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安全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3-21 11:2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运营安全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地铁 运营安全 实践
中图分类号:C931.3
一、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理念
(一)企业文化 安全的先行者
对地铁行车而言,实现安全行车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运营服务也是地铁行业的一项重要的软硬兼有的行业指标,除行车之外,因服务造成的任何或大或小的影响都可能引发媒体和民众的高度关注,对运营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甚至对地铁的整体形象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必须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以铁的手腕、铁的纪律、铁的规章来抓安全工作,始终坚守“没有安全就没有运营”的理念,落实各项运营安全工作措施,打造平安地铁。西安地铁从定制优秀的企业文化开始,凝聚员工的安全意识,有效的提高了安全的防范意识,截止2013年12月31日,实现了安全运营837天的好成绩。在其企业文化中,制定了传承文明、提速西安的企业使命;制定了服务百姓、奉献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制定了求真务实、严谨创新的企业作风。通过制定企业文化的宣传册,首先让员工在思想上高度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内涵所在,才可以做到爱企业,才会以高效、安全的工作来报效企业,体现出主人翁的责任意识,让企业文化处处深入的每名员工的心里,为安全生产的实现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所以,企业文化的制定对安全管理的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人人参与 安全的传播者
任何一名员工都是运营安全工作的重要力量,运营服务的高品质体现着每名员工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水平。企业强大、运营稳定有序与每名员工的成长、利益、价值是一个共同体,是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安全运营离不开每名员工的努力,企业和员工只有相互依存,才能共同发展。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所以只有坚持不懈地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工作技能,培育企业安全氛围,让员工深刻体会到安全工作与自己息息相关,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才可以让安全工作长久。
(三)严格管理 安全的奠基石
事实证明,绝大多数的事故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主动控制住事故链和风险源,消除安全隐患,事故是可以防止的。所以,对我们地铁行业而言必须不断加强运营安全管理,提高防范和处理事故故障的能力,努力做到“三个最低”,将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将安全风险的损失降到最低,将安全方面产生的干扰降到最低。这其中,管理工作是安全的奠基石,安全工作是否扎实有效,就看垫脚石是否稳固了。只有拥有一定的管理制度来对各项工作做好规范,才可以做到有章可循,这块奠基石才是安全的保障。
二、 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主要措施
(一)建立安全培训制度,安全生产有的放矢
众所周知,安全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教育和人的结合,这其中,多级管理是教育的核心。在西安地铁新员工以及岗位晋升的员工作中,建立了三级安全教育。这里提到的三级安全教育是指:公司级、部门级、班组级。无论是新员工的入司教育还是在职员工的晋升工作,都需要按照完成三级教育并经过专业知识考核之后,完全具备安全和技能双向合格才可以得到岗位资格认证,持证上岗。从地铁安全运营角度来考虑,要实现安全的目的,只有从最基本的安全教育把好关,让每个人从工作开始就牢牢记住安全的重要性,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才可以达到工作安全的最终目的。如同孩子的启蒙教育一样,从最开始的拼音字母开始学习,才会学好母语,才能具备这个国家公民的基本要求。在安全教育工作中,有个名词是热炉定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安全是一项长久的,警钟长鸣的教育工作,只有事先做好了安全教育的基本功,才可以将安全工作持久进行,才可以让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不产生偏差。
(二)建立完善安全规章,安全生产有章可循
完善安全规章制度是抓好运营安全工作的保障。规章制度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建立科学的、完善的、全面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使安全生产有章可循,是非常重要的。在地铁开通运营前认真全面的落实好安全规章制度的建设,是保证安全运营过程中基本运营的依据和应急故障处理的依据,只有用规章制度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为员工提供安全生产指引,才可以做到安全运营的有序可控。有句话说:员工培训是企业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西安地铁在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各项安全法律法规的同时,建立健全自我制度和各类操作规程,包括各项应急预案。公司的各个专业均结合岗位实际,制定出各自的安全管理及操作规程,为生产运营的安全性把好关,促进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现如今,在两条线同时运营的情况下,每条线都各自有各自的安全管理规章,切实做到了安全管理的细致化和规范化。
(三)建立安全检查制度,预防运营事故发生
管理就是追求一种调和;管理就是让别人完成事情;管理就是激发人的潜能,以赢取目标。加强监督检查机制是抓好运营安全工作的关键。安全检查是对安全工作实施有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班组每周一查,中心每旬一查,专业管理系统每月一查,公司每季一查的制度,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综合检查与专项抽查相结合的形式,坚持安全检查以自查自纠为重点,自下而上,查找不足。对与西安铁而言,为全面落实好安全检查力度,目前执行的《地铁运营安全问题分类标准(试行)》,按照专业细化,将安全检查由重至轻分为A\B\C三个等级,各个等级,又按照所有岗位通用、不同专业分类等细化,较全面的对安全检查及考核进行了制定。同时,根据各个级别的岗位不同,从最高的管理层到最低的安全员,都分别作出了量化指标,从而对安全检查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
3 结束语
地铁作为为大众服务的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出行,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安全要素,也是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只有通过加大安全管理、安全检查、安全行为规范等各项工作过,真正的实现安全的目的,才可以更好的为人民大众服务,才可以在城市交通服务中,起到主力作用。安全行车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实现的,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一项长久坚持的事情,是要通过长久的经验积累,通过合理的管理,才可以更长久。同时,也要吸取其他兄弟单位的良好的安全管理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安全管理体制,让安全,成为生产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字】城市轨道交通 安全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经济、环保、客流量大等特点,是解决困扰全世界各个大中型城市的交通问题的有效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拥有、正在或者即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较为封闭,人员流量非常大,一旦出现意外,轻则运营延误,乘客的出行受到阻碍,重则人员群死群伤,设施系统严重损坏。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不容忽视。“安全第一”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工作中的永恒主题,是相关从业人员的职责所在。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才能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顺畅与高效运营,对于满足乘客需求,提高运营服务质量,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轨道交通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听到轨道交通出现故障,就容易和安全问题挂上钩。其实,这是很容易引起混淆的两个概念。安全同事故及突发事件相对应,而故障同可靠性相对应。一般来说,有些故障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日常保障及维护来降低它的发生率。就事故和突发事件而言,理论上是可以通过规章制度以及处置措施予以防范和杜绝的。明确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基本定义及其相互关系,对于确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安全的对策很重要。
二、轨道交通安全性的影响因素
从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来看,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因素主要是人、车辆和线路。
1.人的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要以人为本,轨道安全管理也要以人为本。应充分考虑乘客的因素,保障广大乘客的安全。由于乘客的素质对轨道交通安全有很大的影响.很多事故都是由于乘客没有遵守乘车规则造成的,所以应加强对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的教育,减少由于乘客拥挤造成对轨道交通安全的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疏忽引发事故的比例也较大,而且后果严重。几乎每一起重大事故都与工作人员的失职有关系。对工作人员进行法制教育、技术教育、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足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紧迫的。
2.车辆因素
以火灾为例,国内很多车辆出于防止的触电的考虑,内部没有安装火灾报警与自动淋水灭火装置,部分车厢虽然使用的是耐燃材料,但在燃烧后会散发大量的有毒气体。因此,车辆所使用的阻燃材料是否合格、安全装置是否充足有效,对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车辆是否符合运行要求、车辆技术状况好与坏,会直接影响轨道交通的运行安全。
3.线路因素
轨道交通是一个封闭式的交通系统。线路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事故的产生与线路情况有一定的关系。如地面轨道交通平面交叉口的密度较大、区间隧道内的照明条件差、缺少信号标志等都会影响交通安全。
三、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对策
1.加强人员培训与设备维护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非常复杂,对于工作人员而言,高质量地完成本岗位的工作要求,是保证轨道交通系统安全高效运营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所依赖的交通设施,在长期复杂多变的外界因素干扰下,发生随机故障在所难免。只有做好设备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最大程度地消除安全隐患,从而保证轨道交通系统安全运行。
2.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保障体系
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未能充分体现“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理念,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保障体系势在必行。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体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构建保障体系的过程中,要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的各方面的安全保障工作要求。其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必须在与我国现行的城市轨道交通有关的安全法律规范制度等兼容的前提下,积极吸纳国外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最后,要在建立起系统的框架基础上,根据各阶段、各环节的保障工作重点,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
3.建立运营安全仿真平台
运营安全保障不是基于最大概率的理论值,而是基于最小保证的实际值,所以通过典型案例汇编,系统仿真模拟,现场演练实测,融合各种实际环境因素,针对不同城市、不同线路、不同车站等差异,从宏观进行把控,促进运营数据收集汇总,可以使工作人员对轨道交通的安全有一个更为系统的把握,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还可以提高他们在紧急情况的应对能力,使得人员、设施与环境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
四、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改善城市的交通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对于经济的建设与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性关系到广大乘客是生命安全。加强人员培训与设备维护,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体系和安全仿真平台,提高轨道交通的安全性,才能更好的满足乘客的需求,为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伍建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保护执法体系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12,(11):94-97.
