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3-21 16:3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教研制度 现状调查 成因对策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批准号:GS[2011]GHB422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25-02
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赴高等师范院校脱产培训,这分长期的和短期的。二是远程网络培训。三是校本培训。而校本培训是发展教师专业技能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校本培训是通过学校教研活动而开展的。校本教研具有针对性、灵活性、自主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由学校发起组织,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自主地确立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它能够面向全体教师,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需求。学校工作要立足校本教研,通过教研建设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群体,以教研促教学。为了探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策略和模式,笔者对当前学校教研制度建设的现状做了调查。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1.具体目标
1)高初中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现状
2)当前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特点
3)当前学校校本教研制度现状成因及对策
2.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内容涵盖学校教研组织机构、学校领导对教研活动的重视支持程度、学校现有教研制度、教研活动的形式及开展频度、教师的参与度、教师对校本教研的需求等。先后向庆阳市10所高中和5所初中老师发放问卷调查表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接近理想的样本数。先后走访学校十所,其中高中6所,初中4所。访谈教师43人,参加了二个学校的教研组会议。了解到了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回收的教师调查问卷表分析,以及和老师的座谈结果显示,当前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现状如下:
1.学校教研机制建设
调查显示,80%以上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对校本教研不够重视,或者认为重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实际行动,缺乏经费投入,对于教师提出的有关教研培训需求往往得过且过。100%的高中,85%的初中都有学校教研机制,从分管校长、教研室到教研组、备课组,机构基本都很健全。100%的学校有书面的教研工作制度条例,但是,只有46%的学校有教研组长工作条例和考评细则,58%的学校有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奖惩考评细则,特别是80%的初级中学缺失教研组长与教师教研活动考评奖惩细则。
2.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特点
调查还显示,当前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形式主要是课堂听课,此项教研活动占100%。但是听课后,评课的只占到学校的46%,也就是说近一半学校教研听课活动只听不评。在评课活动中,老师普遍反映,大家基本是只说好话,没人愿意提意见、找问题。有定期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学校占到40%,但老师认为备课组活动基本是在聊天,集体备课只是形式。40%的学校有教研主题论坛,但每年只有一次。其中3所高中有师徒结对教研互助模式,老师对此评价较高。问卷中的141位老师,有4位老师近5年主持或参与过课题研究,29位老师发表过教学论文,占比约20%。高中老师100%参加过网络培训,但外出学习培训的老师只占到12%。
3.学校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老师认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但100%的人认为校本教研活动很重要。他们认为教师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评价制度不健全,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4.学校教师对校本教研的需求
调查中我们得出:100%的教师对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现状不满意,92%的老师提出外出接受培训和参观学习的需求。另有68%的老师提出希望学校健全并完善校本教研成果奖励制度。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1.当前学校校本教研制度现状成因分析
1)认识不到位的影响
调查发现所有学校都不同程度地缺乏对校本教研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领导不重视、缺乏活动经费。教师不重视,缺乏参与和创新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2)制度不健全的影响
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更缺乏检查、考评和激励措施,教师缺乏教研目标任务、方法和步骤。有些学校看似有制度,但形同虚设,这都极大地制约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有些学校本末倒置,实行所谓年级管理制,层层管人,处处管人,认为把人管住了就可以提高质量,从而淡化了教研制度建设。教研组、备课组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其结果是,严重影响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消极怠工现象特别突出。
3)缺乏带头人的影响
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缺乏学科技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体系不完善。任命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论资排辈,不能服众,更不能发挥专业引领的表率作用。
4)缺乏创新性活动的影响
时代在不断变化,知识在不断更新。然而,校本教研活动模式几十年不变,很难跟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求,无法满足教师的广泛需求。
2.完善和创新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议
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风建设 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院校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
随着本科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基础差、底子薄、学习习惯差、个性散漫已经是高职院校工作者不得面对的事实。他们进入高职院校是没有选择的选择,来到学校后没有明确的目标,从而导致他们学习的动力不足,直接表现就是课堂学习精力不集中、课下上网玩游或者是直接逃课,没有目标的学习是不可能有好的学习效果的。
1.2 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态度不端正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考填写报考志愿时已经别无选择,只能随便报一个专业,所学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对专业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对所学专业没有信心。缺乏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是他们学习态度不端正的主要原因。
2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学风建设理念陈旧,不能有效指导学风建设
要营造优良的学风就必须有先进的学风建设理念,没有先进的理念作指导,学风建设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是学风的直接呈现,而学风建设的好坏是由学风的好坏体现的,所以说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 。 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学风建设的重点,当前的学风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忽略对作为学风建设主体的引导和人性关怀。虽然很多高职院校认识到了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也加大了学风建设方面的研究,但大部分研究还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实证性研究很少;研究学风建设的制度建设比较多,研究学风建设主体能动性的少。我们认为学风建设的核心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只有学生学习由被动学转变为我要学,学风建设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2.2 学风建设制度不完善,制约学风建设的发展
制度建设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已是共识, 当前高职院校也很重视学风建设的制度建设,但是制度建设主要围绕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和和直接参与学生管理人员的制度建设,而忽略了学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及后勤管理等部门以及大学生群体的合作共同促进学风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制度建设注重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和直接参与学生管理人员的制度建设,而忽视了其它系统要素在学风建设中的制度建设,尤其是教师在学风建设方面的制度建设,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完善,只注重教师的教学功能而忽视了教师的育人功能。二是考试制度不健全。目前高职院校的考试成绩主要有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成绩两部分组成,二者比例的划分存在较大自主性,甚至有的学校平时成绩能占到总成绩的一半,这导致有的学生试卷分数很低,总分也能及格。使部分学生认为学不学习,最后都能通过考试,从而放弃了日常认真学习。
2.3 学风建设管理工作不科学,制约学风建设水平的提高
2.3.1 对教学管理不严谨
对教学过程管理不严谨,很多专业教师只管传授专业知识,对授课过程的其它事项视而不见,只管教不管会,我教我的,学不学是你的事情。只起到了授业、解惑忽视了重要的传道。学生迟到、早退、旷课、上课上网聊天、玩游戏、看小说现象严重。
2.3.2 学生管理不到位
目前,学工部门与其它部门管理不能有机(下转第33页)(上接第27页)结合,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学工部门注重安全管理、奖助学金的评定、优秀评选等重常规事务的管理,忽视了学生学业上的监督和管理;只注重大学生的寝室安全和卫生问题管理,对寝室学习风气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就业指导部门主要负责大学生的毕业去向统计,适当提供些就业信息,却很少把职业规划类知识与课程贯穿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中等。各部门在学风建设中并没有形成很好的管理合力,甚至部门之间在学风建设中相互推卸责任,对大学生学风建设没有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2.3.3 高校学风建设监管体系不完善
学风建设离不开有效的学风管理制度和完善的学风监管体系。完善的学风监管体系可以及时监测学风建设状况,保证学风建设的顺利进行。
目前,高校学风建设监管体系仍不是很完善,很多学校缺乏有效的学风监管制度,学风建设工作开展的情况、取得的效果、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整改没有量化指标,使得学风建设工作实效性并不能得到科学的、客观的评估,相关的学风建设措施是否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效用,这些效用均无法估量。因此,高校应加强学风监管体系的完善,制定详细的考核指标,及时对学风建设状况进行反馈和调整。
3 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学风建设理论研究,更新学风建设理念
高职院校有关部门和人员加强学风建设的理论研究,通过提高理论水平,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学风建设的具体工作实践。
3.2 提高学风建设认识,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部门密切合作形成合力促进学风建设工作。提高认识,使全校认识到学风建设是关系学校发展存亡的大事,学校的所有各部门都要参与学风建设,承担起建设优良学风的职责。同时,学校要加强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只有全员行动、全方位参与,把各项学风建设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让学风建设成为一项全院师生齐抓共管的工程,才能形成刻苦学习、严谨治学的优良学风。
