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范文
时间:2023-04-10 00:2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地下水资源概念及特性
1.1地下水资源的概念
有关地下水资源的概念目前尚未统一,不同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和出发点提出了不同的概念。我国在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中的定义为: 埋藏于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其埋藏、富水性、水质等可为当前和未来的技术经济条件开发利用,具有现实或潜在的经济意义; 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和专家认为地下水资源是指储存和流动在含水层系统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地下水。
1.2地下水资源特性
1.2.1分布广泛性
地表水的分布一般局限于有限的水文网范围,而地下水的分布虽然受自然地理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制约,有一定的时空变异性,但相比地表水而言,其地域分布比较广泛,是一种分布在" 面" 上的水资源,在空间赋存上弥补了地表水分布不均的局限。
1.2.2 可恢复性
地下水资源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资源,其水量、水质是都在随时随地发生变化,补给与消耗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1.2.3 有限性
地下水虽然具有可恢复性,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但是若长期过量开采,又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势必会出现亏空,导致资源量减少或甚至枯竭,并引发一些生态及环境地质问题。所以,地下水资源绝不是"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只有消耗与涵养相结合,合理开采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才能使地下水良性循环、永续利用。
1.2.4地下水资源水质良好、不易被污染
在水资源严重污染的今天,地下水储存含水层受包气带的自净作用和地下微生物的净化作用, 使其产生了天然的屏障,防止蒸发损失, 不易污染 。另外, 地下水在接受补给和运移过程中, 由于其溶滤作用, 地下水中含有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 并且洁净卫生, 是优质的饮用水。
2、地下水资源合理应用的措施
2.1、促使大气降水转化为地下水
实行林、牧、农并举方针, 营造水保林, 积极发展经济林, 实行乔、灌、草相结合通过封山育林、育草、改坡地为梯坡地的林草植被建设等, 增加植被覆盖率, 可提高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将更多的降水转化为地下水。 由于植被涵养水分, 增加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 在地下水储存、调蓄功能作用下, 在地下水雨季集中获得补给常年消耗的地下动力特征作用下, 对河川来讲, 削减了洪水产流量, 增加清水流量, 并调节了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衡的差异。
2.2、改造城市建设规划, 使降水充分被利用, 涵养地下水
我国大中城市的住房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路面是沥青或混凝土铺设, 就连广场或其他空地也是砖或陶瓷砖类铺砌, 使降水根本无法入渗地下补给地下水, 大量降水通过地下管道与城市生活污水混合,排入城郊沟谷或污水处理厂, 既浪费了大量降水资源, 又增加了污水处理或污水排放量。因此, 在建设中应逐步做到雨水与污水分开, 逐步改造城市路面、广场等空地的铺砌材料, 使降水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
2.3、全流域水资源统一整体规划
水资源是在整个流域中从上游至下游, 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不断循环形成的。流域中地表水与地下水不断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涵养的自然规律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些不合理的水利工程, 将这些自然转化规律弱化了, 或者切断了。因此,要合理规划利用河流,防止利用不当导致其断流。
2.4、防止地下水污染
我国地下水资源在不同程度上已受到局部污染, 并有发展的趋势, 不但加剧了地下水资源短缺矛盾, 还直接威胁人民的健康, 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地下水污染治理应以防为主。各地方应根据地方工业类型, 产业结构特征及规划目标, 结合科技发展水平, 参照国家环境保护法, 制定地方性的环保法规, 建立健全从企业到地方政府的环保管理体系, 确立防、管、治的综合措施, 从而达到从根本上防治地下水污染的局面。具体措施有: 1)市政基础建设要逐步完善废污水排放管网化, 切断地下水污染源; 2 )把好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和处理关。防止固体废弃物在降水和地表水作用下, 向地下水渗漏污染地下水; 3)加强防止农业污染, 禁止盲目污水灌溉;4)把好水源地保护关。依据水文地质条件, 在水源地周围建立水源地保护区, 在护区内不准修建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企业和进行威胁地下水水质的其他人为活动。
2.5、严格控制深层地下水的利用
深层地下水(指地下含水体上面有隔水层所覆盖,降水和地表水不能直接进入的地下水体)是封闭性含水层,不能直接得到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可恢复的能力极差,类似于石油资源,用一点少一点,是不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但是,深层地下水水质好、水温稳定,是天然优质水资源。在水源稀缺的状态下,深层地下水应该“优质优用”。
回顾我国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历史,总是将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不加区别地广泛用于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结果是无情的,深层地下水水位大幅度地下降,优质水资源急剧减少并引发了严重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其实,地面沉降的原因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基本查明,抽汲地下水特别是深层地下水是主要原因。因为从深层地下含水层抽出的水主要由含水砂层弹性释水量和粘性土层压密释水量构成。也就是说将含水层的水采出后,这个含水层及其临近的粘性土层被脱水、压缩,体现在地表就是沉降量,但这一研究的结论并未起到警示效果。上海的深层地下水继续开发利用,而且,开采的区域向全国扩大。因此要严格控制深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把其当做一种战略性储备,也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
2.6、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的具体实施,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支撑和保障。目前,我国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及相关法规中对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有一些零散的规定,但尚无关于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专项法律法规,为了使该项工作有法可依,应该尽快制定和出台有关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以便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行为,保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
3结语
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在国家投入巨资修建大型水利调水工程的今天,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地下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高质的水资源理应重点保和合理应用,以保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左其亭、谈戈,可持续发展与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工程勘察 ,1999(6)
篇2
关键词:水资源;节水;合理利用
1水资源的重要性及现状
临夏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夏河是临夏市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临夏市80%以上的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及生态用水皆为大夏河水。随着人口的日益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也日益剧增[1]。同时,由于广大临夏市民不合理的利用及水污染的加剧,导致原本短缺的水资源日益紧张。因此,加强临夏市水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统一管理、治理水污染、强化节约用水是当前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的任务。
