结到开始打砸,现场几乎看不到安保人员,更谈不上及时有效的对其进行盘查和拦截,以至于后来歹徒可以轻易冲进人群,实施犯罪,造成大量无辜群众的伤亡。

其次,警察配备不力,实战素养不高。事件爆发时,现场的警察和第一时间赶来支援的警察基本上都没有配备枪支,当面对疯狂的歹徒时,警察只能以棍棒等来与歹徒对抗,以至于不能及时有效的制服歹徒和控制住局面。另外,在警察人数占优的情况下也没能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控制住歹徒。其原因除了警察装备不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警察的实战素养不高。据事后提供的伤亡名单来看,每次事件都有大量的警察伤亡。

3.定位过高,工作被动

中央对应急管理机构的定位过高,忽略了赋予其相应的权利和职能,使得在处置公共危机事件时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

首先,在行政级别上,应急管理机构不仅级别低而且权利小,其在牵头和协调各部门参与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时,往往会力不从心,所制定的应急政策和应急预案也经常得不到各部门的充分重视,从而可能导致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公共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延误。

其次,政府对应急管理机构提出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而忽略对其赋予相应的权利和职能,也没有指定具体的措施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辅助,这就造成应急管理机构在牵头和协调各应急部门时不能实现协调联动,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最终影响公共危机突发事件处置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最后,应急管理机构不是专门化的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在实际的工作中,所发挥的职能有限。该机构中也缺乏专业化的危机管理人才,制定的《昆明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具有很大的笼统性。

二、应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

改善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地方政府在社会和公共管理方面的职能,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过程。

1.健全预警防范机制,增强反危能力

建立健全预警防范机制是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首要任务,也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工作。第一,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信息检测网络系统;第二,增强相关应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危机辨别意识,经常对公共危机突发事件开展有针对性的演练和检验应急处置预案的可行性;第三,做好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向公众宣传和普及安全防范知识,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第四,各应急部门要建立信息共享和及时反馈机制。

2.完备应急响应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正是由于应急响应机制和防控机制的漏洞,才使得危机发生时,不能及时、有效的作出应对,以至于错过了最佳的处置时机,造成悲剧的发生和危害性的扩大。首先,在进一步完善“天眼工程”的同时,加强警力对环境的巡逻次数、巡查力度,以及安装警情自动报警系统等,增强监控能力;其次,建立语音疏导系统和专门的疏导人员,提升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的危机能力和素质;最后,还要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提升安保人员的装备和实战素养。以此提升应急响应的能力和效率,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建立专业化的应急管理机构,制定有针对性的预案

建立专业化的管理机构,不仅可以总结和吸取过往的经验和教训,而且可以提高政府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效率。之所以说地方应急管理机构不具有专业化,不仅仅是指其职能的独立性和职权的扩大化,还主要有专业人才的缺乏。应急管理机构不同于其他政府部门,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只有吸纳大量的这方面的专业性人才进入到应急管理队伍,才可以真正的提高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的效率以及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预案,才可以真正的防患于未然,可以真正的从容不迫的应对公共危机突发事件。

4.重新定位应急管理机构,调动工作的主动性

公共危机事件的开展,离不开警察、消防、医院、交通等各职能部门的配合,而应急管理机构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主要起到编撰应急预案、牵头以及统筹协调各部门等责任,简单来说就是要管各部门的事。

首先,在行政级别上,要提高其级别,扩大其权利。因为应急管理机构在牵头和协调各部门参与应急事件处置时,由于级别低和权利的有限往往会力不从心,所制定的应急预案也经常得不到其他部门的充分重视,从而可能导致应急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处置突发事件工作的延误,因此要提高其行政级别和扩大其权利。

其次,在法律法规上,要给予一定的保障。应急管理机构承担着预防和处置地方公共危机事件的重任,然而由于义务和权利的不对等,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其在工作中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有健全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在处置和预防公共危机突发事件时处于主动的地位,最终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注解:

篇3

论文关键词 公共危机管理 政府 公众参与

近几年来各类公共危机事件,无论是自然灾害事件还是社会危机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建立一个全面的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政府作为管理体系的主导人承受着巨大压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单靠政府的单薄的力量是无法出色完成公共危机的治理完善,这个时候就需要组成社会成员的公众、各种社会组织的力量。古语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因此公众的参与对于公共危机的管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 公众参与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实际意义

首先,公众参与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理论表达了一种管理的新思想,要实现治理,实现善治,不单单依靠政府这一角色,更需要公众、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进来,努力协作,共同实现善治;其次,由于公共危机具有不可预料性、不确定性、破坏性大等特点,政府也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在短时间内提供的公共资源有限,空间分配的密度也有限,从而对于某些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无法做到有效及时的处理,导致大量人力、财产损失,这样的结果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是无法达到良好的危机管理的,公众的参与是实现良好危机管理的重要保障;再次,公众参与能够增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公众通过参与危机管理,了解危机事实,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能力,而且,公众能够监督政府,保证政府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保证公共利益,促进政府有效及时的处理危机事件。政府也通过公众参与,了解到公众的利益诉求,尽可能的满足公众的正当利益,从而也能够减少了一些社会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公众参与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在近些年的公共危机事件中,可以看到,公众参与在不断地进步。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公众的危机意识和参与意识在不断地提高,而且参与的能力也不断地增强。例如云南鲁甸地震后,有许多公众自愿组成救护队赶往灾区,大量的公众捐献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

