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扶贫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21 11:2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扶贫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
当我们在超市中选购食品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不少食品的包装上都明确标示“本品不含防腐剂”,有些食品包装上则标称“不含添加剂”。很多人见到这样的字样就如同吃了定心丸,放心地将这些食品放进购物车,他们认为只要是不含防腐剂的产品就是安全食品,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据有关食品专家指出,为了防止在保质期内不被微生物破坏,市场上那些营养丰富、水分高、容易腐败变质的食品,在包装时大多会加入适量的防腐剂,进行防腐加工处理,只是加工方法不同而已。当然,罐头除外,因为罐头是经过高温杀菌、抽空密封的,不需要添加防腐剂。
由于在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对食品防腐保鲜剂的不正确看法,很多人都担心防腐剂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从而盲目地追求不添加防腐剂的食品。所以,一些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在食品标签和广告中声称“本品不含防腐剂”或“不含任何添加剂”。目前,国内能够做到“无菌包装”的食品不多,但微生物无处不在,即使食品本身进行了灭菌,如果包装环境不是无菌状态,食品还是会被污染,因此添加防腐剂还是有必要的。另外,防腐剂还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如果不添加防腐剂,食品就会很快霉变、腐烂。而且,若没有防腐剂,花生等食品中会产生黄曲霉,肉类中产生的芽孢杆菌毒性会很大,这样一来,就更容易对人体造成危害。目前,国家允许使用的防腐剂有苯甲酸、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山梨酸、乳酸链球菌素、钠等13种。其中苯甲酸和山梨酸常用于饮料中。苯甲酸是已知防腐剂中比较安全的一种。当苯甲酸进入人体后,在生物转化过程中,能够形成葡萄糖苷酸,并全部从尿中排出体外,不会在人体内蓄积。山梨酸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内可以直接参与脂肪代谢,最后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可以说山梨酸几乎没有毒性,其也是各国普遍使用的一种较安全的防腐剂。
[专家建议]
不要轻信“本品不含防腐剂”或“不含任何添加剂”的广告宣传。另外,为了避免一些伪劣假冒产品中由于过量添加防腐剂而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我们应到正规的商场、超市购买食品,只有符合国家食品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的食品才可以放心食用。
吃得太饱也会偏瘫
文/朗琴
如今,老年人动脉硬化性疾病日益增多,大家对这类疾病的警惕性也在逐渐加强。其中一些症状因发生比较隐秘,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饱餐后引起的单侧肢体无力,就是其中一种。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县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脱贫成果巩固战。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二、不折不扣完成脱贫巩固任务
(一)确保帮扶措施落实到位。41户帮扶责任人围绕精准扶贫具体工作,有针对性地分类实施帮扶工作,让贫困户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种养业和养殖业,切实将2020年贫困户帮扶措施落地落实,助推脱贫攻坚;完成下载并注册建档立卡app,按要求进行帮扶手册与app核实情况标记工作,确实排查工作到位不留死角不留下真空,切实做到“帐实相符和帐帐相符”;
(二)全面完成脱贫巩固任务。认真开展好疫情防控相关工作,77名干部职工与村86户结对认亲和村65户结对认亲通过电话慰问(或微信)等方式了解生产生活状况、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引导联系村的群众养成良好习惯,做好个人防护,搞好环境卫生,配合疫情防控、抓好预警防范,做到了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兼顾两不误;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春季的有利时机,搞好对村道路以及村居环境的绿化,合理布局村级公路两侧行道树,结合当时宜生树种,无偿发放万年青50株,侧柏380株和毛桃子100株;
(四)推进数据核实核准工作。县大排查工作动员会后,立即研究制定排查方案,围绕村和村现行脱贫指标,针对“两不愁、三保障”、村脱贫“一低五有”、户脱贫“一超六有”对两村41户贫困户进村入户开展硬件达标核实核查。开展“百日大会战”工作,全面完成问题整改清零行动。
(五)开展脱贫攻坚普查。按照县攻坚办统一部署,6月底对村和村进行脱贫攻坚普查前排查,围绕脱贫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调查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获得帮扶情况、参与脱贫攻坚项目情况等排查,为下一步全省脱贫攻坚大普查工作奠定基础。
三、脱贫攻坚生态扶贫建设战略目标
(一)常年管护集体公益林39.99万亩。有效管护全县集体公益林39.99万亩,完成编制2020年度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完成与乡镇、村两级的管护责任书、管护合同签订工作。
(二)道路绿化25公里。3月底完成外业调查,编制完成《2020年县至然绿化项目实施方案》初稿,4月完成编制清单、控价,完成需求论证的公示,6月完成财政评审,进行政府采购招标工作,目前正在开展施工进场前期工作。
(三)兑现退耕还林补助0.2万亩。有效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完成签订责任书,目前正在筹集补助花名册。
(四)开发生态护林员公益性岗位334个。有效开展森林管护,完成2019年生态护林员的选聘、合同签订以及前三季度的兑现工作,兑现资金143.7万元。
(五)开发生态护草员公益性岗位220个。有效开展草原管护,完成2019年草管员的选聘、合同签订以及前三季度的兑现工作,兑现资金77.85万元。
四、存在的问题
篇3
为推进全镇扶贫开发工作,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解决基本生存条件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根据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会议精神及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联系本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实施原则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的工程。为积极稳妥推进项目的实施,在工作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政府组织、群众自愿原则。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土地等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上,镇人民政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要发挥中央专项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以及对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调动搬迁户自愿搬迁的积极性。
