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人居环境治理范文

时间:2024-03-21 11:3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人居环境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人居环境治理

篇1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2年3月~2012年8月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患者269个周期,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94个周期和对照组(B组)175个周期。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及全程护理,对照组则采取常规护理,未实施心理干预,比较两组妊娠结局。

结果:A组的妊娠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的流产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实施心理干预及全程护理可明显缓解不孕患者在进行IVF-ET过程中的各种不良心理,有助于提高妊娠率,改善妊娠结局。

关键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心理干预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13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22-01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transfer,IVF-ET)术,是指在自然周期中或在用促性腺激素刺激多个卵泡发育后,在卵泡成熟时,将卵子取出,在体外使之与受精至胚胎形成,再移植至宫腔内的技术,主要适用于输卵管阻塞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免疫性和不明原因性不孕等[1]。接受试管婴儿治疗的患者一般是久婚不孕的夫妇,可能存在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危机。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孕夫妇的心理因素在IVF治疗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旨在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过程中实施心理干预及全程护理是否有助于缓解患者压力,能否提高IVF-ET成功率。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在本中心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的269个周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实验组94个周期和对照组175个周期。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及全程护理,对照组则采取常规护理,未实施心理干预。

1.2控制性促排卵方案。两组患者采用的有长方案、短方案、超长方案、微刺激。阴道B超对患者进行卵泡监测,当≥2个主导卵泡直径达18mm以上时,注射hCG10000IU或艾泽250μg,于注射后36-38h行取卵术,48-72h后行胚胎移植术。

1.3移植及临床妊娠情况的判定:取卵后第2或3天根据患者的年龄和治疗周期数选择评分最高的1~3个胚胎进行移植。移植后14天测血βhCG阳性,移植后30天腹部B超显示可见孕囊确定临床妊娠。

1.4心理干预。常规护理即按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对患者实施护理。实验组的心理干预就是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心理沟通,首先对夫妇双方进行耐心、和蔼的心理疏导,让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为患者提供发泄的机会,尊重患者的隐私,鼓励患者达到目标;其次向他们讲解不孕的发生、发展经过和治疗的前景,详细介绍IVF-ET的步骤、治疗效果及失败的可能性,因治疗的成功与否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卵子是否受精,胚胎质量,胚胎能否着床等,使他们既要有成功的信心,也要有承受失败的心理准备。总之,让夫妇双方调整情绪,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1.5全程护理。

(1)取卵术前患者心理准备:向患者介绍手术方法、、过程、手术时间、手术的安全性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告知患者此手术有一定的痛苦但较小,解除其心理压力,使患者树立信心,接受手术,配合手术。

(2)取卵术中护理:手术中轻声安慰病人,稳定病人情绪,遇患者焦虑、紧张时,亲切、和蔼地用语言进行安慰,指导其闭上双眼,做深呼吸,寻找轻松的话题与之交谈,分散注意力,使病人从心理上得到安慰。

(3)取卵术后护理:护送患者至休息室静卧,术后测血压一次,观察患者腹痛情况,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嘱咐患者按医嘱肌注黄体酮,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若出现腹痛、阴道流血、腹胀随时与医生联系。要适当休息,避免劳累,禁盆浴、。

(4)胚胎移植术后护理:嘱咐患者充盈膀胱,更衣,护送至ET室,ET术后平卧2小时,即可起床,无活动限制。注意不要过度疲劳即可,坚持按医嘱用药,并告知黄体酮为油剂,注射后容易形成硬结,影响药物吸收,可热敷注射部位,以减少硬结形成,促进药物吸收。阴道塞药时要注意清洗双手后塞药,以免产生阴道炎症。

1.6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比较应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2.2两组患者妊娠率比较,A组的妊娠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流产率比较,A组的流产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transfer,IVF-ET)术是克服生殖障碍的最有效助孕技术之一。这些患者由于长期的不孕,思想压力较重,同时还有来自家庭、社会方面的压力,术前担心是否能受孕成功,术后受孕又担心并发症,因此存在紧张、焦虑、情绪不稳等负面情绪。有研究认为,患者的精神健康问题是导致患者不孕的主要因素之一[2]。有研究表明,负性情绪可以影响胚胎种植,降低患者妊娠成功率[3]。近年来,不孕夫妇的心理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

护士与患者加强沟通成为减少焦虑等不良精神因素的主要途径[4]。首先了解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根据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信息,讲解治疗方案、说明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使患者树立信心,正确的对待试管婴儿助孕后的结局。

国内有研究表明通过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可提高妊娠率,降低流产率。本文通过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实验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及全程护理,对照组则采取常规护理,未实施心理干预。两组患者妊娠率比较,实验组的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流产率比较,实验组的流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说明重视并做好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的护理,尤其是心理护理是提高成功率、降低流产率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黄荷凤,周馥贞,金帆等.现代辅助生育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3,277

[2]Peter R.Brinsden.体外受精与辅助生殖[M].全松,陈雷宁,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35

[3]牟善芳,孙振高,陈莉军等.心理干预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心理状态及结局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8,5(23):9

篇2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思考 科学规划 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小城镇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节点,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融合点。为进一步提升全州人居环境,改善乡镇发展面貌,为人民群众营造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舒适、高效便利、特色鲜明的人居环境,加快全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步伐,树立“生态立州、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彝州、宜居城乡”为主题,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乡并重、共同进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实施、整体提升,明晰责任、统筹推进”为主线,结合楚雄州乡镇规划建设和供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一、楚雄州乡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规划编制时间较早,层次不高,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地方民族特色,无相应的专业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指导性不强,不适应今后乡镇发展的需要。

(二)大部分乡镇集镇供水设施和服务质量不高,水源不足,供水水质标准低,自来水管网严重老化,集镇生产、生活用水困难;乡镇无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环境卫生差;县市级财政对乡镇的供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扶持力量有限,项目资金筹措困难。同时,市场化运作的能力不强,乡镇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全靠政府组织建设管理,操作管理经验和能力有限,运行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差。

(三)乡镇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差,路灯、绿化、给排水、电力通讯、环卫设施不齐、老化。

(四)土地报批困难,乡镇建设用地指标有限,无法满足乡镇建设发展需求。

(五)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集镇开发建设进度缓慢。

二、对下一步乡镇规划建设的建议

乡镇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城乡规划,以规划为龙头,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乡镇、城市梯度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村人均占有资源,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动力,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功能设施、加强社会治理为重点,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增强乡镇连接城市、承载人口和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不断提升乡镇建设和发展水平,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载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着力点,提高城镇综合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建议:

(一)科学编制规划。启动新一轮重点乡镇总体规划修改,以县域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交通区位、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特点,科学定位乡镇在县域体系中的相应职能,合理确定乡镇的性质、功能和建设规模,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编制要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乡镇建设发展模式。

(二)完善乡镇功能。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共享、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乡镇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大乡镇建设投入力度,以路网为引领,加快乡镇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环境绿化、保障性住房等设施建设;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科技、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乡镇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网络、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

(三)发展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和条件,根据各自特色确立明晰的产业发展思路,按照相对集中、资源优化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壮大乡镇域经济实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立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培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依托旅游景区、历史文化名镇和民族村寨,发展文化旅游业及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产业。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创新型小微型企业聚集到乡镇创业发展。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办企业,引导农民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培育发展工矿型、商贸服务型、农产品加工型、旅游观光型等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经济强镇。

(四)加强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乡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落户限制,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切实保障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引导农村人口向乡镇和中心村梯度转移。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后,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五)提升人居环境。积极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加大乡镇环境治理力度,探索融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新模式,新建和改造提升乡镇的供水、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农村集贸市场,以沿街建筑立面控制、绿化美化、环境卫生等为重点,加大集镇面貌整治力度,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发展、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特色小镇。统筹协调好住宅小区、商贸街区、产业园区布局,积极推广节肥节药节水技术,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推广使用沼气、燃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强化河流、水库和饮用水源地水资源保护,有效控制工业、农业、生活污染。加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等资源的保护管理,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切实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建筑、特色民居等文化遗产。

(六)积极探索建设农村综合体。按照“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互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围绕农民安居乐业,依托“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从城镇周边入手,科学规划,积极探索建设一批农村综合体,努力建设聚居适度、产业优化、功能完善、城乡融合、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积极构建县城、中心镇、农村综合体和美丽乡村相协调的新型城乡体系,尽快形成城乡统筹、产村相融、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积极引导农户适度集中居住,形成农村综合体的基础载体;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农村综合体持续发展支撑;加快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增强新农村综合体功能;着力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机制,促进农村综合体社区建设;切实做好环境治理和保护,提高农村综合体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

(七)保障乡镇建设用地。一是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二是认真清理空心村、工矿、砖瓦窑废弃地,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努力实现“城增村减”、集约利用土地,着力解决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三是认真做好建设用地报批工作,不断加大建设用地储备数量;四是加强拍卖集镇的国有土地,快速回拢资金建设基础设施。

(八)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到乡镇建房购房。在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配套、统一建筑设计、统一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引导农村有条件的居民到乡镇或中心村自建住房。农村居民到小集镇建购住宅,对自愿退出旧宅基地进行整理复垦的农户,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补偿,奖补经费可从使用“城增村减”建设用地周转指标产生的级差收益中列支;同时可享受政府对农村居民建房的各种补助政策。进镇经商、创业和投资达到一定比例的农户,可享受建房住房补贴和贷款贴息的扶持政策。

(九)创新房地产开发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集镇房地产市场,鼓励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乡镇开展房地产成片综合开发;支持乡镇商品住房消费,促进乡镇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对乡镇房地产开发建设相关规费,凡符合国家、省、州减免政策规定的给予减免。

