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人文素养范文

时间:2024-03-21 17:4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人文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培养人文素养

篇1

关键字:学生;人文素养;教师;课堂;评价机制

近些年,一部分学生热衷西方的各种节日,而对中国传统节日倍加冷漠,对日韩明星极力追捧却对科学家嗤之以鼻,众多的独生子女以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甚至出现醉驾肇事者李启铭,用硫酸泼熊的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等为之让人震惊的极端个案。政治课除了教授基础知识外,更应承担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担,使学生有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以下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师者,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做学生的表率。因此,教师要勤修内功,不断充电,完善自己。除了研究本专业领域,还要涉猎各个学科的知识。教师要用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位学子。

二、通过课堂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教师教育学生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上。在以往的政治教学中,我们只注重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往往忽视真、善、美的教育。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准备与本节课有关的例子,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分析这种事例发生是一种好的还是不好现象,再深入分析,假如自己是主人公,应当怎样去做。让学生身临其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评价机制

新课改后,考试除了考查学生具体学科知识外,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淡化结果,注重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不能以学分定优劣,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平平,但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可以通过组织演讲、辩论、角色模拟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给予评价,让学生发现世间的真、善、美,形成健全人格。

篇2

【关键词】小学生 人文素养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23-01

一、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1.人文素养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提出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而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不仅要教给他们基本的知识技能,更重要地是教给学生应该如何“做人”。缺乏人文素养就意味着社会的发展失衡,也必将影响社会的长远发展。新课程改革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也提出“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因此,在社会物质条件不断提高,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强劲的时代,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将会是教育的主要出发点。

2.小学生阶段的心理状况要求人文素质的培养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集中在7-12岁,这一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叛逆心理也逐渐增强。同时学生有很好的记忆力和接受能力,逐渐地对所接触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印记,在潜意识中指导看待事物的态度。因此,在这个阶段,如果放任学生自由发展,不进行素质培养的引导,学生很容易会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观念。所以,小学生阶段的心理状况要求教师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3.人格在物质社会中的扭曲更加要求人文素养

在当代,人们开始倾向于用物质条件来衡量生活品质,这一评价标准刺激人们不断地去追求富足的物质生活,从而弱化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人们丢失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教育就是要教给学生生活的意义,建立明确的人生目标,让他们通过主观能动性去探索生活。但目前的教育总是忘却去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能力,这样的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

二、小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当前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了解状态。在平时教学中,笔者发现,虽然教师在教学中或着重强调知识点的重要性,明确要求学生去理解并掌握。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仍然停留在了解状态,缺乏系统学习。丰富的人文知识是进一步培养人文素养的保障,是学生得以建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因此,对人文知识浅显粗略的理解阻碍了人文素养的培养。

2.学生助人为乐意识较强,但包容心较弱。目前语文教材的选材倾向于用故事的形式教授学生主流和正确的道德观念。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本身表现出对友情的渴望,喜欢与人沟通并主动帮同学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大部分学生表现出乐于助人。但当其看到其他同学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时,很多学生对此表示不高兴,也就是包容心较弱。因此,教师应该时刻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动态,改变教学侧重点,培养学生没有完全理解和吸收的做人方式。

3.未建立强大心理素质,情绪波动较大。不良情绪包括焦虑、恐惧、抑郁等,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挥,如果焦虑不安就会无心学习、左顾右盼。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考试前表现出焦躁不安的情绪,害怕自己在考试中发挥不好,因此在复习时倾向于走马观花,甚至会花费时间去了解其他学生的复习状况,严重地影响了对知识的系统学习,继而带来不满意的考试结果,产生恶性循环,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

三、如何应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是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它不仅着重于教给学生阅读能力及认知能力,还可以在此过程中灌输人文价值和人文底蕴。但目前小学语文教育偏向培养应试能力,教师并没有主动建立语文与“做人”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小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将语文教育与人文素养培养结合起来,笔者提出以下四个建议:

1.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养。处于儿童阶段的小学生并不能在阅读中完全理解文章所传递的人文精神、思想和情感,深层地把握更多信息点还要依赖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同时通过巧妙和生动的方式传递文字的潜在意义,即使是在认字这个基础环节,不同的表达方式带来的理解效率完全不同。

2.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在授课之前,教师应充分地备课,利用一些幽默故事或有悬念的小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不要直接地教授知识,给学生一些自主思考的时间。

