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21 16:3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281-01
在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高等学校肩负着特殊使命,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质量驱动型的阶段,体现一种内涵型的发展要素,它更加关注的是人才,关注的是学校精神,关注的是学校内部管理的科学性和体制机制的完善。围绕探索现代大学制度,思考管理制度建设更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高等学校的管理工作离不开管理制度,制度建设是管理的保障,是高校内部管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以制度来规范部门、个人的工作行为和落实责任是有效的管理体现。
1.1 制度内容存在的问题
如一些制度内容不科学,空洞、笼统、过于粗糙,缺乏可操作性;有些规定重认识轻措施;权责不对称,重责任轻权利;有些制度要求过高,不切实际,使违反制度成为常态;喜好出台新的制度,忽视对现有制度的检查落实,重制定轻执行;甚至还存在有一些内容与现行法规不符合的制度。
1.2 制度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职能部门制定规章制度缺乏整体和长远的规划,忽视本校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上级规定,制度不符合校情,应急性强。另一些在制定前缺乏深入调研和广泛征询意见,缺少细致、严密的逻辑推敲,引起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产生较多异议,匆匆出台,草率收场,影响制度的执行效率和权威性。
1.3 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仅仅只是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一个基础和前提,只有高效率的制度执行,才能达到规范管理,才是学校制度建设追求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问题上,后者尤为重要。但目前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还存在执行力不足的问题,执行的弱化直接影响制度的效率和威慑力。
1.4 制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制度体系残缺,对相关问题缺乏配套、衔接的制度建设,缺乏必要的制度支撑,制度之间缺乏呼应,甚至有个别冲突和出入。一些职能部门出台的管理制度缺乏全局规划和思考,内容相互上交叉,或权责不明或出现空缺问题。
对于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人治’传统的惯性比较大,人们习惯于把学校的发展与前途寄托于主要领导者的智慧与能力,把在新形势下的高校内部管理寄希望于主要管理者的学识与经验。制度管理、民主公开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二是高等学校的个性化特色发展,使高校为强化自己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强调高校的个性、自由,忽视规范要求,这在客观上也为学校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以约束为主要内容的管理设置了障碍。三是各职能部门在制度规章制度时各自为政,缺乏在学校视野上的系统把关和梳理。当然,除了校内的制度建设环境之外,还有众多复杂的社会因素也制约着学校的内部制度建设。
2 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原则,加快管理制度建设的步伐
目前,高等学校传统的管理理念、人员素质和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制度创新是解决高等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重要保证,是高校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创新的灵魂和根本出路。十几年前,以航海类专业教育为特色的一些高校率先将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理念和标准应用于教育质量管理,积累了一些经验,借鉴其质量管理的理念和原则,笔者对加快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有如下思考:
2.1 依法治校,保证制度的合法性
学校的各项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法律、法规的延伸,或者说是将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的具体化。法律、法规是制订各项制度的依据。因此,合法性是学校制度建设的前提。合法性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制度产生的程序合法。高校在制订制度时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从源头上保障制度建设的合法性。二是制度的具体内容必须合法。制度的具体内容合法是制度得以施行的前提条件。三是制度施行过程必须合法。在依照制度对管理责任人作出处理时,要有相应的补救措施和纠错机制,有相关的申诉委员会,为他们提供申诉的机会,以维护管理人员和师生员工双方的合法权益。
2.2 系统构建,体现制度的科学性
依照“科学管用、功能互补”的原则,构建制度体系。把高校内部管理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遵循整体优化的方针,按照质量体系的要求进行全面规划,系统设计。首先,着眼于搭建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依据完成质量方针的工作要求设置管理部门,制定履行各部门职责的系列规章制度。制度的设置不一定要数量多,而要以较精准和管用为目标。其次,要衔接好各部门制度的接口,使部门管理制度不仅有其本身清晰的内涵要素,而且制度之间有良好的支撑、连接关系,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系统。成立制度检查、监督、评估委员会,对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进行规划和指导。
2.3 以人为本,展现制度的人文性
以人为本就是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在充分尊重人的价值的前提下,强调全员参与、团队精神和协调工作。通过全面质量的宣贯,使每一位师生员工都能理解学校发展目标和质量方针,了解学校的环境与现状、机遇和挑战。通过建立严格、规范的管理规章和岗位目标,使育人者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把个人事业的提升与学校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从而激励他们自觉地为提高教学质量、科研质量、社会服务质量以及帮助学生的成长而努力工作。
在高校管理的因素中,教师是最重要的因素,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性尤其重要。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调查发现,一个人对他所得报酬的满意度不是看其绝对价值,而是通过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看相对值,从比较中判断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对待,并由此影响其情绪和工作态度。注重制度的公平性是基础的要求。
在制度的设计上,还要增加奖励、惩戒的措施,以激励为主,惩戒为辅。制定明晰具体的奖惩措施,用激励措施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用惩戒措施保障制度的严肃性。
2.4 持续改进,体现制度的有效性
质量的持续改进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和灵魂,它强调在管理过程中要使影响质量的各个环节,包括机构、管理及各因素在受控状态时也要不断改进和完善。高校制度的持续改进就是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学校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坚持制度创新,使之与时俱进。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要定期进行修订、补充或废止。对制度的修订要有针对性,重点是教学、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及涉及管理人、财、物的职能部门的制度。同时建立纠错和预警制度,不断改进过程控制,从而达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通过定期的内部检查和年度管理评审,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并落实整改要求,对制度运行及时评价和总结,达到持续、有效的改进,以保证学校管理制度的权威、有效性和实用性。
总之,质量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同时,制度建设不仅仅是制定规则,更是要使得规则内化,使得规则成为一种环境、成为一种风气、成为一种文化。因此,大学制度建设除了制定各种必须遵守的规则规章制度之外,还必须巧妙地使制度成为一种柔性的文化,使广大教职工感受它、理解它、支持它。这才是大学制度建设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黄亲国.高等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3,(2).
篇2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职能涉及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等内容涵盖教学经费、科研经费、行政经费、学科经费等各项功能性经费管理。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健全、不精细、不适应、不及时等问题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导致财务行为异化、经费浪费严重和腐败发生降低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削弱了学校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
1.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健全。目前高等学校内外部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教育经费来源越来越多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差异很大教育经费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用好管好教育经费将越来越重要汪务也越来越艰巨。但高校传统的依附型财务管理理念造成学校不重视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而是过多依靠贯彻执行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高等学校许多具体的经济活动和财务行为得不到具体的内部财务制度的规范指导和约束控制。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这种不健全性易造成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漏洞,易产生腐败和浪费行为。如零星办公用品采购制度的缺失,导致假借购置办公用品转移资金和谋取小集体福利等科研耗材出入库制度的缺失导致科研虚购耗材转移资金或通过购置耗材转移资金等。
2.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精细。高等学校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受到政府的严格管控高等学校的各项资金来源和各项支出等经济活动基本上都有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但由于高校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导致高校经费受不同部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约束满足不同需求实现不同目标往往造成相互之间的不一致和脱节,以及过于原则性规定问题的存在显得财务制度建设不够精细化。
3.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适应。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适应性包括适应外部经济、教育发展环境和学校内部实际状况两方面。中国高校已建立起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为辅的格局高校不仅从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持更要从教学市场、科研市场、社会服务市场等通过市场交换规则获得非财政性资金供应。因此,以资金活动为对象的财务管理活动必须从学校与政府之间扩展到与整个社会。为满足学校适应市场化的资金筹集和支出需求必须对原先单纯满足政府财政性教育资金管理需求的内部财务制度进行改进使学校内部财务制度适应市场化经济行为管理需求。但同时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毕竟是为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服务的相对而言不同发展规模、不同地域、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发展历史、不同专业构成、不同竞争实力、不同组织架构的高校之间在财务行为和财务关系上差异较大其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方式、方法、程序等也可能不完全一样。所以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仅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应充分考虑学校内部教育经济活动的特点和管理需求增强其适应学校内部管理的需要。
4.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及时。近十多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不断改革创新的时期池是学校违法案件和资金严重浪费的高发期。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财经法规和政策拭图从政府角度加强对高校经费的宏观管理和微观指导加强教育经费监管督促高校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洛高校也在不断强化内部财务管理从财务制度、财务信息化和财务组织建设等方面加强教育经费内部管理。但在此过程中高校普遍存在制度建设惰性,一方面表现为简单套用政府财经法规和政策,导致制度执行过于原则性;另一方面制度建设过于陈旧段有及时进行修正。
二、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几个关系处理