2节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认识不到位,节水意识不强
只有全社会的理解参与及共同努力,节水工作才能有所成效。临夏市群众普遍存在节水认识不够,且意识淡薄。尤其是农田灌溉中,大部分采用大水漫灌的传统方式,漏、跑等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临夏市沿岸农业目前供水费为0.05元/m3,非农业供水为2.5元/m3,其农业灌溉水费标准太低,离实际供水管理成本相差甚远,非常不利于引水工程建设维护和供水事业的发展,且存在无法足额收缴水费的情况,这也影响了灌溉和引水工程的效益,导致无法正常的管理水资源[2]。
2.2水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近几年,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产生了采砂厂、烧窑、制砖等一批私营企业,在生产建设和资源开发项目过程中,将未处理的大量工业废水、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排入河道,就地渗入污染地下水极易造成水体和水质的污染,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污染。
2.3监管力度不够
目前,尚无一套符合临夏市市场经济的节水模式。其主要原因是水价过低,没有形成“以水养水”的观念,节水工程甚至与经济效益无关,尤其是在缓解水资源供需、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矛盾等方面的体现尤为明显,缺乏相关的优惠发展政策,严重影响了临夏市民的节水积极性,农户和企业自发节水行为没有形成,导致节水工作相当被动。其次,在节水条例、资金投入、政策的扶持及优惠等方面未建立较为适宜的有效机制。在统一管理与调度、合理开发及利用方面,不能通过行政、市场、法律、制度等运用来强化。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3.1重点抓节约用水,提高重复使用率
提高水的重复使用率和降低耗水定额是目前临夏市狠抓工业用水的关键。农业长期的节水规划,需要根据农村经济结构和临夏市的经济情况制定。针对工业用水应积极提倡使用冷却塔,使冷却水的循环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提高广大市民节水意识,同时制定合理的水价体系,计量收费,为更好的管理城乡水资源工作,可实现定量供应、节奖超罚等措施。临夏市政府根据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有关规定,加强行业引导,认真履行应尽职责,积极做好服务工作,使统一管理体制的优势最大化。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进一步加强统一管理。要认真履行对地下水管理的基本职能,对批准取水许可、制定取水计划、征收水资源费以及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建立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从而实现对水量和水质的统一管理。建立健全水域功能区的划定,加强新设入河排污口的审批管理工作,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排放。
3.2加强水资源质量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力度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发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临夏市对水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由于水资源日趋污染严重,水质越来越差,导致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加剧。目前,降低排放率和减少废污水排放量,是临夏市水资源污染治理主要方式,要严格监测排放的污水,确保排出的水质、水量达标,坚决执行不达标不排放。
3.3治理水污染
为了提高水的循环再利用率和污水处理率,引进和研发先进治理污染技术,是节水的主要途径。目前临夏市水污染问题日益加剧,从源头控制是战略上的优先选择。为有效提高城市污水的处理能力,临夏市政府应对国内外相应的处理技术进行引进和研究,以“第二水源”为城市污水治理目标。由此产生的再生水能在工业冷却水、环境用水、农田灌溉等方面广泛使用。既能对水环境进行有效改善,更好的保护水源,同时也是水环境协调发展和临夏市城市水资源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
4结语
总之,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长,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加之不合理的利用和水污染的加剧,使得原本短缺的水资源日益紧张。因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治理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显蕾,肖璇,李雄.水资源综合利用问题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2).
篇3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第一课时由《水资源及其分布》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二部分组成。在第三章中具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水圈中各水体的构成及水循环的原理,为理解本课时水资源的概念和水资源的分布打好了基础。同时,本课时知识的掌握,对理解第二课时《合理利用水资源》中所采取的“措施”起重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分布及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学会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全球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2、能力目标:联系水循环原理,理解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成因;搜集资料,通过讨论、交流、探究等。与他人合作,尝试提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3、情感目标:了解全球水资源问题,关注我国水资源现状和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发展和影响。难点: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成因
2、重难点的突破: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复杂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趣味化。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教案等。
二、学情分析
鉴于农村中学初中地理科不够重视,存要初中地理基础差,学生的读图、综合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外,还要注意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选择及理论依据
1、分析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2、启发式教学法:层层设问,由浅入深,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发言,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
4、探究法:发现地理问题,研讨、探究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增,增强教学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应用讨论法、归纳法、图表分析法等方法,辅以多媒体课件,学会运用地理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
导入新课(2分钟)――讲授新课(28分钟)――能力拓展(11分钟)――课堂小结(3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
(一)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识”设问:地球上的水圈由哪些水体构成?(海洋水、冰川、河水、湖泊水、地下水等)。水圈的主体是哪种水体?(海洋水)。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哪种水体?(冰川)。海水是咸水,不直接利用,而冰川又是难利用的水体。由此自然地导入水资源的概念及目前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资源。
(二)讲授新课
1、水资源的概念:广义、狭义之分。如果把地球上的水比作一杯水的话,那么陆地上的淡水就相当于一匙水,而目前较易利用的就只有一滴水了,因此易利用的水是相当有限的。
2、水资源分布不均: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展示“降水状况分析图”。分析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所以,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由此得出以下结论:全球上看,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反之,水资源贫乏。
