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实践报告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21 11:3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数据实践报告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数据实践报告总结

篇1

面对中国大数据市场的蓬勃发展和实际需求,IBM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以领先的大数据与分析技术促进大数据在零售、银行、电信、医疗、制造和互联网等诸多行业落地,这与企业对大数据应用的热情形成良性互动,加速了最有说服力的、实打实的“案例”的先后涌现。

实践时代到来

“数据是竞争资源”、“细分市场越小,对数据的需求越大”,这些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大数据在证明其对企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走进了“榜样就是力量”的实战阶段——展望全球,IBM大数据与分析在全球的客户数已经突破3万家。

谈到中国的大数据市场,IBM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软件集团总经理胡世忠表示:“IBM大数据与分析业已迈进‘中国实践阶段’。中国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决定了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大数据规模,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的大数据与分析解决方案比其他国家更具创新性。另外,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需要大数据这种创新方式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这一巨大的需求在客观上为中国提供了广泛的大数据实践机会。我们相信,对于大数据,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有望在这一领域引领全球技术发展趋势。”

要落地,如何降低大数据分析成本、降低部署难度、提高分析速度是大数据应用无论如何也逃避不了的难点,也是企业最头疼的关键点。IBM从这三点入手,实际效果不辩自明。

青岛银行以PureData for Transactions专家集成系统支持公司数据中心建设,以整合的专家能力赋能大数据,支持公司数据中心建设,建立了高可用、高性能、简单、易于安装、简化运维、能够为青岛银行新柜面业务和其他重要交易业务提供可靠的数据平台系统。

安联全球救援(中国)对原有的数据分析和报告系统进行升级,利用IBM Cognos 10业务分析技术和解决方案来全面支持“安联全球救援业务分析智能系统”,从而更好地管理和运营自身的数据库,提高服务和运营水平,将更有价值的业务分析和预测提供给企业级汽车客户。

安联全球救援(中国)首席运营官金卡罗(Giancarlo Scupino)表示:“IBM大数据分析将我们的业务分析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我们不再局限于过去简单的人工数据统计,而是对数据进行了更高层次的总结和分析。”

技术的力量

支持这诸多应用成功落地的正是IBM在大数据和分析领域的不断努力和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正如IBM全球副总裁兼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所描述的:“如果你想要走进大数据时代,IBM会给你带来强有力的武器,以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你来实现大数据时代的胜利。”

“IBM创新的大数据技术和解决方案,能够实现数据的快速挖掘与分析,帮助企业更加高效地获取大数据价值,从而深化客户关系,规避风险和诈骗,快速寻找新的业务机遇,提升业务表现。” IBM大中华区系统与科技事业部技术总监李永辉了IBM大数据与分析新产品及实现路线图。

篇2

 

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行了学科调整,统计学完全从数学和经济学中独立出来,上升为一级学科,设在理学门类中,编号为0714。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后,下设的二级学科包括数理统计学、社会经济统计学、生物卫生统计学、金融统计、风险管理和精算学、应用统计学。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对统计学专业的教学带来巨大影响。

 

同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统计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方法面临新的挑战,从而推动统计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以及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的大背景下,统计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进一步改革与调整。

 

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一)大数据的生成

 

伴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各领域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每天都有大量的数据产生,并且其产生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些数据来源广泛,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有:科学研究(如天文学、生物学、高能物理等实验数据)、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物联网、移动通信等。

 

(二)大数据的定义

 

为了应对数据大规模增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美国《Nature》杂志在2008年9月4日率先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国际数据中心IDC 是研究大数据及其影响的先驱,在2011年的报告中定义了大数据:“大数据技术描述了一个技术和体系的新时代, 被设计于从大规模多样化的数据中通过高速捕获、发现和分析技术提取数据的价值”。但是大数据是一个新兴而且内涵不断发展的概念,尚没有统一公认的定义,只能从其特点上加以认识。

 

(三)大数据的特点

 

与传统数据相比,大数据的特征可以用五个“V”来表示,即Volume(容量大)、Variety(种类多)、Velocity(时效性强)、Value(价值高)、Visualization(可视化呈现)。大数据容量大是个相对的概念,受时间、行业和数据类型等因素的影响;种类多是指数据集的结构异质性,科技进步导致了结构化、半结构、非结构化数据的日益增多;时效性强是指大数据被生成、处理、移动的速度相当快,是区别于传统数据最显著的特征,这也增加了对即时分析、加工数据的需求;价值高是指大数据潜在的高价值能为评价和决策提供依据。可视化是大数据分析的关键步骤,是对有价值信息加以提炼并显示的过程。

 

(四)大数据的应用

 

大数据具有5Vs(Volume、Velocity、Variety、Value、Veracity)特点,蕴含着巨大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已引起了产业界、学术界、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近年来,世界发达国家相继布局大数据战略,诸如联合国“数据脉动”计划、美国大数据战略、英国“数据权”运动,大力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大数据已纳入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国务院2015年8月31日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指出:“大数据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大数据成为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大数据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将深刻影响社会分工协作的组织模式,促进生产组织方式的集约和创新。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

 

二、大数据给传统统计学带来的冲击

 

(一)数据收集方法上

 

不同于传统的调查抽样方法获取数据,大数据的收集来源渠道通常为现代网络渠道,如互联网、物联网等。不同的数据源的数据采集需要专用数据采集技术, 如包含格式文本、图像和视频的网站数据,通常需要web爬虫技术。

 

(二)数据存储上

 

大数据的存储不同于传统的数据存储方式,有固定的格式和结构,对于大数据的数据库来说,可以直接将所探测到的信号自动容纳到其中;大数据需要有先进的存储设备,传统的存储设备已经不能容纳如此大量的数据。

 

(三)数据分析上

 

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难以胜任对非结构化的大数据的分析。当前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研究可以分为6个重要方向:结构化数据分析、文本数据分析、多媒体数据分析、web数据分析、网络数据分析和移动数据分析。

 

(四)数据展示上

 

数据可视化的目标是以图形方式清晰有效地展示数据的信息。一般来说,图表和地图可以帮助人们快速理解信息。但是,当数据量增大到大数据的级别,传统的电子表格等技术已无法处理海量数据。大数据的可视化展示需要专业的软件来完成。

 

三、大数据时代统计学专业教学改革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统计学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大数据对于数据分析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同时也要求统计专业学生掌握更为复杂统计软件的编程和操作。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要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一)大数据时代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定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各行各业,包括政府、企业、个人都希望能从大数据这座金矿中挖掘出对自己有价值的金子,从而增加了对统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一直以来,我国统计工作领域主要是政府统计、部门统计、民间统计。传统意义上,政府及各个部门是统计学学生就业的首选。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发展空间更为广阔的民间统计。民间统计相对于政府统计来说,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各类统计咨询公司、统计调查公司、统计研究院等,介于市场和企业、行业之间。民间统计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可以预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统计学作用的提高,民间统计必会成为统计专业毕业生选择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二)大数据时代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大数据时代,在对统计数据分析人才需求增加的同时,也对统计专业毕业生的大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统计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课程,如《大数据分析方法》、《数据挖掘》等,培养学生能够使用专业统计软件(R/SAS/Python)进行大数据的挖掘、清洗、分析等。

 

(三)大数据时代统计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

 

在课堂教学之外,通过广泛举办大数据技术创新大赛、大数据技术创新与创业大赛、数据挖掘挑战赛,支持学生成立大数据研究协会,举办大数据相关讲座论坛等方式,增强学生分析和处理大数据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校外大数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与通信、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企业大数据开发中心以及大数据研究咨询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给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

 

四、总结

 

总之,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学专业需要积极改革与调整课程的设置,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各行各业对大数据分析与挖掘人才的需求。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实践教学;统计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4-0036-03

“大数据”是时下全球热议的话题之一,数据无处不在,涉及各个行业领域。大数据技术研究与价值应用已成为新一轮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它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对传统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2014年中国大数据技术大会上了《中国大数据技术与产业发展白皮书(2014 年)》和《2015 年大数据十大发展趋势预测》,指出“跨学科领域交叉的数据融合分析与应用将成为今后大数据分析应用发展的重大趋势”[1]。在这种背景下,统计学专业应顺应社会发展,探索教学模式,融合计算机、数据分析、统计等相关学科,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数据处理的新技术,推动交叉学科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本文探索提升本科生的智能数据分析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以便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需求。