3.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并与实际相结合。通常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停留在文字表面,教师应该带领着学生层层深入,解读文字背后隐含的人文思想,并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主动引导学生建立假想情景,交流自己在面对相关问题时的心理活动和处理方法,教师在进行一番肯定及表扬后,传授更加正确的认识方式,最后引入相关的故事,让学生有更加切实地感知。

4.利用板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黑板是学生整日必须面对的,同时也是教师使用最频繁的教学工具,如果教师可以在认真板书的过程中展示出结构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念。语文教学可以用千变万化的语言来表达,拥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会让学生体会到语言之美。而复述可以让学生练就有条理和逻辑性的思维,朗诵会让学生在抑扬顿挫中培养细腻丰富的感情。这些教学手段都可以培养学生对对真实和简单美的追求。

总之,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十分重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教授学生丰富的人文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蔡建中. 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2010(02)

[2]王菊. 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J]. 学生之友(小学版). 2010(03)

篇3

一、前言

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问题。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目标,已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课题。中职人才培养自然也不例外。事实上,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学校教育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实施人文教育、展现人文关怀、提高人文素养的重任。

二、关于人文素养本质与内涵的探讨

人文精神是一种重视人的价值、需要、个性和发展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精神。其本质在于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通常包括艺术精神、科学精神和道德精神。一般来说,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而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则是其鲜明的标志。

对于社会个体而言,是否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最为关键的是看其是否具有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讲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原则。

三、中职教育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之所以说中职教育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主要原因在于:

对于中职的学生们而言,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于中职的教师们而言,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去实现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与此同时,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也往往能够帮助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使其逐渐形成某种形式的发散思维,并逐渐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问题、思考问题,最终成功解决一些问题。

然而,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教育者们却并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片面认识和偏颇之举。例如教师单方面追求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叙述, 忽视学生的心理、思维、个性发展的需要, 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 过分注重概念化、系统化的理论知识, 而忽视了包含在知识中的更为丰富的文化要义和人类在创造知识及文化过程中所注入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追求;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 过分重视一些知识原理和知识的灌输, 忽视了学生在追求知识过程中的理性思考、情感体悟和个体成就感的获得; 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 方法单一, 手段陈旧, 追求规范,极大地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 忽视了学生自己探求真理、辨别是非、感受荣辱的精神需求等。上述种种现象都大大削弱了中职教育教学活动的人文素养教育功能。

四、通过中职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分析

虽然通过中职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然而仅仅通过纯粹的教学活动很难达成这一目标的,而是需要通过多环节的综合努力才能够达到的。

1.落实三维目标以推进人文素养教育

三维目标就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综合体。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将其视为独立的个体,忽视了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并未真正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这也是制约哲学改革的主要原因。因此,中职教育教学改改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俗语说得好: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通过中职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确立教育的人文精神。通过新课改的学习,让我们认识到只有树立人文精神的教育新理念,才能实现教育制度的创新、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教师更好地认识、理解、接受、落实新课程,把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在现代教学模式中,教学的目标不再是僵化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而代之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是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统一体系,我们既不能孤立三者的关系,把知识硬性支离成三种目标的范畴,又不能只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作用,遗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如何能够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尤其突出地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落实上。因此,教育教学活动要切实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要高度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教学目标,教师在每节课的备课中,把它放到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切实探索有效达成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创设教学情境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材本身是有情有境的,知识是在情境中产生,也是镶嵌在情境中的。“情境”如今已成为世界的话语,一切知识产生于情境,最终又运用到情境中,已是不争的事实。为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应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篇4

1.学会学习,提倡人文性教学法

在阅读课堂中要想真正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小学生去享受学习的快乐、得到发展,就必须大力提倡人文性教学法。有效的人文性教学方法应该是“思考、讨论、交流、反省”,在思考中,体现展示学生独特的思维个性和情感体验;在讨论中,努力使小组中每一位成员的立场得以展现;在交流中使各自的观点受到认可或质疑;在反省中使个体发现认知冲突和内心的矛盾。通过这些形式的交往,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克服大班教学所造成的空洞、 低效的弊端,让每一位小学生感受到真正的人文关怀,使无穷无尽的知识从学生记忆的负担变成滋养他们幼小心灵、脆弱生命和美好人性的“维生素”。

2.享受学习,积极营造环境的“人文性”

