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运营安全范文

时间:2024-03-21 11:2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运营安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运营安全

篇1

守护核安全是核电发展的生命线。自1994年2月1日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以来,大亚湾核电基地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追求卓越”的基本原则,秉承“一次把事情做好”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坚持与国内外同行对标,持续改进,实现了核电站的安全高效运营,安全业绩不断提升,主要指标已稳居国际先进水平。

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同创佳绩

2014年,大亚湾核电基地六台成熟机组57%的WANO(世界核运营者协会)指标进入世界前十的优秀水平。截至2015年5月31日,岭澳核电站1号机组连续无非计划自动停堆安全天数已达3426天,在国际同类型机组中排名第一。

法国电力公司举办的国际同类60余台机组安全运行业绩挑战赛,是目前世界核电领域最权的比赛之一。从1999年开始,大亚湾核电基地每年都参加该项挑战赛,在2014年度挑战赛中,大亚湾运营公司再次夺得“能力因子”奖项第一名。至此,大亚湾核电公司在该挑战赛中已累计获得了32项次第一名。

两次全基地防抗超强台风综合演习、两次场内综合应急演习、两次反恐演习以及一次海域溢油实操应急演习……2014年期间,大亚湾核电基地举行了多场安全演习,进一步提升了大亚湾核电基地安全防护水平。其中,国家核安全局在第二次场内综合应急演习的监督检查后,打出了自评分准则实施以来的最高分,并认为此次演习在国内核电厂应急演习中具有标杆意义。

大亚湾核电基地也是国家核安全科研项目的重要研发和实践基地。2014年12月,作为福岛核事故后重要安全改进项目之一的“非能动应急高位冷却水源系统”,在大亚湾核电基地正式通过国家能源局验收。国家能源局委托实施的另一项重要科研课题――高容量蓄电池蓄能系统研发示范工程带载试验也宣告成功,实现了高容量蓄电池蓄能系统作为全厂失电超设计基准事故工况下的后备应急电源的设计功能。

2014年,大亚湾运营公司按计划平稳实施了五次换料大修,其中L304大修工期为28.98天,为CPR1000机组首次30天以内完成的机组大修。大修总体安全、质量状态正常,自主安全管理和自主质量管理体系运作良好。

除了构筑牢固的核安全防线之外,大亚湾核电基地还致力于环境保护工作。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电站相比,大亚湾核电基地六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按上网电量453.827亿千瓦时计算),2014年少消耗标煤约1480万吨,减少向环境排放:二氧化碳约3650万吨,二氧化硫约35万吨,氮氧化物约23万吨,相当于种植了约10万公顷森林,可以覆盖半个深圳的面积。一直以来,电站的三废排放也严格受控,废气废液排放量远低于国家规定限值。据基地半径10公里范围内的10个环境监测站点跟踪监测数据显示,核电站周围环境放射性水平与运行前本底数据相比没有发生变化。

由于环保业绩突出,2014年6月,大亚湾核电基地再次被命名为“深圳市环境教育基地”。

提升核心能力,提高管理水平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一期、岭澳核电站二期六台机组年度累计上网电量达453.827亿千瓦时,其中年度输港电量为102.884亿千瓦时。大亚湾核电基地商运累计上网电量达5277.137亿千瓦时,其中输送香港的电量累计已超2000亿千瓦时,达2002.774亿千瓦时。自运行以来,大亚湾核电基地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大亚湾核电基地始终坚持精益求精,不断提升能力水平,力争发挥更大作用。

2014年,大亚湾运营公司在 “成为世界一流的专业化核电运营企业” 愿景的引领下,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等举措不断加强核心能力的建设。

在科技创新方面,2014年的《一种核电机组的事故监控系统及其监控方法》发明专利获得第十六届中国专利奖金奖。这是大亚湾运营公司第二次获此殊荣。成为少数几家能连续两次获得中国专利金奖的企业。

在人才培养方面,2014年大亚湾运营公司继续开展全员安全文化震撼教育活动,总计3118人次(含合作伙伴)参加了教育活动。此外,大亚湾运营公司还开设各类技术和管理培训课程606门,共3937期。结合日常与大修两大业务,加强员工队伍“一专多能”建设。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方法进行多项防人因失误培训和改进。大亚湾运营公司还加强了对中高层干部的管理能力培训,开设了《文化领导力培训》、《总经理讲安全》和《全面风险管理》等课程。

大亚湾运营公司在管理上所付出的努力与心血也获得了外界的认同。2014年,大亚湾运营公司以对标管理、追求卓越为核心的《核电企业以世界一流为目标的卓越运营管理》获得了第二十届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大亚湾运营公司还不断拓展国际合作交流领域,以国际先进标杆水平作为对标,持续提升自身运营管理水平。2014年,大亚湾运营公司作为国际会员积极参与世界核电营运者协会(WANO)、世界核协会(WNA)、法玛通业主协会(FROG)、美国核电运行研究所(INPO)、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EPRI)等国际组织交流活动。邀请了法国电力公司等先进同行来大亚湾核电基地进行交流指导。

加强信息公开,履行社会责任

“把核安全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坚持诚信透明的原则,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保障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积极拓展与媒体、公众的信息互动通道。”这是大亚湾核电的一贯坚持。公众可通过大亚湾运营公司网页“核与辐射安全信息公开”专栏,随时查阅机组的运行事件、安全状态、辐射防护、火险状态、工业安全及环境监测数据等安全管理信息。

大亚湾运营公司核科普不断创新理念,力求跳出“核电圈”和“专家圈”,通过与流行元素和大众文化有机结合,使其更亲民、接地气。为此,2014年,大亚湾运营公司以大亚湾核电站商运20周年为契机,策划了以核电与社会集体回忆和公众共鸣为情感主线,以“守护粤港20载、天蓝水清画未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从人文角度解读电站如何善用自然的力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对人居环境的改善所作的努力。

篇2

当前,国际社会、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的关注已经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每个企业都在安全生产的高压态势下进行生产经营管理,尤其在航运这个行业里,安全生产更是成了企业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安全监督员是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保证职工安全健康和企业财产不受伤害的卫士,是企业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抓好安全生产的重要助手和参谋,是企业安全管理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安全监督员身上肩负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由此,要想成为企业里的一名合格的安全监督员,首先应该做到具有独特的专业知识结构、稳健的管理才能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才能成为一名安全工作的行家里手。

本人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并从船舶安全管理的领头人船长转为一名安全监督员的实际操作,来谈一谈如何从一名船上的管理级船员到公司机关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的转型。

1 现阶段安全监督员(体系监管人员)所面临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1.1 层出不穷的新公约、法规给安全监督员带来压力和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安全生产地位的提升,新的公约、法规及对现有公约、法规的修正案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安全监督员在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资料,并接受相关主管机关的各级培训,实实在在地了解相关公约、法规的新动向。对公司接下来所需要如何实施以确保安全生产做一个系统的统筹方案,融合现有的安全体系文件,再将其具体实施到公司的体系(SMS)操作中去,并在体系的实际应用中执行、反馈、修正,以使公司的体系达到满足各公约、法规的要求、公司及船舶的实际需求。