第二,公众参与的理性化程度增加。在以往的危机参与中,公众分析看待事件往往依据情感因素,理性因素比较少,而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推进,公众在分析事件中就尤为客观和科学,参与管理时也比较理性化。

第三,与政府的沟通互动趋于良性化。政府在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保证了信息的公开透明,让公众了解到事情的进展,也有效的抵制谣言的传播扩散;第四,危机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广泛,各种社会组织,各个社会阶层都积极参与到危机管理中,齐心协力促进危机事件的解决。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公众参与依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众参与危机意识不强,参与意识与能力欠缺

首先,从公众自身情况来看,公众习惯把自己当做危机管理中的受助者,处于被动地位,等待政府的救援,虽然在每次自然灾害发生后,很多公众会自愿献血,自驾车去救灾等等,但是从整体上看,公众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高。

其次,大部分的公众缺乏危机前积极的预警意识和防范意识,从而使得危机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再次,由于公众在危机发生时会处在一种恐慌状态,心理承受能力低,任何一种风吹草动都会使其做出强烈的反应,更有小部分公众会产生从众的心理,做出不理性的行为,不仅不利于危机事件的圆满解决,而且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二)传统管理理念严重阻碍束缚着公众参与危机管理

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中,政府一直占据各种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在浓厚的官僚制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公众一直被看做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在危机发生之时,政府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广大的公众参与进来,政府对公众参与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忽视公众的力量,这样可能会导致政府作出的决策与公众的实际利益脱节或者相冲突,达不到良好的危机管理效果。而且,政府官员本身还有自利性,为防止公众触及自己的利益,极力排斥公众的参与。

(三)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缺乏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为公众参与危机管理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公众参与的程序,需要承担的责任等具体事项并没有在法律中呈现,保障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很多有关的程序规则模棱两可,模糊不清,无法为公众参与提供参考,具体表现在:公众成为管理主体的地位无法得到制度程序上的保证,公众参与的合法权利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制度上的不明确使得公民在参与危机管理过程中无法可依,极易造成混乱。另外,对于公众在参与过程中出现的人身或财产上损失也没有制度上的保障。

(四)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缺乏广泛灵活的组织

公众作为单一的个体,没有形成有序的组织或集体,盲目参与到危机管理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危机管理的无序和混乱。随着社会的进步,更多的代表公众、表达公众利益诉求的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如志愿者协会、慈善协会等,但是在数量和能力上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并且,我国的社会组织一般为官办组织,寻求政府的庇护,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相对来说缺乏自由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很难真正发挥社会组织应有的作用。

三、 公众有效参与危机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开展危机教育,培养危机意识,提升参与能力

第一,全国各大中小学、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都应该开设危机教育课程,政府注重加强危机方面的宣传监狱,让每位公民都能切身体会到危机防范的重要性,逐步培养起公众的危机意识。

第二,纸上得来终须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的实现需要实践,在危机管理中,公众需要的不仅仅是防范危机的意识和知识,而且更需要具备相关的防范技能,所以,各个社会单位要经常组织危机演习,通过虚拟的危机现场,不仅可以完善危机管理的监控和预警体系,而且能够提高政府和公众的危机意识,提升参与能力。

(二)转变政府传统的管理理念,积极促进公众参与危机管理

第一,在我国传统的管理理念中,政府是管理者和主导者,公众作为被管理者要接受政府的领导,听从政府的安排,被动的接受政策,按照政策开展工作学习。而且由于官僚组织结构的封闭性,管理强调技术和专家指导,公众参与一直被否定排斥,但是,随着危机事件的不断发生,政府单薄的力量需要公众和社会团体的帮助,因此,政府应该转变管理理念,大胆放权,给予公众充分的信任。

第二,政府还应当不断改革和完善组织结构,促进组织更加透明开放,为公众参与奠定基础。

第三,政府应不断完善公众参与的环境,改善传统的公民参与制度,如制度,保证公众参与渠道畅通。

(三)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危机管理法律体系

第一,应该通过立法明确公众的参与权利,使其成为合法权利。这点是重中之重,也是首先必需要做的。在我国,所有的事情都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公众没有合法的参与权利,就无法实施合法的行为。

第二,在公众参与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的构建中,需要明确哪些危机事件是需要公众参与的,哪些事件是避免公众参与的,换言之,就是公众参与事件的范围。同时,还需要对参与的主体范围、参与的方式、程序、参与权的监督和制约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公众做到有法可依,有程序可依。

第三,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危机事件在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必须对公众的某些权利和义务做出规定或限制,保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四)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保证社会组织的自由性和灵活性

社会组织是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重要桥梁,也是危机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员,因此,政府应大力支持社会组织的建立发。

