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21 11:2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联网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发展现状
(一)国内外物联网产业发展态势。随着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相关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国际电信联盟在XX年度的互联网报告中,首先提出“物联网”概念并预言“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到来”。美国把“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确定为振兴经济和保持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欧盟了下一代全欧移动宽带长期演进与ict(信息与通讯技术)创新战略,组织制定并着手实施物联网行动计划;日本提出“泛在网”国家战略,重点推进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创新;韩国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澳大利亚、新加坡、法国、德国等国家也提出,在加快部署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时,重点推进物联网应用和物联网产业发展。
我国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与欧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是当前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的主导国之一。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的支持下,国内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高性能计算与大规模并行处理技术、光子和微电子器件与集成系统技术、传感网技术、物联网体系架构及其演进技术等研究与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先后建立了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感器网络实验室、传感器产业基地等一批专业研究机构和产业化基地,开展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重大应用项目。目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无锡、深圳等地都在开展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从全国来看,物联网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二)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基础。
1.产业基础。xx是国家电子元器件制造和信息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和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基地。2011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5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2.21%。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53%,在嵌入式软件、中间件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和系统集成等领域处于西部领先地位;rfid(射频识别)产业已具备芯片设计与封装、读写器产品制造和应用系统集成等研发生产能力,2011年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市场10%;电子科大红外成像传感系统、川大智胜视频处理和模式识别系统、国腾集团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惯性器件和卫星导航定位终端、和芯微电子数模混合ip核(知识产权核心)和编解码器芯片等在国内视频识别与定位跟踪行业领域处于领先水平。此外,千嘉科技在光电直读式远程数据系统方面、安可信电子在智能型气体检测设备制造等方面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篇2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流通;智能交易
中图分类号:F713;F0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12)03-0029-05
一、引言
1999年我国开始研究物联网技术,与西方国家同时起步,至今已经有13年了,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201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元,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1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物联网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技术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我国流通领域,如批发、零售、餐饮、美容美发、洗浴洗染、家政、修理、配送、快递领域的网下与网上交易、智能物流、智能供应链、智能菜单、POS结算系统、环境监控管理、商品的及时补货系统、防盗系统、智能商业、客户关系管理、冷链物流、第三方及第四方物流平台、商业智能、商业流程管理、节能减排、未来商店(智能商店)、体验店、智能市场等。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在20多个城市的肉类蔬菜体系中建立了应用试点,比如屠宰企业、大型批发市场、标准化菜市场、大中型连锁超市、众多团体消费点等等。此外银行、交融运输行业的试点也得到迅速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银行卡累计发行量已达29.49亿张,同比增长22.1%,增幅较上年同期加快5.2个百分点,其中信用卡2.86亿张,国内联网POS机具已达438.7万台。截至2011年1月,按照国家ETC标准和交通运输部行业规范建设和开通ETC的省市有17个,开通车道数1930多条,使用车载机(OBU)不停车收费用户达到120万个,使用统一标准的非现金支付卡用户60多万个,自建客户服务网点341个。
以上有些是物联网科技的直接运用,但更多的是物联网科技在流通领域的创造性应用。尤其是智能技术在流通中的应用,大大刺激了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着我国传统流通业向现代流通业的转型与升级。“智能流通”这一新兴概念在流通领域得到迅速推广。
二、智能流通的概念及其新发展
(一)智能流通的概念
智能流通是指将流通主体、客体、工具、对象、空间等,按照标示层、识别层、传输层、应用层联结起来的,物与物、人与物(含动物)、人与机、机与机等相互链接、形成协同运营的系统,包括智能交易、智能支付、智能物流、智能交易环境、智能消费等流通全过程的智能活动。具体来说,含有电子标签的智能“新商品”成为智能流通的前提,智能交易引领流通过程的现代化,各种网上与网下支付模式和移动支付模式,智能物流配送快递,智能交易环境,智能消费空间(在流通过程中许多服务是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等,共同构成智能流通。智能流通向上游延伸与智能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智能流通与智能消费又是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种生态关系(详见图1)。
(二)智能流通的新发展
智能流通与“三网融合”相结合是物联网领域内研究的新课题。从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趋势来说,“三网融合”+“物联网”是一个发展趋势。物联网条件下是互联网、电信网、电视网“三网融合”的技术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可以感受到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物联网与电信网融合、物联网与电视网的融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网融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的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1 智能流通与下一代互联网融合
智能流通不仅是互联网应用的延伸,更是融合。在智能流通的标志层、识别层、网络层、应用四个层次中,传输过程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最广泛的网络层次,将其内部网、外部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相互联动起来。
2 智能流通与宽带电信网融合
表现为物联网通过电信网络,将手机的无线传输功能、感知功能、音频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相互联动。近几年出现的移动商务就是智能流通与电信网的结合。
3 智能流通与数字电视网融合
智能流通与电视网的融合,使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物的联动与视频传输有机结合起来,让流通企业集团的团队能够集中在办公室远距离地遥控商品流通的全过程。