[2] 朱沪生.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中的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2,15(10):1-5,16.
[3] 燕飞,郜春海,唐涛等.轨道交通安全相关系统评估方法[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4(z1):230-233.
篇3
关键词:地铁运营 初期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铁是城市公共交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产品是安全、优质地运送乘客。长期以来,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大城市关注的重点,也是运营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全球地铁事故不断发生,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地铁先后发生了不少事故。
一、关于地铁运营安全的基本认识
地铁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八个字虽为我们所熟悉,但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却非易事。如何从理论和实践去认知地铁安全运营的特点和预防事故的途径,既是我们安全管理的重要任务,又是我们确保安全运营的关键所在。
(一)安全与事故的基本概念
安全的本质含义应该包括预知、预测、分析危险和限制、控制、消除危险。安全,是人类本能的需要。马斯洛理论认为,当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接着便是安全的需要。安全,是人类在其生存发展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和目标。
(二)事故可以预防,安全是可控的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影响安全的诸多因素可以归结为人、机、环境和管理。早在40年代后期,美国康耐尔(cornell)大学的T.P.Wright就提出,按人、机、环境分类是检查事故起因和事故预防机理的理性模型。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通过管理改善系统的安全状态或提高系统可靠度?这是需要我们进行理论和实践探讨的重要问题。
首先,事故具有因果性,即关联性。我们可以通过理论和实践来分析总结事故的因果关系,并经常性地检查分析系统存在哪些事故起因,即检查分析在人、机、环境方面所出现的隐患。
其次,一般来说,地铁事故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需要一定条件的组合。因此,虽然系统存在各种隐患,但只要我们能认知并切断有关条件组合,一些事故便不会发生。充分认识这一特点,有利于我们分轻重缓急,有针对性地开展事故防范工作。
二、运营初期面临的运营安全主要问题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因其发展历史较短,经验不足的现实,在运营管理中留下较多问题和安全隐患。地铁在开通初期,面临的安全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1.在建设和运营的环节上存在脱节
城市轨道交通要从前期论证、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抓好安全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城市的轨道交通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各个环节上相互脱节,致使在最终的运营环节上留下了一些实施设备上的安全隐患。
2.安全管理法规亟待完善
地铁安全管理法规,是实现地铁建设、运营和管理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也是实现地铁安全、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在历史长久的经验丰富的国家铁路,铁道部制订了《技规》、《事规》等整套完善的规章,铁路局、站段也根据各自情况制订了完善的规章。
3.安全管理机构亟待完善
在开通运营前期,运营分公司主要生产工作是介入地铁建设、员工培训和规章制订等工作,因此,安全管理机构基本为此建立。当开通运营之后,安全管理工作的中心必须下移到生产一线,因此怎样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机构,使运营安全管理工作能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从而确保安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是运营分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4.广大乘客的安全意识亟待提高
地铁运营安全直接关系到乘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要实现地铁运营安全有序,在加强员工安全管理基础上,广大乘客安全意识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在开通初期,地铁对于深圳大多市民而言尚是新生事物,因此如何尽快帮助市民认知地铁,提高乘客的安全防范意识,共同保证地铁运营安全是运营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5.设备新
虽然地铁采用了国内外较为先进的设备,安全可靠性强,但由于设备新,磨合时间短,且由于建设工程紧张导致设备的联调时间短,设备调试不够充分,因此在运营初期,设备的故障率较高,从而严重威胁运营安全。
6.人员新
由于地铁是新兴行业,地铁公司运营初期招聘的人员中有地铁经验的人员非常少,大多数都是刚毕业的学生,少部分是有铁路经验的员工,所以在运营初期面临着严重的“人员新”的问题。
7.安全文化亟待形成
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在地铁运营安全工作中是很重要的工作。由于在运营初期,运营人员来自全国各地,且来自不同行业,相互间工作缺乏默契,没有共同的安全理念,这对安全运营工作同样存在着威胁,因此,运营分公司亟待在整个分公司培育良好的安全理念,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使全运营人员的工作形成合力,有效确保运营安全。
三、运营初期确保安全运营的方法1.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员工活动的反映,企业文化建设是由员工行为体现出来的。可以说,员工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成果,提高员工素质是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根基。因为提高员工道德素质,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关键;提高文化素质,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提高技术素质,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
2.加强运营设施设备保障,确保运行状态良好
技术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直接影响着系统的运营安全和可靠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包含了以下主要设备:线路及车站、车辆及车辆段、通信信号、供电、环控设施、售检票以及防灾监控报警等设备。这些设施设备虽然采用了较高的可靠性标准,列车运行控制软硬件系统也采用了冗余设计来增强系统工作的可靠性,但在长期复杂多变的外界因素干扰下,仍然难以保证运营设施与设备不产生功能失效,因而系统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发生随机故障在所难免。为了降低故障发生率,就需要对系统的各种设施设备做好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发现问题及早解决,最大程度地消除发生故障的隐患,从而保证轨道交通系统安全高效的运行。
3.改善运营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减小环境影响
诸多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安全运营。为此,必须重视环境改善。作为轨道交通的运营者和使用者,轨道交通的员工和乘客都会对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产生影响。
篇4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population density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which causes the travel difficult of peopl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convenience of urban transport, many cities use the way to build the subway to alleviate the traffic pressure and ensure smooth traffic. However,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subway,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assengers, there will be some security risks, which have a serious threat to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o we need to mak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e safety risk in subway operations to avoid the security threats faced during subway opera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subway operational safety.