设问:我国水资源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降水量分布图、中国径流带,学生分析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三多三少一大的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多大河东流;夏季风影响;雨季长短等有关)。多媒体再次展示中国水资源、土地利用类型图等,得出南方地少水多,北方地多水少的结论。
再次设问:中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最大的区域在哪里?为什么?(华北地区。降水少、径流量小;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为介绍和了解“南水北调工程”作铺垫。
活动:课后完成教材“活动”
过渡: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不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水资源与人类社会: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并分组计论、发言。
(1)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多媒体展示图片(南方与北方农业生产方式等),说明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别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和效益。
(2)生产力发展对水资源数量、质量的影响:多媒体展示“水资源利用的进步”。结合图“世界主要文明发祥地”,得出结论:科技落后的古代、人类主要开发的是地表河、湖水。科技较发达的近现代,人们不仅开发利用地下水,面且还开发了海水淡化技术。人类还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和大型蓄水工程,来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大大拓展了人类生存的发展的空间,并介绍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及其他调水工程;大型蓄水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多媒体展示),是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海水淡化――21世纪将是解决沿海城市和地区淡水资源的一条重要出路。天津海水淡化技术国内领先(图片展示),厦门将建国内最大海水淡化项目。
(3)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教材“活动”引入。阅读“沙漠中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结合多媒体展示“以色列的咸水海水淡化”及图3.13、3.14,讨论并回答问题。
(三)能力拓展
分析完以色列利用水资源的成功案例后,引导学生探究解决我国西北水资源问题的对策。(多媒体展示“坎儿井”“西北降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讨论,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
问:假如你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区长,你将如何解决当地水资源问题?(只有说得有理,就给予充分肯定)
老师总结归纳:①开源:合理开发地下水(坎儿井、机井);②节流:发展旱作农业,推广滴灌技术,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水价,还可结合植树造草,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等。
(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一课时)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的概念(广义、狭义)
2、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
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总量大,人均量少
时空分布不均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生产力发展对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
3、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五)布置作业:收集资料,撰写小论文,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的原因。
篇4
关键词:塔里木河 流域 水资源 开发利用 效率
1 塔里木河流域基本情况
塔里木河流域位于新疆南部,在天山山脉和昆仑山山脉之间,东西长1 100 km,南北宽600 km,面积102万km2 (包括境外流域面积2.4万km2),占新疆国土面积的61%。塔里木河流域包括巴音郭楞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州、和田地区5个地州共42个县市和兵团农一师、农二师、农三师、和田农垦管理局共56个农垦团场。据1998年统计,流域人口826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47%;其中少数民族681万人,占流域总人口的82.5%;国内生产总值350亿元,耕地136.3万hm2,分别占新疆全区的31%和44%。
塔里木河流域是塔里木盆地内的阿克苏河、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开都河—孔雀河、迪那河、渭干河与库车河、克里雅河和车尔臣河等九大水系144条河流的总称,多年平均径流量312.5亿m3(国外入境水量63亿m3),主要以冰川融雪补给,不重复地下水资源量30.7亿m3,流域水资源总量为429亿m3。历史上塔里木河流域的九大水系均有水汇入塔里木河干流,但由于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等影响,20世纪40年代以前,车尔臣河、克里雅河、迪那河已相继与干流失去了地表水联系;40年代以后,喀什噶尔河、开都河—孔雀河、渭干河也逐渐脱离干流,目前与塔里木河有天然地表水联系的只有和田河、叶尔羌河和阿克苏河三条源流,以及通过人工干渠向塔里木河输水的孔雀河。
目前,源流区总面积为24.1万km2,其中山区面积17.12万km2,占71%,平原面积6.98万km2,占29%。源流区多年平均降水量252.4 mm,主要集中在山区,年降水量可达400mm以上,是主要产流区;平原降水量大多在40~70 mm之间,产流很少,属干旱地区。在源流区中,阿克苏河由源自吉尔吉斯斯坦的库玛拉克河和托什干河两大支流组成,河流全长588 km,经依玛帕夏闸汇入塔里木河干流。国内流域面积4.28万km2(境外流域面积1.95万km2)。和田河发源于昆仑山和喀拉昆仑山北坡,有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两条支流,河流全长319 km,由南向北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后汇入塔里木河干流。流域面积4.93万km2。叶尔羌河发源于喀拉昆仑山北坡,由主流克勒青河和塔什库尔干河、柯克亚河和乌鲁克河等支流组成,河流全长1 165km,叶尔羌河出流域灌区流经200 km沙漠后到达塔里木河干流。国内流域面积7.70万km2 (境外流域面积0.29万km2)。开都河发源于天山中部,全长560 km,最终注入博斯腾湖。博斯腾湖是连接开都河和孔雀河的枢纽,它既是开都河的尾闾,又是孔雀河的发源地。随着入湖水量的减少,博斯腾湖的湖水已无法通过自然落差流入孔雀河。1976年以来,借助于所建成的扬水泵站及输水干渠,实现博斯腾湖向孔雀河供水,进而向塔里木河干流供水。
三条源流的水资源总量201.39亿m3,其中地表水196.61亿m3,地下水4.78亿m3。径流量以冰川融雪补给为主,也有少量的地下水和泉水补给,径流的年际变化不大(表1)。阿克苏河是目前惟一的一条常年有水补给塔里木河的河流,是塔里木河最主要的源流;和田河在每年洪水期有水补给塔里木河,是塔里木河的主要季节性源流;1985年以后,叶尔羌河已无水供给塔里木河,仅在1994年发生特大洪水时,有部分余水输向塔里木河。三条源流河流入干流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5.87亿m3,其中阿克苏河占73.0%,和田河占23.9%,叶尔羌河占3.1%。此外,从1976年开始,通过博斯腾湖扬水泵站及输水干渠,每年向孔雀河供水约10亿m3,其中约2.5亿m3水量通过库塔干渠输到塔里木河干流的下游灌区,以解决该地区的春季生产生活用水。
2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
塔里木流域在相对长的历史时期里,人口和经济增长缓慢,水资源开发利用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塔里木河流域较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了弄清塔里木河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我们先从历史的角度加以描述,然后从逻辑的角度做一个归纳。
2.1 根据水源可利用性建立新的移民点
建国以后,为了国防安全,屯垦戍边的需要,我国一直面临着粮食短缺问题。在当时看来,塔里木河流域地域广袤,是适宜采用外延扩大再生产方式生产粮食的一个好地方,而且认为,这是合理利用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资源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和水资源是当时开发塔里木河流域所面临的两个制约因素。第一个问题是通过扩大建设兵团建制和从东中部移民的办法加以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则是根据利用水资源的难易程度决定团场配置的做法加以解决的。于是在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出现了一批新的居民点和大片新的耕地,塔里木河流域也随之变成了一个粮仓,生产出的粮食为化解当时的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2 以提高引水率的做法扩大开垦规模进而粮食生产规模