(十)搭建融资平台。一是加快乡镇国有土地的开发力度,促使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化,将资金用于发展建设,来优化和提升集镇功能。二是引进民间资金参与建设,大胆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打破公共设施建设上的各种垄断,放宽民间资本准入条件和准入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政府无力投资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实行有偿使用,积极引导农民、企业向集镇聚集,逐步建立起个人参与集镇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实现小集镇自我扩张、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十一)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透明规范的乡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对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融资、综合开发、滚动发展。引导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对乡镇建设的支持力度。构建和完善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体系,推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等新型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拓展金融服务领域。积极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将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产权“三权”作为农村抵押贷款融资抵押物,拓宽农民贷款融资渠道。完善住房按揭和抵押贷款的各项配套政策,开展农民和农民工住房贷款业务,为乡镇居民扩大消费提供融资便利。

(十二)创新管理体制。一是在理顺职能的基础上进行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的新型集镇管理体制,强化服务功能;二是健全乡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督促各县市乡镇人民政府组建机构,落实专职人员,使其保持稳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实现从随机管理到规范管理、从突击治理到长效管理的转变,努力把乡镇建设成为干净整洁、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

结束语

小城镇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是城市建设的补充,是地方乡镇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新形势下,小城镇规划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小城镇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应从本地实际出发,提高对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性认识,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及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加速小城镇建设进程,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参考文献:

[1] 王克强、马祖琦、石忆邵.城市规划原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2] 张京祥\罗震东.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3]曹宗敏.新时期小城镇建设如何发展[J]城市管理2006(3)

篇3

海南自1988年建省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资源环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是海南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建设生态省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非常必要

首先是海南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脆弱性。海南是一个岛屿省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岛屿生态系统使得其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脆弱性,虽然横向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生态环境各项质量指标还继续保持着领先水平,但纵向与自身比,由于建省后特别是近年来海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退化在一些地区呈加重趋势,主要江河水体水质已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海南省污染物排放对自然环境容量的利用已经接近最大限度。

其次是海南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欠账较多。近年来,虽然海南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但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突出矛盾。从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所占比例看,农业增加值仍占近三分之一,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中落后或应淘汰的生产能力所占比例仍较高,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居高不下,万元生产总值的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再者是海南的经济增长预期高,资源环境压力呈加大趋势。海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了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的预期目标,要在调整优化一、三产业结构的同时,加速发展第二产业,到“十一五”期末,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要达到32%。经济要快速发展,但海南省环境容量的利用却已达到最大限度。此外,海南虽然有一些矿产资源储量较大,但从总体上,海南仍然是一个资源匮乏的省份,很多资源需要依靠省外甚至国外市场供给,构建一个节约资源、对环境影响小的生态经济体系是促进海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建设生态省和生态环境保护走在全国前列

1999年,海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通过认真实施《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培育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海南以财政资金引导社会投入,组织实施了各类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七年造林475万亩,2006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6%。全省设立自然保护区69个,全省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29万公顷,占全省陆地面积的8.2%。通过实施并巩固“一控双达标”,全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实现了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明显削减,2006年工业化学耗氧量、粉尘排放量分别比1998年减少62%、64%,2006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6%,比1998年提高了50个百分点。2006年全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以内,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质状况总体保持良好,80.7%的监测河段、82.4%的监测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占82.2%。

在发展生态产业方面,海南坚持产业发展分区布局和分类推进原则,以及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全省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呈现双赢的发展势头。海南的反季节瓜菜、优质瓜果在全国市场畅销,同时海南已经成为全国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之一,加上汽车、浆纸、炼油等新兴工业快速发展,海南的经济总量得到快速提升。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比1998年增长了140%。工业增加值提高了近三倍,在全省生产总值中比重增加了8个百分点,呈现强劲的发展后劲。

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方面,海南创造性地组织开展了文明生态村、文明生态集镇、文明生态城市、绿色社区系列创建活动,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农村推广民用沼气和创建文明生态村,七年来全省建设农村沼气近20万户,到目前全省已建成近6896个文明生态村,占自然村总数的30%。城镇示范创建也取得突出成效,三亚市获得全国生态示范区称号,海口市和三亚市先后被授予全同卫生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海口市还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在培育生态文化方面,海南组织开展了面向党政干部、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七年来培训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1500多人次,全省近半数的中小学校结合地方课程改革开设了地方环境教育课程。各类学会、协会等社会团体组织结合各种环境和资源纪念日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生态省建设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海南建设生态省和环境保护的四大法宝

第一个法宝是建立有力的保障体制,从立法、监督、考核等方面推动生态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首先是加强立法,海南在1999年3月提出创建生态省后,组织编制并经省人大审议通过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确保了生态省建设的法律地位。纲要要求全省各市县、各部门的发展规划要以生态省规划纲要为指导。同时,按照生态省建设的要求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复核,抓紧对滞后领域的立法,1999年以来省人大制定和修订了《海南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海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等20多项地方法规,省政府也制定和修订了,《海南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办法》、《海南省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若干规定》、《海南省动物及动物产品准入管理办法》,《海南省动植物检疫实施办法》等21项政府规章,海口、白沙等市县也制定了一批地方环保法规,初步建立了生态省建设的法规保障体系。

其次是建立生态省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省政府主要领导任召集人,32个职能部门是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设立了生态办,每年下达生态省建设工作计划。各市县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保证了生态省建设“目标有人定、任务有人做、监督有人管”。

再者是在市县社会经济发展考核中列人国土环境资源考核指标,把各市县在保护生态和资源方面的政绩列入考核内容,确保生态省建设工作任务的落实。

最后是借国土资源体制改革的时机,对国土环境资源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这在全国是唯一的,大大加强了环境和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力度。

第二个法宝是与“大项目带动、大企业进入”的产业发展战略相配套,对海南的开发建设进行分区规划和管理。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厅长林诗銮告诉记者,海南在《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中明确了生态省建设的区域布局,把全省划分为“三圈一区”(海洋生态圈、海

岸生态圈,沿海台地生态圈、中部山地生态区),明确了各圈区的功能以及保护和发展的方向。中部山地生态区是作为海南省的重要生态功能区进行保护,主要开发建设集中在沿海台地生态圈,比如东南以生态旅游和热带高效农业为主,其别把工业项目限定在西部几个工业开发区内,这样就保证了产业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通过在法规中规定这样的区域布局,海南省否决和取缔了一批布局不合理的工业项目,比较突出的如保亭县想上的水泥项目和三亚拆除的天涯水泥厂。

第三个法宝以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通过严格执法,多方解决环保投入不足的问题。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资金投入是关键。1999年以来,海南全省安排财政资金30多亿元投入保护天然林、海防林和建设城边路边水边林等,并带动社会资金100多亿元投入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通过在项目建设中严把环保关,坚持“大项目带动、大企业进入”的产业发展战略和“三不”原则(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上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项目,同时在环境治理方面也以国际先进水平要求,比如近年建成投产的金海浆纸项目和中石化海南炼化项目,分别投入24亿和10多亿建设污染治理设施,污染控制达到国际最先进水平。此外,引导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建设,变废为宝,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如华能海口电厂的粉煤灰利用、烟气脱硫资源化,华盛水泥的余热发电,海钢的工业废物利用等,即解决了环境问题,有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

第四个法宝创造性地开展文明生态创建等各类示范工程,推动从点到面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生态省建设启动后,海南省创造性地在农村开展了以“保护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得到广大农村的积极拥护和主动参与,通过各种接对帮扶、军民共建模式,整合各类涉农扶持资金,对示范和试点村庄道路建设、改水改厕、沼气池建设、文体设施建设等给予支持,同时帮助农民学习实用科学技术,发展无公害反季节瓜菜等生态经济,取得了突出成效,现在全省接近6900个村庄(约占全省自然村总数30%)建成了文明生态村,建成的村庄环境整洁清洁优美,农民收入明显提高,乡风更加文明,基层组织凝聚力得到加强。文明生态村创建被广大农民比喻土地承包后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大的好事,这也使广大农民直接参与到生态省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篇4

一、总体要求

(一)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要围绕改善和提高城乡人居环境、降低生活垃圾污染,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展开,努力构建“城乡统筹、结合实际、技术合理、环保达标”的生活垃圾治理机制。

(二)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设施的设计和规划,要与我乡各村经济产业发展规划、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密集度、生活垃圾成分、性质和日产量等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按照方便群众、宜于清运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

(三)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要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鼓励和推广垃圾分类收集、生态治理,鼓励垃圾资源回收再利用。

二、目标任务

力争通过垃圾分类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垃圾分类治理机制建立,初步形成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及分类治理的管理和运行体系,先期以村为试点,在5月1日前完成试点工作,随后在全乡范围内展开,5月底全面完成建设工作。逐步建立起“户(组)分类、村(组)收集、分类处置,乡(村)转运、县集中治理”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工作目标。

三、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方式和设施布局

(一)治理方式

我乡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原则是:分类治理和集中清运相结合,片区治理与就近简易治理相结合。

(1)分类治理:①户分类:每户农户配置分类垃圾桶两个,分别标注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在垃圾装桶时进行初分。②分类收集。由群众自行将初分后的垃圾投放至垃圾生态治理池中或定时沿线收集的垃圾车。③村(组)分类处置。垃圾生态治理池中三类垃圾(可降解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由垃圾分类员分类处置:可降解垃圾在堆肥治理后在村组确定的生态治理区就地填埋;可回收垃圾交由再生资源公司收购或废品收购站回收;不可回收垃圾转运至乡垃圾转运站。④转运。我乡将垃圾中转站中的不可回收垃圾集中转运至县垃圾治理厂。⑤集中治理。县垃圾治理厂对不可回收垃圾进行集中科学治理。