一、大数据新形势对统计人才的新需求

统计学作为一个与大数据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其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改变教学内容与手段

等,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和适应外部变化的环境。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朱自强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指出:大数据技术会通过“学科交叉”战略,为相关学科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历史性机遇[2]。据调查报告指出,数据科学家需要扎实的教育背景,其研究领域分布为数学与统计学(32%),其次是计算机科学(19%)以及工程学(16%)[3]。该领域中跨界融合型人才是未来的人才培养趋势,统计学专业有独特的优势。据不完全调查发现,涉猎网站上谷歌、百度和格力等部分大公司对于大数据人才岗位需求及相关技能提出各自具体要求(见表1)[4]。

从表1中可以看出:数学和统计学功底、建模能力、运用R,SAS,Python等辅助软件及掌握大数据平台是大数据岗位的基本要求。处理数据是为了应用,无论哪一个岗位都会要求分析数据,包括需求分析、特征提取、结果分析与关联分析。因此数据分析最重要的可能并不是软件、算法,而是熟悉整个流程,例如数据清洗、分析工具的选取、参数的设置及原理、结果价值分析与解释等。这要求统计专业的学生精通相关的软件与编程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因此,学生只有经历过一套完整的程序过程,才能懂得如何从数据中发掘知识的原理及技术流程。

目前高校数学系开设的统计学专业主要是数理统计方向,重视统计推断,进行各种证明,但案例教学较少,淡化了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其不利于学生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文从分析当前的社会需求出发,借鉴“设计型学习”模式探索实践教学改革,以此来提升培养学生认识数据和理解数据的能力[5-6]。

二、新需求导向下的统计学实践教学改革

(一)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人才需求、教学资源和外部环境都在迅速发生改变,其促使各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对于统计学而言,统计数据已完全突破了传统统计学所涉及的统计数据概念内涵,统计数据从数量、结构、类型上已经完全不同于魍骋庖逑碌耐臣剖据,其更具有现代“信息”的含义[7]。相应的统计数据收集技术,整理、传输和存储管理方法、指标体系、分析方法等内容已发生根本变化。“懂数据、会分析”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是当下国内外面临的共同困难[8]。统计学专业应具有国际视野,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教学理念与机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为学生提供未来职业规划指导服务,在各个环节中提升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具有高阶思维和高阶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手段

统计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大数据时代对统计人才培养的要求。大数据背景下数据的管理、分析与挖掘类课程需要增加,尤其是实践类课程,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最主要的是针对社会需求,依托学校与数据相关的优势学科,通过学科交叉和行业、企业、实务部门开展深度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集聚相关资源协同创新,提升本科生数据分析能力。通过设计实践课程的模块,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式形成有效的课本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衔接,为学生创造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社会情境。

当下,知识更新较快,需要课内和课外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已成为重要的课堂教学补充资源和课外自学学习平台。丰富形象的图片和视频等教学材料,多感官的刺激不但符合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9]。教师应积极应对这些新变化,及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调整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多地开展实践教学。教师也应瞄准国际前沿,采取先进的教学理念,有效利用优秀的网络资源开展课前和课后辅助教学和互动交流,引导学生逐渐实现自主发现式学习。在实践教学手段中,重视高阶思维和高阶能力的培养,借鉴国外的先进实践教学模型,改变实践层面以尝试和经验总结为主的教学手段。例如设计型学习正在国际教育界兴起,其强调学生在具体的任务或挑战情境中主动探究,具有设计性、整合性、迭代性、反思性等品质特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实践上,设计型学习彰显了其独特价值。与过去那种单纯强调知识呈现与传递的教学方式不同,设计型学习蕴含着新的学习和教学设计假设,其有效地融合了自主、协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因此,设计型学习可以为当前教学方式改革提供一种新思路。借助于这一先进的实践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注重“功在平时”。在课前教师帮助学生甄别选择合适的资源,如问题背景、相关知识讲解的网络资源等。在课堂上,教师掌握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结合策略,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分享成果。然后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修改、再设计,同时注意引导和关心后进生的学习状态和方法,直到任务圆满完成,从而形成线上线下相互配合的教学手段。

(三)强化校内实验与实践环节

以专业实验室和教师科研课题为载体,依托学校相关的优势学科,对接社会需求,利用学科交叉和对外合作机会汇聚各种创新要素,践行协同创新理念,构建适合本科生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订不同的进实验室计划,一年级学生以认知教学为主,开拓其对理论基础课的应用性和数据分析价值的认知视野。二、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学习统计学专业基础课和统计软件,在相关课程实践环节中以大作业形式,设计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扩展数据分析主题,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据分析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合适的选题,并依托各类相关科研课题达到对实际背景数据的理解、推理、发现和决策。例如:网上调查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用其得到的数据来分析和反映人们的活动规律及观点。引导学生针对分析某类现象等进行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回收统计和统计分析等活动。这一完整的环节让学生了解调查过程中统计误差成因及控制手段,加深对统计过程、数据质量的理解。鼓励四年级学生利用实验室、实习基地与专业教师的各类科研项目的资源,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并独立完成有关的实验,全面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对某门课程辅助教学App需求统计分析、智能测试系统设计、代码编写。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基于已学的专业知识去学习新知识,自主走进数据世界、探索数据王国。

与此同时,学分设置、考核评价体系也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实践教学方面,积极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优秀本科生走进实验室计划”等创新实践活动保障机制。在总学时不增加的前提下,施行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确认制度,对学生在各种学科竞赛、创业竞赛及学术研究中获得的成绩给予学分认定。考核注重“功在平时”,评价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尤其是应用相关理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可以采用多种考核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增加平时的考核力度、增加实践项目的考核、通过布置适当的项目论文,采用答辩的形式,以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0]。

(四)注重校外实践学习

目前统计学课程的校内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践资源不够的限制,所涉及数据处理及统计建模等活动较多地使用统计年鉴或其他公开数据集,这种学习模式与真正的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为了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接触科技前沿,应充分发挥学科竞赛与社会创新模式和平台优势,形成校扔胄M馐导教学协调促进的模式。

目前与统计学相关的竞赛受到大型互联网企业、学术团体及政府部门的关注,不定期举办开放型竞赛为选手提供施展才华本领的机会。例如有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大数据挖掘竞赛和阿里巴巴大数据竞赛等。这些竞赛一方面是为高校学子提供接地气的大数据实战机会,推动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大数据和算法的研究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快相关领域的人才成长。这些竞赛主题及选题、难度均适合统计学专业学生参与,其可以让学生和教师接触前沿的应用方向、有机会学习和尝试解决真实的业务与社会问题。跟踪这样的竞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创新模式与平台有助于开阔师生的视野,并可以为校内实践学习与实践应用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因此在统计实践过程中,嵌入创客教育的模式,与相关的创客平台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接触社会决策活动,拉近学习者与生活的距离[11]。创客教育强调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将来学生在求职和就业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其可为学生创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认知机会、促使学生形成以自身专业特长与兴趣爱好结合的主动学习模式。

针对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通过设计不同模块的实践活动对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进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办学特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2015年大数据十大发展趋势预测[J].中国教育网络,

2015,(Z1).

[2]朱自强.高校可借大数据自我提升[N].光明网,2013-

11-12.

[3]九个成为数据科学家的必备技能[EB/OL].[2016-09-03].

http:///archives/38264.

[4]数据科学领域的职位划分以及职责技能[EB/OL].

[2016-09-03].http:///archives/37376.

[5]李美凤,孙玉杰.国外“设计型学习”研究与应用综述

[J].现代教育技术,2015,(7).

[6]丁美荣,陈壹华.基于设计型学习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

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

[7]张维群.大数据时代统计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专家研讨

会纪要[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2).

[8]徐宗本.用好大数据须有大智慧――准确把握、科学应

对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N].人民日报,2016-03-15.

[9]谢小芸,李立清.项目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统计学实践教

学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教育,2007,(4).

[10]王丽丽,杨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

革与发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8).