学校办学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财务制度给予保障、监督和管理。针对当前高校内部财务建设的迫切需求和存在的不足应理顺和把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财权配置和管理要素三方面关系。
1.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关系。高校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必须有相关部门的参与必须由相关部和人员共同贯彻执行。没有业务部门的参与单纯财务部制定的内部财务制度将可能不符合学校实际操作性上也将受到约束。所以高校在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则务部「]必须首先与相关业务部门积极沟通、协调充分了解业务活动的规律、业务活动过程洪同分析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具体业务活动过程的财务行为、易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其次应就形成的内部财务制度拟订稿与相关业务部门再沟通、征求意见并最终达成一致。但在此过程中应保持财务的相对独立性、自主性和全局性则务部门要敢于坚持原则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综合管理、全面监督职责。
2.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财权配置关系。财权配置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体现。高校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应合理划分财权,明确各部门以及各级领导的经济责任胸建清晰的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财权配置体系以理顺财务关系。首先在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中应清晰定义财务组织架构和职权包括校长、主管财务副校长或总会计师、财务人员,明确不同层级的职权;其次在职权明确的财务组织架构建立的基础上着重对财权中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以及相关的建议参与权等财权架构进行规范在具体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充分把握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合理配置包括业务流程中或不同责任部门间的配置。
3.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管理要素关系。高校财务管理要素可归纳为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动力要素和控制要素四个要素团。其中主体要素主要指财务活动中的全体管理人员重点是财务管理人员;客体要素主要是指财务管理的对象即学校资金及其运动动力要素是指激励机制腔制要素主要是对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动力要素进行约束、监督和指导沐现为学校财务管理体制。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和贯彻财务管理四要素构成体系在制度建设中要明确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对象、管理的手段以及适用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实践过程建议
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是一个理论与实践、政策与实践相互贯通的过程制度建设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较深的政策把握能力、全面的学校管理需求洞察能力和未来管理发展的脉搏把握能力在新的环境下重新审定财务制度,贯彻财务风险控制叽
1.全面整理和分析国家相关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合法性基础。关于高校财务管理方面,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及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部门预算系列管理办法、内涵建设投入政策、学生收费管理办法、学生资助经费管理办法、“三重一大”管理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分别涉及学校财权配置、财务事项具体处理程序、财务支出结构、支出控制方面等等。学校要全面收集和分析这些法律法规所管理的内容河通过建立Excel表格形式将不同制度力、法的颁布实施时间、主要规范内容以及执行难点等进行归类整理。一方面方便学校财务人员和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学习掌握、贯彻执行;同时也易于发现这些法律法规政策未明确的地方发现学校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办法方面不到位、不及时、不全面的地方。
2.全面整理和分析学校各项经济活动及管理需求,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适应性基础。财务制度是为财务管理服务的是用来规范财务行为、理顺财务关系为学校经费有效使用提供制度保障和指导约束的。全面分析学校各项财务活动的特点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关键洛项财务活动也是财务制度建设的对象。高校财务活动按财务管理内容分为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基金、成本费用、收入分配等技照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可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其中公用经费支出又分为水电支出等技照部门预算支出功能分类可分为教学经费支出、科研经费支出、行政经费支出、后勤经费支出等技照经费支出的预算责任单位可分为行政部、院系教学部门、科研院所、后勤保障部门等不同责任单位经费支出。所以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就是全面分析和把握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的过程这也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必须依靠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原因所在。通过分析发现学校现行各项经济活动监管中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在规范性、科学性、精细化、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保证学校所建设的内部财务制度适应学校财务管理需要。
3.全面整理和构建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理论体系框架,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整体性基础。根据学校执行的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和学校内部经济活动范围、内容技照财务管理内容整理和构建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体系整体架构。
第一部分基本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和高校事业财务管理制度以及高校控股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第二部分基础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高校综合部门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内部综合执行预算和院系责任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度、高校经费支出审批制度、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高校采购及招投标管理制度、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财务信息披露与财务分析报告制度等方面。
第三部分财务机构与财务人员管理制度。包括财经领导小组设置与职权制度、财务机构设置与职责管理制度、高校财会人员聘用管理制度、财会人员岗位职责与工作标准管理制度、高校财会岗位与人员考核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四部分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主要包括(1)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包括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银行结算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网银支付管理制度等方面。(2)债权债务管理制度。包括筹资管理制度、职工暂借款管理制度、往来款项管理制度等方面。(3)材料(存货)管理制度。包括工程(基建)材料管理制度、教材(图书)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教学科研试剂耗材管理制度、办公用品管理制度等方面。(4)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管理制度。包括基建工程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大中修项目管理制度、零星小维修项目管理制度等方面。(5)对外投资及担保管理制度。包括对外担保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控股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后勤实体管理制度等方面。(6)其他管理制度包括外币业务(外汇)管理制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五部分负债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借入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应付及预收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应缴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以及代管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等。
第六部分:经费支出及成本费用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差旅费开支管理制度、实习经费开支管理制度、实验经费开支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人员薪酬开支管理制度、业务招待费管理制度、水电费开支管理制度、学生资助经费开支管理制度等方面。该部分要严格按照经费支出经济分类和支出功能分类进行设计其中经济分类财务制度设计是基础标准加招待费的支出审批制度中的招待标准、审批内控、报销票据管理等劝能分类财务制度设计重在结构和程序上加科研经费中的招待费支出审批重在招待费比例、招待费支出审批流程等方面。
第七部分:收入及结余、基金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学生缴费管理制度、学生奖货勤助补管理制度、发票及票据管理制度、资产出租出借收益管理制度、对外投资收益管理制度、捐赠收入管理制度、服务性收入分配管理制度、事业结余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八部分财务决算、财务报告、财务分析管理制度。包括综合财务决算制度、项目经费决算编报制度、预算执行报告及分析制度、经费支出财务报告与分析制度、预算执行进度报告制度、水电费用分析报告制度等。该部分应按照重要性原则分月度、季度、学期和年度展开分析报告,为学校决策管理提供依据。
第九部分辅助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财会人员工程交接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方面。
4.全面整理和分析现有内部财务制度成果寻找差距发现漏洞朋确制度建设项目和进度,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及时性基础。学校财务部门应重视整理和审核学校现有财务规章制度,能及时根据学校内外部财务环境的改变对照内部财务制度理论体系进框架找出现有制度建设成果中存在的不健全、不适应、不精细、不及时问题朋确拟修订、拟废除、拟新增制度建设项目。为此学校财务部门内部应重视财务制度建设分工,明确具体负责牵头人,支持内部制度建设工作要将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会计核算工作的习惯做法、要求给予制度化、书面化和成果化。
5.财务牵头、分工协作实施制度建设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组织保障基础。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应形成以财务部门为牵头部门、相关部门参与实施的制度建设组织模式。首先则务部门内部根据科室设置和岗位分工朋确相关制度建设负责人具体负责制度初步拟订工作;其次财务部门内部集中讨论已完成的制度建设初稿在听取制度建设具体负责人就本制度建设文稿解释汇报后集中讨论确定正式拟订稿第三根据财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全流程作业管理理念根据不同财务制度所涉及的不同业务部门则务部门分别与不同业务部门就财务制度正式拟订稿进行商讨会签重点就制度执行和效果发挥进行商讨确定需要修改和补充的地方第四则务主管校领导审签通过。
四、总语
篇3
高校班级制度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保障,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分析高校制度文化的内涵,针对目前高校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旨在加快、完善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班级制度文化;制度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氛围,把班级成员凝聚在一起,朝着班级发展目标前进;能使学生在一定的准则下,约束自己的言行,建立社会法制观念,提高自身的社会化程度。[1]但是,目前高校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存在许多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人数的剧增以及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也面临新的挑战。
一、班级制度和高校班级制度文化的定义
