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实践报告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21 11:2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生实践报告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生实践报告总结

篇1

关键词: 高中学段 生态文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校本化开发与实施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课题组,按照研究规划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校,分别同步开展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研究。本研究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学校,是因为这三所学校均为南平市青少年水土保持普及教育基点校,具有至少十年持续规范开展以水土保持为突破口的生态文明普及教育的历史积淀。

报告是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结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暨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结题报告。

一、高中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及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一)本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

1.开发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级课课程(必修)和升华级课程(选修)。

基础级课程(必修)的课程对象为全体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人人可为、人人应为的理念。该课程设18课时。学生修满18课时并经过考评合格者获得1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的课程对象为部分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兴趣所至、特长展示的理念。学生可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一项或者若干项活动,若经过考评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2.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开设。

基础级课程(必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学生完成了该课程学习并获得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同学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1项或者若干项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3.建构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施教机制。

为了保证《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的能力,特别创建或者建构八方面的制度(机制)。

(1)课程导师制。《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基础级课程(必修)所有活动和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6号的活动实现学校指定课程导师制,即这些课程活动必须接受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的指导。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7―19号的活动实现学生聘请课程导师制,即序号为7―19号课程活动的指导教师由学生自主聘请。

(2)课程代表制。在开设《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一各班级设置课程代表,各班课程代表分别由高一各班班主任各自指定。各班课程代表负责指导各自班级学生完成《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等相关事项。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份《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注:各班课程代表须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偿劳务合同。各班课程代表只要完成合同中约定的工作,就有权获得相应的勤工助学金)。

(3)方案征集制。基于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9号的活动要求,每学年向高一或者高二学生征集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2014―2015和2015―2016学年共征集40个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4)资金资助制。为了激励学生踊跃参与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每学年从征集到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中选择五项作为资金资助的活动项目。

(5)课程评鉴制。在每学年的6月上旬,召开《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鉴会,该会由高一各班级《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课程代表和部分指导教师⒓樱共同完成生态文明学分认定。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人次的生态文明学分认定(注:生态文明学分证书见附件1和附件2)。

(6)骨干培训制。在每学年的10月上旬,对包括各班课程代表在内的水土保持志愿者进行生态文明素质提升培训。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共培训100位学生。

(7)分享引领制。要求学生在参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分享参与活动的收获,以此引领同伴更有效地参与课程活动。例如:在每学年的“三节”期间开展“水保绿网杯”装置艺术作品竞赛获奖品展示活动;在每年中国水周期间举办“水保绿网杯”美丽乡村寒假环保行手机微拍作品展示分享活动;在每学年的10月和3月期间分别举办资金资助活动项目的设计说明课、成果汇报课;在每学年的上下学期各举办1期感悟展评活动。

(8)评优准入制。把学生参与生态文明综合实践课程所得学分作为评优(先)的准入条件之一。

(二)高中学段研究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1.达到的目的。

第一,促进了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了学生践行的生态文明能力。

第二,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纳入建瓯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2.达到的水平

本学段研究不仅填补了建瓯一中在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空白,而且为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实施提供了有借鉴价值(在实践层面上)的范本。

二、比照原申请书制订的研究工作计划,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评与原因分析。

高中学段研究严格按照课题组设计的研究路线图和研究步骤,开展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五个子方向研究,且高质量地完成了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四个子方向研究。之所以能完成这些研究任务,最主要的原因是契合了福建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试点实验项目――建瓯一中《完善立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之需要。

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特别是学业评估没有完全达到预定目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学业评估细则制定得较粗放(客观上评估细则的制定是很难的),再加上活动过程的记录有失周详和缜密。

三、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对本项目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一)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

目前,国内外开展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研究较少。在开展研究过程中,对养成化原则、趣味化原则、精细化原则、乡土化原则、校本(课程)化原则疏于恪守,存在五方面的缺陷或者不足。具体表现:

第一,由于疏于养成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能发挥较好的养成教育作用,即没有较强的养成性。

第二,由于疏于趣味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即没有较强的趣味性。

第三,由于疏于精细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即没有较强的操作性。

第四,由于疏于乡土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贴近学生家乡的生活生产实践,即没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五,由于疏于校本(课程)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即没有较强的持续性。

(二)高中学段研究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与建议

1.开展课程目录优化研究。

2.开展课程学业评估优(细)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司〔2014〕4号,2014.

[2][美]阿姆斯特朗.当代课程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4]马桂新.环境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洪明,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7]肖成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叶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与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6A).

[10]贾艳秋.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中国民族教育,2011(2).

[11]钱维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资源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2011(5).

[12]余谋昌.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

[13]余\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14]李锐锋,罗天强.论和谐社会的生态支撑[J].与现实,2007(3).

[15]张德昭,徐小钦.重建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3).

[16]金涌.工业生态: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7]卢风,刘湘溶.现展观与环境伦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18]彭慧芳.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8.

[19][美]卡逊(Carson,R.).寂静的春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11-02

硕士学位论文是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检验学业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必要环节。硕士学位论文从选题到最后成文定稿一般需要1~2年的时间来进行思考、研究和撰写提炼,是一项系统的科研工作。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必须加强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目前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一般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撰写、评审和答辩等环节。本文对硕士论文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国计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工作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匆忙,开题把关不严。开题报告是对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和监控的首要环节,不仅关系到学位论文的质量,还关系到论文能否做得下去的问题。但目前很多研究生临近开题才与导师协商论文选题,导致开题报告时文献综述不全面,无具体的实施方案,出现选题过大,甚至个别选题偏离本学科范畴的现象。另外,开题报告无统一规范的评判标准,有的考核老师提问随意,缺乏实质内涵,未能切实起到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的作用,开题报告把关不严。

2.中期检查流于形式。中期检查是保证论文研究进度的一个重要措施,对硕士研究生和导师的一种潜在督促。中期检查时一般要求研究生填写中期检查报告,对前一阶段论文所做的工作及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明确后期的研究计划。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往往研究生填完中期报告导师审核签字就算通过,没有组织严格规范的考核,中期检查流于形式。

3.论文撰写研究生态度不端正。研究生是硕士学位论文的执行者,研究生的态度直接关系着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好坏。但目前很多研究生只关心就业,从入学起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就业有关的资格考试或实习中,忽视自己的研究能力的锻炼,对自己的硕士论文要求低。平时很多研究生对科研研究或科研工作处于放松状态,对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不够重视,导致硕士学位论文整体结构不合理,工作量不足,实验数据缺乏,格式混乱。甚至有的研究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存在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在学位论文最后阶段,研究生往往对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置之不理,不再花精力对论文进一步修改,导致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不能提高。

4.导师指导力度不到位。硕士研究生导师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学位论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指导作用。但目前高校研究生导师教学和科研压力都比较大,工作忙,经常疏于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有的导师忙于自己的业务,把研究生当作劳动力使用,做一些对提高科研能力帮助不大的工作,使研究生投入学位论文工作的精力不足,导致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不合格。有的导师在论文送审前才开始审阅,对不成熟或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不是阻止学生提交评审,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的学位论文能通过评审。

5.论文评审制度不完善。学位论文评审一般采用双盲评阅和公开评阅两种方式。双盲评阅一般由学校研究生部将论文送给校外同行专家或对口高校研究生学位管理部门,送审论文中不含研究生及导师的个人信息,评阅专家与论文作者和导师均不了解对方情况。公开评阅由学科或导师直接送给校内外同行专家,送审论文中包含研究生、导师的个人信息。2011年以前,我校一直采用一本双盲评审和两本公开评审相结合的论文评审制度。但是公开评审的评阅方式中,有些评审专家不能充分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对论文总体评价成绩过高,使学位论文评审的公正性缺失。另外,由于学位论文评阅只是模糊的文字表述和论文整体的评价结果,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评阅的难度,影响了客观性。由于公开评审有失公正性,同一论文的评阅成绩,会出现较大区别,使研究生和导师对评价结果产生异议。

