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法治教育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1 11:3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法治教育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法治教育制度

篇1

一、学校每学期召开三次法制工作会议,研究学校法制工作。 二、每学期举行一次法制教育周活动:

1、作一次法制教育报告;

2、举办一次法制、安全教育图片展览;

3、举行一次交通法律、法规、法律常识、安全知识为内容的知识竞赛;

4、组织观看一次治安管理条例知识教育录像片;

5、对学生家长进行一次加强子女安全监护的教育;

6、进行全面安全检查,观看安全教育系列片。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积累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阅读是一种积累,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百家争鸣”,我们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化的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情。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题地位,让他们在阅读的世界中去博览群书、翻阅工具书、探索、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加强字词句训练,打好阅读的基础

字、词、句是文章之根,也是阅读之本,要是一个学生连起码的字词句关都不能通过,怎么可以打开阅读的大门呢?字、词、句又好像小孩子手中的积木,不认识一个个的零件又怎么能把积木组装好呢?这一阶段的教学是最枯燥的,但也是最必要的,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必须重视的,在听写中有可能会让学生根据听写的词语造句、解释带点字,有时还需要写出整个词语的解释。

二、抓好语段教学,掌握阅读方法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当然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学生盲目地去读,而是带着问题去读带着笔去读。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最好要学生用文中的语言回答。学生在读划的过程中就把问题具体化了,不会一听到问题就脑中一片空白。学生首先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大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在《挂两枝笔的孩子》一文 “陆小亮生日那天……他都不忘挂上这两枝宝贝笔。” 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妈妈送给他的圆珠笔是怎样的一枝笔?”、“陆小亮无论到哪,他都不忘挂上这两枝宝贝笔。这是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在文中划出答案。就是这两个简单的问题,把一个段落的思路理得十分清楚了。其实学生在读划的过程中学到的还不止这些,如在描述圆珠笔时就引出了分号的作用“ 3 种颜色、 3 个分句并列”让学生再次复习了分句,同时,还引出了一个比喻句。在第 2 个问题的教学中我又引导学生用 2 个反问句、一个陈述句清楚地分析了此段落。再次强调了反问句的作用,还带出了省略号的作用“他想,教授、作家、记者……谁的口袋里不插两三枝笔呢?”

三、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拓展阅读的实践

语段的教学是为了文章的阅读作好准备工作,他的方法自然同样适用于整篇文章的阅读,语段阅读教学成败与否直接决定着文章整体阅读的成败。但是语段阅读始终是零碎的我们的学生还需要整体的阅读能力,这就要让我们老师花一番心思了。下面我主要谈谈怎样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怎样培养他们实践阅读能力。

我们可以找几个突破口进行教学。在抓整体、抓联系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合适的突破口设计一个阅读教学的整体框架是十分必要的。那我们又怎么来选择突破口呢?如:紧扣题眼,即文章标题中的关键字眼,它是文章的窗口,通过它可以窥视中心,把握主旨。如《花潮》中的“潮”即题眼,我们很自然联想到“花”与“潮”的关系,用“似、好象”一串联我们就想到了本单元的重点――联想,“潮”就是作者的联想。第二还可以找找文章的要害,就像一位武林高手的死穴。如《江姐》一文的要害就是“竹签子一根一根地钉在江姐的指头里,也一根一根地钉在同志们的心里。”一句。抓住上半句我们可以了解江姐的受刑情况及坚强的意志,抓住下半句我们可以感受难友间的深情。第三我们还可以找找贯穿全文的线索,如在《林海》一文中抓住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亲切、舒服”一句,就可以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

另外,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我们要充分重视读的效果、读的指导、读的评价。所谓阅读就是既须阅,也要读,缺一不可,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阅或只注重读,这都是片面的。学生学会了阅读我们还要提醒他们要重视阅读中的感悟、阅读中的积累和阅读中的创新。

篇3

英语阅读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把阅读教学过程分为三步呈现:pre-reading, while-reading,post-reading。

一、阅读前——激活知识(pre-reading)

通过课前阅读活动,我们要让学生们明白我们在精读之前要做的任务或活动。

1.巧预测,排除阅读障碍

预测是一个重要的阅读技巧。如果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预测有目的进行阅读,就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预测可以通过很多不同的方式来完成。比如在教授新概念英语青少版1A《Just like you!》一课时,教师先呈现文章中的六幅图,让学生预测阅读文本的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的欲望。

2.晓背景,创设真实的场景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话题。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阅读前对学生扩充相应的背景知识是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关键之一。教师首先应明确交际的专题和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问答、介绍、对话的形式来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储备。牛津英语教材中的主题是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的,所以阅读的障碍相对要小一些。

(2)师生对话,扩充背景知识。有些阅读课文中没有插图或课文插图不能很好地体现课文的重、难点。那么以师生对话的方式进行Free talk就可以巧妙地将背景知识传递给学生。

(3)鼓励学生平时搜集相关的背景知识。在平时的学习中,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话题,如季节、问路,自我介绍等。让学生查找并搜集相关的背景文化信息,并在同学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也是一种有效扩充学生背景文化知识,帮助阅读教学开展的方式。

二、阅读中——增强理解(while-reading)

1.分步进行语言项目训练

教师将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达到 “四会”要求、功能句等语言项目分步进行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和交际性操练。借助图片、实物、教具等进行单词认读。通过形式多样的机械操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常用的游戏有摸物说词、看口型或表演猜词、拷贝不走样听音传话、图片快速闪动、听指令做动作等,力求多种感官协调互动,使学生学得活泼扎实有效,牢固掌握词汇。将新的语言功能句型呈现给学生时,可以通过以旧带新的方法呈现,如在教牛津英语5A《A camping trip》时,可以先通过复习“I have…”句型,然后问学生A:“What do you have?”导入新授句型,再根据学生A的回答,问学生B或C:“What does he / she have?”最后再分层设计小的任务予以训练。

2.掌握并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

正确的阅读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开发智力,还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情感和意志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并鼓励他们在阅读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正确的方法,才能为他们终身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3.鼓励学生善于发问