2.1 关注差异,促进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有其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只有从学生的差异上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营造人文性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得到很好的发展。例如,笔者在阅读课上指导朗读时,让学生自由选一个同学作为竞争对手练习, 然后上台比赛。对于平时读书不流利的学生,只要他敢于挑战优秀的学生,就给予肯定。 在课堂上,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努力,积极举手发言的就要进行肯定。差生的努力尤其要及时给予鼓励,不要因为答案不标准或错误就冷落他,应告诉他,只要努力,你就会和成功越来越近。当每个小学生看到自己经过努力所得到的成绩都能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为之骄傲,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从而产生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2.2 生生互动,自主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但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看似体现学生自主发展、 进行人文关怀实则搞形式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首先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展开讨论、交流、操作、探究的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论文格式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其次,要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三是认真倾听;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只要使合作常规落到实处,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就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从而使学生自主、活泼地学习,营造出一个人文性的学习环境。

2.3 张扬个性,学会自评

长久以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一种评价方式,那就是被评价者被动地接受来自外部的教师及其他学生的评价。其实,评价也是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中,各国都非常关注评价的主动性。英国曾提出一种“改善学习”的评价,它伴随着课程学习的始终,以自我为参照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已有的前提,明确学习目标并知道如何弥补达到目标的差距。德国在对教学评价的改革中也反映了这样一种理念:教学评价应当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由此可见,评价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张扬。 在教学中,如果把彰显个性的机会留给被评价者,引导小学生用自我表现作为参照标准,结合教师、同学等的外部评价,对自己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才会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及弱势领域,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保护并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表现的发展与优势潜能的发掘,同时也能使学生本身感受到自己是被赏识的,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会自我评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创建出人文性的学习环境。

3. 对文本人文内涵的把握和处理有失偏颇

篇5

一、 联系实际,体验生活的乐趣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音乐新课程正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音乐学习的。音乐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音乐,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和音乐经验相联系,尝试用自己喜欢的音乐方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将自己对生活和音乐的理解融于一体。新课程从实际出发,并联系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教材贴近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即要在新环境下与教师接触,学会与新同学友好相处。只有老师和新朋友间的友爱、温暖,才会使他们有安全感,对新集体的依附感,才会对其他的环境、学习任务产生感情和兴趣。因此,在教材的第一单元中设计了“好朋友”的主题。在“游戏”单元中,创设多样的“玩法”,挖掘“一起玩”的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让学生通过对游戏的参与交流,模仿和表现,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懂得相互欣赏和共同分享,既体现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注重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音乐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在音乐教学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音乐课程要求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形成有机的结合。其别重要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够成为智慧。音乐教育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艺术的本质、特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失掉了情感,艺术也无从谈起。在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触到音乐的本质,也才能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如新课程中《一对好朋友》等歌曲,引导学生表现他们丰富、有趣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内心感觉,学会同学之间互谅互让,珍惜友情,共享快乐。以热爱家乡的主题为主线,把学过的藏族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作为导入,用舞蹈的形式让学生体验藏族人民欢庆丰收、赞美家乡而产生的喜悦而自豪的心情;

三、通过多学科的整合,促进智能的发展

音乐的学习,除了音乐课之外,更应当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进行。一方面,音乐活动本身离不开其他智能的支撑。例如,聆听音乐需要自我身心智能,作曲需要逻辑智能及空间智能。指挥和演奏音乐离不开身体智能和人际智能等。另一方面,融入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音乐活动,具有鲜明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深入理解音乐的机会,尤其可以使能力特长不同的学生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增强对音乐的兴趣,促进自身各方面智能的的发展。例如,一位语言朗读能力很强而音乐能力平平的学生,在音乐课上可能没有什么表现的机会,热情也不高,但在语文课参加配乐朗读却非常积极,学习的效果也相当的不错,有些在音乐上有突出能力的学生,可能在对其他学科上做出自己的贡献而加强对那些学科的兴趣。在各科教学中,选择合适的音乐,表达各种情绪,使人得到放松。从而使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音乐记录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音乐和文化的连接,可以更深刻的了解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风俗人情各不相同。音乐教学通过观看或聆听中外音乐作品,了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音乐的特点,尊重各地不同的文化。如在“快乐的节日”的设计中,可在聆听和感受《小拜年》、《窗花舞》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不同地区过年的情景,在结合花鼓调《小拜年》播放录象,了解剪窗花、写春联、帖门福、扭秧歌等相关风俗,让学生感受中国年文化的无穷情趣,培养学生爱家、爱祖国的人文意识。

