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运营安全范文

时间:2024-03-21 11:3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园区运营安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园区运营安全

篇1

【关键词】物流园区;云计算;应用;安全性防护

“物联网”使得很多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物流企业由于其自身能力的不足,难以适应新的需求,而基于云计算的“物流云”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因此,运用云计算模式构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显得非常必要。

一、云计算及其在现代化物流园区应用

(一)云计算的基本概念。“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有广义云计算和狭义云计算之分。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这种服务可以是信息技术与软件、互联网相关,也可以是提供包括计算能力在内的其他服务,这就意味着计算能力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狭义云计算是指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硬件、平台、软件、数据)。

(二)云计算的特点。无论广义云计算还是狭义云计算,都具有快速部署资源或获得服务、按需扩展和使用、按使用量付费、通过互联网提供等特征。

(三)云计算的服务层次。一是基础设施即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从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中获得服务。二是软件即服务。这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的模式,用户无需购买软件,而是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进行企业管理经营活动。三是平台即服务。这实际上是指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以软件即服务的模式提交给用户。

(四)云计算的应用方式。一是计算能力的集合。云计算最主要的应用,也是它最初提出的概念应用就是计算能力的集合。二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检索的时候,实际上使用了互联网上的检索服务,这样的服务是由网络服务器收集了海量的网络信息,并通过多台检索计算机用特定的算法析出所需要的信息,但使用这一检索的人,不需要也不知道其检索的过程。三是信息系统软件能力的交付。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在网络出现以前是需要购买全部的系统软硬件,在云计算时代,企业可以不去购置软件,找到云计算服务公司,由这些专业公司来提供相关服务,同样达到管理好企业的目的。在这一应用中,企业获得的不仅仅是软件能力,相关的硬件平台也通过购买其工作能力而获得。

二、云计算与“物流云”

(一)物流云。“物流云”是云计算在物流行业的应用服务,即云计算派生出物流云。物流云利用云计算的强大通信能力、运算能力和匹配能力,集成众多的物流用户的需求,形成物流需求信息集成平台。

(二)物流云与云计算的关系。快递业提出物流云概念的本质是利用了云计算数据共享的特性,把快递行业的数据进行集合、整理,并用整理后的数据指导、控制快递公司的业务运作,最终提高快递的运输效率。

三、云计算在物流行业中的发展

物流与云计算的关系紧密。如何更好地把云计算应用到物流生产活动中,让云计算在物流领域乃至更大范围的流通领域发挥作用,是当务之急。

(一)云计算在快递行业的应用。在实际运作中,快递行业中的某个企业首先搭建一个“行业云”的平台,集中行业中的私有数据,即集中来自全球发货公司的海量货单;其次,对海量货单和货单的目的路径进行整理;再次,指定运输公司发送到快递公司,最后送达收件人。在这一过程中,物流云对快递行业的收货、运输、终端配送的运作模式进行了整合,实现了批量运输。但是,快递行业只是物流行业中的一小部分。

(二)云计算在整个物流行业的应用。物流从经济层面上可以分为宏观物流和微观物流。宏观物流通常是指物流范围较广、工程量较大、具有带动经济作用的物流活动。

四、云计算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

一是服务可用性威胁。用户的数据和业务应用处于云计算系统中,其业务流程将依赖于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服务,这对服务商的云平台服务连续性、SLA和IT流程、安全策略、事件处理和分析等提出了挑战。二是云计算用户信息滥用与泄露风险。用户的资料存储、处理、网络传输等都与云计算系统有关。三是拒绝服务攻击威胁。云计算应用由于其用户、信息资源的高度集中,容易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同时由于拒绝服务攻击造成的后果和破坏性将会明显超过传统的企业网应用环境。四是法律风险。云计算应用地域性弱、信息流动性大,信息服务或用户数据可能分布在不同地区甚至国家,在政府信息安全监管等方面可能存在法律差异与纠纷;同时由于虚拟化等技术引起的用户间物理界限模糊而可能导致的司法取证问题也不容忽视。

五、云计算安全防护应对措施

一是构建安全的逻辑边界。在典型云计算应用环境下,物理的安全边界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逻辑的安全边界,应通过采用VPN和数据加密等技术,实现从用户终端到云计算数据中心传输通道的安全;在云计算数据中心内部,采用VLAN以及分布式虚拟交换机等技术实现用户系统、用户网络的安全隔离。二是数据加密与安全存储 采用数据加密技术实现用户信息在云计算共享环境下的安全存储与安全隔离;采用基于身份认证的权限控制方式,进行实时的身份监控、权限认证和证书检查,防止用户间的非法越权访问。三是虚拟化技术等安全漏洞风险防范 通过采用虚拟防火墙、防恶意软件和虚拟设备管理软件对虚拟机环境实施安全策略,确保构建的虚拟网络与构建的物理网络一样可靠、安全;采用版本和补丁管理控制机制防范虚拟化等安全漏洞引起的潜在安全隐患。

总之,安全是广大用户权衡是否使用云计算服务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云计算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为用户提供可靠、可信、高性价比的云计算服务,企业才有可能在云计算领域取得成功。本文在总结、分析云计算应用面临的技术层面安全威胁和法律合规风险的基础上,对云计算应用安全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并分别从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和用户角度提出云计算应用安全策略与建议。相信随着整个云计算产业链的不懈努力,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云计算应用及服务将朝着可靠、安全、可信的方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康,郑维民.云计算与云物流:云技术的行业应用发展现状[J]。软件应用学报,2009.5.

[2] 刘鹏主编,云计算(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

篇2

煤炭综合物流园区平台盈利点分析:煤炭综合物流园区通过平台运营,通过有效的系统管理,主要通过以下十大方面实现盈利:淤租赁费。通过煤炭物流园区内提供的设备设施,办公场所,通信交通等,向在园区内从事煤炭加工、物流服务、餐饮居所等服务行业的第三方租赁,实现租赁收入。于利息差。通过煤炭园区进驻的金融机构,如银行及其它金融公司提供园区煤炭物流金融服务,信托服务所产生的合法利差产生金融利息差收入。

盂价格差。通过煤炭物流园区平台集中采购买得的低价格煤炭,经过混配售出,产生的价格差取得收益。榆运费差。煤炭物流园区自有车辆运输可以取得运费收入,也可以通过与第三方运输企业用户签约取得运费差收入。虞服务费。通过向大量的上下游用户及园区第三方物流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劳务服务等收入服务费。愚担保费。通过煤炭园区固定资产和信用资产为用户提供资金需求担保,收入担保费。舆技术服务费。通过对园区内的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技术输出,质检等收取技术服务费。余土地增值费。通过对园区土地的一次开发与规划建设,土地本身增值,获取增值收入。俞房产增值费。在园区内开发建设的房屋及产房车间等,具有增值潜力,获得增值收入。逾煤炭混配与加工。通过对煤炭洗洗、混配及其它加工,获得加工费收入。

二、煤炭综合物流园区互联网信息管理平台

煤炭综合物流园区建设有互联网商务信息网站平台。其核心价值在于对各个核心竞争力的综合集成。充分运用互联网工具,把分散的市场信息、煤炭指标数据、服务项目、应用工具等大量的综合信息按照用户的需求排序集成在商务平台上,通过程序开发实现市场用户的便捷检索、下载、上传、实时交易等服务。通过互联网商务平台建设上游煤炭采购网络、中游物流服务网络、下游销售服务网络,优化煤炭供应链各环节的专业服务能力,推广标准化配煤,整合金融资,提高物流效率,提供煤炭物流竞争力,提升煤炭物流园区的整体核心价值。煤炭物流核心价值在于发挥组织和人才优势,提高运营管理水平,行业经验、挖掘供应链用户基础、创新发展战略,在引领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上,以信息化手段整合与优化配置供应链上所有资源,嵌入供应链金融来推动现代大宗商品交易的安全、便捷、高效率、低成本运行,在铁路主导的物流升级基础上,提供全渠道供应链解决方案,最终以平台的成功创造网站的品牌核心价值。线上平台以信息高效检索、大数据处理、智慧配置资源为基本思维,以交易的渠道化、信息化、智慧化为手段,着眼于安全、便捷、高效率、低成本的操作模式。线下将以煤炭物流园区实际业务为立足点,以交通枢纽点的煤炭集配中心为业务支撑点,建立线下无缝对接线上交易的完整链条,形成多点位、全覆盖的信息化引导实体交易解决方案。通过煤炭选配、仓储运销、信息化交易及实体交割等环节的工具优化增值服务,引入供应链金融及物流、保险、质检等第三方服务支持来完善电商资源配置功能。

煤炭物流园区有大量的上下游用户,通过互联网交易平台建设重点平台服务包括:淤提供金融服务功能。为了配合金达能源电子商品平台业务,金达能源集团在天津保税区成立了商业保理公司,联合银行、基金等金融企业,融合“资金池”支撑的煤炭供应链业务体系。通过各种形式为煤矿、贸易商、物流企业、广大用户提供网上便捷的金融服务。于建立海量的客户资源库。互联网的最大盈利特征是提供便捷海量的市场所需求的信息,对于垂直电子商务网,大量的客户资源信息尤其重要,通过信息,为可以提供与线下实体业务无缝连接信息,实现网络品牌价值。盂网上交易功能。现代电子商务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网上仓单交易,从市场用户信息获取、邀约谈判、合同生成与提交、成交与支付、结算与封档等流程,快速、便捷、安全、高效。榆开发工具包服务平台。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用户对互联网平台实用性工具具有强烈的需求,如煤矿成本分析工具、洗煤厂投入产出分析工具、煤炭混配基地多种煤炭混配后效益分析工具、电厂采购成本的经济性分析工具、GPS物流定位功能扩展等。金达能源煤炭物流电子商务平台逐渐开发市场用户需求的实用性计算工具,实现网上服务用户的目的,打造网站核心竞争力。虞创立服务新标准。煤炭行业交易的“麻烦”是产品的非标准化,为此,金达能源煤炭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倡导并打造“三化”绿色供应链标准化方案,即产品定制化、质量标准化、集配洁净化。愚信息服务。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煤炭价格、运输车辆、煤源信息、用户需求、政策信息等服务大量用户的信息,极大地提供煤炭物流园区的运行效率。

三、结束语

篇3

一般情况下,园区占地大、设施多、使用者也很多,如何有效的对园区进行统一管理成为了重要的问题。智慧园区系统综合使用楼宇智能化技术和软件技术,可以为园区管理提供高效的辅助手段。

本文从智慧园区系统涉及的内容开始,分别对关键技术、建设步骤、系统功能进行了分析,并对智慧园区系统架构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智慧园区 系统监看 服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 A

一、系统内容

根据定义,园区指“统一规划制定区域,区域内专门设置某类特定行业、形态的企业、公司等,进行统一管理”。通常而言,园区规模比较大,涉及的服务、管理的内容比较多。这就直接造成了园区管理者的管理半径和管理纵深大,做出决策的难度大,同时园区使用者获取园区服务的难度也很大。建设智慧园区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这些管理和服务的难题。