3.3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篇3
【摘 要】学风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良好学风的形式需要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的齐抓共管,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需要充分利用制度加以引导,利用制度进行约束,利用制度进行规范。
【关键词】高校;制度建设;学风
高校作为人才的孵化基地,大学所培养出的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学风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风是学校成员共同具有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是一个学校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对生活在其中的师生群体发挥着感染、滋润、熏陶和强化的作用,无形中规范高校师生的行为,促进其对学校的认同,具有“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的作用。
中山大学黄达人校长曾经说过:“学风是一所大学中治学、读书、做人的风气,这种风气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事:一种良好的学风的形成需要大力的倡导,也需要教师、学生还有机关工作人员共同的努力”。因此, 良好学风的形式需要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的齐抓共管,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需要充分利用制度加以引导,利用制度进行约束,利用制度进行规范。
一、加强师德教风制度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良好师德教风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保证,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以及治学态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具有示范功效。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长效机制,以良好的师德教风带动学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一是通过每年度师德标兵的评选工作促进师德教风建设。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与管理,严格实行学生评教制度,对教师的职务聘任实行年度考核与学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二是通过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要借助《教学工作管理条例》,对课程教学成绩管理和试卷存档、学生成绩修改补录工作、临时调整课程教学、毕业设计指导等方方面面的教学过程进行制度规范。四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条例》中明确营造良好学风是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只要职责之一。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评选的重要指标是考察所负责班级、年级的学风状况。
二、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风建设需要有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来保障,严格管理、有效管理,是形成良好学风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制定和不断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学生纪律管理、行为管理、学籍管理和考试管理,通过制度约束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籍管理规定》与《本科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从入学注册、考勤与纪律、重修于补修、课程考核、休学与退学、毕业与学位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的对学生在校期间应该达到的要求与如果达不到该要求,需要承担的后果,进行了详细的表述。是学风建设制度保障中最重要的管理制度之一。
《学生违反考试纪律的认定办法》《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中对学生违反考试纪律、旷课、违反学术纪律的情况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为学风建设、考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三、通过各类评奖评优,建立健全激励引导机制
通过学生的各类评奖、评优对学生个人、学生班集体的激励引导。如在《奖学金评定细则》《优秀学生干部评选细则》《优秀班集体、团支部评选细则》等对学习成绩、学风情况等给予最大的权重,贯彻“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充分发挥现有奖、助学金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加大评优工作的宣传力度,大力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激励更多的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以学业成绩的提高、全面素质的拓展来体现学风建设的成果。通过制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的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制定和落实《关于大学生自主发展课堂的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需要或学生群体性自我需要,自主规划发展目标、自主设计课程内容、自主组织教育活动、自主选择学习。
四、加大宣传力度,发挥优秀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典型示范作用
以十佳毕业生、优秀毕业生评选和学年评优为契机,学校有关部门和各学院(部)要大力宣传学生集体和个人的先进典型和突出事迹,积极开展“优秀学生成长宣讲团”巡回报告、“自强之星”评选等活动,学校和学院(部)分别集中举行年度学生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发挥各类先进典型在学生成长中的带头示范作用,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
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制度建设是基础和保障。认真做好学校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教师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制度、教师教育监督考评制度,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考风考纪制度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使得这些规章制度能够真正被广大师生所熟知。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管理部门能够公平公正公开的处理,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对于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优秀学生及学生干部、优秀班集体,要多渠道宣传,能够起到示范作用。通过学校学风相关制度建设,为优良学风的形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创造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谢莉莉.浅论当代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 2010(9):569-570.
篇4
关键词:校企共建;校企合作;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04-01
引言: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多,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十分重要。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关于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的思考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校企合作制度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一、优惠政策的扶持
众所周知,校企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涉及到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的合作,还涉及到科研环节与经营环节的合作。就当前我国众多的高校实际情况来看,校企合作的基础在于高校雄厚的科研实力,所以校企合作的第一主动权在企业而不在高校,高校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相关部门应当充分明确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相关义务以及责任,让企业在用人制度上进行充分的岗前培训以及职业培训。要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相关的保障机制,从政策方面、法规方面、人力方面、物力方面以及财力方面对校企合作进行强有力的扶持。
成功的合作要实现双方的双赢,多方的共赢。校企合作也同样如此,校企合作只有建立在共赢的基础上才能长久,而共赢的校企关系必然要求双方合作的关系是建立再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校企合作中,要在强调企业权益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企业义务的重要性。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充分保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切实维护好企业和学校双方的权益。
二、媒体的推进
社会媒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加强校企合作,可以通过社会媒体的广泛宣传将校企合作的理念传达到社会大众中去。众所周知,社会媒体是社会的眼睛和嘴巴,是普通老百姓关心时事的窗口,也是散播信息、表达诉求的手段。在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方面,社会媒体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媒体可以通过自身特殊的手段以文化宣传、文化教育的方式为载体,宣传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以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并进一步支持校企合作。社会媒体要在提高企业知名度、认知度以及美誉度方面做努力,加强企业在校企合作的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专门的协调机构
当前,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受制于地方经济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但是校企合作又能够很好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该地区的繁荣。所以,相关部门要设立好相关的写一条机制来充分调节好、规范好、推动好校企合作,这些工作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解决好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为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做参考。
第二、充分引导好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搭建好校企合作平台,并开设相关论坛,努力创建好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第三、监督好、评价好并激励好校企合作的双方。校企合作必然牵扯到很多利益相关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充分监督好校企双方,正确评价校企双方,最终落实好企业应当享有的优惠政策以及相关的奖励政策。
四、校企共建人才培训的联合体制度
校企合作中的重要内容就是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涉及到企业员工的培训以及在校大学生的就业两个方面,做好这两方面工作,就能很好的打造现代化学习型企业,也能很好地提高学校就业率。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科学开设相关课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帮助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上的同时进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迅速提升;在员工培养环节,企业和学校要做好企业职工专业拓展课程的开设工作,切实解决好企业在生产技术上、在生产管理上的难题,从而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五、在企业建立教授工作室制度