关键词: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
Key words: subway operation safety;risk assessment;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054-03
0 引言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巨大的交通压力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在许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都将地铁建设作为重点内容。近几年,我国地铁事故发生率逐渐升高,这些事故不仅为地铁运营部门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地铁运营过程中,必须对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与管理,提高地铁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确保地铁的作用能够得以发挥。
1 地铁运营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与方法
运营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及风控技术的一门科学,具有前瞻性、目标性、计划性、经济性和管理性等特点。一般来说,地铁运营风险管理过程不外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等级划分和风险控制四个关键环节:
1.1 风险识别
地铁运营风险识别就是找出地铁运营过程中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是风险管理流程中的第一个步骤。在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必须确定地铁运营系统的组成、特点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并全面检查这些环节中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还要分析不同种类风险对地铁正常运营造成的威胁,并确定风险作用范围,以便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
1.2 风险分析
地铁运营风险分析就是对地铁运营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全面分析。风险分析需要对个别的风险元素进行分析,并量化这些元素,形成一个风险清单,以便针对这些风险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对地铁运营分析的难度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提高风险分析水平,才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风险。
1.3 风险评估
地铁运营风险评估就是对地铁运营风险能够导致的后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这些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排序,同时考虑与其对应的处理措施,去顶风险、成本与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关键在于考虑风险对整体目标的影响。综合评估地铁运营风险时,首先应该充分预测管理决策在实施期间所伴生的后果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是否可以被接受等等。风险的严重程度不同,就会造成优先处理的顺序不同。
1.4 风险决策
地铁运营风险决策就是以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估的结果为基础,针对风险制定相应的措施,降低风险对地铁运营的影响。一般来讲,风险策略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采取合理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带来的影与危害,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第二,采取适当的措施转移风险,降低风险对运营主体的危害,但是,不是所有风险都能够被转移。在风险决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确保风险决策成为最佳效益方案。
此外,在地铁运营风险中,一些风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对这些风险进行跟踪,才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风险决策。
篇5
一、城市大型建筑的运营现状
我国建筑业长期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维护的弊端,城市建筑物在长期运营过程中累积了诸多安全隐患,致使其安全运营事故频发,引起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其中尤以受地下工程施工影响、围护结构高空坠落最为常见,已严重危害到广大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从“九五”期间,我国开始重视建设工程安全问题,以城乡居民住宅工程、特种工程、城乡建设为重点,解决建筑设计、产品开发、工程施工和管理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研究超高、大跨度建筑、城市地下空间和水下工程、隧洞工程等特种工程的设计方法、结构和施工技术。随着各类城市公共安全事故的升级,国务院以及上海市政府都将城市公共安全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予以关注,对城市预防公共安全事件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不断加大对公共安全领域的支持力度,重点开展重大工程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及诱变灾害的机理、预测和防治研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公共安全领域确定“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技术保障工程”为重点项目,提出研究城市灾害和工程事故类别及其应急救援措施和快速反应的指挥与装备,提高城市生命线工程和地下空间的抗灾能力。“十二五”期间制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围绕社会安全等多个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力争实现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形成公共安全核心技术与装备的自主研发与工程技术能力,大幅度提升公共安全科技支撑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和应对的能力。此外,《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提出了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安排防灾减灾工作的依据,指导公共安全领域基础研究、技术研发、集成示范、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重点解决公共安全领域的共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形成公共安全综合保障与应急处置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公共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综上所述,“九五”期间国家将建设工程提到重点发展领域,“十五”以来逐步开展了工程安全的机理、预测、防治、应急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工程安全首次作为战略任务被列入发展规划;“十一五”将公共安全提升到新的高度,建设行业针对城市生命线、地下空间等重点工程的安全防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十二五”更是聚焦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关键问题,强调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提升公共安全科技支撑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和应对的能力。
虽然城市建筑运营阶段的安全风险已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但重大安全运营事故仍频繁发生,折射出我国城市建筑的安全运营保障技术落后、安全运营控制与预警响应方法和手段欠缺,不利于现代化城市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是十分困难和复杂的课题,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我国近几年来的高速发展对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公共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如何提升城市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的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及安全保障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通过高效的信息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减少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切实降低社会负面影响。
二、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问题原因分析
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与人民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它以大型公共建筑为载体,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牵涉因素之多、突发能力之大,任何其它社会经济问题均无法与之相比。
(一)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的特点
第一、大型建筑安全运营事故往往损失巨大、修复难度高、恢复期长,可能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与经济次序的破坏以及生产系统紊乱等后果。大型建筑空间的集中性、人口密度的集中性和经济的密集性决定了运营突发事件损失巨大的特点。一般城市建筑发生突发事件时,影响范围小,其功能的基本恢复需要一个月以上,而对于大型公共建筑,一次突发灾害可能影响整座城市的正常运行,恢复难度高,代价巨大。