三、智能流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在我国物联网以30%的年市场增长率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智能流通却被“边缘化”了。许多新的政策和措施不向流通产业倾斜,导致微利的流通产业却不能搭上物联网经济的快车,这个问题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一)智能流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流通无科技”的影响根深蒂固
长期以来,“流通无科技”的观点盛行。有人认为,流通没有科技,也不需要科技,流通即使“有科技”也不过是成熟科技在流通领域的运用而已。而我们认为,流通“有科技”,而且流通科技能够直接转化为流通生产力。即使是成熟科技在流通领域的运用,也需要有一个“创造”的过程,即流程、工艺等流通科技的创造以及价值的创造等,以满足流通领域的实际需要。如成熟的ERP技术在流通领域应用过程中就曾经出现过许多不能与流通实际相结合的弊端。
2 智能流通尚未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智能环境与安全检测、智能工业与自动化控制、智能医疗健康、智能精细农牧业、智能金融与服务业、智能国防军事是物联网产业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但是智能流通并没有被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即使是《国内贸易发展规划(2011—2015)》,也没有把“智能流通”列入其中。近几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发展规划文件,智能流通的政策都是分散于不同的文件之中,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规划。
3 智能环境差,对智能流通的认识度偏低
智能环境较差,比如,除了安全监控外,商场温度也难以控制,许多商场总是冬天温度高,夏天温度低,使顾客难以享受到温馨的服务环境,在节水节电节气节油等方面尚有较大发展空间。此外,就现行文件来看,虽然物联网规划文件较多,但针对智能流通的规划性文件较少,这充分说明目前对智能流通的认识程度不高,从而严重影响智能流通的建设和发展。
(二)智能流通的未来研究方向
1 加强智能流通的上游——智能商品生产研究
研究“实物商品、服务商品、系列活动”的“三位一体”的现代智能商品的生产过程,研究其智能化、可识别、可追溯、可控制、可移动等特性;研究其多样化使用价值,以及如何满足消费者效应,提高商品的消费效应,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质量;研究智能商品的生命周期等。研究的范畴包括多种智能工业品、智能农产品,也包括农产品中的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有机产品等的生产。使用EPC等技术的许多电子标签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嵌入产品中,从而成为产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
2 加强智能交易研究
包括各种各样的网下与网上的智能交易活动,如B2B(经济组织对经济组织)、B2C(经济组织对消费者)、B282C(企业对企业对消费者)、C2B(T)(消费者集合竞价一团购)、C2C(消费者对消费者)、B2F(企业对家庭)、020(网上与网下相结合)、SaaS(软件服务)、PaaS(平台服务)、IaaS(基础服务)、M—B(移动电子商务)、B2G(政府采购)、G2B(政府抛售)、B2M(面向市场营销的电子商务企业)、M2C(生产厂商对消费者)、SoLoMo(社交+本地化+移动)、ABC(商一商家一消费者)、BAB(企业-联盟-企业)、P2C(生活服务平台)、P2P(点对点、渠道对渠道)、SNS-EC(社会化网络电子商务)、B2S(分享式商务,或体验式商务)等电子商务模式,以及未来商店等的智能交易过程。
3 加强智能支付研究
商品流通支付的智能化是一个发展趋势,在物联网环境下,卡基支付、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线下支付等支付模式将更加智能化,这些智能支付(图2)将解决现有的超市排队结算现象,使消费者享受到更多的便利性,从而提高其消费质量。
4 加强智能商品物流研究
包括对RFID技术、各种物流,如运输、储存、冷链、零库存等的经济运行的研究,以及废旧物回收逆向物流体系的研究等。
5 加强智能交易环境研究
探讨多种体验易环境,总结2003年以来未来商店的发展经验,以及近两年的020网上与网下交易相结合的经验,创造体验性购物消费环境。
6 加强智能商品消费研究
研究各类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如网下消费、网上消费,以及如何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质量,增加消费者剩余等问题,探讨未来商店消费等。
四、加快我国智能流通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国正处于传统流通向现代流通跨越的过程中,智能流通在引导生产、引导消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电子拍卖交易、现代化物流配送等需要商品的标准化,商品的标准化又促进了生产标准化。食品安全的要求也促进了生产的标准化,如肉禽蛋奶的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就要求将电子标签嵌入产品中,使二者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而,应加快我国智能流通的发展。
1 提高对智能流通重要性的认识,将其上升到战略高度
智能流通是科技在流通领域的一种应用,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推动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根据微笑曲线规律,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产品的生产所耗费的时间越来越少,流通过程所耗费的时间越来越长,生产所占用的成本越来越少,流通所占用的成本越来越多。正如微笑曲线所表示的,在价值曲线上,左端的研究与开发居于价值曲线的高端,右端的销售、渠道以及品牌也居于价值曲线的高端,因此智能流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各级政府和企业界应提高对智能流通重要性的认识,将智能流通提高到战略高度,合理规划智能流通的发展。应将智能流通列入我国国内贸易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物联网的“十二五”发展规划,补充列入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使智能流通与其他“十大智能领域”共同发展。实际上“十大智能领域”中的智能物流也是智能流通的重要内容,而智能流通与其他智能领域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
2 加快建设智能流通体系,完善智能流通的试点建设
借鉴蔬菜、肉类、医药等体系的建设经验,总结我国智能商店(市场)建设的经验,推动其他商品智能流通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建设智能流通体系。尤其是要在体系上做文章,如形成包括智能批发、智能商品交易市场、智能零售(含未来商店建设)、智能商务服务业(如拍卖、典当、会展等)、智能生活服务业(如美容美发、沐浴沐足、洗染、照相、修理、家政等)、智能物流、智能配送(特别是智能冷链)等的流通体系。同时,将建设智能交易、智能支付、智能物流配送、智能供应链、智能交易市场、智能商店、智能流通示范城市、智能流通企业、智能流通基地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点工作,以促进我国流通业现代化水平,真正发挥其先导性、基础性流通产业的作用。
3 切实抓住发展机遇,避免掉入“中断期”陷阱
引导物联网由引入期、成长期、发展期,进入繁荣期,避免在进入“引入期”后掉入“中断期”陷阱。电子商务就曾在2000年掉入了“中断期”陷阱(见图3)。因而,应引导物联网抛弃传统的“点投资”模式,探讨物联网“链投资”新模式,避免盲目投资,顺利经过“引入期”,直接进入“成长期”,并促进其快速进人“发展期”。
4 运用先进技术,合理规划智能流通网络
以电子标签作为切入点,促进我国智能流通的普及和发展,使之成为打击假冒伪劣名牌烟、酒、茶等产品的重要工具,保护我国自主知识品牌。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利用遥感技术(如北斗卫星导航)进行流通网络规划与设计。截至2012年2月,我国已经发射了11颗北斗卫星。北斗卫星可以监测流通领域在空间布局上的重复建设、投资趋同的倾向,避免流通资源的浪费,同时还可加强对国家商品储备的遥感控制,对我们充分利用国产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技术规划商业网点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篇3
关键词: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物联网应用型人才紧缺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调研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本次调研,对不同区域物联网行业的发展现状有所了解,掌握社会及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合理定位高职类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划,为专业建设及提升提供决策依据。
二、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