(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镇人民政府要积极做好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坚持成熟一个,审批一个,开工一个,做到有组织、有计划的稳步推进。
(三)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搬迁方式不搞一刀切,根据各搬迁点具体情况,能就近插花安置尽量就近插花安置,宜分散安置的则分散安置。有经济基础、建房用地条件较好的搬迁点,要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
(四)镇人民政府实施、部门配合的原则。镇人民政府作为工程业主,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根据各部门的职责,制定相应措施,积极支持工程建设;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负责督促、负责检查。
二、易地扶贫搬迁对象选择
(一)搬迁对象选择依据
搬迁户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居住地生态环境恶劣,自然条件差的石山区贫困群众,人均耕地面积在0.3亩以下的;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工程建设中需要搬迁的农户;贫困地区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农民。(属地质灾害搬迁须市一级国土部门鉴定并确认)。
2、有劳动能力,遵纪守法,实行计划生育,愿意到搬迁地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
(二)搬迁区域的确定
根据我镇居住地生态环境及地质灾害情况,搬迁区域确定为我镇的高堆、甘棠2个村。
(三)扶贫搬迁对象的确定
1、凡符合扶贫搬迁条件的农户,必须自愿提出申请。
2、审批程序:搬迁户自愿申请。填写好《蒙山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农户申请书》和《蒙山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人口迁出审查表》,各一式四份。镇派出所、镇人民政府审查后签意见盖章,再由镇人民政府统一报县林业局审查签意见盖章,最后报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定案。
(四)各迁出点的移民规模
全镇计划搬迁规模为4户15人(其中高堆村2户7人,甘棠村2户8人)。
三、迁入地建设
(一)迁入地选择依据
1、各搬迁户就近插花安置,搬迁户不改变其原住小组所在地行政性质,生活住宅建设用地在自有的旱地(坡、荒地)安排,要有发展余地。由镇人民政府审查,上报县土地局审批后方可实施。
2、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3、所在地的干部群众积极配合搬迁户搬迁工作。
(二)迁入地的确定方法及各迁入点的搬迁人口规模
迁入地全部在迁出地本屯(组)选择,不存在土地纠纷,也可降低搬迁成本,易于群众搬迁。全镇迁入地及搬迁人口规模为4户15人,分别是:高堆村2户7人,甘棠村2户8人。
(三)迁入点的建设内容
1、迁入点的主要生活和生产条件及移民生产发展方向
各迁入点交通相对便利,具备路通、电通、水通条件,居住环境改善后,移民能安心搞好生产,通过发展种植、养殖业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
2、搬迁户的生产用地来源
搬迁户仍使用原来生产用地,并在荒地、坡地垦荒开挖土地45亩(人均3亩)种植经济作物。
3、搬迁户生活资料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
新开垦耕地45亩,新建道路3公里,清理水利渠道2公里,搬迁户新建住房建筑面积250平方米。
四、迁出地建设
(一)退耕还林方案
1、移民迁出后,在县水果、林业部门的指导下,计划种植水果和毛竹或造林,恢复植被。
2、条件允许可垦为耕地,种植木薯或种桑等,发展经济达到脱贫致富目标。
(二)方案实施时间
搬迁后,用两年时间实施完毕。
五、投资预算
工程总投资7.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4.5万元,地方配套3万元)。
六、实施时间及进度安排
2005年9月-11月,对2个搬迁点进行详细的摸底调查,做好宣传发动和搬迁户的思想工作,完成项目的实施设计方案。
2005年11月-2006年6月,项目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期内要完成住宅、道路、水电、新开垦耕地等建设,组织农户为下一步的生产、生活做好准备。
2006年7月检查验收阶段。项目竣工后,镇人民政府组织人员自检、自验,并将项目的有关资料整理归档。自验合格后,写出申请报告,由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初步验收;初验合格后,再申报市有关部门进行验收。
七、工程效益及试点意义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是我镇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措施,是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解决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全镇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工程建成后,易地搬迁户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从而使未摆脱贫困的群众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的群众安居乐业,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山区生态环境,促进边远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生态扶贫移民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政府引导、部门联动、乡镇为主、群众自愿、政策帮扶。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帮扶,充分调动农户搬迁的积极性,妥善处理好安置地迁入群众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户的意愿,不搞行政命令。
生态扶贫移民搬迁的基本原则是:自愿搬迁,科学安置,整合资源,有序推进。对需要实施生态扶贫移民的地方,坚持以自然村或聚居点为单位,引导整体搬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安置方式采用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有条件的乡镇规划建设移民新村或移民公寓,实施集中安置;鼓励有条件的山区农民自行购房或投靠亲友,向城镇转移;“三无人员”可由乡镇安排到敬老院。
三、范围和对象