第一,政府应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完成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资源和优越的发展环境,同时,在财政上给予社会组织优惠或补贴,也可以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

篇4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危机;解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物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这使得建筑行业在市场上得以迅速的发展,而由于各个施工单位的能力各不相同,这也就造成了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少的安全隐患,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施工过程中事故的发生,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加强危机管理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这就要求施工单位要不断的建立和完善施工管理制度,做好安全防患工作,树立正确的危机管理意识,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事故,保质保量的完成建筑工程。

1 危机管理意识的重要性

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期长、施工条件复杂、人员参差不齐等问题,很容易造成施工事故,这主要是由于管理的不善造成的,而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一旦造成事故,其损失也是巨大的,不但会给工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也直接关系到企业今后在社会上的发展和竞标的效果。因此,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加强企业的危机管理意识,有助于企业未雨绸缪,为工人和企业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2 危机管理的具体措施

1、更新观念,加强危机意识

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更新观念,加强危机意识,也许是你的一个稍不注意的提醒或疏忽,可能就会给我们的工人和工程带来巨大的威胁和损失。现在社会建筑企业的施工比起以前来说,其危险系数更高,比如房屋建设,以往的建设大多为6层结构,而现在的房屋大多为高层,其在施工过程中的危险也会大大的增加,这都使得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应该加大力度,防止高层建设过程中的危险发生。

2、强化危机管理意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也比较激烈,为了更好更快的完成工程,企业往往会要求工人们加班加点的完成工作,增加工作量,这岂不知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配套的安全管理措施,就会给我们的工程施工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这个方面,施工管理者的危机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样才能在施工过程中面临危机的时候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做到冷静应对,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随时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危机管理意识,同时管理人员加强对日常工作的监督,这样才能及时、有效的预防和解决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加强对施工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在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不同分层,逐级管理,主管负责的办法进行,首先,从管理者层面要不断的强化危机管理,并定期的进行相关的培训,然后,再由负责人按照分层进行的原则,进行逐级培训,并要把教育与培训和安全生产结合起来,以便于企业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危机。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施工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所以做好对施工管理者的培训工作等于就是做好了建筑施工管理的工作,因此施工管理人员自身要充分认识到危机管理对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好预防和处理。

同时,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加强施工同行业的危机管理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十分重要,加强和社会各界的交流,学习相互间的经验,做到优势互补,对提升施工危机管理水平具有很大的帮助。在交流过程中,各个企业可以通过自己在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互相学习,并实现共勉,以避免出现“想到的能办成,想不到的就疏忽”的局面。

4、在工人施工过程中加强危机管理意识宣传

要想真正的做好危机管理意识在施工管理中的运用,需要做好对危机管理意识的宣传工作,由于建筑施工环节多,要在每个施工环节做好危机管理的宣传工作,为施工人员营造一个科学、健康的危机管理氛围,人人做到危机管理的主人翁意识,使建筑企业的施工人员保持热情、积极向上、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让每一位施工人员都充分认识到危机管理在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性,将危机管理谨记在心。同时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建筑企业在一些施工危险地段做好安全提醒标记,像挂条幅或者设置警示灯,以引起施工人员的高度重视。另外施工管理者还要引导施工人员进行正确的施工操作,严肃、认真的对待每一项施工环节,严格的按照施工流程进行操作,在施工过程中随时抱有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认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加强与工作伙伴的沟通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进行弥补。

5、设立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

设立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并制定相应的危机处理流程,对于真正发挥危机管理在施工管理过程中的运用具有非常必要,通过设立危机管理机构,对危机能够做到提前的预见和防患,使每一个施工人员都按照施工流程进行,对处理各种危机风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保障建筑施工工程顺利的完成。

综上所述,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对各种危机风险的预警和处理,及时的解决在施工过程中不合理的操作流程,并建立健全科学的危机施工管理制度,及时、有效的避开危机,将安全生产事故降低到最小化,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杨游烽.针对建筑施工管理的关键问题探讨[J].四川水泥.2016(07)

[2] 庄炳聪.建筑施工管理创新及绿色施工管理探索[J].江西建材.2016(22)

[3] 曹小伟.谈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J].门窗.2016(08)

篇5

近些年来,我国经历过几次较大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在政府带领的有效应对下,获得了比较完善的解决。但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暴露出了我国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行深层次系统化的改革,构建起适应当前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急管理体制。

 

一、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地发展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合作医疗制度在各省市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各区域的防疫体制在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下逐渐落伍,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不足逐渐显露出来。

 

(一)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资金投入较小。由于各区域都在尽力加强经济建设,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缺乏必要的公共卫生设施更新维护。因此对于公共卫生应急的反应较为迟钝,不能迅速采取措施,加强防范。《世界卫生报告》显示,我国的公共卫生状况相对其他国家较为落后,卫生资源少,医疗和防疫水平低,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的需求[1]。

 

(二)公共卫生信息渠道不通。关于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十分不足,不仅各基层公共卫生单位的重点防预疾病统查工作无法落实到位,而且信息流通不畅,重要的公共卫生资源信息具有封闭性,没有建立起适当的信息网络。