(1)国际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物联网这一概念提出于1999年,此后美国、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先后提出了基于本国经济特点的物联网行业发展规划,均认为物联网是推动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和确立国际竞争优势的发动机,比如美国提出的“智慧地球”、欧盟提出的“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日本则提出了“U-Japan”。物联网产业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美国Forrester机构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将会比互联网大30倍,将会是又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信息产业。
(2)国内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2012年,工信部制定并了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我国的物联网产业将重点建设10个聚集区、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
近年来,由于国家重视、政策扶持,我国的物联网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总产值约1900亿元,而2015年达到近7500亿元,短短5年总产值增长了295%!随着行业标准完善、技术不断进步、移动互联向万物互联的扩展,我国物联网产业将面临更大的市场空间和产业机遇。
2.物联网行业人才培养及社会需求情况
(1)我国物联网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物联网专业是个交叉学科,其内容涉及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和RFID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等多项知识。目前我国在研究生、本科、高职、中职等多个教育层次均开设了物联网专业,但在教学过程仍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体制落后,师资队伍薄弱,教学设备陈旧等。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针对物联网专业所具有的很强的工程实践特点,当前很多院校对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始了探索。
(2)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随着物联网产业的急速发展,其各领域上下游企业专业人才大量短缺,据工信部统计,未来5年,仅《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圈定的9大领域重点示范工程人才需求量就达上千万,如智慧农业预计需求1000万人,智能家居预计需求100万人,智慧交通预计需求50万人,智能医疗预计需求100万人,现代物流预计需求20万人,智能电网预计需求100 万人。
同时,不少专家指出,由于其专业的跨学科性,未来物联网产业需求更多的将是复合型人才。
3.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开设的可行性分析
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以培养一线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培养的学生应适合领域内各企业的技术性岗位,如感知层终端设备维护、物联网项目实施、系统终端设备维护、网络线路设备维护、系统信道测试维护等。
(1)物联网应用型人才紧缺。自从2009年我国提出物联网发展战略以来,物联网在智能工业、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9大试点领域逐渐发展起来,工作岗位激增,而教育部审批设置的“物联网工程”等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2011年才开始招生,培养出的学生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我区抢抓机遇,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以构筑“智慧内蒙古”为目标,依托我区产业特色、科技基础、区位条件和资源环境等要素,整合区内外产学研各界的力量,面向经济、公共管理和公众服务等领域,分期分批建设示范工程,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物联网领域技术产业发展快速、应用先行的省区。
(2)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就业前景广阔。在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更贴近“政策驱动型”,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政策支持力度将持续加大。据统计,物联网的产业价值将比互联网大30倍,每年近百万的人才需求量与当前各层次人才培养的速度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物联网专业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三、调研结论
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及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依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经过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适当的定位。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的办学定位应该确定在应用层面上,培养物联网企业所急需的一线技术人才。
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本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调整与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经过近几年的实施和改进,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调研后将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作出以下调整,我们将着实做好如下几点:
1.根据岗位需求,不断更新和改革,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目标。
2.根据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技能性课程的比例,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进行课程改革,进一步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从课程内容、知识体系、教学组织、训练模式、考评手段等方面同步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篇4
摘要:物联网描绘的是充满智能化的世界:当司机出现误操作的时候汽车会自动报警;下雨时,窗户会自动关闭;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美国权威资讯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1.有研究机构预计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因此,物联网将是继互联网之后又一次给社会、经济各方面带来跨越式发展得技术变革,已引起了各国各领域的密切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物联网;高科技;技术变革
1.引言
然而,物联网研究和开发的机遇更是挑战。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以及产业链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实现上下游产业及跨产业的联动,形成产业的联盟,带动整个产业链,共同推动物联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能够从深层次发现和解决物联网中的关键理论问题、攻克技术难点及将物联网研究和开发的成果应用与实际,则我们就可以再物联网研究和开发的挑战中获得发展得机遇。否则,我们只会在物联网研究和开发上浪费时间和资源,又一次错过了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发展的机遇。
2.发展现状和目标
2.1发展现状
无线射频识别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 微机电系统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机器到机器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
2.2发展目标
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十年目标是把我国初步建成物联网技术创新国家。教育部工信部授权理工科高校开设物联网课程,为学生传授物联网相关课程,但凸显劣势的是,师资相对缺乏。可喜的是有华清远见这样的物联网工程师培训机构。总体来讲物联网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令人期待。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目标有以下三点。