生态扶贫移民实施范围包括北山、福临、开慧、白沙、金井、双江、高桥等7个乡镇。主要对象是:自然环境恶劣、生产资源贫乏、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生活水平低和易受地质灾害影响的群众。
(一)水库周边地区,生产资料匮乏或发展生产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不利于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及水源涵养的农户;
(二)居住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子女就学难,通讯、供电等基本生活条件恶劣的农户;
(三)政府列入自然生态保护(无人)区规划范围内的农户。
具体对象由县人民政府审定。
四、资金补助
县人民政府对生态扶贫移民按5万元/人的标准进行补助,各乡镇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当地农民生活水平等具体情况确定不同安置方式,可集中用于移民新村或移民公寓建设,也可根据移民意愿补助到户。对于建房特困户,可由民政部门另外给予扶助。
五、组织领导
县政府成立县生态扶贫移民工作领导小组,主管全县生态扶贫移民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办,具体负责全县生态扶贫移民工程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态扶贫移民工作;根据任务大小,或设立专门机构;乡镇人民政府是生态扶贫移民工作的实施主体,要根据全县生态扶贫移民规划制定本区域生态扶贫移民工作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确保生态扶贫移民工作积极稳妥推进。
六、有关要求
(1)规范操作程序。要切实做好生态扶贫移民的宣传发动工作,严格把好移民对象的申报关、审核关,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科学选定安置点。实施生态扶贫移民的农户,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申请表,并提供全户的户籍证明和户主身份证复印件,经所在村村委会、乡镇政府和县农办逐级审核,张榜公示后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县政府批准后,农户再与乡镇签订退宅还耕(还林)、经济补助等有关协议。生态扶贫农户搬迁后户口可以迁入安置地,也可办理农转非;不再保留原有房屋和宅基地,实施退宅还耕(还林)。
篇5
一、深化认识,解决“为什么扶贫”的问题
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这充分说明,削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扶贫开发要始终以消除贫困为首要任务,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方向。目前,扶贫开发还面临着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实现十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决不能满足于“翻一番”的平均数,要清醒地看到欠发达的基本区情还没有根本改变,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从贫困区域看,全区仍有50万人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区,七个连片特困地区大多资源匮乏,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从贫困旗县看,基础条件差,县域经济发展薄弱。从贫困人口看,致贫返贫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资金短缺、因病和因灾分别占全区贫困人口的29%、28.3%和21%。截至2013年底,全区57个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扶持的旗县中,还有157万的贫困人口。如果这些贫困人口不能脱贫致富,贫困落后面貌不改变,势必影响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坚定不移打好扶贫攻坚战,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精准扶贫,解决“扶谁的贫”的问题
同志指出:“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这说明,精准扶贫的前提是摸清底数。总结我们过去在扶贫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底数不清,指向不明,扶贫开发工作缺乏精准度。说哪个地区、哪个旗县贫困,大家可能头头是道,但说哪个嘎查村,哪一户贫困,为什么贫困,怎么样脱贫,就说不上来了。我在调研中发现,有一个贫困村共有203户贫困户,他们计划5年脱贫,每年解决40户贫困户脱贫的问题,可是今年是哪40户就说不清楚了,明年、后年就更不清楚了。最后,很可能是每年不论脱贫不脱贫,都是递减40户贫困户,到2017年实现全村脱贫。到那时很可能是数字脱贫,实际没有脱贫,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问题。我们要如期实现整体脱贫的目标,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逐村逐户地摸清贫困状况,逐村逐户地制定扶贫措施,建档立卡,建立扶贫瞄准机制,使扶贫开发变“大水漫灌”为“滴灌”,实施“靶向疗法”,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为彻底解决好这个问题,今年,我们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开展了前所未有的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制定了《自治区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明确了建档立卡工作的标准、范围、规模、方法、程序和完成时限。通过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贫困嘎查村、确认贫困户和掌握致贫原因,实施“靶向疗法”,科学有效地解决了“扶谁的贫” 和真扶贫、真脱贫的问题。
三、干部驻村,解决“谁来扶”的问题
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程”,干部是决定因素。贫困地区致贫返贫除了缺资金、缺技术之外,一个根本原因还是缺乏一个好的带头人。借鉴区内外扶贫工作的经验,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派驻工作队是成功之举。继我区采取38名省级领导联系贫困旗县、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生态脆弱区移民扶贫工程、金融扶贫工程等扶贫攻坚举措之后,自治区党委、政府最近又做出了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决策和启动“三到村三到户”工作方案,即:规划到村到户、项目到村到户、干部到村到户。从今年开始到2017年,组织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结对帮扶贫困嘎查村,建立驻村工作队制度。主要负责贫困嘎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特色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组织实施任务。目前,自治区、盟市、旗县已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深入到全区确定的2834个贫困嘎查村任职,开展工作。通过干部驻村帮扶,推进扶贫攻坚重心下移。始终做到规划跟着贫困村、贫困户走,项目跟着规划走,干部跟着项目走,实现与扶贫对象无缝对接,确保到2017年,列入“三到村三到户”工作范围的贫困村及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全面实现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目标。