 

(三)专业人才的缺乏。由于对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相当长时间的不重视,我国并没有尽早设立相关专业的人才培训机制。在面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专业人才的缺乏,致使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事件很容易扩大。

 

(四)体系制度不健全。我国的公共卫生工作往往由多个部门分开管理,没有完善健全的体系制度。各部门对于自身职责范围以外的工作无法监管,资源信息整合不及时,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发挥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统筹作用。缺少有力的管理体系和监察制度,没有基本的统筹系统,使各部门在面对公共卫生突发状况时十分被动,不能及时调动资源采取措施。

二、构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基本理念。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预防为主是其基本理念。需要加强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公共卫生的标准和要求,尽量避免大规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产生,并减小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二)增加对公共卫生领域的资金投入。增加对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重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其资金的投入。通过加强在人民群众中的宣传以及对于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加强个人对于公共卫生的重视,使群众在生活中时刻注意公共卫生的要求,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率。此外,增添必要的公共卫生设施,可以加强对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三)培养专业化人才。对于公共卫生领域专业人才的需

 

求,可以通过增加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设置相关培训机制、增加对公共卫生人才需要的宣传等方式来实现。在对公共卫生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到的知识能够应用于实际的问题当中,增加实践方面的训练,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同时,要及时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更新,重视专业化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以及对不可预见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四)健全公共卫生领域体系制度。公共卫生领域体系制度的建立对于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十分重要,它可以确保日常情况下对公共卫生防预工作的开展,在突发事件产生时,可以起到及时调动各项资源,确保全力应对的作用。健全公共卫生领域体系制度,首先要建立起流畅的信息通道,使各地区的公共卫生信息随时流通,并实现对各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的统筹安排;更重要的是,要确立起系统的监察制度,对于日常的防预进行及时监察,杜绝突发事件产生,并对各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进行定期的评审,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业评价,督促各区域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迅速提升。

 

结束语: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不仅对人民的生命健康有所影响,还容易引起人们的不安,造成社会恐慌。构建有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可以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增强人民的安全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针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引领以及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从而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应急能力,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的生活。

篇6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system of expressway in our country is the main way and means to implement modern management of expressway. It is mainly a comprehensive large-scale system based on electronic, electrical control and other technologi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highway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maintenance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we discuss how to do the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of expressway maintenance management,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solutions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commit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expressway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关键词】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管理;质量

【Keywords】highway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system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 quality

【中图分类号】U4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6-0003-02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发挥巨大作用,其中机电系统是高速公路现代化管理的主要支撑系统,我们必须加大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维护管理工作,从而提高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管理的工作质量,推动高速公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 高速公路机电维护的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模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自维化。自维化是指高速公路自身的机电人员,通过对路段机电系统进行自主维修和保养,在其出现问题的过程中,不用牵扯外来人员,通过自身的工作就可以达到维修的目的,维持机电系统的正常运行。此种维修的主要好处是能够充分利用本路段的相关机电维护人员,加强对出现故障的设备的响应,在对机电设备具体情况了解较为清楚的前提下,有力地排除相关故障。采用这种方式对机电系统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速度相对来讲比较快,而且成本较为低廉,但是,机电人员的操作理论知识和相关操作经验可能不符合大规模机电维修工作的要求。

第二,市场化。市场化机电系统的维护模式是我们在对高速公路机电维修管理的过程中,对于专业技术力量较强,经验比较丰富的工人,充分发挥其作用,对进行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从而提高技术能力及其设备资源利用效率,达到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的目的。系统复杂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快速解决一些比较困难的项目攻关过程中的问题,但是在机电系统出现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不能够做出迅速反应,也不能在第一时间对现场的故障进行排除,使得整个铁路对专业公司出现较高的依赖性,维护成本相对来讲较高。

第三,自维化和市场化相结合。自维化和市场化相结合主要是将上述两种方式进行结合的机电系统维护模式,这主要是指我们目前高速公路各路段机电专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差异较大,自维化和市场化结合的模式是非常有利的一种方式,能够吸取各种模式的优点,降低投入成本,提高机电系统的维修质量,而且能够加快维修速度等。因此,这种模式在机电人员设备问题、技术水平等各方面相对来讲较好,减少了机电系统维修成本的开支,对于机电费用维护等能够做到预防为主,维修为辅。

3 我国机电系统维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相对来讲,机电系统管理模式行为不一致,使得设备操作规范不统一。目前我国高速公路主要是实行联网收费模式,因此,我们在使用联网收费系统的过程中,由于与其他收费系统核心部门使用的产品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设备产品常常出现管理模式不统一,管理行为不到位的现象,其对机电系统所使用的设备和设施频程不能够有效同意。

第二,机电系统维护模式不一,维护水平不一,使得我们在机电维护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成本和费用差距较大。这主要是指不同路段之间,机电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配备机电维修人员的过程中,也不能够有效地进行统一培训,维护模式不一致,使得在信息机电系统进行维护的过程中出现模式不统一的现状,因此,存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不同的状况,管理难度相来讲比较大。