(1)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在国际标准制定中掌握重要话语权,初步实现“两端赶超、中间突破”即在高端传感、新型RFID、智能仪表、嵌入式智能操作系统、核心芯片等感知识别领域和高端应用软件与中间件、基础架构、云计算、高端信息处理等应用技术领域实现自主研发,技术掌控力显著提升;在M2M通信、近距离无线传输等物联网网络通信领域取得实质性技术突破,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2)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在传感器与传感器网络、RFID、智能仪器仪表、智能终端、网络通信设备、等物联网制造产业,通信服务、云计算服务、软件、高端集成与应用等物联网服务业,以及嵌入式系统、芯片与微纳器件等物联网关键支撑产业等领域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初步形成从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应用到测试仪器仪表的完整产业链,初步实现创新性产业集聚、门类齐全、协同发展的产业链及空间布局。
(3) 物联网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建成一批物联网示范应用重大工程,在国民经济和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物联网先导应用全面开展;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全面启动,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初步形成。
从网络发展角度看,今后10―40年发展物联网技术的第一要务是要建设让大众快捷获取信息和知识、能有效协同工作、生活更加高品质的信息网络。网络技术经济宽带化、移动化和三网融合,走向下一代互联网,进一步向后IP时代的新网络体系发展;物联网从监视、控制、反馈一体化,向泛在网络发展;在网络服务方面基于物联网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普及。网络媒体进入主流媒体,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联合构建媒体舆论引导的新格局。云计算平台为物联网提供支持环境;物联网科学将从交叉学科融合,向完善的网络信息论发展。物联网相关技术和服务将相互影响,实现人类向往的充满智慧、更加美好、幸福的物联网时代。
3.主要任务
(一)大力攻克核心技术。(二)加快构建标准体系。(三)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四)着力培育骨干企业。(五)积极开展应用示范。(六)合理规划区域布局。(七)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八)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4.前景分析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根据美国研究机构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将比互联网大30倍,物联W将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信息产业业务。
2011年12月,酝酿已久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印发。《规划》明确,将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增加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加大产业化专项等对物联网的投入比重,鼓励民资、外资投入物联网领域。《规划》提出,到2015年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的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十二五”期间,物联网将实施五大重点工程:关键技术创新工程、标准化推进工程、“十区百企”产业发展工程、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其中,重点领域主要涉及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和智能家居等。
从物联网的市场来看,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0%。物联网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必将有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进入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从行业的角度来看,物联网主要涉及的行业包括电子、软件和通信,通过电子产品标识感知识别相关信息,通过通信设备和服务传导传输信息,最后通过计算机处理存储信息。而这些产业链的任何环节都会开成相应的市场,加总在一起的市场规模就相当大,可以说,物联网产业链的细化将带来市场进一步细分,造就一个庞大的物联网产业市场。
据思科最新报告称,未来10年,物联网将带来一个价值14.4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未来1/3的物联网市场机会在美国,30%在欧洲,而中国和日本将分别占据12%和5%。
示范工程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圈定9大领域重点示范工程,分别是: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
篇5
关键词:物联网;云计算;ICT;LTE
中图分类号:TP391
1 芬兰具有领先的ICT技术及网络普及率
芬兰在信息和通讯技术(ICT技术)方面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1]。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芬兰的智能化通讯及移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在4G移动通信网络和数码增值服务(VAS),以及网络技术等方面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同时,芬兰的网络普及程度也名列世界前茅。据芬兰统计中心的数据,据《赫尔辛基新闻》报道,2013年底,将有40%的芬兰人使用4G高速移动通讯网络,43%的芬兰家庭使用无线宽带,连接电脑和3G移动电话网络。据世界经济论坛2013年《全球信息技术报告》,芬兰的网络就绪指数(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NRI,包括ICT的总体环境、准备能力、具体应用和实际影响)名列全球第三。
世界领先的ICT技术及极高的网络普及率,为芬兰媒体在物联网、云计算、4G移动通讯等领域(从网络到智能终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应对ICT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芬兰媒体产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应用先进的通信技术,从传统媒体向具有网络化、多媒体、智能化及移动化等功能的新媒体转变。
2 芬兰媒体向数字化、网络化和移动化方向转变
进入互联网时代,在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制导下,芬兰ICT产业异军突起,使芬兰跻身于世界信息通信的强国之列。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的普及,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的冲击,芬兰传媒业开始向数字化、网络化和移动化的方向转变。
据芬兰国家统计中心2013年9月公布的数据,2012年,芬兰全国共发行194种报纸,其中168种报纸有网络版,占87%。芬兰全国共有约400种报刊杂志在互联网上在线发行。另据芬兰报刊协会(Finnish Newspapers Association)统计,约30%的芬兰报纸有电子版,即与印刷版一模一样的PDF版。受ICT技术发展的影响,芬兰传媒产业的市场份额在过去10年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3 芬兰媒体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物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
芬兰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对ICT技术的发展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并积极采取措施和行动应对物联网时代用户对媒体的需求。目前,大多数芬兰媒体都已采用云计算技术和智能终端等先进技术,使其网络版内容实现了多媒体、媒体与受众互动,用户可以使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随时随地浏览新闻、观看电视节目,以及参与评论和互动[2]。
目前,芬兰广播公司网站上的新闻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的形式。基于云计算的平台,芬兰广播公司实现了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用户不仅可以在网上浏览以芬兰语、瑞典语、英语、俄语及萨米语等多种语言的新闻,还可以观看和收听电视和广播新闻,以及、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音乐会及体育比赛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和文化节目[3]。此外,在物联网构建的平台上,芬兰广播公司积极与受众进行互动。受众可以对每条新闻及每个节目,发表评论和反馈意见。
4 芬兰媒体的未来发展规划
目前,芬兰媒体正在向共同创造、互动,以及随时性和随地性的趋势发展。媒体传播和消费的数字化、宽带接入及移动互联网的渗透,使丰富的媒体内容日益普遍地传播到各种不同的用户终端。在用户的日常生活,多样化的终端设备日益增多,移动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未来媒体规划的重点项目如下:
4.1 电子阅读