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和街道医疗机构的医疗废弃物处理必须遵守环保标准要求,并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尽量减少有害有毒废弃物和带传染性废弃物的数重,有利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理,生活垃圾按一般生活垃圾处理原则进行处理。

(2)就近简易治理。在地域偏远、交通不便的行政村设置垃圾分类池,垃圾收集分类后就近进行“无害化”治理和填埋。在河流和邻近水源地附近不得搞集中填埋,防止污染水源(如铜岭村、桅杆村、断桥村)。

(二)设施布局

(1)建立村垃圾分类治理池、收集转运站,配备垃圾清运员、垃圾分类员和垃圾清运车。在各村人口密集处,根据实际设置垃圾分类治理池和分类收集转运房。每村至少设置1个垃圾收集转运站,人口密度较大或行政区域较大的村,可结合实际设置多个垃圾收集转运房。原则上按照不低于每50户配备1个垃圾分类治理池,不低于每500人配备分类治理员1名,不低于每1000人配备垃圾清运员1名。在平杨公路沿线建立3个垃圾分类收集池,在桅杆村活动室周围建立垃圾中转站1座,各分类分类垃圾池的垃圾运到中转站后由我乡垃圾清运车运至县垃圾治理厂治理。保洁员、分类员、清运员要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相互联动,各村要结合实际,大力推行保洁员、分类员和清运员“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实行身兼数职,兼职兼薪;实行“一岗多责”保洁员、分类员和清运员既要负责自身的环卫保洁工作,同时要承担环境监督、分类治理知识宣传和乡村道路安全监管的职责,实现“人员减量化、职责多样化”的目标。

(2)户分类垃圾桶。按每户2个分类垃圾桶的标准配置。

(3)运输工具配备。结合实际,在交通方便,地域较小、人口相对较少的村原则上配置机动三轮垃圾收集车,巡回收集、清运;在交通便捷、地域较广、人口相对较多的村,原则上配置小型垃圾收集车,巡回收集、清运;每个垃圾中转站配置大型垃圾清运收集车,鼓励采取对外承包、租赁、社会融资等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式解决。

(4)可回收垃圾回收网点布局。全乡设置1座农村生活可回收垃圾固定回收站;结合实际,在村布设固定或流动回收站,流动回收站1周至少进行流动回收1次;建立起分类员—回收站—回收中心的回收治理模式。

四、资金筹集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广量大,涉及千家万户,所需资金巨大。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按照“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原则,积极拓宽筹资渠道,探索市场化、社会化筹资的新路子,扩大资金来源,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个人捐资、出资,加快农村垃圾分类治理体系建设;在运行经费筹集上,要按照“受益群众筹一点、垃圾回收换一点、乡财政补贴一点、县财政补助一点”的“四个一点”的方式进行筹集。按照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的原则,农户按照每人每月1元(五保户、低保户可免收)的标准缴纳保洁费;乡机关、街道商户、乡级单位的保洁费用标准由乡参照相关收费标准确定并收取;财政投入按照“科学测算、以奖代补、包干使用”的原则,将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所需人、财、物进行科学测算后,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初乡人民政府拨出专项资金,包干使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所有费用、车辆、人员队伍由各村统一确定、调配、安排、使用。

保洁员、分类员的聘用,要尽量向五保户、低保户和贫困局倾斜;在垃圾清运车辆对外承包或租赁时,要将垃圾清运员一并纳入统筹考虑解决。

五、工作职责

按照“属地管辖”原则,乡人民政府全面负责辖区内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机制的建设、运行工作;各村、社区负责垃圾保洁员、清运员、分类员的聘用、管理和考核工作乡政府的指导下做好垃圾分类治理设施的选点、建设工作。

垃圾分类员、清运员:垃圾分类员负责对分类治理池的生活垃圾每天进行分类治理;垃圾清运员负责每天定时沿清运线收集农户初分垃圾至垃圾生态治理池和至少每2天对垃圾生态池分类后的垃圾进行转运。

垃圾分类员和清运员共同负责将可降解池中堆肥垃圾清运至村组确定的生态治理区填埋治理。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机制的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垃圾面源污染,落实“三个延伸”和推动城乡环境持续改善的根本性举措,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治本之策,是今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中心工作。各村、社区,乡级各单位要将此项工作列入本单位当前的重要中心工作之一,及早谋划,认真研究,扎实推进。村、社区要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的自治作用,把环境治理编写进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里,可通过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等形式,发动村(居)民自觉参与生活垃圾治理,引导村(居)民在参与中增强保护环境卫生意识,不断提升乡风文明程度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综合效果,确保工作得到有效落实,推动我乡治理工作再上台阶。

(二)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各村、社区,乡级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按照“科学合理,节约高效”的原则,对辖区内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机制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和布局,严禁出现闲置、浪费;在建设时,要与前期建设的各种垃圾房、池结合考虑、统筹安排,进行升级、改造,节约建设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充分发挥作用。

(三)履职尽责,协作配合。垃圾分类治理机制建立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村、社区,乡级各单位要切实按照工作安排,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严禁不作为;要加强沟通衔接,积极对接,强化配合,主动服务,整合工作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快速、全力推进工作开展,确保在既定的时间节点内全面、圆满完成下达的工作任务。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会议精神,按照《xx区委办公室、xx区zf办公室关于印发

二、活动的重点和任务

今年的爱国卫生月活动,采取爱国卫生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方式进行,重点抓好以下七项活动:

(一)全方位清除垃圾,让城乡干净起来。文明不文明,首先看卫生。当前,城市垃圾已经成为一大公害,影响健康,影响形象,必须下大力气加以清除。要把“治脏”作为这次集中整治活动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动员每个市民、每个住户、每个村组、每个社区、每个单位,各人自扫门前雪,及时清除可视范围内的垃圾。特别是各村(社区)、单位要把所有的街道、村、组、河流保洁任务逐一分解,同时对城区主次干道和繁华地段进行全面整治,实行全天候保洁,清理野广告,清除路面垃圾和绿化带、果皮箱等卫生死角。要认真落实沿街单位门前“三包”制度。加强管理,经常督查,巩固成果,提高城区环境管理和保洁水平。要加强对城中村、背街小巷以及城乡结合部的重点整治,根治垃圾满地、污水横流现象,实现环境卫生面貌的彻底改观。按照环境整洁化、清洁化要求,实施“清洁家园”行动,充分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全面清理农村乱堆乱放的粪便、土堆、石堆、垃圾堆及房前屋后的柴草堆、排水沟中的垃圾杂草等,尤其要重点清理汉江干支流、公路沿线、城乡结合部以及河沟沿岸等地方的“白色污染”、垃圾围城、垃圾围路和垃圾充斥河沟、渠道等。做到道路畅通、院落整洁,实现村容净化、美化、田园化。要积极开展“除四害”活动,有效预防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

(二)抓好“六小”行业专项整治,确保饮食卫生和公共安全。

加强对集贸市场、公共场所、食品卫生、机关、学校食堂及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的监督、检查和管理,清理乱摆摊点,占道经营,马路市场。取缔无证经营,严禁过期和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上市。

(三)专项整治交通秩序。积极开展“文明交通”行动,整治交通车辆乱停、乱行、乱放问题,规范城镇区域停车场所,加强出租车、摩托车、三轮车的管理。

(四)积极开展创建省、市、区级卫生先进单位、卫生村镇活动。对20xx年前命名的各级卫生先进单位进行复查,不合格的坚决撤销卫生先进单位称号并予以全区通报。各旅游景点、农家乐必须积极开展创建活动,达到市级卫生先进单位标准并取得命名。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村要创建成卫生村。

(五)开展春季病媒生物防制集中消杀活动。根据《xx区爱卫办关于开展第二十六个爱国卫生月和春季除四害的通知》(汉区爱卫办发[20xx]3号),开展城乡大面积除“四害”活动,坚持“防、清、灭”三结合的原则。加强环境治理,辅以化学药物消杀,力争将“四害”密度控制在国家卫生城市的要求标准之内。

(六)扎实推进控烟和健康教育工作。全区要以健康素养促进行动为抓手,扎实推进控烟履约和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宣传普及工作。各村、社区以及相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方法在城乡居民和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把健康素养、控烟、卫生保健、疾病防控等知识以及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等健康元素有机融入社区文化、机关文化和企业文化,更好地发挥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先导作用。在充分发挥医疗卫生系统控烟表率作用的基础上,积极营造全社会控烟的舆论氛围,进一步鼓励大众媒体参与控烟宣传和监督,推进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禁烟。

(七)强化宣传发动。各村(社区)、辖区单位要大力倡导“治理污染人人有责、清除垃圾从我做起”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群众对生活垃圾分类、定点堆存,引导城乡居民自己动手改善环境面貌,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要强化宣传效果,大街小巷、乡村集镇、工业园区、道路沿线、商场宾馆、车站市场、学校医院等人口集中的地方,要有醒目的宣传广告、明确的提示标牌,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三、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3月15日一3月25日)

各村(社区)、辖区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爱国卫生月活动实施方案,对照“爱卫月活动”的主要内容,工作重点,召开相关会议,做好宣传发动,层层明确责任和分工,抓好落实,悬挂爱国卫生月宣传标语,并充分利用板报、宣传栏、广播等载体,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强大舆论氛围,使广大干部群众树立讲卫生、讲文明、讲道德、讲秩序、讲礼貌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集中实施阶段(3月26日一7月1日)