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行动准则”,他把制度分为正式规则(如法律法规等)、非正式规则(如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等)和规则的执行机制(规则得以执行的相关制度安排)三种类型。张晓蕊认为:高校班级制度文化是高校班级中,以班级规章制度、维护的行为准则以及运行、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2]由上可知,高校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在班级制度建设、运行、监督、完善过程中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二、高校班级制度文化的存在方式和功能
(一)班级制度文化的存在方式
班级制度文化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文本制度,即班级的正式规章制度;一种是非文本制度,即班级成员长时间养成并自觉遵守的一些观念、习惯和行为准则。其中文本制度是班级制度文化的载体和展现形式,非文本制度是班级成员默认的规章制度,其影响力较大。
(二)班级制度文化的功能
班级制度具有强制性、约束性、控制性,但班级制度的本质是其自身的教育性意蕴。班级制度是班级制度文化的主要内容,因此,班级制度文化的功能也具有强制性、约束性和教育性。其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能提高班级学生的凝聚力。班级制度促使学生建立集体目标,从而使学生调适自身行为,向集体目标靠拢,提高班级凝聚力。2.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制度具有强制性、约束性,强迫学生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制度通过强制性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有权力享用这个环境,但同时也有承担维护良好教育环境的义务,服从各种规章制度。
三、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一)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意识淡薄
首先,学校对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引导不到位。大部分高校仅仅出台了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规章制度,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相关指导文件很少。其次,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制度建设的意识不强。目前,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较繁琐,大多数辅导员把时间用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而班主任多为任课教师,忙于备课等其他工作,二者基本没有时间过问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二)高校班级制度缺乏完善和规范
调查发现:大部分班级没有班级规章制度[3],都以学校手册为准管理班级,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班级制度,但多流于形式,效果较差。还有些班级没有班级财务公开制度,更没有班训、班级目标建设、班歌、班服等。[4]另外,班级制度由文本制度和非文本制度组成,但辅导员和班主任多以制定文本制度为重,对于非文本制度的建设重视不够。
(三)班级制度不合理运用和过度制度化
目前,高校班级制度制定的主要目的不是教育学生。在学生心里,班级制度成为“不能、不行、不准”的代名词,这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同时,这也剥夺了学生自我管理的权利。此外,班级制度过于制度化,即重班级秩序的建立、以控制为核心,过度强调集体主义,忽视个体的自我发展。
(四)班级制度过于形式化,缺乏民主、公平和监督机制
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班委是学生工作的最基层,制度的实施主要由班委来执行和监督。但是由于有的班委能力、经验不足,加上学校对其培养不到位,他们成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传话员,且绝大多数高校没有相应的班委监督机制。因此,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制度落实不到位,或者不能及时向班主任、辅导员反馈学生对制度的看法建议,甚至有些班委,这些都给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带来了阻碍。
四、高校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意识
首先,加强学校对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视。一方面,要积极构建高校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蓝图,完善文本制度和非文本制度,即完善和培养高校各种规章制度和良好班风、学风等;另一方面,加大对优秀制度文化班级的宣传力度,营造高校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氛围。其次,提高辅导员、班主任对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以学校手册为依据,以每个班级和专业为基础,建设各具特色的班级制度文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班级制度。
(二)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辅导员、班主任是高校大学生日常管理、班级建设的主导者,对班级各种文化建设起着指导和引领的作用。首先,在日常生活中,高校辅导员、班主任要不断提高对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能力,积极主动学习班级制度建设理论,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班级制度。其次,在大学期间,班主任、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接触频繁,对其产生的影响也较深刻。因此,班主任、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做好榜样,引导学生积极加强班级制度文建设,并做好班级制度的完善和监督工作,充分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
(三)班级制度的建设
1.加强文本制度建设的民主性。文本制度具有强制性和短期性特点。在制定班级制度时,要以学校管理制度为依据,从学生的角度,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有效的、可实施的、科学的班级制度。而制定科学、合理制度的关键在于制度的民主性。首先,应以学校规章制度为依据,提前设计班级制度预定方案。其次,在班级讨论预定方案,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学生的角度考虑方案的合理性。最后,修订方案,通过整理收集,确定规章制度,并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
2.加强非文本制度建设。在非文本制度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以情感为依托,建设班级精神文化。辅导员、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以班级、专业等为特点,共同策划、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班服、班徽等班级形象文化,使精神文化以物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其次,培养学生班级的归属感。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具有归属感,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建设班级。再次,以班风、学风为重心,建设班级制度文化。
3.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班级制度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为了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应制定相应的班级制度。一个制度确立后,要经过不断的修订和改进,才能趋于完善。在制度的完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班级制度的过度制度化,避免让学生对制度产生厌恶情绪,应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管理的主人。
(四)班级制度运行和监督机制的建设
班级制度的运行,需要一个有效的运行和监督机制。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应建立一支优秀的班干队伍。班干是学生工作的直接实施者、管理者,更是班级制度落实和监督的实施人,他们是班级制度得以有效落实的关键。在工作中,应加强对班干部的指导和帮助,使之尽快成长为一支“能力强、作风正”的班干部队伍。[5]其次,组建一支“班级制度监督和评价”小组,完善班级制度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传统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是学生班委负责监督同学的违规行为,教师单一评价,这种机制缺乏民主性。[6]
五、结论
高校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学校领导、师生的参与,也需要社会建立良好的环境氛围,这样才能加速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另外,高校班级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全面的发展,不是为了控制、约束学生。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班级制度的建设是为了他们好,让学生体会到班级制度的教育意蕴,实现学生正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完善。
作者:杜鹃 单位: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
[参考文献]
[1]钱晓航.学校班级管理文化转型研究[D].苏州大学,2011.
[2]张晓蕊.班级管理中的制度文化探查[J].教育评论,2012(1):36-38.
[3]朱广生,莫京兰.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J].世纪桥,2012(3):108-109.
[4]聂邦军.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0):64-65.
篇4
[关键词] 高校;内控;现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004
[中图分类号] G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015- 02
1 高等学校建设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由财政部制定并于2014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高等学校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等提出了具体的行为准则,虽然有了行为准则,但高等学校在内控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已经阻碍了高等学校的快速发展。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构建一个全面的、合理的、科学的,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内控体系。构建一个这样的内控体系会对高校内部管理、执行能力、监督职能都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会对高等学校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 高等学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内控认识程度不够
近几年随着管理方式的转变,虽然高等学校逐渐向企业化管理方式转变,但高等学校却始终以教学科研等为首要工作,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总认为内控是单位财务部门或审计部门的事情,单位只要管住“钱”就不会出事,把内控建设认识片面化,忽略了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导致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2.2 没有形成风险意识,缺乏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
随着近些年高校的迅速发展,校园规模的扩大,教学仪器设备投入增加等因素的影响,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等学校也开始从单纯依靠财政资金向多渠道筹措资金转变。特别近几年学校与金融机构合作,虽然增加了资金量,但也扩大了学校的债务,使学校存在巨大的财务风险隐患,贷款风险已成为高校内控的重中之重。
2.3 内控建设范围小,不能形成全面内部控制
高校虽然已进行内部控制建设并有一定基础,但发展却不平衡,而且内部控制范围小,仅对纳入预算的资金进行相应控制,而对科研经费、服务性收入等监管力度不大。并且,内控制度建设也不平衡,往往只重视本级的内控建设而忽略了二级单位的内控建设,造成单位内控有松有紧。
3 如何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3.1 增强内控意识,明确职责划分,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
首先,确立内控建设目标,构建内控制度基本的框架体系,由专门的内控机构牵头,制定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内控意识,避免出现问题无负责人的情况;其次,要将内控制度建设纳入日常工作考核范畴,作为日常工作运行的基本依据。
3.2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高校在运行过程中,要具有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目前高校的资金使用量大,特别是存在巨额银行贷款形成的债务风险,以及独立的后勤实体,社会化经营等形成的投资经营风险,这些风险虽然无法彻底消除,却可以通过建立内控制度来最大限度降低风险。这就要求高校设定一套防范风险的规章制度,在贷款前高校要对债务进行严格的可行性分析,并对决议采取“三重一大”的策略,杜绝领导“一言堂”的情况出现。贷款后制定合理还款计划并将还款资金纳入年度财务预算落实好还款资金来源。
3.3 建立健全高校内控制度体系,扩大内控范围
内控管理制度包括了经营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内控管理制度要覆盖整个单位,贯穿于决策、执行、审计等各种活动中。内控不仅仅是单位领导,财务、审计部门的事情,而应该是全员参与,全员执行的过程。内部控制制度是以一个单位经营活动为总体,由单位不同的制度组合而成。因此,各部门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同时,应该及时进行实际情况分析,及时调整,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可行。