二、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改进措施

1.进行选题管理,分批开题,严把开题关。为避免研究生在开题报告之前匆忙选题的现象,研究生入学后就应与导师协商学位论文选题,并于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初步确定学位论文选题,第二学期开始进行文献综述的撰写和方案论证。为使师生重视开题,学校实行分批开题制度,第一批为第二学期末进行,第二批为第三学期初进行。为保证开题报告质量,首先,要求开题报告前,研究生先填写开题报告表,在导师组内进行开题论证,经论证通过后才能参加开题报告。其次,开题报告由各学科以研究所为单位分小组公开组织,考核小组至少五名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老师组成。再次,学校制定了开题报告评价体系,要求考核小组从选题和文献综述、研究方案、研究基础、开题报告撰写情况和答辩情况等五大方面进行考核,并对每方面的具体评价要素进行了细化,便于考核小组客观评判。另外,学校要求考核小组形成书面意见,对研究生论文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估计,对不足之处提出意见。研究生需根据考核小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并填写开题报告修改反馈意见情况,经导师审核通过后才能进入课题研究,不合格者需重新开题。以上措施,增加了研究生和导师对开题报告的重视,有效防止了开题报告把关不严。

2.建立中期检查反馈整改制度。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于第四学期进行,学校要求除研究生填写中期检查报告外,各学科需根据学科自身特点采取现场演示验收、材料评审、PPT汇报等不同形式组织检查。检查结束后,各考核小组需根据研究生的论文进展总结和分析情况做出成绩评定,并给出书面意见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指导性建议。书面意见由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汇总后反馈给研究生和导师,导师需指导研究生根据考核小组意见在后续工作中采取改进和补救措施。对于问题比较多的研究生,需整改后重新中期检查。

3.建立严格的预答辩审查制度。为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提前把关,学校建立了严格预答辩审查制度。参加预答辩的研究生除修满学分,通过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外,还需达到以下三个条件:第一,研究生需取得学科规定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业绩;第二,硕士学位论文格式需通过学科组织的格式审查;第三,论文中涉及到的实验装置、软件和实验数据等需通过学科组织的实物现场验收。预答辩的组织各学科严格按照正式答辩的要求进行,并且通过预答辩者需根据预答辩考核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导师审核同意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未通过预答辩者,延入下一批次毕业。经过实践,严格的预答辩审查制度促使研究生和导师对硕士学位论文增加投入,有效防止了论文送审前才临时包佛脚,促进了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4.引入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为有效防止硕士学位抄袭现象,学校自2009年开始在全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启用CNKI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送审前都必须参与学术不端检测,文字复制比大于20%的论文延入下一批送审。经过实践,该措施对打击学术不端和学术抄袭行为效果非常显著。

5.规范和完善论文评审制度。为保证学位论文评审的客观公正性,学校不断改进论文评审制度。首先,对论文评审方式进行改进,为防止论文评审走过场,2011年我校将原来的1本双盲评审和2本公开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为2本论文双盲评审的方式,论文送审工作全部由学校研究生部负责,并对有争议的论文进行加送,保证了论文评价的公正性;其次,对论文评审体系进行了优化,评价体系由以前单一的整体评价改为整体评价与分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要求评审专家对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知识与能力、工作量与创新性、写作能力等5方面进行评价,减少论文评价的客观性。再次,盲审意见返回后,要求研究生根据盲审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并针对评审专家给出的修改意见逐条写明修改反馈情况,导师审核通过才能参与答辩。通过以上措施,减少了论文评审的主观性,保障了评审的公平性,增加了研究生和导师对评审的重视。

6.建立学位论文过程考核督导制度。为规范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学校将教学督导制度引入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各个环节。研究生教学督导组成员由学校各学科领域有一定威望的专家组成。各二级学院组织各学科对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过程考核前,需将考核安排报学校研究生部,研究生部安排督导组成员到考核现场随机抽查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经过几年的督导实践,我校各二级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过程考核基本规范,促进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7.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为提高研究生对其学位论文的重视程度并加强对导师的监管力度,学校将学位论文过程考核结果作为研究生评奖、评优的参考条件,并且每年评选校级优秀学位论文,对获得优秀学位论文的学生颁发证书和奖励,同时对其指导教师给予相应奖励。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学校实行弹性学制,优秀的研究生可以提前毕业,不合格的研究生延期毕业。另外,每年进行校内学位论文抽检制度,抽检比例不少于当年毕业人数的20%。

三、结语

实践证明,学校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措施的不断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效保障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近年来,中国计量学院参加浙江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中,抽检成绩均位于全省高校前列,其中2011年抽检平均成绩和优秀率均为全省高校第一。

参考文献:

篇3

课题开题报告简明来说,就是指开题者用一种文字概述课题内容,那么,课题开题报告范文怎么来写呢?如果还不知道,赶快来学习一下本篇文章。以下是由学术参考网小编搜集整理推荐的课题开题报告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一、课题名称

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我校提出“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研究”这一课题是基于校本化研究的需要,是一线语文教师们结合当前课改形势和本校实际情况,通过研讨、论证后提出的。

我国正在实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未来的社会是合作的社会,合作离不开思想、情感的交流,而口语交际是所有交流手段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正确面对我校学生的表达交流的差异,探索既面向全体、又促使人人成功的新型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是十分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1、从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交流,发展合作精神。”显然,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既能从语言文字方面训练学生认字识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交际基础。随着世界逐步走向国际化、全球化,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向能言善辩、善于与另人交往与动型转变。

语言表达、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语言表达、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交往,消除学生交际时的羞怯心理。使学生无论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或者班级的小环境中,都能达到敢说,大大方方地说;有利于感受到别人的关爱,同时也学会了去关爱别人。这样的交流,孩子们收获的不但是知识,是表达能力,更是具有了良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口语交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课标指出“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思维的发展,有助于他们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

如何使教学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已成功成为教育界日益关注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将成为必然,其重要性、迫切性已成共识。

2、从口语交际教学现状来看:认识片面,把口语交际训练定位于口语交际课的事,导致训练不足,训练的内容狭窄,时间少;没有把握“口语交际”的特点,缺少开放式情境的创设,没有实现从“听话、说话”到“交际”的转轨,导致学生没有由单向个体静态式活动转化为不同的双向组合动态的口语交际活动;缺乏趣味性、实践性,学生自主性不够,常常是无话可说或有话不想说不敢说。以上问题的存在妨碍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3、从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来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羞于开口,上课仅充当听众,对别人的发言不敢提出质疑。在口语交际训练果上,只有少数优生参与交流,大部分学生保持沉默。课间交流时,有些学生不敢主动向老师反应情况,甚至有些学生连请假也要家长代劳。如何让每位学生都能大胆地开口说话,主动地与人交流,成了我们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正是适应时代,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产生,它的活动化、实践化趋势已日益成为我们研究的主导地位,我们将以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为基点,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活动与实践中、在怎样的活动与实践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培养提高的方法和途径;

2、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培养提高的理论依据;

3、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培养提高实验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1、探索我校学生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我校学生的口头及书面语言表达交流的技巧。

2、如何激发学生进行语言表达交流的意识和愿望。在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加学生的参与表达交流的机会。

3、如何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大勇气形成良好的心理大胆交流表达。

4、如何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背,增加知识储备的量,丰富学生底蕴,适时灵活运用。

研究重点:

重视有效教育的策略,包括课内外训练的步骤和组织,书面语口头训练的方式方法,解决“乐说”“善说”的问题,达到提高表达与交流的成效。

难点:

家庭、学校、社会营造和谐的氛围,创设语言发展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

五、课题研究的的方法

1、实验、观察法;

2、统计、类比法;

3、分析、归纳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1、选题、论证、申请、审批、开题(2014年2月-2014年5月)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研究对象(初中、小学各两个对比实验班)、选择课题研究方法、准备测量工具(2014年6月-2014年8月