各村(社区)、辖区单位要按照属地管理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及职责分工,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周密计划,科学安排,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要发挥表率作用,从自身做起,自觉参与全民爱国卫生义务劳动和环境整治,积极革除不文明、不卫生陋习,共同创建良好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从现在起至6月底,结合爱国卫生月活动主题,在抓好城乡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大力开展面源污染治理、清除城乡垃圾,重点实施“清洁家园”行动,全面开展整治区域内的清扫规整工作,清理农户庭院内外生活垃圾,对农村柴草堆、垃圾堆等进行集中清理,净化美化村庄院落,整治村庄公共空间。7月1日后,全面启动实施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运转、区处理”,提升农村环境水平,打造美丽乡村。继续强力抓好秸秆禁烧。坚持全面禁烧,广泛发动群众,严格责任追究,加强综合利用,全力抓好农作物秸秆、垃圾和杂物露天焚烧烟尘污染整治。抓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养殖业污染治理,鼓励生态规模化养殖模式,提高养殖废弃物资源利用率。

加大辖区“农家乐”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整体形象。

办事处督导组要深入到各部门包抓的路段对照标准逐一落实,不间断地进行督办。

四、活动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爱国卫生宣传月活动,是治理流域污染,清除城乡垃圾,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卫生意识,预防和控制春季传染病的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开展治理流域污染,清除城乡垃圾活动,是落实中省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推动循环发展的需要;是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的政治任务;是优化城乡生产生活环境的自身要求;是增进群众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二)宣传发动,全民参与。各村(社区)、辖区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开展声势浩大的“爱卫月”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开展好爱国卫生月活动的重要意义,做好舆论监督和活动情况的跟踪报道,广泛宣传好经验、好做法,营造全社会参与的深厚氛围。对活动开展不及时、工作不力村、社区、单位进行公开曝光。

篇6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查,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形势极其复杂、条件极为困难的一年,但也是工作富有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五年再造一个新__”的战略目标,攻坚克难夯实基础,奋力拼搏加快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区域经济平稳增长,各项事业喜获丰收,“两型”建设成果显着,实现了“__”规划的良好开局。

20__年,是党的__召开之年,是实现“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再造一个新__”的关键之年。纵观大局,欧美国家债务危机制约全球经济复苏,经济增长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国内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政策收紧、要素趋紧、运行偏紧的局面仍将持续,全区工业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轨道交通产业仍处于黄金机遇期,国家对“货运重载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城市轨道交通产业潜力巨大;轨道科技城、__塘工业区、__山风景区“三大版块”蓄势待发,为我们掌握发展主动权,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了先机;“两型”社会建设纵深推进,__塘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施,园区融资瓶颈得到破解,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我区跨越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20__年,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大势看好、大干快上,已成为__发展的主旋律。全区上下应团结一致,把握机遇,提振信心干事业,凝心聚力办实事,坚持不懈抓落实,苦干实干加巧干,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新的一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先导、工业主导、环境带动、民生优先”四大战略,全力打好“园区攻坚、城市提质、旅游升温”三大战役,纵深推进“南提、北拓、西进”三项工程,扎实开展“能力建设年”活动,办实事、抓落实,强力推进产业转型、环境整治、民生改善、政府效能建设,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两型”社会高效建设,为“五年再造一个新__”打下坚实基础。

20__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__%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4%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万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3.5%、2%以上;各项事业都有新的进步。突出抓好十项基础工程、十大产业项目、十件民生实事。

十项基础工程:1、完成__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__路二期、玉龙路、__路、__路、__大道,启动__大道、__路、__路、__路、__路、时代大道北辅道建设。2、推进千亿产业服务中心建设。3、加快园区标准厂房建设。4、完成__港污染治理、大湖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废渣治理工程。5、加快__塘__产业园建设,启动__港景观工程和__湖综合开发项目。6、启动新明、__、__、大垅、白马、莲子村、__塘片区等7个安置小区建设。7、推进秋瑾故居修复工程。8、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配合抓好大华水库、芭蕉水库除险加固,启动新桥排渍站扩容改造。9、配合抓好__江风光带__段、长__城际铁路__段、__港区工程建设。10、配合抓好荷花家园等4个廉租房项目建设。

十大产业项目:1、__株机百亿扩能二期项目。2、__时代大功率igbt产业化项目、__时代研究院项目。3、__电机节能型高压变频电机、油田电机产业化项目。4、__株洲物流基地项目。5、__集团生产基地项目。6、天力锻业等中小企业轨道交通配套生产项目。7、__江金属物流城项目。8、亿都豪生五星级酒店等服务业项目。9、“五色__”休闲旅游开发项目。10、企业改制项目。

十件民生实事:1、积极扩大就业。城镇新增就业8000人;失业人员就业30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0人;实用就业技能培训1000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就业援助100%。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2000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1000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征缴基金1000万元。3、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一所示范性公办幼儿园。4、发展

卫生事业。启动公共卫生服务大楼建设,完成__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平均补偿率80%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补偿率75%以上。5、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健全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各类食品抽检平均合格率92%以上;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控制在6%以内。6、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增廉租住房300套,补贴廉租住房租赁家庭100户,配套省市完成50栋农村危房改造,启动3个棚户区改造。7、加强社会救助。城市、农村低保应保尽保,覆盖率达100%,启动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8、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新增城区绿地面积10公顷,绿化造林500亩;新建改造城乡道路10公里;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实现“组组通公路”。9、加大法律援助力度。为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130件。10、完成区中心敬老院改扩建工程。围绕实现上述目标,切实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激活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业、休闲旅游业发展引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着力壮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大力支持__株机、__株洲所、__电机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__装备、__集团、天力锻业、青岛欧特美等轨道交通配套企业,推进__株机百亿扩能二期、__时代大功率igbt产业化、__时代研究院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建设集产品研发、制造、配套服务于一体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努力将其打造成株洲第一支柱产业、第一个千亿产业集群。积极支持发展__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完成建陶总厂等6家企业的破产改制,推进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落实金融、财税扶持政策,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

加快发展以工业物流为主的服务业。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快推进__江金属物流城、__物流基地建设,打造中部地区现代物流行业旗舰。支持万博珑家居广场、株洲商城、铜锣湾商业广场等专业市场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快高档住宅小区和特色街区的建设步伐,积极发展餐饮、住宿、休闲、旅游等都市服务业,提升区域综合配套水平。

全力推动传统农业向都市休闲旅游产业转型。实施“西进”工程,用城乡统筹的方式推进__山片区的开发建设,按照“五色__”的区域功能定位,先期启动红色文化区建设,加快修复秋瑾故居,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抓好运动休闲区建设,打造全国知名自行车挑战赛基地。加快城乡互动发展,完善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实现“组组通公路”;配合抓好大华水库、芭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新桥排渍站扩容改造;抓好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环境卫生城乡同治。

着力推动科技创新。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推进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巩固湖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湖南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创建成果,大力开展“专家教授__行”产学研合作活动,做好国家创新基金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项目申报工作,争创“全国轨道交通与技术产业化基地”。推进企业品牌创建,培育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落实”的理念,掀起项目建设新热潮。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立足“前期项目促开工,在建项目促竣工,投产项目促达效”,集中力量谋划实施一批全局性、标志性的重大项目,全年力争实施22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全面完成__株机百亿扩能二期等在建项目,新开工建设__江金属物流城等项目,启动新苏国际等项目前期工作。

储备引进战略性项目。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库,包装策划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加大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申报力度,争取实施一批政策性环境治理项目。坚持“招大、引强、选优”,引进中南运动休闲用品会展交易物流城、物联网基地、博世科__设备生产基地、有色冶金节能装备示范基地等重大项目,引进战略投资者对__山片区进行整体开发。全年力争实际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内联引资15亿元。

破解项目建设瓶颈。加大土地收储力度,盘活国有土地资源,优先保障重点产业、基础设施、民生建设项目用地需求。积极争取土地指标,力争完成5000亩土地报批任务。严格落实征地拆迁政策,加快征地拆迁进度,切实抓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保障工作。加快轨道股份公司增资扩股和循环投资公司股权重组步伐,支持循环投资公司发行企业债券融资。加强政银合作,积极争取银行支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

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健全“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项目推进机制。完善项目建设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加强项目运行调度、督促检查、考核评价,助推项目落实。创优服务,提高效能,从严治乱,以铁的手腕、铁的决心、铁的纪律,严厉打击扰乱项目建设施工秩序的行为,让投资者放手发展,让创业者安心创业。

以创建全国__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区为抓手,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努力建设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新__。

加快__片区造城步伐。立足国内一流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拉通__路一期,完成玉龙路、__路、__路、__大道路基工程,做好千亿产业服务中心规划、勘测设计等前期工作,完成标准厂房一期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引进大型商业综合体入驻,配套跟进水、电、气、通信设施,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宜居指数。

加快__塘环

境治理。围绕“十年建成__塘生态工业新城”的目标,以“退二进三、产业升级、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为原则,大力实施居民避险安居、产业转型升级、土壤生态修复、水体洁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开工建设__路二期,启动__大道建设,完成__港污染治理和大湖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废渣治理项目,启动__港景观工程和__湖综合开发项目,加快关闭淘汰污染型中小企业,争取启动部分重化企业“绿色搬迁”,实现__塘地区环境治理的历史性突破。加快中心城区提质改造。抓好__江风光带__段建设,完成建设北路屋顶绿化等8个绿化再提质项目、天桥路维修等3个提质改造项目、汇亚广场等9个美化再提质项目;加快棚户区改造,完成株桥二区棚改项目,启动__株机北山一村、解放二村等第三批棚改项目建设。深化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牢固树立“大城管”理念,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负责、上下联动、综合治理”的大城管体制。进一步加大拆违控违力度,坚决禁止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建设行为。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和谐,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创建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挖掘和展示民间特色文化艺术,办好“文化家家亲文化艺术节”活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推进教育强区建设,完成《推进义务教育跨越发展行动纲要(2010—20__)》各项工作任务;突出“特色办学、品质立校”,打造全省示范的“数字校园”;加快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公共卫生服务大楼建设,完成__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巩固“省模”、“国优”创建成果。全面完成区中心敬老院改扩建工程,大力发展社会慈善和老龄事业,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益。提高区志档案工作水平,创建国家二级档案馆。不断强化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抓好民兵预备役工作,加快人武部营房建设。切实加强审计、物价、人防、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机关事务等工作。