四、科学规划,解决“怎么扶”的问题
有序推进“扶贫攻坚工程”,科学规划是前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扶贫攻坚是一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城市建设和其它工程一样,规划的好则事半功倍,规划不好则劳民伤财。要指导各地编制好扶贫开发规划,特别是编制好到村、到户的扶贫规划。自治区党委、政府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关注民生、扶持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作为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紧密联系群众的切入点,将本部门所掌控的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向国家和自治区扶贫攻坚地区重点倾斜。按照规划先行、逐步实施的原则,对自治区相关行业部门、38个重点贫困旗县编制了2013―2017年扶贫开发规划,既有增收减贫的目标,也有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农牧民素质、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的目标。清晰地勾勒出内蒙古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的目标指向和实施路径图。
针对我区有近40余万人生存在沙漠、荒漠化地区和山区等生态脆弱区,难以通过常规扶贫方式实现脱贫的实际,自治区党委政府启动了全区实施生态脆弱区移民扶贫工程。决定用5年的时间,把不适宜在生态脆弱区生存的农牧民全部迁移。按照统筹实施、稳步推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安置分类,整合资源、注重实效,保护生态、持续发展的原则,到2017年,将建设移民搬迁安置区815个,建成无地农民劳务安置区80个。在新的移民安置区内,初步形成以特色种养收入为基础,劳务收入为主体,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的新格局。
五、多元投入,解决“用什么扶”的问题
有效推进“扶贫攻坚工程”,投入是关键。要建立“群众投、社会筹、单位帮、银行贷、政府补”多元投入机制,拓宽扶贫投入渠道。增加政府扶贫投入,按照“政府过紧日子,群众过好日子”的理念,把扶贫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并形成制度。整合涉农涉牧资金项目,按规划集中投入,合力攻坚,有效解决扶贫投入分散、撒胡椒面的问题。去年以来,自治区实施了“扶贫攻坚工程”资金整合方案,各旗县政府统筹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和各类涉农涉牧资金,集中投入配套扶贫。通过整合,到2017年,使贫困嘎查村和贫困户实现“五通、五有、一产业、一项目”: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有房住、有学上、有医看、有科技特派员、有强有力的嘎查村级班子;每村有一个增收产业;每户有一个致富项目。为推进“三到村三到户”工作深入开展,自治区每年对2834个贫困嘎查村每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支持农牧业产业发展;加大金融扶贫力度,改革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办法,采取财政扶贫资金为贫困户担保、贴息等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农牧民致富。即:自治区财政每年拿出4.75亿元资金,作为担保、贴息、风险补偿,撬动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50亿元参与扶贫开发,有效放大了财政扶贫资金规模,做到了以小钱引大钱,实现财政扶贫资金滚动使用,破解了贫困户贷款难的瓶颈。到今年9月末,全区发放出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47.8亿元。此外,还要通过开展“村企共建”、“扶贫济困日”等活动,广泛筹集社会资金用于扶贫事业。
六、创新机制,解决“扶贫的活力和动力”问题
篇6
这一系列喜人的数据离不开国务院扶贫办的关心和支持,在国务院扶贫办的指导下,宁夏开展互助资金培养信用、“千村信贷・互助资金”扩大规模和“金扶工程”信用贷款三大工程。特别是2014年下半年实施“金扶工程”信用贷款以来,宁夏围绕打造“金扶工程”品牌建设,积极探索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金融扶贫合作体系。
完善政策体系 破解贷款难题
自治区坚持抓好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了一个意见两个方案,宁夏扶贫办联合自治区四部门出台了《关于开展金扶工程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宁夏金融扶贫・小额信贷“金扶工程”实施方案》和《宁夏金融扶贫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创新金融扶贫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扶贫政策体系,使真正的贫困群体享受到金融支持和服务,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在自治区政府统筹指导下,各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如盐池县创新开展了“千村信贷、评级授信、项目捆绑、小额信贷”金融扶贫模式,初步形成了政、银、企、社、民联合推动的“五位一体”扶贫开发新格局。
彭阳县以“金扶工程”为平台,以重点贫困村为单元,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对象,创新开展了“1+3+X”(政府主导、三家金融机构参与、贫困户诚信借贷)金融扶贫。西吉县信用联社通过评信授级将全县3737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采集建档“全覆盖”,通过“三位一体”联合评级机制确定信贷额度,实现了客户拿着身份证到信用社就可直接申请贷款。针对银行贷款客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统计工作量大的实际情况,专门开发了贷款客户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电子信息自动对比筛选软件,通过系统中的数据比对功能,成功破解了扶贫贷款统计难题。
围绕一个目标 实现六个突破
一个目标就是把宁夏建设成为全国以省为单位的金融扶贫试验区,为全国金融扶贫提供试验示范。宁夏以实施“金扶工程”为抓手,以金融扶贫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破解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扶贫难题为目的,以政府和金融机构合作为平台,以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以信贷资金市场化运作为依托,实行普惠加特惠的金融扶持政策,力争取得六个突破:着力在引导信贷资金回流重点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上取得突破,在破解贫困农户“贷款难”和金融机构“难贷款”上取得突破,在创新贫困地区金融产品和服务上取得突破,在完善金融扶贫政策体系上取得突破,在优化贫困地区金融生态上取得突破,在互联网+金融+扶贫上取得突破。