3、前期实验观察、中期成果总结、提出理论假设(2014年9月2015年8月)

4、后期实验观察、测量统计分析、实验验证(2015年9月-2016年1月)

5、理论总结、结题(2016年2月-2016年3月)

七、课题研究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一)行为方面的成果

1、学生的书面和口语交际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

2、促进语文教学质量提高;

3、促进教师语言变、表达与交流素质的提高。

(二)文本成果

1、形成《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2、形成《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集;

3、建成《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研究》数据库。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1、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刘川

常务副组长:龚映辉

副组长:朱生宁、舒兴

组员:姜丽君、漆杰、贺彦

2、课题研究组人员及分工

负责人:龚映辉(统筹课题研究)

实验研究、验证人员:漆杰、王春梅(初中)

李小燕、吴梓静(小学)

观察、测量、统计人员:姜丽君、贺彦

实验分析、提出假设、结论分析:龚映辉、李小燕

结题报告撰写:龚映辉

九、课题研究的经费

学校公业务费拨款4.5万元

范文赏析:

提高医学研究生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质量的探索

摘要:目前我国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质量堪忧,尤其在创新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把关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是高质量学术论文的重要保证。针对提高研究生创新性,保证医学研究生开题报告质量,本文详细讨论我院如何在加强多环节质量控制以及人才与制度管理方面,有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以期对培养创新型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献计献策。

关键词: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开题报告;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4-0140-03

进入21世纪,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迫切需要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指出:要用15年的时间实现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高素质、高质量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校深化自主创新和向社会输送创新人才的突破口。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并非是一蹴而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贯穿整个医学研究生临床和科研的实践,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医学难题涌现,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出更多的医学创新型人才来解决一系列的医学难题。为了培养高素质、高创新型医学研究生,我院在研究生培养教育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研究生培养的多个环节,开展了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控制和管理,本文将着重在我院对医学研究生开题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方面的措施和成效进行探讨。

一、发挥研究生导师为主导、导师指导小组监督的综合培养优势提高研究生开题报告质量

研究生开题报告是研究生科研开展的起点,是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前提保障,在研究生教育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对研究生开题报告进行高质量的指导和管理,有利于研究生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把握研究重点、熟悉研究方法,是成功完成科研课题的前提基础。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方面,我院实施以导师制为主,以其他手段为辅的综合培养模式,旨在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导师的榜样作用和影响力对学生来说是最直接也是最深远的,其思想意识、精神风貌以及科学作风无时无刻影响着学生,其学术精神和道德风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在研究生教育指导中起着主导性作用。研究生作为新手,在科研课题的选择方面往往把握不住专业的方向及研究重点,导师自己的科研优势和学术特色,及其在研究领域取得的有特色、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能有效地帮助研究生把握本研究领域的重点,启发其发现提出新问题,并针对科学问题进行着实有效的可行性分析。因此,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上具有主导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一支高专业水平、责任心强的导师队伍是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保障。我院坚持严格的导师遴选和考核制度,支持奖励导师个人的专业水平的提升,并重视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加强人才引进的力度,不断提升和充实我院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在教育理念方面,我们提倡“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专业学术背景及思维方式,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尊重其思想,鼓励其敢于怀疑,为其尽可能地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鼓励和激发其创新激情。除了研究生本人的导师,我院利用研究院的平台,组织相关专业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导师组成导师指导小组,固定每周开放咨询时间,保证了研究生多渠道的沟通方式,并以此避免研究生导师因为教学及其他工作安排不能及时和学生沟通时,研究生可以向导师指导小组中的其他老师咨询和讨论,使其在学术及科研中的问题得以及时有效的解决,并且研究生通过同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进行探讨的过程中,其科研思路可以得以拓展,有助于创造性科学问题的发现。

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研究生相互监督激励环境的营造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氛围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为了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态度和科研精神,营造学术研究氛围,帮助研究生更好地融入科研环境,我院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每月一次知名专家大讲座,让研究生能有机会与专家及大师们面对面的交流,感受学术大师们严谨的学术风范和勇于探索的学术精神,开阔眼界,启发科研灵感,激发科研的热情,学术报告中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前沿信息的传递,能有效促进学生垂直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融合,激发其科研创新性。针对全院研究生,我们举行每周一次的研究生科研学习论坛,由研究生根据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技术进行学习报道,引导学生检索本领域在国内外的前沿发展,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求,有利于研究生更快更好地熟悉把握专业方向与重点技术,提高其科研创造性;每两周一次研究生科研课题报告进展会,着重讨论课题中遇见的难题及解决方案,这种由研究生为主题的学习论坛和科研报告,营造了研究生之间相互监督激励的环境,大大增进了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科研的热情性和主动性。

三、设立各种基金多角度鼓励科研创新

为了提高和激发研究生科研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院设立了各类研究生创新基金,鼓励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及学科竞赛,奖励学术论文的发表。我院为各种基金的申请制定了完善的申请程序和评定标准,保证了申请过程和评审过程的公开、公正和透明度,大大提高了研究生们的科研热情。首先为了达到鼓励刺激科研的目的,我们确立了明确的研究生科研基金立项的指导思想:鼓励创新、力求精品、倡导国际性。鼓励研究生在国际高水平杂志或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成果。鼓励研究生自主创新、自由探索、不限制选题范围,对其成果不求大,但求新、求深、求独创。在资助形式上根据课题的大小,按重点项目1.5万元,一般项目0.75万元的形式予于资助,资助基金正式立项后一次性拨付方式发放。基金申请面对我院一二年级全日制所有研究生,每年9月开展申报,由专家委员会开展审批,我们确立了明确的评审标准,以确保基金申请的公正和透明度:(1)选题为本学科前沿,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2)前期工作基础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特色鲜明;(3)在理论或方法上有创新,达到国内或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预期成果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4)可望取得突破性成果或有望成为省级(含省级)以上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课题。经批准立项的项目需在第二年12月30日之前结题。为了确保课题的顺利进展完结,在第二年5月,对所有开展项目进行统一中期考核。以上措施在管理制度上确保了研究生课题的顺利进展、科研基金的有效利用。自我院研究生科研基金实施4年以来,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科研创新性,提高了研究生科研热情。

四、完善细化研究生科研课题开题的制度化管理

创新性的实现,不仅要有创新素质的人才,还需要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往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重视不够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视“开题报告为形式”,认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能否顺利毕业关键看其论文情况,把开题报告与论文人为隔离开来,使开题报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学生任意写、导师轻易过;管理部门注重形式有,不管实际“有”,事后束之高阁,进人档案,因而造成了开题环节马虎拖沓的现象。没有起到研究生开题报告真正的指导性功能。为培养创新性人才,针对研究生开题中存在的问题,我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开题报告,规范制度化管理,针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我院规范了开题报告文本,实施统一集中报告的方式。我们要求《开题报告》有相对规范的文本格式,要表述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研究课题选题的背景、理由及研究的意义;二是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三是本人的研究工作计划,包括研究目标、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创新或特色、拟采取的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等;四是论文预期达到的研究目标;五是研究基础与论文撰写的进度安排;六是主要参考文献目录,包括中英文文献。在进行开题报告时,我院组织我院的学术委员会组成评审专家组,根据我们制定的开题报告评分表,专家们对每位研究生的开题报告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打分,着重审查研究生科研课题的选题、创新性、设计、实验方法、数据处理、可行性分析及科研经费预算,并针对研究生开题中存在的不足处,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对于打分表分数不及60分者,限期修改,择期进行二次报告会,直至通过为止。通过专家组成员的评审,能够帮助研究生提高课题设计的水平与层次,加强了对科研课题设计的质量控制,促进了研究生科研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避免了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和坎坷,少走弯路。在我院对研究生开题实施规范管理,并建立开题审查长效机制以来,提高了研究生和导师的思想重视程度,能够使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按时完成科研课题选题与设计,并根据审查反馈结果有针对地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将审查结果与研究生学位申请、导师资格认定等挂钩,强化了制度约束,提高了教学双方的思想重视程度,改变了以往研究生开题环节马虎拖沓的现象,显著提高了课题的研究效率、节约时间与资源。把研究生报告纳入整个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我院通过管理者、导师、研究生的齐抓共管,养成严格遵守开题报告制度,从而使开题报告制度在研究生培养环节发挥实质性功能的指导作用,大幅提高了近年来研究生论文质量水平。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论文撰写能力的有效实践活动。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在实践中不懈的努力、动态地调整管理模式,我院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发现发挥研究生导师为主导、导师指导小组监督的综合培养优势能大大提高研究生开题报告质量;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研究生相互监督激励环境以及建立创新性基金等措举,能极大地促进研究生科研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完善细化研究生科研课题开题的制度化管理更是保证了高质量研究生开题报告的顺利实施和完成。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问题的日益凸现,在制度和管理方面,必须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积极做好引导工作,确立明确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营造适宜创新素质发展的环境,才能大大地促进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发[2005]第044号,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EB/OL].http://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gjkjgh/200811/t20081129_65774.htm.