目前,电子阅读已成为报刊发行业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也是报纸和杂志未来发展的趋势。芬兰最大日报《赫尔辛基新闻》早在2010年,就推出自己的iPad应用程序。报刊的内容制作和发行方式正面临重大转变。电子阅读器的出现,无疑是报刊发行的一种崭新的方式,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芬兰现已发行了约10种电子杂志、10种电子报纸和1100种电子图书,供读者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
4.2 超地方化媒体
超地方化媒体(hyper local Media)是当前世界上报刊业的一种新兴传媒方式,是针对某个或几个特定地区的媒体。从本质上看,超地方化媒体是媒体微内容传播的一种形式。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播环境的改变,利润较低的微内容也逐渐具备了开发价值,正日益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超地方化媒体是在小范围地区传播与本地区相关的新闻和信息,其受众主要是本地区的居民。
网络媒体传播技术为超地方化传媒内容的开发提供了可能性。具体地说,超地方化传媒建立在移动网络、互联网和印刷媒体共同构成的传播平台上。有别于传统的单向传媒方式,超地方化传媒是双向的,并以用户的需求和愿望为主体的传播方式。特点是受众参与媒体传播,如提供文字、图片及视频等内容。在超地方化传媒平台上数据公开,通过社会媒体等渠道,媒体与受众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进行互动。在先进的ICT技术支持下,超地方化传媒的过程全部实现自动化。
2014年,芬兰媒体在超地方化传媒方面的发展规划是,加强各地区之间在传媒流域的合作和信息交流;创建有关管理受众提供的海量信息的知识和方法;在编辑较少参与的情况下,以自动化方式产生传媒内容,提高媒体的工作效率及产品质量。此外,创建用户界面及其他最佳方式,充分利用受众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并以此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4.3 普适媒体(Ubimedia)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传媒产业正朝着以普适媒体为主导的方向发展。所谓“普适媒体”,指的是基于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并体现信息共享与通信自由的媒体。在现阶段,传统媒体依然存在,但正在逐渐被纳入互联网发展的轨道。互联网的升级更新以及与其他媒体的互联互通,为普适媒体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先决条件。目前,芬兰已尝试了移动广告、移动论坛及社会电视(Social-TV)等普适媒体应用的案例。未来,芬兰媒体将在领先的ICT技术支持下,进一步开发普适媒体的应用,如在社区信息服务、普适社会电视服务及娱乐服务等方面的应用[4]。
此外,为应对未来媒体技术发展的需求,芬兰一些大学设置了新媒体方面的研究中心及新媒体硕士学位课程,加强新媒体技术和传播方式的研究,一批新媒体咨询公司也应运而生,如芬兰数字媒体公司,该公司是为媒体提供数字化方面的咨询公司,帮助媒体实现数字化。
参考文献:
[1]陈运红.全球ICT生态链下的中国突围:云端革命[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8:50-85.
[2]何玉申,宫芳.下一代无线移动通信LTE及LTE-Advanced的研究[J].信息技术,2010,11.
[3]俞能海.云安全研究进展综述[J].电子学报,2013,2.
[4]刘中伟.云计算和云数据管理技术[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2,1.
篇6
卢荣 黄耀平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十二五”规划中明确的重点扶植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排名仅次于“全球头号议题”节能环保,具体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以及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各个细分领域技术上互相支撑、互相融合,每一个细分产业都是一项突破性创新,可以颠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因此,这个角度来看,市场空间是非常巨大的。
“十二五”规划重点支持的下一代通信网络
下一代网络(NGN)指一个建立在IP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公共电信网络,它能够容纳各种形式的信息,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下,实现音频、视频、数据信号的传输和管理,提供各种宽带应用和传统电信业务,是一个真正实现宽带窄带一体化、有线无线一体化、有源无源一体化、传输接入一体化的综合业务网络。光通信网络建设、3G网络以及未来的4G网络建设是其中的关键。
“十二五”期间,中国电信业累计投资将达到2万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增长36%。结构上看,“十一五”电信业的投资有40%用于宽带建设,而“十二五”期间,将达到80%。无论是有线宽带还是无线宽带,在技术实现手段上均需要依赖光通信技术。
工信部2012年2月印发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紧抓新一代通信网络建设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机遇,加大TD-SCDMA终端研发力度,推进长期演进技术及增强型长期演进技术(LTE/LTE-Advanced)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智能光网络和大容量、高速率、长距离光传输、光纤接入(FTTx)等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可以看到,在“十二五”规划中,对光通信、3G和4G都予以了重点支持。
物联网市场规模达数千亿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初具基础。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相对成熟。全国有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 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机器到机器(M2M)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形成了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发展目标:“到2015年,中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并且实现“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应用规模与水平显著提升”的目标。
三网融合投资前景无限
“三网融合”意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通俗的讲,就是手机可以看电视、上网,电视可以打电话、上网,电脑也可以打电话、看电视。三者之间相互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基于IPv4(国际互联网协议第4 版)的现有互联网,用于标识全球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的网络地址约有40 亿个,目前已基本分配殆尽。基于IPv6(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 版)的下一代互联网,地址空间是现有互联网的1029 倍,目前根域名服务器已实现对IPv6 的支持,全球互联网管理机构对IPv6 地址的分配速度日益加快,IPv6 已具备广泛应用的基础。截至2011 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5.13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8.3%,互联网已深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
发改委和工信部2012年3月29日印发的《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意见》中指出:“十二五”期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以上,推动实现三网融合,IPv6宽带接入用户数超过2500万,实现IPv4和IPv6主流业务互通,IPv6地址获取量充分满足用户需求。
新型平板显示将是发展主流
篇7
关键词:物联网;物联网年度报告;“十二五规划”;物联网产业链
2011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暨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20日在无锡市举行,受大会委托,新华社副社长周锡生了《2010-2011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
《年报》认为,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物联网发展从概念走向现实、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与应用引领”之年。在深入研究了2010年以来美、欧、日、韩等经济体的物联网发展战略、政策体系、重点实验室和科研机构的最新动态及标杆企业的产业化进展后,《年报》指出,当前,美、欧、日、韩等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程度较高,在物联网应用深度、广度以及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