智慧园区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根据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的定义,智能建筑的定义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参考此定义,智慧园区系统可以定义为综合使用信息化技术,完善园区服务和管理的系统。

本文认为,智慧园区系统应该主要包括系统监看、设备设施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三方面的内容。

1.系统监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居住水平要求的提高,通常园区涉及很多机电和弱电系统。机电系统包括热站、空调、送排风、照明、供配电、电梯等系统。弱电系统包括通信、网络、门禁、视频监控、防盗报警、火灾报警、广播、有线电视、一卡通等系统。这些系统分别有各自的管理软件,能够监管各自系统。但就整个园区而言,各系统的运行数据是零散存在的。园区管理者需要分别查看各个系统运行数据并加以统计分析,才能掌握整个园区的运行状态。智慧园区系统应该包括对各系统运行状态数据的集中监看和分析功能,为管理者提供方便直观的查看条件,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2.设备设施的管理

1)设备管理

园区中各系统很多,相关系统设备更多,各种设备的查询、维修工作繁杂。智慧园区系统记录设备的采购、维修、移动、处置等各阶段情况,建立设备的全生命周期履历,可以实时跟踪设备的使用状态。通过对设备使用情况和故障情况的分析,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前确定维修、更换计划,减少设备的故障率。通过对设备备件的管理,可以在设备突发故障的第一时间找到相应的替换设备,减少设备更换时间,同时也可以根据使用情况和备件需要及时采购备件,避免无件可用的情况发生。

2)设施管理

园区的设施包括道路、公共空间、绿地、停车位等。智慧园区系统对这些设施的使用情况、损坏情况和维护情况进行记录和管理。通过对使用情况的分析,可以了解设施的使用率和使用规律,合理安排设施的分配。通过对损坏情况和维修情况的分析,可以从园区全局的角度出发统一制定维养计划,协调设施设备的维养时间,避免出现大量设施同时维养的情况,减少对公共资源如电梯、通道等的占用。

3.服务的信息化

园区内通常涉及很多服务,如购物、餐饮、健身、医疗、保洁、邮政等。如果没有统一的服务信息平台,园区使用者无法方便的知道有哪些服务、服务的具体内容以及申请方式等。智慧园区系统面向园区提供统一的服务接口。园区使用者可以方面的获取服务信息,并对服务提出反馈意见,促进服务提供方和使用者的互动和谅解。通过对服务的接收、分派、执行、反馈等各阶段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可以建立起服务档案,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增加园区使用者的满意度。

二、关键技术

1.软件接口技术

智慧园区系统与其他机电、弱电系统之间建立通讯连接、进行数据交换可以通过硬件接口设备或软件接口实现。硬件接口设备由于开发复杂、成本较高而较少使用,软件接口则因为的开发则相对简单、成本较低而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通过软件接口技术进行数据通讯,要求通讯的两个系统都可以提供对外的通讯接口。按照通讯接口定义的规格和格式,智慧园区系统定时查询其他系统的运行数据,或者由其他系统主动将运行数据提供给智慧园区系统。目前常用的软件接口标准有OPC、TCP/IP、ODBC、WebService等。

2.移动技术

智慧园区系统应该支持在园区内任意空间使用,这就需要移动技术的支持。依靠3G、WIFI等无线方式,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园区使用者可以随时查询服务信息和申请服务,园区管理者也可以随时掌握系统运行状态、接收故障报警信息等。

3.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通过射频信号、红外感应器、扫描器、定位系统等设备,将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从而实现对物品的识别、定位、追踪和管理。通过在备件上贴智能标签并扫描入库,可以实现对备件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

三、建设步骤

智慧园区系统涉及范围广,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也比较多,需要分阶段实施。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现状分析、需求分析和功能确定。

1)现状分析

对现状的分析主要包括现有子系统情况分析、设备设施管理流程分析以及服务提供情况分析等。

现有子系统的情况分析包括子系统的建设运行情况、可以提供的接口协议和数据格式、可以提供的状态参数等。

设备设施管理流程分析包括目前设备的采购、申请、维修等流程,以及设施的预约、维护等流程。

服务提供情况分析则包括园区可以提供的服务种类,以及各服务的具体内容、位置、时间等信息。

2)需求分析

首先要明确智慧园区系统包括哪些子系统。一般而言园区内涉及运营的各机电和弱电系统都应该包括在智慧园区系统内。

其次要明确对子系统的控制原则,是只监不控还是又监又控。监看子系统是必须的,是否控制子系统则因各项目需求而定。如果需要控制子系统,则要明确是智慧园区系统和子系统同时控制,还是不用子系统的控制功能,只用智慧园区系统控制。

最后对子系统的监看需求则应明确具体监看哪些参数、底层设备数据发生更新到智慧园区系统界面数据发生变化的最大时间间隔等具体要求。

3)功能确定

根据需求分析和现状分析的结果,可以明确智慧园区系统的功能。系统功能除包括对子系统参数的具体要求、管理服务的流程要求外,还包括系统的响应时间、系统的控制功能和与其他系统的联动关系等。

2.设计阶段

建设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技术选型、系统架构设计和实施。

1)技术选型

技术选型包括对系统的选型和关键技术的选型。

智慧园区系统可以以成品软件为框架进行二次开发,也可以完全重新开发。目前有很多公司都推出了与智慧园区或智能楼宇相关的系统。这些系统是根据各公司项目实施经验不断开发、改善而成,具有比较好的借鉴意义。如果有成品软件基本满足项目需求,就可以选择二次开发的建设方式。完全重新开发的方式相对而言资金投入大、开发周期长,系统功能存在缺陷的风险也比较大。

关键技术选型包括操作系统选择、数据库的选择、接口协议的选择、移动技术的选择以及物联网技术的选择等。

2)系统架构设计

智慧园区系统架构设计要明确系统的总体组织结构和控制结构、硬件选择、网络设计、通信和数据访问协议、功能分配、功能模块的划分、子系统物理分布以及性能设计等。系统的架构直接决定了系统是否稳定,系统能否高效的运行。

3.实施阶段

智慧园区系统实施阶段除了编码工作外,遇到最多问题的通常是与各子系统的通讯。首先智慧园区系统包括的子系统很多,需要配合的厂商很多,组织协调的工作量很大。其次由于很多子系统没有严格按照接口标准进行设计,即使之前明确了接口标准和数据格式,其提供的接口数据往往也读不出来或者读出的数据存在错误,这样就造成了调试的工作量很大。

四、系统功能

1.数据分析和展现

智慧园区系统涉及的各种数据都可以被分析并展现出来。由于系统用户包括专业的子系统运行人员和园区管理人员,他们需要获取的数据种类、深度要求不同,各种数据的展现应该包括不同层级的内容。子系统运行人员需要其所管理的子系统的全面数据,力求数据罗列详细。而园区管理人员则需要全面掌握各子系统的整体运行情况和服务、设备设施情况,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图形化形式直观的展现。

1)子系统运行数据

包括各子系统主要设备的名称、技术指标、实时状态、故障记录、维护/更换记录等,以及整个园区或分区域的能耗统计、费用计算等。

2)设备设施数据

包括设备的名称、数量、单价、技术参数、使用位置、库存情况、采购合同情况等,以及设施的名称、数量、面积、位置、使用状态、预约状态等。

3)服务数据

包括服务的申请人、申请时间、受理时间、提供人、提供情况,以及服务的反馈、建议等。

2.报警

智慧园区系统应该支持主动报警功能。当有警报产生时,系统应明显的弹出报警信息框,并在终端上发出报警声音。报警信息框应包括报警时间的详细内容,包括设备名称、位置、报警事项等。为保证个性化应用,报警事项除可以在系统中预先设定外,也应该支持不同用户可以自行添加报警事项,但预定报警设定不能删除。

报警终端应不仅限于计算机等固定终端,可以综合采用移动技术,把报警信息以手机短信或手机应用程序等形式发送给特定人员,使特定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及时处理报警事项。

3.历史数据报表

智慧园区系统应该能够提供对系统运行状态、参数、报警和服务记录数据等的报表功能。这种报表可以是系统使用者主动查询的,也可以是系统预算设定某一周期内的自动报表生成,并通过邮件等形式发送给相关管理者。

五、系统架构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建立智慧园区系统架构如下。

图1 智慧园区系统架构图

智慧园区系统通过相应的接口协议与机电系统和弱电系统各子系统进行连接,主要监看各系统的运行状况。同时根据使用需求的不同,系统使用者可以设定不同层面、深度的参数查看、状态提示等,满足园区运营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使用需求。

智慧园区系统通过软件模块和相应的流程设计,完成备件管理、维护保养管理等设备管理功能和各设施管理功能。

智慧园区系统通过相应的界面和服务台,完成对园区相关服务的信息展示、申请、实施、跟踪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通过智慧园区系统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功能,可以将系统运行状态、设备设施管理和服务管理三方面的数据以查询或报表的形式提供给管理层,支持园区运营的管理决策。

六、结语

园区的管理涉及内容多、涵盖范围广,管理难度很大。智慧园区系统集合了系统监看、设备设施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等与园区运营管理相关的三大主要功能,综合运用信息化的手段,为园区管理者提供高效的管理模式,为园区使用者提供便捷的服务查询和服务受理接口。通过建设和使用智慧园区系统,可以有效提升园区的管理水平,增加园区使用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邹超群、徐珍喜,智能建筑软件接口技术综述[J].智能建筑,2007年1月,总第77期

篇4

关键词:集成管理;产业园区;运营模式;公共服务平台;架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 F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9-46-3

0 引言

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是产业园区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和首选方式,对促进园区运营、产业集聚、改善环境以及招商引资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园区服务平台”)如何建设和运营,是摆在园区负责人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园区服务平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诸多子系统,而每个子系统又都有相应的管理策略,集成的园区服务平台不是简单在数量上的叠加,而是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其间创新的作用尤为重要。如何构建园区服务平台将产业园区相关的各类公共服务有效整合、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园区管理运营的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基于此,本文提出基于集成管理(Integrated Management )理论来研究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主要包括平台架构、运营模式、服务方向。

1 集成管理理论简介

集成管理是一种强调效率和效果并重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运用集成的思想和理念指导管理行为实践,突出了系统一体化的整合思想。包括:要素相容与要素互补原理、系统界面与功能结构原理、功能倍增与集成效应原理等集成管理原理。

首先,要素相容性与互补性原理,证明了集成管理是系统整体寻优的过程。其中,相容性原理反映集成要素间内在联系的重要规律。用公式表示为:

其次,系统界面与功能结构原理证明了集成管理是集成要素机制完善形成、功能结构再造重组的过程,是系统的再造与创新。集成界面的性能反映集成要素联系的机制,集成要素间的信息、能量、物质之间的相互交流是由集成界面来完成的,集成体的具体功能也是通过界面来实现的,集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互制约且相互联系,实现了功能决定结构,同时,结构支撑功能。