3.4 加强信息管理,强化沟通
高校是由不同机构组成的,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个机构部门之间的职责和工作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涉的,这就导致在工作运行中,各部门缺乏联系,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大大地降低了高校工作的效率。而在实行内部控制过程中,只有加强各部门的联系,及时传递信息,才能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改善甚至加强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使得有利信息能得到及时传递。
3.5 设立合理的监督制度
高校提高内控监督制度,首要手段就是加强内审力度、健全内审制度。设立内审机构并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同时内审部门还要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对内控的薄弱环节、内控设置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测试评价,尤其是建立对采购、基建、后勤等项目监控,建立对重大投资、资金的调拨使用等重大事项施行的监控决策,提高学校的风险管理水平。
总之,高校建立一套完整、行之有效的内控管理体系后,对学校工作效率的提高,部门之间信息传递的加强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并且在使用完善的内控管理方法时,还可以有效控制单位内部的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更有效地服务于师生员工。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制度建设;高校;行政管理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行政管理工作尤其重要,它不仅影响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也直接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但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行政管理效率低、机构繁杂、官本位意识强、管理制度不健全、观念滞后等问题。现阶段,为了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便使高校各方面的发展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从制度建设的教育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促进高校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制度建设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指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工作目标制定相关制度、依靠一些管理机构、采取一定的措施,带领教师和学生对高校各个方面工作进行的管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制度不断改革发展的当今环境下只有将制度建设融入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才能有效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1.制度建设是高校行政管理的前提保障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实施要依靠一定的制度和机构,同时采取相关措施发挥行政职能,通过计划、组织等手段对高校的人财物进行管理,保障学校发展目标的完成。而制度建设是保障高校各项管理工作良好进展的前提,好的制度能够有效遏制高校不法分子的不轨行为,而坏的制度会制约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所以制度建设对于高校管理具有长期性、全局性、稳定性和根本性特点,制度建设是高校管理工作开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方面来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必须在完善的规章制度下才能有效的进行。
2.制度建设能够有效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高校管理工作涉及面比较广,是一项系统性管理工程,必须有严密的管理组织对其进行制度约束才能更好的发挥其管理作用。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严重的“人治”现象,导致依法治校的理念不能够完全在高校内部执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事难办、门难进、办事程序复杂、行政机构膨胀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而通过制度保障对高校行政管理程序进行有效的制约,规范高校各个行政部门管理行为,减少不必要的程序和机构,能够有效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3.加强制度建设是高校行政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
近几年,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教育办学环境良好,高等院校获得较好的发展,各个高校的办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学校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新的发展形势下,高校很多原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校发展,必须适时加以创新,将原有的不适应高校发展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校管理质量,促进高校办学效益的提高。所以说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加强高校制度建设,从而有效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不断改革与发展,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也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严重制约高校进一步发展。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积极的整改,重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加强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1.高校行政管理机构繁杂、层次多,管理方式滞后
很多高校在行政管理方面仍然使用传统管理理念和方法,仍然有很多人认为高校属于行政机构,校长和书记首先是官员,并且在行政待遇方面一些重点高校为副部级、本科院校为正厅级等,这种理念严重滞后。而且在领导方式方面有些人认为学校校长领导院长、院长领导系主任、系主任领导教研主任等,这种观念完全套用政府机关行政级别。高校管理机构比较多,层次复杂,导致在管理过程中出现多头领导,不仅降低行政管理效率,而且不利于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另外,这种现象还容易导致很多行政管理人员不积极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而是更多的考虑个人级别的升迁问题,有些部门比较热衷于校内机构的升格事宜,这样不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影响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2.行政管理中官本位意识严重
有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思想定位不正确,在工作中将其程序划定为:需求、请示、报告、批示,这种程序认为领导是一切内行。在工作过程中不是从广大学生和教职工角度出发,而是从自身方便角度出发。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比较差,官本位思想突出,在办事过程中形成“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情况,降低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有些能够立刻解决的事项也会一拖再拖,能够一次接清楚的工作非要跑个两三次,这种工作拖延、承接性差的工作模式严重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比如有些人将个人发展、升迁问题放到首位,而将学生论文、职称评级,以及师生、二级单位等事项放在脑后。另外,我国高校的权力结构延袭行政权力模式,在过去的确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这种方式已经不应是现代高校的发展,可能会削弱学术权威的发挥,同时可能会遏制基层创造性的发挥,制约高校基本功能的实现。这种理念还可能导致高校各种群体利益难易实现,致使高校各种政策不能通过合法的途径实施。高校行政管理权力泛滥最终会打击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积极性,使高校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制约高校的进步和发展。
3.规章制度体系不完善
高校建设在国家经济、社会及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高校的教学、科研等职能范围和内涵不断扩充,各类服务机构不断增多,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新情况、新问题等层出不穷,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高校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及时跟上时展的步伐,导致很多高校规章制度体系不完善,制约高校全面发展。首先高校规章制度缺乏宏观指导,比如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其章程、议事规则以及对二级委员会、职能部门的职责规定,另外还有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等没有宏观调控性。其次高校在行政管理方面对于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没有真正具体地去落实,也没有制定出详实的实施方案和和细则,导致这些规定无法真正落实。再次高校制度管理方面缺少工作指南性文件的指导,很多具体工作的做法没有文字描述,一般是老人传新人,容易导致规章制度比严格等问题。而且对于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矛盾的处理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处理上,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剖析,导致规章制度执行力不强。另外,规章制度重复和交叉现象比较多,出现很多补充性质的规章制度,也严重制约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4.高校规章制度缺乏稳定性和维护
高校管理制度严重缺乏稳定性,往往是朝令夕改,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形成规范和引导作用。规章制度从本质方面来说其具有共同的信息,在接受这一共同信息的人群中能够减少个人在群体中行动的不确定性。所以健全的规章制度有利于减少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另外,高校制度存在较大的随意性,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很少对规章制度进行统筹规划,甚至同一件事会一年一个政策,导致规章制度没有预见性,影响高校整体规章制度连续性、稳定性发展,同时也影响高校规章制度整体效率的提高。高校在管理活动中拥有一份完整的制度不仅需要进行科学的制定,而且需要高校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不断的修整,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需求。但是在实际发展中高校的规章制度制定者常常会忽略这一问题,往往一个规章制度使用很长时间,导致有些规章制度不适应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比如某大学1996年制定的导师指导研究生政策为一年只能选定2-3名研究生,而这一制度在高校扩招以后明显不适用,因为研究生的数量大幅度上升,一名导师必须指导7-8名研究生才能完成当年的限定标准。而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年轻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的聘任,原来的招生数量又没有大的调整,学校出现了有的导师带不到学生的问题,可见,原先的规章制度明显不能适用于现在实际工作,必须进行修订才能切合实际需要。
三、从加强制度建设的角度看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方法
高校行政管理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复杂型工作,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并且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这项管理制度,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执行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针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要想进一步提高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必须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机关工作运行机制,积极推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各个职能部门岗位职责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制度建设方面需要有一套完整并且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机制,以便保证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明确岗位职责,强化部门责任管理。在工作过程中要按照高效、精简的原则确定高校各级部门,减少繁杂机构设置;同时公开各级部门工作职责,划分清晰各级部门的办事程序;不断完善决策监督机制,实行部门领导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强化对行政管理工作进行整改,有效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如果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在运行过程中没有明确各级教学事故的处理规定,缺乏对管理主体形成过错的解决措施,发生问题时只是一味的对管理对象进行惩戒,这样是很难达到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目标。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建立横向沟通机制,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偏差问题,有效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2.改进管理并强化服务责任制