生产建设兵团为了扩大商品粮产量,不断地开垦耕地从而扩大生产规模。1993年与1949年相比,源流区的灌溉面积从35.12万hm2增加到77.66万hm2,净增42.54万hm2。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耕地对水资源的需求,生产建设兵团采取了增加引水量的做法,引水量占河川径流总量的份额逐步上升到80%以上,叶尔羌河灌区的引水率接近100%,从而导致源流汇入干流水量的逐年减少。据统计,1957─l995年源流区多年平均来水量平均每年增加2 000万m3,而源流灌区用水量平均每年增加5 000万m3,使汇入干流首阿拉尔站的水量平均每年减少3 000万m3。经过几十年的累积,阿拉尔站的径流量由50年代的49.35亿m3减少到90年代的42.33亿m3,减少17.5%。
2.3 以开辟新水源扩大开垦规模和粮食生产规模
在塔里木河流域,任何一条河的水量都是相当有限的,而且随着引水率的不断提高,引水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所以,随着垦殖规模的继续扩大,先后又采用了打井获取地下水的办法。此外,还在博斯腾湖建起了扬水泵站及输水干渠,实现博斯腾湖向孔雀河供水,其中的库塔干渠则是专门为引孔雀河水济塔里木河下游的恰拉灌区修建的,从1976─1994年平均输水量2.06亿m3,解决了干流下游的一部分用水需求。
2.4 减少灌溉系统的输水损失
为了化解下游来水量减少的负面影响,位于干流区的5个团场对干、支、斗渠全部进行了防渗处理,渠系利用系数由原来的50.2%提高到81.2%,提高了31个百分点,在来水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仍能维持1.66万hm2耕地的灌水需求。同时,由于渠道渗漏减少,垦区地下水位有所下降,土壤盐渍化程度也在减轻。
2.5 采用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具体措施是通过发展膜上灌,棉花改窄膜为宽膜,推广玉米、冬小麦的膜上灌,水稻改浅水淹灌为旱育稀植,有条件地方试行喷灌、滴灌。根据农一师水利规划和塔里木河流域规划,在不增加引水量的情况,发展节水灌溉。
2.6 调整种植结构
在开垦初期,种植业结构以粮食作物为主,在粮食作物中又以水稻为主,占粮食总产量的70%。到80年代,流域内粮食作物比重仍然很大,占45%,但随着来水量的减少,水稻种植面积趋于下降。进入90年代以来,来水量进一步减少,1991─1995年平均供水量只有4.64亿m3,其中来水量2.38亿m3,引水量2.26亿m3。扣除水库、渠道及河道的蒸发与渗漏造成的水量损失,可用的水量远不能满足灌溉需要。为了解决水资源供不应求的问题,5个团场的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到100 hm2,其中以小麦、大豆和棉花为主,占耕地总面积75%。
2.7 弃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3万hm2耕地,因为缺水不得不大面积弃耕,如今耕地已递减到1.2万hm2。2000年,塔里木河下游发生了有水文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水荒,断流时间持续时间长达300多天。兵团被迫再次扔掉0.33万hm2耕地。在被称为“风头水尾”的34团、35团,也由于缺水而放弃了近半耕地,当年开垦的上万亩耕地如今仅剩266.67 hm2。
在干流下游,由于垦区内水库蓄水严重不足,1993年被迫弃耕棉田3 500 hm2。20世纪90年代以来,恰拉和铁干里克灌区60年代开垦耕地约2.67万hm2,由于缺水灌溉,被迫放弃了约1万hm2。现有耕地面积1.67万hm2,实际播种面积1994年只有1.33万hm2。
塔里木河流域现在不仅停止了毁林开荒,而且决定在3年时间内压缩20万公顷棉田。退耕后的棉田大部分用来栽种果树及荒漠植被。塔里木河流域的巴音郭楞州2000年已经退耕还林0.75万hm2,今后5年内将退耕还林4.67万hm2,退耕还草2.2万hm2。阿克苏地区将在塔里木河两岸种植6.67万hm2生态林。
篇5
关键词: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
中图分类号:P641文献标识码: A
一、平原地下水资源概况
1、第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
完成于2000年,利用资料系列为1986一1999年。评价分平原、岗区、山区三个地质地貌单元,其中平原区采用多年平均水均衡法,计算了多年平均水位埋深4m条件下的天然补给资源、可采资源;岗区根据年内最低与最高水位差值计算调节(可采)资源;山区利用水文分析法计算其天然资源。
计算结果:河南省平原区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为128.51亿m3/a、可采资源128.47亿m3/a;岗区调节(可采)资源18.62亿m3/a;山区天然资源34.90亿m3/a。扣除重复量后,全省多年平均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实际为179.44亿m3/a,其中平原、岗区占80.55%(144.54亿m3/a)。
该评价成果广泛应用于河南省工农业生产、国民经济规划,一直沿用至二十世纪末期。
2、第二轮地下水资源评价
完成于2012年,评价分平原岗地区、山区两个地质地貌单元。在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基础上,平原岗地区采用多年平均水均衡法,计算了多年平均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及水位埋深4m条件下的可开采资源;山区利用地下水径流模数法、可采系数法分别计算其多年平均天然资源、可开采资源。
计算结果:全省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4.58亿m3/a,约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40 %,其中山区为38.87亿m3/a;平原(含岗地)为131.77亿m3/a,二者重复量为6.06亿m3/a;浅层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3.00亿m3/a,其中山区为28.47 m3/a,平原(含岗地)为134.54亿m3/a;按地下水类型分,在全省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中,松散岩类孔隙水占77 %,岩溶裂隙水占12 %a,基岩裂隙水占11%0
河南属北方缺水省份,水资源贫乏且分布不均,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5,地下水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二十年来,我省地下水资源量减少约15亿m3,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的减少和因人类不合理开采而造成的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改变了降水人渗补给条件,其次为人类水利工程活动。为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应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避免开发利用中产生不良环境地质问题,发挥其最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二、有关地下水资源相关概述
(1)地下水定义。地下水就是赋存并运移于地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含水岩土分为两个带,上部是包气带,即非饱和带,在这里,除水以外,还有气体;下部为饱水带,即饱和带,饱水带岩土中的空隙充满水。狄义的地下水是指饱水带中的水。
( 2)地下水利用的利与弊。有利的方面是①分布广泛,便于就地开采使用;因干净、不易被污染,水质普遍较优;③不占用地表空间; ④动态比较稳定; ⑤水量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小,具有较大到调蓄能力等。有弊的方面是①不合理的灌溉可造成次生盐碱化;②过量开采,可造成在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地面沉降,使区内建筑物失去稳定,不同含水层之间诱发水力联系,产生水的混合作用,使水质恶化,岩溶区地面塌陷; ③其它,如矿坑涌水、基础及边坡的稳定问题等。
( 3)地下水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全国地下水淡水大然补给量8837亿立方米/年,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 3;我国农村普遍饮用地下水,地下水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0%;全国660多个城市中,利用地下水供水的400多个;全国城市总供水量中,地下水供水量占30%,华北、西北城市分别高达72%和66%。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地下水的开采量以平均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递增,说明经济发展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三、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地下水资源是指在一定期限内,能提供给人类使用的,且能逐年得到恢复的地下淡水量。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通常以地面入渗补给量(包括大然补给量和开采补给量)计算其数量。因此,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一般不应超过补给量,否则会给环境带来危害.使生态条件恶化。
