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微观经济理论范文

时间:2024-03-21 17:4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宏微观经济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宏微观经济理论

篇1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理论;均衡价格理论;经济增长;生活水平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006-02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个体的行为及运行规律的科学。经济社会个体的总和构成经济总体。因此,由个体的一般规律就有可能得到经济总体的一些规律。

一、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分析了市场的需求、供给、供求均衡及供求变化对均衡的影响。

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定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大多数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呈反向关系。对应需求曲线D为负斜率。供给定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大多数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呈正向关系。对应供给曲线S为正斜率。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需求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供给增加时,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市场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的。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过于求,价格会下降;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供不应求,价格会上升。市场通过价格杠杆作用的调节趋于均衡点E,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0,均衡数量为Q0。如图1所示。

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需求或供给变动时,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改变,对应的均衡改变。如消费者收入增加,对于正常品而言,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为D1。均衡点为E1,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1,均衡数量为Q1。如图2所示。再如,生产成本下降,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为S2。均衡点为E2,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2,均衡数量为Q2。如图3所示。

二、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对宏观问题的解释

从图2可以看出,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均衡价格由P0上升到P1。由于经济社会大部分商品属于正常品,就经济社会整体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会不断提高,价格水平也会随之不断提高;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均衡数量由Q0增加到Q1。均衡数量一方面是生产者的供给量,另一方面是消费者的需求量。在这里不考虑新产品的出现和旧产品的退出,只考虑现有产品。供给量增加意味着经济增长,需求量增加意味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所以,消费者收入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上升。

从图3可以看出,当生产成本下降时,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均衡价格由P0下降到P2,均衡数量由Q0增加到Q2。说明生产成本下降会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下降。引起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有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在经济社会中,生产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生产要素的价格却一般是上升的。如果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引起的成本下降高于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引起的成本上升,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下降。

三、由微观经济理论到宏观问题的结论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提高消费者收入或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但提高消费者收入会使价格水平上升,削弱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会使价格水平下降,提高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

现实社会中的许多产品如彩电、冰箱、电脑、汽车等等,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在供给量增加而不断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价格也不断下降。现实生活中,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各种物品的消费数量不断增加,价格水平也随之上升,如奢侈品、食品、旅游产品等。

篇2

Abstract: Western economic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udy were divided into micro-and macroeconomics, microeconomics is the basis of macroeconomics. However, in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the arrangement, it is strict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gain, the two remained independent, basically has not matter in content. For example: in production theory, only study a single firm's total revenue maximization conditions (resource utilization), but not at the same time to contact macroeconomic issues and consider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contact the consumer behavior theory to consider the consumer's utility maximization problem and the associated price elasticity of commodity price decision makers to consider the issu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these issues.

关键词:生产理论;利润最大化;问题;思考

Key words: production theory;profit maximization;problem;thinking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088-02

0引言

西方经济学传统生产理论对厂商总收益最大化的讨论是基于高等数学中原函数(总效用函数)的一阶导函数(边际效用函数)的值为零时,原函数可取到最大值的原理,论证了生产者在投入(成本)即定的前提下(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生产和销售某种商品要取得总收益最大的条件是边际收益MR为零。即边际收益为零时的商品销售量能够保证生产者实现总收益最大化。对此结论,本文认为:对厂商(生产者)行为理论的分析,除必然需要站在生产者的角度分析外,还需要把它放在更加广泛的环境中去进行更加全面的考察,这样才可能得到更加客观、更加实际的结论。

1传统生产理论的具体内容

1.1 传统生产理论基本分析框架依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一般而言,厂商的销售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所决定,即厂商的价格会随着销售数量的变动而发生改变。通常,如果厂商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那么厂商则面临着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这就意味着厂商要想销售更多的产品,就必须以更低的价格销售。同时,微观经济学还假定市场是出清的,所以,这种情况下,厂商的生产数量等于销售数量。以下(如表1)是一个厂商的销售(收益)情况表。

单纯从数学角度分析:当一个连续函数的一阶导函数的值为零时,该函数能够取到最大值[实际上,MR=(TR)′]。按照这一数学结论,在假设TR函数为连续函数的前提下,当MR=0时,厂商的总收益TR为最大。从上表的情况来看,当厂商的生产(销售)数量为5时,厂商得到最大的总收益20。

1.2 基本作图根据以上表格,传统教课书作出了MR曲线和TR曲线,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当销售量Q=5时,MR=0,同时,TR取得最大值20。

2对传统生产理论的思考及修正

2.1 对边际产量和总产量曲线图形做法的思考及修正依据上表1可知,实际上能满足总收益TR的值为最大的销售(生产)量可以是4也可以是5,亦既在销售量为4到5这个阶段存在一个总收益保持最大值的平台期。所以,严格来讲,TR函数的图象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抛物线,而是在抛物线的顶端应该有一条平行于Q轴的线段AB,如图2。图2才真正反映了表一中商品销售(生产)量、边际收益和总收益之间的相互关系。

2.2 对厂商总收益最大化条件的思考及修正从表1和图2能够看出,厂商总收益最大(20)时的销售(生产)量可以是4也可以是5,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并把宏微观经济学其他理论结合起来分析,总收益最大时的销售(生产)量则有不同的结论。

2.2.1 单纯从厂商的角度来考虑,最优生产(销售)量应该为4。这是因为在保证总收益为最大的基础上,厂商生产(销售)更多的产品意味着厂商在生产技术不变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前提下需要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这意味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同时也意味着固定资产(机器设备)的更大损耗。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假设厂商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利润最大化,而利润最大化首先要满足的必要条件则是成本最小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单纯从厂商角度考虑,其最优的生产(销售)量为4,而并不是大多数传统教材中认为的5。

2.2.2 从商品价格弹性理论和厂商所生产产品的可替代程度的角度来考虑,如果该厂商生产(销售)的产品需求弹性很小甚或无弹性,并且该产品的替代品(包括完全替代品和不完全替代品)很少甚或没有,则意味着该厂商有能力在产品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向市场(消费者)索要更高的价格,牟取更大的超额利润。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厂商最优的生产(销售)量应该为5。

2.2.3 单纯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厂商的最优生产(销售)量应该为5。这是因为当厂商生产并向市场投入更多的产品时,既市场供给量加大时,依据供求定理,产品的价格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产品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在消费者收入既定的条件约束下,花费相同的收入会取得更大的效用(即收入效应:产品价格下降,消费者收入不变但其实际购买力增加)。

2.2.4 抛开以上三种考虑角度,单纯站在宏观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分析,厂商的最优生产(销售)量应该为4。这是因为在销售量为4时,厂商已经取得了总收益TR最大。如果厂商继续生产,不但意味着厂商自身生产成本和固定资产损耗加大,而且意味着资源配置的低效甚至无效。多生产一单位产品(生产量从4增加到5)而投入的生产要素可以在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配置到能够更有效利用该生产要素的生产上去,最终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总之,对西方经济学中厂商总收益最大化问题的探讨不能仅仅局限在厂商自身的角度来思考,而应该同时结合宏微观经济学中的其他相关理论综合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宏微观经济理论的融合,不至于让人们产生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完全割裂和西方经济学中各个理论相互割裂的印象。也只有这样,对具体经济问题的分析,才能得到更加客观,更加实际的结论。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经济专业;本科教育;实验教学改革