《年报》同时认为,随着物联网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的逐步深入,中国的物联网发展既具备了一些国际物联网发展的共性特征,也呈现出一些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阶段特点:
一是多层面的政策投入已成为推动现阶段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最强动力。如果说国外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属于“市场驱动型”,国内更贴近“政策驱动型”,可以预见未来中长期内,物联网将成为国家推进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力度可望继续加大。
二是中国物联网各层面技术的成熟度不同,传感器技术是攻关重点。总体来看,物联网的技术门槛似乎不高,但核心环节关键技术的成熟度参差不齐,导致物联网产业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发展迟缓。虽然从全球物联网发展来看,中国与美欧日韩等并驾齐驱,但目前在物联网核心器件和软件方面尚做不到自主可控。
三是物联网产业链逐步形成,物联网应用领域逐渐明朗。经过业界的共同努力,国内物联网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逐渐形成,产业规模决速增长。预计2011年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300亿元,比上年增长24%。安防、交通和医疗三大领域有望在物联网发展中率先受益,成为物联网产业市场容量大、增长最为显著的领域。
四是标准化建设取得初步进展。中国与美欧日韩等一样在物联网技术方面领先,是物联网国际标准的主要制定国之一,在建立自主标准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并有主导标准的机会。不过,在物联网总体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由于目前国内外并没有统一标准,短期内还无法完成。
五是地方政府积极参与,成为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智慧城市”建设是中国城市化推进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对目前刚刚起步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国家倡导发展物联网产业,借以实现经济转型和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各地政府纷纷响应,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中国已有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之一,不少―二线城市正在建设或筹建物联网产业园。
六是无锡物联网产业与技术高地加快崛起,国家设立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的战略意图初步实现。自2009年8月国家提出在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感知中国”中心)以来,无锡以引领全国物联网发展为目标,以创新为驱动,以应用为牵引,以企业为主体,抢抓机遇,汇聚各类优势资源,把握产业发展制高点,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按照“一核多元”的产业布局,打造辐射全国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
篇8
关键词:物联网;农业信息化;现代农业试验基地
中图分类号:S126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12-0117-03
农业信息化实现了科技与农业的有效结合,农业物联网作为农业信息化的基础组成部分,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将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作为重要支持内容。农业试验基地是我国农业科研创新的载体,加强农业试验基地物联网的建设,对于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确认识物联网在现代农业试验基地的重要作用,深入分析当前物联网在基地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解决思路,优化物联网在农业试验基地平台上有效利用,是保障和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性、现实性课题。
1农业信息化与物联网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1]。我国农业领域中信息化的应用开始于1979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已取得较大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3]。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4]。物联网是近年来在信息感知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和高度融合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综合化信息应用技术[5],更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6]。农业物联网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信息化农业发展模式转化的基础保障。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是现代农业依托新型信息化应用的一大进步,也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
2物联网与现代农业试验基地建设
2.1物联网在现代农业试验基地建设中的意义
农业试验基地是农业科研创新的载体,在新产品研究、试验、展示及推广过程中具有“旗舰”的作用。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们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农业试验基地承载的各种试验项目,提升人们对基地的实时控制和精确管理能力,在智慧型农业发展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7]。随着精准农业的发展,智能感知芯片、移动嵌入式系统等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逐步拓宽,通过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消耗和农田环境的影响,获取精确的作物环境和作物信息,从而大量使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的生产设备,足不出户就可以监测到农田信息,实现科学监测、科学种植,极大地提高农业试验基地的科研能力和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2.2物联网在现代农业试验基地中的基础架构
物联网的“物物相连”应用到农业上,可以推进试验基地综合化、一体化和智能化的管理要求。它通过感知识别、网络传输、计算处理等三层架构来连接整个物联网体系。根据物联网的基本原理,应用于现代农业试验基地中的物联网组成架构由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层、应用服务层及用户层组成(图1)。
数据采集层的任务是确定监测的对象与目标及其因子参数的接收采集。根据农田设施栽培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选定主要环境影响因子进行参数监测,如气象参数(光照、温度、湿度)、环境参数(氧气、氨气、CO2 等)、土壤参数(温度、湿度、pH、土壤成分)等。数据传输层的任务是网络的部署和应用,实现数据采集层所捕获数据的高速传输。应用服务层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对感知信息的综合处理和有效利用,对监测对象实行信息反馈与实时控制提供各种计算服务。用户层是负责信息处理的人对经过综合处理信息的终端利用,即通过数据采集层采集来的信息经过网络传输、汇聚融合、标准处理、智能加载后再作用于监测对象,实现信息控制的目的。
2.3物联网在现代农业试验基地中的应用
现代农业试验基地借助物联网的介入,正逐步实现在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可追溯性、精准农业、集约高效农业等方面的应用。早在2001年,高光谱遥感信息获取试验成功在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完成[8]。2010年,以国务院正式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为指导,“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安全生态农作物集成示范区、精准农业示范区、新型节水农业示范区,对引领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创新与探索作出了巨大贡献[9]。2011年,农业部了《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并与发改委、财政部组织实施了北京市设施农业、江苏无锡养殖业等三大国家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2013 年,农业部启动了天津、上海、安徽等三个农业物联网区域试点,并认定了40 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各地农业物联网发展方兴未艾。另外,新疆、黑龙江、吉林、北京、上海、河北、江苏等地也已建立起多个大田作物数字化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基地[10],取得显著成效。
3现代农业试验基地物联网建设存在的问题
3.1物联网建设的意识落后