黄淮平原浅层地下水是该地区工农业用水和乡镇人畜用水的主要水源,地下水开采强度大。开封、郑州、新乡等地,均出现地下水超采。地下水过量开采已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1)地下水资源污染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及工业“二废”的排放量日益增大,而这些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环境,构成了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2)持续过量开采,降水漏斗不断扩大。由于持续高强度的过量开采,使得地下水资源不能得到及时补充,使得降落漏斗不断扩大,甚至造成含水层的疏干。
(3)土地沙化。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使地下水位埋深加大。灌溉成本加人。随着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地下水位埋深加大,导致凿井深度不断增加,加大了建井成本;提水耗能增加,加大了运行费用。
(4)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了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措施,但是,都不够系统和具体,不利于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体系很不完善,至今没有一部系统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法规。
四、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根据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民期实践,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要考虑当前的发展要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需要;水资源的利用要在部门之间、地区间得到合理分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与人口、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日的,又要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的持续利用环境。
(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首先,发展是人类水恒的主题,如果只追求“可持续”而一味地限制水资源的利用,制约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是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本质的。其次,只有经济得到了发展,才有能力去合理利用水资源,采用有效措施保护水资源。
(2)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最主要特点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在一定区域内的特定条件下,水资源总量及其变化规律是一定的,是可以把握和衡量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大小将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而改变,人类可以通过自身行为,尤其是社会经济行为来改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大小,控制其发展变化方向。因此,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发展是前提、管理是保证、科技是手段,三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经济愈发达、技术愈先进,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也愈高,通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可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3)科学有效的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证。国际上公认,节水潜力的50%在管理。发挥好管理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4)加大对水科技的投入,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科技含量。科技含量越高,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水平越高,一定的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也越大。
五、河南平原灌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个系统工程,必须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行政措施和经济措施相结合。
(1)加强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预测工作。灌区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必须坚持以供定需,严禁盲日超采。灌区地下水参与水循环,是个动态资源。因此,地下水资源评价是个民期工作,应建立河南平原地下水资源评价预测模型,开展地下水资源的实时预测预报,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2)坚持适度开采原则。只要控制地下水位在合理的埋深内作“似正弦曲线”的上下波动,既不使水位过浅而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也不使水位过深而造成入渗补给量的减少,就可达到以充分利用地下水库调节作用为主的水资源充分和合理地利用。
(3)做好地下水库建设工程、地下水回灌工程和污水净化等地下水环境治理工程。应当具体明确规定上述地下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实施等内容。可以在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筑建地下拦水坝修建地下水库,也可以利用地下废弃的矿井、巷道构建地下水库。
(4)合理配置水资源。以经济为杠杆,辅以行政手段,对各种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统一水价。如沿黄地区,浅层地下水丰富,可通过政策和水价格措施鼓励开发利用地下水,减少引黄灌溉水量,从而有效控制地下水位,防比土壤次生盐碱化,而将引黄水量通过工程措施引入南部缺水地区,灌溉补源,增加地下水资源量。
(5)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进一步开展节水技术研究和农业灌溉理论研究,要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水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和种植结构,选择节水灌溉模式,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效益。
(6)在水源规划时要保证一定数量的生态用水,防比植被退化和土地沙化。
(7)要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严禁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入灌区污染地下水;对用污水灌溉的灌区严格管理,严格按污水灌溉标准接纳经处理达标的污水;要定期监测地下水水质和土壤的土质。
参考文献:
1、杨林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及应用。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1
2、王玉玲。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
篇6
文献标识码:A
地下水作为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相比有着很多突出的优势,其分布广泛、水质可靠稳定、具有多样性的赋存状态。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周围生态环境有着直接影响,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易发生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问题,因此必须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保护地质环境和生态系统,协调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平衡,推动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当前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1、地下水过度开采地下水和地表水组成一个完整的水文系统,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是很多地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缺乏与下游水、上游水和地表水资源的统筹规划,造成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水质恶化,自然生态环境逐渐退化。另外,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近郊井群越来越密集,农业和工业用水矛盾日益尖锐,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出水量锐减,存在着地下水过度开采、水资源污染等问题。