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重视服务管理职能的提高,积极推行首接负责和限时办结制度。这项制度的落实首先要接受询问和受理工作的行政人员必须积极主动的将询问事件解释清楚,并引导询问人高效完成工作。尽量一次性告知办事相关事项和所需要的材料。有关工作的所有审批事项必须实行限时办结,按照一定的程序在一定的事件内完成事务的处理,否则追究责任人。而且工作中的相关行政人员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负责,违反相关规定,不履行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要求,导致国家或学校的利益受到损失的,按照危害后果追求其行政、经济等责任。另外在实际工作中相关责任人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积极推行服务承诺。在工作的过程中以方便师生为作为工作原则。要结合高校实际工作情况,从行政人员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入手开展工作,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承诺内容,并将内容向广大师生公开,接受师生的监督,以便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3.实施定岗定编制度,明确岗位责任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要积极完善岗位编制,以制度的形式确定每个岗位上的固定工作职责,保证每个岗位均有对应的承办者。每个科室、部门的行政人员的职责和岗位责任都要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另外,积极完善各项考核和奖惩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将考勤考核、职称评定、奖励优评等具体办事程序进行明确划分,避免不必要的人事纠纷事件的发生。将工作过程中的办事制度、时间限制等岗位要求等进行公布,接受师生的监督,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
4.加强信息沟通,提高办事效率
高校实现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必须积极拓展部门沟通渠道,部门决策制定过程中要广泛接纳各方意见,与师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以便更好的为师生服务。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学校领导的助手必须深入了解基层情况,以便为领导提供而更加贴切实际的工作资料。加强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保障校内信息的畅通无阻,提高高校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各项工作都要在具体的时间限制内完成,做好工作不拖延、不推诿;对于上级的指示、基层单位的请示、师生的报告以及兄弟单位的协调要求等要做到及时上报和反馈,并做到有始有终。从基层工作抓起,有序协调开展各项事务,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处于一个高效、便捷、规范的运行状态下,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
5.严格考核体系,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且操作性较强的绩效考核体系,以便对行政管理人员实施的有效的考核管理,并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在工作中严格落实和执行;同时要加强行政管理管理人员的培训,在校园内部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培训工作,以便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保证高效行政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通过以上我们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问题的综合分析,发现从制度建设方面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和系统的工作,涉及的行政管理工作比较多,不管是从学术权利、行政权力、专业人员、骨干教师还是基层学生等方面进行管理都要健全规章制度建设,并加强监督和执行,将高校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工作切实落实到实际管理中,有效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高校工作的进一步提高,积极推动高校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薛永斌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柏.论制度建设与高校行政管理[J].统计与管理,2014(5):161-162,163
[2]刘敏姬.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思考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提高[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7):127-130
[3]姜高月.高校行政管理中的规章制度建设[J].魅力中国,2011(13):208-209
[4]王干.高校行政管理与和谐新理念浅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9(6):65-66
[5]王娜娜.浅析高校行政管理党支部如何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发挥作用[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94-96
[6]赵宏斌,周伟.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问题、思路与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274-276
篇6
一、基本情况
全省第一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告一段落后,校党委就后续整改工作进行了再安排再部署。根据省活动办要求,学校制定了《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班子整改方案》,瞄准问题,明晰了六个方面、20项整改内容。同时,制定了制度建设计划,从8个方面加强建章立制,其中修订完善的制度13项,新建制度11项。主要涉及密切联系群众,规范决策、权力运行,厉行勤俭节约,整治文山会海,加强干部教师培训、绩效考核,加强校园稳定,规范运行质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
需要说明的是,青海广播电视大学为系统办学,其州、县电大均隶属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省电大进行教学指导。除省校(总部)为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单位外,各州、县电大根据省活动办安排部署,均随各地进入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单位。因此,学校根据省活动办《通知》中有关的工作任务落实情况,重点针对学校自身工作开展了认真自查。
二、主要任务落实情况
一是在整治工作作风方面: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的实施办法》,从开展调查研究、服务师生、改进宣传报道、厉行节约、加强督查等方面提出了改进作风的具体措施。我校按照《办法》的各项要求,在全校认真开展了作风建设年、师德师风建设年、整顿工作纪律等系列活动,加强了日常监督,严肃了工作纪律,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工作作风的进一步转变,教职工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增强了工作干劲。
二是在整治文山会海方面:以规范会议为突破口,修订完善了《校党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学校各类会议管理办法》,精简会议规模和数量、规范会议管理,精简全省性电大系统工作会议2个;以公文管理为切入点,修订了《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公文规范管理办法》、《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关于进一步规范会议和材料的规定》,学校党政文件得到有效精简,今年校内全面启用了电子公文系统,发件印制数量大幅减少。
三是在整治庸懒散现象方面:修订完善了《学校各部门工作职责和岗位职责》、《校内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和《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明确职能、职责任务和岗位要求,提高部门工作运行质量和效能。通过绩效考核带动干部职工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增强了内驱力、执行力和创造力。同时,校组织人事处加大了工作时间巡查力度,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和职工外出请销假制度,有效遏制了个别部门存在的庸懒散现象。
四是在整治三公经费方面:学校对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和因公出国(境)经费进行了全面清理,严格执行省财政下达的三公经费预算标准,厉行勤俭节约,经费使用符合财务管理规定,并进行全校公示,加强财务公开和群众监督。2013年学校三公经费支出较上年同期压缩15.85万元。同时,为加强纪检监察和审计工作,制定了《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内部审计工作办法》、《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管理办法》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五是在加强制度建设方面。针对教职工提出的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内部管理等问题,校领导班子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新建了《青海广播电视大学调研工作制度》、《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为探索现代大学制度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证;新成立了教学工作委员会,制定了《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明确职责和运作范围,形成了有利于维护学校的学术声誉、严谨学风和相应的学术规范;修订《青海广播电视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处理办法》,加强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为防范和有效地处理各类教学事故的发生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依据;修订了《青海广播电视大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办法》,确保了校园的安全稳定。
三、存在不足和后续整改思路
在学校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我校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工作按照既定目标有效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个别党支部对承担的整改任务重视不够,存在思想松懈的现象;二是个别整改任务没有完全按照时限要求落实到位,需要抓紧整改。
反对,改进作风是一项长期任务。我校将按照省活动办的部署和要求,认真总结前一段工作,进一步巩固在理论上、实践上已取得的成果,针对尚未整改到位的问题,狠抓工作落实,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我校后续整改工作思路是:认真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收尾不收场的要求,以反对,正风肃纪为核心,以落实整改方案、制度建设计划和专项整治方案为抓手,统筹推进、逐项落实,不断巩固和深化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为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推动电大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作风保证。
一是强化整改落实。全面落实《青海广播电视大学领导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方案》,继续聚焦坚持领导带头,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通过主要领导带班子成员,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坚持求真务实,立说立改,既着眼长远立规矩、定制度,又立足当前抓整改、促落实,用整改成效取信于师生。
篇7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现代大学制度;难点
所谓现代大学制度,就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主要指步入21世纪以来),大学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民主管理,全面落实大学作为法人实体和办学主体所应具有的权力和责任的一种管理制度。而地方本科院校则主要是指定位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面向地方经济的大学或学院。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针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推动各类高等院校协调发展。”因此,研究现代大学制度在地方本科院校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本科院校教育质量、人才输出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地方本科院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现状