[11]李小涛,高海燕,邹佳人等.“互联网+”背景下的STEAM

篇4

关键词:煤炭工业;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煤炭大数据平台

0引言

随着传感器、计算机、通信、物联网、数据存储等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不断普及,制造工业等行业产生并存储了大容量数据,且随时间呈指数级增长[1],工业界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2-3],煤炭工业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煤炭是中国的主体能源,其产业的健康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甚至关系着国家能源安全。因此,迫切需要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采集、存储和挖掘海量数据,从数据中探索解决煤炭“采掘机运通排”中若干问题,推动煤炭行业由生产自动化、信息自动化转型升级为知识自动化。麦肯锡的报告显示,就大数据的数量而言,诸如煤炭等领域的过程工业,其数据产出量及可被接入的设备数量远远超过移动互联网等其他行业,而且增速是其他大数据领域的2倍[4]。然而,煤炭大数据的利用却远没有在当前互联网领域那样普遍和深入,其中数据的价值还有待挖掘。本文阐述了煤炭大数据的特征及研究现状,并在分析煤炭大数据新特点的基础上,对煤炭大数据平台的发展与应用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1煤炭大数据特征

大数据分析手段主要是围绕大数据的“4Vs”(Volume——大容量,Velocity——快速性,Variety——多样性,Veracity——真实性)特性去发展与完善的[5-6]。除“4Vs”特性外,煤炭大数据还应该加上“2Vs”,即Visibility——可见性(通过大数据分析使以往隐匿的重要因素和信息可见)和Value——价值(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到的信息应该被转换成价值)。这“2Vs”代表了煤炭工业界对于大数据所追求的目的和意义。(1)大容量(Volume)体现在数据采样率高(毫秒级)与采样时间段长(24h不间断运行)所带来的大容量历史数据。以单台矿井通风机为例,其数据采样频率为50Hz,每秒产生225kB数据,按每年7000h工作时间计算,仅单台通风机每年生成6TB数据。(2)快速性(Velocity)体现在高频的数据采集。由于井下作业环境恶劣、24h不间断生产,生产环境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各生产环节的自动化系统等的实时数据与信息需要安全、准确、实时地传至数据处理中心,所以每秒钟会记录几千兆甚至上万兆字节的数据。(3)多样性(Variety)体现在异构性、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均匀采样。煤炭工业数据异构性是指非结构化类型煤炭数据,其数据存储形式除“采掘机运通排”控制系统采集的结构化的生产过程数据外,还包括以生产环境在线监测为主的视频图像、语音,以及规章制度、应急案例文本等非结构化数据。此外,煤炭工业分层次运行,采集的时间序列数据既有高维且快速率动态采样的压力、流量等过程数据,又有低速不均匀采样的灰分、硫分等指标数据。(4)真实性(Veracity)体现在真实数据与离群点数据的混杂。由于煤炭掘进、开采和洗选过程生产环境恶劣,测量仪表或变送器受到干扰严重,且故障频发,使得测量数据中混杂不真实数据,具有离群点、缺失点等异常样本。如重介质选煤过程中由于在线灰分仪运行不稳定经常导致灰分实际测量值出现大偏差,导致历史数据中出现离群点。(5)可见性(Visibility)体现在对隐匿性问题的建模和预测。设备性能下降、健康衰退、零部件磨损等问题难以通过测量被量化,而大部分可见的问题都是这些不可见的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所造成的,因此需要通过大数据分析使以往隐匿的重要因素和信息可见,从而避免可见问题的发生。(6)价值(Value)体现在数据密度高、价值小。煤炭生产中,系统经常在某一特定且正常工况下运行,而故障等异常工况只是偶然发生,因此大量数据均是存在冗余的正常运行数据,而反映异常的数据非常少。

2煤炭大数据研究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煤矿自动化经历了从单机自动化、综合自动化到煤矿物联网的发展[7],且随着煤炭企业信息化与自动化的不断提高及两化融合的快速发展,安全监控、人员定位、可视通信、数字化矿山、三维建模、企业资源计划等系统的不断应用,产生了海量、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数据资源,为大数据在煤炭工业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8]。由于缺少针对煤炭大数据特征的分析工具及高效的计算平台来提取隐匿的知识,煤炭大数据还未充分利用,目前主要是将数据采集、压缩存档、恢复与少量预测分析。其中预测分析主要集中研究在煤炭安全生产领域,但尚处于理论研究和起步阶段,没有成功的模式和案例。郑磊[9]分析了当前中国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大数据将对煤矿安全管理带来变革。丁振等[10]讨论了大数据在变革管理思维、增强系统安全观念,提高设备运转可靠度、监测设备健康运行,提供事故分析新视角、实现安全管理关口前移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大数据、物联网与云计算是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3个重要技术手段。胡英[11]分析了安全生产大数据的特点与煤矿安全生产大数据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设基于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的煤矿安全综合数据库,建设基于专家系统的煤矿安全专家知识库,建设三维虚拟矿井可视化平台,研发煤矿安全动态分析系统的需求。孙继平[12]分析了煤炭大数据和物联网对煤矿事故分析的重要作用,讨论了大数据在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水害、火灾等事故预警,煤矿重大关键设备故障诊断,煤炭需求和价格预测等方面的应用。刘玉海[13]分析了现有的Hadoop云计算平台及云计算技术用于实现煤炭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矿井瓦斯安全预警系统、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系统的可行性。缪建华等[14]提出了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智慧矿山计划,并对淮南煤矿安全高效生产运用前景进行了展望。马小平等[15]阐述了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指出3种技术之间的关系,即物联网产生大数据,大数据助力物联网;大数据需要云计算,云计算增值大数据。当前,大数据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资源和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煤炭工业的安全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对煤炭大数据平台的需求迫在眉睫。张茜[16]利用SWOT分析方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4个方面对煤炭企业建立大数据平台进行了分析。刘香兰[17]搭建了煤矿安全生产大数据分析模型,研究并设计了煤矿安全生产大数据分析与管理平台的功能架构与技术架构。申琢等[18]以数据集成、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展现为主线,设计并开发了由设备层、网络层、数据层、挖掘层和展示层组成的基于数据挖据的煤炭大数据可视化管理平台。2016年7月19日,煤炭大数据平台V2.0[19]在“2016夏季全国煤炭交易大会”上正式启动,该平台涵盖煤炭GIS、图解煤炭、煤炭物流、信用查询、预测预警、数据分析、能源经济七大功能模块,但仍存在数据体系不完善、采集渠道不畅通、数据时效性不强等问题。

3煤炭大数据新特点及研究挑战

随着信息化发展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与集散控制系统的广泛采用,以及安全生产过程管理、设备操作优化需求的不断增加,煤炭生产向大规模、集成化发展,多单元、多产品生产、动态运行。煤炭大数据体现出与广泛过程工业大数据[20]类似的多层面不均匀采样性、多时间尺度特性、不真实数据混杂性的新特征,对已有研究方法带来挑战。(1)多层面不均匀采样性。煤炭生产过程既有高维动态的过程数据,又有不均匀采样的指标数据,比如灰分指标往往难以在线测量,通常通过人工化验获得,而人工化验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随机性,因此导致数据具有大延迟和不均匀采样的特点。现有数据驱动方法多集中在对均匀采样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无法对不均匀采样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2)多时间尺度特性。多时间尺度体现在不同系统根据需求进行分层采样,进而进行优化决策与控制。其中,设备层是整个生产系统的最低层,为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其通常以毫秒为单位采集设备数据(如重介质选煤过程的入料泵变频电流等);上一层为过程控制层,采集秒级的过程控制数据(如重介密度、合介筒液位等),并实施控制,以保证过程的关键变量按照给定的设定值变化,并驱动设备状态按指定逻辑顺序变化,是稳定生产的关键;再上一层为运行优化层,采集从产品质量分析仪或人工化验或统计得到的多种类且不均匀采样的产品质量、产量、能耗的运行指标数据(如灰分、硫分,视频监控带式输送机运煤表面图像数据等),由优化策略进行分析计算,产生新的过程设定值;最上层为生产经营管理层,采集来自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与用户的反馈数据(如市场对煤质的定量与定性评价数据),进行市场分析,从而指导和协调生产。多时间尺度上的数据具有强自相关与互相关关系,以及时间序列相关关系[21],但由于不同时间尺度的采样,使得所获取的数据具有不均匀稀疏性,对现有分析方法带来挑战。(3)不真实数据混杂性。高维动态历史数据中夹杂与过程特性无关的干扰数据,这是因为受恶劣环境影响,煤炭实际生产过程数据易受采集、传输、存储过程中的异常影响,从而混杂离群点、甚至缺失点。这在不同时间尺度采样中均存在,如过程层的传感器设备故障,以及指标层的化验与人为误读数误差等。现有数据分析方法需要无污染的数据,但不真实数据的存在不可避免。因此,如何从混杂数据中提取出反映过程特性本质的模型,建立鲁棒数据分析方法,将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4煤炭大数据展望