五、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篇6

关键词:教师素质;培养环境;实践机会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指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时,结合学生素质现状,从教学环境、教学氛围、教学实践等方面出发,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使学生能够对自身修养、品质、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思考与纠正。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承民族精神,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一、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大学已经在体育教学中开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与人文素质培养所预期的效果还有着不小的距离。

1.人文素质培养被忽视

在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深蒂固使得学校、教师更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知识与个人身体素质的培养,包含个人修养、品质、价值观等在内的人文素质培养被忽视,甚至没有出现在部分大学体育教学中。这就造成了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出现体育技能较强、人文素质很低的情况,忽视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最终目的。

2.教师自身人文素质被局限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自身人文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令教学活动过于偏重知识技能传授,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等人文方面的培养,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校人文素质教学条件不够完善

学校是教学活动各项资源的提供者,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但我国目前很多大学在体育教学中没有为学生提供人文素质学习的环境,如教师手中人文素质教学教材缺乏,图书馆鲜有体育文化书籍,公告栏人文素质培养的推广宣传很少等。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策略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品质,增强学生面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对当前大学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为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途径。

1.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兼顾传统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因为如果在体育教学中仅仅进行专业知识技能教学,忽视学生修养、品质、价值观等方面的修正与提升,那么就无法达到大学体育教育的目的。因为大学体育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自身现状出发,积极主动地进行锻炼,践行终身体育,为日后的工作、生活提供良好的身体基础。

2.提升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

体育教师是人文素质教学活动的开展者,其言行、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所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需要体育教师在具备专业教学水准的同时,拥有较高水平的人文素质,主要体现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举止。因此,教师应通过教材、相关书籍、实践等方式学习人文素质相关内容,提升人文素养,从而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在体育教学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培养环境

校园是大学体育教学的基础,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高校应在对教材、教学思想、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确定的基础上,营造人文素质培养环境,创建以学生人文素质发展为方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良好环境。

4.以学生利益为主体,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比强制要求其学习更能促进学习成效的提高。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能力与兴趣自主选择体育课程内容、时间、地点以及学习方式,一扫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习惯教师或教学方法而出现的逃课、旷课等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同时,体育教师可以在学生自由选择课程时辅助、引导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提升,增强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5.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学生体育学习效果

大学体育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体育知识技能,更要让学生获得生理、心理素质的提升,这便需要学校与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为学生多提供实践机会,以实践完善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人文素质的提升对自身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在这一方面还与其预期的良好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策略,以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与自身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字]:中学历史 人文素质 教学培养

中学的学生年龄段在12至18岁之间,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处于成长成熟阶段,自我定位与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在这个阶段,学生会产生社会同一感心理,不断的寻找自己与社会的相融点,在寻找的过程中了解自己与不同特点的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为自己有青春期进入成年期做充足的准备。而这一成长关键期的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学习度过的,所以学校要重视学生们的心理成长问题,针对学生的成长期做出合理的素质教育安排,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人文素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学的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分析来对中学生进行培养与塑造。在历史这门人文科目中,对人的培养与塑造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之中。它包含着千百年来人类通过社会不断进化与演变所传承下来的人文知识精粹、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精粹。通过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分析、学习与观察,不断的分析与借鉴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修炼心性,完善人格。

在历史课程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古代著名人物,经典深刻让人拍案叫绝的历史事件,深含人生哲理的历史典故,也有古代的音乐、舞蹈、饮食、制度等风土人情及人文文化等丰富多样的内容。学生们在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使其拥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念导向。所以中学的历史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起到一个重要的影响与导向作用。

二、中学历史教学人文素质培养现状

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并不明确,没有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素质培养起到充分的发挥作用。严酷的考试制度使学校不得不将侧重点偏向于应对各类考试,这种将分数作为唯一衡量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标准的做法,久而久之使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忽视了在中学生成长关键期的人文素质培养。再加上当今社会风气的导向使历史教学的人文素质培养作用被忽视,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与实践活动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处境之中。

除了需要改革并完善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以外,使历史的教学走出课本,融入生活,充分发挥历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熏陶培养及对学生思想观念的正确塑造作用。这既是使历史教学突破困境的有效方法途径,同时也是使学生们在中学的学习中形成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必然要求。