2011年我国本科院校(高职院校除外)共有820所,其中地方本科院校约占1/3,在引领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急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内部运行机制,以便得到更好的发展,而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和完善作用明显。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时主要目标为:实行自行管理、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学术环境的竞争性和学术思想的开放性。这些建设目标的实现,要求地方高校在定位时一定要有自己的地方和时代特征,以使在国外流行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能够有机地和国内特色相结合,以便更好地适应国内需求。
关于地方本科院校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容,由于各个大学的具体条件上的差异,建设的重点也不同,但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使大学的领导与决策体制明晰化(即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的机制),二是要使大学的学术组织结构合理化(即基层管理以学术性的教授会作为决策机构,院长或系主任执行履行职能),三是要使大学的章程制度规范化(即以条文的形式明确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及内部治理结构)。
二、地方本科院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难点分析
地方本科院校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时的指导思想,都是针对各自院校中存在的重要制度问题,以先进的理念作指导,来改良及创新,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难点问题。
1、大学自治程度低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来说,落实高校与政府的关系至关重要,而大学自的确立正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一个难点。大学要想像企业一样有创新、有特色,就注定不能是同一个模式的,而现在教育中存在的各种评估,注定要让全国的大学都变成同一个模式。
政府与大学的理是,政府给予大学相当高程度上的自治。这样,如果政府做好了,大学会通过大学的传播功能提供支持并辐射及传播政府的意愿;而反过来,如果政府做得不好,大学也可以给政府提出批评和建议,从而使大学真正成为政府的社会智囊团,促进国家的全面发展。可实际上,对于很多不恰当的政府政策和措施,学者们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总是会选择沉默,必定会给国家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学术自由氛围差
大学,其主要功能就是发现、生产和传播知识。而知识,这一大学中的必备要素,具有特殊的性质,它是由一种不确定的、探索性的思维活动所产生出来的,而这种思维活动所受的限制越少,其活动力越强,越能创造出更多的知识。所以,如果大学要想提高自身的生产力,即生产出更多的知识,必须提高学术自由的氛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拥有一流生产力和创造力的大学,才能在世界上成长成真正的强国。
可是目前,在我国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内,不同的学科、专业、甚至课程,出于自身的利益,人为地制造出了很多不平等,比如对重点学科及精品课程的评选及资金支持,使得不同学科、专业甚至课程的学者也在以学科、专业和课程的成熟度为标准来评价自己的重要地位,并且以此来影响所在学院的学科发展规划。这些等级制度影响了学者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影响了我国的学术环境,并最终影响了学术自由的形成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
3、去“行政化”难度大
在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进程中,第二个难点是如何消除大学内部的行政级别。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要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激励教师专注于教育,鼓励教师终身从教。
大学的行政化,主要表现是以行政权利来运作一切,以行政命令来主导一切,以权力大小来决定一切。
在每所大学的内部都设有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代表学者,可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其成员则主要是各院系的领导、甚至于学校的校长。因此而导致的结果就是行政权力高于学术权力,从而使得很多学者以当官当作首要目标,学术则放在次要地位,千方百计要进入管理者的行列。
因此,行政化导致了大学缺乏活力,限制了大学的生产力。行政权力应该是为保障学术权力而设置的,如果行政权力的存在影响了学术权力的发挥,必然要求大学的去“行政化”。
4、非盈利性难把握
教育产业是公益性的,学校组织应该是非盈利性的。大学要进行现代制度改革,是符合市场化的要求,但并不是说市场化就是把学校变成私立的,也不是说要建立以营利为目标的学校。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以更合适的、更符合企业制度的方式来规范政府与高校的交易及行为,使高校能够更好地生产、创造和传播知识。
有人提出“学校的企业化”,要把学校改造成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治理机制,这对于部分营利性学校来说是可以的,但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这是不对的,是不能鼓励的。还有些学校办产业,也同样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学校可以选择和地方企业合作,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但不适合自办企业。
5、服务社会职能弱
现在很多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的工作和成绩中,除了地方急需人才的培养和重点学科的建设之外,很多都是个人行为,比如科技研发,技术推广,科普活动,政策咨询,成果鉴定,规划制定,艺术服务,司法指导,心理治疗,社会调查等活动。而这些活动由于主要是个人行为,所以缺乏规模,从而会使得地方政府、企业认为本地的高校缺乏服务于本地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这些问题的存在,除了教学任务和职称压力之外,主要原因是机制问题。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都会设置针对地方特色的各种研究所,但到目前为止,基本上各研究所都是虚设,并没有固定的人员编制和岗位设置,研究所成员仍以自己所在的行政机构如院、系为主;学校中也没有专门针对科研人员的奖金分配方案;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不能用来置换相应的课程教学任务。而且麻烦的是,校企合作项目如果一旦与教学工作产生时间上的冲突,申请调课的流程非常官僚化。
三、地方本科院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议
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中存在的难点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确立地方本科院校法人主体资格
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因为法人主体地位缺失,政府管得太多、太严,只有使大学成为真正的独立主体,自主地处理内外部事情,才能使大学真正自治,发挥学者们的创造性,从而促进学术的自由。
2、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活动处处应体现其学术性,而学术能力的高低会从根本上决定大学的发展潜力。应该在大学中培育独立的大学精神,给各种学术思想以自由、使学者是的学术心态更纯净,形成求实的学术环境,这些都有利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
3、吸收社会评价力量
一直以来,政府都是高等院校唯一的评价主体,其评价过程和结果带有很强的行政性,地方本科院校要面向社会,必须加强与社会的力量,吸引社会的评价,这样才能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
总之,地方高等院校逐渐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必然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地方高校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急需体制创新的时刻,必须要以现代大学制度作保障,才能真正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崔艳丽.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原则、路径与重点[J].高校教育管理.2012(04).
[2] 袁本涛.现代大学制度、大学章程与大学治理[J].探索与争鸣.2012(04).
[3] 徐同文.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2(06).
[4] 李道先.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实现途径[J].高等教育管理.2012(6).
基金项目: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专项课题:地方高校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研究(项目批准号:1210012)研究成果。
篇8
关键词:高校;师德;制度建设;问题;出路
师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社会对高校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1]高校师德水平高低直接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师德建设,一项根本的、长远的措施就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本文通过探讨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应对策略,以期为进一步深化高校师德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一、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努力,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已形成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它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以国家法律、地方性法规为主要形式的法定规范,由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从法的意义上为高校教师师德行为提供强制性的规范和约束,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二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具有行政约束力的政策意见,为高校加强师德建设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日常行为、品格品质等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部署,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等;三是各高校自行制定的师德规范制度,进一步为高校教师明确了职业道德标准,具有一定的内部约束力。这三个层面相互联系、彼此联动,形成了较为科学、完整的高校师德制度体系,为确保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化与规范化提供了坚强保障。具体来说,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解决师德失范现象提供制度保障。高校师德制度是需要高校教师共同遵守的规章和准则,明确规定了高校教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为高校教师的师德行为划定了界限和准绳,也为高校教师出现师德失范行为时提供制度依循。“随着社会体制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凸显,高校师德建设领域里道德滑坡现象屡见不鲜,少数大学教师存在道德失范,理想信念滑坡,育人意识淡漠,利己主义作祟等现象。[2]师德失范现象的出现从反面证明了师德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这证明一些高校在师德建设上还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长期以来一些高校的师德建设往往单纯寄希望于教师自我修养和内在约束力,而忽略相关制度建设,没有充分发挥好高校师德制度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这也说明,虽然目前有些高校也建设了相对完善的师德制度体系,但是仍难以适应日渐复杂的师德环境,需要进一步下大力气研究探索师德制度建设的可行路径和努力方向,以更加科学、更加完整的制度体系,确保制度建设的优势和价值得以充分发挥,为解决师德失范现象提供有力保障。
2.克服道德自律约束的局限性。相比于以自律为核心的道德约束,制度作为以规范个体和集体行动为目的的规则或运作模式,可以凭借体系化的准则和依据为师德规范的转化提供强力约束和保障,从而有力调控和规约教师的道德品行。“建设高校师德过于强调教师的自律因素而忽视外在的他律因素,效果必然不佳,并会激起教师对师德建设的冷漠与反感。相应地,重视师德建设的他律,建章立制,发挥他律的教育、引导与规范作用,必能内外互助,切实提高教师师德水平。”[3]因此,高校师德建设应始终把师德制度建设及其运行机制作为核心和关键来抓,扎实推进以特定师德价值取向指导下的制度设计,以严格系统科学的制度他律带动教师道德自律,以道德自律彰显和补充制度他律,实现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
3.发挥串联枢纽作用。制度建设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实现方式,没有制度这一串联方式,高校师德建设也无从下手。高校师德建设依赖于多个环节的共同运行,包括高校师德规范、高校师德教育、高校师德考评、高校师德监督和高校师德奖惩等。从单个环节的角度来看,需要分别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将每个高校师德建设环节中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流程规范化和具体化;从多个环节的联动角度来看,则需要制度从中发挥其贯通性作用,成为环节之间的枢纽,将制度作为轴心,使每一项师德建设工作都能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有效运转起来。