最后,功能倍增与集成效应原理证明了集成管理是系统功效倍增的过程,系统整体功能倍增说明了局部规则导致系统宏观变化的法则,也说明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规律。集成效应是指整体功效将会大于各单项要素功效的数量叠加,通过运筹学理论分析,假定有n项要素集成,fi是第i个要素的目标函数,可得出:f≥f。

2 基于集成管理理论的产业园区管理运营总体框架设计

集成管理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主要是涵盖四个领域: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手段,以管理主体为核心原点,管理对象、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手段构成图示的三个坐标维度(图一所示)。

用数学公式以函数形式来表示集成管理总体结构的内部相互关系如下:假设集成管理系统用Y表示,用xe,xd,xf,xs,分别表示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内容,集成管理系统Y的结构就可表示为:z=Y{xe,xd,xf,xs},由于xe,xd,xf,xs四个要素直接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关系,则有F(z)=f(xe,xd,xf,xs)。同时,因为xe,xd,xf,xs又分别含有诸多相关要素,且这些要素之间是关联互动的,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各自的函数关系:

F(xe)=f(l1,l2,…,lm),m代表管理主体决策因素的数量;

F(xd)=f(d1,d2,…,dn),n代表管理对象涉及的要素种类数量;

F(xf)=f(f1,f2,…,fp),p代表管理方法的数量;

F(xs)=f(s1,s2,…,sq),q代表管理手段的数量。

产业园区的管理运营中,以管理集成理论的总体框架来分析,包括如下:

①管理主体是指拥有管理权力,承担管理责任,决定管理方向和进程,园区管理运营的主体是产业园区管委会等服务运营机构,管委会负责制定园区产业经济发展计划和园区建设规划、负责园区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负责园区招商引资、对外经济合作事项、劳动人事、财政税收、工商行政、公共安全等工作。

②管理对象是管理过程中面向的相关要素,园区的管理对象为产业园区内的众多企业以及园区本身相关要素。

③管理方法是指管理过程中运用的手段、方式、途径和程序等的总称,园区管理方法中产业园区的运营管理模式是重要的方法,从产业园区的管理运营模式上看,可分为行政主导型、公司治理型和混合型,园区的管理运营模式详情见表一所示:

④管理手段是保证管理方法发挥作用的工具,园区管理手段是对企业以及园区本身提供的各种管理制度及公共服务,包括行政审批、税收奖励、租金补贴、法律咨询、技术研发、知识产权、市场推广、检验检测、投融资等,其中包括了大量的产业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平台能有效帮助园区实现管理功能、顺利达到管理目标。

通过利用集成管理理论对产业园区的管理运营总体框架的分析研究,梳理了相应的联结关系,反映了各个要素间相互协调匹配以及对整个管理系统构成的影响,同时,在此分析中也能看到,园区服务平台是产业园区管理运营中重要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目标实现的载体。

3 基于集成管理理论的园区服务平台的服务方向设计

平台原指一种支撑物体,也可以认为是特定活动的运行基础,园区服务平台是为产业园区集成管理要素提供支撑和运营基础的软硬件环境,是管理运营的重要载体,是发展和提高产业服务水平和层次的综合服务平台。园区服务平台具有信息查询、技术创新、质量检测、法规标准、管理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投融资、人才服务、设备共享等作用,可分为保障公司日常经营和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两大方向(表二所示)。

园区服务平台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面的服务和帮助,以产业创新链的每个环节的特定需求为例,分析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在企业研制新品过程中的作用,如图二所示以平台为载体和纽带,提供技术、管理、市场、人才、品牌等公共服务,促进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

在产业园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过程中,通常会需要如下问题:缺乏创新技术信息面临知识产权风险、缺乏基础设施环境、成果转化难度大、产品稳定性、适用性问题、资金短缺、产品市场推广难度大、人力资源不满足发展需要等,有效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能够全部或者部分解决单个企业想做而无法(无力)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的企业日常经营和创新发展两大方向的公共服务能够为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 基于集成管理理论的园区服务平台的架构设计

随着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国家支持鼓励对方政府加大产业公共服务的扶持力度,各地园区服务平台也相继投入建设,因此,相关厂商也推出了各自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方案,但是,由于平台的建设商多来自IT企业或者系统集成商,其平台方案多以IT系统的架构为主要部分,往往只重视平台建设,忽略后期的运营。本文尝试把IT系统、网络支持、平台运营、资源整合以及推广模式几个要素利用集成管理理论的方法,设计一个建设发展与推广运营能够相互支撑、持续发展的平台架构(如图三所示),以整合内外部资源为基础,以完善机制为支撑,以宣传推广为手段,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功能完善、服务规范、持续运营的目的,实现建设与运营的有效衔接。

根据产业园区的多种运营模式,园区服务平台也包括三种不同的运管模式:公益性、非营利性和市场化。园区

服务平台是公共服务资源聚集、互联互通、服务协同的平台。

5 基于集成管理理论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营的建议

为了更加高效地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同时,提高产业园区运营的自身实力,园区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应该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有一个系统的策略组合。通过对信息化手段和网络支持、服务资源整合、推广运营的有机融合,本文将提出如下对园区公务平台建设与运营的建议。

①遵循建设运营规律,确定综合战略发展目标

树立系统意识,根据园区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规律,按照政府、园区、市场、企业等多个管理要素的客户需求,提出切合园区自身实际的平台建设发展目标,满足多方面的期望。

②为各类客户提供高水平服务,奠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的基础

充分挖掘政策支持、国家补贴、市场化运营、科研合作、志愿者行动等各种服务资源,通过合作试点、经验总结、完善建议、合作推广等方式,有针对性的为各类客户提供服务,按照“边建设、边服务、边运营”的原则,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平台各项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模式,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为公共服务平台奠定坚实的建设和运营基础。

③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实际导向,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本着为园区创造“开放、合作、发展、共赢”的管理运营招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证”的服务,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应该协同服务、资源共享、统一形象、规范标准,增强公信力,增加宣传力度,扩大服务面,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 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体系。

④发挥服务平台的信息化辐射和带动作用,提供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服务

加强信息化综合集成,建立信息平台,为跨专业领域、跨业务职能、跨不同地域的人员协作提供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的准确、及时、共享、高效等线上优势,同时,结合线下企业对接具体服务的方式,实现线上交流沟通,线下服务对接,一方面扩大服务的辐射面,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资源。

⑤充实服务资源,持续完善资源库建设,巩固发展实力和基础

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的主要任务就是集聚各类资源,完善资源库,各类服务机构是服务资源的重要来源,包括三类服务主体:公益性的服务组织、非营利性的服务组织和市场化的服务组织,涵盖到政府机关、公益机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商(协)会、专业性市场化服务公司等,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企业服务体系,巩固发展实力和建设基础。

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提升运营管理团队素质

一是建立管理制度,对工作流程、项目管理、考核评估、资金使用和质量监督等环节进行明确的规定;二是建立工作调度机制,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管理运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建立监管制度;对建设、进度、资金使用等进行监管,加强管理、监督和检查。同时要加强人才培训,加强服务平台管理运营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团队的业务水平和人员素质。

⑦严格规范服务流程,制定考评标准,确保服务质量

落实平台管理运营责任制,提高服务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和透明度,建立协同服务、耦合反馈控制系统,明确制定服务机构合作选择标准,严格执行合作选择和服务考评标准,保证提供服务的质量,坚持切实、规范、高效、质优的质量方针,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

⑧以市场运营为目标,完善服务产业链

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政府倡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组织调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化运营的优势,推动服务平台与企业需求对接,打造和完善园区服务的产业链,确保公共服务中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资金服务、市场推广各个环节有效结合。

6 结束语

集成管理理论和思想是管理实践的新方向,其应用于园区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营研究属于空白领域,研究基于集成管理理论的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价值。在集成管理实践中,集成活动大都是以信息与系统控制为核心的方法集成,园区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信息、流程、制度、反馈、交流、创新等要素,需要创造性的把诸多要素整合为有机整体系统综合管理,以提高效益,因此,利用集成管理理论开展对园区服务平台构建研究是一种好的指导方法,本文希望此种方法在理论上不断获得丰富,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也希望能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进而推动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成功建设和高效运营。

参 考 文 献

[1] 姜继娇,杨乃定.基于集成管理理论的企业危机预警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4(9).

[2] 于秀慧,李宝山.管理系统工程(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李林,汤韩玲.现代企业集成管理模式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4).

篇5

寻求产业发展新势能

“2016年,我国软件产业收入达4.9万亿元,其中,全国200多个软件园区贡献了80%以上的产值。”中国软件园区发展联盟邀请到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董云庭在会上指出,建设软件园区、实现集聚发展,已成为软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成功之道。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风起云涌,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兴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也呈现出“计算无处不在、网络无处不在、数据无处不在、软件无处不在”的发展态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构成。

董云庭表示,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是“互联网+”和“一带一路”,都和软件行业息息相关。因此,软件园区发展既要关注产业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也要寻求园区特色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特色软件园区建设要做到‘一园一品、千区万样’,这是重点,也是难点。”董云庭指出,“首先,园区一定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建设物联网平台、数据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信息安全四大平台。此外,还需再建法人、人口、建筑物、基础设施、行业、环境六个数据库,以及楼宇、照明、交通、智能停车等子系统。”

“以智慧园区为例,要明确三个建设原则,一是要面向应用,二是要体现智慧,三是要体现系统优化的思想。”董云庭指出,“真正的智慧是很难实现的,要考虑整个系统内的实时数据交换,既有信息化系统如何纳入智慧体系中等难点问题。智慧园区建设还任重道远。”

从特色小镇到软件小镇

2017年,特色小镇热遍中国,特色小镇迎来发展关键年,也推动着产业园区功能形态的完善升级。

“优秀的特色小镇以耳目一新的功能形态展现出来,如梦想小镇、基金小镇等。”中国软件园区发展联盟理事长刘克峰在会上表示,“这些小镇的特点是园区和城镇的叠加与形态融合,功能聚集而不交叉,更加适宜产业人才的宜居宜业。由此,软件小镇呼之欲出。”

刘克峰指出,人才公寓、商业设施、社区服务等更为立体全面的园区功能形态,应成为新一代软件园区的标配。

从2016年2月国务院正式《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到同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再到同年10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也经历了从铺量到求精的转变。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智慧城市所所长黎明指出:“《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就重点提出,特色小镇产业要特而精,功能要聚而全,建设要小而美,运作机制要多而新。小而美强调特色小镇主导,推荐的模式是功能区概念,可能是集中在几平方公里的面积上进行集中开发,这个跟原来建制镇的模式有很大差异。”

他指出,特色小镇建设一定要警惕避免房地产化,其本质要以产业为导向,形成信息技术、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不同特色的产业方向。“因为有了产业的导入、培育,才会带来人的影响。”