要在企业建立健全教授工作室制度。教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优秀成分,是技术精英人员,在学术范围内拥有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在企业建立健全教授工作室制度有两方面好处:一方面,教授入驻企业,企业能够及时处理好相关技术难题,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效益;另一方面,教授可以充分利用企业优越的实验环境开展学术研究,实现学术上的进步。建立企业教授工作室制度也能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共赢。
篇5
校长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校长与学校组织、学校成员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处理?校长如何引领学校管理与文化创新?日前,在由中央教科所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部、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周刊、甘肃省庆阳市教育局主办,甘肃省庆阳二中承办的全国中学“校长引领与学校创新”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校长300余人对这些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校长是一校之魂,但‘魂’要附教育教学之‘体’”
“人们常说,校长是一校之魂。但我认为,‘魂’要附‘体’,如果‘魂’不附‘体’,那就失去了价值。这个‘体’是什么,就是学校的教育教学!校长必须要回归到教学指挥的位置上来。”江苏省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徐传德不无风趣地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程方平博士也认为,教育教学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校长只有抓住教育教学,才能真正把握学校发展的命脉。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育教学是学校之所以成为学校的价值所在。离开了教育教学这个核心,师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在参加本次论坛的校长中,蔡林森、李金池、慕政重等校长上任伊始,面对的都是一些师资薄弱、生源弱、校风差的“烂摊子”;张建平则是从无到有,创办了一所新的学校。与他们不同的是,程红兵走上校长岗位时,上海建平中学已经是一所办学底蕴深厚的名校了。但不管起始状况如何,经过他们的努力,学校或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获得了进一步发展。虽然引领学校的方式和实施的管理措施不尽相同,但他们却有一个有目共睹的共同点,那就是紧抓教育教学不放手。
蔡林森在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做了24年的校长。在这期间,他始终坚定不移地带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立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洋思之路”,使这所普通的农村联办中学成了一所全国闻名的示范学校。2006年10月,退休后的蔡林森受聘到河南省沁阳永威学校任职。上任后,蔡林森依然关注课堂教学,他多次组织教师进行赛课活动,并走进课堂去听课,每次听课,他都指出教学中存在问题及相应的改进措施。在他的引领下,教师们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慕政重刚上任时的甘肃省庆阳二中,学校发展空间狭小,特别是招收的学生历来为“筛下生”,有的高年级男女学生在校园里勾肩搭背,时有学生与社会青年打架斗殴,学校也因此一度被人戏称为“情场”和“战场”。上任后,慕政重提出“教育永远大于教学”的教育口号,坐镇学校指挥教学,大力推行“五级分层”带教导师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备课组建设,大力推进课题研究。不到两年时间,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所基础和生源双差、人心涣散的学校焕发了强大的生命活力。与慕政重一样,李金池也是在教师队伍极度涣散、管理秩序十分混乱的情况下,被“赶鸭子上架”,走上了河北省衡水中学校长岗位的。上任后,李金池以养育教师的精神追求作为学校快速发展的“突破口”,满怀激情地培育学校的精神文化,使教师们抛弃外在的诱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很快,衡水中学就走出了低谷,成为一所“激情燃烧”的名校。
在河南省开封市求实中学,身为校长的张建平,今年又回到教学第一线,做一个班的班主任,带两个班的课。不管有多忙,张建平都会腾出时间,带领教师写教育博客,引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并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了给教师做好示范,她每个月都写有10-15篇的博客,一年可达数十万字。上海建平中学校长程红兵更是把学校发展的着眼点放在教育教学上,他不仅一直坚持带毕业班的语文课,还带领学校干部教师重构学校课程,将学校的德育活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活动、体育锻炼等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统一纳入课程管理范畴,构建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学生为课程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学分制评价为纽带,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为内涵的课程系统,使学校又一次实现了新的飞跃。
“没有合理的规章制度,学校管理就是人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章制度,学校管理就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人治的特点就是一个校长决定一所学校的命运。”徐传德认为,为了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在学校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如果制度挂在那儿仅仅是让人看而解决不了问题,或者说一遇到问题就开会紧急磋商、紧急研究,那就是学校的制度建设还不到位。有制度却得不到执行,这比没有制度还要有害。”“现代学校管理呼唤依法治校,由不规范到规范也是一种创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复兴教授的观点也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认同。
学校管理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教育教学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但由于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建设作为保障,教育教学就会成为一只“孤舟”,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学院院长李瑾瑜教授也是感触颇深。
从2002年秋季开始,作为大学的专业支持者,李瑾瑜与8所中小学建成了“校本培训”联盟,从改变教师专业能力开始,为教师提供理论与观念的帮助,帮助教师反思和改进课堂教学,协助教师们开展教学行动研究。经过3年的努力,教师的确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与此同时,李瑾瑜却发现他们普遍变得比以前更加焦虑。原来,虽然教师们自身的成长基因被“唤醒”,产生了“再也不能这样活”的热情,但学校的常规活动却没有改,教师们缺乏共同交流研讨的时间与机会;校长只是作为校本培训的要求者,并没有为教师提供条件和支持,备课、写教案都得按既定的老一套去做,课堂教学评价也是以前的做法,等等。一句话,教师们动起来了,变化了,但学校的组织结构没有改变,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保障。于是,李瑾瑜决定在项目合作中调整策略,将每个学校的管理者作为变革的对象,以实现学校组织和管理的重构。渐渐地,这些学校也就有了生机与活力。
“要以法规为指导,以实际为需求,以管用为原则,加快建立健全一整套切合实际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徐传德认为,要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在强化常规的同时,还要建立应对变数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一种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及时反馈、保持弹性、富有张力的运行机制,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格局。同时,由于学校管理制度可以分成有形的制度和无形的制度两大类,在加强有形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组织文化机制的积极作用,把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有机结合起来,把学校建成弘扬先进文化的场所,把人心凝聚到教书育人、加快发展的中心目标上来,以促进学校不断向前发展。
“制度总有不能的地方,文化是对制度的超越”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制度总有不到的地方,制度总有不能的地方,制度的本身,制度的背后,制度的执行,靠什么?靠文化。”程红兵介绍说,建平中学在制度建设上一直是比较超前的,早在1998年,建平中学编印了《建平中学教育管理手册》,二十多万字的管理手册是建平中学在探索办学机制道路上的一个缩影。
“但不到两年的工夫,我们突然发现,建平中学这个管理手册,存在很多问题,它主要是一种静态的描述,而学校是动态的,学校管理要重视动态的管理程序,程序错了,结果是正确的,也是错的;流程对了,结果是错的,也是对的。”程红兵自揭家丑多少让大家感到有些意外。“于是,我们的老校长冯恩洪提出,能不能把用于企业的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引入学校,因为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好处就在于它强调的是动态的质量管理流程,强调持续不断的改进。”虽然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引入使建平中学的管理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程红兵却发现,即使是这么好的管理制度,也总有涉及不到的地方。“没有规范的时候就要建立规范,而有了规范的时候就要超越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不断向前发展。”而要超越规范,就必须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虽然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广为人知,但很多学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走入了误区。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认为,现在有很多学校投资巨大,装修豪华,非常现代化、贵族化,却没有文化气息。“没有文化建设的学校,等于一个少了筋骨没有灵魂的空壳,永远不能以鲜活、伟岸、丰满的形象站立起来。”李金池认为,“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个性体现,独特和鲜活是它的生命力。因此,学校文化不能移植,不能引进,更不能照搬照抄,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量身打造。学校文化是一种积淀,是一种生长,需要有一个播种、发芽、生根、出苗、长大、开花、结果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幻想一朝一夕取得突破性进展是不切实际的”。
既然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学会寻根,从学校发展的历史中去汲取营养。程红兵表示,他尤其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前一任校长全部推翻,“你推翻了前任校长,从某种意义上说,你是推翻了这所学校的文化传统。事实上,文化传统你是推翻不了的”。许多与会代表也认为,为了保证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和连续性,一所学校的校长应该保持相对稳定,不宜频繁更换。
“校长应是首席学习者,校长的引领必须基于校长的学习”
实际上,无论是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引领,还是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还是学校文化的培育,都对校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承担起自己的角色使命,校长必须加强学习,以开阔自己的思维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本领和思想素质。然而,在办学实践过程中,一些校长或故步自封,或盲目“追风”,使其引领学校创新的能力大打折扣。
“当你到某个发达地方去,听到一个校长谈论他的办学理念,就会觉得这个校长很了不起;听两个校长这么说,会觉得这两个校长都很不错;但听第三个校长也这么说的时候,就开始有点想法了;听到第十个校长还是这么谈的时候,就会发出一个疑问,怎么这个地方的校长讲的都是一样的?”程红兵认为,“当下,我们的一些校长,是什么时尚就说什么,什么流行就谈什么,而自身是不是理解了,是不是适合所在的学校,则一概不问”。他说:“当一种潮流、一种东西成为时尚的时候,它就会出现伪现象。”在这“潮起潮落”的过程当中,淹没了学校的核心,淹没了校长的个性。“若校长失去了话语能力,不会说自己的话,说的都是别人的话,又怎能要求教师和学生自说自话呢?”