实施一个工程 创新六个产品
就是要在全区实施“金扶工程”品牌,力争到2015年末,初步建立起全区金融扶贫立体框架,小额贷款受益农户达到15万户,当年累计投放信贷资金120亿元。到2017年末,全区金融扶贫体系较为完善,小额贷款受益农户达到20万户,当年累计投放信贷资金200亿元,使贷款难融资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到2020年末,基本形成结构合理、供给充足、服务优良、体系完善的金融扶贫体系。
先期打造六个金融扶贫产品。即:“金扶工程・互助资金”产品,由自治区扶贫办负责,在现有互助资金基础上,增资扩面,重点支持加入互助社的农户。“金扶工程・千村信贷”产品,由自治区扶贫办与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重点支持互助社推荐的社员、贫困农户。“金扶工程・国开惠民”产品,由自治区扶贫办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重点支持新型城镇化、特色产业扶贫、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教育扶贫、重大项目建设等领域。“金扶工程・金穗惠农”产品,由自治区扶贫办与农业银行宁夏分行合作,重点支持贫困农户、示范大户、互助社、专业合作社。“金扶工程・好借好还”产品,由自治区扶贫办与邮政储蓄银行宁夏分行合作,重点支持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和示范大户。“金扶工程・种子资金”产品,由自治区扶贫办与中信银行银川分行合作,重点支持专业合作社、互助社和扶贫龙头企业。
设立风险补偿金 制定三项优惠政策
宁夏各市、县(区)根据实际发生贷款规模整合各类资金(含社会、企业、帮扶单位捐赠)设立风险补偿金,按照9个重点贫困县大县5000万元、小县3000万元和生态移民安置区每县(区)2000万元的标准,到2017年自治区风险补偿金总规模争取达到10亿元,与金融机构合作,以1:10的比例放大。今年年初,自治区政府与各市、县(区)政府签订的工作目标责任书中明确了全区22个市、县(区)共设立1.15亿元风险补偿金。截至目前,各市、县(区)已筹措风险补偿金近2亿元。
制定三项优惠政策。即:财政贴息政策。各市、县(区)可从自治区切块下达的扶贫资金或整合的各类资金(含社会、企业、帮扶单位捐赠)中,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贴息支持,贴息利率原则上不超过同期贷款基准利率,具体贷款贴息利率由各市、县(区)自主决定。
货币信贷政策。对于参与“金扶工程”的金融机构,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等货币政策工具给予支持。鼓励保险公司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其经营的产业开展小额贷款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财产保险等保险服务,分散贷款风险。
篇7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整村搬迁;扶贫开发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055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城市的建设用地储量不足,与农村的闲置土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化解这一矛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其中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效果显著。在国家的号召下,河北省高度重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并积极开展整村搬迁试点工作。阜平县作为“三合一”重点县,国家扶贫攻坚试点县,备受国家政府的重视,2013年来阜平实地调查贫困现状,并作出重要讲话。国土资源部在2015年《支持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将阜平作为全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试点,同意阜平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河北省域范围内流转。
2阜平县增减挂钩基本情况
21阜平县基本情况
阜平县为全山区县,山地、水、旅游、林地等资源丰富。一是荒地资源丰富,山场面积326万亩,占县域总面积的87%,可供开发整治的荒山约为52万亩,通过合理开发可增加耕地、园地或林地规模。阜平县地域范围2496平方公里,现辖13个乡镇,有村庄行政村209个,自然村1131个。2015年全县总人口228万人,全县贫困村164个,贫困户326万户,贫困人口577万人,贫困发生率达到2531%。“十二五”期间,全县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一方面着眼“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按照“1+6+43+37+32”县域镇村规划体系,改造提升一批,坚持村庄改造与乡村旅游结合,既改善居住条件又增加收入。先期启动8个试点村,目前,规划设计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已动工。搬迁整合一批,2015年启动了1610户6281口人的搬迁整合工作。首批4个试点村已完成前期工作,即将启动实施。
22阜平县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流程
前期准备阶段,由县、乡两级领导小组入驻项目区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进行宣传动员、民意调查,制定《拆迁补偿方案》。制订项目实施方案及时序包括拆旧区复垦和建新区建设进度安排、房屋分配方案、土地权属调整方案、过渡安置方案、组织搬迁方案、补偿安置费支付方案、土地复垦后管护措施等。之后由乡镇、村委会进行公示听证。下一步由乡镇组织对村内土地、房屋、树木及其他地上附着物进行登记评估,公示,签订拆迁补偿协议。财政局制订增减挂钩指标收益返还方案,整合挂钩指标收益资金和村村通、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电网改造、农村面貌提升、发改、移民、扶贫等各类涉农资金,对统筹资金设立专项账户,组织专人进行监督检查、审计核算。
有县国土资源局牵头组织立项,组卷上报。项目批复后,由乡镇政府组织负责村民过渡安置、搬迁、建新区用地补偿等工作;建新区用地需按相关程序征为国有的。搬迁完成后通过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对土地进行复垦。由国土局组织进行竣工测量,由县政府对复垦地块的耕地面积、等级、配套设施进行自验,然后上报省厅复核。拆旧区土地复垦验收后,由乡镇政府按照土地权属调整方案指导村委会对复垦土地进行确权或流转工作,并按照土地复垦后管护措施进行管护,确保不发生撂荒、人为破坏和非法占用等情况。建新区竣工后,由乡镇政府按照补偿协议约定给农民分配房屋,相关单位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等产权证书,并做好建新区水、电、暖、医疗、网络、电视等生产生活保障工作。
3阜平县增减挂钩项目现实意义分析
31社会效益分析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可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规模化管理,使散户能够集合起来共同抵抗市场风险,进而促进农民增收。