4.1煤炭大数据平台展望

近几年,煤炭大数据技术发展较快,具备了一定基础,但当前中国煤炭数据信息采集渠道仍不畅通,数据传达相对滞后,时效性不强,缺少有效的分析工具及高效的分析方法实现煤炭大数据的价值。因此,煤炭大数据平台必须重点实现大数据采集与管理、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共享的功能。(1)大数据采集与管理。大数据的基础在于数据,因此需充分利用各类传感器、无线网络等加强对生产过程、监测监控、设备运行、经营管理等各类数据的采集与管理。此外,标准统一是大数据的基础。没有统一的行业信息标准,就无法整合来自不同领域、不同企业、不同类型的数据和信息。按照煤炭大数据建设的核心理念,建立全国煤炭数据实时在线采集系统,对各省市现有煤炭监测系统进行整合,形成基础数据库,并使各系统能够以统一的接口进行数据传输,实现基层煤矿数据的实时更新。同时,依托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将煤炭行业数据全部纳入采集系统,实现各煤炭数据种类的全国联网,构建囊括煤炭生产、消费、交易等相关信息的全国煤炭数据库。(2)大数据分析。对大容量数据中知识的挖掘是大数据技术的关键所在,然而,解决问题的知识通常具有隐匿性,其不是直接呈现在数据里,而是呈现在用于揭示数据的模型中。因此,煤炭大数据的核心在于采用降维技术、分类与聚类技术、时序数据模式挖掘技术、数据源融合处理技术及关联关系分析技术等数据分析方法,快速获取、分析、处理海量的工业生产过程监控数据,建立不同层次(过程监测、故障诊断、优化决策、控制等)的模型,从而推动煤炭安全管理思维变革,增强系统安全观念,推动安全监察监管信息的共享,加快打通信息源壁垒,推动数据的深度发掘,为设备运行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对于容量呈指数级增加的大数据,传统数据分析方法无法处理或处理过慢,因此煤炭大数据分析需借鉴已有高速的大数据建模与优化算法,如面向大数据特征的深度学习算法[22-23]等。(3)大数据共享。依靠某个企业单一数据样本很难实现大数据价值,需建立全国煤炭行业各类数据汇总的总平台,与本行业各类信息平台及电力等其他行业相关平台进行数据接入与共享,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煤炭企业、科研院所、信息技术厂商等各方力量。

4.2煤炭大数据应用展望

煤炭工业应根据自身大数据特点,结合工业大数据在建模、控制与优化技术方面研究成果,利用互联网产业已建立的大数据管理平台,推进煤炭行业各级部门间数据的共享,面向煤炭安全生产、过程优化与决策、控制、故障诊断进行应用实践。(1)基于大数据的煤矿智能无人开采。通过积累各类地质构造、煤岩煤质、大型采掘设备等的大数据样本,构建各类开采条件下的智能开采模型。(2)基于大数据的煤矿灾害预警与防治。通过积累煤矿大量监测数据样本,可探索基于大数据的煤矿事故预警方法,将大数据用于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水害、火灾等煤矿事故预警。(3)基于大数据的煤矿设备故障诊断。通过监测煤矿设备振动、声音、温度、功率等设备运行状态数据,研究关键设备状态异常与设备故障的关系,实现基于大数据的煤矿设备故障诊断。(4)基于大数据的行业运行监测与预测。通过积累煤炭市场交易数据、供需企业经营数据、港口铁路运输数据、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数据、宏观经济及下游行业运行数据等,能够进行煤炭需求与价格预测。(5)基于大数据的煤矿生产全流程一体化。通过不同时间尺度非均匀采样,可充分挖掘设备层、过程控制层、运行优化层、生产经营管理层不同层级内与层级间的隐匿性知识,设计集全流程生产指标、运行指标、过程设定值与控制规律的优化控制方法,实现生产全流程一体化,从而降低煤炭生产的能耗与物耗,提高产品质量。

5结语

煤炭大数据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已建立的煤炭大数据平台尚未能挖掘大数据隐含的价值。同时,煤炭大数据的多层面不均匀采样性、多时间尺度特性、不真实数据混杂性的新特点对大数据分析所带来的挑战性问题,是煤炭大数据技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煤炭行业开展大数据应用,利用煤炭大数据平台,探寻煤炭产业发展规律,探索煤炭行业科学管理方法,成为煤炭乃至整个能源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3]李学龙,龚海刚.大数据系统综述[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5,45(1):1-44.

[4]周兴社.工业大数据特点、价值及其计算[EB/OL].

[6]苏鑫,吴迎亚,裴华健,等.大数据技术在过程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6,35(6):1652-1659.

篇5

在工业企业财务工作中的财务分析,不仅是对既往各种报表数据进行归纳提炼,也是对企业今后组织生产时进行生产要素调配的指导。本文对财务分析的内容、方法进行了论述,并针对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对相关财务管理人员提高财务分析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改进措施

一、财务分析的意义

财务分析主要是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工业企业财务报表是企业经营的财务状况的信息载体,而财务报表中各种科目、项目的数据反映了某时间节点信息。按照一定标准对财务报表的各项数据与相关数据、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比较、评价,从而得到对企业经营活动归纳、总结、预测的方法就是企业财务分析。财务分析的目的是评价经营业绩,衡量当前财务状况,预测未来发展。财务分析是预测决策的前提,是对分析前的企业经营活动的总结,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重要依据企业可以通过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得到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利弊得失,找出可能影响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原因和要素,在经营管理中沥青各项责任,从而有效地对经营业绩进行评价,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二)财务分析是实施决策的有力工具通过财务分析,投资者可以了解企业盈利和偿债能力,对投资后的风险及收益进行预测,从而有助于进行正确投资决策。财务分析已然成为当前企业资本市场条件下满足债权人、投资人所必需辅助决策方法。

(三)财务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加强内控的依据企业管理人员通过财务分析报告,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知晓本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盈利情况,从而及时发现生产经营活动中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达到改进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财务分析是实现理财目标的重要手段企业理财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本企业资产价值最大化,通过财务分析手段,可以挖潜力找差距,充分发现并利用各种人、财、物资源,促进实现企业理财目标。

二、财务分析的内容

财务分析的内容,据信息使用者不同分为外部分析内容、内部分析内容,另可设置专题分析内容。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表等核算资料作为依据,采用专门的会计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风险和营运状况进行分析的财务活动。其内容包括:1、财务状况分析;2、盈利质量分析;3、偿债能力分析;4、现金流量分析;5、投资报酬分析;6、发展能力分析等

三、财务分析的方法

财务分析中对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为了不同的目标,分析人员会使用不同的财务分析方法。通常使用的基本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

(一)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通过比较经济指标揭示相关数量差异的方法。比较内容包括:本期实际与计划制定、定额之间的比较,来了解先前制订计划的实际完成状况;本期实际与前期发生进行指标比较;本期实际与国内外先进同业进行比较。通过多方面的对比,找出数值差异,发现问题,为进一步分析成因做好铺垫。

(二)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对经济指标相对数的比较,通过对多维度的对比,可以准确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业绩和企业财务状况,方便企业进行管理。比率分析法可采用结构分析法、相关比率分析法。

(三)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用来计算几个有相互联系的因素对经济指标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与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的找差异(确定各项经济指标发生变动的差异)不同,因素分析法是用来发现差异形成的各种原因以及各个因素对差异形成的不同影响程度。因素分析法主要用于企业财务中总成本、利润总数量、净资产报酬率等综合性的财务指标的分析和研究。以上三个常用方法各有优缺点,分析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才能保证财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四、工业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通过提高企业管理者对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来改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财务分析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而工业企业中的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决策者,往往只重视销售额和企业利润,加上缺乏财务会计基础和财务管理绩效的相关考核,就会忽视财务分析的重要性,造成轻视财务分析工作。因此,企业要从企业环境入手,改变思想加强学习,企业领导要积极采用财务分析方法,健全财务分析制度与激励机制,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决策水平。

(二)通过完善企业财务指标体系,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可靠,来消除财务分析所依据基础资料的部分局限性根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企业可以自己据实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和处理方法,这就增加了财务人员的主观操作,而财务人员的素质也就决定了会计数据的质量,最终影响到财务分析的结果。为了消除这方面的局限性,企业要建立严格的会计制度,坚持会计事项持久有效,保证数据具有可对比可分析,为科学化财务分析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来源。