篇6
关键词:现代学校制度;对策;浅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223-02
目前,大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大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所谓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指具有广泛的知识、基本的科学态度、独立个性及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全能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产物,是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也是大学从社会经济发展边缘向社会经济发展中心转变的体现。然而,人们对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还有很多理解上的错误。因此,如何重新认识现代学校制度的现状和对策是现阶段中国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现行学校制度面临的现实困境
学校教育制度落实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尤其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适应型人才提出新要求,同时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国有关学校尚未调整学校制度,学校教育制度落实这一发展瓶颈亟待突破。
(一)教育制度滞后不适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新的办学观念、教育理念及学校管理模式严重冲击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现有的教育制度与学校实际及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之间的不适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为了不断满足大众对学校的新要求,促进学校的发展,改革落后的教育制度势在必行。
(二)教育制度运行不畅
在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下,低效或无效运行的现象十分严重,尤其在制度执行过程中,由于绩效水平无法达到或根本表现不出任何绩效而导致制度徒有虚名的现象也严重制约了学校功能的正常发挥。改变教育制度运行不畅、执行走样的局面是变革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三)教育制度环境缺失
我国现行学校制度由于本身存在各种缺陷,致使其不能应对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同时还制约着学校的健康发展。而且教育制度环境的缺失,不仅使学校制度的正常执行缺少良好的外部条件,也致使某些学校制度在执行时遇到阻碍。改变教育制度环境不合理、不科学的现状是构建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保证。
二、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对策
为了使现行学校教育制度走出困境,构建现代学校制度需要从政府、学校自身及社会三方面采取措施,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正确处理学校与政府关系是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前提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要求政府和学校能明确各自的职能,并且能够在政府层面正确处理学校与政府的关系。这对于政府转变教育职能提出了很高要求,政府需要从政策法规及培育资源市场方面下手以服务学校发展。
1.重塑政府角色,确立有限责任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
实现“政校分开”,建立新型政校关系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的教育职能,而正确处理学校与政府关系是转变其教育职能的重中之重。首先,政府要想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向教育者及学习者提供良好服务,需要保持学校的独立性改变其与政府间的隶属关系;其次,政府需要在环境建设、教育制度及法规健全上下大力气,宏观调控学校教育,承担教育活动秩序维护、教育供给多样及协调教育主体关系的多重角色。然后,政府工作重点在于把好教育质量关即可,要保持学校的独立性,享有充分自,如学校内部的干部聘用、职称评聘、报酬待遇等职能要下放给学校;最后,转变政府的工作重点,迅速从使政府主要从以单方保护学校利益为重点转变到兼顾学校利益与保护公共教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上来,强化政府的服务角色和责任意识[1]。
2.制定《学校法》,提供政策法规引导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需要政策法规的引导,制定和颁发《学校法》迫在眉睫,《学校法》需要明确重塑政府的角色,明确其自身的职能,改变其原有的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等多角色于一身的现状,使学校成为独立承担权利与责任的独立办学个体,增进学校办学能力,不断提高其教学质量[2]。
3.培育资源市场,服务学校发展
在现行的行政体制下,政府负责提供财政资金和一定的人力资源,还负责配置教育资源及开发知识产品。教育“资源市场”的缺位不利于学校的长远持久发展。而学校的发展又离不开一定的资源的支撑,因此政府应该担负起培育资源市场的重大责任。
(二)优化学校内部治理制度是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关键
学校构建现代化的学校制度,其关键因素是优化学校治理结构并设计制度。可见,现代学校制度的建构是一个学校治理不断走向规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内部制度的健全受制于学校主体地位的确立和自主运行。
1.要不断健全与完善制度
第一,学校制度建设呼吁民主。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要求有一定的自治权的同时,学校还必须有效监督教育管理权的行使,以保证其在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监督下的阳光运行。比如要实行校务公开制度等。第二,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的建立要求改革现行的评价制度,并建立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的教育评价机制。
2.建立制度实施保障机制
政策执行在某种程度上是执行主体和受影响者之间相互调适的过程[3]。可见,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需要一定的配套制度的支持。首先,要建立纵向互动机制。就制度制定者而言,在制定制度前,要明确制度所针对的客体及其需求,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制度制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制度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觅寻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以保证制度不受太大干扰的正常运行;在制度运行一段时间后,要不定期评估制度执行的实际效果,为制度在下一阶段的运行提供保障[4]。其次,要建立横向合作的联动机制。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不但要求新旧学校制度的磨合与适应,而且还要求不同的制度制定者进行沟通与交流。这样做不只是为了保障新旧学校制度的有效衔接,也不单纯是为了缓解与协调不同的制度制定者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为建立科学的现代学校制度创造一定的有利条件。再次,要建立环环相扣的运行监控机制。这一机制应该包括运行前监控、运行中监控和运行后监控。最后,要建立一定的沟通机制。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要保证顺畅的沟通,减免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并及时发现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及相应的破解策略。
3.要创建制度执行的良好环境
首先,要建立一定的配套制度,支持现代学校制度的运行。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如果没有一定的配套制度的保障,是不大可能取得预定的成效的。其次,要构建科学的奖惩机制和严密的监督机制。众所周知,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为此,我们需要设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些人成绩斐然、贡献卓著,我们就要对这部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者精神奖励。而对于那些扰乱或者破坏现代学校制度建构的人,我们要对其丑陋的和恶意的行为,甚至是非法的个人行为或团伙行为予以严厉的制裁。
(三)建立保障现代学校制度正常运行的学校—社区活动机制
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离不开学校—社区互动机制的支撑,因为学校—社区互动机制是现代学校制度建立的基础。但是,人们当前对学校—社区互动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此也造成了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有效力量的缺乏。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学校与社会之间存在的不足,并重新认识与定位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据此,我们认为,搭建现代学校制度可以从密切学校与社区联系、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建立教育中介机构三个层面进行着手。
1.要密切学校与社区的联系
学校不只要服务与建设社区,开放一定的教育资源与社区,参与社区教育环境的改善与治理,而且要把社区引入到学校的管理及制度建设中,要不断增进社区居民对学校管理与制度建设的认知与理解,而且要对社区居民现存的认识误区进行一定的纠正与教育。
2.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的制度建设
当前,由于家长缺乏参与学校制度建设的积极性,且他们受制于自身的教育背景、社会地位及知识水平等。因此,鼓励与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的制度建设就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首先,学校要邀请一定的家长对其现行的制度进行评论,要十分重视他们提出的对学校当前制度存在的不足意见,鼓励与引导家长参与和发表制度改革的讨论和建议,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认真考虑和反复征求家长的意见,最后作出一个较为合理的决策。其次,在家长讨论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就某一问题存在的不同声音时,学校应该采取合议的办法,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议进行表决。当在某个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时,就可以采取合议的办法,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评议表决等。
3.建立一定的教育中介组织