着力完善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重点对高校毕业生、军队退役人员、失地农民和失业人员开展就业技能和创业培训。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力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灾救济、医疗救助、优抚安置工作。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继续抓好廉租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加强工作,继续推行“区长接待日”制度,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完善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认真做好第四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加大“村改居”工作力度,大力推行“政居分设、选聘结合”的社区管理模式。加强“法治__”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扎实推进司法公正,健全基层群防群治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交通、消防安全监管,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突出政府创新力、执行力、公信力建设,打造高效廉洁务实的服务型政府。

切实提高政府创新力。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用创新的方式谋取发展中的良机。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决策后续评估等制度,推进政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机制。严格落实《湖南省政务服务规定》,推进政府服务创新,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

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依法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及时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深入开展“能力建设年”活动,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效能建设,强化敏捷回应,着力解决作风不优、落实不力的问题。把“办实事、抓落实”体现在项目建设上,体现在民生实事中,把政府承诺的每一件事、每个项目都落到实处,干一件成一件。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加大行政问责力度,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缓作为等问题。

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岗位的监督力度。加强公共财政管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着力推进政务公开,办好政府门户网站和“224__345”区长热线,加快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平台建设。继续开展政风、行风民主评议活动,严肃查处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

篇7

【关键词】:城市河道;治理思路;治理措施

[ Abstract ]: water resource is the important economic and social resources, and as a water carrier channel is the city '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hengde city population, economy and social demand growth, make urban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orsening.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hengde city landscape garden city construction, the city river harnessing,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has been imminent.

[ Key words ]: City River; management of thinking;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8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水资源作为重要的经济社会资源,水环境作为重要的发展环境,人水和谐作为生态良好、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城市河道对现代城市起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承德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属滦河流域。承德市河道众多,贯穿内外。滦河和武烈河环绕整个城区。城区主要旱河包括二仙居旱河、狮子沟旱河、石洞子沟旱河、牛圈子沟旱河和红石砬沟旱河等共同构成了承德市城区旱河系统,是城区重要的自然肌理和脉络,是承德市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区防洪、排涝及生态平衡等起着多方面的作用,是构筑承德市山水园林城市风貌的重要方面。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为的破坏加剧,管理薄弱,加上经济增长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河道保护、整治和建设始终处于滞后状态,河道水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河道的景观保护、建筑、管理工作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很不协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承德市各项事业都在蓬勃发展,新的《承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纲要》提出的承德市城市发展定位为“建设生态型山水园林城市、国际旅游城市、休闲宜居城市、联系京津辽蒙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首都卫星城”。承德市正按照建设“大避暑山庄”的战略构想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城区内旱河河道水生态修复治理已成为承德市水环境建设的当务之急。

2主要问题分析

近年来,由于承德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乡人口的急剧增加,人水争地,市区河道水域遭到蚕食,城市水系空间受到挤占,水体大量减少,水质遭到严重污染,河岸被大量违章建筑所侵占,湿地大面积消失,生物多样性正发生逆向演替,水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承德市区内二仙居旱河、狮子沟旱河、石洞子沟旱河、牛圈子沟旱河和红石砬沟旱河等旱河,由于污染严重、河道阻塞,河道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河流生物几近灭绝,失去了应有的基本功能,达不到水功能区划要求,群众饮水安全及生态用水受到威胁。

目前,承德市已完成对二仙居旱河市区段的防洪及水环境治理,使二仙居旱河基本达到了20年一遇的防洪要求,并修建了11道蓄水橡胶坝工程,形成了7万平米的水面,基本具备了营造水景观的条件。但是从治理效果看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其不足极具代表性,分析其不足可以为其它旱河的治理提供参考。其不足主要表现在:

1、河道断面形式比较单一,以垂直型工程护岸为主,水面与地面落差较大,城市与水系交接生硬,亲水空间缺乏,景观缺乏亲和力。

2、沿岸水系景观风貌连续性差,河道两侧开放空间系统性较差,点、线、面的整体联系较弱,滨水绿地空间缺乏,许多地段水岸景观较为生硬。

3、水文景观污染严重。水是自然景观资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它自然资源也正是由于水的衬托才显示了灵气和魅力。但是治理后二仙居旱河的水文景观污染却相当严重;

1)河流水质堪忧,水面景观不佳。水体富营养呈稳定上升趋势,水体颜色异常,河流两岸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无序排放,对水质影响严重,尤其夏季河水酸臭污浊,蚊蝇滋生。

2)水量补给不足,景观用水短缺。二仙居旱河由于缺少新鲜水源补给,虽然在治理工程中建设了调水工程,但是其运行成本过高,基本是名存实亡。主要径流为两岸的工业和居民生活污水,现状水质远远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划目标,与景观用水的标准差距较大,严重影响其观光休闲功能。

4、高楼建筑不断向河道挤占。现在城市河道部分地段,高楼直接建在河岸上,有的还占用了河道的水域,使城市河道成为夹谷。

5、山体景观受到破坏。旱河沿岸山体的人为破坏日益严重,山体的完整性遭到严重的破坏,一些地带还分布着大量私坟,青山白化现象严重。

6、植物景观缺乏特色。山体植被有待完善,植被的色彩单一,季节变化不明显。

7、人文景观亟待保护,人为恶意破坏严重。

3 城市河道水生态修复治理基本思路

城市水生态修复治理的基本思路是:以流域为单元,通过对流域水生态系统现状的调查分析,根据其水功能定位,以水污染综合治理为基础,以水生态修复为重点,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调度,上中下游全面规划,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开展以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上游水生态系统保护、中游水生态系统建设、下游水生态系统修复等规划为主的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

通过水资源的科学规划、合理配置,以及节约、高效利用,采取水土保持等各种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措施,长期保持全市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遏制局部水生态系统失衡趋势,促进良性循环,建立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管理和技术制度体系。通过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让河水清起来,让两岸绿起来,让城市靓起来。

4 城市水生态治理的实践

承德市城市河道水生态治理要以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控制、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为主的水生态系统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展以河道岸线综合整治和稳定河势、引水调水补水和构建生态水网、滨水人文和自然景观建设的河道生态综合治理;以水体生态环境、生物系统保护与修复、“三区”(湿地、自然、风景)建设为主的水生态系统修复;建设以建立健全水务一体化管理机构体系和制度体系为核心、水生态检测与评估为基础,多种措施为保障的水生态系统管理机制。

1、治污为本。目前,承德市水环境最严重的问题是污染,必须把解决污染问题摆在首要位置,要通过污染源的普查,搞清各类污染源对河道水污染的影响,从而对症下药,截住污染源。将传统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变为分散式处理,在城区内各旱河沿岸的适当位置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将居民区内的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的中水直接排入旱河,这样不但解决了污染问题,而且成为旱河的新鲜水源。

2、山水并治。治水必然要治山,防止因水土流失而破坏河道水环境。承德市处于燕山山脉的腹部,市区周边山脉环绕,所以对河道周边的山体特别是河道中上游要加强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美化山川,防治水土流失;对开发项目造成的人为的水土流失更要强化治理,以保护治水的成果。

3、引调结合。承德市城区的主要河道均为旱河,所谓旱河,古称无源之水,是山区城市特有的河流,有雨行洪,无雨干涸,是山区城市重要的泄洪通道。所以水源问题是河道水生态修复的前提所在,虽然在旱河治理中建设了调水工程,将武烈河河水通过泵站调至旱河上游作为旱河水源,但其运行费用过高,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所以从骨干大江大河引水便成为解决水源问题的有效手段,目前承德市正在规划设计引伊济武工程,工程实施后,可以将伊逊河的河水引入城区内各条旱河,成为各条旱河新的水源。

4、生态治水。要重视水生态环境的研究,运用先进的生态手段治理河道,努力削减污染负荷。保护好现有生态环境良好的水域。在综合整治中,尽可能体现河道自然的原貌和特色,体现承德水生态环境的丰富性、多样性。

5、突出景观。沿河建设绿色通道和若干水环境精品工程,保护好文物古迹,真正把河道建设成为一条亮丽的风景线,从而达到人居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品味提升的整治目标。

6、建管并举。河道综合整治必须防止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在当前承德市经济实力还不够强,河道面貌难以用工程措施一下子改观的情况下,加强管理力度应该成为减轻河道水环境压力的重要手段。要用行政、经济、法律等非工程方法,加强立法、宣传、教育、保护和管理等源头性措施,以获取较大的河道水环境收益。

5 结语

篇8

关键词:南充市;绿色发展;绿色文化;绿色环境;绿色产业;绿色技术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099-03

1引言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幅员面积1.25万km2,辖区内多为丘陵和低山;辖9个县市区,人口750万人。南充在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大市,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期。党的“十”要求全面进行“五位一体”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就要求南充从基础抓起,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

2绿色文化引领发展

绿色文化是以广义生态文明为导向的文化,包括绿色政务意识、绿色生产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按照建成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要求,南充市必须推行绿色发展。为此,须以绿色文化来引领发展方向和提供智力支持。

2.1树立绿色政务意识,建立绿色政务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树立绿色政务意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极为重要。需树立如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念和绿色生态意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是生态环境,都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能在自然界生态涵养功能发展和人民群众自身有所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时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人民群众和衷共济,我们的经济社会才会文明发展。