第二、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种类多样,原因复杂,包括建筑自身因素、外界环境干扰、人为因素等等。其中,由于城市灾害的多样性,使得城市大型建筑所受灾害复杂,包括受地震、风灾、海啸、洪灾、地质灾害的威胁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导致的运营风险往往难以控制。 第三、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连锁性强,影响面广。一方面,由于大型建筑依托城市功能网才能正常运行,城市功能网的整体性强,当一种功能失效时,常波及建筑中其他系统的功能;另一方面,大型建筑的灾害链发生明显,一种灾害常诱发一连串的灾害,如1995年神户地震,由大型建筑的电力系统短路发生的火花引爆煤气管网,导致煤气泄漏,最终造成巨大的火灾。
第四、大型建筑风险防范难度大。由于城市大型建筑不仅基础设施等物理功能网复杂,而且组织结构也复杂,在防灾减灾措施或法律法规执行的程度很难保证达到统一标准,其中有些灾害是由于操作不当、人为造成的,无法实现风险的前期预测和主动控制。
(二)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的原因
1.建筑
自身素质 所谓的建筑素质是指构成建筑的结构、设施设备、系统等等组成建筑实体的软硬件条件。建筑自身素质是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因素之一,而且某种程度上代表城市建筑抵御公共安全问题的一种能力。影响建筑素质的主要因素包括建筑的设计合理性(空间设计、结构设计、防火设计、抗震设计等等)、施工质量、工程结构耐久性、设施设备条件(建筑内部给水系统、燃气及热水供应工程、建筑消防给水、建筑通风及高层建筑防排烟工程、供热工程、空气调节工程、电气照明及设备安装、检测与控制仪表)、系统(管理体系、预警应急防范措施等软件配备)等。
由于建设期施工质量不合格造成的建筑在运营期发生公共安全事件的案例数不胜数。1995年6月29日韩国首都首尔市三丰百货大楼突然发生坍塌事故,造成501人死亡,910人受伤。事故原因调查表明,三丰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偷工减料:混凝土质量差;浇注立柱的沙子是从海滩运回的,因含有盐份致使钢筋腐蚀;楼顶混凝土预制板的厚度比当初设计的厚度大25厘米,造成大厦楼顶不堪重负。
运营期的建筑改造也会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住宅拆改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原设计无地下室改出来一个地下室,原来基础变成了挡土墙,原来埋在地下的给排水管道暴露于外;原来符合抗震的建筑,由于增加了地下室,拆改了墙,可能不符合抗震设计要求。原来墙被拆掉、被凿洞、被位移,楼下拆墙,楼上有的墙就等于作用在板上,有的开大门窗洞口,横墙嵌入暖气片,厨房、卫生间排气道缩小嵌入横墙内造成横墙断开。这就给建筑物的耐久性和特殊荷载带来潜在的危害,家庭装修往往其荷载都比原设计超载,这种不利情况的组合加剧了安全问题的几率。例如,衡阳大厦“11·3”火灾事故中,大楼在救火过程中倒塌,致使20名消防官兵牺牲,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开发商擅自改变设计,并采用不合格材料。
2.外界环境影响
影响城市建筑公共安全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外界干扰,包括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生命线工程灾害,如火灾、风灾,水灾(包括城市型水灾、洪灾等)、地震等,人为灾害如恐怖袭击,以及供水、供气、供电、通信系统不作为的生命线工程灾害等。
3.时间效应
对于城市建筑而言,建筑运营期远远长于建设期,长达数十年、上百年。随着时间效应的增加,建筑结构自身素质渐渐下降,在经历过数次外界干扰后,发生公共安全问题的概率会越来越高。例如,国家规范明确要求各省地市按抗震区划图进行抗震设防,同时提出未抗震设防之前的建筑加固问题,有关地市1994年开始抗震设防,但由于认识和财政资金方面存在问题,抗震加固几乎没有进行。在2008年发生“汶川地震”之后,暴露了我国抗震规范相关规定已不满足建筑实际抗震要求,尤其是1990年代以前建造的建筑抵御外界灾害的能力弱,是城市建筑中最脆弱的一环。
建筑耐久性下降导致安全问题也是运营期常见的案例。例如由于材料开裂、木结构腐朽等原因,建筑承载能力会不断减弱,特别是在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里,这一趋势更快更严重。建筑结构老化容易在一些不利荷载作用下发生突然破坏并造成灾害。
三、城市大型建筑保障安全运营对策
根据我国的政策需求和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营的特点,安全运营风险问题一方面需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宏观的研究和判断,以确定管理机制、政策、力量配置、资源储备等多方面的宏观决策;另一方面,公共建筑安全问题又是具体的,是由大量琐碎的日常管理缺位、硬件老化、矛盾冲突等“隐患”与“缺陷”导致的具体事件表现。建筑运营安全的宏观分析力求对城市公共安全的整体形势、中长期发展走向、重大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显现特点与规律、国家有关城市公共安全的法规与政策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层面的应对策略与力量配置等重大问题做出科学和客观的判断与建议。微观分析则是针对具体的建筑运营安全隐患排查、风险分析、异常判断、预防与预警、应急处置、善后处理等展开有深度的研究,力求分门别类地提出对具体风险事件管理的行动建议。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运营问题的宏观与微观研究相互间有着极强的关联与支撑作用,缺一不可。
对于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风险管理而言,风险控制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日常管理架构、法规制度、日常管理实践,以及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预案之中。因此,在对建筑物安全运营风险做出评估之后,如何抓住各类风险事件的防控关键因素做出合理的统筹部署,成为了城市大型建筑公共安全风险控制的关键问题。针对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给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风险评估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系统评估运营安全风险
高效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技术是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管理的基础和保障。建筑物安全运营风险评估和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有效防范、化解和处置社会稳定风险,在建筑物运营过程中,需要根据建筑物运营的实际情况,对建筑物进行动态监测,更新识别的主要风险因素,评判风险等级,为优化完善风险防范、化解和处置措施提供基础。建筑物安全运营风险控制需要从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开始,根据建筑物功能特性、外界环境变迁、突发事件等动态变化,形成具有持续性、动态性的预控、预警、应急救援为一体的动态风险控制机制。准确识别风险是成功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风险识别是一个系统、持续的过程,应尽可能详尽地占有和分析项目信息,包括项目方案、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资料、类似项目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已有的风险管理数据和模板等。通过对上述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可以有效识别出影响建筑安全运营的潜在风险。只有通过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测,建立基于信息共享、协调控制、技术集成等于一体的城市建筑安全运营风险评估体系,对大型建筑各类运营安全关键技术和管理技术进行梳理和分类,集成应用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性状跟踪、监控、预警、应急等专项技术,才能提高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技术水平,实现安全运营风险的系统评估,从而提升风险跟踪监测与预警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缩短预警和应急联动控制反应时间。 (二)完善城市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体制,明确风险主动控制措施
应急管理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灾害或突发事件,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行动,控制或者消灭正在发生的灾害或突发事件,减轻灾害危害,保障系统的运营,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一般包括灾前的减灾、防备、预报、预警和应急,灾后的应急、恢复与重建。应急预案的具体组成包括准备程序、基本应急程序和特殊应急程序等内容,具体体现在如下若干方面:(1)对灾害或突发事件、事故的辨识与评价,确定响应的应急启动机制及应急管理等级;(2)对人力、物质和工具等资源的管理、确认和准备;(3)指导建立现场内外合理、科学、高效的应急组织实施体系;(4)涉及应急行动开展的程序及战术;(5)制定训练及演习计划;(6)针对特殊灾害制定的专项应急计划;(7)制定灾后的现场评估、整理与恢复措施等。
以数据监测预警为基础的主动控制措施是改善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建立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体制需要考虑多灾种可能性及紧急事件的复杂性(风灾、水灾、火灾、地震灾害、恐怖袭击),以及报警层次多(紧急事件报警、灾害发生
报警、小中大灾报警)等原因,须对各种报警信息进行分类与分级,以便准确地启动各种联动模式(火灾联动、区段联动、灾间联动等)与各级应急预案。由于建筑通常有多个运营管理主体的客观存在,预案启动须考虑到灾害的影响面,即集中救灾力量至灾害发生面,同时兼顾可能的蔓延面或影响面。 健全的应急管理体制能够最大程度弱化突发事件带来的后果。一旦发生风险预警后,由监控信息管理机构首先接受报警信息,立即通知应急管理中心和灾害现场监测指挥机构在最短事件内确定灾情,并赶往灾害现场,应急中心根据反馈信息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指挥与调度,并保持与现场应急救援联系,对现场实施必要的管制,同时将相关信息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人员,从支持保障机构调动应急所需的人员、技术支持和物质投入到灾害现场救援工作,信息管理机构则同步为其它各机构提供信息服务,实现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确保应急救援的快速、高效和有序。
(三)探索BIM技术和数字化管控技术应用,构建公共安全信息平台