三、培养中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

(一)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的理念

传统的应试教育一直以来都是老师进行单方面的传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知识学习,这样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考能动性和思维创造性都造成了极大的压迫与束缚。学生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只有学生能够高效的吸收老师所传授给的知识,才算达到合格的教学目标与目的。一个良好的教学过程是需要师生展开互动的,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接纳知识的结合统一。所以,老师们一定要摆脱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建立起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并能够实际的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引导学生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思考并积极的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想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

历史教材中含有许多具有丰富故事性、寓意深刻并且比较有趣的经典事例,通过寓理于事、寓情于理的方式,使学生们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人生观、价值观有所领悟,冶炼自己的心性,摒弃掉以往的教条、死板化的教学模式,在历史教育的过程中真正的体现出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二)历史教师要有渊博的历史学识以及灵活的教学思维方式

不同的历史教师对于相同内容的历史知识传授风格也不尽相同,历史教师的学识以及对课堂氛围的控制能力都会对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产生影响。大家所熟知的历史教师袁腾飞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充分结合古今实例,引经据典,幽默风趣,无论是学生还是百姓,都非常的喜欢听他讲课。为什么其他大部分的历史课达不到这样的良好的氛围与效果呢?除了幽默风趣的人格魅力以外,最重要的是拥有渊博的知识,对课程内容有一个较广范围的拓展,不但牢牢抓住学生的吸引力,而且使学生在教师教授的课程中了解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所以历史教师应该对自己业余时间进行专业知识的拓展充分重视起来,只有具有了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更加渊博的知识水平,才能够在课堂上灵活的开展教学,引经据典、旁征博引。

当代社会的信息更新量巨大,知识淘汰的速度也非常的快,历史教师只有不断的充电,才能保证历史教学的质量,使学生们心悦诚服的上课。老师要利用业余时间涉猎各种历史著作与资料,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在教授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也通过对知识的引申与拓展,来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熏陶与培养。

(三)使历史教学走入学生们的日常生活

不仅仅是历史教学,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也是新课改目标所提倡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固定的知识活跃起来,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历史课程所学习的都是以前的人和事物,但是教师要教会学生从过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来建立对现代社会的分析观察能力。使学生们在喜欢上对历史的学习的同时,也要建立起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健康思想状态。使学生同学对历史的学习来建立起良好的人文素质基础,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全面的对社会与世界了解与认知。这样做不但达到了教育教学目标,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铺垫下了扎实的基础。

结束语

历史教育不但是让学生们掌握历史,了解历史。更肩负着对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责任,对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但为学生以后步入社会可以快速的适应与接纳社会打下基础,更是要使学生在青春成长关键期有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念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萍.浅析中学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王锐生.人文精神的历史形态—人文精神的历史主义考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3]洪桂民. 初中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塑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9)

[4]唐巍.走出困境——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人格的塑造[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赵亚夫.历史教育人格论的两个重要议题[J].中学历史教学.2005(3)

篇8

>>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谈谈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初探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探析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高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 刍议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高中英语教学中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 浅议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渗透词汇策略的研究 对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关于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 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法探讨 浅论高中英语阅读课的设计 小议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导入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 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探微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Write a composition about how to search for happiness

【设计意图】学生上网查阅更多的关于桑兰的故事,更进一步体会她在逆境中追求幸福的坚韧和不易。学生自己写关于如何追求幸福,是鼓励学生在理解阅读文本隐含的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进一步学以致用,最终达成本文预设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渗透。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人文素养的主阵地。课本的阅读材料是学生接触语言材料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书本上的阅读材料。阅读课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处理上,还应挖掘语言材料所承载的深层次的思想内涵。教师要设计好教学的情感目标,课堂上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开放性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把人文精神渗透到英语的教学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张丽莉.在阅读课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2,(4):31-36.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生物科学;人文教育;融合;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以个体的人格完善为最高目标,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社会和人和谐相处。其实仅从生物学本身研究对象的终极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点而言,生物学具有较重的人文色彩,随着人们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这一人文色彩愈来愈得到彰显。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淡谈在生物科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有益尝试。

1 充分挖掘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1.1 唯物主义教育。生物学科是一门描述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蕴含着唯物主义的内涵。课堂上通过对有关生命现象进行剖析,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本质,增强学生对自身的客观认识,对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一个知识体系教育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人生观和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