一、经济学实验在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意义

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紧密相联的对现实经济现象作出合理性解释并探究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在一定假定条件下,其理论大多可以用现实经济活动去验证。经济学实验指用仿真方法,创造与实际经济相似的一种实验环境,以检验已有的经济理论及其前提假设,它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经济学专业是理论和实践兼重的学科,需要在实践中去深化对理论的理解。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并重的复合型人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学专业为例,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着力培养富有创新潜质,有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适应社会需要,有着宽厚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上是国家各级经济管理部门、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经济咨询机构、国际贸易部门等。用人单位对经济类人才的需求不仅须有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也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更专业化的要求。而根据对近五年学生实习和就业所做跟踪调查得到的信息,和有效专业教学软件的实践教学缺少有关,学生不懂实务操作,因此在银行、证券、商务贸易公司等单位实习遇到较多困难。因此,经济系迫切需要建立独立的经济学综合实验室,不仅在宏微观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方面,同时在主要核心课的专业方面,如会计实务、财务管理、信贷管理、国际结算、证券投资、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计量经济学等,通过实操和模拟,巩固和消化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使其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需要。经济学本科教学过去是传统教学法,基本上是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主要采取理论阐释、演绎和模型推导教学模式,比较枯燥、单一,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济学实验教学是在教师对主要理论进行讲解后,借助于计算机模拟系统将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来巩固课堂和教材知识。学生通过参与、体验,会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提升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经济行为现象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二、本科实验经济学教学的主要形式与实验内容

经济学实验主要有验证型实验、模拟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等三大类。本科开设经济学实验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掌握经济学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经济类本科实验经济学教学应侧重验证型和模拟型实验。验证型实验是为验证已学的理论知识而设置的实验,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结果,最后整理出实验报告。这一项实验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环节,主要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学原理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经济学原理偏重于理论,比较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而传统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比较枯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且无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的实验课,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关键知识,并结合现实案例,在系统的引导下让学生完成对经济问题的分析,从而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主要实验包括:

(一)验证类实验课。

1.微观经济学。市场供求均衡、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理论实验、边际效益理论、完全垄断市场实验等。

2.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市场货币流通实等实验。宏微观经济学每章内容都有一些较抽象难懂的概念和理论,需要借助实验去理解。

3.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主要是通过统计的方法来验证数理经济模型中各种变量的关系是否和社会现实相一致,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将经济学知识、计量经济理论与方法以及计量软件相结合,用计量软件进行计量建模和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计量经济理论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过程,序列自相关模拟实验等。

(二)模拟类实验课。

1.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综合实训主要通过传统营销管理的仿真模拟、商战体验、丰富的典型案例训练锻炼市场营销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在模拟市场营销环境中运用所学的营销学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营销实际问题。

2.商业银行实验。通过对模拟银行软件和相关银行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具体操作,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银行实务中所涉及的基本业务流程,熟悉业务操作中的关键要素,掌握最新的银行实务操作流程。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巩固和消化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对各种银行、证券等业务流程和功能特征的进一步了解。

3.国际商务实验。通过模拟操作,使学生对国际商务整个业务流程和做法基本掌握,从交易准备直至最后的核销退税,综合操作和成套设备贸易等,并能够以从事外贸业务人员的角色,包括进出口商及银行等角色去仿真地操作,对业务反馈作出正确的处理。

4.财务会计实验。通过模拟操作,主要有货币资金、应收应付账款、成本、负债核算、报表编制等,帮助学生理解财务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

(三)实验教学理念和多元化经济实验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理念。为适应现实的需要,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需要更新,建构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从以讲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创设学习情境、指导学习方向、与学习者双向互动、发现和解决学习疑难为主。在经济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指导者、辅导者和促进者,充分利用情境、协作、沟通等学习环境要素,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模拟的类似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2.多元化实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主要有协作法、参与式与互动教学、自主学习法、体验式教学、网上交流、专题讨论等,并通过实验反馈、调查问卷等形式分析这些方法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影响。协作法就是实验过程中的各环节由实验团队的多名成员协作完成,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配合的能力。参与式与互动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当学生完成一项实验后,让学生自己介绍过程与经验,和同学、老师进行互动交流,相互间的讨论争辩,可以互相激发、相互学习,师生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专题讨论就是以专题主题为导向,设计真实性任务,把学习设置到问题情景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对实验团队的活动适时进行点评,给予指导。充分利用学校教务网络平台,将相关的经济学教学大纲、教案、习题、案例分析、参考文献等上网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网上答疑、讨论、测试系统,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使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讨论和向教师求教,实现超时空的教与学。

三、经济学实验教学课开设取得的效果和展望

近两年经济学实验课的开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学生们感受很深,评价颇高。在调查教学效果学生反馈中,摘录几段:“印象比较深的是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实验,即让学生进入消费者角色并根据消费者均衡作出决策,合理分配收入得到最大总效用。这个实验让我体会到在不同的消费偏好下,消费者决策是不相同的,但是总效用却可能相同。上机实验将平时所学理论与模拟实验相结合,更好地理解了一些经济学原理。由于相对真实地进入了这些理论的角色方,我们对理论的接受度更高了,这些有趣的实验也增加了我们对微观经济学的兴趣。不得不说,这次的上机实验十分令人难忘和受教。”“在试验中,我们对这些经济学理论有了直观的而且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观看十遍同一个微视频并在每一阶段给出看后的边际效应评分,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消费者边际效应递减的状况;在啤酒与电影票的分配试验中,我们体会到了‘经济人’的选择问题与个人喜好的差异。”“在这次试验中,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效用递减理论实验。平时在课本的学习中,我们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感受到效用递减的实际效果,甚至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效用水平会成为一个负值。通过这次试验中的视频观看,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即使是一个能够带来欢笑的视频,在许多次的重复之后也会变得索然无味,甚至让人厌烦,这大概就是实际操作带来的更深层的理解吧。由此我们感受到,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的确为做上机实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而在实验中,我们更加感同身受地体会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真正用处,更加能够与实践相联系起来。通过做这些实验,我们对于从课本上获得的经济学的知识有更深的了解,更加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经济学问题,将经济学原理融入生活之中。”“虽说经济学不像工科课程那样要求非常多的实验操作,但在我看来,经济学实验算得上是课程内容的精华之一,因为平时所接受的各种经济变量与经济活动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记忆在脑中,若是对其没有足够的理解,就很难在现实世界应用,而经济学实验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以本次在经济学实验室所做的宏观经济学实验为例,我们进行了经济增长分析、市场货币流通等四项实验,每项实验均是以互动的形式完成,学生、老师和计算机三方互动协作,推动实验进展。想想平日脱离实验所做的各种练习,那都是在纸上通过计算完成的,而计算数据和经济变化过程都是题目所指定的,我们要做的仅仅是算出某项结果,这样一来就少了自己动脑分析进行经济决策的过程。而在经济学实验中,我们有多方互动,这意味着我们不光巩固了如何进行经济运算,更锻炼了对于经济市场运转的把握能力。譬如老师那边供给货币,而我们作为银行,要留出存款准备金,之后发放贷款,再接收存款,这样的过程一轮轮进行,我们所能看到的不仅是某一项经济数据的结果,更亲自参与到其中的某一环节,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这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它的运作机制。”目前已开设的经济学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体验型实验。还可根据条件和需要适当开设研究创新型实验等。研究型实验层次是一种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模式。利用此实验室平台,对少数拔尖学生强化基础,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其特长,鼓励学生参与各个级别的大学生竞赛。根据形势的需要,将开设大学生创业实践训练课程,从了解创业、培养创业能力、体验创业,到企业经营管理实训,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并通过大量实训让学生体验创业的过程,训练创业过程中及创业后的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大学生具备成功创业者的素质。同时,根据学校已有项目资源,将具体建设学校“冯如杯”、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指导中心。通过以上教学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有助于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型思维。同时,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形成整体的课程体系,通过实验教学补充学生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努力探索以科研带教学,紧跟学术前沿,利用科学研究成果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做到教学科研一体化。总之,近几年来的经济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经济学实验室是我们教学科研的技术支撑体系,它对学生巩固经济学基础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闵娜.应用经济学实验教学方法初探[J].当代经济,2007,5(下)