以绿色文化为引导,建设政府绿色政务。制定绿色产业规划,扶持绿色产业发展,资助绿色产品开发;指定绿色认证和绿色标志管理单位,实行绿色检疫;协调社会各界加强对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各种问题的研究;组织开发或引进系列绿色产业生产技术,督促推广这些绿色技术;加强舆论宣传,促使企业生产绿色产品,引导大众的绿色生活消费;制定绿色行政法规,塑造南充市生态品牌和绿色公共服务形象。

2.2树立绿色生产意识,开发和生产绿色环保产品

和绿色有机农产品城市各类企业和农村各合作社,都要增强环境价值观念和环境成本意识,并以此来约束生产经营行为;要自觉保护城乡环境,以无公害生产技术为社会提供环保工业产品和绿色有机农产品。

(1)在城市构建生态工业系统。在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上,必须考虑工厂安全和危险防护;对产品储藏运输时,需加强管理;在企业产品开发、商标品牌等方面,进行绿色生态文化形象设计。

(2)在农村构建生态农业系统。把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建设生态农业园区,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要着手生态家园建设,开展庭院绿化净化美化活动;要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切实做好“农家乐”的绿色环保形象宣传。

2.3树立绿色消费意识,做到健康消费、节约消费、

环保消费绿色消费是指符合生态文明性质的消费。人们的生活消费既要满足于人的生存需要,也要满足于资源再生的需要。因此,人们要有绿色消费意识。

(1)健康消费。饮食消费上,选择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住房消费中,积极参与生态环保住宅的建设和居住;在日化品消费上,自觉抵制含磷洗涤剂。如果都做到健康消费,则可以节省下来治疗疾病和治理环境的社会资源。

(2)节约消费。居家生活要自觉做到节水节电,选用节水节电家具用品;倡导住房适度消费;外出聚餐要自觉抵制铺张浪费,自觉使用循环利用餐具。

(3)环保消费。自觉做到分拣生活固体垃圾,自觉维护公共卫生;抵制买卖、食用、穿着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从而减少对生态系统其它成员的损害,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3 绿色环境保障发展

南充市9县市区中,6县市区被批准为省级生态建设示范县区。南部、阆中、顺庆已成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市区。南部县已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县。“十二五”的今后几年,南充仍需抓紧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市域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从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3.1治理污染源头而努力改善和净化城乡环境

治理城乡污染源头,改善和净化城乡面貌,这可以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为环境质量要求高的电子产品生产和绿色有机食品的加工,提供一个提高产品合格率的必备环境条件,从而保障绿色发展。

(1)加快城镇污水处理中心的建设。各县市区应在两、三年内完成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完善,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要达到70%以上。城市工业园区要改进工业用水循环系统,加强对企业冷却水和低污染水的循环利用,以减少废水排放量。在乡镇村民聚居点,利用生物净水技术处理居民生活排放污水。积极推广嘉陵区大通镇修建8亩人工湿地系统去处理场镇生活废水的做法。

(2)加快城市固体废物利用处理中心的建设。建好8个固体废物处理中心。一方面,坚决控制工业固体废物,减少其总量;另方面,还要求对固体废物进行有效处理,综合利用。例如推广清洁燃料以减少炉渣产出量;用生活垃圾燃烧发电。要建设危险废物处理中心,对工业危险废物进行处理。南充有炼油企业,要扶持这些企业对废油渣、废油泥进行综合利用,以循环工业方式再生良好的环境。

3.2扩大林地面积而努力绿化城乡环境

树林、森林具有极强的环境净化和生态修复功能。抓好城乡林地建设,提高城乡森林覆盖率,即可增加“生态产品”,增强城乡生态系统于经济社会建设的服务功能,从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1)努力提高城乡森林覆盖率。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中心,扩大速生丰产林的栽植面积,使全市城乡森林覆盖率达到42%以上。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抓好退耕还林、垦荒植林和嘉陵江流域生态造林的养护,使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得到提高;另方面,要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强化林地林木管理,搞好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依靠科技提高天然林的生态屏障能力。

(2)抓好重点绿化工程和生态湿地保护。在绿化工程上,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公路以及铁路沿线、嘉陵江沿江岸线,这些地方是重点。抓好其绿化,可以对行车、行船安全起一定保护作用。而在湿地保护上,阆中的构溪河、蓬安的日月岛和古城外的漫滩湿地,顺庆城区嘉陵江的上中坝,这些地方是重点。抓好其保护网络体系的建设,可以提升当地环境质量。

(3)强化城镇绿地建设。南充主城区周边有山有水,嘉陵江穿城而过,所以要建设好山水田园城市。抓好主城8个公园和风景园的绿化工作,加宽嘉陵江东西两岸沿江绿化带。加强城镇和中心村的绿地建设。在建设规划中增加项目绿化面积,保证建设好社区居住绿地、企业内的绿地和风景林地。这方面的绿地建设可以改善人居环境,对人们提高健康水平、提升工作效率起到一定保障作用。

4绿色产业融合发展

南充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期,高速发展工业的同时,应注意工业带动一、三产业发展;今后3年,三次产业的目标结构是15∶57∶28。在此调整过程中,要坚持发展绿色产业,并且促进这些绿色产业融合发展。

4.1在三次产业调整中坚持发展绿色产业

南充市的产业及其结构调整,大体过程是调稳第一产业,调强第二产业,调优第三产业,并在其中坚持发展绿色产业。

(1)在第一产业调整中,发展现代绿色有机农业。对顺庆、高坪、嘉陵这三区和西充这一县,其23个乡镇,300km2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要加快建设进度。在其发展模式上,主要是发展有机农业、高科技无土栽培的设施农业,以及特色观光农业。在全市各县区,要坚持发展绿色产业:如发展林业、桑蚕种养业、柑橘水果业,以及竹林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

(2)在第二产业调整中,发展特色工业中的循环工业。南充市的特色工业主要是石油化工、汽车汽配、丝绸服装、食品轻工业。要在这四大产业中建成若干循环经济的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还要在工业结构调整中发展生态工业产品。如发展2万台天然气汽车发动机,并培育天然气汽车产业链。发展多功能蚕丝环保纤维及其高档服饰制品,并开拓非洲市场。发展以保健醋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并提高其附加值。要发展新型能源产业,完成6万t生物柴油、10万t燃料乙醇、140万kW·h天然气发电,并且促进嘉陵江航电全面发挥效益。进而努力建成全省新能源发展基地,国家生物质能示范基地。

(3)在第三产业调整中,大力发展乡村低碳旅游示范区,打造水上绿色旅游带。乡镇低碳旅游,如发展乡村度假休闲游、农业劳作体验游、特色农业观光游。水上旅游发展主要在于推进阆中古城及嘉陵第一江山、蓬安县城嘉陵第一桑梓、高坪靑居嘉陵第一曲流等核心旅游区的提档升级,并把它与培育沿江生态结合起来,发展绿色旅游。

4.2一、二、三产中的绿色产业融合发展

南充市的一、二、三产中的绿色产业,有一些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这些绿色产业应该融合发展,以取得更好的生态效益或循环经济效益。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把丝绸服装工业调整为主导产业。例如发展蚕丝纤维与其它纤维混纺的纺织工业。对现已研发出的“记忆绢绸”这一高科技绿色产品,要尽快形成批量生产,用它推动外贸发展。应高度重视丝绸工业对桑蚕种养业的回顾效应,为桑蚕专合组织和蚕农提供栽桑养蚕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以提高蚕茧质量。还要重视丝绸工业对第三产业中的丝绸文化旅游业的促进效应,充分利用“中国绸都”这一名片,做大嘉陵区旅游业。要抓好丝绸服装外贸出口,努力开拓非洲市场,走出一条新的“丝绸之路”。以丝绸服装工业为主导的一、二、三绿色产业融合发展,这是南充最具特色的绿色发展方式。

调强新型能源工业这个最具潜力的支柱产业。南充市300km嘉陵江上的9个水电站,这本身就是绿色电力能源产业。绿色电力能源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利用秸秆和沼气作燃料去生产电力。为此,要着手生物质能源生产的基础建设,即根据南充的实际情况,要求抓好相关的林业和种植业。林业方面是栽种小籽桐,种植业方面是发展葛薯栽培。其小籽桐和硬质葛薯片是生物质燃料的主要原料。如此,则可以把新型能源工业和第一产业融合起来发展。嘉陵江上的水电能源工业,还可以与旅游业相融合。若把小籽桐林业布局在嘉陵江沿岸,这就形成了以新能源工业为主导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是南充最具潜力的绿色发展方式。

5绿色技术支撑发展

南充市最具特色的桑蚕茧丝绸和服装及其外贸的绿色产业链,以及最具潜力的生物质能源、天然气发电、水电后续开发的绿色产业群,都需要相应的绿色技术支撑其发展。

(1)支撑桑蚕茧丝绸系列产业发展,还需要建立完善四类绿色技术体系。南充的桑蚕茧丝绸这一庞大的产业链,有雄厚的传统技术基础。但在新时期,整个产业链都需采用新型绿色技术支撑其又好又快发展。

开发丝绸产品生态加工技术体系。近年来建起的“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南充分中心”,要在苏州大学的指导下用现代技术去改造传统丝绸产业,要在丝绸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的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要突出“丝绸产品生态加工技术”体系的开发。

开发“记忆绢绸”的批量生产技术体系。“记忆绢绸”是南充依格尔公司与苏州大学合作的科研成果,它有良好的防皱、防缩水功能。此成果需尽快开发出批量生产技术体系,以推动丝绸业快速高效发展。