我国的农业物联网建设及利用水平较以往虽有了较大提高,但总体来说还未受到足够重视,缺乏国家宏观性规划与分步实施方案,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应用物联网新技术的试验基地往往存在“科研多、生产少”的现象,农业物联网建设“务虚”成分远超过“务实”。
3.2物联网基础设施及相关人才匮乏
我国物联网建设的相关基础设施较发达国家还相对落后,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农业物联网实用、适用的要求,软件支撑体系未能体现智能化的实际效果。其次,农业信息化人才作为物联网用户层的关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准确定位既懂农业又具备信息技术的人才仍较困难。
3.3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规范尚待统一
农业试验基地作为农产品研发的主要阵地及整个农业信息化网络的第一线,拥有统一的信息化技术标准至关重要。建立健全国家统一标准的农业物联网应用规范是物联网及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各种设施设备有效桥联的保障,在整个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3.4财政保障措施尚待加强
物联网基础性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且初期收效缓慢,投入产出比使得企业和有些地方政府不愿意投资建设。另外,长期以来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更造成了相关财政扶持力度不足。
4改善及发展农业物联网的对策和建议
4.1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农业试验基地物联网工作涉及面广,资源整合和共享问题突出,必须科学统筹农业信息化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的战略定位。同时借鉴引入国外试验基地的先进管理模式,加大农业物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扶持支持农业物联网研发、转化、推广应用的项目,切实做好宏观层面政府的引导扶持工作。
4.2加强基础设施及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新型高效物联网基础设施的研发能力,使得质优价廉的农田基础设施装备到各个试验基地的田间地头,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后期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快建立农业物联网技术人才的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推进农业物联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应重视交叉学科高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注重对现有农业物联网技术工作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岗前培训。
4.3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标准制定
开展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顶层设计,从技术与应用两个角度明确农业物联网标准的工作范畴和应用领域,制定顶层设计、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标准工作计划。鼓励全国科研院所、管理部门、大学、企业、基地等参与物联网标准制定工作,形成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多方共同参与、共同应用的机制。
4.4加大国家专项资金投入和保障力度
将农业物联网发展列入各级政府的基本建设预算,积极引导地方财政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同时,建立专项资金用于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的物联网体系建设工作,用科技促进科研,让资金保证科研,切实走好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一步。
5结论
农业试验基地是农业科研创新的载体,加强农业试验基地物联网的建设,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能够改善粗放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引领现代农业发展[11, 12]。农业试验基地作为承载农业事业的排头兵,应率先做好物联网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的有效结合,实现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从而实现集约、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蒋艳萍,田兴国,杨征,等. 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1):51-53.
[2]刘淑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的现状及差距分析[J]. 现代农业科学, 2009,16(9):174-176.
[3]吴吉义.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J].信息化建设, 2006(6):50-53.
[4]李志清,李璇.浅谈物联网的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 2009(22):327.
[5]戴起伟,曹静,凡燕,等.面向现代设施农业应用的物联网技术模式设计[J]. 江苏农业学报, 2012,28(5):1173-1180.
[6]曹青林.物联网研究现状综述[J]. 软件导刊, 2010,9(5):6-7.
[7]王连胜, 夏冬艳,汪源,等.基于物联网的现代农业节水灌溉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30):7393-7396.
[8]高光谱遥感精准农业示范基地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学, 2001(2):80.
[9]窦家勇.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方案研究[J].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 2014,11(1):8-11.
[10]朱会霞, 王福林,索瑞霞.物联网在中国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2):310-314.
篇9
近年来,在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大数据产业已经在社会认知、政策环境、市场规模和产业支撑能力等多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局面。目前我国大数据技术已经在政务、民生、金融、工业、医疗等多个领域中展开了广泛的应用,随着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企业创新的不断投入和产业环境的不断优化,我国大数据产业正在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产业规模迎来加速增长
鉴于大数据对经济、社会、科研、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巨大价值,我国政府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大数据产业深入发展。继2015年国务院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之后,2016年我国在“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此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组织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重大工程的通知》、《促进大数据发展三年工作方案(2016-2018)》等大数据发展配套政策;2017年1月,工信部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促进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
国家政策的接连出台为推动大数据产业快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据赛迪智库统计,2016年我国包括大数据核心软硬件产品和大数据服务在内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100亿元,预计2017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有望达到4185亿元,未来2~3年市场规模的增长率将保持在35%左右。
企业积极投入
产业创新不断深入
随着《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的贯彻落地和实施,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产业生态系统日趋完善,涌现出一批典型的大数据企业。包括如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也包括华为、浪潮、中兴等传统IT企业,还包括如人大金仓、数据堂这些已然成长、初具规模的特色企业,更包括大批聚焦大数据创新应用的初创公司。