一方面,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使城市中占有的耕地在农村中得到及时的补充,以保障耕地总量的供给。农民可以种植更多的耕地,并可以联合起来把耕地集中外包或者由村集体统一种植管理,以减少自己种植的盲目性。其中楼房村项目复垦规模为965hm2,新增耕地面积698hm2,新增耕地率723%,项目的实施可使农民受益,缓解当地人地紧张关系,还可以增强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项目区农村居民点复垦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光、热、水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确保阜平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实现。[1]
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区进行土地复垦工程建设,硬化地面及路面,田面平整,灌溉设施布置,田间道路完善,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以增加耕地的数量,改善耕地的质量。村集体可更方便地把村民集中到一起进行种植养殖技术的培训,使村民能够掌握更科学的生产技术,最终得
到更多收益,也可使新增耕地生产能力达到项目区所在地中等产量水平。
32生态效益分析
项目的实施,将原有的建设用地改造成了农业用地,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通过种植更多的绿色植被来防风固沙并净化空气,再通过农民管理从侧面防御自然灾害的发生,同时促进土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2]项目建成后,居民点将被农田生态景观取代,项目区呈现田、水结合的立体生态景观格局。
33经济效益分析
仅仅分析阜平县楼房村的例子,其项目区地理位置优越,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可新增耕地面积698hm2,新增耕地率723%,项目区总投资8630万元,单位面积投资725000元/亩,该项目所需的农村建新资金、拆旧区整治复垦资金及拆迁户补偿安置资金,由县财政以拨款方式先行垫付,用项目区流转指标收益全额返还。由此可以看出阜平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可以获取充足的资金来支持项目的实施。
34扶贫效益分析
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中住房条件、卫生院、学校、文化活动中心、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使村民能够及时看病,孩子能够安心读书,村民出行方便,并且经常参加村集体组织的文体活动,身体健康,精神愉悦。增减挂钩项目与土地综合开发整治项目相联系,使村民的土地得到更好的利用,并且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同时,政府通过合法合理的程序开展该项目,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户住房条件,使山区农户搬入楼房,周围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户教育、医疗、养老水平及便捷程度得到改善。通过宅基地复垦,增加了村民的耕地数量,提高了耕地质量。建新区住宅小区建设按照美丽乡村标准建设,在帮助农户搬入楼房的同时,完成了美丽乡村建设任务。
4结论
阜平县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下依靠自身“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独特优势,以增减挂钩项目结余指标流转资金,对阜平县的82个项目区进行整村搬迁,保障了阜平县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扶贫效益的综合效益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该项目可以统筹整合易地扶贫搬迁等其他政策性资金,以保障当地居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得到顺利实施。同时把建新区建设成为美丽乡村,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对阜平县扶贫开发工作贡献了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
篇8
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按照***与***对口帮扶落实分工方案,县发改局充分发挥对口扶贫协作管理部门职责,积极作为,扎实有效开展各项对口协作扶贫工作。按照全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调度安排,现将我局今年以来消费扶贫方面有关工作情况汇报:
一、消费扶贫任务及会议情况
(一)、******消费扶贫任务情况
***市对***消费扶贫下达任务数是***万,截至到11月底共完成*****万元。
(二)、组织参加消费扶贫会议情况
今年以来,我局组织参加了2019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暨PECC投资贸易博览会、****大爱无疆****消费扶贫展销会、***农业产业扶贫协作推进会。依托洽谈会、展会、交流会,围绕招商引资、贸易洽谈、宣传推介三大方面我们强化宣传,招商项目,扩大***企业知名度,精准对接。
在***洽会上,******与****签订了******蔬菜产业园(一期)项目框架协议,大力发展绿色生态蔬菜产业,打造美丽乡村特有品牌。
***扶贫协作推进会上,**和商贸有限公司、***融诚智远商贸有限公司与***县签订了***餐饮协会京津冀绿色食品供应基地项目(一期)项目合作框架协议,项目的实施将为隆化改变传统农业种植方式,提供先驱指导意义,用生态农业的理念,将现代农业的新科技运用到种植和生产的过程中,最终回归到自然属性,并可形成体验休闲经济。可直接安排***人就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余人,增加农民收入,引领农民早日脱贫致富,促进项目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在***消费扶贫三次展销会上***县幽谷农业、博利多树莓、隆轩食品等企业在对口帮扶县展区以展卖为主,累计完成销售***余元,接待顾客**余人次,促成****有限公司与***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二、消费扶贫开展情况及主要工作措施
消费扶贫是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助农增收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局努力开拓思路,创新方式,寻求突破,开展六方面工作扎实推进消费扶贫稳步推进。
(一)消费输出方面。
拓宽销售渠道。借助***帮扶***契机,在***市***区设立展销中心、***展销中心各**处,开展线上线上整合销售。把***农特产品引入平台进行销售,拓宽***特色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组织全县具备条件的农副产品企业均参加到消费扶贫的队伍中,据统计,我县共***家企业,***种农副产品均已在消费扶贫平台中销售上线。截至目前,我县销售额达****余万元。
(二)是消费输入方面。