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按意群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的速度及效率。《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二级目标中,对读这一项语言技能的描述中就提到: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我们可不要小看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恰恰是他们在阅读中思考并发现问题的过程。教师可鼓励学生发问,并引导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分析并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可以培养了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阅读后——巩固扩展(post-reading)

阅读后的任务应该使学生基于所学知识产生新的语言输出。

1.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是学生对已学文本的一种语言输出。是指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将文本的内容表达出来。这种再现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看图复述,提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并改编成chant或rhyme等。比如在教授《Halloween》时,我提取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把它编成了chant,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2.角色扮演

学生能够根据文本所提供的信息,把整个故事表演出来,这样既是对所阅读文本的巩固,又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说英语、讲英语的欲望。

3.小练笔

小学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和写。听和读只是语言输入两种不同的形式,最终要转化成语言输出,阅读才有意义。而“说”和“写”是语言输出的主要形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以读促说、以读促写”。

篇4

孩子本是天真无邪的,可现在发生如此行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思考。这当中,除了深受外部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外,我们学校法制教育本身也存在不少的误区。

一、误区

1.法制教育方法过于简单

近年来,大多数小学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聘请了法制副校长,但大多数小学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缺乏直观的教育,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小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因此法制教育收不到好的效果。

2.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7条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但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学校为了取得“好成绩”以满足社会及家长的期望,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只重视教科书规定的知识教育而轻视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导致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不够,法制教育多流于形式。

3.法律知识教学代替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小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面上,忽视了对小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法律知识教学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仅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

4.忽视小学生法律素质养成教育

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宄中,法律素质的理论研宄几乎是一片空白。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也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囿于“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贱中忽视对小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二、出路

教育要为民主法制建设服务,培养大批的民主法治人才和守法、护法公民。无论是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高度来讲,还是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走出法制教育误区是刻不容缓的。

1.法制教育形式要多样

小学生对枯燥的法律条文不感兴趣,为此,学校应该注意从小学生年龄特点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法制教育的趣味性。为使小学生对法律知识及依法治校的意义有比较清楚、正确、深刻的理解,学校可以采用公开论辩的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根据小学生中存在的不同思想、反映和认识,编成若干论题组织正反双方展开论辩,以便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念,使遵章守法观念在小学生的脑海里深深扎根。

比如:可以尝试启发式教学。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小学生思考、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运用事实材料、法律规范得出答案;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活动,对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让小学生通过观察、评论、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有的学校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效果就很好,它不仅使小学生初步了解了法庭审理的一般程序和有关知识,体会到了法律的公正无私、法庭的神圣庄严,促进小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而且实现了小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目的。再则可以打破课堂的局限,开辟第二课堂,如参观监狱,到法院旁听案件审判,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参加普法宣传活动等,让小学生在生活中亲身感受法律的价值。这些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定受小学生欢迎。

2.要有完整的法制教育课程

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完整的法制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因此,学校要全面贯彻相关规定的要求,加强中小学法制课程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学内容,要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大纲,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争取在学科考试中加入法律知识的内容。司法、教育等部门要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

要组织力量对任课教师、班主任、法制副校长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考核,并逐步配备专职法律教师,壮大法制教师队伍,同时,在教学上要与“主科”同等对待,并列入考试范畴。学校应通过家长会等方式使学校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通过组织家长听取法制宣传讲座、对优秀小学生的宣传、以及由于教育方式不正确而使小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分析,使家长了解到家庭普法的重要性,保证这一环节不脱节。

要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能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师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工作事半功倍,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3.学法必须与守法教育相结合

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学法、懂法,形成认知基础,这固然是必要的,但学法只有与守法相结合,法制教育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小学生认知水平相对低下,非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因受到不法分子的蛊惑走上犯罪的道路。小学生权利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很差,不懂得用正确合法的方法保护自己的权利免受不法侵害。因此,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各学校要积极引导小学生自觉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具体问题。例如,有的学校通过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法》,灌输基本法律规范,让小学生初步认识和区分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合法行为,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哪些行为又是法律、法规准许乃至鼓励的,帮助小学生初步形成守法观念和法律信仰。

教学时不但要灌输理论知识,而且应从身边人、身边事上着手分析,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鲜活的日常生活中总结、提炼典型案例,让其自我教育,明辨是非,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违法、犯罪,教育小学生如何应对处理别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避免和减轻不必要的伤害,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达到一般预防和维护小学生权利的双重目的。

4.加强小学生法律素质养成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培养和发展所有小学生的各种素质。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体育是素质教育的几个重要途径,八十年代教育改革增加了美育和劳动教育,九十年代又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途径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完善,九十年代末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又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那就是法律素质教育,这是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选择。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宄,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法律素质的基本内涵、层次和养成规律,对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生正处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初步形成,因此,对其法律素质的教育要以引导为主,注重法律观念的形成、法律情感的培养、科学权利意识的确立,不能急功近利。培养青少年法律素质要注意与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要在潜移默化中对小学生进行法律熏陶。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更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培养其法律素质的活动中要抓住典型事例进行宣传,要使小学生更形象、更具体地感受法律的作用、法律对自身权益的重要保障。在培养青少年法律素质的活动中还要注重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要注重教师和小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与配合。同时,全社会也应当更多地关注青少年法律素养的教育,对不适宜青少年的社会现象要严格限制,以保障其健康成长。

学校教师应特别对那些曾经有过痛苦经历的或因家庭不幸而存有心理障碍的小学生给予更多更好的关心和爱护,尤其是“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小学生应当加强教育、管理,不得歧视”使他们能够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健康的成长,使他们对不良文化现象的抵御能力和免疫力不断加强,从而减少社会犯罪,促进社会安定。