[2]涂晓今.论经济学实验方法的改进与创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

篇4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

1引言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是金融学专业、投资学专业、国际贸易学、西方经济学专业和管理学专业等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课程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本课程的学习不但为了解其它相关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而且能够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工具,用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宏观经济问题,尤其是中国宏观经济问题。通过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使当代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主要经济理论、发展动态、研究方法和前沿成果,并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来分析当前宏观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学会应用宏观经济理论分析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探索经济运行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措施。进而培养当代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够分辨出能为我国政府借鉴和利用的理论观点和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此外,通过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学习,使当代大学生在掌握宏观经济学重要理论观点和经济政策的基础上,熟悉经济学科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对其他专业各课程的深入学习奠定基本的经济理论基础,并举一反三地分析、解剖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宏微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以讲授为主,以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为辅。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案例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自学相关的参考书,完成大量的课外习题,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几个方面特征:①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③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④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⑤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3宏观经济学教学分析理论框架的构建

本课程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为主体框架,并且融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这意味着本课程的教学分析模型主要参考借鉴新凯恩斯DSGE模型。接下来我们忽略数学上的严格性,省略模型的具体推导细节和详细推导过程,重点介绍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演变、特点、总体框架、分析方法和研究思路。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政策分析首先要区分模型中的经济主体,并描述和分析其经济行为。由于将金融摩擦和金融冲击引入到模型中是近年来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一个最前沿的建模方向,因此我们在本文以一个典型的包含金融摩擦和金融冲击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为例来刻画、描述和分析模型各个经济主体及其行为决策。该模型的经济主体主要包括:家庭部门、生产部门和政府部门。生产部门包括中间品厂商和最终品厂商。对这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决策笔者详述如下:①家庭在劳动供给方面是异质的,但在其他方面都是同质的。这意味着劳动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从而将工资粘性引入到模型中。家庭部门是厂商的所有者即股东,通过购买厂商发行的一期债券和权益为厂商提供生产活动所需的资金。家庭部门的收入包括因将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提供给厂商而获得劳动工资、因持有厂商的股份而获得的厂商发放的权益支付和厂商偿还的债务和利息。家庭部门的支出包括通过向厂商购买消费品而进行的消费支出、购买厂商发行的用于融资的一期债券的支出、购买厂商发行的用于融资的权益的支出以及支付一期总额税的纳税支出。最后,在预算约束下家庭部门通过选择消费支出、劳动供给、厂商权益份额持有量及厂商一期债券持有量以使其预期终身效用最大化。②中间品生产厂商使用融资获得的资金购买劳动和投资品,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下通过使用劳动和有效资本(资本利用率乘以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并结合一定的技术条件生产出异质中间品,这些异质中间品最后销售给最终品生产厂商。这意味着中间品生产厂商具有一定的产品定价权,处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中间品生产中所投入的资本来自于中间品生产厂商的资本累积,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面临一定的投资调整成本和投资效率冲击。中间品生产厂商为引入价格粘性使价格调整遵循Rotemberg机制。通过发行债务和权益中间品生产厂商为生产活动进行融资,债务融资相对于权益融资具有税收优势,也即债务融资面临一定的税收抵扣。中间品生产厂商在生产决策中同时面临预算约束条件与借贷约束条件。在生产过程中,中间品生产厂商的收入包括中间品产出和借入资金,而支出包括购买劳动生产要素的工资支出、购买投资品的支出、权益发放支出、融资结构调整成本和偿还债务的支出。中间品生产厂商面临的借贷约束(强制约束)条件意味着,一方面更高的债务会使借贷约束更加束紧也即更加严格,另一方面更高的资本存量则会放松该约束。借贷约束还受反映每单位抵押品可以获得的贷款量的金融冲击的影响。金融冲击值增加意味着单位抵押品可以获得更多的贷款量即生产厂商借贷限制放松,反之则反是。最后,有家庭部门拥有的中间品生产厂商在生产函数、资本累积方程、预算约束条件和借贷约束条件下通过选择权益支付、劳动投入、投资支出、债务发行量和资本投入以使得股东收益最大化。③最终品生产厂商购买异质的中间品,并将异质中间品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出同质的最终品,这意味着最终品生产厂商处于完全竞争市场。最终品生产厂商将同质最终品分别销售给其他部门(比如政府购买、中间品厂商的投资品和家庭部门的消费品等)。最后,最终品生产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产生中间品的反需求函数也即中间品价格。④政府部门包括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中央银行负责货币政策,财政部门负责财政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部门执行预算平衡政策,通过向家庭部门征收一次性总额税为其购买支出和中间品生产厂商的债务利息支出的税收抵扣融资。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央银行采用利率规则形式的货币政策,且货币政策同时盯住通胀和产出增长率。当研究最优货币政策时,给定家庭部门和厂商部门等部门的最优化行为决策,凭借最小化不同货币政策下的福利损失函数,我们获得不同的最优货币政策,通过比较不同最优货币政策下的福利损失,我们可以开展不同最优货币政策的比较和选择。很多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经济变量将最后可能收敛于一条均衡增长路径,为此在开始求解模型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对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稳态经济变换。[1]

4我国高校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理论知识不夯实,偏离实际。课程设置不够科学,课程门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材内容不够新,有点陈旧。宏观经济学教材内容有点脱离市场实际,停滞不前。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方面表面化,严格的执行和督导不足;宏观经济学教学资源不够丰富,高校不够重视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认识不完整,宏观经济学课程价值与实际教学不一致。[2]教学方法单一,不重视实践教学。宏观经济学教师素质亟待加强,缺乏全面的理论经济和应用经济知识,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宏观经济学教师不但要具备深厚的全面彻底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丰富的相关实践经验,真正具备“双师型”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3]当前宏观经济学使用的教材内容显得过于单薄,知识和容量不够宽广,内容缺乏必要的前瞻性、新理论、新知识在教科书很少有反映。宏观经济学教师专业知识面不够广,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较低;专业知识不专业,没有掌握相关的方式方法。[4]教师学历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手段单调呆板,说教式、单向传送式、灌输式的教授法使广大当代大学生容易产生对宏观经济学抵触不耐烦的情绪。较少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考核方式不够丰富,匮乏呆板单一。许多学校宏观经济学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缺乏必要的实践知识。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缺乏足够的认同感;宏观经济学教材水平较低,且反复出版。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正式的宏观经济学教育手段教学方式非常单一匮乏,基本都是传统教育单向传输的。教材选用不够规范,不够合理。说教式、单向灌输式已经不符合现代宏观经济学教学理念,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应该是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教师应该成为主导,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以知识传播为重中之重,相应专业教师明显不足,当前从事宏观经济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可以分为四种类型:[5]①教师的本专业就是宏观经济学,②教师本专业为理论经济学方面的专业,③教师本专业为应用经济学方面的专业④教师即非经济学科班出身。其中教师属于第一种类型的较少,属第二、第三种类型的最多,属第四种类型的教师也占一定的比例,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宏观经济学开设初期,绝大多数教师都属于第四种类型,他们几乎没有从事宏观经济学教学经验,他们教学内容局限于自己原来的教学领域,虽然有少数教师通过了宏观经济学相关的进修学习,但也难以完全达到宏观经济学教学的要求。