1.2各船旗国主管机关有着不尽相同的管理要求

各船旗国主管机关针对新公约、法规的变化,以及本国相关需求,以通函或公告的方式相关的行业管理规定,并相应的指南文件,指示相关航运企业或公司的安全操作。这些都需要安全监督人员通晓此类通函或通告的发放方式,并具有敏锐的眼光,收集到影响本公司运作的相关公约、规则的变化,并将此内容纳入本公司的体系文件中去,结合公司的实际操作,做好本公司的体系完善工作及安全守卫工作。

1.3 各船旗国具有基本相同的审核发证程序和流程

全球拥有众多的船级社及海事机构,规则有可能不一致,但是总的大方向都是相同的。涉及公司的运营上来讲,公司及船舶的正常运营最基本的就是公司及其所营运的船舶的资格问题,这就涉及发证的问题。尽管如前所述的不同,但是基本的审核发证程序还是有共通点的。对于安全监督员来讲,充分地了解和理解相关审核发证的要求、程序、流程,特别关注其不同点是非常重要求的。

1.4 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推进

保持公司的正常运转,需要体系的完整支持。所以保持公司从上到下的员工,包括船舶员工对体系的熟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针对员工的特点、工作的性质等要素,如何制订计划并组织对员工的进行完整的系统的培训,同时要求各职员工在工作实践中认真运用。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对于安全监督员来说,是一个比较容易又非常复杂的事情。

1.5 熟知公约、规则的获取方式、进展情况等

1)公约及国际规则的获取方式

对航运企业来说,国际公约的获取非常之重要。国际公约的制定、通过、生效时都会通知相应的缔约国政府,还通过国际海事组织(IMO)的网站(http://)进行。所以其获取的方式可通过缔约国政府和IMO网站来得到相关的公约情况。

2)国内规则的获取方式

针对本国的特殊要求,政府会通过各种方式(例如公告、政府令等形式)向企业和公众公告信息,当然也可以通过政府相应的职能网站来查询。

3)其他的获取方式

一般情况下,各国的船检机构会更快更好地来搜集相应的公约和法规,并进行解读,之后会对其主管的船舶及公司进行,并在其网站上公开(如中国船级社http://. cn/),提供给各类用户使用。

4) 注意:任何一个公约或规则的产生都有其具体的原因和时代背景。注意地方性法规是对公约的补充要求,有时甚至于要高于公约或规则的要求。

2 作为安全监督员(体系监管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1 安全监督员应该具有丰富的航海经验与专业知识

对于经验,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如是说:“己的判断,而你的判断之所以对你发生误导的作用,乃是由于它根据那种并非借着实验而产生的经验来预料的结果。”所以,对于公司的安全管理者来说,需要本行业即航海专业的丰富的经验作基础,在管理过程中就可以大大节约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

2.2 安全监督员应该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

鉴于目前航运业的低迷、航运市场的萎缩,航运管理的严峻性越来越凸现出来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给航运带来了开天辟地的变化。对于企业安全守卫者身份的安全监督员来说,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结合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在实践中学习,向有经验的人学习,与时俱进地学习。人常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人人有才是我师。”学习的另外一个途径是培训。接受外界的对新公约、法规的培训,对新科技的传达等都能使自身的能力得到从表面到质的提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对知识不但能吸收、消化而且还能更新和创造,通过长时间的刻苦努力,在安全管理的范围内显著提升管理水平,最终对公司的稳定发展起到一个坚实的后盾。

2.3 安全监督员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

航运公司的营运涉及到国际公约、国家规定等与法律法规密切相关的各方面。作为安全监督员,必须要系统全面的维护公司的各方面的安全状况,要做到“有的放矢”才是对策。如果连自己都不清楚公约、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条款,是不可能在公司的体系文件以及公司的管理中体现出来的,也就给公司的营运管理带来了无穷的隐患。所以,熟悉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是安全监督员的一个基本功。

2.4 安全监督员应该具有良好的文字组织能力和外文阅读能力

安全管理体系(safet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SMS)是一个系统的、清晰的和全面的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它综合了运行、技术系统、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融入公司的整个组织机构和管理活动中,包括目标设定、计划和绩效评估等,最终实现安全运行和符合相关规则和法规的具体要求。体系文件是一种与法律法规、公司管理相关的关键性的文字描述,尤其对公司安全管理与监督方面的要求更为严格。

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不断深化,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某种文化的符号的语言尤其是英语就显得尤其重要。具体到安全监督员的工作中时,便是更好地了解和学习相关的国际公约、各类国际案例,例如STCW公约(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的更新、《2006国际海事劳工公约》的生效执行、涉及船舶的PSC检查、航运动态等,便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关于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与营运方面的信息,更好地将其提供到公司的管理中去。所以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和外文阅读能力不仅是安全监督员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其在学习上、与时俱进的工作上的一扇窗户。

2.5 安全监督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计算机能力

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大发展,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信息的意识,对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重视越来越强。未来将会使我们越来越走向无纸化办公。而在这过程中,我们需要利用计算机更快、更好、更便捷地处理我们面临的问题。简单化到安全监督员这儿,还包括了公司日常的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体系文件的编辑与规范化、相关信息的国际互联网(Internet)搜寻等等。

2.6 安全监督员应该具备融会贯通的能力

安全监督员需要从国际公约、规则内容的学习、理解中,结合自己的经验,加入自己活泼的想象力,提炼出公约、规则在本公司管理工作中的延伸。具体来说,首先应该对每个相关公约、规则或者某个问题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并能从中抽象出共通性的理性知识,进而将其储存在记忆当中。然后再进行其他门类的学习和思考,进而总结另外的共通性。接着用总结出的东西中具有某种共性的时候,进而就将不同公约、规则领域的知识串联起来。最后将串联起来的知识融汇到公司的安全管理中去,就形成了安全管理的合理性。

2.7 安全监督员还应具备忧患意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是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这种意识源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的规律性。安全监督员必须具备忧患意识,其可贵就在于,能够从安全管理中预见危机,从有利中发现不利,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古往今来,多有哀兵胜利之师,也不乏骄兵惨败之旅;多有负重奋起之邦,也不乏逸豫覆亡之国。历史的经验表明,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是发展顺利的时候,越要增强忧患意识,安全意识。这对航运企业的安全生产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3 安全管理体系监管的目的与重要性

3.1 安全管理体系(SMS)的目标

自《国际安全管理规则》纳入1974年SOLAS公约,自1998年7月1日实施以来,航运公司的安全生产的目标性就被明确了:保证海上人命安全、防止人员伤亡、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危害以及对财产总成损失。针对这一点,2001年7月12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规则》(即《国内安全管理规则》)也提出了更多的安全要求与方针,具体地提出了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

3.2 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成

一个合格的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通常需要包括以下各项内容:

· 对公司安全管理现状的评估

·制定公司安全和环保方针

·明确公司的组织机构和岗位

· 编写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船岸人员安全管理体系的培训

· 安全管理体系在船岸的运行

通过对上述内容完成,确保安全管理体系在船岸的有效运行,确保公司的安全和环保方针有效实施,通过船舶安全操作标准达到船舶安全和船舶防止污染管理标准。再通过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公司的安全和防污染管理的机制逐步成熟。