2、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规划当前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规划,地区之间、工农业之间的用水矛盾日益尖锐,现代化城市和工农业发展与地下水资源环境不协调,很多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开发超出当地地下水承受能力,引发各种环境问题。地下水资源系统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最主要是受到人为干预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还只是局部性的,没有将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宏观经济调控有效联系起来[1],受到管理体制的限制,并且对于地下水资源系统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3、缺少健全的政策支持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是分散型模式,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体系,使得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健全的政策支持,很多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混乱,政府监管力度不足,导致地下水资源布局不合理、水体污染、用水浪费等现象。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开发利用地下水不花钱,很多城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缺乏有效的节水措施,特别是工农业用水量逐年上涨,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缺少明确的政策支持,使得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二、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策略1、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地方政府应加大地下水资源的研究、评价和勘查力度,全面掌握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结合当地实际用水情况,合理规划地下水资源开发,确保开采井布置和当地水文地质环境相适应。并且,充分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转化关系,注意涵养水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地下水,实现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的科学利用。例如,我国塔里木河流域,积极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行政区域管理和流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按照责权统一、层次管理清晰、事权划分明确、隶属关系清楚的原则,建立了高效、统一、权威的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新体制。同时,在有条件的农业区,采用井灌和渠灌相结合的灌溉方式,减少地表水的浪费,同时减轻由于地表水灌溉导致的土壤盐碱化。2、遵循经济规律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国土资源,其是有价值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应符合经济规律,由于供水也有成本,因此应改变当前这种低偿供水甚至无偿供水的局面。按照经济规律,加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合理开展人工补给地下水[2],妥善处理污水,将地下水资源作为一种商品,合理进行开发利用,有效缓解我国当前水资源紧缺的问题。3、节约用水,减少地下水污染在全国范围内提倡节水农业,实行计划供水和节水灌溉,充分利用有限的地下水资源,确保农业粮食总产量。对城市和工业用水设定用水限额,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结合各个区域不同的人力、气候、土地等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全局流域,根据地下水资源特点,合理规划设计,减少地下水污染。4、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
篇7
关键词:大连 水资源 现状 对策
1.全市水资源的概况
根据大连市水务局的《2010年大连市水资源公告》,全市水资源概况如下表:
2.水资源利用现状
2.1 资源性缺水是制约大连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世界人均淡水资源量为7342立方米,中国人均资源量为2200立方米,而大连市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732立方米(以2010年水资源计),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10,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3.快速发展的工农业经济导致的日益增长的用谁雪球与水资源量的短缺形成主要矛盾。淡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金州以南人口密集地区和海岛地区淡水资源尤为匮乏,严重缺水的紧张局势多次出现。
2.2 部分沿海地带水下超量开采严重,海水入侵形式严峻
大连市地下水资源主要为山丘深层地下水。由于部分沿海地带超量开采地下水,2010年全市海水入侵面积达638.3平方公里,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地面下沉形成降落漏斗,地面水资源濒临枯竭,直接影响了地下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2.3农业仍是主要用水大户,“集雨工程”初步缓解了农业缺水问题
2010年全市农业用水6.3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1.1%。农业生产用水极为紧缺。持续干旱为保证城市供水,不得不停止农业灌溉用水。为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大连市自2003年开展“集雨工程”,建立水塘1675座,蓄水能力超过450万立方米,让雨洪资源服务于农业生产生活,为农业生产解决了水资源和人蓄饮水难题,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现在,“集雨工程”在农村遍地开花,初步缓解了农业缺水问题。
2.4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取得了良好开端,发展潜力巨大
2010年,全市中水会用、海水淡化供水1.08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7.0%,取得了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的良好开端,积累了一定经验。中水回用和海水淡化已成为市政府解决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3.解决缺水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面对大连市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必须实行水资源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将节水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贯彻开源节流的方针,全面发展节水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开辟新水源。
3.1 开源
在地面水资源总量有限,地下水资源已超过开采限度的情况下,开源主要指开发非常规水源,即把污水、海水、雨水座位供水系统水源的主要组成部分,纳入水资源配置总体规划并逐步加大实施力度。
3.1.1研究开发污水资源化技术,大幅度提高中水回用率。
城市污水具有水量稳定、易于收集、处理技术比较成熟的特点,应视为城市的主要淡水水源之一。目前,国外的污水回用也很普遍。大连市在国内污水回用领域起步较早,取得了一定成功经验,大连甘井子热电中水回用工程投入运行,日供中水8万吨,大连大石化中水回用工程,日供中水7万吨;大连泰山热电中水回用工程,日供中水4万吨,该些工程均以马栏河污水处理厂、春柳河污水处理厂处理水为水源作为工业生产用水,使大连市中水回用率大幅度提高。
3.1.2扩大海水直接利用规模,推进海水淡化技术产业化
根据靠近海洋的便利条件,把水的文章瞄准了大海。向海洋要水源,把海水转化成淡水用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是解决大连市淡水资源不足的途径之一。目前仅在部分近海企业和海岛地区小范围使用。建议政府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促进海水利用产业的发展。对海水淡化生产企业购置设备和技术改造给予贴息贷款和一定的税收优惠,对利用海水作冷却水和海水淡化作锅炉用水的企业实行税收奖励,引导和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制造成套海水淡化技术设备,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3.1.3建立雨水调蓄利用系统,进一步提高雨水在农业用水中的比例
时空分布不均匀是水资源紧缺的原因之一,大连市2003年以来实施的“集雨工程”为解决这一问题开辟了一条新路。如今,遍布辽南农村的大大小小的:“集雨工程”项目解决了8万亩农田的生产用水水源,被当地百姓成为“富民工程”。建议进一步推广“集雨工程”,
3.2节流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应对水资源危机的根本出路,要通过管理只读建设和改革,引导水资源以节水、高效为目标的优化配置,逐步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