作为连接政府、社会和学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学校是介于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双向服务、沟通的管理层。教育中介组织不同于政府和学校,而又与政府和学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教育中介组织由于自身制度的不够完善,又时常依靠政府的支持并受到行政权力的不当干预,不能独立承担政府分离出来的职能而沦为政府的附属物。此外,现行的教育中介组织又缺乏较高素质的从业者,缺乏科学的评估手段评价制度建设的状况。
三、结语
构建行之有效的现代学校制度,需要明确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完善学校内部的治理制度,增强学校与社会的互动。这期间会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从全能走向有限,从直接行政管理转向简介宏观调控;其次,要致力于制度环境的优化和改善,通过制度的健全、完善、运行制度的确立来完善学校内部的治理制度;最后,要致力于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的育人模式,建立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学校向社会提供开放服务,社会参与学校建设。在教育制度迫切变革的前提下,我们要致力于建设学习型学校,使学校成为社区学习中心,依赖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学校校长及日常工作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和能力,明确其在现代教育制度建设中的职责,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9.
[2]范国睿.政府·社会·学校——基于校本管理理念的现代学校制度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05,(1).
篇7
独立学院是我国教育大变革、大发展背景之下诞生的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从经费投入和教学管理来看,介于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之间,在办学模式上有其独特性,其财务活动与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财务活动亦存在明显的不同,尤其体现在办学资金的筹集、使用以及管理方面[1]。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时间并不长,财务制度的建设依然处于摸索阶段,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探析独立学院财务制度的建设成为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其研究将会提高我国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水平,进而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
1 独立学院的财务环境
独立学院的办学资金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办学合作方的社会资金的投入、学生的学费收入和银行贷款。因此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实际上就是通过合理的资金安排,将以上经费投入到学院管理与教学过程中,比如基础设施的建设、教学设备的购买、教学与人员报酬等方面,通过合理的资金分配来获得最大的效益。只有让这些资金安排得到最优化的效果,产生最大化的使用效率,独立学院的办学才能得以继续,发展才能得以可能。因此,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其财务管理工作的目的与企业的财务管理一样,是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通过财务管理活动来形成经济上的最大效益,保障相关者的利益。同时以此作为办学动力,反过来提高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由于独立学院办学的时间较短,办学机制还比较新,财务管理人员的会计基础不够牢固,制度方面还有待完善,所以在独立学院的经费管理和使用上仍缺少一定的经验积累,也缺乏相关制度的规范,需要不断地总结和摸索。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文件,独立学院需要做到财务独立,因此加强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完善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措施对于独立学院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2 独立学院财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2.1 制度建设是独立学院办学优势的有力支持
独立学院具有“优、民、独”三个重要的特征。“优”指的是独立学院的办学资源比较优质,它可以充分利用公办学校的教学资源并借助社会的力量来提高办学效率;“民”指的是民办机制,该机制非常灵活、自主,生源充足,既可以克服公办高校制度上的各种弊端,同时也可以避免民办高校发展不够规范以及资源配置不够充分等问题;“独”指的是独立学院在法人资格、教学管理、招生方式、证书的颁发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独立性。由此独立学院有着很多民办高校以及公办高校所不具有的优势,有效提高独立学院的办学效率,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基于此,建设完善的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制度来支持独立学校的稳定运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2.2 财务制度是独立学院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
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多,主要有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公办学校收编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等,不同的办学模式其利益相关者不同,独立学院的发展需要确保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才能使办学资金获得保障,才能使之得到长久、可持续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高校在扣除掉预留发展基金、办学成本以及根据国家规定收取的必要费用之外,出资人可以在办学结余中获得合理的经济回报,这也是独立学院的特点之一[2]。这种特点使独立学院受到了社会上企业经营投资理念的影响,投资人如果在办学过程过于注重经济利益,就会导致教育理念和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建设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制度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通过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来制衡出资人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逐,协调好出资人逐利性与学院发展之间的关系,确保二者的平衡。
2.3 财务制度建设是独立学院提高财务管理与加强监督的有力措施
现代化管理是以制度建设为基础,财务管理离不开制度建设,各项经济事项的开展是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许多独立学院自创办以来,一般依托母体进行管理,很少有自己特色的管理制度,这已经不符合学院发展需求。另外,正因为许多独立学院缺失制度的建设,特别是财务制度的建设,往往带来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3]。例如,财务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学院对外投资决策的论证性,基本建设与资产设备购置的招投标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进行相应的财务制度建设,要用制度来规范我们的管理行为,促进财务管理,同时也加强了财务、审计的监督,减少财务风险。
3 独立学院财务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3.1 独立学院财务因政策不明而缺乏规范
为满足社会对教育强烈的需求,《利用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出台之后,独立学院获得了迅速发展,但对独立学院的规范管理的政策、制度、要求、评价并不完善,在财务管理上也同样表现如此情形。具体体现在:收费标准的不一致,各省之间差距较大,且各省在对独立学院的财政支持力度也各不相同,缺乏合理的调节机制,影响独立学院的竞争力、发展力;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的主体不同,有的具有财务管理的独立性,有的受母体制约,有的由投资方管理,财务管理主体的不同,财务的管理和使用受控不同,对学院的发展影响差异大;依据的财务制度不同,有的依据的是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有的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选择适合自身特质的财务会计制度,失去其统一评价与评估的标准。
3.2 独立学院资金来源因缺乏保障而存在风险
独立学院属于自主经营的公益性组织,自负盈亏,因此学院的支出全部由学费收入或者办学合作方承担,如果财务管理不善致使教学经费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高校将会面临严重危机。大部分的独立学院都是依靠银行贷款来实现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在运行过程中一直处于负债状态,这样的情况让独立学院承担着较大的经营风险[4]。此外,学生的学费收入是学校日常办学的主要收入来源[5],如果出现生源不足的情况,独立学院的日常经营活动将会受到较大的限制,教学效果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3.3 独立学院因资源配置不够合理致使资金利用率低
由于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很多独立学院的领导以及教职工都会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科研任务的研究中,忽视了合理使用教学经费的重要性。独立学院的资金来源非常有限,因此要想利用有限的资金来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独立学院资源配置不够合理以及资金利用率低这一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对教学设备等的采购控制不够严格,在资金充裕时没有仔细确定教学设备的采购数量,在资金不足时必要的教学设备又无法及时补充。第二,教学经费的分配不够合理,导致某些部门经费剩余,但是有的部门的急需经费又无法及时到位等情况。
3.4 独立学院因统分关系处理不当而使资金统筹不尽合理
独立学院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校,其财务管理内容亦非常复杂,为便于管理一般都会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很难准确处理统与分的关系,如果权力太过集中,虽有分,实为控,就很难合理地、全面地掌握学院以及各部门间的财务收支情况;如果管理权力太过分散,各自站在部门内工作的角度,财务管理工作又难以得到合理的统筹和安排。另外,在预算管理和执行上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由各专业和部门负责相关预算工作,财务部门就很难提出准确的意见[6]。但财务部门负责到具体部门的预算,由于财务部门并不能真实了解不同专业、部门的实际情况,又很难作出合理性、必要性的预算。
3.5 独立学院因监督机制不够完善而使财务监督意识淡薄