3.3 应意识到安全管理的环境因素

1)监控因素:安全体系的监管不仅要有从船舶到公司最高管理层之间的运作系统,同时还应有一个监控环节,即监控系统与之伴随。

2) 领导重视:高级领导层的介入是决定公司具有良好的安全管理环境的关键因素。

3) 全员参与:安全体系的监管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体系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运行中环环相扣。只有全员参与,才能真正得到良好的实施。

4)重视安全体系的监管效果对企业的反馈:通过反馈,可以使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技能得到显著地提高;通过反馈,更好地促进安全和环保工作不断改善的公司安全文化的形成;通过反馈,可以提高员工的士气以及客户的信任度;通过反馈,减少了事故的发生率,充分得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 结语

篇3

关键词 深圳地铁 运营安全 管理体系 构建

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已于2004年12月28日如期开通了,且基本实现了深圳市委市政府要求的“高质量、高水平、一次性全面开通”。在运营初期,经受了人员新、设备新、工期紧、任务重、设备安装调试时间短的考验,实现了安全运营100天,这是深圳地铁人几年来辛勤努力的结晶,同时也是运营分公司构筑运营安全体系、实施有效安全管理的成果之一。

地铁运营是一个复杂联动系统的统一运作,所涉及的专业多,自动化程度高,运营安全可靠度要求高,要想实现安全可靠运营,提供快捷、舒适、正点、大客运量服务,安全是基础、是保证。

作为一个新建的提供客运服务的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安全管理起点的高低,是运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最直接体现。由于与公众、员工的人身安全悠关,又是一个资产密集型企业,构建运营安全体系、提高运营安全水平,是运营筹备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深圳地铁运营筹备期内,分公司领导始终把安全当作重中之重,未雨绸缪,加快构建运营安全管理体系,使运营一开始就实现了安全管理体系的成熟运作,确保了地铁运营安全。

1 构建管理机构,提供组织保障

根据运营分公司整体运作的模式,结合“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安全管理原则,设立了专门的以预防、监督、检查、落实为责任主体的安全归口管理部门,成立了以分公司领导、各部门经理及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为管理主体的分公司安全管理委员会,同时成立了以各部门专(兼)职安全员、各专业技术骨干为核心力量的安全管理工作网络,各部门也分别成立了部门安全工作小组,为运营安全管理的有序进行,提供了组织保障。

2 确定安全理念,制定安全管理总目标

运营分公司成立以来,安全管理筹备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同时,运营分公司领导极力倡导“安全是运营的生命线”、“运营安全无小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地铁你我他,安全靠大家”等理念,让“安全第一”的思想植根于每一个运营人的心中,并提炼出“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处处讲安全、人人讲安全”的运营分公司安全工作理念,制订了“以高水平的管理、合理的成本投入,实现安全、正点、可靠运行,完成各项服务指标”的安全总目标,确立了全员、全过程参与安全的文化基调。

3 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运营筹备期内,运营分公司就按国家安全生产法要求和国际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标准(OHSAS18000)要求,制定了以安全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管理制度共28个,其中包括安全责任的划分、安全培训教育的内容及要求、安全检查制度、安全例会制度、消防安全管理、承办商安全管理、风险源的识别与评价、安全事故管理等内容,使公司各项活动的安全管理,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运营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

4 加强培训,提高全员安全防范能力

为规范安全培训工作,安全主管部门,首先制定了《运营分公司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了作为一个新建企业的各级、各岗位工作人员应该进行的安全教育种类、内容、方式、方法及应达到的水平和效果等,特别突出了安全专兼职人员及特殊工种人员的安全培训要求。确立了以分公司、车间、班组为主的三级安全教育模式;同时,按岗位分工不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送香港地铁、广州地铁、上海地铁的学习,参加有关设备厂商举办的培训;开展分公司内部培训及班组内师带徒培训。多种培训使员工提高了安全操作技能、安全管理水平及安全防范意识。对特殊工种人员还进行专门的培训,所有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这种舍得花费巨资用于培训员工的运营筹备教育模式,是实现安全运营的基础和条件,是安全运营的成功经验之一。

5 健全责任体系,确立安全考核指标

通过制定运营安全管理责任制,把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各岗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安全重担人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的管理责任落实机制。每年分公司总经理与各部门领导签订安全责任状,把安全指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把安全指标作为否决性指标,并与部门绩效直接挂钩,形成管理上的约束机制,使员工始终注意把安全摆在第一位。

6 引进先进管理思想,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在运营筹备期内,提前引进OHSAS18000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标准,真正实现事后管理变事前预防。通过培训,让安全骨干人员和安全专兼职人员了解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安全控制模式;通过制定分公司危险源分析与控制程序,确定了运营分公司危险源的识别和风险评价方式。开通前组织对运营活动的场所、设备及各个管理环节上潜在的危险源进行了识别,识别出2000多个危险源,进行了初步的风险评价,并制订了防范措施,有效地减少了安全隐患。

7 强化消防安全管理,减少火灾隐患

火灾隐患是地铁安全防范的重点,为此,运营分公司特别设立了消防安全工程师岗位,主管分公司消防管理,并编写了《运营分公司消防安全管理办法》,规范了管理;按消防管理要求,成立了多个分公司义务消防队,并对其队员进行了多次手提式灭火器的消防实操培训,全部取得安全上岗合格证。

8 建立突发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响应能力

在运营筹备阶段,安全技术部组织分公司生产部门编写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及供电、机电、通信、信号、车辆、轨道、隧道及特种设备的应急抢修预案,并根据预案进行了近80次的演练,以此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通过演练对预案进行了多次的完善、修改,形成了地铁运营的系统预案。通过预案的制订和演练大大提高了分公司各级员工参与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为降低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做好了准备。

9 坚持例会制度,确保及时解决问题

运营分公司在开通前一年,已经实行安全检查和安全例会制度。采用定期检查及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安全制度,坚持每月、每季进行安全自查和地毯式排查的检查制度,并适时召开月度、季度安全例会,分享安全管理成果和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确定下一步工作重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使安全隐患得到及时发现、及时整改、及时落实,并不断完善制度。

10 通过“6S”管理,减少安全隐患

地铁开通前5个月,在运营分公司管理范围内,及时开展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的“6S”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对现场进行全面的规范和排查,从“人、机、料、法、环”各个方面深入查找不安全的活动场所、设备和不安全环节,对于与安全悠关的操作、作业场所、作业过程进行必要的目视化提示与警示,对重要的操作进行现场目视化指引,通过划分管理区域和确定管理责任人等措施,让员工一开始就养成事事“讲究”的习惯,减少了因现场混乱或误操作造成的不安全故障或事故。

11 从技术上下功夫,以技术保安全

为保证安全生产,运营分公司按ISO9000标准要求,组织编写了20多个设备系统的安全操作规程、维护规章和维护作业指导书共180多份,通过编写,不仅提高了编写人员对设备系统的认识和对设备的驾驭能力,同时作为其他员工的岗位培训教材,让其他员工学习掌握,并从一开始,就按标准规范进行操作,为安全运营提供了技术保证。

12 开展安全推广活动,培育安全文化

分公司定期组织安全文化活动,如进行“安全月”和“安全百日”宣传活动、定期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安全“金点子”征集、举办安全专刊和板报、安全案例分析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全员参与意识和安全意识,让员工认同运营安全文化,让安全深入人心,让员工自觉主动地去发现身边可能存在的不安全、不合理,并主动去改善,进而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重视安全、人人促安全的安全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闪淳昌.卢齐忠,等.现代安全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2]李泰国.安全工程技术与管理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汪元辉.安全系统工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4]崔艳萍,唐祯敏,武旭.地铁行车安全保障系统的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04,17(3):811.