[2]王红玲,曾凡义,邓长生,陈惠芳.临床型医学研究生优化培养的思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04):548-550.

[3]周利民,宋成文,李明.如何指导研究生作好开题报告[J].学理论,2011,(04):186-187.

[4]俞洋.对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几点认识[J].大学教育,2013,(24):14-15.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JG110319)

通讯作者:于超,重庆医科大学教授。

作者:李英杨竹

篇4

关键词:工程案例;学术前沿;课程讨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31-03

与本科生教育不同,研究生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科学研究素质养成教育,其特殊性体现在研究生的职责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包括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在课程教学中,如何激发研究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以及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虽然已有调查表明,研究生课堂教学方式已经走向多元化,但是目前研究生教学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相符,课程内容与本科阶段重复较多,在难度上也与本科差距不大,前沿性知识比重低,限制了研究生思维创造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课堂教学在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上仍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以教师和课堂讲授为中心,多数学生仍停留在以教材为中心的应试学习状态,大大弱化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三是在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够紧密,难以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难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针对以上三个问题,结合专业课程《船舶板壳力学》,提出了面向工程实践、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方案。

一、工程案例教学的特点

原有《船舶板壳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偏重板壳基本理论的学习,涉及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方面的内容较少,《船舶板壳力学》中的“船舶”专业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由于课程教学与实际工程联系不够紧密,而且教学目标仍然处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学生虽然了解知识却难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对于相关力学理论与方法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为了在课程教学中把力学理论与工程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笔者将实际工程案例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依托,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交流为手段,以开发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目的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目前在国外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被认为是一种能够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与传统的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导的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传统的教学方式关注的是向学生传输了哪些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而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学生通过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在对已有资料做多方面分析的过程中促使自己的思维不断深化,并在力图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

2.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针对实际工程问题,在一定的条件下对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案做出判断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自我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和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与合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之间会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小组内部成员通过讨论相互沟通,形成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最后各小组再指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结果的汇报与答辩。

二、工程案例教学的实践

1.调研国内外研究现状了解学术前沿。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研究生能够对学术前沿动态保持密切关注。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资料是了解某个专业领域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最有效途径。文献是研究生培养深入探讨学术并保持学术研究创新性的必要资源。没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文献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础,研究生很容易做无用功。没有广泛的阅读,研究生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更不可能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研究生既能够获得知识与信心,又能够获得思维与方法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对于研究生的学术素养的形成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船舶板壳力学》这门课主要涉及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强度与安全领域的相关内容。通常将研究生分成八个小组,并列出该领域中八个研究方向分配给各个小组的学生进行调研,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的极限强度、剩余强度、屈曲强度、疲劳与断裂等。每个研究方向查阅的文献要求是近三年公开发表的期刊、会议论文或者是研究生学位论文等,其中国际期刊论文数量不少于十篇。每个小组最终要完成一份某个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调研报告,作为课程平时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

2.采用案例教学联系工程实际。本课程在教学中引进工程案例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本课程仍然注重力学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但是力学问题的提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都是基于具体的工程案例,研究生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既提高了学习力学理论的兴趣,又加深了对理论与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在工程案例中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让研究生思考并寻求解决方法,从而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每组学生给出的分析问题思路和解决方案有可能是不同的,但正是在不同解决方案的比较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本课程采用的工程案例全部来自笔者完成的实际工程项目,涉及的内容包括船与海洋平台结构的屈服强度、屈曲强度及疲劳强度的分析与校核。例如在讲解薄板屈曲强度时,笔者以实际船舶甲板板架为例,给定边界条件和外载荷的大小,设置的问题是当甲板板厚偏薄不能满足屈曲强度要求时,采取何种加强方案最为有效而且增加的结构重量最小。每组研究生在计算报告中给出了各自的加强方案和分析结果,采用的方法包括增加板厚、增加纵向骨材或者横向骨材的尺寸及减小骨材的间距等。虽然各组的解决方案各不相同、有优有劣,但是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既充分运用和巩固了学习的薄板屈曲理论,又动用了自己的智慧,锻炼了自己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3.开展课题小组讨论激发学习热情。研究生在完成国内外学术动态调研和各个工程案例分析的报告后,开展一系列学术汇报、答辩和讨论非常重要。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开展课程学术讨论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共同研究问题、交流思想、表达自我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本身要有较强的创新思想,同时还要有启发学生思路、驾驭讨论过程、评价与总结学生讨论结果的能力。本课程开展学术讨论主要分为三个环节。首先,要求每个小组针对各自完成的问题进行组内交流。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一环节由各组学生在课后自行组织完成,但可以邀请教师参与。在讨论中,组内的每个成员可以自由发言,在合作中分享不同的观点和思想,最终形成小组的讨论成果。成果形式包括文字报告和汇报用的幻灯片电子文件。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帮助协调与推进小组的活动。然后,在课堂上每个小组指派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小组研究工作的完成情况和讨论成果。其他组的学生可以质疑和提问,汇报小组的所有成员参与答辩。这一环节有时会出现非常激烈和精彩的辩论,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讨论问题的理解,也开阔了思路,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和参与辩论的能力。当出现冷场的情况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可以通过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要对整个讨论活动进行总结,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及全班讨论的情况进行点评。比如对于某个工程案例的解决方案,可以从基本原理和实际工程应用等多方面评价其准确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另外,教师还要能够通过每个研究生的表现掌握其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学习态度及付出的工作量,从而对学生讨论环节的成绩给出公正的评定。本课程为了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前沿调研、工程案例分析和学术讨论,将这部分成绩的比例定为课程总成绩的40%,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占60%。

三、教学改革成效总结

“船舶板壳力学”基于工程案例的教学方法经过两届研究生的实践,获得了学生很高的评价。通过与学生座谈交流,本课程教学改革收到的实效总结如下:①研究生在分析实际工程案例、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研究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使他们懂得怎样灵活应用这些知识。③在课程中引入工程案例分析,能够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案例分析的完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④以组为单位的学习与讨论,锻炼了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成果汇报与答辩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⑤在教学过程中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研究生的主体性。同时,通过师生间的讨论与交流,教师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精度,真正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劲光,何涤非.关于研究生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调查与思考[J].长春理工人学学报,2011,6(2):150-152.

[2]段丹.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若干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26(7):71-72.

[3]王根顺,李立明.从案例教学看研究生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电力教育,2011,4:38-39.