黎明表示,未来软件园区的特色小镇,一定有一个做大做强的过程。“针对国内多数软件园区功能相对单一这一现状,我们要把特色小镇作为新一代软件园区发展的一个方向去探索、尝试,在这一过程中,也要重视产城融合。”

园区转型与中国PPP模式实践

实际上,在软件园区建设运营过程往往存在几个难点。一是建设成本,二是商业模式,三是体制机制。

为此,部分软件园区也在探索尝试引入PPP模式。“其中也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中国成本研究会理事、财政部PPP中心项目评审专家崔志娟认为,“目前国际上已有的以及国内传统的PPP模式更多的是围绕项目来做的,而PPP模式更应该围绕机制来做。”

崔志娟指出,国外PPP模式的三个“P”是指Public(政府、公共部门)、Private(私人资本)以及Partnership(合作关系)。但国内PPP模式不能用国外的“鞋套”来套中国的“脚”。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做基础设施建设或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原来政府购买服务或政府出钱这样的思路必须要转变。”崔志娟表示,“中国的PPP模式应该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相对低效的情况,可以通过市场手段将适合社会力量承办的一部分交付给市场主体来承办。”

篇6

[关键词]通信呼叫中心;修建性详细规划;绿色生态;高效运营

中图分类号: X171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呼叫中心作为一种产业模式,最初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在短短40 多年时间里,呼叫中心产业在全世界蓬勃发展,其模式及类型日趋完善成熟,涉及银行、金融、通信、互联网、公共服务等诸多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市场与行业前景。

我国的呼叫中心产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其市场需求及行业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已经逐渐成为健全服务产业体系的重要环节和吸纳社会劳动力、创造就业岗位的新型渠道。

通信呼叫中心作为呼叫中心产业的一种重要组成类型,近年来在国内逐渐由中小规模向集中化方向发展,展现出明显的规模化效益。作为承载呼叫中心运营的硬件平台,现代通信呼叫中心产业园具有环境友好、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的特点,运营更为灵活,成本更加节约。

中国移动作为国内最大的通信服务供应商,拥有全球最多的移动用户和全球最大规模的移动通信网络。2012年6月,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启动了洛阳、淮安两大集中化通信呼叫中心园区的规划及一期建筑设计方案竞赛活动,公开向全球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团队参与竞赛。经过全面的设计评审,最后来自丹麦的SHL建筑设计公司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组成的设计联合体赢得“中国移动洛阳呼叫中心”的设计任务。

二、规划背景及概况

2.1 规划背景

中国移动洛阳呼叫中心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集中化呼叫中心建设的重要战略规划,是集呼叫客服、运营管理、公共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建成后的洛阳呼叫中心将整合各类资源,充分发挥中国移动的网络规模优势及品牌价值优势,助力河南信息产业发展,不仅在就业及税收等方面具有极大带动作用,还将改变洛阳现有的经济发展结构,有利于洛阳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2.1 项目现状及概况

中国移动洛阳呼叫中心园区位于洛阳市“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北部”。产业区周围有关林火车站及公交车首班车站点,对外交通十分方便。本项目园区由五个地块组成,用地范围北至古城路,南至太康路,西至长夏门街,东到蔡伦路,基地地块规整、路网清晰、可识别性强。

项目占地面积约1066亩,总投资超过40亿元,规划2万个呼叫坐席,计划分两期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移动两大全国性通信呼叫中心之一。

三、规划目标及定位

中国移动洛阳呼叫中心定位为“世界一流通信呼叫中心”, 将建设成为“高效、经济、安全、绿色、人文”的通信呼叫中心基地。园区按照“功能齐全、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功能分区、分期建设”的原则进行规划,建成后将成为一个兼具社会、经济效益及绿色生态的呼叫中心。

根据项目的整体定位,园区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如下:

1. 在园区内部创建技术先进、环境优美的呼叫中心工作环境。

2. 打造设计新颖、环境优美的呼叫中心建筑形态。

3. 结合用地环境现状和生态景观带,设计现代园林式呼叫中心建筑群。

4. 确保园区具有开阔视野和协同功能,实现呼叫中心内部高效的人员协作和信息联络。

6. 采用绿色生态设计理念,注重园区的节能及社会环保效益。

四、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

4.1 融合绿色生态及高效运营的创新设计思路

通过对园区的功能组成和现状环境进行整体分析,项目组提出了“绿色生态及高效运营融合”的创新思路。即将呼叫客服、运营支撑、换班宿舍、餐厅及各种配套用房等功能融入到景观优美、人文气息浓厚的园区生态环境中。

在如何将景观生态环境和园区运营功能完美融合的问题上,规划设计提出了以人为本、融合生态、呼应地域特征的设计原则,即以园区空间环境优势最大化为原则划分总体功能区,以营造优质工作环境为原则进行建筑布局和建筑风格选择,以结合用地周边环境为原则布设交通系统,以运营高效便利为原则布设公共设施,以利用园区生态环境为原则布设绿化和景观系统。

4.2 环境优美、运营高效的功能布局

园区建设功能包括呼叫客服用房、运营支撑用房、餐厅、换班宿舍及各类配套用房等,将承载总计4~5万人的生产生活需求。规划利用基地内现有的湿地来创建一个中央生态绿轴,该绿轴不仅仅是基地内的组织轴线,同时为数万名员工营造出一个连通呼叫工作区、宿舍区和各类配套用房的优美环境。规划按照现有地块进行分区,保留基地内原有河道作为园区的景观水系,以水系为景观主线,位于水系以南的是呼叫客服及运营管理区,位于水系以北的为宿舍区,而餐厅和公共服务设施设置在中央景观带。这样的功能布局方式既有助于缩短各功能区与中央景观带的距离,最大化的为园区员工提供便利,同时也在呼叫运营区与配套服务区之间形成一个通透的空间,营造出优美休闲的环境氛围。

4.3 结合园区景观环境的建筑布局及建筑形式

呼叫中心各功能片区内的建筑布局,主题紧扣工作空间、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共融的理念,围绕中央绿化带、景观水系进行设置。其中,员工餐厅及服务配套用房位于中央景观区内,均在3层以下建筑,采用圆形的建筑形态,从而能够使员工在建筑内全方位最大化的感受到园区内优美的景观环境。作为园区主要功能建筑的呼叫客服用房则采用薄板型的E字平面布局,三栋客服单元通过竖向的侧翼进行连接,另一侧则完全打开,形成两个半围合的庭院绿化空间,这种建筑布置模式一方面可以使庞大的建筑体量进行视觉分解,最提高建筑内的采光效率,同时又丰富了客服人员在空间转换中的景观体验,有利于增强员工之间的联络和协作。

园区内的建筑外观设计采用了简约、明快、高效的现代建筑设计语汇,整体形象简洁大方而富于时代气息,具有现代化科技园区的氛围,符合呼叫中心自身的功能定位。

4.4 便捷高效的交通组织

规划在进行园区交通设置时,充分考虑现有周边环境及交通状况,通过便捷高效的道路系统将各功能区有机联系起来。园区主入口靠近呼叫客服及运营管理办公用房,设置在南侧主要城市道路太康路上。北侧道路设置园区的次入口。园区的人行出入口设置在东西两侧,沿中央景观大道设置。

园区主要的机动车流线按照各自地块分区域设置,每个区域形成机动车环路,相对独立,从而减少园区内部的机动车穿越。主要机动车停车靠近地块道路设置,从而能够最短距离内解决机动车停放的问题,减少机动车对园区的影响。园区主要人流的动线沿中央景观道路在用地南侧的呼叫客服区楼庭院和北侧的宿舍楼庭院内穿梭设置。

4.5 结合自然环境、依附主要功能区布设公共设施

考虑到园区内良好的景观环境,规划力图在不破坏园区景观结构的基础上,满足各功能区对公共设施的需要,依附主要工作功能区设置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分布在客服换班宿舍楼底层和中央景观带内,主要包括生活类、文化类、康体类。生活类设施在客服换班宿舍楼底层,如超市,银行,诊所等;文化类、康体类设施设置在园区绿化带中,如员工关爱、室内运动、健身等设施。

4.6 生态高效的绿化景观系统

规划在进行园区绿化及景观设计时,基于园区自然环境,充分利用现状河道、植被等景观要素,沿园区主要道路、水系设置绿色廊道,形成基于场地特色的景观空间形态。园区的整体景观根据功能不同形成为三种区域,每个区域各自特点如下:

(1)工作区:工作区的景观空间以大气的景观树阵搭配线型的水体水景,呈现出稳重、宁静的空间特色。

(2)舒压区:舒压区以园区水系为基础建立生态湿地景观,水系两侧设置生态湿地缓冲带。

(3) 休息区:休息区的景观空间以庭院景观为主,强调将水岸景观的悠闲特色引入庭院。

三种景观区之间具有不同的空间功能以及景观特色,但彼此之间互相缠绕、紧密的交织融合在一起。

五、结语

本项目规划基于绿色生态园区设计理念,充分展示了现代通信呼叫功能与绿色景观生态的有机结合、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生,将呼叫中心生硬的人工建筑形式巧妙地融入到园区自然生态景观之中,将尊重绿色生态的理念融入到规划设计的每个环节中,对相同类型的现代通信呼叫中心园区规划设计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章及书目:

[1] 谢丹,李勇. 呼叫中心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研究[J]. 《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1(10)

[2] 陈汉欣. 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类型与建设布局研究 [R].深圳科技工业园.

篇7

关键词 差别化经营;服务外包;竞争优势;大连软件园

中图分类号F272.3;F063.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2-0017-08

一、引 言

国际发展经验表明,服务外包具有集聚发展的特征(杨丹辉,2010)。[1]服务外包企业往往集中在具有特定区位条件的城市,而这些城市的软件园区或高新技术区则成为当地承接服务外包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印度的班加罗尔、爱尔兰的都柏林和中国的大连都是服务外包集聚城市的典型。正是基于对服务外包这一特征的认识,国家将推动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作为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重要措施,先后认定了20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设立了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11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目前,各地不同层次的软件产业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更是多达数百个。这些园区在政策支持、吸引投资、服务企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调研发现,随着国家认定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不断增多,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以及各类园区之间在硬件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结果虽然促进了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规模的扩大,但同时也导致国内服务外包企业员工流动率上升,并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企业承接外包业务的利润空间。①

作为首个国家认定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大连市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运营模式,在激烈的接包竞争中,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服务外包集聚地之一。据IDC2007年的全球交付指数(GDI)的指标排名,以劳动力成本、租金成本、语言能力和员工离职率等一系列标准进行比较评估,在亚太地区35个可能作为离岸交付服务中心的城市中,大连名列第五,是排名最高的中国城市。1998年~2009年间,大连软件产业销售收入从2亿元增长到403亿元,总量增长了200倍。大连软件出口从1998年不足1000万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0亿美元,增长100余倍,成为国内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大连市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其优越的区位条件,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大连软件园经营模式创新的结果。有别于国内大多数软件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由政府的派出机构(多为高新区管委会)直接管理运营园区,并为入园企业提供招商、基础设施、信息等服务的模式,作为服务外包企业在大连集聚的主要载体,大连软件园(简称DLSP)是由民营企业――“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管理的,大连市政府主要为软件园提供政策指导等辅管理和服务,即该园区采取“官助民办”的运行模式。自1998年创立以来,大连软件园12年间累计投资超过60亿元,建成了国际化的服务外包集聚区。