BIM技术应用的意义是使建筑信息在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维护各阶段各参与方中充分共享和无损传递,为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借助BIM技术和数字化管控技术构建基于数字技术的公共建筑安全运营管理系统,与大数据、物联网相结合,形成公共安全信息平台,从而实现对大型公共建筑的智慧运维和管理,包括设施空间实时状态管理、实时构件健康监测信息反馈以及智能化运维预警。目前,有效的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应包括以下几点功能:
1.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必须实现各类灾害报警事件集中处理,历史事件管理及查询;预先设定各类事件联动接口,并记录所有枢纽运行紧急事件及处理过程。
2.通过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实现对事件进行联动处理,用户可定义报警事件的级别、报警联动流程、报警事件处理流程、报警显示与提示信息等;当重要报警发生时,实现集中显示、报警定位、报警统一处理。
篇6
关键词:电信;网络安全;技术防护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电信行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电信固定网和移动网的规模均居世界第一,网络的技术水平也居世界前列。电信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日常生活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电信网的安全状况直接影响这些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加强电信网络的安全防护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电信网络安全及防护工作做了一些思考。
1 电信网络安全及其现状
狭义的电信网络安全是指电信网络本身的安全性,按照网络对象的不同包括了PSTN网络的安全、IP/Internet网络安全、传输网络安全、电信运营商内部网络安全等几个方面;广义的网络安全是包括了网络本身安全这个基本层面,在这个基础上还有信息安全和业务安全的层面,几个层面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整体的安全体验。
电信运营商都比较重视网络安全的建设,针对网络特点、业务特点建立了系统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我国电信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起步较早。2000年,原中国电信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专门成立了相关的网络安全管理部门,着力建立中国电信自己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分为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在管理体系中,包括组织体系、策略体系和保障的机制,依据组织保障策略引导、保障机制支撑的原则。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的突飞猛进,单靠纯粹的管理和应急相应很难完成有关网络安全方面的工作。为此,建立了网络安全基础支撑的平台,也就是SOC平台,形成了手段保障、技术保障和完备的技术管理体系,以完成中国电信互联网的安全保障工作。这个系统通过几个模块协同工作,来完成对网络安全事件的监控,完成对网络安全工作处理过程中的支撑,还包括垃圾邮件独立处理的支持系统。
然而,网络安全是相对的。网络开放互联、设备引进、新技术引入、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存在等,造成了网络的脆弱性。当电信网络由封闭的、基于电路交换的系统向基于开放、IP数据业务转型中,安全问题更加暴露。从狭义的网络安全层面看,随着攻击技术的发展,网络攻击工具的获得越来越容易,对网络发起攻击变得容易;而运营商网络分布越来越广泛,这种分布式的网络从管理上也容易产生漏洞,容易被攻击。从广义的网络安全层面看,业务欺诈、垃圾邮件、违法违规的SP行为等,也是威胁网络安全的因素。
2 电信网络安全面临的形势及问题
2.1 互联网与电信网的融合,给电信网带来新的安全威胁
传统电信网的业务网和支撑网是分离的。用户信息仅在业务网中传送,信令网、网管网等支撑网与业务网隔离,完全由运营商控制,电信用户无法进入。这种机制有效地避免了电信用户非法进入网络控制系统,保障了网络安全。IP电话引入后,需要与传统电信网互联互通,电信网的信令网不再独立于业务网。IP电话的实现建立在TCP/IP协议基础上,TCP/IP协议面临的所有安全问题都有可能引入传统电信网。IP电话的主叫用户号码不在IP包中传送,一旦出现不法行为,无论是运营商还是执法机关,确认这些用户的身份需要费一番周折,加大了打击难度。
2.2 新技术、新业务的引入,给电信网的安全保障带来不确定因素
NGN的引入,彻底打破了电信网根据不同业务网分别建设、分别管理的传统思路。NGN的引入给运营商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从网络安全方面看,如果采取的措施不当,NGN的引入可能会增加网络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此外,3G、WMiAX、IPTV等新技术、新业务的引入,都有可能给电信网的安全带来不确定因素。特别是随着宽带接入的普及,用户向网络侧发送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每一个用户都有能力对网络发起威力较大的拒绝服务等攻击。如果这些宽带被非法控制,组成僵尸网络群,其拒绝服务攻击的破坏力将可能十分巨大。
2.3 运营商之间网络规划、建设缺乏协调配合,网络出现重大事故时难以迅速恢复
目前,我国电信领域基本形成了有效的竞争格局。但由于改革的配套措施还不尽完备,电信市场多运营商条件下的监管措施还不配套,给电信网络安全带来了新的威胁。如在网络规划建设方面,原来由行业主管部门对电信网络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现在由各运营企业承担各自网络的规划、建设,行业主管部门在这方面的监管力度明显弱化。一旦出现大面积的网络瘫痪问题,不同运营商之间的网络能否互相支援配合就存在问题。
2.4 相关法规尚不完善,落实保障措施缺乏力度
当前我国《电信法》还没有出台,《信息安全法》还处于研究过程中,与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且缺乏操作性。在规范电信运营企业安全保障建设方面,也缺乏法律依据。运营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更多地关注网络建设、业务开发、市场份额和投资回报,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网络安全相关的建设、运行维护管理等相对滞后。
3 电信网络安全防护的对策思考
强化电信网络安全,应做到主动防护与被动监控、全面防护与重点防护相结合,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
3.1 发散性的技术方案设计思路
在采用电信行业安全解决方案时,首先需要对关键资源进行定位,然后以关键资源为基点,按照发散性的思路进行安全分析和保护,并将方案的目的确定为电信网络系统建立一个统一规范的安全系统,使其具有统一的业务处理和管理流程、统一的接口、统一的协议以及统一的数据格式的规范。
3.2 网络层安全解决方案
网络层安全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控制不同的访问者对网络和设备的访问;划分并隔离不同安全域;防止内部访问者对无权访问区域的访问和误操作。可以按照网络区域安全级别把网络划分成两大安全区域,即关键服务器区域和外部接入网络区域,在这两大区域之间需要进行安全隔离。同时,应结合网络系统的安全防护和监控需要,与实际应用环境、工作业务流程以及机构组织形式进行密切结合,在系统中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体系,包括企业级的网络实时监控、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访问控制,网络入侵行为取证等,形成综合的和全面的端到端安全管理解决方案,从而大大加强系统的总体可控性。
3.3 网络层方案配置
在电信网络系统核心网段应该利用一台专用的安全工作站安装入侵检测产品,将工作站直接连接到主干交换机的监控端口(SPANPort),用以监控局域网内各网段间的数据包,并可在关键网段内配置含多个网卡并分别连接到多个子网的入侵检测工作站进行相应的监测。
3.4 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配置方案
由于电信行业的网络系统基于Intranet体系结构,兼呈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特性,是一个充分利用了Intranet技术、范围覆盖广的分布式计算机网络,它面临的安全性威胁来自于方方面面。每一个需要保护的关键服务器上都应部署核心防护产品进行防范,并在中央安全管理平台上部署中央管理控制台,对全部的核心防护产品进行中央管理。
3.5 系统、数据库漏洞扫描
系统和数据库的漏洞扫描对电信行业这样的大型网络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利用已有的扫描工具完成这方面的工作,可免去专门购买其他的系统/数据库漏洞扫描工具。
参考文献
篇7
2007年,第12届世界夏季特奥会的赛事首次运用视频监控系统,使得记者足不出户便可将所有场馆赛事尽收眼底。这就是中国电信等电信运营商正在大力推广的视频监控业务――全球眼。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视频监控系统高速发展,视频监控业务也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金融、交通监控、城市治安、教育、工业管理、家庭安全等。
目前,电信运营商正在大力推进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视频监控业务是运营商非常看好的一项增值业务,各大运营商也在纷纷打造自己的视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运营商希望能够不仅为政府、行业用户和大企业用户提供服务,同时也可以满足中小企业、中小商铺和个人用户的特色需求。可以说,电信运营商介入视频监控市场,完全符合电信产业的发展需求,它将为电信运营商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并极大地提升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运营商转型。
同时,电信运营商开展视频监控业务有着很多优势。电信运营商拥有全国性的全程网络、优质品牌、强大的客服体系,基于电信网的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大规模部署,监控摄像头可以到几千乃至数万个,覆盖范围可以为整个城市,这非常利于“平安城市”、“平安海关”、交通监控等大型视频监控应用,也非常利于视频监控业务深入千家万户,满足各中小企业和个人家庭用户的需要。同时,电信运营商双向互通、快速稳定的网络也非常利于开展特色、个性化的视频监控业务。
所以,电信运营商开展视频监控业务,对社会大众、对电信企业自身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可以促进电信运营商的转型、也符合国家发展信息化社会的政策方向。
打造电信级的全球眼平台
运营商发展视频监控业务,需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视频监控平台?