推广于蚕农比较效益高的养蚕技术体系。一是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叠式蚕台电气化控温小蚕共育技术。小蚕共育可以提高饲养质量和降低饲养成本。二是推广大蚕大棚饲养和省力化饲养技术。省力化饲养技术是最受蚕农欢迎的实用技术。在南充,不宜推广机械化养蚕技术,因为尽管它也使人省力,但它的投资较大,比较效益低。

完善县乡两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于桑蚕种养业的管理技术体系。南充在5个县市区分布有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乡镇,每个基地乡镇有5000亩以上的桑园,有106万户蚕农在养蚕。这么大规模的种养业,需要政府部门强有力的管理技术来支撑。政府蚕桑部门及乡镇蚕桑站要为蚕农提供绿色服务,既要为蚕农提供系列生产管理技术服务,又要提高避免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大起大落的管理技术水平,以保证桑蚕种养业平稳向前发展。

(2)支撑新型能源产业发展,还需要建立两类绿色技术体系。南充市目前正在推进新型能源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此相应,应该做好绿色技术体系的建立。建立“林油一体化”技术体系。新能源的林业生产技术中,生物柴油的油桐籽生产有技术基础;而燃料乙醇所需的林业原产品,如棕榈树、光皮树、文冠木的生产却没有相应的技术基础。发展这些林木,就需要引进相应林业技术。乙醇的生产在引进企业时引进技术。如此,可以建立起“林油一体化”技术体系。这区别于山东的“藻油”技术体系。

建立秸秆沼气发电技术体系。南充有803万亩耕地,秸秆资源丰富。转化秸秆生物质能为清洁电能,有两条技术路线可走:一是秸秆粉碎压缩作燃料去发电,二是建沼气池处理秸秆和养猪场废物,用沼气发电。一个中型以上养猪场的沼气池,其废料产气可以供300kW的沼气发电机组发电,因此,最好建立秸秆沼气发电技术体系。

(3)支撑食品加工业发展,还需要建立两类绿色技术体系。南充市的食品加工业,一是名声在外的阆中酿醋工业,二是兴起不久的桑叶系列饮料工业。它们都需要建立新的绿色技术体系支撑其发展。

改进和开发酿醋新型绿色技术。阆中保宁醋与山西清徐老陈醋、与江苏镇江香醋、与福建永春老醋相比,其工艺独特性在于发酵期长,为60d。这限制了保宁醋产量扩张。而山西清徐老陈醋的发酵期为20d。如此一比较,阆中醋的发酵工艺应该有潜力可挖。所以要改进其发酵技术和工艺。阆中醋的品种除调味醋外,还有保健醋、美容醋和养身醋。而湖南、山东不产名醋,却有系列果汁醋。为保证阆中醋的市场占有份额,应该开发生产果汁醋的系列绿色技术。

开发以桑树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工业新技术。桑树栽植业在南充历史上是丝绸工业的前置产业。桑树产品的其它利用就只是冬桑叶和桑螵蛸入药了。南充有上百万亩的桑林,应该开发桑树产品综合利用的新技术,做大种桑栽桑这一绿色产业。目前,应该在桑果酒和桑叶茶的新产品的基础上,把桑果、桑叶和桑皮开发这一“星火计划”绿色技术扎实向前推进一大步。

种桑业和酿醋业还可以联姻,研制和推广桑葚醋生产技术。如此,则可以支撑南充这两大绿色产业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席北斗,魏自民,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8.

[2]魏宏,刘毅,四川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篇9

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带(Ecotone),生态学上将其定义为从一种生态景观向另一种生态景观过渡的界面区域,是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交界过渡地带。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之间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的空间域,即称为生态环境脆弱带[5]。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具有抗干扰能力弱、恢复能力差、时空波动性强、边缘效应显著等特点,易发生森林向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逆向演替[6]。国外对脆弱生态环境的研究开展较早,1905年生态学即引入生态交错带这一概念[7]。从1980年开始,国外学者开始关注生态交错带理论、脆弱生态环境的概念、生态脆弱环境分区制图的研究[8-9]。进入21世纪,基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研究气候变化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开展生态环境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变化等方面的工作,发现气候变化对生态脆弱区的降雨、植被、水土流失、冻土解冻等有着重要的影响[9-11]。随着“3S”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各国学者纷纷借用“3S”手段研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并建立全球陆地观测系统进行生态脆弱区水分、土壤、植被、动物的监测。我国对生态脆弱区的研究起步较晚,1989年申元村等[12]对生态脆弱性的概念做出了界定。1989年,牛文元[5]首先运用生态数学语言在国内开展了生态脆弱带空间表达的类型判定;朱震达[13]于1991年划分了我国脆弱区的类型、分区,并研究了我国脆弱环境的影响因子;赵跃龙等[14]、蔡运龙[15]、傅伯杰等[16]分别对全国生态环境脆弱度、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森林的脆弱性、中国农业及工业的脆弱性、陕甘宁老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进行了定量评价。

生态脆弱区的主要环境问题

沙漠化蔓延沙漠化指由植物覆盖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的自然灾害現象。简单地说,土地沙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40亿元,因此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土地沙漠化势头。据专家分析,我国土地沙化的成因主要是干旱、少雨、大风等自然因素,但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是导致沙化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2005年我国风蚀沙漠化面积174.3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8.2%,且多年有约3436km2的土地继续变成荒沙,分布于30个省(市区),841个县(市镇)。沙漠、四大沙地是我国主要沙源地,全国沙化面积相当于10个广东省的面积[17-18],其中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西部风蚀沙漠化面积占96.3%。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是指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土壤和水分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的现象。中国水土流失正呈现出以下3大特点:①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②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区比例高;③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

水土流失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至少在2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当年全国GDP的2.24%。西部12省(区、市)是我国生态脆弱区的集中分布区。其中西南地区一些地方因严重水土流失,现已形成“石化”面积5.94万km2,潜在“石化”面积1.43万km2[17,19]。黄土高原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16亿t,其中4亿t淤积在河床,导致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10cm,使黄河成为有名的“地上悬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土地支离破碎,吞噬农田,降低土壤肥力。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中国是自然灾害频次较多的国家之一,生态脆弱区每年因沙尘暴、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灾害等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有3000多亿元人民币,自然灾害损失率年均递增9%,普遍高于生态脆弱区GDP增长率。在各类灾害中,发生频率、覆盖面最大的就是干旱,干旱在我国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且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潜在危害大[20]。西部地区由于降水不均,同时干旱频发,又因自然因素的影响,致使该区蒸发量大于降雨量,这在陕北地区表现的特别明显。该区现有的灌溉方式主要是自流漫灌,渠系渗漏、蒸发严重,造成水资源浪费。

吴起县生态经济发展分析

区域概况吴起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西北部,处于黄河中游、无定河和北洛河上游,是毛乌素沙漠向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区的过渡地带,地形主体结构可概括为“八川二涧两大山区”。该县地跨东经107°38'57″~108°32'49″,北纬36°33'33″~37°24'27″,总面积3791.5km2;具有明显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旱涝相间,秋季温凉湿润,全县多年平均气温7.8℃,年平均降雨量478.3mm[21],而7~9月份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62.4%,且多为大雨或暴雨,≥10℃积温2883℃;处于森林草原向典型草原过渡地带,由于采樵、砍伐及放牧过渡等人类活动影响,使自然植被遭到破坏。近些年经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境内的林草覆盖率达65%,形成以落叶阔叶及灌木草丛为主的次生植被类型。土壤侵蚀主要有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2种,水力侵蚀区主要发生在南部各乡镇,风力侵蚀区主要发生在北部的长城、周湾2乡镇。周湾镇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典型的农牧交错过渡地带,退耕还林(草)前农田、低矮山丘、草地的表土质地松散,覆沙厚度多达十几厘米,受沙化危害比较严重[22-23]。

(1)长期以来,吴起县耕地资源数量少且质量较差,土地生产率低;降水少且变率大,水资源严重不足。祖祖辈辈的吴起人沿袭着“倒山种地,广种薄收”的老习惯,“春种一面坡,秋收一瓢粮”是旧时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越垦越穷,越穷越垦”,每逢冬春季节,西北风一起,风沙弥漫;而夏秋季节,“下一场大雨退一层皮,发一回山水满沟泥”。这使吴起生态付出了惨重代价,除了“灶口”和“人口”(过度的樵采和开垦),还有“牲口”(过度的放牧)。杂沓的羊蹄过去之后,梁峁上留下的是蜘蛛网般的羊道[4]。旱灾等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危害着该县农业经济的发展。1987年发生大旱,年降雨量176.1mm,最大的次降雨量仅14.9mm。由于长时间大面积干旱,加上干热风影响,土壤水份大量蒸发,35cm的深土层含水量仅5.8%。川台地2~3尺不见湿土,大部分沟溪干涸断流。全县夏田减产80.8%,秋田缺苗,死苗严重,减产92.19%。(2)经济发展严重落后,产业结构层次低。在经济发展上,县域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石油工业一枝独秀,经济增长方式单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慢,比重小;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单一、粗放的农业结构明显,市场化程度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工业化滞后,难以发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在发展环境上,支持创业、开放的政策机制不够健全完善,全民创业意识差,勤劳持家、科技致富能力不强;农民教育滞后,干扰阻挠、无理索赔问题突出,影响全县建设发展和对外形象。(3)人口压力大,农村人口高度集中。据国际经验,干旱地区每1km2只能养活7人,半干旱地区每1km2可养活20人。2011年,吴起县常住人口总数为145061人,人口密度达38人/km2,人口压力远远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力。吴起县生态经济系统恶性循环是自然与人文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该县所处的生态经济系统是“脆弱-贫困”恶性循环,其根源在于生态经济失调,导致生态经济系统总体结构不合理,生态经济平衡被破坏。#p#分页标题#e#