从世界范围来看,科技园区建立的主旨在于营造创新环境、形成创新要素的集聚、培育高技术产业集群。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Chen,2006;石晓军、龚晓峰,2003;刘雯雯等,2009)较为关注形成科技园区差异化创新环境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和政策因素,[2][3][4]而很少有学者从园区经营模式的角度,分析体制创新与科技园区竞争优势之间关系以及差别化经营模式对促进园区产业集聚的作用。就其投资主体和管理模式而言,实行“官助民办”模式的大连软件园是中国服务企业和科技园区尝试差别化经营的典型实例。本文以差别化经营及相关理论为依据,分析大连软件园“官助民办”运营模式的独特性,探讨差别化经营策略与服务外包集聚园区竞争优势形成及其可持续性的关系。

二、差别化经营与大连软件园的竞争优势:文献简评及理论分析

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脱颖而出,必须实行建立在技术和管理创新基础上的、有别于竞争对手的竞争策略。差别化经营是指企业通过某种方法改变和其他企业基本相同的产品、服务等,从而与竞争对手形成有利于本企业的差别,并使消费者相信这些差别而产生不同的偏好(白建义,2004)。[5]产品、技术、服务、制度和管理等方面形成与其他竞争者的显著区别,且利用这些区别,创造富有竞争优势的战略行为都可以视为差别化经营策略(李钢,2005)。[6]对于生产性企业来说,提供异质产品是差别化经营的重要手段。相关研究表明,在空间因素(采购距离)、信息传递和品牌影响力(广告等主要渠道形成)等因素的作用下,消费者对特定产品的偏好得以巩固和强化,致使同等价格的需求交叉弹性降低,进而使提供异质产品的厂商凭借超出边际成本的价格获得更高的利润,并形成改变行业组织结构的市场势力(Schmalensee,1982;Shaked、Sutton,

1987)。[7][8]

对服务企业而言,差别化经营则主要源自管理模式及其提供服务的独特性和可识别性。鲁桂华、蔺雷、吴贵生(2005)通过构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发现厂商实施“服务延伸实体产品差别化”的竞争战略,必然导致服务增强,进而扩大厂商利润与消费者总剩余。这一结论为企业通过服务差别化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了理论根据。[9]迈克尔・波特(1996)给出了构成企业独特性的驱动因素,这些驱动因素按其显著程度不同,对企业价值链独特性的作用也存在差别。实际上,企业任何一种价值活动都是独特性的一个潜在来源,科技园区(包括服务外包集聚区)为入园企业提供的差别化服务同样能够产生经营歧异性,而这种经营的“标歧立异”与成本优势共同构成了企业(园区)最主要的两种竞争优势。[10]考察其发展历程和运营特点发现,以园区企业化和市场化经营为基础的制度创新为大连软件园赋予了构成经营模式独特性的驱动因素,成为其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见图1)。

三、“官助民办”:大连软件园的经营模式和服务体系

1.“官助民办”经营模式及其对园区发展的影响

“官助民办”的模式是大连软件园差别化经营的集中体现,也是其竞争优势的基石。所谓“官助”是指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和资源聚集,在土地规划、国际招商、政策实施等方面给予软件园针对性的指导和推进;而“民办”则是由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提供软件基地开发、招商引资、商务配套以及面向软件企业的专业服务。“官助”与“民办”充分调动了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11] 一方面,体现了政府政策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另一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为入园企业提供更为全面、高效的服务(见图2)。体制创新赋予了大连软件园活力和效率,在“官助民办”这一独特的经营模式和管理体制下,民营资本为主的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经营主体,承担园区从土地开发、物业建设到招商引资、物业运营、企业服务的全过程经营管理,以大连高新技术园区管委会、信息产业局为主的政府部门则通过土地规划、政策扶持、环境建设、完善服务体系等功能,为园区及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见表1)。

依据合约理论,服务外包有别于制造业外包,其本质是人力资本市场合约和劳务活动企业合约的融合(江小涓,2009)。[12]服务外包企业特别是处于初创期的中小型服务外包企业,其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具有多元化特征,往往是企业自主招聘与园区派遣并用。同时,由于服务外包企业管理层多具有技术背景,这些企业对其对园区的物业管理及其他服务的依赖程度较高。如果服务外包企业入驻的园区采取市场化运作,有助于企业与园区建立基于市场合约的服务关系,而不仅是获得来自园区管委会(政府机构)的行政管理和一般。另外,对美国硅谷的经验研究也发现,社会资本的参与对创新资源的集聚以及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育具有推动作用(Cohen,1999)。[13]可见,“官助民办”模式符合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所需的园区运营条件,对服务外包集聚城市及科技园区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体制保障。在协调政府与入园企业之间关系方面,“官助民办”的软件园能够更好地发挥中介和桥梁的作用。一方面,软件园帮助政府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行业动态,使政府主管部门及时掌握企业对投资环境和扶植政策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向企业提供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信贷支持等相关信息和咨询服务。

2.大连软件园的服务体系、品牌运作与竞争优势

由于采取有别于一般高新区的企业化运作,大连软件园服务项目的投资和拓展更为灵活高效。服务外包企业对网络设施的稳定性以及数据快速、安全传输等方面的要求较高。服务外包的这些特点不仅是其集聚式发展的基础,而且也对服务外包园区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行业发展的规律和特殊要求,在园区的软硬件条件配备上,大连软件园构建适合承接国际服务产业转移的商务空间和专业支持平台,并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业务对接等专业化服务。同时,作为服务外包集聚平台,园区服务的系统化尤为重要。大连软件园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设施、物业服务、产业合作等全方位服务,其中一些商业化的服务是在传统高新技术园区管委会管理模式下难以实现的(见图3)。

大连软件园的专业化和系统化服务集中体现在其“BOT”式的客户解决方案中。这该方案下,由大连软件园按照企业的具体要求提供顾问型定制物业,由企业或软件园进行人员招募、管理和培训,待入园企业正式投入运营后,大连软件园再将所有人员移交给企业。由于服务外包对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加之行业技术更新快,传统高校教育很难满足服务外包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此,大连软件园直接投资软件教育和服务外包的专业培训,先后投资参股东软信息学院、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以及专业培训机构。通过与服务外包企业、大学(培训机构)签订三方协议,根据服务外包不同岗位的要求以及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为企业安排定制式培训,提高了大学毕业的实际工作技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服务外包企业的培训支出及其风险,改善了软件园乃至大连市服务外包行业的人力资源供应结构。作为软件园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交钥匙工程”不仅为入园企业与软件园提供了合作共营的机会,入园企业可以缩短投资周期,降低风险,而且软件园则可以获得服务的规模效应,提高服务质量(见图4)。调研发现,“BOT”服务模式支撑了Genpact、IBM、HP等大型跨国服务外包商在大连软件园的快速规模化发展。对于以企业规模作为竞争力主要标志的服务外包行业来说,这种服务支持成为影响企业入园决策和当地扩张的重要因素。

另外,品牌作为消费者识别商品和服务的重要标志,是构成企业产品差别化或经营差别化策略的主要内容。相对于生产有形产品的制造业企业,服务企业的品牌经营难度较大。随着服务领域竞争加剧和全球化程度提高,越来越多的服务企业开展品牌运作。大连软件园的品牌运作建立在专业认证基础上。2002年,DLSP一次性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国内鲜有的从园区开发建设、物业管理到企业服务全业务流程通过该认证的专业机构。2009年,大连软件园确立了新的品牌定位:商务园区经营管理专家。这一定位将DLSP的主要业务归于承接服务外包企业的辅助业务外包,从而由单一的软件园区经营管理者转向更为专业化的综合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进一步突出软件园区的核心能力。

3. 服务集聚、低碳园区与绿色增长

从行业的技术路线及其对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的要求等方面来看,服务外包往往呈现出集聚发展的特点。Schmitz(1999)认为一旦科技园区实现了企业集聚,将使入园企业获得技术、信息、政策、人力资本等重要资源的共享,并由此形成溢出效应和集成效应。[14]一项对国家级软件园的研究发现,创业网络有助于提高软件园的创新能力(吴冰、王重鸣、唐宁玉,2009)。[15]大量外包企业集中进驻服务外包核心城市的软件园或其他高技术园区,不仅将构筑依托科技园区的创业网络,而且便于地方政府管理。在“官助民办”的创新模式下,大连软件园较好地解决了软件园区建设的资金和效率问题,在园区内逐步生成了国内业务形态最丰富、业务规模最大的服务外包企业集群,进而推动了当地服务外包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式、国际化发展。截至2009年,大连软件园入园企业50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近40家,园内企业吸纳就业超过5万人。2008年,大连软件园软件和信息服务销售收入152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出口达7亿美元,占当年大连市软件与信息服务出口的2/3,成为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要基地。目前,全球前十大ITO和BPO服务提供商中,已有6家在大连市开展外包业务,中国前十大软件出口企业全部在大连市设立了分支机构,三大类服务外包ITO、BPO和研发中心均已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见表2)。

服务外包的蓬勃发展是全球服务产业转移的结果,服务外包的集聚发展为大连吸引了众多信息服务业大跨国公司的投资,实现了产业创新,使大连市的标志性产业由造船、港口、旅游等传统产业快速向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科技研发等现代服务业辐射升级。随着服务外包的发展,软件业与信息服务业在大连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软件与信息服务收入占大连市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2.0%上升到2008年的19.0%,同期软件与信息服务收入占全市GDP的比重由0.8%提高到7.8%。同时,服务外包企业的聚集还带动了当地房地产、酒店、会展、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服务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而大连作为“世界办公室”的全新形象则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影响力。

再从其组织方式、技术平台以及雇佣人员的结构来看,服务外包具有产品无形化、生产与服务同步化、环境友好、资源复用性高等特点。服务外包的这些特征不仅很好地契合了世界范围内技术变革与产业升级的方向,而且也符合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因而,服务外包集聚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突出意义。从大连软件园的能耗和产出数据来看,大连软件园已成为大连市单位GDP能耗最低的产业功能区,促进了园区的绿色增长(见表3)。这表明服务集聚型的科技园区对地方经济的低碳化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总体而言,大连软件园的差别化经营及其域外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当地服务外包产业的竞争优势,并为地方体制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见表4)。