第三,机电系统养护评价的标准不统一。在对高速公路进行路面养护的过程中,常常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体系,才能够推动机电系统的养护方面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但是,在目前工作过程中,我们并不能够引导机电人员对自身工作做出客观的评价,也不能够使管理者从量化角度分析相关机电系统工作的好坏。

第四,机电系统维护专业人员相对来讲较为复杂,机电系统维护人员的整体素质达不到要求。在机电系统进行维护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通过相关的专业人员来达到相应目的,但是很多时候在系统进行维护的过程中,我们并不能够通过专业人员的维护来达到目标,机电人员掌握突发问题的能力和技术存在一定的欠缺,不能够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办法。

4 做好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管理工作的对策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机电系统维护工作的相关对策。

第一,我们必须要加强机电设备产品数据库的确立,对整个机电设备实施相关的准入制度。目前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在应用过程中,情况较为复杂,机电设备数量较为广泛,因此,我们必须要对机电系统所使用的设备来进行归纳和整理,对各种机电产品的型号、类别等进行分类,建立相关的产品数据库[1],在对产品进行有效管理和归纳的同时我们必须要加强机电品牌效益的宣传,这样才能够使得产品较为可靠。另外,我们要对整个机电设备的准入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使得机电设备在运用过程中,真正地符合机电系统的质量和性能要求,达到机电系统维护管理工作的需要和目标。

第二,我们针对公路各路段之间的实际情况,通过采取有效的维护管理模式来规范相关的养护成本和开支。这主要是指我们在加强公路维护技术的过程中,必须对维护的力量进行均匀分配,实行自维式的维护模式,并通过相关的管理,将路段维护管理技术较为薄弱的环节,通过市场化的维护管理模式,邀请相应的维护管理公司来进行维护。同时我们可以加强自维化和市场化相结合模式的应用,有利于节省成本,加快维修进度,保证维修质量,从而保证机电设备维修工作达到目标要求。

第三,我们必须要通过相关的机电系统维护评价标准,确立相应的考核指标,达到机电系统维护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在机电系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指标进行选取,从而对机电设备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控,使其符合国家高速公路的特点和功能,有效地达到相关要求,从而对机电系统维护工作进行有效评价和落实,使公路机电系统管理和养护工作能够做到有规章性和制度性。

第四,我们必须提高高速公路机电人员的专业素养,从而创造一支优秀的维护管理队伍。这主要是指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和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对各路段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加大培训力度,使其能够按照相关的要求对机电系统的施工路线等进行掌握,这样才能够使得工作人员熟悉设备设施的系统结构,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技巧,从而对公路机电系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及时解决。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高速公路为我国的经济带来了较大益处,我们必须要加强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只有o跟时展要求,将公路建设引起全民注意,才能够提高高速公路维护管理系统的工作质量,保证高速公路使用寿命的有效延长。

篇7

关键词:创建;服务型;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思路总结

推动机关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改革,创建服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的提升。严格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理念,从每一个细节入手,为人员自我价值的实现创设新的平台。确保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满足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和优化的需求。

一、国内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改革

遇到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关事业单位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还对于人们生活水平改善贡献出巨大力量。机关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长期的管理过程中积累的各种问题。要及时进行分析探究,结合经济发展特点制订出更加高效的管理方案。

(一)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缺失传统的机关单位人事管理和管制性政府职能相互匹配,对于人员思想和观念造成了严重的束缚。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过程中,部分人员因为自身的利益将会受到影响,所以对于制度改革存在排除的情绪。对于改革目的认识不清,造成了思想僵化的问题。传统的人事管理都是依照事情发展特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一味地强调了机关单位的管理职能,轻视甚至忽视了服务职能。没有激发人员的积极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环境改善以及吸引人才等方面认识不足,从而影响了人事管理的效率的提升。

(二)岗位设置不合理传统的机关单位人事管理是沿用了政府的管理模式,没有制定出科学的分类管理体系。事业单位自身工作范畴比较大,行政关系也是十分复杂。岗位设置不合理造成管理效率低下,人员超编等问题屡禁不止。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改革势在必行,事业单位内部的人事管理要向科学化、精细化层面不断发展。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效率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激励机制不健全当前国内事业单位的薪酬机制、考核体系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收入是依据职位等级进行统一管理。没有体现出多劳多得,严重地挫伤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考核体系具有静态、片面的特征,针对不同岗位人员的考核体系和标准不健全,人员出现了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的思想。考核内容十分模糊,对于岗位职能的针对性较差,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员工的实际工作状态。

二、创建服务型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措施

(一)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单位改革要以服务型为目的随着机关事业单位的体制的改革,服务型事业单位更加符合时展需求。机关事业单位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出认识管理的价值。积极地讨论人事制度改革方案,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全新的思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服务型为目的,积极履行自身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服务型的行政机关单位,要积极落实简政放权。避免出现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用人主体的过分干预,