(三)通过加强财务分析方法、分析手段的综合应用,来完善目前财务分析的方法和手段财务分析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作,单一采用某一种分析方法可能得不到真实完整的分析结果,因此要结合实际,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单个与整体相结合的手段,综合财务报表以外的经营相关的信息(如国内外经济形势、汇率变化、财政货币政策、产业发展规模变动、企业客户调查反馈等),多方面完善财务分析的方法和手段,使财务分析结果更科学更准确。

(四)通过加强财务分析实际应用,来改变当前忽视了财务分析中预测功能当前工业企业的财务分析多立足于现有数据进行分析,往往会忽视财务分析中的预测功能,而预测分析主观能动性很大。因此,需要完善数据来源,并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来实现分析预测功能,比如采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仓库及OLAP技术分析、杜邦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大数据分析等,通过加强财务分析预测功能,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五)通过提高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来改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足的现象财务分析中人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工业企业中财务分析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需要加强培训和学习,针对财务分析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如财务、会计、法律、营销、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有目的地培训,以提高财务分析人员对各项数据收集整理能力,从而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准确的分析结果,有利于做出科学决策。

五、结语

企业的财务分析不仅仅是对财务报表的简要分析,而是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多方位各环节进行深入的剖析、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促进企业管理决策者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和经营效益、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学义.王建华等.财务分析创新内容与实践研究[J].财会之友,2009(12).

篇6

关键词:实践教学;课外培养计划;信息化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实践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而课内实验、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培养计划共同构成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教学模块。课外培养计划是学生在完整环境支持下,参加校内外各类社会实践、文艺体育、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课外活动的计划,学院根据课外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批复学分,学生累计达到合格学分后会被认定“通过”课外培养计划。它是学校系统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课外实践活动管理

目前国内高校本科生参加的课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科研实践活动、课外实验活动、竞赛活动、拓展培训和创新创业活动[2-6]。长期以来,吉林大学将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作为一项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纳入专业培养方案,统一称为“课外培养计划”。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外培养计划的内容体系、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基于学科综合、创新、开放的教学环境,学校建立了学术型、工程应用型、管理型、国际型和创业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创新训练3个层次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7-8]。课外培养计划作为倡导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实践的开放环节,设计了覆盖广泛的体系构架,认定了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的递进式、多层次实践项目[9-10]。课外培养计划管理是达成该环节设置目的的核心要素。2016年修订的《吉林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实施办法(试行)》规范了课外培养计划的目的、内容、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同年制定了《吉林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实施细则》,对课外培养计划成果审核和学分批复作出了新规定,同时各学院制定《学院本科生课外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对学校的实施细则进行解释和细化。课外实践活动类别多、过程各异、成果特征不同,所以成果管理成为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按业务内容,将课外培养计划和成果分为社会实践活动、科研实践活动、职业拓展、校园文化活动、交流访学、专业拓展和其他专业活动等7大类,涵盖本科教育阶段实践活动的38个子类,如图1所示。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包括社会实践报告、先进个人评奖、志愿者活动以及结合“思政课”开展的马列著作宣读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等专业社会实践。科研实践活动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开放性创新实验、选做实验、实践成果展示、教学资料建设和参与教研、科研课题等。职业拓展成果主要为等级考试结果,分为非专业外语水平考试、专业外语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普通话考试和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等。校园文化活动分为文体活动、学术活动、读书报告和文字文艺作品等。课外培养计划成果还包括交流访学及专业拓展等课外训练结果。近年来,各学院严格执行学校课外培养计划的教学要求,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影响了课外培养计划的实施,主要是:(1)手工操作工作量超大。在校本科生有4万多人,从提交成果到审核成果,再到认定学分的每一环节都产生很大的工作量,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和错误。(2)区分活动类别困难。在对课外培养计划成果认定学分时,除了证明、证书等佐证材料外,很难准确判断某成果的类别、参加人数、参与人角色和贡献度排名,从而难以定量掌握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数量、贡献度和活动偏好。(3)难以实现对学生实践成果的管理和成绩单管理。学生线下申请课外培养计划学分,可能存在部分重复审核情况,同时实践成果类别多、成果繁杂,也很难生成统一的课外培养计划成绩单。(4)数据报送不准确。每年教育部组织填报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数据中,有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课外活动讲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情况等数据;学校每年的实践创新成果要给予奖励。这些数据都需要学院汇总报送。线下操作容易导致重复记录,既耗时,又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2课外培养计划的信息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列入其中[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1]。根据规划纲要,学校于2013年启动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系统作为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5年开始实施,于2016年3月上线试运行,同年9月在全校范围使用。课外培养计划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使得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更加系统和规范,也使师生的使用更加高效和便利,有力支持了学生自主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和创新能力的养成。2.1用户角色分工。我校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系统是基于STRUTS+SPRING+HIBERNATE技术架构开发[12]的,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13]。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系统分为学校、学院和学生3级角色,各角色的功能如图2所示。学校、学院和学生都可以录入学生课外活动、查询课外活动、查询课外培养计划成果学分。不同用户角色可录入各类别的课外活动,查询相应范围的活动和学分。学校每年一次课外培养计划实施内容,然后根据实施内容制定评分细则,包括有效计分名次、分值赋值办法、面向的学院、成果得分上限、某类成果得分上限等信息。学院负责审核学生线上提交的活动佐证材料、成果,批复该项成果学分,管理成果类别。学院在学校评分标准限定范围内制订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评分标准。学生可以提交佐证、管理成果、核对并认领学分。2.2系统操作流程。根据课外培养计划实施过程,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系统分为执行计划与评分标准制定、课外活动录入与审核、课外培养计划成果认领与批复学分3个环节,流程如图3所示。2.3系统应用情况。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系统上线后,得到了全校师生的支持与配合。以2018届本科生为例,参与课外培养计划的学生累计9764人,录入课外活动115757项,其中审核通过100992项,通过率为87.24%。全校学生取得课外培养平均成绩12.52学分(8学分即为合格),99.76%的学生取得了要求的学分。

篇7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化;资源分析;路径分析

科学技术日益进步,各行各业越来越信息化和智能化,会计信息化是信息与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产物,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会计信息为企业提供着越来越多的决策依据,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概述

1.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特征企业会计信息化与传统的会计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特征:(1)信息化所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从理论方面看,企业会计信息包括信息技术所有的准则、基本理论以及各种评价报告;从数据处理方面分析,使用计算机技术总结的特性对企业会计信息快速处理计算,同时也是提供快速有效的决策信息和会计信息高度共享的过程。(2)集成会计信息数据实现实时资源共享。企业会计信息化具备多种作用,信息整合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各企业之间或者同一个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信息传递,实现交流共享。会计信息系统利用互联网对各部门传递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但信息与信息之间是连通的,如果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某些会计信息,只要通过相关的用户授权就能够便捷地获取。2.企业会计信息化模式的转变(1)运用载体的转变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的载体也随着技术的更新换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利用简单的软件完成,如word、excel、powerpoint,对报表的信息进行分析,无法得出完整的、综合的结论。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企业顺应时代的变化着手信息化平台,整合所有的可利用的资源,形成一个开放、系统的包含比较完善的网络平台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平台。简单依靠非专用的工具软件不再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方式,会计信息系统和工具软件集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维护功能和决策模型。(2)运用方式的转变开放性和灵活性对技术创新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社会需求对会计信息化的要求由原来的标准化提高到开放化的层面。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会计信息系统在大数据环境下提供企业共,同时支持企业运行凸显自身经营特色的模块;二是兼容不同的数据库系统,极大的方便了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数据传输;三是支持用户自主选择决策模块和控制模块,实现企业动态管理和流程控制。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资源分析