1.2 社会责任感教育。现代生物科学不断为人类创造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在尽情领略生物科技带给人们的健康与舒适的同时,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时理性地提醒学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人类正面临着如环境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能源枯竭等严重的威胁。但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生命科学本身造成的,它们的解决必须要提升我们的人文精神,依靠科学的方法,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让学生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

1.3 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生物科学发展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揭示了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规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袁隆平两系杂交水稻法等,这些典型史实和典型人物,处处体现出人的价值,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追求。由此激励同学学习科学家们执着的科学探索精神,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2 创设实践情景,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2.1 根据当代科学发展情景,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DNA重组技术迅速兴起,带来一系列农业的、医药的产品进入市场。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若利用不当,将给人类未来投下隐忧。因此在学习《人体解剖与生理后》向学生介绍了“克隆技术”与“克隆人”,并请学生讨论克隆人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后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难题。在科技发展使我们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今天,我们呼唤人文精神,我们追求科学与人文的渗透和融合。

2.2 利用实验课程,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实验中的各种数据,都要有严格的来源,都要做到实事求是,绝对不能弄虚作假,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科学的态度。

2.3 利用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在实践课程中,利用学生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学会如何发现自然之美,如何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养成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生物科学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强调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生物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关注人性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注重对精神和价值的追求,培养人文精神,实现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真正体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华.加强生物研究,搞好生态建设[N].贵州政协报,2000

篇10

职业素养包括四个层面,即思想道德素养、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素养等方面已经论述较多,现我就人文素养如何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来谈谈一下自己在教学时的经验。

人文素养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养、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人文素养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它致力于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人、教育人,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注意对善和美的理解,引导人们求真、从善、爱美,使人能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简单地讲,所谓“人文素养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现人文素养教育呢?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注意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充分挖掘英语学科的人文因素,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校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很多内容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感,启发性和创造性。如:学校、家庭、动物、购物、环保、和饮食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人文因素,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英语发源与英国,英国是个比较讲究礼节的国家,这反映在语言本身中。教学"I'm sorry"这一礼貌常用语时,这个短语在我们生活中的出现率较高。我创设了以下几个不同的情境进行了表演。情境一:下课的时候,bill不小心碰到了正在写作业的sarah,他们该怎么做,怎么说呢?情境二:john和soctt约好8:00 去动物园,可是john等到8:30了soctt才来,soctt该说什么呢?--i'm sorry.--that's all right.(--对不起。--没关系)通过表演学生们可以知道应用的场合极多,并大多是用来表达自己做错事时的抱歉心理。由此学生们在情境表演中养成讲礼貌的习惯,并知道做错了事应该诚恳的道歉,从而逐步养成理解、关怀的情感品质。

同样对于"thank you"(谢谢你)这一更为常用的礼貌用语,在教学上,教师也应侧重于学生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并时刻加以提醒:如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说"thank you";接受别人的赞美时,要说"thank you";接受别人的礼物时,也要说"thank you"。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也别忘了说"thank you"。因为只有对生活时刻怀有感恩之心,才能真正体验心灵上的满足与快乐。

从以上可知任何学科都渗透着人文因素,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形式多样的教学情景会使学生更好的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促进学生情感品质的形成。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借助英语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学生的人文素养不高直接表现在道德水准偏低。学生的道德问题说到底是人文素养问题,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人会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因此,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解决当前中学生道德水准较低问题的关键。

现在的学生目空一切,许多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讲究公共秩序。为了让学生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在讲解这几个场景中:

(1)be quiet in the library.(图书馆里要保持安静)

(2)drink and eat in the classroom.(在教室里吃东西)

(3)clean the park on volunteer day.(在志愿者日清理公园)

(4)by the time i got to the school, the class had started(当我到学校的时候,已经上课了)

(5)students should not be allowed get their ears pierced.(学生不应该穿耳洞)

答案是很明显的:(1)(3)(5)是良好的习惯,而(2)(4)是不良习惯。学生们用他们响亮而又坚决的声音向我递交了一份完美的公德答卷。虽然这并不能保证今后在面对这样的人生选择时,他们仍能做出如此一致的回答,但至少在他们的内心来说都印着美好的人性品质。这也是为人师者所应给予的。

三、注意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教师是素养教育的最终实施者,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是实施素养教育的根本保证。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就成为了关键。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远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的影响深远。如果教师缺乏人文意识,学生就不会在他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学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创造人生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学生的素养将得到极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