财务监督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及资金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很多独立学院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都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有些独立学院虽然建立了监督机制,但是制度并不完善,因此也没有充分发挥出财务监督的作用[7]。监督机制的缺乏以及意识的淡薄,致使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部门在行使财务监督作用时,缺乏有力的依据,导致资金使用不合理,造成浪费及流失现象。
4 关于独立学院财务制度建设的建议
4.1 建立明确合理的经济责任制
针对独立学院财务制度不够完善以及管理制度规范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经济责任制的方式加以改善。经济责任制是指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将公司、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总指标加以分解,层层落实到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及职工个人,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经济责任制的执行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制订预算方案以后按照管理层次的不同来控制收入与支出,各自承担相应收支管理的经济责任。第二,制定创收收入分成政策。独立学院创收活动的管理是非常敏感的一个环节,涉及多方利益。为了确保利益分配的公平性,独立学院可以在兼顾学院、教职工以及投资方等各方利益的基础上采用分成的政策对创收收益进行分配。
4.2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利用率
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调动各方的力量让资金利用率获得提高,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制定完善的采购制度,对于确定需要购置的教学设备,从经济性以及实用性等各个方面制订预算控制方案,加强对购置环节的控制;第二,深层次地挖掘出学院的内部潜力,科学合理地确定独立学院的招生规模,以最大的学生量提高教育资源使用率,以及达到资金积累的目的;第三,结合部门的实际情况分配教学经费,尽量避免经费闲置情况的出现;第四,贯彻节约的资源使用原则,做到“财产”尽其用。
4.3 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缺乏政府的资金支持是独立学院与公办学校的最大区别,也是造成独立学院经营风险的重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独立学院可以通过强化学院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采取相应防范措施、采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等方式降低学院的经营风险。为此,独立学院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之前可以开展评估工作,与银行达成合作协议,并确保偿还贷款的能力。另外,独立学院还可以制定中长期发展的财务规划,长远而又具体地进行分析评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根据学校规模以及实际财政情况控制贷款数额和经费的使用量,并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风险预估,提前预知风险状况,采取合理的解决办法。
4.4 建立绩效考核评估,形成激励机制
针对不同教师、管理人员工作强度不同的情况,学院可以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来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比如采用绩效考核模式来确定教职员工的薪资,让付出更多精力的教职员工可以获得更多的价值体现,激发教职员工的上进心,让他们不断寻求自身的进步以满足和实现自身的价值。绩效考核模式是很多现代企业所采用的管理制度,其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潜力,将单位的进步建立在员工的自身提升上,实现双赢。这种模式同样也可以应用到独立学院中来,让独立学院的教职员工在绩效考核模式的促进作用下更加努力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让学校的资金得到最大的利用,创造出更多的有用资源。
4.5 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审计与监督
公办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只限于内部规划,处理好教学活动涉及的收入与支出关系即可,但是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还涉及出资方的经济利益,因此管理过程更加复杂。经费使用的科学性及使用效益是增加投资人信心,促进独立学院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来保障出资人的利益。比如可以让合作方利用社会审计对学校的财务情况进行年检,让合作方可以发挥财务监督作用,这样既可以让合作方更加了解学校的财务情况,让合作方的利益得到保障,同时也能让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制度中的不足之处得到改善。
篇8
关键词:高校 内部控制 构建思考
COSO蟾嫒衔,内部控制系统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组成,它们取决于管理层经营的方式,并融入管理过程本身。2016年教育部颁发了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该指南借鉴了coso框架内容,包括实施指南、应用指南、评价指南三个部分,该指南的颁布标志着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将推动高校内控建设积极、健康发展。内部控制建设并不是一气呵成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整合、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推进显得非常必要。
一、当前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最主要的问题是管理意识薄弱,重视对教育教学的管理,忽视内部控制建设,对内控的认识不到位,内控建设主要依靠上级部门推动,没有主动性建设的要求,内控建设与实施依赖中介机构等。
(一)高校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高校控制环境包括组织文化、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等。高校管理层的态度对内部控制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管理层缺乏经营管理意识,管理的重点放在教育教学和科研上,管理理念停留计划经济时代,近年来高校经费迅速增长,各种经济活动繁多,各项经费的管理无法满足需要;整体管理干部队伍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也比较模糊,缺乏管理的意识和经验,直接影响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学校内部普遍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对教育教学的作用,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忽视内部控制执行力的建设
内部控制建设不仅是制度建设,更是执行力的建设,具体到业务层面是业务流程和执行效果反馈的建设。现在的高校内控建设注重形式完整,重视制度建设,忽视了执行的效果,对执行效果的评价更少,或者仅限于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完成评价任务。建立有效的制度需要一定的积累,能有效的执行更需要这个组织机构的协调和控制。内部控制建设是一个制度建设和执行的优化过程,并不是从无到有建立一个新标准,需要对原本存在的内部控制进行优化、深化、细化,是要建立程序化的业务流程,要简化流程且控制得力,确保能够执行到位,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反馈和完善。
(三)对内部控制框架的建设不完整
内部控制不仅仅是财务方面,应该包括所有经济层面,要面向学校资源、战略、业务,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之上。在内控建设和评审时不准确把握这一定位,容易使内部控制等同于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走不出会计范围。高校更重视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制度构建,注重控制业务活动,尤其是业务活动的形式,忽视控制环境建设及相互联系。高校业务多元化,资源管理主体多元化,决定了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和评审的内容、对象、目标多元化,现有的内控建设讲求完美完整,忽略了高校的特点,内控建设全面而缺乏重点,产生内控框架华而不实的现象。
(四)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和评审的组织方式不够合理
现在高校多以中介机构为建设和评审的主要力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内控建设,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任务。中介机构对内控形式、内控制度建设内容的把握较强,对各高校内控特点及重点把握不足,中介机构的参与多是一次性参与,主要在内控建设初期进行,并在建设初期进行评审,既无法深入业务、解决问题,且没有持续跟进,所以不能够过分依赖中介机构的力量。应该以内部力量为主,中介机构为辅,中介机构建立框架,内部力量实质性持续推进。
二、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模式
高校内控建设的内容主要有搭建内控框架体系、阐述业务流程、整合业务流程、内控评价等。高校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应该成立牵头组织部门,现在的主要形式现在主要有以下几种:单独成立内部控制部门、审计部门牵头、财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牵头,各种形式各有优缺点,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确定组织方式。内控建设应该紧密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内部控制必须围绕、支持高校可持续性发展,而不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
三、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高校全员对内部控制的认知程度
内部控制环境是整个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影响高校教职工的控制意识和实施控制的自觉性、积极性。高校要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主动建立和完善高校管理体系;通过组织宣传学习,让全体员工了解内控建设,学习内控建设,建立一个积极的氛围,推动内控建设。加强对高校各级管理干部和人员的管理知识培训,把现代的经营管理理论与实践引入到高校管理中来,缩小高校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差距。