3.2.1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新技术,促进节水灌溉技术产业化
要解决水资源紧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除了推广集雨工程外,尚应采取各项节水措施维护农村生态环境安全。
首先,要发展和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等节水农业技术,使水资源得到最有效的节约适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
其次,应大力建设节水灌溉工程设施,消除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方式,逐步实现喷灌化并提出适合大连实际情况的、较为成熟的蔬菜和果树的节水灌溉工程的配置模式。
3.2.2推广市政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
建议进一步细化《大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增加可操作性,将节水纳入法制化轨道,推广市政节水技术。加强城市供水管网的维护管理、改进测漏技术、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漏、努力减少管网漏失量是城市节水的重要方面。使用新型管材和接口,对于减少管网漏失率有一定作用。选用质量好的节水型用水器具,对节约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场所用水起到很大的作用。应建立节水器具和节水设备的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扩大节水产品的市场份额。
3.2.3加大执法力度,推广工业节水技术
建议在全市工业企业强制执行行业和产品用水定额标准,推广工业节水技术。提高冷却水的循环利用率,利用水质稳定技术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减少补给水用量。革新和推广采用节水型生产工艺,改进废水处理工艺,使经处理的废水再利用于生产,逐步达到零排放,形成闭路系统。采用低水耗和零水耗工艺,进一步提高节水效率。
4.结束语
大连市是全国发展最快和最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水资源的紧缺日益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必须实行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把节水工作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开源与节流并重,推广污水回用、海水淡化、雨水利用技术,并在农业、工业、市政等领域采用节水措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l]大连市水务局的《2010年大连市水资源公告》
篇8
【关键词】 城市污水处理厂 污泥 污泥减量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污水处理厂不断地建成和投入使用,很多未能得到妥善处置的污泥已成为负担。如果仅是对污泥进行简单的填埋,将会带来严重的二次污染。如何将数量庞大、含水量高、成分复杂的污泥进行稳妥的安全的处理,达到污泥的无害化和减量化,最终达到资源化,成为各界关注的问题。
1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现状与问题
1.1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每年产生干污泥约1000万吨,约占总垃圾量的0.4%,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面对如此巨大的污泥产生量及其高速增长趋势,要求我们在处理污泥问题时要具备长远的眼光和科学合理的规划,污泥处理问题刻不容缓。
1.2 我国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污水处理厂在污泥处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污泥处理的规模化成熟技术方面仍存在较大不足,还不能实现对污泥的高效的能量回收和物质利用;第二,在污泥处理问题上,相应的法规、制度尚不健全,无法从市场机制、标准体系、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其必要的支撑;第三,污泥处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
2 我国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的方法
2.1 填埋
对于污泥处理我们以往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垃圾填埋场处理,这种方法几乎没有对技术上的要求,操作非常简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城市生产生活产生的垃圾量和污泥产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污泥中含有的有机物和一些微量元素将会影响到地下水的质量,由此产生的后果也不可估量。同时简单的填埋处理还将占取大面积的垃圾场,故不能将其作为污泥处置的长久之计。
2.2 焚烧
污泥焚烧在我国污泥处理总量中占据比较小的比例。焚烧可以将污泥中的有机物释放,能杀死其中的有害物质,而且具有时间快、可回收、减量化等特点。但是在焚烧污泥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性气体,对空气环境的影响较为严重,且污泥处理的经济成本远远高于收益。
2.3 污泥农用
在我国大多数边缘化地带上,污泥农用的处理方式也是可以见到的。这种方式是基于污泥中的一些有机物和部分微生物菌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农作物生长的作用,将其作为一种很好的土壤改良剂。但是同时,污泥中的有害元素也会对农作物甚至土壤环境产生危害。世界上已经有一些国家对此采取措施,杜绝污泥掺杂到农作物的原料中,更不让污泥在市场中出现。
3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综合利用
3.1 能源与热能利用
污泥制油技术可以由两种工艺技术实现:一种是污泥热解制油技术。其原理是在无氧或低于理论氧气量的环境下,将污泥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利用高温环境下,污泥的有机质热裂解和热化学转化反应,使污泥中的固体物质分解为油、不凝性气体和炭三种可燃物质,部分产物可以作为干燥与热解的能源,剩余可以当能源回收;二是污泥直接油化技术。该技术是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环境下,污泥中的高分子化合物质通过分解、缩合、脱氢、环化等一系列反应后变成低分子油状物质,目前已经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得到推广使用。
3.2 农业利用
污泥中含有许多植物生长需要的元素,其中有机物的含量尤为突出,可以称为一种物美价廉的有机肥料。但是将污泥用作肥料使用需要满足以下条件:达到规定的卫生指标,同时还要没有病菌,污泥中的营养元素和有机物均达到相关要求,含氮量也应该符合标准量。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在农业生产方面,污泥还是具有相当的可利用价值。
3.3 污泥制作建筑材料
在建筑材料制造领域,污泥具有明显的资源化利用优势。由于建材行业对原料的需求量巨大,将污泥中的有害物质分解和固化,就地消化污泥,对于有机含量偏低、不宜农用的污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处理方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将污泥作为生产生态水泥的原料,也是解决城市污泥处理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发达国家对于利用污泥等废弃物生产生态环保水泥已经有了成熟的经验,在欧洲水泥生产者联合会旗下的水泥厂中每年都有百万吨级的有害废物通过焚烧处理用于水泥生产。
3.4 提取重金属
城市污水处理厂中的污泥还可能含有部分重金属,如Hg、Pb、Cu、Zn等,我们可以通过适当调整污泥性状,向其中添加化学药剂,用来改变污泥中重金属的形态,从而利用重金属和其化合物的特性将其从污泥中分离提取出来。在污泥中添加某些还原剂可以对Hg等具有挥发性的重金属进行还原使之成为金属单质,然后对Hg等挥发性的重金属进行提取,最终达到回收利用的目的;同样还可以使一些重金属生成沉淀物沉淀下来后,利用离子交换对重金属进行分离提纯。但是污泥中的重金属含量总体偏低,而分离提纯的成本又较高,所以这种方式目前很少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得到实际应用,大部分还停留在试验研究的阶段。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污泥处置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在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一个重点、难点。如果我们在污泥处置问题上措施不当,污泥会使环境问题更复杂,能源和资源的损失也不可估量。如果污泥能够得到科学、妥善的处理,它完全可以作为资源再次为我们所利用,并能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由于我国在污泥处理方面欠缺经验,并且区域性处理方式又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在处理污泥的时候,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对处理污泥的手段要具体分析,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污泥的综合利用与资源化。
参考文献:
[1]戴晓虎.我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及思考[J].水业导航,2012.