5完善我国高校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教学内容方面:改革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突出经济学思想方法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经济学思维,重视智力因素,优化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完善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实力建设,选择合适的宏观经济学教材。教学方式方法方面:改革、创新和优化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避免“满堂灌”教学,重视宏观经济学的引导发现法教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的教学手段。强化宏观经济学教学管理与督导,借鉴集中与分散相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增加案例教学数量,扩大案例的领域覆盖范围,加强宏观经济学案例引导,提高不同能力水平的大学生的案例参与度。考评考核方式方面:建立多方面能力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考评体系,改革创新考试制度,优化考核方式和教学过程。建立科学、开放、多元、全程化的新型考核评价体制机制,在评价形式的综合性和评价主体的多面性方面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教师方面: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宏观经济学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宏观经济学课程组的作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建立宏观经济学“双师型”教师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教师帮助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升教师素质,建立教学保障团队,完善课程设置。通过校外引入和校内挖掘等途径强化宏观经济学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完善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打造魅力教师和提供教师更多发展机会等途径打造宏观经济学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增加实践教学活动,构建大学生主体平台,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将单一集中的实践转变为“全程式”的分散实践,强化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基础技能课。建构双向共赢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备和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体制机制建设。增设实践课程类型,培养大学生多项能力。理顺理论与实践关系,建立实践环节培训体系,培养大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教材方面:加强理论型与应用型教材建设,挖掘优质教学资源,优化课程种类和课程体系结构,完善自编教材,建立科学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体系,强化教材建设,改善实训条件,构筑新型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体系。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方面: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余建干,吴冲锋.金融冲击、货币政策规则的选择与中国经济波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7(2):1-18.

【2】景秀娟.SXPI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硏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4.

【3】李煊.我省高校房地产专业教学改革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4】李安娜.地方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6.

篇5

关键词:央行微观调查数据;不良贷款率;MIDAS模型;预测;预测指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17(03)-0001-11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体系内不断积累。研究并建立适合于我国发展现状的不良贷款率预测指标体系,有助于及早提供信用风险预警并制定相应对策,对保证我国银行业健康发展、维持金融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对提升企业与居民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助力中国经济走出“L”形周期也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有不少学者对不良贷款率的预测指标进行了一定的研究。Messai等人根据意大利、希腊与西班牙三国在2004-2008年间的经济发展面板数据,研究了不良贷款率的解释因素,发现三国的不良贷款率与GDP增长率、失业率、实际利率有较大关系。Beck等人基于全球75个国家过去10年的宏观经济数据,研究了不良贷款率与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发现实际GDP增长、股票价格、汇率等宏观经济指标能够显著影响贷款的质量。Farhan等人研究了巴基斯坦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问题,结果表明巴基斯坦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可以被GDP、失业率、利率、能源危机、通胀、汇率等指标所解释。Makfi等则研究了欧洲银行业在2000-2008年间的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决定因素,发现GDP、失业率、公共债务等宏观指标的解释力明显。

国内学者相比之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较少,谭劲松等研究了国内某国有商业银行在1988-2005年间的全部剥离不良资产数据后发现:政府干预是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主要原因。刘妍选取房地产行业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不良贷款率模型以分析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不良贷款率同GDP、房屋销售面积等指标呈负相关,与地产投资额、CPI等指标呈正相关。谢冰基于2004-2009年的经济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共线性诊断、主成分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模型,实证发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对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贡献度最大,宏观经济因素对降低不良贷款有正向促进作用。韩笑等则基于VAR模型,就我国宏观经济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不良贷款率与货币供应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存在负相关关系,与总贷款额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支出的影响结果长短期不一致。

然而,现有国内外研究的共同不足之处在于:①研究时期大多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由于危机后我国的经济结构、金融监管及银行业经营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基于危机前样本的研究结论对当前的指导意义有待商榷。②研究指标大多直接选取宏观经济发展数据,如GDP、M2、CPI、失业率等,缺乏对微观层面数据的适用性探究。③大多采用面板回归、VAR等传统同频计量工具展开研究,缺乏对混频样本指标信息的深度挖掘。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大范围问卷调查,每季度公布一系列微观经济金融指数,涵盖了居民收入与消费、企业经营与贷款、银行放贷审批与信心等多个领域,其相比于传统宏观经济指标,是否更加适合于不良贷款率的预测?又有哪些指标的适应性最高?本文对这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的创新主要在于:①首次对中国人民银行微观调查数据预测不良贷款率的可行性及适用性进行研究,这在国内外文献中尚无先例;②使用2008年金融危机后至今的样本进行研究,研究结论对当前时期也具有指导意义;③就微观指标在预测不良贷款率问题中的优势进行了理论猜测;④使用较为新颖的MIDAS模型展开研究。MIDAS模型能够处理混频指标数据,适用于我国不同频度的各项宏微观指标并存的特征,同时现有研究亦表明其更加适合研究经济金融领域的预测问题;⑤在验证央行微观指标是否优于传统宏观指标之外,也对实证结果进行了详细的经济含义分析。

研究发现:央行微观指标在样本外预测误差等多个方面均优于传统的宏观指标,同时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基金及理财投资意愿比例、房价过高难以接受比例等指标尤其适合作为预测指标。本文的结论是:相比于现有宏观经济指标,央行的微观调查数据更加适合作为不良贷款率的预测指标。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数据来源

(一)理论分析

预测指标从规模及性质角度出发,大体可以分为宏观指标与微观指标两类。宏观指标主要描述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如GDP、M2、进出口额等,而微观指标则着重描述某一类经济主体的当前行为与未来预期,一般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相应数据。国内外现有关于不良贷款率预测的相关研究,大多仅使用宏观指标。然而本文认为微观指标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优于宏观指标:

(1)指标关联性。在过去我国金融体系发展初期,居民与企业一般以储蓄的形式将多余资金存入商业银行,生产及消费融资基本也只能依靠银行贷款。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断深化,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消费金融以及股票、债券、资产证券化市场持续发展,居民消费与企业生产的融资渠道不断开拓,GDP中包含了更多其它融资渠道的贡献,因而GDP是否依然能在较大程度上与商业银行的贷款融资相关联值得商榷。同时,“货币迷失”的F象不断出现也使得M2的调控力度渐渐削弱,有时甚至与央行的调控目的背道而驰,因此,M2与经济发展、不良贷款的直接关系是否依然密切,亦值得研究。

理论上来说,选择的预测指标应当是能够影响被预测指标的重要因素,或是这些重要影响因素的变量,从而提高预测的精度。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是一个宏观指标,但其在微观层面却是由借款者行为及银行家决策共同决定。相比于使用最直接的微观指标,宏观指标往往因涵盖了大量与不良贷款率关联性较弱的冗余信息,难免会导致预测效果不佳。

(2)信息不对称与微观信息价值。企业主对于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自身经营情况的预期,往往来自经营过程中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能够反映未来市场发展与整体经济形势的最可能趋势;居民在当期的收入、物价水平以及对未来预期,决定了当期与未来的消费、储蓄与投资行为;商业银行作为贷款的发放主体,尽管在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但依然可以根据长期放贷活动积累下的大量经验,结合当前的贷款热度与同业竞争情况,对未来经营形势进行合理预测。因此,微观指标往往涵盖了一些宏观指标不易察觉的信息,具有独特的微观价值。

综上我们认为:就预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问题而言,使用恰当的微观指标,预测结果可能会优于传统的宏观指标。

(二)研究数据来源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脉络,中国人民银行面向国内企业家、城镇储户、银行家等经济金融主体,从宏观经济、生产消费、资金供求等多角度出发,推出了一系列问卷调查,并编制成表在其官网上公开。其中,与本文研究关联程度较大的主要有企业家问卷调查、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及银行家问卷调查3类。