(二)建立优化业务流程,梳理现有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构建内控体系框架,流程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点。首先要全面梳理高校经济活动业务流程,这是构建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基础。梳理流程要组织部门征求各业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绘出流程图,结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把存在的问题分类整理,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协调好各部门的业务关系。要明确高校各项经济活动组织结构、控制岗位及工作职责,在学校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参与下,形成各项业务控制阶段子流程。通过业务流程梳理,发现高校现行管理措施与政策的不足与风险,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程,使得各项业务操作标准化、规范化,并按照标准程序处理。
其次要全面梳理高校内部控制制度。通过以前年度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等发现的问题,首先解决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寻找业务风险点以及各部门各种制度的矛盾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就是高校内部控制单位层面与业务层面的内部管理制度,在业务层面主要是针对业务流程所建立的各项制度。学校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学校发展方向、经济活动的内容范围、具体业务,有步骤有重点的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并注意个制度之间的协调关系。
最后要全面整合高校经济活动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管理模式下的一个主要特征,而现在高校的财务、资产、教务、科研、后勤等各信息子系y采用不同的软件,各自为政,很多数据不能进行有效的共享与沟通,内控建设需要加强部门信息化,数据接口标准化,将控制流程、控制方法等要素通过固化到信息系统中,从而实现内控体系标准化运行,部分流程自动处理,可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解决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高校应将整合信息系统这项工作进行归口管理,规范信息系统开发、运行和维护流程,将预算、收支、资产、采购、建设项目、合同这些经济活动整合在统一平台,充分体现审批、授权、分权等管理制度,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三)突出重点控制
内部控制指南指出,内部控制有一条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应当关注重要经济活动及其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因此在重点领域和重点风险点应该加强控制。重要性原则的应用需要一定的职业判断,应当根据所处环境和特点,从业务事项的性质和金额两方面来考虑实行重点控制。高校内控建设不同于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和评审复杂,更应该注重重点控制,在内控建设中突出核心问题的控制,需要持续跟进、持续优化。可以根据以前年度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等发现的薄弱环节入手,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并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
(四)内部控制自我评审
监督评价是内部控制建设的保障,通过监督评价切实提高内控体系建设,监督评价应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在评审中突出内部审计的作用,不能过度依赖中介机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应当根据部门或单位特点、组织文化、管理风格、员工素质等灵活选用适当的方法,可以采用专题讨论会、问卷调查法、管理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综合评审。也可以运用运用pdca循环,对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跟踪,通过评审、反馈、计划、实施,持续性的对内控体系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J].上海会计管理,2000;5
[2].高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
篇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网络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和工作模式,为师生提供了教学、科研和多种综合信息服务。高校的网络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本文阐述了高校网络管理的重要性,重点分析了网络管理面临的几个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对策,以促进校园网络安全可靠的运行。
【关键词】
高校;网络管理;问题;对策
1.高校网络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对学生来说,网上大量的资源也成为其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管理部门通过网上办公,则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办事效率。网络也是高校对外宣传、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一个有效途径,加强网络管理,也是高校招生和就业工作的需要,可以加深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吸引更多的生源,也能给学生提供便捷的求职服务,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就业工作。同时,高校网络环境日益复杂,面临的威胁日益严峻,必须加强网络管理工作来保障高校的正常工作。
2.目前高校网络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2.1高校对网络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相对于网络管理,高校一般更注重的是网络的建设,这是由于其对高校的发展效果比较明显,而网络管理工作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学校往往认为网络管理就是用户的管理以及简单的设备维护。实际上,网络管理对高校的发展和正常运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管理者必须能合理控制学校的整体网络环境,科学设置网络管理权限,控制好网络中传输的信息,适当屏蔽不良信息。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严重影响高校的网络安全,必须及时处理,并在平时做好预防工作。以上这些,学校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给网络信息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网络技术已经在高校得到了普遍应用,但是大部分高校对核心网络技术的投入力度不够。高校应用系统繁多,数据信息量巨大,面临着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威胁,网络管理部门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网络安全的防护,但经常由于学校资金投入有限而受到制约。此外,对网络管理制度建设和人力资源的分配不够科学,高校网络工作具有高强度、高复杂度的特点,网络管理人员有限,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往往是身兼数职,对自己的职责缺乏明确的认识,严重影响了网络管理工作的效率。
2.3缺乏专业的网络管理人员
网络在高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师生的工作、学习、科研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已经没法离开网络。与此同时,高校网络面临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近年来高校网络安全事件频发,一般都会造成某些系统无法正常使用,严重时可引起整个校园网瘫痪,后果不堪设想。这就要求必须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应对网络攻击,做好网络安全的防护工作,而多数高校人才引进比较滞后,实际上往往是普通管理人员以兼职的方式进行这些工作,难以实现对网络的高效管理。
3.加强高校网络管理工作的对策
3.1高度重视网络管理工作
高校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网络管理工作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从学校的层面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并具体落实到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高校应合理安排网络管理工作,实行网络建设和网络管理并重。学校要加强网络管理人员的思想建设,对网络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鼓励,努力为网络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使管理者能以全局的视野对待自身的工作,从思想上认识到网络管理与学校发展的关系,为广大师生提供高效的网络服务,更有利于促进高校的长远发展。
3.2加大对网络管理的投入力度
高校的网络管理部门承担着学校的资源及应用系统建设、网络维护、网络安全管理等多项工作,需要足够的软硬件设备作支撑,同时设备的维护、网络安全管控也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保障将会直接影响学校的网络安全。同时,高校还应加强网络管理制度建设,很多网络安全事故都是由于网络使用者不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而进行的非法操作造成的,因此高校应实施网络管理实名制,完善网络安全监管体制,通过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确保网络的管理和维护工作顺利进行。
3.3加强专业网络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高校网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对专业型网络技术人才提出了需求。高校应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引进高层次专业型人才,重视网络管理队伍建设,对现有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使其专业技术水平能与网络的建设发展相适应。同时还要重视网络管理人员的思想建设,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充分认识到网络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高校要努力打造一支专业能力过硬、责任心强的网络管理队伍,为校园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保驾护航。
结语
网络管理是信息化时代高校的重要工作,是高校对外宣传、招生的需要,也是高校正常办公、教学的基本需求,与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高校应高度重视网络管理工作,提高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通过各种举措最大程度地发辉网络的积极作用,更好地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作者:柳华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敬敬.高校网络管理与维护工作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13(14).