2016年,我国大数据骨干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技术融合创新取得重要进展。阿里巴巴电子商务交易系统实现了“双十一”每秒钟17.5万笔的订单交易和每秒钟12万笔的订单支付,主要归因天技术平台的重要支撑,而该平台本身就是大数据和云计算融合创新的成果。此外,百度大脑、讯飞超脑等重大科技项目,其本身也是超大规模计算(云计算)、先进算法(人工智能)和海量数据分析(大数据)融合创新的成果。随着大数据的技术发展,其与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领域的联系将更加紧密,融合创新将会不断地涌现和持续深入。
数据安全不断加强
产业发展获得进一步保障
数据资源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资源。近年来,相对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大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建设和网络信息管理体制发展相对滞后,使我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风险日益增加。
2016年,我国政府大力推动大数据安全创新发展,1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从国家法律法规层面明确了对大数据安全和数据跨境流动的管理规范。
篇10
关键词:韩国 文化产业 互联网管理 国家政策
上世纪末期,由于受金融风暴的严重影响,韩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单纯的工业制造业很难全面带动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韩国方面开始注重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之后加大了投入。自此之后,韩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速度加快,互联网普及程度逐年提升。从韩国决定大力发展互联网开始,韩国相继出台了很多发展政策。①
1. 韩国《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
1994年,韩国组建了主管文化产业的部门,这标志着韩国开始建设本国的文化产业。从1994年至2004年,韩国出台的政策法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实施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其主要特点体现在明确文化产业的含义,制定培养、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计划。②
第二,根据其他行业而出台的政策法规。为了持续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出台了《统合放送法》,对放送行为作出了详细规定,此外,还对《电影振兴法》等法规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改。
《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从1999年2月制定到2005年,先后经过了6次修正。具体体现在:推进文化产业相关技术的开发及商品制作相关的政策,明确关于促进、支援技术开发的具体法律事项,接受成立流通专门公司的申请,指定优秀工艺文化商品,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提高地方自治团体的自律性,力争发展地方独特的文化产业。③
在《基本法》的宏观指导下,韩国政府通过成立相应的机构、建立文化产业资金支持机制、完善有关文化经济政策,强有力地支持了文化产业的发展。④
2.以市场为导向的韩国互联网政策
在互联网领域,韩国政府实行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政策,具体如下:
第一,政府努力为私有企业提供和国有企业相同的竞争条件。政府开始出台政策给予民营公司更多的优惠,民营公司可以进军互联网领域,引导良性竞争环境的形成,改变了以前国营公司统治互联网行业的局面。⑤
第二,主管部门和很多私营公司签订了协议,由政府出资帮助私营公司发展业务,加大了对创业者的扶持力度。
第三,韩国方面还允许本国或者跨国公司在韩国经营与互联网有关的业务,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这些企业开展竞争,满足民众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第四,韩国方面针对本国迅猛发展的信息产业而制定了一系列的研究规划以及发展目标,主办各种技术研讨会,或鼓励企业自己主办技术会议,在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⑥
3.互联网领域的人才政策
随着大量新型通信技术进入市场和信息通信产业规模的急剧扩大,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激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韩国大学培养了一大批学生,然而韩国的互联网发展迅猛,这些人才供不应求。为克服人才瓶颈,韩国从财政和制度上扶持大学新设互联网专业或扩大招生定额;给予大学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专门培养技术型人才;鼓励本国学生出国留学,并给予资金支持,对于留学回国的给予资助。⑦
2002年,韩国信息通信部制订了培养互联网专业人才的计划。同年,教育部也将网络教育纳入各级学校的教育课程,引导大学加强对网络信息学科的支持。韩国政府专门成立了电子信息研究生院,每年有近600名互联网信息工科硕士生和博士生从该学院毕业。
4.实施政策的政府机构
2000年,按照《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的规定,组建了多个部门来分管本国的文化产业,对每个部门的管理范围进行了详细分工,管理文化产业的机构有责任制定文化产业的长期发展规划以及总体目标,对每个分支部门进行必要的监管,在韩国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开展工作,定期对每个部门的工作进行检查并评估,根据实际进展及时调整战略规划,切实保障发展规划与韩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同步,规范文化产业企业的经营行为并进行监管。
2000年3月,组建“工艺文化发展促进机构”,同年末,韩国又组建了“文化产业促进机构”,进一步完善了文化产业领域的组织力量;一年后,政府决定把此前成立的“文化产业促进机构”改名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院”,更进一步扩大该机构的权力范围。⑨由此,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把项目领域扩大到动画片、音乐、人物、漫画、广播、娱乐、网络、移动电话应用程序等文化产业的各个行业,并为实现“强化文化产业创作力量”和“建立文化产业强国”的目的而努力。⑩
5.建立文化产业资金支持机制
从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开始,政府就加大投入构建起较完备的资金支持机制,并颁布了很多政策法规确保这一机制的持续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增加财政投入。近年来,韩国政府在文化产业方面增加了投入,如1999年政府在文化产业领域投入的资金还不到全国财政预算总额的百分之一,但到2002年这一比重就增加到了2%。
第二,成立了基金会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比如工艺技术基金、放送基金以及互联网发展基金等。根据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第39条,于1999年9月设立了500亿韩元的文化振兴基金。从2000年起,文化产业振兴基金开始向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出资。出资额占投资组合投资的30%,截至2004年,已向14个文化投资组合提供了545亿韩元基金支持。
第三,构建一整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韩国方面就陆续出台了很多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使得这方面的政策法规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
2003年,韩国政府修订了《租税特例限制法》,将电影和广告产业纳入了创业企业的范围,为这两个行业享受税收减免政策提供了法律保障。游戏产业方面,减税717-1291亿韩元,可为760-1390名人员提供就业机会。
为了在国际上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韩国政府把与互联网发展高度相关的内容产业(例如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广告等)统筹考虑,纳入“文化产业”的范畴以立法、资助等多种形式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这一战略的实施获得了丰硕成果,席卷全球的“韩流”就是这一战略的冰山一角。
注释:
① KilnamChon.韩国互联网发展历史,中国教育网络,2008年9月.
②张永文.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和措施,北京观察,2003年12月.
③赵丽芳,柴葆青.韩国文化产业爆炸式增长背后的产业振兴政策.载《新闻界》,2006(3).
④同上.
⑤崔林夏.韩国互联网建设及其应用对中国的启示.延边大学,2002年5月.
⑥庾志成.韩国移动通信和宽带互联网市场的发展,世界电信.2002年12月.
⑦李琼.论韩国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6月.
⑧http://.cn/dtzx/20060515/2006051514585.htm.
⑨代芬.韩国“文化立国”战略解析.吉林大学,2012年5月.
⑩赵丽芳,柴葆青.韩国文化产业爆炸式增长背后的产业振兴政策.载《新闻界》,2006(3).
同上.
同上.
- 上一篇:小学劳动教育安全预案
- 下一篇:会计实践报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