篇5

“线性系统理论”是本校电气信息类硕士研究生重要的学位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从课程角度看,该课程作为重要的学科基础课,课程内容在整个控制理论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承接理论与应用的纽带,在培养研究生的系统概念、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学生处于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学习的开始阶段,无论对教学内容,还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都还没有完全适应,多数学生还是沿用本科阶段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结合课程布置的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缺乏有效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基于课程要求培养研究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位论文研究及工程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主要不足是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培养不够。鉴于此,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在讲授课程内容的同时,有目的和针对性地把系统控制理论中的研究方法贯穿于教学中,对研究生进行了学习、研究问题方法的培养和熏陶;引入CDIO理念,编写“线性系统理论”工程应用案例,通过计算机仿真手段,开展基于项目的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控制问题。

笔者基于项目或问题组织实践教学内容,这些项目或问题都需要应用线性系统理论的方法才能达到项目目标或使问题得到解决;通过计算机仿真手段,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验证解决问题的效果;通过撰写项目研究报告、答辩等环节提高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通过总结和讨论,让学生将具体项目中学到的知识,提升为一般化的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教师编写实践教学案例以辅助讲义的形式发给学生,在理论课程进行的同时,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践环节;每个学生必须选择一个基本项目和一个综合项目,基本项目需要独立完成,综合项目需要找一位同学合作完成;课程结束后教师组织一次答辩、演示并进行总结讨论,同时让学生提交项目研究报告。成绩按照项目研究深度、答辩情况和书面报告综合给出,作为平时成绩按较大比例计入课程最后成绩。

实践教学辅助讲义按照项目或案例进行组织。讲义中给出每个项目的基本原理、主要参数和项目目标。项目来源于工程应用原型,是一个实际的物理系统而不是数学模型。要求学生熟悉物理系统、建立数学模型、对模型进行线性化,进而应用线性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并分析系统在工程实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工程实现方案。辅助讲义主要的案例有倒立摆的建模与控制、通信卫星光晕轨道控制、磁盘读写系统的建模与控制、风力发电非线性系统的建模与控制、连续全返混式反应釜非线性系统的建模与控制、发电厂锅炉和气机的建模与控制等。例如在风力发电非线性系统的建模与控制案例中,教师首先介绍该类系统的控制目标,对工作原理和主要物理关系进行简要介绍,再提出具体控制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需要翻阅参考资料,在进一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运行机理分析建立风力发电系统的非线性模型;确定状态变量、控制变量和输出变量;选择系统的工作点,并对工作点进行线性化;搭建仿真模型,采用线性系统中学习过的多种控制算法进行系统控制,并对控制算法中的参数进行设计;通过仿真对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撰写项目研究报告并进行答辩和成果演示。

如2010年秋季学期,某同学对风力发电非线性系统的建模与控制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首先通过工作原理分析,建立了机理模型。在最大风能跟踪控制区域,选择了合适的工作点,通过泰勒公式建立了线性三阶状态空间方程。通过查阅厂家的数据手册,计算了模型参数设计了扰动风速模型。通过控制器设计,考察了风力机转速对扰动风速的不同响应,图1为采用基本控制器时,风力机转速对单位阶跃扰动风速的响应,图2为采用改进控制器时风力机转速对单位阶跃扰动风速的响应,图3为对控制器参数进行优化后,风力机转速对单位阶跃扰动风速的响应。可以看出,随着控制器地不断改进,风力机转速的动态响应性能逐渐得到提高。通过撰写研究报告、小组答辩等环节,该同学对课程所学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课程考试成绩不但优秀,而且利用所学的知识,已参与完成了老师的三个科研项目。硕士学位论文也非常优秀。

通过在硕士研究生“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性实践环节,引导学生思考课程中蕴涵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较全面地锻炼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作者:王晓兰、王志文 单位:兰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

篇6

关键词 理工科;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087-03

2015年,教育部对海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进行了专项评估,通过评估,全面考察了该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对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备性和规范性做出评价,促进了该授权点完善自身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改进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学位点的动态调整提供了客观的参考依据[1]。

1 教育教学基本情况分析

课堂教学 学位授权点开设有工程硕士政治、工程硕士基础英语、工程硕士专业英语、矩阵代数和随机过程等课程,开设了基础课程以及学科前沿研究和学科专著研读,还包括必修的行业发展前沿讲座和社会实践环节。在课程设置中注重知识结构和理性,从两方面持续改进课程教学:1)健全组织、制订实施方案、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做到及时督查、注重交流,看教案、看计划、看作业、看教师教学、看学生作业、看评价标准的落实;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具体为学院领导每学年听课、评价不少于40人次,主管教学的学院领导、教研组长、评价人员带头开设示范课,并由全体教师评议。

专业实践课程占6学分,由教师带领、提高查阅专业文献能力,加强学生对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提高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总结归纳与表达能力。导师设置备选项目,在保证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同时,增加专业限选课,扩大实践课,加强和拓宽专业基础课。开设电子、通信、信息综合等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加强实践训练环节。保证电子和通信两个方向实践课程的学时数,强化电子电路设备和系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有较宽知识面和较深入的实践开发经验。

工程实践促进教学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须参加专业实践6个月以上,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时间安排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应届本科毕业生入学的研究生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专业实践结束后提交“专业实践总结报告”,分散实践由企业导师做出意见,集中实践由企业相关领导做出意见,导师审阅,最终由学科考核领导小组统一评分。考核合格者可获得6个选修学分。

专业实践结束前一周内,专业学位研究生须填写并提交《海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总结报告》。考核小组一般不少于3人,组成人员及各学位类别(领域)具体考核标准由各学科自定并在考核前一个月报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备案。考核小组成员由学科负责人召集,成员必须由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代表组成,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基地(企业)期间的出勤率、专业实践表现和专业工作业绩等进行考核。考核小组应根据研究生的现场实践工作量、出勤率、综合表现及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采用五级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成绩,及格及以上为合格,考核不合格的需重修。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含重修)的研究生,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科研辅助教学 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2]。在实施教学研究过程中对症下药,力求联系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用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和实践。学位点以海南省海洋通信与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省Internet信息检索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支撑平台,有力地支持了硕士研究生进行学习、实践和科研工作。

学院与深圳市宝乐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泰霖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设立两个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通过重视科研成果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注重研究成果的推广运用,使得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日益提高,也大大提高了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3]。

2 学位点特色

本学位授权点针对我国热带海洋广域海面的电子与通信行业的信息传输需求,以卫星宽带覆盖、海上自组织网络、海洋移动通信网络等中、远距离海洋通信为主要研究背景,进行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

本学位点注重“海洋通信理论与应用”人才培养工作,主要面向我国海洋渔业、海洋油气勘探、海洋环境监测、海权维护等重大现实需求,提供涵盖近海和远海的全海区的经济可靠、灵活高效、业务丰富的通信保障,其实践基础将为我国南海、领海通信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培养的研究生能为我国海洋通信事业提供大量的优秀人才,这是本学位授权点区别于其他高校学位授权点的特色和重点研究方向。

学位授权点的毕业生专业知识应用及就业率稳步提高,但稳定性有待增强,校友和用人单位评价尚有改进空间。从用人单位意见反馈来看,用人单位对本学位授权点的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核心知识、专业技能、任职期望的满意度给予肯定意见,并提出培养意见,根据学生职业发展期望,帮助毕I生在校期间就做好职业规划,以提高求职服务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就业质量。表1为本学位授权点硕士研究生就业发展情况统计。

3 存在的问题

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普及,社会最需要的人才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岗位适应能力、现场解决问题能力及较高的职业素质。作为高校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使学生既掌握书本知识,又能将所学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梳理本学位授权点建设过程中,发现人才培养中薄弱环节和待改进之处包括:1)学术研究能力有待加强,学术训练范围有待拓展;2)学术创新性训练力度不足;3)学术交流数量、质量不足;4)学术训练数量和质量需要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对本科生阶段的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没有完全掌握,因此,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科研训练表现得较为吃力――需要频繁地查找和补充本科阶段的学习内容,并没有达到应当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广度、就某一特定科学研究的深度和思考问题的灵活度。