视频监控系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视频监视系统是以VCR为代表的传统CCTV监控系统,存在很多明显的缺点,例如维护工作繁琐、无法进行远程访问、无法与其他安防系统有效集成等。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DVR为代表的第二代视频监视系统出现在视频监视市场上。
第三代系统就是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网络化视频监视系统,又称IP视频监控系统,它克服了DVR/NVR无法通过网络获取视频信息的缺点,用户可以通过网络中的任何一台电脑来观看、录制和管理实时的视频信息。第三代视频监控系统是完全数字化的系统,它基于标准的TCP/IP协议,能够通过局域网/无线网/互联网传输,布控区域大大超过了前两代系统;它采用开放式架构,可与门禁、报警、巡更、语音、MIS等系统无缝集成;它基于嵌入式技术,性能稳定,无需专人管理;它灵活性大大提高,监控场景可以实现任意组合,任意调用。IP视频监控系统具备前代产品所不具备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兼容性、可管理性、可维护性、数字化等特点,将是大规模视频监控系统发展的方向。
电信运营商打造的“全球眼”视频监控系统就是一个基于IP技术和宽带网络的第三代视频监控系统,也是一个电信级的平台。
电信级的全球眼系统平台可以充分发挥电信运营商无处不在的网络资源优势,通过网络视频监控业务平台,将分散、独立的采集点图像信息进行联网采集和处理,从而实现了跨区域的统一监控、统一管理及分级存储,满足客户进行远程监控、管理和信息传递的需求。
电信级的全球眼系统与传统视频监控系统有着根本的区别。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只能实现分散、独立的监控,而全球眼业务真正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跨区域、全球范围内的统一监控、存储、管理和资源共享。另外,全球眼业务还可以通过集群电话、专线电话和公众通信网络等不同形式的网络实现监控现场和监控办公室的双向沟通,从而使传统的监控模式从单向转变为双向,让监控的反应更及时、更有效率。可以说,全球眼真正让客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并可实时做出决策和反应。
所以,电信运营商大力打造的全球眼视频监控系统平台应该是一个充分利用运营商自身资源和优势的电信级平台。
UT斯达康视频监控解决方案
UT斯达康以奔流(RollingStream)系统平台为基础,并充分研究分析了监控市场的特殊需求和技术发展,推出了大容量、可控制、可运营、可扩展、可管理的真正电信级的视频监控系统平台。
UT斯达康奔流(RollingStream)视频监控解决方案是基于IP宽带网的,可实现图像远程监控、海量存储、远程传输、分级管理和诸多增值业务的分布式视频监控解决方案。该方案具备开放的体系架构、稳定的系统性能、灵活多样的组网方式、安全的监控内容加密功能、可靠的监控网多重防护功能、丰富的业务体验、电信级运营维护等特点。可为各行业管理层提供一种直观的、交互的、可运营、可管理、还可二次开发的视频监控管理工具。该方案具备安全可靠、性价比高、功能强大、部署灵活、一网多用、性能稳定等诸多优点,是部署视频监控网的最佳选择。
链接电信级全球眼平台的功能特征
大容量:平台架构需要支持大容量前端设备接入、媒体转发、客户接入及中心录像存储,保证在大容量情况下的长期稳定运行;
可扩展:信令、媒体的用户接入单元应支持分布式部署,核心处理单元应支持负载均衡部署;承载大容量业务接入的接入服务器、VTDU、NRU等网元应支持灵活扩展、平滑扩容;
可靠性:系统应支持关键网元热备、关键数据实时备份、关键现场保存恢复机制;
可互通:平台架构应支持多域互联,应支持多级业务管理,平台具有标准的基本组成网元结构,协议接口符合全球眼相关标准;
可运营:支持对平台设备与终端设备的集中网管,实现便捷的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计费管理及安全管理;
可融合:平台架构应支持业务管理部分与业务能力部分的分离,应便于与电信其他系统的接口,包括各种业务支撑系统和其他的业务平台;平台架构应支持向融合视讯平台发展。
链接UT斯达康奔流视频监控解决方案特点
低成本高性能:可以充分利用电信运营商现已提供的宽带网络资源。性能价格比高,投入效率高,在同等质量和功能监控系统中,性价比领先。灵活的系统部署还可帮助客户在专网和公网使用中寻求投资平衡。一套系统上可以开发丰富的增值业务,使客户投入产生附加值。
应用广功能强:使用广泛,专网和公网授权用户按需使用。具备公众安全及时预警、报警功能;公众安全的智能联动追踪功能;公众安全高清监控功能;公众安全的分级管理功能;公众安全网络的广泛部署功能。
系统成熟度高:成熟稳定,安全可靠:基于最为成熟的奔流IPTV系统电信级系统平台,系统稳定可靠,达到电信级安全运行标准。
监视功能专业:功能多样,可对多种多样的现场进行专业监控。
控制功能齐备:随时随地实时地、分级地接入控制功能。内容安全加密:可实施UT特有的DRM加密,保障内容安全。
网络安全防护:监控网络多重保护机制:具备监控网多重防护功能,对监控系统接入层、网络层、系统层分别实施有效可靠的安全防护机制,保障监控系统和网络的可靠运营,有效防止非法入侵。
海量存储能力:刀片服务器存储和NAS服务器存储等并用。
篇8
随着网络服务业的不断发展,网络在给人们获取信息、从事经济活动和提供极大方便的同时,也使借助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和的安全性和可信性变得日益重要,人们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建立基于网络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就成了进一步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继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成为网络发展的主要约束因素。
初步建成网络信任体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网络信任体系,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所谓身份认证,就是对用户和设备等网络主体用密码技术进行认证,确保网络主体身份的真实性和唯一性,确保传输电子文件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不可抵赖性;授权管理则是对网络主体授予确定的访问权限,防止非授权访问,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而所谓责任认定,是对重要的访问操作进行审计,对安全责任进行追踪确认。通过这三个方面,来保证网络活动的真实、可信和可靠。
目前保证网络安全的措施主要有:网络信息安全立法、制定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完善网络安全的信息预案、通过市场监管强化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建立网络安全信任体系、推进网络安全技术与产品的普及与创新、发挥中介组织对行业的自律作用和促进网络安全的国际合作。我国已经制定了《电子签名法》、《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和使用管理办法》、《互联网IP地址信息备案管理办法》和《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备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重新修订了《互联网域名管理办法》。这些法律法规都对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提供了法律的依据,对数字签名、公钥基础设施、安全产品的等级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以经营性互联网为基础,在政府与互联网运营企业之间形成网络安全应急系统,有利于组成网络安全的预警、处置与保障体系。这些法律法规还要求完善电子商务运营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并加强政府对这些运营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各种互联网协会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对网民的网络行为进行自我约束。
网络道德是核心社会因素
篇9
关键词:轨道交通 扶梯 速度设定 适应性
Abstract: The Guangzhou metro operation basis of statistic data, analyze the different speed setting meet escalator scatter, passenger safety degree,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the rail transit operation, and choosing the most suitable escalator speed mode. Considering the new construction of urban rail transit line input can speed escalator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ime adjusting for different escalator speed setting, and realize the linkage of passenger flow changes, passenger safety and scatter balance the needs; It has something old line of the escalator, can combine each area the station guest injury data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ssenger safety, and selected parts of pilot station, appropriate cut speed, but retain the original speed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ilot to escalator speed setting.