[2]赵妮.高校网络管理与防护工作的优化策略研究[J].科技传播,2014(13).
[3]张玲新.加强高校网络管理工作措施探讨[J].软件导刊,2012(7).
[4]韩晓雨,韩东.高校网络管理浅谈[J].科技信息,2011(3).
篇10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实习;实习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7-0148-03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普及,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一直不容乐观,尤其文科类毕业生与理工科类学生相比,在实习、就业等方面都存在劣势。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3+1”培养模式,即重视学生在学校期间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模式突显了专业实习的重要性,然而真正提高专业实习效果,还需要在制度建设等方面不断地完善和探索;通过对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实习管理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探讨高校在专业实习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专业实习相关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让学生真正从实践中得到收获。
专业实习是经管类本科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各高等院校也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论文比较多,涉及到了实习中的各个环节,有关院校还对经管类学生实习管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本文通过对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3届学生专业实习问卷调查和分析,探讨高校在专业实习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专业实习的管理对策,让学生真正从实践中得到收获。
一、调查过程与统计结果
笔者于2013年3-4月对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3届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范围涉及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金融学七个专业,发放问卷126份,回收126份,其中合格问卷124份,统计结果见表1。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实习单位的落实情况。学生自己联系单位的超过半数,占52.76%,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学校或老师推荐的各占约1/5。说明经济与管理类本科学生落实实习单位基本没有困难。
3.选择实习单位与就业意向。学生选择有意向就业的单位作为实习单位超过半数,占54.03%。
4.实习单位对学生的管理。所在实习单位为实习生提供培训机会占37.58%,有明确的实习生日常管理制度的占29.30%,为实习生配有指导老师的占12.74%,,为实习生提供职业规划、谋求职业发展的占12.10%,对实习生进行定期绩效考核的占8.28%。
5.专业实习对个人就业的影响。认为专业实习对个人就业有帮助的学生占总数的99%。
6.对专业实习评价标准的看法。认为目前的评价标准,能够一定程度反映学生实习效果占58.73%,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实习效果占23.02%,只反映了报告质量,无法真实反映过程的占18.25%。
7.在专业实习中的收获。认为在专业实习中,职业能力、岗位责任、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有所提高的学生,所占比重最大,占41.62%。
8.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在实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能够指导学生实习的指导教师占48.80%;能够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实习情况的指导教师占42.40%。
9.实习中与指导教师的交流情况。与指导教师偶尔交流的过半(占50.81%),经常交流的占29.84%。
10.实习中获得最大帮助的途径。从工作中同事得到的帮助所占比例最高(占45.86%),其次是实习点指导教师(占28.57%)和本校指导教师(占21.05%)。
11.实习过程遇到的最大困难。人际关系占18.98%,工作压力与强度占46.72%,个人心理问题占14.60%,生活问题占11.68%。
12.对专业实习感到不满意的方面。最突出的是待遇低(占43.28%),其次是工作累(占20.90%)和管理不完善(占20.15%),不能真正所学所用占15.67%。
13.对本专业的实习管理制度的了解情况 多数学生了解实习管理制度(占76% 以上),但是还有23.58%的学生不清楚实习管理制度。
14.对专业实习在本科学习重要程度的认识。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专业实习的重要性(占91.87%)。
三、经管类本科专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调查数据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一)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薄弱
当前,我国各高校的专业实习普遍以自主实习方式为主。学生通过各种方式选择实习单位,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实习单位,利于自身发展,同时也利于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从另一方面看,由于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合作方面发展滞后,导致企业对许多经管类本科学生的专业实习疏于管理,管理制度还不健全。企业作为经济人,其发展目标是追逐利益最大化,由于存在毕业生在企业获得培训后跳槽现象,使得企业人才培养成本过大,由此,企业在人才培养基础投入上动力不足。学校虽然一直强调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但由于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阶段的限制,许多高校都未能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二)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投入不足
当前普通高等学校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配备上存在严重缺陷,我国大部分普通学校在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方面投入不足,许多青年教师都是直接从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在校期间较少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目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各专业为学生配备的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践的同时,承担了相当多的理论课教学工作。在调查中得知,仅有42%的教师能够做到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实习情况;仅有13%的学生在专业实习中配有专门的企业指导教师。而且在这些指导教师中,青年教师比重过大,缺乏专业实践工作经历和经验。
(三)专业实习管理困难
目前许多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实习均为分散型实习,由于专业实习单位分散,实习过程控制较难,在实习单位设立的指导教师队伍不完善,许多管理规定不能严格执行。校内指导教师由于同时担任理论课程教学任务,任务繁重,无法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监管过程控制往往通过手机短信、网络邮箱、上交日志报告等形式,这种方式既不方便而且带有随机性质,缺乏有效管理的制度保证。
(四)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备
经管类各专业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实习周志、实习评估报告、专业实习报告等几项指标,缺乏对不同岗位的个性评价指标;评价主体也仅包括指导教师和企业。从调查数据中不难看出,有将近6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评价体系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实习效果。
(五)学生实习前的心理准备不足
从问卷调研中发现,专业实习前的动员不到位。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实习管理制度和实习计划不够了解,甚至根本不清楚实习要求与目的。有近20%的学生认为实习过程中人际关系出现困难,46.7%的学生感觉到实习工作中压力和强度过大,难以承受。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对于专业实习认知程度不够,对实习过程中会产生的矛盾和困难估计不足,心里准备不充分。
四、完善专业实习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校企合作和制度建设
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共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从了解企业需求入手,利用高校科研理论资源优势和专业技术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同时让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这样可解决学校与企业对学生专业实习安排与管理的分离与脱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期合作,这样有利于校企双方的制度建设,更有利于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期发展目标,同时也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已经与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加强专业实习的前期管理、过程管理与控制、结果评价与总结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与控制。
(二)建立科学完善的专业实习评价体系
目前经管类学生专业实习评价指标比较单一,实习报告权重系数过大,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实习评价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包括以企业、指导教师、同学为评价主体,以周志制度、中期评价、进度和计划执行情况、指导教师记录、实习报告等多项指标的评价体系。还要把专业技能、心里承受能力、责任感、组织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软实力的考核都纳入考核体系之中。
(三)构建有效的专业实习管理信息系统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专业实习管理信息平台,通过远程信息交流,进行过程管理与控制。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及时掌握和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四)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认知教育
学生在实习前对专业实习认知程度和心理准备是保证专业实习效果的前提,因此,需强化学生专业实习准备过程管理与教育,在专业实习前召开动员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前教育,对实习管理规章制度、实习手册、实习安全规范、实习评价等进行详细解读,让学生真正了解专业实习的预期目标。同时,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与挫折教育,让学生对工作中产生的困难有心理准备,遇到问题能及时与教师沟通,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培训,尽量做好事前控制与管理。
总之,专业实习是经济与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经管类学生专业实习质量,应逐步加强和改进专业实习各个环节的管理,以制度为保证做好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管理与控制。
[参考文献]
[1]胡延华.经管类专业顶岗实习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80-84.
- 上一篇:幼儿教育实践总结报告
- 下一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