2)科研中的创新来源于大量的国内外高水平科技文献阅读、思考消化和理解,还需要有一定的学术交流能力。本学位授权点的硕士研究生的英文阅读、写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引入和开展双语授课,特别是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任课教师。建议其针对所授课程开设专业Seminar,讨论课程涉及的理论前沿和实践应用,鼓励学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要求每周学生与导师至少沟通一次,汇报研究进展、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领取下一周的工作任务。

3)研究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不足,要求导师从科研课题经费中支出国际/国内会议的差旅费用,增加发表高水平论文奖金,逐步提高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的津贴水平;提高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院讲学的频率。

4)大力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选送优秀学生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共同指导,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参与企业的研究项目、课题,积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如产学研项目的联合申报等。

4 提高培养质量的措施

持续改进计划包括:加强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学习,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导师在学术、科研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拓展研究生学术训练平台;加大学术训练经费投入,完善和细化学术创新激励机制。近期采取以下具体改进措施。

搭建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平台,设立各种研究生创新项目 把研究和开发过程作为硕士研究生学习的主要途径,立足学术需求,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相应的研究创新平台,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让研究生广泛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定期举办研究生科技文化节、学科前沿讲座、创新竞赛以及优秀成果奖励、展览等活动,扩大研究生视野,激发创新兴趣,营造科学严谨、研究活跃、学术空气浓厚的学术氛围。研究生参加导师科研项目及获得其他渠道资助的科研项目较多,参与率较高。对研究生进行严格的、完整的、系统的科研训练,研究生通过“助教、助研、助管”等方式参与科研及教学活动。

组织学术交流,开展研究生论文写作培训 努力开拓研究生学术交流的途径,采用“请进来”的办法,聘请国内外顶级专家做学术报告,组织学术交流。加强国际合作,使研究生感受学术大师严谨的学术风范和勇于探索的学术精神,开阔眼界,启发科研灵感,培养良好的学术思想和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积极组织研究生内部的学术交流,开设科研讲座,交流科学研究的体会和成果。通过这些活动,研究生不但交流了学术思想,学习了科研方法,而且提高了科研组织能力和科研交流能力,从而促进了科研素质的全面提高。

开展研究工具培训 为了提高硕士研究生对研究工具的应用能力,适应管理科学及社会科学研究前沿领域的需要,邀请专业团队为研究生培训科学计算实验方法,邀请专业公司培训数学建模工具Mapple、数据处理工具Origin、绘图工具Visio等,聘专业技术培训公司培训仿真工具STK、HLA、Labview、ModelSim等。

整合学校的资源 通过与企业合作,搭建硕士研究生培养校企合作平台,与知名交通企业和研究单位合作,建立一批高水平且相对稳定的硕士研究生创新基地,让研究生在实践中进行科研训练,为研究生提供学习新技术、新方法的机会,使研究生把理论学习与创新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研究生通过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大型项目研究和技术攻关等活动,培养分析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段庆茹,阚连宝,王玉翠,等.高等教育教学中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8):10.

篇7

关键词: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研究生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1创建全新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体系

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分子生物技术的实验教学体系也在不断完善。社会发展对于专业的生物技术实践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高校也在逐步增加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创新实验教学,将综合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实验进行科学分解,并且安排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环节、生物技术实验教学和高级生物实验教学三部分,形成了全新的生物技术创新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将三门的生物实验教学内容独立分开,又能够将三门实验教学内容相互衔接,通过完整规划分子生物技术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使研究生通过理论知识内容能够有效的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增强了研究生的科研开发能力、动手能力,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钻研能力,并且完善了研究生的创新科学思维方式。通过建立全新的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体系,能够有效开发研究生的发展潜能,解决了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专业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的脱节问题,有效提高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2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创建办法

2.1自主实验设计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研究生自主开发实验,并且对实验进行独立研究,积极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学习兴趣。自主实验设计应该包含:资料的整理查阅、实验选题、实验方案设计、自主操作实验环节、实验总结。督促研究生将研究性问题和实验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完善整理,鼓励研究生通过期刊、电子文献等资源完善自己的实验体系,增加数据资料的收集途径,有效的训练研究生开发能力和实验能力。

2.2教学内容和科研成果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和前沿的实验发现有效的引用到教学实验中,有效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例如:教师在教学实验中将钙调蛋白磷酸酶的克隆技术和分离净化结构的研究数据作为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课堂的先进性。

2.3增加全新的科研动态教学

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向研究生传递全新的英语前沿科技文献,并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让研究生通过实验教学内容了解实际科研的过程,增强研究生对于实验材料的搜集意识,加强了研究生对于实验课堂项目的参与感和投入感。

2.4多媒体教学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研究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感受教学实验中视频、音频、文字内容,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生物实验教学的转换过程。例如:在分子生物实验教学中,对于实验的基本操作和设备使用等内容设置成视频形式,通过生物实验将分子筛层分析原理进行动画视频展示,促进了研究生对于生物技术的直观认识,促进了实验教学的代入感,提升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

2.5网络教学

社会科技不断发展,教学形式不断发生改变,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创建实践教学课程,将教学理论内容、教学参考资料和实验仪器操作技术等等方面直观展示给研究生,拓展了研究生的学习渠道,并且增加了研究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的自由,增加了研究生的学习机会,加强了研究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2.6多元化教学评估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成绩应该由日常成绩和年度考核成绩组合而成,日常成绩包含出勤、实验记录完整性、实验参与态度、实验基础常识、实验报告、教学课堂参与性等等。年度考核成绩一部分是实验操作技能测试,教师针对每位研究生的操作技术进行科学评估,一部分是自主创新实验,包含实验目标设计、实验环节操作、实验结果展示、论文分析和实验总结汇报等等,一部分是教学实验中的总结感受。教师对所有实验环节都进行严格管理。

2.7开放教学法

高校通过开放生物技术教学实验室,增加研究生的参观机会,加强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实验设备讲解,积极促进研究生参加生物技术专业学术报告会,拓展研究生的视野,促进研究生对于分子生物技术的了解,提高对于分子生物技术创新实验的兴趣,加强了研究生的自我探索能力。

3结语

通过建立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研究生创新生物技术教学体系,能够促进我国的实验教学方式发展,并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发有自身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能够加强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积极推动了我国高校实验教学体系的发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我国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军,黄霞,姚雪梅,等.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研究生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10~111.

[2]谢胜松,刘向东,曾翠平,等.CRISPR/Cas9技术在分子生物学创新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生命的化学,2016(1):117~125.

篇8

一、哈工大体育学研究教育创建和发展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是2005年申报,2006年获国家学位办批准,2008年开始正式招生。研究培养方向包括冰雪、田径、篮球、游泳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和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质健康理论与方法。学科硕士生培养年限为2年。

经过多年建设,不断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制订出了既符合哈工大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又满足体育专业要求的教育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依据硕士研究培养方案内容,包括公共学位课3门,学科基础课4门,学科专业课2门,选修课程6门,专题课2门,补修课2门,总学分30学分,学位论文要求在第二年完成。

建立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一流的人才,取决于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团结协作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直接关系到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对于推动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通过多渠道引进人才,促进导师队伍多元化,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聘用制度,把导师的使用和培养相结合,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聘请校内与体育学相关专业知名教授开设专题课,加大与省内外体育院系知名教授导师间的相互联系交流,建立联合导师组制。学科现已发展有硕士生导师6名,专任教师12名,教授职称4名,副教授8名,具有博士学位2名。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根据学科发展规划每年计划招生6~8名。招生主要对象是体育院系本科生,普通高校本科跨专业学生及在职体育教师等,从2008年至今招生26名,已毕业20名并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