Keywords: rail traffic, speed setting, escalator, adaptability
中图分类号: U21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随着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迅猛发展,自动扶梯成为各大城市地铁客流输送的首选方案。以广州地铁为例,已经投入使用的自动扶梯超过1000台,并随着轨道线网的拓展呈现逐步增长的态势。然而,与扶梯市场火爆的形势相对应的是地铁站内乘客不适应扶梯运行速度导致摔伤的事件时有发生,已为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因此,我们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扶梯速度标准的基础上,探讨速度调整对于轨道交通客流疏散和客运安全的影响,为选择最适合的城市轨道交通扶梯速度提供一定的借鉴。
1 扶梯速度的设定
1.1扶梯速度设定的国家规范标准
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实施的(《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 16899-1997)规范要求:
“12.2.1 自动扶梯的额定速度不应超过:自动扶梯倾斜角α不大于30°时,为0.75m/s;自动扶梯倾斜角α大于30°,但不大于35°时,为0.50m/s。”
1.2国内扶梯速度设定的类别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经营单位、附属商业建筑中扶梯运行速度的设定主要从客流组织和客运安全的角度出发,结合不同区域乘客的生活习惯、行为特点等因素,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设定为3类:0.50m/s 、0.65m/s 、0.75m/s。如表1所示。
表1扶梯速度设定的类别
类别 商业扶梯 南京地铁 广州、上海、北京、深圳等轨道交通行业 香港地铁
速度设定 0.50m/s 0.50m/s 0.65m/s (约)0.75m/s
1)轨道交通附属商用建筑扶梯速度情况
目前,国内商用扶梯运行速度普遍为0.5米/秒,主要是出于顾客上落扶梯的安全考虑。许多商场表示,如果商用扶梯的速度过快,容易导致顾客不适应。因此,及时牺牲掉部分客运量,也要让扶梯低速平稳的运行,保证上落扶梯顾客的安全,减少客伤事故。
2)南京地铁扶梯运行速度设定的调整
据网络报道,从05年开始,南京地铁就在考虑扶梯运行速度的问题。南京地铁电扶梯的速度,在设计时,参照了国内同行的经验,考虑到地铁站快速疏散客流的需要,设定为0.65米/秒,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在运行的几个月来,一些乘客不适应这个速度,出现了摔伤现象。尽管地铁运营部门增设了提醒标识、增加人员看护,但乘客摔到现象仍难杜绝。地铁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地铁电扶梯0.65米/秒的速度,少数乘客不适应,时而发生摔倒现象。经过调研,为减少摔伤,根据广大乘客的需求,地铁部门将对电梯速度进行调整,降为0.5米/秒的速度(与南京各大商场相同)。而且保留原来0.65米/秒速度的参数,今后根据客流疏散要求,再对电梯速度加以调整。
3)广州、上海、深圳的扶梯运行速度
按现有的国家标准,广州、深圳、上海等地铁目前投入使用的大部分扶梯的倾斜角α为30°,正常运行速度为0.65米/秒。总体来说,以上城市地铁出于大客流疏散的需要,以30°的建筑设计角度为标准,速度设定上偏向了较大参数0.75m/s,确保单位时间内大容量的输送乘客。与此同时,以上城市扶梯客伤的数量也高居不下。
4)香港地铁扶梯速度最快
香港地铁扶梯速度的设定接近0.75m/s,这与香港人的生活节奏、行为习惯等因素有关。通过大量观测,香港上下班时间地铁站的客流量很大,但是都很有秩序,节奏也非常快,自动扶梯速度的设置就综合考虑了当地乘客运动节奏和行为习惯,其设定值接近0.75m/s,更符合其出行需求。
2 扶梯速度的适应性
扶梯速度的适应性是指速度设定满足客流疏散、客运安全的程度。城市轨道交通扶梯速度的设定不仅要考虑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也应充分研究其对客运安全、客流疏散的影响,才能选择最适合城市轨道交通的速度模式。 因此,研究扶梯速度的适应性,必须从客运安全和客流疏散方面做好分析工作。
2.1考虑客运安全的特点
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大客流疏散的主要工具,如何确保其安全运行是经营单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从近几年扶梯客伤的情况来看,频频发生的乘客摔伤事件时刻刺痛着我们的神经,时刻警告着我们扶梯安全不容忽视。因此,考虑扶梯速设定的问题,首先应考虑其是否有利于确保扶梯客运安全。
1)扶梯客伤预防的需要
以广州地铁近几年扶梯客伤数据为例,目前其扶梯速度设定为0.65米/秒,符合国家规范标准,但扶梯客伤数量大并呈逐年增长的态势。其中,老人、小孩或年轻女性因没有站稳扶好、不适应扶梯速度等因素导致客伤的比例较高,约占70%左右,如表2所示。
表2扶梯客伤的人群特点
年度 扶梯客伤(件) 老人、小孩或年轻女性扶梯客伤(件) 比例
11年 700 496 71%
10年 516 358 69%
09年 276 204 74%
扶梯类客伤属于客伤发生的第一大因素,以老人和小孩为主,女性较多,这类人群的特点是体质偏弱或行动不便,对扶梯速度的适应性不强,一方面速度设定偏快容易使这类乘客产生不安全感,增加增加乘客在扶梯上摇晃摔伤的风险;另一方面扶梯运行速度相对较快,该类乘客上扶梯时不适应或在扶梯出口离开不及时,容易在扶梯出入口处摔倒,造成拥堵甚至群死群伤的惨剧。
因此,以0.5米/秒的速度运行,虽然扶梯运行慢一些,但更有利于确保乘客站稳扶好及扶梯的平稳运行,防止因扶梯速度过快而不适应,最终导致乘客伤亡事故发生;
2)减少速度波动引发的风险
在节能模式下,无人乘梯时,扶梯自动平稳过渡到节能运行,以1/5额定速度运行或是自动停止;有人乘梯时,扶梯自动以节能速度过渡到额定速度运行。在这个扶梯加速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电压不稳定,加速不平稳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产生扶梯摇晃的风险,容易造成人员站立不稳。特别是额定速度设置较高(例如0.65米/秒)的情况下,扶梯加速将有一个较大的波动,速度变化区间长,扶梯晃动的风险也相应增加,可能会使乘客不适应,出现向后倒或前倾的状况,发生摔伤事故。
因此,降低扶梯速度设置,以0.5米/秒的速度运行,将有利于扶梯自动以节能速度平稳过渡到额定速度运行,保障乘客的安全。
3)符合人性化设置的要求
按国际通用标准,自动扶梯倾斜角α小于或等于30°时,扶梯运行速度设定为0.75米/秒以下均是符合要求的,比如香港和国外的轨道交通行业设置扶梯速度基本接近0.75米/秒的标准。目前,我国城轨交通扶梯运行速度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国际惯例,普遍设置为0.65米/秒,相对偏高。然而,该项标准的设置忽视了国内与国外乘客在生活习惯,身高体长、步行节奏和速度等方面的差异性。一般而言,外国人在体质、步速方面略高于中国人,因而对扶梯速度的适应性要强一些,相应的速度设定标准也高一些。相对的,如果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的扶梯运行也照搬国际标准,容易造成乘客的不适应,增大乘客摔伤的几率。
因此,我们在扶梯速度的设定上不仅要考虑其符合强制性规范,更应该考虑是否符合各类人群安全出行的需求,适当降低一下扶梯运行速度,尽量避免接近安全参数的上限,使其更趋人性化,将更有利于确保城轨交通的客运安全,实现“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服务理念。
4)降低能耗和延长寿命
作为公共场所客流输送的主要工具,城市轨道交通范围内的扶梯每天至少运行12小时以上。相应的,扶梯运行速度越快,电能消耗也越大,部件的磨损程度约高,使用寿命缩短,故障几率也就越大。以一部7.5KW的自动扶梯为例,速度设定由现在的0.65米/秒降低为0.5米/秒,每天运作10小时(不含空闲时段),速度变化比值为0.77(0.5米/秒:0.65米/秒),能耗和寿命变化如下表:
表3能耗和寿命对比表
项目 0.65米/秒 0.5米/秒
能耗 10小时/天×7.5度/小时 75度 10小时/天×7.5度/小时×0.77 58度
寿命 10年 12.5年
从上表数据分析,电能变化:365天×17度/天=6205度,以每度电1元的价格计算, 一部7.5KW的自动扶梯每年节约的金钱约为6205元人民币。广州地铁作为大量使用扶梯的城市轨道交通经营单位(约1000台),每年节约的电费将达到600万以上。
寿命变化: 0.5米/秒的速度仅为0.65米/秒速度的77%,从理论上讲也就是说机械磨损可减少23%,也就是自动扶梯的寿命可以延长约四分之一。如果自动扶梯原来寿命为10年,经过调速后寿命可达12.5年,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降低扶梯运行速度与电能节约和机械磨损的费用相比,投入不大,能提高现有扶梯安全、节能,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考虑客流疏散的特点