二、高校师德制度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师德规范在实践中重公德而轻私德。师德规范是针对教师道德行为而制定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标准。科学制定师德规范,厘定师德标准是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为此2011年国家颁布出台了高校师德规范的权威文件——《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六个层面上规定了高校教师应遵循的师德规范,分别是: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和为人师表。这一文件对高校教师师德规范进行了高度凝练,详细且明确地规定了教师行为准则,对高校师德建设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有些高校偏重于从社会公共生活的角度对高校教师提出公德的要求,缺少对个人修养、作风、习惯等私德的关注。以至于一段时间以来许多高校教师都是依靠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来提高私德水平,但究竟应该达到何等私德水平,应该具备哪些私德品质,许多高校没有给出详细规定。除此之外,因为缺少对高校教师私德层面的明确界定,人们往往理想化地从对教师职业的固有观念出发来对高校师德提出要求,脱离当前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生活的实际和特点,从而使部分高校的师德规范因过于理想化而缺乏现实针对性和实效性。
2.师德考评制度不健全。师德考评制度是师德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并形成良好运行状态的重要一环,也是引导教师遵守师德规范,提高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4](P45)《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通过“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遣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制度不仅能够为增强师德整体建设的实效性提供保障,更能够推动师德建设工作在载体、管理等层面的创新。但片面与不公正的考评制度却会适得其反。当前,不少高校的师德考核评价制度依然侧重于业务考评而对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考评远远不够,即使存在师德考核评价,也通常是软指标、虚指标,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首先,从整体来看,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着“科研评价”与“教学评价”失衡、“学术评价”与“道德评价”倒挂的现象。虽然现在多数的师德考核评价都与教师的岗位聘任、业绩考核、评奖评优等相挂钩,但其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很难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其次,从考评方式来看,当前的高校师德考评制度存在偏“量化”的现象,内容单一且形式化现象严重,如对于教学工作常常重于考核工作量而不注重考核教学质量,但师德师风是一种偏重于道德性和伦理性的指标,其优劣好坏常常难以量化,因此单纯量化型的师德考评制度不易对师风师德作出科学的考量和评价。
3.师德教育制度不完善。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性与整体性兼具的工程,《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可以说,教育不仅是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关键抓手,更是提升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水平的有效手段。师德教育的重点就在于使一定的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中对于教师个体的道德内化是核心。但目前的高校师德教育制度在“师德内化”层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师德教育制度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足够规范化和体系化的师德教育制度模式,随意性较大而少连贯性的教育活动,普遍采取短期的灌输式集中教育,使师德教育容易流于形式;二是师德教育内容不够充实,没有针对高校教师群体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师德教育内容,更缺乏生动活泼的教学案例,使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与感召力;三是师德教育形式单一,缺乏高校教师的主体性参与和实践性体验。在很多高校师德培训中,仅有理论讲述而缺少互动讨论,忽视了丰富的道德实践环节与高校教师个人的主体能动性,进而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4.师德监督与激励机制待完善。师德监督与激励机制是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得以完善的关键与突破口。完备的师德监督机制,可以使高校师德行为处于得以调控和约束的状态,而完善的师德激励机制,则利于激发高校教师自觉遵守师德师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当前,不少高校在师德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具体来说:一是师德监督流于形式。由于师德行为难以量化,导致不少高校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标准和监督原则,这使得师德建设工作很难免除干扰,监督的公正性与客观性难以得到保障;二是重体制内监督轻体制外监督。尽管多数高校师德监督体制的构建都采取体制内外相结合的方式,但相对于体制内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在监督问题上的权重而言,体制外由学生、家长与社会构成的监督体系仍然不够完善;三是师德激励机制处于“空缺”状态。当前多数高校的激励制度主要针对的仍然是科研和教学的成绩,而对师德的激励比较乏力。一方面没有建立起制度化与规范化的师德行为奖惩制度,另一方面也没有将师德与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挂钩,使得师德激励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5.教师准入制度中的师德标准作用发挥不够。《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教师准入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入职教师的个人素质水平,而教师准入制度中师德标准的严格化与规范化则可以使高校在聘任环节便淘汰道德水平低下的教师。因此,制定高标准、严要求的师德标准和准入指标对于高校教师准入制度非常必要而且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实际工作情况看,当前不少高校在贯彻落实教师准入制度中的师德标准时表现出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其具体表现在:一是重专业水平而轻道德表现,很多高校在招聘教师和引进人才时,对于求学经历和职称职务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考察,而对师德表现却并未给予足够重视,没有形成严格的师德考察标准,使师德准入标准流于形式;二是道德素质准入考察不严谨。仅有师德准入标准是不够的,还要辅助以程序化和规范化的考察工作,当前很多高校即使设置了师德准入门槛,但依然没有严格考察入职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无法有效彰显师德准入标准的作用。
三、加强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主要路径
1.完善高校师德规范体系。完善高校师德规范体系应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权威的法律、法规、规章为准绳,以时代性和科学性的眼光不断丰富其内涵。从总体原则上看,高校师德规范的设计要将教师的工作从对生活的疏离走向对生活的回归,将推动教师主体个性发展作为重点与切入点,从而达到高校教师自我觉醒、自我生成、自我发展的一种奋发向上的人生境界。针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现有的内容基础,笔者认为应对其进行适当的重构。具体来说,一是处理好公德与私德内容之间的关系。在师德规范中,既要继续强调高校教师公德的重要性,强化“师德六条”①建设,又要适当地对高校教师的私德规范进行一定的界定,如个人修养和生活作风等,从工作和生活、公众和个人等双重维度对师德提出全方位要求;二是适度地从“高标准”转向“低标准”。将师德失范行为进一步具体化与明确化,结合教师具体工作实际,明确其思想政治素质要求、道德修养要求、教学工作要求、科研工作要求等,使高校师德评价便于操作。[5]
2.健全高校师德考评制度。科学的师德考评制度,能够对教师的品行起到积极的规范作用。要使师德建设作为衡量办学质量、评估学校工作成果的重要指标,使师德考核成为高校教师技能考评的首要标准,充分发挥师德考评制度的导向和约束作用,并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来完善教师分类考评办法,确立重师德、重教学、重育人、重贡献的教师考评准则,[6]依据师德规范建立起多层次的考评指标体系,使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有具体真实的内容和努力方向。具体来说,一是要强化考评指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注重考核教师在理想信念、教书育人、学术道德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表现,并加大学生在师德考评中的权重,提升其对最终师德评定结果的影响,使师德真正落实到“以学生为本”的目标上来。二是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高校师德考评方式,将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学生评价与同行评价、定性考核与量化考核等评价标准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师德考评方式的科学革新。
3.改进高校师德教育制度。师德教育是加强师德建设的基本途径之一。建立岗前、在职和职后一体化的师德教育机制,有机结合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师德培育,多渠道、分层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是改进高校师德教育制度的总体思路。第一,要构建规范化、制度化的师德教育体制。完善高校师德教育的领导与组织机制,对师德教育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规划与安排,切实克服随意化、零散化、非正规化的弊端。第二,实现师德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转化。师德教育内容应在坚持传统道德灌输框架的基础上,更好体现时代性的道德诉求,不断根据环境的变化丰富和更新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还要避免空泛化的现象,使师德教育内容高度契合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第三,促使师德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革新。改变单一“填鸭式”的呆板模式,多采用疏导式、开放式、体验式等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师德教育手段的单向性、单一化向互动性、综合化的转变。第四,设立专门的高校师德培训和研修平台,探索师德培训在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中的有效融入。
4.强化高校师德监督和奖惩机制。公正严明、行之有效的师德监督和奖惩机制是提升师德水平的重要保障。在师德监督机制方面,首先要构建公正严明的师德监督机制,制定科学的监督标准,使师德监督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协调运转;其次要加强体制外监督的权重比例,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五位一体的监督主体;再次要成立专门的师德监督领导小组。实行小组成员不定期轮换制度,并接受全体教师的监督;最后要设立邮箱、电话、网络等多种监督形式,确保监督渠道的畅通和有序。在师德奖惩机制方面,首先要突出师德师风在教师评价中的位置,将师德置于和科研、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要建立健全奖励制度,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在物质激励方面,要对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并在岗位津贴、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精神激励方面,要重视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和激励作用。[7]最后,应建立健全惩罚制度,严格实行高校师德“一票否决制”,对于存在师德问题的教师及时诫勉、警示和处分。
5.坚持高标准的高校教师准入制度。“高标准”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应具有高标准的道德水平与思想境界。首先,应确立师德标准在教师准入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将其与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等摆在同等地位进行评估,避免“有才无德”人员的引入;其次,应确立科学严谨的师德准入标准。高校在招聘教师和引进人才时,应仔细考察教师的政治素养、学术道德与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水准,将现实表现与过去表现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立体、全方位的人才引入审查,将师德不过关者挡在大学门外;最后,要做好教师准入师德考察的规范化和严密化工作,避免师德考察流于形式,使师德真正成为评价人才优劣的重要标准。
作者:金昕 彤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田延光.切实重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3,(6).
[2]王自贵.转型期高校师德发展趋向及应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9).
[3]师远,赵锋.浅谈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7,(10).