篇4

随着近几年北京市地铁建设与运营的跨越式发展,大批新员工陆续充实到工作岗位,尤其是新线开通,需要大量有经验的高技能安全人才分流到新线路,导致地铁安全管理方面的技术力量逐渐摊薄。如何合理配置和培养安全管理的高技能人才,以保证地铁安全快捷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系统研究各专业员工安全技能等级结构布局,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

构建科学的技能结构

“一般的企业看高层,优秀的企业看中层,卓越的企业看基层。”基层是衡量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因此,合理的员工队伍结构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证,包括员工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技能结构。对于北京地铁运营现状来说,安全的技能结构尤为重要。安全的技能结构通常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什么样的员工技能结构能够保证基本的安全生产运营,即基本配置结构;二是什么样的员工技能结构能够较好地完成安全运行任务,即优化配置结构。

2011年,北京地铁运营公司为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创新监管体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确保运营安全和新线开通的队伍组织,对电动列车司机、车辆检修工、车载信号工和综控员等4个核心工种,进行了系统的员工技能基本配置结构和优化配置结构的系统研究。

北京地铁运营公司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系统研究了人、机、环、管的安全与发展模型,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安全成本模型,给出了基于安全与发展的基本结构与优化结构的函数解释,研究了ALARP安全评价原则(最低合理可行原则,依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将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级)与员工配置理论,设计了员工技能与业务匹配的耦合模型等;其次,创新构建了司机、检修工、车载信号工和综控员的安全评价原则与折算因子,利用SPS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分析软件,实证分析以上核心工种各等级的技能贡献;最后,利用技能与业务耦合模型,设计出6类工种技能的基本结构和优化结构比例,并分析计算出各结构的人力资源标准值。

根据成果精细化管理

利用对于技能结构的研究成果,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对电动列车司机、列检员工、月修员工、修程员工、车载信号工和综控员的人力资源储备现状和安全管理水平进行了评价,并提出安全管理及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的工作重点。

通过对运一、运二、运三和运四的乘务中心、检修中心列检班组、检修中心月修班组、检修中心修程班组、站区中心综控员和车载信号维修中心的技能结构配置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北京地铁运营公司按照需平衡区、合理区、可接受区、亟待提高区、危险区的标准分为5个评价等级,对各级别区域展开精细化安全管理。

北京地铁运营公司还根据研究结果,合理安排安全管理类人才的培养、配置及调配。例如,新线开通时尽量从需平衡区和合理区抽调安全管理人才,在新线班组尽可能按照合理区或可接受区的技能结构比例进行配备。

技能结构研究的“五创新”

篇5

【关键词】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探析

目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人口的密集度也在不断的增大,这就给我国城市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人们就将地铁建设作为城市交通建设中重要的内容来对其进行规划。但是,近年来我国地铁事故频繁的发生,这不仅给人们的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还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为此,我们在城市地铁交通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对其进行相关的安全风险管理 ,以确保提高地铁运行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下面我们就对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现状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1 地铁运营安全的风险评估及评估目的

目前,在我国城市地铁建设的过程中,铁路运行的安全管理系统理论目前还处于一个初级探索的阶段 ,其中有许多理论都还不够成熟,这就使得地铁在运营的过程中 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地铁运营管理存在依赖性

所谓的地铁运营也就是一个结构比较复杂而且庞大的动态系统。因此人们在对其进行相关的

控制管理的过程中 对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有着一定的依赖作用。

1.2 地铁运营工作具有反复性

众所周知,地铁运行系统在运行管理的过程中,都是周而复始、永不间断的,这就使得地安全事故发生频率大幅度的增加。

1.3 地铁运营受环境影响

地铁运营即受内部人为操作失误和机械故障的影响,也受自然环境条件或社会环境的影响。

1.4 地铁事故后果

在通常情况下地铁都是在一个半封闭的高速运行状态下运行的,因此如果出现安全事故必将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而且对于安全事故的施救也存在着一定的难

度。

1.5社会影响性

目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铁已经成为了城市交通的命脉。但是如果出现了安全事故,那么就会对整个城市交通造成严重的影响。

总而言之,在当前地铁运营的过程中 由于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问题,这就给人们在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有效的避免地铁安全风险的产生 ,就对地铁运行过程中安全风险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采用相关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处理,这样就可以使得地铁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大幅度的降低。

2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的管理概念及现状

2.1 地铁运行安全风险管理的概念

所谓的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也就是指地铁在运行的过程中,人们对潜在的安全风险进行界定、评价和控制等过程中一种综合处理方法。这不仅可以对地铁运营安

全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 ,还进一步的提高了地铁运营的安全效益的和经济效益 从而保障了地铁安全稳定的运行。

2.2 当前我国地铁运行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

国内相关地铁运营管理单位通过对多年来地铁事故实际案例的累积、

分析和归纳,从而形成比较成熟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总结出管理体系中出现的几

个问题及特点。

(1)国内有的地铁运营公司没有对运营安全设立针对性的安全应对管理部门,没有对安全风险做出系统性 崖面性的的应对策略 。

更甚至 ,部分地铁运营部门没有对安全风险及风险管理概念形成意识,更不会积极主动、系统性的进行风险管理。而事故发生后管理方案的应对也形成了一定的随意性。

(2)有的地铁运营公司安全风险的管理基本采用旧的、被动管理手段来应对地铁运营中出现的新的问题。而这样的思路虽然对重复出现的事故管理有相对作用,但却不能适用于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需求 ,从而达不到对地铁安全进行最大限度的安全保障。

(3)地铁运营风险管理活动 多数是间断或瞬间性 ,只有意识到才去管理 ,目前国内有的地铁运营公司不能做到未雨绸缪,缺乏长效实施机制。

(4)有的地铁运营公 司的安全风险管理部门缺乏定期对风险的复核性检查和评估 ,降低了风险管理体系适应环境变化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5)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部门缺乏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指导,缺乏科研项 目的引入。

篇6

一、202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协调推进轨道交通票制票价制定工作

协调运达公司对接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市发改委开展轨道交通票制票价制定工作。根据2021年1月18日市发改委《关于芜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成本监审报告》(芜发改成本[2021]30号),轨道交通票价成本监审工作已完成。协调运达公司积极配合市发改委开展轨道交通票价制定听证相关前期工作,根据市发改委2021年6月21日《关于轨道交通票价制定听证会公告》(第2号),定于2021年7月6日召开芜湖市轨道交通票价制定听证会。