四、差别化经营模式的移植效果

近年来,基于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大连软件园整理自身发展模式的经验,通过构建输出体系,加快DLSP模式的域外移植。DLSP专业的管理团队及丰富的园区开发运营管理经验吸引了国内其他园区的关注。自2007年, DLSP先后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天津泰达开发区、苏州高新区、成都高新区等地方主管部门合作,以投资开发、委托代建、运营管理、咨询服务等多种方式,共同发展当地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园区,管理并运营了武汉光谷软件园、苏州苏高新软件园、天津滨海服务外包产业园,并在这些软件园中尝试推行“官助民办”的经营模式,或应用DLSP的物业管理模式和服务体系(见图5)。随着异地开发和托管规模的扩大,大连软件园及其经营模式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由于目前天津、武汉、苏州服务外包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大连有一定差距,DLSP的多园区经营促进了各园区之间招商信息的交流和投资项目的合理配置。不仅有利于提升大连软件园服务外包项目的层级,优化其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结构,而且还使大连软件园的经营模式产生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同时,大连软件园的服务模式被多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学习借鉴,特别是定制式物业管理,已在北京、成都、济南等城市推行,从而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国内服务外包基地和软件园区总体服务水平的提高。

然而,理论上讲,实行差别化经营的企业通常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Gehrig和Stenbacka,2004)。[16]如果在经营过程中出现无法形成价值独特性、过度追求差异化、不能充分了解歧异性经营成本的代价、难以正确认识买方细分市场等问题,都会造成差别化经营的失败。从这一角度来看,采取差别化经营策略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差别化经营模式创新的初始投入以及创新失败的风险;②差别化经营模式的外部效果,即竞争对手的模仿和学习;③市场环境的变化有可能削弱差别化经营模式的独特程度,或使差别化模式不再适用。随着全球服务外包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国内各地方政府发展服务外包积极性不断提高,大连软件园发展的外部竞争压力增大,其经营模式的独特性及其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面临诸多制约(见图6)。

(1)园区开发模式。“官助民办”模式既是大连软件园经营体制的核心优势及其差别化经营的主要特征,同时,这一模式也为大连软件园与当地政府沟通带来了一些障碍。大连软件园的经营主体只是一家民营企业,不具备政府派出机构的身份。除大连软件园外,大连市还另设有高新技术开发区,该开发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开发区运营模式基本相同,由市政府派驻的管委会负责管理,在区内也聚集了一批有实力的大型服务外包企业,这两个同城园区在招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相比之下,作为政府派出机构,大连高新技术开发区与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的关系更为紧密,在与政府协调的某些方面,大连软件园不具备优势。

(2)政策支持。尽管大连市政府十分重视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在国内较早提出鼓励服务外包发展,同时也是国内服务外包产业氛围较好、政府行业管理水平较高的城市之一,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及其软件园区或开发区参与承接服务外包的竞争,一些地方政府为争夺项目,给予服务外包企业优惠政策的力度远远超过了大连软件园,这增加了大连软件园的发展不确定性。

(3)园区管理体制。目前大连软件园的管理体制在国内各类园区中处于先进水平,并已形成基于差别化经营的竞争优势,然而,随着DLSP在大连当地的发展及其域外扩展,在获得规模效应的同时,其管理体制和客户解决方案在多个园区被复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经营模式的独特性。DLSP投资或托管的各园区之间已出现招商引资、外包项目、人才引进等方面的竞争,加大了DLSP内部管理与协调的难度。同时,对于实行差别化策略的企业来说,竞争对手的模仿与客户不认同其服务的特殊性同样会损害其差别化的持久性(波特,1996)。[10]尽管各地服务外包园区仍以政府派驻管理为主,但这并未妨碍其他园区对大连软件园服务体系中部分内容的学习和模仿,而由学习模仿产生的外部效应致使DLSP管理体制升级创新压力增大。建立能够阻断学习模仿的进入壁垒意味着管理成本增加,这为大连软件园业务设置及其运营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招商引资策略。作为成熟的服务外包园区,大连软件园已不再将优惠措施作为招商的主要手段,而是将集聚优质资源、提升层次和提高园区空间利用效率作为招商的基本原则。面对全球服务外包结构升级以及国内承接服务外包竞争加剧的态势,如何适时调整招商引资策略、协调改善招商质量与降低招商成本之间的关系,对大连软件园维护其经营模式独特性的重要问题。

(5)人才发展。不论对大连软件园自身还是入园服务外包企业来说,高素质人才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当地人才培养规模和水平有限,为适应服务外包急剧扩展的发展态势,大连需要从域外和境外引进大量IT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目前,虽然大连市仍有成本优势,但一方面不断上涨的当地工资水平使服务外包企业的运营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总体薪酬低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现状又加剧了高端人才的流失。尽管大连具有一定的城市吸引力,但与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相比,在为各类人才提供个人发展机遇、满足高端人才对城市功能的多元化需求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制约了大连软件园乃至整个大连市服务外包行业的人才供给。

(6)融资和资本运作。与北京、上海、深圳等金融中心相比,大连市的整体金融氛围相对薄弱,先进的金融业态不够丰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连软件园的资本运作能力。长远来看,缺乏高质量的资本运作不仅将阻碍软件园自身的扩张发展,而且难以为入园企业特别是成长型的中小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服务,不利于DLSP服务能力和层级的提升。

五、结论与思考

从印度、爱尔兰、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北京、大连、成都、西安等城市的经验来看,服务外包发展与其集聚城市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承接外包不仅有利于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对集聚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包括提升城市形象、对高端人才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推动地方经济绿色增长和低碳发展等方面。同时,对大连软件园“官助民办”经营模式的分析表明,以企业化和市场化为导向的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创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服务外包企业的集聚发展,并成为服务外包园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但在域外扩张程中,实行差别化经营策略的企业在获得规模效益的同时,学习和模仿的外部效果有可能削弱服务企业(科技园区)经营模式的独特性及其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

随着服务外包规模扩大,尽管总体发展政策环境不断改善,但由于国家对服务外包仍缺乏战略层面的支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外包集聚城市及相关园区外包业务升级发展。如国家有关软件与集成电路的政策规定,获得国家支持的软件产品或企业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由于软件外包企业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因而,国家政策特别是资金支持不适用软件外包企业。实际上,不少软件企业为承接更高层级的外包业务,研发投入巨大,开发能力也逐步提高,但服务外包企业的这些投入却无法获得政府更有效的支持。另外,调研中发现,与国内服务外包高速增长的态势形成巨大反差,不论从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现阶段对服务外包发展尚未形成长远认识,对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模式仍存在分歧和争议,战略支撑的缺位很难通过园区服务功能的完善弥补。为此,国家应在鼓励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体制创新和园区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制定服务外包发展战略,立足营造产业氛围、塑造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外包发展模式。

[注释]

①通过对大连、北京、成都、济南等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外包企业的调查发现,不同基地城市承接服务外包的规模以及园区的发展基础和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国家认定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不断增多,地方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各地对人力资源以及外包定单的争夺加剧,一些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ITO项目出现了过度竞争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杨丹辉.全球化:服务外包与中国的政策选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Chen, Chun-An. The Investig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ce Parks: the Case of Taiwan[J].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 2006, 8(1):62-69.

[3]石晓军,龚晓峰.论影响中国软件园发展的关键要素:基于因子分析的CEPM模型.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3):68-71.

[4]刘雯雯,杨震宁,王以华.科技园区差异性创新环境:地域要素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J].科学学研究,2009,(4):629-638.

[5]白建义.企业差别化竞争战略的思考与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9):67-69.

[6]李钢.服务企业差别化战略理论及其启示[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8):79-80.

[7]Schmalensee, R..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dvantages of Pioneering Brand[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2, 72:57-70.

[8]Shaked, A., John Sutton.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

cture[J].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87, 36(2):131-146.

[9]鲁桂华,蔺 雷,吴贵生.差别化竞争战略与服务增强的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5,(5):21-27.

[10][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11]侯 玉,肖 丽.金融危机下DLSP何以逆风飞扬[N].国际商报,

2009-03-05.

[12]江小涓.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3]Cohen, S.S., Fields, G.. Social Capital and Capital Gains in Silicon Valley[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9,41(2):108-130.

[14]Schmitz, H.. Global Competition and Local Cooperation: Success and Failure in the Sinos Valley[J].World Development, 1999, (27):1627-1650.

[15]吴 冰,王重鸣,唐宁玉.高科技产业创业网络、绩效与环境研究:国家级软件园的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9,(3):84-93.

[16]Gehrig, T. , Rune Stenbacka. Differentiation-induced Switching Costs and Poaching[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 2004, 13(4): 635-655.

篇8

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简称《规划》)提出,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并把物流园区列入九项重点工程之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物联”)去年9月“关于促进物流园区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100号文),并提交给国务院相关部门。现节选报告的部份内容如下。

物流节点城市仓储设施的调查

当前,我国仓储类物流设施已有一定规模。包括依托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码头等建设的货运场站,隶属于原物资、商业和供销等系统的储运设施,生产和流通企业内部仓储设施,以及近年来各地政府规划建设的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等。这些数量庞大的仓储类物流设施,是目前我国物流系统运作的重要基础。但没有一个机构负责相关信息的统计工作,其总体规模、结构布局、技术状况、功能条件、隶属关系和匹配程度等基础资料很不健全。这是当前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必须建立的基础工作。

中物联建议,鉴于这项工作的复杂性,首先在《规划》确定的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进行一次仓储类物流设施的全面调查。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委托行业协会,制定统一标准和调查方法,摸清基本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制定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逐步在有条件的其他地区开展调查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把仓储类物流基础设施信息纳入国家统计信息体系,形成定期统计制度。

制定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普遍重视物流业发展,都在制定相关规划。这些规划,在地方和部门来看,也许是必要的。但从全局来看,很容易形成同类物流园区在同一地区有效辐射范围内的重复建设,导致土地、人力、财力和相关资源的严重浪费。在各地方、各部门重视物流业发展,布局新一轮物流基础设施的时候,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中物联建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牵头,抓紧制定全国物流园区发展专项规划。首先,物流园区规划应该立足于物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局。其次,要在摸清现有仓储类物流设施的基础上,明确物流园区规划布局的基本标准和原则。第三,在确定总体建设规模的基础上,优先安排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利用和改造提升,特别要注意各种联运、转运设施的配套。第四,物流园区规划要体现九大物流区域、十大物流通道和三级节点城市等基本布局,各地规划要服从于全国规划。第五,铁道、交通、商务、民航、国土、规划等相关部门要参与规划制定,部门规划要与全国规划相衔接。第六,要严格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园区建设规模由中央政府统一调控和管理;其他地区物流园区规划应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对未纳入全国或省级物流园区规划的项目要严格控制。

整合利用现有仓储类设施

我国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分属不同的部门和行业,社会化程度较低、利用效率不高;布局分散、有的已被城市扩建所“包围”;新建、改建比例小,建设水平低,五六十年代的老旧仓库甚至还在“超期服役”。总体来看,现有仓储类物流基础设施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中物联建议:出台鼓励整合利用、提升改造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相关政策。要支持大型优势物流企业通过资产划转、增资扩股、加盟连锁和委托管理等方式对现有分散的物流基础设施进行兼并整合重组。要简化国有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内部兼并重组的审批程序,免除相关税费,推动国有大型物流企业加快内部资源整合。鼓励工业企业以老旧厂房、仓库置换物流用地、或交给物流企业托管经营。要制定相关的规划和标准,限期淘汰不符合标准的老旧设施,促进其升级改造。对物流园区以外的仓储设施,应根据实际需要和自身条件,分别采取就地改造、异地搬迁或改变用途等多种措施。