(二)搭建完善机关事业单位用人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搭建完善的用人制度入手。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创建出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首先要积极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程,通过岗位设置管理促进改革效率。努力适应事业单位改革的各种需求,凸显改革对于健全社会服务体系的作用。其次,要结合岗位职能进行科学的薪酬绩效考虑。将服务对象满意度作为实际的考核条件,充分发挥出奖惩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价值。同时,要不断地完善人员聘用制度。积极贯彻相关人员聘用规范,结合岗位职能、等级、类别进行考核。不断的规范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和用人行为,为工作效率的提升增添新的活力。

(三)逐步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措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搭建起完善的用人体系,凭借信息化管理系统支持后续工作的开展,积极搭建完善的人事管理体系。创新信息系统管理,为科学化管理是提供更多支撑。促进传统管理模式的优化,逐步完成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网络化、规范化、科学化要求。制定出人事管理条例,为机关单位的体制改革提供法律层面的支撑。积极创建更加科学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采用定时考核的方式来避免违规行为的出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创建服务型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思路的探究是十分必要的。结合国内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改革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单位改革要以服务型为目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搭建完善的机关事业单位用人体系,逐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参考资料:

[1]成思危.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模式选择与分类引导[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26)78-79.

篇8

一、高校危机的概念

“危机”的词源来自于西方,在英语的语言用词中,特指一种临界状态,即在矛盾和危险即将发生的边缘临界点。“危机”一词的内涵中,包括对环境的重新认识和新的机遇与挑战。而“危机管理”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和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对社会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整理,有所侧重的对危机的诱发、处置和后期处理进行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最初的危机管理集中在对政治环境下,处理国际国内政治经济事务所采取的应急手段和措施,后来被推广到高校管理等其他相关领域,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现代的高校管理学术体系中,危机管理已然成为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下,对高校的外部管理和内部规制已经成为高校发展中不可回避、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发展,我国的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已经从最初的事后补救开始向前期的风险防范、中期的及时处置和事后的总结完善的新型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模式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出民办高校在管理水平和管理经验上的提升。具体而言,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淡薄。公共卫生的安全意识是通过高校的卫生教育进行宣传的,目前民办高校普遍对公共卫生安全知识的教育工作重视不足,在这种基础上,淡薄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是民办高校发生公共卫生危机的严重隐患,一旦发生大面积的集体疫情、或者遇到严重的其他危机事件时,很难进行有效的自我救护,造成疾病疫情的大规模扩散以及群体性恐慌事件。特别是很多民办高校学生在进入高校的校园之后,失去了父母和亲人生活上的关怀,部分民办高校学生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程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他们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淡薄。

(二)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知识不足。目前民办高校的学生对公共卫生的基本常识了解的比较少,对如何防范公共卫生危机更是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知识的缺失往往给高校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带来严重的问题。所谓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是指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公共卫生是事故的必要的防范知识和基本的卫生常识。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目前在我国的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超过60%的学生认为自己只有最基础的公共卫生安全知识,对于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没有经过充分的考虑。另有64.7%的学生坦诚自己在学校中从未接受过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对民办高校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工作不了解。

(三)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未得到有效实施。所谓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是指民办高校在处理和处置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过程中,事先拟定的用以在紧急时期进行有效处置的既定方案。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能够在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的时候帮助民办高校有效的控制事态发展,保证民办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但是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的制定虽然比较完备,但是在实施方面,很多民办高校并未对现有的高校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进行有效的执行,造成了民办高校在公共卫生危机的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四)民办高校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不明确。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涉及多个方面,既包括公共卫生危机预案、制定和实施,也包括高校在处置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管理机构、辅助部门等设定。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普遍有公共卫生危机预案,但是在高校公共卫生管理的具体职责划分上,存在比较大的问题,高校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混乱,高校在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没有清晰的思路,造成了目前在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缺乏统一的综合管理协调机构。

三、解决我国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对策

(一)做好高校学生公共卫生危机教育与预防。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事先预防,预防为主的思路是管理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中心思路,加强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措施很多,其中重要的方面即是加强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教育,通过教育普及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知识,使民办高校学生在公共卫生危机发生是成为一个独立的应对个体,推动危机的尽快解决。

应急教育的教育在于普及应急处置知识,包括在民办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爆发时如何进行自救和他救,通过常见的应急知识教育,帮助民办高校学生树立危机应对和防范的意识,在公共卫生危机爆发时,能够冷静面对、妥善处置。通过课堂授课、课下活动等形式,对民办高校学生普及应急教育,并加强训练和演练,做到防范于未然,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应对危机的意识和能力。

(二)做好周密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预案

篇9

关键词:水利施工;危险源;管理;分析

危险源是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根源,它指一个系统内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能会导致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安全事故的在危险因素或危险隐患。恰恰这些不安全因素是导致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所以,对施工危险源进行辨识、风险评价及其控制,便成为施工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

1.危险源的构成要素

危险源主要包含三个构成要素:即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触发因素。

①潜在危险性: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主要指危险源一旦导致安全事故,可能面临无法估量的人员伤亡或极大的财产损失,具体安全状况视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破坏力的大小而有所不同。危险源的这一属性意味着可能造成安全事故损失的严重程度。