二、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探索

1.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和监督机制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教育改革的特点体现在严格,遵循哈工大的校训,对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的严格要求是学校办学宗旨。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完善研究生管理监督机制是改革的重要体现。教学质量评价和监督从两个层面上实现,一方面是研究生院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和要求,另一方面体育部教学督导组的教学检查评价。按学校教学质量检查要求,每学期开学前,每位任课教师要在网上提交教学日历,研究生院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进度,安排校级教学督导专家检查听课计划,检查课采用不定期的抽查,每学期对每位教师听课1~2次,每学期教学质量检查评价结果及教师提交教学日历情况进行公布。体育部每学期由部教学督导组对所有任课教师也进行严格的教学检查,检查结果与体育部教师年度考核及岗位绩效工资挂钩。通过研究生院和体育部二级教学质量监督,促进了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论文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学位论文综合地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主要方面,也是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主要指标。要保证质量,必须从源头做起,抓好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监控,同时严格评审、严格答辩。在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环节上建立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加强论文的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毕业论文答辩要通过校外专家的外审,才能报送本专业论文答辩委员会上,得到通过后,报送学科分委员会进行评审要获得三分之二通过,最后报学校学术委员审批。论文开题和论文答辩聘请国内体育学院知名专家和校内外体育专业教授担任评委,并采用预开题和预答辩,再进行正式的答辩过程。另一方面,哈工大制定了论文不端行为检测管理条例,并严格规定论文正文部分文字重复率超过5%,不允许参加论文答辩。对论文的高标准严要求,避免减少了学生完成论文过程中不端行为发生,使学生树立了学术研究的良好正气。提高了论文过程管理水平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3.加强教育培养过程实践环节,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1)教学训练实践,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生培养目标是定位于体育师资,而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和本质,教师要提升其专业水平,就要使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持续地发展。因此,重视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加强教师职业专业特长的训练,从而使他们能够了解教师的角色,规范并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硕士生在第二学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为本科学生上5~7周的教学实践课,要根据教学进度认真备课,写出教案,并依据教案上课,教师负责对教学实践全过程进行指导。实践课结束前,由体育部组织教授专家组进行考核评价,考核成绩记入研究生培养档案。

(2)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指导员培训实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体校,体育俱乐部辅导,社区群体活动指导,社会体育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4~6周,一般安排在第三至第四学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后要写出3000字实践报告并要经导师审查签字后交研究生院备案并记有学分。

(3)竞赛实践完成1~2项校内外竞赛工作,要参加竞赛的赛前的组织编排、竞赛期间的临场裁判、赛后总结工作,竞赛工作的指导教师负责对硕士研究生参加竞赛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4)科研实践要求硕士研究生每学期参加学术报告、前沿讲座不少于2次,毕业前在校内外或体育部论文报告会不少于1次,每学期应提交学术报告手册,经导师审核签字。

三、教育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不断发展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问题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由于哈工大体育部几十年主要承担本科生体育课教学和训练任务,近年承担硕士生培养教育的教师,是自身培养的,有能力和资格能参与研究生教学和指导的仅是一小部分教师,而且这部分教师多年来是担任本科生教学,研究生理论课程讲授较为生疏,所以担任研究课程对任课教师都感到压力很大,导致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积极性参与研究生教学工作。同样,硕士生导师也存在相同问题,导师既要负责学生平时培养教育,更要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通过,在目前不断加强论文质量管理,提高论文检查考评形势下,没有多少教师愿意承担硕导的工作。因此,要扩大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必须要有与教师评职考核密切相关政策激励,同时每年要有专用名额引进优秀体育硕士或博士毕业生及国内高校知名教授。要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近期及长远计划,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2.招生困难问题

由于哈工大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分数居高不下,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分数线基本是其他专业分数相同,在每年高位分数线下报考体育学研究生的学生倍感望而却步,从而导致近年报考人数在逐年减少,招生已经显现出危机状况。学科发展专业的兴旺发达,必须要有保质保量的学生,因此,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要有招生政策的支持,要从专业的发展和实际出发,体育学研究生的招生要与其他专业区别对待,在不影响学校招生计划方案的前提,根据考生情况适当地降低分数,保证每年招生计划完成,再不断提高招生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其他专业学生资源的优势,积极鼓励非体育专业学生跨学科报考体育专业研究生,实现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高级体育人才的发展方向,比如,学经济学的学生,可以对体育产业的成本核算和投资风险有很好的控制;学管理学的学生,更能用管理学的方法和理论来完善体育管理体系;学机械类的学生,可以利用他们的专长提高我国体育健身器材类设计的科技水平等。

3.课程设置问题

目前,体育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是参考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陈旧,重复本科生的课程太多,过度地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和专门化,综合性体现不够,局限在一个学科领域,任课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入,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面不够宽广,缺乏必要的应用知识与应用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需要。因此,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一方面,不断加强重视教学改革,积极认真地完成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鼓励支持教师不断拓宽教学内容,并开设新的选修课和专题课。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内其他学科合作,研究生的跨学科研究,开设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生课程,给研究生更广泛更灵活的学习和研究空间,聘请其他学科的教授担任教师开设课程,如,人文学院的哲学和社会学法学,管理学院的管理专业,生命科学院等,设置体育心理学、运动医学、保健康复等与医学有关的体育专业和课程。使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不断适应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的需要。

篇9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226-02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根据《201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研招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招收工学研究生人数为165058人,比当年招生人数第二位的管理学人数高出近2.4倍[1]。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在学期间的重要基石,需要国家、学校、老师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该文针对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所遇到的问题总结了几点对高校培养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见解,希望对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1 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研究生教学工作的规范性、纲领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和培养人才的基本依据。制定培养方案时不仅要科学、合理,并且要注意学科间衔接。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其它各个环节上内容要清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指标之一。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在统一知识、能力、素质的认识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这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环节。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在充分了解、调研国内外著名院校相应各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总结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历史,作横向、纵向比较,并结合学校内部学科特点及分布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应当前本学科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要求的培养方案。同时与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将研究生按类别可以分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学位研究生以培养教学和科学研究型人才为主,而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目标。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根据二者的特点,依据专业及研究方向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方案制定。对于工科院校而言,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应该在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体现特色以及学科特点,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即分别制定不同的、体现各学位类型及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

2 传授最新的科研知识

研究生培养阶段,除了学习基础公共课程之外,专业课的传授也很重要,在传授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中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播,注重方法,讲究策略,紧密结合时展,将科研知识科学系统地传授给研究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在传授科研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方式、方法,不能一味的灌输,而是使研究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创新思考方式,并将知识应用于未来的科研创新研究。

2.1 注重科研创新的重要环节

科学研究是根据前人成果基础上,进行的新知识创作的探索性工作,科研创新是在立项、论证、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数据处理、现象分析、设备组合、项目理解及抽象等一系列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与前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研究生做科学研究时应注重科技情报的搜集、合理进行科研选题、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科研成果在实践中进行检验[2]。工科研究生学习基础理论时,必须思考和追求理论的应用方法,具备“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又不断积累并结合实际技术,那么会发现处处都有能够去创造的机会。具备扎实的科学基础理论是科学创新的基本前提。良好的公共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可以帮助研究生快速进入科研研究状态,使其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可以帮助研究生抽取和把握关键技术。自学实践对创新能力培养及知识提升至关重要,它能激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对于今后的科研创新提供基础。

2.2 加强并完善研究生吸取科研知识的环境

大部分高等院校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会安排研究生在研一期间学习基础课及专业课程,基础课程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为研究生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一个优雅、先进、高科技的授课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教师在授课时应采用最新的知识储备,与时代紧密结合,推陈出新,授课方式应多元化,理论联系实际讲解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3 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理论联系实际,把专业知识与科研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明确方法与思路,打破固有规则限制的思维能力及对自身学科领域的个人洞察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科研有新视角、新观点。研究生的学习阶段是储备知识强化创新意识的阶段。因此,各高校要给予高度重视,注重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具备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科研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3 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

3.1 言传身教的指导

研究生期间的学习与本科的学习方法截然不同,研究生阶段是重视培养自学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创新性、创造性能力。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指导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外,更多的应注重引导研究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指导研究生,循序渐诱,加强其自主学习与思考能力。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需要良好的知识结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由一系列课程来完成的。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不仅起到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的作用,而且有利于良好的能力结构的构成。此外规范的课程教学有利于严谨的逻辑思维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使研究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判断、理解及表达能力以及知识运用、创新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3.2 科研能力的培养