篇5

一、与课文同步,进行主题性阅读

新课程中的课文都是按照一个主题一个主题来编排的。利用课堂教学,带动学生课外阅读。在教学中,我常常利用课文中的主题和课文的思想情感,从而扩展到课外阅读中的相同主题的阅读。课文中讲自然科学为主题的园地时,可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了《绿色的卫兵》等的科学童话。而且与课文的主体的相配可以是多少面的,材料的收集也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如在上到古诗时,我就让学生先自己展示背诵一些他们已掌握的古诗,这样他们的兴趣就更浓了。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收集一些自己喜欢的古诗来背一背。在学到《我是什么》时,我让他们自己去收集有关自然界知识的文章,先自己读,再读给同桌听,然后回家说给家长听。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和运用性的课程。低年级学生不但是培养阅读的起步,也更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条理思维的起步。让学生自己读是熟悉,读给同桌听是巩固和对字词的再次校对和掌握,而说给家长听是前两个步骤的运用,要条理清楚,表达完整地与家长进行交流,也就是对阅读对思维的进行再训练,能让孩子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读什么。

二、利用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进行主题性阅读

学习语文要求我们给学生“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等活动”、“扩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学生接受着爱国主义教育和祖国历史的教育,纯洁、稚嫩的心灵也激起了极高的热情。为纪念“一二?九”运动71周年,学校进行了诗歌朗诵比赛。这时我不失时机的给他们提供了《爱祖国》、《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等的爱国诗篇。虽然有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有点难,但他们却还是乐在其中。学生喜欢大声地朗读、诵读,你能感受到他们激情的迸发,心灵花朵的美丽绽放。

三、师生共读一本书,进行师生同主题阅读

孩子是最感性的,一切的好恶都在于他们感性的认识。进行同主题性阅读和其它事情一样,都需要营造氛围。营造相宜氛围能够促使学生沉浸于角色的体验,或者接纳亦或同化,在移情的作用下,主动投入活动。而师生同读一本书就是营造氛围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晨读或午休时,我常有意把我想让他们读的一些书拿到教室去读。对于一些童话、故事我自己都读得津津有味。这时,有的学生会禁不住好奇,有的悄悄地走过来看我在看什么书,有时候干脆直接问我在读什么书,无论是哪种,都有一个共同的效果??接下来,会有很多很多的学生读这本书、这个童话、这个故事了。因为在低年级,我们的阅读还是以简单、有趣的童话故事为主,还包括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然后我会主动和他们交流读书所得:你觉得怎么样?你有什么感想?……臧否书中人物。

四、定期开读书交流会,巩固主题性阅读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主题性阅读,都离不开最后的读书交流会。在高年级中,我们的读书交流会最好放在学生的日记和读后感之后,而在低年级中,我把开读书交流会放在了学生进行阅读之后,日记和读后感之前,有时可以只交流自己的感想而不进行练笔。因为低年级孩子的感想和主见有时还不成系统,识字量还比较有限,如果强求写感想等会比较困难。在交流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进行着对话,促进关感悟和共鸣。学生积极地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在历经知识与智慧的冒险和享受中最终获得阅读的幸福感、快乐感。”

五、师生共写日记,运用主题性阅读

篇6

摘要: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反应了社会不同阶层利益的博弈,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来分析劳动合同法可能产生的效应,阐述劳动合同法给相关利益主体带来的机遇及挑战,探讨劳动合同法对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劳动合同法;人力资本投资

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背景及分析视角

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反应了社会不同阶层利益的博弈,带来的变革是深刻的,相关利益各方对其解读也不尽相同。目前国内的学者大多都是从社会学和法学的角度加以研究,强调劳动合同法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稳定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有学者认为其不具有可实施的基本环境,提高了经营成本、抬高了就业的门槛,认为它只是一部意愿良好却根本不具有操作性的法律。但分析一部新的法律能够真正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还必须要有新的视角和分析方法。

劳动合同法能否体现经济社会发展所导致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能否成为一个有效的制度供给,能否满足当前经济转型对相关法律的要求,是否具有作为制度的经济功能(降低交易成本)和安全功能(降低市场风险),能否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增加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等,都值得人们重新审视。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文将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通过对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的不同主体收益成本的比较分析,对其实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进行探讨和评价。

二、对劳动合同法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的效应可以从三个层面分析:宏观(以政府作为主体)、中观(以企业作为主体)和微观(以劳动者作为主体),在制度实施过程中都有其不同的利益诉求,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可以看做是三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其实施又分别使他们承担了不同的制度成本,获得了不同的收益。

从宏观层面来看,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认为政府是制度的最大供给者。按照科斯理论:在一个产权明晰、市场完全和交易成本为零的世界中,无论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条件是不可能完全存在的,因此需要政府通过制度设计来弥补制度供给不足,解决各种市场失灵的状况。在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过程中,目前普遍存在劳动合同的缺失、劳动合同的短期化、劳动双方信息不对称等情况,导致了多种机会主义和违约行为的发生,影响了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效率。其主要原因是劳动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这时只有政府作为一种强制的力量,才能克服旧制度实施过程中的路径依赖,促进新制度的产生和实施。当然,劳动合同法作为新的法律制度,其制定、运行及完善都会耗费一定的社会成本,甚至从短期来看还可能产生诸多的问题,如部分企业由于自身原因难以适应其要求关闭停产而导致失业现象增加;部分企业采取损害劳动者的短视行为等应对措施。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其对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的积极效应也是明显的。

从中观层面来看,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有效的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关键,因此企业对劳动合同法能否真正得以实施及其实施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可能使企业承担的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和用工成本相对增加。但是从制度层面来看,劳动合同法将发挥其减少不确定性和降低风险的作用,其中不少的新条款对企业权利将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降低其可能面临的各种用工风险,提高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灵活反应程度。如规定企业必须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推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增加必备条款内容等,都利于减少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规范彼此的行为,减少监督合同条款等方面的费用。

最后,从微观层面,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劳动合同法加大对劳动者保护的立法宗旨和立法倾向,但是一项新制度的实施效果却并不一定能够与其制定初衷完全吻合的。一直以来,劳动者都是处于一种弱势地位,追根究底,与我国的劳动法律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是有很大关联的。从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行为的假设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是“有限理性”和“机会倾向主义”的,由于人们面临的往往是一个复杂、不确定的世界,信息是不完全、不对称的,并且人对环境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来弥补和预防人理性的不足。劳动合同法通过强调书面劳动的签订、推行无固定期限合同、加大劳动者对合同的选择权、增加劳动必备条款、扩大受保护的劳动者范围、健全劳动争议协调机制等,对可能造成劳动权益侵害的法律空间加以了弥补和完善,提高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发挥制度的经济功能和安全功能,使其获得了经济利益,避免了风险。