充分利用隆化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与***地区的旅游文化部门开展合作,已接待***市旅行团***余批次,直接拉动消费***万余元。
(三)建立消费扶贫网站。
****依托天津和****龙头企业建立农晓时电商平台,组织全县具备条件的农副产品企业加入到消费扶贫的队伍中来,整合全县扶贫企业产品资源。
(四)借助社会资源。
有限无限相结合。充分发动****社会资源,借助****各级工会、商贸企业、各类企事业食堂拓展县域农特产品消费扶贫领域,大力开展消费扶贫。部分医院、学校同意采购隆化牛肉等协议。
(五)是消费出口方面。
利用***县引入的***服装商贸有限公司,鼓励农村贫困妇女积极参与服装生产,利用***外贸平台,拉动对外贸易,促进消费增长。
篇9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乡实际,着眼全域扶贫、坚持科学发展,务实践行“三个聚集”、“六个统筹”、“六大工程”,以跨越赶超为取向,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壮大产业为支撑,以夯实基础为突破,以巴山新居工程为载体,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打好打胜扶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走出一条贫困山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新路子,真正把乡打造成县市扶贫攻坚综合性示范乡。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有收入的产业项目和农户自建项目,坚持以农户自筹为主,努力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
2、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实行以规划带动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以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为重点,推进科技创新,突出重点项目、重点区域,集中投入,连续投入,先易后难,稳步推进。
三、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市县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以“产业发展强乡,旅游服务富乡,城乡统筹活乡”的扶贫工作思路,坚持城乡统筹和整乡推进的方针,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环境,奋力扶贫攻坚。实现“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结构合理、社会事业进步、生态环境优美、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实力增强、城乡一体发展”的建设目标。到2015年底,实现GDP增长10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82元,;减少贫困人口132人。全乡实现户“五有”、村“六有”,即:户有一幢占地面积80平方米左右的巴山新居,有一亩以上高产稳产良田(地),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有一个稳定增收项目,有一个科技明白人;村有可通中型以下客货运输车辆的硬化公路,有标准的村级活动阵地、卫生室,有完备的通讯设施,有产业发展协会,有增收致富支柱产业,有群众信任、团结干事的村“两委”班子和维护群众利益的好制度。到2018年,全乡两个贫困村洋垭村和溪口村实现贫困村销号、全乡136户全部越过贫困线,实现同步小康总目标。
四、工作重点
(一)围绕旅游建设新居。按照巴山新居建设要求,背靠光雾山国家级旅游景区,采取宜聚则聚、宜散则散,错落有致、相对集中的原则,坚持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启动4个村的巴山新居建设。通过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农村土坏房(危旧房)改造,基本建成中心村和、、、、5个产业聚居点,实现居住区、公共服务区、产业区“三区分离”,科教文化、卫生保健、商业网点、农村养老“四进村”,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能源清洁化的“四化”标准,全乡村民聚居度达50%以上。在中心村,建产权式酒店、星级酒店,作为光雾山旅游景区的中转站和服务中心,把乡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美丽新乡、开放开发的活力强乡,旅游服务的魅力大乡,努力使乡成为南江的前哨站和光雾山的后花园。
(二)围绕旅游发展产业。按照“聚集资源、市场带动,创建品牌、形成支柱”的思路,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加大开放合作,积极招大引优,做实产业支撑。采取“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等产业化模式,长中短结合,发展以核桃和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在全乡发展整体推进全乡10000亩核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推溪口村的天麻、乌药、猪苓等中药材繁荣发展;推动洋垭村、溪口村的南江黄羊发展;推动村、石龙沟村的巴山土鸡、生态猪等特色种养业发展,切实增强产业发展“造血功能”。逐步建成种养殖展示园、参观园,确保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三)围绕旅游完善配套。围绕“全域畅通”目标,用3年时间整治并硬化4个村的道路共20.2公里;用3年时间硬化18条社道公路40.5公里,完成产业路建设,实现产业发展到哪里产业路修到哪里的目标,全面完善乡域路网结构,为旅游发展服务打下坚实基础。实施“全域灌溉”工程,利用好山区宝贵的水资源,分村建集中供水站和加快建设水利配套渠系,解决灌溉用水,实现中心村、聚居点集中供水,村村实现安全用水。在溪口村引进节能型电站2个,力争建成后,解决以电代柴的问题。改造中低产田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村卫生室,深入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村民小病不出村,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四)围绕旅游保护生态。按旅游综合开发的要求,完成地质灾害治理,有效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加强退化土地治理,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全面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加强乡、村聚居点集中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生产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实行“协商合作+和谐共进”的协商模式,引资引智,规划现有原生态资源,合理有序有效开发保护现有资源,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五)围绕旅游提升素质。对接光雾山国家级旅游景区,培训年轻的、有文化的为导游服务人员。以市场需求、岗能对接为培训导向,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为培训目标,实行“政策法规+技能技术”的双育式培训方法,全面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确保实现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法律知识普及全覆盖,努力培育造就现代产业工人和新型农民,实现劳务输出或就地转移由粗放型、体力型向智能型、技能型转变。