企业家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全国范围内的5000多户工业企业,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总体生产状况、生产要素状况、市场需求状况等7个方面,从微观层面很好地反映了不同企业主体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负担情况;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由央行每季度在全国50个调查城市展开,选择共20000名储户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储户对经济运行的总体判断、储蓄及负债情况、消费情况、储户基本情况等四个方面,一定程度上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居民个体在不同经济状况下的金融行为;银行家问卷调查,则对我国境内地市级以上的各类银行机构采取全面调查,对农村信用合作社采用分层PPS抽样调查,全国共调查各类银行机构3100家左右。调查对象为全国各类银行机构的总部负责人及其一级、二级分支机构的行长或主管信贷业务的副行长。调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与覆盖面,所含信息价值较大。

相比于其他基于微观层面的问卷调查,央行的上述三类问卷调查具有调查主体的权威性、调查方法的科学性以及调查对象的广泛性,研究价值较大。同时,央行统计调查司也根据相应的原始调查数据,归纳总结成指数形式,方便查阅与使用。因此,本文选择央行上述三类问卷调查结果中的各类微观指数展开研究。

三、实证研究

(一)研究数据处理

本文旨在研究央行的微观调查数据能否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预测指标,因此目标预测变量选择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定期公布的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指标。同时,搜集了央行调查统计司编纂的各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及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从中分别提取相应的微观指标,并剔除诸如银行竞争力指数、实业投资意愿比例等含缺失值较多的指标。此外,参照刘妍等人的做法,我们引入GDP、M2、CPI等现有文献中常用宏观指标作为对比,宏观指标除GDP与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季度数据外,其余均为月度数据。上述指标均来自Wind数据库。最后,对于少数存在缺失值的指标,采用移动平均法进行填补。最终选择宏观指标包括GDP、M2、CPI等9个,央行微观调查数据指标41个,共计50个宏微观预测指标。

本文选择2009年第一季度至2016第二季度作为研究的时间区间,基于MIDAS(Mixed Data Sam-pling)模型展开研究。MIDAS模型由Ghysels等人提出,最初用于金融市场的波动预测。此后,随着其对混频数据的较好利用以及展现出较高的预测精度,逐渐被用于宏观经济金融预测领域。我国学者郑挺国等人,利用MIDAS模型研究了我国经济增长等一系列预测问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且发现该模型优于现有的各类H能处理同频数据的预测模型。

(二)MIDAS(m,K,h)模型的初步分析

我们首先研究各单一指标的预测效果。在预测问题中,现有研究一般将整体数据集划分为模型内拟合样本与模型外检验样本,前者用以构建模型并拟合模型参数,后者用于检验模型在未知样本上的预测精度。本文选择2009年第一季度一2015年第一季度样本作为模型内拟合样本,2015年第二季度一2016年第二季度样本为模型外检验样本。在参数选取方面。由于样本数量不多,我们选择高频数据的最大滞后阶数K=8。在实际的预测问题中,一般向前预测的步数越小,即预测期与当期越近,预测精度越高,同时考虑到在下一季不良贷款率公布前,本文所选用的各项宏微观指标均可在当季之后不久得到,故本文选择向前预测步长h=1。同时,由于各指标频度仅分为季度与月度两种,故取m=3。

图1与图2分别展示了本文选取的50个宏微观指标,在不同最大滞后阶数下的样本内拟合R方与样本外预测误差(标准差)。从中明显看出,诸多指标根据反映建模阶段拟合程度的R方与样本外预测误差的变化趋势不同,大体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是诸如GDP、M2、企业经营景气指数等指标,其拟合R方与样本外预测误差在不同滞后阶数下基本保持相同的趋势,较为稳健;第二类是诸如当期收入感受指数、更多投资意愿比例指数等指标,其拟合R方与样本外预测误差在不同滞后阶数下呈现背离的趋势,表明可能随着滞后阶数的提高,该指标在模型中存在过度拟合的现象;第三类是诸如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出口订单指数等指标,在较低的滞后阶数下呈现出第一类指标的特征,而在滞后阶数逐渐上升时又表现出第二类指标的特征,表明这类指标比较敏感于滞后阶数的选取。

对预测模型而言,其样本外预测精度往往比样本内拟合R方更具意义。我们进一步分析相比于各宏观指标,央行的微观指标是否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

首先将宏观指标的预测结果与央行微观指标的预测结果分成两个子集,接着分别计算在两个子集中,各单一指标在所有滞后阶数下的平均样本外预测误差与最优样本外预测误差,之后分别根据两种(平均与最优)样本外预测误差的结果,对各属性进行升序排序(误差越小,排序越前),构成“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与“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两个序列。显然,两个序列均具有非递减的特征,且在序列中排名越靠前的指标,其样本外预测性能越优。同时,我们亦对两类指标序列的累积平均误差情况进行了测算。以计算“累积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为例,设在含有n个指标的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中,各位置指标的样本外预测误差记为Ei(i∈{1,2,…,n})。则在累积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Q中,第i位的累积平均指标误差值Qi=∑Ei/i,同理可根据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计算出累积平均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与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分别度量了该类中各单一指标在不同滞后阶数下,预测结果的平均精度与最优精度;而累积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与累积平均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则反映了该类中各指标累积平均的预测精度与最优精度。

图3反映了传统宏观指标体系与央行微观指标体系下的8个序列测算结果。其中,反映传统宏观指标预测误差的4类曲线,明显位于根据央行微观指标预测结果对应曲线的上方,表明仅基于传统宏观指标构筑的不良贷款率预测模型,弱于仅基于央行微观指标构筑的预测模型,且前者的最优单一指标预测结果误差,比后者高约0.2左右,相对较大。同时,就累积平均最优结果而言,央行微观指标的累积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与累积平均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明显较为平稳,表明其稳健性较好,而宏观预测指标的结果则显得上升幅度较大。

(三)MIDAS(m,K,h)-AR(p)模型的深入论证

上一节的研究并不能充分说明央行微观指标一定比现有诸宏观指标更加适合预测不良贷款率,原因在于不良贷款率具有较为明显的趋势特征,因此应当在方程中加入不良贷款率的自回归滞后项,以在消去自回归特征的同时,提高模型预测精度。与一般金融领域预测时常用的无限滞后特征不同,郑挺国等人的研究认为我国的经济指标大多在滞后4阶的范围内有较好的解释力,故出于保守起见,本文选择不良贷款率指标的最大自回归滞后阶数为5,其余参数与上一节相同,构建MIDAS(3,8,1)-AR(5)模型。类似于图1和图2,图4与图5展示了本文选取的50个宏微观指标,在不同滞后阶数下的样本内拟合R方与样本外预测误差。其中x轴代表各指标的滞后阶数,),轴代表不良贷款率的自回归滞后阶数。

从图4与图5中可明显看出,拟合R方与样本外预测误差在不同滞后阶数下,与不含自回归滞后项的情况相似,可以分为趋势相同、趋势背离、趋势分段三种f青况。但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图1与图2不含自回归滞后项时的结果,含有自回归滞后项能显著提升各指标样本内的拟合R方,同时降低样本外预测误差,且上述两项误差指标大多能始终保持在0.2以下,表明通^在方程中添加待预测指标的自回归项,能有效地进一步降低样本外预测误差。同时,在模型参数的估计阶段,含有待预测指标自回归项的MIDAS模型,能够较好地保持样本外预测误差处于较平稳的低误差水平,表现为图4与图5中样本外预测误差指标曲面更为平稳。