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初期,由于某些企业为了规避劳动合同法,采取对劳动者利益损害的短视行为,造成一部分劳动者失去劳动机会和劳动岗位,使得社会上对劳动合同法的各种置疑和反对之声不绝于耳,但是这并不能否定新制度的有效性,只能视为制度在变迁和实施过程中与外部环境的契合所付出的改革成本,制度变迁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执行的过程中,是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的加以调整的,也就是说我国的劳动法律体系还需要继续不断推进和完善的。

可见,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将不可避免给各个利益主体带来一定的制度成本,但我们也不可忽视劳动合同法在劳动关系的契约化、减少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降低劳动交易费用、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等方面可能起到的巨大作用及带来的不可估量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三、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的主体行为选择

劳动合同法带来机遇和挑战并存,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如何在其实施过程中作出最优的行为选择,实现制度的效用最大化,促进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

(一)政府行为选择。

政府作为劳动合同法制定和实施的主导力量,对实施效果和进一步完善都起着重要作用。制度创新是一个利益调整过程,各个利益主体之间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利益矛盾,这就需要政府对受损者在一定程度给予补偿性的制度安排,对相关利益加以调整。因此,政府更需要注意企业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相对关系,对于其承担的制度成本,通过各种经济或政策手段加以弥补和支持。对处于相对弱势的劳动者,政府应均衡其与企业之间的力量对比,加大社会的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本投资,满足劳动者各层次的技能和教育培训需求,降低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面临的各种风险,促进两者之间的公平博弈,维护整个社会公平,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健康运行。同时,政府应该明确和细化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标准和实施细则,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进一步加快相关配套的劳动法律法规出台,发挥积极的政策导向效应,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顺利进行。

(二)企业行为选择。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作为中观主体的企业可能是直接的受益或受损者。对于劳动合同法明确加大对劳动者保护力度的立法取向,使部分企业产生对劳动关系过于固定,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约束加大,在市场竞争中灵活性减弱等担心,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其担心不无道理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缔结有远见的契约,形成对双方可信的威胁,将可能存在的危险重新设计到契约关系当中,对防止机会主义,减少犯错误的机会和提高理性水平,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是有利的。劳动合同法施行后,企业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其正面功能,在劳动合同法基础上为加强劳资合作创造条件,强化合作意识,通过加强与劳动者的合作,规范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各种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把阻碍合作进行的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劳动合同法对企业进行专业性的人力资本投资亦是有利的,通过约定培训费用、约定服务期以及同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签订保密条款、竞业条款,消除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特别是专业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担心,降低在人力资本和经济投入等方面的风险,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战略性目标的实现做好准备。

(三)劳动者行为选择。

对于劳动者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发挥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对自身的保护作用。一般来说,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实施是不可能立刻改变和扭转其所处的弱势地位和不利处境的。使劳动者真正处于弱势地位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的知识水平、法律意识、认知水平的有限、个人力量的薄弱等原因造成的。劳动者面对的往往是信息严重不对称、无法参与设计的公司治理结构、微弱的声誉效应和昂贵的司法程序等.因此,能否从根本针解决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的相关因素,才是劳动合同法能否真正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劳动者应该加强对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参与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改善自身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同时,致力于形成和完善代表自身利益的相关团体,从而减少自身在信息水平、知识水平、法律水平、认知能力、理性决策等方面的局限,提高博弈能力和博弈水平。

从经济人追求收益内在、成本外化的逃避经济责任的行为的“机会倾向主义”的假设出发,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总是尽最大能力保护和增加自己的利益,威廉姆森认为:人的机会主义本性增加了市场交易的复杂性,影响了市场的效率,机会主义的存在是交易费用的根源。①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也应该规范自身行为,避免各种为追求自身利益,故意破坏劳动力市场秩序,扭曲、搅乱或歪曲信息,缺乏信用,通过各种隐蔽或狡黠的手段损害企业利益等行为,在劳动合同法行为框架的引导和约束下,诚信、自律、守法,促进新制度的实施和经济活动的有效运作,将有利于新制度更长远、更广泛、更有效的发挥对其保护作用的。

四、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劳动合同法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安排,其实施可能会给各利益主体带来不同的收益,当然,不可否认其实施会带来一定的制度成本,可能引起一些社会问题,造成短期内结构性就业矛盾等。但整体而言,劳动合同法的施行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顺利转型利大于弊,对社会各个经济利益主体亦是如此。因此,整个社会都应该以一种较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其实施的效果,克服其在实施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和矛盾,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制度效能。

参考文献:

[1]蔡.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的结束[J].高端之见,2008.2

[2]蔡.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的意义、争议与相关政策取向[J].社会观察,2008.2

[3]郭军,郑东亮,董平,王文珍,李天国 .再谈劳动合同法实施[J]. 中国劳动,2008.3

[4]焦志勇.企业实施劳动合同法应注意的十大问题[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4

[5]姜颖.劳动合同法对现行劳动法的修改及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影响[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1

[6]卢现详.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7]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8](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62

篇7

我们都知道,作为一种复杂的人文工程,教学活动将老师、学生同浩瀚的知识连接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论是老师、学生还是知识都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教师是引导、学生是主体、知识是目标,教师只有学会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达成教学的目标。本文中笔者主要从课堂参与度的角度出发,简要分析当前中职学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现状,然后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索改善中职国际贸易教学课堂教学氛围、提高中职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办法,旨在为改善中职学校国际贸易教学砌砖添瓦。