目前,城市拥堵问题日益严重,轨道交通的客流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大容量、高效率的疏散客流直接影响着城轨交通的运营秩序和服务水平。以此为背景,自动扶梯以其快速、便捷的特性满足了城轨交通系统大客流疏散的要求,成为乘客输送的首选方案。它就像人体的中枢神经一样,控制着建筑区域人员的正常流动,已经成为建筑物内的主要运输工具。因此,一旦其运行速度无法满足客流疏散的要求,可能会导致新的拥堵问题出现,影响轨道交通公共职能的实现。
1)满足大客流疏散的需求
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实施的(《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 16899-1997)规范计算的理论输送能力,假定在名义宽度z1=0.6m时为1人;在名义宽度z1=0.8m时为1.5人;在名义宽度z1=1.0m时为2人
理论输送能力按公式(1)计算:
式中ct――理论输送能力,人/h;
υ――额定速度,m/s;
k――系数。
对常用的宽度其k值为:
当z1=0.6m时,k=1.0
当z1=0.8m时,k=1.5
当z1=1.0m时,k=2.0
按公式(1)计算的理论输送能力如下表。
表4理论输送能力表
名义宽度(m) 额定速度(m/s)
0.5 0.65 0.75
0.6 4500人/h 5850人/h 6750人/h
0.8 6750人/h 8775人/h 10125人/h
1 9000人/h 11700人/h 13500人/h
以广州地铁扶梯为例,梯级宽度为1米,从上表可以看出,0.5米/秒和0.65米/秒甚至更高的扶梯速度相比,每小时的理论输送人数相差在2700人以上。因此,扶梯速度设定为0.65米/秒甚至更高有利于客流快速疏散,确保轨道交通范围内的运营秩序。特别是在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与运力之间的冲突加剧的情况下,扶梯速度设定高于0.5米/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避免客流拥堵产生的风险点
扶梯速度设定为0.65米/秒甚至更高,有利于提高车站整体的客流运动速度,快速疏散地铁站内站台、扶梯口、出入口等位置的客流,避免客流聚集而形成新的风险点。
群体性客伤的风险:从近几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情况来看,如果不能及时高效的疏散客流,造成扶梯口、站台等关键位置形成拥堵点的话,一旦发生意外情况(比如扶梯故障、人员摔倒等),极容易在密集的人群中酿成踩踏、挤压等群死群伤的惨剧,比如2011年7月5日北京地铁动物园站扶梯逆行导致30多人受伤、1人死亡的重大扶梯安全事故,又如2010年12月14日上班早高峰,深圳国贸地铁站一座手扶梯在上行过程中急速向下逆行,乘客惊慌失措,互相挤压踩踏,造成25人受伤。
公关危机的风险:作为公益行业,城市轨道交通范围内的客流状况一直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广州地铁一直以来致力于“安全、准点、舒适、快捷”的乘车服务,取得了如何践行稍有不慎,就会产生公关危机的风险,影响经营单位的服务形象。
3 综述
通过分析不同扶梯速度设定对客流疏散、客运安全的适应性,有利于我们结合轨道交通运营的实际情况,全面评估扶梯速度设定带来的影响,从而选择最适合的扶梯速度模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考虑,对新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投入可调速自动扶梯,根据不同时段调节为不同的扶梯速度设定,与客流变化实现联动,平衡客运安全与客流疏散的需要;对于已有旧线的扶梯,可以结合各个区域车站客伤数据及客运安全的特点,选择部分试点车站,适当下调速度,但保留原有速度参数,根据试点情况决定不同区域的扶梯速度设定。
参考文献
[1] 《都市快轨交通》杂志.2010.5
[2] 《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 16899-1997)
篇10
1.1网络升级改造引入安全新威胁
随着电信网络的全面IP化,原来互联网中才会存在的安全威胁被引入到电信网络中,如木马程序、僵尸程序、拒绝服务攻击等。在IP技术和传统电信网相融合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具有电信网特点的新安全威胁,例如利用IP技术针对电信网业务层面的攻击。
1.2移动终端的智能化存安全隐患
智能终端的接入方式多种多样、接入速度越来越宽带化,使得智能终端与通信网络的联系更加紧密。智能终端的安全性已严重威胁着电信网络和业务的安全,随着运营商全业务运营的不断深入,以前分散的业务支撑系统逐步融合集成,但核心网和业务网之间的连接通常采用直连的方式,安全防护措施相对薄弱。在智能终端处理能力不断提升的今天,如果终端经由核心网发起针对业务系统的攻击,将会带来巨大的安全威胁。另一方面,智能终端平台自身也面临着严峻的安全考验,其硬件架构缺乏完整性验证机制,导致模块容易被攻击篡改,并且模块之间的接口缺乏对机密性、完整性的保护,在此之上传递的信息容易被篡改和窃听。凭借智能终端高效的计算能力和不断扩展的网络带宽,终端本身的安全漏洞很可能转化为对运营商网络的安全威胁。
1.3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随着云计算云服务、移动支付的引入和发展,给运营商现有的基础网络架构及其安全带来了不可预知的风险。新兴的电信增值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用户数量不断增加,因此更易受到网络的攻击、黑客的入侵。新技术新业务在带来营收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安全威胁因素和越来越复杂的网络安全问题,使得运营商对新业务安全管控的难度越来越大。面对新技术新业务带来的风险,行业安全标准的制定相对滞后,现阶还不能够对威胁安全的因素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估,因此也就谈不上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应对措施,并且业界对新领域的安全防护经验不够丰富,当出现重大威胁网络安全事件的时候,对故障的响应处理能力还有待商榷。
2电信运营商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2.1加强网络安全的维护工作
面对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挑战,基础安全维护工作是根本,运营商需要做好安全保障和防护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完善。对网络中各类系统、服务器、网络设备进行加固,定期开展安全防护检查,实现现有网络安全等级的提升。安全维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也必须按照规定严格控制网络维护设备的访问控制权限,加强网络设备账号口令及密码的管理,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2.2加强新兴领域的安全建设
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复杂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为了加强对新兴领域的安全管理,运营商需要从新领域安全策略的制定和安全手段的创新两方面着手。
2.2.1加强安全策略的制定
应对新技术新业务的挑战,对全网安全需要重新规划和管理,建立与之匹配的安全标准、安全策略作为行动指导,并形成对服务提供商的监控监管。在新业务规划时,安全规划要保持同步,从业务设计开始就应将安全因素植入,尽量早发现漏洞、弥补漏洞。
2.2.2加强安全手段的创新
新技术的发展让传统网络的安全系统和防御机制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安全防护需求,需要有新的安全防御手段与之抗衡。因此集监控分析、快速处置为一体的云安全等新的技术手段就值得我们去不断研究,并进行商用部署。
2.3加强安全防护管理体系的建设
做好管理体系的建设,首先需要制定配套的规章制度。网络信息的安全,必须以行之有效的安全规章制度作保证。需明确安全管理的范围,确定安全管理的等级,把各项安全维护工作流程化、标准化,让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维护人员明确自身的职责,从而有效地实施安全防护措施和网络应急响应预案,提高运营商整体的安全防护能力。其次需要建立纵向上贯穿全国的安全支撑体系。随着网络的聚合程度越来越高,省份之间的耦合程度越来越密,全国就是一张密不可分的网。因此需建立全国一体化的、统一调度管理的安全管理支撑体系。当出现攻击时集团、省、市三级安全支撑队伍能联动起来,做到应对及时有效。
3结束语
- 上一篇:口腔医疗市场调研报告
- 下一篇:物联网的重要性