我们进一步比较传统宏观指标与央行微观指标的预测能力差异。首先分别计算在所有单一指标滞后阶数及所有不良贷款率指标自回归滞后阶数下,各单一指标的平均样本外预测误差与最优预测误差,之后根据结果对各属性分别进行升序排序(误差越小,排序越前),构成新的“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与“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同时,我们亦对含自回归项的两类指标的累积平均误差上升隋况进行了测算。以计算“累积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为例,设在含有n个指标的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E中,各位置所代表的指标在含有j阶不良贷款率自回归滞后项的模型中,其样本外预测误差记为Eu(i∈{1,2,…,n}j∈{1,2,…,p})。则在累积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中,第i位的值Qi=∑∑EI/(ixp),同理可根据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计算出累积平均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图6展示了两类指标的8个序列在MIDAS(3,8,1)-AR(5)模型中的预测能力。

对比图6与图3,我们发现宏观指标与央行微观指标在MIDAS(3,8,1)与MIDAS(3,8,1)-AR(5)模型下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在图6中,宏观指标的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曲线与微观指标的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曲线在横轴为5处存在一个交叉,表明就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而言,平均误差最小的前5个央行微观指标,其性能不及平均误差最小的前5个宏观指标,但排名第5位之后的微观指标,其平均误差均小于剩余的传统宏观预测指标,两类指标在预测方面相互存在优势。

其次,就最优指标比较情况而言,宏观指标的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曲线仅在序号为l的情况下位于微观指标的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曲线下方,其余情形中均在后者上方,表明仅有一个宏观最优指标优于所有的微观最优指标,其余情况下,均存在至少一个最优滞后阶数下的微观指标,其预测误差小于所有滞后阶数情形下的宏观最优指标。此外,两类指标的累计平均指标误差上升序列曲线与累计平均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曲线的分布与非累积的情况相似。综上,就稳健型而言,各滞后阶数下的微观指标优于宏观指标。

(四)C-MIDAS(m,K,h)-AR(p)模型的全面比较

最后,考虑到即使在单一指标的MIDAS模型中加入待预测指标的自回归滞后项,仅能说明在单一指标的MIDAS预测模型中,使用央行微观指标普遍优于传统宏观指标,但不能保证在结合使用多个同类指标的情况下,央行微观指标依然优于传统宏观指标。同时,如果结合使用两类指标,其预测性能相比于仅使用单一指标又会如何?本节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使用多指标进行预测时,现有预测模型大多采用将多个指标同时置于同一模型中,之后进行参数拟合,即所谓“多元预测模型”。然而,由于2009年第一季度2015年第一季度的建模样本集中,仅含有25条样本,数量较少,考虑到各预测指标及其滞后项,一旦在同一方程中加入更多指标,极易导致模型参数的方差变大,模型预测精准程度下降,甚至出现模型方程中指标总数大于样本数的情况,从而导致模型参数无法预测。因此,就本文所研究问题面临的实际样本量限制而言,不宜采用多元MIDAS模型,故本文使用组合MIDAS模型展开研究。郑挺国等人的研究亦表明,组合MIDAS模型相比于多元MIDAS模型,其样本外预测精度更高。

除单一指标的预测性能外,影响组合MIDAS模型性能的另一因素是各MIDAS(3,8,1)-All(5)模型结果的权重组合方式。现有文献中通常采用的方式归结起来共有4种:基于样本外预测误差的权重组合、基于AIC信息准则的权重组合、基于BIC信息准则的权重组合以及等权重组合。为了验证稳健性,本文分别采用上述四种组合方式,对两类指标在不同组合方式下的MIDAS(3,8,1)一AR(5)模型性能进行检验。我们首先根据上一小节计算的含不良贷款率自回归滞后项的两类指标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逐一取出序列中最优的前个指标,构建隶属于同一类型指标集的C―MIDAS(3,8,1)-AR(5)模型。此外,为了进一步验证综合使用宏观与微观指标是否优于仅使用单一类型的指标,我们同时也将两类指标混合,构建出混合指标集的最优指标误差上升序列,之后逐一取出序列中最优的前k个指标,迭代构建同时使用两类指标的C-MIDAS(3,8,1)-APt(5)模型。三个模型在四种权重组合方式下的样本外预测误差比较结果如图7所示。

首先分析仅基于传统宏观指标构建的组合模型与仅基于央行微观指标构建的组合模型在样本外预测误差方面的差异。从图7可以看出,除了在基于样本外预测误差权重组合方式下含有2个同类指标构建的组合模型中,传统宏观指标组合的预测误差小于微观指标组合之外,在其余任一属性规模、任一权重组合方式下,基于微观指标构建的模型其误差均小于传统宏观指标模型组合。然而,考虑到在面向应用的组合模型构建过程中,由于无法在事前获得样本真实值从而推算出样本外预测误差,因此以样本外预测误差为权重的组合方式的实用性不高。同时,AIC与BIC信息准则可在模型的样本内拟合阶段轻松得到,因此完全能够根据各单一指标在模型训练阶段的表现,选择构建组合模型的指标。由此,我们可根据基于AIC信息准则、BIC信息准则、等权重三种权重组合方式构建的组合模型,同时参考基于样本外预测误差构建的组合模型,充分地得出结论:基于央行微观指标构建的组合模型,在样本外预测误差方面优于基于传统宏观指标构建的组合模型,央行微观指标相比于传统宏观指标,更加适合于我国不良贷款率的预测。

此外,尽管两类指标均表现出了一定的预测指标优势,但综合使用两类指标构建的C-MIDAS(3,8,1)-AR(5)模型,其样本外预测误差能够进一步降低。从两类指标的性质上来说,宏观预测指标自顶向下地反映了整体经济层面的发展趋势,而微观指标则着重从贷款主体行为的角度,自底向上地对还款压力进行了有效地评估,因此,结合宏观与微观指标,能够兼顾实体经济发展现状、资金市场供需关系与不同经济主体的未来预期,提高预测精度。

(五)经济含义分析

进一步研究在使用两类指标的C-MIDAS(3,8,1)-AR(5)模型中,样本外预测误差最低时所选的指标的经济含义。当选择指标的数量为8时,基于BIC信息准则权重的C-MIDAS(3,8,1)-AR(5)模型取得了最低的样本外预测误差,表1首先列出了选择的8个指标的具体回归结果统计,我们尝试逐一分析表l中8个指标可能的经济含义。

首先发现在传统宏观指标中,仅有人民币汇率有效指数这一指标入选。GDP、M2等指标尽管在现有文献中被认为与不良贷款率有较大关联,但并不被认为最适合作为MIDAS模型中不良贷款率的预测指标。人民币汇率有效指数由国际清算银行编制发行,其剔除了通胀的影响,反映的是一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人民币汇率有效指数上升,代表本国货币相对价值的上升,下降则表示本币贬值。表1中的结果显示最大滞后3阶的人民币汇率有效指数适合作为我国不良贷款率的预测指标,其系数为正。我们认为:当当期的人民币汇率有效指数上升时,本国货币相对于外币升值,有利于进口而不利于出口,由于出口是中国经济长期以来增长动力的“三驾马车”之一,因此当出口减缓时,企业产品滞销,现金流被削弱,从而导致了未来还款期的还款能力下降,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这一发现也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尽快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进行转变,否则,较大的汇率或出口波动可能会引发国内银行业信用风险的集中暴露。

最大滞后5阶的基金及理财意愿投资比例、最大滞后2阶的房价过高难以接受比例、最大滞后3阶的旅游意愿比例、最大滞后5阶的房价预期上涨比例四个指标是央行面向城镇储户的调查问卷结果指标。其中,房价过高难以接受比例指标的系数为负,其余3个为正。我们将逐一分析这4个指标背后的经济理论含义。