一、分析当前我国中职学校的国际贸易课堂教学状况

对于大多数的中职学生而言,他们在进入中专学校之前,在他们初中阶段的课堂学习中几乎没有接触过什么专业课程,所以当进入中职院校开始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的时候,因为这门专业带有文科性质,所以同其他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相比,外贸课程的学习几乎同初中时候所学课程性质差不多,即便是专业技能的考察也都是书面考试的形式,国际贸易专业的主要课程,对于刚结束初中课程学习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现实的说国际贸易同他们现在所处的学习阶段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因为没有哪个中学生会比较关注经济、政治,这样对于国际贸易课程内容的学习并不能有切身的体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也并不是非常的积极,他们对于国际贸易课堂知识的学习并不太感兴趣,同样,在课堂学习的参与度上体现的并不是非常好,总体说来,中职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同他们所学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并不具有真切的生活体验,对于知识的掌握大多数学生都是建立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所以研究提高中职学生国际贸易课程的课堂参与度对于改善中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习来说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针对中职学校国际贸易教学现状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办法

作为一种讲究有序的活动,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保证其有效性,客观上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得参与到其中,这就涉及到一个课堂参与度的问题,如何能更好的提高课堂的参与度,笔者认为必须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一定的方法,只有得当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乐趣,在参与中体验成功,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对于中职学校国际贸易教学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办法,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营造教学氛围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曾经有专家这样说:“课堂参与度首先应当建立在思维的活跃上,学生被提问站起来回答问题这只能说是行动上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而并不是思维上德参与,正在的参与应当看时不是学生积极的自我需要,要看他们是不是有着积极的独立思考”。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对于提高中职学生参与国际贸易课堂教学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笔者还认为基于此从营造教学氛围的角度来提高学生学习国际贸易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兴趣激发、让他们思维参与,这对于提高学生参与国际贸易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有着非常强的有效性。例如在关于“重商主义”这一国际贸易课堂内容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的播放,PPT的内容是关于黄金的,然后以此为契机,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大家想想,用什么办法能够获得更多的黄金?”A学生:“开采金矿。”教师:“如果金矿都开采完了呢?世界上都被开采出来没办法增加呢?什么办法是获取黄金的最好办法呢?”B学生:“出口赚外汇。”C学生:“用纸币换黄金。”

通过学生跃跃试试的对自己心中的想法进行交流,让他们对各自的看法进行讨论,通过讨论的办法不断的活跃他们思维,让他们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然后通过创设情境不断巧妙的引导,这样循序渐进的把他们引向课堂教学内容。

(二)处理好师生关系。对于中职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而言,要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参度,就得从师生关系的角度出发,通过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作为年龄尚不成熟、心理上不健全的中职学生,如果教师不苟言笑表现出高高在上德样子,学生就非常容易产生压抑感,从而不管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也就影响到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如果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平等交流的角度走的学生中间,真心实意的同学生平等相处,能够认真的听取学生的意见看法,以学生口吻谈看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无论答的正确与否,都应该允许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尊重和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中职学生他们一般缺乏自信,如果难得的积极性也被打击了,以后就很难主动发言。从而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完成课程的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篇8

[关键词] 约束;激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4-0096-03

当人类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增多,人们获取信息的种类、范围亦迅速增多,这带来一个后果,即人们更加偏爱生动有趣的碎片化信息。有调查显示,大学生的阅读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1];而且课外阅读时间偏少,阅读结构不合理[2]。同时,大学本科教材体系日益完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多便利;一般来说,学生只要基本了解教材的内容,就可以通过该门课程考试。总之,在很多课程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只阅读了课本(包括部分课程的学习指导书、习题集);这与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存在明显差距。应当在充分运用教材的同时,提出明确的课外阅读要求,这是增加和提高学生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扩展课堂内容、增加学生获取系统信息的有效手段。

1 基于课程教学的课外阅读指导的基本思路

整个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根据课程特点,确定科学合理的阅读范围(包括学术著作、一般专业书籍、学术论文等)或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相关课题,让学生围绕课题展开阅读和研究。二是明确课堂内容与课外阅读的关系,以课堂讲授为基础,以课外阅读来增强教学效果,开阔学生的视野。三是对于教学方式进行必要调整,即将单纯的课堂讲授改为“课堂讲授+课外阅读指导(答疑、讨论)”。四是对于学生课程学习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即将原来的闭(开)卷考试改为“期末闭(开)卷考试+课外阅读内容和效果考核”。

通过上述改革,以期实现如下目标:其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其二,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不再限于课本,将教学内容延伸至相关专业著作、论文和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三,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倾向,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其四,使学生的学习由单纯的课堂的被动学习,变为自主性、研究性、讨论式的主动学习。

2 学生阅读情况及其分析

2011~2012学年度,笔者在进行《旅游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提出每人阅读5篇学术论文(或1本专业著作)的要求,并于学期末逐一进行了考核。从总体情况来看,学生平均阅读7.08篇(以阅读1本著作折合10篇论文计),总体完成任务要求的141.6%,完成阅读任务最好的班级完成任务的185.2%,完成任务最差的班级完成任务的111.8%;263名学生中,仅有2人未能完成阅读任务(占学生的0.76%)。具体阅读情况如表1所示。

从学生阅读的范围来看,涉及到了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等旅游研究的绝大多数领域,41%的学生成系列地阅读了诸如旅游景区规划、旅游电子商务、酒店管理、会展经济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等自己感兴趣的论文。但对于旅游统计学以及旅游研究中涉及数量研究的论文较少涉猎。

从学生阅读的文献来看,学生阅读了包括《旅游学刊》、《城市规划研究》、《旅游科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论坛》、《旅游研究》和《旅游管理》(复印报刊资料)等主要旅游类研究期刊,还阅读了包括《浙江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南开学报》、《兰州大学学报》、《金融研究》、《经济评论》、《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东南大学学报》、《西南大学学报》等大量的知名学术期刊;部分学生阅读了诸如《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亚当斯密)、《经济学原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选择与成本》(布坎南)等经济学著作和《旅游管理》(尼尔利珀)、《生态旅游》(Weaver)、《中国旅游研究》(戴斌)、《旅游策划创意攻略》(吕志镛)、《旅游研究与旅游发展》(吴必虎)、《旅游项目策划》(杨振之)等旅游研究类著作;甚至还有2名同学阅读了北京联合大学石美玉教授的博士论文。