篇9
【关键词】 绩效考核 事业单位 人力资源 重要作用
从现代管理学角度来讲,绩效考核就是根据制定的工作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成果进行评价的管理过程,具有管理、监督、指导、教育、激励和帮助等功能,目的是通过与员工交流考核结果,帮助员工提高未来的绩效,进而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
一、 目前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存在问题
(一)对绩效考核的认识不到位
目前,事业单位逐步建立起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新的人事管理制度,也在健全岗位考核制度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是,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把主要精力放在抓业务工作上,往往到考核时仓促进行,影响了考核的质量。
(二) 量化指标不细,考核标准过于简单
事业单位对于工作人员的考核,每年进行一次,一般是放在年终考核,年终考核只有个人总结和考核评分二个环节,对平时的工作业绩缺乏动态跟踪和评价考核,年终考核与平时考核脱节,存在按印象打分现象,大锅饭倾向严重,讲平均,考核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差
(三)考核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反馈
绩效考核的目的是改进职工的工作绩效,而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在每年一次的考核中缺乏广泛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考核结束后,部门领导没有与职工进行正式的沟通和反馈,没有分析目前工作绩效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充分有效的利用和转化考核结果,使考核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四)考核结果使用不合理,缺乏激励导向功能
目前很多事I单位现行的绩效考核可以说是吃大锅饭式的定性考核,缺乏激励导向功能,致使很多人产生干好干坏一个样、混日子的想法。另一方面,很多单位绩效工资没有绩效考核结果有效结合,只与职务职称挂钩,缺乏激励导向功能。
二、 改进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几点建议
解决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因此而产生的不良影响,使绩效考核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使绩效考核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对绩效考核的认识
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单位领导班子应该重视绩效考核,要加强对绩效考核的内涵、功能、目标和任务的学习,深刻理解到绩效考核工作在人事管理和单位长远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参与本单位绩效考核办法的制定、组织和实施;单位人事部门和其他部门管理人员要熟悉绩效考核的原理和应用方法,为实行绩效考核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要通过宣传、教育、沟通和鼓励等方法让广大职工对绩效考核有个正确的认识。只有取得职工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绩效考核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
(二)明确考核内容,量化、硬化考核指标,增加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
虽然现在事业单位考核工作有实施办法,但大多是粗线条、原则性的规定。事业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应该从实际出发确定考核的内容,对其进行细化和完善,建立符合单位自身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量化的绩效考核制度。应根据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三类岗位的特点,实行分类考核,不同的岗位制定相应的考核内容。
(三)充分重视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工作
被考核者与所在部门的同事长期工作、学习在在起,同事之间的思想、学习、业务、遵守纪律等情况都有了解,考核时可采取座谈会、面谈等民主评议形式,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及时纠正问题并提高工作绩效,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要加强绩效考核的反馈环节,使被考核者了解自身表现与组织期望之间的差距,给被考核者申辩说明或补充的机会,通过考核对被考核者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
(四)合理利用考核结果,发挥绩效考核激励作用,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篇10
关键词 高职学院 继续教育 内部资源 利用问题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不论从学校还是学生数量上看,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高职继续教育则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补充。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职学院的继续教育在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突出问题,是不能有效地共享学院内部各种资源,包括硬件和软件的资源,从而制约了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影响了相应的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
1 继续教育不能充分利用高职学院内部资源的原因
(1)高职院校对其继续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功能认识不足。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也有一部分是适合成长为研究人才的学生,因为高考发挥失常,而进入高职院校。这部分学生在完成了三年的大专学习后,就迫切需要进入本科等更高学历的继续教育。这也恰恰是高职继续教育的功能所在。而目前高职学院对此往往较多地强调大专层面的教育,对如何通过强化继续教育在这方面功能重视不够。
通过对不同行业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工作效率,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由于高职在校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各系部和专业教研室疲于应付培养在校学生的情况下,没有精力组织专业老师深入企业进行培训活动。而本身承担非学历教育功能的继续教育却能集中自己力量,较好地完成这项任务。但高职院校对于其继续教育的培训等非学历教育方面的重视是不够的。
(2)教学管理上、师资队伍调配、教室、多媒体、实训室使用等方面,高职院校主要围绕在校高职大专生服务,目前,部分高职学院的继续教育工作一般由学院二级部门继续教育学院独立管理、独立核算,没有纳入学院学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制存在“自由式”教学模式;继续教育部门对授课教师的特点与专长不甚了解,具体的教学活动往往缺乏前瞻性,属于“临时抱佛脚”。学院的教室、多媒体、网上教学资源由教务处统一管理调配,专业老师队伍和实训室则由各个系部根据专业设置情况进行调配。继续教育学院要享用以上资源一般要向教务和各系部门进行申请或协调。
(3)利益割据,各自为政,导致高职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与各系部之间难以形成良好的利益链条。各系部的利益和高职继续教育部门的利益长期割据,各自都以本部门的利益出发,而高职院校的人财物的使用权主要集中在各系部,这就客观上进一步促成继续教育难以共享学院内部资源的局面。
(4)在学院总资源中,对继续教育配套投入不足,理论研究不系统,发展滞后。人财物的投入是继续教育质量的“硬件”保障。普遍投入不足,还要求上缴创收收入,管理人员缺乏、与校内其他部门联动不足。另外,我国对继续教育理论缺乏研究,对接受继续教育的群体层次没有进行足够的分析,也导致了教育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发展的决策缺乏理论依据,难以提出适合各高职学院现状的继续教育发展战略,这也成为继续教育发展滞后的一个主因。
2 提高认识、扩大宣传、创新管理、加大投入,充分利用学院内部资源,提升高职继续教育办学水平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的精神,如何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现有的办学资源和办学优势来提(下转第45页)(上接第18页)升高职继续教育办学水平,是摆在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我们结合继续教育的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2.1 强化对高职继续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功能的研究,重视高职继续教育的顶层设计
高职学院其继续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功能应该有明确的认知。高职院校的高层应重视对其继续教育办学方向、目标的顶层设计。高职院校应正视部分学生在完成大专学历后的进一步提升学历的继续教育的需求。为此学院应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学生和社会在职人员的学历继续教育需求和学院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由继续教育部门前头,各系部各专业教研室联动,对本科等成人的学历继续教育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整体设计,从教学规律上探究高职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认识。
在非学历教育方面,高职院校应给予继续教育部门特殊的地位。应明确各系部和继续教育部门在非学历教育方面的的不同使命和职责。进一步强化继续教育的非学历教育功能,并将其建成为高职院校各种技能培训、非学历进修的枢纽和中心。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主动开展以提升就业和文化水平为重点的继续教育,率先实现年培训人次达到本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2倍。
2.2 扩大宣传,为其争取学院资源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各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对继续教育的宣传,争取学院领导、各系部、管理及后勤部门以及师生的理解与支持,营造有利于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校内舆论氛围。要加强宣传继续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从各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走“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办学模式,政府、学校与行业企业三者的纽带之一就是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一头牵着学校,一头连着行业与企业,宣传继续教育的功能与作用,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要及时将继续教育实践中的重大活动和影响在院内信息中心进行,将一些好的做法进行总结并进行必要的宣传,提升高职后继的影响力。
2.3 创新管理
创新管理,建立完善继续教育部门与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各系部、教研室之间的运行的制度、机制。特别是在师资、教学设施等资源配置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机制上要下力气进行创新。各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部门是从事学校成人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管理的职能部门,同时也是教学的实施单位,这就牵涉到了继续教育部门与校内各院系的关系。应该明确,学校教务部门统筹学校各类教学资源,各项教学任务主要由各院系承担。继续教育部门工作的重心应该放在对各类成人教育办班的统筹、规划和管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水资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