会计信息系统基于对大数据、云计算之类的先进信息技术的运用,逐渐走向管理信息化、核算信息化以及决策信息化。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资源配置包括国家政策支持、技术支持、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方面。1.政策支持财政部会计司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全面促进会计信息化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完善企业会计信息的规范工作,实现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的信息技术。国务院于2015年初出台了有关于发展云会计信息产业的文件,做出全面的工作部署,加快了经济方式转变的步伐,号召全国全面建设云计算工程,提出未来几年内企业会计信息化在国内各产业基本普及,服务范围覆盖到各个重点领域,服务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趋同。国家政策支持与鼓励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这对各企业而言,毫无疑问地推动的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2.技术支持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会计软件的支持,其作用和服务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革新得到不断丰富与完善。必须确立企业会计信息市场主体的作用,建立健全市场体制,提高创新能力,加快新软件的开发速度,以满足各企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应加强开发在线定制功能,在满足企业会计信息化基本功能和服务的基础上,企业能够随时变化和调整自己的会计需求。3.会计信息化人才同时掌握会计专业技能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整个会计信息化的重要资源。各个行业应当加强对在职的会计人才进行培养,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制度,通过对信息技术和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以提升会计人才的素养;培训途径应当多样化,可以利用便捷的远程教育或视频教育等方式,以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4.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管控的总称,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运行,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相关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线实时共享的功效,实现在各个平台上数据互动,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达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路径分析

在以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大力着手建设企业信息化的平台,促使企业整体、财会部门、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联接,解决会计信息“孤岛”现象,通过会计信息集成分析和价值挖掘,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为保障会计信息化更好更快地实施,企业应做好如下工作:1.树立企业会计信息化理念当前,多数企业在会计信息化思想理念方面做的工作还不够充分,企业有必要更新管理层的认知,转换的思维模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理念树立不仅是管理者个人思想进步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管理升级的需要,更是企业立足于当下、展望未来发展的需要。企业高管应自觉加强企业信息化理论的学习,将理论付诸于企业管理实践中去,并积极组织相关的学习活动,由企业管理者统筹,号召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和技术人才积极参与,带动企业思想方面的建设。企业管理者的素质高低对企业信息化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企业管理层应立足于企业长远利益和发展规划,更新观念,从思想观念上引起重视,积极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引入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知识,做到深谋远虑,从而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水平。2.加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新时期会计信息化要求培养大批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在掌握会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在信息技术处理方面的能力。企业必须明白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加快推进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必然的举措,政府和企业都应利用各种方式,使会计信息化从业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第一,提升普通高等教育对会计信息化的门槛,加大教育投资于教育力度,对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从教育抓起;第二,针对企业管理特点定制一系列培养高质量管理人员的方案,积极组织管理人员学习进修,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向国际企业先进的管理水平看齐;第三,结合内部员工的组织构成情况,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尤其着重加强是项目负责人、部门经理等这些起引导作用的人员的培养,企业要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不仅需要对内部人员进行会计专业知识培训,同时需要对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进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3.采取及时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在信息技术占领主导地位的今天,企业面临的威胁与挑战越来越多,比如同行业竞争者的威胁、行业政策的变化、替代品的威胁等一系列的外部因素,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也会出现一系列风险。企业应当积极地采取及时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结合企业的特点制定一套符合自身的风险规避方法并加以全面推广和实施,使管理者能够在风险发生时迅速做出反映、提出解决方案。风险防范需要做好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关键点是不相关职务相分离,减少由于职位便利而产生舞弊和错误的几率。企业应当严格把关权限管理,设置两个及两个以上不同岗位或者不同部门进行管理;并重新进行组织机构相应的划分,财务部门内添加企业信息管理部门,只负责维护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安全,不处理具体的会计日常业务。4.建立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企业会计信息化标准是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标杆和准绳。在企业会计信息化标准建设过程中不仅要体现企业的特色服务和独有的企业文化,同时要体现我国拥有规范的制度和统一的标准;不仅要发挥创新精神加快更新换代的速度,同时要保留其精华部分加以沿袭;不仅要完善会计信息化系统,保持高度信息共享,同时要做好后台安全保障工作,防止重要信息泄露;不仅要展现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个性化特点,同时应向国际标准看齐,实现会计国际趋于相近,有目的、有规划逐步发展和完善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四、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1.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近几年国内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移动互联网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逐渐替代了PC用户市场,PC业务逐渐饱和。互联网思维慢慢渗透到社会各个行业,移动互联网的实时性、交互性、资源共享性等特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捷,及时高效地完成工作与任务。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崛起,带来了成千上万的新技术的拥护者,造就了如今市面上信息系统服务商比比皆是的局面,他们拥有各自的服务运行平台和各自的系统运行机制,出于不同的客户有不同服务需求的原因,也许能满足部分企业用户在硬件设施和系统软件方面的需求,但不能同时满足各个行业的不同要求,且企业考虑到自身业务进展的长远目标,会可能同时与多家不同的服务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企业会随时备份重要的数据信息,以备不时之需。但目前我国对会计信息化没有执行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致使企业在数据传递、运营维护、技术测评、财务核算方面都存在困难。2.推动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措施在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相关问题仍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处于一个不断更新与完善阶段,缺乏针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标准和规范,国家和企业应当共同努力,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的管理使会计信息化的业务标准和规范一步一步得到完善。国家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只有从根本上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标准化,才有可能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程在某些程度上由于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标准和规范的缺乏而受到阻碍,所以企业也应当加强会计信息化的管理。由政府相关部门协调统一制定企业会计信息化协议,各企业应当自觉遵守,维护整体的共同利益。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不仅需要技术专业的财会人员,还需要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参与和配合,要注重企业管理信息化下各系统的紧密连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化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贾希玲.大数据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其风险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2016,8.

[2]刘广生,马照丁.物联网视角下会计信息化发展路径与展望[J].财会月刊,2011(7).

[3]耿钊.云会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应对措施[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篇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据治理;治理体系

一、引言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数据治理得到了广泛关注。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要应重视数据治理。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是以数据为基本表现形式,数据构成了高校图书馆信息系统运行的血液,数据质量关系到信息系统的价值体现。数据治理有助于高校图书馆提高数据服务质量;有助于高校图书馆用活数据资源,实现图书馆知识服务。

二、数据治理相关研究

(一)数据治理的概念。数据治理(DataGovernance)并不是一个新生名词,关于数据治理的定义不尽相同,本文采用国家标准GB/T34960.5-2018[1]《信息技术服务治理第5部分:在数据治理规范中,绩效、管控业务和风险管理的数据资源以及应用的集合被叫作数据治理。总的来说,数据治理是为了提高数据质量而开展相关管控活动。顶层设计、数据治理过程和区域以及保障这几个方面是全面开展数据治理工作的基础。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在各行各业的规划指导下进行实施的,包括战略规划、组织构建、架构设计等。数据治理的对象是数据治理域,要开展数据管理体系和数据价值体系的治理就要保证它的内容在可行范围内包括围绕着数据标准和数据质量、主数据以及数据目录等方面。数据治理过程:组织在顶层设计的规划指导下运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来实现,数据治理的过程是构建数据和数据运行、数据统筹和规划、数据改进和优化,数据治理是一个可循环的过程。数据治理保障:数据治理保障是数据治理工作实施的保障,通过法律法规、行业监管、业务战略、数据战略等内外部环境改善和促成因素,保障数据治理得以落实。(二)高校图书馆数据治理现状。在数据正在引领全行业的决策革命的这一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加入“大数据”这辆高速列车,充分挖掘图书馆数字化资源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撑。例如国外,康奈尔大学于2009年开始实施嵌入式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为图书馆馆员解决在用户科研数据需求、调研数据服务、图书馆资源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当然,我国图书馆界对数据治理研究虽起步较晚,但也逐渐从理论解析转向实践探索阶段。顾立平[2]指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机遇是数据治理,而且他还提出数据共享,重用、获取、加值治理这几个方面及图书馆和信息中心在这几方面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包冬梅[3]提出从实施评估、促成因素、范围这三方面构建高校图书馆数据的治理基本框架。此外,郑建明[4]从相关理论的各个要素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它们的一些重要的构成要素,从而系统的阐述了我们国家数字类图书馆的治理理论。