从学生的阅读效果来看,全部学生都按照要求作了读书笔记,从笔记及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情况来看,总体优良率为65.78%,合格率为99.24%。第二学期期末,笔者对学生阅读意愿和感受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205份,收回204份,有效问卷203份。统计结果如图1。

图1表明,学生阅读意愿明显增强,明确表示“不会”的学生由69.96%下降到7.39%。虽然明确表示“会”的学生比例也由30.04%下降到25.61%,但67%的学生表示“可能会”在无明确要求的情况下阅读学术论文。实际结果肯定是,67%表示“可能会”的学生分化为“会”、“不会”,即便只有其中50%选择“会”,那么,实际选择阅读论文的学生比例超过50%。有1.48%认为阅读论文收获“大”、4.93%认为阅读论文收获“比较大”的学生,选择了今后在无明确要求的情况下“不会”阅读论文,其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因为缺乏阅读相关论文应有的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而“读不懂”,产生了对于学术论文的畏惧情绪;二是因为对于理论问题没有兴趣。

学生通过阅读学术论文,感到收获“大”的占59.61%、感到收获“比较大”的占38.92%、感到收获“不大”的占0.98%、感到收获“无”的占0.49%;前两项合计为98.53%,后两项合计为1.47%。统计结果表明,学生绝大多数感到课外阅读具有较大的收获;少量的学生感到收获“不大”或者没有收获,其实与其自身的学习兴趣不大、习惯不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3 学生的主要收获和阅读存在的主要困难

3.1 学生阅读学术论文的主要收获

1)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第一,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仅仅学习课本的不足;第二,使学生了解了书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认识,增强了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进一步爱好读书、“爱上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第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消除学术论文的神秘感,让学生意识到依靠自己能够读懂学术论文;第四,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的,认为“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旅游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基础”;第五,提高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水平,认识到“对一件事情、一个问题要全面观察、仔细分析,辩证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第六,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了科学的严谨和学习科学所需要的态度。

2)开拓了学生的视野。第一,扩展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了解了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解决方法”;第二,使学生对于许多特定问题(诸如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海洋旅游、会展经济、国际旅游岛建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看法;并且,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3]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利于自身独特知识结构的形成;第三,帮助学生了解了学术论文的结构、数据收集方式、处理方法和写作方法,为今后撰写毕业论文以及学术论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锻炼了学生的能力。第一,增强了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资料的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最多的问题是不少专业术语不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解决了大部分问题。部分学生学会了通过网络信息识别文献,如有同学通过中国知网()发现石美玉教授论文下载量很大,而引发兴趣,阅读了石美玉教授多篇论文;第二,帮助学生锻炼阅读能力、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对专业性问题从多方面论证的思考方法”,“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找到了理性认识旅游经济发展的途径,“在科学方法、在数据、在事实的帮助下揭示问题的实质所在”。

4)增强了教学、教育效果。通过阅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学习兴趣得到了增强,课程学习的内容得到了深化和扩展,且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进一步地,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应该说,学生通过阅读得到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提升,与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相比,教学、教育效果要好很多。即便那些自此以后几乎不再自觉阅读学术论文(著作)的学生,其记忆也是深刻的,笔者对于毕业生的回访中显示了这一点;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结合课程学习进行学术论文(著作)的阅读是一个较高水平学习的开始,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会自主学习的有效机会,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一个好的起点和基础,特别是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意识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时,对此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有学生因此开始大量阅读学术期刊(著作)而十分注重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

3.2 学生阅读学术论文存在的主要困难

1)学生查阅资料中,存在资料不足的问题。第一,尽管图书馆已经拥有一定量的旅游期刊,但复本不足,当较大量的学生需要阅读时,数量不够。部分学生不得不选择较为一般的期刊、甚至个别学生选择非学术期刊进行阅读。第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术术语不理解,图书馆拥有的相关工具书的品种和数量均不能满足需要。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个经常性的困难是经常遇到各种经济、管理模型不理解,其原因在于学生高等数学知识不够。

3)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缺乏及时的指导。由于未能建立学生阅读过程的指导、沟通渠道和机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指导。

4 学生阅读指导的改进

4.1 学生阅读资料不足问题

可以通过指导学生使用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来得到很好地解决。目前,从中国知网来看,主要的旅游类期刊基本能够在出版后一个月内上网,学生可以阅读到最新的研究论文;同时,通过中国知网,学生可以十分便捷地查到特定期刊、特定主题的论文,极大地方便学生的阅读。

4.2 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指导问题

对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应当及时加以解答或及时与学生进行探讨,需要通过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解决,如有条件时建立助教制度。另外,组织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定期举行答疑和读书心得交流会或者学术研讨会。通过这些方式,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及时、有效沟通、讨论,解决大部分学生阅读中的疑难。

4.3 学生阅读过程的控制(激励)问题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最难的是坚持,必须进行有效的控制(激励),才能使大部分同学进行有效的阅读和研究。应当对于阅读过程进行必要的检查,鼓励先进、督促后进。

5 结论

前述结果及耿春红等、张海燕等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急切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约束[4,5]。以课程学习为主导,运用课堂教学的约束力,以课堂教学内容的加深和扩展为直接目标,明确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进行必要的指导、检查与考核,建立起一个学生课外阅读的约束―沟通―激励机制,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改善学生的阅读结构,能够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针对性、系统性、丰富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并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捷.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55-57.

[2]杨冬梅.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分析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6,(3):93-94.

[3]丁源溟,周庆元.课外阅读指导的反思与前瞻[J].中国教育学刊,2003,(6):38-41.