[4]沈红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
[5]居继清,王丽.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五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
篇9
(一)现行规章制度日益脱离实际
多年来,在教育部的统一规划安排下,高校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和高等教育的应有地位,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结合各高校校情制定了针对高校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尽管这些制度对高校学生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但还是存在很多不合理规定,将高校学生管理置于尴尬境地。例如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高校学生将所在高校告上法庭的案件,就是由于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的存在。事实上,此类案件大多都以学生胜诉告终。更加说明了高校学生管理在规章制度方面存在于情、于理、于法均有违背的地方。学生胜诉、且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有:刘燕文因授予学位问题指控北京大学;田永因毕业证颁发问题指控北京科技大学;湖南外语外贸学院多名学生因学校公开处理男女同居问题提诉的名誉纠纷案等。这些案件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学生被迫通过法律途径来回应高校不恰当的学生管理工作及相关制度,并维护个人权益。现行规章制度日益脱离实际,严重滞后于不断增强的学生个人意识,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二)信息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大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环境下,网络一方面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高校便捷的信息获取和扩散渠道,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厌学厌世、行为失范、精神空虚,越来越偏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正途。
二、解决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学生管理者应从工作理念、制度建设、网络建设等方面着手,有的放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与时俱进地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理念
不可否认,学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处于被动或从属的地位。相反,无论是从高校办学目标还是高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原动力来说,学生都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高校管理层有必要创新和提升管理理念,重点做到以学生为本。也就是说,高校学生管理要注重人情味、彰显人文主义关怀,将高等教育紧密围绕学生成长与成才,激励、培养、关心、尊重、信任、服务他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特别是尊重、信任学生,要对学生权利、自由、人格以及创造性、独立性给予充分尊重,有意识地积极引导他们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前行。所谓尊重与信任,并非放任学生自由、对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不管不问,而是以更加开放积极的姿态将学生需求融入学生管理,提高学生在相互协调、自律和自我管理方面的能力。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高校学生管理者既要做良师,也要做益友,既要在课堂上讲思想品德,又要在课后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既要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又要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二)不断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在任何管理学领域,制度建设都是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与核心。高校学生管理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实际上都是制度建设滞后造成的。因此,高校学生管理的制度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制度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但绝不能因任务的繁杂而被忽视。例如在很多高校,除了学生事务的专门处理机构之外,还存在一些具有监管权的机构,造成学生管理事务上的相互推诿、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但如果能够形成统一有效的专门事务机构和体制,将各种涉及学生的管理事务都纳入统一的学生管理系统,就能够在明确高校各部门职、权、责基础上消除长期存在的学生管理工作缺位、错位、越位等现象。具体到管理的组织机构层面,要力求高校学生管理实现多元互动的整体扁平化转型,建立正式、专门、合理的组织机构,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广泛平等的管理参与权,并通过制度规划、民主监督等手段合情合理回应学生的各种诉求,从思想层面和组织层面都提高管理效率。
(三)积极搭建信息化网络平台
在信息化发展不可逆转的今天,高校学生管理要充分意识到网络时空无限、直观生动、互动交流、方便联系的特点,积极搭建信息化网络平台,利用其及时准确掌握高校学生思想动态,从而因势利导地实现学生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科技化,充分拓展新的管理空间。例如,可以在现有校园网络的技术基础上,开拓新的网络阵地开展针对学生的管理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和宣扬时代主旋律的工作。校园网网站或网页可以更好地融入事关学生管理的服务性、趣味性、知识性和思想性,形成学生管理网上网下的有机结合。为此,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要联合其他部门组织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调动计算机技术人员、网站管理人员、网页编辑人员联同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建设好校园网,赢得学生对校园网的认同,从而降低学生在信息化社会和网络社会中迷茫、找不到方向的发生概率。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创新
1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特征
1.1新时期高校办学财务风险增加
近几年,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各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在高校可以独立招生、自主办学以后,高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然而,高校的收入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和学杂费用,这些有限的资金根本满足不了学校扩张的需求。于是很多高校就开始想办法吸收资金,多渠道进行融资筹资,资金多数来自银行信用贷款,还款资金来源则是下一年的拨款费用和学杂费,高校从以前的存款户变成现在的贷款户了。与此同时,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贷款数额逐年增长,财政拨款等资金来源又受各种政策制约,高校财务压力增大,为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很多隐性风险,不利于高校的正常发展。
1.2信息技术的运用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机遇也是挑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已成为高校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力量,很多高校在教学、人事、财务、固定资产和学生收费等方面都实行了网络化管理。网上缴费、多媒体教学、在线查询和实时监控等现代化手段在高校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加快了高校的发展步伐,同时也对财务管理的安全性和内部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存在着效益与风险的矛盾。如果高校财务管理体系不够严密,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很容易出现财务漏洞,为财务管理工作带来难度。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单位的一些学历低、学习能力差的人不能适应发展要求,新时期财务相关人员应该是懂专业知识又会应用信息技术的新型人才。
2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高校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管理制度的支撑。但研究表明,很多高校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对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管理工作中透明度不高,无法对财务资金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很多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时都是结合自身情况采用的“统一领导、集中管理、集中核算”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一级核算”两种财务管理体制,这两种管理体制的弊端就是容易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权限划分不是很明确,容易出现权力真空,在工作实践中存在缺陷,这两种体制不能很好地将学校领导的统一性与院系管理的相对独立自主性进行有机结合。
2.2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乏力
新环境下,高校不再单一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而是多元化、多渠道筹资,这种情况势必会加大单位资金流动量,如果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很容易出现内控管理混乱,严重影响单位资产的安全。比如:“小金库”“公款挪用”“账外资金”等一些不合理现象都严重影响着学校的经济发展,给高校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导致出现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
2.3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不完善
财务预算是对单位未来财务活动的具体规划,是控制财务活动的重要依据。一些高校对预算的编制、约束、执行和评价都不尽合理,很容易出现预算赤字,执行力的缺乏更是导致制度形同虚设,预算超支、随意支取等现象经常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预算管理职能,降低单位资金使用效益。
2.4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时代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必要手段,在高校财务管理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年的建设,各高校信息化建设已基本满足需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无法保证财务信息的绝对安全,财务信息风险主要来自人为操作不当和网络环境,比如:操作失误导致的信息丢失,病毒软件带来的侵扰等都使财务数据暴露于风险之中,一旦出现问题损失极大且恢复成本很高。二是财务信息建设缺乏相应的高素质人才,信息化建设不同于传统财务工作,它需要一支既懂财务、经营管理又要熟悉了解计算机的应用以及掌握网络信息管理技术,同时还能根据特定项目或者数据进行分析和阐述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这些人才正是目前各高校普遍缺乏的。三是高校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我国高校财务信息化起步晚,尚未有信息化的标准和规范,各职能部门的办公系统由不同公司根据部门工作需要开发,系统间缺乏数据接口,部门系统间的数据形成信息孤岛,使财务信息化建设增加难度。
3关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创新的思考
3.1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是规范高校财务活动的保障
要按照统一领导、集中或分级管理的原则,规范内部财务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首先,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以绩效为导向,采用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中“成本与效益相比较”的理论进行成本效益管理,转变重核算轻管理的观念。其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并建立考核机制,实行量化管理。由于财务制度的刚性与原则性,例如:专项资金投入与使用必须遵守的程序、科研经费的跨年度使用等问题,加大了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资金支出工作难度。各高校领导应重视这一问题并规范管理,一定要适应新常态下财务管理制度的发展与改进,正确预算、正确投入、算好每一笔账、花好每一分钱,同心协力,少花钱多办事,推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最后,学校在讨论决定、拟定实施重大经济决策事项时,应充分论证,必要时应进行专业咨询,明确财务、审计、纪检监察及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
3.2大力推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财务管理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切实有力的内部控制,在单位管理工作中,要把建立和完善以内部控制制度为核心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作为扎紧制度笼子的关键举措来抓。按照有关规范要求成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工作组,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适应性强的内控制度,加快推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按照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的要求,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和岗位权责,并要按照权责一致、有效制衡的原则定期评估风险、检查漏洞,确保制度有效执行。
3.3全面加强预算管理,严格单位规范收入支出
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应建立起有标准、有决算、有考评、有执行、有约束及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和评价管理,全面有效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益。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校内各部门的所有收支必须统一纳入学校预算,预算编制应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结合国家财政支出政策、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科学编制事业发展规划,确保事业发展规划与财力相匹配。学校收入必须全额上缴学校,由学校统一管理,严禁设立“账外账”或“小金库”,对按规定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的各项资金,应及时足额上缴,不得隐瞒、截留、挤占、挪用、坐支或者私分。
3.4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平台一体化构建
“互联网+”理念使财务管理模式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与服务的效能,财务工作将迈入“信息化+”的时代。高校财务管理也应该向开放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化发展,实现财务转型,由核算型会计向“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分析”的管理型会计转变,从柜台内走出柜台外,为师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从局域网拓展到校园网,为师生提供网上“一站式”服务,积极拓展财务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此外,各高校领导还应更新观念,重视财务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做好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远程规划,加强制度建设和信息化的风险防范,确保信息安全,建设复合型的财务管理队伍,积极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完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离不开平台一体化,通过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校园“一卡通”建设,对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建立数据中心,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和其他管理系统共享,通过一体化财务管理的实现,解决高校管理信息的实时提供和共享问题,防止信息孤岛现象产生,保障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高效、稳定运行。
作者:刘君丽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黎斌.对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的改革创新工作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3(5).
- 上一篇:农村医疗现状调查报告
- 下一篇:幼儿教育实践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