吴起县生态经济发展的实践吴起县以水土资源保持和生态环境资源高效合理利用为前提,以摆脱“脆弱-贫困”恶性循环、改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政府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制度条件为先导,走超常规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追求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取得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按照“大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大载体推动跨越发展、大创业实现安居乐业、大和谐促进平安稳定”的要求,把一产作为基础温饱产业、二产作为强县富民产业、三产作为幸福和谐产业,大力发展以种植业、养殖业、棚栽业和林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不断壮大以石油、天然气和再生能源为主的工业经济(实行“两轮驱动”,在加快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作为后续能源和替代产业大力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精心打造以红色游、生态游、民俗游为主的旅游经济,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富裕农民,形成城乡大交通、大信息、大教育、大文化、大医疗、大社保、大产业新格局,努力缩小城乡人民群众之间的空间差、收入差、待遇差和观念差,使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全县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石油生产、社会管理服务、三产经营的比例达到1∶1∶1∶7,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富裕和谐、宜居宜业的新吴起。依据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功能-效益”原理,优化系统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多元化超常规的生态工业化;发展生态型第三产业,如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培育生态经济体系,打破“脆弱-贫困-脆弱”恶性循环,达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促使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再生产相互促进、协同进化;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相统一的综合效益,使生态经济系统功能最大化。

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退耕还林进行生态环境治理与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以小流域为单元,对该流域的山水田林路草全面规划,实行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优化配置,以及山坡沟滩综合治理,形成多层次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和种养加结合的立体开发体系,以便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4]。吴起县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合理安排农、林、牧、副各业用地,按照“山顶草灌防护林,山腰坡地经济林,山底沟洼丰产林,荒山荒地防护林,道路村庄美化林,沟坟锁边灌木林”的治理思路,建立较为完善的径流调控体系,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采用立体开发型方式,在治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部位土地实行立体开发,按照立地条件合理安排各种作物的时空分布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土、水、光、热资源,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以基本农田为主体,生物措施为核心,工程措施为保障,实施全方位立体开发,塬面布设条田、道路、林网;坡面布设梯田、果园、防护林带;沟坡建设用材林;沟底建设谷坊群。吴起退耕还林工程产生了较明显的水土保持效益,平均减水效益为32%,减沙效益为53.6%,实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吴起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契机,大兴草木。

积极开展草原围栏、补播、飞播、人工种草等草原建设项目;切实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全国重点林业建设工程项目;加速农田林网、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实行草、灌、乔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并重,大面积综合治理。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西部科技人员对沙漠化地区的自然、经济及沙漠化发展趋势、防治利用技术进行了综合、系统、全面的研究,并将科技成果应用到沙漠化防治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不同沙漠化类型、程度、区域、立地条件下配套的综合防治技术和方法。随着退耕还林(草)等工程的开展,吴起县的坡耕地面积大幅减少,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土壤侵蚀强度逐步下降。1999年,吴起县全面组织实施以“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经济林果、舍饲养畜、农田水利、移民搬迁”六大工程为主体内容的山川秀美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效果显著。2000~2009年,植被覆盖度大幅提高(图3)。林地面积占全县植被总面积的比例从6.17%上升至35.19%。森林植被的增加,促进了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草地面积占土地面积达51.61%,全县的生态逐步恢复,环境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全面优化。经过10多年的努力,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造林面积16.21万hm2,近年又实施了百平方公里森林公园十里绿色长廊、森林公园会展中心和“一阁七亭”等建设,全县林草覆盖率、县域森林覆盖率、城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65%、38.7%和42.5%,在最新的EOS卫星遥感图片上,能清楚地看到绿色的吴起行政区域轮廓。土壤侵蚀模数由退耕前1997年的1.53万t/(km2•a)下降到2009年的0.5万t/(km2•a),减少了1.03万t/(km2•a)。据气象资料,2001~2003年吴起县温度逐渐升高,尤其是1~3月升温较明显,平均升温0.59℃,下半年温度逐渐降低,其中7~9月降温较明显,平均降温0.57℃;空气相对湿度逐渐升高,特别是7~9月,盛夏林草生长旺季,增加较为明显,平均提高4.1%。1998~2003年,吴起县退耕后降水量增加,霜冻、大风、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减少。6年退耕还林(草)改善小气候总价值为3532.2万元[25]。

吴起县在实施退耕后,及时调整种植业比例,大力发展以马铃薯、玉米、名优杂豆为主的高效农业和以棚栽为主的设施农业,稳定了经济,再加上退耕后多项措施的实施,提高了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通过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促使全县人民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认识相应提高。目前该县已有90%以上的农民支持退耕还林(草)工程[26]。“三分造,七分管”,后期管理直接关系到退耕还林的成败,关系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能否全面实施。基于管护的异常重要性,随着吴起县退耕规模的扩大,相应增加了森林管理资金的投入,扩大基层林业机构的规模和数量,建立了一个以法律保护为基础,物质利益驱动为动力,有林业行政管理部门、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以及林农个人参与的森林管护网络。把“三禁三防”(禁牧、禁伐、禁复垦,防火、防兔、防病虫)作为管护的主要内容,夯实了各级的管护责任,封禁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同时稳定了专职护林队伍,充实兼职人员。1998年以来,先后被国家林业局、水利部、财政部等部委确定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全国造林先进县”、“全国十百千水保生态环境建设先进县”、“全国林业建设标准化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和“全国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工作结合试点县”。#p#分页标题#e#

优先发展教育,依靠科学技术,实施生态农林牧产业化战略。吴起县自从免费教育这一工程实施以来,教育产业和人民的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007~2010年,吴起县高考本科上线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为3.5%、17.6%、49.7%和84.4%;同时,学前幼儿入学率也从2006年的68.5%上升到了2009年的98.16%。城乡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了均衡发展。据统计,吴起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09年为7567元,较2006年的2298元净增5269元,增长2.29倍,其中工资性收入占34.1%,经营性收入占33.0%,财产性收入占3.3%,转移性收入占29.6%。此外,在实行免费教育后,由于学校布局的调整,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到乡镇小学或县城学校就读,大量学生和家长流入城镇,使吴起县的城镇人口由2005年的3万人增加到目前的6.9万人,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23.6%提高到2010年的51.4%。抓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优先发展教育,是把现在的石油资源转移到今后的人力资源上。届时,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将是吴起最大的资本。在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中,吴起始终把退耕还林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沼气能源合理利用等有机结合起来。改善农业基本条件,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采用适水种植、集雨节灌的模式,推广地膜粮食种植等旱作农业适用技术,建立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在节水灌溉的同时,结合施肥施药,实现水肥一体化,实行集约经营,提高单产水平,将过去的广种薄收变为少种高产多收。粮食作物产量从1998年的1870kg/hm2提高到目前的3700kg/hm2。

建设薪炭林,发展农村沼气,推广节柴炉灶,全县已经建成沼气池1.3万口,涵盖了54%的农户。解决了农户燃料问题,实现清洁能源推广利用。吴起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思路,确立了以羊为主的草畜业和以杏为主的林果业产业开发战略,大力发展农畜牧业。该县改变千百年来承袭不变的放牧为舍饲产业,淘汰经济效益较差的山羊,选用优良品种,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健全了舍饲养畜技术服务体系和生产管理机制[27],面向市场将畜牧产业做大做强,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把养殖和草业结合起来,实行草畜配套联动机制,通过立草为业支持养殖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养殖业带动草业种植的规模化循环经营方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的同时发展经济。按照草畜配套的原则,大力发展紫花苜蓿、沙打旺等优质牧草和柠条等优良饲用灌木,加快荒山、荒坡、草灌的改良步伐,积极建立优质牧草、草种和草产品加工基地,带动草业的商品化发展。在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过程中,加快经济林果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吴起县加快以杏产业为重点的生态经济林建设,在荒地和陡坡地上大面积营造沙棘、山杏混交林、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做到“粮下川、林上山、羊进圈、人转业”,农民经济得到了显著提高,吴起县2000~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表4),其中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15元,是1999年的3.16倍,年均增长率达12.05%。

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工业化,发展生态型第三产业。随着退耕还林的实施,全县80%的农民从过去广种薄收的传统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脱离农业,走出农村,走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结合吴起自然资源,依托科学技术,促进工业、第三产业发展。建立多元化超常规的生态工业化战略。注重油气等优势资源开发过程中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保护。发展高水准的石化,为吴起石油工业乃至全市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吴起成为一个集石油勘探开发、集输净化、储存销售为一体的石油生产基地。2009年,吴起采油厂生产原油195万t,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税金5.4亿元、规费10.5亿元。2011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36.4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20.74亿元。在加快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作为后续能源和替代产业大力开发,实现多元化超常规的生态工业化。生态工业化主要包括企业和工业园区2个层次。生态企业通过内部建立循环系统,实施清洁生态和环境管理,形成无废、少废的工艺,使上游产品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产品的原料,形成工业生态经济有机体,在吴起县建立高效的化工集团公司。

生态工业园区具有改善和保护环境质量及明显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的特征。在吴起县建立以电厂、炼油厂、石膏厂和制药厂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卖给对方作为需求原料,形成循环的生态工业园区。积极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形成以生态旅游业为主导,包括商贸业、生态型服务业、绿色消费业等生态型第三产业体系。按照“基础先行、景点打造、文化提升、市场运作”的发展思路和“游旧址、瞻伟人、观古迹、赏生态、体民俗”的功能要求,建设形成以中央胜利纪念园为主的红色游、以退耕还林为主题的森林公园为主的生态游和以古城堡遗址为主的民俗游旅游线路和景区布局,辐射带动交通、餐饮、商贸、服务等其他三产快速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才会有精力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生态旅游产品和生态人文融合,增强生态旅游的文化魅力,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将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生态经济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