篇9

关键词:受教育权;保障;实现

一、我国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主要法律措施

(一)明确了国家对公民受教育权的保护义务,并建立起相应的法律保障。这种保护义务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规定国家为保证公民受教育权提供相应的设施,二是规定国家为保证公民受教育权提供相应的经费。依据《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分别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所需经费的筹措及增长做了具体规定。

(二)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各种教育制度,主要有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扫盲制度等等。如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依法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教育;国家、社会、家庭都要为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尽义务。

(三)建立了教育法律救济制度。依照教育法律救济制度,当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并造成损害时,可通过教育申诉和教育行政复议或教育诉讼的形式,依法请求有关机关保护。现有教育法律救济制度,为公民的受教育权提供了切实保障。

总之,我国的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为公民的受教育权提供了最基本的保护,这种保护让每一位公民在法律上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也让绝大多数公民在现实中不同程度地接受各种类型的教育。

二、公民受教育权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和教育费用的迅速增长制约着公民教育平等权的实现。我国现阶段是“穷国办大教育”――受教育的人数巨大,教育资源却相对不足,仅仅依靠国家的投入,无法为绝大多数公民提供充分的教育条件。而同时,近年来教育的费用迅速增长,收费标准相对较高,大大超过了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经济压力,严重地影响了部分家境贫困的青少年的学习和深造,给各个阶段的受教育者尤其是贫困学生造成了难以逾越的“经济障碍”,使得公民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大量存在。例如,初等教育中男女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中等教育中学生享有的教育资源不平等,高等教育中考生的入学机会不平等。

(二)教育乱收费严重影响着公民受教育权实现。非义务教育的收费政策为筹集发展教育事业所需要的经费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给更多的公民创造了接受非义务教育的机会。但是,近年来某些学校制定的收费名目太多,标准过高,大大超过了学生及其家庭的承受力。义务教育乱收费的问题也比较普遍,主要表现为中小学以赞助费、借读费等名义变相收取高额费用,这种现象在一些“重点学校”尤其突出。这是对公民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侵犯,违反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公益性原则,成为反映比较强烈的一个社会问题。

(三)地方政府及学校的法治意识淡薄,损害公民受教育权的事件时有发生。某些地方基层干部法制观念淡薄,经常将“不准村民的孩子到学校上学”作为收费、集资和解决难题的手段。有的学校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设置不合理条件,拒收应当在本校入学就读的学生。还有变相开除学生、教师办“黑班”等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公民的受教育权。而且,我国目前的教育立法对学校权利的授予、运行、制约及其责任承担等问题都缺少法律规定,这就造成了学校滥用权力,在行使权力时往往不受法律的限制、制约,滥用权力及越权行为时有发生,严重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四)教育法律制度不完善,对公民受教育权的保障不利。我国教育立法比较重视国家教育权的确立及其保障,没有给予公民受教育权及其保护应有的地位。

与此相关,教育法律中直接关于受教育权的法律规范很少,而且比较抽象,这给司法机关审理公民受教育权受侵害案件带来了困难,也为受教育权受损的公民寻求法律保护造成了麻烦。

(五)社会力量办学中存在大量违法问题,妨害了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热点。但是近年来,新闻媒体对民办学校在办学中出现的问题屡有报道。有的“贵族学校”在收取高额学费后经营管理出现问题,不仅给学生的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更有甚者,有的不法分子利用根本不具备办学条件的空壳学校来进行诈骗活动,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妨害了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

三、保障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建议

(一)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为公民受教育权保驾护航。首先,进一步加强受教育权的立法保障机制,尽快完善尚不完备的主干教育法律体系,适应改革的发展和需要。为此,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及时补充制定必要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实施细则,使教育法律能落到实处。其次,针对立法滞后的弱点,应及时审核已有的教育法律法规,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教育法律,按法定程序修改已与现实不相符合的部分,废除已经阻碍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部分;审核不同级别的教育法律法规的统一性、协调性,避免立法的重复和上下位法的冲突与抵触。再次,完善受教育权的司法保障途径。近几年来,受教育权的诉讼案件时有发生,体现了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同时也对司法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立法需明确规定学校公法人的法律地位与性质,特别是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特别公法人所承担的法律义务,享有的权利及其限制。高校在依法行使自主管理权的过程中,其基本原则应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来规定。并且,受教育权应由司法途径作为最终保障,而不能仅由学校自行裁决。

(二)政府要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应追求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教育,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各级政府要真正把提高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水平作为第一要务,不应把教育仅当成“形象工程”,把发展教育当成包袱。

国家机关作为国家权力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应积极为公民受教育提供条件,尤其是物质保障。国家机关应按法律规定的比例、时限、用途使用教育经费。一方面,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要逐步加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和师资力量培训。同时,社会有关方面也应按照《民办教育法》的规定,积极推行规范的社会办学,为公民提供更充分的受教育环境。

(三)增强法治意识,依法治教。制止教育违法行为,维护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加强宣传和学习,完善教育法律制度,加大教育行政执法的力度,依法严肃处理侵害公民受教育权的行为,才能保证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有效地保护公民的受教育权。为此,各地方政府首先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行政执法队伍。要加强对教育执法人员政治理论素养的培养,并对教育执法人员定期进行教育法制培训,增强其教育法律意识。其次,完善教育行政执法程序和具体制度。教育行政主体的执法行为不仅要符合实体法的规定,还要符合程序法中有关期限、方式等规定。

(四)加强对教育法律实施的监督。当前,我们应加强落实各种监督方式,发挥其监督作用:第一,应加强党的监督,明确党对教育的领导,确定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第二,应加强立法监督,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对教育法律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并提出意见和处理建议,而被检查部门则应交付检查报告。第三,应加强行政监督,完备教育行政申诉、教育行政复议等行政监督的具体制度。第四,应加强司法监督,在立法上应对违反教育法律的法律责任具体化,使法官有法可依。第五,应加强社会监督,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舆论工具加强对教育执法的监督。

(五)扩大教育开放力度,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我们学习、了解先进的科技成果、发展动态和管理经验,促进经济、科技的发展,推动教育的改革。加快制定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提高公派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尽快提高急需人才的培养水平。鼓励海内外专家、学者以各种方式为国服务,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中介机构,迅速培养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管理、金融、法律、高新技术等方面的紧缺人才。同时各级政府应积极提高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提供教育服务,发挥我国传统教育的优势,开拓国际教育市场。

总之,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充分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才能推动教育的发展,才能在未来世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郑信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A].教育法学通论[C].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2]李晓静.公民受教育权及其法律保护浅谈[J].江西社会科学,2002,(11)164-165.