解决物流园区的用地问题

用地方面的障碍,导致物流园区规划难以“落地”。一是由于用地指标限制,无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不能满足银行贷款要求,进而导致项目引进的失败。二是物流用地价格大大超过物流业的承受能力。建设成本成倍增加,物流园区已无法运作物流业务。

中物联建议:物流园区具有基础性、公共性和公益性特点,应该妥善解决用地问题。对纳入国家规划的物流园区土地征用给予重点保障,土地管理部门在审批用地时,要充分考虑物流工作主管部门的意见,优先计划安排。对于资金短缺而成长性又较好的物流企业,应当允许其租用物流园区土地进行项目建设,租金应适度优惠、租期适度放宽。要鼓励物流园区节约使用土地。例如,对重点物流企业以原划拨土地改建物流项目的,在办理土地出让手续时优先、优惠;重点物流企业异地搬迁,原土地拍卖所得可返还用于搬迁安置;建设多层库房的,应减免相关规费。重点物流项目用地,在地价上等同或低于工业用地,相关规费按照下限收取或减征、免征、先征后返。在保证消防安全的情况下,放宽容积率及单体库房面积的限制,消防设施的配备也要区别不同的情况。

拓宽物流园区投融资渠道

物流园区具有高投入、低回报性质,前期投资规模大、资金占用周期长。尽管其收入来源相对稳定,但一般利润率较低,资金短缺问题相当严重。

中物联建议:第一,建立支持物流园区发展的专项资金。对于纳入全国物流园区规划、具有发展潜力的物流园区给予优先贷款和贴息。鼓励各级地方政府投资参与符合发展规划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租赁给物流企业经营,减轻企业一次性投资的压力。第二,允许有发展潜力的物流园区发行不同期限的长期债券,或在创业板市场发行股票融资。第三,依据《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有关规定,鼓励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积极开展面向本土物流企业的网络并购贷款业务,对物流企业拓展物流网络的战略性并购给予信贷支持。第四,要允许金融机构投资参与物流园区建设,开展多样化的投融资服务。第五,鼓励外资和民间投资物流园区,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环境。

注重周边配套设施建设

物流园区集中了大量的物流企业,特别是从事配送、运输的企业和所属车辆,这给园区临近的交通基础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多数物流园区内部由于交通微循环和主次干道接驳不利,造成交通拥堵,极大地影响联运效率,迫切需要改善集疏运条件。

中物联建议:第一,加大对物流园区道路、交通设施等部分公用基础设施的财政预算投资,对周边道路进行拓宽和扩建。第二,适当放宽入区物流企业车辆限行/禁行限制。第三,有针对性地建立进出园区的绿色通道。第四,考虑物流园区与周边的公交畅通和接驳,增加公交线路进入园区,与外部交通系统形成有效衔接。

适宜园区运营的税费政策

税收政策是影响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杠杆,相关税赋过重给物流园区的建设和运营带来巨大影响。例如,土地使用税是定税,不随经营状况征收,所以对拥有较大仓库和加工、配送使用场地的物流企业来讲,可以说是决定其经营和生存的关键因素。2006年底,国务院对《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进行了修改,税率比原来提高了1-3倍。部分地区由于土地使用税等级范围和单位税额标准调整幅度过大,增幅甚至高达10倍,全额交纳就会出现巨额亏损。其他相关税费,也有负担过重的问题。

中物联建议:第一,凡物流企业为公共服务的仓储设施占地仍执行2006年底的土地使用税税率,以维持物流企业的正常经营。第二,以物流园区为单位,进行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凡进驻园区的物流企业,均可享受运输、仓储营业税抵扣政策。第三,落实国家有关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投资抵免的企业所得税政策。第四,设立物流园区辅助税收征管政策。对入园物流企业所使用的小规模运输业主的统一管理与运输业发票实行代开、代征,可在有条件的物流园区先行试点。第五,物流园区用电、用水、用气等采用工业价格,取消向物流企业收取的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各种收费项目,减轻税费负担。

建立物流园区考核评价体系

物流园区的健康发展有赖于规范的物流市场环境。一些地方在物流园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定位不准、规划不明、经营不善、管理不力,甚至盲目发展、重复建设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物流园区的健康发展。因此,急需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

中物联建议:第一,结合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特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减少城市交通压力、优化城市布局、促进资源整合、减少环境污染等各项指标,建立社会化的物流园区评价体系和方法。第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深入开展物流园区综合评价工作,从行业自律层面强化对物流园区的管理,规范物流市场经营秩序,引导物流园区健康发展。第三,加强物流园区规划、立项的后评价工作,对于占用土地而又迟迟不开工的项目,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实施园区示范工程

物流园区是一个新的事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以物流园区为代表的物流业集聚区发展很快,但也显现出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局面。不仅需要加强管理和约束机制,也应该树立典型,加以引导。

中物联建议:在深入调查,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组织实施物流园区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示范工作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牵头,制定相应的申报和评审办法,明确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的条件、程序和规则,组织实施全国示范工作。对于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应在土地、投融资以及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促其快速发展,也为其他物流园区树立标杆,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统筹园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

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发改委、国土资源、交通、铁道、建设、海关、税务、工商等多个部门,以及各省区市,必需加强协调与配合。

篇9

关键词:物流园区;资源整合;信息资源;企业规模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043-02

一、物流园区的定义和特点

(一)物流园区定义

物流园区是由分布相对集中的多个物流组织设施和不同的专业化物流企业构成的城市物流功能区。它是一个大型配送中心或多个配送中心的集聚地,一般以仓储、运输、流通加工等用地为主,同时还包括与之配套的信息、咨询、维修、综合服务等设施用地。

(二)物流园区特点

1.空间规模有一定的要求

物流园区作为社会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种物流设施、设备和很多物流企业与相关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分布的场地,因此具有规模大的特点。

2.进入企业要具备一定的标准

设立企业准入机制,提高进驻@区的门槛是保证物流园区良好运营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物流园区自身必须能够妥善安排、合理规划,明确统一的标准,严格审查即将进驻园区的企业,对进驻园区的企业要进行合理的限制。

3.具备多种物流功能

物流园区不是仅具有仓储功能的仓储区和运输功能的简单的货运场,是具有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仓储、运输、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分销服务、金融、后勤等各种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业务集中地。

4.运营主体和投资主体

物流园区内部不是分散开来单独经营的个体,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虽然大多数物流园区在建立初期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但物流园区既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更是独立的经营场所,具有经营功能,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和设施。

二、物流园区发展现状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物流行业也正迎来自己的春天。但是目前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整体上还是处于比较低的层面,物流行业可以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同时也要结合本土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先进的观念和经验运用到自身的物流园区建设和经营管理中,借助“互联网+”平台,凭借信息网络技术,有效地促进物流行业信息化改革,转变物流企业运营模式,拓宽物流企业服务范围,促进物流企业服务创新,提高物流企业服务效率,密切物流企业与社会关联企业以及产业链的联系。

三、物流园区发展中的常见问题

(一)信息平台的建设滞后

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信息资源对于物流园区来说显得更加重要。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在各个单位之间的传递、转换,将使得物流园区内外部的每个部分每个单位都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经过共享之后的信息都会被每个单位获取,然后在经过二次传递、共享,以此类推。各个单位经过“收集―传递―共享”这一过程之后的相应信息反馈也将变成一种特殊的信息继续在物流园区内外部继续传递下去。

在物流园区的建设中,很多信息平台的建设还属于刚起步的初级阶段。在零担货运这一方式上面,虽然大部分的货运路线都可以在信息平台上被查询到,但是仍然存在一些货运信息,例如货运路线、运输车辆、订单信息是没有及时上传给信息平台或者因为某些突发状况而没有经过信息平台的管理和共享,使得部分信息资源被分散开,不能及时反馈给物流园区以及车主或者顾客。

(二)硬件及人力资源分散

物流服务是一个整体而系统的过程,不仅需要托盘、叉车等硬件设备作为支撑,分拣、打包、装卸这样的辅助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资源整合是物流园区的首要作用,如何优化园区的资源配置,如何合理调动人力物力对于提高园区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多物流园区内的人力物力安排不是很合理。设备少、企业多的现象愈演愈烈。园区内的人力物力资源没有达到优化配置的效果,再加上信息没有最大化共享,某些设备设施使用出现一窝蜂和排队现象,而另外的设施设备却无人问津,最终造成物流园区的资源浪费,物流服务效率大大降低。

(三)物流规模小导致发展困难

很多物流园区正处于初级起步阶段,进驻园区的门槛较低,所以进驻企业都是小规模型,不具备成熟物流企业那样的专业知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正处于立足阶段的小规模企业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提供专业优质的物流服务,只能涉及一些较为初级的物流服务。此外,这些小规模企业还缺乏发展的眼光和专业的物流服务理念,没有将物流服务贯穿于整个物流过程,认为只要将所需要运输的货物安全送到即可,忽略了售后的跟踪服务。长期发展下去,这些小规模企业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生存模式,只能靠初级的零散的物流服务生存,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机会去提升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失去了和大规模企业的合作机会,与大批量订单失之交臂,难以扩大企业规模,成为了整个园区实现快速发展的桎梏。

(四)客户流失问题严重

物流园区设立的基本条件就是规模效应。在物流园区内,各个小规模企业可以寻求利益上的一致而进行合作,聚集在一起,积少成多,达到规模效应。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单一运作效率低下服务有限的问题,还可以将这种合作模式演变成一种品牌,一张自己园区的名牌,使得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自己。很多物流园区这种小规模的发展方式正是与设想截然不同。单一运作的方式失去了规模效应,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更合理更诱人的服务价格以及更加完善专业的优质服务,顾客体验服务差,顾客流失严重。物流园区的名牌虽然已经打出去,有一些顾客被名牌吸引而来,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物流服务体验较差的结果就会迫使这些顾客放弃与自己的合作去选择其他更好的合作伙伴。这样一来,物流园区受到的损失反而比打出名牌之前更大。

四、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加快信息平台的建设

在信息技术更加发达今天,信息平台建设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如今,物流园区各个企业单兵作战,“各扫门前雪”,对于他们来说,物流园区的设立只不过是提供了一个较为集中的场地,合作共赢发展理念和规模效应的发展模式仍然不会受到重视。在信息共享方面,如果信息共享,那么将有可能导致利益上的冲突,习惯各自为战的小企业难以接受,并加以抵触。因此,为达到物流园区信息完全共享的效果,首先要做好协商工作,协调园区内小企业的利益,促进小企业在满足自身利益之上再寻求合作。一份订单假如可以满足自身追求利润的需要,可以不共享信息而实行单独交易,假如一份订单满足不了自身发展,那么可以寻求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合作,但是必须要共享信息,将自己接到的订单业务共享在信息平台上,其他单位如果需要此订单则需付给共享方相应的报酬。