对于基金及理财意愿投资比例指标,当其上升时,意味着更多城镇居民会选择将原本的储蓄资金转化为购买基金及理财产品。此时,一方面以股市为代表的各类投资市场中的资金积累增多,但其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影响有限;另一方面,储蓄减少使得商业银行存贷比例恶化,商业银行可能会进一步提高贷款利率以减少贷款需求,但高利率亦会直接导致高违约风险,从而不良贷款率上升。从预期的角度出发,当潜在的经济形势较好时,居民的闲置资金可能会更多用于实业投资,刺激经济增长,而当潜在经济形势较差时,居民可能会选择将资金由实体经济转移至投资市场,次贷危机后美国的实体经济下滑,但股票市场并未暴跌,反而屡创新高便是例证之一。因此,基金及理财意愿投资意愿上升,亦有可能是民众理性预计未来实体经济下滑的征兆。

房价过高难以接受比例指标与不良贷款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同时房价预期上涨比例指标与不良贷款率呈正相关关系。事实上,现有许多研究已表明,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是推动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同时,房地产行业的过度膨胀,也会挤占农业、轻工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发展空间。首先,由于房地产行业利润较高,银行乐于将资金贷给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行业与银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兴衰捆绑”。当当期的房价过高以致居民“难以承受”时,房地产企业的高利润也使得其现金流充足,因此不良贷款率相对较低。而当居民预期房价上涨比例提升时,事实上暗示了预期未来市场资金会更多地涌入房地产行业,农业、轻工业和公共服务业等其它行业可能会出现衰退,尽管房地产行业违约风险较小,但不能弥补由此造成的其他行业信用风险加大。我们也注意到这两个与房地产相关的指标,其最大滞后阶数分别为2阶及5阶,这意味着在短期内,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确实能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但中长期有所偏颇的信贷政策,则可能会引致其他行业发展困难,整体信用风险上升。

旅游意愿比例指标与不良贷款率存在正向关系,这与我们的常识相悖。一般来说,旅游意愿比例上升往往出现在经济形势较好的时期,此时居民收入较高,储蓄结余较多,在旅游景点的购买行为能够在短期内提高消费,长期内拉动当地就业,促进GDP进一步增长,且F有文献已表明GDP增长对不良贷款率有抑制作用。对于这一结果,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携程旅游网在2014年公布的《旅游者调查报告》中指出,有56%的受访者表示:住房消费是影响旅游支出的重要因素。我们据此合理推测:房地产价格可能是影响旅游意愿比例的重要因素,当当期的房地产价格上升、居民预期房价未来会进一步上涨时,居民在当期的旅游意愿会降低,即旅游意愿比例与当期和预期的房地产价格可能呈相反变动关系。

接着分析剩余的最大滞后5阶银行贷款审批指数、最大滞后5阶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与最大滞后1阶的非制造业贷款需求指数三个指标,这三个指标均来自央行的银行家问卷调查统计。其中,银行贷款审批指数与不良J款率呈正相关,其余两个指数均为负相关。银行贷款审批指数衡量了银行贷款审批严格程度的高低,指数越低,意味着银行贷款审批越宽松。不难想到,当期较宽松的贷款审批政策,实际上加剧了潜在的信用风险,为未来信用风险的阶段性集中爆发埋下了隐患。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反映了银行家对当期经济发展状况的认知,编制方法为首先分别计算认为本季经济“偏热”和“正常”的银行家占比,再分别赋予权重1和0.5,求和得出指数值。指数值越高,表明银行家认为当期的经济发展越偏热。当当期经济发展正常时,商业银行正常放贷;而在认为当期经济发展过热时,商业银行预期未来经济增长幅度可能会下滑调整,一般选择谨慎贷款,提高贷款审核要求,因而未来时期的不良贷款率较低。对于非制造业贷款需求指数,其上升意味着本季非制造业贷款需求提高。非制造业一般以服务业为代表,近年来,我国服务业不断发展,2016年服务业占GDP比重更是超过50%,呈现不断上升的势头。因此,非制造业由于近年来发展迅猛,可能其贷款信用风险较低,从而与不良贷款率有着负向联系。

最后,发现在取得最低样本外预测误差结果的C-MIDAs(3,8,1)-AR(5)模型中,并未包含央行企业家调查问卷结果中的指标,这并不能表明企业家调查的相关指标不重要,研究过程中我们列出了所有50个指标在C-MIDAS(3,8,1)-AR(5)模型中的排序,事实上有不少企业家调查问卷所含指标位居前列,只是未被最优的C-MIDAS(3,8,1)-AR(5)模型涵盖。

四、结论与展望

篇6

关键词: 《金融学》案例教学实践

《金融学》亦即《货币银行学》,是经原《货币银行学》整理而形成的新的课程。它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学科。在这门课程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易使学生产生倦怠,认为该课程枯燥无味,但案例教学在目前的教学方法体系中又存在一些弊端。因此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尤为重要。

一、金融学课程及教学方法简介

《金融学》属于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包括货币、信用、利率和等银行等宏、微观经济领域里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开设此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备分析和理解宏微观经济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内容联系面较广,大凡经济问题都与之有联系,国家经济政策、企业经营决策、个人消费与投资等,都离不开对该课程领域中相关问题的研究。学习此课可以开阔知识面和强化经济理论功底。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将前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中相关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具备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虽然也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但本质却没有改变,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际调研,考试内容也主要是一些纯理论性的书本内容,忽视了对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然而,创新是金融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在与国际金融机构争夺生存、发展空间的过程中,对于处于竞争劣势的我国金融业来说,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加盟以增加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实力。因此,教师要改变现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金融学》“引导式”案例教学法

针对该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由于本科院校教学注重基础,因此,教师对于金融学课程当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理论运作应详细介绍,在掌握了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搞好课堂教学环节,努力促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对于实践部分,教师要通过联系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引入案例,增强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一)《金融学》教学现状。

《金融学》在大学中实际采用的方法是课堂讲授,偶尔插入案例。但并没有像其他学科,比如管理学等,实施案例教学。究其根源,目前有几个因素造成案例教学无法实施:一是课堂学生过多。目前学校的班级人数,尤其是教学型的班级人数都较多,而案例教学的最优人数一般在30人以下,因此,人数过多导致案例教学无法实施。二是案例教学的一个弊端,即有些教师在课堂控制上没有有效手段,因此不利于开展案例教学。所以,基于以上几个不足,引入“引导式”案例教学就成为了必然。

(二)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单纯的实践教学或课堂教学在《金融学》授课过程中均有不足之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两者优势进行结合从而达到优化的目的。在此笔者提出“引导式”案例教学法。“引导式”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通过加入案例来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在对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教师应设计问题,预先设好陷阱,在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进行引导,适时引出问题,让学生沉浸在案例内部,设身处地地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用方法。实行“引导式”案例教学的主要作用是教师在能够很容易地控制课堂的同时,又能够利用案例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式”案例教学并不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而是与传统教学相似,仍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但是,在分析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舵手,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角度,并适时提示学生应如何分析,而学生的角色是一个观察员,通过观察和分析案例,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进行下一步的案例提示。因此,“引导式”案例教学法可以避免教师因应用案例教学而课堂失控的情形,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分析当中。

但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适用案例教学,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还要保持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结构要清晰,知识要准确。在教学中联系热点和焦点问题,把金融学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若干现象结合起来,如国家制定的宏观政策,银行的改革,目前的通货膨胀等,使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布置思考题、安排课堂讨论等,把教学搞得更活跃,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三、“引导式”案例教学方法举例

在教学手段上,强调实践环节的教学已成为西方各国金融学专业教学的通行做法。比较中外著名高校在教学方式上的差别,我们可看出国内高校以“原理教育”见长,国外则通行案例教育及模拟教育。在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中,案例教学正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但不成体系,相关的资源也不充足。教师应将案例收集与制作作为一项基础工作,紧密结合金融学教学大纲,设计出与所授课节相关的案例。(以下举例教材采用黄达的《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例如,在讲授金融衍生工具一章中的期货部分,为了让学生理解各种名词,以及让学生明白期货是如何操作的,流程如何等等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案例:

A与B进行一笔铜期货交易,在1月1日达成协议,以2700元/吨的价格成交,保证金5%,A为买方,B为卖方,交易10手铜期货(一手五吨),当天结算价下跌为2600元/吨,第二天结算价上涨至2750元/吨。(一)计算每天两人的盈亏。(二)如该期货在3月20日价格为2850元/吨,A与B若分别平仓,两者的收益如何。若在到期日价格为2600元/吨,则A、B的收益分别为多少?并思考,A或B若预期正确,其操作策略如何?