(二)积极协调“城市一卡通”在轨道交通上的应用

多次协调运达公司及相关设备供应商对接市交通局、市城市卡公司、大数据中心等部门,解决技术接口难题,推进社会保障卡(芜湖一卡通)在轨道交通上的应用。

(三)协助运达公司开展运营筹备等相关工作

配合运达公司开展运营筹备、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等相关工作。协助运达公司配合市交通局完成《芜湖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送审稿)》、《芜湖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送审稿)》的制定工作,开展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预检查工作。配合机电设备部完成《跨坐式单轨交通初期运营前安全技术规范》报审报批工作,规范已于2021年6月15日经安徽省市场监管局正式批准。

(四)严格履行PPP合同相关监管职责

根据PPP合同和社会投资人招标文件约定,完成《芜湖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PPP项目运营期绩效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初稿)》的起草工作。严格按照PPP合同要求,履行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项目非票务经营性业务的监管,目前正在开展光伏项目(初设概算外)招商文件的审查工作。

二、2021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开展运营期绩效考核相关工作

根据PPP合同和社会投资人招标文件约定,2021年9月底前完成《芜湖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PPP项目运营期绩效考核管理暂行办法》(暂定名)的制定工作,启动运营期绩效考核第三方委托单位招标采购工作。开展2022年的工作筹划,为开通初期运营后的运营期绩效考核工作做好准备。

(二)根据项目需要做好与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为保障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按期开通初期运营,全力协助运达公司做好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对接工作,主要包括:

1.与市发改委对接轨道交通票制票价工作,配合开展轨道交通票价制定听证会相关工作,加快完成轨道交通票价制定。

2.与市交通运输局对接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工作,确保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项目顺利通过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配合做好联动应急演练。

3.与市公安局对接禁止、限制携带物品目录相关工作;

4.与市人社局等单位对接一卡通在轨道交通应用工作。

(三)其他工作

1.做好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单轨分会等单位的对接工作。

2.配合经开区做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胶轮轨道交通协同创新发展联盟的相关工作。

篇7

创新管理模式 发展特色地铁

目前,国内城市已开通了6家地铁、4家轻轨。在管理上,有的是投资、建设、运营、监管四分开,有的是运营、管理、建设统一管理,有的是部分建设和运营合并,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南京是国内第5家开通地铁的城市,实行的是建设、运营、资源开发三位一体管理,建设实行项目法人制,资源开发实行独立法人制,而运营则实行模拟法人制。在管理上,南京地铁具体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

精“兵”简“政”,提高效率。2003年12月31日南京地铁成立了运营分公司,主要负责地铁一号线的运营工作,包括运营管理、列车运行、控制监督、员工培训及对土建设施、车辆和运营设备的保养、维修等;地铁开通后分公司直接面向市民进行服务;对授权管理的国有资产在政策许可范围内,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按照精干、高效和先紧再完善的原则,分公司内设7部1办,下辖11个专业中心,中心实行扁平化管理。分公司编制998名,在定编中,坚持精简、合理、够用、节约原则,确定了一号线平均每公里46人,大大低于建设部每公里100人以内的标准。

确定模式,奖惩分明。南京地铁总公司对分公司采用“模拟法人、授权经营、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的经营管理模式。总公司下达委托经营书,制订分公司资产和经营管理的暂行规定,界定总公司与分公司人、财、物和责、权、利之间关系,对分公司相应分权。分公司内部实行独立核算。为增加压力和动力,鼓励分公司向现代企业迈进,总公司要求分公司实行预算管理,签订目标责任状、关键指标考核责任书,核定收、支计划,确定盈、亏指标,考核绩效,兑现奖惩。

强化预算,考核绩效。根据管理制度,要求分公司外创收入,内降成本;严控费用,减少“出血”。年初上报、审批预算,所有费用全部立项,未立项目一律不予支出,从而确保各种费用开支严格控制在预算内。为此,分公司坚持强化成本意识,按照成本支出和运营收入指标,对考核运营的预算,采取了六项措施,一是严控除了刚性支出的可控成本,二是加大增收节支的奖惩,三是加快国产化研究,四是加强库存管理,五是研究制定定额标准,六是层层分解预算。同时,分公司还加强了绩效考核的力度。从运营开始到2006年底,分公司的各项考核工作已纳入正轨,对完成各项工作和任务起到了促进作用。

完善服务形式 打造人文地铁

地铁是城市公共交通客运行业,是以人的位移实现自身的价值。地铁的服务既要安全、准点、便捷、舒适,又要在为乘客的服务中获取收益,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力争扩大再生产,这就决定了地铁在价格与价值背离的情况下,既要讲究社会效益,又要兼顾经济效益,做到两个效益的有机结合。为此,南京地铁总公司确立了“一切为了乘客”的核心思想。依托地铁优质的“硬件”,在服务管理“软件”上,花力气、下功夫,促进地铁人气的兴旺。

提升服务指标,安全运送乘客。南京地铁开通两年来,已安全行驶470.9万列公里,列车正点率为99.93%,运行间隔时间由高蜂每列10分钟压缩到4分56秒,全天服务时间由15小时扩大至17小时,方便乘客的指标得到了优化和提升。节假日和奥体中心的文体活动,尤其是“五一”、“十一”及春节等黄金周期间,都成立专门运输领导小组、制定运输组织方案和应急预案,做到运力充沛、保障有力。两年来共计加班运营30多次,安全、快捷疏散乘客50多万人次。

完善服务设施,营造文化氛围。为“留住客流、吸引客流、创造客流”,提高服务质量,南京地铁不断完善服务设施。根据乘客的需求,在高架站台加装了遮风雨蓬;在高架区段加装了隔音屏障以减少地铁噪音;制作了多版的线路图,包含每个车站周边的道路和市政信息,在全线16个车站的出入口统一张贴,等等。为了提高乘客旅途的舒适度,南京地铁还努力把车站和列车营造成为“城市之家、爱情之巢、文明之岛、希望之旅”。根据季节的变化,先后开展了“春满车厢、夏送清凉、秋造活动、冬显浪漫”主题文化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地铁文化氛围,树立了地铁良好的社会公益形象。

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人文地铁。南京地铁的目标是成为中国地铁品牌中的标杆、打造世界一流的地铁服务水准!围绕这一目标,南京地铁与上海杰信营销咨询公司联手,进行服务品牌创建和低成本整合营销,提出了运营服务的核心价值理念――“驰载人文、身心直达”,意在通过服务设施、服务水平、服务技能的不断提高,把富有爱心的服务、带有人文关怀的体贴传递给每一位乘客,让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地铁的安全、舒适和便捷。为了实施人文地铁的品牌战略,南京地铁推出了全线车站和列车功能性人文音乐、声音识别的LOGO(标识)、乐程365的全新服务品牌和十项新的服务承诺。南京地铁在公用事业领域第一次引入功能性音乐,受到了乘客的欢迎,很多人认为,上班音乐轻快、昂扬,充满了对生活的憧憬,而下班音乐舒缓、宁静,洋溢着归家的期盼,让人身心愉悦。