三、高校图书馆数据治理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倾向于数字资源,高校图书馆是否能有效利用数字资源亦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关键,数据治理是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手段之一。基于此,高校图书馆可对现有的图书馆数据资源进行分析,要推动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和价值创造,在一定条件和程度上要求要形成包括数据过程、数据治理域、顶层设计以及数据保障这几个方面的数据治理体系。(一)加强高校图书馆数据治理顶层设计。数据资源是高校图书馆的宝贵资产,各馆虽然都在结合现有资源探索发展方向,但并未认识到图书馆数据治理的重要性。目前,系统开发人员认为数据治理是表面工程,只是简单的整理数据,大多数在系统开发后提取数据形成文档,开发先行,治理在后,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应让管理部门参与到数据治理的设计,以业务需求为牵引,完成整个治理过程。(二)统筹管控数据治理域。高校图书馆应在系统建设前统筹管控数据治理域,为了避免信息孤岛,我们可将组成数据标准研制组部门和各系统保证并要求他们使用相同的数据统一标准,提高数据共享能力,标准研制组部门和各系统负责建立数据标准体系,他们的工作也包括技术标准、数据和管理标准的制定、维护数据的保密性、宣传和解释等工作。(三)落实数据治理过程。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内部应用系统没有数据标准参考,出现了不同的应用系统使用不同的数据库和数据标准是因为生活中高校图书馆大多数缺乏所谓的整体数据架构,从而导致高校图书馆一系列数据共享困难、交换困难和数据冗余的一些问题。高校图书馆可从以下几方面落实数据治理过程:在信息化初期阶段,数据的标准、数据库系列、主和元数据、数据质量和安全以及数据仓库才能被称为一套完整的数据架构,是规划整体数据架构的基本。信息化建设阶段:生成数据的源系统是产生数据问题的首要环节,提高数据质量对于解决在数据源头解决数据问题是十分有效的措施。高校图书馆内部不同应用系统要求共享数据的现象非常普遍,建立主数据中心不仅可以保证对外提供准确一致的数据,而且可避免因各应用系统相互共享数据而形成网状结构。根据实际需求将图书馆范围内的一些统一的、完整的以及准确的核心业务数据共享交换的数据纳入到主数据范围,由主数据中心对外提供一些数据。信息化运行阶段:高校图书馆缺乏明确的数据质量监控平台,各阶段缺乏专门的数据质量管理人员。搭建数据质量监管平台,将数据质量报告第一时间推送给数据治理业务人员,有助于及时纠正一些有问题的数据。从数据的监控、数据标准、数据治理的流程等相关的一些制度等方面去提升系统信息的管理能力,优先去解决一些面临的数据质量和服务问题。(四)保障数据治理。开展数据治理工作的有力保障是数据治理组织的有力保障,数据治理组织还包括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决策层:由图书馆馆长、业务部门负责人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部门目标、部门制度、标准以及标准等,对数据治理工作给予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支持与保障;管理层:对数据治理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以符合数据标准、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的要求;执行层:执行数据标准,实施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释放数据价值。

四、结语

通过对高校图书馆数据治理体系建设的研究和探讨,本数据治理的研究使数据治理研究更好地为高校图书馆数据服务。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借鉴其他行业数据治理经验提出的体系,这些措施在高校图书馆落地应用会存在适应性的问题,未来可通过实践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本研究更偏重于理论研究,对于数据治理的具体方法、步骤及涉及的相关技术未作详细介绍,这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信息技术服务治理第5部分:数据治理规范:GB/T34960.5-2018[S].2018.

[2]顾立平.数据治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机遇[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225):1-17.

[3]包冬梅,范颖捷,李鸣.高校图书馆数据治理及其框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8):134-141.

篇9

关键词:房建工程造价;全过程成本;控制措施

一、房建工程造价全过程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满足不同的部门需求加强生产成本费用开支管理有利于在全过程的成本控制中,降低工程成本支出,实现企业房建工程造价的最大经济获取,为完善工程造价成本控制提供保障作用。除此之外,还必须要加强工程施工不同阶段之间的协调性,保证工程建设的正常进行。对于房屋全过程建设的造价管理工作,可以采用全过程成本的控制法进行管控,转变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选择最佳的方式完成费用的有效控制,提升房建工程造价效果处理,满足社会成本控制要求。为了能够保证房建工程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工程管理人员应该要进一步加强工程造价与设计部门的联系,促使双方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不仅如此,设计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传达费用控制想法且与工程造价人员共同讨论,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出战略,做出最佳的成本控制方案,从而能够提升员工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激励员工,从而实现成本的有效管控。除此之外,工程负责人员成立起专业性的监督小组,对工程进行实时监督,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合规情况的出现。

(二)有利于加强投资成本控制在施工期间,项目经理一定要注意项目的成本管理和投资决策的控制,以确保合理和整体效益,创新前期建设工程管理,避免不必要的开支和不必要的成本。在此期间,项目经理应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投资决策等内容进行长远及全盘考虑,对投资决策成本控制阶段投资资金管理情况进行计算分析,根据原先的费用预算表制订出合理的成本管理规划,根据实际情况转变工作人员的管理观念,避免出现对工程建设无法管控的不良行为,创新实践机制,提升其管理效果。想要实现工程费用的良好控制,必须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在工程建设内容分析。负责工程人员可以使用工作职责进行监督和控制,将负责不同的工程人员职位的责任,明确应该承担的责任和需要负责的工作范围来实现,实现成本控制。此外,项目负责人员必须也应该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网络实时监督和管理,减少后期工程重建的可能性。

二、房建工程的全工程成本控制

(一)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在住房建设的决策阶段,它在管理和成本分析与控制方面发挥了作用,提供了基于实际情况的后续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在此期间,我们还需要做好相关的管理和控制可行性分析,了解项目的实践特点,编制建议、协议,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做好管理实践。这样才能够保证后续的投资估算活动正常有序开展。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财务管理部门必须要与其他部门相互沟通交流,将其中可能涉及的因素提取,保证全过程的造价管理工作得到完善,实现全区资金的有效管控,正确地估算成本,保证投资的合理性,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在投资决策时,必须要根据实际的项目管控情况来将投资决策进行阶段性划分,重视投资估算工作以及估算书编制,听取专家意见,对其进行反复修改。在对其进行经济评价时,还要保证成本管控人员发挥应有的价值,保证项目员工能够实现专业性的投资管理,进一步为后续的建设奠定基础,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在此期间,成本和设计人员还必须有足够的沟通和交流,以保护整个过程造价管理,保证项目负责人员能够于投资的工程阶段综合分析内容,保证投资决策的资本支出比例合理化,加强成本控制,降低工程成本,保证项目后期建设的顺利进行。工程负责人员必须减少资本投资比例,减少资本不能供应不能正常施工的现象。

(二)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措施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措施。住房建设项目的设计阶段成本控制包括三个过程:概念阶段。这个阶段的项目工程图纸和规范控制制备的基础上全面安装成本估算书;初步设计阶段。与初步设计图纸为基础制备的固定预算,项目成本控制的最大数量,以确保整个过程的有效性做好住房建设成本控制工作;施工图纸设计阶段。施工图纸和规范为依据,成本会计的施工图阶段确定的合理性设计估计准备。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是住房建设在整个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成本管理的三个阶段相互克制,密切相关,因此,做好成本管理的三个阶段,以确保全面成本管理。在对工作工程进行施工管理建设中,就必须要对房建工程的预算和管理进行合理的配置,逐步地建立起相关的法律依据,使得整体的房建工程造价具有合理性以及透明性的特点。与此同时,房建工程还必须要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行情进行合理念符合,逐步地确定好相关的建设材料以及市场劳动力的价格,使得这些材料的控制处于一种动态发展情况下。在进行预算的编制以及整理时,必须要进一步地制订好正确的工程量清单,逐步地使得整体的施工企业能够进行定额升级,计算出相对应的科学合理的价格,从而促进房建工程造价的有序进步与发展。除此之外,在进行设计管理时,还要优化设计方案,实现技术与经济与结构的紧密结合,共同实现最佳的设计与定额控制,保证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人员能够开展审核工作,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管控,降低浪费,为后续的工作保留部分可结余资金,树立起正确的成本管理观念与意识,提升工作效果。

(三)施工环节的造价管理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领域,有必要重视项目成本管理,成本控制系统和方法实现的整个过程在不同的地区,加强成本管理,控制施工阶段的项目,完成任务的当前成本,遵循和工程成本会计原则之间的匹配量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和材料成本,提高控制要求细化建设、成本估算,确保合理控制的情况下有效改善和提高项目的整体规划的结果。此外,还必须建立在实地管理的基本要求和控制成本工程师,设计变更以减少发生的概率的情况下,确保真正理性的技术,防止欺诈行为。由于材料的成本比例高,有必要了解材料成本的使用的材料在建筑领域,开展合同依照施工监督和控制的要求,以确保材料的质量,再加上价格的变化材料成本控制、施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确保标准是有效的设计变化,提高和改善各方面的主要内容,由现场主管负责签名确认,防止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此外,我们也要建立健全现场签证的管理程序,签证管理增加强度的建筑工地,进行及时、准确的事件调查和改善工作。不仅如此,还必须要严格执行各个项目之间的工程合同的落实情况,并落实工程款项的支付情况,对工程造价的实际情况进行控制,实现材料价格与质量的共同兼顾。且在施工中,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施工技术的完善,提升施工效率。