②存在条件:危险源的存在条件是危险源所处的物理状态、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它包括储存条件,如堆放方式、数量、通风、隔离情况等;理化性能,如状态、温度、压力、闪点、燃点、爆炸极限值、有毒及有害特征等;防护条件,如防护方案、故障处理措施、安全装置及标志等;技术条件,操作技术水平、作业娴熟程度、操作失误率等;机械设备状态,如机械性能、完好程度,质量缺陷、维护保养、使用寿命等;施工管理条件,如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计划等。

③触发因素:即危险源而引发安全事故的不安全因素,也就是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进而发展为安全事故。触发因素一般归纳为以下三类:人为因素,如违反规程操作、麻痹大意、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等;管理因素,如不恰当管理、不正确的训练、指挥失误、判断决策失误、设计差错、组织安排不符合实际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引起危险源转化的各种自然条件及环境变化,如气温、气压、风速、温度、湿度、雷电、雨雪雾、地震、泥石流等。触发因素虽然不是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的确可能使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在因素,并且每种类型的危险源都有其对应的敏感触发因素,譬如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潜在触发因素;又如夜间作业,照明设施不完善或雨雾天气可能成为安全事故的触发因素目。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

2.水利施工现场危险源特征

通过对水利施工现场危险源管理工作的调查研究,并参考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本文从危险源致灾理论的层面分析,归纳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危险源主要具有如下六个特征:

①客观实在性:施工生产活动中的危险源,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无论人们是否愿意承认,它都会实实在在地存在,而一旦主观条件具备,它就会由潜在的危险性发生质的变化而转变为安全事故。

②高度不确定性:由于水利施工项目具有规模大、工期长、系统复杂等特点,加之危险源自身也随着施工现场条件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特征,这就使得对各种危险源在施工过程中的发展变化规律难以做到精确把握和预测,导致危险隐患产生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很难用常规性方法进行识别,其后的发展和可能涉及的影响也很难用一定量化的计算方法来加以指导。尤其是事故一旦发生,处理不妥可能会造成危险事态的扩大甚至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③隐蔽性:危险源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状态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危险源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明显地暴露在表面,而是潜伏在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具有较强的潜在性;虽然并不是所有危险源都一定会导致事故的发生,但是,只要有潜在危险源的存在,就不能彻底排除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④突发性:不仅危险源的存在状态具有隐蔽性,而且引发危险源安全事故的触发因素也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实际上,任何一种系统都具有因果连锁的内部特性,较小的危险源也有可能诱发重大危险隐患从而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同时,这种隐蔽性使得危险源从潜在到爆发的这一过程具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可预警的时间非常短,突发性极强。

⑤复杂多变性:危险源的复杂性是由于实际施工作业情况的复杂性决定的。每次作业即使任务相同,但由于施工技术人员、作业的施工地点、使用的机械工具、所采取的施工方法以及工序有所不同,可能存在的危险源也会相差各异。一般地,相同的危险源也有可能存在于不同施工阶段、工序和作业过程中。

⑥连带性:即危险源的连锁反应。一个系统内的各个危险源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假设某个危险源引发产生安全事故,这些安全事故很可能又是其它危险源的触发因素,造成危险源的连锁反应。加之危险源的隐蔽性和突发性较强,因此,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使得应急指挥部门和事故当事人很难在极短的时间内妥善协调组织急救人员、并及时运送救援物资,或者杜绝应急处置不当行为,该类应急管理方面的因素极有可能会成为其它现场危险源的触发因素,最终导致连锁事故产生。

3.水利施工现场危险源引发事故机理

人类的安全是人、社会、环境、经济、技术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大协调系统的稳定运行保证的。无论从系统的局部还是整体来看,人类的安全生产与生存均需要很多因素的协调与组织才能实现,事故的产生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即构成事故系统。本文认为安全事故系统是由人、物和人机交互环境三大因素互为耦合作用所产生的。事故致因理论旨在探索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危险源作为安全事故的根源,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受到触发因素的影响,进而诱发安全事故。

①危险源与触发因素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危险源往往有着若干触发因素,而一个触发因素也可能同时影响着多个危险源。危险源在触发因素的影响下,转化为危险状态,成为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

篇10

关键词:危机管理意识 建筑施工管理 应用评析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日益繁荣,于此同时却暴露出诸多管理问题,例如管理制度的不合理、缺乏相应的危机管理意识等问题。因此不断的完善管理制度,正确树立危机管理意识,才能确保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

危机管理意识

危机管理属于非常态的管理,是对危机事件的管理,是指一个项目所建立的危机预警机制、危机的检测机制和危机处理的管理体系。实现对建设中危害的最小化,最大程度的减轻危害

的影响,最终要实现的就是实现整个企业的经济损失的减少。危机管理侧重于对危机发生的过程进行干涉,主要包括有事前、事中与事后管理三个阶段。建筑施工的危机管理从事实上而言,主要是在建筑施工中消除潜在危机因素,预防危机发生。在危机发生时能够及时回应并采取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在相关的危机被消除后,还要实现对危机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策略的总结,避免再次在建设中出现类似的问题。同时要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危机管理体系。总体而言,危机管理意识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危机与风险的提前预测来进行的。对危机与风险进行控制,避免对施工活动的影响。只有在建设之前和建设之中能够充分的把危机意识和建设的过程相结合,发现建设之中出现的问题,从领导到相关的施工人员上下一起,树立危机意识,才能为整个建设过程的有序和科学进行提供必要的保证。