创优运营机制 建设经济地铁

地铁运营,涉及到人员素质、设备系统、管理制度、安全保障、内外关系等诸多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运作中形成有用、有效的机制,确保安全、顺畅,无疑将节省生产和协调成本。南京地铁开通以来,通过实践和总结,在工作机制上不断更新“版本”,进行优化。

改善维护机制。为了降低列车、信号等设施、系统的故障率,提高完好率,南京地铁改变传统的维护方法,引入了世界先进的全面生产维护(TMP)和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RCM)方法。特别是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不仅专注于防止故障,而且重点把故障分为隐藏的故障后果、安全与环境后果、操作后果、非操作后果四类,按重要性将设备进行降序排列,等级划分,对非常类似的设备采用“模板”方法,避免作用很小或没有作用的维护工作。采用这种方法有益于安全和环保,减少不必要的维护带来的故障,改善操作性能,提高设备可靠性,降低维护费用。

深化安保机制。没有安全,就没有运营。南京地铁把安全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在六个环节上进行了深化,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三级安全管理保证体系;二是切实强化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三是完善了规范建章立制工作;四是加强了员工安全培训;五是加强了安全检查;六是严肃了事故处理责任追究,认真执行内部“安全奖惩办法”。

完善应急机制。不断优化完善运营应急预案。在原有预案基础上,经过多次更新,2007年初制定完善了运营生产、治安消防、自然灾害三类20个分公司层面A类预案,各个专业的35个B类预案,出台了应急预案实施管理办法。今年上半年,共开展了A类应急演练8项、B类应急演练28项、桌面演练6次以及实际操作演练30次(含突发演练16次)。

篇8

关键词:地铁运营 初期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铁是城市公共交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产品是安全、优质地运送乘客。长期以来,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大城市关注的重点,也是运营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全球地铁事故不断发生,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地铁先后发生了不少事故。

一、关于地铁运营安全的基本认识

地铁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八个字虽为我们所熟悉,但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却非易事。如何从理论和实践去认知地铁安全运营的特点和预防事故的途径,既是我们安全管理的重要任务,又是我们确保安全运营的关键所在。

(一)安全与事故的基本概念

安全的本质含义应该包括预知、预测、分析危险和限制、控制、消除危险。安全,是人类本能的需要。马斯洛理论认为,当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接着便是安全的需要。安全,是人类在其生存发展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和目标。

(二)事故可以预防,安全是可控的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影响安全的诸多因素可以归结为人、机、环境和管理。早在40年代后期,美国康耐尔(cornell)大学的T.P.Wright就提出,按人、机、环境分类是检查事故起因和事故预防机理的理性模型。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通过管理改善系统的安全状态或提高系统可靠度?这是需要我们进行理论和实践探讨的重要问题。

首先,事故具有因果性,即关联性。我们可以通过理论和实践来分析总结事故的因果关系,并经常性地检查分析系统存在哪些事故起因,即检查分析在人、机、环境方面所出现的隐患。

其次,一般来说,地铁事故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需要一定条件的组合。因此,虽然系统存在各种隐患,但只要我们能认知并切断有关条件组合,一些事故便不会发生。充分认识这一特点,有利于我们分轻重缓急,有针对性地开展事故防范工作。

二、运营初期面临的运营安全主要问题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因其发展历史较短,经验不足的现实,在运营管理中留下较多问题和安全隐患。地铁在开通初期,面临的安全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1.在建设和运营的环节上存在脱节

城市轨道交通要从前期论证、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抓好安全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城市的轨道交通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各个环节上相互脱节,致使在最终的运营环节上留下了一些实施设备上的安全隐患。

2.安全管理法规亟待完善

地铁安全管理法规,是实现地铁建设、运营和管理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也是实现地铁安全、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在历史长久的经验丰富的国家铁路,铁道部制订了《技规》、《事规》等整套完善的规章,铁路局、站段也根据各自情况制订了完善的规章。

3.安全管理机构亟待完善

在开通运营前期,运营分公司主要生产工作是介入地铁建设、员工培训和规章制订等工作,因此,安全管理机构基本为此建立。当开通运营之后,安全管理工作的中心必须下移到生产一线,因此怎样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机构,使运营安全管理工作能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从而确保安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是运营分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4.广大乘客的安全意识亟待提高

地铁运营安全直接关系到乘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要实现地铁运营安全有序,在加强员工安全管理基础上,广大乘客安全意识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在开通初期,地铁对于深圳大多市民而言尚是新生事物,因此如何尽快帮助市民认知地铁,提高乘客的安全防范意识,共同保证地铁运营安全是运营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5.设备新

虽然地铁采用了国内外较为先进的设备,安全可靠性强,但由于设备新,磨合时间短,且由于建设工程紧张导致设备的联调时间短,设备调试不够充分,因此在运营初期,设备的故障率较高,从而严重威胁运营安全。

6.人员新

由于地铁是新兴行业,地铁公司运营初期招聘的人员中有地铁经验的人员非常少,大多数都是刚毕业的学生,少部分是有铁路经验的员工,所以在运营初期面临着严重的“人员新”的问题。

7.安全文化亟待形成

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在地铁运营安全工作中是很重要的工作。由于在运营初期,运营人员来自全国各地,且来自不同行业,相互间工作缺乏默契,没有共同的安全理念,这对安全运营工作同样存在着威胁,因此,运营分公司亟待在整个分公司培育良好的安全理念,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使全运营人员的工作形成合力,有效确保运营安全。

三、运营初期确保安全运营的方法1.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员工活动的反映,企业文化建设是由员工行为体现出来的。可以说,员工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成果,提高员工素质是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根基。因为提高员工道德素质,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关键;提高文化素质,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提高技术素质,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

2.加强运营设施设备保障,确保运行状态良好

技术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直接影响着系统的运营安全和可靠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包含了以下主要设备:线路及车站、车辆及车辆段、通信信号、供电、环控设施、售检票以及防灾监控报警等设备。这些设施设备虽然采用了较高的可靠性标准,列车运行控制软硬件系统也采用了冗余设计来增强系统工作的可靠性,但在长期复杂多变的外界因素干扰下,仍然难以保证运营设施与设备不产生功能失效,因而系统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发生随机故障在所难免。为了降低故障发生率,就需要对系统的各种设施设备做好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发现问题及早解决,最大程度地消除发生故障的隐患,从而保证轨道交通系统安全高效的运行。

3.改善运营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减小环境影响

诸多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安全运营。为此,必须重视环境改善。作为轨道交通的运营者和使用者,轨道交通的员工和乘客都会对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产生影响。

篇9

关键词:联调联试 安全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P135 文献标识码:A

地铁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轨道交通行业的主导地位。在地铁未正式运营前,需要进行设备系统的调试。地铁设备系统联调涉及设备系统繁多综合性强,并且直接关系到行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地铁线路将来能否为市民提供安全、可靠、快捷、舒适的乘车服务起着关键性作用。

地铁联调联试管理特点

联调联试的目的是确认并检验铁路设施与车辆之间的接口,以便确保功能与安全;在管理方面有以下特点:

安全责任大,形式复杂。联调联试安全管理设计的单位和环节多,专业跨度大。联调联试期间既要保证试验列车的绝对安全,又要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同时也要保证参与调试人员的人身安全,其中涉及众多相关单位,包括地铁建设单位、地铁运营单位、建设监理、建设施工单位等,涉及面广,结合部多,难度系数高,需要统筹安排,协调各单位动作,发挥系统优势,强化责任落实,形成整体合力。

综合性强。地铁设备系统总联调是对车辆及段场工艺设备、供电系统、通信系统(含门禁、安防)、信号系统、轨道系统、给排水系统(含水消)、综合监控系统(含BAS、环控、空调、FAS)等设备系统之间的综合联调和系统的试运行。在过程中将对各个设备系统的调试介入条件进行验收评估,对各子系统内部和相关子系统之间的各个接口进行调试,并进行验证评估,在实现各设备系统正常运转后,通过冷滑、热滑、试运行等环节对整体地铁设备系统进行综合调试,验证评估整个系统是否满足试运营条件。在通过各阶段的反复“验证评估、整改调试、再验证评估……”通过后,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履行验收程序,在完成3个月的试运行后,最终投入试运营。

“建管结合,多方协调,无缝交接”管理模式

在调试期及调试与生产并行期, 通过搭建沟通平台, 建立实施多方协调的机制, 确保参与建设及调试人员全过程参与,形成多方有效沟通,包括设备监造验收、设备安装调试等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操作岗人员熟悉掌握设备的结构和特性, 在实现设备高质量、高速度移交的同时, 建立并实施完善的生产运行及安全管理制度, 达成从生产建设到运营介入接收的平稳过渡。

协调生产, 是管理人员为调整员工的工作方向, 达到观点、理念的基本一致, 更好地完成任务, 针对特定问题与有关人员联系, 彼此交换意见, 借以保持各方的和谐与融洽。设备联调工作从各系统设备单调完成后开始,直到完成试运行并交付试运营,联调工作才正式结束,而总联调工作是指最后阶段的整体设备系统综合调试。通过实行启动试运指挥部现场办公、定期召开现场协调会等方式,建立协调机制, 减少中间环节, 提高工作效率, 确保运营人员能够充分参与设备安装调试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并将安全运行管理规范及安全理念深入贯彻执行, 实现联调联试平稳化, 现场管理规范化。

无缝交接不仅要求设备移交时的高质量, 交接工作的高效率, 还强调操作岗人员对设备管理维护技能的掌握, 以及交接后运营运行的安全平稳,这就需要在设备交接时,同时做到设备技能知识的培训和上岗人员资质。更重要的是, 设备调试及交接要与运营管理的规范化, 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齐头并进, 使得联调联试的安全生产制度及安全生产理念尽早发挥作用,贯彻在每个生产作业环节。

“建管结合,多方协调,无缝交接”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

建章立制, 促进建管结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运营公司需要制订并颁布实施各类规章制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能指导现场调试生产有章可循。制定运营管理相关规范,包括联调联试期间安全管理制度,联调联试阶段生产管理规定等。制定设备调试、安装、验收等相关标准,包括现场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实施方案,设备安装验收制度等各环节与各系统调试可实施的管理制度及相关标准,对现场调试全方位,调试生产对现场设备安装调试相关工作有章可循。

缔造“多方协调, 无缝交接”的实施氛围

缔造浓厚的求学氛围, 充分调动生产管理人员学习、参与积极性, 是顺利实施“多方协调, 无缝交接”的重要前提。运营公司需要采取内外并举, 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理念,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形式, 如: 厂商实习、设备制造厂家培训、现场调试培训、生产管理培训、技术交流、专家讲座、互教互学等, 努力提高操作岗人员技能水平及学习积极性。

形成立体监控网络

运营公司与建设公司都要建立联调联试安全管理机构, 配备专业人员, 明确区段安全包保责任人,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各单位要从领导开始, 层层签订安全包保责任状,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作业层。公司各指挥部组织施工和监理单位对联调联试范围内工程进行达标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在联调联试前整改。运营公司要召开不同层次的会议, 明确联调联试安全管理工作任务、目标和接收要求, 对联调联试安全工作进行布置和落实。

加强过程和细节质量控制

落实到每天的具体工作内容,严格把控作业细节,采取每天早晚交班会形式,将试验行车计划、施工计划作为实施前提,调试及施工单位提报试验计划及施工计划, 联调联试指挥部提前向各调度岗位各车站下达。生产调度需要提前向施工单位了解有关情况, 核对或督促与各有关单位签订的施工安全(配合)协议, 结合实际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每天交班会上,需要根据施工内容分析施工的影响范围、安全关键环节, 详细制定施工安全措施, 明确施工的内容、时间、地点、影响范围、施工前1 h 到施工后1 h 图定列车的接发车方案、限速情况、人身安全注意事项、安全关键环节及控制措施、作业及监控人员分工等。

通过“建管结合,多方协调,无缝交接”管理模式的管理模式,为联调联试高效率高质量提供有力依据,为地铁线路的建设和后期运营起到了如下作用:

(1) 实现各专业设备系统以及各专业子系统之间的最佳匹配,从而实现地铁系统的整体协调性。过程中的整改和查漏补缺,从技术上对设备系统进行修正和完善,提高了工程整体质量。

(2) 通过对过程的反复验证、评估、整改,保证了提交运营后列车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3) 通过技术人员的介入调试,为将来运营后的设备维护保障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同时达到培养技术人才的目的。

结语

在联调联试期间,在不断探索中实施了“建管结合,多方协调,无缝交接”的设备安装调试管理模式。通过各种制度的实施更进一步强调提早、全面介入, 加强运营生产人员与基建相关部门及单位的融合, 并通过搭建沟通平台减少信息反馈环节,可对系统设备高质量、高速度、平稳投产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 1] 张诚, 赵峰, 杨续斌.“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管理模式的探讨[J] 中国三峡建设, 2004, ( 6) : 65- 67.

篇10

关键词:智慧城市 运营模式 挑战

中图分类号:F29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082-02

1 运营模式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具体工程建设完成后的运营又是一件长期复杂的工作。不同的智慧信息化项目需要应当根据其独有特性选择不同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因此对智慧城市产业链及建设运营模式的分析及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影响因素如下:

(1)基础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的相关整合因素。

目前我国对信息资源的归属、采集、开发等等相关的管理规则并不清晰,导致了不少政府部门和行业数据产权部门化和区域化。并且在法规规范方面缺乏硬性规定,极大的制约了政府信息服务效能、协同管理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成为阻碍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2)运营数据资源的有效开发的市场机制因素。

政府占有60%以上的社会资源,并且分散于各个部委办局,数据信息资源市场开放和使用效率不足,普遍存在信息利用率不高,缺乏竞争、激励和考核机制,缺乏对公众使用信息资源的服务意识和信息资源的协调管理,造成国家数据资源开发产业化比较低。

(3)政务数据资源的共享运营的政策保障因素。

各个政府部门对信息资源的分割和垄断使巨大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需求与实际共享情况形成鲜明反差,关于政府数据安全,数据所有权,数据使用权,数据保存等方面缺乏相关规定的社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从行业和区域角度都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法规标准。