篇10

【关键词】法制教育 项目学习 现代技术 研究 探讨

【基金项目】本文是基于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课题是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项目学习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4JGB24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29-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越加的高,而高校法制教育则是全面法制宣传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做好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法制意识,促进大学生发展与进步。高校要在国家法制教育的指导下,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教育特点,以此来有目的以及有计划性的进行法制活动。高校法律基础课目前已经纳入到了高校公共必修课程,这样能够充分保证大学生能够接受到相关的法制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的整体法律意识以及法律素养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是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逐渐增多,严重影响社会的进步以及发展。所以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必须要提升法制教育的力度,并且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结合时代特点,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以便于促进大学生长远的发展。

1.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1.1有效推进我国依法治国工作

依法治国是哦我国的核心战略目标,并且党和政府对依法治国的重视程度越加的高,在国家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形势下,高校必须要做好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1]。从而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发展的主力军,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做好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依法治国的有效推进。并且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也意味着我国国家整体化的法治水平提升,对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所以,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

1.2做好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是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

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其发展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制的健全程度。尤其是对国家的市场经济建设来说,一些法制越加健全的国家,其市场经济也越加的完整。因此针对这种现象,国家必须要做好法制建设工作,以此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大学生则是服务于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导致大学生法制素质的高度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1.3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需求

当前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来面对当今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在这些综合素质中,法律素养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法盲”几乎是没有立足之地[2]。很多大学生学法有一个很大的误区,他们认为法律是解决纠纷的底线,只有事情到了无路可走的境地才想到求助于法律这根最后的救命稻草。而事实上,法律中是蕴含很多纠纷的预防性机制的,法律不仅是为了解决已发生的纠纷,更重要的是预防这种纠纷的发生,以尽量节省国家的司法资源。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这对于他们以后成长、成才不利。

1.4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极其的丰富,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我们在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同时,其实也在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当大学生树立牢固的法治理念之日,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之时。因此,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传播平台,大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体会法治理念的同时,也深深被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所熏陶,特别是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法治文化。法治文化将成为塑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利器。所以,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3]。

2.目前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学校法制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2.1.1内容缺乏科学性

对于大学生法制教育来说,其中学校是对其教育的主要阵地,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视度,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育的效率[4]。但是现今来看,虽然很多高校都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但是其中还会是存在较大的问题。很多院校的法制教育课程内容十分枯燥,并且缺乏时代性,导致课程教学不够科学,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新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在学校的教材中都没有得到体现,这样将会影响学生的进步以及发展。高校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教材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该教材的课时有限,而法律基础知识的内容十分复杂以及庞大,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多,这样导致教师在讲解中无法做面面俱到,仅仅是对学生进行一个简单说明,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无法有效了解法律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对于法律学习来说,属于一门实践性以及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但是教师教学中仅仅是运用理论教学方式,没有相关的实践相联系,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2.1.2教学方式单一枯燥

对于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来说,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上,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十分单一,这样学生的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并且高校在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与相关地方检以及司法等机构的合作不够密切,这样导致大学生法制教育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以及普及,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无法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最终导致学生学习质量不高。并且高校法制教师缺乏司法实践经验,对于很多司法案例的本质理解不够深入,无法有效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法律根本,教师以及学生仅仅是将法制教育当成一种形式,大学生也仅仅将其当成一个学科在学习,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导致了高校法制教育的效果不是十分明显[5]。

2.1.3师资队伍薄弱

对于高校发展教育家的开展来说,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进行支持,法制教育属于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其具备很强的理论性以及实践性特点,这样导致其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教师不仅要对法律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要具备一个较高的实践能力,能够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从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是在高校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能力上却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教师仅仅是对法律教学的理论性知识有一个了解,但是一些实践性内容却不够深入,这样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运用的实践能力不强,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进步。

2.1.4校园法治环境不够理想

目前,由于高校法制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这样导致了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这样也将会导致高校法治环境不够理想,甚至会发生一些违法事件。近年来,大学生校园案件发生几率不断增减,已经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的心智方面不够成熟,十分容易冲动,这样很容易造成一些违法事故。并且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件将会高校法制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样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大教师法制教育的难度,影响法制教育的效果[6]。

2.2社会对于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问题

2.2.1国家法制化进程较晚

对于我国来说,法治化起步较晚,在经过长期的研究以及探索,才走到今天的这一程度,这也是经过了广大人民的长期努力的结果。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法治化进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这样也导致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上存在一定问题。由于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发展,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也必须不断完善以及发展更新,但是很多高校教师学生无法有效做到及时更新等,最终导致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受到制约,影响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效果。

2.2.2公民法治观念落后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进程的逐渐加快,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但是人们的法制观念却没有得到更新发展,这样也影响到了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目前国家已经大力普及法制教育工作,但是由于我国地域差异较大,这样导致很多地区的法制教育工作上还是存在一些缺陷,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欠缺,最终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同时还是阻碍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2.2.3社会阴暗面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的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法治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以及发展,但是现今社会发生的一些法制现象,导致大学生对法律有了片面认识。在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等现象,这些现象导致大学生对目前社会法律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感,最终对法制的学习也不够认真。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来看,国家必须不断完善法制教育工作,从而来为大学生法制的学习树立信心,从而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3.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有效措施

3.1完善大学生不法制教育完整体系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构建出一个完善的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从而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高校的领导以及教师必须要重视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7]。这样能够有效保障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且教师也会采取相关措施来实现对大学生的合理教学。高校领导必须要做好相关制度的建设工作,能够利用完善的法律制度,与教育制度相结合,促进法制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3.2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来说,必须要建立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师资队伍,能够利用一些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不仅要具备一个较高的理论性知识,同时也要具备一个加强的实践教学能力,能够在法制教育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促进学生习兴趣以及学习质量的提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将会推动法制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法制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并且高校要在校外聘请一些专业的兼职教师,可以让一些法官或检察官来到学校进行兼职,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此来充分完善高校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8]。

3.3做好校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