2、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建筑施工生产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风险,这种风险就是建筑施工管理的危机,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在如果对这种风险不进行处理而是让其发展,当其集中出现的时候,会对施工生产产生十分重大的问题。虽然风险不等同于危机,但是对风险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控制,偶然的风险就会上升为必然的危机。因此要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合理运用危机管理。

2.1强化建筑施工管理观念,树立危机管理意识

“百年大计,安全第一”,建筑施工活动本身为了“人”而存在。安全是第一要素,但是在实际生产活动中,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是很明显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必不可少。思想上认识到,行动上才能落实到。在建筑施工中渗透危机管理意识,需要让施工人员及管理者意识到危机的存在。只有足够的重视才能将危机意识落实到管理中。

1)企业在建筑施工中要树立起安全第一的生产理念,加大对员工的安全教育,打消其侥幸心理。同时,企业还可将安全任务与生产任务捆绑评定,将安全任务作为工作的重点考核项目之一。或采取其它一切可采取的手段凸显安全的重要性,使安全意识深入到工作者的心中。

2)企业的领导者能否有足够的危机意识与安全生产意识决定了施工安全的落实程度。要做到这一点,一是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安全意识的培训;二是将安全任务与企业领导者所追求的利润组合在一起,加大对安全事故的惩罚力度。

2.2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建设者的综合素质

在建设前期和建设中,要做到对施工者的安全培训和意识的提高,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他们是建筑建设危机的直接面对者,只要他们能够及时的发现建设的危机、及时的解决危机,才能为建设的质量把好关。因此对他们进行安全培训就显得十分地迫切和必要。不仅要让工程施工人员能够实现程序化和标准化的作业,还要实现其对安全法和安全技术标准的规范,提升整体人员的素质。使施工阶段的质量得到保证,使安全意识得到落实。对施工人员的危机教育是安全保障成功的一般内容,让他们在建设中认识到危机意识的重要意义,让他们知晓危机意识和他们每一个人的重要关系。

2.3 建立危机预警机制,重视危机预防

如果要想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发挥危机管理意识的真正作用,最主要的是设立危机预警体制,这样才能通过危机管理做好建筑施工过程管理工作。所以,为了能够使施工管理人员有效的应对施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危机,必须要设立危机预警机制,由专业人员设计一套敏感性、预警精准的管理系统,以确保危机管理意识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可行性。

与此同时也要做好信息资料的收集和监控工作。对同行业之间发生的各种信息和资料进行适当时候的有效收集和整理,通过分析和研究这些数据,对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发展方针进行有效、科学、合理的调整。对收集和整理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鉴别、分析和研究,以保证能够有效预警以后有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和风险,并在适当的时机拉响危机预警。

此外要做好交流和沟通的工作,及时地收集和整理社会各个方面对施工产品的评价个反馈信息,从其中得到在第一时间掌握的市场信息,进而能够迅速的发现和监测出容易引起危机的各种原因和因素。

2.4 做好施工现场管理

做好施工现场的起点管理工作要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需要从工厂建设伊始就开始进行,即做好施工现场的起点管理工作。施工企业可成立专门现场管理部门,现场管理部门在设计规划初期就介入,监督设计的合理性。并在工程开始后,协助落实现场施工方案。同时,该部门还要负责对设计中的关键点、关键点及新材料、新技术的施工提前做好相关实验或者保护措施。除此之外,现场管理部门还要同时监督建筑材料的选择,材料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建筑成果的质量。现场管理部门要协助物料采购部门进行材料的选择并对采购回来的物资进行检验,为高质量的建设奠定基础。

2.5 设立危机管理机构

要真正的发挥危机管理在施工管理过程中的运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成立一个专门危机管理的机构,并做好组织建设工作。危机管理机构在进行危机管理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设立危机管理机构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能够起到有效的预防和处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危机和风险,同时也能够起到相互协调的作用。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业应该在危机还没出现的时候,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让危机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出处理危机相关工作的流程,进一步的明确在施工过程中,每个危机管理人员的职责和责任,确保在建筑

施工工程能够保质保期的完成工程。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娴熟够硬的管理本领,把每一次出现的危机作为一次发展的契机,并转变危机,实现建筑工程的危机最小化。除此之外,还需要提高管理者和施工者的心理素质和能力,让整个建筑的安全得到保障。

结语

危机管理意识是建筑行业中必须具备的一种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要把危机管理的意识落实到对人的关怀和提高建设的质量方面去。让危机管理意识与建筑管理相结合,把责任分配落实到个人,最终要实现工程建设的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钟晔.浅析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