(四)竣工环节的造价管理完成住房链接必须根据建立成本管理的方案,结合合同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施工管理工作,施工质量验收测试合格后,需要联系相关施工单位进行项目资金支付,完成当前的工作。在这段时间里,还必须高度重视审计完成之间的联系,实现项目的目标成本管理,高度重视合同条款和条件的审计工作,完成后是否需要知道维护控制,根据合同的要求,以确保其质量。根据合同的要求指定付款方式和收费标准,针对结算金额进行处理,确保规范的审计准则,会计计量之间的创新项目,审查管理、有效监督单位和社会管理,确保整个工作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开展相应的隐蔽性工程的验收工作时,需要利用正确的处理方式对工程量进行计算,将工程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进行工程造价管理中,必须要对实际的工程造价内容进行相关的核算,对工程以及材料价格等相关的费用进行深入的检查和分析。在此期间,还要保证图纸以及工程与现场的实际施工情况紧密相连,进一步地减少其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如果出现涉及管理的情况,必须符合实际的标准规范,如果不符合标准规范就要进行变更,这样就不够保证各方的准确性以及合理性。不仅如此,竣工阶段的工程控制建设需要理解工程结算流程,降低工程结算造价风险,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地保证应用解决方案验收资料得到有效的接收,审计资料核对无误,审计报告出具无误,降低审计风险,减少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体的施工管理工作更加具有效益,且实际成果较高,促使其竣工验收得到管控和完善。

篇10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专业实践能力

我国西部地区是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我国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探索,民族院校已成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研究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西部民族院校迄今为止共有5所,与中东部地区民族院校相比,基础办学条件落后,实验室建设滞后,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如何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的指导下积极调整学科专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成为新形势下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要求。[1]

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知识点多且繁杂,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极为抽象,学生对其缺乏感性认识,理解难度加大。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尝试了一些改革,着力激发学生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加强专业实践能力,本文就此谈几点体会,与同行探讨。

一、创新思路,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教学内容的改革。环境微生物学主要以微生物学学科理论与技术为基础,重点研究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整个教学课程原理多、概念多、实践性强,涉及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态学、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废处理处置、污染物环境中的降解等方面的原理和机理,内容极为抽象,而西部地区学生知识基础相对东西部地区学生薄弱,加之教学实验条件有限,学生到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环保机构及与微生物相关的企业、工厂实习、参观的机会少,学生对本课程缺乏感性认识,理解难度大,上课时往往听得清但易混淆,记不牢。因此,必须根据本课程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区域特点改革课程内容,确保教学效果,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为增强课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必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一些本课程相关的前沿知识和技术方法,适时调整实验教学模式, 增列最新的、有价值的课外读物(教材、各种专业网站的研究报告和综述等),突出专业基础课的特点,逐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课间通过多媒体播放Discovery探索频道―搜索微生物世界、自然科学十大发现第九名―微生物等视频短片,在课间休息中了解微生物世界;通过嗜酸菌“吃矿石、吐黄金”将废矿、贫矿变废为宝的的微生物冶金技术引出古细菌的讲述;通过展示辽宁大连的“荧光海”图片引出藻类的讲述;通过介绍脱水污泥生物产电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微生物与废物资源化的讲解;结合民族地区的特色和优势资源,向学生介绍微生物在民族药学和民族医药资源研究中的巨大作用,课余时间集中参观民族药学实验室,鼓励学生课后与药学专业学生相互交流;介绍一些与环境保护与治理、微生物相关的网站,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资源,知道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扩大知识面和信息量。

二、科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

1.上好第一课,帮助学生理清课程思路

绪论课是每一门学科的第一课,是学生对一门新课程的第一印象,绪论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今后学习中对该课程是否产生兴趣,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我们通过“3W”(what,why,how)中的what帮助学生明确微生物学和环境微生物学的相互关系、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引入学科定义并形成定义模式,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学科定义;通过why的问法明确学科的学习、研究价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规律,构建专业素养;通过how的提问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学好本门课程,自己有哪些方面的想法,有何预期,在学期课程结束时再引导学生反思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标,并向教授反馈自己的意见及想法,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专业人才。[2]

2.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过程。例如,在讲述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时介绍1928年Griffith的肺炎球菌转化试验, 启发学生思考小鼠注射活R菌或死S菌存活、注射活S菌死亡、注射活R菌和热死S菌死亡心血中可分离出活S菌的原因;再介绍1944年Avery等的转化试验,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何活R菌加S菌DNA或加S菌DNA及S菌DNA以外的酶长出S菌,而加S菌DNA和S菌DNA酶长出R菌,引导学生逐步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基础。

3. 采用直观式教学,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现代教育技术的可以将文字、网络图片、视频等直接展示给学生,具有直观性,方便学生理解抽象复杂、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例如,通过多媒体教学将网络下载的污水处理厂3D模型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看其整个工艺流程和配置,将已有的水处理知识与环境微生物学中的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去氮去磷等知识点结合起来,系统性地回顾和学习;又如,利用动画展示微生物对营养物质吸收的四种方式,简要明了地理解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转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再如,利用动态图片展示DNA与RNA的碱基互补配对、信使RNA在细胞中的合成及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使学生看一次就能理解该内容。

4. 采用辅助式教学,提升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贵州新兴的大数据产业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教育视角,指导学生课后利用校内数字资源平台查询国内专业动态和相关资料,扩大知识面,收集有用信息,思考在前人的研究基础和学院现有条件下我们还可以做的或者创新的东西,提高专业素养;推荐学生利用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SPSS统计软件、MATLAB软件等科学合理地管理文献、分析处理数据,培养专业文献查阅和数据处理能力;利用QQ群共享专业资料、专业网站链接、环保活动信息等,指导学生共同学习和相互讨论等。

三、更新理念,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1.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课程。部分高校在环境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1] [2],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除基础实验外增设了课外自发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

1.1基础实验。按照实验大纲,学生在实验课上完成显微镜的操作、微生物的染色观察、培养基的配置和灭菌、无菌操作、空气中的微生物检测等基础性实验。

1.2自发实验。教师向学生发放“家用双歧杆菌菌粉”、“乳酸杆菌菌粉”等微生物制剂,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自制酸奶和保存菌种等自发实验,提升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1.3综合实验。利用与环保公司的培养协议、学院“喀斯特湿地生态监测实验室平台”等资源,发展学生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实际课题。例如应用污染环境中的生态修复知识参与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碳源源利用实验,通过微生物对一些典型碳源(如糖类、氨基酸、羧酸类等)的不同利用模式来表征基质利用的动力学特征[3]和微生物群落差异[4] 等,使学生能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统一起来,达到能力提高与素质培养相统一、内容构建模块化、产学研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1.4创新性实验。依托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和校级科研课题,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要求提出实验方案,学院老师指导完成,学生可以自主完成项目设计、项目申请、实验过程及数据分析,提升文献搜集和整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论文撰写能力。

2.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基本依靠实验指导书籍,由教师制定实验大纲并讲解,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课后撰写实验报告。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有主动、深入研究实验结果的需求,我们认为,作为高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环境微生物学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十二五”期间学校依托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中央及省级财政资金为“贵州少数民族医药资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民委在建重点实验室,2011年)新购梯度PCR仪、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荧光倒置显微镜、全自动分析荧光化学发光凝胶成像系统等仪器设备,这些分子生物学设备可应用于环境微生物监测;因此,在讲解微生物监测技术的新发展时,我们可直接给学生展示这部分设备和研究成果,并系统讲解PCR-DGGE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16S rRNA的特点等,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尤其是校地、校企联合项目中去,在实际问题中锻炼专业实践能力。

结语

随着气候和环境问题的进一步凸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国家的西部大开发、区域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环境开发利用和保护,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可向民族地区环保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输送新鲜血液。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学习、探索并不断总结经验,为培养民族地区高素质环境专业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曹媛媛, 等. PBL教学法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生物学杂志, 2013.

[2]刘佳明, 等. P-BL教学法在《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探索与实践[-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