导师除了对研究生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指导外,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要求导师给予专业上的指导以及耐心的讲解提示,引导研究生在正确的思路上继续前进,取得实验的成功。对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导师在开题、中期、答辩的过程中应对其加以指导,给出意见或建议,对其进行启发和点拨,让学生少走弯路,写出含金量高的论文。

3.3 给予生活上的关心与指导

众所周知,在研究生数量与日俱增的近些年,研究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比如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高竞争的状况下,研究生心理以及生活需要导师更多的关注。导师应时刻关心研究生的日常状态,情绪波动,发现异常状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导师不只是传道授业的角色,在研究生的生活中也应扮演知心朋友甚至亲人的角色,察言观色,了解学生的动向,向学生传递正能量。

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主要是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生导师肩负着讲授课程、指导论文、以及科学研究等科学研究活动,在研究生的培养发展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强大与否对研究生自身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导师的素质、治学态度、科研能力、指导方式都会对自己所指导的研究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研究生导师的创新思维是前提,治学态度和道德素养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保证,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3]。导师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以及世界观、价值观。所以,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时,要结合研究生的个人特点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味的灌输。作为导师,应该具有高端的知识储备,道德修养,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研能力水平。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才是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研究生。

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中,导师应给研究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创造一个良好地培养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实现科研成果的前提,建立相应的导师队伍,形成一个教学科研团队。对于研究生多导师少的高校而言,存在着“一导师多学生”的现象,即一位研究生导师指导多名研究生,这样就会出现导师因为时间、精力的原因,无法随时关注所有研究生的现象。因此,会影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水平的提高[4]。鉴于此种现象,高校应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有规划的培养有能力、有资质的年轻教师加入到导师队伍之中,从协导做起,分担导师的工作量,承担起协助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角色,注重实践,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添砖加瓦。

4 提供更多的科研创新平台

4.1 校企合作

研究生在在学期间,不仅学习基础理论课程,更多的时间是在实验室研究科研课题,为学位论准备。学校的实验室给研究生提供了实验的便利,为其实验数据的获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但是,学生除了在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验外,我们应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校企合作等产学研模式不仅填补了实践创新舞台,也发挥了学校先进的设施设备与掌握前言理论知识的师资队伍的绝对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可帮助企业公关难题,利用专业科研能力优势协助企业科研产业化,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帮助企业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高校研究生提供了学习与实践交流的机会。

鼓励研究生导师走出校门,了解企业需求,开展横向项目研究,为研究生科学研究提供更多平台。不断总结学校与现有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经验,形成可借鉴的固定培养流程,扩大培养渠道。同时,形成以“学院聘请、企业或院所通过、学校聘用”的校外导师评聘制度,大量吸收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来校分担教学工作和研究生指导工作。此外,要在相关硕士专业试点跨学科、校企联合制定课程体系。

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区位优势,积极吸引与国内外知名高校深入开展多种研究生培养制度,实行学分互认。进一步加大研究生及导师赴海外访问学习的资助力度,加强海外高层次教师的引进,提升我校研究生教师团队的国际化水平。同时积极与国内外教育机构合作,提升研究生群体的国际化水平。

4.2 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研讨会

充分发挥导师指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学术交流。建立浓厚学术氛围为研究生教育创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促进学术创新。注重学科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导师指导小组定期召开学生学术讨论会,由参与课题的学生对课题的科研思路、实施方案、实验方法、技术路线,以及课题的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论证和讨论,导师指导小组根据学生的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使课题的实施方案更加严密和切实可行。同时,为研究生提供更多接触国际前沿课题的机会以及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的机会,鼓励和支持研究生独立自由研究,为学生创造全面、宽松的创新环境。

学术研讨会也是一种以促进科学发展、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学术性活动。研究生参与会议可以通过听取报告、参加学术年会的形式,了解自己领域前辈们的科研成果,多听取来自不同院校的声音,避免闭门造车,与此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结交与自己志趣相投的研究者,共同进步[5]。

4.3 营造国际化培养环境

国际化教育快速发展的今日,建立与海外友好院校学生网上交流平台,增进青年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互信,进一步促进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在培养载体上,鼓励教师承接国际科研项目,并吸纳在校研究生分担科研任务。在师资队伍上,建立与海外高校之间的教师互派互访及轮岗制度,同时扩大师生公派出国访学的选拔范围。

5 结语

培养工科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国家、学校、导师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在传授科研知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校内外的创新实践环节,不断深入认识,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在不断提高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应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结合学校长远发展趋势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组织管理机构,出台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全面推行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201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调查报告[OL].http:///html/ky/2013yzsjbz/index.shtml.

[2] 樊炳辉.浅谈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0(2).

[3] 曾凯芳,李洪军.论导师素质与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2).

篇10

在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论文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程度。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前期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写起论文来就很顺手,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从而保证论文在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但如果不重视论文开题报告,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写起论文来就会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思路,可能就要多走弯路,也很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意义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论文开题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

写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及专家们帮忙判断一下所研究的选题有没有价值,研究方法是否奏效,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论文开题报告就要围绕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为主要内容。但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往往在论文开题报告中花费大量笔墨叙述别人的研究成果,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往往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这样,不便于评审老师指导。

二、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通过理论思维选择课题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选题不合适。有的提出的问题太过“平庸”,有的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太多、太宽泛,提出的问题不切合硕士生的实际,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如有的学生提出的论文题目:“新型中性镍催化剂的研究及其催化合成聚乙烯、聚丙烯的研究”,此选题有意义,有创新,作者的研究思路也比较正确,但论文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对于一个硕士生来说明显偏多,无法按时完成。因此应重新确定研究内容,注重项目的可操作性。

那么如何选择研究问题呢?这里要强调的是通过理论思维来发现研究问题。

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硕博论文要想创造新理论很难,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皮”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总结和分析以往的研究者大体是从哪些视角来分析和研究问题,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和方法,通过学习和总结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从而选择具有学术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并与国家经济建设及导师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紧密结合的研究问题。

(二)做好文献综述,为论文开题报告打好基础

在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会上,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对文献的研读不够,对研究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研究方向上国内外的具体进展情况了解不够全面、详细,资料引用的针对性、可比性不强。有很多学生没有完全搞清论文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区别,他们的论文开题报告有很多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叙述,而对自己的工作介绍甚少。

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这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同时,文献综述还是评论性的,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要想写好论文开题报告,必须认真研读文献,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个初步的了解,知道别人都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可以作为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因此,文献调研的深入和全面程度,会相当程度地影响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基础。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及写作技巧

1.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一个清晰的选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论文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步骤:课题选择—课题综述—论题选择—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为了写好论文开题报告,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专门出台了详细的规定,规定论文开题报告的一般内容包括:

(1)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来源、开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在阅读规定文献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占40%以上)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该研究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同时介绍查阅文献的范围以及查阅方式、手段。

(3)论文开题报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术构思、研究方法、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

(4)论文开题报告——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估计课题工作量和所需经费,研究工作进度计划。

(5)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参考文献,列出至少10篇所查阅参考的文献。

2.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

(1)提出问题注意“层次”

选题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步,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有的学生的选题不具有新颖性,内容没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或是对前人工作的重复。在选题时要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则。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选题来源包括: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2、自己从事的专业某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2)瞄准主流文献,随时整理

文献资料是撰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文献越多,就越好写,选择文献时应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等,要注意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学性;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广泛阅读资料,有必要时还应找到有关文献所引用的原文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做好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

整理资料时,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时不是将看过的资料都罗列和陈述出来,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将其提炼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也才能写出好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而为写出好的论文打下基础。

(3)研究目标具体而不死板

一般论文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但笔者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规定得太死板,这是因为,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各个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研究时条件也不同。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