(4)多维信息安全的需求保障的相关保障因素。

传统的静态安全措施无法适应动态变化的、多维互联的智慧系统应用环境。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城市范围内各行各业的数据资源,加上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所对应的安全机制没有完善,保障数据安全成为首要任务。

(5)面向智慧城市运营的统筹规划因素。

科学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最大限度的实现跨门、行业、领域的信息集成和利用,兼顾目前信息资源现有配置与管理状况,对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系统实现合理整合,并在新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上开发新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增值,使智慧城市的产业经济、城市管理、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智慧管理。

(6)面向智慧城市运营的组织保障因素。

智慧城市运营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综合性、基础性工作,需要建设,梳理、规范建设、运营、行政各项流程,以更加科学和精细的方式来提升政府的行政服务效能和管理模式,增强智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保障智慧城市的运营。

3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现状分析

3.1 政府运营

智慧城市完全由政府进行投资建设和推动,涉及到公共安全、市政服务等领域相关平台和系统建设完成后所有权归政府所有,具体的工程建设以及运营工作可由政府直接负责也可外由社会资源承建和代维。针对政府各部门基础信息化建设、专用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一般可以由部门信息化预算资金建设;针对信息互通共享项目的建设,建成后的系统和数据需要对外开发和共享的,可利用政府信息化专项资金进行集中投资建设,避免重复建设。

3.2 市场运作

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由政府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社会资源通过自己建设或者与政府共同建设并运营维护。此种模式发挥了市场化的效率和服务优势,并可利用社会资源的资金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以满足用户需求,并缓解政府沉重的财政压力。市场运作模式主要是针对有一定增值信息化需求,面向社会的,未来有一定盈利模式,且涉及政府部门较少、易于监管的智慧城市项目。

在市场运作模式下,可以按照以下四种方式进行开展:

(1)政府主导、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司化运作。

此种模式下,智慧城市的建设虽然对社会进行开放,吸引社会资源的参与,但还是应当由政府为主导来进行项目的推动。具体可由政府进行部分投资,政府为主成立信息化投资公司,投资公司由国资委进行控股,同时注意要吸引社会相关的信息化企业参股到投资公司中。投资公司成立后按照公司化进行独立运作,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与运营,但是政府的信息化主管部门还需要对投资公司进行监管。

另外投资公司还可根据不同的信息化需求和行业领域投资成立专业的信息化投资子公司,如交通信息化投资公司、市民卡投资公司等。此种模式适合前期投资大,虽然后期有一定的盈利性,但主要还是公共服务为主,且涉及到行政部门较多的城市工程。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的吸引社会优质资源,同时还有利于将相关信息化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政府提供引导资金和政策支持,与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共同建设和运营。

在该模式下,鼓励企业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公共事业的需求出发,利用社会资源的产业化优势,通过政府与企业双方合作,共同开发、投资建设,并维护运营公共事业的合作模式。

(3)政府牵头,社会资源出资建设,到期移交政府。

这种模式,政府提供政策和资源的支持,主要由社会资源来出资建设,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监管。根据社会资源是否参与运营,又可分为两种模式:BOT模式和BT模式。1)BOT模式,即“建设-经营-转让”模式。作为委托方的政府会将智慧城市的建设特许权授予作为承包商的企业,由企业在特许期内负责工程的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回收成本、偿还债务、赚取利润,待特许期结束后再将工程的所有权移交给政府指定部门经营和管理,整个过程中的风险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分担。2)BT模式,即“建设-移交”模式。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进行属于政府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在项目建设和移交后,政府按协议赎回相关设备和设施,政府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过程,也是一种“交钥匙工程”。

(4)政府与多方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以示范工程带动产业发展。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创新型产业工程,政府与生产企业、物联网、互联网、通信等信息产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设智慧应用的示范区。政府给予政策倾斜以及引导资金、研究经费上的扶持,由参与企业出资建设运营,拓展融资渠道。以示范效应推进该工程的推广,提升智慧城市建设规模和层次。

4 智慧城市建设主体参与者和面临挑战

在智慧城市的经营和服务过程中,有几个主体要素,分别是政府,智慧城市的经营者和服务提供者,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提供者以及云计算应用服务提供者。确保智慧城市的良性运营发展,必须把握智慧城市的经济发展需求、社会服务需求、行政服务需求,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以及云计算应用服务提供商,能够提供大数据树立服务和可视化分析,集合社会厂商相关资源、建设相关服务标准、行业标准、数据标准,共同推动集中化、集约化、规模化、创新性的智慧城市运营生态环境。

4.1 主体建设者分析

政府是智慧城市的牵头组织者,必须对智慧城市整体设计、建设、运营以及服务进行全程监管,优化和综合各种应用,集合各种资源,形成城市的整体发展合力。

(1)智慧城市的设计者和建设者。

智慧城市需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建设城市信息和资源数据中心,构建融合的基础网络,通过分层、分内容建设,达到平台能力及应用的可成长、可扩充,创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系统框架。

(2)智慧城市的经营者和服务提供者。

随着城市信息化应用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围绕建设创新应用,开放运营,资源整合共享资源,高效服务的智慧城市,政府在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创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机制,负责统筹实施,顶层规划,运营保障,服务保障,服务拓展等工作。

同时打造能力开放平台,吸引多方资源参与,整合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通过打造智慧城市核心平台,为城市搭建城市级别的数据仓库,循环运营整个体系,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3)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提供者。

通过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规模化建设,实现集约化投资和设施资源的共享,完善的运营与服务保障制度以及流程,建设安全的信息保障和监管。

(4)云计算应用服务提供者。

提供创新性、开放性以及共享性的云计算应用服务和行业应用服务。

4.2 面临的挑战分析

4.2.1 协同方面的挑战

(1)加强各种政策之间的协同和衔接,形成政策体系。

(2)加强不同行业之间的互联互通的规范和标准形成资源的共享机制性。

(3)加强不同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和协同管理的能力,增强业务协同能力。

4.2.2 技术人才方面的挑战

智慧城市行业近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一个最重要的保障就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注重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高层次人才再教育,以即将推进的各示范项目为载体,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4.2.3 安全模式挑战

加强人、专业技术、设备和生产环境的安全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健全相应的安全制度。提高信息安全意识,理顺管理体制,强化保密意识、增强保密安全防护能力,完善保密安全监督检查机制。

4.2.4 资源整合挑战

城市的各种信息服务资源、民生经济资源等同样都属于城市的基本资源。政府需要解构和整合各种资源基础核心的数据和信息,逐步建立完善城市资源数据库。

(1)政府必须逐步建设、运营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对各领域业务信息加以整合,建设统一有序的信息资源体系,支持信息资源的数据共享和服务聚合。

(2)涉及维稳安全、市政服务等非盈利性、非商业化的应用系统及其子平台由政府自建自营,而其余各项服务与应用应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源为主建设和运营。

(3)所有智慧城市的服务与应用必须与政府建设运营的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和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库对接。

(4)只有遵循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在政府许可下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单元,其业务系统和才能够与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及城市资源数据库进行对接。

参考文献:

[1] 单志广.智慧城市与大数据运营[J].财经界,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