(二)加强硬件设施和人力资源整合

物流园区的硬件设施设备是支撑物流园区运作的基础,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园区内现有设施数量和进驻企业数量来合理配置设施资源的使用情况,建立公共租赁交易平台,属于小企业私有的设施设备,在闲置时候可以公开出租给需要的企业,一方面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排队等待的时间,一方面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可观的收入,促进各企业快速发展。

此外,为了防止人力资源的流失,管理部门要根据园区内企业实际业务量招纳装卸工人,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统一规划。

合理配置资源是为了提高园区的物流服务效率,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在人力物力的资源配置过程中,管理部门一定要合理统筹规划,严格监督控制,规范物流服务业务,统一协调园区整体的物流运作过程。

(三)扶持优秀企业,逐步提升企业规模

物流园区的发展可以带动园区内各单位的发展,相反各单位的发展也可以促进物流园区的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划拨资金专款加快园区的物流服务建设,先扩大一部分企业的用地规模和业务范围,使其不仅进行基本的运输和仓储,还要涵盖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业务,甚至可以提供物流设计服务等高级业务,提升企业物流服务专业水平。“先富带动后富,模仿转变为创新”,落后的企业可以通过效仿发展壮大起来的企业,通过模仿最后转变为物流服务的创新。

(四)增设物流质量监督机构,设立客户反馈机制

物流服务的核心是服务,最终表现好坏还是要归于客户体验和评价。客户基于服务过程的体验给于企业相应的服务评价,这些服务评价可以间接地体现出园区整个物流服务水平的好坏,服务的好坏会直接对园区的业务量产生直观影响。在这样的循环下,物流园区会更加重视内部各个单位的管理,协调统一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资源,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共享信息;各单位也会注重自身的建设,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加强物流专业化服务建设,园区内外部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园区的品牌和名牌真正打向市场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园区内部将资源进行消化,提供良好服务,创造利润价值,增加顾客对于园区的信赖和好评。如此相辅相成,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物流业的发展,物流园区作为其产物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整合利用,进行优化配置,保证物流服务过程更加高效,物流服务质量更加有保证。想要加快物流园区的发展步伐,物流园区不得不在互联网浪潮的背景下加快信息平台建设,加强硬件设施设备建设,优化人力资源,在政府的扶持下提升企业规模,形成规模效应;同时,还要加强物流服务质量监督,建立健全监督和反馈机制,充分调动自身,发挥自身的作用,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为现代物流业发展进步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宗朋.我国物流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9-21.

[2] 马聚波.我国物流配送中心管理现状分析[J].商业评论,2014,(10):188.

[3] 尹正年.现代物流企业管理目标与措施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25):1.

[4] 张海英.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5,(27):185-186.

[5] 王惠芬,_国良,江奎.基于建构主义视角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6,(5):43-45.

篇10

关键词:卷烟;物流;信息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2-5316-02

Cigarette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Center Network Design

WANG Hong-yan

(Luohe Tobacco Monopoly Bureau,Luohe 462000,China)

Abstract:Tobacco logistics distribution center storage, sorting and distribution base for tobacco products,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design, security, intelligence directly affect the operating efficiency of the logistics system. Departure from the tobacco of Things architecture, cigarette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center network needs, from the information collection system, scheduling monitoring systems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systems at three levels of cigarette logistics center network design.

Key words: cigarette; logistics;information network

国家烟草专卖局在“卷烟上水平”总体规划中提出要紧紧追踪物联网前沿技术,建设覆盖行业全领域、全过程的中国烟草物联网,而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作为烟草物联网的核心节点,信息网络的规划和设计对物联网体系节点功能的实现和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地市级烟草公司来讲,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作为烟草制品的仓储、分拣、配送基地,其信息网络设计的全面性、安全性、智能性直接影响着物流体系的运行效率。

1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网络需求分析

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网络作为整个物流园区的神经脉络,涉及信息采集、传输、分析和处理等环节和内容。

1.1感知层信息采集

感知层作为物联网体系结构中的第三层,其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通过智能卡、RFID电子标签、识别码、传感器感知终端等工具采集物理世界的数据。感知层主要涉及检测技术应用和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应用等。卷烟物流配送中心需要感知和采集的信息主要有件烟、条烟和包装属性的卷烟制品信息;仓储设备、分拣系统、物流托盘、周转箱、工作人员等的位置、数量、任务等的资源信息;温度、湿度、红外、音频、视频等仓储环境、园区安全、车辆安全、作业现场的信息;工商车辆在途、物流车辆配送的位置和轨迹跟踪,卷烟制品配送痕迹追踪等。感知层的信息通过RFID、蓝牙、红外、WIFI、WAPI、ZigBee、GPRS、工业现场总线等数据短距传输技术工具向网络层数据长距传输网络发送信息。

1.2网络层信息传输

感知层采集到的信息通过由现场总线、移动通信网、Internet、Intranet网络层技术和手段实现全面互联,搭建园区运营和智能处理中心,向上传输信息到国家局、省局信息控制、处理中心,向下对各种智能处理单元间的信息链路进行调度,使用数据交换平台,将卷烟物流配送中心各类信息进行共享,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互联和交互。

1.3智能处理及应用层

智能处理及应用层需要解决两类事件,一是人机交互,利用PC、手机、触摸屏等人机交互工具实现人与系统间的信息交互;二是数据处理,解决好安全、交通、生活、电力、环境数据以及生产过程控制等。其功能主要是实现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完成数据的综合加工和挖掘分析,发现异常信息,建成先进、开放、适用、安全的具有“生产过程智能化、物品流通数字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属性的一体化综合应用平台,通过综合应用平成物流协同、数字化仓储监控、调度与优化、过程跟踪、辅助决策、综合管理等园区数字化管理,提高卷烟营销物流配送中心的决策、管理、调度、作业等的活动效率。

2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网络设计

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网络是园区的神经中枢,是物流系统实现高效、合理、实时响应的基础,承载着购、销物流的动态管理和总体调度,实时监测和管理物流线上的设备,是链接营销系统、生产经营决策系统与物流执行层的纽带,物流设备的指挥控制中心和配送调度中心。

图1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网络层次结构示意图

2.1设备执行系统设计

设备执行系统是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的来源和基础,系统功能主要有:一是商品信息,通过条形码、RFID识别烟草制品的属性,区分对象个体,识别对象的生产厂商、名称、规格、价格等扩展信息,对其出入库、储位、储存时间等进行跟踪;二是设备信息,通过传感器等感知工具跟踪出入库扫码机、密集式仓储平台、堆垛机、分拣线工作状态,建立故障诊断和追踪仿真分析系统,调度出入库扫码及分拣线作业,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故障发生率和差错率;三是员工信息,通过智能卡对员工工作状态、位置、数量进行管理,为合理调度工作人员,提高物流配送中心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信息;四是环境信息,如安全、温湿度、活动区域限制等环境信息,利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将获取到的卷烟物流配送中心环境的实时状态和特定对象的行为进行监控,对环境和对象的行为进行控制和监控。

2.2调度监控系统设计

调度监控系统是卷烟物流配送中心控制系统的人机交互接口,监控管理员利用中央监控信息系统对物流系统的实时操作、状态监控、故障诊断与定位报警指示、痕迹追踪等。调度监控系统采用现场总线技术连接各控制点、I/O点、触摸屏、仪表、手机等,通过现场总线接口的主控制器实现对整个物流系统设备的组合管理以及单机控制,满足储配生产业务要求。

2.3物流管理系统设计

2.3.1公用工程信息系统设计

公用工程信息系统主要有能源动力照明监控系统、电话及电话(网上)订货系统、智能一卡通系统、广播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安保监控系统、消防监控系统等子系统组成,通过综合布线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园区的一体化管理。能源动力照明监控系统完成监控和科学调度电力资源,自动管理照明、通风、温湿度等设备,实现园区绿色能效管理;电话及电话(网上)订货系统实现园区语音管理和订单采集;智能一卡通系统完成员工出入园区、就餐、休息、娱乐、借阅、上下岗位的管理,追踪员工状态和位置;安保监控子系统通过物流监控、门禁对讲、电子巡更与震动、位移、激光、红外、雷达感应器网络相结合,协同感知和定位,对园区实施立体多维度安全监控;消防子系统承载整个园区的消防监控、预警和处理功能。

2.3.2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LIS)包括运输管理、质量管理、费用管理、分捡配送管理、仓库管理、综合管理等子系统组成。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技术为纽带,实现物流指令快速、准确的执行,对物流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传输、存储和分析,做出准确的决策并协调各个业务节点,最终实现烟草制品高效有序的流动和科学管理来满足作业计划执行的需要。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市场需求、物料消耗、实时库存的分析,为分拣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是自动仓储和分拣系统的调度核心和信息储存中心。同时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结合相关的趋势预测,通过多元统计,决策树等数据挖掘方法和模型,对物流配送数据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分析,完成决策支持,实现对企业经营辅助和支持领导决策的目的。

2.4信息安全系统规划

卷烟物流配送中心园区信息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与Internet和行业Intranet有着数据交互的相对独立的网络,涉及企业内部敏感数据的信息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园区网的安全问题也是需要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必须在规划阶段对园区网络信息系统的完整性、保密性、可靠性等安全措施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估,对可能产生的威胁和需要保护的信息资源选择适当的安全措施,妥善应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

一是建立信息系统安全防范机制。构建主动的系统加固、病毒防治体系,加强人员信息安全教育,对园区网络环境与其它外部网络进行环境物理隔离和监管,对重要的信息系统进行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和操作等级实施综合管理。

二是按网络和应用层次的不同科学规划。园区信息网络的安全涉及传输层、网络层、应用层和信息内容的安全几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要考虑不同的安全设计方案,在传输层,可采用链路加密机或网络加密机,对链路层和网络层进行加密;在网络层,采用防火墙、安全路由器、安全网关等设备,通过访问控制、认证、地址转换、审计、入侵检测等技术手段对网络资源进行保护;在应用层通过加密、身份认证、公钥数字签名、访问控制等手段完成对信息资源的保护。

3结束语

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作为烟草行业物联网的基础节点,其层次结构的科学性、信息安全的完备性、系统运转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烟草物联网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信息网络的设计要在建设前进行充分的论证和科学的涉及,该文通过对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网络感知层、网络层和智能处理和应用三个层次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设备执行系统、调度监控系统、物流管理系统设计思想,并针对信息系统的安全规划了健全防范机制及分网络层次和应用的安全系统。由于烟草物联网还处在起步、探索和实践阶段,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网络设计的科学性、完备性、可应用性还有待实践中检验和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陈俊.卷烟物流配送中心物联网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烟草.2011(15).

[2]荣佶民.石家庄市烟草公司卷烟物流体系建设研究[D].天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