五、资金筹措
一是加大争资争项力度。对接好农村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和北部山区连片扶贫开发政策,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资金、项目,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盘活群众自身资金、找准项目、使最少的资金投入加投劳折资整合使用,打手拉小手等方式筹措资金。
三是加大涉农资金整合。按照集中力量、形成能力的原则,探索创新涉农资金整合的有效途径,做到整合资金与精准扶贫的有效结合,以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重点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
四是撬动金融资金投入。大力宣传金融扶贫政策,对接扶贫开发担保政策,撬动金融机构放贷扶贫信贷规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发展,促进大扶贫事业的深入推进。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乡扶贫开发综合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邹杰牵头抓总,各分管领导分工负责抓落实。分管领导分线分片具体负责各项建设任务的一线推进实施。大力发扬“白加黑”、“五加二”和“三天”精神,沉下深水、跟班作业,联动推进、合力攻坚,切实做到方案在一线制定、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进。
(二)深入宣传发动。扎实开好乡领导班子成员会、机关干部职工会,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工作动力。认真组织村社,反复召开党员干部会、村民大会和院户会,深入宣传发动,教育引导群众破除小农意识、落后意识和山沟意识,积极支持建设。适时组织当地干部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意识,激发创业活力。
篇10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西北部,距县城76公里,平均海拔1112米,辖7个行政村35个农业合作社4140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236户848人,2014年已脱贫29户87人,2015年脱贫26户110人。全乡有建卡贫困村2个,其中村距乡政府驻地21公里,幅员面积9.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耕地面积273亩,全村辖2个农业合作社47户196人,现有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38人,贫困发生率达20%,是县西北部最偏远的高村;村平均海拔1200米,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辖4个农业合作社65户247人,耕地面积580亩,现有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52人,贫困发生率达24%,是典型的北部高村。
二、开展情况
自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乡党委、政府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在团市委、县安监局、河林场的大力支持下,以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发展翻身仗为己任,深入推进“1+6”扶贫攻坚行动,其开展情况如下:
一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完成后进村整顿提升工作;完成、4个村阵地改造和新建工作;建成4个村级便民服务室;加强对第一书记、脱贫攻坚驻村工作组、脱贫帮扶责任人的管理考核力度,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认真制定脱贫规划。把十三五发展规划与脱贫攻坚规划相结合,制定了《乡十三五发展规划》、《乡2015---2018年度脱贫攻坚方案》,7个村因村制宜分别制定了《方案》;严格落实精准识别“回头看”,面对面与农户制定脱贫计划。三是产业发展初见成效。结合我乡实际,新栽植核桃1300亩,发展家庭“四场”及种养业大户41户,专合组织6家。四是基础条件逐步改变。实施水窖建设77口,解决近800人饮水难的问题;实施危房改造53户,全额兑现补助资金;启动农网升级改造,已完成智能表安装工作,、村低电压改造工作基本结束;全面养护农村道路54公里,确保畅通;成功创建2个环境优美示范村。五是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开工小学新建项目,现已完成地基基础工程,预计明年9月竣工投入使用;争取乡卫生院改建项目,新农合参保率达95%以上;社保工作位列全县第三,严格城乡低保评议,应保尽保。六是各级帮扶尽心尽力。市县挂联领导多次深入调研走访,团市委和河林场主动为帮联的村提供免费种苗、聘请专家授课、捐赠寒衣、捐资助学、走访慰问,提供帮扶资金共计8万元;县安监局为帮扶的村购买农资化肥、修建水窖、捐建村委阵地、维修公路、走基层送温暖,提供帮扶资金共计6万元;乡信用社为部分精准贫困户发放贴息小额贷款近40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贫困程度深。全乡贫困发生率在20.4%以上。受地域劣势影响,我乡仍有528户2202人(村31户158人,村29户129人)处于贫困线边缘,如遇自然灾害、疾病等情况,极有可能成为新的贫困对象。
二是基础设施薄弱。全乡7个村54公里村道路仅硬化2个村18公里。特别是、、等村未实施过硬化工程,群众安全饮水仍无法解决,村村通宽带更无从谈起,部分村两委阵地急需改建。
三是疾病困扰群众。由于山大林密、住居条件差(危旧房、土坯房居多)和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全乡患风湿关节病的居多,据统计,共计276人。其中4个村患病率高于低山村3倍,因病丧失劳动力和致贫的占贫困户的50%以上。
四是劳动力流失。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差,大量家庭举家外出,尤其是村年轻人越来越少(女子外嫁、儿子当上门女婿),留守老人、儿童现象较多。
五是没有产业支撑。有养殖黄羊、小家禽和种植核桃的基础,但没有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带动,无规模、无产量;有大量的荒山荒坡,但没有流转和开发利用。集体经济空壳,民生改善全靠政策支持。
六是兜底对象多。通过乡扶贫办摸底调查,全乡需要低保政策兜底、移民搬迁安置、医疗救助扶持分别为174人、405人、115人,两个贫困村实施上述政策兜底为90人、48人、22人,资金压力十分巨大。
四、下一步打算及建议
1、加快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提高边远贫困村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补助标准,优先尽快实施村、村18公里村道路硬化工程,打破发展瓶颈。
2、因户施策搞好易地移民搬迁:整合易地移民搬迁、危房改造、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等项目和资金,充分发动群众,建新村、搬新居、住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