(板书参考上表中例一部分)例一教师经过分析和揭示,让学生一步一步理解期货的盈亏本质,并可以继续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可操作的方法,比如平仓、对冲、交割等方法,就可以通过这个案例的后续部分分析得到。

例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完A方的处境后,学生可以自己分析B方的情况作为课上思考题。同时可以设问:B是否乐于在3月20日平仓?为什么?而若在到期日当日,铜期货价格结算价为2600元/吨,交易双方又有什么盈亏?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明白哪种操作是可行的,什么时候是可行的,各种方法都有什么风险,又有什么优缺点。(上表板书中例二部分)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案例应用在很多相关的知识点上。比如说上述这个案例,教师不但可以做出一个后续案例,而且在例二中,由于分析到了到期日,教师可以将金融学中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关系与之一起分析。即在例二中,教师可向学生设计问题:既然这笔铜期货到期了,那么这个期货的价格与到期日当日的市场价格相比,会有什么差别?是否一致?若你是交易者,当两者价格不同时,你会如何操作?等等。通过这样一种设身处地的思考,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出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趋同的结论。

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一个案例前提,在一步步的展开分析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推断盈亏的结果,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头脑活动起来,有益于加强学生对概念及案例相关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

《金融学》是一门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在本科教学中尤为重要。但本课程知识点多且较为分散,教师要在将相关知识点讲授给学生并在加深其理解的同时保证学生头脑的兴奋状态不太容易。

笔者认为,通过引入“引导式”教学,教师可以在很好地控制课堂的基础上,达到提高学生能动性的目的。

(一)在适当的章节引入案例教学,并采取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的指引下,一步步地自己得出结论,加深印象。

教师在相关合适的章节加入“引导式”案例教学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本课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到案例分析的环节中的同时深刻理解相关知识。虽然“引导式”案例教学适用章节有限,但这种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在其他章节变通。例如在《货币形式》这一章节,教师就可以通过分析在历史上各种货币为什么会被淘汰,让学生设身处地分析若他们自己带着若干布币去购买商品的情形,这样学生既会感到有趣,又会得出课本上的理论,一箭双雕。

(二)避免无法开展案例教学的尴尬,以“准案例教学”形式讲授课程。

鉴于目前各学校班级人数较多,开展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方式效果不好,不便开展,因此,教师通过不提问,但要求学生多动脑的引导方式,可让学生从被动的地位提高到主动地位,提高学生在教学环节的参与度,但又不过于自由,从而达到教师有效控制课堂和学生能动性提高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孙伍琴,燕小青.金融学本科核心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以宁波大学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84-88.

[2]陈晓群.新形势下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0):177-179.

篇7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认知程度;课程论文;调查分析

引言

1926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根据生物计量学biometrics仿造出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1930年12月,弗瑞希、丁伯根等人在美国克里夫兰发起成立了国际计量经济学会,并于1933年创刊《Econometrics》,标志着计量经济学的诞生[1].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的综合[1].从其性质来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或者说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的一门文理渗透的交叉学科,而不是应用数学或应用统计学[2].计量经济学作为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如何学好这门学科,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教师也对目前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3-7].宿州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在应用数学专业和统计学专业均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下,改进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以及相关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与学,我们对全院开设计量经济学的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中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从课程的认知程度上对课程学习效果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结果,对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1课程的学习准备

本科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关系到本课程的学习质量,所以就相关课程的掌握情况对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有着显著影响的观点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由图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各门课程对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有着显著影响的观点表示有点同意或非常同意,只有极少数人对此观点表示非常不同意.其中认为统计学的学习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有着显著地影响,其次是相关的专业课程,认为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影响最小的是西方经济学.由于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在学习方式上主要以课堂认真听讲为主,课堂听讲与课后预、复习相结合、完成相应的习题以加强理解和上机实习理解所学的知识.

2课程教学内容情况

目前,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授分为绪论、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和单方程回归模型的扩展.我校使用的是庞皓主编的十三五规划教材计量经济学,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各章教学内容而言,同学们对各个内容的感兴趣程度的情况如图2:从上图看出,导论部分感兴趣程度的均值评分明显较低,且调查者之间的差异较大,其他内容评分也有差异,但差异不明显,相差不大.针对各章的内容,进行了难度调查,我们发现:(1)对于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的内容而言,同学们认为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内容难度最大,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本思路内容难度相对最低.(2)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同学们认为多元回归模型有关的数学公式的证明难度最大,多元回归模型各类表达式以及参数估计等知识点难度相对较小.(3)在计量经济学模型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中,同学们认为最难以掌握的是多重共线性实例分析中的逐步回归法和多重共线性的补救措施.(4)在计量经济学模型异方差检验中,同学们认为最难以掌握的是异方差的几种统计检验方法,最容易掌握的是异方差的基本概念及经济意义.(5)在计量经济学模型自相关的检验中,同学们认为最难以掌握的是Cochrane-Orcutt法及上机操作,自相关的基本概念及经济意义、检验自相关性的基本思路相对而言最容易.

3课程学习情况分析

3.1单因素方差分析

我院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专业,学生文理兼收,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体现了不同的学习特点.我们将完成计量经济学作业方式分别对喜欢专业程度评分、教学内容评分、难易程度评分、理论性评分、实用性评分、课程期望评分、本课程喜欢程度评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下:从方差分析表可以得出,完成计量经济学作业方式对喜欢专业程度评分、教学内容评分、难易程度评分、本课程喜欢程度评分影响的显著性检验的p值都小于0.05,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至少有95%的把握说完成计量经济学作业方式对喜欢专业程度评分、教学内容评分、难易程度评分、本课程喜欢程度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

3.2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程度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认知程度普遍不足.在成绩等级为60分以下的大学生中仅20%的人认为计量经济学是重要的,成绩在60分到70分的大学生中有70%的人认为计量经济学不重要或重要性一般,成绩在70分到85分之间的大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不重要的仅有10.3%,成绩在85分以上的学生没有人认为计量经济学是不重要的,93.3%的人是肯定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认知程度在不同的成绩等级中的分布是不同的,认知程度高的一般分布在成绩好的层次中.

4结论

通过对我校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实际应用能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充分意识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是保证教学效果的良好前提.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教学中加大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引入理论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模型的认识,以便更好的加以应用.在案例教学中,可适当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从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升教学效果.合理使用课程论文,使课程考核多样化.在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中,除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外,还应该增加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引入课程论文考核,在学期中对学生进行分组,不仅能够锻炼他们在理论应用分析、模型构造、软件使用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还能够在日常学习中增强同学们的交流,促进大家的团队协作.考核时通过PPT答辩,更进一步的加深对该课程的学习体会.

[参考文献]

[1]达莫达尔N.古亚拉提.计量经济学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8.

[2]庞皓.计量经济学[M].3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4-5

[3]王峰.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04):101-103.

[4]盖耕宇.本科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68-68.

[5]阳玉香,谭忠真.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212-213.

[6]武以敏.统计学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2(05):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